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京東商城劉強東:上市是向社會開放必由之路

http://news.imeigu.com/a/1327805343173.html

愛好自駕的劉強東在一次北京郊外之行中身陷泥潭,最後一陌生人將其拖出。在市場看衰電商之際,是否還有這樣的人拉他一把?如果自救,京東能上市嗎?

記者 徐英

劉強東好鬥,敢於挑戰行業老大。

在京東商城(下稱「京東」)成立7年後,他首先挑戰了支付寶。在絕大多數電商中,第三方支付平台首選支付寶,用噹噹網總裁李國慶的話說:「支付寶的江湖地位短期之內無法撼動。」可劉強東偏偏放棄支付寶「私奔了」。

「支付寶的費用太貴了,是快錢等的4倍。每年我們都要因為支付寶的費率多支付500萬~600萬元。京東對支付寶還沒到離開不行的地步。目前,在線支付在京東商城用戶支付中所佔比例並不高,只有10%,即使停掉影響也不大。」

內行人李國慶看出了門道:「京東私奔,那一定是另有考慮。」

事實上,惹到京東的不是支付寶,而是淘寶商城。淘寶商城和京東同樣是B2C,是直接競爭關係。京東使用支付寶,不得不擔心自己的交易記錄和用戶數據很容易被支付寶抓取,被競爭對手研究。這威脅到了京東的生存,劉強東絕不能手軟,不管對方的地位有多強悍。

臨近2011年終,劉強東再次挑戰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專門提供購物搜索服務的一淘網。他在微博上指責,有公司擅自抓取了京東的客戶評價信息,這是有違 商業道德的行為。隨後一淘網也彰顯出行業老大的強勢,主動承認被指責的對象就是自己,並回擊稱,這種做法是尊重互聯網的透明和公正。

短暫的交鋒之後,京東通過技術手段,拒絕了一淘的網絡蜘蛛抓取自己網站上的所有內容。此前,淘寶網也一直利用同樣的方法對百度進行屏蔽。

劉強東認為,一淘搜索抓取京東商城商品的用戶評價後,存在利用搜索的比價優勢最終變成超級電商門戶的可能,其對京東的最大威脅是「京東的客戶將被分 流,或者客戶流量入口被一淘所『箝制』,並和電商行業上演赤裸裸的價格競爭」,因此,劉強東要在「一淘用戶習慣未培養起來」之前拒絕一淘。

京東的做法成為電商屏蔽一淘的導火索,隨後蘇寧易購和噹噹網也加入了屏蔽一淘的陣營。

在拒絕一淘的同時,劉強東把矛頭直接指向馬云個人,「信息透明、為用戶服務?這種騙人的鬼話已經沒人信了,早晚誰給錢多誰就排在前面,別想得到公平的信息。相反只會加重電商負擔,最終還是消費者買單!」

一如挑戰支付寶和一淘網一樣,京東最初在網上賣電器,也挑戰了國美和蘇寧。當初李國慶公開調侃劉強東「你招國美幹嘛?」,李國慶的意思是,做家電上 游海爾太強大,你定不了規則;下游國美、蘇寧也太強大,也改不了規則。可劉強東卻偏偏要招惹他們,不僅如此,他還招惹了已經成為圖書銷售老大的噹噹網。在 2010年歲末,一場針對噹噹的圖書大戰由京東發起京東圖書頻道正式上線。彼時,李國慶還沉浸在融資的喜悅中,在紐交所上市的當天,他就以一副老大的口吻 說:「我們隨時應對一切價格戰,對一切價格戰的競爭者,我們都會採取報復性的還擊!」

接下來,噹噹斥資4000萬元促銷,京東就斥資8000萬元迎戰。京東的圖書音像以「折後半價」的價格出售當日,噹噹網就發起了一個「當當巨獻憤怒的年中慶!!」的促銷活動,圖書音像全場滿200返200,滿100返60。

李國慶叫板:「如果京東能拿到十倍於我的30億美元融資,我就繳械投降。」劉強東用微博回應,「本想忍住不說!可是實在難受。遇到十倍於自己的對手就繳槍,絕非創業者該有的精神!用3000萬幹掉3個億的企業,才是創業者該有的追求和氣質!」

劉強東從不服輸,雖然京東被馬云認為「這種低價買來東西然後在網上高價賣出去的模式,是個很愚蠢的模式」,但劉強東仍然做得有聲有色,2011年, 京東預定銷售額為260億元。然而,對外好鬥,對內專制的劉強東,並沒有使京東讓用戶滿意,供應鏈管理和物流仍是京東的短板,對這一點,劉強東稱「需要時 間」來改善。下一步,他打算把投資用在改善物流上。

電商一窩蜂似的崛起,讓這個行業充滿了泡沫,為了成為行業的整合者,電商們都不惜賠本賺吆喝,京東有多少底氣可以在資本市場看衰的境況下繼續擴充地盤?一直傳言上市,卻遲遲未見動作,京東能否熬過即將來臨的電商嚴冬?

模式之辯

2011年,劉強東與馬云正式交鋒。5月,京東商城宣佈棄用支付寶。10月,京東商城屏蔽阿里巴巴新推出的一淘搜索。這讓馬云直接批評京東商城:「我不看好這種低價買來東西然後在網上高價賣出去的模式,這是個很愚蠢的模式。」

雖然劉強東強調京東給行業和品牌商帶來價值的是供應鏈管理,因此自建產業鏈對行業更有價值,但京東商城也開始向更多的電商開放,此為何意?

《財經國家週刊》: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認為,自建產業鏈的方式沒有出路,未來屬於平台商,而京東商城恰好是自建產業鏈,您怎麼看這個觀點?

劉強東: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平台運營有平台模式的價值和優點,我們是以供應鏈管理體現價值。老實說平台模式是沒有能力去管理供應鏈的,真正給這個行業和品牌商帶去價值的是你的供應鏈和管理能力。

《財經國家週刊》:

但現在京東商城也開始對其他電商開放了,說到平台開放,我還有一個疑問,10月份淘寶商城發生的事件,很重要一個原因在於,淘寶有幾百萬個賣家,但入口流量卻很有限,由此造成資源的分配不均。京東商城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劉強東:

這和我們開放沒有關係,京東不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的事兒。我們的賣家數量是嚴格控制的,最多引入幾千至1萬個賣家,而且必須是品牌所有者或者品牌授權 商;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收取佣金,沒有廣告費、流量、關鍵詞推廣等問題,而是根據產品類別收取2%~10%不等的佣金,不是誰給的錢多就給流量,誰給的錢 少就不給流量。我們是根據用戶的喜好向首頁推薦的。

《財經國家週刊》:

有很多網友反映,京東產品在很多環節有問題,比如送貨慢、客服態度差以及產品質量經常會發生問題。雖然您說投訴中京東自有品牌佔比不大,但既然在你的平台上賣,你就應該統一管理、負責。

劉強東:

投訴中的大部分產品都是京東開放平台上的其他品牌,因為我們的平台剛剛開放,要做到和京東商城自己的品牌一樣,需要時間。

實際上,我們已經在逐步改善了,我們平台的賣家收到的投訴大幅下降,下降比例至少有60~70%,我們發貨的週期從原來的3天減少到1天,很快大家就能感受到了。我們希望平台賣家和京東是一樣的品質,不應該有差距。

成本之惑

2011年,在資本領域對電商變得更為謹慎之時,京東商城加大了廣告力度,還請國內一線男星做代言人,此前劉強東曾認為「把大把的錢放在廣告上的電商,將會遭遇生存危機」,既然如此,如何解釋2011年京東的做法?

《財經國家週刊》:

現在資本市場對電商的投資更加謹慎了,為什麼京東商城在2011年卻開始大肆做廣告,還請了身價不菲的孫紅雷做代言人?

