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綠色資源鐵礦七月投產半年料產90萬噸兩年後提取銅

2010-1-25  AD





【本報訊】成功轉型資源股的綠色環球資源(061),旗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的奧犬土屋礦區(Oyut Ovoo),今年7月投產,預計至12月的半年內,可出產90萬噸鐵礦塊。2012年起,除了鐵礦塊外,亦開始出產銅礦塊產品。

獨 立公司SRK Consulting評估,奧犬土屋礦區擁有1.5億噸鐵資源及18萬噸銅資源,去年底已獲採礦權許可證。綠色資源旗下北亞資源主席金潤之,接受本報訪問 時表示,該公司的生產計劃7月將展開,至12月底預計生產90萬噸鐵礦塊,並由中國中鐵(390)旗下中鐵蒙古承銷。2011年及2012年,鐵礦塊生產 將分別增至230萬及270萬噸。

此外,北亞今年將建造一間鐵晶粉選廠,利用已提取鐵資源後的礦石,再提取當中的銅。金潤之解釋,透過爆破、碎石及磁力篩選等提取鐵礦塊後,再將餘下的礦石破碎磨成粉狀,便可提取內裏的銅。

銅價貴反而最值錢

他 說:「其他礦產公司首次提取資源後的礦石已無用,但我們提取鐵之後的礦石,反而最值錢,因銅價每公噸逾7000美元,鐵價每噸僅約130美元。」該公司預 計,2012年開始試產銅礦塊。奧犬土屋礦總面積1201公頃,旁邊尚有多個礦,分別由力拓礦業(Rio Tinto)、南戈壁能源(1878)及蒙古能源(276)等持有,但距離運輸鐵路較遠。事實上,綠色資源另一賣點便是運輸。

該公司與中鐵旗下中鐵資源附屬公司中鐵蒙古,建立策略夥伴關係。綠色資源除了在去年11月與中鐵蒙古訂立承銷協議,中鐵蒙古每年向該公司購買不少於150萬噸礦區產出外,雙方亦簽訂運輸協議,由中鐵蒙古負責將礦產運到二連浩特。

夥伴中鐵具運輸優勢

北亞資源行政總裁陳均鴻表示,由於鐵路運輸繁忙,當地公司運輸礦產,需申請配額,但因綠色資源的合作夥伴是中鐵,故不需擔心火車貨運配額。09年底,該公司亦透過中鐵蒙古的協助,在喬伊爾市附近興建裝卸場,並鋪設連接裝卸場至鐵路幹線的延線,方便運輸。

對於未來發展,金潤之表示,該公司擁有多名地質學專家,故未來利用這種優勢,主力尋找新礦。不過,當擁有其他礦區時,該公司不擬自行開採,將選擇與採礦公司合作。他解釋:「礦有金礦、鐵礦、銅礦,每樣的採礦過程及投資均有分別,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不可能精於每一方面。」

因此,他們視乎礦區類別,夥拍內地有關方面最佳的開採公司合作,這些夥伴除提供技術外,亦提供資金,令綠色資源的風險降低。同時,由於中鐵在內地運輸交通有極大優勢,故不排除雙方有更緊密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0

中国面板业提速投产 上游配套商争相卡位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1/xMMDAwMDIxMzgxMA.html

随着三星、LGD、友达三条“鲶鱼”的进入,中国高世代液晶面板已经持续近一年时间的“二人转”节奏被打破。

在华星光电主动提速宣告主体厂房提前封顶后,另一家国内面板巨头京东方也终于筹齐了北京亦庄8代线所需要的所有280亿元资金。

继今年10月通过定向增发成功募集89亿元资金后,京东方11月30日对外宣布,京东方显示与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成的贷款银团签署了等值约105亿人民币的《第8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银团贷款合同》。

据悉,这次参与的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长安街支行、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亦庄支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寿寺支行,而贷款额度为人民币51.75亿元以及8亿美元,贷款期限为9年。

与此同时,刚刚拿到批文的三家外资面板巨头中,三星和友达的表现最为积极。三星电子中国公司有关人士表示,“如果2011年1月开工,我们预计实现量产的最早时间是2012年6月,而并非此前预测的2012年底。”

而友达全资收购龙飞光电100%股权的谈判已经基本敲定,而龙飞光电停滞一年多的主体厂房建设也即将重启,显然对于国内的两大面板巨头来说,虽然发改委的审批延后给予其先发优势,但是良品率的爬坡期的考验的确让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被迫提速

“虽然我们希望外资面板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从竞争角度来看,我们希望他们进入的越晚越好。”华星光电有关人士12月29日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然 而终于获得批文的外资面板巨头却很快进入了状态。按照三星电子的原计划,2010年初开始动工,2011年第三季度就可以实现苏州7.5代线的量产,然而 在今年初获得韩国政府有条件放行后,中国发改委的审批却整整耗掉8个月的时间,这打乱了三星电子3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在11月中旬获得审批通过后,三星电子就立马开始着手成立独资公司,并且将量产计划提前至2012年6月,如果按照正常建设期18个月和爬坡期6个月来计算,三星电子在苏州的7.5代线量产将比正常速度提前了6个月。

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表示,“三星显然希望通过提速来找回因为审批浪费掉的时间,除了厂房建设需要加快外,按照三星电子在高世代线的成熟的量产技术,其爬坡期有望缩短至3个月,而京东方、华星光电则至少需要5个月。”

