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看天吃飯 用LED燈種出平價農產品 野菜工房 打造全球最大有機蔬菜廠

2013-08-05  TWM
 
 

 

養生觀念興起,植物工廠正夯,吸引鴻海、金仁寶、台達電、欣興等電子大廠紛紛搶進。然而,成立剛滿三年的野菜工房卻異軍突起,不必看天吃飯,靠著「搶快」,種出連平民百姓都吃得起的有機蔬菜!

撰文‧顏雅娟

盛夏午後,車子從台北一路駛進桃園楊梅郊區,短短一小時車程,從忙碌的都市叢林來到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工廠──野菜工房楊梅廠。白淨的外牆上,完全未掛招牌,如果不說,任誰也想不到裡面有一座大型的蔬菜種植工廠。

一推開門,在高達七公尺的層層夾板中,滿是翠綠的萵苣、小白菜,每片夾板上都裝有上千顆LED燈泡,給這些蔬菜嬌客打上明亮的蘋果光。

「千萬不要用水清洗喔!自來水可是比菜還髒!」野菜工房董事長林銘村指著一株株翠綠的萵苣,笑著向《今周刊》記者介紹他的心血結晶。

這座斥資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興建的楊梅廠,占地約一千八百平方公尺,利用全封閉式環控多層式LED栽培法,每年最多能產出九百噸的有機蔬菜。同時,這也是全台唯一免用空調的新式植物工廠;並採用全自動化的機械手臂栽種,可以省下巨額空調電費及人力成本。

不敵景氣 科技人改行務農近年來,養生觀念抬頭,在屋內採取水耕培育的植物工廠蔚為風潮,不僅沒有蟲害問題,也不須噴灑農藥,更不用擔心重金屬汙染;包括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欣興電子董事長曾子章都先後搶進。

然而,沒有大集團背景撐腰的林銘村,卻誓言種出讓平民都吃得起的有機蔬菜。

學電機出身的林銘村從來也沒想過,竟然有一天會搖身成為植物大王。原本在新竹開設半導體耗材公司的他,長年鑽研半導體製程所需耗材,包括陶瓷、石英和矽玕鍋等;二○○八年金融海嘯重擊台灣科技業,林銘村公司的營業額一下子縮水到十分之一,逼得他開始思考轉行的可能性。

飽受科技產業景氣波動之苦的林銘村,當下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不要再碰工業了!」轉而把眼光放到食衣住行等民生消費品上,「景氣差的時候,做吃的最好!」就和許多創業者產生的第一個念頭一樣:就算景氣差,每個人每天都要吃東西。

一開始,林銘村想過開設農場、經營餐廳,直到他在網路上接觸到日本建置的高科技植物工廠,他心想:「這東西太新奇了!」於是,從○九年開始,林銘村白天結束半導體的工作後,晚上立刻回家苦讀網站資訊與書籍,按圖索驥在自家建起小型的「開心農場」。

回想那段從科技人轉作農業的日子,林銘村笑說:「剛開始只會用藍紅兩波段LED燈來種,每到晚上,家裡窗戶都透出紅光,鄰居以為我轉做特種行業了!」過去從未接觸過農業的林銘村,要照顧嬌貴的蔬菜並不容易,只要光源照射一有差錯,便容易遇到葉子燒焦的情況。

而植物需要的養液更讓他差點投降。一開始,林銘村先從市面上買進養液,慢慢分析其中的成分、比例,他苦笑說:「只要(養液)比例稍微出錯,隔天去看,萵苣一定是躺平的!」就這樣,林銘村以神農嘗百草的精神,足足花了一年半才摸出頭緒,確定了養液的成分、比例,並研發出三波段、五波段LED光源栽種法。

聽起來很神奇,竟然能無師自通搞懂植物工廠。對此,林銘村說:「其實也沒什麼祕訣,就是不斷try and error(嘗試和犯錯)!」直到一○年,林銘村毅然辭去半導體工作,成立野菜工房,當起了全職的科技農夫。

回想當年從科技業轉行種菜,林銘村身旁充斥不少唱衰聲:「這不可能成功啦!」就連年邁的父親也質疑他:「我小時候就在種菜了,你現在還要再種?」讓林銘村肩上多了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沉重壓力。

