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铝企利润增长 行业复产忧虑隐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2/5MMDAwMDE3Mzg5Mw.html


利润回升

4月21日,中国铝业(SH,601600)发布的2010年一季度报告 显示,在去年大幅度亏损后,中国铝业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净利润6.27亿元,较去年同期净利亏损18.89亿元大幅增长。

“今年铝价较去年 涨了1/3强,扭亏也在意料之中;不过中铝的业务很复杂,电解铝、氧化铝和铝加工业务都有,同时成本负担也比较重,因此这个成绩也不算太好。”某分析师对 记者分析道。

铝价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历了一个震荡上行的行情。长江有色金属市场的数据显示,从去年3月到今年4月,铝价从12000元/吨一 路攀升至如今的16000元/吨,在今年初甚至一度达到17000元/吨。

对此,中铝方面表示,一季度营收同比大增,是销售价格大幅增加及 销量增加所致。净利同比大增,是主要产品的盈利能力和产销量逐步恢复所致。

不仅中铝一家如此,业务更为专一、盈利能力更强的河南几家铝企业 利润增幅更为可观。中孚实业的年报显示,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05亿元,同比下降1.03%;但净利润达到3.10亿元,同比增长 59.52%。焦作万方今年今年一季度也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84亿元,而上年同期其亏损3116.66万元。

市场好转的同时,电 解铝下游企业业绩也得到支撑。同日国内最大的铝型材加工企业中国忠旺(HK,01333)发布的2009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2009年营业额为人民币约 13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3.0%,毛利及净利润分别大幅攀升70.5%及84.7%至约人民币52.9亿元及人民币35.3亿元。

中 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铝部主任宋禹田表示:“加工行业采用的是加工费的盈利模式,因此受铝价的波动相对小;但当市场好转销售旺盛的时候盈利当然也会上 升。”

复产忧虑

企业利润纷纷大涨的同时,业内弥漫的却并非是一片乐观情绪。

“去 年4季度应该是铝价最有支撑的时候,随后之前很多关闭的电解槽都重启了,感觉价格就有压力了。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只要价格一起来,闲置产能马上释放,对价 格形成打压。”四川启明星铝业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此前,由于电解铝价格大幅下跌,相关企业纷纷宣布停产。“我们的成本线大概在14500 元/吨左右,2008年4季度铝价跌得很厉害时,我们在16000元/吨是就开始关闭部分生产线了。”湖北汉江丹江口铝业副总经理路义龙表示。

中 信建投分析师祝强对记者介绍:“各个铝厂的盈亏平衡点不一样,算上折旧、营销费用等等,成本线基本都在12000元-15000元/吨之间。”因此,在去 年铝价暴跌之时,除了中孚实业采用自身囤货、云铝股份受益于省内收储这样的措施外,不少电解铝企业都关闭了生产线。不过,“现在铝价涨起来了,这些企业就 纷纷复产了”。

国外也正遭遇着同样的境况。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商俄铝下属Irkutsk冶炼厂的主管就在4月20日表示,公司计划2010年提 高该冶炼厂产量11.7%,至最少390,000吨。此前,俄铝已在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Irkutsk冶炼厂建设完成一个新的电解槽,这将令 Irkutsk的产量由2009年的34.9万吨,提高至2010年的39万吨。

“铝行业已处于一个微利的时代,不会出现几年前供应吃紧的 情况了。” 中国有色工业协会铝部副主任郎大展表示,由于铝土矿分布很广,因此从供应看,最近十几年的时间供需都将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的 确,新项目也都在行进。据国外媒体披露,必和必拓公司会在年底前制定完成对几内亚氧化铝项目发展的推进计划,据悉,该项目位于几内亚的桑加雷迪,总投资 52亿美元。CNMn。主要合作人包括加拿大全球氧化铝集团、迪拜铝业及穆巴达拉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5

對思捷的憂慮 巴黎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9210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147

巴黎:

思捷的管理層在今年改變很多,其中最使我憂慮的有三點,我是從它的年報的研究發現。有一些是穩性,有一些卻是非常明顯。

之前我在Blog內談過一些透過會計制度去引領員工達到令公司賺錢、或破產,這很易了解,例如,如果你公司的制度是打爛一個電腦獎一萬元,明天保證你公司所有電腦都報消,員工不會問你點解,他們只會跟隨現有的制度下最高的要求,想著出最多的薪水。

新 一年的思捷財務列出數字的方式改變了,令我非常憂慮,過去舊的財務總管,只把公司公為兩個部門,一為零售、一為批發(Franchise),因此任何費用 都各有其主。這種分攤費用方式,先不說有否在攤分時不公平,好處是任何一筆費用,若部門不想入自已的數,他們就會積極地控制它。可是,新來的會計總管,卻 在今年起了一個中央支援部,把大筆費用撥於其中,這個部門並沒有收入,只有支出,那麼,誰人負責呢?!行政部嗎?零售和批發兩個部門,必定樂意見到,他們 一定大使呀公的錢,那行政部又以什麼理由阻止他們的要錢呢?他能決定那些合理,那些不合理嗎?這真的另一種共產主義的大浪費的隱憂!

