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方提出太子奶破产申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24/wNMDAwMDE4MzUwNw.html


在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带走调查后,债务累累的太子奶破产之路开始加快。

已有债权人向株 洲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还未正式立案

“我们的确收到好几个太子奶债权人的破产立案申 请,不过目前都还没要正式立案。”6月23日,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一位工作人员证实,最早的申请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提交。

太子奶托管 方高科奶业新闻发言人王琳也表示,尽管目前自己并没有从法院方面获得确认,但是此前有不止一个的债权人曾找到高科提出申请破产的想法。“都是些大的债权 人,比如银行。”

“我们也正在准备(提起破产申请)中,应该快了。”同日,北京中咨律师事务所律师韩传华告诉记者。

李途纯被 调查消息甫一传出,太子奶清算方香港保华顾问公司便随即发表声明称,株洲太子奶股东已经通过决议,将根据中国破产法提出司法重组申请。

此 前,花旗银行(中国)公司向开曼群岛大法院申请中国太子奶食品有限公司清盘,开曼群岛大法院委托香港保华顾问担任“太子奶”的临时清算方。

保 华顾问曾在声明中称,已经委任韩传华以及中咨律师事务所为重组委员会,以协助和准备株洲太子奶司法重组。

针对株洲公司

目 前所有提起或准备中的破产申请,针对的都是太子奶株洲公司。问及原因,韩传华称是因为太子奶的大本营在株洲。对于密云、黄冈等公司,他表示也将可能分别提 起破产申请,但“要一个个来”。

对于申请破产后会选择清算还是重组的模式,韩传华毫不犹豫地回答:“重组!寻找新的战略投资者。”

这 一想法也和其他欲申请破产的太子奶债权人不谋而合。据王琳透露,此前在和债权人沟通过程中,比较大的债权人都比较倾向于破产重组的方案。

“对 于债权人来说,只有重组才有机会,才可能会有话语权。”

种种迹象显示,高科奶业对于破产重组并不排斥。

“破产重组的确要好一 些。”王琳坦言,目前太子奶仅每年自然生成的债务(即利息)就过亿,此前高科已经还了2亿债务,但是比例很小。“目前高科每年的偿债能力和债务人的耐心是 不成正比的。”

王琳表示,高科对未来债权人或者保华方面提出破产申请并被法院受理已经有心理准备。“如果受理,我们希望充分考虑职工、债权 人等的利益。”

而韩传华认为,一旦债权人和公司股东多方向法院提起申请,太子奶的破产进程将会加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4

珠三角小企業多方承壓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75820838/

高利貸癥結未解,歐債危機難緩,中小企業陷入空前的困境之中。

「市場萎縮、訂單減少,人民幣升值影響和企業綜合成本大幅增加。」深圳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郭小慧近期密集調研了深圳市外貿中小企業,深入瞭解了當前企業面臨的重壓。

成本細賬是郭小慧10月13日向溫家寶總理匯報的重點內容。經過最近對20家不同規模企業的抽樣調查,人工成本上升10%以上的有16家,原材料成本上升10%以上的13家,稅費成本、物流成本、房租水電等亦各有不同程度上漲,彙總看,企業綜合成本強勁上升了40%

成本上漲、需求萎縮擠壓了利潤空間。佛山、東莞、深圳等多名受訪的小企業主對記者稱,做實業幾乎不賺錢了,有的利潤率下滑達到30%-40%,諸多企業主已退出實業,轉做資本生意

因成本和資金壓力增大,不少珠三角企業也涉足高利貸。據報導,東莞民間高利貸資金總規模約380億元,約佔同期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10%左右。深圳一家小型家居公司老闆邱明(化名)告訴記者,近期他借了80萬元高利貸,月息達4%,「為了流動資金周轉,生存下來,沒有辦法」。

小企業生存鏡像

邱明可以說是小企業主的一個典型,擁有60多名員工,從業10餘年,他的公司銷售接近1000種高端家居,產品鏈全而長。不過,14日下午,在深圳羅湖區的公司辦公室,談起當下的經營困境,他不斷嘆息搖頭。

「2008年以前,每年的營業額增速是50%,但隨後逐年下降,去年同類型業務下滑30%。」邱明說。

從2010年10月份開始,因房地產受持續打壓,家居貿易行業開始蕭條,需求萎縮,銷路不暢,營業額停滯不前。在由2個店面增加到4個店面的情況下,邱明公司的營業額勉強達到2500萬元,毛收入1200萬元,淨利360萬元

「利潤已經大為減少了,明年的情況可能更不好,成本上漲很厲害。」

邱明列舉,租金成本,目前水平比2009年增長一倍,由3萬多元(店面月租)漲到7萬多,倉庫租金從30多元/平升至60多元/平,「實在受不了了,現在把倉庫搬到了偏遠的坪山新區,但也新增了物流成本」。

人工成本,3年前支付給一個倉管員的工資是1500元-2000元/月,現在是3500元/月,也翻了一倍。發放給員工的「三險一金」也在增加

郭 小慧在前述呈給溫家寶的報告中精細總結,小企業員工基本工資的上升,帶動了整體費用的上升。深圳的最低工資標準2010年為1100元,2011年為 1320元,增長了20%;以工資為基數的職工養老保險(工資總額的10%)、醫療保險(工資總額的6.5%)、工會會費(為工資總額的2%)雖然比例標 準沒變,但基數變了,企業的實際支出都增加了20%。至於工傷保險,由於標準從0.5%變為1.5%,企業支出增長了260%。另有生育保險(工資總額的 0.5%);教育附加費、住房公積金(工資總額的5%)、殘疾人保障金(1000員工交四人全年工資)等等。

此外,邱明還要支付高昂的財務成本。「6月份拿到了一家銀行370萬元的貸款,9月份獲得另一村鎮銀行800萬元貸款,利率都在基準上上浮了40%。」為解決部分急用資金缺口,他還借了高利貸,其中一筆80萬元,月息4%,另外還要一次性給付2%利息

我們這種企業,生命期就是3個月,解決不了流動性問題就隨時可能倒閉。」 邱明無奈表示。

與邱明相比,鄧林平所經營的佛山盛凱田貿易公司面臨的困難更大。「申請不到貸款,所以現在不做太長時間的單子,一般是月結,否則寧願失去客戶。」此外,他也拒收期限超過1個月的銀行承兌匯票。每月他要收入50萬元的銀票,今年貼現利率飆升超過10%,如果期限太長,他擔心貼不出去遭遇現金流危機。

鄧林平做的是鋼材加工貿易生意,今年以來,市場鋼材需求下降至少50%,一些大型機電企業的訂單減少50%-70%。鄧的公司利潤率已由以前的20%下滑到10%。

深圳市安博電子公司副董事長李曉白則表示,今年遭遇的困難完全出乎意料,去年取得1.4億元的銷售額,淨利潤15%,但今年訂單減少了50%,成本又大幅上漲,利潤隨之跌光了

產業「空心化」之憂

為了較全面摸底中小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的當前經營狀況,深圳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10月下旬抽樣調研了20家不同行業和規模企業的成本細賬。

