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實價登錄不便民 改版方向與政策唱反調

2012-11-26  TWM
 
 

 

內政部不動產實價交易查詢網近日改版,地政司將總價、單價及門牌欄位,由文字檔改成不能複製的圖片檔;且有房仲業者反映,只要連續讀上十五頁,許多圖檔就會「打叉叉」,無法閱讀重要資訊。一次改版,似乎反倒讓實價登錄資訊和大眾愈離愈遠。

十一月八日行政院會進行「政府資料開放推動策略」報告後,政務委員張善政表示,政府資料開放給民間運用,可衍出新興營運服務,「內政部的不動產實價登錄網站,民間加以加值應用開發實價登錄地圖網站,就是一例。」但不到十天,內政部的作法就完全否定了張善政的舉例。十一月十六日公布的第二波不動產實價交易資訊,地政司索性將文字檔全部改為圖檔,目的就是要防堵網友大量下載資料、占據頻寬,並改寫成google地圖版的實價查詢。

另外,不少「重度使用者」反映,只要上線查詢八分鐘、查滿十筆,就會被強制退出。內政部解釋,有需要查詢大量資料的民眾可以向地政司購買,一個月分的資料要兩千元,相關業者表示:「這些民間提供的資料,政府卻拿來賣錢,讓人傻眼。」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6

用戶超越臉書 BAND變身三部曲 「聽粉絲的話」 韓國社群軟體1年改版19次

2016-01-04  TWM

在南北韓交界的非軍事區,南韓用它來通報北韓的最新動態;韓國每三人,就有一人用它和朋友互動。韓國社群軟體BAND來台,不斷傾聽市場聲音,短短一年內就改版了十九次,如今下載量暴增,靠的是它「快速調整」特質。

「不管在哪,總有人跟你一樣」,二○一五年十月開始,這句廣告詞陸續在電視、網路媒體大量曝光;廣告來自韓商動贏公司(Camp Mobile),訴求的「商品」,則是旗下的手機社群軟體BAND。

廣宣發威,BAND在台灣的下載量一個月瞬間暴增三十萬;然而一般人或許並不清楚,Camp Mobile早在一四年初,即在台灣設立辦公室,但為何登台一年半之後,才推出第一輪廣告?

被創業者奉為圭臬的暢銷書《精實創業》,作者艾瑞克.萊斯(Eric Ries)強調,開發產品時,應先做出「最小化可行產品」,再不斷進行市場測試、蒐集用戶回饋、加以修正,最終才能發展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熱賣商品。BAND的成功過程,即是對此的最佳詮釋。

首部曲〉傾聽市場意見

不斷試水溫,直到滿意光是一五年,BAND就針對市場的回饋,改版了十九次。Camp Mobile台灣區總經理邱彥錡強調,BAND進入台灣之初,並沒有大規模推廣,原因就在於,小規模的市場測試結果未達完美。

「我們自己就是用BAND溝通,收到用戶回饋後,團隊會將需求發到全球BAND的群組,確認美國、日本等市場也有同樣需求,多半一天內就會接到回覆。」邱彥錡說,只要市場意見確定可行,就立即著手開發,並放到市場上再測試,不斷重複這個流程。

如今,BAND不僅在台灣快速發展,在韓國,用戶數更有著戲劇性的成長。

上線兩年,月活躍用戶數(編按:有發文或瀏覽內文的使用者)就超越臉書,韓國五千萬人口中,有一千七百萬人透過BAND進行群組聊天,穩居第二大社群軟體的寶座。這些成績單,是來自於BAND一以貫之的「快速調整」特質。

創業之初,BAND創辦人李藍的想法很單純,「只是為了解決『團體溝通』的問題。」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在一次家長會中,她發現即使行動裝置如此普及,家長們仍以紙筆記錄聯絡方式及注意事項。於是,一個專為「團體而生」的社群軟體,就此誕生。

李藍發現,迎合團體需求的功能愈完整,才能讓BAND更有價值。她舉例:「在團體聚會中總有個被指派的籌畫者,負責統合意見、安排行程。」於是,BAND 先增加了群組投票和行事曆的功能。接著,又發現了「校友會」的需求,並順勢推出校友搜尋功能,讓失聯的校友重回朋友圈。推出不到三個月,用戶使用時間成長 兩倍,達到二十億分鐘,超過韓國熱門線上論壇Naver Cafe的十七億分鐘。

二部曲〉社群網擴大

成為軍警愛用的溝通平台

從學校擴大到校友會,BAND的變身故事還沒完,隨著用戶數擴大與功能的齊備,連政府機關也開始利用BAND作為重要溝通工具,對象甚至包括警方與軍隊。

根據韓國警政署的統計資料,過去一年,BAND協助警方解決兩千八百多件申訴案、偵破十二件重要案件。在仁川市,一位兒子上傳走失的失智母親照片,四小時內立即有好心人士聯繫,順利尋獲母親,可見BAND在韓國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一四年九月開始,韓國軍方也開始用BAND,總計成立了兩萬五千個以排為單位的士兵群組,並有六十萬名士兵及家長加入;在南北韓交界的非軍事區,南韓還用它來通報北韓的最新動態。

三部曲〉修正定位

增加「公開群組」功能

不過檢視BAND的發展過程,最誇張的變身,來自於台灣用戶的意見回饋。剛進入台灣時,BAND承襲韓國的產品原型,主打「私密群組」聊天,只有熟識的人才能受邀加入群組。但團隊很快發現,台灣私密群組的需求,已被既有的通訊軟體所滿足。

於此同時,BAND也聽到不同的聲音,「不少用戶反映,希望能加入不同主題的公開群組,或讓志同道合的人也能參與自己創建的群組。」邱彥錡說,這固然是團 隊眼中的新機會,但增加公開群組的功能,等於改變既有產品定位。沒想到,台灣方面僅花費一個月,就爭取到韓國總部的同意,這也反映Camp Mobile一路走來「不斷修正」的營運基因。

增加公開群組半年後,台灣的日活躍用戶數成長兩倍,韓國市場也因此觸及到更多的團體。對於增加公開群組的作法,即時通訊軟體Cubie Messenger創辦人馮彥永認為,「這是社群軟體追求成長的必經之路,如何將PTT或臉書的用戶轉移過來,是業者必須思考的挑戰。」BAND韓國總部 或許並沒有特別意識到「成長之路」,但不斷接受各方回饋並加以調整,卻讓這個社群軟體自然而然地走在成長王道,其過程,值得所有新創企業借鏡。

撰文 / 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68

搜索頁面改版,“廣告狂人”谷歌要幹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4/154382.shtml

導讀 : 彼得·蒂爾就表示,企業競爭的最高形態就是兩個字——壟斷。

當科技媒體們的長槍短炮對準MWC上那些新奇之物時,谷歌對搜索廣告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改版的新聞,很容易彌散在一片歡愉氣氛之中。嗯,谷歌改變了桌面版搜索界面的廣告布局,右側廣告被取消,轉而在搜索結果上方展示4條廣告,底部展示3條廣告——換句話說, 用戶只能在廣告頁面更下側的位置,看到自己正在尋找的信息。谷歌也表示,此次調整將在全球範圍內完成,並將影響所有語言的網站。

這並非意外之舉,過去一年,谷歌一直在對搜索廣告進行優化。在這個月初Alphabet發布財報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就有分析師向谷歌高管詢問:“谷歌網站未來的增長點在哪里?看起來似乎更可能是改善用戶體驗,增加廣告主投資回報,而不會是增加廣告量。”——但至少現在看來,改善用戶體驗尚且存疑,增加廣告主投入倒有可能是真的。

一次出於商業需求的改版

直覺上便知,取消右側廣告位,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手機端搜索頁面的寬度問題,取消右側廣告位之後,桌面版搜索界面將會與手機端很相似。當然,將廣告位“置頂”的做法無疑會讓瞬間彈出的廣告更為惹眼,可以想象,尤其是4個頂部廣告位,絕佳的位置勢必將成為廣告商的必爭之地,DigitasLBi搜索營銷高級副總裁施萊亞·庫沙里就表示:“由於我們需要更積極地競爭最上方的4個廣告位,因此每點擊成本將會上漲。”

谷歌方面也表示,取消右側廣告是出於商業需求的考量,他們也將據此繼續改進廣告布局,在為用戶提供準確搜索結果同時充分照顧廣告投放商們的利益。事實上,據媒體報道,雖說邊欄AdWords廣告被移除,但這也為谷歌的產品目錄廣告(Product Listing Ads)留出了更多空間,谷歌也會在某些商業價值頗高的搜索請求——譬如汽車保險和酒店等搜索頁面的頂部增加額外的第四條廣告。

可以肯定,對於那些不差錢的廣告主和廣告公司來說,谷歌改版算得上是好消息,畢竟廣告信息能在第一時間映入眼簾。但更為確定的是,在當廣告這種擁有漫長歷史的媒介尚未完全演化為“有用的信息”之前,谷歌此舉對用戶而言可不算友善,畢竟突如其來的廣告會破壞搜索體驗——要知道,尤其是包括標題文字,網頁鏈接及其他描述的4條置頂廣告,將會占用大量屏幕空間。我看了下,就連微博上一些中國的谷歌粉絲也對改版並不買賬——“這樣做不好吧”占據了主流聲音。

廣告:谷歌的基石

其實一切無需多言,廣告本就是谷歌商業模式的基石。

如你所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月初發布了架構調整之後的首份財報(成立母公司Alphabet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在財務上明確區分谷歌部門和其他研發部門,以免讓後者賭註未來的虧損影響公司整體的市值)。Alphabet去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213億美元,凈利潤49.2億美元——其中谷歌廣告收入190.8億美元,同比上漲17%。

所以,谷歌算得上是母體Alphabet的“提款機”或者是“築夢基金”,包括搜索,廣告,安卓等業務在內,全年營收達到745.4億美元,運營利潤234.3億美元。其他業務,包括聚光燈下的無人駕駛汽車,高空熱氣球等在內的實驗性項目全年營業收入為4.48億美元,這部分收入主要來自Nest和谷歌光纖服務Fiber等,而其他業務部分,全年運營虧損35.7億美元,比2014年虧損的19億美元增加接近1倍。

