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明知是保護區 十三年分批買二十七筆土地 追蹤地籍圖 還原慈濟內湖買地真相

2015-03-09  TWM
 
 

 

《今周刊》調查,慈濟在一九九七年先購入內湖三筆土地,隨即申請變更但未成。變更失利後,慈濟一邊重新申請,一邊不斷購地,加上接受捐贈,二○○○年起的十年間,取得內湖基地旁二十四筆土地。明知是保護區還頻購地,是慈濟最引人疑慮之處。

撰文‧李建興

爭議不休的慈濟內湖開發案,除了保護區是否能變更,引爆激烈的口水戰外,由於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釋昭慧日前在臉書上指出,慈濟是經前台北市政府官員掛保證「可以變更」才買地的,這使得全案是否還有其他人謀不臧的情事,更引人遐想。

經過《今周刊》從地籍資料還原土地交易的始末,發現慈濟內湖基地其實早在四十一年前早就種下了禍因,導致今日難解的困局。

種下禍因

四十年前遭水利會輕率變賣事實上,整起開發案的爭議源自於大湖段一小段地號一三三、一四四及一四五等三筆土地,這三塊比鄰山區面向大湖公園的土地,早期是和大湖連結的小湖,由於當時位於行水區上,其有滯洪、灌溉的作用,為七星農田水利會所有。

但是,一九七四年七星農田水利會卻將土地標售給專司住宅、倉儲、遊樂園開發的新陸開發,雖然水利會當時曾附上「但書」表明,「開發利用不得妨礙都市排水功能,該用地位於山溝與湖泊交會處,水土保持功能重要,開發後將影響上游水系排水。」不過內湖區大湖里前里長郭坤祥回述,新陸買下土地後,曾一度規畫蓋大樓,只是遭大湖山莊的一批老國代反對而未能成形,然而開發受阻的土地,卻從此成為業者傾倒廢土的基地,後來又鋪上柏油、蓋鐵皮屋變成巴士修理廠,在人為破壞下,原本防災、疏洪的功能早已削弱。

九七年八月十四日,慈濟經人穿針引線下,向新陸買這三筆土地準備興建兒童醫院。根據釋昭慧近日臉書所指稱,當時經由台北市都發局官員引薦、遴選,並保證可變更開發,亦即經過審慎評估後才購買,但事情不如想像中的順利。

由於慈濟才剛買下土地,三天後溫妮颱風就來襲,不但汐止林肯大郡崩塌,大湖地區也發生了一家三口被淹死的慘劇。但颱風過後,慈濟則分別在九七年底兩度向北市府提出申請保護區土地變更計畫,這讓災民神經緊繃,舉辦公投抗議慈濟興建醫院,這時市府也不敢掉以輕心,於隔年的元月十六日駁回申請。

居民的杯葛和政府的駁回,讓已經花了上億元購地的慈濟踢到鐵板,但慈濟並未作罷,其間不但請來學者評估背書,並透過顧問公司變更設計,將容積率從一六○%降為一二○%,建蔽率更壓在三五%,剩餘的六五%則將種樹和興建滯洪池,同時也刪除醫療、餐飲等設施,改為環保教育用途的志業中心,試圖讓居民卸下疑慮,使變更案得以過關。

有趣的是,慈濟一面「讓步」,卻又自二○○○年起,陸續以買賣或捐贈的模式在該保護區內取得二十四筆土地,至一○年,原本三.一公頃的慈濟內湖基地,已膨脹了三倍,至十三.四公頃,前後購地金額,有媒體粗估為十三億元。慈濟表示,會買下這麼大的土地,只有其中的四.四八公頃會進行變更開發,其餘拿來進行植樹和水土復育,但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理事長李日進則不以為然:「慈濟明知不可為而為,不斷買地,根本是想要將所有保護區的土地買下成為單一地主,減少阻力好辦事!」

令人不解

為何同時變更設計與大量購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方的口水戰糾結於「保護區能不能變更開發?」對此,慈濟向《今周刊》強調:「依法,保護區在政府公共建設或公益需要的前提下,是可以變更的!」而土地開發經驗豐富、熟稔法規的有富建設董事長洪村騫進一步解釋,根據《都市計畫法》,保護區是可以變更開發的,但須符合兩項先決條件,其一為開發目的須符合社會福利、公共事業、宗教建築等公益目的;其二則是土地條件須合乎不造成防洪、生態安全疑慮等規範。

就此觀點,慈濟當然符合第一要項,但爭議就在第二條件。慈濟喊冤:「內湖基地在慈濟購入前,早就遭到破壞(指新陸開發時代),這基地名義上是保護區,幾十年前早就是個破壞區了!」但此番論述,現任樹黨策略長潘翰聲不敢苟同:「當你買了一個贓物,事後才知道它是贓物,就能就地合法嗎?」而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也痛斥,面對保護區應以「保護保護區」、「保護區不能輕易變更」的概念為最高原則,更何況內湖基地的破壞是人為的,「難道,被破壞了就沒有保護的需要?」洪村騫和李日進都認為,目前應委請各方都能接受的公正、專業鑑定團隊,評估該保護區是否還有滯洪減災的效能,才能依法行事。

追本溯源,該土地四十一年來,從水利會輕率變賣、政府任由新陸開發肆意破壞保護區,以及政府官員扭曲現實,牽線圖利,才是全案的禍首,李日進透露:「這樣的人謀不臧,全台皆然,屢見不鮮!」一旦如此,更需要相關單位查緝嚴懲,以絕後患。

慈濟13年內

取得13.35公頃、27筆保護區內土地!

