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 老店新梗》《紐約時報》也按讚的蔥抓餅 用鞋匠精神賣小吃 一坪店年賺千萬元

2014-03-10  TWM
 
 

 

小籠包、芒果冰與牛肉麵被稱為「永康街三寶」,但近年來,一攤「天津蔥抓餅」異軍突起,搶盡逛街客的目光,還被《紐約時報》評為亞洲最好吃的蔥抓餅;這家不到一坪大的小店,一天賣出兩千片,每年獲利破千萬元。

撰文‧梁任瑋

「九層塔的要不要辣?」鐵板清脆的聲音鏗鏘作響,下午四點,坐落台北市永康街熱鬧角落的「一坪獲利王」——天津蔥抓餅攤前,排隊的人潮綿延超過三十公尺,老闆翻轉餅皮的雙手從未停過,還是照著自己的節奏,把餅皮煎得金黃噴香才交給客人。

「蔥抓餅要做得好吃,一點也快不得。」腳踩輕便的藍白拖、穿著樸素襯衫、頭戴棒球帽的歐吉桑不疾不徐地說,他正是這家天津蔥抓餅攤的林老闆。

別小看這個不到一坪的攤位,四、五位工作人員在擁擠的空間分工合作、動作熟練地煎餅、加料、包裝,平均一分鐘賣出三到四片,換算一天賣出二一六○片,以每片三十五元計,一年營收高達兩千五百萬元,等於一坪地就創造一千三百萬元利潤,堪稱永康街商圈的一坪獲利王。

不僅如此,林老闆自己就是旁邊、也是永康街老字號「誠記越南麵館」店面的持有人,除了蔥抓餅的營收,每月還有十餘萬元房租可收,他把坪效發揮到極致的功力,在永康街恐怕找不到第二位。

致富心法一:

把工作當運動,越忙越快樂然而,這家蔥抓餅的成功,並非僅靠地利之便,背後其實有一段絕處逢生的故事。

一九九一年之前,這間店面原本是林老闆經營的「天使皮鞋店」,鞋匠出身的他,雖然擁有一身好工藝,但卻不敵當時工廠開始大量生產皮鞋的衝擊,不僅找不到師傅一起製作手工皮鞋,連帶生意也逐漸萎縮凋零。

為了養家,林老闆把皮鞋店生意交給太太照顧,另外找了泰山黎明工專校長司機工作,希望能多一份固定薪水貼補家用。「後來皮鞋店生意還是無力回天,我太太下定決心將店面轉租給誠記,並保留一點空間做生意,才有今天蔥抓餅的局面。」林老闆說,妻子總是想辦法突破困境,是很堅強的女性,他把一切成就都歸功於給妻子。

原來,隔行如隔山,收掉皮鞋店後,林太太賣過珍珠奶茶、豆花,但生意始終沒起色,「連鎖手搖茶店如雨後春筍般增加,開到最後,大家都是殺價競爭,很難經營下去。」直到二○○一年加盟天津蔥抓餅,才出現轉機。

儘管現在已六十六歲,也有穩定店面租金收入來源,兩年前才自校長司機工作退休的林老闆,依然認真經營蔥抓餅生意,他與太太幾乎全年無休,每天早上九點就開門營業,直到晚上十點才打烊,「來攤位幫忙就是我們的運動,也是樂趣。」他打趣地說。

致富心法二:

自創新口味,把握國際露臉機會皮鞋匠出身的林老闆,早年訂做皮鞋就以技術紮實獲得客戶信賴,轉賣蔥抓餅一樣抱持腳踏實地的精神,選材用料實在,每片蔥抓餅比一般厚二○%。不過,真正讓永康街蔥抓餅暴紅的關鍵,是一二年被《紐約時報》評選為「亞洲最好吃的蔥抓餅」,也讓原本在永康街就小有名氣的攤子,瞬間躍上國際舞台。

