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管理、代工產業、世界工廠的反思 鴻海事件給經理人的三堂課

2010-06-7 今周刊





接二連三的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 讓鴻海集團與總裁郭台銘從財經版面的常客,成為頭版新聞;然而,糾結在員工自殺事件背後的深層心理結構因素,卻鮮少被觸及。

事實上,事件不 單只是鴻海管理階層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更是所有企業面對新世代員工,以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正產生巨大質變的新挑戰。

我們分別從企業管理、 台灣電子代工產業未來,以及中國勞動市場可能的變革等三個面向,探討鴻海事件帶給管理者的三堂課。

撰文‧高飛鷂、林宏文、謝富旭、羅弘旭

企 業管理的一堂課

軍事化管理絕非企業正途

談鴻海旗下富士康員工的自殺事件,能給管理者怎樣的教訓,如果想想管理 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再世,能給鴻海總裁郭台銘什麼建議,應該是一個有趣的角度。當然,杜拉克不可能死而復生,但我們從他生前的著作中,依然可以得到寶貴的一 堂課。

杜拉克在其自傳《旁觀者》提到的美國出版界大亨亨利.魯斯(Henry Luce),他創辦的《Time》、《Life》、《Fortune》與《Sports Illustrated》,不但讓自己累積驚人的財富,其對美國出版界與大眾文化的影響力迄今仍非常巨大。

杜拉克曾經幫魯斯打過工,擔任他 出版王國的企管顧問。在《旁觀者》一書中,杜拉克雖對魯斯的成功大表讚賞,但對他在公司內部製造派系鬥爭,導致主管互相猜忌,並造成公司分化對立的作為, 深惡痛絕,認為這絕非企業管理之正途。

鼓勵內部鬥爭的企業文化

之所以特別提到這一段陳年往事,是因為魯斯的企 業文化不禁讓人聯想起鴻海的企業文化。鴻海是一個鼓勵鬥爭,用重利作為鼓舞專業經理人最重要手段的企業。郭台銘有句名言:「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 雄。」最高領導者楬櫫的價值觀,配合紀律嚴明的執行力,整個組織上行下效,經年累月以來,整個企業體難免就充斥著功利主義,並形成只有壓力、沒有鼓勵的企 業文化。

我從一九八九年就開始在中國大陸經商,做管理工作。以我對鴻海集團的觀察與了解,鴻海不僅中、高層管理階層待遇傲視同業,就連基層 員工的薪資、福利甚至客觀的勞動條件,都高人一等。把富士康員工自殺歸因於「血汗工廠」,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

既然問題不是出在富士康是血 汗工廠,究竟又是為了什麼?我覺得從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金字塔進行分析,或許可以得到解答。

馬斯洛認 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嚴,以及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每一個人,當最低階的需求滿足之後,就會 開始追求更高一階的滿足。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充分說明了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之處;而在管理學上,更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衍生出各種激勵員工或業務員的管 理理論。

鴻海集團藉由比同業高的待遇與福利,的確滿足了員工最基本(第一層)需求,但那只是動物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對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 不僅忽視,甚至扭曲它們,這是鴻海管理階層面對接二連三員工自殺事件,最應該要檢討的地方。

拿第二層「安全」需求來看,本來鴻海可以輕易滿 足員工,但也許是企業文化造成基層管理者的偏差態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上一級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員工普遍薪水較高,認為要求苛刻一點也是應 該),往往會導致處罰過當。例如傳聞「只要犯錯,必定重懲」;而且隨時有人提醒你:犯這個錯,罰你五百元。鴻海管理人員會在生產線上丟置不良品來測試作業 員的警覺性,這本也是無可厚非的品質管理動作,但在賞罰嚴明的環境下,它的副作用就是徹底打破了員工的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那惶惶不可終日的壓力與緊繃 感。

馬斯洛的第三層社會需求指的是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的需求,例如友誼、同事之誼以及對團體的歸屬感等等。當過兵,接受過新兵入伍訓練的人 可能更有體會。當你離開了家(很可能是第一次),進到新訓中心時,你原有的社會關係徹底被切斷,雖然周圍全是人,但你的感覺像是被丟到一個荒島,必須完全 靠自己求生。

富士康的新人招募,氛圍與此相去不遠。人雖很多,但都是陌生人,人與人摩肩接踵,但由於管理上形塑,導致同事與同事之間的冷漠 與疏離;所以在鴻海,人們社會需求滿足程度應該極低。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受訪者說:「沒有人關心我。」第四層需求談的尊嚴,可能是鴻海軍事化管理下最不堪聞 問的項目。「我說一動,你做一動」的指揮方式,被指揮的人有什麼尊嚴可言?一個擺明了你就是機器人代用品的工作,能培養出什麼高度的自我期許?所以這一塊 即使不是繳白卷,分數必然也是很低。

只能滿足員工低階層的需求至於金字塔頂的自我實現,唉,就別提了,這不僅是大部分人還追求不到的境界, 更遑論這些從農村來的窮二代子弟。

很冷血地一言以蔽之,這些自殺的員工,等於為了追求較高的待遇,不自覺地進到一個只能滿足最低階需求的環 境,卻死在所有較高階需求層次不滿足的問題。

鴻海最近計畫對大陸基層員工加薪二二%,如果沒有其他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說功利主義企業文 化的矯正、管理人員的再教育、疏通基層員工升遷管道、減少員工加班時間等等,有可能反而吸引更多人,錯誤地投入這個他們承受不了的工作環境裡。

我 曾經在中國某大企業推行TPS(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而貼近基層,深切了解許多中國農村到都市打工的人,為了溫飽一家人,咬牙打拚,忍受沒有尊嚴、動輒遭主管責罵的那種處境。要真正達到TPS 的目標,除了錢是不夠的,而是要教育他們所謂的品質意識,運用更高層次的激勵手段去激勵員工,讓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及公司產生認同感。

如果做 不到這樣,只能訴諸最原始的需求,甚至是利用恐懼感管理員工,這種管理動作到最後可能演變成精神虐待,員工只能在那邊「熬」,最後如果情緒潰堤,後果將難 以收拾。

最近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流行這樣的說法:給我執行力,其餘免談。鴻海在執行力上鮮有其他企業能超越,但是執行力必須建立在組織成員 的各層需求有起碼的滿足之上,管理者得想法子餵飽他們的各層次需求,而企業文化、願景與激勵,也不該被視為陳義過高的企管理論,而是企業經營者必須思考、 理解並且嚴肅看待的課題。

(作者高飛鷂曾任鴻海集團副總,目前退休,專研管理學及寫作)

代工產業的一堂課

壓縮 利潤的模式已走到盡頭鴻海集團接連發生的員工跳樓自殺事件,有兩個問題最值得重視,一是鴻海本身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台灣整體代工產業的問題。

在 事件發生的過程中,鴻海對外的處理方式,其實有待商榷。當跳樓事件不斷發生時,面對媒體的詢問,鴻海都沒有正面回應,一直等到郭台銘自己跳出來,帶著所有 記者到深圳龍華廠參觀,才算是對外有了交代。大家看到的是,為了到深圳坐鎮處理,郭台銘整夜沒睡,搭私人飛機往返深圳與台灣,忙完記者會又要再飛回台灣接 待大陸來訪官員,實在很辛苦。

很多人一定很納悶,鴻海集團內人才濟濟,有那麼多優秀的主管,一字排開至少十餘位副總裁級主管,難道沒有人可 以出來處理嗎?這裡顯現的接班問題,早就是郭台銘心中之痛。

從原先二○○八年要交棒,到後來宣布重出江湖,準備再拚十年,郭台銘把自己再度 推上火線,就像當年郭台銘語錄中講的:﹁領導人要以身作則,任何困難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場。﹂顯然,老郭披掛上陣,確實認真實踐當年的承諾。

郭 台銘曾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痛苦,你們看到的是我光鮮的時候,但名人並不快樂,如果現在我有機會選擇,我要選擇窮小子的日子。」用這句話對比記者會當 天,他稍顯浮腫的雙眼,不斷擦拭額頭上汗水的情景,似乎頗符合他當下的心境。

學習日韓轉向品牌發展

然而,潛藏 已久、更值得深思的另一個問題是,台灣代工產業長期競爭力的疑慮再度浮現。

鴻海的高效率,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經濟規模。一般來說,在台灣的工 廠生產線,通常五、六千人就已是很大的工廠了,至於大陸廠區生產線通常更大,但四、五萬名員工也算是很多了,位於深圳北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鴻海龍 華廠容納了近四十萬名員工,人口規模相當於中國一個中小型縣城。這麼多的員工,管理跨度(span of control,一位管理者帶領多少名下屬)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難度本來就很高。

鴻海的成功,就在於能夠把這麼龐大的人員組成,像軍隊裡 的排、連、營到師等,讓組織的運作有如部隊的效率,把許多國際大廠硬是比下去,透過這種效率化的運作,創造出驚人的成長,也創造當今世上無人能及的代工龍 頭。但是,跳樓事件卻透露出,追求效率極大化的同時,若無法照顧到員工身心平衡等需求,這個事業就會有極限。

從製造業轉向品牌發展,從過去 的日本、韓國都可以看到。二戰以後,日本也是從代工起家,但八○年代後逐步培養自己的品牌;至於韓國一樣循著這種模式,九○年代以後積極發展品牌,成功地 從製造代工過渡到品牌的經營。

若拿鴻海與宏碁相比,更可看出品牌與代工生意有著強烈的對比。宏碁目前全球僅六千餘名員工,但去年創造了五七 三八億元營收,也就是說,員工數只有鴻海的一%,但營收卻有鴻海的五分之一,可以顯示出品牌經營的效率。

若比較三星與鴻海兩大集團,更有參 考意義。三星電子集團去年營收達新台幣四.八兆元,鴻海集團則在二.八兆元,但三星員工約二十萬人,鴻海則有九十萬人;在員工平均年薪部分,三星為四.八 萬美元,鴻海則只有四○八六美元。

換句話說,三星只用不到鴻海四分之一的人力,每名員工平均薪資待遇是鴻海的十一.七倍,卻創造出鴻海一. 七倍的營收。

重新思考定位才是台灣之福三星與鴻海都是電子業中的佼佼者,也是韓國與台灣經營效率的指標企業,早期三星也是以代工起家,但八 ○年代以後努力發展自有品牌,並維持很大比重由內部工廠生產製造;因此,拿來與純製造代工的鴻海相較,更能看出三星在跨足品牌經營後,為企業所創造出的附 加價值與競爭優勢。

如今,代工產業的路愈來愈難走,除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缺工日益嚴重,中國政府也不斷要求提高工資,因此,鴻海不僅在年初的 缺工潮已調漲薪資,日前在員工不斷跳樓後,更宣布全面加薪兩成,這種經營成本不斷墊高的趨勢,也讓未來代工產業的經營更加辛苦。

如何追求效 率但又同時兼顧員工身心平衡,這是很難的課題。但人命關天,看到這些年輕生命的殞落,也許不能全部歸咎於鴻海管理階層,正如郭台銘所言,員工跳樓有許許多 多不同的原因,其中不乏感情與家庭等個人因素;但是,在台灣拚命走向不斷壓縮利潤的代工方向,這個路已走到極限的盡頭。

鴻海也許不是血汗工 廠,但台灣為數龐大的代工產業,確實都是靠著血汗累積出目前的成績,也許大家可以從這些跳樓事件中,重新思考台灣的定位,或許是台灣之福也說不定。

︵ 林宏文︶

鴻海擬加薪22%,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在大陸員工頻傳自殺之際,鴻海內部研擬的基層員工全面加薪22%計畫,也「恰巧地」曝 光;儘管鴻海強調加薪計畫與自殺事件無關,但消息一傳出仍引起投資人關注。外資甚至預估,加薪22%將導致鴻海每年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今年獲利將不 進反退。

花旗證券原本預估,鴻海今年稅後純益將成長9.8%,達917億元新台幣,每股稅後純益(ESP)可達10.69元。但如果鴻海為 中國數十萬員工全面加薪22%,今年獲利將萎縮至798億元,反將較2009年衰退4.7%,EPS則將下滑至9.29元。

如果花旗預測成 真,鴻海將是今年台灣一線電子廠中極少數獲利呈衰退的公司,也是鴻海上市以來,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外,第二次獲利出現衰退紀錄。

(謝 富旭)

世界工廠的一堂課

中國勞動條件改革可能走回頭路二○○八年正式實施的中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最低工 資、女性勞工育嬰假以及資遣費等規定,為中國勞工人權跨出了一大步。

然而,鴻海員工自殺事件卻凸顯出,︽勞動合同法︾的一大步,只不過是中 國勞工的一小步。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代名詞,龐大的勞工或許薪資稍微獲得調高,但依舊疲倦與過勞!

