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明益你?明昆你?──公司上市另有圖謀(2003-10-11)+跟進 脫苦海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555

香港股壇玩野玩的最出色的可以講係劉先生,除了以前提及過的「狙擊」、「抽水」之外,佢仲玩過一樣唔係常人做到的事「賣完 檯之後買返同一張檯」。話說當年興炒工業股,劉先生同一位朋友夾份將風扇公司上市,由劉先生做大股東,朋友做第二大股東,之後唔夠一年,佢老哥宣佈自己已 經將手上的股權賣晒,朋友至係大股東,股價當然大跌,朋友仲將佢踢出董事局。劉先生卻在低位再買返公司的股票,再次成為大股東後,再將朋友踢出局!


今 時今日當然無D玩得咁精的人,但係最近卻公司的大股東將呢個遊戲玩一半──就係大股東短期內將上市公司賣檯。呢樣野近年在一些八字頭的創傷版公司亦好 常見,例如「奧麗花紐頓譜」,但係呢間公司卻玩左另外一樣好絕的事──公司上市後將業務拆骨,再次據為已。呢間公司就係「德國城市餐廳」。

記 得該公司上市時小弟已抱懷疑的態度,一來該公司上市時,有一間規模表面上更的「中國古跡餐廳」結業,明明該行業正處低潮,實在不是上市旳好時機;一 方面因為公司上市時沒有把自置的餐廳舖位上市,而選擇由大股東持物業,由上市公司租回。當時的理由係,由於公司的盈利能力引申的估值與商舖的資產市值有 一大段距離,大股東不願割愛云云。其實講得白D,就係呢盤生意根本租唔起咁的租值的舖,如此安排明明係搵笨!

言猶在耳,本地爆發傳染 病,消費市場大萎縮,餐廳也不例外,但明明上市公司已集資,應該實力守下去,該公司卻二話不說,閃電執舖,一個時期甚至「每周一執」。大家留意,由於 舖面業權仍在大股東手上,業主隨時權將舖面租給其他同業,甚至私人開間公司承舖!事到如今,上市公司變成吉殼,控制權也易手,新股東肯接手無乜可能係為 左打救小股東,如果現時仍然時該股,本人唯祝佢好運。

其實有些行業本是不適宜上市的,公司上市不外乎為名為利,即提高知明度同集 資擴展業務,但中式餐廳生意無需大量資本性投資,而該行業運作並不如連鎖性快餐店以流水作業大規模生產而需集資投資廠房運輸隊,反而是手藝式的食品製作, 所謂連鎖性中式餐廳,只不過是好幾間同名的公司一齊經營,分分鐘間間公司的股東都不同。而該等餐廳仍需上市提高知明道嗎?正因如此,一間同類上市公司 「船隻」為上市而大搞西餅,本人也不感樂觀。

另外一些不宜上市的行業是仰賴「合約」維持業務的公司,最典型的例子是獨立而沒有發展商 在背後的建築公司,因為公司合約才生意,才機會賺錢,如果這些合約因某些外在原因喪失時,公司便會面臨危機!政府停建居屋、縮少公屋的規模,首當 其中的便是建築公司。然而最近卻兩間這類「合約公司上市──奴隸及燃油。

這兩間公司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與物業及設施密切關係, 其客戶主要為政府及地產商旗下物業,因此這類公司要取得合約,必定要特殊的條件及關係。正因如此,業內最具規模的公司均是與地產商密切關係,甚至是地 產商的附屬公司,全港最大幾間清潔及物業管理公司均是如此;剩下的則是因歷史因素或聘請前政府官員打理才機會取得大量合約,燃油的主事人就是前房署官 員。

這些公司沒有很大的資本性需求,只需辦法取得合約,便可以透過判上判或預支費用取得資本,尤其是物業管理公司,其運作無論是酬金分成或包底,均是使用物業持有人的資源運作,甚至可以不動分文便可擴展業務,營業風險接近零,這樣好的生意,必要上市益人嗎?

然 而這類「關係生意」的公司,本身已其不穩定性,只要因某些原因而喪失合約,部份盈利可以完全消失無蹤,奴隸最近便傳出明年不獲機場合約。即使保有合 約,合約定期需要競價投標,每一次投標均是減價收場,所謂黃台之瓜,何堪再摘,收益將持續萎縮。深井某河流屋苑便是在幾年前燃油把酬金由三百萬減至五十萬 才爭到合約,到續期時還會再減吧!

現時通縮肆虐,薪金及成本的上升壓力不大,只是一面受壓,如主事人預期未來通脹重臨,成本將再上升,一方面收益下降,到必定兩面受敵,最佳的方法莫如賣盤,但業內人仕均自己知自己事,唯一的買家便是...廣大的股蟻!

greatsoup:
德國城市,編號228,指某一種在麥當奴最平的包的名字,以「龍蝦大王」自居,現名中能控股,之前買個礦番來失敗,又購澳門能源業務。


「中國古跡餐廳」咪敦煌。

「奧麗花紐頓譜」,名稱為九龍塘向調景嶺方向下一個站的第一個字這六個字中除去第四五字,編號8176,為一家銷售美容產品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即財困,曾欲供股從而使控股權轉移,不過最後不成功,之後停牌之今。

公司已重新營運,並經重組,以發行可換股債及新股的方式注資,並進行10合1,股本約4億股,重組後並增加每手股數,另外會於短期內復牌。

以下是公司的重組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16/GLN20080516026_C.pdf'

亦把脫苦海先生的「德國城市餐廳」的資料以原復生的文章附之於後,供後人研究。

2002-02-11 信報 原復生





















肥水不流股民田

許多投資者不明白,為何公司上市前派股息高於集資額?公司有多餘資金派息,為何須要上市集資?

