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阜丰将祭降价旗 黄原胶内外资暗战升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4/HTML_NWJWSY1PR31V.html


“我们将大幅降低黄原胶价格,将公司的成本优势扩张成市场优势,把一些竞争对手淘汰掉。”7月19日,阜丰集团(00546.HK)董事长李学纯放出豪言,将在下半年发起黄原胶价格战。

黄原胶最初由美国斯比凯可公司发明,是一种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过发酵生成的生物合成胶,被作为增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黄原胶还能作为驱油剂,在石油采集工业上有重要用途,世界年需求量超过10万吨。

阜丰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味精生产企业,控制国内约四分之一的味精市场。

在 味精领域站稳脚跟之余,阜丰也把眼光集中到黄原胶上。公司财务总监龚卿礼表示:“公司黄原胶的毛利率超过35%,且需求量增幅很大。”由于味精和黄原胶都 是由玉米发酵制成,因此阜丰集团的转型相对顺利。2008年年报显示,黄原胶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5%左右,而李学纯的计划是“通过价格战,将公司黄原胶的 市场份额从30%提高50%”。

目前,阜丰公司山东生产基地年产黄原胶8000吨,而内蒙古的三条生产线在今年年底完工之后,公司总产能将达到4.4万吨。

相 对而言,外资背景的中轩和金粟却在近年止步不前。业内人士介绍,华平在入主中轩之后,并没有迅速扩大黄原胶的产能,目前中轩的年产量在3万吨左右。而斯比 凯可由于内部管理问题,也未能将金粟做大,而是转为品牌运营,为其他企业的黄原胶产品贴牌,“斯比凯可的产品很多都由中轩和阜丰生产”。

该人士表示:“外资企业在成本上没有优势,山东玉米和能源价格都要高于阜丰所在的内蒙。”玉米是黄原胶成本构成的大头,今年山东的玉米价格一直在每公斤1.8元左右,而内蒙古的价格仅为每公斤1.6元不到。

正是倚仗了内蒙古的资源价格优势,阜丰才敢于挑起价格战。

尽管阜丰祭出降价大旗良机,但国际石油价格仍是制约黄原胶供需的重要因素,国内市场迟迟未能打开也成为阜丰的羁绊。李学纯向记者透露:“目前全球前五大的石油采钻企业都与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国内几大石油巨头却还未开始使用。要改变他们习惯的生产方式并不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5

太子奶破产重整 高科暗战花旗太子奶破产重整 高科暗战花旗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624/896402.s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发自株洲、长沙
“目前,我们只知道李途纯可能在株洲县看守所,我们见不着,谁也见不到他。”太子奶集团一位人士昨日(6 月23日)表示。
株洲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邓天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侦查阶段后一旦取得进展,我们会及时通报情况。
开曼大法庭委任的太子奶集团临时清盘人香港保华顾问有限公司
(BorrelliWalsh)(以下简称保华顾问)6月23日称仍未将对太子奶集 团进行司法重组的申请提交法院。“保华顾问可能忽略的力量是,株洲方面并不愿太子奶集团的破产重整旁落他人之手。”业内人士表示。
株洲市中级 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株洲市中院)副院长吴秋林昨日晚间表示,太子奶集团确实即将展开破产重整,“等破产公告发出来后,各方即可以申报债权。”
太子奶集团的破产重整即将面临变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可靠渠道获知,太子奶集团托管方——拥有国资背景的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科奶 业)代呈的这份多数债权人签字的请求太子奶集团破产重整的立案申请到了株洲市中院。这同花旗银行借道开曼大法庭发起的太子奶集团清盘并不是一条路,高科奶 业将主导启动太子奶集团的境内破产重整。
保华尚未提交司法重组申请
株洲市中院副院长吴秋林昨日晚间指出,太子奶集团的破产重整“肯定 是真的”,但强调太子奶的破产重整目的仍 “主要是救活它”、“而不是‘破’它”。吴秋林表示,“这对债权人都有好处。”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破产重整指经由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审判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对具有重整原因和重整能力的债务人进行生产经营上的整顿和债权债务关系上的清 理,以期摆脱财务困境,重获经营能力的特殊法律程序。其四大基本特征之一即是启动的私权化:重整程序只有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才能开始,法院不依职权主义发 动重整程序。
按照“新破产法”的规定,破产案件受理前的初始重整申请,重整程序的申请只能由债务人或者债权人提出。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重整申 请符合破产法的规定的,应当裁定许可债务人进行重整并予以公告。
“这预示已有相关方面提请了太子奶集团的破产重整。”知悉此事的人士向《每日 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6月17日,保华顾问发布声明称,株洲太子奶股东17日宣布他们已通过决议,株洲太子奶将根据破产法提出 其司法重组的申请,中咨律师事务所已被委任进行株洲太子奶的司法重组。司法重组申请将由株洲法院提出,株洲法院将会是主要处理株洲太子奶司法重组的法院, 对太子奶其他在中国的公司,类似的申请将会向他们各所在地的法院提出。
保华顾问昨日否认其已提交上述申请,表示“目前还未将对太子奶集团进行 司法重组的申请提交内地法院,尚在准备过程中。”这意味着,太子奶集团的破产重整被另一方控制及主导着。
高科奶业或抢跑破产重整
“在 太子奶破产重整的启动问题上,高科奶业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知情人士透露。
据记者了解,高科奶业已代呈一份多数债权人签字的请求太 子奶集团破产重整的立案申请到了株洲市中院。
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昨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对此并未否认,“这个破产申请没必要由 高科奶业交过去。至于是否有这事,法院到时一旦受理破产申请,就会发破产公告。”
“如果没有大变动,株洲市中院将受理太子奶的破产重整申请, 届时高科奶业将发表授权声明,代表李途纯和高盛、英联和摩根士丹利三大投资方股东,宣布太子奶集团进入重组。”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花旗 银行借道开曼发起的太子奶集团清盘,将可能无法进行。
“一旦无法达成共识,太子奶将被破产。若有可能,太子奶的幕后战略投资者会在稍晚的时候 正式亮相。”上述人士表示。
高科奶业在4月的一份声明中指出,公司在2010年1月26日已与投资者签订投资协议,引进北京商络投资管理有限 公司 (以下简称北京商络)和上海明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明观)作为战略投资者,总投资将超过5亿元。但有消息称,北京商络和上海明观至今引入的金 额不会超过5000万元。
高科奶业新闻发言人王琳表示,目前太子奶暂无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的打算,但已有的投资者北京商络和上海明观可能会考 虑追加投资,方式并不局限于增资扩股。
王琳23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商络和上海明观只是两个十分有实力投资人的 ‘代理公司’,在投资人仍然不愿透露更多自身的情况下,我们不能透露更多。”
对于太子奶集团的破产重整,王琳表示,“高科奶业知道保华顾问和 债权人有意推进太子奶的破产重整,但我们的主要关注点仍是维持太子奶正常的生产经营。”
“高科奶业和它背后的株洲市方面肯定不愿意正面推动太 子奶的破产重整,但更不愿意这一主导权被花旗银行和保华顾问拿走。”知情人士指出。
株洲可能将阻断开曼大法庭对太子奶集团发起的清盘,从而使 花旗银行同株洲方面合作。
“保华顾问须同株洲进行协商”
花旗银行在开曼大法庭发起的太子奶集团清盘申请,一直十分高调。
《株洲晚报》3月30日曾刊发了一则“开曼群岛大法院”的公告:中国花旗银行有限公司呈请开曼群岛大法庭对太子奶集团进行清算,当地法院于4月12日开 庭。保华顾问证实,其于4月12日接受开曼群岛大法庭委任,担任太子奶集团的临时清盘人。
太子奶集团于4月14日发布声明抵制保华顾问对太子 奶集团的清盘。高科奶业随后也表达了同太子奶集团一致的态度。
但在6月4日,保华顾问再度发布声明称,自清盘人委任后,清盘人已控制太子奶集 团内的全部5家境外控股公司,控股公司是太子奶集团境内营运公司的直接股东,境内公司拥有太子奶集团的资产及业务。现时李途纯不是控股公司的股东也不是其 董事,李途纯在太子奶集团的营运中也无任何角色。控股公司已通过股东决议,撤销李途纯及所在境内公司现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的职务,并委任清盘人的代表为境 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
保华顾问昨日还指出,作为临时清盘人,“此前已从李途纯和摩根士丹利、高盛以及英联三大投行手中接过了开曼太子奶 公司的全部股权,从而成为其实际控制人,进一步控制了太子奶香港公司,目前正在处理内地太子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事宜。”
但这始终未得到太 子奶集团以及高科奶业的认可。
“这可能与太子奶当初架设的海外架构相关,但海外清盘运用到中国公司上,这在法律上仍存在诸多盲点,从这点上来 说,保华顾问仍需要同株洲方面进行协商。”上述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47