劉強東:

廣告佔我們銷售額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也是電商裡最低的。我們每年的廣告額度與銷售額的比例是固定的,我們現在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幾百億元。隨著我們的銷售額暴漲,廣告的額度也在增長。

《財經國家週刊》:

2010年京東商城銷售額突破了100億,2011年准備達到多少?如果要支撐這麼大的銷售額度,需要耗費的成本有多少?

劉強東:

我們公佈的數字沒有一分是虛假的。我們年初定的是240億到260億元,現在已遠遠超出了預定的目標。我們的成本,包括物流、研發以及廣告,這些成本與銷售額的比例是1:10到1:20。

《財經國家週刊》:

通常,電商的成本與銷售額的比例約為1:3或者1:4左右,京東為什麼比例這麼低?

劉強東:

這是因為我們的供給鏈條帶來整個交易成本的下降和效益的提升,這也是我們帶給整個行業的價值。

《財經國家週刊》:

能詳細算算嗎?比如說京東宣佈2012年將招收2萬人,這個成本就很高。

劉強東:

今年要招2萬人,包括倉儲、研發和客服人員等,其中配送員為1.5萬人。我們的人工成本佔到整個銷售額比例非常小。

我們最大的投入是在物流和研發上,公司每年花費中約有70%~80%在這個方面。我們在研發上的投入遠遠超過市場,無論是比例還是絕對值。我們現在 有1000多名研發人員,關聯的是200多萬個SKU(庫存量單位),沒有一個強大的信息系統,公司早就垮了。我們是一個技術驅動型的公司,沒有龐大的技 術後盾來支撐運營體系的話,是支撐不了幾百億交易額的。

上市之謎

愛好自駕的劉強東在一次北京郊外之行中身陷泥潭,最後一陌生人將其拖出。在市場看衰電商之際,是否還有這樣的人拉他一把?如果自救,京東能上市嗎?

《財經國家週刊》:

現在電子商務被一些人看衰是出了什麼問題,你怎麼看?

劉強東:電商業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行業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有問題的是資本市場,是資本市場停止了對電商行業的輸血和投資。在這個時候,一些資金 準備不夠充足的企業,可能會遇到發展的困難,但這不包括京東,我們在市場看衰之前已經拿到了15億美金的投資,目前大部分錢都沒有花。

《財經國家週刊》:

電商洗牌會在何時到來?

劉強東:2011年是電商洗牌原年,包括從心理上和資金上。2011年已經死了一些電商公司,2012年將會更多,做電商要成功需花很長的時間,如 果你要賺快錢的話,想三五年就賺錢,我勸你千萬不要做電商。京東從進入的時候就很清楚,最少需要10年的時間,我們已經做了7年,還會繼續做下去,直到將 用戶體驗做到完美的程度。

《財經國家週刊》:

為以後長期的發展來考慮,上市會是最好的方式嗎?或者上市只是迫於投資人急於套現的一種方式而已?

劉強東:

京東要上市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基本責任,我們把京東上市看作是向社會開放的一個必由之路。

《財經國家週刊》:

京東會在何時上市?現在市場環境並不好。

劉強東:

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上市。我們能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讓我們的物流更完善。

(責任編輯:姜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61

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嗎

http://passport.infzm.com/passport/?refer=http%3A%2F%2Fwww.infzm.com%2Fenews%2Finfzm

日本、韓國、以色列、中國台灣等並沒有選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那種「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企業式管理」的模式,而是把著力點放在大力發展先進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機械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鼓勵農民開展家庭經營式的精耕細作。

近年來,長城內外、塞北江南,農村土地流轉活動持續升溫。截至2010年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85億畝,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14.7%。形勢之好,成就之大,讓各級農業部門非常自豪。

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的「異軍突起」,使得近似「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農業生產,在窘境中突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狀態。因為國家耗費了巨大人 力、物力、財力所形成的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並沒有真正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持久「動力」,導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不得不嚴肅 警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局面沒有得到順利的形成。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 要加快。」

農業現代化的主流思路

針對當前「三農」工作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人們不禁要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央不可謂不重視,地方不可謂不努力,為什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這個「老大難」問題卻長期得不到有效突破呢?

經過反覆檢討,人們終於發現核心「病灶」很可能出在「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上。家庭承包責任制雖然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人均僅為一畝多地,無 論怎樣精耕細作,整體經濟效益都是微乎其微。甚至有人持一種近似絕望的論調:就算允許農民將自己的承包地用來種罌粟熬鴉片,也斷然不可能發財致富!

因此,絕大多數領導幹部和專家學者都認為:如果能夠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通過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溫柔」路徑,讓零散在農民手中的土地 「靜悄悄」地向種養大戶和「龍頭」企業集中並形成規模經營的話,生產資料細碎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科學技術推廣難、投入成本高、產出效益低、農民增收慢等長 期困擾「三農」的許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農業現代化的美好願景就會指日可待。

正因為這種價值取向的不斷「發酵」,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開始高調登台,而且經常性地在主流媒體中被譽為「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當問及什麼是「農業現代化」時,不少幹部則朦朦朧朧甚至暈暈乎乎,並不能真正把握其基本的內涵特徵,表現出人云亦云的隨意性與生搬硬套的非理性。

根據我的調查,多半的黨政幹部主要是通過這樣幾句非常時髦的口號來理解農業現代化的,即「用現代工業經營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 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還有一種說法:農業現代化就是「主體多元化,核心科學化,特徵商品化,方 向集約化,目標產業化」。為了讓大家聽懂,還有人將其翻譯成更通俗的解釋:「農業現代化就是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 齊全、多樣性經營、企業式管理、產品質量好、市場競爭強、經濟效益優、生態環境美」。

按照上述方方面面的形象描繪,「農業現代化」當然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好東西」!在這樣一個充滿了科學力量與理性思維,無論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係都極其完美至善的社會環境裡,困惑了我們多少代人的中國「三農」問題必然一掃而光,從此銷聲匿跡,不再禍國殃民。

農業現代化:「西洋景」還是「中國畫」

但是,恕我直言,包括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內,我國廣大農村中不僅個體小農戶無法達到這種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標準而只能「望洋興嘆」,就連很多自認為實力不俗且已羽翼豐滿的「龍頭」企業,也是不敢高攀而自嘆弗如的。

可以說,這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它所引申出來的客觀標準,對中國來講,且不說目前條件不具備,就算在往後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也都將是不可 能成功登頂的「珠穆朗瑪峰」。為什麼?因為它是地地道道的西方「舶來品」,是從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照搬照抄來的一張美麗的「西洋景」,而不是按實事求是的原 則,由我們針對自己的具體國情所精心描繪出來的一幅「中國畫」。

眾所周知,農業的發展對耕地、土壤、淡水、勞動力、氣候等自然資源條件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國家的區位地理與資源稟賦不同,優勢和缺點則各異,農業現代化便應具有彰顯本國特色的概念與內涵,並必然呈現出差別性、多樣化的發展模式。

真正能推行「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齊全、多樣性經營、企業式管理」這種模式的地方,在當今的世界上也屬鳳毛麟角,僅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極少數幾個國家才「玩得起」。

