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钢铁业“十家分晋”太钢产能6年举一“翻”三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23/20090423024024752.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发自上海

        山西省政府日前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省200多家钢企将保留10家以内,而太钢通过联合重组产能将由1000万吨左右提至3000万吨,占山西钢铁产能的67%。

        河北组建钢铁集团、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之后,“慢一步”的山西钢铁大整合也开始在急切中起步。

        日前,《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已正式获山西省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也是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公布后出台的首个区域钢铁产业振兴规划。

        规 划提出,到2015年,山西200多家钢企将只保留10家以内,而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钢)通过联合重组,产能将由目前的1000万吨左右提 高至3000万吨,约占山西钢铁产能67%。而规划中另一目标——2011年前山西将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000万吨、炼钢产能1600万吨也引发业界关 注。

        “各地钢铁龙头在兼并重组之外,也有意上马水平更优的新项目,在这一点上,就必须以淘汰落后产能为前提。”渤海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马涛指出,淘汰落后产能实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各地打造“宝钢”的计划,也将缓解钢铁越亏越增产的乱象。

太钢主导山西钢铁整合

        上述规划指出,2009年至2011年期间,山西钢铁将以大型骨干企业为基础,形成太原、长治、运城、临汾、吕梁五大钢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太钢吕梁钢铁生产基地。

        《每 日经济新闻》获悉,五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中的长治将以长钢为主体;临汾以中宇或临钢为主体;运城则以海鑫为主体;而另外两大基地——太原和吕梁都将以太钢为 主体。当地钢铁行业人士指出,山西钢企中太钢独大,其他都接近同一规模,且民企较多,因此钢铁整合选择太钢是很自然的事情。

        太 钢由山西省国资委100%控股,并控股太钢不锈70.53%股份。太钢2008年产生铁775.23万吨,产钢920.17万吨,坯材930.42万吨, 实现营业收入1009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而2007年太钢产钢929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003亿元,实现利税96亿元。

        马涛认为,太钢手握不锈钢这张  “王牌”,装备水平在山西也远高于一般钢企,此前并不情愿兼并重组落后钢企,但2008年不锈钢市场的低迷状况可能最终迫使太钢展开多元化举动。

        山西证券分析师刘俊清指出,不锈钢属于高档消费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锈钢行业陷入低迷,太钢不锈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了13.13亿元。

        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秘书长祝峰亮21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山西省并不希望太钢仅以不锈钢“单腿走路”,为此规划中力推太钢展开多元化的兼并重组。

        山西省还提出,将矿产资源优先配置给太钢等兼并重组的大型骨干企业,鼓励太钢与煤、焦、电力等相关企业实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

兼并首单剑指美锦钢铁

        就在上述规划公布前后,太钢洽购山西首富姚俊良家族旗下美锦钢铁的消息也正逐步走近现实。祝峰亮21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证实,太钢的确在洽购美锦钢铁。

        美锦钢铁隶属于姚俊良家族旗下的山西美锦能源集团,总投资约为18亿元,目前具备200万吨优质特种钢的生产能力。

        胡润2008“能源富豪榜”中,姚俊良家族以68亿元身家排名第五,列山西首富。美锦能源集团是山西当地一家集能源、建材、冶金、电力综合利用等业务为一身的控股公司,旗下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美锦能源。

        据了解,美锦钢铁2006年8月正式投产,原本为山西美锦能源集团延长焦炭产业链的战略举措,但2008年钢铁行业遭遇的普遍寒冬也让姚俊良家族有意将其出售。

        祝峰亮认为,太钢产品结构偏向不锈钢,而美锦钢铁的主要产品也为特种钢,这符合太钢的长期发展战略,也极可能成为山西钢铁内部整合的首例。

        太钢总经理胡玉亭曾明确指出:围绕省内钢铁和铝、镁加工合作项目,公司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调查,已与多个钢铁生产企业形成重组意向。

        在4月16日的山西省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会议上,太钢汇报资料显示,目前正组织专题研究落实《钢铁产能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推进与省内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

