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權披露上網 大戶無所遁形 股壇X檔案

greatsoup:
學莊家數飛時來已經來臨了,股權分佈的透明度提高不少,港交所抵讚。

今次查到大零一系和老莊一系玩法一樣,凌駕在這兩系之上的,是他們所持有的證券公司,持有公司超過50%股權,表面股權分散,實質股權集中,在理論上收購他們根本非常困難。你可以查到Mongolia Energy的股權也是集中在他們系的證券公司,實在非常好玩。

2008-04-28 HKET


散戶炒作股票,不時聽到一些例如「貨源歸邊」或「大戶滲貨」等用詞,但實情大戶持倉有幾多,散戶往往都不甚了了,皆因一直以來,只有上市公司自己,才能取得來自中央結算及交收系統(CCASS),俗稱「花紙」的股權分布報告。


不過,港交所(00388)今日開始,旗下發放上市公司資料的「披露易」網站,將會新增CCASS的網上股權披露,公眾毋須花費分毫,只要輸入日期及上 市公司的股份編號,即可查看過去一年任何指定日期每名CCASS參與者,即包括經紀、託管銀行及投資者託管股票,於任何上市公司的持股總數。


港交所今推 影響細價股最大


有人估計這項服務,對市值較細,發行股數相對較少的細價股影響最大。向來細價股若想找莊家炒作股份時,往往都要向莊家提供「花紙」,好讓莊家點算街貨的分布,哪些是大股東的友好,哪些真正無關連的街外人,這個程序俗稱「數花」。


簡單而言,「花紙」上股東數目愈多,貨源就愈分散,相反股東數目少,兼且由三兩間經紀持有,就叫做「貨源歸邊」。但隨着「花紙」可供網上查閱,以往只屬公司及大戶可享的專利將會被公開。


公眾可藉資料 了解街貨多寡


公眾可以如何利用這項資料呢?以僑福建設(00207)為例,曾於去年10月,股價兩日內炒高2.8倍。公司當時發表通告,表示已發行股數5.35億股 中,約有5.29億股或98.8%由股東名義直接持有,除非股東把股票轉為CCASS登記名下,否則不能隨時在交易所買賣。換言之,僑福當時僅有 648.34萬股或1.2%股份在CCASS登記,可以隨時在市場買賣,街貨少導致股價容易波動。


但這些資料現已可隨時在網上看到,毋須等公司發布。現根據CCASS持股紀錄,於4月26日,僑福由CCASS參與者持有的股票,已由去年的600餘萬股,增至1.12億股,但當中有1億股,是由大華繼顯持有。


作為中央存管處,CCASS為經紀、託管銀行及投資者託管股票。以數量計,超過七成股票現時都是由CCASS託管作結算及交收之用。一般而言,CCASS平均每日處理接近100%在港交所買賣股份的結算及交收。


公眾人士雖然可以按《公司條例》走到過戶處,查閱任何一間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冊,但問題是往往只能發現,除控權股東以外,持股最大的股東,叫做香港中央結 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即CCASS的持股。因為股東名冊並不包括CCASS持股的詳細資料,故公眾人士要取得這些資料,直至現時才有途徑。


有關網址:


http://www.hkexnews.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2

洞庭水殖虚假披露掩盖关联交易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1202/0735557786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03

陈发树投资青啤谈判细节披露 至少持股5年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12/02246211022.shtml


  或许陈发树最应感谢的人,是百威英博法务总监的夫人。

  5月11日,新华都(23.02,1.15,5.26%)总 裁唐骏向CBN披露与百威英博谈判细节,称在7日的谈判桌上,陈发树一方与百威英博一方在股权价格上一度出现分歧,百威英博首席谈判官(该司法务总监)急 于搭乘当天下午的国际航班赶回美国给夫人庆祝生日,最后时刻,陈发树一方提出折衷方案,对方“把脑袋搁在刀架上”地签下了协议。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已授权他 对外表态,将至少持有青岛啤酒(25.16,-0.08,-0.32%)股份5~10年。

  “初识”在去年夏天

  唐骏有意将陈发树打造成中国巴菲特,“巴菲特的投资经典就是宝洁、可口可乐等跟民生相关的企业案例。”唐骏说,比照巴菲特,新华都集团未来的投资有三点定位:第一是投资与民生相关的产业,第二是投资对象在行业中排名前三,第三是投资对象是国资控股。

  能符合这三点定位的国内投资对象其实不多,青啤是首选之一。“青啤的商业价值很高,可持续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等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吻合我们的投资理念。”

  于是2008年夏天,陈发树授权唐骏对青啤展开深入调研。唐骏称,通过网上、报表,包括市场调查等方式对青啤进行考察,与青啤管理层包括董事长金志国和总裁孙明波进行了积极接触。“我们非常认同现在青啤管理层,认为他们应该是目前中国一流的管理团队。”

  陈发树和唐骏的投资基本点是:至少要进入投资企业前五大股东之列,拥有一定话语权,而不是成为小股东,变成纯粹的财务投资。

  但要进入前五大股东行列,并非易事。唐骏说,陈发树团队一直对青啤方面表达投资意愿,但苦于找不到机会,“美国AB提供了这个机会,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进入点。”

  不足4小时的谈判

  与AB正式谈判前,陈发树、唐骏曾与青啤管理层再次洽谈沟通。

  5月7日,正式谈判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是说服AB接受陈发树为买家,第二轮是价格谈判。当天上午10时30分,上海证券大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内,第一轮谈判展开,参加者有陈发树、唐骏、AB法务总监、孙明波和一名律师。

  考虑到美国人对买主比较讲究,AB认为其买主应为可信任的、不会对青啤造成影响甚至应给青啤带来增值,主谈判员唐骏详细谈到AB卖给新华都的几点理由:新华都不只有实力和经济能力,还有中国影响力,其战略投资理念和国际化及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众不同。

  “我想这些都是打动对方的一个重要环节吧。”唐骏说。上午谈判至12时许基本结束,AB同意陈发树为买主,下午继续价格谈判,13时许谈判开始,地点是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65层新华都集团办公室。

  双方对价格存在争议。AB提出应以前一天收盘价即21.5港元为价格基准,这是通用的国际议价模式。但唐骏指出,国际谈判议价方式有多种,除 AB所提之外,还有在收盘价基础上加一个溢价,另外,还有以60天均价为参照。最终,唐骏提出其价格体系,告知对方陈发树认同的价格是19.71港元。

  这显然不是AB的接受价位。AB的首席谈判官称,公司授权给他的权限是20港元,他必须乘坐当天下午16时的航班赶回美国,以便庆祝夫人的生日,谈判必须在14时结束,不结束只得下次再谈。

  这位着急的谈判官说,AB不急于出售,可卖对象很多,也可在二级市场抛售,或发行债券回款。

  谈判至此,陈发树和唐骏商议后认为,收购并非易事,同时也不希望出现变数。于是,唐骏表示,双方各让一步,即以19.83港元签约。“对方谈判官说,如果是这样,我就是把脑袋搁在刀架上也跟你签了,因为我要回去。”唐骏说。

  这位首席谈判官马上致电公司上司,但对方身在韩国,没有回应,转而设法联系身在爱尔兰的公司最高层,由于时差问题无法联系,只能给对方发电邮。14时18分,在无法与AB高层联系的情况下,这位首席谈判官代表AB与陈发树签字。

