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付鵬專欄】狙擊日本一週年(二):擇時與擇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52

實際上市場一直都不缺乏真正的做空日圓的交易者,但是日圓的交易從原則上來說擇時和擇機的重要性遠超過交易技巧本身,對於日圓來說,一定不能夠按照常識邏輯出牌,如果你認為日本的經濟在經歷過『失去的十年』之後仍然毫無起色的情況下,日圓的大幅度升值一定是一個錯誤的話,那麼一旦你按照這樣的邏輯去做空日元的話,那麼你得到的結果將是在那些若干年的時間,日本央行試圖降低本幣幣值、刺激經濟和股市的行動一直未見成效,這使得許多在這一時期看跌日圓和日本債券的投資者反倒成為了華爾街出了名的『虧損者』,嚴重的經濟和貨幣之間的矛盾背離關係卻恰恰的發生在了日本身上,這背後的全球風險的偏好情緒嚴重的主導了市場,並且扭曲了市場,其力量之大甚至是日本央行的數次干預都無法扭轉市場的分歧。當然也有一些投資者認為這一階段日本被美國所綁架,日圓淪為了美聯儲政策工具的『奴僕』。

而此次日本政策的變相確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做空日圓的理由變得無比的充分,當然同時隨著未來美聯儲退出寬鬆的預期越來越強烈,這種貨幣政策之間的差異性也導致了大量的投資者進入到了做空日圓的領域,當然如果你認為日本央行一直是被美聯儲綁架的話,那麼此次默許日圓貶值的行為或許只能從美國地域政治利益上可以得到另外一種答案。

日元投机头寸

從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數據可以清晰的看清楚全球做空日圓大軍的路徑,在2012年年初有過一次2萬手淨空單增倉到8萬手的變化,當時也僅僅是一次試探性的進入到市場,隨後在2012年2季度就快速的撤退,真正大舉開始狙擊日圓的起始點也就是安倍晉三快要獲得選舉的決定性勝利的一週,2012年10月第二周全球知名的幾家對沖基金開始悄然進入做空日圓的佈局,顯然要想提前分析出未來安倍晉三的政治意圖和背後的經濟復甦的抱負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安倍晉三經濟智囊藤井聰的學術思想早已經被華爾街大鱷們分析並且吃透,提前的佈局隨著一步步政治落地,而加速做空日圓的速度也隨著驅動因素的越發確認而變成了一筆『確定性』交易,截至11月底,投機者做空日圓的淨頭寸已經就增加到了突破10萬手,投注總額超過了120億美元,隨著日圓的持續貶值,投注不斷地加碼,在美日突破100大關之時,做空日圓的淨持倉超過了14萬手,直逼2005年到2007年那段日本央行干預市場階段投資者做空日圓的水平(那幾年全球日圓套息交易最為盛行的階段,做空日圓的淨投機頭寸超過了20萬手),而這一階段中雖然投機性做空日圓的持倉和規模還沒有超越07年的規模,但是日元貶值的幅度卻以35%的幅度遙遙領先當年的不到20%的幅度。

當然,儘管在具體交易中,在佈局的早期,為了較好的隱藏自己的真實交易目的,一些對沖基金大佬經常會使用一些常規的交易手段來『隱藏』,例如在一些容易曝光的席位上,買入一些小規模的日圓多頭頭寸,但是卻通過其他的隱秘交易席位上大規模的放空日圓,這樣產生日圓的淨空頭寸,而外界往往會盯著這些交易基金的公開席位,會以為對沖基金在做一些做多日元的交易,而事實上背後嘗試性做空日元的真實目的卻會被巧妙的『隱藏』起來。而貨幣市場的規模非常龐大,通常來說很難真正意義上能夠有所操縱,無非是對於機會的早晚的問題。而這方面大型的知名的對沖基金也非常會利用市場的『影響力』來做『順風車』的遊戲,當自己巧妙的隱藏好自己嘗試性的交易頭寸之後,一旦自己完成建倉,那麼也就可以利用市場的恰當時機來引導更多的『交易追隨者』添磚加瓦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美日在2013年1月份剛剛突破了2012年高點84的時候,市場上邊開始傳出了索羅斯旗下基金做空日圓如何如何的『傳聞』背後的真實的目的了。事實上這些手法我們從CFTC數據上並不難得到印證,在2012年底之前CFTC淨空單持倉已經超過了10萬手,增加的幅度將近8萬手,而日圓也就僅僅貶值8%左右,而隨後的行情淨空單增加也就不到4萬手,但日圓卻貶值幅度超過了20%。這或許就是現代輿論和媒體的力量了。