把美國稱為「農業強國」是無可置疑的。中國人看美國農業最「過癮」和最「震撼」的東西,便是美國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高科技支撐,但很少瞭解美國也為農業現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例如在投入上,美國對農業領域的投資歷來比工業領域的投資大,每生產1美元農產品,約投入8美元,在聯邦政府預算中僅次於國防開支,佔第二位。在消 耗上,美國每年生產3000億公斤糧食,要消耗6000萬~7000萬噸石油、800萬噸鋼鐵,同時消耗大量的磷、鉀等肥料。在污染上,美國農業嚴重依賴 化肥和農藥,化肥和農藥的過量施用導致土壤惡化和環境污染。美國有31個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問題,衣阿華州大泉盆地從1958年至1983年的25年 間,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濃度增加了3倍。美國現在每年使用的殺蟲劑和除草劑為4.5億至5億磅,其對土壤和水資源造成的污染已經無法清除。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的農業現代化是一種資本、技術和能源密集型產業,靠的是用高投入來換取高產出。這種農業模式很難避免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困境:資本 替代土地的結果,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巨額投入和沉重的財政負擔,並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災難:資本替代勞動力的結果是,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導致了勞動力失 業和兩極分化。有學者斷言:當發達國家在強大的價格支持下進行世界農產品傾銷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小農便必然紛紛破產。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從根本上顛倒世界 的既定秩序,要想複製美國的農業現代化模式便是痴心妄想。這種模式你既學不到,也不敢學。

其實,日本、韓國、以色列、中國台灣等地區,現代農業也相當發達,甚至可與美國農業「叫板」。這些國家與地區與中國大陸一樣,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尖 銳矛盾,屬於耕地資源嚴重短缺的類型。他們在培育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並沒有選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那種「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企業式管理」 的模式,而是把著力點放在大力發展先進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機械上,並緊密圍繞農業生產在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和農村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需求,建立起一整 套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鼓勵農民開展家庭經營式的精耕細作,從而大幅提高土地產出率,以保障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始終處在相對平衡的水平上。

我2010年在台灣南投縣信義鄉調查其農業時,該鄉農會理事長告訴我,政府不支持農村土地向大戶和企業集中,即使有足夠的理由,也不能超過30畝。

不知是什麼原因,東亞地區的這一現代農業模式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我們總是喜歡把目光「釘」在美國模式上。

其實,我們的鄰居——菲律賓就曾經做了一回紮紮實實的「冤大頭」而成了「反面典型」。當年,菲國的許多「海歸派」認定,菲律賓的農業和農村要實現現 代化,必須學習美國經驗,依靠資本的力量來改造落後的小農生產。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鼓勵農民土地流轉,積極支持資本下鄉搞規模經營,放手讓跨國公 司和本國資本家控制菲律賓農村和農業生產。在這種形勢下,大量農民成了農業工人。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菲律賓經歷了30年左右的高速發展階段,被 「譽」為有效解決了「三農」問題的「亞洲典範」。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資本日益替代勞動,農業工人被陸續「炒魷魚」。大量失地和失業農民湧入各類城市,而城市又無法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失 業問題迅速轉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菲律賓的人才滿世界流浪,女人作為「菲傭」更是成為國家名片。只要一到香港,就可以發現鋪天蓋地的都是菲律賓「保姆」。 菲律賓經濟社會至今仍然是不知何日為止的衰敗態勢,就是「三農」問題引爆的炸彈。

大規模生產與農民就業問題

菲律賓學習美國農業模式得到慘痛教訓,就算中國有朝一日GDP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大哥大」,政府財政富得流油,有錢實現「資本大投入」了, 也不見得就可以推行美國的現代農業模式。因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人均僅有1.39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40%。美國現有可耕地約1.52億公頃(1公頃=15畝),牧場5.6億公頃,加在一起,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3.18%,人均耕地0.66公頃,是世 界人均耕地(0.23公頃)的近3倍。美國不僅地多,而且人少,全國總人口只有3億。其中,農業人口更是微乎其微,大概為600萬人。「吃飯」對中國來講 是「天大的事」,在美國則為「小菜一碟」。為防止化肥、農藥等工業產品對土壤的污染,有些州還頒佈專門法令,讓大量的土地每年有計劃地進行「休耕」以涵養 地力。

美國由於地多人少,農業在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可以大量採用機械化作業,中國農村土地則很難集中。我在湖北省監利縣「駐村」時,發現網市鎮三官村 11組農民聞傳海當年按人口分了27畝地,散在9處,共19塊,最大的2畝,最小的3分。由於耕地不能連片,品種改良、技術推廣、防蟲治病、機械操作、農 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等各項工作步履維艱,規模生產與規模經營根本就無法形成「氣候」。

且不論中國農鄉山村複雜的地形地貌,很難全面推廣美式機械化、規模化、市場化的大農業搞法;就算客觀條件允許中國推行美式農業現代化,用企業化大生 產淘汰家庭式小生產,廣大農村山鄉的數以億計農村勞動力怎麼辦?怎樣妥善解決他們的失業問題?目前,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高達1.7億,每年還將新增勞動力 六百多萬,進一步機械化勢必會導致更多農民失業。

我當年在農村當農民之時,家家戶戶都養豬。養豬成為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路徑,牆頭上到處貼的標語也說「要致富,多養豬」。現在的絕大多數農民家庭已 經不養豬了,因為政府以強大的財力支持社會資本興辦規模化的養豬企業,每個萬頭養豬場,均可獲得100萬元的財政補助。在規模化大生產的沉重打擊下,本來 就孤獨無助的弱勢農民便只有接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一殘酷現實了。

北京大學潘維教授是我的老朋友,他多年前就曾講過:讓「資本下鄉」集中土地,並號稱這是代表農民的願望和農業的方向;但這只是菲律賓道路,是印度道路,是拉美道路,是資本至上的「主義」。

千萬不要忘記,在中國,家庭承包經營的小生產方式目前仍然還是最重要的就業領域。據農業部統計,以植棉為主業的農村勞動力大約為5292萬人,以種 糧為主業的農村勞動力大約為14726萬人。算大數,佔到全國農村勞動力的一多半。這樣龐大的農民隊伍,主要通過在碎片化的一塊塊承包責任土地上的精耕細 作,來獲取很高的單位產出率,從而維繫全家人基本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

可以說,我國的農業,不僅耕地產出效率比美國要高得多,而且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都是美國人望塵莫及的。所以,中國的小農生產方式雖然給 人一種原始、落後、碎片化、低效率的感覺,但實際上非常有效地解決了巨大的就業壓力,支持了工業化、城市化建設進程,保障了13億人口的農產品供給,維護 了國家的安全與社會的穩定。

但是,很多人對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業形勢視而不見,熱衷於推銷以美國經驗為主要內涵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導致有的職能部門被「迷魂湯」灌頂,照 葫蘆畫瓢甚至是削足適履地規定出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因此,也才有了這樣一個邏輯結論: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將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的必由之路與唯一選擇。

在這個邏輯結論的廣泛影響下,一場以土地流轉為過程的運動式的規模經營行動在全國範圍內被強力推進,而國家規定的農民自願、有償和依法的主體性三原則和「適度規模經營」要求則輕而易舉地被遮蔽起來了。

我不知道當前正在一些地方試點的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是不是為日後規模經營的發展「鳴鑼開道」?倘若果真如此,這「玩笑」就可能開大了。

規模經濟一定提高效率嗎

從理論上講,當土地經營面積達到一定規模後,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有可能會迅速提升,因為規模經營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但實踐反覆證明, 一般情況下的規模經營並不見得就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因為農業與工業是兩個內在規律完全不同的產業領域,工業品的加工生產在工廠裡無分日夜晴 雨,也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按一定標準便可以程式化反覆操作。農業領域十分特殊,生產過程中的地域性、季節性非常強,極容易遭受地形、地貌、環境、氣候、乾 旱、水澇等自然條件的嚴重制約,很難形成大規模、高標準、統一化的生產態勢,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因地因時制宜地去精細化耕作和節點式管理。這就是農業生產 的客觀規律,違背了這一點,縱使形成了規模經營的局面,往往也是粗放經營、廣種薄收,不一定就比農民家庭式小生產的效益更好。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同志也認為:「不是家庭選擇了農業,而是農業選擇了家庭,世界各國概莫能外。」他覺得,「只講土地流轉,不講穩定承包關係和以家庭 經營為基礎是不對的。必須考慮怎樣才能使農民離開土地後生活水平不下降,長遠生計有保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能迫使農民離開土地。必須立足人多地少的國情 來搞現代化。不能搞大資本下鄉,兼併農戶的土地經營權。」同時,陳錫文表示,穩定農戶的經營主體地位不是維持傳統的小農經濟,而是要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 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經濟的事情辦好。他進一步說,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 度意味著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不顧中國具體國情,忽視農業領域的本質特徵,特別是輕率地把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的身家性命置之於城鄉社會「二元」結構下尚屬很不完善的城鎮化,想當 然地用現代工業經營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這是用虛無縹 渺的夢幻概念來構築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說輕點是「食洋不化」的愚蠢,說重點是「禍國殃民」的罪行。