新增产能主要借力兼并重组

        山西钢协秘书长祝峰亮表示,太钢在2011年前后实现产能翻番至2000万吨,基本都将借力兼并重组。

        祝 指出,规划中提出“要推进太钢吕梁钢铁生产基地建设”是因为太钢本部已有年产1000万吨左右的产能,但由于城区扩建受限,太钢计划在吕梁建立一处500 万吨产能项目。不过,上述500万吨项目暂未获批,何时获批也难以确定。“但吕梁附近有两家钢铁产能分别为100万吨和200万吨的中小钢企,太钢可借此 实现扩张。”

        统计显示,山西现有200多家钢铁企业,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仅13家,其中200万吨以上只有5家。截 至2008年,山西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为5400万吨、4000万吨。但由于山西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装备水平落后、产业链短,加之受到全球 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山西生铁产量仅为2800万吨、粗钢产量仅为2350万吨。

        祝峰亮指出,山西钢铁产能利用率十分低,100万吨产能以下的钢企更基本处于关停状态,这将有助大型钢企的低价兼并重组。

        规划显示,到2011年,山西钢企将由目前的200多家减少到50家左右。下一步山西更将组建以太钢为核心的太原钢铁总公司,届时山西钢企可能只保留10家。

淘汰落后产能需落到实处

        山 西钢协谨慎表态指出,规划内容并未着眼太钢的赶超计划,而是意图实现山西钢铁行业设备与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太钢的崛起也必将以淘汰落后产能进展为必要前 提。规划中指明,山西将“严格控制产能总量,不再核准新增产能,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即全省生铁、粗钢产能控制在4500万吨(含铸造生 铁)、4000万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山西钢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远比全国严格,到2011年底前,将淘汰 落后炼铁产能2000万吨,炼钢产能1600万吨。到2015年年底前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5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以及预期配套的烧结、连 铸、轧钢系统等。

        不过,马涛对山西2011年底前淘汰炼铁产能2000万吨、炼钢产能1600万吨的目标表示担忧,地方经济追求GDP高增长的要求之下,钢企落后产能淘汰实际上一直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山西的规划如何落到实处尚需进一步关注。

        河北钢铁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层人士指出,尽管淘汰落后产能早已提上钢铁规划中,但“我们地方上的一个高炉一直未倒,由此可以看出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并没有多大进展。”

        该人士指出,落后产能一方面挤占钢铁整体产能,更重要的是会带来钢铁行业越亏损越增产的恶性竞争形势,不利于钢企兼并重组。

新闻背景

各地纷造“宝钢”

        2009年3月1日,宝钢与杭钢集团等在宁波正式签署协议,宝钢实现控股宁波钢铁56.15%股权,杭钢集团持股比例仅为34%。

        我的钢铁研究中心研究员汪建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宁波钢铁拥有400万吨产能,并紧靠全球十大深水港之一的北仑港,同时还拥有区位优势,宝钢的兼并重组因此开展得十分迅速。

        河北钢铁集团的组建更是备受关注。去年6月30日,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正式挂牌。按照2007年的钢产量计算,河北钢铁集团钢产量超过3100万吨,当年即进入中国钢铁产量排名第二位。

        河北钢铁集团网站介绍,其下辖唐钢、邯钢、宣钢、承钢、舞钢等10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和年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700亿元,现有员工13万人。

        此外,河北钢铁集团还提出到“十一五”末期使钢产能达到5000万吨,整合重组河北省内钢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钢铁产量,争取到“十三五”末,将河北省钢铁产能由1.2亿吨压缩到8000万吨,提高钢铁附加值。

        山东与河北整合思路相近,通过成立山东钢铁集团,将济钢集团和莱钢集团纳入其中。

        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在4月中旬对外透露,天津市国资委正酝酿成立可能定名为“天津钢铁集团公司”的一家钢铁集团,以整合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天津冶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钢 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指出,将推进鞍本集团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等跨地区的重组以及太钢与山西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联合重组;力争到 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钢铁集团以及若干个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