争夺股本暗战:摩根大通客户已增持国美股权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1/1375924.shtml

  每经记者 郎振 谢晓萍 发自北京
在国美电器复杂的股权结构背后,国美董事会与黄光裕在控股权上的争夺并不轻松。
昨日(8月10日),黄光裕方面一位不愿具名的权威人士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虽然现在不能披露具体是哪些机构投资者在临时股东大会上会支持大股东黄光裕,“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一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支 持,在其中既有中小机构投资者,也有持股比例很高的机构。”这名人士自己也承认,自己最近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联系机构投资者,并认为目前黄光裕获胜把握比较 大。
然而,一位接近国美高层的消息人士对记者表示,国美电器现在已和机构投资者有过良好的沟通,“国美已经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认可。”
而原被认为在国美电器中持股较高的一家机构投资者——摩根士丹利的高层人士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明确表示,目前公司并不是国美电器的机构投资者,“摩根士丹利并没有国美的股份,联交所显示的资料是公司客户对国美电器持股状况的总和。”
股权分散程度超外界预期
尽管黄光裕作为国美大股东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但是国美复杂的股权结构让他不得不抓紧时间联系其他投资者。
黄光裕方面一位不愿具名的权威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国美电器的股权结构极其复杂和分散,现在正在联系,“大股东已经提议呼吁广大股东参与重组国美董事局,我们现在也正和股东商谈,对于不久之后的股东大会,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根据联交所最新股权资料显示,8月3日摩根大通场内增持412.9万股国美电器,每股平均价2.78港元,涉资1147.9万港元,持股比例由 8.98%升至9.01%。但在8月10日,摩根大通一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在二级市场对股票所进行的操作并不完全是摩根大通自己的操作。“摩根大通 也是一个代理公司,首先要分清楚这部分操作是我们自己进行的,还是我们的客户进行的。”但该人士拒绝透露此次操作的详情。
与摩根大通相似的另 一位国美电器的机构持有人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层人士则告诉记者,公司本身并不持有国美电器股票,而是均为客户持有。“我们有自己的PE部门,但并未持有国 美电器股票,而我们背后有广大的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这个角色上,我们是一个经纪人公司,所以所有的二级市场买卖都是他们在做。”不过,该人士也表 示,不排除摩根士丹利自己会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美电器的股票,“但这将是根据市场大势的判断而进行的操作,不会是策略投资。”
富达基金(香港)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战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是财务投资者,“看重的是国美未来发展,如果对未来发展没有信心的话,会考虑卖掉该股票。”对于富达基金下一步的操作策略,战龙表示暂时不便对媒体透露。
与此同时,接近国美董事会方面的知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自从今年5月的周年股东大会之后,国美高层就开始与相关机构投资者接触,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这是正常行为。
董事会诉状未提赔偿金额
黄光裕现在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国美控制权的争夺,还要面对国美董事会在香港高院提出的起诉。
在被曝光的香港高院致国美电器创始人及大股东黄光裕的传票中显示,国美一共向黄光裕提出了7项索偿。除8月5日国美公告对黄光裕的两点诉讼原因 (回购行为违反公司董事的信托责任及诚信)外,还要求黄光裕提供回购公司股份的相关账目,包括所有与之相关的利益、款项及物业等;在相关账目的基础上,国 美要求黄光裕赔偿所有金额,包括利息、成本等。不过,国美并没有列出具体的赔偿金额。
对此,熟悉国美董事会的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 时表示,国美董事会作为国美的最高决策机构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创始人黄光裕在此前已受到了香港证监会的调查,他也做了损害国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事情, 所以现在的董事会就有责任对其进行起诉。”该人士同时透露,暂时还没有计算出要求黄光裕所赔偿的金额。
而黄光裕方面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拒绝透露该传票是否已经收到。
新闻链接
黄系人马:获胜把握比较大
国美董事会方面目前也要面对“内部军心”稳定的问题。
据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本月6日,国美内部召开全国紧急视频会议之后,公司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一部分人士站在了陈晓和董事会这边,而一部分原先的黄光裕人马则依然选择支持黄光裕。“这部分人主要是未获得股权激励的黄系人马。”
据了解,2009年7月7日,国美公开股权激励细则,方案涉及总计3.83亿股股份,总金额近7.3亿港元。陈晓与另外10名公司董事及附属公司董事共获授购股权为1.255亿股,其中陈晓获2200万购股权,股权激励覆盖了副总监以上级别,共惠及105人。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仲继银表示,在接下来国美董事局将答复大股东要求的21天时间里,临时股东大会将会召开。从股权结构上来看,黄光裕是否能取得近20%股权的其他股东支持,将决定黄光裕是否可以推翻现董事会。
前述黄光裕方面不愿具名的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在国美电器的所有股东当中,超过1%股权比例的股东为数很少。“在不久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最关键的是最终 的投票只要达到参会股权比例的一半就可以。占有34%股权的大股东可以对超过2/3股东决议行驶否决权,但这很少发生。”
该人士同时也向记者表示,临时股东大会上的关键是,只要有过半数的到会股东或代表投票表决通过,大股东的动议就可获得通过,目前看来这一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24

代理行暗战江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6/0MMDAwMDIxNDY0MQ.html

2011年1月6日,央企背景的中铁置业和三家代理行签订战略协议,就土地判研、策划定位和销售代理等三项业务进行合作。

同为一家企业服务,易居中国(纽交所代码:EJ)、思源(纽交所代码:SYSW)世联地产(002285.SZ)再一次走向竞争、合作之路。

这 几乎是中国房地产业12年市场化以来“最好”的光景,摆在地产行面前的是5万亿新房销售市场。统计显示,2010年超过40%的市场份额是通过经纪公司完 成代理,按照1%的代理费计算,代理行业已有2000亿市场规模。“即便受调控影响,经纪公司代理的市场份额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思源经纪董事总裁陶红 兵说。

然而,竞争才刚刚开始,暗战无处不在。

上市,寻求扩张

上市,寻求扩张

2010 年11月,思源在纽交所上市。敦促思源上市的动力,正是主要竞争对手的上市。而世联2009年在A股上市之初,也提到这一竞争态势。世联的主要竞争对手是 中原房地产经纪公司和合富辉煌等港资背景的代理行。易居中国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后的扩张,也极大的刺激了同行们。

房产代理机构上市的好处显而易见。陶红兵告诉记者,上市可以增加公司的话语权,让更多人来关注公司。并且,募得的资金可以让代理机构从容度过行业的低谷。

房地产行业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受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房地产投资额、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等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依托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代理行们也几乎成为“靠天吃饭”的企业,交易量大,代理行业绩好;反之,则差。2008年就曾令众多中小代理行直面生存危机。

2010年,众房企狂欢的时刻,分享盛宴的还有地产代理行们。根据思源招股说明书,2010年前9个月公司实现净营业收入4.32亿元,逼近2009年全年净营业收入4.33亿元。前三季度净利润1.32亿元。

世 联地产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10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65.15%;净利润1.78亿元,同比增长69.34%。易居中国 前三季度,总营业额为2.313亿美元,同比增加27%,包含新浪乐居对营业额贡献的4170万美元。去除新浪乐居以外的营业额为1.896亿美元,同比 增长4%。调整后的净利润为6510万美元,同比降低5%。三家代理行不约而同地创造了进入市场以来的最好成绩。

