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們知道,他一點都沒有瘋” 尼克松家族成員眼中的尼克松訪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934

從上至下為:愛德華·尼克松、克里斯托弗·尼克松、德文·尼克松。 (南方周末電視部/圖)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接受《時代》周刊訪問時,曾表達了訪問中國的意願。他說:“如果我死之前有什麽事情可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

兩年後,尼克松如願訪問中國。這一訪石破天驚。

到中國去,是尼克松日後反複跟家人談及的話題。在與女兒女婿談及蜜月旅行時,尼克松說:“我希望你們這一生中有一天能夠到中國去,看看那里的大城市,看看那里的人民,那里的一切。早一點去比晚一點去好。”

尼克松的弟弟愛德華沒有陪同哥哥訪華,但是1983年後,哥哥安排他到中國參加廣交會。自此他和中國多有商業往來。目前,愛德華已經到過中國十五個城市,目標是再走十五個。

尼克松的外孫克里斯托弗2014年重走了尼克松訪華的路。尼克松的侄孫德文則在中國完成了MBA學業,目前在上海發展有機農業。

克里斯托弗說,尼克松家族已然成為中美關系友好的代名詞。

“這個反共產主義的人要去中國?”

愛德華·尼克松口述

就是有了我哥哥的訪華,我現在走到哪都能受到人們的歡迎,可能是我的姓氏,也可能是我的鼻子,我不知道哪個更招人。

事實上人們在中美關系上對他的期待最低,因為剛開始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共產主義。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之後,我們都意識到這個秘密很快就保守不住了。幾個月後,尼克松總統要正式訪華的事情公開了,所有人都感到驚訝:這個反共產主義的人竟然要去中國?一定是瘋了。但我們知道,他一點都沒有瘋。

在訪華之前,美國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就是幫中國搭建好第一個衛星轉播電視。那次訪華之行要重點突出中國偉大的文化。長城、紫禁城還有很多文化遺址上都布好了電視線。由於時差,美國人在吃早飯的時候尼克松他們在吃晚餐,這給很多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中國“文革”的混亂與憤怒的狀況,而是中國與它偉大的文化。所以這次訪華是對美國人民觀念的一次巨大改變。

1960年代的越戰讓美國人擔心中美會有戰爭,畢竟1950年代中美在越南問題上有爭端。所以大家看到尼克松訪華都松了一口氣。

2012年一次宴會,我坐在毛澤東的女兒邊上。她不懂英文,所以有翻譯。起來敬酒的時候,她說,歡迎美國來的貴賓,這是尼克松總統訪華之後,毛澤東的家人和尼克松的家人首次碰面,為家庭舉杯。我回答,謝謝,中美兩國社會對家庭都非常重視,但是我們要向孩子們敬一杯,因為後面的很多問題就要靠他們解決了。

“不要太多鹽, 否則會影響和平”

克里斯托弗·尼克松口述

外公到達中國的時候是美國時間2月21日,剛好是我媽媽的生日。當時在中國打電話很不方便,但外公還是打電話祝我媽媽生日快樂。

小時候就聽關於我外公的有聲書,聽他談論中美關系、美蘇關系等。這讓我有一段時間非常沈浸其中。一次吃晚飯,我請外公遞鹽給我,他幫我加了鹽,我說,不要太多鹽,否則會影響和平。我這麽說是因為,當時我在聽有關導彈條約的事,里面有一個“SALT Treaty”(註:SALT是“戰略武器限制談判條約”的簡寫,也有鹽的意思)的說法。

他正式和我談起中國、亞洲事務的時候我正在上中學。他說他的二戰經歷,他在所羅門群島上服役等事情,接著談到“飛虎隊”,說到中美空軍聯手反法西斯這種行動是多麽英雄。他說到,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中美關系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

