📖 ZKIZ Archives


比加息更嚴峻!美聯儲縮表將成2017全球大考

近期,美聯儲官員輪番上場,對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進行密集評論,這似乎是在向市場暗示:別松懈,你們以為我們只會加息嗎? 以為“縮表”只是說說而已嗎?不,可能就在今年。

美聯儲主席耶倫周二在密歇根大學福特公共政策學院講話時表示,美國經濟“相當健康”,增速溫和。她表示,美聯儲的目標已經從金融危機後的“治愈經濟”轉變為“持續增長”;前一日,美聯儲聖路易斯聯儲主席James Bullard更是表示,今年可能開始結束再投資政策(也就是縮表),就此達成一致將需要一點時間。

金融危機後,美國通過量化寬松(QE)導致資產負債表快速擴張,主要資金運用方向是購買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總規模為 4.25 萬億美元,接近危機前(7500億美元)的6倍。其中,中長期國債占比55%,MBS占比 41.7%,中長期通脹指數國債占比 2.5%。一旦停止再投資,不僅會影響美國債市和股市,更將對全球資產造成溢出效應。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方機構人士後發現,市場仍然分成兩派:一方觀點認為,縮表沒這麽容易,美國債務在危機後急速擴張,央行有持續承接的必要;另一方觀點則認為,正常化已經不可逆轉。當前的疑點在於,何時縮表?逐步退出再投資還是直接停止再投資?縮表和加息如何協調推進?一切又將是困擾市場一整年的大問號。

美聯儲持有的證券構成

美聯儲積極“前瞻指引”

2月的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紀要顯示,當縮表時間成熟,所有委員都傾向於停止國債和MBS的再投資。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美聯儲將等利率恢複到更正常的水平後再開始縮表,其官員也曾做過類似表述。

多數委員稱,縮表的時間點取決於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當前為0.75%~1%)。 2月時,委員還討論了利率要上升到什麽水平再縮表才是合適的;很多委員強調,縮表可能要以一種被動和可預測的方式進行;也有一些委員認為,如果經濟遇到重大負面沖擊,那麽可以重啟到期債券再投資,甚至可以考慮降息。

如何把握縮表節奏是關鍵。委員們討論了漸進式退出再投資還是一次性停止所有再投資的利弊。他們認為,前者可以防止對金融市場造成太大的動蕩,也能防止向市場發出誤導性的收緊信號(事實上美聯儲並無意激進地收緊貨幣政策),但是也普遍認為,一次性停止再投資在市場溝通方面更加容易操作,也能更加快速地縮小資產負債表。

未來,美聯儲很可能會進行縮表測試。至於縮表要如何進行操作,早在2016年5月17日,紐約聯儲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將於5月24日展開小規模國債公開銷售,面值不會超過2.5億美元。幾乎同時發布的另一份聲明則表示,其將於5月25日和6月1日分別開展兩次小規模MBS出售,總金額不超過1.5億美元。

截至 3 月 29 日美聯儲持有證券的期限結構

不過,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劉亞欣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眼下美聯儲內部對縮表的細節似乎還存在一些分歧,但支持正常化的態度是一致的。

例如,紐約聯儲主席Dudley認為如果經濟符合預期,今年晚些時候或者明年某個時點應開始逐步讓證券到期、不再進行再投資;鴿派的James Bullard表示,美聯儲可能於今年下半年準備好縮表,開始縮表時可以暫停加息,他認為這對債券市場收益率的影響微乎其微;克里夫蘭聯儲主席Loretta Mester呼籲今年美聯儲進一步加息,並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里士滿聯儲主席Jeffrey Lacker認為市場低估了美聯儲加息的速度,並表示支持今年縮減資產負債表;費城聯儲主席Patrick Harker表示,今年再加息兩次是適宜的,既不會落後於經濟形勢,也不會冒進,符合他對“漸進加息”的定義,並認為調整資產負債表的時間取決於經濟形勢,目前來看,在2017年底之前或在 2018年結束再投資都是適宜的,雖不清楚美聯儲最終應當將資產負債表的規模縮減多少,但總體原則是“平穩”縮表,以便將對市場的扭曲風險最小化,並支持在未來的資產組合中以持有美債為主。

劉亞欣對記者表示,2017年縮表似乎還略顯倉促,預計2018年的可能性更大。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師周浩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聯儲的前瞻指引又不是第一次,然而有時並不會兌現,還是要根據經濟發展來判斷。我認為美聯儲不太可能縮表。”在他看來,金融危機後,居民部門去杠桿,但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新增的這麽多債總要有人買,美聯儲購債也能增加市場的信心,沒必要縮表。”

回顧危機後的極速擴表

危機後,“低利率+QE”的組合確實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改善,隨著美國經濟基本面好轉、複蘇進入後期,美聯儲已經三次加息來進行貨幣政策的正常化。若開啟縮表,則意味著美聯儲從“量”、“價”兩個維度收緊貨幣政策,其對資本市場的沖擊值得擔憂。