有代理行宣布,2010年 代理额超过千亿,同万科(000002.SZ)的成长步伐一致。但亦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指出,不应单看代理数额来判断销售规模,还要看其对应的收入及纳 税额。有些代理公司把营销顾问的销售额也算成自己的代理销售额,也有把大额保证金的投资项目也计入常规的代理项目。

代理行之间的竞争亦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生存之道

内地房地产代理行,是香港启发下的产物。

1993 年,邓智仁的利达行将香港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手段引入万通新世界广场,以大手笔的策划和包装,迅速引起了轰动和追捧,卖到了当时市价的三倍,很多小业主 10年后才解套。该项目当年12月下旬才动工,11月初已售出百分之七八十,“数钱都数疼了”的故事在业内传播了多年。

利达行让开发商看到 了代理行的神奇。发展至今,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为开发商提供代理销售服务时,一般有三种模式:(1)项目代理销售,获取佣金收入。(2)项目代理销售获取 佣金收入外,约定完成既定销售任务后进行“溢价分成”。(3)采取包销的方式,通过销售房屋获取差价收入。

包销方式曾让一些代理行迅速赚取 了大量资金。以华美地产2007年包销的阿尔法二期项目为例,其包销底价为6700元/平方米,而华美地产代理后的市场定价为6900元/平方米至 7500元/平方米不等,最高价曾经达到过9000元/平方米。华美地产利用包销代理模式完成资金积累后,迅速投身开发。

为了获得一些项目的代理权,不少代理行许诺以高额的保证金。但在陶红兵看来,这些都不是正途。一家专业的代理行,提供的应该是专业的咨询和销售代理服务。但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这些都是抢占客户资源的手段。

竞 争有时候很“实际”,有时候也很“虚无”。几乎每家公司都会强调自己的专业能力,但在市场上取胜既靠规模,也靠能力,还靠人脉。而人脉究竟靠什么建立? “有时就是靠吃吃喝喝,请客送礼,拍老板的肩膀。”某著名代理公司市场总监对本报记者说。有些代理行的团队甚至会细心到记住甲方成员每一个人的生日。

世联一位高层向本报记者分析,他认为易居中国之所以业绩好,是因为为大客户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易居较其他几家代理公司的优势是,研究系统和信息系统。“且不说统计数据是否完全准确,但给客户的感觉是很专业。”

许多房地产公司仍旧保留了自己的销售团队。如SOHO中国(00410.HK)、绿城(03900.HK)等公司。但陶红兵认为,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成熟,行业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房地产代理销售比例会逐步提高。

中 国旅游地产服务集团信息咨询中心总经理周海平也表示,广州亚运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销售业绩,是因为易居中国和广州最大的二手房中介合作,极大程度调动 了客户资源。上市公司中,扩张较快的万科、恒大地产(3333.HK)均把销售交给了代理公司来做。“SOHO中国等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开发商更 擅长的是前期拿地和融资,如果所有的环节都亲自去做,势必会影响扩张步伐。”周海平说。

决战二三线城市

在世联董事长陈劲松看来,未来决定代理行座次的将是二、三线城市的份额。

京 沪深穗四个一线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已经超过一手房,新房已经不再是主角。且每个一线城市都有市场份额较大的代理行。在北京,思源独占鳌头。上海,位列首位 的是易居中国。深圳是世联地产,广州则是合富辉煌。“就看谁手伸得更快,更远。”陈劲松说,与其和其他公司在一线城市厮杀,不如去二三线城市扩张。

一位代理行高层也认为,许多二三线城市前景十分广阔,不仅写字楼租金便宜程度超乎想象,且广告牌也十分便宜。陶红兵告诉记者,思源可以忍受旗下的分公司在进入二三线城市初期不赚钱,为的就是等市场成熟后扩大规模。

2011年1月4日,世联地产发布公告称,拟斥资3000万元收购四川嘉联51%的股权。早前,世联还收购了山东当地最大的代理行51%的股权。据透露,并购和直接设立子公司是世联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有此想法的并非世联一家。“当地有稳定的业务来源,我们就会考虑并购。而并购对象都是当地做得非常好的企业,以便让我们的管理方面有更好的平台支持。”思源也向本报记者透露了相似想法。易居中国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扩张。

恶战,也许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7

高油價時代的「暗戰」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25170.html

「沒油的時候找藉口不供,有油沒藉口也不供。」重慶市涪陵區石油成品油協會相關人士4月7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國際油價的水漲船高,牽連的不只是國內成品油價,加油站也已身卷其中。

在重慶涪陵區,介於「石化雙雄」和民營加油站之間,持續數月以吞併和反吞併為關鍵詞的「暗戰」,目前也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幾個月前重慶鬧油荒,我們基本沒辦法從中石油、中石化批發到柴油,油荒過去了,我們依舊買不到油。」上述人士如此表態。一位當地業內人士透露,「再過一個月,擠垮80%的民營加油站。」

然而,「石化雙雄」涪陵分公司負責人皆否認了「不供油」的說法。中國石化涪陵分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採取的是分階段供油的做法,民營加油站也有囤油嫌疑,而具體供油數據,則需要進一步核實。

「石化雙雄」遭民營加油站上書

「兩大公司搞壟斷,打壓民營加油站,使民營加油站生存艱難。」2011年4月2日,經重慶市涪陵區商委,一份第一條便如此言辭激烈的文件被火速遞交到了重慶市商委的案頭。

這份由重慶市涪陵區石油成品油協會草擬,名為《關於涪陵區民營加油站目前處於斷檔、脫銷、無油可供、經營困難等情況需立即解決的請示》(下稱《請 示》),不僅寫著「石化雙雄」已經基本停止向民營加油站供應汽油和柴油長達一個月的現實,同時,協會希望當地政府部門能夠介入,並解決文件中所指出的問 題。

自此,持續數月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與涪陵區民營加油站的「暗戰」擺到了明處。

與全國其他地區加油站多為「石化雙雄」所壟斷的局面不同,在重慶涪陵區,據記者統計,一共86座加油站中,民營加油站佔據了其中60%的份額,達50座,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分別只有27個和9個。

由於國際油價的高企,使得處在國內成品油產業鏈條銷售終端的加油站受益頗多。

涪陵區成品油協會所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自國家2008年年底啟動成品油價格體制改革,市場的成品油供應就存在著較大的批零差,一噸成品油最高能有1500元的利潤,而截至目前,重慶市超過700多座的民營加油站均已全線盈利。

據本報記者歷時一個月的調查,向來「油少氣多」的重慶,今年春節前後,便已經出現「油荒」,從那時起直至今天,涪陵區眾多民營加油站便已無法從兩大石油公司進到足夠的柴油等成品油。

矛盾的是,涪陵區的工地、打石場、建築工地均能從兩大石油公司直接買到柴油。「我們的客戶就這樣全部被他們直接搶走了。」涪陵區一位加油站老闆說。

當地多位民營加油站人士分析認為,如果採用斷供或批零價倒掛的方法,民營加油站就會快速倒閉,「石化雙雄」不用耗費巨額收購資金,就能達到快速佔領市場的目的。

對於遭遇上書一事,中國石油涪陵分公司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第一次聽說此事,而目前暫不方便詳談,建議另約時間商議。

中國石化涪陵分公司負責人則表示,他4月11日下午剛看過報表,「是有些人開(買)了油沒有提。」而目前中國石化在涪陵採取的是分階段供油做法,「他們也想把油囤起來。」

供油爭議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兩大公司沒油嗎?恰恰相反。」涪陵區石油成品油協會在《請示》中稱。

據《請示》,現在只有民營加油站拿錢也購不到油,其他工地和「油串串」(重慶土話,指油販子)要多少給多少,有時工地如果購油數量大,比賣給加油站的批發價還便宜。

當地更有聲音指出,兩大公司甚至寧願把油賣給沒有任何資質和儲油設施的礦山、工地和打石場,也不願把油賣給民營加油站。

該協會稱,「涪陵區的50座民營加油站年可銷售汽、柴油8萬噸左右,往年兩大公司在市、區商委的督促下,向每個站點訂小部分數量的供油合同。但是今年已經到了4月份,中國石油仍未與各民營加油站訂供油協議。」