        渤海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马涛指出,太钢提出3000万吨产能,即使届时得以实现,也难以预计其规模排名。“宝钢曾提出2012年前后使钢铁产能提高至8000万吨,河北钢铁集团也提出5000万吨,最终形势如何需看落实的情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6

安邦狂掃大藍籌:3年舉牌10家

每逢年底,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在二級市場上瘋狂“掃貨”的故事,已經延續了三年。今年11月以來,安邦在不足一周內兩度“舉牌”中國建築,持股比例已達到10%,並在最新披露中透露了其“胃口”——未來12個月增持股份最高達35億股,言下之意,如今大張旗鼓的增持計劃才剛走到一半。

中國建築成為安邦本年度的掃貨目標,延續以往低估值、高分紅的投資邏輯。而相較於已被險資“強勢入侵”而上演公司控制權爭奪戰的萬科,此次安邦舉牌大藍籌股中國建築,被增持上市公司則表現出十足的自信:“本公司歡迎安邦選擇中國建築並成為重要投資方。”這種底氣來自於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對中國建築的絕對控股優勢。三季報顯示,該公司以168.79億股占有絕對控制權,持股比例為56.26%。

耗資逾200億元 還有兩次舉牌空間

11月25日,安邦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安邦資產”)根據“問詢函”要求披露稱,安邦資產在未來12個月內將根據證券市場整體狀況並結合中國建築的發展和市場情況等因素,在合適的市場情況下擬繼續增持中國建築不低於1億股、不超過35億股的股份。

截至2016年11月24日,安邦資產已持有中國建築30億股,占中國建築總股本的10.00%。

也就是說,安邦資產買入中國建築還存在35億股的最大空間,最多合計持有公司股份達65億股,中國建築總股本300億股,以此計算,最高持股比例將達到21.67%,這意味著安邦資產最多還將再進行兩次舉牌。

根據安邦資產前六個月內買賣上市交易股份披露情況,今年5月,安邦資產以“安邦資產-共贏1號集合資產管理產品”(下稱“共贏1號”)買入中國建築746200股,每股成交價格為5.36元,並於7月將這些股票賣出,每股成交價在5.53~5.54元。此筆交易獲利區間在12.69萬-13.43萬元。

今年10月,安邦資產通過“共贏1號”買入中國建築1300700股,每股成交價在6.13-6.17元,並於11月賣出等額股票,每股成交價格在7.11-7.13元。此筆交易獲利區間在122.27萬-130.07萬元。

同月,安邦資產通過“安邦資產-共贏3號集合資產管理產品”(下稱“共贏3號”)買入中國建築1106181309股,每股成交價在6.13-6.17元,此次交易斥資約為67.81億-68.25億元;11月,再次通過該賬戶買入1893818700股,每股成交價區間在7.05-9.20元。此次斥資約為133.51億-174.23億元。

本報記者統計,安邦通過10月、11月期間大幅買入中國建築股份,合計耗資規模區間在201.32億-242.48億元。

緣何盯住中國建築?

對於增持原因,安邦資產表示,增持中國建築是因堅定看好中國經濟、看好中國建築,支持優秀藍籌公司又好又快發展。

從以往標的的股價表現來看,被險資“舉牌”的股票能夠獲得明顯超額收益。廣發證券研報稱,總體來看,“舉牌”公告日前後約10個交易日擁有非常完美的投資窗口期,從被單家保險舉牌多次的股票而言,各“舉牌”公告日期間的超額收益相對獨立,超額收益可能接力跑,也可能提前被透支。

由於安邦的舉牌拉升,帶來了中國建築這支藍籌股的估值修複。Wind數據顯示,從10月10日至11月28日的36個交易日內,該股漲幅52.188%。截至28日收盤,中國建築股價漲停報10.33元,粗略估算,安邦資產浮盈已經超過30%。

對於險資加速舉牌的動因,廣發證券分析稱,“資產荒”降低險資的投資收益。去年“股災”之後,大類資產的收益率持續下滑,特別是固定收益類的收益率下滑程度明顯,使得險資資產端的收益率大幅惡化,截至今年9月,保險資金運用平均收益率僅為3.95%。在萬能險負債端成本普遍高於4%,而全市場資產收益率普遍低於4%的情況下,險資通過“舉牌”提高資產端收益的動力很強。