作者為湖北省社科院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77

從有故事的Airbnb,教木鳥、途家認清成長的4條必由之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8/152172.shtml

u=3110121933,3389975595&fm=21&gp=0

8月19日,來自大洋彼岸的互聯網短租巨頭Airbnb宣布進軍中國,宣稱經歷一年半的試水,劍指中國出境遊市場。雖說這是國際化Airbnb的境外擴張,但媒體口中的中國的學徒們,如途家、木鳥小豬、螞蟻等貌似備受壓力。

而中國的學徒們對壓力一說表示不以為然,既有要和中國版Airbnb劃清界限的途家、小豬,也有表示學習強大對手的木鳥、螞蟻。途家技術副總裁莊海如此說,“途家的房屋來源比較多樣化,不像Airbnb一樣幾乎全是個人房東,我們還有很多旅遊地產拿過來自己經營,從中國國情出發,從遊客角度提供特色居住體驗,這點就和Airbnb有著質的區別。”木鳥CEO黃越也表示Airbnb在華的市場主要是境外遊的遊客,用戶通過Airbnb將能預定到全世界的民宿,除了享受相對於酒店較低的優惠價格之外,還可以與房東或其他房客交朋友,並體驗原汁原味的當地生活。社交與體驗,這便是Airbnb的魅力。除此之外,Airbnb攜中國的短租平臺共同教育市場,帶給短租平臺的更多的是機遇。從誕生到如今估值250億的Airbnb,不可否認確實拼盡了全力,摘得了短租王冠,中國學徒們在初始階段確實有太多值得學習研究之處。

一、Airbnb是如何從繈褓里的嬰兒變成市場的巨人?

1、從現有平臺挖掘新用戶

對手很強大,自己很渣。Craigslist是美國最火的分類網站,由創始人Craig Newmark於199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灣區地帶創立的一個網上大型免費分類廣告網站,涵蓋的分類信息包括了求職招聘、房屋租賃買賣、二手產品交易、家政服務、地區活動指南、尋找羅曼史對象,特別是租房業務非常非常快,用戶數量非常多,在2007年業務已擴至50個國家450多個城市,而在紐約、洛杉磯、華盛頓、波士頓、西雅圖、聖地亞哥和舊金山等城市的租房交易額非常大。當時的Craigslist擁有Airbnb最艷羨的海量用戶基數,如何讓用戶轉移到Airbnb一直是幾個創始人頭疼的問題。

想法設法擴大用戶基數。終於Airbnb工程師利用hack技巧,找到個捷徑。Airbnb寫了個機器人允許在Airbnb訪問信息,並允許用戶直接將信息拷貝到Craigslist的分類網站上,直接省去用戶很多麻煩,同時以“善意提醒”告知用戶將在Airbnb註冊的信息傳至Craigslist每月將多掙600美金,這樣一來導流對手網站的用戶流量,二來積累本網站的用戶。可謂名利雙收,積累粉絲。

2、產品調查+產品想象獲取新用戶

從不認可到普及,新事物總是要經歷很辛苦的過程。Airbnb創立之初,房東房客楚楚可憐,而他們一邊在力尋擴大用戶群的良方,一邊將現有用戶維護好。

互聯網產品最吸引客戶的當然是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而好的產品往往來源於使用調查。Airbnb從Craigslis獲得的用戶還是有限的,他們發現在一段時間用戶量增速變緩以後,便決定真正地開發房東。Airbnb的房東自此以後會飛到各地和房東房客見面,親自處理一些問題,包括房間的照片拍攝、房間的重新裝修或者是用戶預定房間中產生的系列問題,“實踐得真知”,果然創始人團隊根據調研後做出了調整,使得用戶量迅速的增長。

創新也很重要,企業做到“小而美”才能“大而廣”。短租從來不是新鮮的概念,但是短租都是年輕人在住,真正把短租做得年輕化、潮流化、個性化,才會吸引年輕人前來居住。當然這就和Airbnb招募的年輕團隊有巨大的關系,早期的設計師、租戶和產品經理想法很前衛,大膽地去創新產品設置,給Airbnb的用戶們更多的想象,住Airbnb推薦的房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舒適的夜晚,更多的是創意和想象。

3、邀請分享中的口碑營銷

Airbnb把把門人的權利交給用戶,用戶自我完善個人及社交信息,不僅有常規的雙向評價體系,同時還有邀請好友推薦分享等系列功能,人性化的言語和設置形成良好的口碑傳播。

第一基本身份信息核實。Airbnb用戶註冊完之後,會有些基本的信息完善,在美國包括護照、身份證等雙層核實機制,在中國包括郵箱、姓名、電話和地址等基本信息。

第二社交信息拓展。Airbnb走得國際咖範兒,有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直接鏈入,即可方便用戶登錄,也可拓展Airbnb的社交功能,同時還讓用戶自行去鑒定租住或者出租人的性格特征,也相當於Airbnb是開放式審核,給雙方自由選擇的權利。

第三Airbnb的好友推薦分享的口碑營銷功能。看似很微微弱的邀請好友功能實際上是Airbnb的最大亮點,包括筆者本人在內,很多人全由好友邀請成為Airbnb的用戶。首先是建立聲譽邀請用戶好友為用戶個人撰寫推薦語,其次是邀請好友註冊用戶,給朋友優惠。當好友註冊租住Airbnb旅行之時,用戶和好友都可獲得255美元的旅行基金,好友租出房源用戶還可再得479美元。這無疑是多贏的好策略,不僅維護現有用戶群體給予激勵,而且擴大新用戶群和房源基數,同時發展了社交功能,形成良好的口碑傳播,滾雪球的效應永遠是最佳最快最有效的營銷戰略。

二、Airbnb帶給途家木鳥們的成長

從零增長到如今250億美金市值的Airbnb,無論是在團隊運作、產品運營和用戶積累等方面,都有太多中國的Airbnb們值得學習的經驗了。中國樓市庫存分化嚴重,據鳳凰房產報道“中國有6540萬套空置房”,不同區域控制差異懸殊,一線、二線城市空置率22%-24%,三線、四線城市26%,特別是沿海旅遊城市房屋空置率高達40%以上。空置房源如何合理利用也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同時,中國旅遊局公布中國的旅遊市場2015年Q2交易規模高達1061億,與2014年Q2相比,在線短租交易額增長了5倍,而現有的酒店壓力比較大,做為酒店補充的在線短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場潛力是無限的,而中國的途家、木鳥短租、螞蟻短租等雖已小成規模,在當前市場監管缺乏和信用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短租平臺如何精細化發展,同時擴大規模目前而言是個棘手的問題,但效仿Airbnb的做法加以創新,未必不可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1、Airbnb分擔教育市場的重任。在中國打開人們的傳統理念是個高成本的事情,途家、木鳥、小豬等占據一定的市場,而Airbnb的進駐分擔教育市場的成本,更好地挖掘短租市場的潛力。途家、木鳥短租等設有專門的團隊,負責教育市場,發現問題,改進產品,改變人們既定的觀念,這無疑是在線短租平臺一大進步。

