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者的尊嚴來自何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587.html

某天中午,去珠寶店修一件首飾。正站著等,店裡進來一對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圍著櫃檯轉了一圈之後,女生小聲地說:「請問有沒有那種不帶鑽石、寶石,完全素圈的戒指?」一聽就知,到了定情的緊要關頭,男生要送一件貴重的信物,女生則是奧黛麗•赫本的粉絲。而且,彼此又頗為對方著想:男生讓女朋友自己來挑一枚可心的戒指,而女生則想著儘量替男朋友省錢。這種甜蜜、羞澀而又動人的微妙感覺,在旁觀者看來,簡直是每一則珠寶廣告裡拼了老命才能營造出來的煽情氛圍。

可惜,此時身著漂亮制服的店員非但不解風情,反而「一秒鐘cosplay」白雪公主的後媽,擺出了國內奢侈品商店裡最常見的「晚娘臉」:雖然勉強維持著僵硬的微笑,但是從身體語言到每一句對話,傲慢而又略帶不耐煩地應付著。偌大的店堂裡其實並沒有其他客人,我一邊替這對小情侶感到不值,一邊又對這個店員的行為感到遺憾,她只配給暴發戶服務。其實珠寶銷售本身是一個十分甜蜜的工作,因為你永遠都在隨喜和見證客人們的美好時刻。而此時善待一下囊中略顯羞澀的情侶,舉手之勞,成人之美,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相信隨著日後的發展,這樣的客人會給品牌帶來有可能是終其一生的持續回饋。

我們不要把話題扯到年輕人究竟該不該買奢侈品上面去,那是每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自由。我感興趣的是店員這個研究樣本。永遠無法理解那些板著臉撅著嘴工作的人,因為無論你表現得有多不情願,你都得做這件事,而你的不高興除了導致對方不高興從而讓你自己更不高興之外,別無它用。這樣的人,即使天天在嘴上喊著「傳播正能量」,他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職業尊嚴。(i黑馬註:創業公司和創業者的尊嚴也是如此獲取。只有全面的客戶導向,通過創新、陽光創富才是有尊嚴的創業,而那些指望通過坑蒙拐騙來快速積累財富的人,那些用三聚氰胺賺錢的人,他們連臉都沒有了,更何況尊嚴?)

在當下的語境中,「尊嚴」變成了一個很大的詞兒,而且歧義頗多。有些人對於「尊嚴」的理解就是:辦事兒不用求人,人們都得求我,到哪兒都是VIP,一張嘴就有話筒往前遞。竊以為,這是「特權」,絕非「尊嚴」。對特權的追求,恰恰是沒有尊嚴的人才拚命去做的事。

有一年到青海湖旅行,包車認識一個司機。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是每天穿著筆挺的西裝襯衫,永遠提前十分鐘到門口等,車子每天擦、座套每天換,車上免費準備垃圾桶、礦泉水、濕紙巾和睡覺蓋的薄毯。自帶單反相機一台,默默拍下客人觀景時的背影或遠景,分別時送給客人。竊以為,這是職業尊嚴。

做家具認識一個木匠。生意很大,手工極慢,對於我所想出來的所有省事兒提速的主意都嗤之以鼻。雖然我訂的兩件東西並不貴重,就相當於「不帶鑽石的素圈兒戒指」,但是量尺寸時他親自來,為的是要「看看你家的壁紙究竟啥顏色,用這個木料行不行」,送貨時他也親自帶著徒弟來,生怕安放得不合適,連我放的位置不合他意都焦慮得要命,撫摸著光滑的木頭滿眼愛意。竊以為,這是職業尊嚴。

剪頭髮認識一個髮型師。收費比大部分人貴,但是絕不染髮,絕不燙髮,絕不向客人推銷任何東西。他的理由是:第一,用最簡單的方式能讓客人滿意才算手藝;第二,我的專業是剃頭的,不是推銷的。竊以為,這是職業尊嚴。

十年來用同一個保姆。前幾天她第一次跟我請假一週。回家之後我發現她給廚房的垃圾桶認真地套上了七層垃圾袋。竊以為,這是職業尊嚴。

反覆看杭州的大巴司機吳斌在人生最後時刻的視頻資料,每看一遍都沉默良久,對於這樣的人,沉默是無以復加的致敬。他被擊中之後的那一瞬間,根本沒有時間做價值觀判斷,沒有可能做是非得失的取捨,完全是十萬小時級別的專業、嚴謹的積累而產生的直覺反應。他在生死之交展現出最高水準的職業尊嚴。

這些人身上有一種引而不發然則綿綿不絕的力量。職業尊嚴在今天儼然已經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我常常為很多「社會精英」級的人物工作。但是,即使在這個人群中,「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者有之,「賣弄風情扮演公知」者有之,「常在河邊走,主動去濕鞋」者亦有之。可見,職業尊嚴跟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甚至眼界都沒有必然聯繫。

我深深地迷戀每一個人全情投入於自己手藝時的樣子,無關這手藝是寫代碼還是掃大街。不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苟且、不應付、不模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當做與世界呼吸吐納的接口。這,就是尊嚴的來處。

本文摘自《公司的壞話》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47

創櫃板社企多扶 從身障接送跨入旅遊市場 滿足弱勢者尊嚴 也是一門好生意

2014-07-21  TWM  
 

 

曾經是紀錄片導演的許佐夫,因為家人行動不便,引發接送身障者的創業想法,成立「多扶接送」,更是台灣第一家登上「創櫃板」的社會企業,他還積極開設旅行社,要打造台灣成為無障礙的旅遊天堂。

撰文‧許瓊文

在台灣,「社會企業」是一個新名詞,簡單說,就是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多扶接送正是典型例子,儼然成為台灣社會企業的首席代表。創辦人許佐夫本來是紀錄片導演,善於瞭解人、觀察社會問題,沒想到,這樣的能力竟變成他的創業養分。

五年多前的某一天,許佐夫太太的外婆在家中不慎跌倒,自此行動不便。將近半年時間,許佐夫親自和太太一起照顧外婆,他發現,「身障的人要出門,真的比登天還難!」復康巴士需求大 難在服務許佐夫說,復康巴士必須五天前預約,而且難度高,「家裡一人一支手機加上室內電話,早上六點不到開始撥打電話,才可能『搶』得到五天後的接送。」不只一位難求,還僅限於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身障人士,對於沒有身障手冊的外婆更別想用到這項服務。

由於親人叫不到車出門,讓許佐夫興起創業念頭,「不如自己成立一家公司,提供無障礙車接送服務。」帶著滿腔熱血與理想,許佐夫二○○八年一頭栽進這個「特殊」行業,成立多扶接送。

從市場面分析,目前只有台灣租車及伊甸基金會總計約六百輛復康巴士,而且大多只在台北、新北市提供服務,全台灣市場還是有很大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許佐夫觀察,「台灣平均一千一百多人共用一輛車。」既然市場這麼大,為什麼沒有人進入?他笑著說,「因為真正的問題是『服務』。」許佐夫用心制定出服務標準流程,把每一位司機訓練成貼心關懷的陪伴者,而不只是開車接送而已。他細緻到找錢給客人都只用事先準備好的新鈔,而不是其他客人付的舊鈔。

這是因為許佐夫曾經遇過一位老太太,在多扶的接送下車後,臉上露出不悅,追問之下,才知道老太太對於找零的舊鈔很不開心,「我們醫療接送佔六成,這些錢可能來自於病菌相對較多的醫院,從此規定,找零一律用新鈔。」免費提供爬梯機 贏得口碑此外,一般業者大多只在定點接送,不提供上下樓梯服務,許佐夫引進爬梯機,並到府服務,由機器協助上下樓,身障者可以不必被「抱上抱下」地直接坐上車,「這讓身障朋友多了尊嚴,也讓他們感受到便利的服務,而且不需額外付費。」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觀察,會站在使用者的立場思考,是多扶有別於同業的優勢,「其他業者不是沒想到,就是不想動。」透過口碑宣傳,多扶服務立下不小的名號,卻也因此遭人檢舉。原來,多扶不符合租車業者必須同時擁有十輛車才能開業的規定,迫使許佐夫必須在第三年投入大量資本購車。

這一關,許佐夫差點招架不住,幾乎散盡家產,「我把家裡的房子再拿去貸款,當做購車頭期款,每輛車的購入成本含改裝,大約近百萬元,我一口氣買十輛。」靠著幾十萬元的創業資本,許佐夫還向親友借貸,甚至抵押自己的房子,一直到今年初加入創櫃板後,才開始有外部大股東資金投入,讓他的資金壓力稍減,但挑戰也更大。

就經營面而言,公費復康巴士有政府補助,多扶則要單純靠自己獲利,除了車輛調度有效率、服務要細膩,再不然就是擴大經營市場,增加經濟規模。

去年底,許佐夫接到晶華酒店委託世界口足畫家年會的案子,由於年會相當成功,主辦單位認為這次多扶的安排,堪稱國際級的無障礙旅遊。透過這次經驗,他發現了新商機——「無障礙旅遊」市場。

過去身障朋友因為出門不便,遑論想旅行。「如果可以讓身障朋友開心出遊,接到的生意不只是身障者,還有他們的家庭成員。」股東之一的Justin說:「雖然不確定是否有這麼大的無障礙旅遊市場,但是我們相信,未來高齡化社會將成為多扶無障礙旅遊的商機來源。」儘管多扶尚未獲利,但因為有明確的商業模式,成為台灣第一家加入「創櫃板」的社會企業,今年初正式對外募資。擔任監察人的陳一強觀察,多扶本來的一些帳目都很簡單,卻也花了一年的時間把報表弄出來,讓經營上能更健全。

創櫃板不只在資金上給予很大幫助,許佐夫說:「多扶募到一千萬元,增加七十多個股東,除此之外,曝光度更多,同時也讓客戶對我們更信任。」目前,多扶接送擁有十八輛復康巴士、二十三位員工,並完全走出自己的一套經營模式,結合租車與旅遊,成為「無障礙服務的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而無障礙旅遊只是第一步,多扶計畫持續開發照護、健康、餐飲等不同市場,服務更多的身障及高齡者。