規模經濟 價格少一半

儘管外界雜音不斷,但在野菜工房成立的第一年,林銘村藉著他過去積極拉攏LED、養液、芽苗培養、設備生產等合作廠商的整合功夫,靠著幫別人「建」植物工廠,成功獲利數百萬元,並在業界打下知名度。

然而,林銘村心想:「我不想再幫別人作嫁!」到了野菜工房成立第二年,林銘村便停止所有植物工廠建廠接單,專心走量產型植物工廠的路。

比起其他企業大老,林銘村自信地說:「野菜工房成功的祕訣就在於『價格』。」以野菜工房第一座成立的新豐廠為例,在不影響作物生長條件的前提下,降低種植設備的規格,成功把建廠成本壓低至新台幣八百萬元。

延續新豐廠的成功案例,今年剛啟用的楊梅廠,更是把成本控管發揮到極致。扣除一億四千萬元的建置成本,廠內四面外牆都採用布滿縫隙的風牆,並在室外裝置強力馬達抽風,使植物工廠內部空氣形成對流,帶走LED燈照射所發出的熱能,讓空調的電費省下七成。

其次,由於一棵菜要完全長成,其間必須移動四次,從孔洞密集的板子逐步「換殼」到孔洞間隔大的板子;楊梅廠全面以機械取代人力,讓換板作業完全自動化。如此一來,林銘村估計,至少也能將人力成本支出壓低至四成。

同時,半導體業出身的林銘村很清楚知道,若要在產業中卡位,「速度」絕對不能輸。野菜工房成立三年來,國內外不少財團找過林銘村洽談購併;然而,林銘村深怕野菜工房一旦進入大集團,會失去快速決策、靈活擴張的致勝因素,至今堅持獨自營運。

林銘村豪氣地說:「和其他大老闆不一樣的是,我們要的是普及化、大眾化,唯一的銷售重心就是蔬菜,便宜又安全的蔬菜。」七月落成啟用的楊梅廠,超越日本最大的蔬菜栽培工廠Fairy Angel福岡廠規模,年產量至少高出四倍,創下全球最大植物工廠的紀錄。

利用規模經濟有效壓低成本,目前野菜工房零售一包小白菜為三十九元,比起同業價格少了一半;未來,林銘村的終極目標,是把每包蔬菜的成本價壓到十元以下,如此就能與土耕蔬菜競爭。

攻入客廳 還要進軍中國想像一下,回到家之後,把手伸進客廳沙發旁的小櫥窗,摘下一片萵苣生吃。這不是科幻電影場景,家庭式植物工廠讓每個人都能有真實版的開心農場。

除了建置全球最大的植物工廠,今年林銘村另一個重心放在家庭式設備銷售。據林銘村估計,今年光是台灣就有兩萬台的銷售量,一般消費者花不到三萬元,就能購買一個植物工廠小櫥窗,讓吃有機蔬菜不再是富豪的專利。

然而,有學者擔憂,植物工廠屬高耗能產業,牽涉國家能源分配問題,將來「科技農夫」可能會擠壓到傳統農夫原有的資源,形成科技與農民的競爭。

行政院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廠廠長黃昌也提醒,植物工廠是好是壞,見仁見智,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用LED作為光源栽種法,很可能造成能源耗費;其次,由於植物工廠多屬水耕,種植出來的蔬菜很難像自然土耕法那樣健壯。

面對質疑,林銘村淡定地說:「我不敢說植物工廠的菜有多好,但至少無農藥這點,就已經贏過一般栽種的菜類太多了!」「我們不強調『無菌』,但一定是『潔淨』生產,產品完全合乎生菌數的檢驗。」林銘村說。

訪談最後,看著自己精心打造的蔬菜王國,林銘村表情堅定地說:「種菜一點都不丟臉,反而是個潛力無窮的產業,前進大陸將是下一步計畫!」或許改天,你不妨親自走進超市,買一包免水洗的有機蔬菜嘗嘗。