第二點是今年的應收帳流轉日減短了,應收帳流轉日是代表企業賣貨給客人的貨,可拖的收數日子,那新來的會計在年報內說改善(縮短)了。但是在思捷的身上,縮短流轉日,是制造了2009年三季之後業績的災難!!

我 以前打工有一個經驗,我的公司有幾十間外發工廠,他們缺少資金,我們就賣原材料給那些外發工廠,然後他們就賣回制成品給我們。為什麼不簡單一點,只供應材 料,然後給他們加工費呢?因為如果那些物料不賣斷,他們就會大手亂用,增加浪費。雖然理論成品貨值 ---減---物料值 = 加工費用,實際兩者相差的浪費是非常驚人。

我們公司名義是有一大筆應收帳(賣物料給工廠),實質那些應收帳就是原材料存貨帳。有時我們也 會直接借錢給他們買原料,我自已認為這不是借款應收帳,而也應是原料存貨帳,而我的工作就是,每一次我們為那一張單借錢給工廠買材料後,就必定在一定時間 內到訪那工廠看看那些錢是否真的變成原料。

有時我發現一些工廠的應收帳很大,原來是因為客人要延遲貨期,所以那些原成品就積在工廠內,想賺錢的工廠是希望快些找原料數給你,而你又快些找貨數給他。

這個例子和思捷的批發應收帳有可關系,我想說什麼呢?!

思 捷利用批發戶,繳他們的租金、人工、減低自已直接零售的風險,而所謂應收帳,實際就是思捷自已的成品倉存值。每個批發戶和錢是沒有仇,假如思捷的貨是好 賣,有賺的話,它們一定會向思捷取貨,賣出的貨到期後一定會找數。現在思捷不但不在市場變化不定時穩定這些批發戶,反而是收緊他們。老實說,收緊這些所謂 應收帳,實際就是縮減自已的存貨,並在批發戶未賣出存貨給消費者前收錢,有這樣的道理嗎?如果以對手H&M仍然在毆洲銷貨良好,那麼思捷在第三季 開始勁跌的原因,一就是那些設計有問題,不受市場歡迎、一就是因為收緊自已寄存在批發戶的倉庫量,即應收帳,兩種都是錯誤的策略!!相反,因應收帳(倉存 量)減少,回籠所得的現金,遠遠不及關閉批發戶的支出和撥備。

我懷疑這個會計熟不熟成衣行業,有沒有親身走訪每一間批發戶,看看假如他們即使是遲找數,是因為自已的貨不好賣,或是其它原因!(況且事實也沒有遲找數呢!)


第三個令我非常失望是那會計處理收購大陸的業務的入數方法,我認為是荒唐到極!
思捷原佔49%,他投入了522M,現在整間大陸的資產約為1,065M,思捷再付出3,880M收購華潤的51%,思捷共付出4402M,理論Goodwill應大約是:

前後總支出 - 現在資產值 = 無形商譽
4402M        -  1065M        = 3,337M

但 是這個會計居然自已認定51%的大陸業務的價值就是收購價= 3880M,自已以前的49%的價值就應按比例增大至3,700M.。因些就產生了另一個無形資產3200M的特別盈利了。(實際沒有那麼多,但原理一 樣)。我的天,如果你用一千億收購51%,咁你米在原有的49%賺多了一千億?!咁米愈白癡,愈爽手就愈賺錢?!

所以今年的盈利的數字是一個Bull Shit,這個Bull Shit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因為他是Bull Shit,而是主席接受了這個會計的入數法,因為他是最終得益者,他今年的花紅因為有這個粉飾而大升,他會興高采烈地贊賞這會計而不是檢討這制度。

業務下跌不重要,制造錯誤的制度、引致用錯誤的策略,才令企業的價值流失!

