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玟喜得好老公 此時正好買利豐?

2011-11-07 TWM




歌手李玟最近盛大完婚,耗資六億 元新台幣的排場,被視為香港歷年來最豪華的婚禮。儘管李玟夫婿樂裕民這次開銷驚人,但比起他精準投資的所得,他的大手筆似乎綽綽有餘。

樂裕 民目前是香港利豐集團總裁兼執行長。這家老牌企業不僅歷史超過一百年,還名列恆生指數成分股,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貿易商。

今年一月初,樂 裕民陸續賣出一千五百萬股利豐,平均售價約四十六.六港元。由於當時利豐剛從五十一.九元的歷史新高下滑,這又是樂裕民近三年來首次賣股,是否意味著高層 看淡後勢,頗受投資人關注。

後來利豐果然隨著港股一路下跌,截至九月底,股價只剩十一港元左右。這代表如果交易延後,他賣股收入可能減少二 十億元新台幣。高點減碼後,樂裕民最近又逢低投資利豐。資料顯示,樂裕民在九月底至十月初,以均價十二.四港元買進四百萬股利豐,在股價重挫七成後進場, 自然立於不敗之地,高賣低買是相當高明的投資手法。

有趣的是,在樂裕民買股前後,利豐董座馮國經、副董馮國綸、接班人馮裕鈞也各自進場,這 訊號代表何種意涵,頗值得投資人玩味。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5

去年此時,招行換帥。 長浩馬的圍脖

http://xueqiu.com/9410808835/29577573
去年此時,招行換帥。原任建行零售業務總監、北京分行行長的田惠宇,接替執掌招行近15年的馬蔚華,出任招行新一任黨委書記兼行長。

田惠宇執掌招行之初,正逢招行經歷「一次轉型」潛能充分發揮之後,陷入疲態之時。外界認為招行「二次轉型」重點不明,質疑不斷。大環境而言,實體不振、產能過剩、房市下行、國企虧損,加之高效低成本的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宏觀微觀環境劇變之下,作為傳統金融翹楚,穩中求變的招行有危機感。

如今一年過去,哪些問題已有答案?哪些疑惑仍未有解?被業內認為敢作敢為的田惠宇,如何推動招行重新確立行業優勢,成為業界的關注焦點。一向低調的田惠宇,5月上旬接受財新記者的獨家專訪。

登頂位於深圳福田區58層的招行總部大廈,盡收深港山景水色。在這裡,田惠宇坦陳招行「二次轉型」的目標和路徑,論優勢短板何去何從,也分析未來傳統金融如何與互聯網互動。這是他履新後首度接受媒體採訪。

早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田惠宇先在建行基層行工作過一段時間。公開資料顯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1994年執掌建行時,田惠宇曾任其秘書。1995年,他參與籌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後曾出任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的副總裁。

解讀二次轉型
財新記者:2010年,招行提出實施「二次轉型」,近年進展如何?如何看待外界的評價不一?
田惠宇:「二次轉型」不像「一次轉型」轉向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和中小企業業務那般具體、明確,但它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資本效率、貸款風險定價、費用效率、價值客戶佔比和風控水平,其本質是追求內涵式的增長。

檢驗「二次轉型」成功與否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徹底的市場化,二是經歷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現在論定轉型效果幾何,很難。資本、定價、成本管理、價值客戶的增長和風控水平,都可無限大或無限小。現在外界質疑「二次轉型」效果平平,更甚者以招行過去幾年的利潤增速與同業相比,判定「二次轉型」不成功,這些人不清楚轉型內容為何,而只比較增速,結論自然也不對。

「二次轉型」某種意義上是一次沒有終點的轉型,我認為這是招行給自己提出的終極目標,也是商業銀行都希望實現的目標。在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波動、利率市場化在即、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在監管對資本要求越來越高之際,銀行不得不全面(提升自我)。

財新記者:接任招行黨委書記和行長後,你是如何考慮招行戰略轉型的?
田惠宇: 「二次轉型」在戰略上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不要錯將戰略的口號當作戰略的全部,將戰略目標當作戰略本身。「一分戰略,九分執行」,關鍵還是在於後期執行,包括制定階段性目標,以及一年、三年、五年等中短期規劃等。二是戰略執行要有定力,持之以恆。堅持戰略和制定戰略同樣重要,絕大多數情況下,不花十二分的力氣、不突破自己的耐力極限是不可能達成目標的,並不是戰略有問題,而是成功本就需要堅持。莫讓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鬆——我在行裡經常提到這句話。

