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紛享銷客羅旭:從應用型到生態型公司需要跨過幾道坎兒?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9/149126.html

黑馬說:2014年,全球企業級軟件市場規模已擴大至3200億美元,而中國僅占其中的1.27%。國外已湧現出一批高估值軟件,比如Salesforce市值已達360億美元。相形之下,國內軟件企業,尚處散兵遊勇狀態。紛享銷客創始羅旭認為,做生態是成為行業老大哥的出路之一。

過去兩個月,一篇題為《應用型公司值十億,平臺型公司值百億,生態型公司值千億》的文章曾轉遍了朋友圈。作為一家軟件應用公司,紛享銷客的終極目標是做一家生態型公司。那麽,從應用到生態,需要經歷哪些過程?


\來源/《創業家》雜誌1月刊
口述/紛享銷客創始人 羅旭
整理/婁月 本刊記者


作為一款以銷售行為管理為切入口的移動辦公和CRM工具,紛享銷客在2014年下半年成功獲得B、C兩輪融資,金額共計6000萬美元,可謂驚艷。創始人羅旭對《創業家》記者說,紛享銷客的定位,絕非簡單意義上的軟件提供商,公司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工具+平臺+生態”。

以下為羅旭口述:

一次發現之旅

在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前,企業間交流的通道,在工具層面,只有一種方式——郵件。電話、短信和微信溝通則屬人的行為層面,由人驅動,而由非數據驅動。正因信息不對稱以及工具缺失,企業間在溝通上的反應鏈條非常長。

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是去中間化。紛享銷客做了這樣一件事:將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供應鏈上遊和下遊連接了起來。一旦連接起來,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之間溝通的距離變短了,因為連接意味著把中間環節幹掉。這時效率會迅速提升,商業信息也變得透明化。之前是信息不對稱產生價值,現在是信息透明化產生價值,這就會形成市場平臺。

現在,在國外垂直領域,大家推崇一種新的商業模式——EPM:E指的是企業(Enterprise),P指的是平臺(Platform),M指的是市場(Market),EPM即企業通過平臺直接與市場發生聯系。

但有了平臺不代表就形成了生態。企業要建立生態,一定是to B、to C和to M的,即企業和企業之間、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企業和市場之間都能發生互動,而且一定是重度垂直,需在某一領域做深做透。

2014年年初,我去美國考察,發現了一家在服裝領域做得特別好的EPM模式的軟件。過去,服裝廠家的目錄系統是不對外開放的,但這個軟件商卻為一家服裝廠開發了一套開放的商品目錄系統。後者的經銷商、品牌商和奧特萊斯等均可在該平臺上註冊、訂貨,第一批入駐的是該服裝廠的品牌門店。以前,品牌門店層層管理,信息不連貫,效率不高,現在廠家會第一時間在這個平臺上發布新品,品牌門店隨時可以訂貨。

以前,品牌門店只知道自己的銷量,不清楚全國的市場情況,店長很難準確做出是否打折的決定。現在,廠家可以通過平臺看到各個門店的庫存情況,從而能夠對門店的銷售做出指導。比如,某款產品在各個州賣得都不錯,那麽就建議門店沒必要打折,應該堅持原價銷售。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另外,之前商品過季了,通常情況下門店會以很低的價格出售,最後沒有被清理掉的庫存再由廠家回收或由奧特萊斯消化。現在,通過EPM平臺,廠家將各門店的庫存情況告訴奧特萊斯,品牌店直接甩貨給奧特萊斯就可以了。

這個平臺很牛的地方還在於,它從服務一家服裝品牌的廠商和門店,逐漸地向其他品牌商和渠道商開放。這樣一來,以前一家廠商可能只有100個經銷商和渠道商,現在,通過平臺可增至500個。

以前,要在一個小鎮開一家品牌旗艦店幾乎不可能,現在,小鎮經銷商完全可以通過平臺拿到某個品牌的正品貨物,免去了授權環節,商業由此變得扁平化和普惠化。

我認為,這時,服裝領域的生態就形成了。

構想未來生態

受上述公司的啟發,我開始思考紛享銷客的商業模式。

如果紛享銷客只是一個社會化協作平臺,僅能解決組織內部問題,這件事不性感,很難讓別人興奮。為什麽騰訊能讓大家興奮,因為它是個巨大無比的生態系統,有熟人社交、媒體公共號,還有電商、企業號、遊戲等。

我的理解是,平臺更多的是提供一種技術和能力,而生態更多的是創造一種機會,讓資源能夠循環起來,讓生態里的個體能夠彼此互相依靠,並創造機會。所以,紛享銷客未來打算做的是“連接一切”,不僅解決商業問題,還將創造商業機會。