植物工廠

指在設施內,透過控制植物的生長環境(光、環境、溼度、二氧化碳濃度、養分、水分等條件)進行栽培,並對植物生長環境及生育狀況加以觀察;配合高度環境控制及生育預測,讓蔬菜等植物可進行全年性、計畫性生產。植物工廠可以分為「完全人工光源型」、「太陽光利用型」兩大類,也有兩者並用的形態。

野菜工房

成立:2010年

負責人:林銘村

資本額:2000萬元

主要業務:LED燈封閉式植物工廠主要客戶:楓康超市、良食集企業、各大餐廳近三年營收:2011年6300萬元、2012年4700萬元、2013年1.2億元(預估)

林銘村

出生:1969年

現職:野菜工房董事長

學歷:健行工專(已改制為健行科技大學)電機科經歷:台灣精材(前身為啟成實業)董事長兼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76

點心工房以快打快月賺$13萬

1 : GS(14)@2010-08-17 23:00:56

2010-7-8 NM

自從點心專門店添好運爆冷奪得「米芝蓮」一星榮譽,與福臨門、鏞記等富豪食府齊名後,快餐式的點心工房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冒起,添好運最近乘勝追擊,在深水埗開過萬呎分店,熱潮再度升溫。其中,位處偏僻兼且名氣遠不及添好運的點心鋪「一點心」,原來亦禾稈冚珍珠,六百呎小店,開業三年,月賺十三萬元。每天開鋪如打仗,四十三歲的老闆楊國樑,是店中總指揮兼靈魂人物,搶客策略只有一個,就是「以快打快」。

凌晨五時,黃色暴雨警告下,天色昏暗,時值世界盃,太子運動場道一帶的酒吧客人陸續散去,附近的「一點心」已準備開工。點心師傅鄭先生冒雨回到鋪頭,開始忙着將材料飛水、醃製及煲粥等。「唔早啦,日日都係咁,好忙o架,十點要出到點心俾客人食。」鄭師傅一邊醃鳳爪一邊說。

六時至七時許,另外四位點心師傅陸續回鋪,各就各位,「搓」腸粉、包蝦餃、分配「盅頭飯」的材料,三百多呎的廚房已是針插不入。這時,樓面阿姐亦陸續上班。九時,老闆楊國樑在門口泊好車後,隨即走入廚房,監察食物預備進程。「盅頭飯執好未?」楊國樑第一時間問,察看過後便向記者解釋:「盅頭飯要蒸十五分鐘,加上早上特別多客叫,所以一定要先蒸,其他點心只要三分鐘就蒸起。」九時五十分,第一位客人入座。

一小時三轉客

「師傅,即蒸兩蝦餃一叉腸……三號枱加茶……七號枱落單……蝦餃叉腸齊,九號枱唔該……」楊國樑一邊收柯打紙,同時一眼關七,「『目及』實」廚房出品及各枱客人需要,提醒樓面員工就位。星期六上午十一時至二時,店鋪最繁忙的時段,由落單到上菜只需三分鐘,客人入門到埋單最快只是二十分鐘。因此,每張枱每小時最多可以翻三枱客,拍得住連鎖式茶餐廳。客人對此亦十分受落,住在「一點心」樓上的食客劉小姐表示:「上菜夠快,點心次次都熱辣辣夠新鮮,價錢平仲唔使加一,好過去酒樓。」

一千多呎的店鋪,扣去廚房,鋪面剩下六百多呎,只有三十七個座位,但楊國樑一口氣請了五位點心師傅、六位樓面及兩個打雜女工。「座位唔多,加上即叫即蒸很花時間,如果上菜速度慢,食客坐得耐,便會流失在外面排隊的食客,所以運作一定要夠快。」身穿黑色圓領T恤的楊國樑,衣著與其他女工一樣。「要俾佢哋知大家係同一陣線,佢哋係我嘅手手腳腳,我就負責『派牌』(分工)。」每逢繁忙時段,楊國樑都會叫阿姐在店內「四圍行」:「可以即時幫到食客之餘,食客見到阿姐忙着走來走去,加上外面有人排隊,便會有點壓力,覺得坐得太耐會唔好意思。」記者所見,阿姐每五分鐘便主動為客人加茶,空出來的蒸籠兩分鐘內就收起,但不會抹枱。「抹枱趕客太明顯,唔會做。」楊國樑笑說。

