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雲林老農瘋造林 錯把植樹當種田


2012-4-2  TCW




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台塑麥 寮廠一場悶燒逾四十小時的大火,燒出了一個美麗的意外,那就是台塑同意加碼贊助雲林縣進行造林減碳,加碼的「配額」為二千六百公頃——正好和麥寮廠區一樣 大,相當於一百座大安森林公園。

台塑「用綠林換廠區」,以十年為期,在原本林務局「平地造林政策」——每公頃二十年二百四十萬元的補助外,另做對等補助,補助額度達一百三十萬元。

第一年最「誘人」,農民只要把樹苗種下,一個月後通過「存活率達七成」的審核,該年度就可實領四十二萬元(農委會兩期稻作的休耕補助九萬元+造林獎勵金十 二萬元,台塑再對等補助一倍),第二至六年每年二十六萬元,其後遞減,二十年下來,政府獎勵加台塑補助,農民總計領取三百七十萬元。

有補助又有種植收入今年申請案暴增逾百倍

三百七十萬元,幾乎就是沿海鄉鎮一公頃農地的賣價了,錢安穩落袋,地還是自己的,二十年後大樹長成又是一筆收入,這樣的「好康」誰能拒絕?去年一月開放登 記後,幾乎可用「秒殺」形容。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森林及保育科科長廖欣怡指出,去年上半年,申請造林的面積就突破一千公頃,林務局的苗木根本不夠分配,只好先核准一半;今年熱潮持續,在 一月底登記截止前,又湧入八百一十七公頃申請案。比照之前,從民國九十一年到九十九年全縣造林總和近六十七公頃、每年平均七‧四公頃,今年初以來,足足暴 增近一百一十倍!

台塑加碼,農民響應,雲林「森林大縣」的美夢即將成真?恐怕還有變數。

搶種「搖錢樹」鹽霧海風蹂躪,多半夭折

「農民的心態,是成敗的關鍵,」受縣府委託負責輔導本案的農委會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蔡景株說。

第一個變數,就是農民把造林當「投資」的錯誤心態。

不久前才遊說父親加入造林行列的蔡景株表示,以前農民不願意造林,是因為誘因不夠,現在「錢」途突然出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種的是「搖錢樹」,不僅坐領三 百七十萬元補助,更希望二十年後可以大賺一筆。

「苗木配下去,抗議電話就接不完,」縣府農業處科員陳慶也表示。在農民心目中,有「國寶聖檀」之稱的肖楠最高級,一張木紋細緻的肖楠茶几可以賣到二、三十 萬元,而政府依「適地適種、多元混植」原則分配下去的苗木,往往不符農民期待,許多農民就乾脆自掏腰包,自己買苗木(一公頃種一千五百棵,一株三十公分高 的苗木三十至五十元,「投資額」約五萬元)。

肖楠是針葉木,適合種在海拔三百公尺以上的山坡地,但若勉強種在離海岸不過十五公里、地勢低窪、飽受鹽霧海風蹂躪的沿海鄉鎮,就會是災難一場。

「你們可以去拍照,『屍體』都還在!」蔡景株說,以雲林造林面積排名第一的東勢鄉為例,當初硬要栽種的肖楠、烏心石已經夭折過半。

蔡景株一直勸農民要「認分」。說來無奈,貧瘠沿海鄉鎮,地理壞、氣候惡,只能種既不美觀又無木材價值的木麻黃,其次是俗稱「九重吹」、能耐得住東北季風狂 吹的原生樹種水黃皮,以及耐乾、耐浸又耐鹽的白千層(只要海水沒有淹到「沒頂」都可以活)等。

再以去年雲林第一名「明星樹種」羅漢松為例,耐風的羅漢松是「適地適種」沒錯,但因為它價值不菲(一棵「雕塑」過的景觀用大型羅漢松,可賣十五至二十萬 元,在中國大陸尤其紅火),許多農民堅持要整片種植。偏偏羅漢松容易有病蟲害,因為沒有其他的樹種混植、緩衝,蟲害從這一株蔓延到那一株,「全軍覆沒」的 危機正不斷加深中。

「能種出高級樹種的肥沃土地,我們不鼓勵拿來造林;我們鼓勵的,就是那些貧瘠地區,」負責全國平地造林業務的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楊駿憲表示,農民 對「高經濟樹種」的偏執可以理解,因此近年政府也開始為各類雜木找出路,希望能在「做紙漿」和「養菇」之外,創造更高的收益。

例如有「白茶樹」之稱的白千層,可以從枝葉中萃取高級精油,不必砍樹,種植五、六年後就有經濟效益;或是鼓勵農民聯合起來,一區一樹種,有的吸引鳥類棲 息,有的(如光蠟樹)吸引獨角仙等甲蟲……。