2、線下招募房東,擴展中國市場。中國的房東比較保守,憑借線上廣告教育房東,還有所欠缺,同時應該組建線下團隊,招募房東,擴大房源基數,在房源基數保證的情況下,精細化房源管理,打造精品房源進行推廣,促進短租市場交易的提升。

3、創新的包裝更性感。創新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短租理念的創新,其次是產品的創新,簡單常規的“訂單”、“規則”等已經吸引不了人們註意,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字眼註入,例如某網站的留言框會顯示,“對於評論剛開始我是拒絕的”,看到好玩的調戲性話語讓年輕人躍躍欲試。Airbnb本來就是走潮流範兒的酷炫產品,中國的短租不論木鳥短租自身的模式還在發展中,還初步階段的遊天下,或是看似還小成的途家,你的本質是創新產品,你的理念就要夠新奇怪,只有這樣二次元的少年們才願意和你玩耍。

4、試水多年,品牌同一概念傳達更清晰。雖然房源上千差萬別,但是短租品牌經營理念一定要統一,形成統一的品牌理念在市場發聲。短租是個相對分散的產品,想要做到聲勢浩大,必須要依賴營銷宣傳統一的品牌理念,砸入市場,導入流量。途家是在2011年上線,木鳥短租於2012年5月,螞蟻短租2012年上線,小豬短租2012年上線,從途家的“途家在手說走就走”,木鳥短租的“一間房一種生活”,到小豬的“有情懷的住宿”,至少是在越來越清晰傳遞品牌理念的路上。

無論是國際化的Airbnb還是本土接地氣的途家、木鳥,為消費者提供更良好的服務,打開中國的旅遊住宿市場,真真正正做成造福社會的分享經濟平臺,才是值得驕傲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隔壁紅紅,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31

央行副行長範一飛:綜合經營是金融業融合創新必由之路

範一飛撰文稱,必須承認,金融業綜合經營使得金融體系的關聯性增加,對金融規制提出了挑戰。但不能因為金融創新而采取簡單回歸分業經營的監管“懶政”。客觀看,分業經營是管理規制,綜合經營是行業選擇。

第一,我國金融業要不要開展綜合經營?

客觀看,分業經營是管理規制,綜合經營是行業選擇。我國最嚴格的分業經營可以追溯到計劃經濟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的專業 銀行時代,例如工商企業短期流動資金和長期基本建設投資來自不同的金融機構貸款。專業銀行導致了市場人為分割和行政壟斷,形成了低效率和高成本。最初的金 融改革實際上秉承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理念精髓。商業化改革以後,銀行從壟斷轉向競爭,服務從單一化轉向多樣化,產品從信用中介轉向資產管 理,可以說是勢在必行。抓住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一對看似矛盾的現象——為什麽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確立了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但是金融業的 跨業融合創新從來沒有停頓?究其原因,是因為更為根本的金融改革目標是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即“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以及“安全 性、效益性、流動性”。上述“四自三性”實際上決定了金融機構必須通過降低交易成本、開展服務競爭以贏得生存和發展。而綜合經營往往是金融機構取得競爭優 勢的必要手段——服務更多更全更新,因而更具吸引力。自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相繼提出“穩步”和“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以來,金融 業綜合經營步伐明確加快。目前,綜合經營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是允許開展綜合經營,還是退回到分業經營,對此有一些不同看法。在我看來,允許金融業開 展綜合經營是尊重市場的現實選擇,而回歸分業經營已無現實可能。

一是從尊重現實的角度看,綜合經營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客觀存在。目前,絕大多數大中型銀行、證券公司和主要保險公司都 已通過設立、並購其他金融行業的子公司和以資產管理業務為代表的交叉性金融業務,跨行業跨市場開展綜合經營。同時,金融控股公司也在快速發展,投資控股了 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等機構的一些金融集團和資產管理公司等都已成為實質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一些地方政府也組建了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在產品方面, 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50多萬億元,與銀、證、保金融業表內總資產相比,比例達到1:4,已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貨幣供應 量波動也產生了明顯影響。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使得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的相互交叉和融合更加深化,一些互聯網企業陸續進入金融領域,在支付、小微貸款、 金融產品銷售等方面快速發展,部分企業已構建了涵蓋銀行、證券、保險業的綜合化金融平臺。

二是從提升金融業競爭力角度看,綜合經營是實現收益與風險平衡的創新方向。長期以來,我國金融機構的主要缺陷是業務結構 單一、經營方式粗放、金融服務水平不高,金融產品的深度和廣度難以滿足多元化金融需求。在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背景下,金融業有效管控風險實現可持續增長 的壓力日益突出。綜合經營促進金融機構的業務和收入更加多元化和均衡化,更好地抵禦周期性風險,提升跨周期經營能力。

三是從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看,綜合經營是實現金融結構調整、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必要措施。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 實“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任務,金融業肩負著以金融創新推動企業去杠桿、補短板的重大使命。從去杠桿看,一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發展結構失衡,融資方式以銀 行間接融資為主。“要發展找貸款、要貸款去銀行”造成企業債務持續攀升,杠桿率高企。在經濟上行期,資產負債水漲船高,企業效益掩蓋了債務壓力;當經濟下 行壓力加大,高杠桿則凸顯為經濟金融領域的突出風險。去杠桿需要創新思維。資產證券化和市場化債轉股等必要手段客觀上要求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密 切配合,聯動創新。從近年來綜合經營的效果看,一些金融機構整合不同行業子公司的優勢,通過交叉銷售、合作營銷、聯合投資等方式,滿足了部分企業的多元化 融資需求,有利於改變融資過度依賴銀行體系的狀況。從補短板看,我國企業長期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取得比較優勢,但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小微企 業發展缺乏後勁。補短板同樣需要新思維。針對科技創新企業和小微企業高風險-高收益的特殊性,各類金融機構應該共同采取采取投貸聯動、股債結合等方式,多 渠道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引進大數據技術,在高效率管理風險的前提下補足銀行在長尾客戶服務方面的短板。實踐中,部分金融機構也已通過綜合開展銀行、信托、 金融租賃、投資銀行、保險等業務,在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保障房建設、扶持中小企業、支持縣域經濟與“三農”等方面改進了金融服務。然而,受制於創新 能力不足和現行監管約束,我國金融機構開展綜合經營總體上還停留在追求金融全牌照的層面,不同金融業務的相互補充和聯動仍然有限,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子 公司之間的協同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儲蓄資金向股權投資的轉化十分不足。金融業通過綜合經營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還需要大幅提升。

實踐表明,金融業綜合經營增加了金融產品、服務供給的多樣性和競爭性,使企業和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促進了社會經濟發 展,也助推了金融業自身的改革開放,提升了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雖然其間也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監管體制不相適應的矛盾日趨嚴重。但總體來 說,繼續發展綜合經營符合金融業風險和收益平衡需要,也是當前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尊重規律,敬畏市場,因勢利導,應作為改革的基本 原則。

第二,國際上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步伐停滯了嗎?