另外,在一個言必稱流量分散,搜索引擎不再重要的移動時代,憑借沈澱多年的用戶數,谷歌廣告業務也並未衰退。據eMarketer的報告顯示,到2017年,谷歌依舊將占據移動廣告市場營收32.4%的份額,是第二名Facebook的2倍——頗值一提的是,這個占比在2013年是37.7%和14.4%,變化之細微超出了不少人預期。

其實某種程度上,廣告作為現階段整個市場環境的“剛需”,其成為搜索巨頭最為仰仗的盈利方式實屬正常——而由於谷歌的“壟斷”屬性,甚至增加了廣告的必然性。就像一位國外學者所言:“盡管廣告業從整體上看是一個零和博弈,但其形式會從印刷刊物逐漸朝廣播,電視以及數字化的形式轉變,因此我們看到數字化廣告行業取得了顯著增長。但數字化廣告行業也受制於聚合理論(Aggregation Theory),而這個理論的關鍵恰好是‘贏家通吃’的模式,因此作為‘王者’的 Facebook 和 Google 理所當然可以領取所有的獎勵。”

嗯,贏家通吃的另一個名字也許即是自然性壟斷,彼得·蒂爾就表示,企業競爭的最高形態就是兩個字——壟斷。

不久之前,美國科技博客Stratechary.com一篇文章就非常精彩地道出了谷歌的某種本質:“任何公司想要被潛在的客戶與顧客發現,都無可選擇地只能服從這家搜索公司的指揮棒——不管是清理可疑的SEO,讓他們的網頁更加移動友好,或者適應‘移動頁面加速’項目要求。一些出版商時不時糾集起來試圖挑戰這個搜索巨人的影響力,結果短短幾周內就發現流量成大坑,只好又‘爬’回來了。現實是:大多數人通過谷歌發現大多數網頁——這意味著谷歌得以對網上發號施令——然後可以賣最貴的廣告出去。”

嗯,盡管你可以頗為高冷地表示“廣告只是工業時代商業的一個幸運”,但這也許就是現階段搜索巨頭的唯一命運——用廣告換取未來。某些時候,它可能犧牲了用戶體驗,甚至在這樣一個數據與隱私糾纏不清的時代轉捩點,還可能因營銷廣告而伴隨著社會資本的階段性下降,你知道,人們對谷歌“不作惡”的質疑從未間斷。

這背後邏輯很好理解,對於曾在歷史中誕生的互聯網巨頭而言,沒有人可以揮刀自宮。至少在現階段,最好的變現方式還是廣告(谷歌,百度),電商(亞馬遜,京東)以及遊戲(暴雪,騰訊)。所以,在賭註未來的同時(這個當然重要),深耕已經成熟的商業模式,發掘新的潛力,找到一個平衡點,也許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636

2016年度十大互聯網產品預言:知乎改版,美柚大姨嗎合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7/154734.shtml

導讀 : 我們預計2016年將會發生的互聯網產品大事件包括:知乎即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將死,美柚和大姨嗎將要合並...

每一年,春節過後的三、四兩個月,總是各種變化頻出的時候。在這兩個月里,互聯網人們會集中跳槽、招聘、調整業務線和戰略目標……

在這樣的一個節點下,我們試著從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出發,完成了這篇帶有點兒預測性質的文章。就像我們在做一個產品主題的學習社區一樣,我們的預測也會更加關註“產品”。

還是那句話,願有更多人可以少談行業大勢和空洞的融資數字,可以踏踏實實地多關註產品,研究產品。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新人們。

其中,我們預計2016年將會發生的互聯網產品大事件包括:知乎即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將死,美柚和大姨嗎將要合並...

本文全部內容均由三節課發起人Luke、布棉、黃有璨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和猜測而作出,不保證靠譜。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另,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預言1

豆瓣將上線它的第15個APP?

關於豆瓣,我們曾經多次談論過它了。人人都知道,豆瓣現在的狀況不好,上輪融資已經過去了4年,且4年來,商業化探索不順,移動端轉型不順,Web端數據持續下滑……

但在這樣的狀況下,背負著投資方壓力的豆瓣一定會試著求變,以挽回自己當前這個不太順利的局面。

而豆瓣在過去4年里連續推出的包括豆瓣、一刻、豆瓣 FM 、豆瓣小組、豆瓣同城等14個 APP ,正是豆瓣這種求變訴求推動下的產物。

只是,豆瓣的求變之路走得並不順利。迄今為止,它的14個移動端 APP ,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正在經受著大量用戶的吐槽,甚至已經到了不管怎麽改,總會有一群用戶跑出來罵得要死的地步。

就像此前我們在《豆瓣十年,一個典型精英社區的起伏興衰》里提到過的,豆瓣面臨的問題,事實上是一個已有數千萬用戶的成熟產品在其用戶活躍度開始下滑的時候,想要轉型和進行新的探索和革新時所會遇到的典型痛苦——一方面,它承載著無數忠實的老用戶們的期望和使用習慣;另一方面,它又必須要兼顧無數新用戶們的需求和體驗。

且,這兩類用戶間的訴求,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互相排斥的。

以現狀來看,豆瓣的老用戶們大部分是80後,他們雖對豆瓣有感情,但畢竟已經10年過去,一大波人紛紛結婚生子(典型比如我),已經過了那個最能夠在線上投入大量時間的時候,活躍度下降其實是一種必然。

而相對的,很多更年輕些的新用戶們可能聽說過豆瓣,但基於豆瓣現在 Web 端產品較為複雜的狀態,以及移動端糟糕的體驗,新用戶的轉化成本是比較高的,因此更年輕的用戶群中大部分人可能還並不是豆瓣的用戶。

如果以此進行理性的判斷,豆瓣其實更應該把目標瞄準新用戶,而不是老用戶。

而,一旦把目標瞄準新用戶,真的想要做一些全新的嘗試,可能豆瓣的最佳選擇是放棄“豆瓣”這個名字。換一個名字,反而可以擺脫掉那麽多老用戶們的期望和束縛,可以放開手腳去做些事。

所以,也許豆瓣真的會在2016年上線一個名字不再跟“豆瓣”有關的第15個APP?

預言2

知乎將迎來一次大改版?

2010年下半年上線至今,知乎將迎來自己的第6個年頭。

在自己的第六個年頭,知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作為一個社區的知乎,經過一輪加速用戶增長後,開始漸漸逼近了其自身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在2015年3月,知乎就已公開稱,其用戶數已突破1700萬(僅僅在2013年上半年,這一數字才只有區區40萬),且目標是2015年年底達到5000萬註冊用戶。

而以常理推斷,在一個產品進入成熟期後,往往最有可能做的事情,是兩件:要麽是商業變現,要麽則是自身價值挖掘&放大。

以知乎的團隊基因和現狀,他們幾乎肯定不會選擇前一條道路。

邏輯很簡單,首先,知乎團隊本來就沒有商業化的基因;其次,剛剛接受了騰訊投資的知乎,賬面上一定不會缺錢,不會面臨太大壓力;最後,騰訊戰略投資知乎,看重的也一定不是知乎的商業變現能力,而是知乎的內容價值,所以,騰訊也沒有理由要去助推知乎的商業化變現。

這樣看來,知乎在接下來最可能做的,是自身價值的挖掘和放大。

而就像剛才已經提到的,知乎最大的價值點所在,是“內容”。

所以,回歸到內容的層面上看,知乎在過去6年里,站內其實沈澱了大量高價值的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價值,其實並未能夠得到最大化應用和體現。

具體來講,知乎當前的內容組織和推送,是以“關系鏈+時間”為中心的。用戶得到相關內容推薦和消費內容的入口,其實高度集中在自己的 Feed 流中。在社區中早期,這樣的內容組織和推送邏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用戶看到的內容都符合自己的喜好——如果我發現哪個推到我首頁的內容不符合我的喜好,我大不了取關對應的那個人或話題就好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用戶量的迅速增長,這樣的邏輯慢慢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典型如——

早期知乎社區中其實是沈澱過大量優質內容的,但這些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埋了起來,不再能夠被人看到。好比,知乎上2011年那些關於創業的內容和相關話題,假如放到今天來看,你能說它沒有價值?但是很遺憾,現在對於普通用戶們而言,已經基本沒有什麽途徑可以去找到那些內容了。這樣的狀況,無異於知乎自己守著一座金山卻不知如何變現。

而同時,隨著社區的逐漸大眾化,大眾用戶和中早期精英用戶們的使用習慣可能也應該被區隔開來看待。大眾用戶可能更習慣於你給我挑選好內容,我來消費就好。而精英用戶們則更加習慣於自己去甄別和挑選自己喜歡的內容。

所以,無論是為了挖掘自己站內內容的價值,還是為了服務好新的大眾用戶們,知乎可能都迫切需要對其站內內容進行重新組織,這種組織方式,很可能是高度以話題、專題、編輯推薦、事件等為中心的。

基於如上的邏輯,我們大膽猜想:知乎在2016年,或會完成一波比較大的改版。這波改版之後,知乎站內的內容組織方式可能會發生較大的改變,會有更多內容經由知乎官方運營組織、加工和整理之後,呈現並推送給用戶。

預言3

美柚大姨嗎將會合並?

美柚和大姨嗎,幾乎是兩款孿生姊妹式的產品。

從產品功能到用戶定位再到發展軌跡,它們都高度相似。同樣是2012、2013年前後創辦,同樣是以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工具為切入口,同樣在此後轉型社區,又同樣在用戶增長放緩後開始轉型電商,甚至是在融資方面,兩家公司也都差不多在2014年拿到了數千萬美元級的C輪融資。

而到了2016年,他們也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用戶增長已到達瓶頸期,而商業變現的探索又不見突破性進展,再加上資本市場大盤仍不見好轉,重重壓力導致兩個團隊都同時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我在去年11月就曾作出過的一個判斷——

資本寒冬下的這波並購潮可能還沒有結束。只要二級市場持續疲軟,邏輯上任何一個用戶體量已經比較大,融資階段已經走到B輪之後,同時商業模式還不夠清晰,缺乏明確的持續利潤增長點的項目和產品,都可能面臨著這個決策。我預計,在未來一年內,還會有很多類似的項目需要面臨並購與否的抉擇,尤其是那種在同一條跑道下,相對地位比較領先的兩個競品。

所以,美柚和大姨嗎,會不會在2016年走進這個角落里呢?

