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療不是必需品

2012-8-13  TCW




美國著名的影集──《豪斯醫生》(House,M.D.),有一幕是這樣的:

豪斯醫生走出診間,對走廊上候診病患大吼:「你們有誰現在願意離開,我就給他五十塊(美元)。」

另一名醫生科蒂(Lisa Cuddy阻止他:「你不能這樣,這些病人就是來看病的。」

豪斯:「要是他們願意為五十塊就走人,表示他們的病沒那麼嚴重。」

科蒂:「就算他們願意這樣,也只代表他們很窮。」

豪斯:「如果他們很窮,給他們錢不是更好?」

一般人常認為醫療是「必需品」,意味不管價格多高,人們都要使用某一數量的醫療。這種主張是錯誤的。為醫療付的價格越高,人們要犧牲的其他東西也越多。說人們不管價格多高,都非要取得某數量的醫療,這等於說醫療以外的東西,對人們完全不重要,這是荒謬的。

其次,每個人面臨的醫療選擇,不是「全有」或「全無」,而是「此多彼少」,還是「此少彼多」:究竟是要把錢花在多去醫院看一次病?還是要把錢花在多去吃點飯?這才是人們現實的選擇。

「必需品」的錯誤在於:把人們選擇當成是「全有」或「全無」:要麼全有醫療,要麼全無醫療。但是現實裡的每個人從不會面臨「全有飯吃、全無醫療」,或是 「全無飯吃、全有醫療」這種擇擇。我們的選擇是:犧牲一點醫療,以換取多吃一點飯;或是少吃一點飯,以換取多使用一點醫療。

用經濟學術語來說:每個人都是在做「邊際」選擇,也就是在「此多彼少」,還是「此少彼多」間取捨,而不是在「全有這個、全無那個」間取捨。「必需品」的錯誤,就在於忽略了「現實裡每個人都是在邊際上做選擇」這個道理。

這就是說,任何事物在邊際上都是可以替代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他的經典著作《價格理論》裡曾分析:每個人可以在某物上少花點錢,以換取在其他東西上多花點錢,讓自己過得更好,「在邊際上,所有東西都是同等必須,也是同等多餘的。」

把醫療視為必需品,意味著邊際上沒有東西可以替代,事實絕非如此。若去醫院看病價格漲三倍,人們上醫院次數就會減少,他們會用其他方式來替代:自我鍛鍊、求神問卜、遍覽醫書、尋找病友、暗訪密醫、改服中藥。任何事物在邊際上都是可以替代的,「醫療」也是如此。

豪斯醫生短短幾句話,就說明了「任何事物在邊際上都是可替代的」這個道理,這是對「醫療是必需品」最有力的反駁。除醫療,下次再聽到「XX是必需品」這種主張時,不妨再回味一下豪斯醫生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61

(轉)必需、剛需和黴需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nyw.html
需求是一個很「不賴」的詞,在宏觀經濟學上,它代表一種積極的正面的力量,一旦經濟萎靡,經濟學家總建議要刺激需求,甚至不惜採用一些極端的方法,比如故意敲碎一塊窗戶玻璃。但是這個需求是很糟糕的黑暗的需求,因為它來自破壞性的力量,新換的玻璃原本有更好的去處——安在一戶沒有玻璃的窗上,而不是刻意敲碎玻璃的窗戶上。
  還有一種黑暗的需求是疾病,可稱之為「黴需」,生病是件倒霉的事,但這個倒霉的事引發治療開支,誘致出這種需求就是「黴需」。
  黴需將在中國未來經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成為老年化社會的代名詞。改革開放前十年我們是吃飽糧食的「必需」,到了改革開放20年之後,我們談論的是買房子的「剛需」,那麼在2015年之後,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2億,「黴需」將滾雪球一樣。
  中國最大的「黴需」是什麼呢?是中國的慢性病。中國嚴峻的慢性病形勢同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高度相關。在癌症中,城市癌症患病率已經大大超過農村,其中最醒目的類別是肺癌,它也是第一大癌。以前很多人認為,肺癌主要同吸煙有關,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煙民隊伍,而且數量還在增長(但總體男性吸煙率從63%下降到57%)。但是,煙民最容易患的是小細胞肺癌。而在飆升的肺癌中非小細胞肺癌佔肺癌比例達到80%,尤其是女性癌症患者大幅度提高。很多不抽煙的生活健康人士是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對於它的成因,除了被動二手煙(基因不耐)、炒菜的油煙(亞洲婦女患病較多),最重要的可能是城市化工業化造成的空氣污染。
  城市化工業化導致的飲食變化也是慢性病的重要推手。周恩來總理曾在患癌期間啟動了中國的癌症普查,這是全世界最罕見的大規模癌症調查。當時參與其中的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發現,儘管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遠遠低於美國,但中國在各類慢性病患病率上都比美國低。當時,中國的癌症主要是胃癌,這是貧窮病,是可以通過發展來解決的。而美國的癌症主要是「富貴型癌症」。美國癌症比例要遠遠高於中國。
  差別的原因,是中國人主要是以農村式的植物蛋白為主,而美國則因為城市化工業化,以吃肉蛋等動物性高蛋白為榮,飲食方式以快餐為主而缺乏家庭餐飲。這使得美國人變得更肥胖、血液中膽固醇更高,而它們都是癌、心血管病、糖尿病的因子。
  現在,情況倒過來了,中國開始追趕美國愚昧的城市化飲食,加上沒有嚴厲的食品監管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國「富貴型癌症」和其他慢性病開始飆升,數字異常可怕。而且城市患癌和慢性病要高於農村。如果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中國的城市醫保系統會被龐大的老齡化人口慢性病擊垮,無數家庭會因為癌症等慢性病的高昂費用而致貧。
  過去農村窮人患癌,沒錢只好煎熬。現在富裕的城市中產和資產階層大規模崛起,他們會努力治病。現在癌具有「平等化」的趨勢,例如空氣污染而致的肺癌,這將導致醫療支出驚駭式上升,黴需將成為一種恐怖的力量。(文/唐學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94

