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營銷人來說,最難推的產品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1/155744.shtml

對營銷人來說,最難推的產品是什麽?
李靖 李靖

對營銷人來說,最難推的產品是什麽?

搞營銷真心不容易,如果你身邊有個做營銷的,請珍惜TA。

文 | 李靖(ID:李叫獸)

一天前,李叫獸在公眾號對營銷人做了一個調查:“你覺得最難推廣的產品是什麽?”

結果不到一天時間, 就收到了上千條粉絲回複,回複中提及的產品更是數不勝數,這些產品都在推廣過程中被各種消費者認知上的因素所阻礙。

留言

所以,李叫獸今天就來分析一下:什麽樣的產品最難推廣?

什麽樣的產品最難推廣?

我想所有的營銷人員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麽同樣是不坑爹的“良心產品”,有些產品就是比其他產品難推廣?

比如,保險和巧克力都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說服消費者嘗試一種全新口味的巧克力很容易,讓他們買份保險卻很難。 

巧克力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知道消費者到底在什麽情況下,會更容易接受新產品。然後反向推理,自然就能找出阻礙消費者接受的因素。

那麽,同樣是能滿足需求的產品,當該產品具備了什麽屬性,更容易讓用戶接受呢?

過去眾多的消費者行為研究,發現了這些因素:

產品第一次嘗試成本低:第一次嘗試門檻低——比如巧克力買一塊嘗嘗;

產品先驗性價值高:購買前能夠判斷其價值——比如手機買之前一看參數就知道;

產品後驗性價值高:購買後能判斷其價值——比如巧克力好不好吃,吃一次就知道了;

產品帶來正面形象:使用後能提升形象——比如買高端產品;

產品理解成本低:產品容易被理解——比如更苦的巧克力,很容易理解;

產品容易被關註:消費者容易關註此類產品的信息——比如服裝款式;

產品符合過去認知:消費者不需要改變認知——比如一條普通價格的牛仔褲。

同樣價值的產品,如果更多地具備了上面的屬性,在向消費者推廣的階段就會容易很多。

而任何不符合的方面,都會形成對產品推廣的阻礙因素,導致即使產品很好、很能滿足需求,也會在前期推廣時步履艱難:

產品接受門檻高——第一次用鍵盤的人,需要大量學習,一開始還不如手寫快;

產品缺乏先驗性價值:購買前往往無法判斷質量——比如新電影,不看怎麽知道好壞;

產品缺乏後驗性價值:購買後也無法判斷質量——比如用了殺毒軟件,感覺不到提升;

產品帶來負面形象——比如性病治療;

產品理解成本高——比如讓一個普通的網購剁手黨理解什麽叫做“移動時尚服裝定制平臺”,很難;

產品不容易引發關註——我們會關註手機話題,但不關心朋友在用什麽牌子的電池;

產品不符合認知——習慣了買5元一瓶的果汁,為什麽要買一個20多元的健康果昔?

很多人覺得保險難以推廣,是因為保險幾乎具備了上面所有的“認知阻礙因素”:

保險第一次接受門檻高(一下子好多錢),接受前無法判斷質量(我怎麽知道你家保險是不是騙人的),接受後也無法判斷質量(買了保險一般不會出事所以沒感覺)、理解成本高(複雜的比率看不懂)、使用頻次低(就一次購買)、產品不容易引發關註(很少有人討論這個話題)……

上面的“認知阻礙因素”會讓很多明明很有用的產品在前期推廣緩慢(比如當年的切片面包機在美國花了15年才逐步推廣),作為營銷人往往很難改變這些產品屬性,但我們實際上可以針對每個“認知阻礙因素”對癥下藥。

下面李叫獸就針對每種認知阻礙因素開開藥方:

1、接受門檻高——負體驗產品

很多產品,雖然本質上可以給用戶帶來便利,但初次接受門檻高,甚至在一開始會給用戶帶來“負體驗”。

比如打字機就是這樣——打字機最大的優勢是打字快,但是一開始嘗試接受和學習時,打字還不如手寫快,從而阻礙了許多人的初次嘗試(李叫獸至今能回憶起當年學打字時候的痛苦)。

打字機

也就是說:它一開始的體驗是負的。

這種阻礙因素如何解決呢?