一千個買入的理由,不及一個賣出的原因。

說過不會再揭露自已買或賣的策略,所以我希望有心研究思捷的朋友,運用自已的智慧,在這篇文上再深入分析,或者你會有更多發現,結果認為思捷還是可以,也可能認為可能會更壞,而這些都可能只在管理層一念之間,我們密切留意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23

上市公司主業空心化加劇 副業當家引憂慮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89797.html

業當家 上市公司主業「空心化」加劇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投資「副業」收穫頗豐。從已公佈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市公司上半年共取得非經常性收益187億元,而這些公司去年同期僅取得103.33億元的非經常性收益,同比增長80.98%,非經常性收益佔淨利潤的比重從2010年的3.57%升至4.81%。

據瞭解,上市公司為了追求高利潤,紛紛投身於有高收益前景的「副業」之中。除了投資房地產、股票、礦產和淘金等一系列副業之外,最為紅火的要數新興的「放貸熱」和理財產品。

有業內人士指出,眼下上市公司主業不濟副業來補,從業績上來看,似乎找到了一種平衡。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上市公司「不務正業」、以錢生錢背後的虛假繁榮值得警惕。

「副業」種類繁多

今年以來國內通脹壓力居高不下,而在成本壓力下,上市公司經營利潤率出現下滑,為了獲得高增長,不少上市公司開始「不務正業」,紛紛從投資副業著手,希望從中獲取暴利。

去年由於房地產政策的調整,使得眾多投身房地產的上市公司鎩羽而歸,紛紛改投它途,或是投身證券投資,或是通過參股其它上市公司獲利。杭州解百、東 方創業和百聯股份的持股數都在10家以上。其中,百聯股份持有的14家上市公司股份初始投資成本為3.23億元,6月末的賬面價值已經高達20.01億 元。

只是,隨著A股大盤走勢的低迷,投資股票能夠大賺特賺的上市公司開始減少,這領得部分上市公司開始轉戰其它副業以求高利潤。

目前,隨著金價的持續高漲態勢,逐漸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決定參與到「淘金」的大軍之中。9月以來,就有華業地產、方大炭素等數家上市公司宣佈加入「淘金」大軍。但是,限於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多數上市公司更加熱衷於委託貸款與投資理財產品。

截至今年8月底,有關上市公司發佈委託貸款的公告共計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其中,東方通信是今年投入委託貸款最多的公司之一,至7月19日公司已發放貸款3.4億元。

此外,投資理財收入也是改善上市公司業績的一劑良方。今年上半年,中衛國脈先後使用5億元購買理財產品,財務報告顯示其實現投資淨收益共計1117.14萬元。使得公司二季度的業績扭虧為盈。

「副業」給財報「摻水」

目前,上市公司對外委託貸款的年利率在不斷提高,常常可見15%甚至20%的委託貸款利率,在如此高的利率之下,放貸的上市公司終於嘗到了甜頭。

一度成為國產手機領頭羊的波導手機因近年來受到國外手機廠商的競爭,陷入了長期虧損的狀況。但在最近短短兩年的時間裡,這家公司卻實現了扭虧為盈,淨利潤還增長了兩倍多,公司能夠順利扭虧也與公司的委託貸款業務密不可分。

對此,寧波波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馬思甜表示,波導之所以逐步走出困境,根本上是因為主營業務競爭能力的提升。然而,據ST波導2011年中報 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3514.6萬元,其中,對外委託貸款帶來的投資收益達到1773.8萬元。也就是說,僅委託貸款給 企業帶來的收益就佔到了企業淨利潤的50.5%。

除了放高利貸,上市公司同樣熱衷於投資理財產品。從中報統計中可見,在收緊流動性的金融環境下,利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勢頭越來越高。今年以來,已有超過60家上市公司發佈了投資理財產品公告,合計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其中海螺水泥豪擲40億元。

有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獲利,在一定程度上是給公司財務報表「摻水」,誤導投資者對公司持續盈利能力的判斷。從經營者角度來看,投資理財看似相對穩健,但不為上市公司所能控制,也不是其優勢所在,一旦市場出現波動,也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實業「空心化」隱憂

在當前融資壓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資本投入回報率已經追不上銀行的貸款利率。不完全統計顯示,上市公司平均投入資本回報率僅為 4.07%,遠低於眼下銀行6.65%的一年期貸款利息。如果再加上銀行貸款的各種中間環節及附加成本,企業最後從銀行取得貸款的利息費用甚至會超過 10%。

與將資金放進銀行獲取3.5%的年利率相比,「高利」貸款與各種理財產品無疑是上市公司快速發財之路,更有上市公司來自委託貸款的收益甚至超過了主業。但是,企業的資金是有限的,過度的金融投資必然導致對主業投資的削弱。