如果從匯率交易的微觀交易層面來看,選擇貨幣對交易也就變得相對來說可以成為提高投資的相對回報率,匯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非一個絕對的概念,當我們做空日圓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在做多另外一種貨幣,通常我們說做空日圓的概念指的是相對美元而言,但由於金融危機後不同國家經濟復甦的差異開始表現越來越明顯的時候,這種差異必然會驅動各國央行在對待量化寬鬆和之前刺激政策的節奏上有著更多的不同的考慮,如果我們從全球宏觀的角度去考慮這種差異的話,那麼這種不同的貨幣政策取向必然會導致相對應的外匯市場的預期分化,並最終成為外匯市場上相對更加的投資回報。

例如:我們在非常確定做空日圓的同時,我們就可以根據擇機的原則來考慮相對回報率的差異,在過去的一年中,美國對待寬鬆的退出與否仍然不是非常的明確,處於前瞻性指引式般的模棱兩可的預期之中,而英國作為歐洲國家中復甦最快的國家,由於其在歐元區之外且享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卻又在歐盟貿易區之內,這就意味著英國不受歐債危機的影響的同時,還可以享受歐洲經濟復甦帶來的好處,同時房地產市場開始大幅度復甦帶來了英國經濟比較早的增長式的復甦,尤其是新任央行行長卡尼上任後,退出之前的量化寬鬆甚至加息被提上了議程,這種預期造成了英鎊不斷升值的預期,而相對於日圓比較確定的貶值預期而言,這樣的預期差異組合在一起就成為了貨幣市場日圓交叉匯率-英鎊/日圓的交易邏輯,通過交易該交叉匯率賣出日圓買入英鎊,實現了雙向的投資回報,這也是一部分更為激進的宏觀對沖基金們的匯率做空日圓的選擇之一。

當然除了直接利用期貨做空日圓以外,利用衍生品等多種方式押注日圓下跌在過去的一年裡也是被例如綠光資本EINHORN等大佬們普遍採用的一種交易方式。而過去的一年裡,大量對沖基金沽空日圓的方式就是放空日圓期貨的同時買入大量的日圓看跌期權,當然大家最為常用的除了一些常見的期權組合以外,還有一些對權益有上限但權益金卻很低的衍生產品,例如反轉觸碰失效期權等。

對於期權交易來說,雖然看似風險相對有限收益無限,但如果標的物的價格不能夠在預期的時間內跌破一定的水平的話,那麼這些期權就隨時意味著一錢不值,這意味著期權對於更多的專業交易員來說擇時和擇機的選擇的要求會更加的嚴格。 

例如,在數週前華爾街的交易員們買入了大量的2014年2月底到期的日圓看跌期權,當時的美日的市場價格大約在98左右波動,而大量的日圓看跌期權的執行價格較為集中在100左右,這相當於一個虛值期權,權益金相對來說比較便宜。這樣的交易的選擇也就意味著未來市場對於2月份日圓再次下跌的幅度相對來說看得比較深,但我想通過給大家分析為什麼交易員會選擇這樣的擇時和擇機的原因來說明擇機擇時對於期權選擇的重要:

