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流浪.每一天都怕被裁掉


2012-02-27  TCW




在上個球季有幾個夜晚,當時基本 上可說只有眼淚和我相伴,當時我真的覺得撐不下去了,因為那些局外人會跟我說,沒那麼糟啦,至少你還是有領NBA的薪水。但就我而言,真正讓我受傷的是, 我連證明自己身手的機會都沒有。」林書豪說。

負三百分原罪

如果你從沒在十五天內連續失去兩份工作,那麼你這輩子可能已經比林 書豪幸運很多。

二○一一年的十二月九日,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的林書豪,他的第一份工作:金州勇士隊的替補後衛,在工作滿一年後,遭到球隊釋 出。

不到兩週失業兩次,好幾度想放棄

兩天後,休士頓火箭隊簽下了他。林書豪還高興的在臉書上寫著:「我很享受在勇士隊的生活 與打球時光,接下來我會跟火箭隊簽約,在NBA重新爭取自己的角色與定位……很興奮成為火箭隊一員!」

沒想到,不到兩個禮拜,就在耶誕節的 前一天,林書豪接到球隊通知,他又失業了。

「好幾次都想放棄算了……,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沒有球隊要我,那我下一步該怎麼走,我是要去打發 展聯盟,或是去海外打球,又或者乾脆休息一陣子不要打球?」當他在十五天內被丟棄兩次,林書豪在心中如此問自己。

對比一年多前,頂著哈佛光 環風光加入NBA的場景,林書豪一開始的NBA生涯,卻像是一個找不到家的浪人。

他在NBA兩年的流浪生涯,就如同美國社會許多新鮮人求職 的寫照。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失業率攀升到接近一○%的新高,不僅是一職難求,就算進入了職場,也很難有表現的機會,林書豪的經歷,也就是許多美 國人的故事。

哈佛畢業又是亞裔,比賽只能遞飲料

他的工作內容,只是個替補球員的替補,就像是正式員工助理的助理,永遠坐在板 凳的最後面。離他最近的同事,叫作「開特力」:這是先發球員上場比賽時喝的運動飲料名稱,NBA球場上戲稱這工作是「水桶伯」。哈佛畢業的他,竟然得幫高 中畢業的球員遞飲料。

這就是林書豪第一年的NBA生活,平均出賽不到十分鐘,對球隊的貢獻是二.六分,沒有教練願意給他機會。因為,他選的 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路。

人人稱羨的哈佛學歷,在籃球場上卻是一個負三百分的印記:亞洲人、哈佛書呆子、跑不快又跳不高。

「種 族確實是影響林書豪早期籃球生涯的因素,一般人普遍對他沒有期待,或直接說以刻板印象來判斷他人,導致林書豪過去不被青睞也為球團低估。」林書豪在哈佛的 學長,一直與其保持聯繫的現任美國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說。

但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他自己,每次比賽結束後,他就會聽到場 邊就會有人談論:「喔,他比外表看起來還要敏捷。」

「我真的覺得很好笑,」林書豪惱怒的說:「你這話什麼意思?所以我長得一副行動遲緩的樣 子嗎?」

遺憾的是,外表所帶給美國人的刻板印象,正是他在籃球路上顛沛流離,始終得不到最佳舞台的主因。

儘管在高中時帶領球 隊創下三十二勝一敗的驚人成績,一舉拿下北加州冠軍,還當選年度最有價值球員,但當林書豪畢業時,沒有一間籃球名校找上他。

找舞台頻碰壁

為 了爭取機會,他找朋友幫忙,把自己打球的錄影剪輯成一張DVD,附上學業成績單,送往常春藤聯盟的八所大學,其中包含他最想進入的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洛 杉磯分校(UCLA)、柏克萊加州大學等美國大學籃球聯賽(NCAA)中的一級強隊。

籃球名校,因為膚色拒絕他

結果,沒有一 間學校要他。「UCLA直接回說『不感興趣』,史丹佛『假裝感興趣』,加州大學回應則是『再聯繫!』」林書豪苦笑。而願意接受他的學校,則不肯提供體育獎 學金,背後的理由,依然是認為「亞洲人不會打球。」

只不過是生為亞洲人,林書豪就是得不到他應得的舞台。就連哈佛的耀眼光環,竟然也成了他 籃球路上的絆腳石。

做為全世界最頂尖的學術殿堂,哈佛曾經孕育過七屆美國總統,約四十位諾貝爾獎得主,但從來沒有一次拿過常春藤聯盟總冠 軍,前後也只有三個學生打過NBA。最近的一個出現在一九五四年,距離今天已超過半個世紀。

哈佛人當上美國總統的機率,還比當上NBA球員 高出一倍,這讓球探們看都懶得看哈佛一眼。

獲選最優後衛,選秀照樣落榜

因此,儘管林書豪在大四畢業那一年,破天荒帶領哈佛奪 下常春藤聯盟總冠軍,並以大學四年共計累積一千四百八十三分、四百八十七籃板、四百零六次助攻與二百二十五次抄截的亮麗成績,被ESPN選為當年最具才華 的控球後衛之一時,還是沒有人對他真正感興趣。

他先是在NBA選秀會上落選,接著在測試訓練時,球隊只敷衍式的讓他做一對一、二對二、三對 三等測試,根本沒有讓他參與正式的全場比賽,這讓他感到非常挫敗。那天晚上,他甚至氣到狂嗑四十隻辣雞翅洩憤。

照理說,他如果不打籃球,把 履歷丟到華爾街,一定會有投資銀行捧著豐厚合約找上門。但執意要證明自己的他,決定捨棄容易的寬闊大路,硬闖人跡罕至的窄門,結果,就是拉開他職業生涯一 切患難的開端。

時間得倒退到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被下放說沒事,晚上卻躲進棉被哭

五個月前才與金州勇 士隊簽下合約,以史上第一位台裔球員身分風光加入NBA,滿懷雄心壯志的林書豪,在這一天,卻面臨被下放到發展聯盟的命運。

下放,美其名為 磨練,實際上就是告訴你:「抱歉,你不夠格。」五個月來,他只打了十七場比賽,平均每場比賽只出現八.五分鐘,平均分數不到兩分,沒有固定上場機會,也沒 能進入勇士隊基本陣容,只能在垃圾時間(編按:無關勝負的比賽時間)上場。

林書豪表面上裝得很輕鬆,對媒體說:「這不是世界末日,我還是新 人,需要多多學習,這對我的籃球生涯也許是另一種突破。」但那天晚上,他把頭蒙在被子裡哭了好久,在日記本上寫下:「我是一個完全的失敗者……。」

他 在發展聯盟拚命求表現,第一場比賽替補上場拿下十分,協助球隊獲勝,接下來他先發上陣,竟然拿下十六分、四籃板、三助攻,還蓋了兩個火鍋,表現出全方位的 身手,讓球隊為之驚豔,緊急把他召回NBA。然而,回去還不到一個禮拜,連一場出賽機會都沒有,他又再度被丟回發展聯盟。

曾經,他是哈佛的 英雄,但當時,他是NBA中的狗熊。

林書豪的苦,除了因為沒有舞台,還有對自我能力的懷疑。

「那天被下放前,我覺得非常非常 恐懼,好像我球打不好,讓全世界的球迷失望了。」林書豪在《Good TV》節目〈真情部落格〉中回憶當時的心情。

千里馬等伯樂

他 在日記上寫下:「我真後悔簽這合約……」、「籃球好像吞吃了我,占據了我所有的時間、經歷、思想……,我很不快樂,完全不快樂。」

NBA的 第一年,林書豪體會到職場的現實與殘酷。但是與一般人不一樣的是,林書豪有信仰做為他最深層的支持力量。

在他最感到挫折時,《聖經》中的一 句話激勵了他:「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

這句話的背景是在西元五十六年,當時的羅馬政府到處逼迫殘 害基督徒,使徒保羅寫下這段話,鼓勵各地信徒要堅定信心,在患難中學習忍耐的工夫。

約莫兩千年後讀到這段話的林書豪,發現這似乎就是上帝給 他的真實寫照。在NBA載浮載沉,兩度被球隊拋棄,空有一身本領,卻找不到舞台。

場外模擬戰術,創造被看見的機會

去年十二月 被交易到尼克隊時,在球隊的身分連C咖都不如,待了兩個月都還沒有什麼人認識他,「球場的守衛一直以為我是隨隊工作人員,」他苦笑著說。

但 他從這句話中汲取到力量,開始改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眼前的一切。

尼克隊練球時會把「A段班」與「B段班」,也就是先發球員與板凳球員分 開,有些後備球員因為無法上場,練球態度顯得懶洋洋的很消沉,但林書豪不一樣。「他會微笑著去拍隊友屁股,鼓勵大家,如果看到有人有好表現,馬上就會跟對 方擊掌。」與林書豪私交甚篤,曾多次前往美國看他練球的陳建州透露。

因為這樣,他在被下放期間,反倒與其他的B咖隊友建立起絕佳的關係與默 契。他知道每個人的打球風格、習慣,以及走位方式、速度。即使坐在板凳區,他也沒閒著,眼睛觀察戰況,腦袋裡就模擬著可能的情境與戰術,「如果是我在場 上,這一球該怎麼打……。」

一般人面對不順或苦難的環境,很容易就自暴自棄,不是歸咎生不逢時,就是大嘆懷才不遇,但林書豪沒有空等,他在 沉潛、蟄伏,醞釀未來的能量,「他隨時都在創造被看見的機會,」陳建州說。