︽勞動合同法︾硬邦邦的法令,或許對保 障中國勞工基本薪資與工作權有一定的作用,但卻無法照顧到中國勞工的身心健康。

「過度勞動或工作壓力過大可能導致憂鬱症,嚴重者甚至會自 戕,先進國家如歐洲與日本對防止過度勞動有完善的法律規定甚至是社會保險,但這方面的探討,在中國依舊是一片空白!」鑽研勞動法的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 理教授林良榮指出。

那麼,鴻海員工自殺事件有可能引起中國政府當局的重視,深化勞動條件的改革嗎?林良榮對此發展感到很悲觀:「中國勞動力 市場依舊存在嚴重供過於求的問題,真實的失業率可能超過一○%以上,如果高失業率無法降下來,勞動薪資與勞動條件就很難有顯著的改善!」問題出在心理壓 力!

工總大陸服務中心輔導顧問蕭新永觀察,鴻海除了基本工資按照︽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基本薪資執行外,其他應該有的福利,例如社會保險、 文教娛樂設施等,都有提供,甚至比台商和大陸本土廠商都還要好,但接連發生事故,「問題出在心理壓力!」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薪資只是勞工人權的 一小部分而已,也是最基本的。況且,如果不長時間加班,鴻海大陸基層員工的薪資僅不過人民幣九百元至九百五十元間,以中國沿海的物價水準而言,物質生活仍 相當拮据。孫友聯認為,要改善中國勞工的心理健康,讓工作環境更人性化,期望中國政府介入的可能性是極低的,靠政府不如靠先進國家消費者與人權團體對其國 內品牌廠施加壓力,然後品牌廠再對鴻海這種代工廠施壓,要求改善勞動環境還比較實際。

中國勞動人權改革的阻礙

勞 動法專家與勞工社會運動者,不僅對中國政府的勞動改革感到悲觀,甚至還擔心因為○八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外資企業衝擊太大,中國勞動條件改革甚至可能 走回頭路!

林良榮去年走了一趟中國,並與當地勞動法專家交流後發現,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沿海的地方政府企圖自己制定規範較寬鬆的地方 勞動合同法,以挽回外資投資成長趨緩的頹勢。

「中國勞動人權的改革是一個糾結各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角力,以及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彼此拉鋸的問 題,複雜程度難以想像!」他歸納說。

尤其在中國政府試圖把「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一方面想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同時藉由提升人民所 得水準,發展內需經濟的政策十字路口之際,中國對勞動市場改革力道的「拿捏」準度就會特別謹慎。

因此,林良榮研判,中國政府不會以新的制度 或法令改革來解決勞動問題,而是會以「道德勸說」方式,引導大型企業逐步改善勞動條件。

在亮麗的經濟成長背後,中國勞工的憤怒卻與日俱增。 除了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外,最近日本本田與南韓現代兩家汽車大廠位於中國的製造基地也爆發嚴重的罷工事件。

薪資待遇與工作環境不佳固然是罷 工導火線,但中國貧富差距近幾年來嚴重惡化,恐怕才是工人不滿情緒的深層結構性因素。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的研 究,在中國,收入最高的一○%階層與收入最低的一○%階層,兩者的收入差距倍數已從一九九八年的十倍驟升至二○○七年的二十三倍。如何平息人數眾多廣大勞 工的不滿,將是中國執政當局與企業經營者未來的一大考驗。

︵謝富旭、羅弘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5

鴻海危機的六堂課

2010-06-7  商周





今年以來十三個接連自殺的富士康 員工,傳達出一個令人深思的訊號:台商管理的基本假設,已經受到嚴重挑戰。

同樣的管理方式,十年前,可以讓富士康工人躋身有房有車的「小 資階級」,現在卻讓新一代大陸工人痛苦得跳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大陸工人的工作目標,已經改變了,」中央大學EMBA執行長林文政觀 察,他們要的,不再只是一個能賺錢,卻冷冰冰的「冷酷工廠」,「他們要的是更人性化的管理,」林文政說,「他們已經用生命投下了一票。」

「能 靠嚴格紀律,要求大陸工人執行單調工作的時代,即將結束,」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分析。採訪過程中,從心理學者到人資專家,都不只一次的提出這個觀點。

以前台灣企業賴以高成長的假設,未來卻會是成長的絆腳石,最核心的關鍵是,企業該如何重新定位員工,才能再次激發大陸員工的潛力,創造成 長?該繼續相信用棍子和胡蘿蔔激勵員工,還是看見大陸員工的心理需求,把工作的控制權還給工人?

這是一堂昂貴的企管課,也是鴻海集團和台 商共同面對的問題,從這次事件裡,我們找到六個值得台商深入思考的管理迷思。

第一課:薪水越高產值越高?身心靈平衡的環境,更能激勵人心

過去鴻海集團對人性的基本假設是,只要給更多的錢,員工就會願意更努力的工作。鴻海給員工比同業更高的薪水,但卻限制員工的社會互動,郭 台銘相信,工作時間長一點,員工比較不會胡思亂想。

於是,工人變成執行SOP(標準作業流程)的機器,逾四十萬名深圳富士康員工離鄉背 井,住在三平方公里範圍裡,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同寢室沒有同鄉的人。

在生產線上,同事大多互不相識,禁止交談,點焊必須在規定的秒數內完 成。其間,不時會有幹部設下測試陷阱,如果中計,就要扣績效、被處罰。如此精密的控制,還是無法阻止員工「胡思亂想」,甚至自殺。

因為, 金錢的背後,工人們付出的是不自由、緊張和長期被孤立的心理壓力。根據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的名著《自殺論》 (Le Suicide),貧窮或有錢,並不是決定人是否會自殺的主要原因,他發現,自殺的高危險群,是突然失去自己堅信的價值,無所適從的人。

這 正可以用來解釋富士康內部的連續自殺現象。這些自殺者多半是剛進廠的年輕人,有些人在遺書裡表示,「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從,」他們原本抱著致富的美夢來 到工廠,希望像十年前的工人一樣翻身。然而,按照現實大陸的物價,他們工作十幾年都不見得能買車、買房。

環境改變,過去刺激績效的軍事化 管理方法卻未變,雙重壓力夾擊,令這些年輕人頓失目標,陷入茫然,跳樓就成了解脫的選擇。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陸洛分析,不管再怎麼努力 也達不到目標的無望感,和嚴重受挫的低自尊,是引發自殺的主要原因。陸洛是唯一在大陸土生土長、在台大任教的教授,她說,現在大陸工人要的,是對自己生活 的掌控感,和公司的歸屬感,「機械式的管理有其極限。」

藝珂總經理陳玉芬分析,現在西方已在提倡「健康公司」的概念,公司必須追求「身、 心、靈」平衡,身指的是工作環境,心是指員工關係,靈則是未來希望,顧及這些方面,對員工的激勵效益更高。

第二課:股東比員工更重要?能 顧及利害關係人,才能永續經營

另一個難題是,股東重要,還是員工重要?應把大部分資源投注在未來的成長上,還是放慢腳步,多考慮員工的立 場?

郭台銘的選擇,一直是全力為成長衝刺,鴻海集團每年成長的目標,就是三○%,沒人敢對這個目標說不,一旦這個循環停止,也沒人知道會 有什麼後果。

郭台銘用高薪與高成長雙軸,解決過程中的問題。因為快速成長,資本市場仍把營業額兩兆元的鴻海列為「高成長股」,願意給鴻海 高股價,鴻海也有更多錢可以分給員工,讓員工忍受更高的壓力。

不過,郭台銘也曾認知,招數有時而窮,郭語錄有一句,「做生意就跟『滾雪 球』一般,會越滾越大,哪天滾不出來,就變成它滾你。」

這回,壓力滾到郭台銘身上,富士康跳樓事件,顯示員工與公司的衝突性升高,「這已 經是員工生命權,和公司獲利間取捨的問題,」林文政說。若不面對,將影響公司的永續經營。在工運歷史上,工人破壞機器、暴動的例子,並不稀奇。

過 去,股東第一,是歐美企業信奉的天條,但是在恩能(Enron)及世界通訊(WorldCom)的會計醜聞、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引發的金融海嘯後,所有人開 始思考,這些公司雖然都替股東賺了大錢,卻過度犧牲其他人的利益,導致公司無法永續經營。在歐美,公司的經營觀點已經從股東至上主義 (stockholder approach)轉向到利害關係人主義(stakeholder approach),要兼顧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供應商、投資人等),公司才能永續經營。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把企業視為一個「社 會機構」,他向來不贊成把人視為機器,更不贊同把經濟簡化到只剩金錢。他曾疾呼,不該把員工視為資產負債表中的成本,而要把他們看作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 透過管理技術提升,增加員工的生產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許士軍比喻,這個改變,是重要的典範轉移,「就像用弓箭打仗,遇到帶槍的人, 無論弓箭用得再怎麼純熟,都是輸,」同樣的道理,面對中國工人的改變,如果只是把強調紀律的管理技術再改良,忽視員工的其他需求,絕不可能在下一階段競爭 中勝出,「除非你遷到其他更窮,能接受你嚴格紀律的地方,」許士軍說。否則未來做決定時,就要把員工的需求納入考慮。

第三課:好員工可完 美複製?態度、性格與領導技巧難如法炮製

郭台銘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從英特爾學來的一個重要概念:完美複製(Copy Exact)。一個成功的做法,可以複製;一個好的員工,也可以複製。

這是鴻海的成功核心,每一個工作的職能,都按照過去的經驗,定義得 十分仔細,一個好的經理,該有哪些能力,該如何訓練,一清二楚,員工升級,要通過考試;鴻海集團的成功經驗,一路從最高階傳遞到最下層的線組長。

但 是鴻海的快速擴張,讓管理能量跟不上公司每年三成的成長幅度。有形的技巧、知識可以精確的複製,但無形的態度、性格、領導技巧,卻無法如此。就像玩比手畫 腳,同樣一個動作,從第一個人傳到最後一個人,領會的意思天差地遠。

另一個問題是,過去造就這些成功經驗的外在條件已經改變,鴻海剛到大 陸時,工人會在車間大小便,有必要進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但是當新世代工人的挫折忍耐力越來越低時,還能不能繼續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其實大有問題。

一 九五九年,美國管理學者潘羅斯(Edith Penrose)提出的企業成長理論(Penrose effect),已經解釋了鴻海目前遇到的問題。這個理論認為,真正限制一家公司的要素,不是資金,也不是技術,而是公司的管理能量。當公司只專注衝刺下 一年的成長,無暇提升內部的管理能力,最終將因為管理能力不足,遇到成長的瓶頸或極限。

第四課:人性化管理效率低?能自主控制者,效能與 良率反而高

鴻海的管理模式,建立在一個古老的人性假設上,人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管理學裡,也有這樣的爭論。一九 六○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教授麥格里哥(Douglas McGregor)在《企業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書中,提出兩種理論,X理論認為人天生不願工作,必須透過紀律、獎懲,才能讓員工動起來,一不小心,員工就會偷懶。Y理論則認 為,人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會主動配合組織的目標,就像看到公司即將失火,不用命令,員工自動會想辦法滅火,減少公司的損失;這可說是心理學家馬斯洛( Abraham Maslow)一九四三年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論的應用。

鴻海採行X理論,但心理學和製造業的發展案例都證明,人性化的管 理不見得會降低效率。

在心理學裡,有一個著名的「自主控制」(autonomy control)實驗,實驗者比較兩組工廠裡的工人,一組工人完全無法控制生產線的速度,生產線送來一個零件,就組裝一個零件;另一組工人前面放了一個按 鈕,每按一下,生產線才會送來一樣零件,工人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調配生產速度。

結果顯示,有自主控制的工人,生產效率不輸完全被動的工 人,因為,能自主控制生產速度後,工人會願意競賽,證明自己的效率高。

在生產設計的理論裡,也早已不認為生產線上的工人,只能重複單調的 工作,透過工作輪調,訓練一個工人的多種能力,更能提高效能和良率。

豐田式生產就是一例,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把生產流水線,改裝成三到五人 一組的U型工作站,像打籃球一樣,互相補位,合力完成工作。同組員工可以提議改善生產方式,自行調整生產順序,學習其他人的工作方式,從中找到自己的價 值。

一輛三萬個零件的汽車,豐田的生產線十小時可以組裝好,不良率是百萬分之七,遠比台灣電子業千分之五的水準低。善用員工智慧,兼顧人 性和效率,是豐田站上全球車廠之王的關鍵。

「沒有人喜歡自己只是螺絲釘,工作一成不變,只是聽命行事,不知道為何而忙,豐田做的事很簡 單,就是真正給員工思考的空間,引導出他們的智慧。」豐田生產模式發明人大野耐一在書中留下這段話。