最近兩間新上市公司,經營酒樓的漢寶(228)和女性服裝零售的慕詩(130),均於上市前派巨額股息予原有股東,金額超過上市集資額,可作個案分析。

首先,筆者須解釋資產支持(asset backing)的概念。招股書內有一法定部分 — 「經調整有形資產淨值」(adjusted net tangible assets,簡稱資產淨值),投資者應該加倍留意。資產支持是將資產淨值,和招股價比較;較高的百分比,表示每股佔有較高的資產,是正面的訊號。

上市過程中,投資銀行須平衡投資者和大股東的對立要求,投資者要求股份有合理資產支持,大股東則爭取保留資產於其名下的私人公司,不讓投資者分享;投資銀行須找合理的平衡點,現在市場接受的資產支持是大約50%。比方招股價是每股一元,資產淨值的理想水平是五角。

換句話說,如資產支持超越50%,大股東便毋須將過量資產放進上市公司。有兩個普遍方法調整資產支持至目標水平:一、於上市前將剩餘現金,以股息派發予 大股東;二、把物業留在大股東的私人公司,上市後租予上市公司。所以,大股東於上市前須決定,公司的兩項主要資產—現金和物業,留在自己口袋,抑或是放進 上市公司,讓其他股東分一杯羹。且看這兩個過案:

漢寶上市集資額為二千四百萬元,上市時派息二億二千五百萬元,差不多是集資額十倍。此項股息是償還股東貸款,沒有現金交易。根據招股書的資料,此項二億多元的債務,是公司借錢予大股東購買物業,現於上市時一筆勾消,大股東不用還錢。

看看資產支持便能理解原因,漢寶的資產淨值一點九仙,相比招股價二仙,資產支持達95%,遠高於市場接受水平。換句話說,如果公司不派發二億多元的股 息,資產支持便更高,小股東受益便更大。還有,漢寶的十七間酒樓中,只有一間的物業是上市公司擁有,五間租自大股東,其餘租自關連人士和第三者。若果把大 股東擁有的五個酒樓物業,一併放進上市公司,資產支持將變成天文數字。

結論是,漢寶集團資產雄厚,但盈利能力不成正比地偏低,必須雙管齊下,上市前派股息,兼將物業保留於大股東的私人公司,資產支持才調整至大股東和投資者皆可接受的水平。

慕詩集資五千七百萬元,上市前六個月內,派股息六千八百萬元予大股東。慕詩的資產淨值三角八仙,招股價一元,資產支持只有38%,屬偏低水平。派發巨額 股息後,慕詩債項達四千六百萬元,相比資產淨值的一億元,負債比率近乎危險水平。公司選擇把現金派發予大股東,而不償還債務,當然也不難理解,股息由大股 東獨取,債務是由上市公司,即全體股東負責。

大股東在上市前,選擇性地把現金和物業保留在自己口袋中,目的是調整資產淨值至市場接受的水平。這行為極普遍,筆者不覺得有任何不妥,因為過程明刀明槍,招股書已披露充分資料。如果投資者質疑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缺乏承擔感,可選擇不認購該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0

中環在線:華創鄺文謙另有高就 李華華


2009-06-02  AppleDaily





 

華潤創業(291)噚日公佈,做咗7年幾、做到副董事總經理嘅鄺文謙,將會喺月底離開,通告話佢「稍作休息後再向其他事務發展」,個位會由華潤微電子(597)調嚟嘅黎汝雄接任。

近 年華創業務轉型得到市場認同,除咗有大股東支持,一班手足落力執行亦好重要,尤其公司資料披露方面實在值得一讚,雖然到今日仲有好多公司堅拒做季度報告, 但華創早於02年11月就開始自願公佈季度業績(02年第3季),而且仲係幾詳細嗰隻。華創有咁嘅改進,相信同鄺文謙好有關係,事關佢出身投資銀行同證券 行,之前係嘉誠分析師,知道透明度對提升一間公司嘅形象好重要。佢02年2月入華創,負責同證券界同傳媒溝通,華創當年11月就公佈季報。

華華希望黎生繼承佢嘅開明作風,保持華創嘅高透明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2

指控進口紙傾銷 造紙業另有盤算

2012-03-12  TCW




三月一日,國內的造紙公會表示, 由於外國進口紙低價競爭,將迫使國內不少造紙廠關門,因此他們呼籲政府,對中國大陸、日本、南韓、與芬蘭的進口紙課徵反傾銷稅。

你家隔壁的雜貨店,不准你去對面另一家較便宜的雜貨店買東西,理由是這樣會讓他無法生存。大概沒人會認為,這家雜貨店的做法是合理的。

但是這個道理一放到國際貿易時,大多數人卻都被迷惑了。我們常聽到,某些國內廠商指控外國產品低價進口,威脅他們生存,因此他們呼籲政府,對這一些進口品 課高關稅,或禁止進口,以保障他們的生計。

國內造紙業者的說法,正是如此。他們宣稱:「外國紙張低價傾銷,已使國內紙廠面臨生存危機」,因此要求政府,對外國進口紙張課徵反傾銷稅。

其實,國內造紙業者面臨的所謂「危機」,不是不能造紙,不是不能賣紙,而是不能要求政府懲罰那些國外進口的紙張,以繼續妨礙消費者去買外國貨。他們的目 標,就是要求政府維持紙張的貿易壁壘,好讓國內消費者付他們更多錢。

這就像是你家隔壁的雜貨店,東西賣得較貴,但為了不讓你去對面較便宜的那家買,就叫警察強迫對面那家店也要漲價一樣。

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是建立在「自由交易」的基礎上,如果消費者覺得這家廠商東西不好,他有權選擇別家更便宜、更好的東西,廠商也因此有動機提供更便宜、 更優秀的東西給消費者。因為這樣,我們才能享受到越來越好的產品。