顛沛流離的NBA流浪之旅沒有白過,林書豪帶著從患難中醞釀出來 的力量,等到機會來臨時,展開一連串讓人跌破眼睛的驚奇之旅。

【延伸閱讀】Linsanity教我們10件事 Linsanity=Lin+insanity 意即林來瘋

1.沒有人相信你時,要相信你自己。2.當機會上門,要好好把握。3.你的家人 永遠支持著你,所以也要永遠愛著他們。4.找到適合你人格特質的做事方法。5.不要小看可能存在於你身邊的人才。6.人們喜歡原來的你,別試著去成為與自 己不同的另一個人。7.保持謙遜。8.當你榮耀身邊的人們時,他們會永遠愛著你。9.永遠不要忘記運氣與命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10. 成功並非偶然,平時須奮力準備。資料來源:《富比世》雜誌 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5

滬深證交所開市第一天都發生了什麼? 陸一良心說股事

http://xueqiu.com/8421548463/24373740
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第一天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的當天都發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目前對於上海證交所開業當天的歷史描述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來自於上海《解放日報》記者時賽珠採寫的題目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天》的通訊:

  上海證交所開市不到1分鐘,首場交易的首筆生意成交了。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拋出以前自營的50股上海真空電子股票,上海申銀證券公司以每股(即100元)356.70元的價格代理客戶買了進來。由於這兩家證券公司一個最快輸入賣出信息,另一個最早輸入買入信息,電腦就為他們「配對」了。

     在經紀人上崗考試中獲過第一名的6號經紀人(郭純)告訴記者:「昨天早上,我的單位申銀證券公司傳來了客戶要求委託買進2000手股票的信息,為了儘可能實現客戶的要求,一開市我們就急速輸入信息『搶』了買進第一名。」說話間,這位年僅26歲的經紀人頭上汗津津的。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家證券交易所首場交易中首筆買賣的「幸運兒」呢?下午記者電話追蹤採訪,得知這50股股票的買主是委託人中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兩位先生。據瞭解,那位1號張姓市民於前一天6時到申銀證券公司去委託按市價買進40股股票,他如願以償了,那位2號姓顧的市民要求買進20股,但只能滿足10股。首場交易的首筆買賣結束了。

     這種說法也被籌建上海證交所三人小組成員之一的龔浩成主編的《上海證券市場十年》①一書改採用。

     但市場上卻廣泛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說上海證交所開業「第一筆交易對象是電真空②股票,由海通證券公司拋出,未達3秒便被萬國證券公司搶去,被宣佈無效。再次競價,申銀證券公司吃進,成交價365.70。如此,上海三大券商都露了臉」。③此說流傳甚廣,不少媒體在回顧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時,大都不加考證地直接採用了這個說法。

     筆者在梳理歷史資料和考證事實的時候,面對這不同的說法感到有些迷惑:首先,時賽珠所記錄的價格是一個不標準的概念,「每股(即100元)356.70元的價格」——究竟是100元還是356.70元?其次,王安的說法太過戲劇性,按他的描述,上海證交所開業第一天就失去了公正性;況且他在上海證交所開業10年以後出版的書中所描述的價格「365.70」,和時賽珠當年現場採寫的新聞事實又對不上。

     事實只有一個,以上兩種說法在史實上都有誤。

     筆者據此向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當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時籌建電腦交易系統的負責人謝瑋求證。他說,上海證交所開業第一天就用電腦撮合交易,並顯示行情,那種「宣佈無效」、「再次競價」的說法除非存在於口頭競價、手工撮合的人工交易方式,而在上海證交所開市的當時是不可能出現的。

     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當天是11點整正式鳴鑼開市的,11點半前市收市。前市成交49筆,成交金額為5879008元;後市是下午2點整開市,3點半全天收市。當天全天共成交93筆,成交金額為10161622元。

     上海證交所開業當天第一筆交易的成交時間為11:00:57,是由代碼為「107」的賣方公司海通證券公司賣出證券代碼為「602」的電真空股票,由代碼為「116」的買方公司申銀證券公司買進,成交數量為50股、成交價格為100元、成交金額為5000元。

     謝瑋為此找出了他保存的上海證券交易所1990年交易數據軟盤。打開這張20多年前的數據盤,其中成交編號為1的欄目中,明確地列出了以上交易數據。

     當我們倆再一次仔細逐筆核對交易記錄時,發現此電腦記錄的第一筆成交紀錄在下午3:30收市以後卻被改寫了。據謝瑋回憶分析,原因應該是在當天上午開業時,為了搶著創造滬市第一單的歷史記錄,賣出方海通證券公司的出市代表情急之中將賣出報價按當時真空電子股票的面值100元輸入了電腦,而申銀證券公司的出市代表出於同樣的原因將這個錯誤的賣出報價作為買入價輸入了電腦並在第一時間成交了,而當日該股票的市場價格為384元。

     我們倆仔細分析當日的交易記錄,看到上海證交所當日下午14:09:53第63筆成交紀錄的成交價格就是384元,這是該股票當日在上海證交所的第三筆交易。而該股票的第二筆交易,發生在當日上午11:17:05,成交序號為31,買賣雙方都是申銀證券公司,掛牌和成交價格也是100元。

     謝煒說,當日事後發現這個錯誤,買賣雙方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安排之下,於當日收市之後進行協商,最後按照協商達成的價格365.70元交割,同時更新了成交序號為1和31的這兩筆交易成交價記錄(交易發生的成交順序不變)。

     當日由於各種原因更新成交記錄的還有成交序號為15、證券代碼為「651」的飛樂音響股票,以及成交順序號為24,證券代碼為「089」的國庫券;成交順序號為38、39、40,證券代碼為「431」的大眾汽車企業債券;成交順序號為52,證券代碼為「403」的石化債③等幾種債券。開業第一天交易中總共牽涉更改的有8筆交易。這些更改記錄也全都保存在當日交易記錄的最後。

     數據顯示,上海證交所開業第一天中股票交易的筆數為17筆,佔總交易筆數的18.28%;股票交易金額為494311 元,佔總交易金額的4.86%;股票交易的數量為131100股,佔總交易數量的94.20%。其餘成交的都是企業債、金融債和國債。深圳證交所試營業的第一天僅有一隻股票掛牌。

     這是因為在「老五股」中,安達首先辦好了託管手續,當時本著先託管、先上市的原則,安達便成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一支掛牌上市的股票。

     那一天因為場外櫃檯交易已經獲取大量利益的券商和新創建的證交所場內交易將改變原有利益格局這樣的矛盾,報進深圳證交所場內參加集中交易的只有1單(這個說法來自於深圳證交所原副總經理禹國剛的記載。但據筆者對深圳證交所創辦者、第一任法人代表王健的訪談,深圳證交所試營業第一天共成交了5筆交易)。

查看原圖
深交所試營業時採用的白板交易方式(攝影:汪景鋼)

當天,安達成交8000股,買賣雙方成交單位及出市代表分別國投基金部的溫彤筠和有色證券部的伍德民。④

     深圳證交所創辦人之一、副總經理禹國剛在多年後接受採訪時回憶說:「那一天只有一單交易,這是我們讓有色金屬證券部報進來的。所以那一天收市以後,證券商為之一震,尤其是那三家老證券部的,中行的、市國投的、特區證券的。他們說,我們都沒有報買賣單啊,哪有這麼一單?有色金屬就說是我們報的。這三家老證券部啊,底下做了工作,說交易所12月1日開業,那一天買單賣單都不給他們報到大堂裡去,叫它零成交。可這件事被我們早兩天破譯了,於是我們也不聲張,不去說他們什麼,也做了工作。假如說我們事先不知道這個事情,沒有做好這個準備,開業第一天就是個零成交,這個歷史寫下來,多具有諷刺意義。」⑤

     深圳證交所原本可以在試營業時就一舉推出股票電腦自動交易系統,但由於各種原因卻在試營業開始時,將現成的IBM大機和自動撮合軟件擱置一邊,採用了最原始的手工撮合報價方式。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交所試營業第一天,採用的就是口頭唱報和白板競價相結合的手工撮合交易方式。

     直到1992年2月25日,深圳證交所才採用電腦自動撮合系統替代上述手工交易查看原圖方式。

     而上海證交所在1990年12月19日正式開業時就採用了PC網絡系統實現證券自動交易和行情傳送的方案,從而實現了委託電腦錄入、證券委託電腦系統自動撮合成交,以及成交行情信息遠程自動傳遞等自動交易功能。

     筆者在新華社的圖片庫裡發現了一張上海證交所開業第二天交易大廳裡的場景照片,由新華社記者柳中央拍攝。畫面中最顯眼的是巨大的行情顯示屏,而在中央監管工作區端坐著的是目前在上海證交所行政服務中心任總監的殷葉亮。原來殷老師長期在上海證交所交易部擔任總監,從畫面中他穿著黃馬甲「召見」紅馬甲的神態中就可以見到當年場內監管的風采。坐在他身邊的是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半導體研究室的工程師王科峰,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維護交易大廳LED(發光二級管)行情顯示屏的正常運轉。

     這可是不可多得的上海證交所最早的場內運行實況的畫面記錄。

①詳見龔浩成:《上海證券市場十年》,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6頁。

②電真空: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現更名為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電電子。——編者注

③詳見王安:《大話中國證券市場十年》,華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頁。

④ 詳見禹國剛:《深市物語》,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頁。

⑤詳見鄭頌:《資本人物訪談錄》,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34

起底職業打假人:每天都尋找問題產品 月收入上萬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5/59542.html

今年「3·15」,伴隨著20年來首次修改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新《消法》)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即將生效,讓打假人職業也迎來了發展變革期。