外面的世界五彩繽紛,很容易受誘惑。這一點上,招行一直做得較好。我們零售業務的優勢,就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

2013年年中,招行提出以服務為主線,推動「二次轉型」,基於幾方面的考慮:一是服務是招行立行之本,是我們起源之地的能量之本,未來招行要再造優勢,仍然要依靠這個本源;二是商業銀行回歸本質,最樸素的理念就是做好服務。服務是綱,綱舉目張,抓住服務這個牛鼻子,「二次轉型」就能夠實現。服務二字看似簡單,但不僅僅關乎服務態度,更倚重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背後須有專業的風控流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能力等作為支撐。

以服務為主線推進「二次轉型」,需要回答幾個問題:為誰服務、服務什麼、怎樣服務。

為誰服務實質是客戶定位問題,招行從來都是一個追求特色的銀行,沒有想過通吃所有客戶,無論是資源的有限性還是自身稟賦的獨特性,都決定了我們必須聚焦一部分客戶做深做透;服務什麼實質是業務定位問題,即用什麼為客戶服務,這就需要明確自身有什麼產品,特點、重點是什麼,怎麼形成相應的專業能力;怎樣服務實質是服務方式問題,要改變單一產品、一個風控模式套用所有客戶的做法,在細分客戶的基礎上,對客戶實施分類管理、分層服務。

重建核心優勢
財新記者:招行一向以零售金融業務見長,但現在感覺招行的優勢沒有那麼明顯了。你怎麼看?
田惠宇:零售業務與公司業務不同,公司業務是來得快、去得也快,而零售業務是「慢工出細活」,要靠點點滴滴才能造就非凡。因此零售業務的領先優勢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建立起來的,只有那些能夠耐得住寂寞,朝著既定目標十年如一日走下去的銀行,方能磨出一劍,初步構建起自身的領先優勢;而優勢一旦形成,也是對手短時期內難以複製和趕超的。

招行「一次轉型」轉向零售業務,已見良效。但零售業務自身的成本效益短期內不會更高,零售業務需有大量網點,員工成本比重很高。如果追求成本效益,那就做批發業務,什麼熱鬧就做什麼,短期內肯定賺錢。但長遠而言,這與招行自身定位相衝突,因此短期增速有時必須捨棄。

現在看上去所有銀行都在發展零售業務,但內涵不盡相同,雖然財務報表因此好看了,但並未解決利率市場化後收益下降的問題。理財產品本質上也是順週期的。因為目前的理財產品只是把貸款變成表外資產,把貸款收益變成了銀行的手續費和客戶收益。而招行零售業務表面看似平穩增長,但內在結構不太一樣,是靠財富管理而不是簡單的理財產品。所以我對招行零售很有信心。我們強調要做資產配置,幫助客戶選擇適合風險偏好的東西,而不是簡單向客戶傾銷理財產品。

財新記者:你上任後,給人感覺是推動了招行過去過於謹小慎微、裹足不前的一些方面,比如適當增加同業、對公業務等,但這是否意味著你更激進,更能承受風險?
田惠宇:穩健一直是招行秉承的核心經營理念,但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基於自身的專業能力,包括風險管控能力的發展,我覺得是合適的。相反,超出能力範圍的擴張,哪怕是緩慢的發展也是危險的。不是快了就是激進,慢了就是穩健。骨子裡的審慎遠比一堆文字和數據要真實得多。

同業金融最近變成了貶義詞,人們一講到同業金融,就感覺不夠理直氣壯。銀行業都是帶槓桿的。槓桿的高低,並不是決定風險的惟一因素。關鍵是看槓桿操作的信貸資產風險到底怎樣。當然,在運用槓桿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流動性風險。實際上,同業金融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同業金融的資金也大都流向了實體經濟,並不像外界描述的那麼負面。

中國現在有三套利率價格,一套是央行價格,一套是溫州價格,一套是銀行間價格。銀行間價格是利率市場化的前奏,如果不做同業金融,不去試水,真等到利率市場化大潮來了,怎麼會有感覺?當前銀行同業業務的快速發展,實際上是利率市場化前夕銀行培育新利潤增長點和尋找新型商業模式的探索,這也有助於從微觀層面推動市場化的金融改革。