為什麼大部分交易員近期會選擇2014年2月底到期的日圓看跌期權呢?臨近2013年底的此輪日圓的再次貶值的本因是因為日本消費稅上調可能對於隨後的日本經濟帶來比較大的衝擊和影響,因此市場會普遍預計日本央行在面臨著比較大的經濟下滑衝擊的壓力會選擇第二輪量化寬鬆的政策來進行對沖,而這種預期會推升市場的變化,而美聯儲的量化寬鬆在第四季度和2014年第一季度也會面臨著伯南克離任後的退出預期,這兩種預期的綜合會導致美日之間利差預期的變化,進而引導著匯率的預期波動,因此選擇在此期間的日圓看跌期權就是擇機擇時的部分;當然至於為什麼會在今年的三季度末期大部分的交易員才重新的回到了日圓市場上呢?其實這恰恰發生於日本經濟三季度數據公佈之後,在經歷過安倍晉三經濟刺激計劃後第二季度靚麗的經濟表現之後,三季度的日本經濟數據的表現在環比上就開始有些差強人意了,同時在結構上出現了令交易員並不放心的情況(其中外部需求的萎縮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消費稅的預期和並不算太能夠鼓舞人心的經濟數據雙重的影響下,交易者幾乎都選擇了繼續加碼做空日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02

【推薦】國信擇時模式,年化47%,勝率8成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36780297
炒股票必須擇時,這是我一直堅信的。

所以之前在本微信號,給諸位讀者介紹過兩個我自己用的模型。一個是海龜擇時模型(添加Seekingbeta_earl 後回覆 海龜 可查看),另外一個是二八輪動模式的擇時版本(回覆 二八 可查看),都屬於簡單易用的模型。

今天則要介紹一個國信證券金融工程組推出的擇時模型:GSISI,8成準確率配合47%的收益,很是牛。


CAPM模型下的蛋


擇時,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理念。

比如海龜模型,走的是趨勢跟隨的道路;二八輪動模型,則是動量模型。

國信的這個GSISI模型,則是基於CAPM模型。(本節從這裡開始會略枯燥且複雜,可以直接跳過閱讀下一節)

關於CAPM,這裡就不解釋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這裡只說相關的部分:

根據CAPM模型,一個股票的Beta越大,那麼它的收益應該越大。當然,這只是一個模型的假設,和實證數據未必吻合。

國信的這個模型,是在2014年8月4日的研報《 國信投資者情緒指數擇時模型 》中披露的。根據這個GSISI模型,是利用CAPM理論與現實的吻合程度作為擇時標準,如果當週漲幅與Beta有效正相關,則是做多格局;反之如果有效負相關,則是做空格局。

具體而言:

首先計算行業周收益率以及其相對滬深300指數的周Beta係數;其次測算行業周收益率與其周Beta係數的秩相關係數;然後以秩相關係數為基礎構建國信行業彈性指數 GSISI;最後若同方向連續兩次GSISI大於等於31.7,則擇時看多,若同方向連續兩次GSISI小於等於-31.7,則擇時看空。

準確度8成 純做多年化33%

國信對這個模型進行了回測,這個模型自2005以來也就19次多空切換信號,平均下來1年兩次,算是比較適合中長線投資者的模型。

下圖是歷次信號點的位置,可以讓投資者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從下表可具體看歷次信號的對錯和收益,我們可以看到那麼多次信號只有3次導致負收益,正確率83.3%。我算了下,截至2015年1月16日最新做空信號出來之前,對滬深300指數擇時的累計收益是將近45倍,年化收益47.68%。



當然,上表擇時是既做多又做空的,考慮到絕大多數投資者都只做多不做空,所以我對國信的數據重新處理,僅計算做多的情況,正確率提高到88.89%,累計收益是16.67倍,年化收益為33.18%。



擇時信號哪裡來?

模型介紹了半天,各位肯定會問一個問題:哪裡看到最新的擇時信號?