李叫獸之前曾經遇到一個公司,跟這個非常類似。

有一個幫男人挑衣服的APP叫垂衣,購買了會員服務後,通過測量數據等一系列流程,可以收到穿衣顧問為你挑好的男士服裝。

這幫助男性解決了“懶得挑衣服”的問題,並且主打“讓你買到好衣服更輕松”。

垂衣

這樣有什麽問題嗎?

這就是典型的高接受門檻的問題——我來這個平臺是為了更輕松買衣服,但是第一次嘗試時因為要學習、理解、錄入數據等,反而還不如直接逛天貓輕松。

這就跟打字機一樣——第一次使用還不如直接打字快。

這種的“初次負體驗”嚴重阻礙了此類產品的推廣。

那怎麽辦呢?

一個關鍵的做法是——轉移用戶動機,需要讓這個產品解決一個用戶之前無法解決的任務,而不是解決一個“更便利”的需求

比如這個APP並不應該強調“選衣服輕松”,而應該強調“選衣服專業”——讓一個美女形象的人,不斷說中國男士其實根本不會搭配衣服,都不知道襯衣離開袖口兩厘米,然後再說“我們可以幫你更專業地搭配衣服”

這樣的話就會有更多人寧願忍受第一次提交身體數據的麻煩,而嘗試這個平臺的服務。

同樣,讓人接受鍵盤打字也是這樣的——跟一個人說鍵盤打字快,他可能仍然會習慣手寫;但是如果說必須要正規的宋體字才能交報告,這個人就肯定會去學打字了。

因為“正規的宋體字”是之前手寫無法完成的任務,這會讓人克服第一步的門檻。

打字

之所以這樣有效,是因為:用戶持續使用的真正動機,和第一次嘗試的動機,一般不是一個動機。

再比如用戶真正持續使用電動牙刷的原因是刷牙便捷方便,省的自己動,但一開始學習使用電動牙刷,反而還不如過去直接用傳統牙刷方便,導致很多人不用。

因此電動牙刷的推廣訴求,並不是刷牙便捷省力,而是可以刷到傳統牙刷刷不到的位置,真正保護牙齒健康。

電動牙刷

所以,對於初次接受門檻高的產品,最好能夠轉移動機——給用戶提供一個過去產品無法完成的任務。

2、缺乏先驗性價值

有些產品,用戶在使用之前,無法判斷質量或者感覺沒什麽提升,從而導致先驗性價值過低,形成了推廣阻礙因素。

比如電影——看之前無法判斷質量;比如更高收益率的理財,只差不到1個百分點,感覺不出有什麽區別。

(1)使用前無法判斷質量

如果是“使用前無法判斷質量”,營銷上的解決辦法一般是利用從眾心理——人們會觀察其他人的行為,以判斷自己是否應該做。

比如看電影前不知道電影好不好,看看豆瓣上大家的點評就可以了。

豆瓣電影

喝某個涼茶前,不知道好不好,但反正是“全國銷量遙遙領先”,大家買的一般不會錯。

這方面,很多公司的重要做法是:塑造用戶故事,讓眾多消費者可以看到購買後的結果。

比如美容、培訓等行業,都集中火力講幾個用戶購買服務(或者參加培訓)後人生的改觀,這種故事對缺乏先驗性價值的產品來說,遠遠比產品屬性要重要。

(相反,手機等產品很容易通過參數來判斷價值,很容易產生先驗性價值,因此用戶故事反而不如核心產品信息重要)