Pettis:社會資本才是中國所必需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36

我們已經多次聽到這樣的觀點,中國的資本存量遠不如發達經濟體的水平,因此將不可避免地繼續增加。同時,我們可以繼續依賴努力地建設道路、高樓、機場和其它基建設施——只要看看中國較落後的東部省份已經把大量資金投入到新項目中,就知道這個觀點已經被付之行動。

但我們不得不反問,究竟是高增長導致資本存量的增加,還是相反呢?從另一個角度講,能否肯定地說,如果基礎設施能為市民所用,這些建設遲早都會帶來積極影響的?排除融資負擔不談,我們應該怎麼分別「好投資」和「壞投資」呢?怎麼在短期分辨它們呢?

今年4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Michael Pettis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一些見解。簡而言之, 理想情況下,每個國家都應該擁有足夠的資本存量,這有利於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標準。然而,只是建立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樓房,是不會使一個國家變「發達的」,也不會使人民享受到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其中的原因是被Pettis成為「社會資本」的東西,它包括健全的制度、法律框架、社會信任和其它一些朦朧的概念。幸運的是,Pettis最新的文章給出了關於他所謂的「社會資本」更多詳細的解釋,並舉出了一些歷史例子,以及這些例子與中國可能存在的聯繫:

對我而言,最為明顯的證據是,一個經濟體為了創造可持續的財富,必須做比增加資本存量更多的努力,這是受戰爭洗禮的前發達經濟體得到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那些貿易港口,比如說香港和新加坡,以及那些小型而資源豐富的經濟體,比如說科威特和十八世紀的海地,極少貧窮和未發展的經濟體成功從貧窮轉變到富裕。特殊的例子可能只有南韓和台灣,這兩個經濟體都在冷戰期間處於非常有利的環境。然而,「貧窮」但發達的經濟體,比如說一戰以後的比利時和德國,或二戰以後的德國和日本,在國家經歷戰爭的洗禮以後,它們的人均GDP都出現了快速的增長,相對容易地就能從貧窮狀態轉變到富裕的狀態。

我認為,其中的原因是,雖然戰爭可能已經摧毀了這些國家的實體資本,但因為戰爭並沒有摧毀這些國家的社會資本,所以這些國家在戰後有能力以較快的速度可持續地增加投資,它們的人均收入也能持續的上升。對於那些實體資本基礎受到摧毀而變得「貧窮」的發達經濟體來說,為什麼發展這麼容易呢,但為什麼對於很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又這麼困難呢?