── 慈濟內湖基地一覽

取得時間(年) 筆數 面積(公頃) 管道1997 3 3.1444 向新陸公司購買2000 1 0.1084 向私人購買2001 37.7019 向私人購買2002 6 0.6558 向私人購買2010 14 1.7480 地主捐贈合計 27 13.35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28

內湖案揭發人:我希望慈濟變好 不是希望它倒

2015-05-18  TCW
 
 

慈濟內湖保護區開發案最後會喊停,關鍵人物是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林子淩,如果沒有她過去十年來緊盯著「內湖案」,整個案子恐怕早已過關。

這樣一位環境捍衛者,對於揭發慈濟開發保護區,內心卻萬般掙扎,她說:「我做環境運動十年,最難過的事,就是必須出手去揭發慈濟這些不當手段。」以下是她第一人稱的告白:

一九九七年,當時在台北市都委會,慈濟內湖案就快過關了,朋友來找我,看能不能設法阻止慈濟這個案子;我看到了內湖案的影響,以及整件事情不對的地方,但慈濟、證嚴法師卻是我的恩人,我真的很猶豫。

當時朋友說:「既然慈濟是妳的恩人,妳更應該出來阻止,免得它去做不對的事情,這也是報恩的方式,」雖然後來我跳出來阻擋內湖開發案,但是內心有很大的掙扎。

三十多年前,我還在水晶唱片的時候,我的小女兒重病需要骨髓移植,當時國內尚未開放非親屬骨髓移植手術,我帶著女兒赴美就醫,卻因為繳不足醫療費而被醫院逐出大門,我催促先生返台籌款,一手抱著小女兒,一手牽著大女兒,蹲在美國洛城的馬路邊痛哭失聲。

結果證嚴法師知道了這件事,美國的慈濟開始很主動積極關心,願意幫我們。聽說那時候證嚴法師一天一通電話到美國,就只問三件事,一件是東岸的水災,另一件是西岸的火災,第三件就問我女兒的狀況。

我們在美國舉目無親,那時候美國慈濟的師姊,每天開車半小時,從洛杉磯分會或是會員的家裡,幫我們送飯菜來,有好長一陣子,讓我們可以在求助無門的時候,還吃得到溫暖的三餐。我覺得那樣的恩情,比金錢的支助還要令我感動。

我生病的女兒最後仍然離開人世,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走不出來,最後我有能力走出傷痛,甚至到醫院去安慰其他幼兒癌症病患的家屬,是慈濟給我的能力。

早年的媽媽們,看到孩子受苦心中已經很痛,卻還要承受社會上另一種超過她們能夠負荷的痛苦,那就是傳統認為,父母會生出這樣的孩子,都是前世欠的債,這一世孩子才會來跟你要債,這樣的說法很殘忍。

我在美國的時候,那些慈濟的師姊翻轉了我這樣的想法,她們說:「這些孩子是乘願而來,這輩子出生來受這個苦是來磨練的。」我用那一套回台灣安慰了很多媽媽,也是慈濟翻轉了台灣社會這樣的想法。

我曾寫信給證嚴法師她看到後只說:這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有這樣的淵源,所以我剛開始接觸慈濟內湖案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證嚴法師,但是這封信連要送到師父手上都很困難,因為內湖案送審有關鍵的時間點,最後在不得不的時候,終於有媒體曝光了這個案子;之後,慈濟派出一位志工來跟我溝通了一整年。

一年之後,這位志工了解我們不是惡意,最後還願意幫我送信給證嚴法師,不過這位志工朋友雖然很努力嘗試,但是信一直無法送到師父手中,一直到過了很久以後,不知找誰幫忙,後來這封信真的有送到證嚴法師手裡,根據這位志工轉述,當時師父看到只說了一句話:「這是怎麼一回事?」

一篇媒體報導加上師父「這是怎麼一回事?」一句話,內湖案一度停擺好幾年,但就在二○一三年初,這案子又重新在北市都委會被提起要進行闖關,最後就是在今年三月引起軒然大波,慈濟在三月十六日宣布撤回開發案。

他們沒察覺自己在享受特權內湖案一爆發,裡面所有人都慌了

因為關心內湖案,我開始搜尋慈濟早年的紀錄,才發現原來它早就系統性的到各地蒐集農牧用地或保護區再去變更,包括最早在花蓮蓋醫院的時候,以及之後基隆保護區變更等等。我們的政府官僚讓他們產生很嚴重的錯誤認知,讓他們享受特權,但慈濟卻沒有察覺自己在享受特權。

開始接觸內湖案到今天,我觀察到,他們有很大的盲點。他們會認為:「我們做的是好事耶,所以大家不可以質疑我們。」因為我是做善事,所以就可以擁有特權?且這個善,是不是對方所需的善?也要重新定義一下。

這些年來慈濟享受這樣的特權,內部卻渾然不覺,一路延伸下來到今天,慈濟才會爆發這麼大的問題。

內湖案一爆發,慈濟的朋友告訴我,裡面所有人都慌了,都不知道為什麼外界反彈會這麼大。也因為這樣,之後的回應才會拖很長時間。

他們現在很積極想要扭轉外界的觀感,但到現在我並沒有看到慈濟對於土地不當利用這一塊,提出什麼樣的反省。其實很簡單,慈濟只要回到初心,承諾回到土地倫理,以後不會再去任意開發農牧用地及保護區用地,如果他們可以這樣承諾,那社會上對慈濟的觀感就會大大改觀。