對於這個熟知卻又不熟悉的群體,他們到底有怎樣的生活狀態?他們每月到底能掙多少錢?辛苦與收穫成正比嗎?對此,筆者採訪了被業內譽為五星級的打假人趙建磊、汪曉輝等多位職業打假人。

先學「打假秘籍」

「走上打假之路是源於在超市的一次購買過期產品的經歷,後來維權的同時也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個職業。」當筆者向職業打假人汪曉輝問起緣何選擇這個職業時,他對筆者坦言說。

資料顯示,趙建磊和汪曉輝都是北京職業打假人,趙建磊從事打假職業10餘年,汪曉輝從事職業打假7年。

「職業打假人是一個門檻比較高的行業,並不是誰都能進入的行業,一般新手都需要老手帶,同時,新人還要先學『打假秘籍』。」汪曉輝告訴筆者。

到底什麼是打假秘籍?汪曉輝告訴筆者,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民事訴訟法》等法律以及相關的產品標準,這些都是初學者必須會的秘籍。

汪曉輝介紹,職業打假人必須有一副迅速識別偽劣產品的火眼金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發現不符合國家標註的產品,如商品是否有生產許可證、是否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標、保健品是否有衛生許可證和保健品批號、產品是否過期等。

汪曉輝告訴筆者,這些打假人工作的流程通常是,看到某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先用手機拍照,作為維權的證據,購買產品後,結賬開明細發票,向超市負責客服人員進行投訴,說出商品存在的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具體問題,最後要求索賠。

在索賠談判過程中,一定要指出問題產品不符合那條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標準,最終向超市提出索賠條件。

雖然已經找到問題產品的相關條款,但打假人與商超能夠達成一致的成功率並不高。汪曉輝告訴筆者,通常與超市或企業直接能達成索賠的商品主要是過期商品,成功率能到90%以上。

違反其他相關的國家規定(除過期以外)的商品,多數都需要去行政機關申訴,有的在相關管理部門的調解下就能達成共識,有的則不能,最終只能訴至法院。

職業打假人也不乏失手和困惑的時候。汪曉輝告訴筆者,雖然打假人擁有比較專業的維權知識,但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最終購買產品被迫砸在手裡。甚至有時,部分地區相關部門也對打假人投訴的案件不予配合,甚至不予立案和調解。

讓另一位職業生涯10餘年之久的趙建磊困惑的是,有些相關機構對一件案件能拖很長時間不處理。而有時,對於同樣的案件,不同的法院甚至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判決。

月收入過萬

雖然打假的日子比較苦,操作流程相對比較長,但總體算下來這個職業的收入還是能讓他們滿意的。

「有些官司週期時間比較長,再加上平時北京日常消費較高,總體算下來,平均每月掙10000元。」趙建磊對筆者直言。

作為北京職業打假人圈裡的新人王俊也告訴筆者,這是一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可觀的生意。「我是河北人,家裡親戚在某鋼廠工作,工資在當地還算不錯,一個月收入五六千元,可整天多累啊。幹上職業打假,每年也能存下個十一二萬元,但是不自由,一天到晚都得綁在公司。」

實際上,成為職業打假人就沒有了定期節假日,每天不是在尋找問題產品的路上,就是在維權的路上。

打假人趙建磊用幾個字總結了作為打假人每天生活的方式:看、購買、查找、調查、維權,每天接觸的最多的人是超市客服人員、企業、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趙建磊告訴筆者,他每天基本上都是9點30左右出門,一般都是晚上10點左右回家。

雖然收入較高,但大家所需的現金流也比較多。汪曉輝告訴筆者,因為做打假人需要的現金流比較大,雖然看到了一些商品明顯違規,只能向行政機關進行書面舉報,要求行政機關進行查處。

為瞭解決資金問題以及更快地解決維權問題,趙建磊和幾個同事還專門開設了公司,在大的案件方面還會有適當的分工。

「在一些大商場,從安保到導購都認識我,我本人過去根本買不出東西來。那就讓我的團隊成員去買,甚至僱人照著樣子買。」趙建磊說,成立了公司以後,大家可以互換角色,進行團隊化運營。而他個人,則更多專注長時間的研究和運作一些費力麻煩的案子。

除了創立自己的團隊,一個成功的職業打假人也特別重視圈內合作。更重要的是,不能踰越法律的底線。法律界人士認為,職業打假人的「知假買假」行為,一旦越過法律的底線,就會涉嫌敲詐等違法犯罪行徑。

不過,趙建磊也表示,多數時候都是自己的案件自己去操作,有時會相互交換案件,主要是為了在打官司或者在維權運作方面更便捷。

憑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把「尚方寶劍」,職業打假人從最初的「小打小鬧」到今天的「重磅發力」,打假範圍也逐漸發展到食品、保健品、醫療器械、家用電器、通訊產品等各個領域。

打假「黃金期」

儘管司法界對今年即將實施的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規的解讀仍存爭議,但在調查中,一些職業打假人已經視此為「利好」。

據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的規定顯示,新《消法》將過去的「退一賠一」變為「退一 賠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將食藥領域的「知假買假」也納入了法律保護。

對此,趙建磊對筆者表示,對職業打假人而言,新《消法》的修訂更利於打假人的打假工作,這也是打假人有「維權空間」,他對自己未來發展信心十足。

汪曉輝告訴筆者,新《消法》並沒有將職業打假人排除在消費者範疇之外,即「知假買假」並不影響主張賠償權利。這一點,讓汪曉輝心裡很踏實。因此,新《消法》實施之前的這段時間,他正和「小夥伴們」一起埋頭研究新的條款。

在趙建磊看來,除了賠償更高,維權成本降低也是新《消法》的一大亮點。今後,消費者的維權之路將更加平坦,他們的職業打假也將進入一個「黃金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24

5.窮Blog爸與富Blog爸-----股評家每天都在推銷一支筆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6/5blogblog.html
"謙仔,你好像無矖心機?"

我在想,像我們這些小人物,做什麼事情也是給人控制,以前只認為是爸爸和老師們控制著要讀書,但出來社會原來也是要給老板控制上下班,若有機會買股票⋯⋯雖然我不懂,但也得受一班有錢人控制結果。到底還有什麼空間可讓自己掌握呢?

"沒什麼⋯⋯"

我失望得不想再說下去,爸爸常說我應發展多方面的興趣,讓自己知道真正所長,但如果每件事都是由別人話事,別人操控,還有什麼樂趣、有什麼作為?
很明顯,以錢多便能多投票權的社會丶股票市場都不會是我感興趣的地方,忽然間很想念溫哥華。

"呀爸,好肚餓呀!"高家榮極不耐煩說。

"謙仔,你要食D乜呀?"

"隨便啦"

"老豆,不如麥記啦"高家榮向我耍了一個眼神。

高叔叔望著我點頭的回應。

"我要一個雙層套餐,謙仔你呢?"高家榮如閃電般說

"魚柳飽餐啦"。

"好啦,我下去圓方商場買,你們自己傾下啦!"
高叔叔轉身往近門口的鞋櫃抬面,拿了一串鎖匙,然後開門離開出去了。

"哈哈,煩嗎?"高家榮笑著說。

"也不,當識多一樣東西,無乜所謂"

自從高家榮的媽咪和高叔叔離婚後,高家榮變得沈默了許多,小學時的他也像高叔叔一様開朗,他的母親是屬於嚴勵型,很多時我放學都聽到高媽媽對高家榮說這個不可,那個不許,年小的我們又如何聽得入耳,只苦了高叔叔每次都成為高家榮「不守規矩」的最後責任人。記得小六畢業後的暑假他在我家看到爸爸和媽媽"不知核突地拖手仔"時,突然很羡慕地對我說,若兩個人不喜愛對方,當初又為何開始?

隨後我去了溫哥華,在facebook看到他家庭的轉變,大前年回港和他喝啤酒時,高家榮流露對自己非常的失望,因為覺得自己是父母常常吵㗎、分開的主要的原因,我說這不應該是他的責任,因為父母對我們細路總有著各自各不同要求,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麽也無法同時滿足二人,反而應該是他們先有共識後,才叫我們做一件事,高家榮點了點頭,後大家談到凌晨二時多才回家。


"其實股票行搵錢並不需要懂老豆這些呢!"

"你在投資行工作,是不用先懂這些?",

"懂條毛,老細只要求我們把他們的講詞對白記熟,然後向客人吹牛皮,有無睇那電影「The wolf of Wall Street」,it sucks"。

"超多Fxxk Fxxk, 但幾好笑,是否真的是這樣、現在還有這種不正規交易?"

"大同小異吧,我的上司教我,他說D客都是儍的,問我地買那隻股可以賺錢,知道還用應酬你?他說最重要是要保持客人買買賣賣,拿二十萬元來,炒D細股,做一百幾十次交易,即使股票不輸,每次100元手續費,客人D錢都會很易轉到我們身上,所以要保持給他們消息,做多些交易"。

"咁都得?那些消息又如何?"

"利安納度不是己教過你嗎?來來去去不過是同樣一支筆(消息),就看你如何吹捧它吧!"

我記得利安納度演的華爾街浪人出獄後,以教導推銷員如何推銷為職業,其中一幕是他拿起一支普通原子筆,並要求學生想辨法向他推銷這支筆。如果股價就像高叔叔說的早己是投票(成交量)決定,來來去去都是同一支筆,那麼股評家們每天做角色不就如同推銷這支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20

成功重生城市災後100天都這樣做

 
2014-08-18  TCW

 

人類歷史上,遭逢災難的城市何其多,為什麼有的如神戶、慕尼黑仍能重生,有的卻凋零?