招行同業業務的風險是可控的。對於基於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業業務,在內部管理上與貸款一樣,根據風險承擔實質,該計提資本的計提資本,該計提撥備的計提撥備,同時納入統一授信管理,有嚴格的額度規模控制,目前招行同業資產佔整個資產的比例還是很低的。

對於同業金融,我們提出要由金融市場與資產管理雙輪驅動,要厚積薄發、直撲前沿,做成精品銀行。如果沒有金融市場,沒有資產管理,私人銀行是升不了級的。我們要通過同業金融的投行式發展,增強資產端的組織能力和經營能力,以打通內部各業務版塊的區隔,帶動公司、零售業務的發展,最終增強協同作戰能力。

治理大企業病
財新記者:你來招行後提出要治理「大企業病」,為什麼?
田惠宇:防止「大企業病」是服務升級的需要。服務升級背後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是效率,二是專業能力,服務效率問題需要通過流程優化來解決,而專業能力問題需要通過管理變革來解決,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服務升級才有保障,而這兩者恰恰都是最難啃的骨頭。

中國銀行業傳統的「金字塔式」行政管理模式無法滿足客戶對效率的要求,儘管近年來進步頗大,但效率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另外,銀行業很多方面還停留在計劃經濟「吃大鍋飯」的水平,比如按級別定獎金、定工資,比如能上不能下,比如部門銀行等,這些本是政府機關才有的現象,但不幸的是大部分銀行還是這樣。因此,效率和專業能力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是「大企業病」。銀行業的公司治理現代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財新記者:你上任後,招行的人事調整是否已經開始?「二次轉型」提出要打造輕型銀行,相應制度設計是什麼?
田惠宇:人事制度調整還沒開始,在研究,但核心原則是要市場化。

現在的情況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優秀的專業人才都想著當官,擠入行政系列。但銀行是非常講究專業的行業,不能只有獨木橋,至少要有兩條往上走的路,解決「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高價值崗位的人才替代成本很高,如財富管理、數據分析、投資銀行、供應鏈金融等。

打造輕型銀行,要求整個機構做到扁平化,資本消耗低,還可批量獲客。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沒必要層層設龐大的機構。三、四級管理機構,隊伍太過龐大,真正下地種糧食的沒有幾個。總行若有能力直接管到前台,就可以去掉大量的後勤部隊,對客戶的響應速度更快,風險控制更有效。

以往銀行說要重視風險管理,就得新設部門、多招員工,但這是錯誤的。因為往往人越多,風險管理就越薄弱,集體負責就是集體不負責。搞十幾個簽字環節,表面看是增加了風控環節,但實際上籤字的人根本不動腦子,都想著還有更高級別的人要簽呢。風險管理還是要圍繞「有效性」作文章,摒棄層層加鎖的做法,突出對實質風險的把控。

應對互聯網金融
財新記者:互聯網金融幾乎解決了金融賴以獲得超額利潤的基本假設,如信息不對稱,大幅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傳統金融機構如招行,決定怎麼應對?
田惠宇:互聯網進軍金融業是必然的,因為金融業的淨資產收益率(ROE)相對比較高。長遠來看,互聯網對傳統金融必定產生重大影響。我們這一代人肯定要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從銀行的角度看互聯網,我們最羨慕幾樣東西:

第一是流量。銀行奮鬥這麼多年,鋪設大量網點,也就幾千萬客戶,而互聯網金融短短幾個月就可以實現。目前互聯網金融從支付起步,逐次向理財、貸款發展,商業模式還有待檢驗。我們思考的是:專業能力如何與流量結合。這可以通過搭建平台的方式加以解決。基於客戶細分領域的強需求、硬需求,著力打造多層次平台,不僅重視自身業務平台的打造,也積極地合縱連橫,開展跨業、異業的合作,逐步建設成為交易流的樞紐平台,在大流量數據中尋找目標客戶、批量獲客、精準營銷、嵌入服務。

第二是大數據能力,特別是大數據的風險管理模式。互聯網的風險管控模式與銀行迥異。銀行現在主要還是看客戶「三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擁有的是財務數據、交易數據;而互聯網企業掌握客戶行為數據,可在此基礎上差異化服務流程,管控風險。

一旦利率市場化後,「寶寶」類產品就沒有意義了。我認為,要找到一個真正殺手級的金融應用,小微、信用卡以及真正的財富管理是方向。招行思考的是和誰合作,將我們的專業能力嫁接過去。我們不做電商,流量靠他們解決,行業應用靠我們解決。當互聯網大潮來臨時,找到合作夥伴,將自身專業做到極致,才能有「自留地」,不然談合作沒本錢。「手裡有把米」——這是我們的策略。