說真的,我對慈濟的情感太複雜了,其實台灣人都是,對慈濟都有複雜的情感。我希望慈濟變好,不是希望它倒。

畢竟一個組織走到今天,慈濟這麼多信眾,這些信眾都是心存善念的,你擊垮慈濟,也等於擊垮百萬人的善念,還是要幫慈濟啊!但要怎麼幫?社會上還在辯證,但外面的人力量有限,最後還是需要慈濟願意面對自己的問題,才會有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60

證嚴找七位名人救慈濟 獨家內幕追蹤

2015-05-18  TCW
 
 

 

帶領百萬國際救援志工,援助超過七十個國家,領導全球超過千萬慈濟人的證嚴法師,這回急了!

在挾高人氣的新任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年初對爭議多時的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表明不予認同的態度下,不但點燃「反慈濟」引信,鋪天蓋地的批評言論,更讓這個台灣最大社福團體慈濟,面臨自一九六六年創立以來,最嚴重的公眾信任危機。

媒體的無情批判,令向來溫良的慈濟人驚駭莫名。三月十六日,慈濟召開記者會,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等四大志業領頭人,罕見站到第一線,宣布社會未有共識前,內湖開發案撤案,並將邀請有組織再造經驗與社會公信力的賢達人士,提出基金會提升方案、分階段財務公開等六點聲明,替反慈濟風波降溫。

4月6日.赴約施振榮夫婦趕往花蓮「上人問我能不能早點見面」

面對外界非議不斷,現任基金會總執行長、也是精神領袖的釋證嚴,對外維持一貫沉默,但七十八歲的她,內心「是有危機感的!」四月六日面見證嚴的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說,原本相約四月中旬,但「(證嚴)上人透過管道,問我能不能早一點來(花蓮)?」

證嚴與施振榮這次會面,雖未見諸任何媒體版面,卻是啟動慈濟成立近半世紀以來,最重大組織變革的起點。

不出一週內,四月十二日上午,由施振榮出面邀集邵玉銘、林懷民、陳維昭、陳郁秀、童子賢、嚴長壽等各方知名人士,以及慈濟基金會高層王端正、林碧玉、陳紹明、張聖原,共十一人組成「慈濟變革諮詢委員會」(以下簡稱諮委會),隨即召開第一次會議,並推舉施振榮為召集人。

委員會敲定,未來數月內密集開會,替明年成立五十週年的慈濟,提供變革建言,最快今年六月底前產生新任董監事名單後,隨即解散。截至五月上旬,諮委會已開了兩次會,第三次訂在五月中旬之後。

「我逐一打電話(給嚴長壽等六位非慈濟人),大家都一口答應,」施振榮語重心長的說:「畢竟慈濟是台灣最重要的財產,總不希望看到它陷入困境。」

風暴中的慈濟,為何找上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扮演啟動變革的關鍵角色?相隔四、五年不見證嚴的施振榮說,可能是他三月下旬,投書報紙「從王道出發,讓孟子為慈濟把脈」一文,主張面對大環境變遷與外界期待,慈濟過去對的模式,如今不一定還是對的,必須不斷調整機制和思維,被慈濟方面注意到了。

4月12日.第一次開會會前播40分鐘簡介影片外部委員轟「很像莒光日」

然而,外人向來無從過問的慈濟內部事務,首度讓這群「外來和尚」參與,卻意外釀致另一場外界看不到的茶壺內風暴。

諮委會的第一場會議中,包括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等,慈濟四大志業的最高領導人均列席做業務報告,為讓施振榮等外部成員了解慈濟,一開始,還先播放四十分鐘的簡介影片,卻遭一名委員炮轟:「既然要做變革檢討,就不要還一直在講自己的光榮歷史,」「這樣很像軍隊莒光日教學!」

這位委員直言:「剛剛四十分鐘影片,我感動的只有一分鐘,是一九六○年代,在家眾每天存五毛的菜錢投入竹筒,出家眾做布鞋拿去賣,也把錢投入竹筒。」隨即話鋒一轉,「其他時間都在講慈濟的偉大功績,和被人稱讚的地方,為什麼要把過去五十年的獲獎紀錄,統統再念一次,我聽了都快昏過去,」「如果章程修改、董事聘任,都不能符合創(立)業宗旨,那所有的改革還是白做。」

據與會者轉述,慈濟基金會三位副總執行長之一的王端正(編按:證嚴的胞弟),聽到這番發言,面色鐵青的解釋,播影片是怕大家不了解慈濟。但這位委員的炮火,卻讓現場不少慈濟比丘尼,鼓掌叫好。

列席的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副執行長葉樹姍證實,確實有諮詢委員做出這樣的評論,這也說明了,慈濟不擅與外界溝通的一面。迄今,包括對外的公關發言群,以及透過網路傳播管道,澄清外界諸多誤會,都才開始起步規畫,「上人總是對我們說,心願多大、力量就有多大,做就對了!」她說。

同是委員,意見卻分歧有人認為技術犯規,有人質疑貪心

此外,這回慈濟身陷風暴,遭多方議論,到底只是單一危機事件,還是長年以來,深埋組織的冰山一角?諮詢委員們對於問題嚴重程度的界定,彼此也存在歧異。有委員認為,慈濟只是「技術犯規,核心價值沒有問題」,只要引進企業管理方法,財務公開透明,便可解決。