「中國石化則剛剛在4月份與民營加油站簽訂供油協議。」該協會透露。

民營加油站的「反擊」

據本報記者瞭解,「石化雙雄」和涪陵當地民營加油站的「暗戰」由來已久。早在2004年,「石化雙雄」就曾在重慶「招安」民營加油站,2009年之後,收購民營加油站的網點快速擴張再次開始,而每座加油站的價格最高可達1900萬元左右。

然而,幾年下來,由於大部分民營加油站老闆不願賣出加油站,中石油、中石化在涪陵區的零售網點,仍遠低於民營加油站。進而,斷供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

資料顯示,2007年,涪陵區幾十家民營加油站曾因被斷供一段時間無法經營,一些民營加油站經營人員聚集到「石化雙雄」的網點,通過阻止其正常經營的方式要求供油,後在當地政府的介入下展開協商,該事件才得到平息。

除了堅持不將獲利豐厚的加油站賣給「石化雙雄」,當地民營加油站企業主也採取了其他方式抵制「石化雙雄」的擴張。

據瞭解,除了部分民營加油站由於流動資金少,籌不到資金就無法作準備,現在完全處於斷檔脫銷無法經營的狀態,另有部分加油站在「石化雙雄」大量向外賣油時多購了一部分,經營才得以維持至今。

此外,為瞭解決斷供以及「油荒」,2010年底,涪陵幾十家民營加油站召集周邊區縣共計60家民營加油站,準備在當地投建一座儲量為10萬噸的油庫,通過向兩大石油公司及國內其他煉油企業直接購油的方式,確保自身油源不受限制,不過,該油庫項目仍在走漫長的報批流程。

而目前是通過報備案制或是報審批制來解決民間資本投建大型油庫的辦法,仍然不得而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98

智能手機暗戰升級 蘋果遭遇集體「圍剿」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9/yNMDcyXzM2NDAyNA.html

風頭正猛的蘋果公司近期「新聞」不斷: 換帥門、污染門、丟機門輪番上演,讓這家智能手機巨頭屢見報端。而更讓蘋果頭疼的是,喬布斯的辭職,似乎讓昔日被長期壓制的世界電子廠商們,找到了攜手「圍剿」蘋果的機會,企圖重新劃分全球電子產品市場版圖。

其實,蘋果、諾基亞、三星、索尼等大品牌早已暗戰不斷。在智能終端操作系統,蘋果與微軟、谷歌等大牌廠商更是分分合合,關係微妙,而喬布斯此時卸任, 讓唯一能與谷歌抗衡的蘋果充滿變數。

暗戰升級

「這兩年,智能手機市場風起云湧,各大電子廠商明爭暗鬥,結盟、進攻、抵抗……簡直像在演出一幕現代版的三國演義。」國內一家著名手機廠的李姓研發人員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

據悉,一直以來,在智能手機領域蘋果的iOS操作系統一枝獨秀。但僅正式上市兩年的操作系統Android突飛猛進,咄咄逼人,成為蘋果的強勁對手。

記者從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獲得的全球手機市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Android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操作系統,佔比43.4%,蘋果iOS則排名第三。

市場表現印證了「智者為王」並非虛言。「這兩年智能手機賣得很火,像蘋果、三星、HTC、摩托羅拉智能手機,每天都可以銷售二三十部。」在北京中關村一家手機專營店,一位銷售人員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

《中國企業報》記者瞭解到,面對Google、Android等「多國部隊」 兇猛的來勢,蘋果始終奮力還擊,不斷推出高端產品的用戶體驗服務,更拿出了專利殺手鐧。

在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和蘋果一樣面臨Android威脅的還有微軟,利益讓它們站在一起高舉利劍共同向谷歌發起挑戰。

據媒體報導,7月初,微軟要求三星為每部Android智能手機支付15美元專利費。而蘋果則對Android系統OEM廠商展開專利訴訟。

IT評論人王斌一語道破「天機」,蘋果和微軟打壓Android目標雖然不一樣,但「利益」卻一致。蘋果想通過專利費打壓競爭對手:抬高Android手機價格,削弱其價格優勢。

谷歌CEO拉里·佩奇認為,「微軟、蘋果等公司專利圍剿,Android生存遭遇最大挑戰」。為此谷歌開始反擊。

8月15日,谷歌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業內人士稱,「谷摩戀」劍指蘋果。摩托羅拉擁有1.7萬項專利,另外還有7500項專利申請正處於審批程序。將上萬項專利攬入囊中應對蘋果、微軟的專利圍剿,無疑是谷歌最直接動機。

與此同時,在Android內部暗流湧動。

據悉,韓國政府日前敦促三星和LG放棄谷歌Android系統,與韓國其他企業一道開發自有移動操作系統。

蘋果聖殿面臨威脅

行 業專家指出,蘋果換帥之後,公司遭遇的首輪「圍剿」便是顯示屏之戰。公開資料顯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三星陸續推出4英吋旗艦智能手機GALAXYS以及 7英吋智能平板手機GALAXYTab,開始全面叫板蘋果。摩托羅拉等品牌也隨之跟進。顯示器領域巨頭美國優派搭配出4英吋ViewPad4、7英吋智能 平板手機ViewPad7和10英吋ViewPad10組合。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一時間風起云湧。

在智能手機行業,觸屏技術一直是日本企業的強項。近日,日立、東芝、索尼三大日本電子產品製造商達成協議,將壟斷全球手機液晶顯示屏最大市場份額,進而把持整個智能手機行業。

8 月31日,索尼宣佈將會在新一代多媒體產品中安裝「三維劇場效果」系統,讓消費者有「身處大劇院」的非一般享受。行業分析指出,索尼顯然是要針對蘋果 iPod和iPad產品打一場翻身仗,這也印證了索尼首席執行官Howard Stringer的豪言壯語,「索尼在平板電腦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方面相當強大,索尼平板電腦將會與蘋果iPad正面競爭並爭奪其市場份額。」

三星更是步步緊逼。國際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公佈的最新調查顯示,在5月至7月的3個月中,三星佔據美國手機市場25.5%的份額,環比增長1%,繼續高居榜首,LG以20.9%的市場份額位居次席。蘋果市場份額下滑1.2%至9.1%,排名第四。

《中國企業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最近10年,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IT企業一直受蘋果打壓,他們希望利用蘋果換帥和iPhone5還未推出的時間差,對競爭對手展開進攻。目前三星在美國正式推出GalaxySII新款手機,極力拉開同蘋果市場份額的差距。

蘋果何去何從?

從iPhone到iPad,蘋果多款產品一上市就遭遇瘋搶。然而,最賺錢的時候往往也是企業最危險的時候。

目前業界極為關注的蘋果iPhone 5手機究竟何時面市,《中國企業報》記者致電蘋果公司公關部,沒有得到明確回答。

不過,和去年iPhone4原型機被蘋果公司工程師在酒吧丟失如出一轍的是,今年7月,蘋果公司員工也將一台iPhone5原型機「不慎丟失」在酒吧。業內人士和網友認為,這不排除又是一次手段低級的商業炒作。

9月4日,有消息稱百思買內部文件曝光,預計iPhone5最早將於10月第一週開始接受預訂。

《中 國企業報》記者在中關村海龍電子城以及蘇寧、國美等家電商場調查時,多名店主、銷售員均向記者表示並不清楚iPhone5何時上市。在淘寶網上,《中國企 業報》記者發現有近百家網店打出了接受iPhone5預訂的招牌,預訂價格從四五千元到上萬元不等,甚至有些網店還貼出了iPhone5的配置單。

9月6日,《中國企業報》記者經多方瞭解獲悉,近日蘋果已就iCloud云服務和iOS5手機操作系統對其專賣店員工展開培訓,意味著iPhone5手機的發布時間很可能是本月內。

同時,《中國企業報》記者瞭解到,隨著蘋果iPhone 5即將面市的消息甚囂塵上,三星、HTC等手機廠商也紛紛推出新機型,目的不過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Phone5的風頭。