我能想到的最為合理的原因是,發達經濟體已經存在一套健全的體制,容許它們能充分利用投資,所以,只要它們有能力增加資本存量,它們就可能在短時間裡變得富裕。我認為,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進一步證明了這個觀點——大部分跨國的資本流動(我認為超過90%)都是流入富裕國家的,而不是貧窮的國家。如果富裕國家沒有能力更有效率地吸收新的資本,並比貧窮國家帶來更多的收益,這個事實就完全說不通了。從另一方面講,如果真正重要的是資本飽和率,那麼離資本飽和越遠的國家,在這些國家投資的盈利能力就越高,那麼更多的資本就應該流向貧窮的國家而不是富裕的國家。但明顯這是錯誤的。

那麼,什麼樣的社會體制才是重要的呢?從一個因素考慮,具有明確和強制性法律系統的經濟體,一般都有較高水平的社會資本,因為企業家能更容易地利用經濟條件和基礎建設,建立有盈利能力的業務。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體系,那麼商業機會一般會被擁有政治影響力,能在法律體系中佔便宜的實體所壟斷。很明顯,更有實力的實體並不一定更具有經濟效率,而反向的結論可能才是事實——這被Acemoglu和Robinson稱為「可提拔的」精英(實權階級)。

Pettis還解答了一些關於「可提拔的」精英以及權貴資本主義的問題。

有很多社會原因和政治原因去關心被經常稱為權貴資本主義的不同特徵——腐敗、關係、裙帶主義、只給實力強大的內部人士提供信貸、保護國有企業免受高效競爭者的影響等等,但是在這裡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權貴資本主義通過嚴重傾向於獎勵那些玩政治玩得更好的實體,而不是獎勵那些玩經濟玩得更好的實體,這限制了經濟實體充分利用資本存量所能帶來好處的能力,這樣損害了經濟體吸收更高水平資本的能力。對那些具有較強權貴資本主義的國家,投資的目的一般不是最大化生產效率,而是成為了回饋政治的途徑,所以那些更有能力高效利用資本存量的經濟實體,它們的能力被大幅削弱了。

這不是說,權貴資本主義不能帶來增長。很明顯,是能帶來增長的。但我會認為,只有當實權階級的利益能正確地與增長結合在一起,權貴資本主義才能帶來增長。比如說,我會認為在改革的早期階段,特別是在經受多年經濟災難和低投資的經濟體,權貴資本主義是可以伴隨高增長的,因為引導增長的經濟計劃——在資本存量極低的國家中大部分是投資計劃,將能直接使實權階級受益。然而,一旦出現利益的分化,權貴資本主義將不能和高增長保持一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38

財務智商(38):甚麼物業是「必需品」?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8070

經常都有人說,樓是必需品,唔應該用來炒賣,甚至港產片都要找個靚仔男神出來大聲說:「土地不是用來炒賣!」

很多東西都可以是必需品,例如糧食、空氣和食水,都是必需品,這是很合理的。可是「必需品」會不會同時是「投資商品」呢?有沒有是必需品樓宇呢?

筆者讀大學時,有一位當紅的哲學系教授,就是李天命博士,每逢上課時皆坐無虛席,好似《神探伽利略》中的湯川學教授,請不要妄想ADD到他的課,想旁聽也請早點起身,連通道樓梯都無得坐的。

李博士其中一項很值得大家學習的學問,就是語理分析,簡單地說,就是在討論問題之前,先了解對方正在說甚麼。如果對於問題甚至名詞的定義沒有共識,討論往往會流為各說各話。
比如上面所講的「樓宇是必需品,所以不容炒賣」,必需品一詞是指甚麼呢?如果是「沒有了人就不可以生存」,對不起,樓宇真的不會是必需品,沒有人會因為無樓住,瞓街或者露營就會死的。

抱有這種論調的人,其實是想指出「樓不是用來炒賣」,或者組合一下,應該是說「物業不應該是投資商品」。

那麼投資商品又有那些特徵呢?筆者認為,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個定義,就是「投資商品」:

1. 再售後升值獲利的價值
2. 現金收益的價值
3. 再融資的價值

例如汽車、珠寶、首飾,甚至一些低價的鑽石,一買就跌,落地唔見兩三成,又無息收,又不能加按,就不會是投資商品。反而限量版名牌手袋,因為以作為再融資借錢,都可算是投資商品。

那麼有沒有物業完全不符合以上的特徵呢?當然有,那就未補地價的居屋和「租者置其屋」的出售公屋,以及公務員合作社房屋。

未補地價的居屋公屋,不可以在自由市場上重售,只可以在第二市場出售或者由「白居二」持有者購買,購買之後仍然只能在這個有限的渠道內出售。未補地價的居屋不可以出售,翻按轉按又要房委會批準。

