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呆帳大半已提列 不危及銀行生存 四大「慘」業欠款 絕非全民買單!

2011-12-12  TWM





被稱為四大「慘」業的DRAM、面板、太陽能、LED,近日因經營不善,無法償還銀行欠款頻頻登上報章雜誌;但呆帳本來就是銀行經營必然發生的風險,根本 無「全民買單」之實。

撰文‧許瀞文

四大「慘」業(DRAM、面板、太陽能、LED)向銀行借款近六千五百億元,多數銀行對部分還款不正常的企業,都已做出最壞打算,從今年以來,呆帳提存率 陸續提高至七○%,甚至有些銀行已經提列一○○%呆帳損失,有媒體指出,這些可能的呆帳,將由全民買單,但真是這樣嗎?

從銀行長期的營運機制來看,呆帳本來就是銀行經營會發生的風險,是銀行的營運費用項目之一,換句話說,呆帳並非絕然的壞事,重點在於風險控制是否得宜;就 算現在不是四大「慘」業發生危機,也有可能是其他企業欠債未還而演變成呆帳。

事實上,會發生全民買單的狀況,除非呆帳太多,銀行因此支撐不住而倒閉,最後只好委由RTC(金融重建基金)接手重整;由於RTC的資金來自全體納稅人, 因此才能說是全民買單。但四大「慘」業放款,是否真嚴重到會致使銀行倒閉?

嚴格說來,太陽能、LED產業今年才剛進入景氣寒冬,營運虧損才剛剛開始,其實還有足夠的「禦寒力」。而面板龍頭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日前對經建會主委劉憶如 親自到廠關心,還發表「有能力自己度過寒冬」的說法,連DRAM的華亞科及南科,都有「富爸爸」台塑支持,因此眼前真正讓銀行「擔心」、必須動手提列備抵 呆帳的,恐怕只有茂德和力晶。

債權銀行對茂德、力晶的還款能力都已有心理準備,例如第一銀行在九月底就已經將茂德的十八億元借款做百分百備抵呆帳提存,兆豐銀行也在十月底將茂德的備抵 呆帳提存到七○%,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以目前兆豐銀對茂德貸款三十億元計算,提存七○%代表兆豐銀已經做了「至少二十一億元收不回來」的打算,將來只要 無法回收的貸款在二十一億元以內,都不至於影響兆豐銀的獲利。

事實上,國泰金控副總李偉正證實,力晶從金融海嘯以來,已償還三百多億元;外界對DRAM產業印象不佳,並不代表該產業有立即危險。

當然,萬一最壞的情況發生,四大「慘」業全都還不出錢,金控獲利當然受到影響,但也是銀行自行吸收,不少媒體或研究報告甚至簡化,將所有銀行對四大慘業的 總貸款除以二千三百萬人,算出「每個人買單費用」,更是純屬無稽之談,恐怕只是為求聳動、卻悖離事實的標題罷了。

銀行做好打呆準備

銀行針對茂德、力晶放款陸續增高提存率 單位:新台幣億元

公司 茂德 力晶

借款金額 提存率 借款金額 提存率 總金額合 庫 83 70% 22 1% 105 華南銀 50 53% 38 11% 88 台企銀 50 80% 20 1% 70 中信銀 37 74% 23 1% 60 兆豐銀 30 70% 30 1% 60 彰 銀 33 85% 20 50% 53 第一銀 18 100% 24 18% 42 台北富邦銀 5.7 90% 31 10% 36.7 國泰世華銀 3.5 100% 21 1% 24.5 台新銀 14 100% 5.7 90% 19.7 元大銀 11 70% 4.4 1% 15.4 合 計 335.2 239.1 574.3 資料來源:各公司,本刊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99

陸企倒閉潮 利差蜜糖變呆帳毒藥?

2014-10-27  TCW
 

陸企爆發倒閉潮,對國內銀行業究竟影響多大?這塊銀行獲利的蜜糖,是否變成毒藥?