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產品的銷售好壞,關鍵還是要靠用戶層面的體驗。

同 時孫培麟稱,在智能手機市場,並非蘋果一家獨大,眾多廠家不大可能集體「圍剿」蘋果。而平板電腦市場上,目前包括蘋果在內的所有電子廠商都處於探索階段。 「所不同的是蘋果起得早,先於其他廠商積累了豐富的應用程序和應用環境,其他廠商都是在模仿蘋果的平板電腦。」「目前蘋果的平板電腦一枝獨秀,市場份額超 過70%,其他廠商還不構成威脅。」

《中國企業報》記者給蘋果公司公關部經理黃昱娜發電子郵件瞭解此事,黃昱娜回覆稱,「目前我們沒有相 關的消息予以發佈。對於相關傳言不予置評。」國內一家著名手機廠的李姓研發人員告訴記者,蘋果引以為傲的閉環模式,不一定長久不衰。比如在iPhone相 對封閉的iOS操作平台中,下載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相反,一些更加開放的平台採取廣告模式獲益,而用戶可以隨意下載。

如今,喬布斯已卸任、新產品未出來,蘋果能再次抵擋住多國部隊的『圍剿』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3

倫敦奧運營銷「暗戰」開始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b8.html

倫敦奧運營銷「暗戰」開始了
作者:王芳 

李麗2012-01-09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芳 李麗 備戰倫敦奧運的人,沒有新年。除了場上的運動員,場外正投入營銷戰爭的商家也是如此。

動手早的,2012年整個傳播計劃已經制定完畢;動手晚的,也會在春節過後啟動一輪一輪的相關招標。

眼下,體育用品公司全都忙於年度規劃,無一例外。但讓各企業煩惱的是:優勢資源要麼已經被搶,要麼價格離譜。「我們的團隊現在也在忙著為企業提供諮詢、評 估資源。」關鍵體育營銷機構總裁張慶說,「在與奧運有關聯性的體育、快消、汽車品牌中,企業最常問的問題就是『2012年我們怎麼參與?』」

有知情人士稱,中糧集團也已經準備了2億元資金以供2012年奧運會合作談判之用——諸如「奧運」這樣的營銷機會,企業當然不會輕易錯過,中糧尚且如此,何況各個體育用品公司?

但各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暗戰」。從前期體育資源的獲取,到後期的媒體傳播,再到出價及進展情況……都不願比競爭對手提前洩露半分。

巨頭間的火拚

由於倫敦與北京的8小時時差,行業預計:在國內,2012倫敦奧運會的收視將比2008北京奧運會時大幅下滑。除了時差問題,張慶還認為中國觀眾對體育賽 事的觀賞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對金牌的興趣不再那麼大,尤其中產階層更關注體育精神本身,這些對企業的營銷規劃都是很大的挑戰。

企業們得到了這樣的建議——做預算時,不要以2008年的數據為參考,而是選擇2004年或者2000年的奧運營銷相關數據為參照物,因為2012年的奧運營銷很難能夠達到2008年主場作戰時的輝煌。

在2012倫敦奧運會的這場營銷戰爭中,行業內認定並等待著三大體育巨頭的火拚。

首先是以安踏體育為代表的中國奧運代表團贊助商,其4年6億的天價贊助費實際重頭戲就在2012年。安踏在2011年成功將銷售額做到超越李寧成為本土第 一,但是在品牌美譽度等層面上,李寧還是佔據優勢,因此2012年將是安踏的一個巨大契機。為此,在2011年的半年報中,安踏宣佈「中期奧運廣告及宣傳 費用率升0.6個百分點至12.6%,料明年進一步升至14%」。

體育營銷對中國企業來說還是不熟練的課題,構建具有奧運營銷背景的團隊至關重要。為了這一點,安踏很久之前就開始準備。據瞭解,安踏現任執行副總裁鄭捷是原阿迪達斯集團旗下品牌銳步中國區總經理。安踏現任副總裁張濤曾經在聯想集團任職,聯想也曾是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

實際上,2008年北京奧運會投標的時候,安踏雖然也積極參與,但卻因實力不足未能如願。而憑藉多年來贊助CBA、中國排球聯賽、中國乒乓球聯賽的表現, 安踏獲得了中國奧委會的認可。在花費天價成為「2009-2012年中國奧委會體育服裝合作夥伴」和「2009-2012年中國體育代表團合作夥伴」之 後,這筆贊助費成為中國奧運史上贊助金額單筆最大的一次。

第二個巨頭則是李寧,經過2010年和2011年的調整,李寧2012年第一季度的訂貨數據已經止跌企穩,其在2011年的廣告投入相當低調,為2012年保留了巨大實力。李寧是以奧運會起家,又是5支奧運金牌隊的贊助商,沒有理由不在這場拚搏中集中發力。

第三是跨國企業耐克和阿迪達斯。單項選手、項目等都是耐克的優勢,也已經簽下中國奧運代表團的一些隊伍,從歷史看,耐克的隱形營銷手法獨步全球。經驗老道 的耐克在2008年北京奧運時重金選擇了騰訊,當時相比其他網站象徵性的頁面彈出廣告,在騰訊網的平台上,耐克充分利用了其花樣繁多的形式,包括金牌 TIPS播報、網絡虛擬形象NIKE國家隊戰袍專區、博客、社區論壇等,幾乎對中國網友形成包圍之勢。

而據阿迪達斯大中華區的確認,阿迪達斯早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就著手準備2012倫敦奧運會了。本報記者獲悉,阿迪達斯將攜手的中國國家隊包括:中國男女 足球隊、中國男女排球隊、中國男女跆拳道隊、中國男女擊劍隊、中國拳擊隊(包括男子、女子和青年隊)、中國男女柔道隊;合作的中國運動員則包括:王治郅、 孫越、丁錦輝、於樹龍、鄭智、李偉峰、鄒師銘、仲滿、李娜、孫玉潔、雷聲、吳靜鈺、魏秋月、惠若琪。

在市場營銷方面,阿迪達斯正在準備「2012倫敦奧運傳播計劃」,但考慮到市場的高度競爭,阿迪達斯拒絕透露相關計劃,只稱將重點激勵中國消費者積極參與運動,創造健康生活。

新媒體大放異彩

經歷了北京奧運、冬奧會、世界盃、亞運會、大運會等國際賽事的洗禮,不少本土企業開始頻頻提及「整合資源」這個詞。除了直接贊助賽事外,能夠整合各項營銷資源,才是企業的「制勝法寶」。

這一波營銷中,企業的營銷規劃更具整合性,從高端資源的獲取到零售終端的配合,甚至是產品設計的配合。

張慶經常試圖讓客戶接受這樣的理念:中國消費者對奧運金牌的偏好已經降低,尤其中產階層更關注的是體育精神本身。這需要創造出革命性的營銷手法。當然,他有時候會被拒絕。簡單粗暴地購買廣告時段能直接帶來曝光和點擊率。

這一波針對2012年奧運會的營銷依然只是「新瓶裝舊酒」,張慶說,雖然有互動內容設計,但是企業的訴求最主要還是曝光和點擊率,而真正能夠吸引年輕人的 創意到現在還沒有出現,企業的廣告營銷部門還是相對傳統。「當然也可能因為還處在保密期,臨近時應該會有亮點出來。」張慶說。

「這一波營銷戰爭,意外地呈現出一冷一熱的現象。」張慶總結說。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各商家對體育資源的獲取可以用瘋搶來形容,任何冷門項目都會有商家簽約,但是這一次,張慶通過接觸企業發現,大家都認為通過贊助 再展開營銷不夠直接,企業沒有耐性花費巨額贊助費等待潛在的長期利益,畢竟COC(中國奧委會)、熱門金牌隊伍等好的資源早就已經被搶,價格也非常高。現 在看來,優勢資源依然受青睞,但已經不如2008年時濃烈,一些非優勢資源並不被熱衷。通過廣州亞運會和深圳大運會,一些區域性的企業在嘗試贊助之後並沒 有獲得預期的成效,因而對賽事熱情大減。

這一波營銷戰爭中相對呈現出的「熱」態,則體現在對體育媒體的贊助和廣告購買上面,這種營銷手段在2012奧運會的營銷戰爭中非常受歡迎,尤其是新媒體大 放異彩。例如騰訊推出的「奧運組合套裝」,大受廣告主歡迎,有不願具名的企業已經為這短短15天的廣告組合制定了3000萬-4000萬的預算,而這個數 字是平時一整年的預算水平。