而12月才获得台湾方面正式放行的友达虽然在收购龙飞光电问题上还有一些政策细节需要与大陆及台湾的有关部分协商,但是龙飞光电此前已经完成了7.5代线的环评和土地平整,将很快进入主体厂房建设阶段。

而 且台湾方面的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台湾“经济部”经济事务主管官员施颜祥12月28日曾表示,今年初订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的办法时,是以新设工厂作为开放 条件,并未开放参股并购,是因为大陆当时没有可参股的面板厂。如今情况有变化,如果企业有需要,可适当处理,目前正在评估这一决策。

显然这为友达参股龙飞光电开了口子,也为奇美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提供了机会,而LGD与创维、广州凯得的合资公司也即将成立,虽然其速度较慢,但是2012年底实现量产依然是其主要的目标。

值 得注意的是,在“5选2”中暂时被淘汰的南京中电熊猫夏普甚至提出了投资360亿元建设月产能8万片的10代线的计划并且正在进行环评。对此,有业内人士 表示:“夏普在日本的10代线去年10月才投产,现在来中国投资10代线完全不可能,环评谁都可以提交材料,即便通过了也难以落实。”

在外资面板巨头提速的情况下,今年9月已经实现主体厂房封顶的北京京东方8代线也完成了最后的融资,在定向增发融资89亿元后,这次又与多家银行签署了105亿元贷款合同。

不过之前华星光电通过TCL集团A股定向增发以及银团贷款已经解决了所需的245亿元资金,这次京东方将用8代线项目范围内所有土地使用权、以及厂房等房屋(包括相应的土地使用权)、现有以及将有的机器设备抵押给贷款银团。

显然本土两大面板巨头都在提速,这背后也与液晶面板行业11月以来的回暖有关,按照友达执行副总彭双浪近日表示,面板产业的整体景气明年将会比今年更好。今年11月份台湾大尺寸面板销售量达到创纪录6140万片,而且液晶面板价格趋于稳定。

面板上游的淘金热潮

虽然液晶面板巨头在大陆的投资竞争已经拉开,而且对于本土两大面板巨头来说,技术和量产经验是其最为缺乏,接下来的设备采购和安装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良品率的爬坡将是一大考验,但是这些面板巨头的上游争夺战已经进入中局。

谢勤益表示,“按照目前获批的5条线的投产进度,2012年下半年都将进入量产阶段,而对于上游的玻璃基板等配件生产商来说,中国市场是其最后的一次扩张机会,也是改变各自市场份额的机会。”

京东方公关总监张宇表示,“到目前已经有包括康宁、冠捷等上下游配套企业签署了入驻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的协议,京东方的上游配套产业即将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康宁第一次计划将包括前端熔炉在内的所有玻璃基板生产线搬移到中国,而且在苏州三星7.5代线中凭借与三星多年的合资关系其也必然占据玻璃基板供应商的地位。

而其竞争对手旭硝子也不甘示弱,除了今年5月与昆山市方面签署了投资意向外,其与华星光电签署的合作意向也将落实,在目前已经敲定玻璃基板生产商的三条线中,旭硝子已经占据了两条。

除了玻璃基板领域的竞争外,在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上游材料领域台湾、韩国和日本的企业也加入竞争,友达旗下的彩色滤光片厂台湾凸版国际彩光(CFI)抢得头彩,将投资1.67亿美元跟随友达赴大陆昆山设厂。

而台湾媒体的报道显示,友达集团相关组件厂包括明基材料、均豪、辅祥、威力盟等业者,均可望因为友达前往大陆设立7.5代厂而受惠,同样受惠的还有LG集团的配套企业。

据悉,广州LGD项目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工,但是由于LGD在广州规划了三期投资计划,除了首期规划的8.5代厂将在2012年完工外,第2期也预计在2015~2016年展开,至于第3期则将于2020年完成。

为了与这三条高世代线配套,LG Display将与LG化学、LG Innotek、LG International等集团子公司以及喜星电子等韩国合作企业一同前进广州。

显 然在配套产业领域韩国和台湾的面板企业依靠多年的合作关系也占据了上风,华星光电等国内厂商的谈判则相对要慢一些,除了与日东签署偏光片供应协议外,彩色 滤光片华星光电也除部分自制外,已经与DNP签署了合作协议,至于化学气体方面,则有空气化工、法液空、林德集团等支应,光阻方面则包括住友化学、东洋油 墨、JSR等。

华星光电CEO贺成明表示:“关键是我们的生产线要投产,如果有了产量相应的上游企业配套会更加积极,包括旭硝子的玻璃基板项目2012年有望动工。”

谢勤益表示,“对于大陆面板企业来说,由于上游配套严重滞后,所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需要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等模式快速解决上游短板,这也是中国高世代线面临的最大难题,不过中国市场的高世代线建设热潮也吸引了这些上游企业来淘金,这也为中国企业弥补短板创造了机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6

回击三星苏州厂 京东方北京8.5代线月底投产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47124.html

概意在回击三星电子苏州高世代面板厂一周前的动工,昨天京东方拉人参观了其位于北京亦庄的京东方北京8.5代厂。

京东方官方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该厂2009年8月奠基后,本月28日即将试产,今年三季度正式量产。

大陆首个8.5代厂月底投产

京东方总裁陈炎顺表示,这将是中国大陆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预期一期产能约3万片玻璃基板/月,设计产能为9万片/月,满产可达到12万片/月,将主要生产26英寸至55英寸的液晶电视显示模组。