  唐骏说,该协议已公告,具备法律效力。“他回去可能受批评,但相信这也应该是合理价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51

紫金矿业为何在事故发生9天后才披露相关信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5/4NMDAwMDE4NzA4Nw.html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899)昨日公告,该公司于2010年7月14日接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关于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进行专项核查的通知》,对该公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突发渗漏环保事故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专项核查。

根据该公司此前公告,今年7月 3日,紫金矿业所属福建上杭紫金山铜矿湿法厂约9100立方米含铜酸水自污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当地棉花滩库区大量死鱼,并严重影响了居民生 活,被有关部门认定为重大污染事故。但直至7月12日晚,紫金矿业才对此事进行了公告披露,比事故发生时间足足晚了9天,这也引发了媒体的不断质疑。

紫金矿业为何在事故发生9天后才披露相关信息?此前该公司总裁罗映南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开始以为这是个小问题、小事故,把事情想 简单了,最后发现是大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罗对人民日报记者进一步解释说,公司“想在发布公告前对社会和股民有一个负责任的表达,并集中精力先处理事 故”。他说,7日下午抽水完成后,初步分析出渗漏的原因。到了9日,相关专家也基本认定了事故原因。但当时已是周末,考虑到即使当天将公告传到上交所,因 周末休市,公告也要到下周一才能公布,所以就拖至12日才公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紫金矿业证券部总经理赵举刚14日晚坦陈,未及时公布事故信息, 是考虑到“维稳为重”,担心引起当地民众的恐慌。

赵举刚表示,我们当然知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是上市公司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但是,对于敏感事件,我们 又不能不考虑 到中国的国情。“选择什么时机公布信息,董事们经过了慎重而痛苦的考虑”,赵透露说,不及时披露,显然不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如 果及时披露,又涉及地方的稳定大局。最终,董事们权衡利弊,认为宁可承担违规的风险,还是要以维稳大局为重。

不过,知情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透露,早在6月5日,汀江已出现死鱼现象,疑似与紫金矿业污染有关,尽管紫金矿业总裁罗映南称与紫金矿业无关,但诸多 疑点难消,若情况属实,紫金矿业整整将污染事故隐瞒了38天,而非媒体质疑的只是9天——这已不是紫金矿业第一次遭遇环保危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85

HTC内地扩产 周永明披露结盟谷歌始末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7/yMMDAwMDE4ODgyM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35

富士康披露内迁计划 深圳保留30-35万员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9/3NMDAwMDE5Mjk3NA.html

富士康8月18日晚间向媒体披露内迁计划,深圳员工数量将从现在的45万降低到30-35万。同时富士康计划明年在中国大陆再招40万名员工,约占公司目前员工总数40%。

在18日晚间举办的媒体见面会上,富士康副总裁程天纵说,富士康不会搬离深圳,在深圳的员工会从现在的45万人降低到30到35万人,深圳的厂区会逐步转型为研发、试产、内销、物流中心。

程天纵向外界澄清,富士康正在进行的“西进和扩展”工程,不是外界所说的迁移,而是因为业务本身发展进行的扩张。今年上半年,富士康以两位数的速度发展,未来富士康希望能够将员工总数增加到130万人。

另一方面,富士康的“西进和扩展”工程,是为了员工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工作,和自己的亲友生活在一起。在过去的坠楼案例中,大部分都是和家庭失去联系或者很少回家的。将来富士康的扩充和发展,将以招聘当地员工为主。让家庭的温情网、亲情网取代富士康布置的防护网。

而深圳厂区方面,富士康会推动员工“减量增质”,即减少一部分员工的数量,但是要提升员工的素质,增加他们的培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9

隱瞞披露關連交易的收購?-威華達控股(622)

(1)

昨 日,威華達控股(622,前凱達集團、銀網集團)宣佈認購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 33,333,333股新股,每股約6元,共2億元,佔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 現有已發行股本約24.51%,或股份擴大後已發行股本約
19.69%。

這件事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是,根據2004年3月10日的公告, 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中聯控股、互聯控股,餘名等同),認實同一大股東歐亞平先生持有的另一家公司百仕達控股(1168)亦曾認購該公司 前身Hennabu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股份,且根據最新公告,仍有其餘的股東,未知是否有百仕達控股的存在?

證據1:

證據2: 2009年1月29日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收購莊先生之Equity Spin 及認購Hennabun Capital Group之公函(pdf. p.275,下稱公函)

本集團於年內收購金融服務集團Hennabun Group(前稱Hennabun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 )之更多權益,該公司隨後於完成監管機構之批准程序後成為本集團之聯營公司。

(2)

那由當時持有Hennabun Capital Group的回報是多少呢?首先要了解當中有沒有股本重組。

在2009年民豐控股收購完成時,該公司在有8,079,633,333股,據公函的附註稱,每股面值為0.01美元,股本共80,796,333.333元。

在2010年年報稱,「已發行股本13,679,633美元」。但據最新公告稱「及已發行股本為13,599,633美元,分為135,996,333股每股面值0.10美元之股份。」,由此可見公司一定有股本重組,也有回購。

民豐控股認購公告:

民豐控股2010年年報資料:

先 解決股本重組的問題,從2009年時,民豐控股持有7,062,133,333股,看不出有公告認購該公司股份,故2010年應沒變更。現時最新公佈為 「Hennabun由民豐金融﹙民豐控股之一間全資附屬公司)、Equity Spin及其他股東分別持有約51.93%、41.36%及餘下之6.71%。」

假設公司股本沒有重組,估計民豐控股股數應該為約135.9933億股,以現時股數為135,996,333股計算,大約進行了100股合1的程序。

由此亦可解開回購的問題,以0.10美元面值計算,2009年民豐控股年報估計有136,796,333股,少了800,000股,即100合1前的80,000,000股,和上面公告稱的渝港國際(613)持股相同,故估計回購股份應和該公司有關。

由 此可見,根據2004年公告,當年百仕達認購5,000萬股,投入資金為9,000萬,如果它仍持有股份,但現時合為50萬股,以威華達認購價6元計算, 估計剩下300萬,可以推論,在6年間,只剩下3.33%,加上公司在2005年後,已經連續5年虧損,真的令人感覺到本次交易是否值得。

(3) 

根據上市規則第14章14.11條,關連人士可以指:

(1) 上市發行人的董事、最高行政人員或主要股東;             

(2) 交易日期之前12 個月內曾任上市發行人董事的任何人士;

據14.12條,關連交易的定義為:

(ii) 上市發行人與一名非關連人士之間的任何交易,而有關交易涉及上市發行人收購一家公司之權益(或可購得該等權益之選擇權),並且,控權人(或其聯繫人)是該公司的股東或將會成為該公司的股東,而擬收購的權益:
(B) 是股份,而收購的條款較給予控權人或其聯繫人的條款為差;或

百仕達當年認購價為1.80元,合股後為180元,但現在其另外一家同主公司認購價是是6元,故如果它仍持有股票,亦需要留意是否會導致關連交易。

個人認為,這一系股認購一家中南證券及金江證券母公司的股票,這兩家證券行往績大家可見,已經屬於不可沾手之列,強烈建議大家不要碰這系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43