18日,郭小慧對記者介紹,分項目看,人工成本上升10%以上的16家,其中10家上升20%以上,最高的上升40%;原材料成本上升10%以上的13家,其中最多的上升25%;稅費成本普遍上升8%-10%;城建稅去年為1%,今年上升為7%;物流成本普遍上升5%-10%;房租水電成本增加10%-20%。

「這還不包括勞資糾紛帶來的協調成本等其他方面。」 郭小慧說。

人民幣升值對外貿企業的利潤侵蝕較大。據該協會前期對200家企業進行了調研,60%以上的企業反映,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3%,其進出口業務將出現虧損。

從人民幣每升值1%所產生的匯兌損失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百分比看,40%的被調查企業佔比小於1%,35%的企業佔比在1%-2%之間,10%的企業佔比在2%-5%之間,15%的企業佔比超過5%。

「當然,在加工貿易出口當中,情況不盡相同。」郭小慧說,來料加工的企業相對影響較小,因為進口原材料時節省的費用,抵去部分出口時損失的費用,而進料加工的情況稍複雜,這取決於進口的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所佔的比重,一般貿易出口時影響最大。

據協會對企業的進一步調研,65%的企業由於人民幣升值,已經使企業成本上升了3%-5%(大多用美元結算);用歐元結算的企業因歐元大幅貶值,有的成本已上升了15%。

種種原因使得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郭小慧說,前述20家被調查企業中,90%以上的企業反映企業利潤率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為10%-15%。在利潤率下降的企業中,65%的企業下降在10%以上;35%的企業下降在10%以下。另有15%的企業在虧損中運作

部分企業的虧損還有大企業的擠壓。深圳某擔保公司總經理對記者說,除了成本,今年小企業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大企業的付款時間拉長了,壓款增多,傳導到中小企業,壓力更甚。

諸多困境疊加,實業經營日益失去吸引力。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中小企業主中普遍瀰漫的悲觀情緒,產業空心化問題或將凸顯

「我認識的一個佛山原來做餐飲業的老闆,一年賺60萬元,但這點收入遠趕不上他所租的店舖房東鋪面的資產升值,他現在轉行炒房去了。」邱明說。

李曉白亦表示,他所知不想幹實業的企業主比例不小,「房地產、股票不好,不少企業就放高利貸,溫州企業率先暴露倒下了,高利貸還是做不得,但能做什麼?很多人發牢騷,不想做,一片迷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9

消費應用》多方諮詢 找出對的檢測機構基因檢測 你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2013-07-01  TWM  
 

 

一份投書、一位母親的勇敢決定,震撼全球,這兩個月來,「裘莉效應」就像蝴蝶傳播花粉一樣,迅速擴散到全世界每個角落。於是,一個念頭在越來越多人的心中發酵:「如果我想做基因檢測……」

撰文‧賴筱凡

﹁你好,我想了解安潔莉娜.裘莉做的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訊息……。」過去一個月來,同樣的電話內容,從四面八方湧入各個醫療院所,再從醫院、診所轉進基因實驗室,詢問量幾乎是過去的兩、三倍。

確實,裘莉效應激起了漣漪,但試著從網路搜尋「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訊息,卻理不出頭緒;從「癌症基因檢測」、「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到「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檢測」,一連串名詞就夠讓人頭昏腦脹。

因此,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前主治醫師、現任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給了最直接的建議:「先找醫師諮詢。」蘇怡寧的建議聽起來有些空泛,但卻是最實際的答案。打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網頁,洋洋灑灑陳列各式癌症基因檢測相關資訊,從「認識癌症基因檢測」、「癌症基因風險評估與諮詢」到「尋找癌症基因專業醫師」等,鉅細靡遺地介紹這個發展中的醫學新科技──癌症基因檢測。

但回到最核心的問題,做基因檢測前,依舊要先找專業醫師諮詢;因為你得先弄清楚,到底該做的是哪一項?才能在基因檢測之後,得到想要的答案。以裘莉做的乳癌、卵巢癌基因檢測為例,是所有人都要做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裘莉做的基因檢測屬於「家族遺傳性癌症」,「家族遺傳性乳癌占所有乳癌患者約一五%,所以,不是每位乳癌患者的家人都要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謝政毅說。

站在預防醫學角度,是否每個人都應該做基因檢測?「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角度來看,基因檢測提供了更深入的身體健康資訊。」安法抗衰老診所院長王桂良說,正確的基因檢測,每個人一輩子只需要做一次;但不應該只是抽血、採口腔黏膜細胞檢驗後,拿一份檢測報告就了事。

台灣剛起步

產前罕見疾病篩檢做得較好儘管全球投入基因檢測技術已有二十年之久,但台灣的基因檢測仍處於緩步爬行的階段。「如果真的要說,大概就是產前的罕見疾病基因檢測,台灣做得比較好。」蘇怡寧指的,就是許多孕婦在懷孕初期都會做的羊膜穿刺等檢測,最有名的莫過於同樣出身台大的婦產科權威醫師柯滄銘。

打電話到各醫院詢問,幾乎與癌症相關基因檢測的服務,都以臨床為主。「因為現行健保制度是,病人有診斷、治療,醫師才有健保費可領;癌症基因檢測這種服務,在台灣幾乎沒有。」謝政毅話說得直接,卻是台灣醫療環境最血淋淋的現狀。

蘇怡寧投入基因檢測十多年來,也有相同感受。「由於台灣在預防醫學上做得很有限,所以十年來,進行癌症基因檢測的病例,幾乎都是癌症中心轉診過來,能達到『預防』目標的很少。」蘇怡寧指出,在台灣醫院分科裡,癌症病患多被分類到癌症中心,但基因檢測等技術,卻多隸屬婦產科。

因此,多數能接受癌症基因檢測的病患,「通常是腫瘤科醫師發現,家族裡有多人罹患癌症,才會建議他們做基因檢測。」蘇怡寧說,在基因檢測逐漸發展下,發現有諸多疾病的病發原因來自基因變異,但醫院分科還停留在用「器官」方式分類,「國外已經開始提倡醫院分科制度重新定義,基因醫學的崛起,開始衝擊全球醫學界。」

投入資源多

找出病變基因 讓標靶治療更有效若細究台灣目前三大類相關的癌症基因檢測服務,會發現基因檢測的範疇相當廣泛。以肺癌為例,最有名的就是EFGR基因檢測,「肺癌一直名列台灣前三大癌症,其中四○%又為肺腺癌;超過半數肺腺癌的病人發病原因都不是抽菸,是因為EFGR基因變異。」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在○八年的一份論文研究直接點名,EFGR基因病變是造成肺腺癌的最大禍首。

可惜許多肺腺癌病患發現罹癌時,都已進入三、四期,「如果能越早治療,治癒率一定較高。」王桂良說,安法過去十年做的癌症基因檢測超過一萬例,成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不在少數。尤其,台灣對於癌症診斷與治療技術投入的資源龐大,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與基因體中心,不斷找尋癌症病變基因,讓癌症標靶治療更有效。