「想像一下,十年後東勢鄉綠海一片,下了高速公路就轉進森林,遊客不斷,那才是最好的投資!」蔡景株表示。

把樹木當「作物」過度除草澆水,反變浪費

從種田到造林,別看都是植物,農民作息與農村文化卻需要大幅調適,這是政策成敗的第二個變數。

走進麥寮鄉農會理事長許丕修的造林地,約六分(○‧六公頃,近一千八百坪)的農地上,地面一畦畦隆起如菜圃,近千株羅漢松,每株都用竹管(一根約五元)護 著,地上鋪著一層細密的黑色「遮草蓆」(可防雜草生長,一分地連工帶料一萬二千六百元)。許丕修很驕傲的展示,蓆上一個個直徑約二十公分、緣口收得整整齊 齊的樹洞,這都是量好位置後,用熱錏管一個個「燒」出來的。

另一位,種了整片相思樹林的東勢鄉農民陳向陽更費工,還在樹洞旁釘上竹條,避免「風灌進去」把遮草蓆掀翻。光溜溜的洞口,連一株雜草都沒有。「我種的,百 分之一百存活!」手上拿著小鐮刀,沒事就帶著孫女來巡「田」的老先生得意的說。

為了對比,許丕修帶我們到另一塊造林地,平坦的地上沒有壟土造畦、沒有鋪蓆,人工割草後剩下半截的野草四處散放。為維持三公尺「緩衝帶」(以免遮斷陽光, 引起鄰近農夫抗議),地界邊圍了一大圈怒放的藿香薊和咸豐草;林地中央,一排羅漢松、一排水黃皮、一排小葉南洋杉混種的苗木,歪斜枯槁,一副營養不良的樣 子。

老農民得意他的種植,卻不知後者才是平地造林的「標準版本」。

「樹木不是作物,不需要精緻照顧,」楊駿憲組長表示,樹木天天巡也長不快,一個星期去看一看、一季除一次草也就夠了。即便有樹苗死了,也不一定要立刻補 種。

「在老人家的觀念裡,一塊地能種十顆高麗菜就不要只種九顆。他們不能理解,樹木的邏輯不同,這棵樹死了,別棵的枝枒會立刻伸展過來補位,而一棵姿態漂亮的 大樹,它的價值可能遠超過兩棵不怎麼樣的樹,」蔡景株表示。

此外,冬天是林木的休眠期,因此九月以後蔡景株就不再澆水,又被父親念個不休。

「為什麼要推廣平地造林?不就是為了減少農業用水,涵養水源嗎?」蔡景株無奈表示,雲林缺水,但農民慣性難改,即使年年生產過剩、即使水源不足要抽地下 水,都不肯放棄種植水稻,政府沒辦法,只好出錢「拜託」農民休耕。而推廣造林,就是要確保農民一旦簽約,「二十年內不能再種水稻!」

「外界抨擊平地造林會影響糧食供應,其實不會的。台灣缺的是農民不願意種植、價格也競爭不過國際市場的雜糧(麥子、玉米、大豆)。未來萬一全球發生糧荒, 把全台近二十二萬公頃的休耕地(雲林為兩萬公頃)釋出,也就綽綽有餘了!」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呂政璋強調。

農民須改變心態少管,讓土地休養就成功

目前造林,的確比以前種稻、種菜省下九成的灌溉量,但是農民多餘地鋪上蓆子(阻擋雨水滲入,不利地下水補注)、多餘地灌溉(加速雜草生長),又多餘地除草 (有一些草可以固砂,減少海風侵蝕),屢勸無效,讓農業專家們又心疼又好笑。

「許多農民就是因為年紀大了,沒有力氣了,才想乾脆轉造林,但他們又覺得一天不做田就渾身不對勁,結果把一件明明很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陳慶表示。

雲林瘋造林,第一年磨合期剛過,成敗總要三、五年後才見分曉。而這全台農地首見的大規模「造林經驗」,是否可調整、複製到其他縣市?造林會不會是台灣農業 的另類出路?漣漪效應還在擴大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7

一次義務植樹 為何來了150名省部級官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6921.html

一次義務植樹 為何來了150名省部級官員?