說詞一:維護國家利益結果消費者只能選擇買貴

如果只准消費者去買較貴、較差的東西,不准他們去買較更便宜,較好的東西。這樣一來消費者付出更多錢,卻只買到更差的東西;二來廠商沒有競爭壓力,他們也 沒有動機去製造更好、更便宜的產品。如果這種做法成為主流,人類文明將迅速退化到蠻荒時代去。

「只為了國內業者的生計,為什麼就要阻撓消費者去買更便宜或更好的外國紙張?」這個問題,國內紙廠在內的貿易保護主義者,都沒正面回答過。

他們只含糊的說:「政府要保障我們的生計,因此要對外國進口品課反傾銷稅。」但他們主張的真正意義卻是:「政府要保障我們的生計,因此要禁止消費者去買國 外的紙。」

他們知道,如果正面要求政府禁止消費者買外國貨,一定會惹來批評,因此他們就把自己言論包裝起來,把自己行業利益,說成是整個國家利益。

大多數人之所以被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言論迷惑,也是因為誤信了這些業者的言論,把國內某些業者的「行業利益」,誤當成是整個「國家利益」。

對國外進口品課徵重稅,固然保障了國內造紙業的利益,但是這個利益卻是建立在消費者的犧牲上。消費者被迫要花更多錢來買紙,他們能花在其他地方的錢也變少 了,其他行業也萎縮了。因此,國內造紙業者這種利益,是損人利己的利益,不是什麼國家利益。

說詞二:低價傾銷是陰謀事實是賠本生意沒人願做

這些國內業者另一個說法,就是指控國外產品不公平競爭,也就是所謂「國外紙張低價傾銷」。「傾銷」指的是:國外造紙業者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把紙賣來國內。

如果一個廠商,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把東西賣給消費者,就算是「傾銷」。但是,它這樣不就是在造福消費者嗎?這和那些慈善機構免費送禮的行徑,不是類似嗎?如 果我們認為行善是件好事,為什麼這些國外廠商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把東西「半賣半送」給消費者,就變成壞事?

這些國內業者會說:「國外紙張低價傾銷,會讓國內紙廠倒閉。」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國內紙廠如果倒閉,不是因為它們不能造紙或不能賣紙,而是因為消費者 只願意買更便宜的外國紙張。

造成廠商倒閉的,不是它的對手,而是消費者選擇別人。就好像讓馬車業倒閉的,不是後來出現的汽車,而是消費者放棄了馬車、選擇了汽車。為了維持國內業者的 生計,就不准消費者去買國外進口品,就跟為了維持馬車業者的生計,不准消費者去買汽車一樣。

這些國內業者指控「傾銷」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國外紙張業者先用低價傾銷,把國內業者打倒,然後再抬高價格。」

我們可以反問:如果國外紙張業者這樣做就可以成功,那國內業者為什麼不能比照辦理?國內紙張業者同樣可以在國內自己搞傾銷,把國外紙張趕出去。為什麼國外 業者可以傾銷,國內業者就不行?

「售價低於成本以打倒對手,獨霸市場後再提高價格」,這種做法,從沒有任何實例。

原因很簡單:就算某廠商一開始以低價傾銷打倒了對手,但只要日後一抬高價格,別的廠商見有利可圖,又會投入市場,這樣原有廠商又要「傾銷」來趕走新廠商, 這樣它永遠「傾銷」個沒完!如果不是錢多到無處花的廠商,誰會一直做這種賠本生意?

國內造紙業者的指控與訴求,其實是數百年前歐洲「重商主義」的翻版而已。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早在他的名著《國富論》裡,就已徹底駁倒了這些重商主義謬論。他說:「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與意義,此一箴言是如此不證自明,只有想法荒 謬的人,才會想要加以證明。」亞當斯密這句話,值得所有人「三復斯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97

是逃頂還是另有布局?海外資金驟現2000年來最大單周流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51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6 15:34 編輯

是逃頂還是另有布局?海外資金驟現2000年來最大單周流出
作者:李慧勇、李一民

結論或者投資建議:

EPFR資金流向數據顯示,4月16日-4月22日,全球資金本周大幅流出,刷新2000年以來最大單周流出量。當周錄得38.14億美元凈流出,上周短暫凈流入2.25億美元,回顧歷史上類似的流出規模曾出現在2007年3月(32.38億美元)、2008年1月(26.37億美元)以及2014年12月(24.77億美元)。

本輪外資的大幅撤出其實不是突然才開始,實際上從2015年3月起的周均流出量早已達到18億美元級別。上周日央行宣布降準100bp,可能會被海外資金理解為政策放松預期的兌現,此外恒生AH股溢價延續升勢,適當減持A股轉配H股已成為外資普遍認可的操作方向。同期,受也門局勢影響,本周油價大幅上揚,這些都進一步拉動國際資本流出新興市場。本周四公布的匯豐中國制造業PMI跌至49.2,創下12個月以來新低,顯示中國經濟環境進一步惡化,行業通縮壓力上升。外資在全球配置中更加看重基本面與風險收益比,謹慎情緒加劇,流出中國的趨勢可能還會延續,從本周的銀行結售匯、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外匯占款等多項數據均可驗證。

原因及邏輯:

中國市場方面,本周全球資金大幅流出。4月22日當周錄得38.14億美元凈流出,為2000年以來最大單周流出量,上周為凈流入2.25億美元。截止4月22日當周,四周均值為流出16.69億美元,而上期均值為流出13.09億美元。資金大量流出中國股票ETF,當周錄得35.95億美元凈流出,為2002年以來單周最大流出量,上周為流入3.37億美元。資金流入中國債券,當周錄得2.67億美元凈流入,上周為流出0.35億美元。