中國之行會遇到很多文化上的不同,外公去中國的時候,中國人向他介紹了茅臺,我們叫它“著火的水”(fire water),那時的美國人不知道這酒有多烈。他們宴會的時候就喝這酒。離開中國的時候周恩來送了幾瓶茅臺給外公,所以他回白宮的第一個晚上,和家人吃飯,就開了這酒。結果酒灑了一點到壁爐旁,差點著火,火警都響了,特勤部門都沖了進來,差點成為國際事件。

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97年,受到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之邀請。我們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宴請,我有幸坐到她身邊。她讓我嘗試北京烤鴨,於是幫我卷了一個完美的烤鴨卷,而且是用筷子完成的。那是我吃過的最棒的北京烤鴨。

最近一次去中國是2014年,重走外公的路。街道更幹凈,摩天大樓越來越多。中國入住酒店的手續是在iPad上辦的,那時美國好像還沒有這樣的服務。

尼克松和毛主席都冒著風險

德文·尼克松口述

我是在高中歷史課上學到有關內容的。在兩國建交之前,很多年中美不和,尼克松總統訪華時雙方的主要矛盾是越戰和臺灣問題,上海公報的美妙之處就在於超越了當時雙方的矛盾,尋找到雙方攜手前進、為世界創造積極貢獻的路徑,這是當時的歷史老師極力向我們強調的重點。

尼克松總統1972年訪華政治上冒了很大風險,因為他並沒有得到確認是否能見到毛主席,如果沒有會面,對他的政治生涯將是一個巨大災難,但是考慮到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讓中國重返國際舞臺的重要性,他還是來了。

有一張照片記錄了當時兩國首腦的見面,他們後面站了兩個男士,沒人知道他們是做什麽的,實際上他們是醫生,他們告訴毛主席只能見幾分鐘。但是這次會見長達一個多小時。雙方都冒著風險包括健康風險,表現出兩國領導人和兩國人民對雙方關系的重視。

我整個人生一直覺得跟中國走得很近,我最初到中國是為了MBA學業,但隨著我在中國時間越久,越能感覺到我伯祖父對我的影響。我非常希望能繼續伯祖父的事業,致力於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這也是我開始這項事業的原因:向中國引進有機食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84

“毛澤東想馬上見尼克松總統” 洛德把每句話都記了下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912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和基辛格博士到達中國剛一小時,在賓館房間安頓,周恩來忽然出現並告訴他們,毛澤東想馬上見尼克松總統。 (東方IC/圖)

笑話也要小心記錄

就職典禮之後的一個星期,尼克松就在給基辛格的備忘錄里提到,想辦法和中國建立聯系。

1969年夏天,我們雙方都準備好建立新的關系,並且設定了新的方向,但是當時在中蘇邊境發生了沖突,這讓基辛格和總統明顯地體會到莫斯科和北京之間的緊張局面,當時我們覺察到,應該馬上打開與中國關系的局面。

我很幸運作為基辛格博士的特別助理,參與了所有的會談,與周恩來超過100個小時的會談,5次與毛主席見面,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相關人員,如外交部部長等。

周恩來和基辛格博士交換意見,這複雜程度是我從未想到過的,尤其是談完正事,他們還會繼續談談歷史和哲學。有一次基辛格博士問周恩來總理法國革命的影響是什麽,周恩來回答說,現在說還太早,表達中國人對事務的長遠性看法,周恩來講了他在巴黎留學的故事。

我負責把會談中的每句話都精確記錄下來。基辛格要求很高,他甚至要求我把笑話都小心記下來。除了包括越南在內的幾次談判,與中國的會談是筆記記錄最多的。但如果算上我來中國的九次,我在白宮的時候陪同尼克松總統、福特總統各訪問中國一次,陪同基辛格來華七次,我記錄的與中國會談的筆記成千上萬頁。

