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中國特有「關係文化」 Uncle Ray

2008-08-12  Appledaily

轉眼間又過了五窮、六絕,但七也不能翻身的日子。奧運開幕那天,上海、深圳股市下跌,拖累港股。坊間傳言,所有領導人都忙於奧運,所以沒有時間救市,股民所期望的奧運效應,像他們的投資一樣,付諸流水。

美國基金進駐北京

去 年7月,港股直通車正炒得火熱,很多香港股民都期待國內同胞接貨,接力把港股再炒上。一年過後,相信不少股民都把這事淡忘。過去一年,在股市賺到不少錢的 內地股民,大部份都應該打回原形。上星期又傳出,中央準備准許國內同胞把在國外賺到的外滙留在國外,港股反應倒是一般。很多投資者都預測,奧運過後,中央 政府會有新動作,包括放寬宏調,搞活樓市、股市。好消息還是有的,美國兩家大型基金公司進駐北京。黑石於上星期宣佈,正式在北京成立國內辦事處,首席代表 為付山先生。付先生是前發改委外資司綜合處處長,恰巧的是,另一家美國大型基金公司Galaxy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亦在8月初在北京成立辦事處。

外資順從中國文化

這兩家公司同樣以北京為基地,不選擇上海,這一點隱隱然有一種「關 係」的味道。「關係」是一門很高深而且又極具中國特色的經貿模式。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的經營模式,應會向西方接軌,「關係」的角色,將會趨 淡。然而,這多年下來,實際上是,部份外資反而「順從」這種「關係」文化。最近筆者讀到一本書《來生不做中國人》,作者鍾袓康亦提到,中國的關係文化,隨 着中國的經濟實力強大開始影響到西方。遠的不說,單看香港就已經被這種「關係文化」所征服,親疏有別,就是例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

女生投資周記:企管文化見微知著 王雅媛








當你跟別人說你見過那一家公司的管理層後,才決定投資的,別人會覺得你一定有甚麼特別渠道,連公司管理層都可以約見。其實大家不要把管理層看得那麼遙遠,他們都是打工仔,只不過他們的身份是代表一家上市公司而已。

當 然,如一家上市公司要接見每個個別投資者,這個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一些較大型的上市公司來說,如投資者真的想接觸管理層,他們只可以趁公司公布業績或 開AGM(股東周年大會)時才可接觸到。相反,市值較小的上市公司,因分析員對它們的關注度很低,只要你要求多了解公司他們很少拒絕。

會見管理層夠實際

雖 然經濟復甦,但是不一定每家公司的盈利都有機會反彈。有些公司強如ASM太平洋(00522),便可以趁經濟低迷時,搶走別人的定單,增大自己的市場佔有 率。要分清楚哪一家公司的餅大了,哪一家的餅細了,單看年報去猜是有點困難的。這個時候,見管理層是相當有幫助的。雖然他們不會直接告訴你,他們今年營業 額多少,盈利多少,但是他們卻可以告訴你今年的定單已經回復了多少,毛利率升回多少。這樣已經可以防止買入一家經濟復甦卻沒有生意做的公司。

上 星期五,筆者便託證券行的朋友打電話給一間台資專生產矽膠按鈕的上市公司,要求約見。此公司在市場上有一定的佔有率,業務有機會反彈,所以我們都有興趣知 道多一點公司未來的發展。同行的有不少是分析員及基金經理,他們一向都習慣要求收市後會面,一般五點半左右比較理想。見過那麼多間上市公司,這個時間對公 司管理層來說都不是問題。

拒見因由難以想像

但這次卻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因為這家公司是五點半收工的,會面由五點開始,六點結 束,他們還可以接受。如果是五點半開始,那麼那位接見我們的企業關係經理就要遲一個鐘頭才可以收工。當我的朋友聽到她用這個理由去拒絕接見時,已經頓時對 這家公司失去了興趣。筆者覺得,既然做得上市公司,便應該有面對投資者的責任。這樣差的投資者關係,即使它的盈利真的可以回復,市場都不會給它高的市盈 率。