京东方新闻发言人张宇一周前对本报表示,为加快8代线投产进度,公司在北京5代线上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否则投产周期可能拉长。他透露,目前,海尔、 海信、创维、康佳、长虹等国内彩电大厂已和京东方签订合作开发产品意向书,京东方以及与其有股权关联的冠捷,还将借此生产液晶电视机。

“如果8.5代线满产,京东方在全球平板显示产业有望进入前6名。”陈炎顺说。他透露了具体的分配比例:京东方获得300万片,冠捷获得300万片。另外大约700万片将供给国内品牌厂商。

这一数据看上去很大,距离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定的未来3到5年进前5的目标更近了。目前全球前5大面板企业分别为三星、LG、奇美、友达、夏普。

但是,目前的全球面板市场格局是,三星、LG、友达、奇美4家出货占全球80%以上,几家日企占10%至12%,包括京东方在内的剩余企业,目前只 占不到10%的份额。北京8代线投产前,京东方全球面板出货量仅列第8位,市场占有率大约2%。北京8代线量产后,市占率大约也只在6%。

这可能还得看一下三星等巨头的脸色。三星、LG、友达已获准在大陆建设高世代项目,其中前两者还分别捆绑了大陆TCL、创维两大品牌的资本,等于已拉到重要客户。目前,三星苏州厂已破土动工,LG广州项目年底有望动工。

而且,京东方大陆还有一个重量级对手,即今年底有望投产的深圳华星光电8.5代厂,它由TCL、深超科技、三星联合投资。

苦涩的机会

外部环境的变化似乎给了京东方机会。

陈炎顺表示,公司不怕三星。因为三星要在韩国建设10代线,对于中国大陆的投资步伐不会太快,而LG在广州的项目至今仍未动工,因为它的投资重心同样仍在韩国。

而对于夏普等日系厂商,由于日本本土遇到核危机,目前基本没有能力在中国市场落实高达数百亿元的投资。

但韩国双雄捆绑TCL与创维,可能直接带来市场冲击,尤其是三星与TCL的联姻。陈炎顺认为,这要看双方是否能解决专利授权问题,否则TCL很难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而且,市场需求一端也给了它追赶的空间。尽管全球电视市场依然在快速增长,但是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笔记本为核心的面板需求,更是快速扩大。这已经引发上述5大巨头开始淡化10代项目上的竞争,开始将战火朝中小尺寸领域燃烧。

今年年初,夏普10代线削减了产能,开始强化中小尺寸面板的出货。目前,由于电视面板价格持续下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市场持续扩大,夏普甚至打 算,将原本生产电视面板的日本龟山厂大部分产能用于生产中小尺寸面板,以争夺苹果iPad面板订单。而日本东芝与索尼也打算合并双方中小尺寸面板业务。

京东方也在朝这一领域移动。它在成都早已投建一条4.5代生产线,主要面向智能手机等市场。而北京5代线则主要定位于平板,合肥6代线则定位于显示 器与电视。陈炎顺表示,北京8.5代线投产后,京东方将成为中国唯一可提供从1.8英寸到55英寸全系列面板方案的供应商。而且,本报之前还报道过,京东 方已经进入电视整机代工市场。

但是全能型的京东方掩饰不住每条战线都不是冠军的尴尬。而且,截至目前,其多个工厂仅北京5代线、成都4.5代线维持赢利局面。几年来高昂的投资,已让它陷入折旧压力之中,并导致持续亏损。

上一财年,京东方总资产达569.85亿元。但截至2011年3月31日,其负债总额达234.49亿元,银团贷款达180亿元,生产线折旧以7年计算,8.5代线投产后,预计每年折旧将达50亿元。

京东方的快速布局可能导致财务风险持续出现。陈炎顺表示,公司当然将风险控制放到第一位,目前资本负债率控制在44%,资本金不低于60%。

“即使是目前紧缩银根的情况下,京东方依然没有超过银行基准利率就拿到了贷款。所以我对今年现金流为正很有信心。”他说。

之前,王东升对本报表示,如果只计算现金流,公司有望于今年底出现正数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8

汉能控股3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投产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64089.html

第一财讯:汉能控股集团6月15日宣布,位于四川双流经济开发区的汉能一期3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当天正式建成投产。

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此举标志着汉能控股太阳能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根据汉能控股集团去年与四川省达成的协议,该项目将成为目前国内投资规模最大、产能最大的硅基薄膜电池项目,实现1000MW的年产能。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17亿元,带来5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其它关联产业的发展。

汉能控股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横跨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李河君表示,按照规划,汉能将既生产电池板,更要立足建设自己的太阳能电站,真正实现上下游一体化。

薄膜太阳电池是新一代的太阳能电池,与传统晶体硅电池相比,具有原材料省、低能耗、低成本、便于大面积连续生产等显著的优势。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更具有原材料丰富、无毒、无污染,能耗最低等优点。产品可应用于大规模地面电站、屋顶电站、建筑光伏一体化等领域。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占世界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6

8座海外礦山3座投產 武鋼欲借資源緩淨利下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4/2NNDE3XzQzOTg2Nw.html

「鋼鐵俠」出海找礦的經濟效益正在逐步顯現出來。

5月24日,本報記者從武鋼方面獲悉,集團旗下8個海外礦產資源中,加拿大、巴 西、委內瑞拉三國的礦山已經開始投產。2011年,公司運回海外權益礦707萬噸,海外資源項目已收回投資8億美元。而其他的利比里亞邦礦項目、加拿大 ADI和世紀鐵礦項目、澳大利亞CXM等新項目也已按目標進度推進,部分項目已經開工。「若這些權益礦石全部供給武鋼股份,困擾武鋼的原料自給率問題會緩 解不少。」