周恩來懂英文,所以有時候會在翻譯之前回應基辛格的笑話。我們當時依靠的是中方的翻譯,好處是翻譯會給做筆記的人時間。我曾跟尼克松總統在莫斯科與勃列日涅夫會談,勃列日涅夫會連著說一個小時,對於記筆記的人是很大的挑戰。在中國就好很多,先是毛說幾句,然後周說幾句,然後翻譯,之後美國方面回應,這樣我就有時間記錄。

我們面前經常擺放著很多食物,這讓基辛格博士長胖了不少,更大的問題,是上廁所問題。我喝了很多中國的茶水,有時候內急很嚴重,所以,你會計算翻譯期間去廁所的時間差。

這些會見都是在1970年代進行的,毛、周、尼克松、基辛格,現在已經公開了,當時是高度保密的。我的記錄就是當時唯一的資料,我想可能中方也有記錄。

基辛格1971年7月的秘密訪華,為尼克松總統的訪華奠定了基礎。我認為,尼克松訪華是過去50年至70年內,最重要的四五件地緣意義上的大事之一。這件事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主要是朝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

溫斯頓·洛德參與了基辛格與周恩來100小時的會談,5次會見毛澤東。 (南方周末電視部供圖/圖)

簡短的句子,大量的暗示

我還有幸加入毛澤東和尼克松之間的那次會談,盡管我的出席一直處於保密狀態。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和基辛格博士到達中國剛一小時,我們在賓館房間,周恩來忽然出現並告訴我們,毛澤東想馬上見尼克松總統。

因為在我們來之前毛主席就曾跟全世界宣稱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見,所以我們知道中方很重視,我們也很開心。

基辛格博士是國家安全顧問,尼克松總統叫他陪同一起前往。基辛格博士又叫我一起前往。尼克松沒有邀請國務卿羅傑斯。當時尼克松以為毛澤東還會再單獨約見他,那時他就可以叫國務卿一起。

我曾為七八個總統服務過,尼克松總統是我見過的在外交方面最出色的一個總統。尼克松總統非常重視此次訪華,做了很多準備。這次關於中國議題的資料一共有六大本。幾乎每一頁,他都有批註。我們飛往中國途中,他總向我們問問題,索要更多資料。

會談結束後,全體參會人員合影。合影結束尼克松總統和基辛格博士轉過去對周恩來說:洛德先生從未參加過這次會談,他要在所有的照片中去除,也要在公報中去除,世界只要知道,只有基辛格和尼克松在會談中。直到今天所有的官方文件都沒有我的名字。

一兩年後,我們再次來到中國。這次只有基辛格博士,我們去了一個湖邊會議,毛的侄女帶來了一封毛的信,周恩來讀了出來。周恩來說,毛想見基辛格博士和洛德先生。我非常感激這個做法。當時只有一個人能參加會談,喬治·布什是聯絡處主任,還有斯考克羅夫特、助理國務卿比伯,級別都比我高得多,基辛格不可能點名帶著我,但主席選定了我,中方知道也只有這樣的方法,才能讓我也參加會議。這次會見之後,中方給了我一張尼克松和毛會談中有我在的照片。

基辛格博士認為他所見過的政治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恩來和法國的查爾斯·戴高樂將軍,他把周恩來放在第一位。我非常有共鳴,周恩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外國人。他很帥氣,非常有戲劇感,非常引人註目,這不是最重要的,他有戰略眼光,又不拘泥於技術細節,他從來不用看筆記和材料就能侃侃而談。基辛格平時是需要看的,他看到周恩來不看,也盡量不去翻閱他的筆記。而且,周恩來非常富有幽默感。他非常堅持中國的立場,但也嘗試找到一些改進辦法,遇到諸如臺灣問題時,也能想辦法克服一些阻礙,建立新的關系。他能很優雅地表達立場,熟知哲學和歷史。他又很有人情味,有一次,基辛格博士的助理(一個秘書)生了很重的病,周恩來把自己的醫生派去。