但癌症基因檢測範疇可不僅於此,「我們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癌症病患在切除腫瘤後都會有相同的疑問:要不要做化療。其實透過癌症基因檢測,如果數據顯示你是該基因病變的高風險群,當然要繼續做化療。」王桂良說,比起不了解狀況就做化療,基因檢測的數據更有科學可信度。

另一方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八年推出癌症基因分子標記(mRNA)後,也讓癌症早期發現有了更前瞻的技術。「一般癌症檢測,不論是MRI、正子顯影等,都要在腫瘤大到○.五公分,才能檢測出來。可是當腫瘤形成後,大到○.二公分時,血管就會增生進腫瘤,提供養分給腫瘤,癌症分子也會流竄到血液裡。」王桂良進一步解釋,癌症基因分子標記的最大用途,就是檢測血液裡是否有癌症分子。

「可是當你得知結果時,代表你已經得了癌症。」蘇怡寧說。但這並不能完全否定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技術的效用,「很簡單,我們的經驗是,如果你能在早期發現癌症,治癒率有四到五成。」王桂良表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癌症基因分子標記做得比其他國家都早,廣義來說,也可算是癌症基因檢測的一環。

從各大院所近期接到基因檢測的詢問電話量看來,台灣消費者有其需求,目前也有私人診所提供服務,「但我們不建議消費者做,理由很簡單,國外完整的基因檢測團隊,從基因醫師、基因諮詢師、社工、護理師等,一應俱全;診斷、治療的工作由醫師來做,資訊的傳達與教育則由諮詢師來做。」謝政毅不諱言,台灣私人診所為求診者做完基因檢測後,多用一份報告了事,「萬一結果有問題,就叫他們到醫院找醫師,這樣是不對的。」站在王桂良的角度,他也不認同,「坊間有許多診所標榜替消費者做基因檢測,拿著自國外引進的『居家基因檢測』產品,就幫消費者做;但正規的基因檢測前後都要諮詢,絕對不是抽完血、取唾液後,換一張報告這麼簡單。」

配套不完整

相關生技廠商有限 人才招募亦難而且,針對基因檢測可能引起的爭端,美國在○八年也已訂出法案,包含基因檢測的隱密性、後續歧視問題等,都用法條來規範。「最直接的衝擊,就來自保險公司,如果保險公司取得你的基因檢測報告,發現你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因而收取更高的保費,這就叫『基因歧視』。」謝政毅說。

對照美國從研究計畫推動、技術發展,到法規訂定,一個龐大的基因檢測產業鏈已然成形;台灣連最基本的服務提供都很有限。「台灣從○二年推行基因庫計畫,可是大家只是拿了預算做做樣子,沒有明顯的成果。」一位曾參與計畫的醫師感嘆說。

而且就連與基因技術相關的生技廠商,也非常有限。只是,隨著基因醫學崛起,成為新一代顯學的機會大增,不少人也開始摩拳霍霍,「鴻海旗下的康聯生醫,計畫要在台大蓋的『未來醫院』,就是希望提前在基因醫學卡位。」鴻海內部人士透露,只是台灣相關基因人才招募不易,進展很有限。

站在病患角度,科技的演進讓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健康,絕對是好消息;但台灣健保制度的扭曲,造成預防醫學發展緩慢,資源投入不均,相關配套缺乏,在基因檢測這一環,台灣人無疑的將會是二等公民。

基因檢測非懂不可的

5個問題!

Q1: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A:想做基因檢測的人,應先到醫療院所諮詢,想要對自我健康更了解的人,可在醫師協助下,透過基因檢測,更了解各項疾病的罹患風險等資訊。有家族病史者,也可在醫師諮詢下,了解是否為基因問題。

Q2:我想做基因檢測,但該做哪一種?

A:透過醫師建議,再進行選擇。一般基因變異可透過檢測,解析每個人基因變異情形,了解潛在發病機率;而遺傳性基因突變,則得依家族病史視之。

Q3:基因檢測採樣會很麻煩嗎?檢測結果要等很久嗎?

A:目前檢測採樣以抽血與口腔黏膜細胞為主,檢測方式很簡易;至於檢測結果的等候時間,依各項目與各實驗室作業而異。

Q4:如果想做基因檢測,哪些醫院可以做?

A:目前台灣教學醫院的基因檢測主要運用於臨床,多半為確診、標靶用藥與治療等用途,才提供相關服務。一般人要做預防性基因檢測,僅少數私人診所與健檢中心提供服務,費用不等;但基因檢測除醫師外,還須在遺傳諮詢師、營養師、社工等協助下,再進行較好。不建議上網購買「居家基因檢測」產品,因自行測試,後續衍生問題多。

Q5:基因檢測需要多久做一次?

A:原則上,基因檢測是從染色體分析變異情況,因此,基因檢測一生只須做一次。

4 步驟

透視基因密碼

步驟1 抽血、口腔黏膜細胞採樣,萃取DNA。

步驟2 找到染色體上的目標基因段。

步驟3 核酸定序,解碼基因排序。

步驟4 判讀基因變異情形。

一次搞懂3名詞!目前癌症基因檢測服務主要有三大項目,內容各異,檢測結果也不同。

癌症基因變異檢測 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 mRNA癌症分子標記篩檢用途 透過基因定序,找出基因變異點,進而了解各項癌症發病的潛在風險諮詢家族病史後,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為帶因者 從血液中檢測癌細胞是否存在,可在腫瘤0.2公分時,及早發現可篩檢疾病肺癌、肝癌、胃癌、攝護腺癌等,應用廣泛,並延伸至癌症確診後續治療 以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視網膜母細胞瘤為主 各式癌症方式抽血或口腔黏膜細胞採樣 抽血 抽血頻率 一生一次 一生一次 須定期篩檢費用 3萬至7萬元 約3萬元 2萬至6萬元提供服務院所臨床/病理切片:台大、奇美、台北馬偕、高醫大附設醫院等預防檢測:奇美健康管理中心、安法診所、榮新診所、聯安診所等禾馨婦產科、彰濱秀傳、奇美健康管理中心等 長庚、新光、國泰、北醫大附設醫院、彰濱秀傳、台中榮總、高雄榮總、高醫大附設醫院等

資料來源:各醫療院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97

拆分中石油"多方案"流傳 solon8

http://xueqiu.com/6788319922/25579453
專家:大型壟斷央企均難逃

2013年10月10日 02:15:46 中財網

  餘勇最近的生活已經完全被打亂了,他已經半個月沒有回家看過兒子了,他說自己「心煩意亂」,不想回家影響家人心情,就只能自己呆在宿舍。

  餘勇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 )總部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前段時間,中石油的數名高層領導被調查,接著傳出發改委已經召開會議,中石油或者要被拆分,或者要被重組。

  不管結果如何,對於餘勇來說,這些都不是太好的消息。「不止我,很多同事都如此。」餘勇說,大家現在對未來都感到了迷惘,因為他們並不希望公司「被拆分」,「整頓或者重組還是可以接受的」。