創櫃板

創櫃板為扶植微型及小型創新企業發展,限定資本額5000萬元以下,由櫃買中心協助輔導。目前規定一般投資人可以認購,只是額度上限為6萬元。因為發行股數不多,必須要有人登記認購,才能進行買賣。

許佐夫

出生:1973年

現職:多扶接送創辦人

經歷:紀錄片導演、導演助理、攝影助理學歷: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許佐夫的

創意煉金術

1. 軟硬體升級,服務揪感心提供爬梯機,解決上下樓不便問題;司機兼陪伴者,貼心關懷;用新鈔找零,減少病菌傳染。

2.成立旅行社,商機更擴大結合租車與旅遊,讓身障者及家人一起開心出遊,並以無障礙旅遊獲利,支撐醫療接送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5

尊嚴與麵包的代價

2014-09-22  TCW
 
 

 

蘇格蘭公投前夕,我們來到愛丁堡現場,陣陣「Vote NO」口號聲,把我們吸引到這群在酒吧聚集的反獨立民眾旁,他們說,現在的生活很好,改變的風險太高。贊成獨立的民眾則告訴我們,不想要被西敏市(英國政治中心)的人統治,「要為自己做決定,」YES陣營的年輕學生、中年會計師和退休護士都這麼說。對一個台灣人,這種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安定和尊嚴間的猶疑,陌生的是,蘇格蘭人沒有因政治問題搞得街頭對峙、生活紊亂、親友反目。他們開心的先喝杯啤酒,再上街宣揚各自的主張。(田習如)

在蘇格蘭獨立公投前一週,我們抵達其首府愛丁堡。

從攝氏三十七度的台北帶來的衣服,難以抵擋這裡的陣陣寒風,我迅速買了一件羽絨衣,櫃檯小姐一邊結帳,一邊說:「你下次來這裡,蘇格蘭可能會是個獨立的國家了。」

她看著我,聳肩,做了一個耐不住刺激的動作說:「喔喔喔,太接近了(指正反方支持度),我都不知道怎麼辦!」

就像多變的秋天,愛丁堡的夜晚是冷颼颼的十度,中午卻出大太陽;獨立公投的統獨民調,也呈現拉鋸戰。該地報紙頭版用「刀鋒邊緣」來形容。

這一場拉鋸戰,三百年來,迴盪在許多蘇格蘭人心中。

我們來到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位於愛丁堡使館區的家,參與一場深夜對談,聽到立場相反的蘇格蘭人心聲。

二十八歲的艾莉,任職人力資源公司,她支持蘇格蘭獨立;四十八歲的吉姆,曾任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財務主管、現任一家威士忌酒廠會計師,他則主張維持現狀,兩位好友展開激辯。

「有太多未知的事情是獨立陣營沒有交代清楚的,包括貨幣(獨立以後)怎麼辦?」吉姆率先發難,他說「我的心是蘇格蘭人,絕對不是英格蘭人,但我的頭腦告訴我,(獨立)風險太大。」對他來說,這是「heart and head」(心與腦)的抉擇,他心向蘇格蘭,卻擔心獨立後經濟立刻陷入低潮,資金離開。

「沒有任何事情是確定不疑的,」艾莉反擊,她在乎「我們相不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治理自己的國家。」她不滿許多對蘇格蘭人有重大影響的政策,都由倫敦人決定,包括核武基地、臥房稅等,「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才能讓我對關於自己的事務有最後決定權。」

艾莉小時候受的教育中,英格蘭把蘇格蘭視為落後的鄉下,讓她對故鄉的傳統羞於啟齒,但因這次公投,她重新認識在地歷史文化,「如果公投能過,就是人民力量的展現,那會令人非常興奮!」熱情加上爐火和紅酒,她的臉龐看起來紅得發燙。

吉姆啜著威士忌,輕聲反駁,「興奮的另一面,是讓人害怕。」「這就像彩虹(獨立的願景)和寵物狗(腳邊的現狀),我們都喜歡天邊的彩虹,問題是你怎樣得到它?」

年輕的艾莉、中年的吉姆,一個是職場菜鳥,一個是優渥中產,年齡和社經地位,可代表蘇格蘭人支持統獨的差異嗎?

愛丁堡最熱鬧的王子街上,一大早的麥當勞裡客人稀少,靠窗面街而坐的克里斯,就在隔壁的銀行上班,二十七歲的他反對獨立:「我不相信獨立後的利益會更大,有太多不確定性,像在賭博,」例如北海石油存量,有專家估計到二○二五年就用完,「我的小孩、孫子要靠什麼?」

金融界人士會因風險考量,傾向維持現狀嗎?在聖安德魯街上,企圖撕掉燈杆上「NO」海報的菲利浦,是四十九歲的獨立會計師,他半開玩笑說:「不能用英鎊,就用美元啊!」他贊成獨立是為了「蘇格蘭人自己決定、自己負責,」「就像你們台灣,也不會想要中國政府替你們做決定吧?」

公投日前的最後一個週六,YES陣營用螞蟻雄兵策略,自發性發傳單、敲門遊說等小型活動,光是距愛丁堡市中心一哩的輻射範圍內,就有五十七場。

NO陣營則出現了由大型基督教新教團體「Orange Order」所舉辦的「以身屬英國人為傲」大遊行,這是獨立公投議題至今最大規模的活動,參加人數約一萬五千人。比起台灣的政治動員,這是小巫見大巫。

圍觀這場NO遊行的人群中,出現一位高舉「YES」海報的老婦,一位NO陣營的年輕人對她嗆聲,她則回嗆「滾開!」她是六十五歲的退休護士,認為蘇格蘭夠富有、不必受別人統治,「(獨立後)如果做不好,也會是我們自己的錯。」

採訪發現,YES或NO,蘇格蘭人有各自的血緣、情感糾結,也對權力和資源分配看法分歧,不能單純用年齡、社經地位,粗糙切分其統獨傾向。這情況,正如台灣。

愛丁堡最具歷史政治意義的「皇家一哩路(Royal Mile)」,起點是十六世紀蘇格蘭獨立精神重要推動者——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埋骨所在的長老教會教堂。教堂旁,是三百年前,訂定蘇格蘭與英格蘭《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的老國會。

一七○七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簽訂這項法案,確立兩國合併。當年,蘇格蘭為了口袋裡的「麵包」,不得不彎下腰桿,與英格蘭合併。「口袋空空的人,腰桿挺不直」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這句話,蘇格蘭人應感受特別深刻。

一六九八年,當時仍是獨立國家的蘇格蘭,向一般民眾募集資金,派出巨大船隊,到今天中美洲的巴拿馬達林(Darien)一帶建立殖民地,名為「新愛丁堡」,想在此開創第二個蘇格蘭。

當時,蘇格蘭的政府公務員、一般企業、議員、地主、醫生、藥劑師、船長等,拿出畢生積蓄贊助這次海外殖民;投入的資金,至少占蘇格蘭王國全部財富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然而事與願違,瘧疾、黃熱病等各種熱帶疾病,逐漸奪去這批殖民者生命。西班牙也以保護領土為由,派軍隊來攻擊他們。在疾病與圍城下,九個月後,這批蘇格蘭殖民者幾乎全數客死異鄉,「達林計畫」失敗。

雖然天災(疾病)與人禍(西班牙)是原因,但若不是英格蘭扯後腿,蘇格蘭或許不會失敗的這麼快。

英格蘭商人深怕蘇格蘭殖民成功,會打破其對美洲貿易的壟斷權。於是當時的英王威廉三世,下令該國從加拿大到中美洲的殖民地,不准和蘇格蘭人交易,連一滴水都不准給。

當無數蘇格蘭人因此賠上畢生積蓄後,英格蘭以救世主姿態出現,並提出一份聯合法案,內容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合而為一。

蘇格蘭開出的條件是英格蘭要付出一筆錢,補償達林計畫的損失。這筆錢後來被史家稱為「蘇格蘭之價(the Price of Scotland)——也就是出賣蘇格蘭的價格。

雖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賣身給英格蘭,對蘇格蘭人來說卻是奇恥大辱。再加上兩國過去長久的交戰恩怨,讓蘇格蘭始終與英格蘭貌合神離。若要找出世界上哪個地方的人最討厭英格蘭,蘇格蘭若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九月十八日的公投,正是蘇格蘭企圖爭回尊嚴的嘗試。

主張獨立的人士宣稱獨立之後,蘇格蘭不但會有尊嚴,而且還能有更大的「麵包」。反對者卻認為,若選擇尊嚴,就不可能得到比過去更大的麵包。兩派不同的意見,就像數百年來,蘇、英對彼此的看法,沒有交集。

從事實來看,若真的獨立,「麵包」會不會更大?這取決於兩個關鍵,一是能否繼續使用英鎊,二是北海油田。

蘇格蘭成為獨立國家,最優選擇是繼續使用英鎊,這是對經濟衝擊最小的方案。

但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表示,英國政府不太可能接受這種計畫。英格蘭銀行(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也說,蘇格蘭提出的貨幣聯盟,「沒有實行的基礎」。反對獨立的英國政府已表明態度:獨立後的蘇格蘭不能再用英鎊。

但獨派領導人、蘇格蘭民族黨主席薩孟德(詳見第二十八頁VIEW人物)提出的反擊之道是:若倫敦拒絕讓獨立後的蘇格蘭使用英鎊,蘇格蘭也會拒絕按人口比例,來償還它所承擔的英國國債。

《經濟學人》認為,這種兩敗俱傷的打法,恐怕對蘇格蘭傷害更大。因為這只會使獨立後的蘇格蘭,更難與英格蘭談判出更好的條件。而拒絕還債也會傷害蘇格蘭的債信,必須付出更高利息,才能在國際市場借到錢。

獨派提出的「英鎊區」概念,亦即獨立後蘇格蘭繼續使用英鎊,仿照歐元區概念,蘇、英兩國金融與銀行整合,但財政與政治系統獨立。統派卻認為這只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他們質疑,當蘇格蘭的金融系統出事,同屬「英鎊區」的英格蘭救還是不救?