香港市場方面,全球資金連續第五周流入香港股票,但規模有所減小。4月22日當周錄得0.24億美元凈流入,上周為流入4.86億美元,四周流入均值2.23億美元,上周均值為2.29億美元。本周資金繼續流入香港股票ETF,4月22日當周錄得0.69億美元凈流入,上周為流入4.48億美元。

滬港通方面,4月17日-4月23日,港股通額度共使用103.97億元,較上一周小幅下降;滬股通額度共使用29.61億元;4月17日-4月23日,港股通日均使用額度為20.79億元,滬股通日均使用為5.92億元,均不及上周水平。

匯率方面,受本周央行降準影響,人民幣小幅貶值,本周四人民幣即期匯率收於6.1980,較上周四環比上升0.2%;由於人民幣將參與IMF的SDR評議,央行竭力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本周四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報6.1281,較上周四下調24個基點。雖然外部環境不佳,資金流出壓力加劇,但我們仍預計接下來央行會盡力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人民幣匯率將在現有水平上震蕩。

受經濟數據影響,全球資金本周大幅流出中國股票。4月22日當周錄得約38.14億美元凈流出,為2000年以來最大單周流出量,上周為凈流入2.25億美元。截止4月22日當周,四周均值為流出16.69億美元,而上期均值為流出13.09億美元。


4月22日當周資金大幅流出中國股票。全球資金小幅流入中國債券,中國債券4月22日當周錄得約2.67億美元凈流入。這反映市場預期未來中國利率會繼續走低。


[1] EPFR統計下,流入中國股票/債券的資金是指全球基金投資於主營業務收入來自於中國的公司發行的股票/債券的資金流向,而所謂資金流向是指該基金的凈投資額按該基金投資於某類資產倉位折算後得到流入該類資產的資金,剔除了基金資產增值和匯率變化,並統一折算成美元。其中,流入中國股票的資金包括QFII、RQFII等外資以及中國ETF投資於A股、B股和海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的資金部分,而流入中國債券的基金包括QFII、RQFII等外資投資於中國債券、點心債券、熊貓債券的資金(90%左右投資A股)。滬港通統計詳見圖17
[2]四周均值計算為向前移動平均,當周數據為上周三到本周三。

受流動性釋放的沖擊,中國的牛市行情仍在繼續,本周上證指數站上4400點,再一次刷新7年內新高。


全球資金連續第五周流入香港股票,但額度有所縮小。4月22日當周錄得約2396萬美元凈流入,上周約為流入4.86億美元。恒生指數高位震蕩,截止4月22日收盤時,恒生指數收於27933.85點。


本周資金大幅流出中國股票ETF。4月22日當周錄得約35.95億美元凈流出,為2002年以來單周最大流出量。


資金本周繼續流入香港股票ETF,4月22日當周錄得約6931萬美元凈流入。


金融仍是外資最為青睞的行業,工業、IT、醫療等占比快速增加,現金、能源、電信等占比快速降低。


金融仍是外資最為青睞的行業,工業、IT、必選醫療等占比快速增加,現金、能源、電信等占比快速降低。


3月資金流入材料、工業、醫療、IT、電信和其他等行業,現金、能源、可選消費、必選消費和公用事業則出現流出。註意到現金出現大幅流出。


3月資金流入材料、工業、醫療、IT等行業,現金、能源、可選消費、必選消費、電信、金融、公用事業和其他則出現流出。


3月資金繼續流出中國股債,但規模環比2月大幅上升,3月外匯占款數據繼續呈現資金大幅流出的格局,跨境資金流向不盡如人意。

3月中美利差在2月的基礎上大幅上升。隨著美聯儲加息的逐步確定,美元進一步走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其下行趨勢。反觀國內,經濟下行的風險和連續的貨幣寬松政策進一步強化了人民幣走弱的趨勢。


3月美聯儲總資產在2月的基礎上微幅上升,隨著美聯儲加息的臨近,美聯儲總資產的大幅擴張時代或將漸行漸遠。但隨著歐央行QE的啟動和全球寬松大幕開啟,全球流動性有望進一步寬松。

3月FOMC顯示官員們就6月加息是否加息意見存分歧,但總體已做好了2015年內加息的準備,因此隨後美元走強,非美貨幣和大宗商品普跌。


3月中國政府信用CDS有所上升,體現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的擔憂,全球投資者認為中國債務違約風險因此而有所提高。


本周,受美國新屋銷售數據不及預期影響,美元指數下行,人民幣即期匯率小幅貶值,即期與中間價偏離幅度小幅回調,但仍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即期匯率逐漸離開了跌停板,顯示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所緩解,中間價確定仍以隨行就市為主。我們預測即期與中間價偏離幅度將會延續目前的態勢並逐步縮小。


本周人民幣即期匯率繼續小幅貶值。由於5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審議是否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而這也將是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雖然人民幣仍然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中國政府應該會盡力維持其匯率穩定,尤其是把握、住中間價的指導作用。


[3]人民幣收盤價對中間價偏離幅度=(即期匯率/中間價-1)*100,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偏離幅度為正代表匯率波動由中間價帶動,為負代表匯率波動由市場帶動。貶值過程中則反之。


4月17日-4月23日,港股通額度共使用103.97億元,較上一周小幅下降;滬股通額度共使用29.61億元。4月17日-4月23日,港股通日均使用額度為20.79億元,滬股通日均使用為5.92億元,均較上周水平有所下降。