  根據時代週報瞭解,目前在中石油內部,處長級別的領導都有些迷惘,對此,中央已派人下到各地方去安撫員工了,「央企,這個直接關係著國家經濟命脈,一個行業出問題,會影響很多行業!」知情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而另外一個消息則是,中石油內部有一個行動正在悄悄進行著,那就是他們自己派出了一些專業的人士正在全國範圍內調查中石油的所屬公司,比如哪些地區,哪些公司,哪些業務是最優質的,最能夠盈利的,那就把這些區域和業務劃分出來,整理出一個報表,上報國家發改委,「再看下一步怎麼辦」。

  中石油被拆分?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坦言,蔣潔敏的事情出來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傳出了要對中石油整改的消息,「呼聲最高的就是拆分。」業內人士給出的方案是,以大型的區域為核心,然後進行整合,以區域性的子公司為核心,再加上周圍的小公司、產業,在業務上面比較密集的公司,然後結合在一起,「初步設想是分成華北、華南、東北等五到六個區域性的公司,但各個公司在業務上會有所不同,比如煉油,石化,會是華北公司和東北公司的主要業務。」

  中石油總部很多人士擔心的是,如果公司真的被拆分,那麼他們會被分到哪裡去工作,薪酬待遇會不會有所改變等等,畢竟這個牽扯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包括銷售、市場在內的總部基層員工對此倒比較樂觀,在他們看來,改或者會比不改強一些。「一天沒有確定消息,大家就一天都不能安心。」餘勇如是說。

  而中石油的地方企業員工的態度則是完全不同的。對於他們來說,地方油企的工作是比較穩定的,他們認為如果沒有大的違法行為,那基本就是和公務員差不多的「鐵飯碗」,「重組對我們的影響倒不是太大。」中石油西北某公司的小呂說。

  實際上,發改委考慮「拆分」中石油,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個事情並沒有公開,只有少部分人士知道,因為「牽涉的面太廣」。

  但整個8月,有關部門曾多次召開針對國內石油領域改革的重要工作會議,參會人員並不僅限於中石油高層,還包括中石化、中海油、國家發改委的相關負責人。

  如此看來,對於中石油的「改革」已經被提上了日程表。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寧浩坦承,拆分的這個事情目前大家的想法並不是特別多,「現在說的更多的是如何業務重組,打包上市」。

  任寧浩認為,重組其實和所謂的拆分,在操作手法上是差不多的,只是目的不一樣。公司拆分或者業務拆分,針對的是蔣潔敏等人的腐敗案。而業務重組則針對的是上市。

  「拆分和重組表面上看是差不多的,就是把優質業務放大優勢,把差的業務剝離出來,但是重組,會比拆分好進行一點。拆分是行政干預,直接把一個公司分成幾個小公司,這個阻力是比較大的,但是重組的話,阻力會相對較小。」

  不僅重組,此次,中石油的人事方面會有比較大的一個調整,比如牽扯腐敗案最多的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如果要進行拆分的話,肯定會打破目前的格局。「就是在高層方面會有人員的調動,但具體的工作人員和職工等,變動不會很大。」

  發改委能源所原所長周大地並不看好中石油重組會將優質資產上市的舉措,他認為「這個路子,完全沒道理」,「優質資產拿出來,讓人家去享受所謂的利潤,不掙錢的東西,國家補貼,這算什麼事情?」

  他向時代週報介紹,現階段,國企很多地方受到國家政策的制約,業務範圍劃得很死,嚴格來講,現在並不是要給民企拓寬道路,而是要考慮公有制要怎麼發展。就是公有制改革也要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周大地不明白的是—現在股市並不好,可以賣企業債券,為什麼非要上市。

  「現在處於石油企業內部徵求意見的階段。」上述知情人士稱,他們怕的是如果在外部擴大的話會引起企業的混亂。

  儘管周大地認為拆分中石油完全沒必要,但他也從一個側面談出了中石油可能被分成幾個地方公司的可能性,—一些領導覺得企業大了,不好管理,「有些地方領導覺得自己是局長,或者是處長,但中石油是副部級單位,這樣的大公司自己說了也不算,也指揮不動,很多地方領導或者一些行政部門對於大公司是比較發愁的,他們就希望這個公司小一些。」

  周大地的擔心在於,如果把大公司拆分成小公司,那麼這些小公司勢必會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約,就會去地方政府「磕頭作揖」,從而形成地方保護主義或者區域性的壟斷。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覺得中石油的拆分是不可能也沒有意義的事情。他說,今後市場會越來越放開,所以企業不在於大或者小,而是相關部門的監管是不是能夠到位,市場是不是能夠充分的競爭。逐步地增加市場的競爭,逐步地增加政府的監管,產業鏈的各個階段讓企業都能夠自由地進入,「這是改革的方向。」

  管道獨立與拆分無關

  如果說管道的獨立就說中石油被拆分了,那周大地並不認同,他反問:「拆分有什麼好處,怎麼拆?」周大地說,管道獨立可不叫拆分,因為管道在很多國家本來就是公用設施,過去,大多數管道是企業自己做。但是現在形成管網以後,就成為了公用設施。

  「公用設施只能採取國家管制,然後收取過網費,這和中石油的拆分是兩回事,這是一種特殊業務的合理安排。」周大地說,早就有人從技術管理的角度,提過管道獨立的事情,但是現在是不是到了時候,因為現在不光中石油有管線,中石化也有管線,中海油也有少數的管線,一些地方也有地方所屬的管線,「怎麼整合,怎麼管理,怎麼實施,還要有一個過程。」

  王震說自己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現在要把管道分出去獨立,是要加快管道的建設,還是說我們管道的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

  實際上,早在1998年,兩大石油公司在重組的時候就討論過油氣管道獨立的事情,但由於當時的管道建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去建設,所以這個討論也就不了了之,沒再往前推進。

  當年7月,國家實施石油石化行業大重組,將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石油化工總公司打破,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重組後的兩大集團公司和過去的最大不同在於,原來的兩大公司是按石油生產加工的上下游劃分的,現在是以地域劃分的。北面是石油天然氣集團,南面是石油化工集團。

  王震說,當時如果成立一個獨立的管道公司,那現在整個國家的管道建設肯定不會像今天發展這麼快。在他看來,我國管道建設的路還很長,還需要有更多的資金不斷地投入,加上管道建設相對來說回報低、週期長,民資進入的積極性可能不會太高,但中石油、中石化可以用上游的盈利來加快中游的管道建設,「有利有弊」。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管道獨立,是市場改革的方向,但是短期內不太可能,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動作」。

  林伯強說,中石油目前是一體化壟斷,如果把中間拆斷的話就不再是壟斷,所以不僅僅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甚至對整個石油行業,對整個市場的消費、供應都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畢竟現階段管道處於投資建設期,從現金流來講,就是說還處於大量投入的階段。回報週期可能需要二三十年,除非就是把管輸費提高,但這樣就傳遞給了下游,「下游壓力會徒然增大。」王震說。