現時,每逢假日可以賣出約二千五百籠點心,平日約二千籠,做到這個數全靠員工「賣力」演出。「一點心」的點心師傅,曾在舊式大酒樓如好彩、麗宮等任職,一入廚房已經是「自動波」,楊國樑表示一定要用高薪才能留住師傅。「出面的師傅人工約萬三、四,我俾嘅底薪已經比出面高兩成,再按每月生意額分花紅,主管級的師傅人工有三、四萬,出面一定搵唔到,我唔怕俾人挖角,反而最怕佢哋嫌辛苦唔做。」

就近入貨毛利七成

運作速度夠快固然重要,入貨選料亦是賺錢的關鍵。「客人唔介意排長龍,吃得急,對食物就一定有要求,唔係點解要幫襯我?所以用料唔慳得。」以最受歡迎的蝦餃為例,用越南急凍蝦仁,一箱來貨價八百元,以一籠蝦餃十六元計,毛利約五成。「美心酒樓都係用同等級數嘅蝦,但每籠約賣約三十元,同等質素,我哋平成倍,自然有叫座力。」除蝦餃外,店內其他點心的毛利約七成。

平日下午,午飯繁忙時段過後,楊國樑會駕車到深水埗北河街街市買菜,包括青菜、馬蹄及冬菇等,每次買廿斤左右。「落街市可以自己揀菜來買,控制質素,五百幾元的菜已經夠一日用,叫貨唔會平好多,一碟菜最多平幾毫子,仲經常都唔新鮮。」至於蝦、雞等凍肉類則從店鋪附近的凍肉鋪入貨。「雖然比大型批發商貴,但因為就腳,交貨快,柯打後五分鐘已經有貨。我間鋪細,唔可以儲太多貨,就近可以隨時補貨,靈活好多。」現時,店內點心絕大部分是鹹點。「冇辦法,廚房太細,整定嘅甜點好多時要雪藏,好易同生嘅食材交叉感染。」楊國樑說。

來貨價比酒樓貴,但密食當三番,人均消費約四十元,假日時一日生意額可達三、四萬元。最受歡迎的是日賣一百二十籠的蝦餃,及一百盅的鳳爪排骨飯。每逢週末都會推出特別點心,並將點心名張貼在牆上顯眼處,如香芒奶黃卷、魚湯浸魚肚等。

開業資料(07年2月)

租金:$200,000#

裝修:$500,000

入貨:$100,000

廚具:$20,000

牌照費:$5,000

勞工保險:$30,000

雜費:$65,000*

總投資:$920,000

#三個月按金及一個月上期

*爐具按金:$40,000

電費按金:$20,000

營業資料(10年6月)

營業額:$760,000

租金:$60,000

電費:$15,000

煤氣:$40,000

入貨:$250,000

人工:$260,000

雜費:$5,000

盈利:$130,000

避貴租攻外賣

入貨方便,但其實對於街客來說,位處太子運動場道的「一點心」,位置並不「就腳」,附近以酒吧及車房居多,假日行人亦甚疏落,令「一點心」店外的人龍,格外顯眼。「條街睇落好靜,但其實斜對面就係旺角警署,行後一條街就係花墟,冇幾遠又有中港巴士的九龍落客點。」三年前揀鋪的時候,楊國樑嫌「大街大巷」租太貴,經過多番視察,才以六萬元租下現時鋪位。

「我自己揸車嘅,由太子去九龍塘又一村,一定要經過鋪頭門口,這條街仲有大量泊車咪錶,好多揸車客鍾意在門口停一停買外賣。」楊國樑滔滔不絕道。位置偏僻,間接造就了「一點心」的外賣生意,客人包括旺角警署及始創中心的辦公室,佔生意額三成。「外賣食物價錢一樣,唔收車費,所以會收加一,無最低消費,但通常一張單都過百蚊。」