至於公務員合作社房屋,只能轉讓給合資格的人士,又要補地價才回復自由身,如果發展商大批購入後重建,又要再補第二次地價,所以除了寶翠園和昇禦門外,極少有大型的公務員樓重建計劃。

公務員合作社

所以,模範青年認為,「樓不是用來炒賣的!」得,當樓沒有投資價值時,就會變成他們口中的「必需品」。老實說,筆者就真的不會去買,寧願租樓住,可惜在香港,樓宇的投資價值是無法完全排除的,只能夠是「投資商品」,所以就要面對樓價可升可跌的實際情況。

 

同載於property.hk/

 

作者網誌:http://blog.tokuhon.org

816 total views, 18 views today

以上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不應視為任何投資之建議或邀請,投資涉及風險,應先考慮個人因素,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45

消費降級了?分析師稱必需消費未改趨勢,對GDP貢獻還一直上升

今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出現下行引起市場關註和擔憂,“消費降級”成為熱詞。

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撰文表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並不完全代表消費,它不包含服務性消費和虛擬消費。無論哪種口徑的消費,長趨勢都大致與名義GDP同周期,即它們的增速下降只是經濟整體增速下降的一部分,且由於降幅更小,對於GDP貢獻一直在上升。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8月1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消費增長平穩,消費升級仍在持續。其中,居民家政、電影票房、旅遊收入等服務類消費保持較快增長。

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34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1-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個百分點。

劉愛華表示,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月走勢來看,增速回落了0.2個百分點,月度之間的波動是比較正常的。今年以來,影響消費市場的因素和去年也有不同的變化,進口關稅的調整,還有電商的各種促銷活動,對短期消費的增長都造成了一些擾動。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半年消費略有回落,一方面是受到高基數、汽車降關稅政策、假期等階段性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需要註意到產業轉型等對中小企業的影響,開始從企業層面向居民層面傳導,使得部分城鎮和鄉村居民的消費受到一定影響。

郭磊表示,2018年上半年社零下降的主要是汽車和地產系消費,大部分必需消費品並沒有趨勢性。汽車下降有行業規律和政策影響等一系列原因;地產系下降與前期地產銷量有關,二者都不具有“降級”概念。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1-6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52.6萬輛和1335.4萬輛,增速分別低於上年同期1.9和4.3個百分點。

郭磊分析,從居民消費產品內結構來看,看不出消費降級特征。以乘用轎車為例,B級、C級車占比截至2018年上半年一直在上升;一類、二類卷煙銷售占比截至2018年上半年一直在上升;高端白酒和低端白酒也展現出趨勢增速上的分化。

從居民消費支出結構來看,也看不出降級特征。郭磊分析,“消費降級”意味著恩格爾系數的變化,即花費更少支出在不必需環節。但從恩格爾系數看,截至2017年一直在穩定下降;而居民在教育文化娛樂服務上的支出近年整體上升,18年上半年與17年上半年持平;醫療保健上的支出上升比較明顯。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撰文分析,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是反映居民消費的重要統計指標,從這兩個統計指標看,前者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回升,後者自4月份以來出現上漲勢頭,兩者走勢表明2018年以來的消費內需並不疲弱。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支出增長較快,服務消費升級勢頭明顯。體育、健康、旅遊等服務消費勢頭強勁,全國居民人均體育健身活動支出增長39.3%,醫療服務支出增長24.6%,旅館住宿支出增長37.8%,交通費支出增長22.8%。

此外,追求舒適生活的享受型服務消費需求旺盛,全國居民人均飲食服務支出增長16.6%,家政服務支出增長33.1%。同時,個人護理、教育培訓方面投入加大,全國居民人均用於化妝品、成人教育及學前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消費支出也呈現兩位數以上快速增長。

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8.5%,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7.1個百分點,且高於一季度水平(77.8%),顯示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增強。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下半年消費還是有條件延續平穩較快增長態勢的。有幾個因素:一是消費本身是剛性增長的;二是居民收入增長這些年來總體保持較快增長;三是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只會加快,不會停下來;四是進口政策的因素,這些年我國加大了進口,將促進整個市場銷售的活躍和增加供給。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汪時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93