第五課:信任感不影響管理?缺乏信 任,老闆恐淪為員工提款機

台幹和陸幹之間的信任問題,是鴻海累積管理能力的另一個阻礙。

最早成立的富士康深圳廠已有二十 幾年的歷史,逾四十萬員工當中,台籍員工只有三千多人,卻掌握大部分的資源,深圳廠的四十萬名員工中,陸籍幹部最高只能升上協理。

這不只 是鴻海的問題,林文政回憶,有一次他應邀到大陸和一家台商的高階主管面談,三十個主管裡,有八個是大陸籍,令他驚訝的是,談到大陸主管的表現,幾乎所有的 台籍主管都對大陸主管給了負面評價,林文政仔細觀察大陸主管的表現,再和人資查核,發現「他們的表現,都相當的優秀,」林文政說。

「如果 你是台籍主管,你會不會把你的管理知識全部都教出去?」一位台商說,不管是怕對方跳槽,還是怕被取代,背景不同造成的信任問題,都變成公司內管理能量累積 的阻礙。

在組織行為學裡,曾有一個關於信任的知名實驗。實驗者在校園裡,替「南加大福克斯博士」舉行演講會,邀請醫生、心理學家、公司主 管參加,儘管演講者的用辭模糊不清,深奧難懂,所有人還是給予「福克斯博士」非常高的評價,事實上,這個「福克斯博士」只是實驗人員精心訓練出來的一個演 員。

「信任是溝通的基礎」,大陸清華大學出版的《管理溝通》一書中解釋,沒有信任,原本可靠的資訊也沒有溝通的基礎。「信任會帶來信任 (trust brings trust),」陸洛觀察,由於兩岸的過去的特殊背景,很容易把對方污名化,缺乏信任,大陸員工很快也學會只把老闆當成提款機。

第六課: 加薪能減低離職率?留住人才,先找到員工幸福感來源

在富士康深圳廠,作業員的流動率在三五%以上,今年平均每個月都要招募一萬多名員工。 平均每三個人,只有兩個能撐過一年。但並非每個廠都有高離職率,山西廠就不然。

差別不是薪水,而是員工的社交生活。在龍華,外地來的員工 大多住在單身宿舍裡;在山西,大部分員工都是當地人,為了避開對手挖角,鴻海把最重要的模具人才都集中在這裡,儘管工作辛苦,但下班之後,員工就可以回家 吃飯。林文政觀察,這裡的人際互動比龍華廠頻繁得多,「山西廠附近,有相當多的賓館,」除了工作,山西廠員工談戀愛、交朋友的活動比龍華廠員工多。

「人 都有歸屬感的需求,」陸洛分析,被群體認同的歸屬感,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都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在馬克斯的理論裡,當人自身的需求被忽 視,完全被工作支配時,就開始進入「異化」的過程,在工廠,工人只會重複生產線上的單調動作,慢慢變成自己都不認得的面貌,慢慢變成機器的一部分,甚至忘 了自己的夢想、個性,變成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人。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滿足員工的心理需求,無論給多少錢,都不如讓員工回家吃飯,更能降低員工的自殺率。

總 結來說,郭台銘的根本功課是,該不該尊重個別差異?這不只影響鴻海的勞工,也影響鴻海的未來。因為在高速成長的紀律下,鴻海的十個部門,不論屬於什麼樣的 產業,前景如何,都被要求動作一致,每年達成三成的成長目標。

「這妨害各事業部培養自己的管理能力,」一位鴻海主管觀察,鴻海每個事業 群,都是營收上千億的公司,所處產業不同,管理方法、策略也應不一樣。

郭台銘過去一直相信,只要維持高速成長,管理上的小缺失、集團間的 差異,就可以被忽視,這造成各事業群沒有時間去培養自己的管理能量,無法針對自己的特性和需求去配速,導致管理能力嚴重不足。

解決方案 是,讓一個鴻海拆成幾個不同的公司,只不過,郭台銘不提,也沒人敢拍板。

這次的跳樓事件,預告一個重要的變局,也指向同一個結論:從今年 開始,台商擅長的勞力密集生產模式,將面對更嚴苛的挑戰,成本也將更高,光給錢,已經無法解決大陸員工日益升高的生活壓力,必須能跳出舊有的管理迷思,才 能突破管理能量不足的限制,面對不再有廉價大陸勞動力的新世界。

延伸閱讀:股東、員工誰重要?──公司經營兩派觀點

股東至上 主義(Stockholder Approach) 著重:利潤企業倫理:公司僅對股東負責主張:為求利潤,讓資源運用效率極大化,就等於盡了社會責任代表人物:美國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

利害關係人主義(Stakeholder Approach) 著重:社會責任 企業倫理:公司應對股東、員工、供應商乃至於社會大眾等所有利害關係人負責 主張:公司經營影響面甚廣,須調和、平衡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利益 代表人物:美國企管學者Edward Freeman

資料來源:《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延伸閱讀:哪一種管理最有 效?──員工管理兩大理論

X理論 對人性假設:人會好逸惡勞、工作越少越好對員工行為假設:對集體目標漠不關心,對工作缺乏進取心、不愛變革管理方針:恩威並施,一方面用制度強迫、處罰, 另一方面用金錢報酬換取員工效力和服從

Y理論 對人性假設:人類不會天生討厭工作願為集體目標努力,希望在工作上發揮才智 對員工行為假設:激發員工積極參與管理和決策,擔負更多責任、並滿足 管理方針:自我實現的需要

資料來源:《企業的人性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65

三堂課 滙豐銀奪大陸百家據點


2010-6-14  商業周刊





台灣金融業登陸,就等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訂後,將正式鳴槍起跑。

然而,中國金融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根據普華國際財務顧問五月初剛發表的《外資 銀行在中國》調查報告,被調查的四十二家外資銀行總經理及資深主管普遍認為,目前中國銀行業最困難的部分是「來自本地銀行的競爭」。

在中 國四大行(指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四家國有銀行)綿密的網絡,以及近百家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下,台灣銀行西進困難重重。

六 月九日,滙豐銀行在中國的第一百家據點(編按:包含分行、支行和子行)正式開幕,成為中國外資銀行中的首例,遠遠領先其他同業。滙豐搶下外資銀行在中國發 展腳步的第一,避免與中國本地銀行正面交鋒,其在中國發展的三堂課,是台灣銀行業最好的借鏡。

第一課:參股站穩腳步 培訓當地人才,換取信任

第一,參股站穩第一步。滙豐在二○○一年起,重新大舉返回中國市場,挾著豐沛的資金,一口氣入股了上海銀行、交通 銀行、平安保險等,拿下中國市場的第一張門票。

過去兩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台灣銀行業者效法滙豐,藉由參股站穩第一步的機會又出現 了。瑞銀亞太區財富管理研究金融分析師何偉華強調,因為大陸的城市商業銀行或地方性銀行資本較小,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加上新巴塞爾協定等國際規範, 「所以他們對資本需求也多一點。對其他銀行入股也多一點興趣。」

台灣銀行業入股大陸地區性銀行機會來了,然而取得戰略夥伴的信任,順利參 股和融入,才是日後業務能否順利推展的關鍵。「有些銀行還沒有進去就說要換人……,肯定不成功,百分之一百不成功。」滙豐銀行首位華人行政總裁王冬勝分 析。

滙豐取得夥伴信任的做法,就是培訓大陸銀行業人才,擴大雙方交流。滙豐參股交通銀行之後,就協助交行一百多位高階主管分批到倫敦接受 為期三週的訓練,由倫敦四十多位高階主管和顧問替他們上課。「跟交通銀行打交道,需要很長時間讓他們信任我們,」王冬勝強調。

當年入股交 行、平安保險等,協助改善其體質、打消壞帳,讓滙豐這兩年能坐收投資的盈利,也繼續擴大在中國的布局。

根據滙豐二○○九年的年報,當年度 在中國內地十六億三千二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三十億元)的稅前利潤中,有高達九三%、相當於十五億二千一百萬美元來自參股、合資等聯營公司。

第 二課:專注客層區隔 鎖定富裕人口,精準設點

第二,跟著高階客戶設點。雖然一直都是中國眾多外資銀行中,跑得最快的一個,但是滙豐對於自 己本身分行和支行的設點邏輯,卻有一定的專注。

對滙豐來說,雖然現在已經有高達一百家據點,高居外資銀行之冠,但跟中國國內四大行動輒上 萬個據點相比,滙豐絕對不可能在一般的零售市場勝出。

「中國市場非常的大,重要的是要專注,專注在你擅長的事情上……,所以我們在中國刻 意做了一個選擇,我們不可能對大眾市場做金融服務。」滙豐銀行台灣區總裁韋力行分析。

因此,滙豐在中國一開始就設下了專注高端市場的策略 目標。位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渤海附近區域的富裕客層,就成了滙豐在選擇分行和支行地點時的重要考慮。

王冬勝分析,滙豐在選擇分行 地點時的考量指標多達二十項,當地的收入水準是重要考量的目標,除了人口數量、當地國內生產毛額(GDP)這些基本指標外,包括當地有沒有大型外資投資、 當地高階客戶的收入水準,以及開放的程度等都是考慮的標的。「二十個指標都能達到,我們就開分行,」王冬勝說。

分行設立之後,再視區域人 口分布,只要一個區域大約有十到二十萬的富裕人口,就可以考慮開設兩到三家支行。

第三課:搶攻台商生意 布局兩岸三地,整合資源

第 三,利用兩岸三地網絡搶攻台商生意。抓住中國本地銀行最弱的一點,就是擴大自己的優點,除了港商與外商客戶群,滙豐看中的就是縱橫兩岸三地的台商生意。因 此在二○○八年收購完成中華銀行,建立兩岸三地完整的網絡。

為了拿下台商業務,除了從台灣派駐三十多位人員到大陸負責台商業務,在上海、 蘇州、廣州、佛山、東莞等台商密集的區域成立台商小組外,滙豐也利用三年前所建置的「全球聯繫」(Global Links)系統,整合兩岸三地各種機會,不漏接任何一球。

舉例來說,韋力行解釋,當台灣的客戶關係專員知道一位客戶有興趣在中國與銀行 往來,就會立刻將這個客戶的資料輸入「全球聯繫」的系統。對岸就一定會有相關業務人員把球接起來。

「一旦輸入系統,我們就能確保對另一端 一定會有所回應。」韋力行強調,「他們一定會收到這個訊息,有所行動,不然系統就會自動送出警告。」此外,每個月滙豐台灣、香港和大陸的團隊也會進行視訊 會議,追蹤開發業務的進度,以確保台商不漏接生意。

對滙豐這家百年老店來說,中國是未來成長的機會所在,更是一個需要智取而非力拚的市 場,從參股拿下進入市場的門票、專注客戶區隔到整合兩岸三地資源,是滙豐過去十年大陸布局最重要的三件事,這也正是現在才準備到大陸發展的台灣銀行業者來 說,最寶貴的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0

三堂課搞定你心中的「賈伯斯」 通過「蘋果式淬煉」 找出核心價值

2010-10-04 TWM  
 

 

當你的老闆變成嚴厲的「賈伯斯」,當你的客戶變成追求完美的「賈伯斯」,你如何讓他甘願從口袋掏錢買單?

台積電前人資長李瑞華,用台廠搞定蘋果的精神,淬煉出你我必學的三堂課,讓人人都能搞定心中的「賈伯斯」。

 

撰文.賴筱凡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老闆是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如果你的客戶是賈伯斯,如果你的保單、產品是要賣給賈伯斯,你有沒有自信搞定他?