海外尋礦,是武鋼找回「流失」利潤的重要砝碼。武鋼總經理鄧崎琳曾公開表示,從2008年開始,武鋼在海外投資開發的8個礦山3-5年內將全部實現投產,待這些礦山全部實現規模化生產後,將其整體打包上市。

不過,這一計劃未來可能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在5月18日的股東大會上,鄧崎琳公開表示,集團有意通過武鋼在香港註冊的礦產公司,將集團海外礦產資源注入上市公司,但因為要報批,尚需一段時間。

每年多花20億

事實上,武鋼「出海」是被逼出來的。

2002 年以來,中國晉陞為全球鐵礦石消費量最大的國家,龐大的需求量打破了國際市場鐵礦石的供給平衡,由此引發的是,國際鐵礦石價格飛漲。一組數據顯 示,2005年鐵礦石價格同比上漲71.5%,2006年上漲9.5%,2007年漲了19.5%,2008年更是上漲70%以上。而最近幾年,這一增幅 仍然維持在較高的比例。

與此同時,國內鋼企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大,鐵礦石的自給率逐步下降,身處內陸的武鋼壓力最大。從2005年以來,武鋼產能從數百萬噸躍升至數千萬噸,而鐵礦石的自給率則由過去的100%下降到不足20%。

「我 們每年過千萬噸的鐵礦石需要從海外運到寧波北侖港後,再裝上內河貨船,轉運兩三次才能到達武鋼工業港。」武鋼集團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孫勁介紹,跟擁有許多 臨海鋼廠的同業比,武鋼的成本指標最高。與臨海的寶鋼相比,同等質量、同一產地的鐵礦石武鋼每噸至少要多花100多元,原燃料成本則成了制約武鋼產品競爭 力和武鋼發展的最大瓶頸。在5月18日的股東大會上,鄧崎琳向記者坦承,每年「丟」在長江裡的物流成本高達20多億元。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鄧崎琳剛接手武鋼就萌發了延伸產業鏈的想法,2005年,武鋼參股了澳大利亞威拉拉鐵礦合營企業。又經過兩輪升級,成立海外礦產資源事業部,將集團所有海外資源項目及股權集中歸口,統籌開發。

這 個在海外跑馬圈地的團隊帶來的成績是,近幾年來,武鋼通過購買礦權、股權,合資、參股等多種經營方式,已先後在巴西、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利比里亞、柬 埔寨和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鐵礦石資源開發。目前,武鋼開展合資合作的海外項目達37個,其中涵蓋鐵礦項目15個、海外貿易和深加工項目12個、 煤礦項目9個和鋼鐵生產項目1個,武鋼已鎖定海外礦石資源400億噸,成為全球鐵礦石資源儲量最大的鋼鐵製造商。

鄧崎琳的夢想是,預計到 2015年,武鋼將擁有超過6000萬噸/年的鐵礦石供礦能力,鐵礦石產能可逐步自給自足,最終有一定餘力;獲得權益煉焦煤資源量10億噸以上,形成 3000萬噸/年的供煤能力。若鄧崎琳的夢想如期實現,武鋼在原料和產品層面的話語權可能會趕超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寶鋼。

海外投資難題

不過,海外找礦之路遠景雖然美好, 但在產銷兩不旺的行業困境中,短期獲得預期的投資回報卻比較困難。

「海外礦山開發不確定因素很多,」一位接近武鋼的分析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該集團去年700萬噸左右的權益礦中,尚不清楚是否全部屬於武鋼。而根據武鋼遍地開花式的投資方式,數百億元砸到全球礦山中,在如今這種市場環境下,其面臨的投資成本壓力也挺大。

武鋼面臨的另一個尷尬是,海外礦山都是由集團在操作,按照慣例,其以往均通過關聯交易的方式注入給武鋼股份,但目前股價低迷,這種過度依賴關聯交易的行為已引發中小股東不滿。後期,若無相關安撫中小股東的措施出台,這種關聯交易被否的情況也可能再度發生。

將所有海外礦山資源整體打包上市計劃的時間表也比較難定。根據目前的海外礦山產能計算,其給武鋼的原料供給還不到總需求量的兩成,距離規模化開採,也還有一段路要走。

「海 外礦產收購面臨眾多不確定因素,」孫勁坦言,特別是項目所在國的社會制度、經濟政策、文化習慣和法律環境等都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也存在許多不確定 的客觀因素。而武鋼投入的項目多處在較早階段,通過資源勘探工作的深入,逐步發掘項目價值,這樣總體成本較低,風險可控。截至目前,公司並未出現過一例投 資失敗案。但後期,無論是礦山的規模化開採還是上市事宜,還需要一段時間。

「當前鐵礦石整體環境仍是供大於求,海外併購的相當一部分資源 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建設期進行緩衝。」另一位行業分析師則認為,前期武鋼海外併購非常集中,交易成本相對較高,而未來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加投資風險。不 過, 資源板塊仍是利潤最高的環節,未來,若武鋼的資源資產經營良好,會比寶鋼等同業更快走出淨利下滑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23

中緬油氣管道投產難

2013-06-10  NCW  
 

 

一條可能改變中國油氣進口格局的管道,中石油勢在必行,現在關鍵是如何讓油氣落地◎ 本刊見習記者 黃凱茜 文中緬石油和天然氣管道自2010 年開工建設,至今三年方完成約800公里的緬甸段工程,中國境內段工程進展滯緩。5月30日,本是中緬油氣管道的投產時間,但現在全線貫通未果,最終投產時間更是未知。