財新記者:一般認為,招行在零售業務方面適合對標富國銀行。你怎麼看富國銀行的模式?
田惠宇:富國銀行的模式是一種很成功的商業模式,但是,它是美國特定經濟金融環境下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徵,很難完全複製到招行。因此,我們不會生硬地照搬富國銀行模式,而是學習它背後的東西。比如「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價值觀,比如它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樸素的經營理念和對戰略的堅守。還比如它穩健的風險理念。

在2008年之前,沒幾個人覺得富國銀行好。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富國銀行的穩健才體現出價值來。現在美國經濟有所復甦,其他銀行往上走了,富國銀行好像又(跌)回來了,這怎麼評價?難道非要等到下一次金融危機來臨?我認為這些才是富國的安身立命之本。

做銀行不能短視,要有持續穩定的增長,只有將專業做到極致,才能走得更遠。專業、可持續,是招行一直以來的精神氣質。三任行長,從王世楨行長,到馬蔚華行長,再到我,都在一直堅持。■

全文詳見6月9日出版的財新《新世紀週刊》封面報導:《招行:沒有終點的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25

此時無招勝有招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e6l.html

    今天,大盤輕輕觸摸了一下4000點,形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引發人們諸多猜想,眾人紛紛揣摩後市走勢:行情還有多大?能走多遠?能達多高?怎麽應對為好?是進是留還是走?糾結啊!

    哈哈!考驗來了吧?你做股票的那副真實模樣和德性都快原形畢露了吧?

    “有何招數?”有朋友問。

    因為沒人會比市場更聰明,所以不要妄想去跟市場比高低,必須擯棄任何以預測為前提的策略及操作,不要自作聰明地走在市場之前。你只需掂量好自己手上的股票就行了。相信自己,並與市場和諧共處,跟隨它起伏而行,最終與市場共贏。

    “此時無招勝有招。”我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39

金融 | 中國緣何在此時準備向華爾街金融公司開放市場?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27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4 10:30 編輯

金融 | 中國緣何在此時準備向華爾街金融公司開放市場?


中國對外資證券公司的限制措施已經維持多年,緣何要在此時考慮放松限制?

中國正在考慮是否向外資投行進一步開放中國證券市場,而它們在中國本土最大的競爭對手——中信證券——對此毫無畏懼。

“到底誰是最終贏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並購咨詢業務負責人張劍在4月份接受采訪時說,“我一點也不擔心。”

中國對外資證券公司的限制措施已經維持多年。張劍的信心滿滿或許能夠解釋中國緣何要在此時考慮放松限制。行業數據顯示,距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作為首家外資投行進入中國成立合資企業以來已經有二十多年,但本地投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仍高達98%左右。

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證監會目前認為,外資投行進一步參與中國市場,將有望引進更多的機構資金,從而可能有助於抑制中國股市的榮衰周期。這些知情人士於3月份表示,中國政府官員正在考慮將中國合資證券公司中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提高至50%以上,並允許它們進入股票經紀和財富管理領域。

而如今,這樣的舉措可能會使中國政府和外資銀行利益更趨一致:外資銀行將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獲得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而中國也能夠在不危及本地企業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獲得外資銀行的有力支持,促進中國證券市場提升效率。多年來,外資銀行一直在竭力遊說中國政府進一步放開金融市場。

香港凱萬亞洲有限公司(Oppenheimer Investments Asia Ltd)的亞洲投資銀行部負責人Eugene Tan稱:“對於中國而言這是一個機會,中國金融市場將能夠進一步借鑒並受益於更多的國際最佳做法,從而讓中國市場少經歷一些過度波動和散戶投資者推動的泡沫。”

中資券商在承銷市場占支配地位

根據2007年修訂的現行《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境外股東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資參股證券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累計(包括直接持有和間接控制)不得超過49%。此外,外資證券公司基本被排除在利潤豐厚的業務領域之外,如債券和股票二級市場交易以及面向富裕客戶的理財服務。