  如果算大賬的話,石油公司目前的現狀是,上游盈利多,中游盈利少,下游虧損,整體來說還是盈利的。而為了增長整個公司的競爭力,石油公司還是願意去投資去建設管道。

  但王震承認,成立一個第三方的管道公司來獨立運營,是大勢所趨。「但目前來講,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而對於石油大佬們來說,管道並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業務,所以即使獨立出去,對整個公司來說,也沒有什麼影響,畢竟在收管輸費的同時,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去建設。

  事實上,2007年底,中石油內部曾經有過一次管道業務的整合重組。當時,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將所屬的長吉、大慶、長春、瀋陽、錦州、大連、秦皇島、北京、中原、長慶等10個輸油氣公司劃歸中國石油管道公司(以下簡稱「管道公司」)管理。

  管道公司是中石油的地區分公司,主要承擔國內陸上大部分油、氣田油氣外輸管道的建設組織及運營管理任務,是在國內管道運輸領域佔主導地位的專業化公司。

  之後,在中石油的整體戰略中,建設能源通道和國內管網將成為「重中之重」。時任中石油管道業務重組整合領導小組組長的廖永遠更是指出,要通過管道業務的重組整合,推進整個管道業務發展。

  但從長遠來講,分出去是必然的,第三方獨立運營,有利於整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但目前的階段,其實獨立未必是最好的選擇。「西氣東輸的線路如果沒有中石油這種大企業來執行,那麼管線建設不可能會這麼快就完成。」王震說。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岳來群認為,管道獨立確有可能性,但近期實現的難度很大。壟斷不僅僅是三大油,還有其他公司,中石化、中海油都有管道,是不是需要都拿出來,然後再重新組成一個公司?「這樣的事情應該有程序安排,年內連啟動的可能性都沒有。」

  而據香港信報9月25日報導,中石油駐香港總代表魏方出席在香港舉辦的2013年投資者論壇時,否認了中石油管道資產將被收歸國有的傳聞。他還說,目前,國內油氣田生產一切正常。

  壟斷行業都會被拆分?

  一些專家的擔心在於,如果將中石油的管道獨立出去是打破了壟斷,那麼其他的央企,比如中石化、中海油、移動、聯通等各行業內的壟斷企業該怎麼辦?

  此外,如果管道被獨立,那麼只有夠格的企業就可以公平競爭,那麼天然氣的價格會不會被炒高?岳來群的看法是—這是用一種新的壟斷,代替一種舊的壟斷。

  岳來群說,央企的壟斷是表面的問題,其實還牽扯到政治改革。岳來群說自己對此很困惑,因為現在中石油有好幾家上市,一個是整體上市,還有油田,油服也在上市,如果把中石油以大化小,再上市,還是北京一個總部來控制,這還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嗎?這種改革還是一個方向嗎?

  周大地則分析,即使成立專門的管道公司,天然氣的價格也會和國家電網一樣受到國家管制。

  但不可否認的是,壟斷是對民營資本進入石油行業上游一個很大的阻礙。那麼要打破這個壟斷就涉及幾個問題,一是什麼時候,二是時機是否成熟,三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府願意不願意這麼做。

  對於石油公司來說,管道是個很重要的資產,因為油氣的運輸就是靠管道來壟斷的。但管道是一種自然壟斷,因為在一個區域或者某一個點,只能建設一條斷線,那麼這條管道勢必就是這個區域內壟斷的。

  周大地說民資進入石油行業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要採取股份制的方式,那麼要怎麼去經營,「小股東進去,要怎麼實行所謂的經營權,不能完全就變成投資人。」此外,他認為這麼多的管道如果要分段經營,會很複雜,「沒法弄」。

  他說,整個中石油的利潤率其實還可以,但是現在國家對價格管制得很嚴格,還有很多的要求,這對企業來講,營利空間就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任寧浩說,目前的一個設想是,要通過民營資本刺激一下,但顯然,民營資本是在受到地方政府支持才能夠順利地進入。「政策上要有一定的傾斜」。

  比如在環保方面,比如信貸政策等。「石油行業是資金、資源、技術以及人才密集行業,有些東西有政策支持民企就能自己解決,但在資金上,民資的融資平台比較少,這時候就要求銀行能給民企多一些扶持和優惠,讓民企能比較容易地貸到款。」

  按照任寧浩等專家的設想,民營企業進入石油行業的標準需要放開。比如行業上游的勘探和開採環節,對民資的要求過高。供油的運輸環節、原油和天然氣的進口資質等,民企的進口量也要逐漸地放開。

  此外,在企業內部要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監管機制要公開透明,「這有兩個要求,第一個就是所有的財務報表,財務數據,能夠讓普通的經濟學家,投資者看得懂,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過度合併財務報表。」

  行業內,中石油、中石化再加上中海油並稱為「三桶油」,三家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僅決定了國家整個行業的狀況,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能源安全,任寧浩認為「三桶油」有責任且有義務把他們全部的財務都公開,另外還需要把他們所有的項目,從申請、招投標到建設運營等一系列的過程以及資金運轉情況都公佈在官網上,「可以讓所有想看的人都能看得到」。

  當然,目前中石油麵臨的問題,主要是反腐,諸多專家在採訪中表示了自己的擔心,那就是如果反腐成為一場運動,或許意味著,未來可能不光是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甚至國家電網等大型的壟斷央企很可能都會面臨著同樣的命運—拆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餘勇系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25

【多方】“死多頭”國泰君安:經濟增速新5%比舊8%要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97

周末公布的中國經濟數據表現不佳,不少人用“差得離譜”來形容當月的經濟狀況,但一直堅守多頭陣地的國泰君安認為,對8月的數據不必過於悲觀,新5%比舊8%更好。

其在最新的報告中還提到,政策只需兜住就業底和金融底即可,無需兜住經濟底。

報告稱,工業增加值指標代表的傳統經濟大幅下行,背後原因是地產和基建的回調,也表明該出清的遲早會出清,是托不住的。

數據顯示,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6.9%,增速創2008年12月以來新低。

盡管傳統增長引擎正在失速,但就業和服務業整體向好。國泰君安認為,服務業的穩健極大對沖了中上遊的減速,此外城鎮就業向好,傳統的發電、鋼材產能等指標已無法反映整體經濟的全貌。

總體而言,國君認為,8 月工業大幅跳水充分表明經濟潛在增速回落的勢大力沈,中上遊傳統行業的回調正加速展開,長期底部還未到來。

在報告中,其再次強調,未來通過改革構築 5%的新增長平臺,比現在靠刺激勉強維持的 7-8%的舊增長平臺要好,對於 8 月工業大跳水不必過於悲觀。

這背後的邏輯是:地產基建融資下降促進無風險收益率下調,這種調整將延續,無效融資需求收縮,從而系統性降低全社會的無風險收益率;長期看,無風險收益率的下行可能不是貨幣政策松緊調整主導的,而是市場自發出清主導的,牛市催化劑或已出現。

至於未來政策走向,其稱,由於 10 月建國65 周年國慶和四中全會的來臨,有維穩和諧要求,9-10 月托底式寬松可期。

國泰君安一直對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在此前的多份報告中,他們堅持認為隨著改革的推進,中國將開啟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71