實力傳播大中華區總裁鄭香霖表示,有一類客戶(多數是本土品牌)不是贊助商或者合作夥伴,通常希望找一個機會點進去,就是所謂的打擦邊球,這就要看誰的做法更聰明。

鄭香霖稱,很有可能出現創新點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跨媒體的新的數字戶外廣告牌,這些戶外數字平台可以實現互動;另一個是商場的大屏幕和電影院,在這裡面一起看奧運,地點比較固定,適合企業做一些贊助活動或者包場等等。

還有一個偶然因素為這波體育賽事廣告提供了巨大的契機——廣電總局的限娛措施。因為電視劇時段廣告被限制,時段大幅減少,價格大幅上揚,很多本土企業退而求其次,放棄了電視劇時段的廣告,選擇體育賽事。

「曲線」入場

一般而言,能成為奧運會頂級贊助商的企業全球僅有十來家,本次倫敦奧運會,已宣佈的一線贊助商有寶馬、松下電器、麥當勞、阿迪達斯、可口可樂、BP、英國電網、英國航空等。因此,本土品牌在獲取合作資源時,紛紛儘量避開和國際品牌正面交鋒,以各種「曲線」方式入場。

本土二線的體育品牌正在尋找著相對差異化的機會。比如尋找一些有特色的國外軍團進行贊助,他們或與中國有某種淵源,或與中國在某些項目有競爭關係,或是傳 統體育強國如德國、韓國……這些都成為了本土二、三線體育品牌的爭搶對象。匹克將為新西蘭代表團提供多方位的專業裝備;鴻星爾克不久前與伊朗奧委會達成協 議,與南非、烏茲別克斯坦兩國奧委會的洽談也正在進行;喬丹則將為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蒙古國三個代表隊設計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領獎服。

在這方面,匹克無疑是「花小錢、辦大事」的典範,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當其他品牌都把目光鎖定在歐美勁旅或國內奪牌強隊身上時,匹克卻把伊拉克、塞 浦路斯及黎巴嫩作為贊助對象,此舉幫助匹克迅速打開了中東市場。匹克董事長許景南表示,在選擇倫敦奧運會的贊助對象時,同樣將遵循這一原則。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商家傾向於選擇與倫敦有關聯性但與奧運無關的單項國際比賽進行贊助,投入不大,但能造成倫敦噱頭,以此為由頭,輔之以大量傳統和新媒體廣告,作為支點來撬開奧運營銷之門。

快消企業也絲毫不松懈。據瞭解,可口可樂已經簽約了很有希望創造出漂亮成績的中國運動員,並正在進行相關廣告製作,春節前夕將會發動線上線下攻勢。曾經在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創造出超高業績的本土飲料品牌也籌備了相關營銷方案,伊利已經與中國奧運代表團談妥了有關奧運合作的諸多事宜,以圍繞奧運營銷為核 心的推廣方案已經成型,將在年後陸續推出。蒙牛則選擇「曲線」入場,於近期成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蒙古國運動員指定牛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70

一嗨租車:從暗戰「第一股」到引入全球老大的投資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8/5NNTQzXzQyNTg5Nw.html

2012年3月29日,全球最大的汽車租賃服務商Enterprise Holdings(企業號控股)宣佈,通過戰略投資與合作夥伴協議,將擁有一嗨租車15%的股權,並進入一嗨的董事會。

這無疑為正在上演的一場大戲增添了幾分懸念。

今年1月19日,國內車隊規模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神州租車向美國SEC提交IPO申請。而早在2011年1月,就有報導稱,一嗨租車已經聘請了高盛、巴克萊銀行等準備赴美IPO。

以車隊規模計,神州是國內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截至2011年底,其汽車數量約達2.6萬台;一嗨位居第二,共擁有7600輛汽車服務於個人和企業客戶。

外界看來,兩家領頭羊在爭奪「中國租車第一股」上的較量很是熱鬧。

在 這樣的節骨眼上,一嗨接受Enterprise的現金入股,讓人出乎意料。除了資金,一嗨還將通過與Enterprise合作,進入全球市場。就像 Enterprise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Greg Stubblefield所說,Enterprise的客戶在中國旅行時可以獲得一嗨的服務,而一嗨的客戶在全球旅行時也能享受到Enterprise的 服務。

在神州租車緊鑼密鼓籌備IPO期間,一嗨租車對上市的態度卻是,「沒有具體時間表,但一旦美國資本市場轉暖,隨時可以上」。

三條腿走路?

從暗戰「租車第一股」,到引入私募,並將IPO置入持續觀望期。一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主要是資本市場的大環境不太理想。」一嗨租車CEO章瑞平解釋說。

的確,從去年8月至今,只有土豆和唯品會兩家中國企業完成在美IPO,但情況都很糟糕。

這種狀況下,對於排隊等候IPO的中概股而言,上,還是不上,著實是個問題。

早在去年底,就有消息說,凡客已經向SEC遞交了IPO申請,但至今仍不見實質性進展。某國際投行人士告訴本報,他們建議凡客「別那麼著急」,因為時機未到。

對於一嗨而言,還要考慮的是,如果錯失「租車第一股」,這會是多大的損失?畢竟行業老大神州租車彼時仍在緊鑼密鼓地推進IPO進程。

「第一說明什麼?」章瑞平反問,他同一嗨的董事會都認為,「光是為了『第一股』的頭銜,而去冒險上市,沒啥必要。」

這樣一些案例為一嗨做出最終抉擇起到了借鑑作用:2004年上市的中國網遊第一股盛大現已走上退市之路;2007年上市的中藥第一股同濟堂已於2010年退市;2010年上市的中國電商第一股麥考林,如今市值跌至6772.5萬美金,低於1.13億美金的IPO融資額。

那麼,如果不進行IPO,一嗨現階段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或者,是否有其它融資渠道?

眾所周知,汽車租賃是一個絕對重資產的行業。據公開信息,一嗨此前分三輪共融資9500萬美金。這些資金主要被用於擴大車隊規模,城市覆蓋及改善服務等方面。

截 至2011年底,一嗨的車隊達到7600輛。而據報導,2008年7月時,「一嗨的自有車輛僅有600輛」。按照每輛車平均10萬元的購車成本算,新增 7000台車就耗資7億元,除此之外還有不小的運營、營銷等開支。如果要繼續擴大規模,可以推斷,一嗨在2012年存在新的融資需求。

有消息稱,Enterprise這次的投資金額達數千萬美金,但這並未得到官方證實。

Enterprise 在這種時候現金入股及戰略合作,對一嗨來說不亞於一顆定心丸。創建於1957年的Enterprise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租賃服務提供商,它旗下的三大租車 品牌合計擁有美國和加拿大三分之一強的機場汽車租賃業務。Enterprise的年營收達到140億美金,相當安飛士跟赫茲2011財年的營收總和。

未來如果資本市場持續低迷,一嗨不排除再次私募的可能。另外,章瑞平稱,一嗨的負債率在20%以下,接下來還有很大的舉債擴張空間。

引入戰略投資:保守派的惺惺相惜?