「指定專人、授權成立專責機構;建立全面的重建計畫,且要有足夠的資金來源;以及持續與災區民眾溝通,協助心理重建,是城市從災難中重生的三大關鍵因素。」曾任紐奧良市重建委員會執行主席、現任雪梨大學榮譽教授的佈雷克利(EdwardBlakley)接受《商業週刊》越洋專訪時說,「這就是災難發生後,黃金一百天內該做的事。」

二○○五年卡崔娜颶風襲擊紐奧良,由於四十年防潮系統年久失修而潰堤,造成一千八百多人死亡、二十萬四千戶人家遭毀、約八十萬居民流離失所,是美國自一九三○年以來最大災害。災後的主要重建工程在修復災區住家、重建防波堤以及全面檢測災區的土壤、水質。重建過程中最大爭議點,是資金該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負責,此項爭議到現在仍無法擺平。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分析,目前紐奧良的人口回流三分之二,就業率恢復先前八成,重建速度超過平均城市災難重建期的五到八年,速度算慢。

我們從城市災難的重建,可以學習到什麼智慧?

關鍵一:成立專人專責機構評估復原或重蓋,以恢復經濟活動

佈雷克利指出,災難發生後,要在最快時間內確認受災程度、範圍和來源,據此判斷是否要重建、在哪裡重建;「需要專責機構直接負責,以提高行政效率,加快重建速度。」

專責機構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針對災區進行普查。銘傳大學都市規畫與防災系助理教授馬士元指出,恢復經濟活動是重建的第一個工作重點,但每戶狀況不同,所以要透過普查,瞭解每個受災戶的類型(自住或店面,租用或自有)、受災情況和對未來重建的意願,從中歸納出幾種型態,再規定不同的權利義務關係與補助方式,才能盡速恢復經濟活動,也是未來跟社區溝通的基礎。

其次要決定,災區是要復原還是重建。復原是基於受災前災區的概念便很完整,災後只要建好基礎建設、修繕民宅,比較單純。重建,就要把未來發生災難的風險估算進去,重新規畫。

「 復原或重建, 要看災難規模、災變原因和發生的區域,」佈雷克利說,「 評估標準要看選擇哪一點有助於恢復經濟活動。」好比紐奧良是美國爵士樂的發源地,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便傾向復原。

以二○一○年發生在加州聖布魯諾市(San Bruno) 的太平洋煤電公司(Pacific Gas & ElectricityCompany, 簡稱PG&E) 氣爆事件為例,因貫穿市區內的一條五十年天然氣管線爆裂,造成八人死亡、五十五棟房屋受損,事發後一週市府便成立專責小組,負責監督PG&E執行管線修複方案,包括即刻棄置穿越市區的天然氣管,繞道郊區改建新管,繞道其餘替代管線供應市區生活需求,全面檢測氣體殘留和是否造成土壤污染。

而一九九五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神戶市決定重建時,單規畫就規畫五年,由於日本是震災之國,他們對未來風險估算,不是假設「萬一發生災難該怎麼辦」,而是假設「同樣的災難一定會再發生」,因此重建後的改變必須能承受同樣災難。諸如重蓋的房子要有耐震設計,擴大原本社區公園的面積成原來的兩到三倍,甚至將廢地改建成公園,當作臨時避難所。

總之,「專責機構是要處理未來問題,不是為了跟中央討錢、口水戰;不快開始無法重建,」馬士元說。

關鍵二:資金管控透明化確認所有的錢都花在重建

重建資金是多重來源,可能來自社會救助、國家賠償,部分來自貸款,也是影響重建速度的因素之一。

林宗弘在《社會韌性與災後重建:汶川地震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論文中指出,受災後災民須跟銀行貸款重建家園或恢復經濟活動,但銀行若按照既定貸款原則放款,災民若之前有貸款未繳清,現在抵押品又可能損毀,就會貸不到錢。以台灣九二一地震為例,即使有政府補貼和協助貸款,資金仍然短缺;而阪神地震後,部分原本經濟條件相對好的店老闆,同樣面對資金短缺。

重建基金也會衍生管理的問題。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去年十一月的報導,日本審計部公佈針對二○一一年到二○一二年會計年度調查報告,其中編列三一一重建基金共有十九兆九千億日圓,用於一千四百零一項重建計畫,其中有三百二十六項與重建無關,包括農業部的科學捕鯨計畫、勞工部的失業職訓計畫,而還有很多房屋修繕補助還沒申請到。由於重建基金來自增加稅收,把錢用到與重建無關的項目上,無異於浪費人民的錢。

聖布魯諾市氣爆之後沒多久, 禍首PG&E分別信託五千萬美元的重建基金、一億美元的災難賠償金,和七千萬美元的和解金,做為災區重建和災難賠償。二○一一年開始重建,項目和使用金額都公佈在專屬網頁上。

關鍵三:重建人的信心安置或遷移,要顧慮到人際網絡

「災難除了毀掉有形的家,同時毀掉人對環境的信任,」馬士元說,「而重建人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

林宗弘也指出,重建包含有形和無形資本兩類,無形資本指的是要顧到人際網絡、感情支持等社會資本,絕對不是房子蓋完就算,軟體配套如社工人員、民間互助團體,從災後就要介入;「人心重建需要更久時間,平均約要五到八年。」

比如聖布魯諾市氣爆,發生至今四年,每一週都有輔導成長團體,到社區中心帶領心情分享,讓每位災民藉由口頭抒發,達到心靈重建的目的。

「九二一重建後,有很多災民房子送他都不願意回去,因為觸景傷情更孤單。」要原地安置還是遷移,遷移要遷多遠、怎麼打散,如果沒顧慮到人際網絡的復原,災民很容易因為創傷症候群而自殺。

其次是,重建過程要完全透明,讓災民心理上充滿信任。重建絕對不如災民預期,過程中一定有不滿、抗議,所以做任何重建工作都要充分溝通,溝通的依據就是災後做的普查資料和每次協調會的內容;以聖布魯諾市氣爆為例,市政府在網站設立重建計畫專頁,將時間流程、管線更新計畫、會議紀錄、資金流向全都交代清楚,並且定期更新,市民可訂閱電子報並隨時保持聯絡,兼顧資訊流通和透明度。

「不要想滿足災民的需求,讓他們零抱怨,這是錯誤的目標,」林宗弘說,「只要減少不滿,就算成功。」

卡崔娜颶風襲擊紐奧良後,州政府撤離當地居民時沒有告知要撤離到哪裡,反而造成民眾更大恐慌;四川汶川地震災後採取強制重建,房屋不管毀壞程度,一律壓平,引發社區居民抗爭。

相反的,日本三一一震災,因牽涉到海嘯與核能事故,導致產業真空,有些災民不能回家,連重建都沒辦法,整個搬走;而復原又複雜,牽涉到堤防、房子蓋在哪裡,光討論、溝通、協調就超過兩年,到去年九月才得出有共識的重建計畫,顯出日本人處理的細緻之處。

從組織、資金和個體三個構面檢視高雄八一氣爆的後續處理,目前缺乏國家級的跨部會專責單位統一負責,沒有資金管理機制,也欠缺人際網絡支援;接下來又是颱風與年底選舉,如果不盡速進入重建模式,未來復原恐遙遙無期。

【延伸閱讀】溝通不良,最常引發重建爭議——近10 年災難城市比較

■2005年

●災難

美國紐奧良卡崔娜颶風

●重建進度

1.已修復55 處堤防潰堤處2.回流人口66%3.工作機會恢復災前的79%

●困境

資金專責單位喬不定,安置、遷移災民缺乏溝通

■2008年

●災難

中國四川汶川地震

●重建進度

樣板城市已重建

●困境

政府強制執行重建決策,引發地區抗爭

■2010年

●災難

美國聖布魯諾市PG& E 氣爆事件

●重建進度

1.爆炸管線已廢棄並且另外規畫2.繞行郊區管線計畫部分土壤和水質檢測已完成3.已修護完成11 戶

●困境

管線重建計畫有爭議

■2011年

●災難

日本東北311 地震

●重建進度

中央政府頒佈救災法案,有65個重建計畫在進行

●困境因牽涉到核災,目前仍在修復建設和居住問題

資料來源: 聖布魯諾市氣爆重建計畫專頁、卡崔娜颶風災後數據網、311日本重災區災後重建復原勘查出國報告書、《社會韌性與災後重建: 汶川地震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論文,(李宗義、林宗弘,2013)

整理: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86

六都新政》凌晨一點還在LINE 基層課長被加五個群組 柯P嗡嗡嗡100天 「每天都是星期一」

2015-04-06  TWM
 
 

 

過去一百天,台北市長柯文哲的一言一行被媒體用放大鏡檢視。儘管質疑與掌聲交雜,但民調顯示,多數台北市民仍相當挺他。除了柯文哲,其他直轄市長連任或新上任一百天以來,做了那些改變?《今周刊》本周起將推出系列報導。

撰文‧鄭閔聲

「從『二二六專案』最能看出素人參政的柯文哲,和一般政治人物有多麼不同。每一件事情都講SOP(標準作業程序)、要求最快的速度,同時替公務員排除一切外在壓力,只要專心做好分內的事。」一位任職於台北市的中階公務員,被問到對柯文哲就職一百天來的印象,立刻提起了這項他曾參與其中的違建改善計畫。

「過去的市長不是沒有處理違建,但柯文哲說做就做的魄力,再加上強大的媒體效應,讓違建戶知道市府這次是『玩真的』,不會想找民代關心施壓,也不會藉故刁難,公務員做起事來順利很多。雖然一直被追著要進度壓力很大,但也比較有成就感。」這位公務員笑著補充。

二二六專案源自於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台北市南港區頂樓加蓋違建的一場大火,一名房客葬身火窟,柯文哲在兩天後公布二二六戶因危及公共安全遭市府列管的違建戶,並限期在一五年三月二十日前改善,否則市府將強制拆除。

拆違建、釋出共構宅?