也有委員不以為然,認為慈濟這回成為眾矢之的,不只財務公開化、透明化出問題,賑災款取用名實不副,自失誠信基礎;尤其,本身已有那麼多資源,為何還不斷向社會拿資源,更質疑「連柯P都懂,募款募好了就要關閉帳戶,慈濟卻募那麼多,這些錢都有馬上拿去救災嗎?」「(慈濟)為什麼一直吸納社會資源?這樣,其他社福團體就萎縮掉了。」

4月26日.初步共識外力僅階段性,改革靠內部敲定依法設監察人、接班制度化

對於諮委會成員不同看法,施振榮表示,慈濟明年就成立五十週年,為了下一個五十年,這次變革他相信內部是抱著非常正面主動的態度。但由於諮委會只是階段性的組織,「該如何變革,畢竟還是他們內部的事,」因此,諮委會做出什麼結論,以及未來新聘哪些人出任基金會董監事,都宜由慈濟方面宣布。

甚至,諮委會具體任務之一,提出八位以上基金會的新任外部董事名單,施振榮都認為應由慈濟主動提出,再提交諮委會同意較好。

施振榮說,他目前可以透露的是,兩次諮委會初步達成的三項共識:

一、慈濟基金會董事會,將由十一人擴增至十五人。組成成員從目前皆是慈濟人,改為至少半數以上,由外部人士出任。

二、包括基金會和各志業董事會,皆須依財團法人法令,設置監察人,四年改選一次,並派任執行長。

三、傳承與永續,不只討論證嚴的接班,也一併建立各相關法人的傳承制度。

施振榮說,慈濟主要是由功德會、基金會、醫療志業、教育志業、人文志業等,五大法人組織構成,除功德會僧團是屬內政部管理的宗教法人,較無爭議外,其他四大志業體,理應都是獨立法人,但過去以來,「董事會是自己人當董事,決策都便宜行事,」各志業發展雖很順利,但現在社會期待已不是這樣,「社會變了,但慈濟治理卻沒跟上腳步。」

慈濟發言體系也坦承,長年來受爭議的大筆土地取得過程,包括基金會細部財報,「這些都只能問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王端正不會知道,但林能不能對外發言,則取決於上人的態度。」

不過,對於遭批過度吸納社會資源,施振榮則替慈濟解釋。

他指出,慈濟有效動員大量志工,成為全世界人事等行政管理成本幾乎最低的非營利組織,其從政府部門拿到的資源比例,也是世界最低,還因此成為哈佛商學院的個案,「資源集中到慈濟,是因為透過它運用最有效率,是長期信用累積的結果,」他強調,這是資源競爭的必然結果,不應鼓勵齊頭式的分配正義。 做為國內最大社福團體,慈濟由上而下發動空前變革,阻力會不會也是最大?

最怕淪為背書秀挺過「行善的誘惑」,靠主事者自省

對此,施振榮坦言,慈濟成員涵蓋社會各階層,既是人的組織,推動變革沒有阻力才怪。

阻力之一,便是來自大型組織內部,盤根錯節的各方勢力。如何看待變革,這或許不是換掉幾個董事,光談治理便可改變現況,但這群須從簡介影片開始了解慈濟的諮詢委員,短時間內是否可洞悉組織內部生態與權力結構,備受考驗。

花蓮慈濟醫院創辦初期,出任精神科主任的王浩威即點出,包括曾任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的姚仁祿、慈濟大學創校校長李明亮、前慈濟大學教授葉金川等人,對慈濟內部問題的掌握更透徹,卻皆不見參與這次變革,諮委會若未能對症下藥,恐將惹來替慈濟爭議背書的譏評。

長期關注第三部門治理的政大公行系特聘教授江明修認為,證嚴以其人格道德,所領導的慈濟,是東方社會典型以個人為中心的宗教團體,也是德國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提出的「聖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領導者類型,其權力交棒時,必然出現諸侯群起、恐怖平衡的歷程。

江明修說,慈濟內部「實作主義」過強,經常投入大量資源到各地救災,卻反而未能好好思考,如何推動現代化、透明化的組織治理。他期許慈濟,透過這次變革機會,把屬於「聖界」的功德會,和「俗界」的志業體業務切割,成為日後台灣第三部門治理典範,「但這要靠激烈的變革作為,」他提醒。

更深一層看,慈濟遭遇的困境,已非單純危機事件,而是長期以來,內部重大決策一元化,加上行善正當性帶來高度凝聚力,所衍生的團體迷思,其中最引人爭議的,就是多筆農業區、保護區土地變更開發案。

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曾寫過一本人性管理的小說《行善的誘惑》,全書緊扣一個問題:一個心存善念的單純舉動,為何掀起漫天波瀾,危及組織的穩定?