至少,這個可能性不低。

預言4

NFC將在服務端得到真正普及?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一直以來都是個離我們不遠不近的東西。一方面,高速公路入口的 ETC 和小區停車場入口的刷卡器早就在中國很多地方司空見慣,而另一方面,它在人們日常的消費場景中卻很少出現,以至於更多的人,連 NFC 到底是個什麽東西都還不清楚。

雖然,如小米這樣的手機廠商從小米手機4開始就置入了 NFC 的功能,很多人也曾設想過拿著手機直接上公交車刷卡。但在真實世界中,這一切都從未真正被實現過。

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任何技術從出現到被廣泛應用,必定需要經過一個周期,這個周期也是技術本身逐漸自我完善的周期;

技術應用的普及,需要基礎設施的普及作為前提條件。這個道理,就好比必須先有了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中的各種服務和技術應用才能發展起來。所以,此前 NFC 不能被普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支持 NFC 的移動設備尚未得到普及。

而到了2016年,問題1對於 NFC 本身而言已經不再是一個大問題,而問題2,也已經開始隨著 Apple Pay ,小米手機5等的發布和大量出貨而逐漸得到解決。

至於有人可能會質疑的 NFC 具體應用場景,其實從支付開始,應該有很多場景可以使用。

網上已經有一篇把 Apple pay 變成公司門卡的文章,閱讀量很大,但其實理論上任何帶有 NFC 功能的手機都可以做到如下一些事情:

小區門禁。進入小區和單元門,拿出手機刷一下就可以識別身份。

入住酒店的房卡。房卡可以很方便地集成到手機 App 里面,在攜程定好酒店後,酒店可以分批一個房間 ID 給到你的手機,就像用航旅縱橫去選座位、網上打印登機牌一樣。

上下班刷卡。

所有 ETC 都可以用手機代替。

大學食堂刷卡吃飯、員工食堂刷卡吃飯,只要帶上手機就好。

地鐵公交卡

……

所以,現在,我們或許只需要等待一件事。

只要微信或者支付寶關聯上硬件的功能, NFC 的服務層面就將開啟狂奔模式。而這個關聯,將是必然。

對了,微信企業號會不會用上這個功能呢?你猜?

預言5

FaceU、朋友印象等一夜爆紅後就此消沈?

一直以來,有一類產品的死法叫做:生於拉新,死於留存。

他們的典型特征,是往往會在產品發展的早期,因為產品中的某個可以撬動用戶自發傳播和分享的體驗點,進而借助社會化媒體的病毒傳播而在用戶增長方面獲得爆發。

但是,在爆發之後,由於其產品本身的服務能力和持續價值供應能力缺失,這些產品往往又會迅速消沈下去,自此遠離主流用戶的視野,再無翻身機會。

在過去幾年里,這類產品,典型比如臉萌、足記。

在三節課,我們常講一句話:面向用戶時,產品提供長期價值,而運營則創造短期價值。短期價值足夠,可以爆發,但唯有長期價值堅固穩定,一個產品才可以良性發展起來。

有時候,雖然你可以在滿足人們 “炫逼格” 和 “曬自己” 這樣的類似單點上做出一些創新,並把這些單點體驗做到極致,且借助人們的“曬、炫”心理,從而在社會化媒體傳播中一炮而紅。但,這樣的事情往往非常不具備可持續性。

所以,假如不能真正找到長期價值的所在,我們深深懷疑,將會有一撥在2016年初已經以類似方式火過了的產品,將很可能走上臉萌、足記等的老路。

典型,比如 FaceU ,朋友印象。 

預言6

在線教育類平臺將批量死亡?

其實,自從2011年在線教育火熱起來,“教育類淘寶”的概念和夢想就一直沒有在這個領域里缺失過,尤其是從2012年,甚至是到了後來,連淘寶本身也被惹了過來,內部做起了一個叫做“淘寶同學”的平臺。

只是……教育類平臺,很可能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課程這樣的教育類產品,有這麽幾個特征——

第一,教育領域往往缺乏大眾型剛需性的產品,不太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爆款”。

第二,產品極度不標準,用戶在面對海量課程的時候缺乏決策依據,決策很慢。舉例,假如你在淘寶買一個Iphone5s,有A和B兩家等級評價都差不多的店,都是標配,A店賣5000,B店賣4000,你會很容易作出判斷:買B店的。但如果你準備要學如何做產品,同樣有A老師和B老師兩位評價都差不多的講師,A老師的課需要3000塊,B老師的課需要2000塊,你能夠據此就判斷你應該選擇B老師的課麽?

第三,用戶卷入成本很高,無法短期內密集地消費和認真體驗多款產品。

第四,與消費類產品不同,很多課程類產品,其實是一種一次性消費的產品。一個用戶購買了你的課程產品,要是沒學好,用戶會在罵街聲中離開。而如果學會了,用戶給你一片贊譽,但他仍然會離開。此外,一個用戶對於學習類產品的消費頻次,往往也更低。我有可能一個月上淘寶買一次衣服,但對於報班上課這種事,我很可能一年兩次就差不多了。

第五,學習類產品高度依賴於老師,用戶在得到好的體驗會更容易認可老師,甚至是消費購買決策都高度依賴於對於老師個人的認可,這往往會導致,一個老師要是在一個平臺積累起來了名氣,很容易選擇離開平臺單幹。

以上幾點加總在一起,就意味著,一個教育類平臺是很難形成一個集中性的流量入口,且還能較好地維持住站內用戶活躍度和消費頻次的。

所以,拋開概念,你會發現,包括“淘寶同學”在內,迄今為止,應該還沒有哪一個在線教育的平臺類產品可以交上還不錯的數據答卷的。

所以,我們覺得,純粹的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在2016年的路可能會走得很艱難。

預言7

已經沸沸揚揚的微信應用號具體會長什麽樣?

2016年,按照張小龍年初提到的,我們必然將會迎來微信的“應用號”。

在此,作為一群天天跟各種產品打交道的人,我們對於即將到來的微信應用號做了一些大膽的猜測。

我們猜想,微信應用號的產品形態和基本邏輯將會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微信應用號不會存在統一的一級拉新入口(也就是Tab入口),甚至沒有統一入口。只有面向應用號管理者的管理入口。

2.微信應用號很可能和服務號一樣,基於 IM 的基本結構形態打造而成,簡而言之,雖然聽起來有一堆服務,但事實上也是聊天框。以及,微信錢包中的各類應用,可能就是應用號的原型。

3.應用號的管理和添加更有可能出現在微信的“通訊錄”中。如果是這樣,那應用號的入庫邏輯可能和公眾號很相似。使用搜索、二維碼等作為發現\安裝入口,在通訊錄中增加應用號的管理入口。

進入應用號後的樣子,可能會是通過一個應用號框架,把目前的 H5 站點接入進來,並且打通賬號和支付兩個基礎模塊。

4.微信應用號很可能會跟微信現有的關系鏈關聯起來。

假設一個場景:我周末無聊,一個人想去看電影,於是我打開了微信電影票的應用號,果斷買了張票,然而一個人看電影最無聊了!

這時候,微信應用號的關系鏈分享功能觸發(觀察到你只買了一張票):“是否邀請好友一起去看場電影啊?”。

選擇邀請好友,應用號在我的朋友圈中添加了一條狀態:“下午我去看《三體》這部電影,誰會陪我去呢?”。

此時,我的其中一位朋友看到這條狀態,他可以選擇通過應用號購買了同場電影票,並獲得優惠。

在這個場景中,我的朋友感知到了應用號的存在,並享受到了它的服務。甚至沒有看到煩人的優惠券,就獲得了折扣。

其實,類似的應用場景在 Facebook 里面已經存在,他的名字叫 “sponsored story” ,星巴克經常玩這個功能。( PS:sponsored story 是 Facebook 的一種廣告形態,很類似我們講的應用號的使用場景。FB將每個服務提供者的 web app 放入一個框架,並且提供 FB資源給廣告主去運營這個web app。) 

如此一來,可能就完成了應用號雖不會給用戶推送消息,但也能提供相當大的能量給到應用號的提供者,以幫助服務提供者提升留存。

如果你還想看到我們關於微信應用號的更多猜想和背後的邏輯分析,可參看三節課之前發布的另一篇文章《當我們在談論微信應用號時,別忘了張小龍的邏輯》。

預言8

BAT大戰的新炮灰:搜狐視頻、糯米、釘釘?

一直以來,互聯網都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老大和老二打仗,老三沒了。比如:

58同城和趕集網打的死去活來,百姓網沒了。

快的和滴滴打仗,搖搖招車死了。

愛奇藝和優酷打仗,土豆沒了。

而在2015年,互聯網的戰場亂哄哄,由 BAT 撕逼而引起的各種連鎖反應層出不窮。比如:

美大合並,糯米提前完成了 KPI (排名第二),而最慘的則是餓了麽不得已被阿里口碑並購。

攜程被百度入股,去哪兒被陪嫁送出。

騰訊入股京東,拍拍、易迅被送出,並進而壽終正寢。

阿里投資音樂,蝦米被整合逐步失聲。

來往 PK 微信失敗,釘釘意外成名。

到了2016年, BAT 間的撕逼必將繼續,也必定還會殃及一批產品,對此,我們有如下一些猜測:

1.娛樂視頻產業爭奪繼續,搜狐視頻兇多吉少。

所謂無風不起浪,有水才行舟。業內不久前盛傳搜狐視頻被騰訊收購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互聯網視頻已經從產品創新、用戶拉新的競爭階段發展到了目前花錢砸內容、比拼貼片廣告變現能力的階段。

而在花錢買內容和變現這兩件事上, BAT 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阿里投資的優酷、百度控股的愛奇藝、騰訊自己的騰訊視頻將不斷把戰火往前推,這一切,可能都會讓原本靠美劇和自制劇起家的搜狐視頻壓力山大、前途未蔔。

2.本地生活服務進入成熟階段,糯米兇多吉少,或將最後一搏。

當百度拿出200億砸向糯米的聲音還沒落下,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了。如果誰從第三一躍成為第二而且心情特別糟糕的話,糯米應該當之無愧。

團購網站雖然沒有像出行打車市場那樣燒錢燒得如此高調,但事實上之前三家的火拼也燒了不少錢。到了現在,大哥和二哥聯合了,三弟該怎麽辦?