不救的話,將讓英鎊被拖累,英格蘭也難獨善其身。要救的話,多印英鎊援助蘇格蘭,卻讓英格蘭人的購買力縮水,等於替別國收爛攤子。

蘇格蘭境內目前有兩家大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RSB),以及勞埃德(Lloyds)金融集團,包含這兩家的銀行業總資產是蘇格蘭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十二倍。

在英國其他地區,當地銀行總資產是GDP的倍數,還不到五;在愛爾蘭身陷歐債危機前夕,這個數字也只有七,當時愛爾蘭尚且須動用歐洲紓困機制,才能度過難關。

統派質疑,就算「英鎊區」可行,但蘇格蘭金融體糸出問題,也無法獨力解決,既然要靠英格蘭才能解決問題,這種獨立有何意義?

一般人或許難以判斷誰是誰非,但企業卻已做出選擇。就在蘇格蘭獨立公投前一週,蘇格蘭皇家銀行宣布,若蘇格蘭真的獨立,它會把總部遷往倫敦,理由是「金融需要穩定」,這是對蘇格蘭獨立投下不信任票。

除了貨幣金融外,另一個會影響蘇格蘭獨立後「麵包」大小的關鍵,就是北海油田。

自從一九六○年代末,蘇格蘭的北海發現石油後,蘇格蘭民族黨在歷次選舉就打著「那是蘇格蘭的油」旗號,反對英國中央政府插手。

北海油田占蘇格蘭GDP的二○%,去年為英國帶來六十五億英鎊的稅收,獨派認為,英國對北海油田的管理缺乏效率,若讓蘇格蘭人自己管理,創造的稅收會更高,讓蘇格蘭更富有。

反對人士卻質疑,獨派對北海油田收入的估計太樂觀。北海油田經過四十多年開採下來,產量已進入衰退期,如今每日產量已比二○○○年時少了四○%,每年以六%的速度下降,預估約三十年左右就會見底。

據蘇格蘭國家紀錄局預測,到二○三七年,蘇格蘭超過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比目前增加八六%,屆時老人撫養比將從目前二五%飆高至五○%,兩個工作人口就要養一個老人。

原本這些退休養老支出,是蘇格蘭和英國共同分擔,但若蘇格蘭獨立,這筆經費就要由蘇格蘭自行吸收。《經濟學人》推估,就算北海油田收入全劃歸蘇格蘭,這些養老退休支出,將使蘇格蘭財政赤字上升到占其GDP的一.八%,是英國其他地區的兩倍。

獨立後的蘇格蘭,能否讓人民享有和之前同樣多的福利?不少蘇格蘭民眾也頗有疑慮。

以英國推動的健保來說,獨派認為,只有蘇格蘭獨立,實施自己的健保,才能避免英國政府改革健保時,傷害蘇格蘭人的看病權。

但統派卻認為,現行看病免費的健保制度,只有在一個足夠大的國家,每個人共同分擔經費才有可能實現。工黨領導人米利班德(Ed Miliband)說,獨立後的蘇格蘭,健保收入一年將少十億英鎊,相當於減少三萬六千名護士。目前每年有四萬三千名蘇格蘭人到英格蘭就醫,獨立後這些人須回到蘇格蘭排隊看病,只會變得更糟。

許多人也擔心,目前蘇格蘭人在當地上大學免學費,一旦獨立,財政問題將使這項政策被迫改變。

獨派領導人薩孟德則以另個角度分析,在蘇格蘭有數以千計的家庭和兒童,必須依賴慈善食品庫才能生存時,英國政府卻花大錢維護核武,「這實在令人髮指。」如果蘇格蘭財政獨立,就能不必分擔核武預算,把錢花在真正需要者身上。

獨派認為,尊嚴與麵包可兼而有之;統派則認為,不可能兩者兼得,正如英國前財政大臣達靈說,「要脫離英國卻仍要保留英國所有的好處,這是痴人說夢。」

這是一場「尊嚴與麵包」的「艱難抉擇」(hard choice)。不論獨立願望是否能實現,蘇格蘭人做的任何選擇,將由自己來承擔代價。

這情況放在台灣來看,也是如此。

台灣近年在兩岸、國際、財經與民生政策上,經常陷入左支右絀的窘境,民眾希望得到「完美的政策」,但其實,任何選擇都有得到與失去。蘇格蘭獨派向人民強調「獨立會得到什麼」;統派則是向人民強調「獨立會失去什麼」,兩者的意見雖然都沒錯,但都是片面的。

當我們聽到政治人物說,「做這個選擇是如何好」時,我們要問的是,「會付什麼代價」;若有人說「做這個選擇如何糟」時,也要想到「可以得到什麼」。

這場公投帶給台灣的啟示,或許正在於此——沒有全然好、全然壞的政策,當我們採取支持或反對立場前,先把「得」與「失」全盤考量,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

【延伸閱讀】荷包、社福縮水都無所謂?蘇格蘭一旦出走,還有7道難題待解

●爭議項目:

1.用什麼貨幣? 獨派說法:繼續用英鎊統派說法:英國拒絕蘇格蘭獨立後用英鎊

2.系統性危機,大銀行怎麼救?獨派說法:把大銀行分拆成小銀行,就可以救統派說法:蘇格蘭經濟太小,就算把大銀行變小,也無法救它們在各國的業務

3.還能有健保? 獨派說法:獨立才不會讓蘇格蘭被英國目前的健保改革犧牲統派說法:獨立使蘇格蘭無法負擔健保支出

4.社會福利會縮水?獨派說法:蘇格蘭人仍可免費上大學統派說法:蘇格蘭沒有足夠收入負擔這些福利

5.石油收入有多少? 獨派說法:可以靠北海油田成為富有的小國統派說法:北海油田產量已銳減,遲早會用完

6.核武基地留不留?獨派說法:貫徹無核國家,英國核武潛艇請去別地統派說法:沒有核保護傘也失去安全,獨立後也很難加入北約

7.能加入歐盟?獨派說法:歐盟不會違背蘇格蘭人的意志統派說法:加入歐盟須所有成員國同意,西班牙等國家不會贊成

整理:楊少強

【延伸閱讀】蘇、英鬧分手,全球5大元首怎麼想?——蘇格蘭獨立表態名人

?反蘇格蘭獨立:

●美國總統歐巴馬:蘇格蘭應該留在英國》因為他想維持美國盟友實力

●英首相卡麥隆:蘇格蘭獨立會讓我心碎》因為他不樂見聯合王國在任內崩潰

●西班牙總理拉霍伊:將使歐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因為他境內的加泰隆尼亞也在鬧獨立

?支持蘇格蘭獨立:

●俄羅斯總統普欽: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因為他想為東烏克蘭獨立合理化

●蘇格蘭獨立運動領導人薩孟德:蘇格蘭將創造歷史》他可能成為蘇格蘭國父

●影星史恩康納萊:蘇格蘭的未來由蘇格蘭人自己守護》因為他長期關注蘇格蘭獨立運動

?不表態:

●英國女王:這是蘇格蘭人民的事!》因為獨立後的蘇格蘭仍尊她為元首

【延伸閱讀】蘇格蘭若脫離,英國領土立刻縮水1/3——蘇格蘭與英國比較

?蘇格蘭 首府:愛丁堡面積:7.8萬平方公里人口:533萬產值:2,350億美元人均GDP:4.43萬美元(獨立後全球前20名)人均生產力:低於英國11%主要產業:油氣產業(北海油田年收入約占GDP 20%)、金融服務、威士忌

?英國首都:倫敦面積:24.4萬平方公里人口:6,300萬產值:2.48兆美元人均GDP:3.8萬美元 人均生產力:高於蘇格蘭11%主要產業:服務業占經濟產值約8成、金融業占產值約7%

整理:楊少強

【延伸閱讀】獨立與否,9.18公投決定——蘇格蘭獨立公投大事紀●1707年牽手:聯合法案通過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1998年:蘇格蘭議會成立●2011年:倡獨的蘇格蘭政黨贏得大選●2012年10月:簽署蘇格蘭獨立公投協議●2013年11月:蘇格蘭公布獨立白皮書●2014年9月18日:公投表決》維持現狀或分手

整理:楊少強

【延伸閱讀】亞當.斯密、電話之父,都是蘇格蘭人

●亞當.斯密(Adam Smith)18世紀哲學家,他的自由貿易理論戰勝重商主義,也是經濟學之父

●瓦特(James Watt)18世紀工程師,他發明的蒸汽機奠定工業革命的基礎

●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他在19世紀發明電話

●弗萊明(Alexender Fleming)他在20世紀發現了抗生素

●柯南‧道爾(Arthur Connan Doyle)愛丁堡大學畢業的醫生,他的小說《福爾摩斯》,比他的醫術還有名

●威爾森(James Wilson)他在19世紀創立渣打銀行,也是《經濟學人》創辦人

●卡內基(Andrew Carnegie) 他19世紀中移民美國,成為鋼鐵大王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43

更有尊嚴地死去

2015-01-05  NCW

 

在醫療盡頭,如何面對死亡?被世衛組織推薦並在數十個國家推廣的緩和醫療,

在中國剛剛起步

◎ 財新記者 趙晗 文zhaohan.blog.caixin.com 在中國,高官的悼詞中,往往有一句“經積極搶救醫治無效” 。臨終時動用一切生命維持器械,似乎代表著惟一正確而有尊嚴的死法。

然而一些目睹父輩歷經痛苦搶救過程的“紅二代”們,卻有另一種感受。

“我們能不能讓患者在臨終的時候享受緩和醫療,按照自己的意願,更加舒服而有尊嚴地離世?”開國將帥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和陳毅之子陳小魯,從組建一個圈內的“不插管俱樂部”開始,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建立“選擇與尊嚴”網站,推動緩和醫療,力圖闡釋 一種新的“生死觀” 。

至今,已有2萬多人在網上簽署“生前預囑” ,交代自己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等“五個願望” 。

羅點點和陳小魯呼籲的緩和醫療,並非獨創或新潮流。在世界範圍內,癌症緩和醫療早已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癌症預防和控制策略的四大戰略目標之一。但在中國,仍舊鮮為人知。

“是關注緩和醫療的時候了。 ”寧曉紅說。作為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寧曉紅一直致力于如何減輕病人的痛楚。她從接觸止痛藥物開始,關注到姑息療法,後來加入了推廣緩和醫療的北京抗癌協會癌症與康複姑息治療委員會。

寧曉紅並不滿足于為患者暫時止痛,她聽說台灣的“安寧療護”做得很好,就在2012年組團去台灣取經。 “簡直是一次洗腦,人還可以這樣死?”寧曉紅說,一些年紀大的醫生表示“希望自己以後來台灣死” 。

原來,緩和醫療的魅力在於,它照顧到患者和家人“身、心、社、靈”四個層面,力圖在最大程度上使患者在人生的最後一程遠離痛苦,有尊嚴地離去。

在中國踐行緩和醫療的先行者們看到,目前人口深度老齡化,惡性腫瘤成死因之首,衛生資源短缺,末期病人生活悲慘。如此現狀下,人們對於這種更有尊嚴、更溫暖、更經濟的死法,需求極大。

然而,甫進入中國的緩和醫療,同樣面臨由於政策空白、指引缺失而帶來 的諸多限制。

什麼是緩和醫療?