的確,我我之前介紹的海龜和二八,只需要簡單幾句公式,在通達信之類的行情軟件上就能使用,入門門檻極低。

不過,國信的這個GSISI模型就要稍微複雜一點,就不是普通行情軟件可以解決的了。

解決之道有二:

①自行計算

如果你有類似Wind或者iFind這樣的金融終端,那麼可以自己利用Excel建立模板,自行計算排序和相關係數後,每週週末自動刷新數據就能看到最新的結果了。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偷步,甚至在週五還未收盤前就大體得到預判,並進行調倉,而不需要等到下週一。

不過如果你沒有這樣好的數據條件,那麼就只能依賴第二招了。

②訂閱國信金工微信號

必須感謝微信公眾號,許多曾經高高在上賣研報的券商們也紛紛推出了微信公眾號,使得我等散戶可以看到研報的免費版。

比如國信金融工程組就有自己的微信號 GuosenFE ,只要訂閱後就能收到每天最新的研報。

國信的GSISI模型信號一般週五收盤後計算完成,它家公眾號會在週一推送中告知,對普通散戶,也夠了。

PS:根據此模型,今年1月16日出現做空信號,目前仍處於做空狀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44

論“擇時交易”的自我修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48

論“擇時交易”的自我修養
作者:石磊


今天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對於市場擇時的感想和相關讀書的體會。


最近幾年,投資界獨尊價值投資理念,有強大的庸俗化格林厄姆、巴菲特的潮流,似乎只需要比較市場價格與心中價值的高低,不用考慮太多進出時點的因素,只要投資標的夠好,金子總會發光。

人類社會市場機制的關鍵在於競爭性分配,就是說必須考慮你的競爭者,定價無絕對,因為分配機制是價高者得。所以,擇時實際上就是猜競爭者的未來之心。對於二級市場投資而言,擇時就更關鍵了,可以說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在二級市場交易投資不擇時,幹脆轉行去做PE/VC好了。其實一級市場同樣需要擇時,只不過沒二級市場那麽激烈罷了。

你在投資大師身上看不到的,也許是時代的局限。

那麽如何擇時呢?

進入一個市場,首要的事情,第一是明白遊戲規則,第二是了解市場上玩家的特點。如果這個市場有個無比強大的boss(大莊),那麽,擇時就是要猜它可能的動向。債市實際上就是這麽一個存在大boss的市場,這個大boss自然就是央行。

這樣的市場里,擇時就需要左側交易,也就是說在市場拐點還沒出現時就要布局,你要領先大boss一步,否則,你的交易即使做對了方向也搶不到籌碼,市場行情的進行幾乎是一步到位的,因為所有人都盯著大boss,右側後,大家的預期沒有差異性,所以不會有人跟你做對手。好處是債市里的金融機構投資人,常常親如兄弟,因為他賺的錢都是莊家給的,不用去賺交易對手的錢。

在這樣的市場里,左側擇時最重要的是找到收益與風險不對稱之處,也就是說風險小,收益大的策略,大家被有效市場理論洗腦很多次,都認為風險和收益是對稱的,其實他們常常不對稱。

在這樣的市場里,做基本面和宏觀研究才有實際的意義,因為大boss央行是看基本面的而作決策的。

左側策略的重要性在債市里特別重要,比如今天降準了,再寫什麽分析評論幾乎沒什麽意義,因為右側的價值很低了,預測央媽何時降準降息才有意義。

右側策略在什麽樣的市場中最重要的?


招聘的時候,我曾經出了一道筆試題,什麽樣的市場容易重複出現固定的模式?答案是:當市場中存在大量相互影響的玩家,又沒有持續壓倒性優勢的主體時,市場將會出現複雜結構,這種結構的特點就是混沌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吸引子(固有模式的重複)。

這種市場經常出現的結果是收益率分布尖峰肥尾、波動率具有長程記憶和簇聚特性,容易出現泡沫化,多重分形等。原因是有大量呈現網絡化分布的互相影響的交易主體,他們互相嫉妒、互相鼓勵、互相模仿、互相厭惡,這就形成了複雜系統。