打鐵還需自身硬。打造生態的前提是將工具做到極致。這就好比我們有做10億規模的設想,不能只想著去畫後面的“0”,而應先把前面的“1”寫好,否則一切都是空想。

從工具向生態轉變,我認為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定位和切入點很重要。財務和銷售都是容易切入的領域。財務工具有標準、有用戶,但目前看,還無法讓企業外部組織之間形成聯系。相比之下,從銷售切入更容易做生態。因為銷售體現為交易,需要與同行發生連接、與上下遊發生連接,與服務體系發生連接,容易形成多維度連接。但僅靠人力無法高效完成這些連接,借助工具成為必然,此為剛需。

第二,有足夠多的用戶。從用戶數量角度看,生態其實沒那麽複雜。以微信為例,當用戶只有10萬人時,它是一個工具;當有一千萬用戶時,它開始成為一個平臺;而現在,它已有6.5億用戶,從這些用戶的需求出發,它自然就是一個生態系統了。

我們從工具起家,目前在工具層面,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未來向平臺型和生態型公司進化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的用戶量級跨越式增長的過程。將來我們會開放底層的企業微信、協同管理等功能,通過開放平臺的構建,為企業實現個性化需求及與自有IT系統對接提供條件,以迅速集納用戶。當用戶數量足夠多,我們能夠為上下遊和彼此間連接提供服務時,一個生態系統就形成了。

我們憑什麽可以讓用戶數量快速增長呢?首先,我們懂企業。過去,我曾在媒體負責廣告業務。這可不是簡單地賣廣告,只有對每一行業都有深入了解,才能形成滴水不漏的策劃案。其次,我們創造連接。除了郵件,目前市面上還沒有企業互聯工具,紛享銷客提供企信、工作提醒以及動態CRM等多項功能,已創造了連接。

第三,重度垂直。傳統產業里已經有了比較成功的例子,比如中糧,它以食品為主線,構建起了立體的產業生態鏈。只不過,它是用傳統自營方式打造的,而我們希望利用移動互聯網打通某個垂直領域,與該領域的要素企業一起構建生態。

工具軟件是個大市場。2014年,全球企業級軟件市場規模已擴大至3200億美元,而中國僅占其中的1.27%。國外已湧現出一批高估值軟件,比如Salesforce(CRM軟件服務提供商),目前Salesforce市值已達360億美元。相形之下,國內軟件企業,尚處散兵遊勇狀態。做生態是成為行業老大哥的出路之一。

本文記者婁月(郵箱[email protected],微信號alouyue),關註電商、消費及TMT領域。

本文為i黑馬原創,謝絕轉載,如轉載請聯系微信號korchagin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紛享銷客羅旭:下一個BAT公司在企業級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9/153173.shtml

導讀 : 紛享銷客創始人羅旭獲獎“年度十大創業家”,他緊緊抓住移動互聯網的風口,為中國5000萬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幫它們提高銷售效率,增強客戶粘性。

i黑馬訊 12月9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創業社群大會今日繼續在京舉辦。紛享銷客創始人羅旭獲獎“年度十大創業家”,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羅旭的獲獎理由:他是中國移動辦公的領先者。他緊緊抓住移動互聯網的風口,為中國5000萬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幫它們提高銷售效率,增強客戶粘性。他的公司創造了一年內三輪融資的奇跡,銷售收入增長12倍,估值超過10億美金。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內容:

我是個媒體人,我在媒體行業待了11年。前幾天我跟幾個同事聊天,我說創業者都是講故事的,我此前是聽別人講故事的。畢業的時候每天看《南方都市報》和《南方周末》,我特別喜歡這兩個媒體,它們一直推動新聞的進步,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我在南都待了三年,後來總編輯說讓我們到中國首都去辦一家影響中國的媒體,所以熱血澎湃來了北京,參與了《新京報》的籌辦。

我38歲那年,覺得從一個參與追夢、講述故事的年輕人,歷練到了年富力強的時候,自己應該把握這個大好的時機,講一個自己的故事。

我們的定位是做移動辦公產品。在美國,三大科技互聯網公司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大概有8000億美金市值,但是在美國企業服務市場像IBM、微軟以及後期的SAAS公司也接近8000億美金的市值。

在中國,三大科技互聯網公司BAT市值也接近4000到5000億美金,而中國的企業服務市場加起來不到100億美金。但是中國有龐大的企業,中國的企業在人口紅利消退以後需要大量的提升效率。