(2)使用前,感覺提升太小

如果是“使用前,感覺提升太小”,那麽常見的方法是利用人的“損失厭惡心理”——人對小的利益不關註,但是對即使很少的損失常常會關註。

比如有個粉絲提供的案例:

手機銀行

收益率僅僅上升萬分之五——10萬塊錢,僅僅有50元的差距,讓人預先感覺價值太小,幾乎沒有動力去嘗試。

這個時候應該做的,並不是讓顧客把“使用天府手機銀行”理解成收益,而是把不會用該銀行理解成損失——比如告訴消費者:

“你浪費了5斤豬肉。因為懶得下載APP,你沒有選擇更高利率的銀行,白白浪費50元利息。”

“天府手機銀行,比櫃臺的利息更高,而你需要的,僅僅是掃描二維碼。”

(當然也可以說“你浪費了1杯哈根達斯”、“20碗米飯”之類的)

通過把收益轉化成損失,同時把小額的收益具體化(不是跟數十萬的存款對比,而是跟日常消費支出對比),會提高用戶對價值的感知。

再比如,之前遇到一個做電商優惠信息的網站,用戶經常忘記看優惠信息而直接上天貓,李叫獸就建議他們使用“損失類信息”進行營銷,比如說“不想每天錯過10個最大優惠,就登陸XX”。

3、缺乏後驗性價值

有些產品是僅僅缺乏先驗性價值,用之前感覺不到價值或者無法判斷質量,而很多產品,連後驗性價值也缺乏——用戶用完了,都感覺不到質量和價值。

比如粉絲提供的一些案例——保險、殺毒軟件、戰略咨詢服務、保健品、健康食品等,用了之後要不就覺得“沒什麽感覺”(廢話,買了保險不出事,誰也沒感覺),要不就是“無法判斷質量到底怎麽樣”(比如戰略咨詢做完了,我怎麽知道做的好不好,又沒有戰略類的KPI)。

是啊,吃了一個巧克力,好不好吃我自己知道,可是吃了高價的保健食品,我怎麽知道好不好?

保健品

對這種因為缺乏後驗性價值而導致的阻礙因素,到底怎麽破?

一般來說,常見的方法有兩種:

(1)提高價值的可感知性

對於這類產品,可以想辦法讓人體驗到“使用後的區別”,即使這個區別可能並不是你的核心價值。

比如讓口腔清潔的牙膏,本身“缺乏後驗性價值”,用了之後口腔變健康很難一下子感覺到。所以牙膏加入了清新劑,讓我們每次刷牙後感覺很清新,從而感覺口腔一下子變健康了。

即使這種清新感覺和口腔健康其實沒關系,但會讓我們感覺自己刷牙後“變健康了”。

刷牙

(PS.這也是洗發水、沐浴露等加入香精的原因,提高感知性)

再比如殺毒軟件的效果本身很難被感知,但是“開機後打敗XX小夥伴”之類的信息,提高了這個價值的感知性。

同樣,保險產品也可以使用類似的辦法。

保險的本質是“為未來的投資”,而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對未來的感覺更加逼真而且積極時,會提高對未來的投資。

一個研究發現,讓消費者看到年老後有限度假的幸福生活,他們會更想把錢存入養老基金,而讓他們看到年老後的孤苦伶仃,他們更加傾向於把錢直接花掉——反正未來會悲劇,不如享樂今朝。

(ps.這也是為什麽越是國家戰亂或經濟危機,人們越是喜歡沈溺歌舞享樂,因為預感到了一個悲觀的未來)

同樣,為了銷售保險這類未來產品,就需要提高消費者對未來積極美好生活的感知——如果能讓一個25歲的年輕人逼真地感覺到70歲時仍然美好的生活,他就會更加傾向為未來投資買保險。

(2)提高產品使用的心理價值

如果產品的直接使用感知價值很低(比如買了保險感覺不到利益),可以通過提高保險的其他心理價值來推廣——比如塑造形象的價值。

“購買兒童保險,享受安全生活”——看起來沒什麽力量。

但如果激活購買者的形象意識,就好多了:

“每天一杯咖啡的錢,給孩子買個守護。” (讓人感覺給孩子買保險是“負責任的好爸爸”的象征)。

咖啡

4、產品帶來負面形象

有些產品有價值但推廣門檻阻礙大,是因為產品本身的使用會帶來負面形象,比如用高性價比的手機,會帶來“沒錢”的負面形象

這時候關鍵的方法就是——幫消費者尋找購買產品的合理理由。

比如陌陌的很多用戶,因為擔心被人認為“用陌陌是為了約炮”,而不好意思使用。

這個時候陌陌就推出了“就這樣活著吧”系列海報,為用戶使用陌陌提供了合理理由:

“我用陌陌不是為了約炮,而是因為我是一個不甘於混跡熟人圈子的人,因為我是一個熱愛挑戰的人。”

陌陌

再比如紙尿布剛在美國推廣的時候主打“方便媽媽的選擇”(因為省的洗尿布),結果推廣緩慢,因為這給媽媽們帶來了“我懶得洗尿布,才用紙尿布”的負面形象。

後來主打“保護小孩皮膚”等賣點,結果大受歡迎,這給媽媽購買紙尿布提供了合理且無損形象的理由——“我買紙尿布不是因為我懶,而是因為它對孩子皮膚好。”

還有,當年的凡客通過“我是凡客”的文案,扭轉了穿低價服裝的負面形象——我穿低價服裝,不是因為我沒錢,而是因為我有一顆平凡心,不追求面子,我是凡客,像韓寒一樣。

凡客

所以,如果“負面形象”是產品推廣的阻礙因素,就要通過營銷來給你的消費者尋找合理化的理由,以減少這種阻礙。

5、產品複雜難以理解

如果一個產品很複雜,就會對用戶的初次接受形成巨大阻礙——用戶不可能去購買自己不能直接理解的產品。

對於屬性複雜、感覺陌生的新產品,怎麽加速用戶的理解呢?

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用戶的已知概念。

比如汽車剛被發明的時候,為了方便人理解,直接就叫:無馬的馬車(Horseless-Carriage),因為馬車是用戶心智中的已知概念。

對用戶來說,你的新產品新科技是無意義的,除非你能跟他們已經存在的需求和認知進行聯系。

比如果凍剛被發明的時候也推廣非常緩慢——用戶根本不理解這個產品,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麽需要購買這個產品。

吉露牌果凍的創始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主動去尋找用戶生活中已經存在的概念和需求,最終發現這個痛點——家庭主婦經常為做甜品很麻煩而抱怨。

接著,他們免費向大量家庭主婦分發甜品制作指南,然後說了一種最簡單的制作甜品的方法:只需要將吉露牌果凍淋上淡奶油,1分鐘內就是一道美味的甜品。

這讓果凍迅速解決了“用戶理解難題”,因為“制作甜品”是一個已有概念,用戶容易接受。

果凍

那麽,果凍如果向中國推廣呢?畢竟中國人沒有做甜品的習慣啊。

其實也可以利用中國人“頭腦中的已有概念”,直接說“美國人最愛吃的零食”就行了。中國人本身傾向於模仿美國人的潮流,因此國外潮流是一個已有的概念。

6、缺乏關註的產品

手機、服裝、美食等產品,我們日常就會關註,這使得這些產品容易引發討論和推薦,所以可以借助消費者的力量進行推廣,大大加快推廣速度。

但就是有些產品,本身在我們的關註和討論範圍之外,怎麽辦呢?