這並不符合人們所熟悉的“中石油速度”——進口中亞天然氣的西氣東輸二線全線9000多公里的管道工程量,中石油只花了四年多時間; 1000公里的中俄原油管道則用了一年多時間建成投產。

5月28日,中石油宣佈已完成中緬天然氣管道緬甸段工程建設,並達到投產試運條件,原油管道工程緬甸段完成度94%。但中石油並未對中國境內何時完工作出表態,只回應稱, “目前項目進度、投資和質量處於受控狀態” 。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建設的進展慢于預期,和動蕩的緬甸政治局勢有關,但進入中國境內後更大的阻力則來自環保問題。5月初,中緬原油管道雲南境內的配套煉化項目因為 PX(化工原料對二甲苯)問題受到當地民衆激烈的抗議。

中石油東南亞管道公司的工作人員對財新記者稱, “達到投產條件並不意味著馬上投產,還要看上游供氣方、合作方和下游的市場、設施是否已經準備充分,並綜合考慮境內和境外運營條件才能決定什麼時候投產運行。 ” 對於這條有可能改變中國油氣進口格局的管道,中石油勢在必行,現在的關鍵是拿出可行的環保解決方案,捋順下游配套煉化設施,解決油氣落地問題。

新上游入口

這是一條被國內外高度關注的管道。中石油集團一位經濟師對財新記者指出,在西北中亞天然氣通道、東北中俄原油和天然氣通道、東部海域原油和液化氣航運通道之外,中緬油氣管道是中石油保障石油安全的四大戰略通道之一。 “中緬管線建成的特殊意義,在於部分進口原油可以不通過美國管控的馬六甲海峽,受到西方國家的制約就少一些,這對於國家能源安全很重要。 ”中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的起點分別位於緬甸西海岸中部的馬德島和皎漂,途經若開邦、馬圭省、曼德勒省、撣邦,從雲南瑞麗進入中國境內。原油管道緬甸段長771公里,中國境內段1631公里,設計年輸油量2300萬噸,預計總投資15億美元;天然氣管道緬甸段長793公里,中國境內段1727公里,設計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預計總投資10億美元。緬甸段于2010年6月正式開工,原油和天然氣雙管並行,同溝鋪設。天然氣主要來自臨近海域的 Shwe 氣田,原油則從中東、非洲通過油輪運抵後輸入管道。

中緬油氣管道的構想最早于2004年提出,歷經五年才有突破性進展。2009 年3月,中緬兩國簽署 《關於建設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的政府協議》 ,同年6月,中石油集團與緬甸駐華大使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同意修建原油管道、儲運設施及附屬設施,並在緬甸馬德島建設一個從超大型油輪卸載進口原油的碼頭和終端,以及原油儲運設施和其他附屬設施。2010年6月,中石油集團東南亞管道公司和緬甸國家油氣公司(MOGE,為緬甸能源部全資持有)組建合資公司東南亞原油管道公司(SEAOP) ,其中中石油占50.9% 的股份,緬甸國家油氣公司占49.1%。中石油東南亞管道公司負責油氣管道工程的設計、建設、運營、擴建和維護,一期工程的日輸送能力為20萬桶。據中緬原油管道權利和義務協議規定,緬甸聯邦政府授予 SEAOP 特許經營權,負責中緬管道的建設及運營等,同時還享有稅收減免、原油過境、進出口清關和路權作業等相關權利。緬甸政府還保證SEAOP 對管道的所有權和獨家經營權,以保障管道安全。

中石油認為,實施中緬原油管道項目,可為中國開闢新的油品進口通道,緩解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程度,從而降低海上進口原油的風險。中緬原油管道規劃實施之前,中國海外進口原油有80% 要經過馬六甲海峽,管道建成後可以縮短從中東和非洲將近2000多公里的原油運輸距離。除了開闢一條原油進口捷徑,中石油還看中了緬甸的天然氣資源。緬甸的產油量不多,但天然氣儲量豐富。和原油管道不同,共有四個國家的六個公司參與中緬天然氣管道建設,對接天然氣上游開發,權益結構較為分散。施工主體為合資公司東南亞天然氣管道公司(SEAGP) ,其中中石油東南亞管道公司占股50.9%,其他參股方為韓國大宇(Daewoo)25%、印度國營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占8.35%、韓國天然氣公司(KOGAS)占4.2%、印度國營天然氣分銷公司(GAIL)占4.2% 和 MOGE 占7.37%,一期工程的設計日輸送量為5億立方英尺。

除中石油,SEAGP 的合資方同時也是管道上游氣田的開發者,而中石油是主要的購買方。2008年12月,中石油與韓國大宇簽署了緬甸 Shwe 海上氣田 A1、A3區塊天然氣購銷協議。據MOGE 披露的資源區塊信息,韓國大宇為 Shwe 氣田 A1和 A3區塊的作業者,占51% 權益,其他權益股東包括上述 MOGE(15%) 、KOGAS(8.5%) 、ONGC(17%) 以 及 GAIL(8.5%) ,計劃平均每日井口產量約為5億立方英尺,其中五分之一供應緬甸國內,預計 2013年投產,向中緬天然氣管道供應。

據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緬甸能源部長丹泰(Than Htay)表示,天然氣管道預計能在今年6月通氣,原油管道會在9月投產,但是中方卻表示原油管道可能不會在今年年底前完工。