[4]正如我們在註釋1中說明的一樣,EPFR統計的流入中國資產的資金流向,是指在基金產品募集書中明確說明分配於中國市場的投資份額(FundAllocation),乘以該基金當期已使用的總規模(Fund Flows),考慮到倉位與申贖情況進行折算,得到流入中國資產的資金(Country Flows)。這一計算方法在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前後並沒有調整。由於全球資金是否使用滬港通僅僅是渠道方式的變化,與原定的產品投向並無關系,因此我們猜測EPFR的統計數據是包括了滬港通的資金流動,卻很難單獨剔除出來做分析,建議仍以滬港兩地交易所官方數據作為跟蹤基準。

(/申萬宏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48

李嘉誠低價拋售房產:是走眼?還是另有計算?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5-03/913076.html

“萬古人間四月天”的春意似乎沒能給李嘉誠帶來對香港和內地經濟的樂觀情緒。

繼去年的一次七五折優惠售樓之後,李嘉誠於香港的日出康城第三期“致藍天”連續三周進行八折優惠的推售。

4月前兩周,“致藍天”項目兩次推出合共1100套單元,均快速售罄。該項目最後一期516個單位推出時,有近1.2萬名準買家到場。

但讓業內人士頗有不解的是,雖然項目求購者甚多,但“李超人”完全沒有乘勢加價,而是繼續快速走量。三周內,1648套房全部售完,是香港近年銷售最快的樓盤。最後項目總共套現120億港元。

雖然,“李超人”一直在強調“香港樓價難跌”,但言有深淺,行無左右。首富再一次甩賣物業意欲何為?

四月套現120億港元

4月4日和4月11日,香港將軍澳日出康城盛況空前。其中,4月4日的首次推售就吸引了1.6萬人入票認購,掀起香港難得一見的搶購房源熱潮。此次被促銷的項目名為“致藍天”,由長實、南豐和港鐵公司開發。這次“致藍天”共推出的740個單位中,最貴的一套房源位於65樓LA室,面積為1139平方尺(約105.8平方米),定價為1440萬港元,折後價格為1159.2萬港元(約916.9萬元),尺價約10177港元,即每平方米價格約8.67萬元。

若對比目前香港“600萬港元能買到兩房、800萬港元能買到三房、四房價格則要超過千萬港元”的普通新盤價位,會發現此次長實打折樓盤定價較低,以三房600萬港元、四房800萬港元吸引購房客。而正因價格優惠,該項目在當天9小時內瘋狂售空,總成交額達到5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3.5億元。

這樣的銷售記錄創造了2014年以來的首日開賣銷量冠軍,並打破了當年同樣由長實、南豐和港鐵公司開發的位於荃灣西地鐵站附近的“環宇海灣”所創下的“首日共推出591個單位,當日全部售罄”的紀錄。

見銷售情況如此熱烈,長實決定乘勝追擊,該公司於4月11日進行新一輪銷售,當中涉及398個單位,其中3房單位占343個,合共市值約35億港元。第二次推售當日,該樓盤的收效和一周前推售的火爆情況並無二致,之前沒有抽中的買家再一次申請買入,一推出就在幾小時內迅速售完。

值得註意的是,在第一次推售結束時,長實地產投資董事黃思聰就明確表態,致藍天是長實2015年的最大主打項目,兩輪銷售加起來共有1138個單位,預計總共可套現約90億港元。而因為“致藍天”總共才有1648個單位,集團最近暫時不會加推新的物業。

但僅經過一周(4月14日),長實卻表態將會繼續推售“致藍天”項目,“致藍天”有望在4月內將項目開發的1648套房全部售完。

對於接下來的套現計劃,長實執行董事趙國雄則表示,2015年預計出售3500至4000個單位,預計可套現超過300億港元。“不過,這300億港元已經相對2014年的400億港元下降了25%。2014年一次性出售上海東方匯經中心,套現金額較高,所以2015年的套現目標也會相對降下來。”

繼續加速資產貨幣化

4月第三個周末“致藍天”項目推出最後516套,此前曾有業內人士猜測長實將會乘勢加價。然而令購房者頗為激動的是,項目非但沒有加價甚至有所降價。

當天推出的1棟9樓RB單元的售價為11.28萬港元/平方米,三周以前項目第一次推出的2棟9樓RB單元的售價為11.59萬港元/平方米。兩個單位樓層一致,面積相仿,最後一期反而有著更多折讓。在這心動價格的誘惑下,500多套房子6小時內銷售一空。

首富“李嘉誠”的一舉一動一向被視為某種信號。值得註意的是,相比內地不甚穩定的房地產市場,香港樓市自2009年以來一直保持上漲態勢,近6年來香港樓市累計漲幅已經達到1.65倍。2014年香港整體房價累計上升13.3%,高於2013年7.7%的漲幅。

即便在開發商普遍不甚樂觀的2015年,香港的樓市漲幅依舊。今年1月份,香港整體樓價繼續保持16.14%的升幅,當中細價樓升幅最大,實用面積431平方尺以下單位按月再升2.37%,年內升17.9%;431至752平方尺單位亦升17%,反而大單位樓價升幅在一成以內。

但香港每年樓價12%的漲幅卻依舊未能挽留住“李超人”的目光和資金。據了解,李嘉誠旗下的長實早在去年初就已經推出折扣優惠的新盤。2014年年初,長實推出位於香港島天後的新盤“DIVA”祭出25%的優惠,而其附近一新樓盤早前的售價均價比長實“DIVA”樓盤高2萬多港元。

從2013年至今,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在香港與內地先後出售了多項資產。2013年8月開始,長和系以約70億元出售了上海陸家嘴的東方匯經中心。2014年4月8日,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再次以71億港元拋售北京盈科中心。進入2015年後,李嘉誠的套現步伐不減。截至目前,李嘉誠總共套現738億元,其中內地占了129億元。