毛主席跟周恩來是完全不同的。他是一個很有威嚴的人。我們在見他之前就知道他當時生病了,可是我們見到他,你能感受到他強大的氣場和人格魅力。我相信如果毛去紐約參加一場雞尾酒會,他一出場,就會引起關註。與周恩來不同,毛沒有優雅的講話或談論具體的細節,他只想談比較大的幾點意見以及哲學。

他用的都是非常簡短的句子,話中充滿了大量的暗示。我們不知道是由於我們好似沒有開化的原始人一樣,在複雜程度上無法跟毛相比,還是因為他年歲已高,他說的話可能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意思。

毛澤東與尼克松見面只有一個小時,還要除去翻譯的時間,我們最初覺得,會談多少讓我們有些失望。有些地方我們並不了解他的實際意思是什麽,尼克松總統就會總結並複述毛主席的意思。但是毛主席說不,這不是我要談的,具體到落實和執行由周總理跟你們共同商討。

後來我們與周恩來的會談進行,能感覺到其實毛主席還是很有技巧的,他簡單做幾個動作,就可以把整個政策的大方向確定下來。毛主席只是提幾個意見,然後由周恩來做詳細的解釋和闡述。我不想過多地誇大這一個小時的會談,但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毛主席說話的微妙之處。

“美國要對中國的發展感到舒服”

現在世界關於中美關系的焦點,是一個新興國家與一個大國的對抗。我覺得這種觀點並不全面,我認為中國是個回歸的力量。在持續多年的世界歷史中,中國曾是一個領導國。

我們在與中國政治家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心理很複雜,他們對自己悠久的文化和歷史感到自豪,同時又有曾受外國入侵的恥辱感,所以能感到他們帶有自信、自負同時又自卑的複雜情緒。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崛起,外交力量崛起。美國必須確保自己的地位,而且要同時對中國的發展感到舒服。我想美國應該如此理解,中國並不會去撼動世界體系,中國要保證國內的穩定和繁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85

尼克松訪華的宴會菜單 駁“周總理用一噸鮑魚款待尼克松”的不實之詞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503

1972年2月27日晚,周恩來和尼克松在上海舉辦的宴會上。(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76年精神號”專機抵達北京,展開其首度訪華之旅。當天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松。在北京訪問數日後,尼克松一行續往杭州、上海兩地訪問。在華期間,中美雙方舉行了多次會談,2月27日下午,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揭開了中美兩國關系新的一頁。

關於尼克松訪華的細節,四十多年間國內媒體多有披露,其中大部分內容屬實,小部分與事實不相符。筆者認為其中疑點最多的,是關於“周總理用一噸頂級鮑魚款待尼克松”的故事。這一故事流傳甚廣,一些有影響的媒體也加以傳播。雖然尼克松訪華禮應隆重招待,但破冰下海捕撈一噸鮑魚,實在是不可思議。那麽,這一故事是如何流傳起來的?宴會上到底有沒有出現鮑魚呢?

冬天下海捕一噸鮑魚?

這一故事的始作俑者,是北京“×龍網特約撰稿人”金亞銀。2005年6月7日,該網發表其題為“周恩來一噸頂級鮑魚款待尼克松背後的故事”的文章稱:

1971年10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抵達北京後,與周恩來總理正式敲定,美國總統尼克松將於1972年2月21日正式訪華。一向主張“外交無小事”的周總理開始為中美談判殫精竭慮,連客人訪華期間的菜譜都要親自審定。

為了接待好客人,周總理決定準備1000公斤新鮮鮑魚,讓尼克松充分領略一番東方大國的飲食文化。當時中國品質最好的野生鮑魚就出自黃海深處,於是國務院把采捕任務下達給遼寧省,遼寧省又落實給大連市,大連市則選擇了長海縣,任務最終落實給了鮑魚資源最豐富的獐子島。

1971年12月,正值數九隆冬的季節,獐子島人民公社的領導找到當時任潛水隊長的王天勇,給他布置了這項國務院交辦的重任:必須在翌年1月底,采捕1000公斤個大肉肥的鮮活鮑魚。

聽到這個消息,王天勇當時真有點懵了,數九寒天,采捕區水溫已經降到零度以下,作業條件極為惡劣。按照老規矩,潛水隊早就收船上岸了。而且富有采捕經驗的王天勇知道,冬季里鮑魚還不知藏到哪兒去了,要采捕到這麽多鮑魚,容易嗎?