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作為一門學科,已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

現代緩和醫學起源於一場基督教人士發起的臨終關懷運動。1967年,英國聖公會護士桑德斯(Cicely Saunders)啓用了聖克里斯多夫臨終關懷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 Houses ) , 專 門收治生命不超過六個月的病人,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得以儘量舒適、有尊嚴、有準備和平靜地離世。

這一以專業間合作、義工參與、家屬哀傷撫慰為要素的現代緩和醫療典範,引領了世界性潮流。

上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首先承認緩和醫學是一個獨立的學科。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緩和醫學的原則: “維護生命,把瀕死認作正常過程” ; “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 ;“提供疼痛的緩解服務”; “提供支持系統以幫助家屬處理喪事並進行撫慰” 。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對緩和醫學的定義進行了修訂。特別考慮到“軀體、精神心理、社會和靈魂” (又被簡稱為 “身、心、社、靈” )的需求。

在亞洲首先進行緩和醫療的是日本。納入醫保後,99% 的日本人選擇通過緩和醫療步入死亡。

亞洲緩和醫療排名第一的是台灣。

緩和醫療在當地又被稱為“安寧療護” 。

當醫生判斷末期病人生命只有六個月時間,就會啓動法律程序,病人預立醫療相關遺囑,放棄有創搶救,進入安寧療護階段。

在實地考察了台灣經驗後,回想起父親陳毅的臨終歲月,陳小魯感到幾絲遺憾。他記得屢經各種搶救措施的父親曾開玩笑說, “我現在都成機器人了” 。

心跳停止的時候,電擊使人從床上彈了起來,非常痛苦。

陳小魯曾經提出“能不能不搶救了”?醫生只說了兩句話 : “你說了不算。我們也不敢。 ”陳小魯理解醫生的未盡之言,畢竟對待老幹部是個“政治問題” ,國家會不計代價地搶救。至於患者,尤其是老共產黨員,忍受疼痛是“非常勇敢和優秀的表現” 。

令他稱羨的是,安寧療護中的音樂治療師、營養師、精神醫師、宗教師會彼此配合,為病人提供全方位照護。

此外,每個安寧療護病房的臨終告別室還設有可以轉換的十字架或菩薩像,可根據病人的信仰需求進行不同的宗教告別儀式。

緩和醫療在中國

在中國,緩和醫學又被稱為“姑息醫學” 。 “姑息醫學”指的是減輕患者疼痛而非消除病因的關懷方法。

在中文翻譯上,究竟使用“緩和”還是“姑息”?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認為 “緩和醫療”更加“優雅” 。寧曉紅也認為, “姑息”二字似乎暗示著面對死亡束手無策。 “事實上,緩和醫療非常積極。 ”寧曉紅介紹,緩和醫療是在臨終關 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為科學的醫學分支,內容可能相似,但階段與任務卻不同。

而緩和醫療更不是安樂死,安樂死又可以理解為是在醫生協助下的自殺。

“二者的目的和方法都不一樣。 ”複旦大學研究顯示,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老年人口將超4億。高齡患者增多,勢必會帶來一系列醫療和社會問題。

大醫院床位相當緊張,只能接受新發並有機會積極治療的病人。對於已進入生命末期階段,不能再接受任何手術和化療、放療的臨終患者來說,由基層醫療機構繼續進行“姑息治療”或採取居家臨終關懷和心理輔導是最佳選擇。

然而社區醫院一床難求。北京市年均腫瘤死亡人數是4.036萬人,西城區腫瘤死亡人數是3000人。但北京市僅有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家社區醫院有自己的床位,也僅是22張。

2013年,上海市臨終關懷服務調研結果顯示,上海共有癌症病人24.25萬人,每年因癌症死亡3.76萬人。而臨終 關懷機構的床位少于234張,僅占總需求量的0.28%。

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院長席修明介紹,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胸科學會(ATS)就對危重救治做出了定義:第一是救人 ;第二是在治療過程中始終不忘給病人提供康複和回歸社會的機會; 第三是當發覺已經無法治療時,要讓病人儘量安靜和有尊嚴地離去。

協和醫院的嘗試

在患者眼中,寧曉紅親和力強,言談中流露著真誠的關懷。她在協和醫院進行了緩和醫療的大膽嘗試。然而她所處的大背景是 :缺乏政策支持和醫學教育指南,全民認可積極搶救,逃避死亡。這樣的情況下開展緩和醫療談何容易?

在傳統經驗中,醫生看到末端病人呼吸困難,理所當然就選擇插管。 “醫生首先不知道除了插管還能怎樣。醫生是無助的,因此病人更加無助。 ”寧曉紅介紹,在緩和醫療的處理中, “用嗎啡能夠幫助呼吸困難的病人是肯定的,但國內很少有人這樣做。 ”緩和醫療的知識並不是多麼複雜,但是中國沒有老師教,學生就不敢做。

2013年,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American Society of Cancer Organisation)的年會上,公佈了一項調研結果 :使用臨終鎮靜劑並不會加速病人的死亡,但會令病人死去得更加舒服。在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 (NCCN,Nat ional Comprehens ive Cancer Network)上,可以直接看到對於使用臨終鎮靜(sedation)的指南。 “中國沒有,我們缺的東西太多了。 ”寧曉紅說,沒有指南,醫生就不敢用,病人就要承受本可以避免的痛苦。

從台灣取經後,她的一些“創新”做法難免招致傳統習慣的抗拒。一位長輩善意地勸告她 : “曉紅,這個年代做事還是要小心一點。 ” 對於這種擔憂她表示理解,因此她格外希望看到從政府層面推行緩和醫學。

在醫患緊張的今天,大家都有著穩妥先行的路徑依賴。 “誰也不願意惹上官司,都想著病人千萬別在我手上出現問題。 ”自下而上的努力並不容易,不過寧曉紅的團隊還是一步步組建起來,來找她會診的大夫也越來越多。她的嘗試 得到了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系的支持。協和醫院的研究生課程已開設了“舒緩醫學” 。未來她希望可以讓本科生也接受“舒緩醫學”教育, “在他們還沒被固化的心,種下一顆人文關懷的種子。 ”聽到國內同行誰在做緩和醫療,寧曉紅不免打探: “你的病房怎麼掙錢?”得到的答案是,根本不掙錢。

從臨床層面來看,緩和醫療的花費肯定比普通醫療要低。據她瞭解,採取緩和醫療的患者住一次院月均花費,通常在1萬元以內。由於缺乏緩和醫療的政策,目前的費用也都走醫保。 “從長遠來說,這不利於資源的節約” ,她解釋說, “推行緩和醫療不僅是病人獲益,國家更會獲益。 ”

一個社區醫院樣板

除了寧曉紅所在的協和醫院,北京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堪稱緩和醫療典範,也是北京惟一一家提供居家緩和醫療的社區醫院。

路琦永遠難忘她上門進行居家止痛的第一個病人。那是一位鼻咽癌末期的老教授,獨生子定居海外,他的妻子四處求告,已經找不到可以收治這位教授的醫院。

路琦和團隊來到老教授家,看到眼前這位著作等身的老者,在病痛的折磨下, “面部扭曲,眼睛凸出快要掉下來,耳朵一碰就有血水混合物流出來” 。路琦很快為他進行疼痛評估並採取止痛措施。這位教授在人生的最後歲月,享受到了居家止痛療護,得以安然辭世。

2009年,路琦在一次社區調查中發現,類似老教授這樣遭遇的癌症末期病人還有很多。路琦所在的北京市西城區德外轄區總計4.12平方公里,共有12萬人。在團隊走訪的80戶社區人家中,竟有20余戶有著癌症晚期病人。

其中有一位中年母親,處於肺癌晚期骨轉移,已經無處可去。她形容枯槁,每天躺在床上,直勾勾盯著面前的台歷。

她告訴路琦, “我活著分分秒秒都是煎熬。 ”台歷提醒著她,一定要熬到兒子高考結束。

正是這次調查,徹底改變了路琦的醫療軌跡。路琦出身血液科,曾是老德外醫院的一名全科醫生。改為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後,她擔任中心副主任。

中心主任韓琤琤曾前往英國和挪威等地考察緩和醫療。當她目睹德勝社區的巨大需求後,開始組建臨終關懷科和生命關懷病房,委任路琦擔任臨終關懷科主任,開展以社區居家為主的臨終關 懷服務。他們服務的對象,是沒有治癒希望的癌症晚期患者(經醫師明確診斷 為晚期惡性腫瘤病人,預期存活期不超過180天) 、高齡患有嚴重慢性疾病的臨終病人,以及臨終病人家屬。