網友再問: 世茂房地產(813)的股權披露問題

上次網友Cyrus Ho提出新鴻基的問題,詳見此文。經圓滿解決後,不久之後,他就來郵詢問關於世茂中國(813)的問題。他的問題是:

「當閣下想查詢股東的增持或減持記錄,我相信會是港交所的權益披露表、有關影響股權變動的交易公告或公司年報中的董事報告書。當本人正搜集 0813世茂房地產許榮茂的權益披露資料,希望得到他(以正途自己名義披露)增持所花費的總金額和平均價格時,不斷碰到類似的問題︰
 
股東名稱 作出披露的原因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每股的平均價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許榮茂 121(L) 2,000,000(L) HKD 12.425 2,101,299,000(L) 59.26(L) 22/10/2010
許榮茂 121(L) 440,500(L) HKD 12.492 2,099,299,000(L) 59.21(L) 02/09/2010
許榮茂 121(L) 1,822,500(L) HKD 12.446 2,098,858,500(L) 59.20(L) 31/08/2010
許榮茂 121(L) 845,000(L) HKD 12.648 2,097,036,000(L) 59.15(L) 30/08/2010
許榮茂 121(L) 2,355,500(L) HKD 12.416 2,096,191,000(L) 59.12(L) 27/08/2010
許榮茂 121(L) 3,000,000(L) HKD 12.523 2,093,835,500(L) 59.06(L) 26/08/2010
許榮茂 121(L) 3,531,000(L) HKD 12.583 2,090,835,500(L) 58.97(L) 25/08/2010
許榮茂 136(L) 6,992,000(L)   2,087,304,500(L) 58.89(L) 23/06/2010
許榮茂 124(L) 336,000(L)   2,094,296,500(L) 59.09(L) 23/06/2010
許榮茂 136(L) 4,350,000(L)   2,094,296,500(L) 59.09(L) 22/06/2010
許榮茂 124(L) 190,000(L)   2,098,646,500(L) 59.21(L) 22/06/2010
許榮茂 136(L) 220,000(L)   2,098,646,500(L) 59.21(L) 08/06/2010
許榮茂 124(L) 220,000(L)   2,098,866,500(L) 59.22(L) 08/06/2010
許榮茂 136(L) 336,000(L)   2,098,866,500(L) 59.22(L) 31/05/2010
許榮茂 124(L) 336,000(L)   2,099,202,500(L) 59.23(L) 31/05/2010
許榮茂 121(L) 2,000,000(L) HKD 10.608 2,099,202,500(L) 59.23(L) 20/05/2010
許榮茂 121(L) 145,500(L) HKD 10.800 2,097,202,500(L) 59.18(L) 18/05/2010
許榮茂 121(L) 1,940,500(L) HKD 10.992 2,097,057,000(L) 59.17(L) 17/05/2010
許榮茂 121(L) 1,800,000(L) HKD 10.948 2,095,116,500(L) 59.12(L) 07/05/2010
許榮茂 121(L) 3,000,000(L) HKD 10.923 2,093,316,500(L) 59.07(L) 06/05/2010
許榮茂 121(L) 2,000,000(L) HKD 11.133 2,090,316,500(L) 58.98(L) 05/05/2010
 
碰到類似沒有平均價格的code 121 與 136 以及其他沒有平均作價的項目時,閣下的處理方法是?
或,閣下會無視沒有披露作價的項目?
 
謝。」
 
回覆:
 
我的處理方法和你一樣,都是細心看年報,或者查清楚股權紀錄變化。
 
當然,那些121就是在許先生市場增持的紀錄。

如果細心發現,其實他們股票是由兩家公司Gemfair Investments Limited及Shiying Finance Limited分別持有的,另外,你有兩個紀錄沒有看到,就是這兩個,這兩個和之前你提的東西有關。
許榮茂 121(L) 4,980,000(L)   2,088,316,500(L) 58.93(L) 04/05/2010
許榮茂 121(L) 8,000,000(L)   2,083,036,500(L) 58.78(L) 27/04/2010

細心看看內容的話,你會看到這個是一個由Shiying Finance Limited做的非公司授予衍生權益,大約為一年期。在上面的那些124及136下,那些衍生權益變得愈來愈少,變成直至0。

我估計那些非由公司授予的衍生工具是投資為他做的衍生工具,類似是場外期權或accumulator之類,並以現金直接結算盈虧,這符合一般人看好,且想利用其他資金為公司支持的舉動吧,我相信當時許老闆因股價較低,並且是看好前景才會這樣做的。


他行使那些期權期間,股價是先跌後升的,故他先輸後贏。而最後一批在6月28日結束,若以T+2計算,剛好是6月30日,即是中期結之日。我估計應該是和港交所上市規則附錄10中的規則A3中(II) 稱的「刊發季度業績(如有)及半年度業績日期之前30日內,或有關季度或半年度期間結束之日起至業績刊發之日止期間」不得買賣自己公司的股票有關。

希望解答到你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04

炒家心聲大披露

2001-5-17  NM




香港人喜歡搵錢,除了股票、外匯、物業外,連史諾比公仔、鐘錶等,總之能搵快錢便炒作一番,甚至學生哥也加入行列。今期訪問了五十位人士,細說其投資故事。

 

後悔唔信太陽陳

 

蔡素玉,現任立法局議員,曾在新鴻基證券工作。

「投資我都算最失敗,八二年買樓不成,拿住百五萬元唔知點用,於是學人炒股,我都唔記得買咗乜,總之噏過堆數字,又賺過吓錢咁。

「八二年大跌市前一日,個市跌得好緊要,於是打電話問喺新鴻基做的陳新燊(太陽基金創辦人)意見,佢講咗個行頭術語就掛線,好似斬纜啩,總之我蠢到聽唔明,又打去問佢,可能佢好忙,大聲叫我賣哂佢就cut 線,咁我咪聽佢話沽貨囉。

「個市尾段又升番,我唔敢再打俾佢,怕俾佢鬧,於是打俾另一朋友,佢話啲別墅都係賣三百萬左右,我一時貪心想要層別墅,就無沽哂啲貨,搏個市反彈。點知第二日真係黑色星期五,個市跌哂,累我蝕幾十萬。」

一夜變光棍

 

董偉,七十一歲,證券經紀業協會首任主席,現為眾利證券老闆,由上海至香港,縱橫股壇逾半個世紀。

「我十五歲就入行做練習生,當時舊上海好繁華,我學人買鬼佬股票,好似怡和啤酒,然後趁高沽貨,賺到唔少錢,差不多晚晚上餐廳。

「點知四九年解放後,中共政府認為股票投資係投機倒把的行為,但我無諗過上海交易所會停市結業,揸住的藍籌股唔捨得放,結果一夜間變得一文不值。五二年隻身來港,光棍一條,要由頭做起。」

愈知情愈死

 

余志明,宜高科技主席,博學堂創辦人。

「八一年我喺獲多利做,包玉剛宣佈將旗下隆豐併入九倉,我哋幫佢做文件嘅,兩間公司老細都係同一個人,收購應該十拿九穩,便大手追貨,攞咗大部分資產來買隆豐股份,搏套戥獲利。好衰唔衰,包Sir 突然終止收購行動,搞到我輸咗十幾萬,差不多係我當時大半年的人工。」