比如電池、燃氣竈、純凈水等。

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把這些產品和用戶本身需要關註的內容進行綁定。

(李叫獸之前文章講過:綁定關註圈 《【李叫獸】解凍文案:不要讓用戶關註你的產品,先讓他們關註自己》)

比如抽油煙機本身是一個缺乏關註的品類,但是方太去年通過一系列廣告,把抽油煙機同用戶關註範圍內的話題進行了綁定,從而引發大量討論和關註。

在廣告中討論美容、孝敬爸媽等話題,然後說買好化妝品不如好油煙機,給爸媽買止咳藥不如買油煙機等——化妝品是一個更容易被關註的品類,同這個品類綁定,也就提高了油煙機的關註。

方太

再比如有粉絲投稿提出,定位低價和使用方便的洗發水,用戶根本不關心這類產品,怎麽辦?

其實也可以和用戶日常生活中關心的話題進行綁定,比如我前段時間看過這個段子:

“還是不要見面了,洗頭好累,洗發水好貴。”(把低價方便的洗發水和女神約會綁定)

還有,有粉絲留言說自己有一個“胎壓監測系統”,很難引發關註。那你就可以想想:用戶喜歡討論的什麽話題,和我是有關的?

比如“什麽才是一個真正的老司機”(綁定老司機話題)。

胎壓

總之,很多產品在用戶的關心範圍之外(不像手機、服裝),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產品同關心範圍內的話題進行綁定。

7、不符合過去認知的產品

 很多產品的出現,打破了我們的既有習慣,這會讓產品難以推廣。

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轉化用戶對該產品的歸類。

比如20多元一瓶的果昔產品,顯然被人感覺是太貴了——一般的果汁才5元,我憑什麽買一瓶20多元的?

這個時候單純說服用戶往往沒有用——你很難改變用戶的習慣,讓他們買一個4倍價格的東西。

但是如果把這個果昔定位成“輕度代餐”,放到便利店的沙拉、三明治等代餐食品區,用戶就會不會感覺這麽貴了——因為一頓飯的預算是30元,相比之下20元的果昔並不顯得太貴。

果昔

再比如有個粉絲投稿案例,說自己針對中學生的網校推廣效果不好,不論怎麽說對線下的優勢,家長仍然傾向於送孩子去線下輔導班——很多家長覺得上網就是玩。

這個時候,其實也可以通過轉移歸類來解決——既然家長認為上網就是玩,那就索性讓網校跟上網去比,而不是跟線下課程做競爭對手。

針對的不應該是“去線下課程的人”,而是“因為不方便、懶得去等原因,不去線下課程而呆在家里的人”,這個時候再跟家長說:呆在家里用電腦上網,不如用電腦聽課。

這樣就更容易接受了。

結 語 

對營銷人來說,最難推的產品什麽?好像真的是都挺難推的,不是有這個阻礙因素,就是有那個阻礙因素。

所以,搞營銷真心不容易,如果你身邊有個做營銷的,請珍惜TA。

營銷 產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579

微信要推的公眾號付費訂閱會很火嗎?不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6/161246.shtml

微信要推的公眾號付費訂閱會很火嗎?不會
小馬宋 小馬宋

微信要推的公眾號付費訂閱會很火嗎?不會

即使微信付費訂閱開通,其他內容平臺也不會有太大沖擊。

本文由小馬宋(微信 ID: zhongguowenlian)授權i黑馬發布。

知名互聯網觀察者keso老師宣布去36氪做付費專欄的同時,引出了馬化騰在其微信朋友圈下留言說:應該等微信公號付費訂閱啊。並指出付費訂閱會盡快反饋,因此有人推測,微信公號付費訂閱會很快推出。

進而有人覺得,以羅輯思維的“得到”為首的內容收費可能會遭微信截胡,開始為羅胖們的創業前途擔心起來。其實,我個人的觀點是,不會,這個肯定系數達到99%。

我在去年8月份就寫過一篇文章,那個時候微信的付費訂閱據說就已經內測一年有余了,至今還沒有推出,而得到它們已經奔跑一年多了。

在森林中,大象固然有巨大的優勢,但螞蟻卻比大象的種族要堅強得多。鑒於小程序推出後的三天熱度,我對微信付費訂閱持懷疑態度。

半年過去了,我的觀點依然沒有變,我當時的觀點依然適用,如下是去年8月份寫的文章,我略作了一些修改。

微信“付費訂閱”悄悄內測,內容平臺會遭截胡嗎?