千篇一律的黑色上衣、牛仔褲,戴著銀色金屬框眼鏡,這就是賈伯斯,鮮明的個人特色,再簡單不過,就如同他對蘋果產品設計的要求,但賈伯斯對產品內容、細節卻吹毛求疵到極點。然而,在一台iPad成本中占不到二○%的台灣廠商,總能用最好的服務、最尖端的技術、最有系統的管理方式,讓賈伯斯願意買單。

所以,只要你能複製台廠的精神,強化台廠爭取蘋果訂單的每個細節,通過「蘋果的淬煉」,人人都可搞定賈伯斯。

看在台積電前人資長李瑞華眼中,台廠的精神絕對可以落實到每個人,曾在通訊大廠朗訊工作過的他,被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相中,從朗訊挖角到台積電,至今在台灣、大陸大學裡開課,不但熟知跨國企業文化,更了解兩岸人才素質差異。

 

第一課:隨時待命

 

讓你的客戶滿意到閉嘴

像蘋果之於台廠這樣的關係,其實並不局限在科技產業,凡是競爭激烈的產業,金融、傳產也都會面臨到相同的國際競爭,因為在全球化的框架下,跨地區、跨文化的競爭,當你行經許多國家,感受也就越強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滿足客戶的每個需求,不然,就得把位置讓出來。」看遍各國人才,李瑞華很明白,只有讓客戶滿意才是王道。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或許你得二十四小時待命,就為了不漏接客戶的任何一通電話;或許你得從台灣飛到大陸去,就為了解決一個零組件不相容的問題;或許你得放棄所有的休假,就為了客戶只有周末有空開戶、聊保單、看房子。

所以,「蘋果的淬煉」第一課,沒有訣竅,就是讓你的客戶滿意地閉嘴。

 

第二課:敢於不同

受制上游 反創出特有模式在不到二○%的淬煉裡,能擠進這個贏者圈的供應商,大部分生產的不是獨創零組件,也沒有像三星一家獨大的議價能力,他們多數隱身在小工業區裡,卻都能搞定他們共同的大客戶賈伯斯,靠的就是差異化。

「除非你往更上游發展,要不然你就得做出差異化。」站在李瑞華的觀點,身在職場的每一個人,如果你拿不出比別人更好的能力,你就得想辦法同中求異,舉例來說,每一位基金理專銷售的幾乎都是相同的產品,你能不能提供更特別的服務?這就是差異化的致勝關鍵。

對於蘋果這些供應商來說,他們做到的正是在各方面的差異化,你可以在研發實力上投資,讓產品良率比對手好,你可以在服務、交期上,做到讓蘋果更滿意,「最不得已的情況下,沒辦法做出差異性時,才考慮cost down(殺價)。」所以,今天如果你的老闆是賈伯斯,你能不能在十個同事之中,做出你的差異性,即使是最基本的文件格式,甚至是簡報時的風格,凸顯出差異性,如何能擁有更特殊的差異能力,讓台廠搞定賈伯斯的精神再演進。這就是「蘋果的淬煉」要教的第二課:差異化。

 

第三課:智取而不力敵

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 正達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努力嘗試學習,任何事都是有可能,放到每個人身上,其實就是要你多用腦袋思考,如何才能靠著不斷學習推進,讓自己工作得更聰明。

「其實台灣人的特點是刻苦耐勞,但世界運轉到二十一世紀,大陸靠著work hard(努力工作)已經追上來,台灣人得work smart(聰明工作)。」李瑞華說,隨著大陸經濟起飛,用勞力來賺取報酬,台灣人已經不能與大陸人匹敵,台灣人必須要像歐美人一樣,學會如何用智慧來工作。

「力拚」的年代已經過去,台灣靠著勞力加工創造一九七○年代的經濟奇蹟,但現在後有追兵,大陸苦學的精神,絕對不比台灣差,台灣人得學著「智取」。

「別人要來搶我們的飯碗是很正常的事,你必須學會的是搶更高階的飯碗。」從李瑞華的角度看,大陸廉價勞力的競爭性已經大大提高,光是從近幾年來,大陸科技廠急起直追,就可見到端倪。

因此,在這場世界級的競爭開賽下,你必須把每位客戶、每張訂單、每位主管,都當成追求完美的賈伯斯,用台廠「蘋果的淬煉」精神,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因為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而不是短暫的百米賽跑。」你必須將心態、體力都調整到最佳狀態,就像晶技將服務「S」級客戶的思想,深植進每名員工的骨髓裡,確實貫徹台廠「搞定賈伯斯」的精神,才有機會在這場競爭中勝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9

投機大師 未曝光三堂課

2010-11-29 TCW




第一課:買好公司股票 就賺得多,錯!

問:一個優秀的投機家需要具備那些特質?

答:敏銳的洞察力、直覺和怪念頭。

敏銳的洞察力,指了解事情的關聯,並且從不合邏輯的紛亂中區分出邏輯來。直覺,也就是長年在交易市場取得的經驗和生活經驗。怪念頭,使人把一件事和所有可能的事情——好的和壞的事情,放在一起考量。

同時也必須具備自我控制力和靈活性,以便坦承我們弄錯了。另外,優秀的投機家在想法成真之前,又必須耐性十足,心臟很強,仔細思量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對這些事件的結果心懷感激。

當他獲致成功,絕不可乘勝追擊,反而要謙卑低調。千萬不可吹噓自己的成就,因為正如許多長年進出市場的人所堅稱:從市場賺來的錢只是借來的,下一次就得付出高昂的利息償還回去。市場是一個放高利貸的人,投機家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必須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問:哪些是投機客最差勁的特質?

答:頑固、冥頑不靈。我們的確要有信念,但當發覺自己犯了錯,就必須當機立斷,然後跳船。

我說的並非一百元買進的股票跌到九十元的那種錯誤,而是在論述的結構中發現錯誤,或者注意到有一個戲劇性、出乎意料的事件出現了,所以優秀的投機家要將無法估計的東西納入考量。

問:哪個行業與投機客最相似?

答:醫師最像,律師、政治人物或商人也有點像,但工程師、國民經濟業主或者企業主絕對不像。

問:為什麼醫師這行業最像投機客?

答:進出市場的人和醫師一樣,首要之務是診斷。市場為什麼下跌或上漲?從診斷產生治療、癒後,以及所有其他的考量。

進出市場的人和醫師一樣,一旦發現走錯了方向,就必須修正行動,做出新的決定。投機買賣是一種藝術,一如醫學被形容為一種治療的藝術。

相反的,工程師的思維屬於純粹數學,且須精確對立。無論什麼情況,工程師都不該被直覺牽著走,而投機家或多或少都得倚賴直覺,直覺不可少。律師則不太相同,雖然他也應該具有想像力和直覺,但其思維必須被牢牢的禁錮在法律的框架內。

問:那麼,投機家應該怎麼想、又應該怎麼做呢?

答:投機買賣是一種哲學,不停的權衡贊成與反對,必要時(我強調,必要但不確定何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一個有數學頭腦的人,很適合市場的投機買賣,不是因為市場某部分建立於數學上,而是因為數學是一種邏輯思考的訓練。但日常生活、追求企業利潤以及專研技術的人,是市場邏輯的最大敵人,符合市場邏輯的,看在一般人眼中,經常顯得不合邏輯。

股票上漲、下跌,不是因為它本質好或不好,而是看它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如果情況顯示,某支股票將要或有可能轉往有利的方向發展,我們就應該趁其某一季度業績報告不佳時,買進那支股票。

依照日常邏輯思考的人,怎麼會買一支將要破產公司的股票?但一家逆轉前的企業的股票,讓我們賺大錢的機會,比一般股票高得多。因為一家介於破產與償付能力 之間企業,日後獲利的爆發性,比經營良好的企業大得多。一家幾乎破產的企業,只要最後沒倒閉,它的股票會就可能上漲好幾倍。而一家健全的公司,雖然獲利也 穩健,但反映在行情上的成長空間,卻相對比較少。

一個原本破敗的個體,若因情勢逆轉,可能重燃生機,而其發行的證券,就是賺錢機會。二次大戰之後的德國外債,就是好例子。不少德國地方政府,在戰前,曾以 美元、英鎊、瑞士法郎、荷蘭盾、法國法郎等等發行債券。德國戰敗後,這些債券當然很不值錢,一九四七年,我在巴黎交易所以二百五十法郎的價位,買到票面一 千法郎價位的類似債券,三年後,竟以三萬五千法郎的價格賣出,這是在我交易所生涯中,最大的投資收益之一。

第二課:經濟成長絕對有利股市,錯!

問:請您舉個例子告訴我,交易市場中,看似不合理卻能夠合乎邏輯的論點?

答:舉例來說,人們相信一段持續性的經濟成長,絕對有利於股市行情;錯!經濟成長需要大量資本直接投入,如果銀行吸走大部分存款,留給投資有價證券的不太 多,那市場還是漲不起來。更有甚者,銀行會提高利息,以便煞住隨經濟繁榮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所以經濟榮景有利的結果要過一陣子之後,才會展現出來。

當行情在升息的壓力下趨緩,許多計畫中的投資將被延後,銀行突然有許多流動的錢,開始調降利率。發行鈔票的銀行不再踩煞車,股票可以上漲了,好讓先前活躍的新投資獲得較大利益。

問:碰到危機時該怎麼辦?

答:股市於景氣衰退時開始上漲,因為當商業及投資環境疲軟不振時,需要的資本和金錢也同步減少,少量的錢,就足以讓股市上漲。

加上,不少錢都堆在銀行裡,閒得發慌,雖然錢存起來有利息可拿,但利息其實比股票收益或股利還要低,這時資金,就會從銀行體系中逼出來,使得交易市場活絡,股市當然就會上漲。

相反的,景氣佳的時候,會有許多新的股票上市,也加入競逐資金的行列,這對老的、已經在市場被操作的股票來說,就是一場危險的競爭。這有點像二手車市場, 如果車市突然轉佳,汽車工廠必須等上好長一段時間才能供貨,此時二手車的價格就會漲,甚至比新車還要高。相反的,如果工廠推出特惠、打折或送禮,二手車市 場就趴到地上。

問:總結是什麼?

答:應該反週期操作,不考慮股市大眾的想法。

問:如果景氣不能當作唯一指標,那麼影響交易市場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答:股市要上漲,流動資金與景氣,必須同步正向發展,才會真正有利於投資大眾。大眾口袋有錢、也有意願買進有價證券,股市才會真正上漲;若存戶荷包不豐, 或無意購買股票,股市便下跌。市場上經常出現的,是一個因素屬正面,另一個則為負面,如此便不會有較大波動,只會有較小的起伏。

但這對當日沖銷的人而言,其實是一個很理想的市場,而且,直到兩個因素同屬正面或負面之前,會一直這樣下去。當兩個因素同屬正面,上升運動於焉形成,甚至製造出一次回光返照、歡聲雷動。若是兩個因素都往負面發展,就會出現戲劇性的倒退,恐慌:使人抑鬱得要死。

流動資金和景氣也可以相互影響,降息能改善景氣,景氣不佳則相反的導致流動資金短缺。譬如擔憂政治衝突造成世界危機,或者擔心信貸市場緊張,所產生的影響就是負面的,因為投資人在此時,就算有錢,也不會有長期持有證券的打算。

問:不論環境如何改變,您仍堅信不疑嗎?

答:沒錯!千萬記得,公司體質好壞,不是決定下跌或上漲的最重要理由,所有市場的漲跌,都是由需求強度或者供給強度來決定,需求大於供給,市場就漲,反之就下跌。所以想要投資股市,必須分析供給或需求。

問:您自己在做決定時,是先考慮流動資金,還是先判斷大眾心理?

答:我個人做投資決策時,通常先看流動資金水位,因為大眾的心理飄忽不定,可能一秒鐘之內,就從一個極端陷入另一個極端。

流動資金的發展,以短時間內,我們至少可以透過觀察央行的決策、大型銀行貸款策略的走向,找到資金流向的線索。股市就像匈牙利的吉普賽街頭藝人一樣,不斷重複:「不給錢,就沒音樂!」金錢就是股市的音樂或燃料。

想像有一個大浴缸和一個小浴缸並排陳列,大的浴缸代表整體經濟成長產生的資金,小的浴缸則為注入到股市的資金。

經濟成長會帶來存款增加、外匯流入、貿易收入增加以及外國資金流入,代表資金供給面的水,大量流入大浴缸中,若在此時,私部門及公部門投資減低,資金需求 面相對減緩,整體資金進入大於流出,大浴缸內的水平面會上升。當水溢出來時,就流到小浴缸,也就是股市,然後把行情往上拉。一旦反過來:注入大浴缸裡的水 的速度比流掉的快,就沒有水留給股市這個小浴缸,行情於是下跌。所以,我們應該密切注意著大浴缸的水位。

第三課:分析股票好壞最重要,錯!

問:解釋一下「猶豫」與「固執」的意思?

答:固執投資人擁有四個特質——想法、耐性、有錢,當然也包括好運。「想法」,是說有意買股票的人必須對未來股市發展,有些想像、點子,甚至是一種信念。 他也必須有「耐性」,指的是心臟強大,好比以一百元買進的有價證券,跌至八十元,或者股價原地不動,他也不會覺得乏味,或是一下子失去持有的勇氣。

但是,為了要撐下去,他當然應該擁有一筆足夠的「金錢」。我指的不是絕對的一大筆金額,而是相對的一大筆錢。如果一個省吃儉用的人擁有一萬元,只用了六千 元買有價證券,那麼他就算是擁有足夠的金錢;但若一個身家上千萬的人,買了三千萬元有價證券,並且欠了兩千萬元,那麼他就沒有足夠的錢能讓他耐心等待。

如果沒有同時具備想法、耐心和金錢,就很容易成為猶豫投資人。沒錢時,光有耐性也不夠;但當他有錢卻缺乏信念或想法時,也不具備耐性。即使他有錢又有信念,但沒耐性,也無法撐下去。

一般而言,如果大量的有價證券為猶豫投資人所持有,市場很容易過熱,這種情況叫「買超」(overbought)市場,聰明的投資人,此時應該反向「賣 出」持股;反之,當猶豫投資人拋售持股,大量有價證券轉而握在強而有力的手上,市場會變得冷清,我管這種情形叫「賣超」(oversold)市場,聰明的 投資人,此時就應該買進。

問:一個被猶豫投資人「買超」的市場,會有哪些後果?