最激氣管理層無義氣

 

歐陽伯權,信安國際亞洲區行政總裁,去年接受本刊訪問時,曾表示不會買科網股。

「都話科技股係泡沫,買股要搵大藍籌,點知揀咗電盈,佢扮藍籌原來係網股,累我蝕錢,十五個幾買入一萬股,跌到兩個幾,睇嚟真係要長期放在櫃桶底。

「股價低都唔緊要,最激氣就係管理層無義氣,個個高位套利,小股民就接晒蟹貨。」

累父母輸錢

 

顧承浩,周生生證券電子商貿部經理 港大畢業五年。

「我九六年買過明珠興業,五亳子買入,三元沽貨,心雄起來學人炒輪,點知一個金融風暴,連阿爸阿媽交給我投資的本金都蝕埋,足有六位數字。

「我最記得有隻六八八的輪,買入一元二角,諗住在一元四角走,點知第日朝早要開會,無時間睇,結果一朝早便跌至六亳,當時仍然不肯放,希望搏反彈,最後跌剩一仙。」

一元賣樓

 

藺常念,五十歲,富昌證券總經理。

「我八十年代在非洲尼日利亞一間搪瓷廠做經理,年薪過百萬,當地無消遣,三年後儲到數百萬,於是返香港炒哋產。九二年斥資八百萬人民幣,在鄉下湖南起樓, 當時住宅樓賣三千元一平方米,寫字樓就賣一萬元,兩者的建築成本相差不過每米幾百元。但九五年新廈落成後,商廈供應太多無人要,一直丟空,我無眼睇,唯有 用象徵式一元蝕讓比鄉里。」

股票變廢紙

 

林少陽,曾任財經記者,現為寬網研究部主管。

「九六年同女友夾錢,入咗二千股百富勤,由十二個半升到十八個半,開心過一排,點知間公司最後執笠。我當時無諗過,股票可以變牆紙,而女朋友即係依家我太太,就為咗呢件事足足哦咗我三年。

「我仲記得大概在九七年六、七月個陣,已經傳百富勤唔掂,但梁伯韜、杜輝廉出來否認,十月仲出聲明指公司財務狀況良好,叫人唔好信謠傳,我見出得聲明內容都應該可信,點知全部流料。倒閉嗰日,我做緊財經記者,仲要採訪梁伯韜,質問咗佢三次財務問題,佢都唔肯正面回答,真係嬲到想講粗口。」

蝕了半層太古城

 

謝志文,四十六歲,寶途集團企業發展董事

「我第一次投資賺大錢是八三年,拍拖無乜好去處,我就同女朋友去睇樓,當時太古城開始賣,有句口號,『住太古城,係好家庭』。女友鍾意,我就用七十萬買入一個千一呎大單位,後來結埋婚,愛巢至今唔捨得賣。

「至於第一次投資蝕大錢,就是後來用四十萬入咗八萬股真善美,當年間公司好巴閉,揸好多成衣配額,我仲收到風話有土耳其財團擬高價收購,點知無幾耐間公司執笠,埋單計我輸咗半層太古城。」

幫阿爸報仇

 

黃瑋傑,輝立證券董事

「我老豆七三年股災時輸咗差不多兩層樓,我細細個就諗住同佢報仇。十六歲開始炒股,但成績麻麻。至八七年個市升得急,期指長期維持三百點高水,較合理價五十點高很多,我見唔對路,於是做期指淡倉,沽出五張,個市第二天就大瀉,淨賺廿五萬,算係光宗耀祖。」

無端啃佳寧

 

朱頌田,七十歲,朱頌田證券老闆,六○年代入行,七二年開股票行,最近清理公司夾萬,發現有一大堆佳寧股票,怒氣未消,逐張撕掉。

「在七十年代尾,陳松青打骰的佳寧借殼上市, 唔夠三個月轉炒金門大廈賺七億,佳寧愈做愈大,股價也由亳子升到十七元,吸引很多客追貨,仲用孖展來炒。我已勸啲客見好就收,點知俾人鬧,話阻人發達。到 八二年傳出唔掂,股價係咁跌,由十蚊跌到五蚊,我又猛叫啲客要止蝕,但佢哋唔肯,後尾跌到得番幾亳子,我無迫的客斬倉,自己啃咗批貨,點知八三年公司清盤,無端端揸咗三萬股。」

叻就唔使講股

 

葉尚志,第一上海研究部經理。

「六年前,我試過一日買十幾次期指,覺得佢會升就做好倉,跌就做淡倉,考下自己入市時間準不準,玩了十幾日,試過一日賺了七倍,但過了幾日連本都蝕埋。

「無咗咁多錢,都係買番的穩陣藍籌股算啦。我雖然做講股呢行,叻就唔使出嚟講,一早收山啦。」

平均成本法牛皮市唔掂

 

林堅,結好投資董事總經理。

「我去年九月開始玩定期買藍籌碎股,雖然股市反覆,百幾萬本都賺到三、四十萬元。今年年頭開始玩,成績差得多,股市一直跌,而我持有五、六十萬元的貨,賬面虧蝕七萬元。雖然平均成本法穩陣,但在牛皮市都會蝕,若跌到萬一點,我打算清貨。」

信自己唔供強積金

黎展鵬,40 歲,卓柏斯產業顧問董事總經理。

「我唔係唔信投資,只不過唔信俾人去投資。我自己開測量顧問公司,本來屬於自僱人士,但我專登唔出糧俾自己,咁樣咪可以唔使供強積金。睇番轉頭,呢個決定好啱,事關今年第一季強積金的基金大多數輸錢,但我自己就將投資擺在毫無風險的產品,做咗好多份零存整付,每月供少少,好似小蜜蜂儲蓄咁,有啲五年前做的存款計劃,足足有九釐息添。」

以為分析真係唔同咗

 

郭思治,平和集團營業部董事

「我炒股廿幾年,見過不少股災,玩得好小心,豈料去年科網股熱,和黃賣橙賺這麼多,盈科又可鯨吞電訊,以為計公司的方法不同了,於是試吓買科網股,揀了榮文科技,業務成績都算不錯,三亳子買入一百萬股,豈料跌到變仙股。

「我在證券行這麼多年,沒想過股票會變仙股,例如酒店股差極都有實質資產,但這些科網股的資產都是無形,又話商譽、客戶關係網絡很值錢,任佢講。日後睇科網股,還是用回傳統基本因素分析。」

炒匯炒到做副總裁

 

沈世捷在福建漳州財經學校唸經濟系,十多年前由大陸來港,從事中國貿易,閒來為消磨時間,就到英皇金融參加外滙講座,結果由「客仔」變成炒匯專家,現為英皇金融集團副總裁。

「我試過炒外匯兩日賺廿四萬港元,結果外匯公司猛邀請我加入,由客人變為炒匯專家。當時是九八年十月七日,我睇圖表見日圓跌了好多,相信會有技術反彈,於是在一二九水平揸YEN ,其間仲加碼,咁啱日本央行話唔會俾日圓持續積弱,短短兩天內,美元兌日圓由一二九反彈上一一六,令我賺大錢。」

執條襪帶累身家

 