死心不息賣點心

其實,楊國樑並非首次開點心鋪。本身不會整點心的楊國樑,年輕時曾幫親戚打理位於土瓜灣的大牌檔。九六年,與朋友在深水埗合資開設主打點心的茶餐廳,走平價路線,吸引了一班基層食客,每月有三十萬營業額。直至○三年沙士,生意一沉不起,與拍檔拆夥賣盤收場。心有不甘的楊國樑,仍堅信點心鋪有市場,便說服家人合資,於○七年二月,開設「一點心」。「以前用平價料賣平價點心,而家用貴啲嘅材料,賣貴啲,希望吸引中產客。」楊國樑表示,由租鋪到裝修,只是半年時間。「裝修用咗五十萬,最平反而係廚房,同煤氣公司簽咗四年約,俾咗四萬元訂金,就會免費送蒸爐等爐具俾我用。」

「一點心」開業第二個月已有盈利,開業三年,冬天旺季盈利最高可達十五萬元。最近,睇好點心市場的楊國樑正磨拳擦掌,想在豪宅區賣點心,首選是跑馬地。「你有冇留意到跑馬地好多人叫Pizza Hut等外賣?我打算開間地鋪,冇座位,主打點心速遞,廚房裝透明玻璃,好像真人Show咁俾人睇住做點心。香港仲未有人做,咁先有挑戰!」

幟哥踩場

黃永幟(幟哥)

龍皇酒家飲食集團主席,曾是利苑酒家總廚,因主持無綫飲食節目《為食總司令》而人氣急升。

試食

蝦餃$16

「皮薄爽口,但餡略為鬆散,包之前可以再打耐啲。豬油味略重,可加薑及多些胡椒粉。花多些工夫,但可賣貴兩蚊,客人覺得對辦唔介意俾多少少。」

鳳爪排骨飯$17

「整個盅飯的飯粒都夠乾爽,排骨亦爽口。千萬唔好貪心一次過疊起多層來蒸,容易令倒汗水流入盅內,底部的飯就會『削口』。」

鮮蝦腐皮卷$16

「腐皮略韌,腐皮卷炸之前會用濕布蓋住防止爆開,炸之前要放在吹風機前風乾十五分鐘才落鑊。」

牛肉球$10

「新鮮有牛味,可加多些馬蹄,咬落更爽口及有汁。十斤牛肉最好分三次整,否則蒸起中間會呈紅色,不新鮮。」

叉燒腸粉$15

「叉燒新鮮,坊間不少人用隔夜叉燒做腸粉,又硬又無味。豉油夠味,但腸粉皮可再拉薄些。」

古法馬拉糕$14

「夠鬆軟,靚過滔哥(梁文滔,大榮華酒樓總經理)的馬拉糕喎,呵呵,不過正宗馬拉糕會再深色些,可以加重少少蔗糖分量。」

教路

1. 廚房可加冷氣,保持在廿二度左右,不單廚師工作舒服,食物亦較耐放。

2. 現時用的炸爐可轉用電磁爐,安全慳電。

3. 廚房小,食材擺放空間有限,有機會交叉感染,應找公司培訓員工及廚師有關危機處理的步驟,熟習分貨技巧。

4. 點心工場設於鋪內,成本較高,但比起中央工場,應變夠快之外,可確保食物新鮮。

5. 現時點心師傅以男性為主,可考慮聘請三十來歲的女師傅,女性手勢好亦夠細心,適合做點心。

6. 點心鋪有得做,尤其是寫字樓密集的地區,如觀塘開源道及中、上環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348

【專題籽】辭工赴台由砍樹學起 港女夢想開造紙工房

1 : GS(14)@2018-01-07 15:50:36

彤彤說未來有個夢想:「希望有自己的造紙工房,住在森林裏,在門前種樹自給自足。」

【專題籽:九十後話】鄰近的台灣和日本早有不少紙品品牌,甚至環保紙家具,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傳承紙工藝,反觀香港卻極少本地出品的紙品,或因沒有市場,或因沒有技術。居然有人在香港辭工全職造紙,值得嗎?她說當然值得,「紙可以是心意卡,可以是杯墊,親手做更是張張不同,千變萬化。」九十後林希彤(彤彤)三年前辭工赴台灣學造紙,回港創立古法造紙品牌「浪花花」。