有業內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以委託貸款為主業而令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更加令人重視。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稱,這與銀行信貸控制、貨幣政策從緊有很大關係。

「高利貸」始於資金配置不合理

上市公司開展理財業務的理由一般都稱,「公司自有資金較為充裕,這麼做是為充分利用公司閒置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資金收益水平。」

然而,這些閒置資金多半是因為公司在發行之初存在巨額超募造成的。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上市公司委託擔保盛行,意味著資金配置的錯亂。上市公司大多獲得了超募,只要上市就黃金萬兩,這些公司獲得了本不該獲得的資金,通過委託貸款等方式漁利。

截至9月初,今年以來首發上市的213家公司共募集資金1978億元,其中1042.06億元隸屬超募資金。據瞭解,有些上市公司的資金使用已經出 現越軌行為,深圳惠程利用定向增發的本應存入專項賬戶的4.52億元先後五次購買中國銀行吉林分行的理財產品,共獲利息100.59萬元。這種行為已經具 備違規操作的嫌疑。

「高利貸」小心有放無回

上市公司熱衷投資的理由不外乎是增加資金使用效率、實現保值增值,但上市公司各項非主業投資所蘊含的市場風險值得警惕。

據ST波導公告中顯示,通過「委託貸款」方式,波導曾向青海中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放貸9000萬元,年利率是13%,發放期限是2010年4月30 日至2011年5月4日。照此利率計算,9000萬元資金,一年的利息收入高達1170萬元。而銀行1年期短期貸款,年利率僅為6.65%,相比之下利潤 確實豐厚。但2011年5月30日,ST波導再次發佈公告稱,給予青島中金創投的貸款應該於5月4日收回,但仍未能還款,將進行催討。雖然最後於6月23 日表示貸款和利息已經一併結清,但已延期一月有餘,壞賬風險隱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8

15張圖說明沙特王子的憂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376

華爾街見聞報導:

沙特阿拉伯億萬富翁投資者阿瓦裡德王子(Prince Alwaleed)警告稱,因為美國頁岩革命的衝擊,該國單純依靠石油的經濟增長模式變得愈加脆弱,並導致他與該國石油大臣和OPEC官員之間產生分歧。

美國頁岩油氣革命令沙特王子阿瓦裡德感到威脅,他希望該國盡快實現多元化經濟,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3月份,挪威外長曾表示,美國頁岩革命將影響中東地區權力的平衡。

5月份,Nexant Middle East 的副主席告訴FT表示,沙特提議的原油投資計劃將偏離目標:

頁岩天然氣蓬勃發展已經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美國。因此,隨著地緣政治危機的蔓延,一些企業(尤其是美國的企業)不會在中東地區進一步建設工程,而會投資美國。

但沙特阿拉伯仍然是主要的產油國,其原油產量為1120萬桶/日,出口為850萬桶/日,並且擁有最大的原油儲備。

根據AEI的Mark Perry和花旗的Seth Kleinman和Ed Morse,我們總結出15張圖說明沙特王子面臨威脅的原因:

 1.沙特需要昂貴的石油價格,如果油價低於80美元/桶,該國將陷入困境。為了平衡預算,一些石油生產國需要油價維持一定的水平。其它國家如下:

2.在全球能源種類中,石油所佔的比重一直下降。與此同時,天然氣的比重一直攀升。

3.原因在於供給增加,天然氣價格下降,導致需求攀升。

4. 中東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不是沙特,而是伊朗。

 5. 世界對原油的需要愈加下降。

6.美國的燃油效率一直上升。其它國家也會採取新的監管措施,它們的燃料效率也會上升。

 

7.因此,石油需求增速正在放緩。

8.即使在中國,石油需求也正在下降(且一直領先其它亞洲國家)。

 

9.沙特石油產出依然領先,但美國增長迅速。

10. 10年前,美國進口沙特石油達到峰值,然後一直處於較低水平。

11.德克薩斯州目前已躋身全球第13大石油生產地區:

12.去年,美國能源自給自足的狀況正逐漸好轉。

13.美國能源生產將很快超過淨進口量,這是近20年裡未曾出現的狀況。

14.最近,由於水力壓裂法的發展,EIA提高了該國可開採石油的預期。

15.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我們未來幾十年甚至可能放棄使用原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50