這幾天討論微信“付費訂閱”功能的突然多了起來,其實微信這個功能據說已經內測(或者說猶豫吧)快一年了。

有人會聯想到,當年騰訊推出微信,直接幹掉了微信的前輩“米聊”,微信“付費訂閱”會不會截胡了其他內容平臺呢?

我個人覺得不會,因為付費內容的本質與社交應用是兩回事。社交應用是一種商業模式,它遵循的規律是冪次定律,也就是說你的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你用戶越多越有價值。

微信截胡米聊,其實就是靠它快速獲得用戶的能力,這一方面得益於QQ多年的用戶積累,另一方面也是微信在互動上推出了新玩法。

付費內容則不是這樣的。內容就像是一部電影,理論上來說,電影是不屬於任何平臺的,優酷買了版權,大家就在優酷看,奇藝買了版權,大家就在奇藝看。所以微信付費訂閱的推出,只會讓優質內容的生產者獲得更多變現的渠道,但不會對現有內容平臺有多大沖擊。

而且,微信付費訂閱的內容交付,還是有其形式的限制。比如喜馬拉雅的內容是聲音,我可以連續收聽,對內容的訂閱、搜索和使用都會比微信方便。微信公號的內容交付,到目前看,依然是圖文形式為主流,這個形態如果不變,那優勢不會太明顯。

所以,即使微信付費訂閱開通,其他內容平臺也不會有太大沖擊。

首先是內容形式的不同,讓各個平臺產生了天然的壁壘。比如得到的內容是以聲音為主,知乎、分答是問答,優酷奇藝是視頻,社群其實也可以算是付費內容,但形式更加複雜,kindle和多看是電子圖書。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在線教育內容,這些傳統上就一直收費,而且使用的工具更加複雜,微信不可能一夜之間做到如此大的改變。

其次,各家的對內容的定位也不同。優酷奇藝、喜馬拉雅,原則只是內容的分發平臺,自己生產的內容占很小一部分,而且以娛樂節目為主。

知乎和分答,則是問答形式的UGC,更強調回答問題人的身份和專業性。研習社、插座學院的在線課程,則是聚焦在主題學習上。

得到的內容,主要由內容由專業編輯和聲優組織生產,其付費訂閱則是通過專業編輯和行業專家共同打造,不僅是一種日更的產品,還是一個逐漸成型的社群運營。相信各位也可以想見,微信的付費訂閱內容會是什麽樣的產品。

第三,微信的付費訂閱僅僅是一種內容的交付形式而不是創造了一種新內容。之前微信的公號大V很多通過寫書變現,其實就是一種交付形式的不同,如果我把書里的內容連載,那就是一本每日一更的訂閱書。

如果不用微信交付,那我就用別的形式去交付。所以,應該擔心的人,是現在他的內容形式可以用微信訂閱的方式交付的那些內容,因為那才是真的搶了別人的生意。

比如文學的連載,會不會日後被微信蠶食?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用戶的遷移還是有一定成本的。

那麽,微信的付費訂閱難道沒有那麽大威力?

其實可能看起來威力很大。我只是說,可能不會對其他平臺產生影響,但是公號的付費訂閱這種習慣,一旦被發掘出來,就像微信紅包讓中國人的移動支付活躍起來一樣,成為一個巨大的機會。

這將是優質內容生產者的春天。

但不要激動,這個機會並不屬於絕大多數人,不要開心地以為,微信開放了付費訂閱,你就要趕緊去做內容創業了。內容付費的機會是給那些常年堅持學習和寫作,具備內容創作能力的人準備的。既然我們老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你在這方面又沒有任何準備,湊啥熱鬧呢?

付費訂閱有問題嗎?

