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別再假裝妳很有錢了(二)

當下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就是全民富二代。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過去的確是成立的,現在不適用。有錢人的孩子當富二代養,窮人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假扮中產的更是,全民富二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不少父母,不顧家庭資源稟賦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2007年到2017年這10年期間,美國精英階層這一群人的消費習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花費在物質上的錢明顯減少,那麼,精英階層們把錢都花去哪兒了?在那些你看不見的地方,比方說教育。

Richard Reeves今年6月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Stop Pretending You’re Not Rich,講美國階層固化的嚴重性,現在,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自卑,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兩歲用iPhone,熱了有冷氣,冷了有暖氣,人人都有新衣服穿。

父母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像的。

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壞毛病。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美國精英階層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開銷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產沒有變化。美國私立小學的平均學費是10,000美金左右一年,私立高中是15,000美金左右一年,絕對高過當季Prada, Dior。教育投入顯然不屬於炫耀性消費,甚至不是物質層面上的消費。它是無形的,長期的,但也是最昂貴的,普通中產無法支付的。

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 1986年在《Forms of Capital》中提出了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資本是一種通過教育洗禮,歷練而成的個人優勢,與生活品味息息相關。建設文化資本就是美國精英階層們鞏固地位。

「假扮有錢」「炫耀」已經無法讓他們有安全感,於是他們停止了普通中產的炫耀性消費行為,轉而通過文化資本建設,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圍構築起一座堅實的壁壘,將他們與其他人徹底隔離開來。

這種隔離非常微妙,是是否有閱讀知名財經博客、雜誌的區別,是去超市購買基因改造食品還是Organic蔬果的區別,是有無定期去健身房習慣的區別。

兩個人或許穿著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產會看起來更加富貴,然而一開口說話,一暴露自己的生活習慣,階層之分高下立判。

在美國,訂閱《The Economist》等知名雜誌,一年只需要幾百美元,這不是一筆大的開銷,但這是一種意識,也是一個標誌,你是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教育背景與個人素質,決定了你會關注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假扮中產」的人群的一幅典型的畫像。既要事業有成,又要家庭完滿,最好腹部還有幾條人魚線馬甲線;充滿活力的一群人,懂紅酒Whisky、具有創意、知道亞洲最TopSpa在哪裏,追求具有品質和格調。

和上一代「只要工作不要命」不同,精英階層追求的是「我要賺得比你多,還要比你更健康」。精英階層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們不太管別人怎麼看自己了。即便買奢侈品也是買那種logo很小的,別人看不太到的。購買原因也是因為和品牌價值觀比較符合,更多地關注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別人外在的感受。

這幾年,不少廢柴在這波房地產熱潮中賺得滿盆滿。她們中有很多之前沒讀過什麼書,或者家庭條件原本非常普通。財富突如其來,大部分人花重金購置碼頭,把自己打扮成名媛貴婦的樣子,好像從此變為了人上人。但她們真的實現階層攀升了嗎?

我聽說有一個,把所有賺來的錢花在了去英國留學上。在我看來,她是她們中最有可能真正實現階層攀升的一個,因為她領悟到了階層與階層之間,根本的差距是什麼。

香港和美國國情完全不同,但美國精英階層們的消費行為依舊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至少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有錢人在做什麼,把錢花在什麼地方可以讓財富保值甚至增值。這沒有什麼不對,但妳要知道,妳與妳想要成為的那種人,相差的,真的不是幾隻Daytona,幾對Jimmy Cho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24

別再假裝妳很有錢了

華爾街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非常漂亮的美女,在Reddit論壇上發帖:

本人二十五歲,貌比天仙,談吐文雅,有身材有素質有品味。想嫁給年收入50萬美元的男士。我並不貪心,New Yorker年薪100萬的人才算是中產,本人的要求其實不高。徵婚要求Post出去之後,圍觀者無數。

一個有錢佬回復了她:「這位女士,我是個猶太生意人。有兩句話,我不得不說,我完全符合你的要求,但對我來說,跟你結婚是個愚蠢的決定。」

妳說的其實是一筆簡單的交易,買方提供迷人的外表,賣方負責提供相應的錢財,看似是一個公平的交易。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你的美貌會消逝,我的錢財卻不會無緣無故的減少。