彤彤大學時主修平面設計,常要到紙行選紙做功課。可是現成的紙多由機器製,款式不多,她寧願自己動手造紙。當時用回收的廢料,如牛奶盒、紙行的紙頭紙尾等,打碎再製成紙,她笑說:「成品可用但粗糙不好看。」眼見台灣的紙品平滑精美,又有不同厚薄和紋路,她反覆思索箇中原因。「試過拾樹枝和種子,打碎後放入紙漿內,想仿製出紋路。」甚至曾想過以人手削下樹皮造紙……名副其實,為造紙癡迷,還癡到赴台中向三代造紙的紙匠拜師,學習傳統古法造紙。

A4大小 至少六小時才成形

因為好奇,一個女生忽然走到台中的「紙匠工房」,學習用純植物纖維造紙。工房位處鄉郊,門前種有很多造紙用的構樹和香蕉樹,以自給自足,因此學徒都得先學砍樹。「樹枝只能砍去一半,另一半留下來讓它自然生長。取出纖維後煲煮,再搥打數十次,令纖維變得軟綿,成品才會夠平滑。」搥打後,要用隔網抄紙壓紙,最後一步是天然曬乾。一張張蕉樹紙放在陽光底下,透出分佈不一的樹木纖維。每張紙的厚薄、手感和紋路都不同。細緻工序,過程比機械製作複雜緩慢得多,原來一張A4大小的手造紙,由煲煮纖維算起,就需要至少五、六小時才成形,見證紙匠心血。

朋友笑「量地」 媽媽支持提議染色

「終於知道如何令紙張平滑,原來要花如此多工夫!」她覺得過程花力又費時,但那是首次感覺到自己是個紙匠,「滴着汗卻非常滿足。」學成後,她決定回港全面用古法造紙,在香港取材、製造和出售。「香港好像已沒甚麼是香港製造的,人家台灣和日本有本地製造紙,我想香港都有!」三年間,彤彤由一年擺數次市集,變成一年只擺兩次;由不斷生產手造紙,變為只接定單。即使收入因而減少,她希望把大部份時間用在開班教造紙。「市集本來就賺不到錢,人們喜歡我的紙卻不願花20元買紙。不如我專注教班,他們喜歡的便動手做,又可以把紙工藝傳開去。」為此,她更辭去兩份兼職,停接平面設計freelance,這豈不盡斷自己財路?「朋友都笑我在『量地』,但他們不明白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錢是賺不完,要專心做一件事才會做得好。」朋友不解,反而媽媽十分支持。彤彤笑說,媽媽教她「行行出狀元」,她自小就相信只要專注和努力,做任何事都會成功。「媽媽有時會很有創意,見我的紙品白色沒生氣,便提議用家中的過期化妝品染色。我很少化妝,若媽媽不提出,我是絕不會想到的!」今日或者她賺錢不多,卻也算是略有所成。「這三年間遇過一些人,願意花他的時間幫我處理材料;有心支持的,有時會叫我不用找錢,又要請我吃飯,當中的情是有錢也買不到的。這些恩惠我要怎樣還?」她承諾會更努力,製作香港製造的紙品。訪問那天,她正好在上水「自然脈絡」教育農場的教室教小朋友造紙,「教小朋友是推廣的好方法!他們對事事都充滿好奇,摸過紙後會發問,又問我可否多做一張,這正是我想專注教班的原意。」這就是金錢以外的收穫,也是彤彤繼續做的動力來源。「我打算做很久很久!第二次去台灣再找師傅時,我不知為何在飛機上有個幻想,自己40歲時在大自然生活,仍在努力造紙。」


紙張呈淡褐色,是植物原有的顏色;中間的顆粒和粗紋,是植物不能溶於水的纖維。

她定期帶小朋友入村,即場割下蕉葉造紙。

造紙的工具,包括搥打纖維用的木槌,全是彤彤自己設計。


她會讓小朋友摸摸不同紙張,參與每個造紙步驟,其中最令小朋友興奮的是清洗纖維。

洗好蕉葉纖維後,要開始蒸煮,這樣的一鍋要用柴火煮足八小時才可用。

小朋友的錢雖不易賺,彤彤喜歡他們對事事都好奇,摸着紙張不斷發問。



facebook:浪花花造紙教室 LomfaFair記者:黃凱婷攝影:劉永發、許先煜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04/202637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0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