王雅媛(Victoria)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曾勝出大學模擬投資比賽冠軍,現任職證券行。

greatsoup:


我在她的網猜到是1991,她己確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0

现代传播 首家民营文化企业拟赴港上市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25/2009082501480677.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继承达国际  (02288,HK)上周成功挂牌后,旗下拥有《现代画报》、《新视线》等多家知名杂志的民营传媒集团现代传播集团将成为下一只登陆香港联交所的新股。

        据了解,现代传播集团于本月中旬启动IPO计划,并于上周通过了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聆讯,预计该股将在下月初展开正式的招股,并在9月中旬挂牌上市。市场消息称,此次现代传播预计将集资约为1~1.5亿港元。

        现 代传播集团主要在中国香港及大陆地区从事经营杂志内容制作以及广告版面的销售业务,并为广告客户提供具创意、多元化的一站式市场推广解决方案,其目前主要 收入来源为广告版面销售。目前,该集团在中国香港出版《号外》杂志,并通过中国营运实体经营着七份杂志,其中包括《周末画报》、《优家画报》、《新视 线》、《汽车生活》、《健康时尚》、《生活月刊》及《大都市》等。其中,《周末画报》是集团旗下影响最大且收入最多的杂志。

        不过,自去年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后,全球广告行业整体收入不景气,据现代传播刊载于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前预览资料显示,该集团今年上半年的亏损金额为1230万元人民币,其中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分别亏损了970万元及260万元。

        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传媒类股票包括北青传媒(01000,HK)及新华文轩(00811,HK)等。如果此次现代传播上市成功,那么将可能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文化企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67

上联水泥变身传媒股 斥资4亿港元入股京华文化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24/20090924073857448.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今年5月份,上联水泥(01060,HK)将旗下水泥生产业务全部“亏本甩卖”之后,这家以水泥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上市公司已经逐渐转型为一家主业为传媒业务的企业。

间接持股35%

        继7月初上联水泥通过收购西安金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51%的权益后,上联水泥的投资视角又拓展至报业传媒,上联水泥22日晚间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总计4亿港元的代价,间接入股京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35%的股权。

        据 了解,在总计4亿港元的入股代价中,有5000万港元将以现金支付,而另外的3.5亿港元则在交易完成后,通过发行可换股票据的形式支付,行使价为每股 1.2港元,这较上联水泥停牌前的收市价每股0.51港元溢价了约135.29%。如果此批换股票据悉数兑换的话,那么上联水泥将就此发行2.92亿股, 占该公司扩大后股本的约16.45%。

        公告显示,京华文化持有中国出版经营许可证、中国报章出版许可证、广告许可证及电讯与讯息服务业务许可证,该公司的主要业务主要为拥有、经营及出版  《京华时报》以及广告代理业务和经营报章网站京华网等。

        资料显示,《京华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创刊于2001年5月28日。

        上 联水泥认为,京华文化的报章媒体及发行业务将可产生稳定收入,而通过入股京华文化,将可在日后为公司的业绩作出贡献。同时,公司认为该项业务将配合公司在 策划、制作、出版、投资及发行电视剧和影片,在内地组织文化及艺术交流业务以及在内地从事网络及手机游戏业务。

        据悉,上 联水泥此次入股京华文化后,该公司则将成为香港市场上新的一家涉及报纸业务的上市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传媒行业研究员昨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这将给公司提供一个资本平台,对该企业日后的发展有利,另外,在日前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背景下,传媒行业的前景也相对较好。

进军传媒业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底,上联水泥就已经开始了公司的转型之路。

        5 月21日,上联水泥宣布以总计2亿港元的代价,向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天安控股(00028,HK)出售了旗下包括上海水泥、山东水泥等公司在内的熟料及水 泥生产业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售资产,上联水泥纯属“割肉套现”,该次交易的亏损金额高达1.95亿港元。