爱立信青少年调查:上网才是必需品

1 : GS(14)@2011-01-22 20:41:42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9/yNMDAwMDIxNzAyNw.html
       在本月初举行的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除了各类平板电脑,最火热的一个词就是“4G”。北美最大运营商Verizon联合多家网络设备制造商,甚至一口气推出了十多款LTE制式的网络产品。
在国内,中移动也率先开启了4G网络规模试验的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正式批复同意TD-LTE规模试验总体方案,将于今年一季度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开展试验。
1月18日,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市场与战略主管常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运营商现在大力推4G的主要目的在于卡位,动力来自于相互之间的竞争压力。
事实上,特别是对中移动而言,尽快过渡到4G有助于改变它现在所面临的被动局面。记者了解到,目前中移动已经给各家合作伙伴发出标书,设备商们正在应答流程当中。预计6城市的TD-LTE规模试验会很快启动。
常刚表示,从之前爱立信在挪威、瑞典等国参与的4G建网案例来看,LTE FDD标准的网络能力还是比较成熟的。“稳定性超乎我们的意料。”常刚指出,目前已有的LTE规模网络都是基于FDD方向。
而对于中移动即将规模试验的TD-LTE标准,常刚认为,它面临的形势比TD-SCDMA更主动,“TD-LTE的国际化状况要更好”。目前明确表示有意或计划采用TD-LTE的国际运营商已有十多家,其中日本和印度的两个新兴运营商已确定2011年部署商用,沃达丰、SKT等已开始TD-LTE试验网建设。
虽然从运营商的角度,通信技术已经迈入4G时代,但是在常刚看来,3G网络的能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换句话说,目前的应用还远远没有丰富到完全利用上3G的网络能力。
常刚表示,如何让网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成为推动行业向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实现这一点靠的就是更多样的终端和更丰富的应用。
根据IDC的预计,到2012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会超过PC的出货量。加上各种PAD类新产品的兴起,具备网络接入能力的终端越来越多。常刚表示,终端之间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但有一个共识是,“没有连接与服务的终端是没有前途的”。
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近期针对都市青少年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这一代人而言,通话已经不再是手机最根本的功能,上网才是他们的必需品。
鉴于此,爱立信建议运营商可以考虑在提供更多移动服务的同时,同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内容提供商进行合作,不仅能够利用现有互联网业务品牌的知名度来带动移动业务的使用 ,而且有助于运营商优化此类业务的用户体验。
另外,根据这类人群对网络内容的使用习惯,对于使用特定业务的用户或以某类互联网应用为主的用户,运营商可以在传统的以语音通话时长为基础的定价方式上增加以流量作为套餐基础价格的套餐定价方案。
事实上,这不仅是3G实现真正发展的基础。常刚认为,未来4G时代什么标准能占据主流,关键也是看终端和应用,“终端为王是一个明显的现象”。
2 : abbychau(1)@2011-01-23 01:51:50

如果真的不能上網我也沒甚麼感覺
3 : GS(14)@2011-01-23 13:25:42

為甚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91

施羅德:歐股廉 慎選實力企業 醫療必需品現泡沫 增持能源科技

1 : GS(14)@2016-12-07 07:31:40

【明報專訊】施羅德今年在英國舉行了一個大型全球傳媒講座,多位重量級基金經理也有出席,多角度分析來年市况。再者,今年很多大型政治事件發生,投資者都關心該等政治事件會否影響了基金經理的選股策略,例如增持現金,甚至縮短投資周期,希望從基金部署獲得投資啟示,跑贏大市。各地財經媒體今年特別關注英國脫歐及歐元區經濟及貨幣問題,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也增加了不明朗因素,環球投資氣氛也受到影響。

剛舉行的意大利修憲公投,結果被否決,現任總理倫齊(Matteo Renzi)也被迫下台,為意大利以至歐洲的政治前景佈下陰霾;另一邊廂,雖然奧地利總統次輪選舉極右勢力落敗,歐洲暫可鬆一口氣,但未來法德等國亦陸續舉行大選,其中法國現總統奧朗德已宣布不謀求連任,增添市場憂慮民粹政黨崛起帶來的政治動盪危機,Eurofirst 300指數及歐元也一度受壓下行,甚至有投資者擔心歐元會否崩潰、歐洲經濟會否受嚴重打擊等。

大型跨國歐企 抗跌力強

對以上局勢,施羅德英國暨歐洲股票團隊主管Rory Bateman認為,歐洲很多企業的業務已經不限於歐洲,而是發展至世界各地,而且基金旗下持有的主要為市值超過50億歐元的企業,相信這類穩健的公司在面對波動市况時抗跌力較強,保持屹立不搖。