若要看清縮表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就不得不對美聯儲當年購買資產、擴表的經歷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金融危機後,為應對經濟的持續低迷,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了0~0.25%的最低水平。在觸及零利率下限之後,意味著央行已經沒有正常的招數了,於是美聯儲開啟了史無前例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即采取了三輪QE,購買了大量政府債券和MBS。

第一輪QE期間(始於2008年11月25日),美聯儲共計購買了1.25萬億美元的機構MBS和1750億美元的機構債務,以及3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其中包括1000億美元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annie Mae)和聯邦住宅貸款銀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s)的直接債務以及5000億美元的房地美、房利美和吉利美(Ginnie Mae)支持的MBS。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決定擴大QE1,宣布再購買最高達7500億美元的 MBS和1000億美元的機構債,並在未來6個月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2010 年4月28日,首輪QE正式結束,美聯儲總計購買政府支持企業債券及相關MBS 1.725萬億美元。

第二輪QE期間(始於2010年11月4日),美聯儲共計購買了6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

第三輪QE期間(始於2012年9月14日),美聯儲開始放出大招——決定將無限期每月購買價值400億美元的MBS,同時繼續執行賣出短期國債、買入長期國債的“扭曲操作”,以此讓收益率曲線更為平坦。2012年12月13日,美聯儲宣布每月增加購買450億美元國債。

“美聯儲推出的QE3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集中購買按揭抵押債券,顯示聯儲希望從房地產市場找到經濟複蘇的突破口;二是規模不設置上限,為聯儲的政策操作提供充足的靈活性,使得其可能在當年底財政懸崖威脅加劇時能夠有所作為。”劉亞欣表示。

最終,在2013年12月19日,美聯儲決定自2014年1月起削減每月資產購買規模100億美元至750億美元,即自2014年1月起,每月購買350億美元MBS 和400億美元國債。2014年10月美聯儲徹底結束資產購買計劃,但仍然繼續對到期資產再投資。

2015年12月,美聯儲啟動了近10年來的首次加息;時隔一年後,又於2016年12月啟動第二次加息;今年3月,第三次加息如期而至,全球市場卻聞訊大漲、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暴跌,可見市場已經充分消化了加息預期。不過未來的縮表才是真正難以預測的。

未來,貨幣政策變化的節奏與經濟數據緊密相關。值得註意的是,剛剛公布的3月美國非農就業增長9.8萬,遠不及預期的18萬,同時,1月和2月的非農就業也下修為21.6萬和23.5萬(分別下修了2.2萬和1.6萬)。奇怪的是,市場並沒有因此暴跌,也沒有改變對加息的預期。

“3月非農大幅不及預期,暴雪天氣和零售裁員形成雙重拖累。由於這是臨時因素疊加非核心矛盾,資本市場並不擔憂,加息預期穩定不變。”興業宏觀首席策略師王涵表示。

此外,3月美國失業率快速下降0.2個百分點至4.5%,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新低,這也反映了經濟仍在接近潛在中樞,在這樣的情況下,非農的臨時不及預期可能並非當前市場的核心矛盾。

“虛胖”的資產價格面臨挑戰

之所以縮表受到高度關註,無疑是因為資本市場資產價格都已經處於歷史高位,若沒有持續的流動性“續命”,回調在所難免。

國際清算銀行(BIS)研究顯示,QE大大擡高資產價格、壓低了債券收益率——美聯儲的QE1壓低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89~115個基點,壓低了亞洲新興市場10年期國債收益率79個基點;QE2壓低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 16~30個基點。三輪QE對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累計效應在100個基點以上。

在股市方面,美股在金融危機後便開啟了整整8年的大牛市,其中幾乎沒有出現過連續、明顯的回調。BIS研究顯示,在美國推出和加碼QE1後,標普500成份股的整體水平開始出現明顯上升,且相關研究顯示,QE1對亞洲新興市場股市的提振作用達到了 10.75%。

可見,美聯儲擴表大大影響了美國國內資產價格,同時其溢出效應之大也令新興市場難以“自保”。

根據FactSet統計的道指成份股中,自2009年熊市探底至2017年3月3日,最知名的美國上市企業股價漲勢如虹:蘋果股價累積漲幅989%,聯合健康保險上漲752%,耐克上漲457%,迪士尼、波音和杜邦漲幅分別達到559%、482%和347%。金融類股中,VISA上漲524%,J.P.摩根大通上漲303%。標普500的估值也創下了2004年以來新高。

如今,美股似乎成了高危對象。一方面,高估值是受到了新政府財政刺激預期的推動,包括萬億基建計劃、金融去監管、減稅,另一方面,特朗普在醫改方面受到的來自於國會方面的挫敗,也令市場極度樂觀的情緒受到了打擊。這意味著,如果政策效力不及預期,美股可能出現重大回調。

對於美國債市而言,一旦縮表成真,收益率必定加速上行,一場債券拋售潮似乎難以避免。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此前預計,債券三十年的大牛市可能已經見頂。