一財網 章軻 2016-03-27 08:52:00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介紹,今年的“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活動一切從簡、厲行節約、註重實效。植樹現場不張貼懸掛歡迎標語,不安排迎送,不搞個人署名、活動儀式,根據規劃和地塊實際選擇樹種,不安排栽植大樹和名貴樹種。

3月26日上午,來自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單位和北京市的150名省部級領導幹部,在北京通州區臺湖鎮文化旅遊區綠化地塊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為首都再添新綠。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介紹,今年的“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活動一切從簡、厲行節約、註重實效。植樹現場不張貼懸掛歡迎標語,不安排迎送,不搞個人署名、活動儀式,根據規劃和地塊實際選擇樹種,不安排栽植大樹和名貴樹種。當日上午,部長們共栽下了1400多株油松、白皮松、國槐、白蠟等樹苗。

新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是第一次參加部長義務植樹活動。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植樹造林是生態建設最重要的基礎。沒有森林何來水土涵養?怎麽會有優美的環境?所以習總書記說,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部長義務植樹活動,就是對總書記關於保護生態環境一系列講話的具體落實。”

黃潤秋告訴記者,原來在四川時,他每年也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最開心的事就是,每年都能看到自己種下的樹在不斷地長大,心里面很有成就感。老同誌總會在年輕人面前炫耀一番,那是我當初栽的樹。這個感覺非常好。”

在植樹現場,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一口氣栽下了3棵樹。植樹間隙,本報記者向楊傳堂部長反映,在西南地區采訪時,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道路施工單位在修建山路時,將碎石塊直接就往山坡下推。當地人說,這是“修了一條路,毀掉了大半個山林。”特別是“十三五”時期要大力推進交通扶貧脫貧,怎樣才能在修路的同時,不破壞生態環境?

對此,楊傳堂表示,“這涉及道路基礎設施的規劃問題。怎麽樣在道路建設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他告訴記者,交通運輸部已經明確提出要求,今後在道路建設的過程中,堅持“誰修路、誰使用、誰保護”的原則,堅持保護優先。“能不劈山的,就不要去劈山,而是通過架橋等的方式走。”

楊傳堂說,“另外,道路的護坡等也都要納入到規劃當中。這就涉及到資金的安排問題。以往,規劃只安排建設道路的資金,沒有保護的資金,建設行為比較粗放。‘十三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將把道路建設中的生態保護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寧可投資成本高一點。”

“不僅如此,我們已經著手把建成的高速公路全部披上綠裝。這里有好多種方式,既有種樹的問題,也有種草的問題,也有保護的問題等,對此,交通運輸部準備拿出一部分資金。”楊傳堂表示,“綠色無處不在,只有我們認認真真地做,哪怕增一點點綠,就會對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生態環境有很大的幫助。”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對記者表示,現階段植樹造林不僅要追求數量,更要追求造林的質量,這就是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包括育種、抗逆性造林、選擇適宜樹種、森林撫育、森林經營等等。“先進的植樹造林技術,不僅能夠大大增加林木的成活率,也能大幅降低造林成本。”張建龍說。

由全國綠化委員會、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綠化委員會、中央國家機關綠化委員會、首都綠化委員會聯合舉辦的“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活動始於2002年,今年是第15次。截至今年,累計已有省部級領導幹部2607人次參加義務植樹,共栽下樹木31500多株。

北京市市長王安順(中)等領導到達植樹現場。攝影/章軻

部長義務植樹現場。攝影/章軻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攝影/章軻

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攝影/章軻

北京市市長王安順(中)與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黃樹賢(右2)等在植樹現場。攝影/章軻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植樹間隙接受記者采訪。攝影/章軻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665

李小鵬植樹:交通運輸綠色發展才能根深葉茂

一場春雨過後,北京市大興區新機場的植樹區域,泥濘、濕冷。

3月25日上午,中直機關、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單位和北京市的162名部級領導幹部來到這里,參加2017年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活動。

9時許,國家機關的車隊到達植樹現場,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部長李小鵬下車後,徑直走向植樹地點。由於泥濘路滑,工作人員事先在路上撒了一層碎石,但一腳下去,依然冒著泥水。

進入植樹現場,腳下全是粘粘的泥土。第一財經記者跟隨李小鵬剛走到第一個樹坑時,看到李小鵬的運動鞋上已經粘了厚厚的一圈泥。

植樹現場,工作人員已經把銀杏、白蠟、國槐和欒樹苗擺放在坑邊,一位誌願者扶著樹,李小鵬等領導培土、圍堰、澆水。

幾棵樹種完後,其他人拎著鍬往另一個樹坑走。這時,記者看到,李小鵬一個人仍留在原地,不停地用鍬反複拍打著圍堰,十分認真。

“很專業。”站在一旁的第一財經記者說。

“不行。”李小鵬謙虛地回應說:“樹有點歪。”

“你能否從交通運輸的角度,談談國土綠化的重要性?”記者問。

“今天我們以幹活為主。其實,我在央企的時候年年種樹,在山西工作的時候,每年也參加植樹活動。植樹造林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李小鵬回答說。