事實上,我的收入很可能會逐年遞增,而妳卻不大可能一年比一年漂亮。

從經濟學角度講,我是增值資產,你是貶值資產。不但貶值,而且是加速貶值的負資產。聽起來會很殘忍,但對於一件加速貶值的物品,明智的選擇是短期租賃,而不是終生購買。

其次,從感情的角度來看,跟你結婚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行為,因為如果某天出現了一個年收入比我更多的男人時,我有很大的可能性會遭到妳無情的拋棄,而在妳對別人投懷送抱的同時,根據婚姻法,我的財產會損失一半。所以,跟你這個Deal交易的風險非常大。

年薪能超過五十萬的人都不是蠢人,我們只會跟妳交往,而不會跟妳結婚。順便說一句,自己變成一個年入五十萬的人,比遇到一個年入五十萬的傻瓜,希望更大。

妳與妳想要成為的那種人,相差的,真的不是幾個Chanel袋,幾雙Jimmy Choo鞋。美國的精英階層、有錢人們已經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們有了更高級的方式。

在美國,一些普通或過季款式的Gucci, Fendi, MK,在打折時像垃圾一樣被堆在貨架上。這一切要歸咎於20世紀的大規模生產經濟,Made in China,或者去Outlets看看,那裡一年365日陳列著平價的名牌商品。

美國女大學生不用借貸就能買蘋果手機,不是因為她們更富裕或者更聰明,有人包養,有個年薪能五十萬的BF,只是因為新款蘋果手機可以以299美元的首期,每月話費40美元,一年內還清全款的政策輕鬆獲得。

不僅蘋果手機可以貸款,價值十多萬美元高級車輛的租賃方案,也讓普通人有了開好車的機會。一輛Toyota2000美金的首付後,每月只需再繳納800美金的月租。3年使用期到,他可以選擇付清剩下的5萬美金,獲得這輛豐田車的所有權,也可以退還給車行。

類似的社會進程演變在日本發生過。70年代,日本的GDP成為全球第二,接著它又飛速發展了20年。在泡沫經濟前,無論是上中下層社會的消費者經濟實力都大幅度提高,大家都能買得起LVChanel於是帶有大Logo的奢侈品不再起到區分身份和社會地位的作用。消費品位轉而成為鑒別社會階級的隱性標準。

1975年之後,「不露聲色」的品質感和產品的差異性成了的日本製造商品和行銷的手段。處於「身份階層」的女性反而更加樸素安靜,不張揚,仿佛穿著幾十年都不會改變設計的Classy服裝。即使是穿上Uniqlo的毛衫,通過其穿著搭配也能看出她是屬於有身份階層的人。

美國而且有個奇怪的現象,現在有錢人大多偏愛娶樣貌平平丶甚至醜樣如鄧文革的女人做老婆,對年齡、學歷、是否有共同語言和愛好沒有太多的要求,反而是那些收入越低的男士,中下層社會、偏愛娶年輕貌美、有共同愛好語言的女孩,還是什麼原因呢?



CNBC曾經採訪過標基,問他:「你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創建微軟,還是大舉慈善?」

他回答,都不是,是找到合適的人結婚。

世界首富的妻子Melinda也非美豔動人,而是一個相貌平平、身材一般的女人,在Bill Gates眼裡,梅琳達不僅是工作上的夥伴,辦事幹練,更重要的是她具備一個賢妻的特質:性格溫順、大量。

標基老友巴菲特說:「我年輕時曾與我們州最漂亮的女孩約會,但最後沒有成功。我聽過她後來離過三次婚,如果我們當時真在一起,我都無法想像未來會怎麼樣。」

所以,其實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是跟什麼人結婚,在選擇伴侶上,如果你錯了,將讓你損失很多。而且,損失不僅僅是金錢上的。

他和標基一樣,也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是跟什麼人結婚,而不是任何投資。
因此,他們會非常審慎地,對待妻子的選擇。

精英更加看中的是女人的內在價值,而非外在形式。名利場從來不缺漂亮性感的大波美女,精英早就審美疲勞了,化妝技術、整容技術、整形技術的飆升,個個都是范冰冰,市場上越來越不缺乏一張好看的臉和性感的身材。

根據07年的調查資料,《New York Times》總結,進入美國社會前1%的門檻是年收入38萬美元,但如果按淨資產計算,你需要擁有至少840萬美元的資產進入這個階層。根據《Business Insider15年時的資料,在紐約,需要年收入達到60萬美元方可躋身城市的1%。在三藩市,需要達到55萬美元。在波士頓,需要達到52萬美元。他們是醫生,是集團律師,是對沖基金的管理人,創業人士。

07年到17年這10年,這一群人的消費習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那麼,精英階層們把錢都花去哪兒了?


在那些你看不見的地方,例如教育。(未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