說到這,大家都懂了,股市就是個明顯的右側策略市場。左側策略,在這種市場里也有運用,但大部分都是盈率低,而盈虧比極高的策略才能應用。因為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實在是太強了。

右側策略的關鍵是讀懂市場。盡管價格和成交量都清清楚楚的擺在所有人面前,沒有分別,但不同人讀出來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這是複雜市場最有趣的地方,也是右側交易還能夠賺大錢的條件。因為,如果都像上面說的左側系統大家預期完全一致,那麽右側就沒有流動性了,預期的差異提高了右側的流動性。

我們常常在經歷歷史重大拐點後,才發現,哦!原來那時候就是頂部或者底部了,當我們就在拐點處附近時,常常“不識廬山真面目”,打個比方,如果你能讀懂市場是在哭,還是在笑,是累了,還是能量滿格,你熟悉市場的一顰一笑,你知道它張嘴就是要吃飯還是要說話,那麽你就能對市場未來的表現有個大概估計。所以盡早讀懂市場跟我們說了什麽就已經足夠了,直接的預測並不關鍵。然而市場的心思很難猜。

怎麽讀懂市場,先說第一個層次,所謂行為金融學或者叫金融心理學等等,大意是把市場比作一個人來看待,股市中有很多江湖高手把市場理解為人,市場的起伏理解為人心的起伏,這確實比只看基本面就搖旗吶喊的進了一步,但這還只是一種樸素的世界觀。市場中很多體現人性的地方,但永遠記住,市場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互相影響的人。

我們常常看到,主流的預期常常與市場運行的結果相反,不是一個神秘大玩家能窺探大家心思,把大家都玩轉一遍,而是群體行為的結果與個體是非常不同的。行為金融學曾經把多重變量都加入預期項,部分提高了一般均衡模型的解釋力,但這個方法是沒有前途的,從根上沒有認清楚“市場是不同的個體組成的這個特點”,從來沒有什麽一致預期,從來就沒有理性人,從來沒有什麽完美、半完美信息。所以下午我說有些研究雖然得了諾貝爾獎,但那個理論基本沒有具備解釋真實市場的前途。

在這個方向上還有一個方法論,就是博弈論,它抓住了不同主體互相影響的系統實質,但卻遇到了無法逾越的困難,也就是三體以上博弈難有解析解。博弈論在兩體問題上有很好的解釋力,推薦大家去看看演化博弈方面的書,這主要是生物學者做出來的,他們設計了進化模型。進化模型是後面要講到的agent-base model的基本框架。

真正有前景能理解複雜市場的方法論在哪里呢?


就我目前所能理解的局限而言,這個方向在方法論上就是複雜系統理論,目前的最前沿者是做物理學、氣象學、生物學、數據科學方面的科學家,領軍的研究機構是美國Santa Fe 研究所。

今天我就不具體講複雜系統理論的發展了,這部分很龐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耗散系統理論,普利高津的書《探索複雜性》國內已有翻譯。不過理論物理學者寫的書,幾乎是最難懂的,他們幾乎用的是銀河系以外的語言。生物學者寫的科普書大家一看就懂了,推薦幾本《隱秩序》、《混沌與秩序》。

理論不談,具體到讀懂市場這個問題,有什麽好的辦法?讀懂市場是什麽意思?其實就是識別市場的模式。大家想想,我們過去的學習中接觸到最多的模式識別類的課程是什麽。我們早早就在模式識別了,就是歷史學。

市場的根本屬性不是科學、更不是藝術,是歷史性的,它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那些相當不嚴肅,粗制濫造,漏洞百出的流行的歷史故事書,為什麽那麽多人愛讀?他們都想在歷史中尋求模式,然後應用在各種宮鬥、宅鬥中去。通過大量實踐,找到模式,應用模式是人腦智能的天然能力。

技術分析也是一種樸素的模式識別方法,但里面魚龍混雜。最簡單常用的均線系統,完全是照顧人腦不習慣處理非線性信號設計的。這個簡單實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基本上是過於主觀的,因為市場是一個非線性系統,不會有特別靠譜的線性信號出來的。線性信號都是人的簡化和人們彼此間的默契。

