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滙控主席早應引咎請辭 林本利

2010-10-07  NM




滙控主席葛霖接受英國首相邀請,明年1月出任貿易大臣。葛霖請辭觸發主席一職的爭奪戰,最終由財務董事范智廉「爆冷」勝出。結果一出,行政總裁紀勤宣告提早離任。有報導指紀勤退位,竟然還可獲4億多元的分手費。

滙控前身滙豐銀行,成立於1865年,是香港第一間以香港為基地的銀行。翌年獲政府批准發行鈔票。滙豐早年透過為商界提供貿易融資,拉攏英資財團合作,業務得到迅速擴展。

滙 豐在香港創辦的同時,亦在上海開設分行,故公司全名叫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滙豐在上海開設分行後,以香港為總部,在內地建立起龐大的分行網絡。1949年共 產黨執政後,滙豐陸續關閉內地分行,撤離大陸。之後便積極拓展香港業務,在銀行界享有特殊地位,變相成為香港的中央銀行。

上世紀60年代,多間華資銀行出現擠提,滙豐成功收購恒生銀行的控制性股權,奠定它在銀行零售業上的壟斷地位。當時的行政局,滙豐主席是當然成員。70年代末期,李嘉誠成功收購和記黃埔,包玉剛成功收購九龍倉,滙豐都扮演着關鍵的角色。

80 年代初,香港出現九七問題,滙豐擔心會失去銀行業的特殊地位,開始部署將業務分散,避免過分集中在香港。1987年,滙豐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15%股 權;1990年12月宣布結構重組,將資產注入滙控,變相遷冊英國。到1992年,滙控成功全面收購米特蘭銀行,成為英國最大的銀行。

滙控 收購米特蘭銀行後,公司盈利大增,稅前溢利從1991年的115億元,大幅上升至1992年的167億元,香港業務的比重從85%下跌至77%(見附 表)。之後幾年,滙控稅前溢利急升至1998年的509億元。到1999年,滙控管理層雄心萬丈,定下五年大計,要在五年內讓股票價值翻一番。集團於是在 歐美市場大舉收購,在2002年底,更宣布動用1,100億元收購美國消費融資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後來改名為美國滙豐融資(滙融)。

 

收購滙融後,滙控積極開拓北美業務,以超高利率批出大量次按,令集團稅前盈利大幅上升至2007年的接近1,900億元,香港業務所佔的比重進一步跌至只得兩、三成。業績突飛猛進,一眾滙控管理層幾年間取走數以十億元計的酬金。

但 好景不常,美國樓市在2006年開始下滑,觸發次按危機,之後愈演愈烈,到2008年9月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2008及2009兩年,滙控稅前溢利大幅 下跌六、七成,重返1998年的水平,香港業務所佔的比重回升至71%,支撐着整個集團的盈利。由2003年至今年上半年,滙控要為北美業務總共撥備 5,500億元。

去年3月,滙控公布業績大幅倒退時,一眾管理層像「乞丐」一般向股東伸手要求供股集資,令股價跌至30多元,回到十多年前 的水平。當時筆者已經指出,當日有份參與收購滙融的滙控主席葛霖,實應為業績大倒退和股價暴跌而自行了斷,鞠躬下台。管理層更不應把集資得來的資金用作支 付巨額花紅,要為業績大幅倒退負上責任。

只可惜葛霖遲遲不肯讓位,甚至勞師動眾將行政總裁紀勤的辦公室(及一眾高層)搬回香港;現在不過數月紀勤又要離任,實在浪費人力物力。滙控高層換班演變成一場鬧劇,股價敏感資料外洩,凸顯集團管治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嚴重損害投資者的信心。

(按:本文內容參考馮邦彥《香港英資財團》及《香港金融百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8

STARMAN'S COLUMN - 江小魚 金價早應進入熊市 (2013年04月23日)

1 : GS(14)@2013-04-24 00:29:1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1508&d=2024

【am730專欄】炒股與投資,我信「人棄我取」之道,坊間太多人去做之事,我都多數避開。好似仍有不少人還迷戀外國紅酒和白酒,我則以為日本的清酒未來潛力更強。
黃金價格急挫,惟相比08年那次大跌,今次跌幅似乎還未刷新紀錄。08年國際金價從1,030美元跌至680美元,跌幅一度達34%;此役金價從1,920美元跌至近期最低1,326美元,跌幅30%,跌幅還未超越08年那一役。再看今次金價急跌,係價格急飆後才出現,時間跨度較大。如參照08年及之後金價走勢來看,下跌三成左右幅度,表面觀察並不能成為黃金進入熊市的一個重要條件。
當前看淡金價最「專業」主流分析,不外乎美國預期退市、美聯儲逐步升息,將導致美元利率升高,黃金吸引力驟降,慢慢進入熊市。
周期統計可參考。01年底至07年9月,美聯儲利率從2厘升至5.25厘,惟6年間,國際金價卻從每安士280美元漲至800美元,漲幅185%;07年9月至今也差不多6年,美聯儲利率從5厘降至0.25厘,是一個明顯降息過程,黃金價格僅上漲80%。
1985年至1995年,美匯指數跌38%,國際金價上漲43%;1995年至2001年,美匯指數上漲45%,國際金價跌38%;2001年至2008年,美匯指數跌41%,國際金價上漲逾100%。這三個階段,代表金價市場化運行的三個非常重要周期,似乎完全是由於美元對一籃子貨幣指數的波動帶動。
自08年美國金融市場崩盤後,美匯指數就沒再出現持續下跌。大鱷索羅斯曾在2010年初拋出一個觀點,說黃金是最後的泡沫,現在看來,其觀點的依據似乎源自美匯指數。2008年至2011年間,美匯指數一直在08年底部上方運行(緩慢上升),但金價卻在同期上漲超過100%。
如美匯指數對金價的趨勢影響是決定性的,美匯指數從08年至今來看是上升了,那麼金價自08年開始就應該下跌,也就是說按照美匯指數走勢來看,國際金價牛市,早在2008年就應結束了。
世界黃金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黃金需求下降4%,至4,405公噸,係自09年以來首度下滑;僅全球央行購金瘋狂增長,需求達535公噸,創48年新高。
2012年歐美金條及金幣投資顯著下滑,美國大跌超過三分一,至53.4公噸,歐洲則下降29%,至273.6公噸;2012年總體投資需求下降10%,至1,534.6公噸,其中金條及金幣領跌,下滑17%,金條投資挫20%,至941.1公噸。
我和索羅斯、「股神」巴菲特看法一致,金價應已進入熊市。儲金還可以,高炒?則免了。

作者為「富甲無限」會長及高清翡翠台《小魚大茶飯》炒股節目主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