產品趨同、服務差異化小、體驗改善不敏感,團購比視頻的聚集度可能還高。回看歷史,魏蜀吳三分天下,東吳還能擁有遊刃有余的空間,而一旦魏吞並蜀,吳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3.釘釘踏著來往的屍體站起來了,卻很可能會被微信企業號攔住前進的步伐。

在羅永浩代言釘釘之前,釘釘就已經悄然發展了起來。

因為其簡單的設計、釘一下等功能足夠性感,釘釘打動了很多中小企業老板們,成為企業管理應用中的一匹黑馬,迅速發展了起來。

然而,在企業微信號出來後,釘釘能否繼續發展,我們表示謹慎的悲觀。

要知道,但凡和用戶關系鏈相關聯的事情上,騰訊往往可以做到後發先至。

同樣回看歷史,此前騰訊郵箱起步時,網易郵箱已經擁有相當大的規模,但短短三四年光景,騰訊便憑借入口的便利性占領了第一的位置。

這一次,在基於移動端的企業通訊類應用上,張小龍還會再次重複當年的故事嗎?

預言9

C2C付費咨詢類產品將會批量死亡?

2015年,由“在行”而起,一大批 C2C 的付費咨詢類項目紛紛興起。

但進入到2016年後,這個領域的景象,卻並不樂觀。

以目前來看, C2C 付費咨詢的模式,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具備這麽幾個特征——

1.用戶習慣還很弱。大部分主流用戶其實還並不存在付費約人面聊請教咨詢的習慣,我們小範圍做了一個調查,以三節課這樣一個互聯網基因還算強,對“學習”也還比較熱衷的團隊為例,全體22名員工中,只有2人曾經使用過在行約見過行家,

2.服務體驗高度不標準。這導致了“行家咨詢”作為一種服務,其實用戶得到的價值也是極度不標準的,而且,這會進一步導致用戶的選擇和決策苦難,好比我要是一個新手,同樣看到兩個產品的行家,都收500塊一小時,一個百度的一個騰訊的,我很可能無從判斷我到底該約誰。

3.用戶消費頻次較低。用戶單次消費頻次基本在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以上,但有可能出現短期內集中約見一批行家的現象(比如我,曾經在1個禮拜內連續見過4位 PR 方面的行家討教過一些問題),但一年內僅此一次。

所以,借由以上幾點,我們認為, C2C 咨詢,其實是一種非標、低頻、長尾的服務和需求。

面向這樣的需求,其實市場上不太能夠支撐眾多的垂直項目,相反,如果真的發展下去,這個領域內可能更容易出現少數1-2家大玩家一統江湖的局面。

所以,我們大膽預測,2016,在 C2C 付費咨詢領域,像“在行”這樣的領先產品將會繼續發展下去,而大量同類型小平臺小產品將會批量死亡。

預言10

手機直播類產品迎來大爆發?

對一個側重內容消費類的領域而言,要想突然爆發,一般要具備一下幾個條件——

1.用戶對某類內容的喜好通過長期積累和演變,已經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2.對應進行內容消費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等已經成熟和得到普及;

3.生產相應內容的成本逐漸降低,讓相應內容的供給不再稀缺。

而到了2016年,在手機娛樂類內容消費這個領域下,這三個條件都已逐漸成熟起來。

首先,用戶對於內容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

本圖是我們根據當前的網絡用戶群體特征梳理出來的一張圖。可以看到,如果用老中青三代人來表現的話,那麽圖中:

藍色代表80前的“老人”,他們基本上活在5年前的 PC 互聯網中,他們對“內容質量”的要求跟潔癖一樣,喜歡看長文章,對“回憶”、“味道”很有沖動。

黃色代表70末-8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他們活在2010年後的 PC 和移動互聯網的變革期,兩邊都不放棄。變革期的人是害怕“ out ”的,所以他們對及時性的要求變得很高,為了及時性可以犧牲質量,比如視頻網站上追劇,希望更快看到最新的影視劇。

他們願意消費內容,但不願意創造內容。線上行為通常以自我表達為主,表達後不祈求一定得到反饋。

紅色代表90後甚至95後的青少年們,他們很多人只活在移動互聯網中,手機/PAD是他們唯一的上網設備,不知道網線為何物。基本上這些人衣食無憂,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付費,非常願意表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的表達得到馬上、即時、“為我而來”的反饋。

很大程度上,用戶們的需求發生轉變,其實是因為交互點發生了改變。原先的傳統內容,跟用戶發生交互的是“內容”本身,但現在的直播式內容,其實更強調的是“用戶參與”,因為實時反饋,所以內容質量的下降也變得可以容忍,用戶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從“關註內容”轉向了“關註人”。(見圖8)

但另一個層面上看,上面圖7中我們提到的媒體、追星、視頻、交友等都已經有比較成熟、大體量的產品了,唯有娛樂直播類的產品目前還未大範圍得到普及。

其次,新技術的發展讓消費者的消費成本大幅下降。

視頻對流媒體技術、帶寬、直播設備的要求是相對較高的,所以,技術的成熟和相應資費的下降,對移動端的視頻消費類產品會有直接的影響,我們拿2016年和2013年相比。

相關的影響因素肯定還有很多,上面是我認為比較主要的幾個點。以上幾點基本上都是在價格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情況下,技術水平提升了,或者是 WiFi 覆蓋率提升了,最終結果就是用戶的使用成本下降。

而往往當成本下降到一定臨界點的時候,就自然會導致一些新事物爆發式的湧現,典型比如3、4年前的微博、微信,其實也是流量使用成本下降後的必然產物。

再者,對移動端視頻而言,內容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已經下降到平易近人的地步

內容的生產成本降低,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內容的輔助制作工具在變得越來越簡單。

當年的後舍男生同樣是一代網紅,但他們的內容制作還要掌握各種編輯軟件,使用各種視頻錄制工具——最起碼一個攝像頭你得有吧?而在YY盛行的年代,一個網紅主播也需要在特定的房間里面去表演節目。

至於現在,要想進行視頻直播,你只需要一個手機。最多最多,你還需要一個能幫你固定住手機的道具。

二是內容的策劃和落實也越來越不需要複雜的準備。

在五年甚至更早以前,你得有完整、嚴肅的故事、大綱和腳本,才有資格讓你的想法被變成視頻。

而到了2015年,你會發現,完全無需複雜的策劃,你可能只是單純的配音對嘴型就足以完成內容的制作了。

最後,我們再來聊一下,為什麽會是2016年,而不是再晚些?

幾乎所有產品從出現到快速發展,都會經過幾個階段:

小規模探索期。一般是國外產品出來了,國內迅速跟進,現在幾乎能做到1個月左右。這個時候出來的產品通常質量很差,卡頓、色情什麽的很多,野蠻發展,這時候的產品通常是小圈子產品,只在大城市的小圈子有人用。

發展期。N個同質化產品(N>30)同時上線,開始有瘋子公司開始補貼了,平臺太多,網紅都不夠用了,這時候通常是一二線城市的特定圈子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人在使用了。與此同時,有一些產品發現混不下去開始轉型了,比如專門做發布會直播、新聞性質的直播、遊戲直播等。

高速發展期。很多發展期的公司掛掉了,或者轉型了,網紅開始不好混了,只能綁定到幾家用戶量比較大,比較固定的平臺。至於這平臺是誰?我也不知道啊...知道了我就買股票去了。

而對於觀眾來說,這時候的觀眾通常會聚焦到四五線城市的無為青年那兒了。而人錢花得差不多了,妹子也沒泡來幾個,發現妹子還都是跟有錢人玩,終於醒悟了,慢慢放棄。

穩定期。差不多就是一兩家獨大了...

以這個邏輯來類推,我們覺得,2016年的狀態,可能會更接近於下圖

此外,對於網紅群體來說,也有一個發展過程。一二線明星們是有專業的經紀公司,而YY時代的網紅,更多是個人或小工作室操控。而現階段,很多網紅因為自身影響力的逐步增強,已經可以繞過小工作室,具備可以跟平臺方直接談判的資本了。這樣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號稱“賣藝不賣身”的網紅們奮力參與到這個爆發的過程中來。

對於這個網紅的發展過程,我們推薦大家可以參考一本描寫島國某現象級特定行業的書,書中完整講述了該行業內類似的手藝人從集權控制到個體發展的演變過程,我們認為,這一過程跟國內網紅業態的發展將會高度類似。

最後,我們想說,手機直播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如果要說可能還存在什麽變量,那一定是源自於第三方的“不可抗力”,比如“有關部門”的嚴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17

2016年度十大互聯網產品預言:知乎改版,美柚大姨嗎合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7/154734.shtml

導讀 : 我們預計2016年將會發生的互聯網產品大事件包括:知乎即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將死,美柚和大姨嗎將要合並...

每一年,春節過後的三、四兩個月,總是各種變化頻出的時候。在這兩個月里,互聯網人們會集中跳槽、招聘、調整業務線和戰略目標……

在這樣的一個節點下,我們試著從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出發,完成了這篇帶有點兒預測性質的文章。就像我們在做一個產品主題的學習社區一樣,我們的預測也會更加關註“產品”。

還是那句話,願有更多人可以少談行業大勢和空洞的融資數字,可以踏踏實實地多關註產品,研究產品。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新人們。

其中,我們預計2016年將會發生的互聯網產品大事件包括:知乎即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將死,美柚和大姨嗎將要合並...