答:一個「買超」、有貸款負擔的市場危險無比,甚至隨時崩盤,這就是典型的「不切實際的市場」。一大堆素無經驗、舉棋不定的股票持有人,只會受氣氛傳染, 火速跳上行駛中的火車。他們一無經驗,二缺強大的神經,況且財務狀況也不容許他們買股票。也許他們因此還花了為了別的目標而存下來的錢,遑論貸款來買股 票。

問:一個「賣超」的市場又會怎麼樣?

答:如果大量有價證券在固執人士的保險庫裡休養,隨便一則好消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好消息,也會使這個市場,火箭般一飛沖天。固執者手上的有價證券越多,擴張的程度就越劇烈。

問:如何確定市場「買超」或「賣超」?

答:我們判斷時應該把過去幾個月、幾年中成交量之發展納入考量,如果一段長時間內的行情——假設幾個月以來——成交量不斷成長,我們就可以揣測,有大量的股票從固執投資人的手上,轉到了猶豫不決投資人那兒;成交量越高,轉手的越多。

價格飆升之時,會買的唯搖擺不定之人,固執投資人賣掉之前價格下跌時,他們堆在保險庫中的貨物,而且只在行情上漲時才會賣出。這種波動會一直持續下去,直至大量有價證券,再度回到猶豫的人的手中,然後他們等待著,其他猶豫投資人繼續買下他們手上的有價證券。

猶豫的投資人,雖然希望以較高的價格出售他們的股票,但如果缺乏更多的人跟進,股票價格就會下跌,賣不到好價錢,他們只好降價求售,接著,一個新的、慢半 拍的買家階層就可能登場,尤其是政府受發行鈔票銀行之協助,透過不同管道(稅賦政策及其他),資金持續注入經濟活動中,金額超過工業和經濟發展所需,資金 就會從大浴缸有更多水溢出,流入小浴缸中。

如果成交量持續增加,價格仍舊下跌,猶豫的投資人就會以低價全部出清手中持股,股票從猶豫投資人的手上,再度轉回固執投資人手中,再次抵達固執投資人的保險庫,直到日後市場上的價格上揚為止,然後向上運動重新開始。

行情低迷時,固執投資人持有有價證券,猶豫投資人則握有金錢;繁榮興盛到達頂點時,固執投資人有錢,而猶豫投資人有有價證券。現金與有價證券之間擺來盪去,就是股市永恆的循環。

問:從這些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答:成交金額小幅倒退肯定不妙,表示接下來還會再跌;大幅倒退是好現象,成交金額縮得越快越急,代表有價證券大量落入堅強的人手中。成交金額大而行情上漲 就不太妙了,因為買股票的都是些虛弱的人。成交金額越大,對市場就越不利,因為會有更多投資人加入,事情只會更糟。行情上漲而成交金額卻小,是好事一樁, 因為行情雖然延後,但固執投資人保險庫中的大量股票尚未出籠呢!

既然今天的買家過兩天將成為賣家,與其分析有價證券的品質,不如分析今日的買家品質應該更為重要;反之亦同,也就是賣家的品質比所賣出的有價證券之品質來得重要。假使股票持有人的品質不佳,體質再好的有價證券也有下跌的時候!

【延伸閱讀】《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金錢遊戲》、《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證券心理學》三書,全新修訂版訂於2010年12月底由商業周刊出版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76

七十五歲「高齡」入市 勤學快速累積功力 亞洲股神傳授給小股民的三堂課


2011-5-30  TWM




李兆基近年從香港樓王轉作「亞洲股神」,這個一百八十度的人生大轉折,豈是易事!

《今周刊》帶你透視亞洲股神的「打造過程」,天下絕無白吃的午餐,這是股神送給小股民的投資三堂課。

撰文‧劉俞青

市場上號稱投資大師者所在多矣,但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像李兆基這樣。

二○○八年底,全球金融風暴猶在核爆中心之時,李兆基接受香港《壹週刊》的專訪,當時李兆基以個人名義成立的「兆基財經」基金已從最高時的二千億港幣,「唔見一半」(不見一半),「亞洲股神」與所有香港股民一起「坐艇」(套牢)。

第一堂課:接受失敗

坦言會看錯 雷曼風暴慘賠四十億港幣但四叔並未迴避媒體採訪,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已讓人佩服。而且他在採訪之中,還坦然拿出風暴前自己推薦的個股計算,當時他建議買 進五大中國國企股,與放空五檔美股,到金融風暴發生後,中國國企股跌幅四成七,而放空的美股跌幅七成七,如果投資人按此建議操作,他拿起計算機按一按說, 「還倒賺三成多!」即使面對金融風暴,他所推薦的標的仍然獲利,果然頗有股神風範!

但話說回來,四叔也坦言,自己也會看錯虧損,因為他也是雷曼兄弟苦主之一。根據他自己向香港媒體表示,光是雷曼兄弟的債券商品,就讓他虧掉超過四十億元港幣,但這似乎無損他在股民心中的地位,因為「坦然面對失敗」,或許正是學習投資的第一堂課。

四叔個人的投資公司「兆基財經」,成立於○四年底,當時的他已經「高齡」七十有五,而且早已當過香港首富,事業成就斐然;對多數人而言,此時多半已經含飴 弄孫、規畫退休,但他卻決定在此時一腳跨入一個不熟悉的領域──股市,在此之前,四叔幾乎是全心在地產的經營上,除了持有自家的股票之外,對股市的投資甚 少。

但市場環境不斷在改變,香港的樓盤逐漸開發殆盡,而且地價越墊越高,大幅壓縮開發商的利潤,另一方面,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態勢已然確定,全球資金不斷 湧進香江,○三年,他觀察到,香港地產每天的總成交額約在二千萬到三千萬元港幣,但香港股市每天成交額卻總不少於二百到三百億元港幣,兩個市場相差一千倍 之多,於是他毅然決定,開始前往海外各主要城市做密集且廣泛的考察,一頭栽進投資領域。

第二堂課:不怕改變

踏入股市 親訪全球城市找機會「做足功課,不害怕改變」正是四叔給股民示範的股市投資第二堂課。

李兆基曾說,「股票市場是最早全球化的,投資領域並不必限於香港,投資界是全球性的大舞台,遊走這個舞台之間的人不問國籍,不計種族,真正的較量只是眼光與識見。」他自己則身體力行,半點不打折。

回憶錄中,以不小的篇幅敘述他與他的投資團隊全球走透透的過程,早已年過七十的他,足跡踏遍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從已開發國家的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瑞士蘇黎世到日本東京,新興國家則如印度孟買與中東杜拜等。

每次出訪,行程表排得密密麻麻,有好幾次一口氣連訪日、美、歐各主要城市,每站停留數天,每天到訪二到三家財經機構;過程中李兆基自己親做筆記,他的筆記 本寫得鉅細靡遺,會後還頻頻發問,問不夠,晚餐再問,再不夠,消夜繼續問,李兆基形容自己是晚入學的學徒,「只有加緊練習才能迎頭趕上」。

書中詳細敘述這位「亞洲股神」努力學習股市投資的過程,小自開會前每一件文具用品的準備、大至投資方向的擬定,他都親力親為,而且追求完美。天底下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即使在首富身上也同樣印證,「亞洲股神」也絕非憑空而降,所有的報酬,背後都是辛苦努力的結果。

李兆基教股民「唔好斤斤計較小問題,要睇時勢、大趨勢,睇長期,至少一年半載,幾個月(意即不要計較小問題,要看大趨勢)。」這位投資大師確實看得長遠, 即使在經歷金融風暴之後,他自己也受傷頗重,但仍不改先前的看法,他建議只要資產在一千萬港幣(約合四千萬元新台幣)以上的股民,都應在買入中國國企股的 同時,放空美股。

李兆基解釋,這是大趨勢,如果股民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兩頭賺,但萬一又遇到像金融風暴這種整體經濟環境的重傷,這時一邊多一邊空,「又可以平衡,風險比壓單邊為低」。

近兩年,這位投資大師已不再對外透露他看好的個股,頂多只提出投資心法,一如前文中所摘錄的「投資基本法」,從國家的選擇、貨幣的選擇、到行業、到個股,這位大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真的切實按照這些方法,逐一投資,證實確實可行。

如果真要談李兆基近年來的投資重心,答案恐怕是「自己」。根據香港證交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從今年三月公布去年業績以來,四叔就不斷增持買進自家恆基地產 (○○一二;hk)的股票,截至目前,李兆基個人持有恆基地產已經達六二.一四%,若和一般台灣的大老闆對自家股票的熱情度相比,四叔顯然非常捧場。

事實上,李兆基名下的公司經營狀況都不錯,例如恆基地產每年穩定獲利一百多億港幣,去年賺了一三六億港幣,前年則賺一二六億港幣,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都將近一○%,四叔掐指一算,與其做盡功課投資別人,還不如投資自己。因此如果股民跟著四叔一起買進恆基地產,看起來是不錯的選擇。

第三堂課:警覺風險

「兆基財經」不上市 不讓投資人冒險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李兆基的投資做得多麼成功,外界給予多高的評價,但這位老先覺從來沒有被讚美沖昏頭,因此,他的「兆基財經」始終沒有 上市的打算,無論多少國際級承銷商透過各種管道遊說四叔,讓小股民也可以跟著股神一起賺錢,但李兆基就是不為所動。

他是這樣回答外界疑慮,他說:「我沒有考慮上市,因為投資始終是很有風險的。我用自己的錢去投資,去冒一定的風險沒有問題,但如果是上市公司,就會多掣 肘,甚至影響到恆基,所以我的投資也不會用恆基的資金。」近年來,他常向身邊的朋友提醒,「投資股票一定有風險,不可以亂來,每支股票都要做足功課,才能 有效降低風險,但即使如此,仍是很難預測金融風暴的到來,這就是我始終不願上市的原因。」這是股神教小股民的第三堂「風險課」。

幾年前,當時李兆基還願意開口談股市的時候,他曾經送給好友對於股市投資的八字箴言──「先疾後徐,穩守突擊」。他一輩子最好的親信,也是恆基集團副主席 林高演則進一步解釋:「『先疾』,就是要先做足功課,先人一步。因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後徐』,則是由於早已做了工夫,因此最後做決定時就可以從容 以對,冷靜拍板,然後往往在人家未起步前就已重錘出擊,則是『突擊』。」回首這位亞洲股神一路走來的投資路,這八字箴言,如醍醐灌頂,當真無價!

香港四大名家看投資趨勢

李兆基(恆基集團主席、亞洲股神)中國仍是新興國家中最好,雖然已經起漲一、兩倍,但仍有空間,未起盡(還未漲完)。

曹仁超(《信報》首席顧問)未來展望:好日子過完了,如今局面已變成選股不選市,不僅產業有強弱之分,產業也有強勢股與弱勢股。投資必須更謹慎,若美國無推出QE3,代表復甦到完結篇,弱勢美元造成的資金氾濫可能退潮。

操作策略:農業、資源股逢高已經回檔,超跌的工業股反而有機會。

陳永陸(財經節目主持人、股市專欄作家)未來展望:油價在百元之上搖搖欲墜,金價也跌破1500美元,資金轉向避險性質較高的美元、美債。各國股市有築底盤整的味道,等待美元指數轉向才有行情可期。

操作策略:食品股受惠原料下跌將有短炒空間,航空股也受惠油料下跌,但經濟情勢若轉壞,必須避開航運股。

石鏡泉(香港《經濟日報》副社長、專欄作家)未來展望:中國股市的漲跌向來跟隨政策節奏,若通膨走勢已回跌,中國會立刻放緩調控。由四月數據可看出中國經濟正在放緩,這當然有利於通膨降溫,股市可望有所表現。

操作策略:大型國企股跌幅已差不多,但新上市的國企股會有較大的補跌,要小心。目前不要急於撈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6

空頭市場教我的兩堂課 陳翠芝謹守「反市場操作」安度風暴

2011-8-22  TWM




在投信界擁有十多年經歷的陳翠 芝,生平第一次投資就遇上網路泡沫化,也曾因為跟著市場追逐日本基金而住進套房。所幸,她從這些失敗的經驗中重新找到安度下一場風暴的投資方式。

撰 文‧何珮郁

全球經濟二次衰退的疑慮重擊全球股市,市場籠罩在極度恐慌的氣氛之中,資產管理業者頻頻呼籲投資人應保持理性,以平常心面對市場 的恐慌殺盤。未來資產投信公司總經理陳翠芝的建議也是如此,「不必猜測市場的低點,也不要跟隨市場的恐慌起舞。」而這兩個簡單結論,是她個人親身經歷兩次 空頭所學到的「一生受用投資心法」。

走過二○○○年網路科技泡沫化,再經過○八年的金融海嘯至今,陳翠芝的投資生涯完整歷經了兩個多空循環 的洗禮。過程中,陳翠芝也曾經跟一般投資人一樣,眼看著股市一路下挫,卻不甘心認賠殺出,而在景氣熱絡時,又盲目地跟著大家去追高單一市場。所幸,每次受 傷,她都懂得從錯誤中反省、修正,才重新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或許你會認為,她長期在投信業界工作,手中掌握了許多第一手消息, 又可以每天盯著股票市場,一定常常在市場中殺進殺出。但是,她的方法卻再簡單不過,就是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基金。即使近來全球氣氛恐慌,陳翠芝仍氣定神 閒地照常投資,究竟她的心法是什麼?