還是有些問題需要解決。

比如,很多內容生產者,是很在意自己的內容影響力的。付費訂閱之後,閱讀量是一定會成級數下降的,這是內容生產者直接用內容收割利益要付出的代價。

你看和菜頭在“得到”開付費訂閱專欄後,還是會隔三差五在自己公號里更新文章,因為他還是放不下自己的影響力。所以這里面臨一個選擇,究竟是直接用內容變現,還是通過內容擴大影響力,然後找別的途徑變現?

比如,盜版的問題,按照我國創業者的習慣,付費內容一出,由於其盜版的難度極低,內容生產者又不具備系統的反盜版能力,即使你內心知道這是內容收費必須要接受的事實,絕大多數內容生產者還是內心很憤怒的。

微信的原創保護無法完成這個使命,畢竟盜版者可以通過郵件、群組、圖片等各種手段出售。不要低估我國盜版者的智商,他們在如何耍小聰明這件事上還是很有水平的。

比如,在用戶的時間和註意力極度稀缺的情況下,付費訂閱會帶來一些別的後果。付費訂閱如果火了,將會是一個流量殺手,每篇文章的閱讀會給用戶帶來極大壓力。

以前的免費訂閱,可以一目十行讀一篇文章,但這也算是一個閱讀量,現在付費訂閱後,免費訂閱的閱讀只能排在後面,那麽微信的流量會不會大幅降低?這會考驗微信的產品設計智慧。當然這個也不用太擔心,使用免費的自然比付費的要多很多。

再比如,以目前微信公號的內容來說,還都遠未達到收費內容的標準。這不僅僅是原創與否,因為搜集和精選資訊本身也是有價值的。也不在於,這個內容的精彩與否,精彩的內容未必就適合付費。四六級補課其實一定不精彩,但是依然有人付費聽課,天才小熊貓的廣告很精彩,但未必有人樂意付費觀看。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一個可以收費的內容,看起來不是現在公號文章的樣子。收費內容需要很多另外的條件,為什麽一本書可以收費呢?為什麽一個四六級試題匯編也能收費?但是公號文章卻不能收費?這個需要仔細研究,我不展開講了。

所以說如果目前的公號作者想要去做收費內容,那一定是另起爐竈再去設計自己的付費訂閱內容。

文章的最後,表達我對內容付費的幾個觀點:

1、為內容付費其實從來就是存在的,比如雜誌、書籍、有線電視月費、電影、培訓等等各種內容就一直是收費的。如果你要為別人生產付費內容,那就要借鑒此前這些收費內容的一些形式和方法。

2、微信的付費訂閱短期內不太可能有很大進展。畢竟讀者和作者都需要一個適應,而且很明顯,大部分作者是無法靠目前的文章形態收費的,內容產品的打磨和設計都是一個問題。但如果有人能夠提前做準備,就會收獲紅利。本人曾經試著開過一個公號叫“小馬宋的創意課”,日更,只講案例。看起來是有收費的可能的,這種。但是因精力所限,目前停更。

3、付費訂閱絕對不會一統天下。這就像360免費之前的收費殺毒軟件一樣,早就明白過這些商業邏輯的人們,也會明白免費也有它的邏輯和道理。而且有些公號作者,靠廣告可能比靠收費還要舒服,他就會更關註做流量,而不是關註付費訂閱。

4、微信付費訂閱,只是一種內容的交付方式,就像是我買一個蘋果手機,你是在天貓賣還是在專賣店賣,這個方式不是最重要的,蘋果手機其實是最重要的。所以好內容不會被渠道綁架。

5、公號文章的打賞功能,跟付費訂閱是兩個邏輯。打賞是閱後付費,基於個人的欣賞和啟發感,文章要想獲得打賞,更在乎單篇的精彩程度和啟發感;付費訂閱是提前付費,基於消費者對未來交付產品的預期,更在乎整體產品的設計和規劃。

微信付費閱讀 內容平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