……連續幹了近10天,王天勇和他的夥伴們共采上來1500多公斤鮑魚。從中選出的1000公斤優質鮑魚裝上軍艦,轉乘飛機,順利運抵北京,如期出現在尼克松總統一行在京期間的宴會上。

當尼克松聽說這些新鮮的鮑魚采自冰封雪飄的黃海深處時,不禁為中國人的好客而感動。周恩來總理對此非常滿意,在上海《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後,他致電遼寧,表揚大家都是中美談判的“幕後英雄”。

這篇文章只采訪了一個“當事人”,沒有其他當事人的印證,也沒有文獻的支撐,不像是一篇嚴肅的報道,本可一笑置之。孰料,該文發表兩天後,2005年6月9日,北京某大報以《捕一噸鮑魚款待尼克松》為題,對文章作了壓縮,署名“×龍”發表。

次年3月上旬,中×網轉載了金亞銀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的註意和討論。同月15日,北京某報刊登了該報記者所寫的特稿《“海底闖將”王天勇與“鮑魚外交”》,情節與金亞銀所述基本一致。

2006年7月4日,大連某報發表了《三代潛水員的故事》,其中“王天勇:為尼克松訪華撈鮑魚”一節提及,“1971年年末,王天勇接到一個政治任務,需要下水采捕鮑魚。……經過一個星期的采捕,1000多公斤皺紋盤鮑帶著長海人民對祖國的深情被運往北京。王天勇後來才知道,這些鮑魚正是作為國宴主打菜肴招待首次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周總理也在事後對此大加表揚。”

2009年3月26日,中央電視臺第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播出了電視系列片《中國海島》的其中一集《長海鮑魚秘事》,時間長達25分鐘。2012年6月3日,中央電視臺旗下的中國網絡電視臺重播該片時稱其“以四十多年前圍繞獐子島發生的一次深海捕撈活鮑魚的故事為敘事線索,介紹了島嶼眾多、餌料豐富的‘國鮑’產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展現了當地遠古文化遺址,並對那段與上世紀七十年代世界政局相關的鮑魚秘事進行了大膽猜想與合理解讀”。

質疑的聲音

自金亞銀的文章面世以來,學術界不乏質疑的聲音。迄今為止最強烈的質疑,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施愛東副研究員的論文《謠言的逆襲:周總理“鮑魚外交”謠言史》(載《民族藝術》2013年第4期)。施愛東從新聞傳播的專業角度出發,指出“這是一篇非常草率的舊聞報道。一件事關中美關系以及周恩來總理外交工作的故事,距離故事發生時間不到34年,理應采訪多名當事人,可是,記者卻只采訪了王天勇一位老人,其他只有諸如‘人民公社的領導’‘夥伴們’‘潛水隊員’‘他們’等匿名人物,除了幾位已故政治家,通篇再沒出現第二個當事人的名字”。施愛東指出金亞銀文章描述的當地氣候也不可信。

筆者認為,對所謂“鮑魚外交”的故事的質疑是有道理的。正如中央電視臺重新播出《長海鮑魚秘事》時所承認的,“那段與上世紀七十年代世界政局相關的鮑魚秘事”,只是一個“大膽猜想”,當事人拿不出尼克松訪華國宴上有鮑魚(更遑論是一噸鮑魚)出現的任何證據,相反,作為質疑方,我們現在可以拿出當年每一次正式宴會上都沒有鮑魚的有力證明。