杜拉克讓讀者自己從小說中找答案,但他的問題,同樣也是慈濟人須面對的問題。要回答這問題,除了靠外人提出建言,更有賴主事者的自省深度。

【延伸閱讀】從施振榮、童子賢到嚴長壽,大咖聯手把脈——慈濟變革諮詢委員會11位成員名單

內部高層: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公共事務).林碧玉(財務).陳紹明(總務)慈濟醫療志業策略長.張聖原

外部名人:.召集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前文建會主委 陳郁秀.前台灣大學校長 陳維昭.公廣集團董事長 邵玉銘.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延伸閱讀】一個建案,引爆慈濟信任危機!——慈濟內湖開發案近1年爭議事件簿

2014/6/26 .申請內湖保護區土地變更,歷經4位市長懸而未決,北市都發局重新檢討變更原則,再遭環團抨擊替特定人護航

2014/9/24.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對於該案首度表態:「保護區就是保護區,這就是原則。」

2015/1/16.柯文哲以市長身分接受《建中青年》專訪,表示慈濟把保護區改成開發地,「奇怪耶!」

2015/2/23.玄奘大學社科院院長釋昭慧臉書發文,批柯文哲「羞辱慈濟,善惡必報」,引軒然大波

2015/3/16 宣布暫緩開發.慈濟聲明:「社會未有共識前,內湖園區案即日撤案。」並宣布將首邀非慈濟人加入董監陣容

2015/4/12 施振榮出面.施振榮召集文化、科技業大老籌組「變革諮詢委員會」

2015/4/26 外部建言初達共識.「變革諮詢委員會」形成共識,未來基金會外部董事須過半,並設監察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64

慈濟內湖爭議才歇 中壢園區將闖關

2015-05-18  TCW

有災難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慈濟藍衣人,」慈濟扶弱濟貧的形象,深植在台灣民眾心中。但是,隨著慈濟的園區與建物越蓋越多,民眾對其土地來源的疑慮,也越來越深。

今年三月,慈濟的內湖保護區土地開發案,在各界撻伐聲中,宣布撤回。但舊案未落幕,新案爭議又起。《商業周刊》獨家調查,慈濟的桃園中壢農地變更案,已送進內政部,將在五、六月闖關都市計畫委員會(以下簡稱都委會)。

在尚未完成土地變更前,慈濟中壢志業園區的書軒、精舍,已搶先興建,遭當地民眾檢舉。儘管如此,此案仍送進內政部審核中。

本刊追查此案時意外發現,從一九九一年至今,慈濟透過變更農地、保護區、工業用地所取得的土地,至少超過八十一公頃,總面積比三座大安森林公園還大(詳見第四十六頁表);而這只是本刊取得的案件加總數字,尚不包括未取得案件。這些案件,凸顯出三大爭議。

爭議一:專挑農地、保護區變更

分析本刊取得的資料,慈濟的園區、醫院,土地取得最多來自農業區,其次是工業區,再者是保護區。其中,農業區與保護區合計,占比在六成以上,大部分都變更為社福用地。

「慈濟現在擁有的土地總面積超過一百公頃,幾乎可說是台灣土地之王,甚至在變更方面也可說是『台灣土地變更之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前院長、曾任內政部都委會委員二十多年的楊重信說。

眼看內湖保護區之後,慈濟又有中壢園區即將闖關,「中壢還有很多建築用地未開發,慈濟為何一定要挑選農地來變更,難道非得要開發農地才夠用?」這不只是楊重信的疑問,也是將慈濟內湖案掀在陽光下的關鍵人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林子淩,深感不解之處。

十幾年一路蒐集資料,楊重信發現慈濟近二十多年來,除了內湖保護區的變更遇到重大阻礙,其他變更案在全台各地都進行得很順利。

對於變更順利,慈濟內部也頗為得意。例如一九八三年,花蓮慈濟綜合醫院專用區一案,從送台灣省建設廳到取得內政部通過,只花了十六天。這個紀錄,當年九月五日出刊的二○三期《慈濟月刊》還特別記上一筆。

《慈濟月刊》寫道:「本案是都市計畫案第一個乘『波音七四七』的快速案件,也是台灣光復以來,第一件以省府農業土地為私人機構辦理個案變更的都市計畫案,甚至最後在內政部快速通過下,這一個案子已不是『波音七四七』,它已變成『太空梭』般的速度。」

政大地政系教授、台灣農業陣線理事長徐世榮表示,在台灣,除非是政府,不然一般人要變更農地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慈濟卻能屢創奇蹟。

爭議二:偏愛「個案變更」

獨鍾農地、保護區之外,「它所有的東西都想經由個案變更,不走通盤檢討,」楊重信說。

台灣的都市計畫,由於年期太長,法令規定每隔五年,就必須通盤檢討。檢討的時候,該片土地上想變更地目的眾多土地所有權人,可在這時一起提出申請,之後共同分擔公共設施。

但慈濟獨愛個案變更。「個案變更的時候就只需要考慮自己就好,」楊重信從都市計畫的角度分析,個案變更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破壞整個都市計畫,甚至如馬路、下水道等公共設施都不用負擔。

爭議三:享受特權般的特例

個案變更前,農地、保護區因為不能開發,所以地價相對便宜,且從農地變更為社福用地後,農地建蔽率為一○%,社福用地為五○%,同樣一塊地,社福用地的建地面積是農地的五倍。

「你買便宜的農地、買保護區,可以透過變更轉為其他用途,其他人卻不行,這相對來說就是暴利。」楊重信認為。

他強調,一套制度就應該是全台灣一體適用,慈濟的問題就出在它要走特例,「但特例是客套(話),其實就是特權。」

個案變更與通盤檢討,雖然都是合法途徑,但徐世榮分析,台灣土地開發走的是「開發許可制」,主管機關的權限很大,以至於常有「特權」疑慮。

此舉也讓不少人質疑,為何我不行,慈濟可以?比如,慈濟中壢園區,就有民眾陳情,慈濟把農地變更為社福用地,該民眾的農地在慈濟用地旁邊,也想變更為社福用地,硬生生被桃園市政府打回票。