Bateman表示,歐洲多國今明年面對政權更替或公投等不確定因素,但相信有個別行業仍然有增長,他指出基金在今年初已開始減持公用行業,而年中組合也開始減持保險及銀行業,而增持了能源、科技及工業(見表)。雖然前景不明,但其實也存在利好因素,例如歐洲持續貨幣量寬政策令利率保持低企,而量化寬鬆政策令歐元持續貶值,帶動歐洲出口企業的盈利增長。當然美國聯儲局即將加息,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仍相對寬鬆;歐元匯率仍會持續貶值,有助於提升歐洲企業盈利能力。

歐元貶利出口 量寬助穩經濟

Bateman指出,截止今年9月份,歐洲在過去兩年貨幣一直有增長,同時信貸量也有增加,因此相信英國脫歐及意大利公投對歐洲經濟影響有限。而歐洲市盈率屬全球最低,今年約為11至13倍左右,相距過往平均20倍,還有56%上升空間。而且歐洲企業盈利及收入較美國為佳,但他也認為由於市况波動,故選股也要更為審慎。醫療護理及消費必需品已處於歷史高位,呈現泡沫,因而相對不看好。

明報記者

[龍彩霞 基金特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832&issue=201612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425

廖偉強:房地產是投資者必需品

1 : GS(14)@2017-01-09 08:06:44

【明報專訊】樓價愈高,愈多人抱怨買不起樓,上不到車!有能力入市的買家,千方百計都要入市,務求有一樓在手,便無後顧之憂!香港是彈丸之地,地少人多,住屋需求更是世界之冠,惟本地房屋供應嚴重不足,除了私人市場有大量需求外,公營房屋亦極為短缺,否則,社會不會有這麼多怨氣。

公營房屋的問題及所引發的民間怨氣,留待政府去解決及消弭!既為地產代理行業中人,筆者今次只集中討論私人物業市場的需求。

政府在去年11月初加辣,令首當其衝的投資者全面退卻,話雖如此,投資者的資金仍需尋找出路,那麼他們會作何種投資呢?答案顯而易見,中國人傳統思想喜愛買磚頭保值,手上額外的資金自然會流入樓市。

資金流入樓市的最大得益者是發展商,因為發展商可以在印花稅及回贈方面作補貼,令投資者不用額外付出更高的成本,况且新盤通常都是一或兩年後才收樓,有足夠時間可以安排更好的資金調動,投資者自然會從新盤入手。

工商舖市場料成目標

其次是工商舖市場,今次的加辣,暫時並未觸及這些類別的物業,筆者相信很多資金會流入工商市場;但是,因為這類物業比較專業,買家在相關的投資知識要比較豐富,才能輕鬆駕馭。

最後是大型單位,如果買家已經手持單位,再買入單位便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為了不必要的付出,他們會選擇「一換一」的策略,換更大的單位,享受更理想的家居,同時增加自己擁有的總呎數。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170&issue=201701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954

盧志威:美必需品食品股較房託值博

1 : GS(14)@2017-11-19 14:47:37

【明報專訊】日經指數自從經過上周大幅波動後,似乎見頂回落,連帶歐股也在慢慢回落,暫時缺乏氣勢,目前新興市場除了中國股市以外,這幾個月如巴西、墨西哥見頂回落的幅度最大,故除了中美兩大國能維持強勢外,其餘都已經轉弱。由於連升多月,出現調整實屬正常,說是大見頂就太誇張,可能只是跌一跌,然後又再向上,而如果調整完畢,可能又會是買入機會。

無懼電商 食品股反彈

近期必需品、食品、房託股在美國最強勢,部分原因是業績期過後,投資者發現電子商貿即使入侵食品業,也殺不死食品股,雖然增長不會太勁,平均也是中單位數的增長,但由於股價下跌甚多,所以呈現慢慢反彈的迹象,某些甚至突破52周高位,如果大盤風險不高,隨時能一飛冲天。

房託的走勢則較奇怪,明明美國12月鐵定加息,中國的10年期債息已升至4厘水平,環球長息也走高,但美國房託股完全不理,跟食品股的邏輯一樣,亦應該是股價超前反映電子商貿的負面影響,反而反彈。

利率信息不明確 選股看盈利

由於板塊輪動剛剛起步,未知這次是否再炒加息後,聯儲局又再腳軟,所以難以定奪趨勢可持續多久,如果二選一,必需品及食品會較值博,原因是宏觀對其影響較小,不用太考慮利息變化的因素,就連聯儲局主席耶倫近期也承認,局方近年言論太多,信息發布不明確,與其再估利率變化,倒不如簡單的看盈利增長。

烏托邦資產管理合伙人

[盧志威 美股搏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667&issue=201711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3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