        对于将正在盈利的资产亏本甩卖的举动,上联水泥的解释为,公司认为相关水泥生产业务的回报与公司的投资账面成本并非一致,而经营水泥生产业务将占据集团的大部分资金。上联水泥表示,在将水泥生产业务剥离后,公司日后将继续进行水泥的分销业务。

        不过,在将水泥生产业务剥离后不久,7月5日,上联水泥便又宣布,公司以总计约为8100万港元的代价,获得了西安金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51%的股权,另外还通过增资1125万港元获得了北京中盛潜力传媒文化有限公司75%的股权,从而正式进军传媒业。

        7月15日,上联水泥再一次宣布,集团增资1000万港元,取得了天津唐图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权,进军内地的3G手机游戏媒体,以加强拓展内地媒体业务。

        如今,入股京华文化后,上联水泥的传媒产业更加壮大了。昨日上联水泥的公关人士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公司还留有一部分的水泥分销业务,但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转向至传媒行业,而未来公司也将主要朝传媒行业发展。

        实 际上,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司主营业务的转变,上联水泥董事会已经建议将公司的英文名称由此前的“ShanghaiAlliedCementLimited” 改为  “ChinaVisionMediaGroupLimited”,并采纳新中文名称“文化中国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代替现有中文名称  “上海联合 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9月9日召开的上联水泥的股东特别大会上,上联水泥的更名建议已经获得了高票通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6

上影分镜头:一个文化国企的转身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I02LI5H8A4YR.html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影集团),一个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企业,身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后一个方阵“文化产业”,度过了有限的阵痛后,正在重新出发。

衡量其改制的成功,记者获得的两组数据可资比较:2008年,行业两大巨头之一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利润0.15亿元、主营收入7亿多;上影集团利润2.16亿元、主营收入15.18亿元。

“我们税前利润增长了一百多倍。”,回首“空降”上影的五年,上影集团现任总裁任仲伦基本没有遗憾。

转企改制

2003年年末,任仲伦踏上美国取经的旅程。这时,任刚刚赴任上影集团总裁一职半年。而他面对的是年年亏损的上影,以及国产片与进口片总票房不过10亿的中国电影市场。

“电影业靠什么赚钱?”任仲伦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环球影视、华纳兄弟、迪士尼等7家大牌影视企业。

他在那里发现,美国大的影视企业,都不是单独的制片公司,它们都是集产业、院线放映、技术制作、媒体等相关经营为一体的,产业链和产品层次都非常完整。

回到上海不久,2004年年初,任仲伦正式提出了改革目标——“产业链完整,多片种发展,中国一流、有世界重要影响的大型影业集团”。

而在这年,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倡导电影产业化”。同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也在到上海调研时明确提出:“上影要转企改制”。

当年年底,《上影集团整体改革发展方案》与“人员分流”方案亮相,在上影143名职工代表的投票中,前者全票通过,后者也以94.4%高票通过。

根据上述方案,上影集团旗下主要的企业、包括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内的11家事业单位全都转为企业,其中的2545人员全部转换成企业身份。

“ 转企”完成后,接下来的故事开始顺理成章。上影与华纳兄弟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合资影院、与加拿大IMAX合建了中国首部超大型银幕、投资了首部外资片(非“ 合拍片”)《蓝莓之夜》、在合拍片《伯爵夫人》中尝试了中国电影企业的“海外分成”、还将“对外合作”由单片层面发展至公司层面,与香港娱乐大亨杨受成、 林建岳分别合资成立了上影英皇、上影寰宇。