為了進一步了解慈濟中壢園區最新情況,本刊前往實地勘查。該園區位於中原大學附近,環中東路旁,屬於中壢精華地段。

從園區對面的大樓往下看,這塊被慈濟劃為志業中心的中壢園區,面積共六.八七公頃,約八.六個足球場大,分別坐落在中壢都市計畫區及龍岡都市計畫區內。

靠近環中東路大馬路這一端,寫著「慈濟中壢志業園區」斗大的字,一進門右手邊,是大型資源回收場,佇立在中央的是靜思書軒,另一邊則是範圍較大的精舍灰色建築,從地貌使用來看,已經完全看不出這裡是農地。

這塊地,當時桃園縣都委會四年前雖審議通過,全部農地可變更為社福用地,不過還須內政部都委會審議通過,變更才算完成。由於牽涉的農地面積大且敏感,內政部都委會從二○一二年二月組成專案小組至今,開過四次會仍未通過,「我們對這個案子很慎重,」一位內政部官員說。

最近因內湖案引發社會軒然大波之後,慈濟送了一個新替代方案給桃園市政府,桃園市政府四月二十日發函到內政部表明「此案面積有變更」,面積由六.八七公頃,縮小為二.八公頃。

但楊重信認為,這是慈濟為了避免引起爭議改採的保守策略,先求位於中壢都市計畫區靠近大馬路的二.八公頃過關,並不是縮小規模,而是分期開發。

桃市府曾開罰慈濟16萬,卻未見改善

但不管是縮小規模或分期開發,目前土地變更並未完成。元貞律師事務所律師詹順貴說,這些農地都沒有經過變更卻改變地貌,已違反《都市計畫法》當中土地分區使用相關法令,加上已有建築物在上面,也違反了《建築法》的建築技術規則。

近期上述建物就被民眾檢舉為農業區違建,民眾反映,市府之前大刀闊斧拆違建,附近大型餐廳都被拆得精光,慈濟中壢志業園區卻毫無影響,市府取締政策似乎碰到慈濟就轉彎。

對此桃園市政府表示,二○一四年二月,經民眾檢舉發現慈濟中壢園區,違反土地分區使用相關法令,已開罰十六萬元,至於違建部分,也列管在案,並要求限期改善。

對於種種爭議,慈濟發言系統表示,慈濟是因為桃園目前還沒有社會福利專用園區,因此向政府申請都市計畫變更。且截至目前,桃園市政府對於中壢都市計畫還沒有「通盤檢討」的時程規畫,所以慈濟才採取個案變更模式。另外,中壢園區的既有建築物是從事社福及資源回收示範教育等工作,在土地個案變更申辦程序中已申請暫時維持使用,等個案變更通過後、申辦建照前即拆除。

慈濟內湖案遭外界大力反彈,中壢園區遭民眾檢舉,都僅是冰山一角。一位不願具名的企業界老闆說,慈濟今天之所以會被當地民眾抵抗,是時代轉變了;民眾支持行善,未必支持特權,但慈濟四十九年走來,心態上、做法上卻沒有調整。楊重信認為,慈濟的問題很簡單,只要正視過去一路走來的「方便門」,如今已行不通,回歸正常的土地取得程序,大半困境自然解決,「做或不做,存乎一心!」

【延伸閱讀】農地、保護區都變更成它的建地!——慈濟歷年重大土地變更案

■ 1991年計畫名稱:私立慈濟醫學院地點:花蓮吉安用地變更:工業區→文教區變更面積(公頃):0.54

計畫名稱:私立慈濟醫學院地點:花蓮縣用地變更:住宅區&農業區→文教區變更面積(公頃):23.13

■ 2000年計畫名稱:慈濟志業中心地點:高雄凹子底用地變更:工業區→社會福利專用區變更面積(公頃):3.10

■ 2005年計畫名稱:慈濟志業中心地點:基隆市用地變更:保護區&住宅區→社會福利專用區、道路用地變更面積(公頃):3.51

計畫名稱:慈濟醫院台中分院地點:台中市用地變更: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水利用地、交通用地→特定專用區變更面積(公頃):20.98

■ 2008年計畫名稱:慈濟醫院新店分院地點:新北市新店用地變更:工業區→社會福利專用區變更面積(公頃):1.19

■ 2009年計畫名稱:教育與住宅地點:苗栗縣用地變更:甲種工業區&綠地→社會福利專用區、文教區(含住宅區)變更面積(公頃):23.10

計畫名稱:慈濟志業中心台中東大園區地點:台中市用地變更:農業區→社會福利專用區變更面積(公頃):4.47

計畫名稱:慈濟志業中心地點:新竹朝山用地變更:工業區&農業區→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 變更面積(公頃):1.42

■ 2011年計畫名稱:慈濟慈善志業中心中壢園區(審議中)地點:桃園中壢平鎮用地變更:農業區→社會福利專用區變更面積(公頃):2.80

計畫名稱:慈濟慈善志業中心中壢園區(暫撤回)地點:桃園中壢龍岡用地變更:農業區→社會福利專用區變更面積(公頃):4.07

■ 2015年計畫名稱:國際志工大樓(撤案)地點:台北市內湖生態保護區用地變更:保護區→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變更面積(公頃):4.48

註1:本表年份,白色區塊指變更時間,藍色指地方政府通過時間,橘色指撤案時間 註2:1991年?2009年的土地項目皆已變更註3:中壢園區案目前正在內政部都委會審議中註4:本表為目前能取得之資料,非慈濟所有土地