重建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

原本民眾對市府能否如期完成任務仍半信半疑,但柯文哲硬是在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宣布,清單上的違建戶已全數在期限截止前「自行」改善完成。

「過去政府施政困難主因是人民不相信政府會嚴格執行法律,我們藉由二二六專案讓市民看到新的政治文化精神,只要我們繼續堅持做對的事,有一天,人民會重新開始相信政府說的話。」柯文哲為這項民意支持度超過八成的拆除專案,下了這段注腳。台北市政府發言人林鶴明也認為,這項成果彰顯了柯文哲與市府團隊,在重建人民對政府信任上的努力。

從拆除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取消免費停車位、釋出捷運共構住宅,一直到改善違建,執行力與魄力,確實是柯文哲上任一百天來讓市民感受到「改變可能成真」的關鍵。

對效率的執著,也讓柯文哲常常不留情面,就連在音樂圈輩分頗高的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也曾被柯文哲教訓「動作怎麼會這麼慢?」但倪重華也不甘示弱地回說:「文化就是要慢慢來!」但在「柯P新政」震撼教育下感受最深的,或許還是第一線的公務人員。

時間拉回一四年除夕下午,台北市民政局突然對全市十二個行政中心發出一紙公文,要各區民政課訪視轄區內重大違建戶,了解是否有弱勢住戶需要市府協助,並且在連假後的第一個上班日下午前,彙整所有資料回報。

「接下來就是四天連續假日,如果找不到人怎麼辦?假日繼續跑嗎?」一位基層里幹事看見長官傳來的LINE之後忍不住抱怨,但還是只能認命地返回辦公室領取資料,馬上尋找違建戶。

上任百天 他們有話說

急著要成果

里幹事:我們不是醫生啊?

「我們一面跑,LINE還是一直響,長官不斷提醒我們,因為市府急著要成果,所以回報資料的時間從上班日下午提前到中午,再提前到十一點、十點、九點半……我當下聯想到的,是岳飛被秦檜連下十二道金牌的故事。」這位年約三十五歲的里幹事哀怨地說:「我好像能體會急診室團隊的緊張節奏,但我們不是醫生啊!」一位區行政中心的課長則秀出手中的智慧型手機說,「才三個月,我就被加入了五個群組,隨時隨地都會有工作上的訊息要即時處理。」「這個時代不是強的打敗弱的,是快的打敗慢的。」柯文哲這句名言,讓部分台北市民政局、社會局、建管處的公務員,不得不犧牲假期訪查違建住戶。儘管柯文哲在專案完成後,公開感謝市府同仁的努力,但第一線公務員卻有兩極化的反應,信義區民政課長楊永年就認為,獲得市民高度肯定,身為市府團隊一員的他與有榮焉;但也有公務員抱怨,自己犧牲假期,事後連加班津貼都無法申請,深怕「責任制」日後可能成為台北市政府的組織文化。

「責任制」在過去一百天裡,確實不是偶然。柯文哲上任後,每天上午七點半固定舉行晨會,這項會議原本是選戰輿情會報的延續,只有少數幕僚與會。但隨著市政問題日益繁複,晨會逐漸演變成市府的「重大議題會報」,只要各局處有複雜難解或須跨單位合作的案件,都可透過市長機要蔡壁如安排,在晨會上討論。

市府將每次晨會時間控制在九十分鐘、討論三項議題,所有相關人員不論職等都可參與並發表意見,若沒有結論或來不及處理的案件,可延後再議。這項制度雖讓市政整合更有效率,卻也讓部分承辦公務員因為要趕在七點半前上班備感壓力,「柯P的特色就是勤奮,我們進入市府工作之後,一點也沒有比打選戰時輕鬆。」一位自選舉期間就進入柯文哲團隊的幕僚這麼說。

有次凌晨一點,柯文哲在市府團隊最大的LINE群組(共一二八人)中,提醒有局處對民眾的態度很不好,結果一位局長到了一點二十九分,還在回應此事。

每早跨部會議題會報

局長:我看到柯P的決心

「這一百天每天都是星期一,每天的第一節課都是從七點半開始,因為一天都不能等。我覺得這是決心,我看到了柯P的決心,我也很願意一起把事情做好。」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說。

「撙節開支」是柯文哲另一項最讓民眾有感的施政理念。柯文哲上任藉由刪減加班津貼、交通補助、取消YouBike前三十分鐘免費等「三漲三砍」措施,替台北市政府省下近六億元公帑,同樣獲得不少掌聲,但看在部分公務員眼裡卻相當不是滋味。

「柯文哲上任後,我每個月少了三千多元的交通補助,所以我下個月就要調到離家近的單位服務。」一位家住新北市、每天必須開車通勤的基層公務員說得平靜,他的主管臉上卻滿是無奈:「單位現在少了四個人,不知道該怎麼補齊,就連當年陳水扁當市長都沒把我們操得那麼慘。」感受到公務員的焦慮情緒,台北市議員許家蓓呼籲柯文哲不要成為「酷吏」,雖然長久以來公務系統常被批評沒效率、僵化,但柯文哲領導市府時,應該試圖發揮同理心,透過願景式的領導,激勵公務人員的熱忱與創意。

「同理心」,或許就是柯文哲在未來的任期裡,最需要學習的一堂課。細數過去三個多月來,柯文哲被迫改口甚至道歉的爭議事件,例如稱台灣「進口」外籍配偶、稱英國官員致贈的懷錶是「破銅爛鐵」,但其中又以在檢調尚未釐清山老鼠疑案真相之際,就發飆要求撤換內湖分局分局長張夢麟,招致「未審先判」的批評。

常常變自走砲

議員:應該適度放慢步調

「柯P確實會講出不合適的話,有時候也急了一點;但很多時候他並沒有說錯,如果真的錯了,他也願意調整,把錯誤當成學習的過程。」對於頻頻發生的「失言」風波,市府幕僚如此緩頰。

台北市議員洪健益直言,真性情是柯文哲的優點,但擔任市長應該適度放慢步調,深思熟慮後再發言,避免影響團隊士氣;因為市長自己發言如果常常「凸鎚」,實在沒有立場要求屬下不要犯錯。

「我還是會繼續失言,但次數會慢慢減少,因為每次踢到鐵板我就會修正。」三月二十五日,柯文哲就職滿三個月的這天,他在一場論壇上的發言,證明了他對自己的盲點並非一無所悉。但在同個場合,面對媒體質疑他在施政上「除弊大於興利」時,他又反駁:「講政策人家又不聽,老百姓的水準就是這樣!」讓人捏把冷汗。

過去一百天來,媒體給予柯文哲最高規格的關注,但這道光環就像是把兩面刃,雖能讓柯文哲推動政策時事半功倍;卻也讓他的一言一行被不成比例放大。雖然質疑與掌聲交雜,但根據各項民調數字顯示,一百天過後,多數台北市民仍願意接受這位有些古怪的外科醫師,以及他嘗試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瘋狂企圖。

柯文哲百日新政重點

政策 內容

成立廉政透明

委員會 聘請過半的外聘委員以落實外部監督機制,讓施政更公開透明。

推動台北西區

門戶計畫 台北車站周邊地區整體土地利用及再調節,提出未來8年開發期程與內容。

拆除忠孝西路

公車專用道 上任後第一件工程,北市府趕在兩天內完成。

規畫興建

公共住宅 清理閒置市有土地及國有土地,以興建公共住宅,預定4年完成2萬5千戶。

公共住宅出租 推出龍山寺站、港墘站、台北橋站及新店機廠4處捷運聯開宅,租給20至45歲年輕族群,租金採浮動方式計費,都發局4月7日起公告受理共570戶承租申請。

拆除226處

違安違建 1月時要求226戶違建要在3月20日前自行拆除,已全數改進完畢。

定期舉辦

市政座談會 每周舉辦一次市長與里長市政座談會,讓里長包山包海的提案都獲得明確裁示。

社區安寧

服務計畫 推動市立聯合醫院作為社區照護系統的後盾,提供居家護理及居家安寧,成為全國社區安寧典範醫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 整理: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89

早上7點到晚上10點 立委的一天都在幹嘛?! 生活實錄》開會、跑紅白帖……一天趕好幾攤



2015-09-28  TWM

你是否曾因立委出席家族喜慶活動而感到臉上有光?選民服務,是許多鄉親檢視立委表現的重要指標。但日復一日的紅白帖行程,正一點一滴榨乾了立委的問政精力,也一點一滴地侵蝕國家競爭力。

七月底的晴朗早晨,剛甦醒的陽光正要驅走前晚的微涼,嘉義市選出的民進黨籍立委李俊俋,已經從服務處大門鑽進休旅車後座,才剛坐定就翻閱起手中的行程表與 訃聞。雖然時間不到上午七時,市區主要道路都還空蕩蕩的,他還是不厭其煩地與助理確認行車路線,深怕一個不小心,耽誤了參加公祭的時間。

白天問政 傍晚回選區

「每天幾乎都在高鐵上遇到同事」「農曆六月,是一年裡告別式最多的時候,每天早上跑個三到五場是很平常的事。」他身上穿著印有姓名的馬球衫與牛仔褲,腳下 踩著輕便的氣墊鞋,解釋自己休會期間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出席所有的婚喪喜慶活動,「立法院有開會時,真的趕不到的攤還可以託人送花致意,但是在暑 假,我沒有缺席的理由。」一個上午,李俊俋就跑了四場公祭;午餐也是邊吃邊向辦公室助理交代工作。下午,他又搬著板凳到選民家門口泡茶聊天;晚餐後還有一 對一預約的選民服務時段。「開會期間,我五點半起床趕第一班高鐵到台北,傍晚再回來跑攤到十點。休會就是不斷參加地方上的紅白帖和社團活動、做選民服務, 生活一直這麼重複,轉眼明年又要選舉了。」他拿起杯水快速吸了一口,臉上帶著苦笑。