第一課 分散布局不猜高低點一九九九年,正值全民瘋狂追逐網路科技股票的時代,陳翠芝憶起當年的情況:「那時候的市場氣氛,只能用『超樂觀』來形容,本益比七十倍 都還算便宜!」台大財金所畢業,又在投信公司擔任研究員的她,當時自認為很熟悉電子科技的產業脈動,於是一古腦兒將所有積蓄整整一百萬元,直接單筆投注在 一檔美國高科技基金上。

不幸的是,樂觀的泡沫果然破滅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跌到只剩一半。」現在回想起來,她仍覺得心好痛。「看著報酬率 一路跌到谷底,最後我乾脆選擇眼不見為淨。」和大家一樣,她也有不甘願認賠殺出、又不知如何是好的絕望感。

陳翠芝懊悔地說,就因為過於自 信,自以為能夠看準時間點,一次把錢全都砸進去,想賺波段財。沒想到,網路泡沫化來得又急又快,首度嘗試投資就狠狠摔了一跤,卻也讓她體認到,即使是專業 的投資研究員,也無法完全精準地預測市場變化,在暴風雨來臨時完美地全身而退。

到了○三年,景氣逐漸復甦,有了上一回的教訓,陳翠芝決定改 變作法,不再用單筆投資的方式,而是改成每個月固定提撥收入的三分之一,投入定期定額,並分散布局於不同市場。「這樣一來,我就不用再費心猜測市場的高低 點。」陳翠芝進一步解釋,景氣通常都有三到五年循環一次的特性,用定期定額規律投資的好處是,一次不用放太多金額,也就可以將投資部位「化整為零」,分散 到不同的區域市場,簡單達到資產配置的效果。此外,在股市低點的時候,買的單位數比較多,在市場熱絡時,買進的部位相對較少,長期下來平均成本,大幅降低 風險,完全不用去費心思量進場點的適當與否。

果然,轉換方法後,陳翠芝的資產便有穩定的成長。後來,當○八年金融海嘯襲來,她的資產受傷並 不重,心情也不再像上次股市泡沫化時那麼沮喪。即使當時投資市場的信心嚴重衰弱,房地產、金融市場一片風聲鶴唳,陳翠芝仍不受影響,堅定地持續扣款定期定 額。一直到○九年,基金的表現就開始陸續恢復正報酬。

第二課 不隨市場氣氛起舞「定期定額是操作方式,但真正讓我安然度過股市空頭的祕訣,是反市場心理。」這是陳翠芝從空頭市場中學到的第二堂課。

她笑 說,反市場操作,其實是一種人性的考驗!因為據她觀察,當市場處於下檔階段時,許多人都會被市場的恐慌氣氛所影響,停扣定期定額,結果反而錯過撿便宜的好 時機。相反的,當他們看到不斷創新高的指數時,又會心很癢,覺得自己沒賺到真可惜,不追不快!「尤其是當周遭的人都告訴你多好賺的時候,一定會起貪念,這 就是人性的弱點所在。」會這樣說,其實是因為陳翠芝也曾經迷失過。有一段時間,市場一窩蜂地搶進日本基金,她也跟隨著大眾的投機心理,搭上這股熱潮。「結 果,日本顯然還沒走出空頭格局,我買的那檔日本基金跌了近三成,據說很多投資人到現在都還套在裡面。」這次跟風失敗的慘痛經驗,讓陳翠芝再次體悟到,當大 家一面倒地追捧市場時,反而該居高思危,更審慎地評估。

陳翠芝語重心長地表示,很多人在投資的過程中,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在做決策,所 以才會有追高殺低的情況發生。「可是我們畢竟是凡人,不是神,無法百分百預測出最佳的進場點和退場點,那何不就用最輕鬆的方式,每個月扣定期定額,耐心等 市場走到多頭,再執行停利的動作。」所以,現在無論市場是走到空頭或多頭的階段,抑或是「雜音」不斷的時刻,陳翠芝都穩如泰山地謹守著她那一千零一招的定 期定額法則。只要在基本面沒有轉壞的前提下,她都不輕易停扣,並嚴守獲利二五%就暫時停利出場的原則。

而針對近來市場接連大跌的狀況,陳翠 芝認為,其實基本面並沒有那麼差,只是暫時信心面不足,引發大家過度恐慌,所以並不打算變更她的投資現況。老神在在的她也提醒大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當大家信心崩潰,往往就是反轉點!﹂

陳翠芝

現職:未來資產投信總經理經歷:上海信誠基金管理公司QDII副總監、保誠投信股 票投資暨研究部協理、保誠投信基金經理人

學歷:台大財金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7

跨界視野 前世界網球王阿格西當講師 英特爾為CEO安排的三堂課


2011-11-28  TWM




在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創投高峰會上,為何前世界網球王阿格西會走上講台,當起這些CEO的老師?其實,來自不同產業的精英,可以帶給CEO不同的視野。到 底阿格西和其他講師教了大家什麼?

撰文、攝影‧賴筱凡

英特爾科技創投高峰會的最後一天,雖然洛杉磯不過下午三點時間,但會場旁邊的海面已經被日落染成鵝黃色一片。這天下午,會場的氣氛格外輕鬆,七十二小時密 集會議的尾聲,英特爾為九百位CEO等級的企業領袖,準備了一堂特別的課程。在滿場聽眾的期待下,走上講台的竟是前世界網球王安卓.阿格西(Andre Agassi)。

很多人可能不解,在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創投高峰會上,為什麼會出現阿格西這樣特別的講師?再看看今年其他講師的名單,谷歌︵Google︶副總裁瑪麗莎. 梅爾(Marissa Mayer)、華納兄弟董事長巴里.梅耶爾(Barry Meyer)、人脈管理學大師啟斯.法拉利(Keith Ferrazzi)、《絕命終結站5》導演史蒂夫.奎爾(Steve Quale),阿格西的出現,或許就不那麼意外。

第一堂課:挑比你聰明的成員曾經參加過英特爾資本︵Intel Capital︶高峰會多年的台灣創投業人士就說,「每年這些來自不同產業的人,能帶給你的視野,可能遠超過你所預期。」所以,英特爾讓啟斯.法拉利擔任 高峰會第一位講師,就是要教九百位CEO如何快速拓展人脈;找來「谷歌最美麗的女副總裁」談創新力;請梅耶爾分享科技與內容創意產業結合的火花;而壓軸的 阿格西要教CEO們,如何成功、如何建立一支堅強團隊。

穿著一身黑的阿格西,說起話來分外幽默,他分享家庭生活、談自己的網球人生,更多時候他要分享給CEO們的是,如何挑到對的團隊成員。

從三歲就開始打網球的阿格西能走到巔峰,他笑了笑,不把所有榮耀歸功於自己,而是來自於背後一支強大團隊的支持。教練、體能訓練師、重量訓練師、防護員 等。他們提供建議、擬定策略,增強體能、重量訓練,阿格西必須要有非常完整的計畫。

阿格西黃金團隊的運作,就像經營一家公司,從創業開始走起;做重量訓練、增強肌力,就像是公司的研發過程;團隊裡的每位成員,就宛如一家公司要創業成功, 得先有對的人。但如何挑到對的團隊成員,又是另一門藝術。

「找比你聰明的人。」阿格西說。他接著解釋,「如果你自認比團隊成員還聰明,很容易會開始自大,但找比你聰明的人,他能給你的更多。」在阿格西的黃金團隊 裡,體能教練吉爾伯特(Brad Gilbert)就是一例。

第二堂課:創意來自四面八方吉爾伯特曾經是世界排名第四的網球選手,但卻教出兩位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一位是阿格西,另一位就是年僅二十一歲的明星選手羅 迪克(Andy Roddick)。而阿格西是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遇見了吉爾伯特。他們兩個是風格截然不同的人,阿格西是「好好先生」,但吉爾伯特卻經常管不住嘴巴,情 緒失控地在球場與裁判吵架。

這樣的兩個人碰在一起,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火花,他幫阿格西從世界排名第三十二名,登上球王寶座,八年內抱走六座大滿貫冠軍獎盃。「他有條理,善於簡化事 情,他比我更了解我的球風。」在阿格西眼裡,吉爾伯特就是那位比他聰明的人。

此外,阿格西並不認為他比別人強,他說:「追求成功有很多方法與工具,就像我每天起床都替今天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不會因為你昨晚睡不好而延遲停滯, 不會因為你今天心情不好就不努力達到,而是要盡力完成每天為自己設定的目標,然後你會發現準備的力量很大,他做重量訓練、練肌力,「我是準備了我整個人 生,才贏得了我的成功。」阿格西教CEO如何挑到對的成員,而美麗的梅爾則要告訴CEO如何極大化員工的價值。

如外界認知,谷歌雇用聰明的員工,「只要你自認聰明,我就會雇用你。」梅爾講得一派輕鬆,然而關鍵問題才正要來。

挑到對的人,但沒有讓他們發揮最大的價值,一樣徒勞。「所以,重點在於如何激發員工的價值,創新就會像花朵盛開般,源源不絕而來。」梅爾說。

於是,谷歌的作法很簡單:放手讓員工去嘗試。

「就像你們知道的,我們有谷歌實驗室,實驗室裡的人,花二○%的時間去做他們自己的點子。」谷歌有很明確的資源分配法則:七○%資源用在核心業務,二○% 資源開發可能創造利潤的點子,一○%資源則用在短期無法創造營收的想法。

第三堂課:勇於開口

在梅爾口中,資源分配法則沒有標準答案,但重點在於,「你要起步得更早。」因為創意來自四面八方,要放任讓員工嘗試各種點子,要讓使用者有機會體驗,然後 再得到意見回饋。要走完整個創新點子的過程很長,所以起步必須更早。

至於人脈管理大師啟斯.法拉利則要CEO勇於開口,「你必須給旁邊每個人機會。」他建議不要自己一個人吃飯,而是想辦法找到其他人一起吃飯,即使你開口前 根本不認識他。「但他卻可能是你的下一個客戶、下一個合作夥伴。」正所謂站在巨人肩膀上能看得更遠,但英特爾資本全球高峰會每年能帶給CEO們的收穫,遠 超過預期,「他們不只給你魚吃,還希望你來這裡學會釣魚。」說完這話的CEO,他要再準備去認識下一個人,釣下一條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38

獨家取得 股神分享畢生精華的26堂課 巴菲特 退休前親授的財富智慧


2011-11-28  TWM

 


二○一○年五月,在全球矚目的波 克夏股東會上,巴菲特獻給全世界一份大禮,將他畢生投資智慧、企業經營哲學製作成一部二十六集的動畫,且親自為動畫配音。

其中文版日前甫在中國首播,《今周刊》第一時間獨家取得影片授權,為讀者揭開股神親傳的致富哲學。

製作人.劉俞青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林筱庭圖片提供.幸星公司授權 www.xing-xing.com 財富或許有價,然而,財富智慧與經驗的傳承,卻是無價珍寶!尤其在一代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身上,這個發自內心的智慧傳承,格外令人動容。

巴菲特心中最深的牽掛

以動畫傳承智慧 讓理財教育往下扎根雖然早已經名列全球前五大富豪,然而如今什麼才是巴菲特心中最深的牽掛?是財富的持續累積?或是未來財產的分配?答案恐怕都不對。「如 何讓畢生的財富智慧能夠傳承下去」,才是這位今年高齡八十一歲的長者,心中最在意的事。而且,巴菲特已經悄悄開始布局進行了。

二○一○年五月,巴菲特在全球矚目的波克夏股東會上,送給全球一份無價的大禮||他播放了一段動畫。當時,這段短片在熱鬧的股東會上,並沒有引起外界太多 的關注。但,卻是這位投資大師給下一代最深的心意。