胡永健,宏陸證券行政總裁。

「我以前打工的證券行,九六年送了百萬股Option (認股權)給我,初時無意行使,但九七股市升到㷫烚烚,公司股價不斷升,又宣佈派輪給持股人,諗住不如連汁都撈埋,攞埋佢隻輪,於是行使了認股權,但無即時沽貨。

「除了花筆錢去換正股,因為行使咗認股權,繳交了一筆達六位數字的薪俸稅,點知個市跌番落嚟,我就做咗蟹。」

六四一鋪清袋百萬元

 

蔡國強,香港證券投資——理論與實踐作者,現任盈泰證券董事兼策略顧問。

「八九年六四那次政治市,我百多萬流動現金一鋪清袋。

「當時股市因局勢混亂變得波動,我覺得是大好時機,於是拿大部分資金去入貨,部分更是玩孖展及在證券行篤手指。萬料不到真會開槍,股市兩日由二千八跌到二 千一,幸好數天後有報章傳李鵬遭行刺,個市升番少少,我才不用抬錢贖身,但所有資金無哂。從此以後,炒股賺了先抽起本金。」

不熟不買

 

薛珍納(Janet De Silva ),加拿大永明人壽(國際)有限公司主席,今年來港工作。

「我以前不懂炒股,五年前跟朋友,用五千元加幣買了一隻煤礦股John Paul ,豈料由廿五仙跌至二仙,而我的朋友則把那隻煤礦股股票鑲起,框架比那張股票還貴。

「從此以後,業務不熟悉的股票我不會買,保險股至少知道那個時機最好,例如宏利九九年九月上市,股價升得不錯,我在十八元加幣買入,在三十九元半沽貨;永明人壽去年三月也上市,我知情況會跟宏利差不多,便在十四加元買入,現時都升上三十一元加幣。」

不要信專家

 

余先生,沙田南洋商業銀行散戶。

「我湊完個孫返學便嚟呢度,呢度很多女人盲舂舂,聽專家講就嚟入貨。

「我以前都好似佢哋咁,聽晒股壇專家話,在九七年有過百萬退休金,於是用來入貨,輸咗一半;上海實業買咗六七萬股,四十多元買入,而家得番十二個幾;北京控股又係四十幾蚊買入,而家得番七個幾。

「有次在電台聽到陸叔六十幾蚊叫人入中移動,佢話有買貴無買錯,我忍唔住要打電話去電台鬧佢。」

行完天橋股價全變樣

 

楊崢,香港著名模特兒。

「我經常不在香港,股市跌都無辦法。好像在九七年我買太古A 、中信泰富及中國海外,但做完嘢返香港隻隻跌哂,而家跌剩三分一,搞到我唔敢入市。

「力不到不為財,無時間還是找理財專家幫忙。」

表象迷惑我

 

雷賢達,寶源投資董事

「七十年代在外國讀書時,見到飛機航班多了不少,航空公司生意應該不俗,於是買了一隻美國航空股,豈料甫買入,股價即跌了五成。原來航空公司就算業務不前,航班只得小貓三、四隻客,都會照開,不可能即時縮減航班,外界哪知道。」

沽上實賺二百五十萬

 

蔣有衡,上海人,現任嘉洛證券董事

「九六年我在香港工作,我家鄉的紅籌公司上海實業來港上市公司做貿易業務。香港很多物資都要靠中國入口,而上海又是鄧小平重點發展城市,便在七元半買入十萬股,在二十元沽,之後又在廿二元買入,四十多元沽,前後賺過二百五十多萬。

「我最後一次沽貨,主要是因為市盈率高過一百倍,而我曾經問過鄉間親友,他們都說上實的百貨店,生意只是普普通通,我想沒有理由股價會好得這麼厲害,於是立即沽貨,果然紅籌國企泡沫爆破,我算是幸運吧。」

入貨前問行家

 

岑偉納,新世界證券研究部主管。

「買股最緊要業務夠生活化,例如我的愛股微軟,幾乎個個識電腦的都用Window ,有次我去微軟對手Linux 的講座,都是用Powerpoint 來講解,連對手都用其出品,微軟仲唔掂?

「我持有價值五十多萬元的微軟股票,雖然未有什麼錢賺,但我很有信心。正如以前我有個在塑膠廠做的朋友,加班幾個月做忍者龜,負責製造的彩星玩具,半年股價就由幾亳子升到七個幾。買股之前,問問做那行的朋友,你就知道是否買得過。」

要入職請賣樓

 

許沂光,五十一歲,許沂光投資控股董事總經理,專攻圖表分析。

「九六年我睇chart (圖表),見樓價蛇形咁升,覺得死梗,出席講座時,猛勸人唔好買樓,但樓價仲升,搞到俾人鬧。不過,我請伙記一定要他們先賣樓,因為明知樓市遲早跌,好易變負資產,供唔起層樓。

「我最記得九六年中有個應徵者想入來做投資顧問,面試時他指在將軍澳有層樓,五百萬買入,月供三萬五,我給他的月薪最多只是四萬,還有一個條件是『要賣樓才請』,他照做,結果避過九七金融風暴,事後好感激我。」

華置最無義氣

 

吳亮,八十一歲,永安祥證券行董事

「七三年香港地產市道開始蓬勃,聽到鄧肇堅話發展地產,咪慕名買佢隻九龍建業,當時以十元五角買入二千股,年年收七八釐息,又有股送,在前幾年更一拆一百,埋單賺咗一百八十萬元。

「最衰就是華人置業,八元三角買入,股價跌到六毫九,還經常叫人供股,買中環娛樂行賺了三十六億,都唔益小股民,最無義氣。」

Benjamin Graham 打救我

 

Burch Kealey ,四十歲,城市大學會計系副教授,來港近五年。

「我廿五歲開始投資,但最初八年的回報可能比銀行利率還差。直至七年前修讀博士,認真的看Benjamin Graham (價值投資之父)的書,方醒覺從前一味聽信報章股評,追捧熱門股,是多麼的蠢。」

九七租樓住工人都變臉

 

黃錦康,美聯物業策略規劃董事

「我九二年買入加州花園一個千八呎單位,但見九七年負利率變成正利率,銀行都有五至七釐利息,樓宇供應又出現過剩,於是急急腳放盤,五千元呎出貨,賺到五百四十多萬。

「當時話俾朋友聽我放樓,個個以為我唔掂,我租樓住,個工人知道是租的而不是買的,臉色都變埋,這些就叫做群眾壓力了,要嬴錢真係要對抗這種羊群心理。」

殼股無得炒

 

劉昇昂,信誠證券董事總經理。

「九七年的紅籌熱,不少紅籌國企來港集資,部分更在香港買殼。我看中業務一直無甚起色的新福港輪,當時輪價大約一元三角,而新福港又被中旅國際看中,股價由四元四角炒上九元五角,帶動輪價上升,最後在四元五角沽出。賺了多少錢?費事咁揚啦!總之賺到而家間中環鋪。

「不過而家啲殼多籮籮,要上市只要招股書加減無錯,又無打錯字,就可以在創業板上市,唔使買殼上市,殼股無得炒啦。」

聽朋友話渣都無

 