國產手機廠商的憂慮 :「洗牌」悄然來臨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457.html

【導讀】近期,國產手機行業「洗牌期」將至的信號日益強烈,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下半年至明年第三季度期間將是國產手機重要的「洗牌期」,大批企業將在此期間出局。作者鄒正康通過黑馬網向我們解讀他的看法,希望給手機廠商一些啟發。

 

近期,國產手機行業「洗牌期」將至的信號日益強烈,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下半年至明年第三季度期間將是國產手機重要的「洗牌期」,大批企業將在此期間出局。

事實上,自去年年底就有行業「洗牌」的預警,深圳大量中小手機企業因庫存高、資金鏈斷裂而湧現倒閉潮。而今年,國內市場已經進入群雄並起的激烈競爭時期。未來有可能出現大者恆大、小者越小的行業馬太效應。2013年下半年將成為各大廠商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行業的洗牌,是重生還是被打到?鄒正康也不是行業人士,只能根據行業現狀作出大膽猜測及評論。

憂慮一:打造旗艦機和機海戰術,如何選擇?

在國內,除了小米和魅族半年才開一次發佈會,從而打造更加持久的旗艦機型,國內的其他手機廠商基本上都是運營繼海戰術,基本上每個月都會發佈會,甚至一個月會有幾款類似的手機誕生,無論怎樣,至少到目前為止手機廠商們都賺瘋了,面對新一輪的洗牌,他們該如何應對呢?

如果成天想著如何選擇,還不如把手機做好,一家以產品為核心的企業,只要手機質量好,基本上都賣的不差,好產品才是爭取市場份額、擴大品牌的關鍵所在。而現今,廠商們基本上都是用互聯網的思維來做產品,簡答的說就是以市場需求導向研發產品,以用戶的需求為決策點,不斷研發滿足用戶超預期需求的產品。

憂慮二、手機體驗店必死之疑,必須抓上線上電商的尾巴

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聽到手機體驗店的叫賣聲,在2012年,國內自主小品牌瘋狂開店,僅僅一個小品牌在全國就有幾百家體驗店,而且中國的小品牌又是何其多,所以隨處可見的體驗店並不奇怪。但是在前段時間在搜狐新聞客戶端上一直有一個傳說,既是手機體驗店比死,對於現在說來,或許不可信,但傳說的由來也不是空血來潮,所以手機廠商們,務必來抓住線上電商的尾巴。

據工信部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4萬億元,環比增長8%,同比增長45%。不得不承認,近兩年,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人們的想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020」電商模式也成為年度熱詞。各大手機廠商除了擴寬運營商渠道之外,也在加緊腳步自建商城,發展線上渠道。

憂慮三: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是否走出國外?

在國內,高端市場已經完全被國際大品牌佔領,如三星,蘋果等,雖然他們的營收在漸漸縮水,但讓國產手機成為主流在近幾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中低端市場被中國整個自主品牌佔領,從目前來看,手機廠商的壓力是空前的,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的事實已經擺在眼前,而海外一些新興市場幾乎處於未開發狀態。亞太、非洲、南美等地區智能機普及率還很低,發展前景廣闊,同時國內品牌的定位也很符合這些地區的市場需求,所以想在競爭中生存發展,國內廠商必須「走出去」。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然是各大廠商必爭的「肥肉」。在洗牌降至的關鍵時刻,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自身品牌價值及利潤成為廠商們迫切解決的大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34

危機意識低得令人憂慮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10/blog-post.html
面對美國臨時撥款預算及債務上限談判的不明朗因素, 投資者只是當作看美國政客惡作劇, 睇死佢一定搞掂. 美銀美林表示今次只有10億美元資金流出債券及股票基金, 相比2011年8月美國債務上限危機, 當時觸發股票及定息債券基金多達600億美元贖回, 目前投資者的危機意識令人憂慮地低. 雖然筆者認同, 美國債務的上限最終都會得到提升, 不會出現債務違約, 但值得憂慮的不是債務上限提升與否, 而是不斷膨脹的債務, 一間靠不斷膨脹債務才得以生存的公司, 前景有多好, 甚至有無前景, 大家應心中有數. 此外, 據報導羅傑斯認為目前投資者處於愚人天堂, 換句話說投資者在玩"鬥傻"遊戲, 玩過音樂椅或俗稱爭凳仔的人都明白, 椅子的數目永遠不夠參與遊戲的人數多, 音樂終有一刻會停止, 而音樂一旦停止一定有人沒有椅子坐而被淘汰出局. 事實上, 巴菲特也承認目前美國股市的估值已經從5年前的"便宜得離譜"變到"差不多合理", 用價值投資者的言語, 即安全邊際已漸漸消失. 筆者提醒身邊的朋友, 如果過去5年都有投資股票, 目前的現金水平, 應該是5年以來最高的, 投入股市的資金應該要和股市水平成反比例, 股市越升要越增持現金, 而不是投入更多的現金.