本文全部內容均由三節課發起人Luke、布棉、黃有璨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和猜測而作出,不保證靠譜。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另,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預言1

豆瓣將上線它的第15個APP?

關於豆瓣,我們曾經多次談論過它了。人人都知道,豆瓣現在的狀況不好,上輪融資已經過去了4年,且4年來,商業化探索不順,移動端轉型不順,Web端數據持續下滑……

但在這樣的狀況下,背負著投資方壓力的豆瓣一定會試著求變,以挽回自己當前這個不太順利的局面。

而豆瓣在過去4年里連續推出的包括豆瓣、一刻、豆瓣 FM 、豆瓣小組、豆瓣同城等14個 APP ,正是豆瓣這種求變訴求推動下的產物。

只是,豆瓣的求變之路走得並不順利。迄今為止,它的14個移動端 APP ,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正在經受著大量用戶的吐槽,甚至已經到了不管怎麽改,總會有一群用戶跑出來罵得要死的地步。

就像此前我們在《豆瓣十年,一個典型精英社區的起伏興衰》里提到過的,豆瓣面臨的問題,事實上是一個已有數千萬用戶的成熟產品在其用戶活躍度開始下滑的時候,想要轉型和進行新的探索和革新時所會遇到的典型痛苦——一方面,它承載著無數忠實的老用戶們的期望和使用習慣;另一方面,它又必須要兼顧無數新用戶們的需求和體驗。

且,這兩類用戶間的訴求,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互相排斥的。

以現狀來看,豆瓣的老用戶們大部分是80後,他們雖對豆瓣有感情,但畢竟已經10年過去,一大波人紛紛結婚生子(典型比如我),已經過了那個最能夠在線上投入大量時間的時候,活躍度下降其實是一種必然。

而相對的,很多更年輕些的新用戶們可能聽說過豆瓣,但基於豆瓣現在 Web 端產品較為複雜的狀態,以及移動端糟糕的體驗,新用戶的轉化成本是比較高的,因此更年輕的用戶群中大部分人可能還並不是豆瓣的用戶。

如果以此進行理性的判斷,豆瓣其實更應該把目標瞄準新用戶,而不是老用戶。

而,一旦把目標瞄準新用戶,真的想要做一些全新的嘗試,可能豆瓣的最佳選擇是放棄“豆瓣”這個名字。換一個名字,反而可以擺脫掉那麽多老用戶們的期望和束縛,可以放開手腳去做些事。

所以,也許豆瓣真的會在2016年上線一個名字不再跟“豆瓣”有關的第15個APP?

預言2

知乎將迎來一次大改版?

2010年下半年上線至今,知乎將迎來自己的第6個年頭。

在自己的第六個年頭,知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作為一個社區的知乎,經過一輪加速用戶增長後,開始漸漸逼近了其自身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在2015年3月,知乎就已公開稱,其用戶數已突破1700萬(僅僅在2013年上半年,這一數字才只有區區40萬),且目標是2015年年底達到5000萬註冊用戶。

而以常理推斷,在一個產品進入成熟期後,往往最有可能做的事情,是兩件:要麽是商業變現,要麽則是自身價值挖掘&放大。

以知乎的團隊基因和現狀,他們幾乎肯定不會選擇前一條道路。

邏輯很簡單,首先,知乎團隊本來就沒有商業化的基因;其次,剛剛接受了騰訊投資的知乎,賬面上一定不會缺錢,不會面臨太大壓力;最後,騰訊戰略投資知乎,看重的也一定不是知乎的商業變現能力,而是知乎的內容價值,所以,騰訊也沒有理由要去助推知乎的商業化變現。

這樣看來,知乎在接下來最可能做的,是自身價值的挖掘和放大。

而就像剛才已經提到的,知乎最大的價值點所在,是“內容”。

所以,回歸到內容的層面上看,知乎在過去6年里,站內其實沈澱了大量高價值的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價值,其實並未能夠得到最大化應用和體現。

具體來講,知乎當前的內容組織和推送,是以“關系鏈+時間”為中心的。用戶得到相關內容推薦和消費內容的入口,其實高度集中在自己的 Feed 流中。在社區中早期,這樣的內容組織和推送邏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用戶看到的內容都符合自己的喜好——如果我發現哪個推到我首頁的內容不符合我的喜好,我大不了取關對應的那個人或話題就好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用戶量的迅速增長,這樣的邏輯慢慢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典型如——

早期知乎社區中其實是沈澱過大量優質內容的,但這些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埋了起來,不再能夠被人看到。好比,知乎上2011年那些關於創業的內容和相關話題,假如放到今天來看,你能說它沒有價值?但是很遺憾,現在對於普通用戶們而言,已經基本沒有什麽途徑可以去找到那些內容了。這樣的狀況,無異於知乎自己守著一座金山卻不知如何變現。

而同時,隨著社區的逐漸大眾化,大眾用戶和中早期精英用戶們的使用習慣可能也應該被區隔開來看待。大眾用戶可能更習慣於你給我挑選好內容,我來消費就好。而精英用戶們則更加習慣於自己去甄別和挑選自己喜歡的內容。

所以,無論是為了挖掘自己站內內容的價值,還是為了服務好新的大眾用戶們,知乎可能都迫切需要對其站內內容進行重新組織,這種組織方式,很可能是高度以話題、專題、編輯推薦、事件等為中心的。

基於如上的邏輯,我們大膽猜想:知乎在2016年,或會完成一波比較大的改版。這波改版之後,知乎站內的內容組織方式可能會發生較大的改變,會有更多內容經由知乎官方運營組織、加工和整理之後,呈現並推送給用戶。

預言3

美柚大姨嗎將會合並?

美柚和大姨嗎,幾乎是兩款孿生姊妹式的產品。

從產品功能到用戶定位再到發展軌跡,它們都高度相似。同樣是2012、2013年前後創辦,同樣是以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工具為切入口,同樣在此後轉型社區,又同樣在用戶增長放緩後開始轉型電商,甚至是在融資方面,兩家公司也都差不多在2014年拿到了數千萬美元級的C輪融資。

而到了2016年,他們也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用戶增長已到達瓶頸期,而商業變現的探索又不見突破性進展,再加上資本市場大盤仍不見好轉,重重壓力導致兩個團隊都同時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我在去年11月就曾作出過的一個判斷——

資本寒冬下的這波並購潮可能還沒有結束。只要二級市場持續疲軟,邏輯上任何一個用戶體量已經比較大,融資階段已經走到B輪之後,同時商業模式還不夠清晰,缺乏明確的持續利潤增長點的項目和產品,都可能面臨著這個決策。我預計,在未來一年內,還會有很多類似的項目需要面臨並購與否的抉擇,尤其是那種在同一條跑道下,相對地位比較領先的兩個競品。

所以,美柚和大姨嗎,會不會在2016年走進這個角落里呢?

至少,這個可能性不低。

預言4

NFC將在服務端得到真正普及?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一直以來都是個離我們不遠不近的東西。一方面,高速公路入口的 ETC 和小區停車場入口的刷卡器早就在中國很多地方司空見慣,而另一方面,它在人們日常的消費場景中卻很少出現,以至於更多的人,連 NFC 到底是個什麽東西都還不清楚。

雖然,如小米這樣的手機廠商從小米手機4開始就置入了 NFC 的功能,很多人也曾設想過拿著手機直接上公交車刷卡。但在真實世界中,這一切都從未真正被實現過。

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任何技術從出現到被廣泛應用,必定需要經過一個周期,這個周期也是技術本身逐漸自我完善的周期;

技術應用的普及,需要基礎設施的普及作為前提條件。這個道理,就好比必須先有了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中的各種服務和技術應用才能發展起來。所以,此前 NFC 不能被普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支持 NFC 的移動設備尚未得到普及。

而到了2016年,問題1對於 NFC 本身而言已經不再是一個大問題,而問題2,也已經開始隨著 Apple Pay ,小米手機5等的發布和大量出貨而逐漸得到解決。

至於有人可能會質疑的 NFC 具體應用場景,其實從支付開始,應該有很多場景可以使用。

網上已經有一篇把 Apple pay 變成公司門卡的文章,閱讀量很大,但其實理論上任何帶有 NFC 功能的手機都可以做到如下一些事情:

小區門禁。進入小區和單元門,拿出手機刷一下就可以識別身份。

入住酒店的房卡。房卡可以很方便地集成到手機 App 里面,在攜程定好酒店後,酒店可以分批一個房間 ID 給到你的手機,就像用航旅縱橫去選座位、網上打印登機牌一樣。

上下班刷卡。

所有 ETC 都可以用手機代替。

大學食堂刷卡吃飯、員工食堂刷卡吃飯,只要帶上手機就好。

地鐵公交卡

……

所以,現在,我們或許只需要等待一件事。

只要微信或者支付寶關聯上硬件的功能, NFC 的服務層面就將開啟狂奔模式。而這個關聯,將是必然。

對了,微信企業號會不會用上這個功能呢?你猜?

預言5

FaceU、朋友印象等一夜爆紅後就此消沈?

一直以來,有一類產品的死法叫做:生於拉新,死於留存。

他們的典型特征,是往往會在產品發展的早期,因為產品中的某個可以撬動用戶自發傳播和分享的體驗點,進而借助社會化媒體的病毒傳播而在用戶增長方面獲得爆發。

但是,在爆發之後,由於其產品本身的服務能力和持續價值供應能力缺失,這些產品往往又會迅速消沈下去,自此遠離主流用戶的視野,再無翻身機會。

在過去幾年里,這類產品,典型比如臉萌、足記。

在三節課,我們常講一句話:面向用戶時,產品提供長期價值,而運營則創造短期價值。短期價值足夠,可以爆發,但唯有長期價值堅固穩定,一個產品才可以良性發展起來。

有時候,雖然你可以在滿足人們 “炫逼格” 和 “曬自己” 這樣的類似單點上做出一些創新,並把這些單點體驗做到極致,且借助人們的“曬、炫”心理,從而在社會化媒體傳播中一炮而紅。但,這樣的事情往往非常不具備可持續性。

所以,假如不能真正找到長期價值的所在,我們深深懷疑,將會有一撥在2016年初已經以類似方式火過了的產品,將很可能走上臉萌、足記等的老路。

典型,比如 FaceU ,朋友印象。 

預言6

在線教育類平臺將批量死亡?