臨終關懷團隊提供入戶疼痛評估服務,根據情況把患者轉介給家庭醫生或生命關懷病房。如有需要,也可以安排和專家的遠程視頻會診。此外,服務模式還包括哀傷撫慰、死亡教育和志願者培訓。

路琦為這位中年母親進行了疼痛評估。這是一種從1-10的疼痛量表。0代表無痛,10代表劇烈疼痛。經評估,這位母親的疼痛幾乎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也不是單一的麻醉可以解決的。

為了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這位母親入住了生命關懷病房。很快,她的疼痛得到了有效控制,住院沒幾天,氣色明顯好轉。路琦誇她漂亮,她打趣說“我年輕時更漂亮”!說罷,還讓丈夫找出手機里自己年輕時照片給大家看。

這種輕鬆的狀態,是一家人久違了的。

沒過幾天,這位母親平靜離世。相較之前的度日如年,她臨終時的放鬆,是大家最大的安慰。

雖然生命關懷病房窗明幾淨,有敞亮的心理咨詢室,有鮮花,沐浴的地方貼著暖色的瓷磚,漂亮又講究,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死在這裡。 “離休幹部還多是死在大醫院,一來家屬覺得好聽,二來一切費用都可以報銷。 ”

社區發展瓶頸

幾年過去了,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服務模式,建立了訓練 有素的志願者團隊。他們希望自己的模式可複制,可推廣。不過, “沒有政策傾斜,誰願意做呢?”2006年,北京出台了一個政策,絕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取消了病床。

這使得社區內相當數量的老年病、慢性病和晚期腫瘤患者的就醫愈加困難,只能湧入鄰近早已不堪重負的三甲醫院。

在主任韓琤琤力挺下,德勝社區衛 生服務中心最終得以保留22張床位,也成為之後開展生命關懷病房服務的基礎。德勝社區的居民,就算可以幸運地入住關懷病房,也不得不面臨政策的限制。由於沒有單獨的臨終關懷病房政策,病人住20多天就要周轉。

編制和經費同樣困擾著路琦。目前,臨終關懷團隊只有兩人,另外一名醫護工作者是80後大夫金琳。她倆負責社區內150人的居家照顧,加上病房人數,共計300人。她笑稱, “我一提臨終關懷就好像打了雞血,但我回到家會感到非常疲憊。 ”作為北京市社區衛生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單位,在服務中心工作的大夫並沒有創收的壓力。但在每次北京市績效考核中,他們都沒有編制。 “仍舊按照北京市全科醫生標準考核我們,我們進 行臨終關懷的工作量無法得到體現。 ”沒有編制就沒有經費。目前路琦團隊出診嚴格按照北京市物價標準,根據職稱收費。主治醫師一次40元。然而上門疼痛評估、哀傷撫慰等,則完全免費,“沒有收費標準。但這些投入是巨大的,哀傷撫慰往往需要好幾次。 ”路琦希望政府可以購買服務包,因為“如果我們提供的服務一直免費,就不可持續” 。在她看來,政府支持社區醫院搞臨終關懷,可以避免許多過度治療和不當治療,節約社會衛生資源,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

路琦給財新記者算了一筆賬。據她統計,癌症患者臨終階段在德勝社區衛 生服務中心的日均住院費是243元,在北京市二三級醫院的日均住院費是3126 元。在臨終日均住院費層面,大醫院花銷是社區病房的13倍,差額為2883元。

中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病例達270 萬。如果以2883乘以270萬,就是77億8千萬元的經濟效益。路琦感嘆 : “這麼大的經濟規模,政府不應該不重視。 ”也有數據表明,緩和醫療能夠更加合理地配置醫療資源。一個人一生的衛生支出,有70%-80%在臨終階段。一份關於美國的緩和醫療資料表明,一個病人使用“延命治療”的花費,大概等於進入緩和治療三到五個月花費的總數。

路琦心目中的社區醫院,應該肩負起“從生到死的全套服務” ,應該得到政策的扶助。然而政府目前對於社區醫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北京市衛生局曾有調查顯示,社區衛生工作人員中,36.9% 有離職意願。北京社區衛生機構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例僅為 29.69%,低於全國36.43% 的平均水平,僅高于西藏、青海。

啓動死亡教育

“在醫療的盡頭,如何面對死亡?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教育。 ”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劉端祺認為,緩和醫學說到底是個移風易俗的醫學。 “要把醫生從匠人的心態解放出來。培養對人的關心,而不僅是對瘤子的關心。 ”在寧曉紅的經驗中,很多人認為盡 孝是“多活一秒也行” ,是“不能說出真相” 。她遺憾地看到,一些患者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狀態,把本該去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寶貴時間,用在了痛苦的插管、呼吸機上。

“身、心、社、靈四方面,我們對 靈性的強調是最少的。 ”寧曉紅意識到,有宗教信仰的人,溝通死亡問題更加容易。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照顧那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的靈性痛苦。 ”劉端祺認為,我們從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開始,就避諱談論死亡,這是漢民族的一種心理弱勢。在給六歲的孫子講故事時,一個國外繪本感動了他: 浣熊爺爺抱著孫子看落日。爺爺說,有一天他也會消失。不久,父母告訴小浣熊爺爺死了,但他仍活在村子里,不信你去每家問問看。結果這個說你爺爺 幫我蓋了房子,那個說你爺爺給我做過烤餅。小浣熊從這些述說中感到,爺爺雖然“走了” ,但還在自己身邊。在劉端祺看來,這種辭世教育,將逐漸改變迴避死亡的社會風氣,促使民衆走出“把死亡看作醫生和醫學失敗”的誤區。

在香港,有一間叫白普理寧養中心的地方,是專為末期病人提供善終服務的院舍,成立于1992年。這個寧養中心坐落在沙田亞公角山路,依山望海,清幽美麗。

曾經有親人在白普理平靜離世的Jackie 告訴財新記者,她對於院舍入口的一句話印象深刻: Add life to days(活好每一天) ,而不僅是 Add days to life (多活一天)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310

讓親人尊嚴地死去,還是挽留他?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293

某種意義上,“要不要鼓勵絕癥的親人活下去”的分歧,牽涉到的很可能是生死觀的不同。

漢文化避諱談死亡,所以我們恐懼死亡、拒絕死亡。但實際上,死亡從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有生有死,就像沒有人會因為死亡的存在而拒絕活著,我們也不能因為活著而掩耳盜鈴般地假裝死亡從不會降臨。

“知道”(nz_zhidao) 跟你談談如何生與死的選擇。

最近《奇葩說》一個“痛苦的絕癥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的辯題,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很顯然,這是一個沒有準確答案、也無法分出勝負的題目。許多網友在看完這期節目後,留言講述了自己曾因親朋病重面臨著這一艱難抉擇的時刻,無論是選擇鼓勵或不鼓勵,其出發點都是因為愛。因為愛他,所以不忍心他再忍受痛苦;因為愛他,所以不忍心他離開世界……而愛與愛之間,從來是難以分對錯的。

因此,誠如馬東所言,這個辯題的意義不在於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只要它能夠引起我們關於生死的思考就足夠了。今天再次討論這個話題,也抱著這樣的出發點。我們無意於分對錯,而是企圖通過一些優秀的電影作品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加深大家對生死的理解。目之所及,幾乎所有相關的電影中主人公都選擇讓親人尊嚴地離去,他們這麽做是出於什麽理由?他們又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我不忍心看著你痛苦”

法國電影《愛你長久》(2008)中,妹妹把假釋出獄的姐姐接到家里,她曾犯下殺子大罪。父母絕口不提關於她的事,妹妹對她疑惑難解,妹夫對她心懷芥蒂。朱麗葉為什麽要殺了自己的孩子?這個未解之謎像根緊繃的弦,繃在每個人心里。但朱麗葉對此諱莫如深,她冷靜的臉讓人不知是因為淡漠還是因為痛苦。直到妹妹發現小Pierre的照片,還有寫在化驗單背後的那首詩,真相才被得知。小Pierre始終處在疼痛之中,在疼痛之中,他向母親請求死亡:“若你有一天終須死去,請在我之後。”妹妹痛苦地質問姐姐,為什麽不請求她們的幫忙?朱麗葉說,小Pierre在痛苦中受煎熬,沒有人能夠幫他什麽。她親手殺了小Pierre,獨自守住秘密,忍受了15年的牢獄之災,並承擔著不為他人所知的痛苦和孤獨。

《愛你長久》劇照(電影截圖)

當親人忍受煎熬時,我們常會暗自禱告上天,願為親人承受一切。可是真實的肉體疼痛從來無法被替代,於是朱麗葉選擇讓兒子從痛苦中解脫,為此她甘願長久地生活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中。似乎只有以這種慘烈的方式,疼痛得以傳遞和轉移,她才能夠替自己的兒子忍受煎熬。

冰島影片《火山》(2011)中的老頭漢克斯也是如此。在老伴嚴重中風後,他不顧子女反對把妻子帶回家親自照料,小心翼翼無微不至。但是妻子的中風會帶來嚴重的頭痛,當時家里沒有嗎啡,他也不會打針,而護士只有白天會過來。當妻子的疼痛發生在夜晚時,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抱著她,像她一樣發出呻吟。愛人在自己的面前如此痛苦,而自己卻無能為力,這種絕望可想而知。他選擇用枕頭捂住妻子,讓她死去。其余的罪惡與痛苦,他願意獨自承受。

《火山》劇照(電影截圖)

我們常常以為病人的痛苦是肉體上的,可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同樣忍受著巨大的精神折磨。

在第7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深海長眠》(2004)中,雷蒙高位截癱只能永遠躺在病床上,他堅持想死堅持了三十年,但身旁的親人都不願意他離去。他一心求死甚至成了一個個公共事件,反對者勸他:你沒有太多肉體痛苦,有親人陪伴,這不很好嗎?但對於雷蒙來說,精神上的疼痛於他尤甚。他曾經是一個多麽熱愛自由、熱愛跳水的人啊,但如今他眼睜睜看著這些美好在眼前卻觸不可及了——這是比死更難以忍受的。他無數中冥想自己能夠脫離病床,在外飛翔,擁抱他曾觸不可及的一切:陽光、湛藍的天空、山坡、微風、金色的沙灘、擁吻心愛的女人……正因為他知道健康生命的價值,他才會毅然決然地渴望著死神的擁抱。

