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鱷魚」孫強:老實做PE?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7/2MMDcyXzM5NDA2Mw.html

對於被稱為「游動的投資鱷魚」這個稱謂,華平投資中國區負責人孫強似乎並不怎麼在意。

他很少出現在媒體報導中,視大多數公開場合的亮相為「博名式」的誇誇其談;除了諸如參股海通證券這樣為數不多的投資信息外,指向孫強以及他所領導的華平(美國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以下簡稱華平)北亞團隊的,更多是揣測與質疑。

相 對於其他老牌PE在國內的高歌猛進,1966年開始做PE投資、1995年就進軍中國的華平迄今在華只投出了70個項目。其投資業績也頗受質疑:既沒有 BEA System(NASDAQ:BEAS,全球基礎件領域領導者)這樣的明星投資企業,在匯源、國美等投資案的退出時間點也頗受詬病,更遑論其早期還有港灣 網絡、麥考林乃至大唐微電子這樣的「失敗」案例。

孫強對此作何感想?他是「公司的第一位華人僱員」,「華平」這個中文名字也出於孫強之手;鮮為人知的是,早在1982年孫強就曾把瑪西婭·達文波特版的《莫扎特》翻譯成中文。

自 然,無論孫強還是華平都不是莫扎特。「對PE基金最終有判斷權的是LP(limited partners,有限合夥人)市場,真正的PE就該悄悄地做,最終能為LP們創造價值才是王道。」孫強表示不能透露華平過去20年在華投資的回報率,他 只說「華平在LP市場中享有很好的聲譽」。其開出的得意投資案名單中,包括了7天、富力地產、紅星美凱龍、樂普醫療、哈藥集團等等;甚至還有國美,其間幫 助國美「收購了永樂」。

「鱷魚」關鍵詞:低調、直率、強勢

低調。據說是華平招聘時的四大標準之一。

他人在孫強身上看到的,他要外化為華平團隊的一種特質。「你有怎樣的投資團隊,決定了什麼樣的企業會喜歡你、會選擇和你合作」。孫強解釋說,向華平尋求融資的大多已經把企業做到一定規模了,「惟有謙卑、低調才能和這些成功企業家聊到一起去」。

華平中國每進一個人,孫強都要看過。迄今其國內投資團隊已超過40人,其中董事總經理層面大多都在華平呆了7-11年。

2006年底從亞信退休的韓穎,選擇到華平做投資顧問。1997年她加盟亞信時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孫強,作為亞信主要投資人華平的代表,孫強幾乎參加了亞信所有的董事會。但自從轉行PE,韓穎這位亞洲最佳CFO得主就徹底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如 何吸引住這些人?如何讓他們做更多的事情?「我個人的時間70%-80%都花在了這上面。」孫強說:PE是思考、判斷的生意,這些人的智慧、有限的時間該 用到「琢磨怎麼找到好的企業、怎麼提升企業價值上。」這種嘗試的結果從一組數據上可見一斑:從2003年迄今華平在華的投資總額為30億美元,而1995 年到2003年期間其投資總額僅為3億美元。

然而其對「低調」的界定不僅僅是不要誇誇其談,更包括直率。曾經有一個找上門來的企業家:一上來就巴結孫強、把他吹到天上去。孫強毫不掩飾地表示說:「這樣的人我很害怕」,說的話不真、他做的事情一定也不真。

「直 率」或許是華平的特性。田溯寧在北京見到華平合夥人Bill Janeway時,有一段這樣的回憶:我去見他,Bill正在看《華爾街日報》,我對他說「歡迎來北京」。但Bill Janeway的反應讓田溯寧覺得他怪透了:他理都沒有理我,就說:「Edward(田溯寧英文名),我在北京就呆24小時,別跟我浪費時間。」

這種「直率」讓人吃不消,外界對於孫強強勢的議論早已有之。孫強對此的一貫態度是:既然投資了一家企業,就要積極提出意見。他認為投資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對企業、創業者做出判斷,提供資金、其他幫助讓他們騰飛,但若「創業者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投資人再強勢也沒有用」。

亞 信創始人丁健曾反駁:孫強從來不會說「我們是股東、應該聽我們的」。這也反映在華平的估值策略上:雙方你情我願才重要,彼此的估值正負在10%到15%之 間都是可以接受的。「雙方要合作至少三五年,如果股東不和企業就很難做好」。而據韓穎介紹:華平從未主動介入企業的實際運營,往往都是企業有要求才會提供 相關增值服務。

「鱷魚的道理」

這種強勢,依然讓華平有了「游動的投資鱷魚」的名聲。何況它還很「獨」:

華平很少做聯合投資;迄今其所有的投資案中,華平絕大多數是發起和領導投資人,且無一例外都是最大股東。其被稱為「鱷魚」的另一個特性,則是華平往往要求被投企業至少10%以上的股權,在董事會裡要佔據1-2個席位。

最近海通證券投資案就是最好的案例,海通證券在香港IPO中引入華平和日本中央三井信託銀行作為基石投資人,兩家機構共獲得海通證券H股IPO總額的13%;但在總額為2.22億美元的投資中,華平佔到了2.1億美元,日本中央三井信託銀行僅佔0.12億美元。

「不同的投資人會帶來不同的資源,這一說法在理論上成立。」但孫強反問:倘若多家VC/PE機構在同一個公司中都只佔有1%的股權,它們中哪一家會願意給公司幫忙?其實投資人願意,企業是否又願意聽一個極小股東的意見?

「這 兩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認為都是否定的。」孫強說,因此華平更願意花「大價錢」投,然後「花大工夫幫忙」。這種理念在對哈藥集團的投資案上已經被證明是有效 的,2004年12月中信資本、華平、哈爾濱辰能以總計20.35億元的價格獲得哈藥集團55%的股權,其中華平和中信資本各獲得22.5%的股權。

這是華平在華的第一個「大項目」。當時參與競購的還有山東的一家醫藥企業,「華平勝在方案」。對方的方案是併購哈藥後把其當做生產基地,而華平則希望把其打造成國內醫藥行業的航空母艦,幫助國企改制、實現股東多元化。

「每 一個投資,我們都會提交一個投資方案和今後的發展方案,並幫助企業把發展方案量化到對企業的財務預測上,同時坐下來跟他們談這個財務目標如何實現、能否實 現」。孫強說,在銀泰、7天等企業身上都走過這樣的流程。其投資時銀泰只有3家店,其中2家還在虧損,現在40多家店、利潤超過7個億。

實 際上這是華平投資基本哲學的具體體現,Eric M.Warburg在創辦華平投資時就說:我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建成一個經營性公司而不僅僅是管理一個基金。這決定了華平只能「寧缺毋濫」,其迄今只有70 個投資案、2009年則一個都沒投;這也決定了華平對被投企業要有「足夠耐心」,孫強在亞信董事會上8年,其對亞商在線、銀泰、泰山石化、7天等都是多輪 投資、從一而終。

而如今VC/PE圈很時尚的增值服務概念,與華平早先提出的投資、管理、諮詢「三位一體」的概念一脈相承。韓穎加盟華平就是「100%來創造價值的」:很多被投企業很糾結的問題恰好又是她經歷過很多次的,經驗加上一些解決辦法「往往兩三個星期就可以翻轉情形」。

「成功導演理論」

然而華平依然無法迴避一個問題:為什麼它沒有投到像阿里巴巴、百度這類明星企業?

事實上孫強也坦言,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百度,華平在其早期都是有機會投資的。其在投資亞信期間就曾去看過百度,2000年DFJ ePlanet和IDGVC共同投資百度。

「鱷魚」孫強: 老實做PE?

為 什麼沒有投?孫強的解釋是:華平的定位是PE而不是VC,不可能像VC機構那樣「1億元投50個項目」。這種經歷過三四輪融資、裡面又七八家投資機構的所 謂明星企業,並不是華平的目標投資對象。何況曾參與投資明星企業不見得就是明星的創造者,一個案例就是阿里巴巴的諸多投資者中堅持到現在的除了軟銀 (softbank)還有誰?當年投資到今天的明星企業中的VC們,在網易、新浪股價大跌時割肉出讓、只小賺一把的也大有人在。

與其做明星崛起過程中的「流星」,孫強表示華平更願意做助推的火箭:與其在每個明星電影中跑龍套,不如自己當導演導出一系列成功電影來。「PE機構得清楚自己的價值和定位,要清楚自己的地盤在哪裡」,否則中國3000多家的基金勢必會為為數不多的明星企業搶得頭破血流。

然 而華平並非沒有投過VC項目,其在2003年之前的投資,規模偏小、大多數都集中在TMT領域,甚至自己下手培育過麥考林這樣的項目。對於華平而 言,2003年是個分水嶺:後期的華平才轉向PE投資、轉向「商業模式已經驗證的、成功可以複製」的投資策略,轉向醫療保健、房地產、零售以及教育、媒體 這些投資範疇。