其實,自從2011年在線教育火熱起來,“教育類淘寶”的概念和夢想就一直沒有在這個領域里缺失過,尤其是從2012年,甚至是到了後來,連淘寶本身也被惹了過來,內部做起了一個叫做“淘寶同學”的平臺。

只是……教育類平臺,很可能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課程這樣的教育類產品,有這麽幾個特征——

第一,教育領域往往缺乏大眾型剛需性的產品,不太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爆款”。

第二,產品極度不標準,用戶在面對海量課程的時候缺乏決策依據,決策很慢。舉例,假如你在淘寶買一個Iphone5s,有A和B兩家等級評價都差不多的店,都是標配,A店賣5000,B店賣4000,你會很容易作出判斷:買B店的。但如果你準備要學如何做產品,同樣有A老師和B老師兩位評價都差不多的講師,A老師的課需要3000塊,B老師的課需要2000塊,你能夠據此就判斷你應該選擇B老師的課麽?

第三,用戶卷入成本很高,無法短期內密集地消費和認真體驗多款產品。

第四,與消費類產品不同,很多課程類產品,其實是一種一次性消費的產品。一個用戶購買了你的課程產品,要是沒學好,用戶會在罵街聲中離開。而如果學會了,用戶給你一片贊譽,但他仍然會離開。此外,一個用戶對於學習類產品的消費頻次,往往也更低。我有可能一個月上淘寶買一次衣服,但對於報班上課這種事,我很可能一年兩次就差不多了。

第五,學習類產品高度依賴於老師,用戶在得到好的體驗會更容易認可老師,甚至是消費購買決策都高度依賴於對於老師個人的認可,這往往會導致,一個老師要是在一個平臺積累起來了名氣,很容易選擇離開平臺單幹。

以上幾點加總在一起,就意味著,一個教育類平臺是很難形成一個集中性的流量入口,且還能較好地維持住站內用戶活躍度和消費頻次的。

所以,拋開概念,你會發現,包括“淘寶同學”在內,迄今為止,應該還沒有哪一個在線教育的平臺類產品可以交上還不錯的數據答卷的。

所以,我們覺得,純粹的在線教育平臺類產品,在2016年的路可能會走得很艱難。

預言7

已經沸沸揚揚的微信應用號具體會長什麽樣?

2016年,按照張小龍年初提到的,我們必然將會迎來微信的“應用號”。

在此,作為一群天天跟各種產品打交道的人,我們對於即將到來的微信應用號做了一些大膽的猜測。

我們猜想,微信應用號的產品形態和基本邏輯將會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微信應用號不會存在統一的一級拉新入口(也就是Tab入口),甚至沒有統一入口。只有面向應用號管理者的管理入口。

2.微信應用號很可能和服務號一樣,基於 IM 的基本結構形態打造而成,簡而言之,雖然聽起來有一堆服務,但事實上也是聊天框。以及,微信錢包中的各類應用,可能就是應用號的原型。

3.應用號的管理和添加更有可能出現在微信的“通訊錄”中。如果是這樣,那應用號的入庫邏輯可能和公眾號很相似。使用搜索、二維碼等作為發現\安裝入口,在通訊錄中增加應用號的管理入口。

進入應用號後的樣子,可能會是通過一個應用號框架,把目前的 H5 站點接入進來,並且打通賬號和支付兩個基礎模塊。

4.微信應用號很可能會跟微信現有的關系鏈關聯起來。

假設一個場景:我周末無聊,一個人想去看電影,於是我打開了微信電影票的應用號,果斷買了張票,然而一個人看電影最無聊了!

這時候,微信應用號的關系鏈分享功能觸發(觀察到你只買了一張票):“是否邀請好友一起去看場電影啊?”。

選擇邀請好友,應用號在我的朋友圈中添加了一條狀態:“下午我去看《三體》這部電影,誰會陪我去呢?”。

此時,我的其中一位朋友看到這條狀態,他可以選擇通過應用號購買了同場電影票,並獲得優惠。

在這個場景中,我的朋友感知到了應用號的存在,並享受到了它的服務。甚至沒有看到煩人的優惠券,就獲得了折扣。

其實,類似的應用場景在 Facebook 里面已經存在,他的名字叫 “sponsored story” ,星巴克經常玩這個功能。( PS:sponsored story 是 Facebook 的一種廣告形態,很類似我們講的應用號的使用場景。FB將每個服務提供者的 web app 放入一個框架,並且提供 FB資源給廣告主去運營這個web app。) 

如此一來,可能就完成了應用號雖不會給用戶推送消息,但也能提供相當大的能量給到應用號的提供者,以幫助服務提供者提升留存。

如果你還想看到我們關於微信應用號的更多猜想和背後的邏輯分析,可參看三節課之前發布的另一篇文章《當我們在談論微信應用號時,別忘了張小龍的邏輯》。

預言8

BAT大戰的新炮灰:搜狐視頻、糯米、釘釘?

一直以來,互聯網都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老大和老二打仗,老三沒了。比如:

58同城和趕集網打的死去活來,百姓網沒了。

快的和滴滴打仗,搖搖招車死了。

愛奇藝和優酷打仗,土豆沒了。

而在2015年,互聯網的戰場亂哄哄,由 BAT 撕逼而引起的各種連鎖反應層出不窮。比如:

美大合並,糯米提前完成了 KPI (排名第二),而最慘的則是餓了麽不得已被阿里口碑並購。

攜程被百度入股,去哪兒被陪嫁送出。

騰訊入股京東,拍拍、易迅被送出,並進而壽終正寢。

阿里投資音樂,蝦米被整合逐步失聲。

來往 PK 微信失敗,釘釘意外成名。

到了2016年, BAT 間的撕逼必將繼續,也必定還會殃及一批產品,對此,我們有如下一些猜測:

1.娛樂視頻產業爭奪繼續,搜狐視頻兇多吉少。

所謂無風不起浪,有水才行舟。業內不久前盛傳搜狐視頻被騰訊收購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互聯網視頻已經從產品創新、用戶拉新的競爭階段發展到了目前花錢砸內容、比拼貼片廣告變現能力的階段。

而在花錢買內容和變現這兩件事上, BAT 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阿里投資的優酷、百度控股的愛奇藝、騰訊自己的騰訊視頻將不斷把戰火往前推,這一切,可能都會讓原本靠美劇和自制劇起家的搜狐視頻壓力山大、前途未蔔。

2.本地生活服務進入成熟階段,糯米兇多吉少,或將最後一搏。

當百度拿出200億砸向糯米的聲音還沒落下,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了。如果誰從第三一躍成為第二而且心情特別糟糕的話,糯米應該當之無愧。

團購網站雖然沒有像出行打車市場那樣燒錢燒得如此高調,但事實上之前三家的火拼也燒了不少錢。到了現在,大哥和二哥聯合了,三弟該怎麽辦?

產品趨同、服務差異化小、體驗改善不敏感,團購比視頻的聚集度可能還高。回看歷史,魏蜀吳三分天下,東吳還能擁有遊刃有余的空間,而一旦魏吞並蜀,吳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3.釘釘踏著來往的屍體站起來了,卻很可能會被微信企業號攔住前進的步伐。

在羅永浩代言釘釘之前,釘釘就已經悄然發展了起來。

因為其簡單的設計、釘一下等功能足夠性感,釘釘打動了很多中小企業老板們,成為企業管理應用中的一匹黑馬,迅速發展了起來。

然而,在企業微信號出來後,釘釘能否繼續發展,我們表示謹慎的悲觀。

要知道,但凡和用戶關系鏈相關聯的事情上,騰訊往往可以做到後發先至。

同樣回看歷史,此前騰訊郵箱起步時,網易郵箱已經擁有相當大的規模,但短短三四年光景,騰訊便憑借入口的便利性占領了第一的位置。

這一次,在基於移動端的企業通訊類應用上,張小龍還會再次重複當年的故事嗎?

預言9

C2C付費咨詢類產品將會批量死亡?

2015年,由“在行”而起,一大批 C2C 的付費咨詢類項目紛紛興起。

但進入到2016年後,這個領域的景象,卻並不樂觀。

以目前來看, C2C 付費咨詢的模式,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具備這麽幾個特征——

1.用戶習慣還很弱。大部分主流用戶其實還並不存在付費約人面聊請教咨詢的習慣,我們小範圍做了一個調查,以三節課這樣一個互聯網基因還算強,對“學習”也還比較熱衷的團隊為例,全體22名員工中,只有2人曾經使用過在行約見過行家,

2.服務體驗高度不標準。這導致了“行家咨詢”作為一種服務,其實用戶得到的價值也是極度不標準的,而且,這會進一步導致用戶的選擇和決策苦難,好比我要是一個新手,同樣看到兩個產品的行家,都收500塊一小時,一個百度的一個騰訊的,我很可能無從判斷我到底該約誰。

3.用戶消費頻次較低。用戶單次消費頻次基本在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以上,但有可能出現短期內集中約見一批行家的現象(比如我,曾經在1個禮拜內連續見過4位 PR 方面的行家討教過一些問題),但一年內僅此一次。

所以,借由以上幾點,我們認為, C2C 咨詢,其實是一種非標、低頻、長尾的服務和需求。

面向這樣的需求,其實市場上不太能夠支撐眾多的垂直項目,相反,如果真的發展下去,這個領域內可能更容易出現少數1-2家大玩家一統江湖的局面。

所以,我們大膽預測,2016,在 C2C 付費咨詢領域,像“在行”這樣的領先產品將會繼續發展下去,而大量同類型小平臺小產品將會批量死亡。

預言10

手機直播類產品迎來大爆發?