而在目前看來,經過近年來持續的重金投入,李嘉誠於歐洲業務在其整個集團的收入占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0年,和黃歐洲業務占和黃整個集團盈利的比重只有19%,但截至2014年半年報披露時,和黃有43%的收入均來自歐洲市場,而香港及內地市場對其營收的貢獻只有26%。

對於其頻繁撤資,有分析人士認為,李嘉誠甩賣物業並不表示,內地和香港的經濟走勢會馬上下降,只能表明曾經可以多賺錢的地方利潤正在縮減。相比之下,歐洲的電信、基建和零售行業的投資回報將會更高。“預計李嘉誠未來仍會在歐洲的電信、基建和零售行業尋覓大型並購機會,同時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地區則會進一步處置資產,加速資產貨幣化。”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拋售的經濟信號

事實上,針對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以及和記黃埔相繼拋售中國內地物業,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早有評論稱:“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如今看來,當初王石的一句微博警示或已一語成讖。

資料顯示,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09年至2013年間連續5年每年均最少推出一輪收緊按揭措施,希望打壓炒風。

與此同時,從去年的“占中”到今年的“反水客”行動正在不斷加大對香港旅遊業壓力,並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阻力。

“自由行”每年為香港創造261億港元的零售價值(約占香港GDP的1.3%)和11萬份就業機會。2013年,內地遊客消費占香港零售額比例為22%。而目前香港政府預測本市經濟的中期增長速度在3.5%,其中假設到港遊客在2017年達到7000萬人次,2020年達到1億人次。顯然內地遊客成了香港增長目標中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近日香港旅遊業卻頗受打擊,今年4月訪港的內地團每日約有400團,較去年同期每日450至470團,減少約10%。

於是,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時表示,2014年香港經濟增長2.3%,連續第三年低於過去10年3.9%的平均增幅。由於外圍環境及內部需求存在挑戰,預測今年本地經濟增長1%至3%,低過去年的預測。

一旦香港經濟增長乏力,由投資者炒起的香港樓市將首當其沖,投資大師羅傑斯就警告稱香港樓價可能會下挫50%。

然而就在李嘉誠的甩賣信號放出不久,另一香港地產商會德豐旗下位於油塘的“PeninsulaEast”正準備開盤,目前公司已經為256個單位開價。據會德豐地產常務董事黃光耀稱,4月13日晚最新推出的106個單位,加價幅度約為1.5%至2.5%。而新鴻基地產位於將軍澳的新盤也修改了價格單,定價上調了1%~8%。恒基地產則更為激進,其位於香港長沙灣最近推出的項目就大幅加價17%~21%。

面對同行的咄咄逼人,率先降價走量的李嘉誠是走了眼,還是另有計算?

 

原文鏈接:http://cd.house.ifeng.com/detail/2015_05_03/50372743_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24

上巿前突換董事長 蔡辰威回鍋寒舍另有隱情

2015-06-08  TWM


旗下經營兩家國際五星級飯店||台北喜來登飯店及台北寒舍艾美酒店的「寒舍餐旅」,近日高層大地震,蔡辰洋長子蔡伯府閃辭董事長,將大位交給叔叔蔡辰威,由於正處股票上市前的關鍵時刻,此舉引起外界議論紛紛。

證券業者指出,興櫃公司在申請上櫃、上市前夕,人事異動會延長主管機關審核時程。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蔡伯府甘冒上市前最好不要異動人事的大忌也要請辭?

據了解,寒舍餐旅近兩年面對兩大房東國泰、富邦集團有意漲房租頗為吃不消,加上兩個房東也已成立旅館事業,打算經營自有品牌,讓蔡伯府、蔡伯翰深感壓力沉 重,於是有了敦請叔叔回鍋當董事長的想法,「畢竟蔡辰威與蔡宏圖、蔡明忠是堂兄弟,輩分相當。」知情人士透露,蔡辰威在談判上應該會比較有優勢。

對於外界揣測,以新任董事長身分主持寒舍餐旅六月二日股東會的蔡辰威,不多作回應。不過,寒舍餐旅去年業績持續成長,營收達四十四.五億元,近期更與全球人壽攜手承租礁溪地上權土地,首度跨出台北市開發溫泉飯店,揮軍溫泉度假飯店巿場。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喜來登與寒舍艾美除不斷開設館外餐廳,此時又推出蔡辰威掌兵符,要保住台灣五星級飯店龍頭的領導地位意味濃厚。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46

亞視引入新投資者 山東財團背後另有神秘港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567.html

亞視引入新投資者 山東財團背後另有神秘港資

一財網 秦偉 2015-09-11 17:26:00

距離免費電視牌照失效不足8個月時,垂死掙紮的亞洲電視(下稱“亞視”)可能再度迎來轉機。

亞視執行董事葉家寶昨日表示,今年6月,大股東黃炳均已與中國文化傳媒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文化傳媒”)簽訂股權轉讓合約,中國文化傳媒同意收購亞視52.41%的股權,其中41.66%已經完成交易。

資金問題爆發後的亞視,一直忙於尋找新投資者接盤,今年4月,香港行政會議決定不再為亞視的免費電視牌照續約,令其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未被續牌的廣播機構。由於買賣合約完成的前提是亞視獲得續牌,最後時刻出現的新投資者和已經簽訂的股權轉讓合約也打了水漂。

“投資者,其中之一是中國文化傳媒,而他也是有其他投資者。”9月11日,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黎嘉恩確認股權交易已獲德勤認可,他又指出,亞視此次共有兩名新投資者入局,而另一名投資者是香港人,但拒絕透露身份。德勤在亞視資金問題爆發後,被香港高等法院指派為獨立監管人,負責監督股權轉讓事宜。