May ,小學程度的散戶,九七年中退休後跟朋友學技術分析。

「我最衰得慘就係佳寧嗰鑊,當時個個朋友都叫我搏吓,於是將死慳死抵儲起的錢,八個半掃一萬股。

「點知後來公司又話欠人數,又話被人告。我最後因為返咗工,唔知消息無沽到變晒廢紙。有個專家講得啱,賺錢係指沽咗袋咗入袋才叫做賺,否則都係一場數字遊戲。」

無睇新聞真蝕底

 

譚紹興,太平洋興業研究部董事

「九○年在加拿大讀緊書時,用亳幾子買入一隻地產股二十萬股,點知間公司後來財政唔掂,又話倒閉又話有債權人追數,股價跌了很多,我諗都無乜希望,就將佢擺埋一邊大覺瞓。點知聽電視報價話升到二亳半,以為自己發夢,咪再打去證券行問,我見係真嘅就好開心咁放咗。

「好衰唔衰當時無睇新聞,原來當日個價升,是因為傳出有注資,結果隔日還升上一元水平。所以買股票,一定要跟得貼,之後我就即刻裝有線電視。」

點跌都唔放

 

戴太,六十五歲,家庭主婦。

「第一次買的股票是鷹君,八九年六四時,以一元八角掃了一萬股,我當時諗大陸每日放少少人落嚟,香港都迫爆啦,果然在九三年升上六、七元,於是沽貨,賺好多。

「之後我買入孫福記,兩元買入一萬股,但見個價位有跌無升,於是在幾亳子時斬倉,點知隻股第日傳被收購,股價升番。如今我買股票唔捨得放,去年很難才抽到新意網一手,今日跌極我都唔放。」

為感情買金

 

胡經昌,立法會議員,已故金王胡漢輝之子。

「我鍾意買金,因為有感情價值,你諗吓我買一個金牌,擺十多年留俾自己個仔或孫,老實講金都不會值錢得去邊,但至少包含了我咁多年嘅心意,好過送股票,至少是實物。

「我每年平均入六、七兩,雖然不至於像部分二、三線股跌到一文不值,但都蝕了四分一左右。」

愈搏愈輸 愈輸愈搏

 

肥仔榮,曾在證券行工作,現轉行在電腦公司任工程師。

「我爛賭,乜都賭一餐,九九年底剛剛未有工作,去證券行搵朋友,見佢玩緊黑期篤篤吓幾過癮,自己又跟住篤,買咗六張,初時賺到四、五萬元;不過我見個勢好加碼,到頭來輸了四、五萬元,搞到要問朋友借錢贖身。

「原本無輸咁多,但由嬴變輸時,自己諗住橫掂唔夠錢找數,不如搏一搏,結果越輸越多。好彩間行跌過六百點就幫我斬倉,如果唔係輸得仲甘。」

以後唔掂報價機

 

吳太,黃埔區散戶,去年移民返港。

「我去年移民返港,見個市咁旺,咪自己買啲藍籌玩吓,當時都係諗住買滙豐和黃咁,點知去到股票行,又堆個頭去睇報價機,隻腳就開始不受控咁,衝入去掃貨,一買買咗六隻添。」

「輸得最傷都算係中移動,成六十八元入,之後跌到六十元溝貨,五十幾元又再溝,而家得番三十幾,我仲有成百萬元蟹貨,你話死唔死。

「以後買股票,一定唔會去掂部報價機,費事俾佢迷住。」

最衰炒多轉

 

林偉邦,CMG 商業發展部經理

「九九年底個個驚千年蟲,很多人都唔敢掂科技股,但有日荷銀基金經理同我講一定無問題,電腦供應商又話訂單多到接唔晒,仲缺貨,咁我諗買科技股都沒錯,於是買科技基金。

「原本基金單位價格五個月後,已由百一升到百九元,我跌番落百六嗰陣沽咗,賺咗啲錢。但我以為個浪仲會再上,又在百五入貨,點知科網爆破,訂貨的互聯網公司都執笠,影響電腦供應商生意,隻基金就咁跌番落嚟,最後百二元沽貨,原本賺嘅都蝕咗一半。」

搞網損失百萬

 

陳思恩,37 歲,財經網站寬網(Quamnet )的創辦人之一,持有寬網股權不足一成(如今寬網成功借殼華富上市)。

「去年四月我籌辦資訊網CDL ,無耐新世界話入股八成半,總投資三百萬元,諗住可以大搞,仲構思賣新聞資訊俾新巴,好似今日九巴分拆上市的多媒體公司Roadshow 咁;還獲得結好證券行等客戶幫襯,非常開心。點知網站在八月正式推出時,科網股熱潮已退,兩個月後新世界話想唔玩,我到處搵創業基金注資,但對方一聽到個網字都驚,在資金緊絀下,唯有在十一月被迫把公司結業,自己投資的一百萬輸晒。」

減壓變減身家

 

曾智華,47 歲,香港電台中文台節目發展總監。

「我在電台工作,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搞到血壓高,但行出嚟見人唔可以頭耷眼濕,為咗減壓,一得閒我就抽時間炒股票,以鬆弛神經。八七股災前我好似盲俠咁, 專啄細價股,以為容易賺到錢,又愛聽消息,仲好信名人搞生意的眼光,好似見黃創山搞精工隊波咁成功,於是用三元掃華基泰,股災後跌至兩、三毫子斬纜。

「八七停市四日,我差不多日日廿四小時在電台趕新聞,無理自己的投資;其後埋單計數,才知手揸廿隻股票,共蝕廿多萬,當時我每月的積蓄只是一萬元。交了寶貴學費後,如今我一股不持,只把投資放在債券與現金,最緊要穩陣。我仲有八年就退休,投資絕不容有失。」

靠滙豐賺三層樓

 

曾淵滄,城大管理科學系副教授,也替報章寫專欄。

「九○年滙豐突然高調宣佈該年虧損,令股價由七、八元跌到四元五角,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滙豐一向會動用內部儲備掩飾業績失利。

「那時有消息指波斯灣戰爭影響滙豐業務,又話中銀取代滙豐地位,於是我推測,滙豐管理層故意質低股價,以便日後向米特蘭提出以股換股作全面收購時,米特蘭這些英國自己友可換多些滙豐股份。

「我於是在四元多、五元多大手入貨,不久滙豐和米特蘭合併,股價即勁升,在九三年升上百元時沽貨,賺了差不多當時三層樓的錢。」

炒郵票三日搵十萬

 

莊劍然,二十六歲,集郵二十年,原在酒店打工,九七年趁集郵熱入行炒賣郵票,現為莊氏錢幣郵票公司老闆。

「九七年三、四月我從電視上看到內地炒賣香港郵票的熱潮,受到啟發,便照辦煮碗。

「我看好當時剛推出的回歸郵票(香港特區成立紀念)、小全張和第十輯經典郵票,故在好旺角商場大量入貨。那幾天,清晨六時便起床趕火車到深圳,然後轉車到 廣州,再乘的士到達人民公園,已經十時了。甫踏進公園,就看見很多售賣古物的小攤檔;從袋裡抽出郵票,會有很多人圍觀、主動出價要買。四萬套郵票,不消一 小時就售光。

「如是者三天,我便賺了十萬;也算是第一桶金。」

中巴失專營權帶挈我

 