不過,我看到了樸素的技術分析里,黃金分割和波浪理論是最具備對的潛力的方法,這兩個方法都是非線性的。這兩個方法都是模式識別的過程,比較悲劇的是,他們不宜標準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需要很多直覺上說不清的東西。有經驗的交易員值錢就值錢在”說不清“上了,就像,當教育普及以後,知識分子的地位就下降了,以前各位都是巫師級別的,僅次於國王,現在知識分子地位在哪?

我目前接觸到的數據技術中,最有潛力的是語音識別技術對市場信號的處理。主要原因是語音信號也是充滿了噪音的時序序列,在時域和頻域上的分析及模式識別算法都值得借鑒。

打個比方,市場在開盤時向我們講話,告訴我們它的喜怒哀樂,但是我們聽不到,只能通過價格和成交量的波形來體會市場,怎麽讀取分析這種信號?我們先要找到一些標準的語音信號(普通話),知道這個信號的語義到底是什麽,然後,你才能通過大量不標準樣本與標準樣本的比對學習,識別東北話、四川話、上海話、廣東話。比如,大家都說”知不知道明天要漲停“這句話,有人發音是“幾不幾明天……要……漲……停……”,有人發音是”知不造明天要漲停”,從波形來看,你幾乎看不出他們的相似之處,你也回歸不出來他們的線性相關性,但這兩段信號代表的就是同一個意思。

用語音識別的算法可以通過樣本學習,讀懂市場告訴我們的意思。比如2015年1-2月,A股明顯調整,我能通過這個算法得知市場還處於牛市的前期。目前該算法的模擬結果是,上證綜指處於泡沫中前期,創業板指數處於泡沫鼎盛期(中期靠後)。

當你讀懂了當下的市場後,對於右側策略就很有把握了,當然這仍然是一種並非絕對的預測,就像你會比陌生人更加了解你朋友習慣性動作常常意味著什麽,基於此,你會有很高的預測力,但偶爾仍會有不按習慣出牌的隊友。

左側策略的分析基本面更加重要,一旦市場進入泡沫狀態,基本面就是次要的因素。這種基本面和技術面的糾結常常使得價值投資者落後於泡沫期的市場。目前A股處於泡沫期,處於一種典型的複雜系統吸引子狀態。

說到泡沫期的分析,不能不提在預測界大紅大紫的LPPL模型。這是索奈特教授從地震巖層斷裂的模型中提取出來的。這個模型也很簡單,就是我們常常發現股價是冪律增長和周期性調整的,這個模型是通過把股價冪律趨勢和周期性調整用不同的項表示,最後用算法來fit,可以預測泡沫的拐點。

這個模型最大的成功案例是預測97金融危機。2007年A股頂和2009年A股頂都準確的預測出來了,但失敗案例也不少。真實的市場沒這麽簡單,外部的幹擾因素也很多,所以這個模型有局限性。比如在1996-1999年的牛市中,亞洲金融危機的幹擾,就讓A股進行了1年的橫盤盤整,沒有完成標準的泡沫,這是混雜型的。這才是市場的有趣之處。

有人會問了,技術面和基本面最終無法協調麽?歷史是基本的還是技術的?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涉及到複雜系統理論了,什麽創造了複雜性,是適應性創造了複雜性,這個適應性就是指對外部約束條件的適應,所以,外部(基本面)最終很重要,因為一個複雜耗散系統必須有外部能量支持,如果外部能量消失了,市場是不會產生趨勢的。

基本面有多重要?我們人類社會微觀的看很多道德機制和社會準則,如果用大歷史的角度看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是劇烈變化的,變化的主因就是適應外部環境。比如生物學中的觀察,一個新的種群,個體數相對比較少的時候,外部資源豐富,就傾向於合作,群體適應度提升,對應人類社會,這就是一個社會繁榮,夜不閉戶的時代;而個體數量超出環境負荷時,就會出現互相殘殺,合作程度下降,對應於人類社會,就是禮崩樂壞的時代。