有意思的是,一年前的這個時候,神州租車宣佈與Enterprise 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開通國際租車預訂服務。記者獲悉,目前Enterprise與神州的合作已經到期。

為何Enterprise現在戰略投資的是一嗨而非神州?Enterprise以非公眾公司為由,拒絕回答,只是向本報確認,目前Enterprise跟神州租車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

Enterprise Holdings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Greg Stubblefield表示,「一嗨租車是中國市場的領先者,與這樣的公司建立投資合作夥伴關係我們感到非常興奮。根據合作協議,不僅我們的客戶在中國 旅行時可以獲得一嗨高水準的服務,而且一嗨租車的客戶在全球旅行時也能享受到我們屢獲殊榮和人性化的服務。」

但從Enterprise的成長速度看,與一嗨倒有幾分相似。

Enterprise 官網公佈的財務信息顯示,從1965年到2011年,Enterprise無論是在車輛規模、營收規模、覆蓋範圍還是員工規模上都保持穩步增長。 Enterprise 認為,今天的業績正是得益於其「穩定的長線(steady long-term)」管理策略。

雖然在美國有17年的生活和工作經歷,章瑞平仍未脫去上海人慣有的一些特點,比如保守。

相比神州,一嗨的擴張速度堪稱「保守」。

神州成立於2007年9月。在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的2009-2011財年,神州的車隊數量分別為692輛、10202輛和25845輛。據羅蘭貝格統計,目前神州車隊數量不僅位居業內第一,還相當於其它8家最大租車公司的車隊總和。

2006年,章瑞平就在上海創立了一嗨。但截至去年底,其車隊規模才達到7600台。

在 一嗨過去的融資過程中,章瑞平稱,自己也「特別保守」。幾年來,一嗨主要借助於股權融資,作為創始人的章瑞平股權也被稀釋很多,目前甚至也達不到「相對控 股」。而作為創始人的陸正耀,目前也只持有神州不到30%的股權。但不同的是,章瑞平沒有大幅舉債,他覺得,「負債比例一高的話,風險就來了」。

問題是,作為行業第二名,一嗨與第一名神州的車隊規模已經是「千與萬」的差距。一嗨要不要跟進?如果不,會不會有「被落後」的危險?

章 瑞平將國內各家租車公司比作行駛在高速路上的大小車輛,車速到底是80km/時、100km/時、150km/時還是200 km/時,他認為,一個出於個人意願,另一個取決於車輛本身,「如果是凱越,開到200 km/時就不大安全了,但如果是寶馬、保時捷,200 km/時可能沒問題,但風險也在」。

所以,一嗨還是決定每年按照自己預測的速度來擴張。章瑞平稱,從資金、管理等配套條件來講,一嗨現在的速度讓股東們感到「更穩妥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67

分拆攤薄華懋股權 陳振聰暗戰華懋慈善基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8/wMNDA2XzQ2MjIwMw.html

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因為和「龔如心爭產案」扯上關係,而備受關注。

6月25日,宏霸數碼(0802.HK)擬發行價值8870 萬港元的可換股票據(可轉債),用以收購一家名為MGIE(下稱:妙格)的遊戲公司55%股權的議案獲得通過。

具 體而言,宏霸數碼若未及贖回股權,妙格可將該票據兌換成1.04 億股或17.46%的宏霸數碼股權,並將一躍成為其最大股東。而目前的最大股東,華懋慈善基金以Veron International Limited公司名義持有宏霸數碼的13.31%的股權,將被攤薄至10.99%。

值得注意的是,曾鬧得沸沸揚揚的「龔如心爭產案」主角——陳振聰和華懋慈善基金的名字均出現在宏霸數碼的大股東名單中。

「這 (宏霸數碼)是一家以融資為目的的上市公司,資金可能用作支付陳振聰應付官司的部分費用。」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本報透露,購買妙格後,華懋慈善基金 將陷入比較被動的狀態:如果華懋慈善基金出錢將股權買回,實則在為其對手——陳振聰的訴訟費用買單;如果不贖回部分股權,則華懋慈善基金的股權將面臨被攤 薄的局面。

華懋集團方面發言人稱,集團曾向股東發佈公告,表示由於宏霸數碼仍未召開股東會議,因此對此事暫不予置評。

不簡單的實體公司

宏霸數碼不像一家簡單的實體公司。

2010年7月,宏霸數碼曾宣佈旗下股份1拆20的分拆議案失敗。當時,大股東華懋慈善基金約持有6566萬股,反對票與該基金持股量大約一致。

2012年,分拆計劃捲土重來。

6月25日,宏霸數碼收購妙格55%股權的議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股東特別大會上獲約68%的支持票正式通過,收購價格為8870萬港元。截至去年12月底,該公司已發行股份4.93億股,但25日參與投票的票數總額僅為2.08億股。

消息人士稱,妙格公司在2010年前曾出現負資產90多萬港元;2011年才開始扭虧為盈,全年營業額為1000萬港元左右,利潤為400多萬港元,其中一部分收入仍未回收。截至今年2月,該公司的應收賬款約為700萬港元。

令人不解的是,宏霸數碼是一家上市的生物識別和射頻識別(RFID)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卻計劃斥巨資收購一家財務狀況如此的手機遊戲開發公司。

聯交所數據顯示,目前,宏霸數碼的幾位大股東分別是Veron International Limited、林學沖、莊日傑、龔如心、The Offshore Group Holdings Ltd.、陳振聰及譚妙清等。

1999年,由幾家企業合併成立的宏霸數碼,當時的投資者中就包括龔如心和陳振聰,而龔如心投資約佔該公司股權的21%。龔如心去世後,這家公司成為支持陳振聰在與華懋家族爭產的經濟支柱之一,上述業內人士稱。

華懋慈善進退兩難?

2007年,龔如心病逝後,陳振聰自稱是龔的遺產唯一受益人,由此掀起與華懋慈善基金會爭奪千億元遺產案的序幕。2010年,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華懋慈善基金一方勝訴,繼承龔如心的千億遺產。

宏霸數碼的股價也應聲下落。自2010年1月15日曾高達的11.96港元,下跌至目前的不足1港元。

在此期間,為了支付高額的訴訟費,陳振聰一直通過拋售宏霸數碼套現。聯交所數據顯示,2009年10月,陳振聰擁有的股權份額為23.22%。8次拋售套現後,其目前持有的宏霸數碼股權僅為13.31%。

消息稱,截至今年5月底,香港高院判決稱,陳振聰需要支付華懋慈善基金約8000萬港元的訴訟費,這一數字恰與收購妙格的集資額差距不大。

面對宏霸數碼近年的拆股佈局,華懋慈善似乎進退兩難。

上述業內人士稱,如果華懋慈善選擇保護股權,則需要購買更多股份。然而,這種情況下,華懋慈善是在變相將自己的錢貢獻給陳振聰,以償還其對華懋慈善欠下的訴訟費。如果選擇不購買更多股份,華懋慈善的股權將不斷被陳系股東攤薄。今後,宏霸數碼或面臨被陳系股東變賣的結局。

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30日,華懋慈善持有7家港股公司主要股權,分別是丹楓控股、安寧控股、宏霸數碼、香港資源、博富臨、北海集團及時富金融。在這7家的持股份額中,宏霸數碼僅位列倒數第二。

「面對上述境況,華懋慈善能做的,其實比較被動。」上述業內人士認為,華懋慈善若對此決議有異議,則可選擇證監會投訴;或調研項目,證明上述收購項目存在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0

美年大健康:行業老大的「暗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17/zONDEzXzUwMDQzOQ.html

美年大健康正在迅速攪動體檢行業的格局。2011年,行業內排名第三、第四的美年和大健康合併,新成立的「美年大健康」通過重組一躍成為行業第一,趕超了原來的兩大行業龍頭慈銘和愛康國賓。

今 年,美年大健康決定繼續鞏固這種優勢,把對手甩得更遠。在年初收購了北京綠生源體檢中心和西安康成連鎖體檢中心之後,5月份繼續南下收購擁有5家體檢中心 和1家高端醫療中心的深圳瑞格爾。通過併購和自建,目前,美年大健康在全國超過20個省份的近40家城市佈局,擁有超80家門店,年服務量可達300萬人 次。而即將上市的慈銘體檢,招股書顯示其擁有33家門店。另一家體檢龍頭愛康國賓,目前的門店數也僅為22家。

而在這一系列擴張計劃中,資本也是重要的資源之一。8月15日,凱雷投資集團 (NASDAQ: CG)宣佈,旗下的人民幣基金——北京凱雷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已經入股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獲13.5%股權。

雖然凱雷並沒有進一步公佈具體的融資細節,但據有關人士透露,美年大健康的估值「遠不止10個億」。

體檢是個慢行業,規模越大,利潤回報週期也會越長。靠快速併購發展出來的規模效應,在這個行業是否暗含風險?門店優勢如何才能順利轉化為財務利潤?

「外行」創業:優勢何在?