從世界範圍看,綜合經營一直都是金融業的主要經營模式。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導致了美國銀行業與證券業的嚴格分離, 但與此同時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一直實行全能銀行(Universal Banking)制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英國進行金融大爆炸(Big Bang)改革,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的金融集團廣泛出現。受其影響,日本也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通過立法,由此也帶動了韓國、臺灣等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金 融業綜合經營。1999年,美國頒布《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允許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開展綜合經營,標誌著綜合經營在全球範圍內徹底取代了分業經營。這背 後的驅動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金融結構更加市場化,資本市場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商業銀行很難完全不介入證券業務中;二是金融機構有追求規模效應、範圍經 濟從而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內在動力。目前,主要發達經濟體和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均允許金融機構開展綜合經營。從具體模式看,相當多國家主要通過 控股公司結構實現綜合經營,同時,銀行、證券、保險的業務和產品交叉情況也很普遍。

從最新發展趨勢看,後金融危機時期全球金融業總體方向是優化綜合經營、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危機爆發後,有人認為金融業綜 合經營使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過於複雜,加劇了金融風險的識別和管理難度,是危機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應限制金融機構的規模和經營範圍。但國際社會經過不斷 反思,認識逐步由淺入深,由直觀轉入理性。一些觀點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與討論。

一是理性認識分業經營、綜合經營與危機爆發的因果關系。2009年5月,美國國會授權6名民主黨成員、4名共和黨成員組 成了“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目的是調查美國本次金融危機的成因。該委員會走訪了700余位證人,舉行了19天聽證會,給出的危機成因是:監管失敗、系統 重要性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失敗、過度借貸和高風險投資、應對危機準備不足與政策前後不一致、問責缺失、住房抵押貸款門檻過低、衍生品失控、評級機 構失靈等八大原因,其中並無綜合經營。實踐證明,在金融危機的暴風驟雨中,相比單一化經營,綜合經營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據麥肯錫公司統計,中小型單一 業務銀行占了金融危機中失敗金融機構的絕大多數,在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和2009年,美國149家失敗金融機構中綜合經營集團只有3家。

二是優化綜合經營格局。危機後,美國“沃爾克”規則、英國“威克斯規則”、歐盟“利卡寧報告”的主要內容是在商業銀行的 儲蓄業務和高風險業務之間建立防火墻,目標是提高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水平,並非禁止或限制綜合經營。特別是,由G20引領、IMF和FSB等國際金 融組織推動的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更好地優化了金融業綜合經營的頂層設計。危機後,一些金融機構也全面優化了綜合經營格局。如花旗集團將保險、證券經紀等集中 納入旗下的“花旗控股”,以減輕資本金壓力。摩根大通仍然保持多元化業務結構,大力發展交叉銷售和業務協同,降低投資銀行經營成本。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在轉 型為金融控股公司後,重新樹立起在投資銀行領域的優勢地位,摩根斯坦利還由此進入商業銀行業務領域。目前國際前20大銀行集團、前20大保險公司都擁有多 元化的業務結構和經營模式。在此可以做一個比喻:假如洗澡水是風險管理失控,嬰兒是綜合經營優勢,倒洗澡水而不扔掉嬰兒就是各國興利除弊的良好實踐。

三是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危機後,各國並不否定金融業的融合創新,而是從如何解決監管失敗的角度構建著力防範系統 性風險、有效管理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新框架。宏觀審慎管理制度隨之建立並不斷完善,在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方面正在構建一套更加清晰而嚴格的監管 規則,金融業綜合經營將遵循新的監管要求進一步規範發展。

第三,在承認金融業綜合經營是大勢所趨的前提下,怎樣建設良好的制度環境?

我們面臨金融業融合創新的道路選擇。綜合國際實踐經驗、我國實體經濟需要和金融業發展現狀,發展金融控股公司是穩妥推進 金融業綜合經營的基本方向。可以按“集團綜合經營、金融控股公司管理股權、子公司分業經營”模式設計並規範我國的金融機構跨業發展基本框架。這就要求我們 全面完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組織架構,落實風險管理主體責任,減少套利投機,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及內控機制和信息數據平臺,提高持續的風險管控能力。

我們面臨金融業融合創新的規制選擇。必須承認,金融業綜合經營使得金融體系的關聯性增加,對金融規制提出了挑戰。如:金 融控股公司監管真空導致層層控股和整體杠桿率上升,單體風險傳染至整個系統,跨市場監管套利活動以及複雜而難以管理等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金融創新而 采取簡單回歸分業經營的監管“懶政”。建立面向所有投融資行為的功能監管以保證監管全覆蓋,建立立足嚴格的消費者保護的行為監管以確保創新負作用最小化, 建立穿透式監管以確保杠桿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才是合理的規制選擇。同時還要建立良好的監管問責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明顯加快,形成了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複雜的產品 結構體系、信息化的交易體系、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特別是綜合經營趨勢明顯”。為此,明確要求我們“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要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和 金融控股公司”。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通過不斷的融合創新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三去一降一補”,努力防控風險,是我們應該而且 必須堅持的方向。

剛剛結束的G20杭州峰會的主題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可以說,不論是經濟還是金融,長遠發展的 動力都源自創新,良好的體制機制都立足於鼓勵創新。綜合經營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在設計合理的政策環境下,我國金融機構必將藉此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成為全 球金融體系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流砥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090

【TMT】材料為王,拿什麽來承載超高頻波段:國產電子行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601&summary=

【TMT】材料為王,拿什麽來承載超高頻波段:國產電子行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TMT行業向高頻高速升級大潮將大幅推升高頻線路板需求


高頻民用化升級帶來高頻電路板需求


高頻民用化升級帶來高頻電路板需求。幾年前,1GHz以上的高頻信號,只是限於在航空航天與衛星通信等領域使用。通信技術的快速進步,使原有的民用通信頻段顯得非常的擁擠,再加上某些軍用頻段的逐漸讓位給民用,使得民用高頻通信獲得了超常規的速度發展。當前,電子信息產品邁入了千兆赫茲(GHz)的高頻時代,以微波為代表的高頻等通信帶來高頻電路板需求。


我們回顧微波的定義:波長為1m~0.1mm、相應的頻率範圍為300MHZ~3000GHZ(1GHZ=1000MHZ)的電磁波稱為微波。常將微波劃分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亞毫米波四個波段。事實上,我們需要特別留意微波波段,因為未來的5G、自動駕駛、室內超高速通信、短距離超高速無線通信都落在微波波段。



從物理特性來看,微波具有如下特點:


1)頻率高。微波的震蕩頻率極高,每秒在三億次以上,震蕩周期很短,在10-9~10-12s之內,和低頻器件電子的渡越時間10-8~10-9s屬同一數量級或者還小得多。微波的頻率高,在不太大的相對帶寬下,其可用頻帶很寬。頻帶寬意味著信息容量大,使得它在需要很大信息容量的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似光性(幾何光學特性)。微波的波長比一般的宏觀物體(如建築物、船艦、飛機和導彈等)的尺寸都小得多,當微波波束照射到這些物體上時,將會產生顯著的反射。波長越短,其傳播特性就越接近於幾何光學,波束的定向性和分辨能力就越高,天線的尺寸也可以做得越小。


3)能夠穿透電離層。微波能毫無阻礙地、低衰減地穿過電離層,因此稱微波是“宇宙窗口”,為衛星通信、宇宙通信、導航、定位以及射電天文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4)測量技術上特點。在測量技術上微波波段也有明顯特點。低頻電路測量的幾個基本參量是電壓、電流和頻率,在微波波段電壓和電流已失去了唯一確切的含義,因而測量的基本參量是功率、阻抗和波長。


我國通信電子行業相對較好的產業基礎決定了高頻線路板潛力巨大


政策驅動助推光通信等新興行業景氣度提升,帶來通信基建、設備及電路板等眾多需求。為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略,2017年1月,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布《信息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6年-2018年,預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共需投資1.2萬億元,其中重點推進骨幹網、城域網、固定寬帶接入網、移動寬帶接入網等92項重點建設項目設計總投資9022億元。


A股通信板塊上市公司顯示行業景氣度較好。2016年板塊總營收同比增加35.38%,歸母凈利潤增56.69%。17年Q1歸母凈利潤上升2.60%。(剔除中興通訊、中國聯通,考慮到並表和新股)。我國通信電子行業較好的產業基礎決定了我國高頻線路板發展潛力巨大。


高頻線路板將是電子行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全球線路板市場規模



全球PCB行業將在新一輪成長周期中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創新型應用終端電子產品的異軍突起,將為全球PCB行業提供更多的市場增長點。