因此我們堅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會產生一波新的2B入口和平臺,通過手機的方式形成一個辦公的入口,未來用手機辦公、用手機處理商務和業務,讓我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辦公交流。更重要的是,這個市場是一個顆粒度非常精細的市場,可以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可以給企業提供HR服務等等,企業服務從2B到2C,這是一個超級入口。

IDG投我們的時候,我說如果中國再有機會成就一個超越BAT的入口和平臺,那一定在2B領域,因為這是一個蠻荒之地而且是剛需。用戶每天停留在我們產品上的時間大概30分鐘,每天打開APP次數接近50次,除了微信這樣的產品之外,極少有APP能夠達到這個成績,這是讓我們非常激動的事情。

當然很多事情知易行難,所以我們自嘲說2B這幫人很苦逼,做SAAS是做傻事。我們公司有1700人,管理團隊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0個小時。但是這也讓我非常興奮和激動。

我想很多很美好的事業和商業,都需要你癡迷般的投入才有可能做成。今天我帶著團隊去青海湖騎行,寫了一個小詩送給我的夥伴:因夢心在遠方,有你行在路上,今夜風雨兼程,此刻無限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052

紛享銷客羅旭:一個媒體人為何跨界做了SAAS企業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6/0302/154505.shtml

導讀 : 一年3次融資,D輪一億美金。聽媒體人出身的羅旭結合自己的創業經驗給大家分享,對商業大趨勢的觀察、研究、判斷與選擇。以及如何在移動互聯大的商業環境中捕捉細分領域的機會。

12期外宣稿(1)1024

來自丨黑馬營12期課程——“商業模式”模塊

以下為羅旭口述:

很高興來到黑馬營,我也想借這個時間和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為什麽當初從一個媒體人,做了一個完全跨界的SAAS企業市場。

如果純粹為了掙錢而創業,我覺得基本上是不靠譜的。創業這事,錢非常重要,但只是一個副產品,主產品是你在做一件你認為有意義的,或者說能驅動商業進步,能促進社會有進步、有變化的事。如果僅僅為了錢,那麽,創業者在面對挑戰和誘惑的時候,極有可能會掉到坑里爬不出來。

其實我在新京報社的時候,當了三年的總經理,五年財務總監,在做總經理的時候我就有一件特別頭疼的事,就是我自己真的已經成為了公司的堵點。為什麽這麽講?

因為媒體,廣告營銷是核心主業,我大量的時間都在見客戶,但是當我回公司的時候,我就會發現,可能有問題了,為什麽?很多員工在等著我簽字、開會,我的效率高低決定了公司的效率高低,很多信息到我這兒就堵住了。

從當時來講,也感覺整個商業環境、組織、自己的行為習慣也在發生很多變化。在2009年,我們一幫人去開會是拿手機刷微博,看一些早期的新聞客戶端,移動成為時代主流。當時就判斷,整個組織變革和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應該會在商業上有一些大的思考和變化。

羅旭 (3)

我發現整個互聯網的變化可能在三個領域里最徹底

領域一:新聞傳播。

現在已經進入了自媒體時代,任何一個好企業通過自媒體傳播都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價值。新聞傳播的領域有多快?現在沒有人買報紙了,這是很可怕的,我做了11年報紙。買報紙的人少了,但是人們獲得新聞的速度和效率提高了,為什麽?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整個媒體傳播的形態從“我說你聽”的單一推送模式變成了社會化的傳播模式,每個人都從單一的新聞受眾變成了新聞的主體、自媒體、互媒體,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把你的想法講出來。

領域二:社交領域。

以前老同學都是面對面聚一聚,但是你想,地球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從東半球到西半球要花很多時間,但是有了互聯網的連接,世界就很小。所以社交網絡的連接效應徹底改變了人的社會屬性,其實它是一種回歸,工業時代是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但社會化的時代世界越來越小,這個時候會創造各種各樣細分領域的機會。

領域三:企業市場。

企業市場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機會。但坦白講,中國的企業市場一直沒做起來。為什麽呢?