嚴格意義上來說,在體檢行業,俞熔是個圈外人。70後俞熔最先踏足的,是房地產。在房地產行業掘得第一桶金後,俞熔開始做投資,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天億投資集團,開始涉足PE。

截 至目前,天億集團作為最大出資人(一般出資30%-40%)兼管理人陸續與國家科技部、發改委、地方高新區發行慧眼、匯智、中孵、中衛、匯智新醫藥等5只 基金(其中「慧眼」已經結束),規模共計30億元,投資範圍涵蓋了科技、農業、證券和環保,孕育了雷柏科技(002577)、精鍛科技(300258)、 陽光電源(300274)、齊峰股份(002521)、新疆城建(600545)等8家上市公司,成績頗豐。

俞熔最後選擇醫療行業下手,絕非心血來潮。從2004年天億投資成立健康產業的投資平台開始,俞熔便開始思考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機會。

「大家都說醫療行業好,但是能夠滿足可複製性、不必太依賴專家,又不在公立醫院『視線範圍』內,真正能下手的,其實並不多。」俞熔坦言。

與慈銘創始人韓小紅、國賓創始人周雅芳等在醫療行業裡尋找機會的「圈內人」不同,俞熔並非醫學「科班」出身。俞熔說:「如果不能把自己之前體系管理的優勢、資源整合的優勢放進去,我的比較優勢就不明顯了。」

為此,上海交大理工科出身的俞熔,在中歐EMBA畢業之後,還學起了中醫,在中國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博士。

不過,俞熔學中醫完全不是頭腦發熱。他認為,體檢和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有很深的契合度。現在,美年大健康的體檢項目中已經開始加入「中醫診斷」的內容。俞熔一直認為,體檢可以和百度一樣,成為門戶。

俞熔最後找到體檢行業作為突破口切入醫療領域,還得得益於2006年有幸從上海市衛生局手中接過國賓體檢20%的股份。當時的國賓還沒有和愛康網合併。成為國賓股東後,俞熔得以「親密接觸」了一下這個行業。結果很鼓舞人心。

商業上可行,再加上體檢行業又可以滿足可複製性、不過分依賴專家、不是公立醫院關注的重點這三點要求,俞熔終於決定下手。從國賓退出之後,俞熔就在天億投資自己的辦公樓一樓開出了美年的第一家門店。

併購式擴張:風險何在?

但創業伊始,俞熔並不清楚接下來應該怎麼走。「剛開始是被動發展,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優勢和特色」。

2010年後,俞熔在體檢上的戰略

才逐漸清晰,決定走規模路線,在採購、管理等方面獲得便利。「品牌大了房租都便宜了。」俞熔笑著告訴記者。

2011 年,美年和大健康的合併,規模效應一下子發揮出來了,行業格局也被改變了。在此之前,發源於北方的慈銘和主陣地在南方的愛康國賓一直是體檢行業中被人提的 最多的兩家,很多人覺得這是「穩定」的雙寡頭格局。合併後,按照俞熔的說法,美年大健康、慈銘、愛康國賓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合併前,美年和大健康各自有將近20家門店,美年的門店主要分佈在上海周邊及南方地區;大健康則主要佈局在北方,兩者合併,地域上的互補性非常強,門店之間幾乎沒有競爭,合併後還把全國的佈局都打開了。

但是,規模大就意味著盈利強麼?勢均力敵的合併,是否能做到「1+1>2?」

採訪中,俞熔多次強調管理團隊的融合是併購的先決因素。如果團隊融合有困難,俞熔寧願選擇放棄併購。

這一點與他在自建還是併購的選擇上也不謀而合。俞熔告訴記者,對於基礎薄弱、還沒有進入的地區,如果有好的團隊,會首選併購;如果是已經有基礎、有團隊的區域,擴張網點時就會選擇自建,這就可以有效避免同一區域原有網點和新併入網點之間的競爭。

從慈銘體檢的經驗來看,體檢業擴張的制約因素之一,就是新進入者自身管理水平和運營經驗的不足。2008年,慈銘併購擁有8家門店的深圳「我佳」時,由於「我佳」的薪酬體系遠遠超過慈銘可以接受的範圍,管理團隊幾乎無一留任,給慈銘帶來了很大管理壓力。

俞熔的做法則恰恰相反。「全部是原來的團隊,沒有一個走掉的,走掉就虧了。」這一點,也深得原深圳瑞格爾體檢董事長陸玲的認可,「我們很看重美年大健康以本地管理團隊為根本、以延續不變的管理政策為原則的併購策略」。陸玲目前擔任美年大健康華南區域總經理。

對於目前有些體檢機構選擇採取掛靠、聯名、加盟等方式擴張規模的做法,俞熔則堅決拒絕,他堅持全部直營:「醫療不是飯店,何況現在連飯店都不做加盟,加盟的話管控的風險太大,一旦出問題,對品牌的傷害是全局性的。」

規模最大:如何出效應?

就門店數量而言,目前美年大健康已經遙遙領先於同行。除了慈銘超過了俞熔說的「30家這個檻」,擁有33家門店外,其他體檢機構如愛康國賓、紅鬃馬、九華、瑞慈等都還維持了10家、20家左右的規模。

「全國佈局我們基本上已經做完了。」如今的俞熔,在這一點上毫不「謙虛」。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投資人認為,體檢行業規模帶來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品牌影響力的擴大、統一管理平台的建設都可以降低綜合成本。另外,規模大的專業體檢機構能夠更好地服務集團客戶。而企業客戶一直是專業體檢機構最主要的客戶群,這部分佔比可以達到80%以上。

不過,第三方體檢預定機構全民體檢網創始人遊敬東認為,除了門店規模,品牌、服務和盈利能力也是體檢機構最終勝出的關鍵因素。

短時間內快速發展規模,營收上肯定會受到影響。但俞熔不想放棄任何一方,他認為,控制好節奏,規模和收益上可以做到雙贏。

俞熔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核心城市開一家單體店,需要600萬-1000萬的投入,主要成本是來自設備購買、房租及工作人員工資。其中設備採購是大頭,約佔成本的40%左右。從市場調研、註冊申請、環評、裝修、招聘、驗收到正常經營,最少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

而併購需要的資金量,會根據門店本身的經驗狀況有差別,一般在1000萬左右。但是,併購可以省去自建門店及培育市場的時間成本,這個時間至少需要2-3年。

因 此,觀察美年大健康目前的佈局可以看出,都還是開在區域核心城市,很少會貿然去一個完全沒有開發過的區域冒險。這樣,就可以保證收購來的門店在第一年做到 持平,第二年實現盈利。據俞熔透露,在美年大健康布點的40個城市中,除了少數2-3個城市目前處於虧損狀態外,其他區域都已經實現盈利。

根據8月15日凱雷與美年大健康的新聞發佈透露,2012年美年大健康的體檢量可以達到300萬人次。那麼按照目前私立體檢中心人均300-400元/次的體檢費用計算,美年大健康的營收可達近10億。

不過,由於體檢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行業利潤率一直處在下降的狀態中,已經從2006年的20%以上下降到15%以內。

慈銘體檢招股書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慈銘的體檢量累計超過559萬人次。2011年,慈銘營收5.7億,淨利潤8000萬,利潤率約為14%。

「服務業是這樣的,寡頭沒有形成時,一定會經歷一個競爭階段和利潤率下降的過程。」俞熔認為,美年大健康把規模做大,有助於行業寡頭的形成,寡頭形成後,未來利潤率將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甚至穩中有升。

除了來自專業體檢機構內部的激烈競爭,公立醫院的「壟斷性」壓力也將一直存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上海市最早建立獨立體檢中心的一批公立醫院之一,據中山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施偉斌介紹,2003年非典後,隨著公民健康意識的增長,公立醫院也開始逐步設立專門的體檢中心。

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依託醫院強大的技術和醫生隊伍支持,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一點,俞熔也不否認。「公立醫院在體檢行業會一直佔大頭,3-5年內民營體檢機構做到20%的市場佔有率,已經很好了」。

俞熔預計,今年民營體檢機構總體營收可達30億,如果按照全國500億的體檢市場規模計算,民營體檢機構市場佔有率已經遠遠突破2010年的1.89%,達到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