對一個側重內容消費類的領域而言,要想突然爆發,一般要具備一下幾個條件——

1.用戶對某類內容的喜好通過長期積累和演變,已經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2.對應進行內容消費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等已經成熟和得到普及;

3.生產相應內容的成本逐漸降低,讓相應內容的供給不再稀缺。

而到了2016年,在手機娛樂類內容消費這個領域下,這三個條件都已逐漸成熟起來。

首先,用戶對於內容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

本圖是我們根據當前的網絡用戶群體特征梳理出來的一張圖。可以看到,如果用老中青三代人來表現的話,那麽圖中:

藍色代表80前的“老人”,他們基本上活在5年前的 PC 互聯網中,他們對“內容質量”的要求跟潔癖一樣,喜歡看長文章,對“回憶”、“味道”很有沖動。

黃色代表70末-8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他們活在2010年後的 PC 和移動互聯網的變革期,兩邊都不放棄。變革期的人是害怕“ out ”的,所以他們對及時性的要求變得很高,為了及時性可以犧牲質量,比如視頻網站上追劇,希望更快看到最新的影視劇。

他們願意消費內容,但不願意創造內容。線上行為通常以自我表達為主,表達後不祈求一定得到反饋。

紅色代表90後甚至95後的青少年們,他們很多人只活在移動互聯網中,手機/PAD是他們唯一的上網設備,不知道網線為何物。基本上這些人衣食無憂,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付費,非常願意表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的表達得到馬上、即時、“為我而來”的反饋。

很大程度上,用戶們的需求發生轉變,其實是因為交互點發生了改變。原先的傳統內容,跟用戶發生交互的是“內容”本身,但現在的直播式內容,其實更強調的是“用戶參與”,因為實時反饋,所以內容質量的下降也變得可以容忍,用戶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從“關註內容”轉向了“關註人”。(見圖8)

但另一個層面上看,上面圖7中我們提到的媒體、追星、視頻、交友等都已經有比較成熟、大體量的產品了,唯有娛樂直播類的產品目前還未大範圍得到普及。

其次,新技術的發展讓消費者的消費成本大幅下降。

視頻對流媒體技術、帶寬、直播設備的要求是相對較高的,所以,技術的成熟和相應資費的下降,對移動端的視頻消費類產品會有直接的影響,我們拿2016年和2013年相比。

相關的影響因素肯定還有很多,上面是我認為比較主要的幾個點。以上幾點基本上都是在價格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情況下,技術水平提升了,或者是 WiFi 覆蓋率提升了,最終結果就是用戶的使用成本下降。

而往往當成本下降到一定臨界點的時候,就自然會導致一些新事物爆發式的湧現,典型比如3、4年前的微博、微信,其實也是流量使用成本下降後的必然產物。

再者,對移動端視頻而言,內容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已經下降到平易近人的地步

內容的生產成本降低,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內容的輔助制作工具在變得越來越簡單。

當年的後舍男生同樣是一代網紅,但他們的內容制作還要掌握各種編輯軟件,使用各種視頻錄制工具——最起碼一個攝像頭你得有吧?而在YY盛行的年代,一個網紅主播也需要在特定的房間里面去表演節目。

至於現在,要想進行視頻直播,你只需要一個手機。最多最多,你還需要一個能幫你固定住手機的道具。

二是內容的策劃和落實也越來越不需要複雜的準備。

在五年甚至更早以前,你得有完整、嚴肅的故事、大綱和腳本,才有資格讓你的想法被變成視頻。

而到了2015年,你會發現,完全無需複雜的策劃,你可能只是單純的配音對嘴型就足以完成內容的制作了。

最後,我們再來聊一下,為什麽會是2016年,而不是再晚些?

幾乎所有產品從出現到快速發展,都會經過幾個階段:

小規模探索期。一般是國外產品出來了,國內迅速跟進,現在幾乎能做到1個月左右。這個時候出來的產品通常質量很差,卡頓、色情什麽的很多,野蠻發展,這時候的產品通常是小圈子產品,只在大城市的小圈子有人用。

發展期。N個同質化產品(N>30)同時上線,開始有瘋子公司開始補貼了,平臺太多,網紅都不夠用了,這時候通常是一二線城市的特定圈子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人在使用了。與此同時,有一些產品發現混不下去開始轉型了,比如專門做發布會直播、新聞性質的直播、遊戲直播等。

高速發展期。很多發展期的公司掛掉了,或者轉型了,網紅開始不好混了,只能綁定到幾家用戶量比較大,比較固定的平臺。至於這平臺是誰?我也不知道啊...知道了我就買股票去了。

而對於觀眾來說,這時候的觀眾通常會聚焦到四五線城市的無為青年那兒了。而人錢花得差不多了,妹子也沒泡來幾個,發現妹子還都是跟有錢人玩,終於醒悟了,慢慢放棄。

穩定期。差不多就是一兩家獨大了...

以這個邏輯來類推,我們覺得,2016年的狀態,可能會更接近於下圖

此外,對於網紅群體來說,也有一個發展過程。一二線明星們是有專業的經紀公司,而YY時代的網紅,更多是個人或小工作室操控。而現階段,很多網紅因為自身影響力的逐步增強,已經可以繞過小工作室,具備可以跟平臺方直接談判的資本了。這樣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號稱“賣藝不賣身”的網紅們奮力參與到這個爆發的過程中來。

對於這個網紅的發展過程,我們推薦大家可以參考一本描寫島國某現象級特定行業的書,書中完整講述了該行業內類似的手藝人從集權控制到個體發展的演變過程,我們認為,這一過程跟國內網紅業態的發展將會高度類似。

最後,我們想說,手機直播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如果要說可能還存在什麽變量,那一定是源自於第三方的“不可抗力”,比如“有關部門”的嚴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62

信息流有多瘋狂?註重設計感的輕芒雜誌也改版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7/161734.shtml

信息流有多瘋狂?註重設計感的輕芒雜誌也改版了
i黑馬 i黑馬

信息流有多瘋狂?註重設計感的輕芒雜誌也改版了

雜誌的信息流什麽樣?

i黑馬 3月7日消息,輕芒旗下產品“輕芒雜誌”今日舉辦小型溝通會,推出全新“充滿雜質感”的信息流設計。創始人王俊煜介紹,信息流是內容產品趨勢,輕芒的改版同時也是根據用戶反饋、為了迎合用戶的需求。

輕芒雜誌是手機上全新的興趣雜誌,曾獲AppStore首頁推薦,此次其推出的信息流,打破以往信息流的密集緊湊,用雜誌的留白、翻頁和封面設計,來呈現根據用戶興趣推薦的、由用戶創造的高品質內容。

雜誌

雜誌感設計

目前常見的內容型產品信息流,在設計上有兩種方向,一種文字堆積,信息密集;另一種交互花哨,分散註意力。據輕芒創始人王俊煜介紹,輕芒雜誌給出了信息流的全新模式,它為信息流設計了獨特的“封面”和“封底”,呈現設計上的雜誌感。

據悉,輕芒雜誌的信息流以 20 篇文章為一期內容,每期都有封面和封底(如果這期的內容不夠看,沿著信息流往下翻仍然是基於用戶興趣推薦的高品質內容)。通過封面上的目錄,用戶可以快速決定想要閱讀哪篇文章,點擊標題直接定位,而通過封底,用戶還可以體驗到翻閱完一期雜誌的儀式感。

輕芒雜誌使用了翻頁效果的交互設計,而不是傳統信息流上下滑動的設計,讓用戶可以專註在當前的瀏覽頁面,不會被上下堆積的信息分散註意力。此外,其還采用了雜誌特有的大面積留白設計,給用戶一種直觀的視覺享受,並精心選擇了“新報宋字體”,不僅能保留傳統報紙、雜誌常用字體宋體的質感,而且更細、更輕巧。

通過多樣式的卡片設計,輕芒雜誌的信息流能夠凸顯文章、視頻、圖片等內容不同形態的特點,讓這些篩選過的高品質內容都能被充分展示出來。

信息流內容也可以高品質

輕芒雜誌采用的,脫胎於“豌豆莢應用內搜索”及“輕芒閱讀”(原豌豆莢一覽)、有超過 3 年技術積累的輕芒搜索引擎,能夠全面索引中文互聯網來源於網站和應用內的內容,並且準確判斷每一條內容同哪些興趣相關,以興趣為切入點生成雜誌,用戶通過訂閱興趣雜誌來瀏覽自己想看的內容。

而信息流推薦的文章,來源於用戶已訂閱的興趣雜誌中的未讀文章,這保證了用戶隨時打開信息流都能看到跟自己興趣相關的內容。其中,高品質的內容是用戶自己的選擇,是用戶的反饋打造了輕芒雜誌信息流的內容品質。

輕芒雜誌的用戶帶著探索興趣的目的來閱讀,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的反饋,是基於內容是否符合他的興趣、是否高質的標準,這與基於標題來發現發現內容是不一樣的。王俊煜表示,輕芒雜誌目前的高品質信息流,就是用戶自己的選擇,體現出用戶對高品質內容有真正的需求。

輕芒雜誌 王俊煜 信息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03

iOS大改版之後,App Store的玩法和生態都徹底變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7/163475.shtml

iOS大改版之後,App Store的玩法和生態都徹底變了
俊世太保 俊世太保

iOS大改版之後,App Store的玩法和生態都徹底變了

App Store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這當然會動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但對專註品質的開發者來說,這又何嘗不是機遇呢?

來源 | 俊世太保(ID:lijun_taibao)

文  | 李俊

在長達2個多小時的WWDC上,除了備受矚目的iOS 11之外,蘋果還推出了多項硬件,不少人甚至戲稱這是「最硬的一次軟件發布會」,但或許有一個細節我們沒有註意到,那就是App Store迎來了前所未見的重大改版。

這次的App Store到底改變了什麽?