《深海長眠》劇照(電影截圖)

“至少可以尊嚴地死去”

比利時電影《直到永遠》(2012)由真人故事改編,電影聚焦的是比利時第一位接受安樂死的病人馬里奧•韋斯特拉特的真實經歷。他一邊與病魔做鬥爭,一邊不斷推動著安樂死在比利時的合法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質疑:“為什麽怕疼的尊嚴,不被允許和尊重?”對於絕癥病人來說,疼痛並不僅僅是疼痛本身,疼痛也關乎尊嚴。當年邁的母親幫他從輪椅上抱下,因失重差點跌倒,他無比內疚,反複對母親說對不起:“看看坐在這的我,39歲,39歲,又重新成為嬰兒。”這一刻,赤身裸體、無能為力的他沒有尊嚴。

《直到永遠》劇照(電影截圖)

《深海長眠》中,雷蒙愛上了美麗的女律師朱麗婭,他為她著迷。但那個夜晚,他聽見了朱麗婭在身後暈倒,卻無法翻身下床扶起她。那一刻,他驚恐地呼救,一遍又一遍。近在咫尺的愛人倒下,他卻無法施救,這一刻驚惶無措的自己沒有尊嚴。因此雷蒙說:“對我來說,尊嚴地活著是不可能的,但我至少可以尊嚴的死去。”

在榮膺第65屆戛納金棕櫚、邁克爾·哈內克大名鼎鼎的《愛》(2012)中,喬治與安妮是廝守一生的退休音樂教師。電影開篇是他們去聽音樂會,這個片段其實是他們過往生活的一個縮影:優雅、體面、受人尊敬。但是當安妮突然患病,頸動脈栓塞手術失敗之後,她被疾病判處了死刑,半身不遂,癱瘓在床。他們的經濟能力絲毫不必為治療和看護發愁,真正發生變化的是,他們的相處模式、他們的生活質量,以及他們的心態。安妮的情況越來越越糟,她的生活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顧,並且一天天地失去了行為和自理能力,這對於一生優雅體面的安妮來說是生不如死,對於喬治來說同樣是種折磨。如果活著是茍延殘喘,彼此之間變得狼狽不堪,尊嚴地死去會否是更好的選擇?

《愛》劇照(電影截圖)

或許是吧,所以HBO的電視電影《死亡醫生》中,傑克·科沃基恩才嘗試幫對生活失去希望的病人施行安樂死,即便遭到眾人反對甚至身陷囹圄,他也在所不惜。

“去睡吧,你已疲倦,有緣再聚”

某種意義上,“要不要鼓勵絕癥的親人活下去”的分歧,牽涉到的很可能是生死觀的不同。就像馬東講的,世界上絕大部分宗教都是從生死開始的,但我們漢文化從來都避諱談死,因此在這一問題上,我們往往都是從愛、倫理等角度談,而沒有正視死亡本身。

《直到永遠》中,在馬里奧•韋斯特拉特準備安樂死前夕,他的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為他開了一個告別會。其中他的一位朋友有一段發言,相當觸動人心。

他說:這里出現了一個哲學上的兩難處境,如果要截肢的話,那我們是不是情願沒有過胳膊?如果必受此痛苦,那是否我們寧願從未與你同享幸福?反正我可不這麽想,事實上我認為所有人都不這麽想。

沒有人想要錯過一個瞬間,包括此刻這個瞬間,我們會因為你將離去而祈禱,悲痛,但是我們會因為你曾來過而慶祝,所以去睡吧,你已疲倦。明天樹木依舊會在,但是它們卻會忘卻直立的方法,明天風兒依舊會在,但是它們會忘卻前進的方向。明天我們也會在,你兒子也會在,他會變得比你更聰明,那並不是個困難的事情。

我們會告訴他人所有關於你的事、所有你的發現,我們會再次挺起胸膛,你用拐杖都能做到,我們有什麽理由做不到?我們曾經太過於享受仰望天空,所以恐懼夜晚,我們會學著享受失去你的痛苦,這痛苦承載著我們曾經的歡樂、承載著認識你的感激之情,你不會在了,但你也會一直與我們同在。十分感謝你!

漢文化避諱談死亡,所以我們恐懼死亡、拒絕死亡。但實際上,死亡從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有生有死,就像沒有人會因為死亡的存在而拒絕活著,我們也不能因為活著而掩耳盜鈴般地假裝死亡從不會降臨。遺憾的是,我們一直在這麽做,我們對於絕癥病人的安撫和挽留都是自欺欺人式的:你要好好活著啊,活著很美好啊,我們離不開你……但就像黃執中那段辯詞說的,“我不想聽你一直告訴我,你有多舍不得我,我想聽的是你會多麽懷念我;我想聽的不是你不斷告訴我,我還有什麽事情還沒做,我想跟你聊的是,我這輩子已經完成了什麽……”我們必須學著接受死亡是活著的一部分、死亡是必然降臨的節日這一事實。既然你想跟死神走,那麽“我們會因為你曾來過而慶祝,所以去睡吧,你已疲倦”。

除了接受死亡,我們還得學會看淡死亡。看淡死亡並不是說輕視活著,看淡死亡只是為了讓生與死之間的邊界不那麽巨大而永恒,讓親人離去的痛苦不是“天人永隔”“生離死別”這些成語所形容的那樣永不可能消弭,而是像蔡康永說的,“人生是一場大party,你們要享受這個party,不要為我悲傷,我只是先走了而已”。

看淡死亡,不僅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更好地活著,也是讓逝去的人始終與我們同在——從不因為死亡的事實改變。“我們會學著享受失去你的痛苦,這痛苦承載著我們曾經的歡樂、承載著認識你的感激之情”,如果一生緣分至此,那我們有緣再聚,十分感謝你!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97

蔡英文呼籲“臺軍”穿軍服逛街 稱是贏回尊嚴第一步

8月29日,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九三軍人節”快到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鼓勵臺軍在9月3日穿著自己的軍服,和家人、男朋友、女朋友到街上逛街,走向社會,為臺軍贏回尊嚴。

她稱,臺軍的壓力很大,一點點小瑕疵就會被放大,“當軍人穿著軍服,勇敢地走向社會大眾,而社會大眾也能夠張開雙臂,歡迎穿著軍服的軍人,這就是臺軍贏回尊嚴的第一步”。

9月3日是臺灣“九三軍人節”,臺灣“國防部”以“榮耀戎裝”和“與民有約”為主題舉辦一系列活動,有戰機沖場、重機車隊送祝福、軍人著軍服即享有購物優惠等,以表示對官兵的敬意。

29日上午,蔡英文接見“九三軍人節”企業敬軍活動參與廠商代表,此次會面並未公開。

蔡英文:軍人穿著軍服走向社會大眾是“國軍”贏回尊嚴的第一步

蔡英文在致詞中表示,感謝“軍人之友社”長期以來在服務軍人、照顧軍眷及聯絡軍民感情的貢獻;“軍人之友社”是“國軍”最忠實的後盾,要感謝在座企業代表,在9月3日軍人節透過折扣或優惠,給予“國軍”最直接、最實際的支持,這樣的福利是來自社會最大的肯定,相信部隊里的弟兄姊妹一定都很開心。

蔡英文呼籲“國軍”,“在9月3日穿著自己的軍服,和家人、男朋友、女朋友到街上逛街”。有很多企業店家會竭盡所能拿出最佳優惠方案來招待“國軍”弟兄。這個活動只是一個起點,“當軍人穿著軍服,勇敢地走向社會大眾,而社會大眾也能夠張開雙臂,歡迎穿著軍服的軍人,這就是‘國軍’贏回尊嚴的第一步”。過去因為擔心少數人在營外的不良行為,破壞“國軍的形象,曾經連後送醫院弟兄都要換上便服,有點矯枉過正;事實上,穿上軍服代表把個人和“國家”榮譽穿在身上,責任加重,自我要求也會跟著提高,“我對‘國軍’的弟兄姊妹有信心”。

蔡英文還稱,“國軍”的壓力很大,一點點小瑕疵就會被放大。不過,只要努力去做,把最好的那一面表現出來,最終定會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她表示,“國軍”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和悠久傳承的大家庭,近來自己與軍中退伍的老前輩密集晤談,雖然前輩們年事已高,但忠貞“愛國”的熱情,跟年輕的時候一樣;“國軍”弟兄始終抱持著“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的精神,將自己的人生奉獻給臺灣這片土地,無怨無悔。在“軍人節”前夕,她要特別對退伍軍人及榮民前輩說一聲“謝謝”,並祝福大家“軍人節快樂”。

蔡英文:“國軍”需要掌聲

蔡英文還強調,她自520就職以來,收到諸多“國防”事務的建議書,也聽取許多退役軍官的諍言,深刻了解政府要努力的方向,很高興有一群優秀官兵一起推動改革。她還談到近日前往屏東視察“漢光演習”,“當時特別走到最前線的陣地,為參與演訓的官兵加油打氣”。

8月25日,蔡英文校閱臺軍聯勇操演(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她稱,希望有更多人看見“國軍”弟兄的汗水、鬥誌與不一樣的表現,定將對“國軍”產生不一樣的想法,“‘國軍’需要掌聲”,“我們一起來幫‘國軍’加油”。

蔡英文接見廠商代表,包括“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理事長李棟梁、義美食品董事長高誌尚、臺灣麥當勞總裁陳文淵及臺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呈琮等,由“防部長”馮世寬陪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399

現場| 奶價低全球乳業頭疼 荷蘭人如何保持基本尊嚴

8月是荷蘭最好的季節,可以連續三、四天曬到太陽,這個海平面以下的國家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曬到太陽。溫度不冷不熱,奶牛三三兩兩在草坪上信步吃草,孩子騎著自行車飛馳而過,場面如詩如畫。