俄烏與歐盟多方會談未獲突破 烏克蘭戰火持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574

普京,俄羅斯,烏克蘭,天然氣,默克爾

始於本周五的俄羅斯、烏克蘭與歐盟國家領導人兩日會晤期間,除就俄烏天然氣供應和邊境控制達成初步協議外,未能取得任何突破。烏克蘭東部地區親俄分裂武裝與政府軍仍在交火。

俄羅斯外交部網站昨日公布,外交部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表示,周末的會談未能獲得突破,俄方得知,若要西方結束對俄制裁,必須遵守美國及其盟友提出的各種標準,俄方將拒絕接受這些前提條件。

據俄羅斯外交部公布的拉夫羅夫接受采訪文字稿,他昨日說:

“我們的回應很簡單:我方不應同意任何標準和條件。在解決烏克蘭危機方面,俄羅斯做的比誰都多。”

昨日烏克蘭政府稱,政府軍擊退了對東部沖突地區城市頓涅茨克機場的又一次攻擊。當天,在該地區人口最多城市頓涅茨克,炮擊及爆炸聲不絕於耳。烏政府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發言人稱,政府軍有兩名士兵喪生,“叛軍”在烏南部的活動已經減少,在俄烏邊境並無戰鬥。北京時間昨晚11點30分,分裂武裝控制的頓涅茨克市委員會官網稱,該市形勢“相當困難”。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第三次會晤前表示,雖然俄方展示一些開放態度,但俄烏雙方的分歧還是太大,無法妥協。據彭博報道,默克爾說,在執行9月5日烏克蘭政府與分裂武裝簽署的停火與和平計劃方面,“我還未發現任何突破。”普京的發言人Dmitry Peskov則是在第一次會晤後表示:“部分與會者沒有表現任何理解烏克蘭東南部真實形勢的意願。”

本周五參加米蘭舉行的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普京與波羅申科進行了三次會談,其中第一次與第三次均有法德兩國領導人參與,第二次為一對一會談。歐洲理事會主席範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意大利總理倫齊和英國首相卡梅倫也參與了第一次會晤。各方都暗示,已就俄羅斯向烏克蘭輸送天然氣達成初步協議。不過俄方稱,希望烏方支付45億美元的逾期應付款。

歐盟約15%的發電和取暖用天然氣都由俄羅斯經烏克蘭天然氣管供應。普京此前曾表示,如歐盟發生任何能源危機,俄政府不會負責。

本周末會晤期間,普京表示,如烏克蘭政府將俄方輸送歐盟的天然氣挪作己用,兩天後就會減少對歐洲送氣。無論結果怎樣,烏克蘭都必須以預付款方式進口俄方的天然氣。

烏克蘭政府對此表示,不會截取本應送往歐盟國家的天然氣,烏克蘭是可靠的中轉國。波羅申科在與普京單獨會談後說:“第一,各方都必須遵守明斯克備忘錄,並將努力執行全部12點內容。第二,頓涅茨克舉行的地方選舉必須在15日簽署的法律下進行。第三,我們在天然氣問題上取得一定進展。”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除了表示俄烏在天然氣供應合約的“基本條款”上達成一致,波羅申科還暗示,烏方在設法尋找付款的資金。

分析人士認為,總體看來,俄烏雙方、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分歧依然存在。

普京與波羅申科會談前一天,默克爾與普京進行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會談,雙方均明確表示在烏克蘭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路透由德方人士處獲悉,普京的態度“沒有多少建設性”。

卡梅倫當天則表示,希望俄羅斯能采取更多的行動,否則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盟將對俄羅斯繼續實施制裁。(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789

建行揭開債轉股大幕  多方開啟新里程“起跑”

債轉股的大幕已然拉開。10月10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和《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作為對“政策東風”的最迅速回應,10月16日,建設銀行與雲南錫業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雲錫集團”)在京簽署總額近50億元的市場化債轉股投資協議,並同時與建信信托、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信建投證券等多家公司分別簽署基金管理、財務顧問、法律和資產評估等專業服務協議。

一位資產管理公司戰略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未來參與債轉股企業可能重點在產能過剩行業中的大型國有企業,這類企業資產規模雄厚、債務壓力較大,同時,具備上市公司“殼資源”的企業可以借助資本市場轉讓股票,便於投資者到期獲得投資收益後實現股權退出。

國企債轉股落地 以基金撬動社會資本

繼全國首單央企市場化債轉股項目——武鋼120億元轉型發展基金出資到位後,本次建行與雲錫集團的簽約,共同落實總額100億元全面降低杠桿率框架協議,標誌著全國首單地方國企市場化債轉股項目成功落地。

具體而言,該項目包括雲錫集團下屬二級、三級子公司的五個子項目,分兩期落地,每期50億元。首期有3個項目,預期實施後,能降低雲錫集團15%的杠桿率,其中第一個項目資金為20億~30億元,預期由此降低雲錫集團5%的杠桿率。首期23.5億元投資到位後,能幫助雲錫集團降低負債率4.57%,節約財務成本近億元;資金全部到位後,預計將總共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15個百分點。

在操作層面,由建設銀行及建信信托負責這個項目,建行負責尋找客戶、商談協議等,建信信托負責基金管理,資金則主要來自社會資本,銀行也會出一部分錢作原始資本金,但僅占少量。

據介紹,建行將采用基金模式動員社會資金投資雲錫集團有較好盈利前景的板塊和優質資產。基金所募集的資金最終將“全部用於還債”,但為規避道德風險,主要是用於償還建行以外的債權。此外,本次債轉股一大特點是,債和股的業務板塊並非一一對應。

“之所以選擇雲錫集團作為市場化債轉股的標的,是因為雲錫集團遇到了暫時性困難。”建行債轉股項目組負責人、總行授信審批部副總經理張明合表示。

據了解,由於有色金屬行業的價格下降,過去3年,雲錫集團累計虧損60億元,凈資產由150億元下降到100億元左右。借助金融工具實行債轉股後,雲錫集團將降低杠桿率、減輕債務包袱,輕裝上陣。預計到2020年,雲錫集團將以收入不低於810億元、利潤總額不低於23億元的良好業績回報投資者。

對於備受市場關註的定價問題,張明合表示,債權方面,建行以1:1的企業賬面價值承接債務;股權方面,由於項目不同,價格也不一樣。總的來說,非上市公司的股權經過評估市場價轉股;上市公司(錫業股份、貴研鉑業)的股權參照二級市場價格做安排。“我們會避免采用明股實債的方式,”張明合表示,“此外,債和股也不是一一對應的,對這家企業的股權投資並不一定要來源於這家企業的債務。這樣的安排,能將投資者對回報的需求與企業去杠桿的需求更好地匹配起來。”

值得關註的是,雲錫集團債轉股最顯著的特點是完全遵循市場化原則,在轉股對象選擇、轉股實施機構設立、轉股條件和價格、轉股資金來源及退出等方面都必須堅持由相關方自主平等協商來確定,強調公開、公平、透明,依法合規、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而政府主要是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引導解決轉股所需資金和投資收益不確定等問題,強化調控和監管。

誰主“債轉股”

近年來,中國實體經濟經歷過“加杠桿”的瘋狂後,正步入經濟下行期和經濟結構調整,企業也勢必承受“去杠桿”的苦痛,債轉股則成為企業降杠桿、減輕債務負擔的一個重要支點。隨著本輪債轉股大幕的徐徐拉開,中國身受債務負擔羈絆的企業數不勝數,究竟哪些企業能夠降低債務、凸顯股權價值呢?