菜單來源

從1972年2月21日中午尼克松抵達北京至2月28日上午離滬回國,中美雙方共舉行過四次正式宴會,即:2月21日晚中方的歡迎國宴,2月25日晚美方的答謝國宴,以及2月26、27日中方分別在杭州、上海舉行的晚宴。

時任香港大公報社副社長的馬廷棟,奉命以《大公報》特派員名義,對尼克松訪華全程進行跟蹤采訪,並受邀參加了上述四次正式宴會。馬廷棟保留了四次宴會的全部請柬及大部分菜單(唯獨缺2月21日中方歡迎宴會菜單)。馬廷棟去世後,其公子馬文通先生將這些珍貴的紀念物慷慨地贈予筆者。

中方歡迎宴會

2月21日晚,中方以周恩來名義舉行宴會,歡迎尼克松和夫人。以周恩來名義發出的請柬,封面為凸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內頁以紅色仿宋體書:

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先生和夫人訪華訂於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一)下午七時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宴會

請出席

周恩來

據美國加州橙縣約巴林達市的尼克松圖書館藏《理查德·尼克松總統日常活動記錄》,該晚尼克松及其夫人在“韓先生”(中國外交部禮賓司司長韓敘)陪同下,從釣魚臺國賓館護送到達人民大會堂的時間,為晚上7時50分,比預定時間晚了50分鐘。而宴會結束、尼克松夫婦由周恩來總理陪同前往座駕離開人民大會堂的時間,為晚上10時15分。宴會進行了大約兩小時二十分鐘。

當晚的正式菜單,筆者未存,但有以下三方面的信息可以使用。

(1)被邀參加宴會的外國記者報道。

據馬廷棟報道,當晚被邀參加宴會的有隨同尼克松訪華的美國記者八十余人。翌日,香港《星島日報》刊登合眾社北京21日電稱,“中共總理周恩來本晚設宴款待美國總統尼克遜夫婦,菜單如下:竹筍蛋白湯、魚翅、紅燒蝦、鹵蛋、蛋卷、火腿、香腸、椰子雞、填鴨、杏仁餅、饅頭與水果”。

(2)中方工作人員的回憶

據當日參與接待工作的中國外交部禮賓司工作人員唐龍彬回憶文章《接待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載《秘書工作》2012年第7期)記載,當晚“最後菜單定為:大拼盤、芙蓉竹筍湯、三絲魚翅、兩吃大蝦、草菇蓋菜、椰子蒸雞,另有點心和水果。”

(3)美方保存的英文菜單

2012年4月尼克松圖書館的“帕特·尼克松百年紀念展”,展出了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寫有日期為1972年2月21日的一份英文菜單。

保存於美國尼克松圖書館的中方歡迎宴會菜單(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菜單上的英文可直譯為:

開胃冷盤、竹筍蛋白湯、三絲魚翅、炸燜大蝦、蘑菇芥菜、椰子蒸雞、杏仁豆腐、糕點、水果。

綜合以上三方面的信息,2月21日晚的菜單可確認為:冷盤(包括鹵蛋、蛋卷、火腿、香腸、填鴨等)、竹筍蛋白湯、三絲魚翅、兩吃大蝦(炸燜大蝦)、草菇蓋菜(蘑菇芥菜)、椰子蒸雞、杏仁酪、糕點、水果。

菜單上沒有鮑魚。

美方答謝宴會

2月25日晚,尼克松和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答謝宴會,中方周恩來、葉劍英、李先念等應邀出席。

美方的請柬當天才向中方官員及在京中外記者發出。白色的請柬足有2毫米厚,兩面凸印有橄欖色的美國總統徽章,以中英兩語書寫:

茲訂於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星期五)下午七時半假座人民大會堂敬備菲筵佇候

光臨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尼克松暨夫人謹訂

 

美國答謝宴會請(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當晚答謝宴會的中文菜單上,亦印有一枚橄欖綠的美國總統徽章。菜單為:

冷盤、豆苗鴿蛋湯、芙蓉三鮮、母油鴨塊、素什錦、松鼠桂魚、核桃酪、點心和水果。

美方答謝宴會菜單(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據外電報道,菜單由美方委托中方擬定,最後獲得美方認可。所有菜肴均由人民大會堂廚師烹調,由美國政府付賬。冷盤前菜包括鹽水浸鴨、雙色魚卷、豌豆大蝦、黃瓜、番茄及青蔥、橙汁雞牛柳、粵式燒腸。芙蓉三鮮包括海參、雞柳及大蝦,點心包括湯圓及米糕,飲料包括啤酒、橙汁、中國葡萄酒和烈性的茅臺。美方空運了15箱尼克松喜愛的加州香檳,20加侖加州及佛羅里達州橙汁和10加侖西柚汁到北京,供宴客用。

菜單上沒有鮑魚。

杭州宴會

2月26日中午,尼克松和夫人一行由周恩來等陪同由北京抵達杭州。晚上7時30分,浙江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南萍在杭州飯店舉行宴會,招待尼克松和夫人一行。周恩來等出席了宴會。

以南萍名義發出的請柬,文字考究地印在一塊貼在卡紙的綢緞上:

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先生和夫人訪問杭州定於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星期六)下午七時半在杭州飯店禮堂三樓宴會廳舉行宴會。

請出席

南萍

據美聯社報道,“同在北京舉行的宴會相比,氣氛要不拘形式得多。尼克松在這里講祝酒詞是隨口講,而在北京他是照事先準備的講稿講。他贊美了杭州,當他引用了中國一句俗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時博得了熱烈的掌聲。”“周總理沒有講話,但是當他隨後挨著總統就座時,他興高采烈地談話,常常仰頭大笑起來。”(載1972年2月28日《參考消息》)

杭州晚宴的菜單,比北京兩次宴會都要豐富:

花籃冷盤、八味小碟、杭州煨雞、西湖醋魚、龍井蝦仁、香酥鴨子、宮保雞丁、油燜冬筍、火腿川幹貝、“菊花”酥、紹式蛋包、冰糖蓮子、水果。

杭州宴會菜單(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其中杭州煨雞(即叫花童子雞)、西湖醋魚、龍井蝦仁等為杭州特色名菜。

菜單上沒有鮑魚。

上海宴會

2月27日上午,尼克松和夫人由周恩來等陪同乘專機從杭州到達上海。據合眾國際社當日電稱,“今天尼克松總統飛抵中國最大的城市,進行他的最後一天的訪問,並將發表他和周恩來總理擬訂的開始改善中美關系的協議的具體細節。尼克松今天下午的活動日程表上沒有什麽安排,這大概是為了有時間對公報做最後一分鐘的潤飾。據說尼克松和周在杭州時都在他們各自的住處工作到淩晨三點,同助手們商量用兩種文字書寫的公報。”(載1972年2月28日《參考消息》)

下午,落款日期為2月28日的中美聯合公報提前在上海發表。公報里美方關於臺灣問題的一段聲明,體現了基辛格式的智慧:“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晚7時正,上海市舉行宴會,歡迎尼克松和夫人。周恩來出席了宴會。菜單如下:

蝴蝶冷盤、八小碟、青豆蝦仁、掛爐烤鴨、花籃豆腐、蟹形桂魚、冬瓜盅、小籠湯包、花色甜點、豆沙湯團。

上海宴會菜單(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菜單上仍然沒有鮑魚。

晚宴於9時05分結束。尼克松一行隨後觀看了約一個半小時的中國雜技表演。第二天上午10時,從虹橋機場啟程回國。

任何有關歷史的闡述,應該依靠證據來說話。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金亞銀的文章,缺乏證據,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時任香港大公報副社長的馬廷棟受邀參加了尼克松訪華的四次正式宴會,文中三張中文菜單即其舊物,由馬公子馬文通先生惠贈給本文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