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概股回歸:是外國人都嫌棄的“壞孩子”還是應該攬在懷中的“好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532.html

近期,中概股回歸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十多年前,一批國內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企業在境外上市,但主要資產和業務仍在國內。境內外市場之間巨大的估值差價帶來了套利空間,中概股回歸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爭議。

有一種觀點認為,真正好的公司,又怎會急於退出?但另一觀點認為,把優秀的中國企業吸引回來,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長久之計。此前中概股通過一紙協議就把利潤都挪到國外,現在中概股回來則是反向的過程。這是值得思考的。

中概股海外遇阻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提交2016財年年報,披露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在發起一項有關阿里巴巴是否違反聯邦證券法的問詢。相關資料顯示,此次遭到問詢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調查“雙十一”節運營數據統計或披露的狀況;二是其物流公司菜鳥網絡的發展及會計操作問題。

盡管阿里巴巴回應表示,這只是一次例行程序,但是,這次詢問依然使得阿里巴巴股價受到劇烈的影響,消息爆出當日下跌近7%,盤中一度下跌8.1%。

實際上,這正是說明了一個事實,境外市場監管嚴、違規成本高,而且存在做空機構隨時做空的狀況,遠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業,其在海外資本市場的生存壓力遠遠要大於國內市場。2014年,京東、阿里巴巴等中國科技企業紛紛赴美上市,一度成為全球的焦點。但現實情況卻並不樂觀。一年的時間里,十多個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股價下跌超過50%。

資料顯示,在2014年曾先後獲得阿里巴巴、小米投資的優酷土豆2015年第三季度凈虧損為4.356億元(約6850萬美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為1.976億元(約合3110萬美元)。優酷土豆2015年前三季虧損共超過2億美元。

彭博數據顯示,在市值前20的中概股公司中,10只遭減持最多的股票全部為互聯網相關企業,對沖基金對這些股票的合計減持幅度超過25%。其中,對沖基金對“去哪兒”的合計減持幅度高達99%,對陌陌和汽車之家的合計減持幅度均33%。

回歸有跨市場套利之嫌

境內外資本市場的差異令中概股企業看到巨大的套利空間,寄希望於通過回歸A股推升其市場價格。彭博數據顯示,目前在美交易的中概股市盈率中位數是16倍,而對標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中位數則高達57倍。

在2015年瘋牛行情期間,中概股回歸已有加速勢頭;即便是自去年中以來遭遇了多次暴跌,歸途中的中概股仍沒有失去吸引力。在波動加劇、缺乏明確賺錢主線的下半年,中概股潛在的套利空間更受到資金的追捧。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共有39家公司宣布私有化,其中已完成私有化退市公司12家,而已達成最終協議或者已獲股東大會通過公司11家。“中概股大規模私有化史上罕見。”有券商分析師如此點評稱。

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稱,即使中概股私有化回歸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以及時間成本上的不確定性,但A股市場的高估值溢價、高流動性、再融資功能等優點對中概股公司仍有明顯吸引力,這也是中概股公司決定私有化的主要動力和推動股價上漲的主要邏輯。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日前表示,顯而易見,中概股回歸更像是在一個發達市場與一個欠發達市場之間的制度套利遊戲。除監管成本存在巨大懸殊外,在美股與A股之間還存在巨大估值差價的套利空間。在他看來,中概股從發達市場“逃”回A股市場,既是市場的倒退,也是市場的失靈,必須要有政府的幹預與管控。

中小投資者溢價“接盤”或蒙受損失

年內以來,伴隨戰略新興板的推出生變,中概股借殼也一度成為市場炒作的素材,尤其是奇虎360回歸A股,更是擾動著整個二級市場炒“殼”一族的神經;炒作迅速升溫、殼價水漲船高。更有上市公司公告參與認購私有化公司的股權投資,股價亦聞風大漲。

但這種大漲是否就是中小投資者的福音?並不必然。中概股完成私有化回歸A股後,真正獲益的是原股東和參與私有化的新股東,中小投資者往往是溢價“接盤”。2013年5月分眾傳媒在美退市時,市值約為36.21億美元。後借殼“七喜控股”回歸A股後,市值一度達1270億元人民幣,分眾傳媒的原股東和參與私有化的新股東收益約達428%。

而且,中概股借“殼”回歸加劇股市非理性題材炒作。可以看到,一些盈利能力不佳、市值小的中小上市公司,往往被推薦為最可能被中概股借殼的A股“殼資源”,這些股價隨之被爆炒。分眾傳媒借殼七喜控股後,股價從13.68元迅速炒至歷史最高價62.34元,最大漲幅為355.7%,市盈率最高達85倍。

不過,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陳進進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概股通過一紙協議就把利潤都挪到國外,是值得思考的。現在中概股回來是反向的過程,中概股回來有跨市場套利,同時也要看到,把優秀的中國企業吸引回來,可以讓原來流出的利潤流回國內。不管是紅籌架構在海外上市,還是回歸,還是H股拆回來,都有兩面性,把這些更多交還給市場,讓市場判斷,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長久之計。

政策對於借殼炒殼或收緊

今年5月情況發生轉變。5月初,“暫緩中概股回歸”的市場傳言開始發酵。5月6日,證監會在例行發布會上稱,近3年已有5家在海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實現退市後,通過並購重組回到A股市場上市。

市場對此提出了一些質疑,認為這類企業回歸A股市場有較大的特殊性,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等現象應當予以高度關註。“證監會註意到市場的這些反映,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有國內券商的投行人士透露,目前中概股回歸的路並沒有堵死,監管層正擬定相關規則;未來的新政較之前可能有明顯收緊,但不會完全終止中概股的回歸。陳進進對本報記者稱,未來在借殼和類借殼方面制定審核標準是有可能的。

他表示,在西方爆炒“殼”資源的做法是沒有的,這是中國所特有,監管者看到這個現象,可能就會減緩借殼和類借殼的審批。面對純粹炒概念的現象,未來如何合理調配資金流向,運用監管之手來調節,針對有關行業專門出臺措施防範資金套利的重組現象是可能存在。

“監管對於無論是中概股還是其他借殼的股票應該是一視同仁的。證監會發文等各方面反映的信息明確的意思是通過前期炒殼、利用內幕交易,擾亂正常的市場進出通道,把殼爆炒之後,讓部分人從中獲益的現象,確實是引起了監管者的註意。監管機構未來也會出臺政策或法規文件加強市場監管,避免利用政策套利、沒有實質價值創造的不良市場現象,要通暢進入退出的良性通道。讓盈利不好、符合退市條件的退出市場,而不是退市前期通過殼的爆炒、增加概念,讓某些人從中漁利。這個監管的信號是比較強烈的。”陳進進告訴記者。

但亦有機構人士對此提出異議。“應該將中概股私有化與在A股上市分開來看,在境外退市,不意味著一定要在境內上市。”一位長期從事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業務的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對於盈利能力強、現金流好的企業,在公司股價被低估的時期增持公司股份,本身就是很理性的投資,對於真正好的公司,又怎會急於退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