“当时的内地电影行业,完全不是外向型经济,什么都缺。有资金、资源、人才的,我们都大胆尝试合作。”任仲伦回忆说,这种“大胆”正是基于当时中央精神和政策的鼓励。

影片多元化

一切企业改革,最终的体现在于经营效益。

以记者获得的两组数据对比,上影的答案不言而喻:2003年到2008年,上影主营业务收入从8.3亿元增至15.18亿元,净资产从7.9亿元增至15.15亿元,利润总额209万元增至2.16亿元,负债率则从61.36%降至38.16%。

任仲伦受美国同行启发而大力拓展的“院线运营”,亦成效斐然:上影旗下联和院线的票房,从2003年的1.42亿元起步,飙升至2008年的4.95亿元,2009年则有望突破6亿元。

而当年导致了“人员分流方案”与整体改革方案得票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职工月收入平均下降1000元”,也随着上影整体效益的好转而变。改制4年后,上影职工收入平均上涨一倍。

这样的“经济效益”,或许正来源于上影人的“务实”电影思路。

2009年上海电影节上,任仲伦做了如下发言:“北京人韩三平(中影集团董事长)讲,十年以后350亿票房,上海人任仲伦在想“第一个100亿在哪 里”,我们上海人可能会看得比较近一点。当我们用票房衡量一个影片价值时,作为企业经营者会想,票房和我实际得到的利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我更 期望是实实在在的利润。”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任仲伦亦强调,两个企业很难说谁高谁低。“上影按照自己的企业发展逻辑发展”,把企业发展基础打好。

在任仲伦看来,商业大片、主旋律影片、艺术影片在上影应是三分天下,而三者也各有意义。“企业不是盯着每个产品(单片)的盈利,即使未来上市,股东不会关心单个产品,而是公司整体效益。文化企业的产品更要多元化。”

“商业大片不用说了;现在主旋律影片越来越市场化运作,加上政府补贴,一般会小有盈利;艺术影片还是要支持,比如《三峡好人》,在全球五大洲都得奖,相当于企业的广告,商业上也没亏损。”

“贾樟柯(《三峡好人》导演)有个很大的好处,对出品方极端负责。虽然他拍地下电影出身,又获奖累累,但他一直根据每部影片的需要控制拍摄成本,拍的片子在欧洲又卖得很好,从未亏损过。”

任仲伦表示,和贾樟柯合作的意义在于,探索了艺术电影的商业价值,实现了上影电影产品线的完善。而在这次成功的尝试后,上影也开始接触其他艺术片导演,希望推广这种合作模式,早日突破中国电影“中等投资”的失败定律。

筹备上市

放眼未来时,任仲伦用到了“合作与开发”两个词。

2004 年,合资建设影院过程中,华纳兄弟突然提出,挂上其LOGO在影院外,需收取票房千分之三的品牌使用费。上影和其反复沟通,对方仍坚持这是公司章程规定不 能更改,这时上影谈判人士灵机一动:“我们是50多年的老品牌了,也得收取品牌使用费。”谈判对象请示公司法务部回复,这样是可以的。

“结果因为我们是51%股权,收取的品牌使用费还略多些。”回忆起向海外同行看齐的过程里,任仲伦强调,支持上影发展的一大动力,正是“合作”中的学习态度。

在他看来,上影甚至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至今,“开发”显得日益重要。“中国电影行业5-10年内,可能会出现其他行业一样的超大型企业。但现有的电影企业都不足以支撑这个重任”

“文化产业过去没开门;一开门,很多熟悉企业管理、资本、市场的人都会进来了。我们既要普通的财务投资者,更要寻找有资源的投资者,与他们结成战略共同 体。”任仲伦表示,中国电影行业以前是行政性区域管理,大家都没有想变成全国性企业;企业当家人多是搞电影产品出身,对企业的产业认识弱,现在的“文化体 制改革”正是各种资源、人才结合的良机。

在这种“合作与开发”的过程里,上影有3个具体突破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多元产权、现代影业集团。

如果说2004年的“转企改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开始,产业链、产品线建设是现代影业集团的开始,“筹备上市”正是现代多元化产权的开始。