乳業是荷蘭的國本。

荷蘭的國土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其中28%是牧場。荷蘭乳制品的年出口額超過70億歐元,荷蘭的出口收入中,有約10%來自乳業。荷蘭國王和王後為乳業站臺屢見不鮮。

荷蘭牧場

乳業公司為奶農打工

2016年的國際乳業市場很艱難。

離荷蘭不遠的法國,奶農正在向乳制品加工廠抗議。媒體報道,法國農民工會聯盟的奶農封鎖了乳品公司拉克塔利斯的大門,抗議奶制品價格下降。

在中國,原奶的價格低迷不振,國內最大原料奶供應商現代牧業(01117.HK)的最新財報顯示,上半年虧損5.6億元,為2010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

荷蘭奶農Adri Vollering也感覺到了壓力。8月底,Adri收到的最新原奶報價是每百公斤26.5歐元,與法國差不多,他的成本價在30歐元左右。菲仕蘭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楊國超說,按照收購價,Adri的牧場是虧損的,不過Adri還是菲仕蘭的股東,加上菲仕蘭的分紅和各種獎勵,保本問題不大。

荷蘭有大約1.8萬家牧場,大多數加入了菲仕蘭坎皮納合作社(下稱“菲仕蘭合作社”)。

菲仕蘭合作社與菲仕蘭公司的關系,與中國不同,在國內,各種合作社是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打工,要看加工企業的臉色;在荷蘭,合作社才是老板和股東,菲仕蘭公司為合作社服務。

菲仕蘭合作社的會員原來來自荷蘭,現在已經擴展到德國和比利時。1.9萬名會員,按照地理區域分成21個地區,每個地區選出10名代表,組成會員理事會;合作社100%持有菲仕蘭公司的股權,對菲仕蘭公司的重大事項擁有決定權。

2015年,菲仕蘭公司收入113億歐元,凈利潤3.4億歐元,在全球十大乳業公司中排名第六位。

菲仕蘭的利潤中,45%留存作為發展資金,35%作為獎勵發給會員奶農,另外20%以固定利率債券的形式發給奶農。

楊國超說,以Adri為例,菲仕蘭公司的分紅估計可以折合為每百公斤原奶5歐元左右,加上收購價每百公斤26.5歐元,保本是可以的。

擠奶機器人局部

牧場傳承青黃不接隱憂

菲仕蘭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荷蘭的奶牛場,平均擁有90頭奶牛,每年產奶量670噸,每年鮮奶的銷售額30萬歐元左右,凈利潤約3萬歐元。

Adri的奶牛場在當地算是規模最大的之一,有200頭泌乳牛,每年的原奶銷售額接近60萬歐元。

Adri和他的哥哥兩個人經營整個牧場,在荷蘭,雇傭工人的成本很高,一年的工資4萬到4.5萬歐元,這個水平在中國已經相當於企業里一個經理或者主管的年薪。Adri說,在美國,如果請一個墨西哥人,一年的工資只要1萬歐元左右,所以現在200頭奶牛的規模,已經是兩個人運營的極限。

土地也很貴,每公頃土地4萬~5萬歐元,政府已經劃出紅線,每公頃土地只能容納2頭泌乳牛,這樣做的原因,一個為了保證動物福利,要求每年必須保證奶牛有一定時間在戶外活動;另外養牛會產生不少糞便,非政府組織對此意見很大,要解決這些問題,每公頃土地可以容納的奶牛的數量很有限。牧場因此無法大估摸擴張。

51歲的Adri有兩個孩子,女兒16歲,兒子14歲,他說,孩子不一定會接手這個牧場。

不只是Adri面臨牧場運營青黃不接的問題。菲仕蘭乳業發展總監Atze Schaap介紹,菲仕蘭合作社會員奶農的平均年齡50~55歲。他也指出,並不僅僅只是荷蘭奶農的年紀偏大,日本農戶的平均年紀達到65歲。成為牧場主,在荷蘭,仍然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

為了節約人力上的開支,Adri購買了擠奶機器人。奶牛為了吃到精飼料,會主動靠近擠奶機器人,機器人掃描奶牛的耳標,確定奶牛已經到了擠奶的時候,放奶牛入閘,投餵精飼料,機器手臂則抓取奶牛乳頭開始擠奶。整個過程很快可以完成。

擠奶機器人的成本不低,每臺要10萬歐元左右。Adri的牧場需要持續的資本投入,累計已經向銀行借款160萬歐元,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牛奶用於償付本息。

冷鏈運輸

向海外擴張

荷蘭乳業協會的首席執行官Albert de Groot認為荷蘭乳業的競爭優勢不是在於低成本,而是高質量和原奶的新鮮度。荷蘭原奶全程冷鏈存儲和運輸,奶農雖然是菲仕蘭的股東,但是在收奶上,菲仕蘭不會打馬虎眼,使用第三方的檢測數據決定是否收購奶農的原奶,以及確定原奶的收購價格。加上比較好的動物福利,荷蘭原奶的體細胞數、細菌數等指標,遠遠好於歐盟標準。荷蘭專業檢測機構Qlip的數據稱,在抗生素指標上,乳品的檢出率只有0.02%左右。

有高質量原奶的基礎,荷蘭出口的乳制品中,附加值高的乳加工產品占比很高,奶酪占到55%,奶粉占到14%,煉乳占到7%。荷蘭是世界最大的奶酪供應商之一。

土地、勞動力成本等紅線,抑制荷蘭乳業進一步擴張。

荷蘭國土面積有限,缺乏市場縱深,往海外發展一直有傳統。早在1930年代,菲仕蘭已經將煉乳出口到中國香港,當時即便坐飛機,從荷蘭到香港也需要7天左右的時間。

菲仕蘭現在國內已經跟輝山乳業達成合作協議,準備用輝山乳業的原奶生產嬰幼兒奶粉,提供給中國消費者。菲仕蘭首席執行官Roelof Joosten說,輝山乳業的原奶已經達到歐盟標準,菲仕蘭經過長期的考察和檢測,準備今年10月聯合中方在國內推出新的品牌。另外,菲仕蘭跟蘇寧也有合作,借助蘇寧渠道,希望打開中國三到六線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90

醫改基層觀察:中醫如何在威海找回尊嚴

在中國的大健康產業中,中醫的作用不能被忽略。

是誰在傷害中醫藥產業?事實上,中醫藥“錢途”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內傷。長期以來,我國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普遍偏低,收費項目少,虧損率高,收入占比少,嚴重挫傷了中醫藥從業人員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我國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普遍偏低,定價未能充分反映中醫醫療服務的特點和成本構成,價格調整機制僵化,嚴重挫傷了中醫藥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因此,根據中醫藥服務的自身特點和技術價值,改革價格計量方法,結合市場需求變化,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迫在眉睫。”10月15日,威海市衛計委主任王大虎對國家衛計委走基層媒體采訪團表示。

由此,中醫在威海市進行的中醫藥改革開始找回了應有的尊嚴。

中醫藥服務價格提高

在一些地方,一名經過數年培養的推拿醫生,單位時間內收費不如學習半個月就進行足療服務的按摩從業者,一名主任中醫師一天的門診業務收入,不如做一個大型檢查的收入多。由於中醫技術收費低,使許多中醫院從經濟收益考慮,只好選擇發展高收入的現代醫學技術,削減中醫藥特色診療項目的應用,在人才引進和培養上也側重於西醫,導致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手段減少。

如何在深化醫改中發揮中醫藥特色,放大改革惠民效果,是中醫藥行業一直探索的課題。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定價未能充分反映中醫醫療服務的特點和成本構成,中醫醫療服務定價區分性不強,新增申報項目困難,價格調整機制僵化。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根據中醫藥服務價值本身,改革價格計量方法,依據市場需求,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迫在眉睫,而我省開展的中醫優勢病種收費方式改革試點工作正是解決中醫藥‘錢途’與‘前途’矛盾的有效途徑。”王大虎表示。

“2013年開始,我們會同人社廳、物價局開展了中醫優勢病種收費方式改革,在威海、濟寧兩市先行試點,形成基本路徑後在全省範圍內推開,目前已有14個市出臺文件。”山東省衛計委主任襲燕表示。

提高中醫藥的服務價格的改革在山東走起。

“我們在全省率先研究出臺了中醫藥新的服務收費標準,充分體現中醫藥人員技術價值。聯合市物價局、人社局調整了醫療服務價格,中醫藥服務收費標準平均提高了11%,其中省級名中醫和市級名中醫診查費從20元分別提高到50元和30元、針灸推拿費用提高了50%。”王大虎表示。

事實上,早在2012年,威海市就開始嘗試,針對中醫藥服務收費偏低的實際,威海市聯合市物價局、人社局下發了《關於印發威海市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醫技診療類、中醫及民族醫診療類)的通知》,出臺了新的醫療服務收費標準,在大部分醫療收費標準調低的情況下,對中醫藥服務收費標準平均提高了11%。

“醫療服務價格提高之後,極大地提高了中醫藥技術人員運用中醫藥給患者服務的積極性,2012年威海市中醫院服務收費調整的項目收入增加了260萬元。”王大虎表示。2012年采用骨折手法整複閉合穿針治療患者3012例,比2011年增加953例,增幅達到46%。

優勢病種收費方式改革

在整體提升了中醫藥服務價格之後,威海市又在2013年底制定了中醫優勢病種價格、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試點病種收費標準以補償醫療服務合理成本為基礎,原則上不高於西醫手術治療總費用的70%。同時對改革病種實行按病種支付,具體付費標準參考本地改革病種收費標準、醫保基金承受能力等情況,通過談判等方式合理確定。比如,威海市對試點病種實行定額結算,第一批病種的定額支付標準在14000元-18000元。對於職工醫保患者,無論實際花費多少,醫保均按照定額支付標準支付給醫院,患者零負擔;對於居民醫保患者,醫保支付定額支付標準的60%,患者支付剩余部分。”王大虎表示。