對此,國務院債轉股《指導意見》明確給出了資質和條件,嚴申“四個禁止”和“三個鼓勵”,即嚴禁扭虧無望、已失去生存發展前景的“僵屍企業”,有惡意逃廢債行為的企業,債權債務關系複雜且不明晰的企業,以及有可能助長過剩產能擴張和增加庫存的企業作為債轉股對象。

同時,鼓勵發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暫時困難的優質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包括:因行業周期性波動導致困難但仍有望逆轉的企業;因高負債而財務負擔過重的成長型企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成長型企業;高負債居於產能過剩行業前列的關鍵性企業以及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性企業。

銀行作為銜接企業方與社會資金方的金融機構,可以說扮演著“伯樂”角色。建行副行長龐秀生此前就表示,要選準、選好轉股目標企業。結合去產能、去庫存等重點任務要求,通過試點來驗證和厘清適合市場化債轉股企業的條件和標準並嚴格執行。一方面,不保護過剩和落後產能,不為“僵屍企業”死而複生提供機會或助長借機逃廢債,不影響去產能、去庫存的各項措施縱深推進;另一方面,要對關鍵性企業,通過債轉股支持其轉型升級、兼並重組,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

一位資產管理公司戰略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未來參與債轉股企業可能重點在產能過剩行業中的大型國有企業,這類企業資產規模雄厚、債務壓力較大,同時,具備上市公司“殼資源”的企業可以借助資本市場轉讓股票,便於投資者到期獲得投資收益後實現股權退出。

這從建行雲錫債轉股的股權退出方式可見一斑。據介紹,建行在投資經營層面將作為積極股東,參與管理。退出可以按照市場化方式,將雲錫集團未上市部分裝到兩家上市子公司,從而退出。此外有遠期回購協議,雙方約定,如果未來管理層業績不達到預期,雲錫集團將對股權進行回購,建行由此退出。

在投資期限上,張明合表示:“一般來說,股權投資沒有期限,但我們是按照5年的投資期限制定方案的。我們對管理層有經營業績上的要求,如未來業績沒能達到預期,會要求企業回購股份。如業績如期恢複,投資者可以正常減持。此外,我們還計劃將一些非上市公司的資產註入上市公司,以實現退出。”

未來債轉股前路漫漫

作為首單地方國企債轉股的落地樣本,雲錫集團債轉股中的“債”主要是目前成本比較高、抵押條件苛刻、期限結構不太匹配的債務,本次債轉股落地並不是完全落幕,而是涉及企業、銀行、社會資金多方利益者共同開啟的新里程的“起跑”。

對於債轉股的潛在風險,張明合表示,參與者面臨著如何把控市場風險、如何代表投資者與股東參與改善公司內部治理、如何化解歷史包袱三方面的實操困難。

盡管債轉股的“長跑”路途存在不確定性,但前景向好。在資金來源上,張明合表示,未來債轉股將引入適合進行股權投資的機構投資者,比如險資、養老金、券商、資產管理公司等,這些機構投資者各具特色;銀行端的資金來源可借助理財資金渠道集中社會財富,在滿足監管部門依法合規的要求下,打破剛性兌付,為社會資本對接好的投資標的。

在上述資管戰略研究員看來,由於全球資產收益率走低,固定收益類投資收益持續下行,加之國內資本市場權益類投資冷淡,債券違約風險事件層出不窮,多重因素交織背景下的“資產荒”,通過債轉股實現股權投資獲取超額收益,為社會資本提供了一種選擇。因此,從投資者需求而言,社會資本對債轉股企業的標的趨之若鶩。

事實上,投資方已經在經濟周期轉換中嘗到了參與債轉股的“甜頭”。據介紹,在上一輪債轉股浪潮中,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作為股東參與債轉股,通過好的操作已於去年實現股權退出,並獲得了接近3倍的投資回報。

但必須承認的是,本輪債轉股才剛步入現實,商業銀行參與債轉股還有很長的路走。由於銀監會對商業銀行持有企業股權實行嚴格的資本管理要求,據了解,目前建行正在向監管部門反映,希望把債轉股中銀行自身投入的少部分資金計提要求的期限從兩年調整到五年,否則按照現在的監管要求,超過兩年便要計提12.5倍的資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40

工行董事長易會滿:“過度金融化”需要多方面加強監管

“樹不能種在天上,過度金融化會帶來金融系統本身的脆弱性,”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3月18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當前存在“過度金融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可能會造成金融空轉、市場踩踏,脫離實體經濟本源等多種問題。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風險與應對,是此次論壇重點關註的議題之一。在以此為主題的專題討論中,易會滿表示,目前過度金融化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金融在GDP的比重快速提升,2016年金融占比達到8.3%;二是社會上出現了“一哄而上辦金融”的現象,有牌的無牌的、線上的線下的,各種各樣,這種景象是這麽多年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三是部分金融機構存在脫實向虛的問題,產品杠桿高、鏈條長、關聯複雜,還有的小銀行表內超過表外,資產負債表比較脆弱;四是部分實體企業片面強調“產融結合”,過分擴大金融板塊比重,這會阻礙工匠精神的培育。

易會滿認為,這種趨勢產生有其背景。一是存在社會需求,二是存在監管真空,三是當前實體經濟比較困難,資金缺少投資渠道,第四是新技術的運用。

對於“過度金融化”,易會滿認為要從多個方面加強監管,推動金融轉型創新,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並完善投資者教育。他表示,國家對金融風險非常重視,近期也將出臺一個資管行業監管辦法,有望加強審慎監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67

多方圍獵債轉股 五大行之後股份行入局

新一輪市場化債轉股拉開序幕以來,項目加速落地。

4月5日,興業銀行與鞍鋼集團簽署債轉股基金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達成100億元債轉股基金合作意向,首期共募集資金50億元,期限10年。據了解,這是興業銀行首單市場化債轉股項目。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截至目前,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五家大行均已開展債轉股業務,而在股份制商業銀行中,除興業銀行以外,也有多家在積極籌備。

同時,首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重點參與的市場化債轉股項目以及首單保險業債轉股項目也於今年前三個月相繼簽約。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上旬,市場化債轉股簽約金額4300多億元,實施金額400多億元,市場化、法治化是本輪債轉股的重要特點。

債轉股項目加速落地

國務院於去年10月10日發布了《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正式啟動全國新一輪債轉股,作為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杠桿率的重要手段。

銀監會也鼓勵銀行業積極開展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堅持自主協商確定轉股對象、轉股債權以及轉股價格和條件,穩妥推進去杠桿。