緬甸阻力

此前,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受到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和緬甸政治體制變化等因素影響,工程建設進度一度滯後。

中石油方面曾表示,到2012年9月底距天然氣管道投產目標僅剩八個月時,工程實際進度與計劃總體偏差超過20%,不僅管道線路有很大剩餘工程量,站場工程剩餘工程量超過85%,工藝安裝尚未開始,而且控制性工程有四條海溝定向鑽尚未開工,基地建設整體進度延遲五個月。

緬甸自1962年建立軍政府以來,2011年3月首個民選政府正式取代軍政府接管國家權力。在政府過渡過程中,政治和軍事勢力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經濟層面。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教授林錫星對財新記者分析稱, “油氣管道工程協議是與緬甸軍政府簽的,軍政府貪汙克扣當地居民土地賠償費。此外,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也有矛盾,分成不合理,中央和地方都想多撈點錢。 ”此外,中緬管道緬甸境內段沿線地勢複雜,道路、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條件差,部分地區還發生了武裝衝突,種種不利條件加大了施工質量、成本和安全控制的難度,工期由此一度拖延。

緬甸民間的反對聲音一直伴隨著中緬管道工程,非政府組織和自發的民衆多次對此公開抗議。管道沿線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農田作物受到施工很大影響,“緬甸過渡為民選政府之後,反對派政府為了拉選票,也會依照民意把事情鬧大。 ”林錫星表示。

同時,緬甸國內的能源需求也在增長,天然氣出口在其國內引起了爭議。

作為彌補,除了土地租占費用和過境費,中緬合資公司還將在緬甸境內分輸每年不超過200萬噸的原油和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以滿足緬甸境內需求。

林錫星援引緬甸媒體的報道表示,中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合資公司將給緬甸政府支付1380萬美元的過境費用,其中原油管道每年支付給緬甸政府690萬美元的費用,還附加有每桶原油1美元的輸送費用。

但對於沿線普通民衆來說,管道工程並不能直接給他們帶來實惠。為安撫民衆,推進工程,中石油主動向當地提供援助資金示好。中緬油氣管道援助工作于2011年4月啓動,中石油與緬甸能源部統籌規劃600萬美元的援助項目,通過東南亞管道油氣合資公司簽署涉及醫療衛生、教育、民生等多個領域的援助項目。此外合資公司每年還撥出200 萬美元援助專項資金。

前述中石油集團經濟師表示, “政府更替、軍政府衝突等都是小風險,局部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談判來滿足條件,不會給大的戰略造成影響。 ”

中國境內挑戰

中緬油氣管道更大的挑戰還在中國境內。一直想彌補下游煉化短板的中石油,希望借中緬原油管道在西南地區實現上下游一體的業務布局,但這個目標施行不易。

取道緬甸的原油進入雲南之後,為了能夠就地加工,2011年中石油聯合雲南省屬企業雲天化集團和沙特阿美公司(Saudi Aramco) ,共同投資建立中石油雲南石化有限公司,三方所持股比為51%、10%、39%,以在雲南實施煉油、石油化工、化工產品生產、儲運和銷售等業務,並要求與中緬油氣管道同步建成,同步投運。

在中緬油氣管道境內段工程開工的同時,作為管道配套建設的下游項目雲南千萬噸級煉油項目在昆明安寧奠基。

但5月初,這一煉化項目由於涉及 PX 項目,遭到了環保人士和當地民衆的強烈抵制。此前明顯欠缺統一的環保戰略規劃的中石油需要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才能過這一關。

油氣管道中國境內段于2010年9月在昆明開工,管道工程在雲南入境後,輸油管道將經過貴州到達重慶,輸氣管道將通過貴州到達廣西。據中石油管道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0日,管道局承擔的中緬管道國內建設標段僅完成任務總量的55%。在如今原油管道緬甸段即將完工之際,中國段工程今年年底仍無望完工。

根據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2012年國內油氣行業發展報告》 ,2012 年西南地區(雲南、四川、重慶和貴州)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僅有200萬噸 / 年,占全國0.35%。由於這個區域沒有大型油田,也沒有原油進口渠道,成品油自供能力很弱。中緬石油管道建成之後,可很大程度上補充西南地區的原油進口和加工能力,昆明煉油項目也將是西南地區第一個千萬噸級的煉油裝置項目。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震認為,相比四川和重慶修建了蘭成渝成品油管道,雲南基本上處於國內成品油供應的最末端,需要從其他省市通過鐵路調運,成本很高。雲南省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馬曉佳5月13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 “中緬油氣管道可大大緩解雲南省成品油的供需矛盾、降低運輸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2012年雲南省成品油銷售量940萬噸,全部依靠外省供應,包括廣東茂名至昆明成品油輸油管道和鐵路運輸。 “目前管道調入的輸送量已基本飽和,短期難有增長;鐵路運輸壓力日益突出,且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大,穩定性差。 ”馬曉佳稱。

上述中石油集團經濟師表示, “天然氣比較好解決,只要接入氣網就可以使用。但是原油管道還面臨技術上的銜接問題,管道和煉廠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經濟最佳的角度考慮,管道工程不能快也不能慢。 ”昆明市市長表態, “如果多數群衆說不上(PX 項目) ,市政府就決定不上” ,這暗示該項目可能採取 “棄車保帥”的策略,渡過環保關。卓創資訊的分析師朱春凱也認為,PX 是煉油副產品深加工後得到的產品之一,煉油項目和產品鏈下游的化工項目是相對獨立的,即使化工項目不能投產,亦可將煉油的副產品直接銷售給其他化工廠。