從獲利數字來看,它是蜜糖。根據銀行局統計,今年前八月,國內銀行稅前淨利為新台幣二千三百多億元,其中海外獲利,包括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海外分行、中國分行加總的稅前淨利,占整體稅前淨利的三六%,不論金額、占比,均創下歷年新高;其中來自中國業務的淨利,就占海外獲利約五成,四百多億元,創下新高。

高獲利背後,也潛藏呆帳風險。中國索力鞋業、旭光高新兩家知名陸企接連倒閉,引發國內銀行業中國曝險金額是否過高的疑慮;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八月,國銀的中國曝險總額為一兆七千五百億元,占國銀淨值的六七.八%,因並未超過淨值一倍的規定,因此,整體風險並不高。

危機一:增加速度太快對中國曝險金額年增46%

所謂「曝險」,指銀行對中國的授信(放款)、投資、拆借總額,包括,設立中國分行的投資額、對中國的授信、及人民幣存款等,根據現行規定,中國曝險總金額不能超過銀行淨值,對其他國家放款政府並無淨值上限規定。

再從倒帳陸企授信來看,無論占國銀中國授信、或全體授信,比率都很低。

例如,爆發倒帳的索力、旭光高新,其授信金額加總約四十六億元,只占國銀對中國授信一千二百八十億元的三.六%。

最近陸企倒帳事件頻傳,泉州、蘇州、溫州均陸續傳出陸企倒閉;但國內銀行總授信金額達二十六兆元,即便一千二百八十億元的授信全都倒光,也僅占○.四九%,在銀行可控範圍內。

雖從比率來看,數字不大,但從速度來看,卻快得驚人。民進黨立委吳秉叡在立法院質詢指出,在短短一年之內,國內銀行對中國曝險金額從一兆二千億元,增加到一兆七千五百億元,一年內成長近四六%,速度太快。

為何對中國曝險開快車?原因就是:高利差。

中國平均利差約二.五%到三%,以一千億元曝險金額計算,一年可以賺二十五億元到三十億元,但,這一千億元若從事國內放款,利差只約一%,一年只能賺十億元。

國內銀行業資金浮濫,利差又低,銀行資金往最有利的方向流,中國放款的獲利是國內放款的三倍,自然是搶著做。

二○一一年台灣開放銀行從事人民幣業務,自此,海外獲利占銀行獲利比重,逐年升高(見圖),目前銀行做中國生意有三個管道:OBU、香港分行、中國分行。做中國生意的結果,也使得這三個管道成為銀行獲利的小金雞。

危機二:迷信上市櫃招牌陸企財報不透明,風險升高

「很多銀行(中國曝險額度)都快爆掉了!」一位金融界總經理說,雖然對中國的整體曝險只占淨值六成多,但,很多銀行都做到接近淨值,像永豐銀行、台北富邦銀行都高達九成,兆豐銀行也高達八八%。

兆豐銀行是官股銀行中國曝險金額最大的銀行,達一千六百多億元,該行董事長蔡友才認為,「中國市場處處是機會,到處有陷阱,」但銀行會針對單一國家、單一交易對手、單一集團均訂有限額,定時追蹤及呈報;銀行在中國的主要客戶有台商、大型陸銀、央企、國企。針對中國業務,銀行均訂有風險控管流程與標準。

蔡友才認為,最近十年,全球各主要銀行都由各種不同途徑拓展中國市場,它也是台灣企業對外投資與貿易最大市場,不能自絕於外。

「借錢給美國也會倒,」一位銀行董事長說,不管跟哪個國家做生意,只要能夠繼續賺錢,風險控制好,都可以做;但是,陸企報表不透明,土地屬於國有,擔保品不足,確保債權不易,銀行如果沒有中國分行,更無法實地進行查核,造成銀行授信的困難。

但,在「高利差」的誘因下,不少想做陸企生意的銀行,都是「跟著大咖走」,只要外商銀行,或是國內大型銀行有做,就會跟著做,尤其如果公司是股票上市公司,更幾乎是票房保證。

像索力是德國上市公司,聯貸銀行有國泰世華、野村控股領軍,擔任管理銀行,上市加大咖兩大要素,不少銀行認為倒帳的風險不高,就會跟進;像旭光高新也是香港上市公司,又有香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簽證,最早從事海外業務的兆豐銀行還擔任管理銀行。結果,這兩家知名陸企竟在今年先後倒閉。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說,國銀就是過度迷信海外上市櫃公司的招牌,才會發生授信風險,因此,金管會將藉專案金檢OBU、中國分行,針對中國授信較多的銀行,了解是否該列入中國授信額度而未列,要求總行落實控管。

危機三:耕耘沒外銀深依賴授信業務,倒帳傷很大

「外銀和中國往來是有邏輯的。」一位金融業總經理說,外商銀行在中國耕耘的時間比台灣長,與陸企往來深,表面上看外商一樣被倒帳,但是損失可能比台灣小;因為,外銀和陸企往來較有「深度」,即往來的業務,不只授信,還包括其他業務,一減一加,風險自然比較低。

「中國曝險上限(淨值一倍)不會再調高了。」曾銘宗強調,除非銀行淨值增加,否則,中國曝險增加的空間有限。接下來,國內銀行得好好想想如何控制風險,才不會讓蜜糖變成毒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