筆者目前的投資策略趨向保守, 只是小注資產有大折讓或股價大落後的金融股. 目前恆生指數相距年內高位只有3.37%, 但966中國太平現價不及年內高位的70%. 今年5月27日集團宣佈重組計劃, 以總代價105.8億元人民幣向母公司購入太平人壽25.05%股權, 太平財險38.79%股權, 太平資產20%股權, 以及太平養老4%股權等資產, 代價以發行股份方式支付, 並建議每股發行價為15.39元(港元, 下同). 由於重組對現有股東有利, 當時刺激股價最高升至14.36元, 但升勢因為隨後美國退市和內地經濟憂慮影響大市回落而無以為繼. 不過, 目前大市已經漸回高位, 不排除一旦重組計劃有新進展會刺激股價再次急升. 即使單看業務發展也不俗. 集團最新公佈今年首8個月保費收入, 壽險業務, 財險業務和養老險業務分別按年大增60.3%, 44.2%和36.7%. 於今年6月底中國太平股東應佔內含價值為270.2億元或每股15.84元, 難怪母公司願意接受每股15.39元的發行價, 以重回5月底高位14.36元為目標, 以現價11.66元計算, 潛在升幅23%, 到時P/EV仍然只有0.93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44

PE手握大量現金 行業過熱憂慮隱現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197

研究機構Preqin的資料顯示,在連降4年後,今年PE基金手中的現金已經超過7890億美元,自去年12月以來上升了12%。這顯示了PE們由於擔心行業過熱,在槓桿收購大潮之後,正捂緊錢袋。

2007年是私募股權交易最火爆的一年,交易數量達到有史以來最高點,當年的PE公司手中現金量是7690億美元;至2008年這個數字達到了8290億美元,當年伴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交易數量斷崖式減少了70%。

根據路透社數據,2007年的PE公司完成了價值7760億美元的交易,但是今年這個數字只有3100億美元。

以上數據顯示了自金融危機以後PE公司對於投資行為更加審慎,並且他們也找不到那麼多值得投資的好項目。

同時,機構投資者對高收益項目的渴求加速了PE公司的現金存量的增長。根據Preqin的數據,PE行業今年已經吸引了2790億美元的資金,超過了去年全年數量。2013有望成為PE界史上第四大融資年。雖然還是比2007或2008年少40%,但根據Hamilton Lane公司的觀點,投資者為了節約資金管理費還保留了約2000~3000億美元的「非正式」資金,以備在收購進行時拿出來跟著基金經理投資。據稱,PE基金經理對資金的管理費行業平均約為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33

房委會急速膨脹 情況令人憂慮(2014/2/20) 林本利

 

2014-02-20  NM  
 

 

今年施政報告落實未來十年興建47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當中20萬個屬出租公屋單位,8萬個屬居屋,餘下19萬個是私樓。換言之,未來十年,房委會將大興土木,每年平均生產2萬個公屋單位和8,000個居屋單位。

每次房委會大興土木增加建屋量的時候,都會令人憂慮建屋質素,以及公帑是否運用得宜。上世紀六十年代,房委會前身徙置事務署和屋宇建設委員會大量興建徙置大廈和廉租屋邨,即使當時面對水荒,依然繼續趕工,興建大量鹹水樓和結構低於安全標準的大廈。

筆者有幸,五歲時與父母一家七口獲編配入住石排灣邨,正是出現26座問題公屋的屋邨之一。石排灣邨在1966年入夥,共有七座,其中第二座在入夥後十多年便發現石屎嚴重剝落,結構出現問題,於1988年整幢拆卸。其餘六座亦於之後10年陸續清拆重建。整個石排灣邨入夥不過20多年便要清拆重建,不單浪費公帑,還對居民帶來種種不便。

在港島南區的公屋屋邨,石排灣邨不是唯一出現結構問題的屋邨。黃竹坑邨亦出現問題公屋,最終命運同樣是整個屋邨清拆,之後將土地交給港鐵用作興建南港島線和私樓。另外在1965年落成的田灣邨,早在1991年便要清拆重建,壽命不過26年。

施政報告提到重建華富邨,同樣座落南區,壽命算是最長,在1967年入夥,至今47年。華富邨其中數座,由於混凝土不合標準而令樓宇結構出現問題,須要封閉部分樓層安放巨型鋼架支撐,蔚為奇觀。