郭炳華,八年前開巴士模型鋪80M 。

「炒巴士模型最瘋魔都係九七年,當時中巴喪失巴士專營權,很多市民便一窩蜂搵中巴紀念品。

「炒得最好是第一部中巴,九五年出廠賣二百多元,現時已賣到千二元。另外九鐵接駁巴士、中華巴士都城嘉慕及九巴都城嘉慕款都抄得唔錯。

「其實它們質素麻麻,又無錢箱,又無倒後鏡及bumper ,炒得上只因當時出產商幾個月才出一部車,讓發燒友有時間儲錢買。但後來生產商一個月出四、五款,發燒友哪能一次儲這麼多錢買,搞到我很多貨都銷不去。」

俾次機會小小超

 

莫小姐,在凍肉公司任職。

「我九九年開始炒股,睇中得信佳,在五元七角及六元七角買入六萬股,電訊及盈動合併後,股價從廿八元回落至十八元沽貨,雖然並非在最高位放,但賺到七十幾萬,開心到瞓唔着。

「當時揀這隻股係因為信得過小小超,佢話哂都係李嘉誠個仔,班手下唔識科技都識財技。

「電盈合併後股價猛跌,累到很多人坐艇,我後來在五個幾入咗二萬股,一樣要坐艇。不過我無鬧小小超衰人,我覺得應該俾多次機會佢,唔好一沉百踩。」

我有三百隻Swatch

 

盧耀輝,Swatch 炒家,持有三百隻錶約值卅萬。

「九四年朋友送第一隻Swatch 給我之後,就愛上它,靚之餘又可保值,依家有成三百幾隻,以上年Swatch 出的天書(即市價表)計算,我批錶市值已由成本十萬升值到三十萬。

「以九一年出的Asetra 為例,四十美元買,沒多久就以三千七百港元賣出,賺逾十倍,我打算年尾飛往瑞士,參與歐洲一年一度的Swatch 拍賣會,價錢適合,可能整批錶賣出。」

民國舊勞賺到笑

 

高向勳,復興古董錶店老闆,收藏古董錶廿五年,特別鍾情勞力士。

「其實初初自己並不太喜歡勞力士,嫌它太俗氣;但十六年前偶然以九百元買下一隻『棺材仔』(泡泡背手錶的俗稱),戴着跟朋友飲茶,朋友一看即出價二千元求讓。那時我便想,這門生意有得做,於是開鋪。

「那時中國還未開放,有很多民國時候剩下的又殘又舊的勞力士賣,全是瑞士機械的。外國人不會相信那些貨來自中國,我卻頻頻北上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入貨,百多元一隻,每次買二、三百隻回來修理,再以十數倍價錢賣出,利潤好厲害!」

英國股票多優惠

 

何富國(Stewart Aldcroft ),英國人,天達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八四年在英國,選中了一隻餐廳股名為Garfunkels ,它以快餐形式推出意大利菜,較為少有,最重要是我喜歡這間餐廳的食物,做這間公司的股東有八折優惠。

「航運公司Peninsula and Oriental 更筍,我在八零年買入三百股,每股一英鎊,便享有終生橫渡英倫海峽的船票折扣優惠,一張票正價(一架車包四個人)要一百鎊,但公司給我們七折至八五折,我持有三年,每年去兩、三次法國,都值回票價啦。」

史諾比坐艇記

 

Tina Wong ,古粧店老闆,賣收藏品超過十年。

「我儲咁耐嘢,未見過麥當勞換史諾比嗰次咁墟冚,原本我喺泰國訂咗廿套來賣,唔使一小時就賣清,後來入多三十套,又係一日賣晒。嗰陣炒得好利害,旺角有人 連盒連公仔炒到一萬元。後來泰國攞貨來價由二百幾升到五百幾元,我見這個炒風千載難逢,焗住咁貴都入一百套,點知就出事。

「因為麥當勞見咁多人排隊,便改變策略,叫人換唔到可以申請換領,供應多咗,變相打擊我哋這盤生意,最後史諾比銷得唔好,好多而家仲擺咗喺度。」

炒鴕鳥蝕大本

 

呂先生,九六年移民澳洲,現已返港居住。

「做移民成日投資都係開餐廳,但我想融入當地社會,就試下同人夾錢投資鴕鳥農場,我出咗三萬港元。當時市場幾旺,因為爆發瘋牛症,個個唔敢食牛肉,同時鴕鳥肉又話營養價值高,個個咪炒鴕鳥,一隻可以賣到二千澳元㗎。

「不過我養大鴕鳥後,個市場供應多咗好多,一隻僅賣二百澳元,連飼料錢都蝕埋,結果做咗兩年,最後都改養番牛算勒。」

宏觀調控害了我

 

高廣垣,惠澤按揭行政總裁,九十年代初在新協城市建設任董事總經理,偶然要往返大陸處理土地發展及建樓業務。

「我在九三年花了二百萬元人民幣,在北京買了寫字樓,位於商業中心區,租金回報有二、三十釐,但自己不是經常上北京,又以為寫字樓有升無跌,沒有招租,豈料大陸突然宣佈宏觀調控,市道一落千丈,足足空置了八年,如今仍蝕了四分一。」

大學生兼職炒手機

 

Rockman ,城市大學電腦系高級文憑二年級學生,兼職炒手提電話

「炒手機其實都要講門路,又要識散貨,炒風得一兩個月,真係手快有手慢無。

「好似前排炒諾基亞8250 ,走貨一隻賺兩、三百元,如果炒返上大陸,隻手機又有中文顯示,仲可以賺多數百元,一部機賺六百元都唔錯。

「舊機都炒得㗎,在拍賣網上執平貨然後走上大陸賣,每個賺八十至一百五十元左右,當然有中文字又可以賣貴的。」

升極無我份

 

李太,在中環娛樂行附近擺檔賣香煙超過三十年。

「十幾年前買過幾千股滙豐,六個幾之嘛,買咗無郁,跟住滙豐供股,咪放咗佢,點知佢有日會升至百多二百元。七七年買入一萬股怡和,十幾元唔上唔落,又沽咗佢,點知一年後又傳李嘉誠收購,股價升又無我份。如果唔放,而家印印腳啦。」

股災令我反思

 

梁柱國,八○年從北京來港,八七年股災後開始整理投資筆記,目前珍藏十三本。

「我以前買股票都係亂咁聽人講就買,但八七股災後令我反思,唔明點解個市變化咁突然,於是每次去講座就做筆記,每次投資時就翻筆記,睇公司年報,有時更去圖書館睇年鑑。

「在九九年,我去圖書館翻查中國機械工業年鑑,書中提到東方電機,指該公司可以提供水力及火力發電等,我見其在深圳A 股的股價與香港H 股差一大截,一個九個半人民幣,一個六亳幾港元,於是買入五萬股H 股。結果升得唔錯,前排在近個三沽貨,賺了三萬多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26

三胞集團入主南京新百 王恆獨家披露出讓內幕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1NMDAwMDI0MjQ1Ng.html

6月1日晚7時,地處南京鬧市區繁華地段的新街口百貨商店內,似往常一般,顧客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各個櫃檯的營業員應接不暇。但與此 同時,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百」,600682.SH)的董事們,卻在召開一次意義非同尋常的碰頭會。會上,出現了一張新面孔——南 京當地民營企業三胞集團的一位副總裁。