「高屏地區立委大概都搭早上六點半第一班高鐵上台北,下午四點半或五點半再搭回左營,每天幾乎都在高鐵上和同事們見面。」民進黨籍立委趙天麟一踏出高鐵站,立刻換乘助理駕駛的小轎車,手機還一邊響個不停。

一般人想像中的國會議員,大概就如同影視作品裡描繪的,總是西裝筆挺地穿梭在企業鉅子與政治人物之間;一場神祕的晚宴,可能決定了難以想像的龐大利益。

在台灣,這樣的場景或許同樣存在,卻絕非常態。大多數的立委寧可像他們這樣,套上繡著姓名的背心與不起眼的便服四處奔跑,期望留下勤懇親民形象。

立法委員,全國僅有一百一十三個名額、手握各種權力的「特殊族群」,其薪酬福利以及生活形態,不免令人好奇。

身為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國家給予立委的待遇當然不能太離譜。目前每位立委月薪為十九萬零五百元,含年終獎金年薪約兩百五十萬元。但除了薪資以外,立委依 《立法院組織法》享有額外的行動電話費、油料、文具、服務處租金、國會交流經費、健康檢查等津貼。二○一二年,為回應社會對於立委「自肥」的質疑,立法院 曾自刪補助津貼,目前每人每年約能額外支領逾百萬元補助。

根據《憲法》,立委每屆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然而這四年當中,立委可不是從頭到尾都得死守在國會。立法院每年集會兩次,分別是二月至五月底,以及九月至十二月底,遇特殊情況得延長集會或召開臨時會。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非集會時間就等於立委的寒暑假。

儘管休會期間不須定期赴立法院,有些立委也會利用假期到國外參訪或從事國際交流活動。但對區域立委來說,這難得的空檔,就是最好的「拚選舉」時機。

「一般時候我是上午問政,下午跑選區。休會期間當然就是把更多時間投入地方事務。」擔任立委超過二十年的國民黨籍立委丁守中,過去兩次選舉都大贏對手三萬 票以上,基層實力相當穩固,卻絲毫不敢輕忽選區事務,「別人的好日子,就是立委的壞日子,但身為民意代表,我沒有選擇的權利。」他說得理所當然。

丁守中和李俊俋兩人,無論所屬政黨或選區屬性都南轅北轍,日常行程作息卻近乎雷同,可見選區服務,確實是立委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重點放錯了嗎?

「有人連最基本的開會都做不到」「立委跑紅白帖的頻率和在立法院專業的問政時間一定是衝突的,在○八年以前,很多立委甚至連最基本的簽到開會都做不到。」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說,「但在過去,這樣不適任的立委還是能不斷被選進國會,讓我們開始質疑,是不是台灣的選舉文化和選民素質出了什麼問題?」 根據《今周刊》民調,選民最期待立委完成的三項責任,依序是「監督政府和審查預算」、「爭取地方建設和福利」、「反映民間團體意見」,與紅白帖有關的「選 民服務」則僅排在民調中第五位。

台灣指標民調公司總經理戴立安分析,雖然多數民眾不認為選民服務是立委最重要的職責,但值得注意的是,「爭取地方建設」排名第二,顯示選民相當重視立委是否花足夠的時間關注選區大小事。

跑攤頻率能降低嗎?

「民意跟專業,我們盡量兼顧」「做民調,選民一定告訴你立委問政專業是最重要的,但現實中還是希望看到一個隨時能夠出現在附近,聽聽你需要什麼的民意代表。所以我們必須盡量兼顧。」立委賴士葆分析。

儘管立委平時各有所長,卻也不是三頭六臂,複雜的預算法案內容,甚至繁瑣的選民服務及婚喪喜慶活動,都不可能由立委獨力完成;分身乏術時,大多只能由助理代打。

根據現行法令,每位立委每月最多可申請四十一萬兩千元的助理薪資,以及八萬四千元的加班費,用來聘請八到十四位公費助理。

儘管立委讓親友擔任助理領取薪資的狀況時有所聞,但這筆經費時常不足以負擔立委聘請助理開支。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有人會自掏腰包、有人靠民間基金會 支應,也有立委會接受「贊助」,讓實際替立委工作的助理,名義上任職私人企業,並由私人支薪。曾有欲轉戰地方首長的立委利用類似方法,一口氣在地方上聘請 了數十位選民服務助理。

公費助理制度僅規定助理薪資總額,並未限定立委要如何使用助理,因此各立委國會辦公室助理人數落差相當明顯,不少資深助理建議將「專職國會助理」法制化,建立徵用機制篩選助理水準以確保問政品質。

「雖然席次減半之後,不認真的立委變少了,但如果一般人只是投完票就算了,對於自己選出來的立委究竟在做些什麼並不感興趣,立法院終究很難真正透明,並且符合人民期待。」在公督盟常務理事顧忠華眼中,關注與了解,正是國會改革最重要的第一步。

跑紅白帖、幫喬事、跟選民泡茶,立委快變里長伯立委一天裡的行程中,選民服務占了很大一部分,以李俊俋7月29日(休會期間)的行程為例,清早參加公祭、下午和選民泡茶,就連購屋糾紛,也要幫忙調解。

07:00-10:00

四場公祭

10:30-10:50

調解選民購屋糾紛

11:00-11:45

陸委會官員拜訪

12:15-12:40

午餐、文宣會議

13:15-15:00

商討選戰

策略

15:50-16:20

聲援環島反課綱學生

16:30-17:30

到選民住所泡茶

18:00-18:30

嘉義縣市鐘錶鏡片聯合會理事長交接

18:45-18:55

晚餐

19:00-22:00

一對一選民服務(當天8人)

撰文 / 鄭閔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90

正在熱映的《寒戰2》,每天都在公司里發生

在2012年依靠快節奏多線索的劇情為香港警匪片打開新篇章的《寒戰》在這個暑假重裝上陣。自7月8日全國公映以來,《寒戰2》票房在香港和內地雙線飄紅,連破紀錄。截止到7月31日,《寒戰2》在香港地區票房累計達6千萬,正式登頂2016香港最賣座華語電影寶座;在內地,到7月20日票房累計已經達到6億,最終預測在7億左右。

兩部《寒戰》電影的主線,講述的都是香港警隊的內部鬥爭。寒戰,Cold War,也就是我們說的冷戰,實際上在企業內部,尤其是大企業,每天也都在發生。

兩種類型的領導:業務導向VS政治導向

在《寒戰》和《寒戰2》中,鬥來鬥去的新老兩代警務司司長李文斌和劉傑輝的角色如果放在公司里,就是兩種特色鮮明的公司主管,一個業務導向,一個政治導向。李文斌是憑借做業務從底層一步步走到管理崗位的,他這樣的領導註重隊伍,註重業績,會為了業務保護下屬,也會為了業務不惜放手一搏。而劉傑輝就是文職出身,他可以不在乎人,可以不在乎業績,甚至可以不在乎結果,但他絕對遵守流程,照章辦事,努力不犯錯誤,政治正確。

在公司里,自己拳打腳踢上來的領導,自然了解發展業務需要什麽。他會註重公司的品牌,他做決定會以客戶為中心,他會花時間做團隊建設。但是如果一個領導出身是財務,那麽可以想象,管理風格自然大不相同。財務註重細節,狠抓流程和管理,善於利用報表看到問題所在,他會為了財務報表,做股東認為“正確的事”,比如裁員、賣業務。很多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或者總裁(President),就這兩種類型。

經濟好的時候,領導類型不重要。比如在全球經濟低迷的2008年前後,中國靠投資保持高增長,那個時候跨國公司來中國的高管,無論什麽背景,即使閉著眼睛業務都往上走。這些中國總裁在全球總部憑借著堅挺的業績,個個出盡了風頭,做滿了三年就回去升官發財,一時間中國對於全球高管來說,成為了“鍍金”勝地。美國制藥巨頭禮來的新任CEO David Ricks,就是2009年到2010年在中國任職,然後回去擔任美國總裁,今年就被任命為全球首席執行官。中國是他在公司CEO三級跳的第一塊踏板。

但現在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大多公司也放緩了在中國的發展步伐,這個時候,總部派什麽類型的人來管業務,就對中國至關重要了。

我曾工作過的B公司,在中國總裁是銷售出身時候,公司一切以業務為導向,在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到了年底,公司的銷售員工開豪車、拿獎金、去法國獎勵旅行。這位高管也因為業務好被總部相中,愉快地離開了中國,高升回去了。

隨之,總部派來了一個典型的政治家做中國區負責人,他此前只負責政府事務。新總裁來中國的頭兩年,不太關心業務,他自認需要了解中國國情、中國客戶、中國市場以及內部的中國員工,不希望在任期內犯錯。等他對南北差異有所知曉、知道了跟客戶吃飯主要是喝酒、市場上競爭對手的不擇手段以及內部員工忠誠度抵擋不住獵頭的誘惑後,基本也到了快回去的時間了。這位文職總裁任期內,公司大幅減少了經銷商,暫停了一些有潛力但風險大的業務,最近又被曝光裁了很多員工。同一個公司,同樣的產品,三年河東,三年就河西,B司現在很多人已經開始懷念上任總裁在的“好日子”。