九七回歸前後,房委會大量建屋,平均每年產量超過5萬個單位,結果出現短樁事件。1999至2000年間,東涌、天水圍、沙田、油塘等房屋署公營房屋地盤接連被揭發出現短樁問題,須要額外支付數以億元計的加固工程費用,才可以出租和出售。到去年房委會將天水圍天頌苑800多個短樁居屋單位出售後,整件事才暫告一段落。

房委會可算是全世界最大的「包租公」,轄下共有74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另外還有34萬個居屋單位(包括已補價及未補價),11萬個租置單位(即已出售公屋)。現時全港總共有約120萬個住宅單位是由房委會負責興建的,未來10年預計還會增加28萬個單位。

現時興建一個公屋單位建築費約70萬元,興建20萬個單位便要1,400億元。另外8萬個居屋單位,假設每個建築費為120萬元,總數約1,000億元。將兩條數加起來,未來10年房委會將動用2,400億元興建公屋和居屋,即每年約240億元,數字還未包括公營房屋的管理和維修費用。

市民除了關注房委會是否有足夠人手和財力去興建28萬個公營房屋,還憂慮在大量建屋的時候,會否再次出現建屋質素下降,承建商偷工減料,負責官員收受利益等問題。前房屋署總屋宇裝備工程師陳裘大,在2000年11月至2001年8月的建屋高峰期,多次收取承建商或物料供應商近300萬元賄款,遭廉署拘控後被法庭判入獄六年。擾攘多年的天水圍居屋短樁案,廉署先後控告七人,但最終只有兩人罪成被判監。1997至2000年,亦發生過鐵閘公司圍標,騙取房屋署近兩億元的騙案。

房委會及房屋署作為公營部門,獲政府土地和現金資助建屋,當然希望不斷擴張,爭取更多資源。但觀乎往績,不禁令人擔心公營房屋機構急速膨脹所衍生的問題,有關方面實應以史為鑑。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73

你最大的財經憂慮 蔡東豪Tony Tsoi

2014-08-07  NM
 
 

 

看到一篇外國文章,主題是有什麼關於財經的問題,令閣下晚上睡得不好。作者列出很多例子,包括擔心被裁員、金融危機重臨、退休時儲蓄不夠應付不停上升的生活開支等。我相信關於財經的憂慮,有一個世界大同版本,大家都擔心失去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或失去掌握自己財經命運的能力。朋友給你必勝貼士,你沒買,果真大升,你可能不忿氣一兩天,但應該不會影響睡眠。

人的憂慮隨著時勢改變,市況好的時候,我們特別充滿信心,覺得贏錢機會比輸錢機會大;相反,市況不好的時候,我們對前景感灰暗,什麼事情也憂慮一番。憂慮內容會變,但有一件東西不變,而這件東西是所有財經憂慮的根源,就是風險。風險的性質不變,永遠存在,只是我們對風險的態度不停在變。處理財經憂慮,其實是處理各種不同的風險。首先想到的風險,是市場風險,大市大跌,投資者或多或少受牽連。我們還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股市崩潰,恆指跌四成,投資者損失慘重。海嘯這一役最令投資者印象深刻是,所有股票一同下跌,包括優質藍籌股和抗跌力較高的股票,傳統避難所功能失靈。原來有一種股災,投資者陷入極度慌張,要錢不要股票,而在亂世中,唯一有人問津的股票,是藍籌股。三、四線股成交蒸發,有價無市,藍籌股隨時跌得更厲害。市場風險影響每一個投資者,有些時候投資者以為做對了事,例如持有藍籌股,也避不過劫數。投資者遇上這種風暴,應做的事是按兵不動,等候風暴過去。在風暴中太多動作,例如跟風拋售或撈底,出錯機會甚高。風暴始終會過去,藍籌股最先反彈,這段時間睡得不好,沒辦法。另一種每一個投資者都受影響的風險,是利率風險。誰人出任聯儲局主席,主席作風是如何,全球投資者關注,原因是聯儲局政策主宰全球利率走勢。投資跟利率息息相關,是因為投資追求回報,而回報率任何時間也是跟利率掛鈎。換句話說,投資其實是一個投資回報率和利率比較的遊戲。過去幾年,聯儲局實行超低利率政策,全球實質資產價格飛昇,樓市便是例子。投資者須時刻清楚自己投資組合怎受利率走勢影響。