自上影2008年年初公开上市意向,已有一年多。

今年9月,任仲伦向本报记者透露,上影目前有2个上市方案,一个是将包括制片在内的全部经营性资产,进行整体上市;一个是将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联和院线、东方影视发行和直属影院、东方电影频道广告经营权等“市场资源”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1

蹊跷的并购:志高杀入文化产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3/1MMDAwMDE3NDE1Mw.html


一向在空调行业拼杀的国内第四大空调巨头志高控股(0449.HK)4月21日突然在广州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收 购一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公司——广州图像日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从收购的动机来看,我们不能将之视为纯粹的商业行为。”对于 这次引起业界哗然的收购,志高控股董事长李兴浩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在这次收购前,去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完成上市的志高控股刚刚交出了一份漂 亮的年报:3.15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3倍,而62.39亿元的销售收入,也与行业第三的青岛海尔(600690.SH)(2009年空调收入 86.85亿元)的差距越来越小。

在主营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志高从2010年开始也进入了冰箱、洗衣机和小家电领域,对于专注于制冷领域 的志高来说,在家电领域的扩张是非常正常的选择,因为目前除了格力电器只做空调外,美的、海尔、海信科龙以及格兰仕都在进行全产业的布局。

但 是志高这次的并购的确让人有些看不懂,因为广州图像日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的主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摄制委员会授权唯一全球生产、销售内置《中华 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电脑电视系列产品的营运商,这与志高的主业空调没有任何关联。

本报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官方网站上了解 到,广州图像日志代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图像日志》的DVD光盘、数码电子、图书、网络视频,以及电视和电台播放产品,而图像日志是记录建国60年来我 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365集的电视理论文献系列片。

对于这次收购,李兴浩表示,“志高英文商标‘CHIGO’就涵含着‘志存高远,中国加 油’的文化底蕴,这次的收购行为,更多的考虑是从‘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产业报国’的角度,更多的动机成分是爱国爱民。”

然而这样的理由实在 有些牵强。这次收购的项目的盈利前景似乎是志高更为看好的收购理由。李兴浩也特别指出,“从此次收购的实际操作面来看,该项目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据 悉,在这次收购前志高聘请了专业机构进行了尽职调查。李兴浩指出,作为唯一全球生产、销售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电脑电视系列产品的营运商,广州图像 日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增值性等显著特点。

他还告诉记者,该项目仅国内产销将突破100万台,销售额将超过 50亿元人民币,利润可达数亿元,盈利空间相当可观,而且其衍生的公共播放网点不少于20万个,其增值广告收益的空间更是不可估量。

不过对 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这个项目有如此高的投资回报,原来的股东为何要转让,所以这次收购背后还存在很多疑问。”

虽然没有透露收购的具体金额,但是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这次收购是李兴浩个人做出的决定,是从朋友处接手的,是一次带有浓厚私 人兴趣性质的投资。”

李兴浩则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志高在高能效家用空调领域的领先优势在扩大,同时商用空调2010年冷冻年度有望销售收 入进入行业前10位,而且新进入的冰洗等业务在快速发展,而且公司财务资源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这为这次收购创造了条件。”

据悉,在这次收购 后,志高将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发行中心,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的宣传、推广及普及工作,并将从这一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收益,并在一定 程度上有利于志高品牌的传播及提升。

显然这次收购志高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打算,不过资本市场对于志高的这次跨界收购似乎并不看好,在这则消 息公布前志高的股价4月20日出现了超过5%的下跌。

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告诉记者,“如果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志高这次的投资显然可以吸引 行业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投资金额太大而偏离了主业太多,就可能会影响到其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2