業內人士表示,鑒於險資“舉牌”的多為金融、地產等高ROE(凈資產收益率)的標的,質地優良,通過長期股權投資可以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

中泰證券認為,安邦連續增持中國建築主要是看中公司優質的基本面和估值。公司過去五年業績複合增速23%,當前估值處在板塊最低,分紅率約23%,預計2016年股息率2.9%,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當前險資舉牌地產股平均市盈率(PE)約14倍,大型建築央企(剔除中國建築)平均PE約為15倍,而中國建築PE僅有7.8倍。

連續三年“年底掃貨 路徑

近年來,險資因在資本市場高歌猛進舉牌金融、地產股的“兇猛”作風,被稱為上市公司門口的“野蠻人”。

這其中,安邦則是重要力量。梳理不難發現,安邦在A股市場“舉牌”多集中在年底時期,自2014年以來,每逢年底安邦就在A股市場上演“掃貨”。本次舉牌中國建築已是其連續三個年頭大出手。

據《第一財經日報》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2016年三年間,安邦通過買入增持觸及舉牌紅線的上市公司已達到10家。

2014年6月至12月半年間,通過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財險”),安邦每月都在持續買入招商銀行。2014年12月9日,招行公告稱,安邦財險持有招行25.22億股,持股比例為10%,成為招行第三大股東。自此安邦也開啟了舉牌上市公司的征途。

隨後,安邦將下一個“獵物”瞄準民營股權相對分散的民生銀行。2014年11月開始,安邦加快了對於民生銀行增持的步伐,11月底持股比例超過5%,僅僅不足20天後,累計持股達到10%。

真正的改變發生在12月19日,民生銀行公告稱,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和諧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和諧健康險”)和安邦保險集團持股比例分別為4.06%、2.69%、1.22%、1.084%,加上收購0.94%股本的委托表決權,安邦集團持股比例合計10%,登上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的寶座,自此,民生銀行成為安邦的“囊中之物”。截至到2014年底,安邦系持有民生銀行股權比例升至12.6%,第一大股東地位得以鞏固。

與此同時,安邦與生命人壽競相拉開了對金地集團的舉牌大戰,12月19日,安邦通過安邦人壽和安邦財險分別持有金地集團6.33億股和2.65億股,占比分別為14.09%和5.91%,合計達20%。

2015年底,以寶能萬科股權之爭上演的公司控制權爭奪戰,攪動了A股市場一場“血雨腥風”,萬科在A股被多方“舉牌”,其中不乏“安邦系”的身影。去年12月9日,萬科公告顯示,安邦保險旗下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和諧健康險和安邦養老四家子公司合計持有萬科A股5.525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

同期,當“寶能系”豪奪萬科第一大股東之位,安邦卻不聲不響耗資78億港元拿下了港股遠洋地產20.5%權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除了“攪局”萬科、悄然買入港股,2015年底,安邦在A股再次大舉掃貨。當年12月間,安邦對同仁堂、大商股份、歐亞集團、金風科技和金融街等公司火速發起了大舉舉牌。

金風科技12月8日公告,安邦旗下的和諧健康險、安邦養老、安邦人壽合計持有公司1.37億股,占總股本的5.000003%。緊接著12月22日,大商股份公告稱,安邦養老和安邦人壽分別持有公司股份比例3.26%、6.74%,安邦系合計持有大商股份10.00002%。

此外,截至2015年12月18日,安邦人壽持有歐亞集團股份5%。幾乎同時,金融街遭遇安邦年內第四次舉牌,安邦通過和諧健康險和安邦人壽合計持有公司股份達20.0000009%。2016年上半年,上述兩家公司又對金融街進行增持,持有金融街8.96億股,合計持股29.98%,這一數字略微超過金融街投資集團的28.89%持股比例,已經成為第一大股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