根據預測,,2017年線路板規模將達到646億美元;其中中國占到到291億美金的份額。



類半導體行特征:國內線路板體量大,但高端份額和產業規模不匹配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7為年預測我國印制電路板產業總產值為291億美元;2020年達359億元中(其中15%為高頻板,對應53.9億美元)。


未來幾年中國PCB行業的發展將迎來更多的機遇:首先,產業的持續轉移和世界知名PCB企業在中國生產基地的建立,使得中國PCB行業的集群優勢將進一步凸顯,也將催生更多的本土企業更快地成長和發展,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學習效應推動技術實力和經營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其次,“十二五”期間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將為中國PCB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以及政策支持;最後,消費有望在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占據更為重要的位臵,國內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促進應用市場規模的擴大,間接帶動上遊PCB行業的發展。


據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印刷電路板產業總產值將達到359億美元,而2020年全球高頻微波板占PCB總體比例將達到15%,對應到我國的53.9億美元。



材料先行:材料國產化是高頻線路板行業崛起的必由之路


高頻電路板定義及分類


我們來看下高頻微波印制板的定義:在具有高頻微波基材的覆銅板上,加工制造成的印制板,叫作高頻微波印制板(高頻PCB板)。


高頻微波印制板分類(按基材料)種類):高頻基材同普通FR-4基材合壓形成的印制板,叫做混合型多層印制板;高頻微波基材與金屬基混合壓成的基材制成的印制板,叫做高頻金屬基印制板。


高頻電路板:傳統基材無法滿足高頻需求


高頻微波印制板對於基板材料的要求:印制板的整體特性、加工性能、長期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板材料的特性。對高頻微波印制板而言,所使用的基材與FR-4是完全不同的;傳統的PI和FR-4材料已經不能滿足需求。


基板材料的更新現是實現PCB的高速高頻化的關鍵環節。要賦於PCB高速、高頻化的特性,主要是通過兩方面的技術途徑:一方面,是使這種PCB發展成為高密度布線(微細導線及間距、微小孔徑)、薄形以及導通、絕緣的高可靠性。這樣,可以能進一步縮短信號傳輸的距離,以減少它在傳輸中的損失。另一方面,要采用具有高速、高頻特性的PCB用基板材料。而後者的實現,是要求PCB業開展對這類基板材料的深入了解、研究工作;找出、掌握準確控制的工藝方法。以此來達到所選用的基板材料與PCB的制造工藝、性能及成本要求能夠實現合理匹配的目的。


高頻電路板對基板材料的要求


為實現高頻,高速傳送信號,首先考慮的是基材的介電常數(Dk)和介質損耗因素(Df)這兩個性能參數。


1)基材數介電常數Dk要求:越小越穩定越好。越小則儲存電能力越少,從而會讓信號傳播速度越快。


2)基材耗介質損耗Df要求:越小越好。介質損耗越小會使得信號損耗也越小。


3)其他性能,比如基材的結構、基材的熱膨脹系數等。


讓我們來回顧下幾個重要概念:


1.介電常數


介電常數Dk(εr),即dielectric-constant,表示某電介質電容器的電容,與同樣構造的電容器在真空狀態下的電容之比。


2.覆銅板的介電常數


覆銅板,由樹脂、增強材料(布、纖維、紙)和充填劑所組成,構成為電的絕緣體,也稱為電介質。


高頻電路板的基材對比分析


基板材料所用的樹脂的介電常數(Dk或或εr)、介質損失角正切(Df或或Tg)的高低,主要受到技術的結構本身的極化程度大小而定。極化程度愈大,介電常數值就愈高。因此,我們可以消除或降低樹脂中的易極化的化學結構,來達到有效的降低基板材料Dk、Df值。以下分別介紹各種具有高介電特性的樹脂構成的高速、高頻PCB用基板材料的特性情況。


聚四氟乙烯樹脂(PTFE/Teflon)


聚四氟乙烯,英文名PTFE,俗稱Teflon,Dk=2.4,其分子結構是對稱的,因而具有優良的物理、化學和電氣性能。PTFE能耐許多強腐蝕性介質,至今尚無一種能在300°C以下溶解它的溶劑,因而有“塑料之王”之稱。其相對密度2.14~2.20,熔點417°C,吸水性(24小時)<0.01%。PTFE具有塑料中最好的絕緣性能。


在低Dk、低Df基板材料所用的樹脂中,早期應用較多的PTFE。這種低Dk樹脂的基板材料,在1975年間被收入到美國軍標中,從此在以航天、航空、軍工業為中心的領域中,得到長年的使用。


另外,鑒於聚四氟乙烯是介電常數最低的物料,通過調節玻璃纖維、陶瓷粉等填料和聚四氟乙烯的比例,可以形成微波板材的系列化。


但PTFE樹脂同樣存在一定缺點:在機械強度、熱傳導性等方面又不如熱固性樹脂的材料。在印制電路板的制作上必須要經特殊的電鍍前處理,並且它在成型加工、機械加工(切削加工)上較為困難。這使得PTFE樹脂基材無法制造高密度化PCB和高多層化PCB產品。基於聚四氟乙烯剛性差、鉆/銑毛刺多、孔金屬化困難、成本高,各板材供應商開發出了介電常數3.2~3.8之間的不含聚四氟乙烯的板材。其結構是玻纖、陶瓷、樹脂,樹脂多為聚酯、聚酰亞胺、聚苯醚等。


熱固性氰酸酯樹脂(CE)


熱固性氰酸酯樹脂(cyanateester,簡稱CE)是一種具有很好的介電特性的樹脂,但考慮到它的成本性、加工性,目前很少單獨地用於基板材料的制造中。往往是通過用環氧樹脂、雙馬來酰亞胺樹脂(BMI)、高耐熱性的熱塑性樹脂等對其的改性,才成為優異綜合特性的基板材料用樹脂。


特別突出的改性CE的成功例,是由雙馬來酰亞胺與氰酸酯樹脂合成出的雙馬來酰亞胺三嗪樹脂(bismaleimide-triazine,簡稱BT樹脂)。它是一種優秀的低εr性的基板材料用樹脂材料。近幾年來,它的市場需求在不斷擴大。日本三菱瓦斯化學公司於20世紀90年代中獲得將其應用基板材料上的重大成果,成為了這類基板材料世界上目前最大的生產廠家。另外,ISOLA(歐洲)、日立化成(日)等公司也有該類基材產品。由於它是一種重要的低ε基材,因此被列入到了世界的一些權威標準之中。BT樹脂中的極性官能團含量很少,甚至不含活性氫的官能團。這使得這種基板材料的εr值很低。它是一類適用於高頻、高速化PCB要求的、有發展前景的基材產品。特別是較為廣泛地應用在要求高速化的IC封裝基板上。但當前這種BT樹脂基材在價格上與低Dk、高Tg性的FR-4基板材料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劣勢。


聚苯醚樹脂(PPE/PPO)


PPE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基材的主樹脂,是開發制作出低Dk、低Df基板材料的一個很好的途徑。近20年左右,在這方面的開發技術獲得了較大的進展。它在基板材料中應用最廣泛的是聚苯醚樹脂(簡稱PPE或PPO)。PPE樹脂為一種熱塑性樹脂,屬於非結晶材料。這種樹脂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高尺寸穩定性、低吸濕率、低介電常數、低介質損失角正切。它的εr、tanδ特性,在溫度、濕度、頻率的變化下,具有很好的穩定性。為了解決熱塑性樹脂共有的耐熱性和耐溶劑性低下的問題,多是利用高分子的互穿網絡技術(IPN技術),在PPE樹脂中引入熱固性樹脂或可參預反應的某種官能基團等,使它成為聚合物合金化。常見引入的樹脂為環氧樹脂、氰酸酯樹脂、含丙烯基的樹脂或化合物等。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美國、西歐等國家、地區已相繼開發出了多種類型的熱固性PPE覆銅板。