即便中國決定放開市場限制,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等外資銀行也將面臨嚴峻挑戰:作為它們的主要客戶,機構投資者在市值為7.3萬億美元的中國股市中持股所占比例不到五分之一。而在合資證券公司可以進入的股票和債券承銷市場,中資券商仍占主導地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股市牛氣沖天,基準的上證綜合指數已經上漲逾1倍多。按照市值衡量,全球前十大證券公司中,有六家是中資券商。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中國最大的合資證券公司——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UBS Securities Co.)——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7.5億元,而同年中信證券的同類業務實現營收人民幣88億元。

“外資銀行一擁而上、奮力搶奪中資券商市場份額的情況不會發生,”群益證券有限責任公司(Capital Securities Corp)駐上海分析師鄭春明表示,“中國正在向外界發送這樣一個信號:它已經變得更加開放。而開放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投資協定

其中一個問題是,中國進一步放開金融行業到底希望獲得什麽樣的回報。去年11月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同意啟動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他可能會利用談判迫使美方讓步,而這可能會延緩寬松政策措施的推出。

我們仍然預計負面清單最終只會覆蓋少數戰略性產業,”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詹姆斯•齊默爾曼(James Zimmerman)說。他指的是中國將繼續保護的行業。“除此之外,我敢肯定的是,一旦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重啟,至於哪些行業會維持保護、哪些會放開,屆時將會涉及到大量談判。”

滬港通

中國股市已經成立了四分之一世紀之久,但它仍然由個人投資者占主導。散戶投資者追漲殺跌的傾向使得市場波動性加劇。此外,中國股市融資機制也遠遠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市場。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投資集團(BlackRock Inc.)董事長勞倫斯•芬克(Lawrence D. Fink)上個月稱,中國“需要更強有力的資本市場”,以抑制股價波動性。

外國公司已證明它們能幫助中國發展其金融市場。例如,上海證券交易所聘請瑞銀為滬港通計劃提供咨詢。總部設在蘇黎世的瑞銀還為中國首次公開募股(IPO)註冊制提供了咨詢服務。2012年,上證所全資子公司上海證券通信有限責任公司和瑞銀簽署了集中式算法交易服務的合作協議,向更多的A股機構投資者開放專業的算法交易服務。

海外公司的專長也被用於為中國資本市場大宗交易開發更成熟的管理方式,而這可能會增加流動性,並使企業及其投資者能夠迅速籌集資金。

“代價小”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高盛一直致力於通過開發所謂的越墻機制在中國推動合規標準改善。通過在大宗交易完成前限制內部人士交易股票的能力,越墻機制能有效防止他們利用內幕信息進行交易。

彭博社匯編數據顯示,在過去12個月里,高盛在中國僅經手管理了唯一一樁大宗交易。該行的一位發言人拒絕置評。

瑞銀策略師Steve Yang稱,在中國大陸股市,外國投資者持股僅占4%,而他們的持股在臺灣、韓國和印度占比分別達24%、15%和13%。

“相比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讓出合資企業的控制權對中國而言只是一個很小的代價,”金融研究公司East & Partners Asia的首席執行官拉克倫•科洪(Lachlan Colquhoun)說,“這是一項重要改革,從長遠來看將為中國股市帶來亟需的變革。”

瑞銀股票解決方案亞太區負責人Michel Lee稱,全面放開證照以及管理控制權將鼓勵許多外國公司進入中國二級市場,並幫助中國發展期貨和衍生工具市場。

放寬限制後,外資投行將會把更多的切身利益投入其中,進一步致力於發展中國業務,這意味著“更多科技投資和進一步的人才開發,”科洪說。“但這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會是大爆炸式的巨變。認為成熟的外資經紀行能在短期內賺大錢的觀點都是自欺欺人。”
(來自彭博社)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76

博鰲熱議貿易爭端:貿易戰無用,中國此時更應加快開放

4月9日,第一財經研究院在博鰲論壇期間召開發布會,推出了《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會議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主持。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貿易爭端不斷發酵,導致全球市場出現一定波動,對於剛剛呈現複蘇態勢的全球經濟影響廣受關註。

4月6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註意到美方有關聲明。在中美經貿問題上,中方立場已經講得很清楚。我們不想打,但不怕打貿易戰。這次中美經貿沖突,是美方一手挑起,本質上是美單邊主義對全球多邊主義,美保護主義對全球自由貿易的挑釁。中方將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

在報告發布會上,中美貿易爭端這一熱點話題也引起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羅蘭貝格高級合夥人、大中華區執行合夥人戴璞,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以及第一財經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伍曉鷹教授的熱議。