3月25日上午,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植樹現場。攝影/章軻

李小鵬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到滿意。攝影/章軻

3月25日上午,北京市市長蔡奇(右3)、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右2)、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右1)共同植樹。攝影/章軻

作為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是第一次參加一年一度的共和國部長植樹活動。但對於“綠色”,特別是“綠色交通”,他尤其看重。

2016年9月,李小鵬擔任交通運輸部部長一職。一個月後,李小鵬就到北京市延慶區、河北省張家口市,就冬奧會重大交通保障項目推進情況開展調研,要求相關單位切實做到“綠色辦奧”,發展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公交為主體的客運服務體系,依靠“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和理念,提高運輸組織效率。

緊接著在12月底召開的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李小鵬要求“加快推進智慧交通和綠色交通發展”,按照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和汙染綜合防治。制定綠色交通發展制度體系框架。推廣交通運輸重點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實施綠色公路和綠色港航建設典型示範工程,在港口、機場等重點領域推進電能替代,在水運行業繼續推廣應用液化天然氣(LNG)船舶。推進原油成品油碼頭油氣回收工作。

“綠色交通是交通運輸行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對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具有引領作用。”李小鵬說。

今年初,交通運輸部發布《綠色交通標準體系(2016年)》,這是向全國交通運輸領域,也是向全社會展現的一幅綠色交通的畫卷和實施路線圖。

按照這一標準體系,未來,交通運輸領域的用能設備、設施能效和碳排放,以及交通運輸資源循環利用、汙染防治、節能環保評定與統計必須符合相關的標準要求。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小鵬主持召開部務會,研究推進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明確表示,補交通服務短板主要是提升服務品質,發展綠色交通、智慧交通,讓人民出行更加便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瓶頸制約是資源環境,最大“心頭之患”也是資源環境。以綠色謀劃未來,把行業發展融入國家長遠發展戰略,著力推進安全綠色發展,交通運輸事業就能根深葉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55

植樹貨車翻側釀至少31死傷

1 : GS(14)@2017-04-05 23:56:41

湖南郴州市發生奪命交通意外。昨日下午5時許,蘇仙區王仙嶺一輛綠化施工車在植樹後返回途中發生翻車事故,目前造成12人死亡,19人受傷。目前,事故責任單位法人代表及司機已被控制,傷者已全部送院救治。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網上流傳現場影片所見,事發後多名傷者躺卧在地上等候救援,有傷者不堪痛楚,一直哀號慘叫,而亦有傷者失去知覺,動也不動。央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5/199807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256

【專題籽】「回收俠」收紙包盒 「植樹場」同學齊齊摺

1 : GS(14)@2018-01-08 00:29:50

紙包飲品盒用的,都是高纖維的紙,可造成優質再造紙。


【專題籽:綠活2.0】話說世界第一個紙包飲品盒於1906年在美國西雅圖誕生,是個牛奶盒。而香港直至1975年10月,維他奶才推出首包250毫升紙包飲品。據統計,香港每年丟棄4.3萬噸、約37億個紙包飲品盒。平均每人每日丟棄1.5個盒,以每秒116個的速度,每30秒填滿一個羽毛球場。如果叠起,還誇張到可以直達384,400公里外的月球!自豪吧!

用紙包飲品盒壓製成的凳,挺堅硬,在泰國甚至可成為建築材料。


紙包飲品盒不能丟進任何回收箱,它裏面有六層物料,包括74%紙、22%膠及4%鋁。如果將它剪開,用攪拌機打碎再過濾,就可將它們分隔出來。紙的纖維可再生成優質再造紙;膠可重造;鋁更可成為煙花原料。其實世界各地都回收紙飲品盒,北美地區回收率達48%、日本約45%、歐洲約40%、台灣約30%,中國大陸約10%。反觀香港,因為各種土地及成本問題零回收。兩年前,綠色力量發起「回收俠」行動,請十間小學收集飲品盒,送到泰國回收再造。今年聖誕,利用收集來的1.5萬個紙盒,請同學摺成36棵閃閃令聖誕樹。以往每到聖誕,商場鬥豪華擺設,鬥打卡吸人吸Like。聖誕過後,多風光、多被愛被洗版的公仔擺設都一口氣退場,退到堆填區。今次「植樹場」計劃由PMQ元創方夥拍AaaM設計及研究工作室製作。設計師在紙包飲品盒上壓好摺紋,四間小學的同學一齊摺,摺出36棵聖誕樹與紙製小動物,聖誕過後將退去泰國回收場,變成再造紙、膠製品,或壓製成輕巧、隔熱的建築物料,成為泰國一些小平房的屋頂。


記者:陳慧敏攝影:蔡政峰@fixer production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19/202485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3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