招商證券研究報告認為,從期限結構看,如果美聯儲通過到期停止再投資的方式縮表,對美國國債的中期影響或大於MBS。截至今年3月29日,美聯儲所持國債中有25.5%到期期限在10年以上,15.3%在5~10年內到期,49.4%在1~5年內到期,9.9%在1年內到期;MBS期限較長,僅有0.6%在5~10年內到期,其余均在10年以上。但是無法簡單以到期規模來推斷縮表的幅度,因為從歷史情況看,即使退出了QE,美聯儲的資產端也將持有高比重的美國國債,而是否持有MBS則存在變數。

對於新興市場而言,美聯儲縮表將可能是一場更為嚴峻的大考。劉亞欣認為,如果要預判縮表的影響,可以以2013年的“退出恐慌”(Taper Tantrum)作為對照樣本。2013年6月19日,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正式將退出QE提上議程,並建議2014年中旬退出QE。當時話音剛落,新興市場就遭遇了瘋狂的資金外流,資產價格遭遇嚴重沖擊。

2013年4月~8月的“預縮表”期間,新興市場的中位水平是本幣對美元貶值9%、主權債券收益率上升2%、CDS(信用違約互換)息差上升0.5%,股票市場下跌5%。大部分新興市場貨幣的貶值幅度在5%~10%,但各國差異很大。一般而言,經常項目逆差/GDP較高、儲備/GDP較低、外債/外儲比重較高、政府總債務率較高、整體宏觀經濟基礎較弱的國家往往將受到更大沖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31

中報季|上半年票均收入支撐利潤,順豐新業務占比加速提升

8月23日晚,順豐控股(002352.SZ)公布2018年半年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34億元,較上年同期同比增長18.5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9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7.94億元,同比增長16.53%。

今年上半年,順豐控股營業收入425.04億元,同比增長32.16%,而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220.8億件,同比增長27.5%,快遞收入累計完成達2,745億元,同比增長25.8%。因此,順豐的收入增幅高於行業平均。

這與順豐的票均收入遠超行業均值不無關系。今年以來,由於價格競爭激烈,其他同行業的票均收入均出現下降,而順豐由於票均收入的貢獻,第二季度毛利率達到20.10%,比2018年一季度的17.64%大幅提升2.46個百分點。

這與順豐控股與其他幾家民營快遞公司的經營模式和客戶定位不同有關。由於堅持直營和質量管控,順豐的快遞平均單價一直比其他競爭對手高不少。

不過,從市場份額來看,目前順豐排在“三通一達”之後,上半年快遞量18.58億票,市場占有率8.41%,不過比2017年上半年的7.93%提升約0.5個百分點。

值得註意的是,包括順豐在內的國內快遞巨頭們,都在向物流綜合服務商轉型,近年來,順豐也一直在同城件、國際件、重貨、冷運等新業務方面發力。

根據公司公布都半年報,順豐新業務占比已從2017年上半年的12.3%提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16.19%,占比提升近4%,較2017年末的新業務占比13.49%也提升2.7%。其中,重貨業務增速達95.86%、冷運業務增速近50%;同城配業務增幅158.08%、國際業務增加也超40%。

比如順豐於2015年介入的重貨市場的順豐,截至2018年6月30日擁有899個重貨網點,業務覆蓋全國31個省291個主要城市及地區,車輛1萬余臺,重貨業務的客戶很多是此前快遞業務的老客戶。

而比與競爭對手先拓展一步的冷運網絡也覆蓋139個城市及周邊區域, 就在不久前,順豐還宣布與夏暉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新夏暉,將經營夏暉在中國已有的部分業務—— 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供應鏈及物流業務(包括國內貨運管理),進一步發力冷鏈業務的拓展。

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隨著消費升級,冷鏈未來在我國將占有很大市場,但目前市場仍處於百舸爭流的初始期,未來3~5年或將出現巨頭競爭格局。

另據記者了解,順豐今天還與招商局集團簽約,雙方將在投融資、物流、商業、產業用地及金融等領域,以及鄂州樞紐項目、雄安項目進行戰略合作。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626

施永青:貿戰影響比加息大

1 : GS(14)@2018-08-14 05:26:27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198&issue=20180814

【明報專訊】雖然近期多家銀行相繼調高按息,加上外圍波動,但一手市場仍然錄得新高價成交。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認為,資金流向房地產的趨勢不會因為加息而減弱,加息因素存在已久,對用家及投資者影響不大,所以息口不是買家最主要的考慮因素,現時要視乎美國加息會否影響最優惠利率。

不過,在資金出路不多下,買家對後市仍有期望,買樓的回報率相對穩定,反之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大於加息,於不確定因素增加下,部分買家會持觀望態度。

贊成長遠填海增供應

對於未來土地供應,施永青贊成長遠以填海方式增加供應,他亦建議政府可重新規劃農地,或透過放寬補地價規限等方法增加供應。

他又表示,應利用現時未用盡的土地,港人居住環境不應較其他城市差,政府有責任提供優質居住環境予市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0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