談起這段經歷,戴著口罩的林老闆臉上看得出一絲驕傲神情,「那時候《紐約時報》記者偷偷來採訪好幾次,最後一次才表明身份,我還不敢相信,直到台灣的電視台播出這條新聞,我才確認是真的。」讓《紐約時報》驚豔的蔥抓餅口味,是林太太首創的「九層塔加蛋蔥抓餅」,只見她毫不手軟地將氣味濃郁的九層塔放在煎得酥脆的餅皮上,再搭配滑嫩蛋汁,份量十足,「有一陣子九層塔產量少,一斤要價一百元還是得賣,多出來的成本只能自己吸收。」林老闆開業十三年,只有調漲過五元,因為他相當自豪自己的蔥抓餅是永康街的「庶民美食」,每個人都吃得起。

事實上,為了維持穩定的口感,幾年前,林老闆也成立中央廚房製作蔥抓餅麵團,他認為,「做生意與人生一樣,絕對不能偷工減料,要賣給客人的產品,為了賺錢降低品質,做事怎麼會成功?」林老闆的一生,正是充滿這樣的熱情與衝勁。不論年輕時替客人製作皮鞋,或是現在經營一間小小的蔥抓餅攤位,他感慨地說:「我始終相信『自助者天助之』!」

天津蔥抓餅

進駐永康街時間:2001年進駐永康商圈原因:本身為永康街房東,利用畸零地賣起蔥抓餅年營業額:估計約2500萬元特色:永康街上單價最便宜的「庶民美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78

「一坪店」助小品牌翻身

2016-03-21  TWM

開發新口味點心,日本廠商聯盟為北海道三笠哈密瓜成功打響品牌; 台灣農特產也存在不少加值商機,需要有心人出面整合,讓消費者與生產者共享雙贏。

日本有四十七個都道府縣(地方行政區),地方物產特色鮮明,許多中小製造商卻仍空有好商品,而苦於缺乏銷售通路。

通路的職責雖是為顧客開發優質商品,雙方供需卻未必能順利連結。

東京有一家以「食品製造業的支援業者」自居的組織,名為「生產者直賣暖簾會」(以下簡稱暖簾會),已吸引日本全國逾百家中小食品生產者入會。會員只須月繳十萬日圓會費,由暖簾會買斷其商品,並籌畫之後的販售事宜,讓製造商不必再承擔退貨風險。

「暖簾」其實就是日本商家掛在門上的「布招」,上面印有店家的商號與店徽,每日開店時掛出、關店時收下,代表了商店的商譽;暖簾會以此為名,目的是將日本各地的農產品與食品品牌化,可說是日本特產的食品傳道師。

暖簾會的經營特色是「一坪商店」,只在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百貨公司等人流量高的地方,設置一坪大小的攤位,有點像是台灣超市的「花車」。但暖簾會的攤位都是「一周限定」或「此地限定」,本周是九州特產,下周可能就換成北海道物產,有計畫地幫助旗下會員,將農特產品銷往都市。

暖簾會的成功,甚至吸引了地方市公所上門求助。位於北海道的三笠市出產瓜類,因緊鄰以哈密瓜聞名的夕張市,相形黯淡失色,三笠的「道之驛」(具備休憩服務與振興地方產業功能的公路休息站)淪為借廁所的地方,名產毫無特色,生意冷冷清清。

為此,暖簾會負起「搶救三笠哈密瓜」之責,委託其會員奶油麵包名店「八天堂」開發推出哈密瓜口味的奶油麵包、冰淇淋、巧克力等,這些商品讓三笠道之驛的單日營業額,立刻從五萬日圓攀升至十八萬日圓,且東京的八天堂店面也推出「三笠哈密瓜」招牌,成功打響地方農產品牌。

台灣雖然腹地比日本小得多,但農特產,尤其水果並不輸日本,其中一定存在可加值化的商機。如果能學習暖簾會,整合北中南各地特產,就能將生產者的效益最大化,消費者也能買到好東西。

(本專欄隔周刊出)

撰文 / 徐重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