首先,中國人沒有付費習慣;第二,移動辦公其實是一個雙場景業務,而中國人對效率的追求和生活習慣與歐美人是不一樣的。我去美國的時候發現,美國人周末沒事基本上不打電話,打電話給別人是一件極其不禮貌的事情,下班給同事打電話,第一句話一定是對不起,有很重要的事才會來找你。但中國競爭殘酷,中國人恨不得24小時在線。你會發現,企業軟件里面,德國SAP和美國Oracle,領先了15年、20年,他們很強大。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公司在快速崛起。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中國市場發生了變化:

變化一:人工成本越來越貴。海爾現在提出一個詞語叫“黑燈工廠”,就是機器人工廠,整個工廠沒有人,全是機器人。大家會看到,東莞很多的電子廠,很多的制造業,招聘招工都非常非常難。二戰時美國工業快速崛起,戰後因為勞動力成本的提升,促成了科技企業的崛起。

變化二:組織和企業的變化能力的不對稱,這種差異會越來越小,你和你的競爭對手會越來越像,競爭開始產生趨同,只有創新才能制造差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組織進化會出現什麽問題?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組織,我們認為不是一個管控性組織,是一個賦能性組織,要賦予每一個員工能力,所以它有幾個大的趨勢和方向:

1、未來移動化的組織會去管理化,如果本身就不亂,為什麽要管理它,應該從治根的角度,讓這個組織本身不亂。

2、去邊界化,很多企業說組織架構要清晰,要明確,職責清晰,崗位明確,這個時候我們的工作才有條不紊。但是你要知道,組織架構和職責權限足夠清晰會帶來什麽,本位主義,僵化。我覺得最好的組織就是一支職業足球隊,為什麽?一個球隊,有清晰的分工,前鋒、後衛、守門員,但守門員也可以到前場頭球攻門,前鋒也可以回來補後衛的位。

3、去結構化,未來組織是虛擬的,就是微信拉個群,老板說要做個什麽事,把相關人拉進來這事就簡單了,當然,用紛享銷客拉群就更專業了,這是企業專用的溝通與管理工具。

一個好的組織的架構,是基於戰略目標和自己的角色,進行的資源和要素充分自由組合的。

SAAS的方法和路徑

這些東西想明白了,那怎麽去做?我覺得還是有方法和路徑的,在這里我跟大家探討一下。我覺得大家在做任何事之前,謀定而思動,不要盲目。

從1999年開始,Salesforce在美國開始做SAAS,它挑戰SAP,從做小企業、小微企業、中小企業、中等企業,大型企業;第二,看美國整個SAAS行業大的市場格局是怎麽布局的,我們發現主要是七個雲方向:銷售雲、HR雲、財務雲、市場雲、服務雲、采購雲,還有後來出現的溝通雲。——每個領域都出現了獨角獸公司,Salesforce市值接近500多億美金。Salesforce現在80%的收入來自大企業,但是你要知道,它最開始是做小企業起家的,最開始大企業誰敢信任你,把數據放你家里?所以Salesforce就出來喊,說軟件終結,我要革這幫孫子的命,那其實是自己宣傳和PR的由頭。

後來我們研究明白了,在美國最核心、最成功的兩個引擎雲是“銷售雲和HR雲”, 有人幫你把HR這個事兒管起來,交社保、交稅,對美國很多企業來講,它是欣然接受的。最終我們看,中國也是這樣,中國SAAS第一代成功的公司都是跟銷售有關系的,還有51Job、智聯招聘、xtools,就這兩個核心領域,這其實為我們未來提供了很多參考。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當時我們怎麽做調研:

首先,2011年上半年,最早我們聘了一個研究員,英文特別好,把美國這些SAAS公司的上市文件、招股說明書,商業的東西等全部翻了一遍,心知肚明了,知道這個公司怎麽樣。

第二,我把國內的VC列了一個隊形,大概300多家企業,還分行業、分樣板,那段時間什麽都不做,天天去跟這些人高頻互動,問他們,如果我想做SAAS,你要投什麽樣的企業。

所以碰上有預判性的VC,這時我就會把我們的想法告訴他,這時很多VC會告訴你第一句話,哥們這事不靠譜,原因有幾點:一、你一個做報紙的人來做軟件,跟你有什麽關系。我們和VC聊的過程中,會找聰明人問聰明人,把第一個VC問我的問題問第二個VC,第二個VC肯定會告訴我怎麽回答,第二天晚上我就打電話給第一個VC,說哥們我睡了一覺,想明白了,你看我答案對不對,他說你進步了,睡一覺你就想明白這麽多事情。

這件事做了100個會合,見了幾十個VC,幾十個企業負責人,相當數據的IT從業者,把這件事的思考全摸明白了。我們大概花了多長時間?2011年只有365天,我那一年見了500個人,但我效率很高,第一我的身份很特殊,我曾是新京報的總經理,所以我見這些人很容易;第二,我就坐在辦公室請這幫人來,所以我一天能見四個人。