資料來源:內政部網站、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教授楊重信 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72

獨家〉公益團體一年四二七億捐款 透明度體檢 慈濟、綠色和平、家扶 財務最不公開

2015-05-25  TCW

台灣愛心不落人後,每年公益團體總計可收到超過四百億元捐款,但是財務透明程度,卻遠落後於歐美各國;慈濟與紅十字會先後爆發爭議事件,凸顯出公益團體在財務上的控管、效能,需要在自律和他律上有更多監督和公開資訊。

撰文•賴若函

知名公益團體紅十字會近年屢爆募款資金運用爭議,日前又被民眾爆出將捐贈物資作為尾牙抽獎獎品,導致紅十字會發起尼泊爾賑災募款時,被憤怒網友聯合抵制,官方臉書只好關閉;加上年初慈濟基金會也挨批財務報告不到一頁,引發大眾對於公益團體財務不透明疑慮。

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公益捐款一年達四二七億元,有五百多萬名捐款人,平均每四人有一人慷慨解囊。過去台灣愛心捐款人大多只捐錢,不過問後續捐款流向,紅十字會事件讓更多人開始關心,這些組織是否有效率、正確使用善款。

法規差很大!

美國有990報表強制規範

台灣卻採放任管理

政府對於公開發行公司的帳目收支都有規範,包括會計準則、財報透明、會計師簽證等;但台灣公益團體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任何強制性公開規定,有關組織的財務狀況,完全由公益團體自行決定是否公開,以及公開內容為何。在法規管理上,與歐美落差很大。

《今周刊》上台灣各大公益團體官方網站搜尋,若以美國990報表(公益團體免繳所得稅申報表)規範的主要項目:會計師查核報告、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固定資產變動、人事費用、前五高薪資、投資細目、公開資訊、每年更新財報等等,與台灣知名公益團體目前公開的財報作對照,即可得出台灣公益團體財務公開的「及格生」與「留校察看名單」。

其中,表現相對有誠意的團體是台灣癌症基金會、罕見疾病基金會、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除了前五高薪資、投資細目未公開,其餘皆涵蓋;紅十字會在現金流量表、前五高薪資、投資細目上未提供。

「留校察看名單」則有二○一三年收受捐款高達九十八.三億元的慈濟基金會,雖幾度遭批評,至今仍未公開財務報表,僅在網路公開簡略支出狀況,與針對緬甸、尼泊爾、四川等募款專案的收入支出總額。

同樣情形也發生在知名的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基金會身上,網站上並沒有台灣分部的財務報告,是和東亞包括南韓、香港、中國合併,統一在一頁的財務概要中作說明,看不出每年在台灣所收超過一億元捐款的實際流向。

一三年收受捐款也高達三十五億元的家扶中心,僅多提供了一頁的會計師查核報告,加上兩頁的財務支出、收入簡表。

不過,輿論壓力也讓公益團體開始調整作法。曾經被點名財務不透明的世界展望會和創世基金會,過去官網上只能看見年度工作報告中不到一頁的收入支出概要,在今年慈濟與紅十字會風波後,一三年收到捐款達三十一億元的世界展望會,也在三月首度公開十幾頁會計師查核報告與財務報表。

收受捐款七.二億元的創世基金會,五月中首度將財報放上網路,公關組副組長史淑樺表示,過去財報都有會計師查核認證,送交衛福部,在幾波輿論壓力下,覺得「沒有什麼不可以公開的」,於是在近期加入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透過其平台公開財報。

台灣對於公益團體的財務資料公開規定,雖有《公益勸募條例》,卻只管募不管捐。換言之,公益團體只須針對震災等募款專案公布收支明細和用途說明,一般捐款卻不必公開,難以窺見財務全貌。

「在歐美,公益團體需要透過財務專業認證,才可募款。」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祕書長陳琬惠說,歐洲透過民間的第三方認證機構做外部審查,針對公益團體的帳目,有一定的要求。

查核太鬆散!

不僅免稅資格容易取得

還有公務員看不懂財報

至於美國,則將公益團體財務資料的揭露明訂於稅法中,根據性質不同,有一百多種會計科目要套用,每一年公益團體若未按照規定完成報稅,則喪失免稅資格。台灣則無此要求,公益團體報稅時,只要當年的支出達到收入的六○%,就可以免稅;若結餘款未達五十萬元,則只要經主管機關查核同意,即可免稅,免稅資格取得容易,完全不需要經過像美國一樣繁複的財務資料審核。

陳琬惠進一步表示,台灣雖有規定公益團體財產總額或當年度收入總額達一億元以上者,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申報,否則不符合免稅標準之規定,卻未嚴格執行,形同具文。

為什麼公益組織應該公開具有會計師認證的財報?陳琬惠解釋,會計查核時,會檢視資金使用是否合乎組織成立目的,財報包含動產、不動產、修繕、保險、伙食津貼等費用,更不用說有大筆資金流動,投資行為如買賣基金、股票及土地,還有專案募款有無達成目標,才能對捐款人有合理的資金流向交代。

在台灣,公益團體根據其性質,有不同主管機關如內政部、衛福部、教育部等,對財報各有不同的要求、表格,陳琬惠說,「有的公務人員沒有財務專業可看懂報表,加上種種規定僅是備查,都沒有強制要求公開」,而外界也缺乏公開檢視資訊的管道,規定形同虛設。

自律沒效果!