用達爾文主義的角度再來審視我們蕓蕓眾生所謂的道德觀,有時候真的是很可怕,你會發現,小心翼翼遵從的社會道德,竟然是如此有目的性和直接,只不過這個適應度改善是群體感受到的。所以結論是,市場過程可能是充滿技術性的,但長期的結果是塵歸塵、土歸土。

如果大家想了解人工智能、模式識別,有很好的科普書《哥德爾、埃舍爾、巴赫 GEB》;如果想了解群體間協作和進化模型的可以看看生物社會學方面的書,最經典的就是《昆蟲社會》。

此外,我們前面描述的市場收益率特性很大程度上還來源於交易主體呈網絡分布的特點。這方面就需要有圖論的基礎,進而研究一下網絡科學,這個連通的世界有很多我們平時觀察到的世界不同的規律。推薦《網絡科學引論》這本書。

所以,大家看看,擇時需要的自我修養有多麼艱深啊。這幾乎就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如果大家不想看這麽龐雜的內容,那麽直接看《金融物理學》就好了,這是目前與市場結合度最緊密的關於複雜系統的實用學科。當然這又是我們物理學者寫的天書。

以上種種,我也只是了解個皮毛,所以再不敢偷懶了,要重新做回學生。我相信複雜系統理論和信息技術能夠改變我們的市場和投資。

(來源:財聯社 作者:平安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執行總經理 石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150

藝術、擇時與無形資產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vl6.html

山東師範大學《保守主義投資哲學概論》通識課在11月15日投資課程中,孫建老師提出了三個問題:

問題1 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科學和藝術的問題

定量和定性分析很難說清楚是科學還是藝術,它在更多的時候更像是一種直覺。

問題2 擇時的問題

正如投機的格言所說:懂得買賣時機要比懂得買賣什麽更重要。然而作為價值投資者,更應該關註的是我們買賣的是什麽。

問題3 無形資產

對於無形資產在考量一家公司時,不應該影響到該公司的估值,更多的是一種質性評估的依據。


對於第一個問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科學和藝術的問題 ,我傾向於對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是藝術的問題,屬於個人的經驗、知識甚至直覺。 因為我們無法對企業給出一個精確的評估,價值只是表示一個區間,而不是具體的價值。賬面價值、收益和現金流等僅僅是給那些分析師和會計師們做出最好的猜測而已,它無法反映出一家企業的經濟價值,因此預測出來的結果也是不精確的。實際上,企業價值不僅難以精確衡量,而且它會隨著時間推移、宏觀微觀經濟波動而改變。盡管投資者無法在某個時刻明確判斷企業價值,但還得時刻重估自己對企業價值的預測,以體現所有那些可能會給自己的評估帶來影響的已知因素。就這一點來說,可以將企業價值評估直接定義為“藝術”。

評估並非一門嚴謹的科學無疑,它更多的是取決於投資者個人的經驗、知識甚至直覺。任何想精確評估企業價值的嘗試都將帶來不準確的評估結果,這一點其實與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觀點相符。格雷厄姆早就知道精確定位企業和代表了企業部分所有權的權益證券的價值有多麽困難,他在《證券分析》中就曾說過,“證券分析並不是未來精確決定某種證券的內在價值,證券分析的目的僅僅是確定價值是否足夠支持購買一種債券或者股票——或者價值是否大幅高於或者低於市場上的價格,對內在價值粗略和大致的衡量就可能足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了。”事實上,格雷厄姆通常只是計算每股的營運資金凈額,即粗略地估測其清算價值。他使用這種方法表明,他自己也無法更精確地確定一家企業的價值。