黃炳均為亞視前掌門人王征的股份代持人,股權轉讓交易也意味著王征徹底退出亞視亂局。此番交易除了涉及股權轉讓,新投資還將承擔亞視的全部債務。黎嘉恩透露,亞視對王征的債務約20億港元,至於剩下尚未轉讓的10.75%股份,則因涉及法律問題仍需時間處理,但他拒絕透露存在何種法律問題。

山東財團非“紅頂商人”

中國文化傳媒這個陌生的名字,一出現即引發關註。

葉家寶表示,中國文化傳媒隸屬於內地中金集團旗下的中金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國際”),而中金國際則是中金亞洲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金集團是一家集多行業開發投資與產業經營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集團公司,業務涉及投資、房地產、能源、礦業、傳媒及高科技投資等,集團董事長司榮彬也隨之浮出水面。

“我有時不時見過司榮彬。”黎嘉恩表示,但他強調自己的職責僅需要確認所有投資者都是第三方、獨立的投資人,與亞視之前的管理層無關聯關系。

葉家寶稱,中金國際管理的一只基金,計劃在亞視運營方面投資100億港元,而主要資金來源是香港本土資金,對方並非紅色資本。

司榮彬這個名字,與中國文化傳媒一樣,並非任何一個耳熟能詳的資本大鱷。黎嘉恩表示,自今年4月初亞視不獲續牌之後,雖然面臨清盤風險,但與新投資者的商談並未停止,“亞視有很多不錯的資產,中間有不少人和我們談過,想要整體收購或者收購部分資產的都有,4月中的時候與投資者第一次見面。”

黎嘉恩透露,今年6月中,亞視與新投資者正式簽署協議,之後發現有需要補充的內容,到8月中時再簽訂補充協議,德勤在一周後即出函確認同意41.66%的股權轉讓。

公司註冊處的資料顯示,8月中,司榮彬就已經入主亞視。司榮彬、尹衍河、陳昌義及黎子傑在8月中成為亞視新任董事。有媒體爆出司榮彬曾有刑事案底,對其是否有資格擔任董事,黎嘉恩回應指根據其獲得的法律意見,司榮彬可以出任董事,且任命董事不需要香港通訊局批準。

黎嘉恩拒絕披露股份轉讓涉及的金額,但他強掉亞視目前接受的新投資者的出價夠好,不會比以前出價的投資者差。

仍存不確定性

新投資者的入局,對於亞視走出眼下的困境還只是第一步。

亞視既有的免費電視牌照原定於今年11月30日屆滿,根據法例,行政會議4月1日決定不再續牌後,亞視現有牌照的有效期將延至2016年4月1日,通訊事務管理局將在牌照屆滿後同時收回指配予亞視的所有廣播頻譜。

葉家寶表示,有信心重新獲得牌照。他指出,亞視計劃從目前的六條頻道增至八條頻道,前6年需要投入不少於51億港元的資金。

去年底,香港有線電視旗下的奇妙電視及電訊盈科旗下的香港電視娛樂原則上獲發牌照,4月1日,香港電視娛樂獲發12年免費電視服務牌照,並表示將在12個月及24個月之內,啟播中英文頻道各一條。免費電視頻道的競爭也將更激烈。

另一潛在風險是,仍持有免費電視牌照的亞視,其股權轉讓仍需要獲得香港通訊局的批準。通訊局已經表示收到了亞視股權變動的申請,將會評估有關持牌機構能否繼續遵守所有對其適用的相關規管要求,包括《廣播條例》中有關適當人選、通常居於香港等規定。

黎嘉恩表示,股權轉讓已經完成,買方已經付款,若通訊局日後決定不批準,到時再考慮法律程序。亞視自去年爆出資金問題後,命運一波三折。此前,香港投資機構匯友資本也曾向亞視伸出橄欖枝。匯友資本首席合夥人胡景邵表示,曾在1月底向亞視提交收購建議書,包括股份及債務,並於3月31日單方面簽署條款。

結果4月1日,亞視通過自有新聞節目,單方面宣布將股份予港視主席王維基,但很快被王維基否認。7月時,通訊局還就亞視單方面虛報股權轉讓一事,對亞視罰款30萬港元。

編輯:薛皎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83

券商股瘋漲另有玄機:分級基金助長效應顯現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492.html

券商股瘋漲另有玄機:分級基金助長效應顯現

一財網 謝丹敏 2015-11-11 23:12:00

“一些人還在買入證券類B。”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些證券類分級即將上折,很多投機盤看重的是上折複牌後的搶權行情。

11月11日,在光棍節的日子里,盡管天氣的寒冷讓股民感知到了冬天的來臨,但券商股的尾盤發力也讓他們繼續沈浸在市場的暖意中。

不過,隨著指數點位的不斷攀升,市場各種風險也在積蓄。盡管預知了一定風險,但風險偏好者仍在期待股市能往上再走一會兒,尤其是他們押註的券商股及證券類分級B。

“一些人還在買入證券類B。”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些證券類分級即將上折,很多投機盤看重的是上折複牌後的搶權行情;這也是助推昨日券商股尾盤上漲的原因之一。

分級基金罕見折價 套利盤大肆反向操作

自IPO重啟消息公布以來,券商股成為市場領漲龍頭。漲勢正酣之時,券商股走出了連續三個交易日的漲停潮。

對於這波行情,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IPO重啟是誘因,但內在的邏輯還是出於估值修複的自發需要。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11月2日,今年以來申萬券商(851931)指數累計跌幅達到39.15%,位居滬深兩市板塊跌幅榜首。

隨著反彈的深入,券商股業績向好。“在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大和資本市場逐漸回暖的重要關口,IPO的重啟預示著市場正逐步回歸正常,更是直接提振券商業務。”中航證券分析師符旸認為,10月份以來,資本市場企穩回升,市場成交額逐步放量,兩融余額重回萬億,再加上IPO重啟助力,券商經紀業務、自營業務、投行業務和兩融業務均將得到明顯改善,並有望在四季度迎來強勢增長。