改性環氧樹脂(低ε型型EP)


環氧樹脂(EP)原本的介電特性對於高頻電路用基板材料來講,是並不很理想的。但對它進行改性,可以達到低εr性基板材料(低Dk型FR-4)的特性要求。通過這條途徑而實現的低ε性基材,具有制造成本低、加工性好的優勢。在改性的技術上,盡管在國外文獻報道中有各種各樣的手段,但國外有的覆銅板技術專家認為,目前較有成效的主要有兩條渠道:


其一,在環氧樹脂體系中引入帶有烷基結構的,或低極性、較大分子基團的樹脂固化劑。


其二,在環氧樹脂體系中引入可以通過與原環氧樹脂發生固化反應,起到對極性基團進行封閉作用的固化類樹脂或化合物。


MS、PEEK等其它樹脂


為了使基板材料進一步的降低其介電常數,國外覆銅板業還在最近幾年不斷地開發出新型樹脂,並用它制作出低εr性的基板材料。在這方面所采用的新型樹脂如:馬來酰亞胺—苯乙烯樹脂(簡稱MS樹脂)、苯並環丁烯樹脂(簡稱BCB樹脂)。另外,還有一些低εr性、高熔點的熱塑性樹脂,例如聚醚酮醚樹脂(PEEK)等。




高頻電路板公司分析


高頻電路板基板材料-供應商分析


美國、日韓、中國公司


高頻微波覆銅板基板材料,歐美供應商提供的品種繁多,基材的介電常數從1.15開始,直至10.2,共有一百余種。主要集中在幾家供應商:Rogers、Arlon、Taconic、Metclad、GIL、Polyfon、Isola。這幾家供應商,在深圳、上海、中國香港或中國臺灣地區,已設立了辦事機構或代理,有的已在國內建廠生產。


除了歐美以外,日本高頻微波覆銅板品種也很多。主要生產廠商有三菱瓦斯、松下電工、住友電工、日立化成、Chukok等公司。聚酰亞胺(PI)、聚苯醚(PPE)、雙馬來酰亞胺改性三嗪(BT)樹脂基材,都已經系列化、商品化。


韓國公司SMARTR&C,從2.17~3.50介電常數,已有多個品種可批量供貨,板材厚度從0.25mm~1.57mm。


國內企業:主要有上海藍沛科技、陜西西安704廠研究所、江蘇泰州旺靈絕緣材料廠等。


Rogers&Arlon


羅傑斯公司是一家特種材料公司、高頻線路板全球龍頭。該公司產品廣泛應用在通信設備、通信基礎設施、電腦和辦公設備、清潔能源、航空航天和防禦等領域。具體將在下一部分詳細介紹。


雅龍Arlon是全球矽膠材料和電路板材料的前三甲。電路材料的生產基地位於美國特拉華州的Bear地區,加州的RanchoCucamonga,以及中國蘇州。


2014年12月,Rogers宣布以1.57億美金的價格收購雅龍有限責任公司(Arlon,LLC),該公司此前由Handy&Harman股份有限公司所有(HNH)。


作為高頻板市場份額的前三甲,雅龍Arlon的電路材料產品系列使得羅傑斯在快速增長的通訊基礎設施、汽車、航空及國防領域如虎添翼。羅傑斯一直以來希望對現有的印刷電路材料和高性能泡沫業務進行補充,以提高羅傑斯在更廣闊的市場範圍和應用領域的能力;此次對雅龍的收購,與該戰略相契合。另外在矽膠產品方面,雅龍將給羅傑斯帶來精密壓延矽膠,織布上直接塗布矽膠和特殊擠出矽膠條。該些產品主要用於電子絕緣,廣泛用於航空、鐵路、發電、半導體、食品服務、醫療以及通用工業等範圍廣闊的高可靠性應用中。


基於Handy&Harman的10-K和10-Q的財報:截止2014年9月30日的十二個月內,Handy&Harman有限公司下屬的的雅龍業務銷售額及營業收入分別為1億零40萬和1670萬美金。


Taconic


Taconic公司是全球產量最大的PTFE覆銅板的生產廠家,擁有在玻璃編織布上均勻塗覆PTFE的專利,是PTFE微波覆銅板行業中的技術領先者之一。它的微波覆銅為板的介電常數為2.17-10.0,場占領全球天線板材市場80%以上的份額。


從1961年美國Taconic公司成立以來,Taconic一直是鐵氟龍(Teflon)產品行業的全球主導公司,出口到大約四十個國家。主要產品分為工業用材料(IPD)和高性能絕緣材料(ADD)、建材纖維織布(AFD)。


TACONIC高性能絕緣材料為微波,射頻(RF)和高速數字信號處理市場提供PTFE/編織型玻璃纖維織布的板材。此材料可運用於LNAs,LNBs,PCS/PCN天線系統中,全球定位系統(GPS)和UMTS的天線系統中,以及功率放大器、無源器件、避撞雷達系統,航空助導遙控技術和相控陣雷達系統中。


供應商市場份額



壟斷者羅傑斯:全球高頻板材料的絕對龍頭


公司介紹和發展歷史


羅傑斯公司是一家特種材料公司。該公司產品廣泛應用在通信設備、通信基礎設施、電腦和辦公設備、清潔能源、航空航天和防禦等領域。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在美國、中國、德國比利時和韓國都有制造工廠。



公司三大業務


公司擁有180多年的工藝經驗,有三大核心事業部門:包括應用於高效電機驅動、汽車電氣化和可再生能源的電力電子解決方案;在移動設備、機車內飾、工業設備和功能性服裝中具有密封、振動管理和沖擊保護作用的高彈體材料解決方案,以及用於無線基礎設施、汽車安全及雷達系統的先進互聯解決方案)(高頻線路板)。



重點業務介紹:先進互聯網解決方案(高頻層壓板)





羅傑斯公司財務分析




公司自2012年以來營業收入不斷增長,2016年達到6.56億美元,同比增長2.32%,凈利潤為0.48億美元,同比增長4.24%。


從分業務收入來看,11-14年公司印刷電路材料業務成長最快,營收由1.66億美元增長至2.41億美元,CAGR為45.18%。同時,公司電力電子解決方案業務自12年-14年也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


藍沛科技:技術先發優勢明顯,打造高頻高速線路板產業平臺


上海藍沛是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投資成立的一家專註於推進軍工電子材料民用化的一家企業。藍沛主要經營新材料業務,包括微波介質陶瓷粉末和特種電子漿料、磁性材料和用於新型線路加工的油墨等新材料產品,可以向客戶提供:基於北鬥、GPS的陶瓷介質天線;無線支付的無線方案、無線充電的模組方案;wifi、lte、高頻ltcc濾波器等。隨著和上市公司合力泰的深度合作,未來有望在高頻線路板的在藍海市場具備先發優勢。


東軟載波參股的公司安締諾與藍沛科技技術同源,目前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氟基高頻材料方案,我們認為以藍沛科技和安締諾等技術型公司作為底層支撐,與合力泰和東軟載波等上市公司深度合作將快速打造國內領先的高頻高速線路板產業化平臺,而且有望在打通產業鏈的基礎上成為從材料到器件再到精密封裝和超細高精度線路板制造的一體化平臺,我們強烈看好藍沛科技和安締諾等公司的技術儲備優勢,更看好合力泰和東軟載波等上市公司未來在高頻高速線路板領域的產業化領導地位,我們認為在高頻高速線路板空間巨大,路徑清晰,技術儲備優勢明顯的時點,應當以戰略性的眼光看待電子高頻材料國產化,超細線路板加成法快速普及的產業前景,強烈推薦合力泰、東軟載波、藍沛科技、安締諾、信維通信等公司!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