當然,對於正確評估企業的困難,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塞思·卡拉曼說,投資者只需知道市場對公司發行股票時給出的預期範圍就可以了。投資者意見分歧是市場存在的根本。如果可以精確評估證券的價值,市場上的意見分歧將消失,而價格波動也會少了很多,交易活動也將隨之減少。而要想成為一名價值投資者,就必須以低於潛在價值貼現價格購買證券。對於每一項價值投資機會的分析都始於對企業價值的評估。


對於第二個問題擇時的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擇時”的含義,所謂的擇時,實際上是指投資者力圖對市場的波動加以利用並由此實現超額收益,戰勝市場的一種方法。 關於擇時的重要論著莫過於《在股市贏得高額回報的解決方案》,其作者是大衛·羅傑。羅傑是一位著名的股市走勢分析專家,以建立的總體股市走向概率而聞名世界,並且還是擇時高手。在這本論著中,羅傑向陳舊的“買入並持有”的投資模式挑戰,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認為只要能夠準確把握市場整體走勢,通過市場預測把握市場投資時機,以及掌握投資時機的最佳途徑。不管你是基金經理還是個體投資者,最終都能追求到高額的利潤。不過遺憾的是,這個“解決方案”卻依然存在無法解決的矛盾,因為作者一方面承認“預測市場走勢是荒謬的企圖。從始至終地預測市場走勢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方面又企圖通過較高的預測“準確率”來戰勝市場。最後作者只能把問題還給投資者:“每一個投資人都要結合自己的市場理解程度、風險承受能力、和所擁有資源這三者來找到自己的投資個性”。看起來即便擇時出色,也需來自自身綜合能力、經驗基礎上的綜合判斷,否則一定無效。

聰明的投資者早已看出了擇時的無效性。

約翰·伯格說:“在我從事金融業這30年中,從未遇過常勝將軍。實際上,我的個人感覺是,竭盡全力地去把握市場時機不僅不會使你的投資賬戶增值,相反還會帶來負面影響。”

朱利安·羅伯森從未相信有人真正靠擇時交易賺錢,他只相信賺錢的唯一方法是買下便宜的股票,看著它們成長。因為他深知,雖然市場會確定無疑地向上或向下運動,但是不可能確定它何時發生。與其浪費時間,不如去尋找價值來得容易。

彼得·林奇的態度更明確。他認為,根據市場波動來賣股票的行為實質就是擇時者。擇時者試圖預測短期市場波動和股價變動,並據此獲得盈利而退場。但卻沒有多少人可以用這種傻瓜都懂的方法真正賺到錢。因為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人早就成了億萬富翁,而不是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了。林奇指出,當一個人試圖擇時時,其結果往往是追漲殺跌。人們覺得自己運氣不夠好,但這其實這是因為他們追求的是不現實的結果,沒有人可以長期戰勝市場。人們認為在市場調整時投資股票是非常危險的,但他們忘了,踏空同樣也是有風險的。


對於第三個問題無形資產的問題。 所謂的無形資產是指凡是沒有實物狀態的資產,都是無形資產,包括管理、品牌、商標、專利等。巴菲特認為,無形資產比有形資產更加重要。但他又認為特別重要的無形資產,並未反映到財務報表上,而且財務會計核算的只是狹義的可辨認的無形資產。

格雷厄姆是非常重視有形資產的。因此早期巴菲特也是尋找相對於有形資產凈值而言便宜的股票。當他認識查理·芒格以後,他就吸收菲利普·費雪投資優秀企業的思想:越是優秀的公司,其超額盈利能力主要來自良好的管理、良好的聲譽等無形資產。購買喜詩糖果公司就是最好的案例。

優秀的管理、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多年形成的良好聲譽,是企業獲得超出行業平均盈利水平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但是這些重要的無形資產卻並不反映在財務報表上。這個問題在我最近研究醫療服務行業里公司體會特別深。作為醫療服務行業的上市公司,比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它們最重要的資產並不反映在賬面上。它們最重要的資產通常是其品牌積澱,而作為品牌積澱的隱形資產不會反映在資產負債表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