本刊記者于寧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32

中石油新煉油廠投產期延後三年,為應對產能過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921

據21世紀網報道,中石油總部人士透露,中石油總部已決定新建的廣東揭陽煉化和雲南昆明石化的投產時間都較原計劃推後2-4年,此外位於河北的華北石化改擴建項目正式啟動的日期也將從今年推遲到2015年。 業內人士認為,過去十年間石油產能過度擴張,而去年以來國際油價不斷走低,成品油產能投資放緩是意料之中的事。中石油高層人士調整之後,新任管理層重視生產效益也是此次煉廠投產延後的原因之一。 10年翻兩番創石化發展史奇跡,然終致產能過剩。2003年後在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在全國範圍內跑馬圈地,形成了長三角石化圈、珠三角石化圈、環渤海石化圈等多個石油化工產業帶,國內煉油產能開始大幅增長,老廠如“大連石化、鎮海煉化、茂名石化等沿海煉廠都由千萬噸級煉廠迅速改擴建為2000萬噸/年以上的煉廠,而四川石化等新建煉廠起步就是千萬噸級的。”國內煉油產能快速飆升,不到10年時間總煉能即實現了翻番的增長,這在全球各國的石化發展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奇跡。 據悉,2010年後,中國煉廠已可以實現成品油的凈出口。雖然出口還呈現季節性,而且相對國內消費量來說,量很小,但市場反應非常劇烈。2013年一季度和2013年12月兩次向東南亞市場大規模出口柴油,雖然總量僅在百萬噸上下,引發東南亞市場劇烈波動。 截至去年底,石油央企總煉油能力每年約5億噸,地煉煉油產能也達到每年1.1億噸左右;當年共生產成品油(包括汽油、柴油和航煤等)約2.7億噸,成品油供應量已逐步超過需求量,因此放緩新增產能建設是意料中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75

埃博拉疫苗有望數周內測試 1個月後投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566

上圖為埃博拉病毒示意圖

致命的埃博拉病毒可能有克星了。

據路透,疫苗開發公司NewLink最新研制出一款對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並擁有足夠的試劑進行人體測試。

該公司CEO Link博士表示對該疫苗充滿信心,因為其在猴子身上效果很好。新疫苗最快可能於1至2個月內進入大規模生產。

埃博拉疫情發展至今,世衛組織已宣布“全球警戒”,美國拉響最高防疫警報。據WHO統計,利比亞、塞拉利昂、幾內亞和尼日利亞已有至少1848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1013人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WHO)昨日決定,允許使用為未經測試和尚處實驗階段的藥物控制埃博拉疫情。這是WHO首開先例的決定,足以體現本輪埃博拉疫病形勢嚴峻。

不只是NewLink,全球各地均在加進研發對抗埃博拉的疫苗。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提到,美國生物科技公司ZMapp將所有庫存的,用於抗擊埃博拉病毒新藥的試品全部送往西非後,新藥試品告罄。

世界衛生組織(WHO)上周末也公開表示,由英國葛蘭素史克藥廠生產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可能在9月展開臨床試驗,並在2015年初之前上市應急。

NewLink表示,公司可能會加快測試的進度,“我們保留了足夠的試劑,以便進行首次人類測試。”

目前,NewLink正在與美國疾控中心等機構商討如何盡快進行測試,以及如何招募誌願者。為了得到可靠的數據,疫苗需要20名至100名左右的健康誌願者進行測試。

按照規定,該測試需要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許可方能進行。不過該公司表示:“從來沒有看到FDA這麽支持我們。”

從此前在猴子身上的實驗結果來看,NewLink對該疫苗的效果充滿信心。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臨床反應有高燒、嘔吐和出血,不過致死率高的埃博拉病毒其實不易傳播。衛生專家多次強調,該病毒無法通過水、空氣或食物傳播,沒有癥狀的人也不會傳播,傳染途徑只有病人或死者的體液和被汙染的針頭等工具。因此,只要從被檢測者中找出患者並將他們隔離,便有助於控制疫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33

蒙牛系加速布局新西蘭 旗下雅士利投資11億元工廠將投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1/4043395.html

在11月20日伊利股份(600887.SH)宣布約20億元投資新西蘭發展乳品業務後,11月21日蒙牛乳業(02319.HK)緊隨其後,宣布與新西蘭合作夥伴鵬欣和Miraka合作,計劃在奶源和乳制品加工領域開展合作。

11月20日伊利股份(600887.SH)宣布約20億元投資新西蘭發展乳品業務後,11月21日蒙牛乳業(02319.HK)緊隨其後,宣布與新西蘭合作夥伴鵬欣和Miraka合作,計劃在奶源和乳制品加工領域開展合作。此外,蒙牛旗下雅士利國際還將與新西蘭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共同研發工作,同時雅士利投資2.2億元紐幣(約11億元人民幣)的海外生產基地將於明年年初量產。自從去年新西蘭乳業“烏龍事件”被冷落後,隨著中國高層的訪問,新西蘭乳業再次受到中國乳企追捧。(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蒙牛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蒙牛此次合作是國際化戰略布局向更深層次進軍的重要一步。蒙牛總裁孫伊萍表示:“蒙牛一年前就與新西蘭安碩公司開展質量管理合作,現在與新西蘭牧場、工廠直接合作,不僅僅是考慮到新西蘭的優質奶源地,更是想通過此舉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全產業鏈管理等,持續強化蒙牛在UHT牛奶領域的高端市場的優勢地位。”據悉,蒙牛旗下高端品牌特侖蘇已經部分在新西蘭生產。