投資者一定知道利率情況,因為他們永遠有一個選擇,是把金錢放在一個無甚風險的銀行存款。近年銀行存款利率近零,投資者不可能不知道。此刻投資者須問自己的問題是,利率日後上升時,投資組合怎受影響。如果你的投資主要是物業,借貸程度非常進取,這時候睡得不好,是應該的。投資者最穩陣的投資是不投資,定期存款也不做,持現金,不過這種表面上保守的投資方法,卻產生另一種風險,是通脹風險。通脹上升,你的購買力其實在下降,完全不投資的風險,是財富在無聲中縮水。有一種風險很多人沒為意,其實足以令人失眠,我有一位朋友領教過。這位朋友表面上財政穩健,持有物業,甚至不只一間,入息穩定,過著舒適生活。朋友遇上突如其來事情,是親人的醫療支出,從朋友賬面資產值看,可以應付,問題是,物業是不動產,急需要的卻是現金,短期內出現周轉不靈風險。另一種風險,是「估佢唔到」的特殊風險。我有一個朋友步入退休年齡,打算一兩年內退休,財務安排穩妥,以為可輕鬆地步入人生另一階段,但遇上一件想也沒想到的事(我不能寫出來,但千真萬確),差不多一鋪清袋,退休計劃無限期押後。「估佢唔到」即是無得估,不能預知是什麼事,也不知是什麼時候出現。唯一可做的事,是做好心理準備,接受世上什麼事情也有可能發生。這張風險清單可繼續數下去,投資者不可能完全掌握風險。最重要的事,是瞭解風險的存在,接受自己控制是有限,做了應該的事,便盡力改善睡眠狀態。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05

經濟放緩憂慮再增:中國乘用車銷量增速創5個月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05

eca86bd9e2eb128fc38507

隨著中國在汽車等領域掀起的反壟斷調查風潮,中國8月乘用車銷量以3月以來的最慢速度增長,為內需疲軟、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再添佐證。(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9月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乘用車銷售同比增長8.5%,至146.82萬輛。前8個月,乘用車銷售同比增速達到10.70%,至1245.95萬輛。

占據中國汽車市場很大份額的通用汽車在本月初曾表示,通用汽車8月銷售增速為6個月內最慢。通用汽車上個月銷售增長14%,至280178輛。同期,日本豐田汽車銷售增長8.9%,至78500輛。

針對8月乘用車產銷同比增速持續下滑,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援引海通證券的解讀: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進入淡季之後需求呈現季節性低迷,二是節能車補貼政策遲遲未出,不少廠家仍處於觀望狀態。

汽車需求放緩增加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憂慮。昨日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也顯示,8月CPI增速降低至四個月最低,PPI則連續30個月同比下滑。彭博新聞社報道稱,中國消費者在汽車反壟斷調查中因等待汽車降價而選擇觀望。

在地產銷售在短暫企穩後再度回落、乘用車產銷增速均繼續下滑、發電和粗鋼產量增速也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如果經濟下滑過快、脫離合理區間,政府還能保持定力嗎?海通證券對此表示質疑,並認為中國經濟短期內或難見底。

此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屢次強調“經濟處於合理區間”,還稱“中國經濟有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顯示政府對經濟波動的容忍度。但他也明確表示“不可能再依靠增發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暗示了全面寬松概率可能相對較低。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詳細統計數據如下:

8月,汽車銷售171.56萬輛,環比增長6.02%,同比增長4.04%。其中,乘用車銷售146.82萬輛,環比增長8.12%,同比增長8.50%;商用車銷售24.74萬輛,環比下降4.94%,同比下降16.36%。

1-8月,汽車產銷1521.89萬輛和1501.73萬輛,同比增長8.61%和7.67%。其中,乘用車產銷1266.18萬輛和1245.95萬輛,同比增長11.55%和10.70%;商用車產銷255.71萬輛和255.78萬輛,同比下降3.94%和5%。

多功能乘用車MPV和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增速依然顯著:多功能乘用車MPV產銷14.37萬輛和14.59萬輛,同比增長47.42%和38.27%;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產銷31.94萬輛和31.13萬輛,同比增長30.16%和29.63%;轎車產銷93.57萬輛和91.08萬輛,產量同比下降1.01%,銷量增長1.31%。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依然低迷。8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4.51萬輛,同比增長5.69%,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7.13%,比上年同期下降0.99個百分點;自主品牌轎車銷售17.79萬輛,同比下降21.09%,占轎車銷售總量的19.53%,比上年同期下降5.55個百分點,這是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同比連續第12個月下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