金融是文化 蔡東豪

2010-04-22  NM





黎智英4月8日在本刊專欄寫了 《飲食是文化》,他寫:「廚師都要得到識飲識食的老饕憑着其直覺口味提點、批評、讚賞,才可以把食物的水準保持下來,不斷提升。沒有一群識飲識食食客的互 動,廚師沒有跟傳統味覺的溝通。這種溝通不單純是味覺上的,還有是精神上,文化上的。」

這幾句話觸動了我的創意靈感,我應該跟黎智英合編 一本書,他寫飲食,我寫金融,再找來思路相同的朋友寫建築、設計、音樂、電影等,中心概念是上海不能取代香港;不能取代的原因是,我再引用黎智英的文字: 「在一個大城市,名菜館不單是一門生意而已,那更是個反映當地飲食文化的Institution,標誌着整個城市的飲食文化。文化是修養,那不是單純用金 錢,用廚藝便炮製得出來。」黎智英未嘗過上海的美食,但憑着文化這一點,他斷言上海的飲食水平,跟香港還有好一段距離。

三年前,我寫了一篇 文章 ——《在我有生之年,上海都不能取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後來我把文章加以補充,寫了《香港溫布頓》這本書。三年來發生了很多事情,令我對三年前的預言更 加堅定。我的論點跟黎智英這篇文章的論點其實沒兩樣,上海欠缺「香港溫布頓」的胸襟。上海吸引到的球手和觀眾,他們不理解文化的重要,即使擁有應有的修 養,也被迫至靈魂不在,原因是欠缺高水平互動。上海停留在一個重外表階段,空有最美輪美奐的球場,但怎也不可能追上香港。

具體上,是什麼 「胸襟」、什麼「互動」?我不多說了,有興趣的話請投資49元買本《香港溫布頓》。想慳回49元也有辦法,因為提示在以上的文字找到:為什麼周遊列國的黎 智英未能嘗過上海美食?

最近有一件事發生,我把這件事套入「香港溫布頓」思維框架,可解釋為什麼上海不能取代香港。這件事的主角是趙連海, 他是內地毒奶粉事件受害者的父親,被當局以「尋釁滋事」罪名正式起訴,三月底被北京法院判處罪名成立,刑期估計是三年。我不清楚趙連海的「尋釁滋事」罪名 實際是犯了什麼事,換着是我,假如有人蓄意用毒奶粉毒害我的兒子,我肯定會做出比「尋釁滋事」激烈百倍的行動。如陶傑說,每次聽到內地發生這類事情,我們 只有「無言」。

 

我認識不少來自海外在香港工作的銀行家、律師、會計師,這些人或抱着過客,或落地生根的心態,共通點除了擁 有豐富專業知識,大都還擁有一顆關懷的心,關懷自己的專業、公司、同事、朋友、身處的社會。只顧金錢、只顧眼前小小一塊的人,根本得不到同儕的認同,爬不 上高位,沒有資格在「香港溫布頓」出賽。

這些外國人關心子女的教育,或會參與學校家長會的活動。這些外國人對本地同事的生活感好奇,找機會 融入他們的生活。這些外國人想知道,本地同事活在怎樣的社會,他們怎看這個世界?當一個住在上海的外國人接觸到趙連海的新聞,他跟同事討論的時候,從表情 有異的同事口中得到包含着「中國已經進步了很多」、「中國經濟崛起是不爭事實」等似是而非的答案,再追問也徒然。

香港人對趙連海這類新聞較 有「經驗」,懂得「無言」,我相信內地人處於比「無言」更無言的層次。至於外國人會怎樣應對,經過一輪思想掙扎,最後他可能告訴自己,有飯就食,有嘢就 做,不要多管閒事,這地方我是不會認識的。這次外國人會接受現實,最賺錢的生意都在上海,因此他會留在上海工作,但他的靈魂在哪裡?

互 動?Thanks, but no thanks.