不僅如此,蒙牛旗下雅士利國際與奧克蘭大學研發機構UniServices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嬰幼兒、孕婦營養方面,嬰幼兒成長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同時,雅士利位於Waikato(新西蘭北島懷卡托) 的海外生產基地,投資2.2億紐幣,將於2015年初全面量產,預計年產嬰幼兒奶粉5萬噸。

就在昨日,國內第一大乳企伊利股份也公布了新西蘭投資計劃,伊利將在新西蘭投資新建奶粉、液奶、奶粉包裝及生牛乳深加工等四個項目,項目投資總額為20億元人民幣(4億元紐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在大洋洲投資規模最大的乳業項目。

去年,新西蘭突然“自曝”其乳制品存在細菌汙染,後來發現檢測錯誤,但此事件讓新西蘭乳制品一度遭到中國官方嚴格管控以及消費者的警惕。隨著負面影響逐漸消除以及中新兩國高層的接觸,新西蘭乳制品在中國的信任度開始提升,雙方在乳業方面的合作熱度再次升溫。


(編輯:張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24

給特斯拉造電池的松下 明年將在中國投產汽車電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336.html

4月26日,在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期間舉行的松下車載事業交流分享會上,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汽車電子系統公司總經理久田元史向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透露,松下在大連設立的汽車電池工廠將於2017年投產,預計到2020年松下在中國的汽車電子業務(車載事業)銷售額將達到100億元人民幣。

在華設全球第二家汽車電池廠

松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電池供應商,與特斯拉在美國設立了汽車電池合資工廠。因此,松下這次在中國設立汽車電池合資工廠,尤其引發行業的關註。

據久田元史介紹,為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環保車輛制造需求,松下邁出了車載事業的重要一步,與大連遼無二電器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大連松下汽車能源有限公司。

“該公司將於2017年正式投產運營。屆時,憑借松下在車載電池生產和質量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大連松下汽車能源有限公司將與各汽車企業開展密切合作,以求充分滿足中國的車載鋰電池需要。”久田元史說。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樂觀。據久田元史介紹,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量為36.6萬臺;松下根據《中國制造2025》預測,從2015年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量的平均增長率將高達131%,預計到2020年達到143萬臺。

為此,松下積極布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大連松下汽車能源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將包括車載用電池的設計、制造、銷售、售後服務以及進出口業務,產品是環保車用的鋰離子電池。該公司資本金為2.73億元,由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和大連遼無二電器有限公司各占50%的股權。

2015年,松下在中國的車載事業銷售額構成中,汽車數碼、顯示、音響等關於舒適類產品收入占比68%;汽車攝像頭模塊、智能車鎖等關於安全的產品收入占比29%;汽車環保新能源的產品收入占比僅為3%。

隨著大連松下汽車能源有限公司明年投產及逐步發展壯大,久田元史預計,到2020年,松下在中國車載事業的收入結構將發生明顯變化:舒適類產品收入占比減少為42%;安全類產品收入占比減少為8%;鋰離子電池、模塊、系統、EV繼電器等環保新能源的產品占比擴大到50%。

汽車電子業務成新增長點

在普羅大眾眼中,松下是一個知名的家電企業,其實松下已經從B2C(面向消費者的事業)領域向B2B(面向商家的事業)領域擴張,作為松下B2B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車載事業在規模和質量上的提升已成為松下發展的有效動力。

2015財年(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松下的銷售額預計將達到7.6萬億日元(約3974億元人民幣),其中家電、住宅事業、車載事業、B2B解決方案事業的銷售額將分別為2.1萬億日元、1.3萬億日元、1.3萬億日元和2.9萬億日元。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大澤英俊介紹說,伴隨著家電和B2B事業的不斷成長,預計到2018年度松下創立100周年時,松下的銷售額將達到8.8萬億日元,其中家電、住宅事業、車載事業、B2B解決方案事業的銷售額將分別為2.3萬億日元、1.6萬億日元、2萬億日元和2.9萬億日元。

目前,松下在華事業的收入中,車載事業的收入只占10%,但未來成長空間很大。所以,松下已把車載事業作為新增長點來進行積極的投資。如,設立了大連松下汽車能源有限公司,生產車載電池;在蘇州設立了環境系統有限公司,生產車載尾氣顆粒捕集器;在北京設立了松盛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相關的解決方案,等等。

大澤英俊還表示,“松下將中國定位從‘世界的工廠’轉變為‘巨大的成長市場’,並將不斷思考怎樣才能協助中國解決大氣汙染、交通擁堵、能源緊張、老齡化等課題,並以此為中心開展經營活動。”

Panasonic株式會社(松下)董事兼汽車電子和機電系統社車載銷售本部本部長永易正吏說,為了實現2018年度松下車載事業收入2萬億日元的目標,松下將強化在全球開發生產車載電池的體制,2016年美國的松下汽車電池工廠將開始生產,2017年中國的松下汽車電池工廠也將開始生產,而松下將會在日本增強汽車電池開發人員的力量。

除了發力汽車電池,松下在去年6月還對世界第三大汽車側視鏡廠商Ficosa出資49%,並加快雙方的開發合作。

永易正吏充滿信心地說,全球汽車電子市場的需求從2015財年到2018財年將有8%的增長;而松下車載事業銷售額的目標是從2015財年到2018財年增長17%。“在成長的市場中,我們的銷售要實現超過市場需求的增長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