當晚,新百發佈的公告揭開了謎底:由新百大股東、美籍華人王恆實際控制的南京新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 司、南京金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南京華美聯合營銷管理有限公司,已於5 月30日與三胞集團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書》,分別向後者轉讓了它們持有的新百15.15%、0.71%和1.14%的股份。

轉讓完成後,三胞集團、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控股)公司以及王恆實際控制的兩家公司,將分別持有新百17%、15.74%和12.98%的股份,三胞集團成為新百的第一大股東。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成為新百實際控制人,而為此,他掏出了真金白銀6億多元人民幣。

王恆的七年之癢

7年未能解決的「同業競爭」問題,已讓王恆「黔驢技窮」

「三 胞集團它是一家快速上升中的優秀民營企業,曾成功重組了國有企業宏圖高科,在重組國企方面有充分經驗和良好表現。而且它提出的收購對價和條件也不錯,有收 購的實力和誠意,有能力完成這次重組。」6月1日晚,新百發佈「股份轉讓公告」後不久,在南京市珠江路1號的一間寬敞的辦公室裡,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王恆 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說。在此次重組前,他亦是南京新百的董事長。

但王恆將新百控制權拱手相讓的舉動,讓南京當地一些企業家深感驚訝。「新百是我們南京商業的一張名片。」

創 建於1952年的新百是中國十大百貨商店之一,也是南京市第一家商業企業上市公司,經濟效益曾連續16年位居江蘇省行業之首。2004年,在國資退出競爭 性行業的浪潮中,長於台灣的美籍華人王恆執掌的金鷹國際集團,通過在二級市場10次舉牌、耗資5億元人民幣,獲得了新百的控股權。之後,經過股改送股,王 恆通過其實際控制的多家金鷹系企業,最終持有了新百30.13%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王恆進入新百7年,將新百的管理搞規範了,企業經營比較穩定,但發展速度不快。」南京當地一位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說,「7年前,新百的經營業績遠超比鄰而居的南京中央商場,如今,中央商場已將新百遠遠拋在後面。」

過去的7年間,王恆一直試圖重組新百。但其一手創立的金鷹國際集團與新百之間存在的「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問題始終未能解決。與新百近在咫尺的金鷹購物中心及金鷹天地,雖是南京百貨零售業的後起之秀,但近幾年人氣旺盛,也引起了新百投資者的擔心和有關監管部門的關注。

為 解決「同業競爭」問題,2009年3月30日,新百通過了包括定向增發在內的一攬子重組議案,擬通過向金鷹國際集團定向增發的方式,收購後者的商業地產開 發和運營業務,讓新百從「以百貨零售為主」向專營商業地產轉型。但該增發議案因部分資產的「低買高賣」遭到媒體廣泛質疑,當年7月重組流產。

「我原想把金鷹國際集團旗下的商業做強、做大,但證監會認為我們與新百之間存在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而我們提出的新百重組方案,證監會也不認可。」6月1日晚,回顧入主新百的7年,

王恆頗為無奈地表示,「證監會已明確要求今年解決問題,要我們每個月提交解決方案。但現在我黔驢技窮了。」

而 這已嚴重制約了新百的發展,此間,新百一直未獲從資本市場融資的資格。談及新百的現狀,上述南京業內人士稱,「這裡面有經營理念的問題,但也與資金不足有 關。」而與「新百一直守在家門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在2004年被南京民營企業雨潤集團收入囊中的中央商場,近幾年已走出南京,大力向外拓展。

一 位知情者向本報記者透露,王恆讓出新百控制權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南京國資控股的南京證券上市清障。「新百持有南京證券3200萬股股份(其中包括 1800萬股法人股,佔比1.02%,以及1404萬股的「受讓權利」),但若由王恆控股,新百就屬於南京證券的外資股東,而這阻礙了南京證券的上市,因 此,南京有關方面希望新百退出南京證券。」

但王恆並不願意在南京證券上市前夕退出。6月1日晚,王恆對本報記者表示:「南京證券一旦上市,新百持有它的股份就能實現價值最大化;如果現在退出南京證券,我們今後將遭到投資者的唾罵,因此,我選擇了讓出新百的控股權,而讓新百繼續做南京證券的股東。」

接盤者三胞集團

在眾多追逐者當中,南京當地民企三胞集團最終勝出

然而,新百的控制權轉讓給誰?這個問題曾令王恆頗費躊躇。

「省內、省外,包括北京的企業都曾找過我們,或通過市國資委介紹過來,想做新百的接盤者。」王恆透露,這些來客中既有國企也有民企,其中不乏知名企業。但王恆最終卻選擇了與新百同處一城的民營企業三胞集團。

「我與袁總(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認識多年,這次談判只花了3天時

間,就敲定了新百的股權轉讓事宜。」王恆說。

公 開資料顯示,由袁亞非1993年創立的三胞集團,是江蘇最大的多元化民營企業之一。經過17年發展,至2010年,其總資產已超過200億元,年銷售額突 破350億。三胞集團現擁有上市公司宏圖高科(600122.SH)、IT連鎖企業宏圖三胞以及宏圖地產、金鵬集團、富士通計算機設備有限公司等獨資、合 資企業20餘家,居2010年「中國企業500強」第174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2位。

「三胞集團在電子商務、信息化、現代物流方面有經驗和優勢,有助於新百從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轉型。」王恆稱,「之前,新百曾到蘇州等地開店,但最終虧損撤回,未來,三胞零售連鎖經驗將有助於新百向外拓展。這也會讓我這個小股東能獲得穩定的回報。」

而入主新百,無疑也給三胞集團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百貨業未來在中國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新百進入三胞集團這個大家庭,有助於我們在商業領域發揮整體協同效應,使三胞集團獲得更大、更快的發展。」6月2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袁亞非稱。

袁 亞非稱他對新百這個「南京第一商業品牌」有很深的感情。他表示,三胞集團入主新百後,將會保持現有管理層和員工隊伍的穩定。「這些年的磨練,新百的經營管 理層都很優秀,由於一些客觀原因,導致新百的發展有些滯後。只要把員工和管理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新百將會有更好的發展機遇。」

舉足輕重的「二股東」

對於新百的此次重組,南京國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此次重組中,持有新百15.74%股權的第二大股東——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控股)公司及其背後的南京市國資委,無疑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6 月2日,南京當地一位企業家對本報記者表示,「王恆從1992年來南京創業,不到20年時間,旗下的金鷹國際集團已成為涉足房地產、購物、高科技產業等領 域的大型外資集團,賺得盆滿缽滿,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享受了國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紅利,南京市政府功不可沒。而在南京國企改制時,王恆掌控的金鷹系企業 通過連續舉牌的方式將新百納入囊中,曾被外界視為公開與政府叫板和『逼宮』。此次新百重組,王恆理當會尊重南京市政府的意見。」

王恆也向記者坦承:「市政府要求我們迅速解決同業競爭問題,並為南京證券上市讓路。我們的這次重組一舉兩得,因此,得到了政府的贊成、鼓勵和大力支持。」

不過,新百的重組計劃公佈之後,本報記者試圖採訪南京市國資委副主任傅剛時,其手機始終處於關機狀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