這就如同同一個警隊,有人欣賞劉傑輝,但有人就擁護李文彬。基層打拼的不在乎政治正確,他們眼里業務才是核心。

公司中的廉政公署(ICAC):合規部

在《寒戰》第一部中,劉傑輝為了打亂對手陣腳,自己暗中去廉政公署舉報了自己,讓獨立的廉署介入調查,順便鉗制對手。這手借刀殺人,在公司里也是曾出不窮。

恰巧公司里也都有個類似香港廉署的部門,合規部。

合規部是幹什麽的?什麽是合規?這個聽上去繞口的詞到底什麽意思?什麽又是不合規?不合規有什麽後果?
說到合規,就要從《反海外腐敗法》說起。該法案是美國的,簡稱FCPA(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於1977年制定。法案旨在限制美國公司利個人賄賂國外政府官員的行為,並對在美國上市公司的財會制度做出了相關規定。簡單地說,就是任何看起來有賄賂嫌疑的商業行為,即屬於不合規行為,一經發現,無論何地,嚴懲不貸。

比如,你是我客戶,我請你吃飯,可以嗎?合規嗎?吃飯是可以的,合規的,兩個人認識吃個飯很正常。但是,如果你因為吃了我的飯給我業務,那就是不合規了。

拿這個原則去看一些公司合規部出臺的政策,就可以解釋了。例如開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開會提供交通食宿,外帶旅遊,在美國法律看來,就有行賄嫌疑,所以一些公司開會差旅自付,嚴禁旅遊,甚至不準去度假名勝開會。

在中國的世界五百強公司,大多是上市公司,其中不少公司,曾經因為不合規,被罰款、禁止銷售甚至遭受停業處分。

德國的西門子就曾被FCPA扳倒,承認行賄14億美元以取得政府訂單。最後該公司在美國支付了8億美元罰金,並在德國上交8億美元罰金,還向調查其行為的律所和會計所支付了10億美元。

26億美元,這幾乎是很多五百強公司一年的全部稅前利潤。這還只是賬面上的損失,沒有包括因為醜聞而引起的聲譽下滑、產品滯銷造成的損失等。

不合規的代價太大,合規就非常有道理了。

但是有些公司的合規部,卻像電影《寒戰》一樣,成為了公司內部鬥爭的工具。

還是在B公司,有一次銷售員工互相舉報對方,但合規部門調查也沒發現什麽問題。當時的主管認定是兩個人是為了競爭同一個崗位而舉報,結果是各打五十大板,別說升職,都走人。對公司的影響,則是那段時間整個部門停業整頓,沒業務,沒獎金。

近些年在中國,一些公司被爆料出的腐敗或者行賄問題,其實也都是從內部鬥爭開始的。最初,是高管們互相看不慣,想整對方,然後就拼命讓手下收集對方部門違規的證據——比如報銷的發票之類,用於內部舉報。但是內部舉報的結果,是公司上層希望不了了之。結果就是一方鋌而走險,把內部矛盾公開化,幹脆將所謂的證據送到了公檢法,一家公司的醜聞就這麽出來了。

這不跟《寒戰》中,內鬥升級為社會事件,最終成為整個警隊的聲譽危機一模一樣嗎?

公司里的大律師

作為重磅回歸的金牌影片續集,《寒戰2》故事承接前作。其中新引入的人物周潤發飾演的資深大律師簡奧偉,不僅與香港警隊共同卷入這場“權力的遊戲”,更是把內部調查上升到了一個香港律法精神的層面。

那麽公司有法律部嗎?有,必需的。如果說公司的合規是電影中的司法部門,那麽公司的法律部就像立法部門,因為合規的上層原則是法律,公司的運營,一切要以法為基礎。

法律部雖然人少,但員工勞資糾紛、產品打假、第三方合同管理、技術專利保護都離不開律師,他們要根據法律,對上述問題處理給出法律意見。但你可以想象,出於嚴謹的職業習慣,律師的看法往往與業務部門大相徑庭。
有一次,公司遇到一起患者投訴。用戶說產品包裝質量有問題,但是沒有像其他患者一樣要求退貨,反而要求補償五盒。這是個非常不合常理的請求,業務部門據此判斷,用戶對公司的產品還是非常認可的,五盒產品也沒多少錢,提議賠了算了,等於花錢買了一個忠粉。

可是律師不同意,稱賠償標準沒有先例,以一賠一最多。如果開了先河,以後就任消費者提出索賠,無法收拾。
為了這個投訴,銷售、客服、產品質量、經銷、法律好幾個副總裁坐了一屋子討論,但因為負責銷售業務的和律師兩人意見不合,這個會開了兩周也沒有結果。反而是質量部,本來是他們的問題,但是現在他們樂於看到律師和業務吵架,自己躲開唇槍舌劍。就像《寒戰》的會議室場景,大家吵架,各說各的,總有漁翁得利。

其實在這個事情上,這席人的半個月工資加在一起,早就超過賠償了。我當時沒好意思指出這個問題,但是心里一直在算這個賬。

電影《寒戰》第三部如果有,我就希望不要再繼續內鬥了,畢竟維持民眾安全,才是警隊的核心工作,還是多抓幾個壞蛋吧。公司也是,鬥來鬥去你上我下,公司的業務反而沒人管了。做好產品,維系客戶,才是一個公司之本。

(作者為五百強公司管理人士,文章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作者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01

市值千億美元金控集團掌門每天都在忙什麽? 馬明哲:我在思考明天

“曾有人問我,‘平安有20多家子公司,涉及銀行、保險、證券、信托這麽多業務,你只有兩只手,怎麽忙得過來,你是怎麽管的?’我告訴他,‘我兩只手都是空的。每家公司都各有自己的一把手,他們非常專業、高度敬業,日常經營管理交給他們,我非常放心。”在4月17日的平安人壽2017年高峰會上,中國平安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說。

自1996年以來,中國平安旗下的壽險板塊每年召集全國的頂尖代理人召開一次高峰會,今年是平安第一次用科技手段召開線上高峰會。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獲得馬明哲在此次高峰會的現場交流記錄,不同於其他公共場合的是,馬明哲面對自家員工少了分客套,更多地聊及自己的生活和想法。

只看今天 就沒明天

“工作是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365天,我通常每天工作13-15個小時,已經成習慣了。”馬明哲說。

那麽,每天工作15個小時,又對旗下子公司“兩手空空”的他,究竟在忙些什麽?

對此,馬明哲說,其實自己是定位於站在眾多“一把手”的背後,思考公司明年、後年的戰略方向,“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把精力聚焦在今天,平安就沒有明天。”他說,“不一樣”、“差異化”,是他作為平安的創始人,在公司成立30年來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可以看到,30年來,中國平安的每一次重大戰略調整、布局的背後,都閃現著馬明哲的身影,遠到引入麥肯錫徹底改造平安管理框架,近到互聯網金融的超前布局,打造平安業績貢獻“第四級”。

壽險,可以說是平安起步的原點,1988年,從深圳蛇口誕生的那家小保險公司開始,最終成長為市值超千億美元的金融控股上市公司。

十三年前,平安開始研發針對於代理人隊伍的展業工具—E行銷系統,初期在深圳部分營業部試點。

“我和當時的壽險班子、科技團隊到營業部參加啟動儀式時,我向他們了解使用情況和體驗,日常管理中的真實需求,研究如何從團隊長、營業部經理的角度,開發出一整套適合他們需要的管理系統,從增員、培訓、活動管理等各個方面,切實幫助大家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成效。此後,公司在系統的升級優化方面持續投入大量研發、推廣的人力、時間和資源,很多同仁告訴我,E行銷支持系統給他們帶來了很大幫助,而且還讓他們在市場上顯得很不一樣。隨著現代科技的持續進步,過去的E行銷系統已經升級到了現在大家每天都離不開的‘口袋E’,這是大家一直在努力的過程。”他說。

十年前,馬明哲給代理人團隊的定位是“保險的專家、金融的顧問、生活的助手”,在2009年的壽險高峰會上,馬明哲提出一個通俗易懂的口號,“買房買車買保險,投資儲蓄信用卡”,2010年,他再次提出“要讓業務員成為007,用科技讓業務同仁插上騰飛的翅膀”,這些口號也一一應驗。

“過去3年來,我一直和壽險班子一起研究壽險未來5年的發展戰略,確定了壽險一、二元發展戰略、十一個殺手鐧,以及壽險科技創新,包括空中課堂、金管家等。”馬明哲說。

科技創新不是取代人 至少目前不會 

在此次高峰會上,馬明哲也透露了一組此前並未對外公布的數據,2016年,平安集團整體收入約7745億元,其中,在科技研發和創新方面投入約77億元,其力度在國內並不多見。

事實上,馬明哲可以說是一位科技“發燒友”,其對科技創新的極度熱情和好奇心並不亞於三大互聯網巨頭BAT,這看上去並不像是一位金融界人士的慣常行為。

在平安內部,馬明哲幾乎最先用上微博,最早用上微信,也很可能是第一個把黑莓手機的移動應用引入中國金融機構的人。2009年蘋果發布iPad後,馬明哲又要求高管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推行移動辦公。

據了解,在平安內部住著一個專司研究頂尖科技的“神秘組織”,他們一直在追尋的是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之間的聚合點。

擁有一個“科技迷”老板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平安的代理人目前正擔心的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龐大的業務員團隊會不會最終被科技互聯網所取代,自己將“飯碗”不保。