通過這件事,雖然我沒做過互聯網,坦白講,我對互聯網、對企業軟件、對現在從業者的思考,他們彼此之間誰長誰短、誰強誰弱,我心知肚明。最終我跟團隊講,這事靠譜了。

想清楚我們服務誰

我覺得這種討論能幫你事半功倍,所以到最後的時候,我們公司融資相對來講也容易很多,除了B輪稍微艱難,6個月沒有融到錢,那是因為SAAS真的起步很早,我們每輪從談判到交割就30天。

我們做SAAS的時候就會發現,首先我們要想清楚我們服務誰,在中國來講,肯定先從TMT開始,它們最喜歡接觸這些新東西,願意嘗試,你做得好的時候,會形成口碑和示範效應,因為這是代表趨勢的東西。我們做產品的時候,說理解用戶的深層次需求,最想驅動組織變革的應該是政府、國企、金融機構,還是先鋒企業和有創新型的企業?一定是後者,沒錯吧。

另外,中國的大公司一開始就要定制化,只有小公司認為我用SAAS是靠譜的,所以用戶應該是這樣的開發順序,先做小微和中小,之後做TMT公司和創業公司,然後再做標準目標,中小型銷售企業,最終十年之後,可能我們成長起來了,去做大的金融,是這樣的玩法。

再者,每一個周期用戶的核心痛點是什麽?TMT的痛點是什麽?它強調自由、交互、高效,你會發現底層的通訊協作、社會化合作一定是核心。中小企業銷售型企業的核心痛點是什麽?簽到打卡,我們經常問老板,你看這麽多銷售人員,出去見客戶你知道去哪了嗎?所以你看手機,他一打卡、一簽到,四個人擺了個四字型,聚一起打麻將呢。

講得很多老板眼睛一亮,是啊!還有,你的銷售複盤,靠什麽工具?所以之後你跟很多企業講的時候,他快速上手,就黏住他,他在慢慢使用的過程中,就發現價值。我認為用戶基本上只會為一個核心功能買單,大家千萬不要認為,用戶是需要很多功能才買單的。我們叫ABC成交法,我跟一個客戶談產品,說這個功能特別好,我們就要克制去講第二功能,因為你要講一堆的時候,老板就暈了,最後一看太複雜,用不起來了。

羅旭 (2)

CEO要做什麽?

我覺得任何一個好的創業者,都要思考:你的文化、價值觀、行為準則、做事方式和方法怎麽樣。千萬不要認為說,等公司大了再來做文化,等公司大了,再做文化,就沒有文化了,因為壞的性格和習慣已經形成了。企業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抽象的人。

所以CEO和創始團隊的性格決定了公司的性格,這個人很專制,公司就很專制,這個人很開放,公司就很開放,CEO很民主,公司就民主,CEO本身就是一個趨炎附勢的人,這個公司必定一群馬屁精。

你在想,讓這個公司變成什麽樣的公司之前,首先要想明白,你要做一個什麽樣的人,要和員工一起培養一個什麽樣的文化方式和做事方式?一定不是在以後公司做大了,找個HR的事情。

很多創業者其實始終沒有想明白自己的職責,CEO的職責是什麽?講故事,給誰講?給投資人,給員工,給老婆,給客戶講故事,而且跟每個人都把故事講明白,講通,講動聽,講得別人認同你。我經常跟我的投資人講故事,也給我自己講故事,然後我就不斷激勵自己往前跑。第二,CEO應該是公司的首席人力資源官,去找到最合適的人。CEO去找人,講故事,去感染別人,去找到那些認同的人,CEO可能也是整個商業模式的設計者,營銷體系的設計者,也是公司最好的PR。

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忽悠,三年之後公司未來要做什麽,調研、找人。所以基本上我們所有的戰略型人才,三年前就在做布局,包括挖我的CTO,我們真的像談戀愛一樣長跑了一年,剛開始我找他的時候,他用這種眼光看我,說羅旭我們交個朋友可以,有什麽困難跟我說,我隨時幫你做做顧問,此後有問題就問他,我想我可以泡著你,每個月去你那一次,我就講我做什麽,有什麽變化,有什麽苦惱,他真告訴我,我還真改了,馬上解決了,等到我們2014年12月25號,我們開新聞發布會說拿到5000萬美元投資的時候,我給他發信息說,你要不來我就死了,最後他就來了。彼此之間的認同、磨合,都是水到渠成。

所以我說CEO,三年後的事你真的要去想,不要認為這些不靠譜,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融資能力也是CEO必須具備的能力,因為互聯網的生產模式是,產品、市場、資本,三位一體驅動。所以好的CEO時刻就應該想到自己的公司,要不有造血能力,要不有找錢能力,千萬不要等到沒錢再找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