香港人到上海,感覺是「新、大、靚」—— 最新、最大、最靚的設計和建築都在上海。上海金融中心就是建在「新大靚」上,政策上得到中央全力支持,從表面看無懈可擊,想唔發都難。可是這競技場是由欠 缺文化、靈魂不在的參賽者和觀眾組成,上海有能力追上香港,我仍然不相信。

外國人來香港探訪朋友,之後去山頂遊覽,感覺心曠神怡。不,香港 空氣污染指數近危險水平,使他差點兒窒息。什麼能令外國人身心舒暢,是上山頂途經司徒拔道,見到七彩飄揚的法輪功橫額,他跟自己說,這才是我杯茶。

蔡 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 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3

第二代产业工人有“代际差异” 富士康企业文化须“更新换代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7/2NMDAwMDE3OTM2NQ.html
富士康的“十一连跳”终于让鸿海老板郭台铭做出回应。5月26日,郭台铭在深圳召开记者发布会。郭台铭表示,自杀事件集中,可能因为公司很大的缘 故,就自杀人数和公司员工人数相比而言,目前的自杀率的比例还是比较合理。他否认了员工跳楼原因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不强迫员工加 班,同时,他说自己不赞成“富士康与员工达成跳楼免责协议”,但富士康要加强对员工的心理辅导,建立爱心网——在宿舍楼建天网、地网和隐性防护网,施工量 为150万平米。我们认同郭台铭对跳楼事件感到痛惜的态度以及一些补救和预防措施,但令人遗憾的是,郭并没有完全理解员工“跳楼”的病因, 他甚至认为,之前给的抚恤金太高有鼓励自杀的嫌疑,他没有对富士康的企业管理文化做任何反思。郭曾公开宣称,他的偶像是成吉思汗,富士康实 施的是所谓“铁腕统治”,企业内部等级森严,上级对下级动辄斥骂。不过,在富士康初入内地建厂的时候,这种极其严苛的管理,很可能是必要的,原因是初入城 市的农民工对流水线生产的不适应。这些在农村长大的产业工人,是在较低的人口密度和高度分散的农业劳动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很难一下子适应步调统一、高度组 织化的流水线生产。对富士康的管理者来说,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一条流水线上,所有的工序都必须以近乎相同的效率和质量进行生产,如果不能步调统一,那 么动作最慢、质量最差的人将成为整个团队的短板。在熟练工人不足,甚至根本没有的情况下,企业就只能用最严苛的管理制度,把一个进城农民在尽量短的时间内 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类似上厕所不得超过5分钟之类的规定,只要有一个人蹲在厕所里偷懒,流水线上的其他人都只好停下来等待。那么,在其 他制造业大国,例如日本和德国,为什么没有类似的严苛规定呢?因为他们的产业工人已经非常成熟,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完全能够靠职业团体内部的 自我约束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进入第二代,其成长背景与其父辈已有根本差异。富士康现在的工人以80后为主。他们通常在城市长 大,甚至就在城市出生,相反,农村才是陌生的。与父辈不同,他们更见多识广,也更具个性,对于家长式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对厂区军事化的生活、对没有社 会化接触的碎片化生活也更抵触,容易产生绝望情绪。富士康仍然用老一套来进行管理,矛盾冲突就难以避免。经过30年积累,中国的产业工人队 伍已今非昔比。这从中国产品的质量提升上很容易看出来。质量是需经验、技能和专注力的,而这些东西都需要时间来培养。今天的工人还需要用毫 无人情味的军事化方式管理吗?我认为至少可以打个问号。富士康虽然待遇良好,但员工流失率仍然不低,以致必须不断的招用新人。这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会 使企业内部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合作与信任关系,不仅企业不信任员工,员工之间也很难相互信任。员工总是处于与陌生人合作的窘境,而管理者也总是在管理陌生的 员工。这样的环境,当然会使员工总是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在各式中国企业中,长期加班已成惯例,白领蓝领皆如此。表面看来,加班都属自愿而 非强迫,但随便问询周遭,又无不对加班怨声载道。这看起来矛盾,而根源就在上述的企业文化。当员工成为劳动机器,企业就会想方设法提供加班激励,员工为了 博取升职甚至仅仅为了保住工作,就不得不竞争加班。有远见的企业家,应该从现在开始尝试让员工自我管理,而不是处心积虑地培养心腹来控制员 工。在管理效率、工作氛围和员工创造力方面,前者都拥有巨大的优势。而后者,由于过于僵硬缺乏弹性,一旦崩塌即无可挽回。劳动者已经更新换代,管理文化也 该更新换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3