在此輪債轉股中,工農中建四大行一馬當先,在《指導意見》下發的兩個月內,四大行就已經落地了11單債轉股項目,總規模超過1400億元。

進入2017年,債轉股落地之速有增無減:2月9日,農行與山東高速簽署債轉股合作框架協議,為其提供300億元的股權融資規模;3月2日,中行又與甘肅省公路航空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銀企債轉股合作框架協議,共同設立100億元有限合夥基金“公航旅集團股權投資基金”。

建行行長王祖繼此前指出,作為本輪市場化債轉股中做得最早、最多的國有大行,建行率先走出了債轉股的一步,到今年一季度債轉股規模已經達到3000億元。

交通銀行的首批市場化債轉股業務也於3月份陸續落地,包括與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總額100億元的市場化債轉股合作協議,與雲南城投集團簽署100億元的市場化債轉股合作協議等。

3月30日,農行、工行、交行聯手與河南能源化工集團舉行市場化債轉股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將合計成立350億元基金,用於投資或置換該集團的存量負債。

興業銀行則是本輪市場化債轉股啟動以來首家落地債轉股項目的股份行。

“債轉股基金合作的開展,有利於改善企業融資能力,降低資產負債率,整體改善內部財務狀況,從而優化融資環境。”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說。

陶以平表示,興業銀行將借助集團化優勢,利用多元化服務平臺,為鞍鋼集團提供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在資本權益類業務、交易銀行類業務、代客FICC業務等更多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全力支持鞍鋼集團整合戰略資源,不斷開拓市場,促進“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推動雙方在各自領域中實現快速發展。

除銀行以外,非銀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涉足。3月3日,國壽陜煤債轉股基金宣布100億元資金全部到位,這標誌著國內保險業首單債轉股項目成功落地。

同時,作為專業的“壞賬銀行”,四大AMC自然不會錯過這場盛宴。今年初,作為四大AMC之一的長城資產與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簽訂資產重組合作協議,這是AMC重點參與的首個市場化債轉股項目。

銀行系AMC紮堆設立

而隨著市場化債轉股的深入推進,銀行設立專業的債轉股公司已成趨勢,《指導意見》發布之後,五大行紮堆組建銀行系AMC。

其中,農行拔得頭籌,去年11月22日其公告稱,擬出資100 億元,在北京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農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專司債轉股業務。

12月8日,工商銀行公告擬以120億元投資設立工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專門開展債轉股業務,註冊地為北京,作為該行所屬一級全資子公司運營管理。

12月20日,建設銀行公告擬出資人民幣120億元,在北京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建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其所屬一級子公司管理,專司市場化債轉股業務。

12月21日,中國銀行公告擬出資100億元在北京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中國銀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經營債轉股業務。

今年1月初,交通銀行也發布公告稱,擬以100億元投資發起設立交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註冊地在上海。

相比大行債轉股子公司仍待審核批準,今年2月20日開業的福建第二家地方AMC興業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則同時是銀行系首家落地AMC。其註冊資本30億元,由福建欣福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興業國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設立,後者是興業信托的全資子公司,興業銀行持有興業信托73%的股權。

另外,招商局集團也在和平安人壽等聯手組建深圳市招商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申請開展不良資產批量收購處置業務。

還有媒體報道稱,招商銀行、民生銀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將一同組建資產管理公司,專業從事債轉股業務。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3月7日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對於債轉股實施機構設立的一些基本原則都有了,應該也會馬上出臺。具體來說,現在沒有嚴格限制只有五大行可以設立機構,可能是五大行承擔的任務比較重,可以先走一步。下一步也不排除一些重要商業銀行如果有這種需要,可以按照相關的原則來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273

收盤分析丨龍頭缺陣多方反攻無力 人氣不足A股縮量震蕩

早盤滬深兩市股指小幅低開後震蕩上行,但深強滬弱格局顯著,上證綜指全天表現弱於創業板指數。午後兩市逐級回落,但創業板指數依舊收上1900點,昨日失地基本收複。相比之下,滬市尾盤弱勢震蕩,最終得以勉強收紅。量能方面,兩市成交量均較前一交易日顯著縮量。

截至滬深股市全日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275.96點,上漲2.13點,漲幅0.07%,成交額2,232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654.09點,上漲66.78點,漲幅0.63%,成交額2,698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910.48點,上漲12.97點,漲幅0.68%,成交額590億元。

盤面上,早盤粵港澳概念出現分化,龍頭珠海港和塔牌集團繼續封死一字板漲停,但其他跟風股相繼沖高回落,午後世榮兆業從1.7%的位置連續拉升,封板後再度被砸開,跟風上漲的粵港澳概念股隨即回落。雄安新區概念方面,昨日晚間多只強勢股集體特停,青龍管業、龐大集團以及華斯股份等二線梯隊早盤發力漲停,午後資金進一步挖掘了雄安新區的金融分支,棲霞建設,渤海金控等多股封死漲停,繼續引領雄安板塊反彈,但市場號召力顯著趨弱。環保板塊今日發力,中電環保,清新環境等多股漲停。其他板塊如高送轉填權,智能電網,海航系,北京地產,粵港澳地產等板塊也有輪動,但強度較弱。次新股板塊近期持續低迷,今日盤中一度小幅反彈,但隨著指數午後回落,板塊個股再度走低。

資金面上,在連續十三天暫停後,央行公開市場今日發放抵押補充貸款(PSL)839億元人民幣,並進行1100億元逆回購操作。當日有400億逆回購和2170億MLF到期。

熱點板塊:

低位補漲股龐大集體領漲雄安新區概念,首航節能,龐大集團,樂凱膠片,華斯股份,青龍管業,東方新星,清新環境,雛鷹農牧漲停,首創股份漲逾7%,建投能源漲逾6%。

環保板塊今日漲幅居前,中電環保,清新環境,雪迪龍,萬邦達,偉明環保漲停,巴安水務漲逾5%,永清環保,啟迪桑德,蒙草生態漲逾4%。

參股河北金融板塊午後大漲,棲霞建設,寶碩股份,常山股份,海航投資,渤海金控,華北制藥,泰達股份漲停,國電電力漲逾2%。

跌幅榜上國防軍工,深圳國企改革,銀行跌幅居前。

消息面:

1、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召開2017年度軍工專題工作會。會議要求把握集團十三五軍工發展規劃確立的總體思路,深入推進軍民深度融合,持續抓好裝備質量建設,確保完成2017年各項軍工任務。

2、國資委公布,中國今年第一季度央企凈利潤增加26.5%,共2264.2億元;102家央企中,有99家取得利潤。

機構觀點:

華林證券認為,短線熱點大漲大跌及藍籌股突然跳水都是本輪反彈行情比較少見的現象,說明臨近3300壓力位,場內多空分歧開始加大。但從諸多盤面亂象中還是可以看出,主力資金掌控大局的意願及能力還在,這也意味著大盤區間震蕩的格局還是能夠維持的。因此操作上還是要把重點放在對有確定性個股的把握上。

(各方觀點陸續更新中,敬請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3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