朱民表示,全球來看,中美會避免打貿易戰,因為對中美經濟不利,對全球產業鏈和全球經濟都不利。其次,美中貿易互補性很強,中國長於制造業,美國長於農業和服務業,如此大的互補性中找到一個妥協的空間是完全可行的,中美應該避免也可以避免貿易戰。

朱民同時提到:“一財研究院的報告很清楚地顯示出,美國制造業競爭優勢在下降,全球權重也在下降,從這個意義上,通過貿易的辦法奪回制造力的競爭能力是本末倒置的戰術,這個策略上面不對,也不會起到美國想要達到的結果。”

“所以,貿易戰不會對美國有利,更不用講破壞國際貿易法則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中美貿易爭端)還是可以找到妥協的解決辦法的。”朱民總結道。

賈康也認為:“貿易摩擦明顯在升級,但如果雙方的理性足夠,可以避免貿易戰。”

“中美之間總體來說就是互補的格局,但到了一定階段,比較優勢解釋不了。當碰到天花板時,美國不肯將高端的產品賣給中國,同時指責與中國的貿易造成了美國巨大的逆差,這個要靠時間解決。”他稱。

戴璞堅稱:“我們需要避免貿易戰,因為貿易戰完全是無用的。”他進一步解釋道,如果發生貿易戰,會帶來通貨膨脹,會導致大量失業的出現,而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現在中美兩國都需要推行改革,希望明天能有更多信息。”他稱。

洪小文亦坦言:“我非常反對貿易戰。”並稱,“我們非常堅信中國要繼續開放而且更加開放,這個時候,中國如果更有決心能夠加快開放的速度,會更堅定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以及全球化的堅定步伐。”

在發布會上,第一財經研究院副院長林純潔也對中美貿易爭端的影響做了推演。

他介紹稱,在中美均加征收25%關稅的情況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機械、電器、電子通訊、汽車、交通設備等行業的競爭力將受到影響;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食品飲料加工、汽車、化工等行業競爭力也會受到相關影響。

“假設中國對於美國的出口減少10%,對於其他供應鏈國家的GDP影響中,對中國臺灣地區影響最大,接下來是馬來西亞,然後新加坡,這些國家是依附於當前以中國作為核心的一條供應鏈上面的,如果中美貿易爭端演化到一個非常嚴重的程度,影響不僅僅一個國家,可能導致全球整個供應鏈的重構。”他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02

「此時此刻更需紀錄片」

1 : GS(14)@2016-11-21 23:53:02

【本報訊】7部傘運紀錄長片陸續完成公映,每部傘運片都有不同時間起點,《未竟之路》始於9.22罷課;《幾乎,是革命》始於2013年初佔中方案誕生;《撐傘》則從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的經典畫面作起點。陳梓桓的《亂世備忘》則追溯到他出生的1987年,滲進個人成長經驗,書寫他對雨傘運動的備忘,「紀錄片嘅興衰、多唔多人拍,同一個地方的環境有幾差有關」,曾說「香港此時此刻,更需紀錄片」的陳梓桓這樣總結。


路難行但不孤獨


六四那年,梓桓兩歲。「剪緊《亂世備忘》期間,喺屋企搵到好多錄影帶,右下角標示日期同時間,感覺好奇妙,89年6月,我喺動植物公園玩緊,小朋友嘅我,根本唔知道呢段時間對香港原來係咁重要。」超現實的平衡時空就如國慶煙花與催淚彈之夜交錯的鏡頭;又好比片中抗爭主角感嘆離開佔領區,就發覺香港生活正常,好像無事發生,讓他看到鏡頭下的真誠記錄何其重要,「當初參與佔領,每個人都用自己嘅方式參與,可能最終係冇用,但有啲嘢確切留低咗,這正係我當初跟拍嘅原因」,「係遇上好多困難,感謝Peter(任硯聰)資助後期製作,絕對係雪中送炭,幫忙影片調色與音樂嘅朋友,都係半義務咁幫手,呢筆錢令我有能力以比較合理嘅人工畀番佢哋」。他也感謝崔允信,讓他走上獨立創作之路。「搵唔到公開院線放映,過去半年,都係以打游擊方式獨立放映,由租場、票務到宣傳,一啲都唔容易」。公映逾20場,紀錄片在港被定性為小眾文藝,加上社會分裂,就是參與者對傘運的評價亦嚴重分歧,「香港需要有鏡頭,紀錄今日發生嘅嘢,係時代畀我嘅責任」,「喺我身邊,其實越來越多人用鏡頭記錄當前香港,我好肯定路難行,但一定唔係一條孤獨嘅路」。■記者呂麗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21/198405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59