買「冧把」的文化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6957


根據調查顯示,中國人小朋友的數學能力比西方小朋友高,何解? 原本與中國文字與語言有關,試看單位數一、二、三,雙位數就是十一、十二、十三、廿一、廿二、廿三,中國語文的數字,簡單易懂,英文呢? 單位數是ONE、TWO、THREE,雙位數是ELEVEN、TWELVE、THIRTEEN,ONE係單音節字,ELEVEN音「義呢墳」,有三個音 節,ONE與ELEVEN在字面上全無關係,你叫鬼仔鬼妹怎樣學數字與數學呢? 所以中國人數口精,香港成為了金融中心,中國人在海外大多是成功商人。

現在買股票,散戶總喜歡買「冧把」,其實呢種行為有其文化根源,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香港人最喜歡賭字花,玩法好簡單,莊家會預先開出一個 列表,內有三十六個名稱或數字一至三十六。每次開賭時,抽出其中一個,把寫上名稱或數字的紙或竹牌,覆蓋起來,放在當眼的地方,讓賭徒下注,過一段時間以 後,打開謎底然後派彩。派彩一般為一賠三十左右。之後政府港英政府取替字花,並大力鼓吹賭馬,就算唔識字,只要買第幾場第幾號馬匹,就有機會贏錢,到之後 香港有了股票市場,英、美股市上市公司的代號都是以英文字母代表,例如COCA COLA(KO)與MICROSOFT(MSFT),而香港上市公司的簡稱都以數字做代表,就算完全不懂股票的散戶,只要攞到「冧把」的貼士,就有機會賺 大錢,無論是賭字花、賭馬仔、或是投機賭博買賣股票,都是中國人嗜賭文化的延伸,如果大眾視賭博為一種娛樂,例如打麻雀、打天九或鋤大D,實在無傷大雅, 可惜社會上有大量民眾沉迷賭博,並成為病態賭徒,誤了自己,更連累了家人,造成了大量社會悲劇,慘不忍睹,賭博之害,有如洪水猛獸,聰明的網友,當然不會 沉迷賭博,但有許多無知民眾,當投機賭博與炒賣股票為投資行為,正是誤入歧途而不自知,敬請一眾投機賭徒,請盡早自覺自醒,盡早抽離賭海的旋窩,回頭是 岸,重身做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66

文化中国新媒体业务签下中影大单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6/366247.html

继本月获得北京银行10亿元授信后,文化中国在资本层面再次动作。
昨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集团”)与文化中国传播集团(下称“文化中国”,01060,HK)在京宣布,共同投资6亿元启动电影、电视剧 和新媒体战略合作。

文化中国董事局主席董平表示,在新媒体合作方面,双方将联合投资与拍摄新媒体视听节目共365部,每部时长约长3分钟。同时,中影集团将其拥有版权 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影片内容及各类影音、影像、图片等作品,以及相关新媒体视听节目与文化中国旗下的人民视讯手机电视新媒体平台展开合作。

此前,中影集团曾与土豆网、优酷网合作新媒体业务,前者提供内容服务,后者支持媒体平台。

对于此番与文化中国的合作,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表示,目前中影集团方面对于先后合作的几家媒体平台并未进行特意区分和定位,都作为渠道 和收益上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由于各自资源平台不同,中影对于进一步的合作也将并不拘泥于媒体形式。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