在巴菲特至今唯一的個人傳記《雪球|巴菲特傳》中曾提到,他最牽掛的兩件事就是尚未找到接班人,以及如何讓理財教育往下扎根。接班人雖然還沒有具體著落, 但另一個夢想已經成真。這部動畫已在全球各地播放,且第二部動畫的製作計畫也已就緒,預計在明年完成。

這部巴菲特智慧傳承的首部曲,是蘊含他畢生財金智慧的動畫,取名為「巴菲特神祕俱樂部」(Secret Millionaires Club,SMC)。由他親自策畫指導這部二十六集青少年理財教育動畫的所有內容,每集約四至五分鐘,並由中國幸星公司負責製作,這部動畫在去年的股東會 上首度播放。

在動畫中,灰白的頭髮、黑框的眼鏡,模擬巴菲特的可愛卡通造形,演出投資專家角色。他不但親自為動畫配音,也設計每一集的主題與劇情。動畫中有三名個性迥 異的孩子,他們都是俱樂部的成員,面臨各種投資理財的問題。卡通巴菲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枯燥難懂的投資概念,讓每個喜愛學習的人,都能像他一樣成為投 資高手。

為了讓台灣讀者可以一窺股神智慧的堂奧,我們經過多次越洋電話溝通、電郵往返,終於獨家取得授權,首度在台灣揭開這部動畫的寶貴內容,其中一集將同步在本 刊網站上播放。(www.businesstoday.com.tw)巴菲特在這部動畫中,談到了「到底該如何投資?」、「做生意如何辨別好壞?」、「投 資前該有哪些準備功課要做?」、「理財,有哪件事情最重要?」集企業家、慈善家、投資家於一身的巴菲特,將他的理財方法完整傳承,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 習,將來必能更出色。

金融海嘯時,巴菲特曾說過:「哪個國家把理財教育做好,就能成為最有競爭力的國家。」研究國內外理財教育發展專家、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教授黃美筠 表示,最早提出個人理財教育概念的先鋒,是美國推廣青少年理財素養最大的民間團體Jump$tart。該組織從一九九七年開始,針對美國高中生進行個人理 財教育研究,並引起廣大回響。

政府六年前才開始積極推動台灣理財教育起步已晚 莫再輕忽「一九八○年代我在美國攻讀碩士時,就發現班上美國同學都有信用卡,且長期使用循環利息,幾乎每個人都負債,」黃美筠指出。高度負債情況引起官方 重視,二○○二年,美國在教育部底下成立「理財素養教育委員會」,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理財教育的官方組織。

反觀台灣理財教育起步較晚,從○五年政府才開始積極推動,由民間的「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與金管會、教育部共同努力下,○八年展開第一期為期三 年的金融知識普及計畫,陸續將金融知識納入學校教材中。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陳琬惠指出,現在金融環境變化非常快,過去「只要儲蓄就好」的觀念已經不適用,二十年後我們的小孩都長大,環境會比現在更複 雜,不論是現在的年輕人或是我們的下一代,都必須知道哪些要、哪些不要,而非單純地接受舊有的理財觀念。

這二十六集動畫課程中,巴菲特教大家價值投資的同時,也培養許多做人基本原則:不能見利忘義、不要貪小便宜、聽小道消息,看似簡單的巴氏智慧,實行起來卻 一點也不容易。

拉開理財課的序幕

儲蓄,巴菲特認為最重要的一堂課我們將這二十六集動畫課程依照其教育意義分為五大堂課,讓讀者更容易了解其中精髓。

是的,即使在一代股神的身上,老生常談的「儲蓄」仍是巴菲特認為最重要的一堂課。唯有平日儲蓄才能讓你在最關鍵的時刻出擊,抓住機會壯大自己財富。巴菲特 為大家拉開理財課的序幕,教你如何儲蓄、花費。這堂課更是所有父母親必須傳承給下一代的重要參考。

力行簡約的巴菲特,從小就是個儲蓄高手,他五歲就去擺地攤賣口香糖,八歲呼朋引伴到住家附近的高爾夫球場當球童撿球,並轉手賣給球商獲利;在十一歲時,他 已經存下過去幾年的所得共一二○美元,並買了生平第一張股票「城市服務優先股」(Cities service preferred);他小小年紀竟然靠自己能力有所積蓄,還可以買股,這令他的家人驚訝不已,而高度儲蓄力更是他日後成為股神的最大關鍵。

「以前我們家很傳統,會認為女兒只要嫁個好人家,人生就圓滿了。但現在我開始擔心她花錢的方式。」台新銀行財富管理處資深副總林尚愷擔憂地說,身為一位銀 行家,每天為財管貴賓打理資產,但對女兒最基本的儲蓄教育,卻讓他相當頭疼。

「從小,我就寵她,我在女兒幼稚園大班時帶她去日本玩。在一家玩具精品店裡,她一口氣挑了五個玩具,每個要價五百新台幣,說要分送給同學。」林尚愷回憶起 當時情景,「我沒有在她小時候教會她儲蓄的重要,是我不對。但一想到平常很少陪伴他們,怎麼忍心再拒絕她的要求。」現已國一的女兒對儲蓄、花錢依然沒有概 念。「如今只能慢慢教,開始拒絕她的要求,需要的花自己零用錢,花完不能再給。」日前,林尚愷甚至親筆寫了一封信給女兒,信中提到「『存錢』是生活中最重 要的觀念,這是當年你奶奶告訴我的,就是所謂『未雨綢繆』的意思……。」為人父親的擔心,溢於言表。

巴菲特曾說:「有時候給孩子一把金湯匙,說不定是把金匕首。」在妥協孩子要求的當下,更該仔細想想:讓他少奮鬥二十年,是好的嗎?

不同於林尚愷的作法,新光投信甚至將「儲蓄力」納入面試新人的考題之一,「如果你今天月薪三萬元,要如何存下一萬元?」出題的是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他 同時也是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講師,在教育他的獨子儲蓄這件事上相當有心得。蘇英孝認為用錢的方式其實是種競爭力的表現,當你入不敷出時,怎麼可能專心在 工作上?

「我從小就讓他知道,錢怎麼來、該怎麼用,人的自信不是靠錢堆起來的。」身教重於言教,如何取捨欲望,去除不必要的花費,是蘇英孝給孩子的基本理財觀。遇 到孩子的購物欲時,他會一再地詢問孩子為什麼要買,到底是想要,還是需要。「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能存更多。」

順著你的熱情走

做自己喜歡的事,邁向成功「我們家出門只帶白開水,早餐一定在家吃。」看似簡單的原則,卻需要長期持續力。但習慣一旦養成就不易被破壞,現在兒子已經大 三,每個月都有一萬元零用錢,「我要求他一個月存兩千元,他做到了。」怎樣才會成功?巴菲特與國際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的答案一致:做你喜歡的事。

在巴菲特給孩子的第二堂課中談到的是邁向成功,成功有幾個步驟,第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找到自己熱情和興趣,才能真正發揮天賦。

吉姆.羅傑斯在《給寶貝女兒的十二封信》一書中提到,女兒不必成為一位投資家,如果喜歡燒菜,應該開一家餐館;如果喜歡做園丁,說不定日後會有一家全球連 鎖園藝店。當你發現有件事是你感興趣的,別讓年齡牽絆你,去做就是了。

巴菲特自己最近一次與中國大學生的對話中,他就對年輕學生的職業規畫提出了這樣的建議:「要順著你的熱情走!」巴菲特說,他有三個孩子,他們做的事情都不 相同。「找一個你願意全心去做的工作,這就是我正在做的,我都八十歲了,當然也可以去做其他事兒,但我選擇繼續我的事業。我知道我喜歡什麼。我二十三歲時 找了份工作,我不會太關心薪水問題,只對我做的事感興趣。」選擇喜歡的事後,接下來還必須注意到你是不是有好的夥伴幫忙,是否能追隨一位成功大師學習,並 且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堅持到底等。這些都是巴菲特強調成功必備要件,缺一不可。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說過:「魔鬼藏在細節裡。」也與巴菲特成功哲學中提到「不抄捷徑」,不謀而合。

在「Tough cookies」(難吃的餅乾)這一集動畫中,因為孩子在製作餅乾時少放了一些配料,讓餅乾變得極為難吃。巴菲特嚴肅地對孩子說:「成功是不能抄捷徑,也 不能偷工減料的。」值得做的事,一定要做到盡善盡美。

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再起,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失敗」這樣的信念也與辭世的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相同。賈伯斯堅持蘋果的產品必須持續使人欣喜,他以瘋狂的高標準著稱。他高度重視用戶體驗,不僅電腦的設計、性能、外觀要求完美,就連客戶看不 見的內部設計,一顆螺絲釘的位置,賈伯斯也要求必須做到美觀。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曾說過:「促使我進步的,全都是挫折!」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是嘗盡失敗。有一次在佛羅里達大學演講時,一位學生提問:「談談你投資上 的失誤吧!」巴菲特幽默地說:「你有多少時間?」如今幾乎是全世界最賺錢公司之一的波克夏,巴菲特卻坦承當年的收購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錯誤。當時波克夏是一 家紡織廠,而美國的紡織工業在中國等國家低人力成本的競爭下,逐漸走向沒落。巴菲特勇敢面對錯誤,停止了紡織廠的投資,並用資金去購買保險公司、優質資 產,成為巴菲特金融控股旗艦。

華爾街一位投資大師戴維斯,為讓自己從犯過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在辦公室的牆上專門設了一個「錯誤牆」。他將自己犯的錯誤整理出來,掛在牆上,每天上班時間 都回顧自己的錯誤。當客戶來訪時,看到戴維斯犯過這麼多錯又勇於面對,認為他在未來犯的錯會越來越少,更放心地把資金交給他打理。

翻開全球資本市場的歷史,幾乎所有的大師都是從失敗中走出來,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失敗」。發明大王愛迪生是這麼為「失敗」下定義的;眾所周知,在成功發 明燈泡前,他試驗了上千種燈絲,也就是說他至少失敗過九九九次,但愛迪生說:「這並非失敗,只是嘗試了九九九次邁向成功的方法。」

持續保持競爭力

不斷學習,不斷投資自己「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知識越多、財富越多。」這是巴菲特在每一集動畫最後一定會說的招牌金句。

巴菲特認為,想要繼續保持競爭力,就必須不斷學習,更了解你的投資標的、你的競爭對手以及不斷變化的市場。養成終身學習、不斷自學的習慣,「每天晚上睡前 一定要比今天醒來時懂得更多!」現在就讀景美女中高一的吳宜蓁,從小在吳媽媽用心栽培下,不僅對數字有概念,也有廣泛的興趣與嗜好。會計出身的吳媽媽認 為,孩子在年輕時學習能力是最快的,越小學習會讓她越深刻。

因此只要上銀行都帶著吳宜蓁,讓她了解銀行的作業,買基金也要女兒提供意見;甚至讓女兒參加加拿大遊學團,行前的換匯也帶女兒去銀行換,那年她才小四。

女兒第一次離家千里遠,吳媽媽坦言她要放下很多不捨,「送她去機場那天我一個人躲在柱子後面偷哭」,「但這是讓孩子獨立的好方法。」實際到國外走一遭,吳 宜蓁的眼界放大了。除了學到匯率、稅、記帳,更懂了這世界不只有自己。

有了獨立經驗,在上國中時,吳媽媽也特地挑需要住校的時雨國中。「第一天晚上我在棉被裡哭,睡不著。」吳宜蓁笑著說,雖然不捨、心疼,但吳媽媽認為這些是 成長、學習必須的養分。

在吳宜蓁十歲時,家裡買了新房子,有七二○萬元的房貸要還。具有風險意識的吳媽媽認為負債提高、保險額度也要跟著增加,就以吳宜蓁為受益人,購買了一張投 資型保單。「要贈與孩子金錢,我希望透過更有學習意義的方式。」吳媽媽強調。

投資型保單中連結的標的,也都由母女兩人共同決定。起初吳宜蓁想買黃金基金,但吳媽媽身邊朋友不太認同,「我認為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就算錯了也是一種學 習。」但事後證明吳宜蓁的選擇正確。五年來靠著定期定額扣款,總共創造二成以上獲利,最近兩年共贖回近二十三萬元。

在母親訓練下,吳宜蓁比起同學來「懂很多」,這是不斷實地演練的結果。而且吳宜蓁已經是個小小富婆,身上有接近七萬元的存款。談到對未來的夢想,她說,她 希望自己也能朝投資的路前進。

巴菲特不僅是位成功的投資家,更是一位企業家。他懂得如何經營、管理,幫助企業創造更高的獲利,而一家優良企業必須具備下列條件:是不是永遠受歡迎?有沒 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老闆是否誠信?它能把商品賣得更貴嗎?