許冠文 此時此處也是情 2016-12-02

1 : GS(14)@2016-12-04 23:39:33

http://skypost.ulifestyle.com.hk ... %AF%E6%83%85/237346

【晴報專訊】 剛過去的周六晚上,不少香港觀眾留意金馬獎頒獎典禮,許冠文憑台灣電影《一路順風》力爭最佳男主角,可惜大熱倒灶,令不少觀眾替他感不值。許冠文坦言:「這提名對我來說,很開心,那麼多專業的評審,認為我這演法好啊!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突破呢!」
這次,許冠文在鍾孟宏執導的新作《一路順風》裏,飾演香港人老許。「他97的時候到台灣工作,怎知道最後當了20年的士司機,人又老,車又舊。因為沒錢,老婆不喜歡他,子女又不理睬他。他遇上同樣不知道明天會怎樣的納豆(納豆飾),大家在經歷中找到人際間的愛,覺得人生還是有希望。」
挑戰國語和體能
原來,鍾孟宏自小愛看許冠文的電影,這次特別為他設計老許這個角色。「我看過劇本,覺得非常好。但是我不能演,因為我的國語不行。導演說:『不怕。你的角色是從香港去台灣的,所以國語有點差就對了。』但拍攝時就不是這回事,我第一天就已經拍了100個take。老許叫納豆上車那場戲,十分鐘,完全講國語。導演說,不是『高速公路』,要說『交流道』。不是『台南』,而是『南部』。死啦!對白這麼多又這麼長。這不是勤力與否的問題,根本是做不到嘛!我那天就想辭演了。」
畢竟,許冠文演戲40多年,身經百戰,一個晚上令他繼續堅持下去。「我當晚回去,把明天有問題的對白,用紅筆記下廣東話拼音,令自己有多一些信心。然後,我把對白背到很熟稔。第二天拍攝,導演較為接受,雖然,我知道他仍然不滿意,因為,他是個完美主義者。」
除了語言上的困難,許冠文直言體力是另一大挑戰。「因為現場收音,不能開冷氣,我和所有工作人員困在車廂裏,每天十小時,太陽那麼猛烈,很熱,也很辛苦。而且,這是一部公路電影,由台北到南部,每次停留的地方,都是沒廁所,又沒有好吃的地方。我有幽閉恐懼症,但要困在車尾廂八小時,黑漆漆一片,動彈不得,極之辛苦啊!」
當老許遇上老許
許冠文在《雞同鴨講》和《新半斤八両》的角色也叫老許,但並非同一人,在人生的際遇也各有經歷。他對這次在《一路順風》中演繹的另一個老許,多了一點感同身受。「這角色很接近我現在思考的東西,老許就好像我現在的年紀和心態,覺得這世界愈來愈無情,愈來愈假。」縱然感受無奈,但他對人生還是有所期盼。「如果你願意繼續犧牲、不放棄,你會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空和地點,感受到一些情,覺得人生是值得活下去的。」
對於現年74歲的許冠文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也就是情。「這包括跟家人和朋友的情。以前,我很少出來宣傳自己的電影,這次發行公司的李玉蘭是我以前的拍檔,她是《摩登保鑣》的製片,她問我可否幫手宣傳,我說:『只要你開聲就可以。』因為,我現在很珍惜那些年的朋友,他們已經愈來愈少,我這年紀才感受到情的重要。」此刻的許冠文,縱然失落那一時的獎項,但他擁有親人與朋友的愛,遠比一切都更重要。
數十年後此模樣
許冠文於72年出國遊歷,有感而發創作了經典粵語流行曲《鐵塔凌雲》的歌詞,表達了他對香港的美好印象。數十年後,對於這個城市,許冠文的印象依舊。「第一,全世界最靚的,仍然是香港。第二,香港地方細,但甚麼都有,十分鐘可以做到很多東西,一天可以完成十樣八樣事情。還有,只有香港人那種素質、禮貌和法治精神才這麼可愛。」對於香港人近來面對的各方矛盾,他相信我們自有能力解決!
撰文:張靛瞳
攝影:Lego
編輯:陳禮恒
設計:梁政敏
場地:許氏影業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2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