孫強的解釋是,2003年前後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使得PE投資成為可能,之前大多是新經濟領域的小企業。華平轉型的另一個原因,或許是認為早期企業投資的風險實在太大。「要出現阿里巴巴、百度這樣的企業,可能需要投資人支持十幾年」,還不見得一定能上市退出。

華 平有切膚之痛。1996年,華平出資3000萬美元把歐美國家成熟的郵購模式引入中國,成立了上海麥考林國際郵購有限公司(Mecox Lane),結果卻是在2008年作價8000萬美元把麥考林賣給了紅杉投資,當年麥考林的銷售額為10億元。「麥考林的方向是對的」,孫強認為問題在於 進入的時間太早了,「時機的把握是投資最難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65

華平投資孫強:中國投資行業仍在少年階段

黑土地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美國華平投資集團特殊有限合夥人孫強周三在一場論壇上表示,投資行業在中國仍處於少年階段,有巨大成長空間。在退出上,監管者堵住借殼上市有利於股市健康發展,堵後門的同時也應該開正門。

孫強11月30日在中華股權投資協會論壇上表示,“如果說投資行業在美國已經到了成年或者中年的話,中國只是少年階段。整個行業都在學習和摸索的階段,出現了很多新模式,還遠談不上固化。”

他認為,未來中國的投資行業將會向專業化、細分化發展。“中國現在大家還是什麽都可以做,已經看出來有的專註於一個小的細分行業,有的專門收購壞賬來扭虧為盈,有的就做夾層基金,以後會越來越細分化。”

中華股權投資協會新任理事長、KKR大中華區總裁劉海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還有很多投資長遠發展行業的好機會。“像互聯網一樣有潛力的行業很多,比如說食品安全、消費升級、教育、環保,醫療。這些在中國都有很長的路可以走。關鍵還是要找到好的公司,讓好公司願意跟投資機構合作。”

據清科數據統計,今年10月,私募機構在國內投資金額環比下降達42%。有觀點認為,目前國際投資機構對中國持懷疑和觀望態度,美元基金對中國投資處於2000年以來的低谷。

行健資本集團亞太主席蘇維洲則認為,投資放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資產價格正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投資者對資產價格泡沫比較擔心。但到中國來的資金仍然跟過去兩三年持平,只是沒有過去節節增長的勢頭。全球增長要看亞洲,亞洲就看中國,中國還是有持續增長。

投資不應取巧趕熱潮

今年年初,戰略新興板突然宣告推遲,隨後監管者加強了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出乎市場預料,對部分投資機構退出形成壓力。

對此,孫強表示,借殼上市本不是正常資本市場會發生的事情,把借殼上市堵住了,有利於股市健康發展。但他也認為,借殼是由於IPO道路受阻,企業寧願購買昂貴的殼公司。“後門堵住的同時,正門得開,不然大家都進不去。應該讓投資者來決定該不該上市、什麽時候上市。”

去年,由於境內外股市存在巨大的估值差,許多在境外上市和準備前往境外上市的公司都著手拆除VIE機構回歸國內資本市場,一些企業甚至借了過橋貸款,承受著資金成本。

孫強則認為,企業追求境內外估值套利是取巧的行為,面對監管政策的突然變化,基本面好的企業沒有問題,基本面不好、想趕在這個熱潮中賺取價差的企業會很難受。

劉海峰表示,資本市場總是有風吹草動,未來的資本市場估值不好判斷。能夠經久不衰的基金不在於能在最熱的風口達到最高的回報,而是在冷的市場情況下能保持穩定的回報。一級市場本來就缺乏流動性,投資不是一個能快進快出的行業。

BAT對創業是把雙刃劍

在新興行業中,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三家巨頭互聯網公司正在對行業生態發揮著巨大影響,它們本身也參與對早期互聯網公司的投資,因此它們的行為影響著投資機構的決策。

孫強認為,BAT的存在首先為投資機構提供了一個退出通道,投資機構投的企業可以賣給BAT,如同在美國創業公司被賣給思科、Facebook等。其次,BAT為創業者提供技術上的支持,以及對整個創新生態環境提供了支持。

德同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邵俊表示,“BAT對創業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首先BAT為創業者提供了很多基礎設施,比如說有了淘寶有了支付寶,甚至呆在家里的一個個體都能輕松開店了。有了微信之後,現在通過微信朋友圈都可以賺錢了。但也正因為BAT無處不在,如果創業企業不進入它們的生態圈,可能面臨挑戰。”

他指出,創業企業要利用BAT生態圈的優勢。當整個大格局發生變化的時候,大家會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比如在人工智能時代,BAT不見得有多大優勢,而技術驅動的企業彎道超車是有可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