不見得要自己創業

當股東,也能學習當老闆每個人不見得會選擇創業,但大家都有當股東、投資這家企業的機會。在教導企業經營的同時,巴菲特也正傳遞「如何投資一家好公司的訊 息。」祕訣很簡單,第一要件就是做你懂的事,再者要觀察公司是否有良好的廣告效益,且就算提高價格,大家依舊需要它。

提到廣告這件事,巴菲特本身就是個很好的廣告明星,每年波克夏股東會吸引全球目光的「吸睛力」已經無須贅述。一○年三月,在旗下汽車保險公司蓋可保險 (Geico)大會上,八十歲的他化身「槍與玫瑰」主唱者艾索羅斯(Axl Rose),幫公司做廣告。

在這支廣告中,蓋可的員工自彈自唱,巴菲特則是壓軸。為了模仿主唱,巴菲特戴上了及腰的假髮、綁上紫色的髮帶,穿上黑色的夾克。最後這位搖滾老將更穿上一 九八○年代流行的紅色蘇格蘭裙,還架式十足地將繪有刺青的手臂高舉空中,這是他第四年參與廣告影片拍攝。相信此廣告一出,所有民眾都會記住這家保險公司。

在投資企業時,巴菲特更重視企業提高價格的能力。就像在十月便利超商咖啡漲價五元,讓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只能默默忍受,這就是統一超超強的「價格決定力」。 連理財名人夏韻芬都教小孩與其當個弱勢的消費者,默默承受漲價的壓力,不如反過來當它的股東,一起分享企業成長利潤。

一代股神巴菲特用他的親身經驗傳授理財智慧,為全天下父母做了最好的示範,不僅可以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的教材,也值得所有年輕人學習。而這部「巴菲特神祕俱 樂部」動畫要傳遞的,除了股神無價的財富智慧之外,對於下一代的惦念與擔心,恐怕才是股神沒有說出口的愛。

一頓早餐 幸星數碼獲股神青睞「巴菲特神祕俱樂部」是一部以青少年理財教育為主題的系列動畫,這部動畫是由北京萬方幸星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幸星),於去年4月開 始製作。為什麼幸星能如此幸運,得到股神青睞?起因全源自一頓早餐。

幸星總裁王利鋒在偶然機會下得知巴菲特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能將自己的理財知識拍成動畫片,以培養青少年的理財習慣。在朋友的牽線下,巴菲特也得知幸星有製 作類似動畫的經驗與意願。於是,巴菲特便主動在某次共同出席宴會時,邀請王利鋒共進早餐。沒想到雙方一拍即合,2010年4月,以巴菲特本人為主角的系列 動畫片「巴菲特神祕俱樂部」正式開始製作,並於同年底完成。巴菲特也親自為動畫配音,讓動畫增色不少。

目前幸星也與台灣的格林文化出版社合作,由台灣漫畫家改編成兩本巴菲特親子理財漫畫,預計明年2月推出。同時幸星正著手製作第二部的「巴菲特神祕俱樂 部」,劇長將由原先每集4分鐘,拉長至每集22分鐘,一樣共26集,預計明年完成。未來,巴菲特的財富智慧將持續源源不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林筱庭)金 管會:台灣理財教育已走在亞洲鄰近國家前端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在青少年理財上雖然起步得晚,但金管會表示,台灣已是亞洲鄰近國家中,如新加坡、韓國、日 本、香港等,最早納入體制內教育的。也就是說,在現行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只要孩子有上學,都能夠學到最基礎的理財概念,為的就是要打破M型化社會藩籬。

金管會保險局市場管理組組長施瓊華表示,在2005年開始推廣時,學校的老師相當抗拒。他們認為教「理財」就是等於投資股票,銅臭味太重,不應該走入校 園,也有老師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教。於是金管會開始從金融界找資深人士,幫學校老師上課,才漸漸化解老師們的疑慮。

但也有教育界質疑,目前國中小、高中各階段的教學目標並不明確。金管會表示,會在近期內公告各階段該學習完成的目標,讓國內理財教育更臻完善。

(許瀞文)

巴菲特留給下一代的26堂課

股神的財富智慧1:儲蓄

「現在的每一分節約,都是對你未來的一份投資!」第1課:儲蓄是為賺更多 想賺更多,就得為將來的投資儲備資金。平時存錢,日後才有資金面對未知的風險與抓住機會。

第2課:有計畫才能成功 凡事制定計畫,而且要保證計畫切實可行。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而錯誤的計畫則會導致失敗的結局。

第3課:最好的還債就是不借錢 欠債太多就是自找麻煩,如果借錢買東西又無力償還,財務狀況肯定一團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借錢。

第4課:要有責任心、量入為出 要有責任心,謹慎評估自己的財務能力範圍,過於頻繁消費,就會導致個人財務崩潰。

股神的財富智慧2: 成功 「成功的原則就是把每件小事做好。」第5課:發掘自己的熱情, 做喜歡的事 找到自己的熱情和興趣所在,才能真正發揮個人天賦,堅持夢想是成功的唯一關鍵!

第6課:正確的選擇才會帶你走向成功 人生不斷面臨選擇,但唯有正確的選擇才能帶領你走向成功。

第7課:找對好夥伴幫忙 成功的生意一個人絕對做不來,尤其良好的夥伴才能讓工作更容易。

第8課:學會傾聽和提問 成功離不開與人的良好溝通,而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提出問題並傾聽。

第9課:站在巨人肩上看更遠 想要比別人更快成功,就要找對入門的好師父,向成功的人學習才能學得更多、更深入。

第10課:抄捷徑不會成功 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必須遵守紀律、持之以恆,永遠不要想著抄近路或急於求成。

股神的財富智慧3:失敗

「失敗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失敗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第11課:從錯誤中學習 不僅要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更要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

第12課:永不放棄 即使犯錯也要不斷嘗試,因為今天的失敗會帶來明天的成功。失敗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第13課:持續創新 遇到瓶頸,要去想創新的方法,因為得先經過不斷嘗試才能找到更好的辦法。

第14課:注意骨牌效應 任何重要決定都會引發骨牌效應,無論投資還是日常生活,做任何決定時,都必須考慮後果。

第15課:別以貌取人 永遠不要以外表評判一個人,對人的錯誤判斷,會讓你平白損失更多。

股神的財富智慧4:學習 「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知識越多,財富越多!」第16課:正確的選擇才會帶你走向成功 學習,學習,學習!想要保持競爭力,就要每天不斷地學習!

第17課:找解決辦法,別只會說不 成功的人總是積極熱情,尋找各式的方法,他們不會只說不,而是尋找任何可行的方法。

第18課:適度包裝自己 若想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尤其在生活中包裝自己,想要被人喜愛,就要讓自己可愛。

第19課:太好的通常不是真的面對誘惑必須保持理智並深思熟慮,如果有人保證能賺大錢或中大獎,那你一定不要輕信。

股神的財富智慧5:投資

「我從事投資時,主要觀察一家公司的全貌,而大多數人只盯著它的股價」第20課:地段決定商機 做生意需要用好地點來吸引顧客,如果地段不好,即使其他再好,也不行。

第21課:

再好的生意都需要廣告 不管銷售什麼產品,都需要好廣告,才能讓人留下好印象。

第22課:

搶做熱門生意 新潮的東西往往曇花一現,應該把錢花在永遠需要的東西上。

第23課:誠實為上策 經商之道非常簡單,不外乎誠實守信、價廉物美、童叟無欺。

第24課:

做你懂的事 保持清醒,不要投資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生意,不熟不做。

第25課:

好服務才有競爭力 做生意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有好的服務態度,視顧客如同夥伴。

第26課:價格決定力 若你有能力提高價格,卻不會流失客戶,就擁有一項非常好的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40

這堂課 張忠謀也搶著修


2012-7-9  TCW




這是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不會缺席的一堂課。

這堂課的名稱是「如何激勵年輕世代?」

去年十二月,台積電最大演講廳,三百多個位置座無虛席。作家王文華、卡內基訓練執行長黑立言、一○四人力銀行行銷協理陳力孑,三人受邀分享上述講題。受邀者平均僅約四十歲上下,對照觀眾席頭髮花白的主管們,這場台上比台下年輕的講座,透露些許不尋常。

張忠謀親自擔任引言人與主持人,一開場即破題疾呼:「不要用過去舊思維,與新世代相處!」主帥親上火線,要求主管必須更了解年輕人。

三十歲以下者,被稱為「數位世代」、「千禧世代」,也是企業口中「史上最難管理的人」。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與工作觀,均迥異於過去世代,以往的管理、激勵模式,未必適用他們。其中,資質佼佼者因選擇性高,更成為抓不住的菁英,為企業管理帶來新挑戰。

養才:提前到校園挑選菁英實習

「今天企業所面臨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留住菁英員工,」美國財經暢銷書《一分鐘經理人》作者布蘭查(Ken Blanchard)疾呼,企業應面對菁英多元選擇下的新管理課題。當「抓不住的菁英」越來越多,企業該如何面對?

許多企業早在學子踏出校門,就開始搶人。高額實習薪水、綿密的培訓計畫,都為了讓企業在菁英眼中,更具吸引力。

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以專找聰明人一起工作著稱。為抓住聰明人,實習階段就付出高額薪水養才。軟體工程實習生年薪新台幣二百二十二萬元,最低階網站業務實習生,也有新台幣一百八十六萬元,比美國大學畢業生平均年起薪約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還高。

回到台灣,西藥大廠拜耳(Bayer)也推出綿密的實習計畫。實習生須經兩階段面試、十四位面試官通過,錄取後每組有五萬元預算執行小組專案,專案進度與內容要向總監級主管報告;實習結束後,針對實習生會進行三百六十度評估,讓學生了解實習前後差異。

留才:用多元誘因滿足新世代

當人找進來後,富邦金控人資長陳昭如認為,須滿足新世代對於生活、工作平衡的追求,推動員工跨界學習,例如富邦會邀請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教授神經語言學、藝術鑑賞,「薪水與升遷,已無法滿足新世代菁英,能夠留住他們的,多元學習空間是新誘因,」她說。

用學習為誘因的企業,還有科技業龍頭IBM。四年前全球金融風暴,但IBM卻逆勢在全球推動一項名為「學習帳戶」方案,參與員工每年最多可在帳戶存入一千 美元(約合新台幣三萬元),IBM比照提撥一半金額,帳戶總額供給員工支付學習費用,無論進修學位或自己有興趣的技能均可。

花旗、IBM等外商公司,均已將輪調、海外派任視為培養接班人的歷程。「別把你的職涯當成是一直線,」IBM董事長帕米沙諾(Sam Palmisano)轉述IBM前任執行長給他的忠告。在此精神下,不只往上升遷也有平行輪調,體驗不同環境是其留才制度之一。

帕米沙諾接受《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採訪時說:「這些員工都是聰明人,他們只會為自己決定的價值全力以赴。」將自主管理權交回新世代,他們做出的成績,會比你想像的還好。

圈才:即使離職仍可有合作關係

若他們告訴你,決定離職去創業,或跳到更小、不知名的機構,第一個反應,請不要「撕破臉」!菁英出走,不見得是「叛將」,善加利用變成企業外「圈養」的小 公司,「可補大公司專注大技術,忽略小東西研發缺憾,等到養大還可購併或變成投資企業。」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分析。

臉書與Google則是運用人才收購(acq-hires,為延攬人才而購併公司)、壯大實力的佼佼者;去年六月,臉書購併荷蘭軟體公司Sofa,其後買 下製作iPad電子書的數位出版公司Push Pop Press;今年三月,Google收購手機應用程式公司Milk,都是顯例。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這群新世代菁英是「企業變種人」;然而,只要接上他們的頻率,「星火燎原」的創意與效率,將是你所想像不到的!

【延伸閱讀】如何收服企業變種人? ——企業管理年輕世代,可延伸閱讀的6本書

《不為老闆,我為全世界工作!》 介紹全球上億游牧工作人口的特性,讓管理者更了解他們。

《入社第1年的50堂課》 解釋為何Y世代不願為企業效命,以及哪種職場環境對他們較有吸引力。

《打造將才基因》套書(註1) 如何將基層表現優異的小兵培養成大將。

《管理不頭痛,16種員工績效問題解決祕技》 80後員工不吃棒子與胡蘿蔔這套老招數,主管的應變之道。

《一分鐘經理》 如何留住新世代菁英員工,提出管理建議。

《千禧世代職場新人的培育之道》(註2) 設計遊戲班、足球隊、大學學習小組等實用方法,教雇主激發千禧世代工作熱情。

註1:《打造將才基因》套書為《打造將才基因》與《將將-打造將才基因2》註2:無中文版,書名為本刊暫譯。原文書名為:《Not Everyone Gets A Trophy:How to Manage Generation Y》資料來源:各網站、書訊 整理:邱碧玲、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