不到九%在官網提供資訊

慈濟填不滿一頁A4紙

反觀美國,早在一九九六年、九九年陸續修法,不但要求公益團體在網路公開990報表,說明組織資產、收入、支出等;組織內部薪資最高的五位員工,也要向大眾說明其身分、薪資和紅利;前五名支付最高的合約名單,以及與所有董事會成員有關的金融往來紀錄,都必須要公開。

詳盡的公開資訊可供捐款人比較參考,這也是為什麼慈濟在台灣的財務報表不到A4紙一頁,但外界卻可以透過慈濟美國分會的報稅資料,發現慈濟曾投資諸多爭議性大的石油公司、菸酒商、軍火商、基因改造業者等「邪惡基金」。

「公益團體不願公開財務資訊的原因很多,包括心態保守、缺乏基礎財務管理能力和無力負擔額外行政成本等。」政大會計系教授許崇源表示,台灣應仿效美國,訂定一套公益團體可用的會計科目,因為治理績效、公開透明的財務報告,能有效顯現公益團體的自律水準,增進公益機構與捐款的個人、企業之間的互相了解。

二○○五年成立的公益團體自律聯盟,便是因為台灣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度太差,希望強化捐款人的信心,所發起的自律組織,現有勵馨、兒福、伊甸、陽光、聯合勸募等二○九個會員,這些會員每年的募捐能力加起來超過一三○億元,以台灣每年四百多億元的募款總額來說,約占三分之一。

陳琬惠說,每個加入自律聯盟的團體,都必須承諾公開有會計師簽證的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只要上聯盟的網站,可以看到所屬會員七年來財報。另外,資誠會計師事務所也從○八年起,陸續協助國內八十多家公益團體,量身打造、建立起財務管理運作制度。

點入自律聯盟網站,可以看到諸如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罕見疾病基金會等超過兩百多個公益團體近年來的財務報表和工作報告,其財務報表不但有近七年的會計師查核報告,內容包含資產負債表、收支餘絀表、現金流量表、固定資產變動表,雖比不上上市櫃公司的財報詳盡,報告至少也都有十幾頁。

根據公益責信協會一三年調查,僅有不到九%的公益團體於官方網站提供財務資訊,但完整度落差很多,其中包含規模龐大的慈濟、家扶中心、綠色和平基金會等,這些公益團體也未加入自律聯盟,財務資訊相對粗略。

立法不能等!

十多年角力拖延法制化

宗教團體更不透明

許崇源強調,一個組織的財務、預算掌控能力,與工作效率有很大關聯,除了自律,也需要法律監督,帶動台灣公益團體取信社會的能力。

「可以制定一套明確的會計科目準則,讓政府部門能有效的查核公益團體的帳目。」聯合勸募祕書長朱紫碧說,每年主管機關可進行帳目查核,但沒有統一的規定,各個公益團體的科目五花八門,無從比對、檢視起。她建議,可以比照美國,由政府制定或授權民間專業組織,訂出一套詳細的會計科目給公益團體。

「相關立法應盡速落實,尤其是財務比一般公益團體更加不透明的宗教團體。」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曾華源說,《公益勸募條例》規範的對象不包含宗教團體,但即便是有會計師簽證的公益團體,也有過於簡略的狀況,加上財報沒有公開上網,難以監督。他就看過有團體粗列交通費、租金,卻花了一百多萬元買車、辦公室是董事長的房子等情況,這些都應該透過訂定「財團法人法」、「宗教團體法」來規範,規定公益團體要定期上網公開財報、有一套嚴謹的揭露方式,不然就要面臨罰則。

在各利益團體角力、遊說下,「財團法人法」草案、「宗教團體法」草案十幾年來多次進出立法院,始終懸而未決。紅十字會、慈濟事件讓全民看見,在公益、慈善背後,隱藏不少弊端,需要更明確、統一的財務資訊揭露規範,才能正本清源,公益團體方可走得長久、發揮更大影響力。

收受龐大善款 流向卻不透明——9大公益團體財務揭露程度比較美國「??報表」規範之查核項目 有/無提供罕見疾病基金會 陽光社福基金會 癌症基金會 世界展望會 創世基金會 紅十字會 家扶中心 慈濟基金會 綠色和平基金會(含中、港、台、南韓)2013年收受捐款 1.5億元9458萬元 3900萬元 31億元 7.2億元 2.9億元 35億元 98.3億元 2.3億元會計師查核報告 有 有 有 有 無資產負債表 有有 有 無 無損益表 有 有 有 無 無現金流量表 有 有 無 無 無固定資產變動 有 有 有 無 無人事費用 有 有 有 無無前五高薪資 無 無 無 無 無投資細目 無 無 無 無 無公開資訊 有 有 有 有 有每年更新財務報表 有 無 無 無無註:台灣相關規範不完備,故上述以美國990報表(公益團體申報免繳所得稅)須公布項目進行檢視;調查以各公益團體官網為準,統計截止日期為2015年5月19日公開財務 有3個技術問題待克服

會計制度未統一

相比於公司組織有《商業會計法》、《國際財務報導準則》作為會計統一標準,公益團體並無統一法源,會計科目也沒有統一的編號或名稱。

財報格式未統一

財務報表並無統一之格式,報稅時公益團體可使用國稅局提供之格式,也可用組織內習慣的編制格式另用附件申報,難以作統一查核。

檔案格式未統一

有公開上網者,檔案格式含括word、excel、pdf檔。

資料來源:台灣公益責信協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