相比之前的版本,App Store取消了原有的「榜單」標簽欄,並將主菜單欄目分為「每日推薦」、「遊戲」和「App」三個標簽來進行展示。其中「每日推薦」首頁更是開始采用卡片式設計。

31

在新的主頁上,蘋果將允許開發者加入更多媒體化元素,比如大量使用彩色圖片、視頻甚至是故事講述等以更好地進行應用介紹。這種經過精心排版的界面,有些接近雜誌。在介紹頁中,還會增加短視頻呈現的使用預覽幫助用戶在下載新App前了解其使用方法。

32

新版App Store在頁面設計上明顯更註重應用內容的直接展示。通過卡片式的視覺設計,單款應用的內容可以幾乎占滿整個屏幕。展示的信息量更大,用戶獲取應用信息的體驗也將更加直觀且詳細。而且,蘋果在每個應用的下方,還增加了一個社交分享按鈕。通過點擊,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和其朋友分享某個應用的「故事」。而這無疑能夠幫助開發者進一步推廣其應用。

改版後的「每日推薦」欄目相當於把編輯推薦的職能單獨列出,成為主菜單的第一項。這意味著蘋果編輯對應用的推薦,將能越過其他所有欄目,第一時間被推送到用戶眼前。加上UI采用的卡片式設計,讓應用和遊戲的內容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用戶面前。現在獲得「每日推薦」的收效將遠遠高於過往編輯的推薦。

33

不過這次對業界造成最大影響的,恐怕是App Store直接在主界面取消了榜單選項,暢銷榜更是徹底消失了,被保留下來的付費榜和免費榜在一級頁面更是只顯示前三名。在此之前,暢銷榜是AppStore的重要流量入口,用戶通過榜單選取應用已形成習慣。但改版之後,暢銷榜這一重要的流量入口被徹底封死。

我們知道為了爭奪暢銷榜排名,提高用戶下載量和產品曝光度,刷榜現象在近年間屢禁不止。蘋果榜單的權威性正在消失,此次徹頭徹尾的大變臉,將對刷榜公司造成顛覆性的影響。在榜單弱化、數量減少之後,刷榜的成本可能會大幅增長。

34

在榜單入口被弱化之後,用戶從App Store獲取應用的推薦除了依靠編輯推薦之外,剩下就只有搜素了。基於此,本次App Store還極大的強化了搜索功能,熱搜詞雖然從原來的10個變成了7個,但新的搜索功能將變得更為強大,不再只是簡單的熱門關鍵詞,還將為用戶提供包括編輯故事、提示和技巧,以及精選榜單的擴展搜索結果。

App Store對蘋果來說有多重要?

在過去一年時間里,蘋果智能手機銷量出現了首次下滑,平板電腦、音樂播放器、機頂盒、蘋果手表、個人電腦等硬件也面臨著不利局面,但在所有的業務當中,服務業務卻出現了將近兩成的高增長,成為蘋果唯一增長的明星業務。而在所有服務業務中,App Store的重要性則排在了第一位。

去年的WWDC2016大會開幕演講上,庫克表示,蘋果App Store已擁有超過200萬應用,累計下載次數已超1300億,直接向開發者支付了超過500億美元。而在WWDC2017開幕前夕,蘋果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Phil Schiller再次透露,向開發者支付的費用已超過700億美元。這意味著,過去一年蘋果向開發者總共支付了200億美元。

如今App Store的開發者遍布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過去一年,App Store軟件下載量增長了70%以上,周訪問量達5億。其中遊戲娛樂類應用增長最快,而生活類應用、健康與健身類應用增長率也超70%,照片和視頻類應用則增長近90%。

來自市場研究公司 Macquarie 的分析師 Ben Schachter則認為,從 2017 財年到 2021 財年,蘋果的服務收入預計每年都將增長 17%,到2021財年,蘋果總利潤額中將會有 75%來自服務業務。App Store 將會延續每年 30% 的年增長率。而作為比較的是,硬件收入每年增速僅為 2.4%。

此外Ben Schachter 在一份致投資者的報告中表示:「App Store 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商業模式之一,蘋果的投資者不需要依賴於蘋果的創新來驅動該模式的前進。」

蘋果眼下最大的問題在於硬件用戶的增速正在放緩,來自這方面的收入很可能會在未來停止增長,但鑒於蘋果 iPhone 的用戶基礎正在擴張,以App Store為首的蘋果服務業務不僅將成為蘋果公司收入增長的原動力,它們還將成為蘋果毛利率改進的最大貢獻者。

蘋果重新奪回了生態的控制權

雖然App Store用戶量龐大,也時有新鮮內容,但此前給用戶的感覺更加靜態。蘋果的新版本顯然給用戶帶來了一種實時更新的動態感。App Store中一場關於「內容」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這種變革的動力主要來源於兩發面:

1)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在iOS平臺上開發項目,App Store上的新App數量與日俱增。這意味著,用戶要在其中找到需要的App的難度更大了,而開發者們也抱怨自己的項目很難接觸到新用戶。2)刷榜、自充值等現象對App Store的公平透明生態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App Store重大的升級其實早已迫在眉睫。

41

而從上面的改版內容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出,App Store正迎來一次徹頭徹尾的變革。蘋果不僅強化了對應用商店的掌控力,這對未來App Store發展的進行了規劃。當然,也給整個行業帶來的巨大的影響。

1、刷榜的成本將會更高

App Store此次弱化了榜單,不過榜單仍然存在,這對開發者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所以刷榜的問題可能在短時間內沒辦法被完全杜絕。但現在只剩下付費榜和免費榜了,而且這兩個榜單只顯示Top3,剩下的都要點擊「全部」才能顯示出來,這意味著只有前三名能夠占據流量優勢。

為了爭奪這有限的位置,刷榜公司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即便刷榜成功,但隨著用戶發現應用的行為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蘋果希望通過編輯推薦的方式讓玩家接觸到更好的遊戲,而不是榜單。

2、遊戲開發者迎來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不僅一躍成為 iOS 應用商店收入最高的國家。與大多數其他市場一樣,中國應用商店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遊戲,騰訊和網易是中國遊戲市場的領頭羊。

前文已經提到,App Store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移動遊戲市場的爆發,而蘋果也意識到移動遊戲對App Store的重要性。此次改版中,蘋果將「遊戲」從App中獨立出來,顯然是看到了移動遊戲巨大的市場,而這對遊戲開發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3、優秀產品更容易突圍

從「精品推薦」變成「每日推薦」後,開發者得以添加更多富媒體元素向用戶介紹自己的應用。這里透露出了一個信號,改變後的App Store將更強調產品的內容品質,應用商店里的那些垃圾應用很可能徹底是沒機會了。

至於想要獲得蘋果的編輯推薦,讓我們先來看看給出的推薦標準:「App Store編輯精選的最值得下載的遊戲和app的主題榜單。也就是說,沒有標準。」大家都得長點心了。

4、搜索將成下一個收入來源

弱化了榜單之後,搜索功能在曝光率方面所占的權重就自然提高了。而這次的搜索最大的改變是,所有的搜索熱詞和熱詞的排名順序都將由官方指定。這種類似於搜索引擎的競價機制將可能吸收部分廠商的推廣需求,將其競爭盡可能地納入到官方的控制範圍之內。

蘋果官方數據顯示,超過65%的App下載量來自於App搜索。而根據AppsFlyer的報告,開發者在App Store的推廣方式比其他推廣途徑要更有效率。這意味著蘋果的競價搜索廣告業務(ASM)存在著巨大的機會,而這次的改版無疑給蘋果的ASM助了一臂之力。當然用戶的搜索行為增多,這對蘋果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也將會帶來不小的幫助。

總體來看,App Store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轉變後的的規則將變得更加透明,蘋果對生態的掌控力也變得更強。這當然會動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但對專註品質的開發者來說,這又何嘗不是機遇呢?

App Store ios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10

YouTube全面改版突出社交网络元素

1 : GS(14)@2011-12-02 16:35:04

http://news.imeigu.com/a/1322784060688.html

YouTube改版突出社交网络元素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2日早间消息,YouTube已对网站主页进行改版。YouTube希望,这一改版能帮助用户更好地查找和管理视频内容。

谷歌周四在官方博客中表示,已经对YouTube主页和频道页面进行重新设计,并“给整个网站披上了数字绘画的外衣”,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YouTube的外观。

YouTube表示:“你可以查看推荐频道,可以订制主页上的内容源,甚至将你的YouTube帐户与Google+和Facebook关联起来,从而查看你的好友在分享什么。我们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新的主页内容源已经成为主页的中心。”

YouTube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帮助用户在大量的视频内容中找到具有吸引力的内容。YouTube还在尝试新的内容分享方式,使内容分享更加流畅,帮助一些有趣的内容得到病毒式传播。(维金)
本文提到的股票:$谷歌(GOO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05

花旗現金券改版舊券變廢紙

1 : GS(14)@2012-03-31 20:10:4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208388
【記者胡仲邦報道】網上放售各類型商戶的現金券極為普遍,惟一旦使用條款有任何改動,現金券隨時變廢紙。市面曾出現花旗銀行假現金券,疑該行近日加強防偽措施,突將國際金融中心 IFC購物現金券作廢,須出示銀行信件始可換新券繼續使用,有網民以真金白銀在網上購得的數千元現金券頓化烏有。有律師指現金券有實質價值,質疑銀行做法。
花旗銀行推出優惠,信用卡客戶 4月前在 IFC商場每簽賬滿 2,000元,可換取 50元現金券,憑券可於 4月至 6月在商場當作現金購物。花旗客戶林先生在網上以 75折及 8折購買了近 3,000元現金券,「好多人喺 Apple專門店簽賬買 iPhone或 iPad,再換現金券擺上網賣,我就快結婚,諗住平價購入現金券,再喺番 IFC金舖買金飾,可以慳番啲」。

近日他收到花旗來函通知,延長現金券的使用期限至 10月底,但舊券作廢,須出示信件、信用卡及舊券到銀行換新券,「喺網上買番嚟嘅現金券聯絡唔到啲賣家換新券,即係全部變廢物」。記者對比花旗的新舊現金券,發現新券明顯加強防偽措施,包括加設電腦條碼,及以紅黃漸變色印章取代原本藍色原子印章。由於警方 2月曾破獲犯罪集團涉嫌偽造花旗發出的惠康現金券,林懷疑銀行將舊券作廢與此有關。

林先生不滿花旗銀行突將舊券作廢,令網上購回來約 3,000元現金券即成廢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5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