自從優勢病種收費方式改革實施以來,以中醫整骨的文登市整骨醫院受益開始顯現。

“通過推行中醫優勢病種診療,大大地減少了耗材、二次手術等醫療費用,縮短了住院時間,患者醫療費用相比西醫治療下降了40%以上,切實減輕了經濟負擔。”文登整骨醫院副院長楊茂清表示。

據楊茂清舉例介紹,如鎖骨骨折,采用中醫優勢病種閉合穿針技術治療住院時間為10天,住院費用為11987元,病人自治療開始至完全康複需要10個周;而采用西醫切開鋼板內固定治療住院時間為19天,二次住院取內固定住院為10-14天,住院總費用為27962元,病人自治療開始至完全康複至少需要20個周,兩者相比較可明顯看到,采用中醫優勢病種治療,患者可減少費用15975元,同時住院及康複時間縮短了一半。另外,采用中醫優勢病種治療還避免了二次手術給患者增加的痛苦和額外經濟負擔。

“同時還有效節省了政府醫保資金。由於采取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法,大幅度地降低了患者的醫療費用,相應地醫保報銷額度也隨之明顯下降。”楊茂清表示。

針對上述的鎖骨骨折來說:采用中醫優勢病種閉合穿針技術治療總費用為11987元,按在職職工醫保報銷87.5%計算,醫保負擔約9788元,患者負擔2199元(含800元的過橋費);采取西醫切開鋼板內固定治療總費用為27962元(含8000元耗材費),醫保負擔22366元,患者負擔5596元(含800元的過橋費及20%的國產高值耗材費),兩者相比較可明顯看到,采用中醫優勢病種治療醫保資金可節省12578元。

如果按居民醫保報銷50%計算,醫保負擔5743元,患者負擔6243元(含500元的過橋費);采取西醫切開鋼板內固定治療,醫保負擔12931元,患者負擔15031元(含500元的過橋費及20%的國產高值耗材費),兩者相比較采用中醫優勢病種治療醫保資金可節省7188元。

“我們制定相應激勵措施,鼓勵和引導醫生開展和運用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技術進行治療,比如規定運用中醫手法每做一例手術,醫院按手術總費用的10%的給予績效獎勵等。提高服務價格後,不僅給醫生帶來了積極性,提高了個人收入,也給醫院帶來了發展,同時讓患者節省費用。”楊茂清表示。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醫改細節,使得走向沒落的中醫藥行業開始再次興起。為了更進一步加固人才梯隊,楊茂清已經開始了中醫的傳幫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86

還記得宅急送嗎?他們在尋找野性和尊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261

(東方IC/圖)

11月28日,宅急送迎來了新任總裁劉冬屯,他曾是宅急送副總裁,後擔任國美安迅物流總裁,這次又回到宅急送。

這是宅急送兩個月里的第二次高層大調整。10月9日,宅急送CEO陳平卸任,繼續擔任宅急送董事會顧問,但主要精力放回到自己快遞之外的事業上。

同時,宅急送董事王洪濤擔任宅急送董事長兼CEO一職。王洪濤曾任泰康資產管理公司非上市股權投資部總經理,還曾在平安證券、招商證券等多家企業任職。由於宅急送此前一直受制於融資,這次調整也被外界解讀為宅急送將在外部融資上有所動作。王洪濤表示,宅急送將堅持戰略方向不動搖,為品牌商提供線上線下一站式的綜合物流服務。

宅急送成立於1994年,是中國最早一批物流和快遞公司,由陳平和他的哥哥陳東升一起創辦。其中陳平出身坦克兵,陳東升則是嘉德拍賣和泰康人壽老板。陳平負責宅急送日常經營,陳東升主要以投資人和股東身份出現。

宅急送一度十分輝煌,在全國各地兼並重組了一大堆的快遞公司。最鼎盛的時候,陳平甚至南下深圳找順豐老板王衛談判,希望收購順豐,但被拒絕。

後來宅急送因為融資問題擱淺,導致上市失敗。同時對於電商業務和小件配送兩大趨勢擁抱不夠迅速,造成被順豐等同行超越。陳平一度被迫離開公司,去泰康幫陳東升打理生意。宅急送由陳平和陳東升的哥哥陳顯寶掌舵。但由於宅急送積重難返,加上同行拿到了大量融資,幾年下來,宅急送的江湖地位並沒有太大改變。2015年,陳平再次回歸宅急送,擔任CEO一職。

陳平剛回宅急送時,曾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宅急送是他一手創辦的,所以當宅急送需要他幫忙做內部調整時,他義不容辭,很快就答應下來,並帶回了調整方案:打掃衛生,整理家具,開門迎客。

具體來說,一是給公司止血.陳平發布了15項CEO令,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比如各種跑冒滴漏問題。二是抓管理,不惜清理公司關系戶。同時整頓文化,打擊各種歪風邪氣。

三是開展事業部改革,過去宅急送是倉儲配一體化,陳平認為這樣太重,必須輕資產模式,於是成立倉、運、配三大事業部,調動各個事業部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同時,開發了一些創新產品,比如雲微倉、航空聯運和宅鮮配。

陳平曾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大數據時代,快遞業的趨勢,正從訂單先行、物流隨後,向物流先行、訂單隨後快速轉變。可能消費者剛下單,貨物就已經配送到離消費者不遠的站點了。為此,陳平回歸後,在宅急送大力推動雲微倉業務。

四是重塑和加盟商的關系。順豐之所以能超越宅急送,就是因為順豐主要是自營為主,宅急送是自營+加盟模式,但對加盟商服務和運營的控制力很弱,關系也比較緊張。陳平提出要把加盟商當自己家人,同時要加強對加盟商的培訓。

五是調整內部利益格局。有一次陳平發現,在分公司老總的微信群里,他每說一句話,或者總公司發一個聲音,下面要麽是一連串的“收到”,要麽就是豎大拇指。但其實總公司並不知道這些分公司老總們到底在想什麽。很快,陳平在內部啟動了分公司的責任承包制,總公司與分公司分潤。

11月28日,宅急送總部機關大早會召開。作為新任總裁,劉冬屯發現,由於幾位高管和員工遲到,造成會議推遲了15分鐘。為此,劉冬屯在會後,要求總公司成立總部全體員工微信大群,所有遲到人員必須發紅包,員工最少100元,總監最少1000元,總裁以上至少3000元。一位宅急送員工說,過去兩個月宅急送的變化超過了過去十年。

一位離開宅急送的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看來宅急送這次是動真格的了,過去很難想象宅急送的董事長、CEO和總裁幾個職位,都不姓“陳”。

還留在宅急送的朋友說,他們再次找到了創業初期的氛圍。“我希望宅急送能幫那些還在堅守的人,找回他們丟失的尊嚴。“上述離開宅急送的員工說。

宅急送新任董事長王洪濤透露,下一步宅急送將加快制定員工股權和期權激勵方案。

“我們曾經是一只狼、一頭老虎,你把我圈著我還是老虎,只要把籬笆拆開,我們野性就有了。我們要學習做回我們自己,找回我們自己的業務。”王洪濤最近在宅急送的一位內部講話中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066

马云:如何让员工活得有尊严?

1 : GS(14)@2011-01-15 16:30:46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114/180387.html

 Q: 虽然我们曾多次强调公司的目标是“3年内成为专业的互联网营销公司,7年内上市,10年内成为受人尊敬的公司”,但最近经常有一年以上的员工以“不知道未来方向”为由辞职,现在还逐渐波及到半年甚至1个月的员工,怎样给员工未来发展明确定位?(深圳某小企业主提问)

  马云回答:

  A:1年以上3年以下的员工离职,总体上从概率来说会大一点,所以也不要太紧张,因为员工从充满激情和想法到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肯定会有一些想法。

  公司的目标“3年内成为一家专业的互联网营销公司,7年内成为一家上市公司,10年内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这个目标比较空,比较假,不实在,员工要问:跟我有什么关系,员工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住房、结婚、个人的成长、自己的提升,他对公司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如果这些基本的问题不解决,很难长时间留住员工。

  “7年内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当成一个目标是不应该的,上市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目的,在中国有太多这样的公司,把上市当成最重要的目标,以至于一旦上不了市,公司就散掉,上市以后又没有想像的好,公司也散掉。

  “10年内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我觉得从第一天起首先要成为一家受员工尊敬的公司,一家受客户尊敬的公司,那自然会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

  有网友回复说要把目标变成“3年内让员工月薪上万,7年内让员工买车买房,10年后让每个员工持有股份”,这个目标更空了,公司是不能承诺员工有房有车,因为这是你做不起的承诺,就像总理也承诺不起让大家都有房有车,有房有车要靠自己的努力,公司好是你的选择,大家共同努力把公司做好。

  也有人问过我,阿里巴巴的那么多80后、90后的员工,你们可以让他们买得起房吗?我说,我不能承诺。但是如果说阿里巴巴的80后、90后员工在杭州买不起房,在杭州找几家让员工买得起房的公司,我想也不会多,这是我们实实在在要思考的问题。并不是说所有的80后、90后毕业后就应该有房,房子不是靠公司分配、靠国家分配,要靠自己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应该和公司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所以我觉得你们公司的这个目标更像是口号,是口号式的目标,而不是跟员工有关系的目标。

  员工在公司无非为了三样东西:

  第一,我今天的现金收入,我的工资、奖金是不是让我比较体面,比较满意,但是90%的员工对工资都是不满意的,这是人的本性,对工资满意的人,要么他很厉害,要么他心态特别好。所以虽然不能承诺员工可以买房子,但是要让他们觉得有尊严。

  第二、公司的企业文化,要让员工在这里干一年二年是否成长起来了?

  第三、公司的成长会不会给员工带来成长,公司收入高了,员工会不会因此发生改变,客户会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其实阿里巴巴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这也是让我很难过的,比如说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同样面临一样的问题,每天就是销售、销售、业绩、业绩,我也在想应该给员工什么样的改变。公司要为员工创造环境,但是员工的成长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如果在公司一年左右离开员工多了,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关心这些员工,如果觉得公司做的都很好,很对,那么要看你招的人对不对。假如大部分的员工一年、半年、一个月都离开了,那么十年内成为受人尊敬的公司的目标是很空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