“我可以負責任地回答,起碼在未來30-50年內,業務員不會被科技互聯網取代,”馬明哲解釋道,能在互聯網上銷售的產品必須非常簡單、容易理解。而壽險既有純保障型產品,又有保障+投資型產品,需要業務員根據客戶不同的個人、家庭情況量身定制,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差異化很大,不像在網上買瓶可樂那麽簡單。平安是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平安業務員的定位是“保險專家、金融顧問、生活助手”,要圍繞客戶的“醫食住行”需求提供金融生活服務,有數十種產品,還有很多面對面的生活服務,是互聯網所取代不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971

“一帶一路”倡議下,瓜達爾每天都在變化

中國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港控”)行政部職員陳炳瑋是個90後,今年1月23日剛到瓜達爾工作,他是中國港控在瓜達爾港年紀最小的員工,這也是他從西南石油大學機械專業本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

“大家都鉚足勁想盡快把瓜達爾港發展起來,瓜達爾的發展真的很快,基本上一個月一個變化。”陳炳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自從2002年中國開始援建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到2007年建成,再到2013年中國港控接手瓜達爾港的運營和瓜達爾自由區的開發,近15年間,瓜達爾雖沒成為巴基斯坦的深圳或迪拜,但這個久經歷史波折的小漁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過去兩年。

瓜達爾名字在當地語的意思是“風之門”,伴隨著阿拉伯海風,就這樣進入了很多中國人的視野,改變了且改變著很多中國建設者和瓜達爾當地人的生活和人生軌跡。

多個項目預計今年底竣工

瓜達爾港,可以說是中巴經濟走廊的“明珠項目”。

中巴經濟走廊北接中國新疆喀什,南抵巴基斯坦阿拉伯海沿岸的瓜達爾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先行項目和旗艦項目。201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中巴宣布將以瓜達爾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合作為四大重點領域來開發中巴經濟走廊,促進巴基斯坦的互聯互通和經濟發展。據報道,中國對中巴經濟走廊的項目支持資金總額超過400億美元。

2017年5月7日,瓜達爾當地非常熱鬧。當天同時舉辦了四場活動,分別是中國紅十字會向巴基斯坦紅新月會移交瓜達爾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克拉瑪依與瓜達爾友好城市項目——瓜達爾漁業加工中心奠基典禮,向瓜達爾建設烈士紀念碑獻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參觀瓜達爾自由區,並慰問入園企業和建設單位。

瓜達爾宇飛國際瓜達爾漁業加工中心奠基儀式 中國港控供圖

上面四場活動分別體現了瓜達爾在過去兩年內在促進當地衛生、醫療、教育、民生工程,瓜達爾自由區開發和瓜達爾港開發等方面的進展和成果。

瓜達爾港務局主席賈馬爾迪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瓜達爾自由區正在建設四家工廠,兩個大型倉庫,兩個展覽中心,一個大的行政窗口和一站式服務中心,這些建設項目都會在2017年12月之前竣工。瓜達爾自由區內,工程師和技工正在全力開工,不分晝夜,兩到三班輪流工作。

在瓜達爾港區內,瓜達爾港務局商業綜合體的建設工作在快速進行。兩幢商業建築、一個包括了餐廳的水手中心、購物中心、集裝箱貨運站、一個海上維修工作坊、一個大型倉庫、一個冷凍庫,以及貨車停車場都在建設中。

賈馬爾迪尼稱,半數以上的設施在2017年12月前完成,商業中心預計2018年6月完成。

瓜達爾的工業化因港而動

來自克拉瑪依的企業宇飛商貿投資的漁業加工中心5月7日開工建設,預計於2018年年初建成並投產。瓜達爾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漁業捕撈和生產方式非常落後,2015年5月,第一財經記者曾到當地唯一的冷凍魚加工廠采訪,生產規模有限。而當地的魚市沒有任何冷藏冷凍設備,用著最原始的冰塊保鮮,很多珍貴的魚產品品質無法得到保證。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國港控了解到,截至2017年4月,瓜達爾自由區起步區的招商工作全部完成。中國交建投資的商務中心項目和山東臨沂商城管委會投資的臨沂海外商城項目已經開工,將分別於2017年12月和2017年6月底前建成並投入使用。進展更快的是巴基斯坦JOLTA科技公司投資的電動車項目,已在港口車間進行組裝生產,預計2017年底建成投產。

此外,一批巴基斯坦當地的金融和保險機構已經入駐瓜達爾自由區,巴基斯坦最大的兩家商業銀行哈比銀行(HBL)和聯合銀行(UBL)以及巴基斯坦最大的保險公司(EFU)都已入駐園區提供金融和保險服務。

截至目前,中國港控公司累計接收自由區土地852公頃,約占自由區土地92%。中國港控的王單丹主要負責瓜達爾自由區的招商和規劃,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2016年年底開始,明顯感覺來的人多了,感興趣的人多了。”

中巴經濟走廊的“明珠項目”瓜達爾港每天都有新變化。圖為去年11月13日首批中國商船從這里出海,將貨物運往中東和非洲

瓜達爾自由區從2016年以來快速推進的原因之一在於,巴基斯坦方面對於瓜達爾自由區的優惠政策和園區開發管理條例相繼確定。

2016年7月1日,巴基斯坦《2016年度財政法案》正式頒布。法案規定,園區企業、園區管理公司及其承包商等涉及的關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聯邦稅均已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落實。

中國港控認為,《自由區投資指南》《瓜達爾自由區管理條例》相繼頒布,明確了企業註冊程序、園區土地及廠房租賃費用等信息,為企業投資、註冊、入駐園區等提供了具體操作依據。中國港控也在2016年完成了《瓜達爾自由區規劃》並在中國和巴基斯坦分別舉行了路演推廣活動。

截至目前,至少有35家企業申請自由區營業執照,拿到營業執照的企業有9家,預計投資額超過600億元人民幣。

按照規劃,瓜達爾自由區分為南部商貿物流區和北部加工制造區。

南部依托現有碼頭,重點發展倉儲、物流、商品展銷等產業;北部為加工制造區,重點發展汽車制造及組裝、家電、紡織、清真食品、醫療器械,形成具有完整產業鏈條的規模化產業集群。沿海岸發展旅遊休閑、餐飲、水上運動以及配套生活設施。

根據規劃,瓜達爾自由區采用“前港、中區、後城”的模式,目標是為投資者打造一個宜居宜業、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園區。

2016年3月,瓜達爾自由區建設啟動。目前,臨時生活辦公區施工已全部完成。起步區施工完成70%。園區內部分企業已經開始生產,實現了“邊建設,邊生產”的發展目標。

除了巴方政策落地、瓜達爾自由區規劃形成,王單丹稱,中國港控在政策落實工作中做了很多準備,包括修複港口和港機、恢複航線、進行土地平整、鋪設管線等。

2013年中國港控接手瓜達爾港口運營權,截至2016年底,公司已經投入3000多萬美元,用於維修港區道路、堆場、碼頭裝卸設備、海水淡化、供油和港區監控等系統。

目前,主要設施已經修複完備,港口可處理散貨、集裝箱等各種業務,具備全作業能力。目前,中遠、長航開通了到瓜達爾港的航線。

2016年11月13日,中巴經濟走廊車隊順利從喀什抵達瓜達爾, 通過港口大規模出口集裝箱,首次聯運成功。

巴方也格外重視瓜達爾當地的安全與穩定,派了幾千人的安保力量保護瓜達爾的開發。

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表示,巴基斯坦高度重視保護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和人員安全,特別設立了近1.4萬人的特別安保部隊,專門負責走廊建設安保工作。

重視瓜達爾民眾對醫療和教育的渴求

陳炳瑋發現,瓜達爾民風淳樸,大家都很友善。瓜達爾的基建真的很差,還需要中巴雙方共同努力攜手改善。

陳炳瑋經常會拍一些瓜達爾的海岸、瓜達爾日出和瓜達爾山脈的照片並分享給遠方的朋友和家人。他覺得,瓜達爾的風景不錯,缺點就是植被少。

瓜達爾博愛醫療急救中心的建設正值風季,陳炳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每天下午風沙太大,建設工地上的工人們很受罪,醫務室消耗最快的就是眼藥水,中巴兩國工人都要使用大量的眼藥水來處理進入眼里的風沙和土。”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贈的中巴瓜達爾博愛醫療急救中心並沒有建設在瓜達爾自由區或港區內,而是建在了哨所檢查站旁邊,這樣港區內的中國人和瓜達爾的當地民眾都可以到醫療急救中心就醫,這對醫療條件極度匱乏、治療感冒都很困難的瓜達爾來說,實際意義很大。

瓜達爾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 中國港控供圖

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的設計方案綜合考慮了瓜達爾的實地情況,包括瓜達爾港地處戈壁卻臨海的自然環境、當地民眾和港區內中外工作人員的醫療需求、當地人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

第一財經記者兩年前曾在瓜達爾實地調研,采訪了四所當地學校和一家停工的當地醫院,當地普通民眾,大多數是漁民,對於瓜達爾發展的最大渴求就是醫療和教育條件的改善。

孫衛東5月3日在伊斯蘭堡“一帶一路”演講會上介紹,2016年中方援建的瓜達爾法曲爾小學建成,成為中巴經濟走廊下第一個完工的民生工程,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

5月4日,中國港控還隆重舉行了紀念建港工程師遇難十三周年的活動。2004年5月3日,郝廣川、郭其紅、周學孟三位中國工程師在有預謀的恐怖襲擊中遇難。中國港控董事長張保中在紀念活動上說,貧窮和愚昧是恐怖主義的溫床,中國港控盡力履行社會責任,修學校、建醫院、捐校車、促就業,積極投身當地社區活動,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認可。將繼續秉承“所到之處造福一方”這一核心企業文化,為瓜達爾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