在主流聲音中,以上因素主導了券商股快速實現估值修複。但在一些精通分級基金領域的投資者看來,券商股漲停潮背後,離不開證券類分級基金的助推作用。

當券商股漲停潮湧之時,一些套利及投機資金已經先知先覺地在布局了分級基金,並造成後者場內份額的快速增長。以申萬菱信證券分級基金為例,11月2日的場內份額為48.96億份,但到11月10日這一份額變成了56.1億份。易方達證券分級11月2日場內份額為5.28億份,但到11月10日這一份額變成了6.28億份。

分級基金場內份額的暴增,時常離不開套利資金的追捧。上述研究員稱,過去一段時間券商股股價確實有被低估,一旦市場回歸正常狀態,這一板塊具備一定的配置價值。但接連三天的漲停,也跟套利資金沾上了關系。

據集思錄網站統計,當券商股出現第一個漲停板時,折價率最高的一只證券類分級基金的整體折價約10%,其他多只證券類的分級整體折價率在5%左右。這意味著,如果當天二級市場買入分級A、B後合並(當日可盲合)後,在第二交易日贖回,這樣的反向套利能鎖定約5%甚至更高的收益。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在上述研究員看來,還是歸因於分級基金本身的制度缺陷。當券商板塊整體漲幅出現10%時,證券類分級母基金漲幅10%,分級B漲停,但分級A部分微跌,這樣的的情況一經發生,就讓證券類分級基金出現了整體的折價率。對於套利投資者來說,這是不錯的套利機會。

“現在大部分券商軟件都實現了盲拆和盲合的功能,反向套利只要兩個交易日就能完成。”上述研究員稱,券商股和證券類B暴漲的時候,證券類分級A還不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套利資金同時在蜂擁進場搶A和B,然後合並。二級市場上推高了A、B的價格,然後合並後一級市場贖回,二級市場買盤支撐著A的價格不會暴跌。

“問題是分級B開盤後不久就漲停了,套利資金想搶B可能要拖到第二天。”該研究員進一步稱,那幾天折價率一直存在,刺激著套利資金不斷進場,這樣的情況維持了至少3個交易日,造成的結果是場內份額增長的規模超過母基金的贖回規模,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券商股的強勢維持了更長時間。

對於套利投資的收益率,楊宇則提出異議:“行情好的時候,其實更應該拿B,這樣的收益遠遠大於額外的套利收益。第二天券商股一高開,當天的收益完全能超越前一天合並帶來的收益。

時移世易,在瘋狂過後,券商類分級整體的折價率基本消失,有些甚至出現了溢價。這也讓押註證券類分級套利的參與者失去了興趣。

投機者的新希望:推一把券商股賭上折

不過,只要指數還在漲,證券類分級的機會還是有的。

隨著連日來的瘋漲,一些證券類分級已經或者即將上折。截至11日,本輪反彈以來,招商證券分級成為第一只上折的證券類B。此外,仍有其他多只證券類分級的凈值正在逼近1.5元的上折閥門。

上述研究員稱,就過往經驗而言,上折會有搶權行情,很多人為此會繼續買入證券類分級B,期待能在複牌後搶到1~2個漲停板。正因如此,11月11日,盡管券商指數漲幅略超2%,但仍券商B級(150236)、券商B(150201)、證券B基(150344)三只證券類分級B漲停。

與投機者的風險偏好相比,經歷過多輪牛熊轉換的老股民則並不看好券商股的“現在時”。一位具有十多年股齡的資深投資者對本報記者稱,自己炒股的原則是只買看得懂的股票;且不論券商股中長期會不會漲,短期瘋漲過後正常也是需要調整去把風險釋放掉的。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看到了證券類分級A的投資價值。楊宇稱,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投資者在上折複牌首日都會留住分級B,期待此後兩天左右的搶權行情;同時隨手拋掉分級A,使得分級A會出現較大跌幅。

無論當前表現如何,券商股在A股市場今年的波動中,仍屬於超跌股,這也支撐了中長期券商股的投資價值。截至目前,中信證券、申萬宏源等仍位列今年以來A股跌幅榜前列。符旸對券商行情則頗為樂觀。他稱,雖然經過三個“漲停”,但券商整體估值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利好還將逐步釋放,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因為,券商板塊將會在未來呈現出震蕩上揚的行情。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14

南網今日換帥:華電“一把手”李慶奎南下 趙建國離任另有任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374.html

在中國兩大電網巨頭之一的南方電網掌舵了整整6年之後,趙建國在今天離開了這里。替代他的是來自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華電的一把手李慶奎。

南方電網官網顯示,2016年6月16日上午,南方電網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受中組部領導委托,中組部有關幹部局負責同誌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南方電網主要領導變動的決定:李慶奎同誌任南方電網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中國華電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免去趙建國同誌南方電網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另有任用。上述職務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章程辦理。

熟悉趙建國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一段時間,有關趙建國離任的消息在公司內部已有聽聞。

身材高大魁梧的趙建國出生於1958年,擁有“高級工程師和高級會計師”兩個頭銜。“長期在電力系統工作,熟悉電力行業”的趙建國在電力系統的工作履歷主要有:1999年3月,任國家電力公司綜合計劃與投融資部主任;2000年8月,任廣西電力有限公司(局)董事長、總經理(局長)、黨組書記;2002年12月,任南方電網董事、副總經理、黨組成員;2006年10月,任南方電網董事、總經理、黨組成員;2010年1月,任南方電網董事長、黨組書記。

至此,趙建國在成立後的南方電網服役的時間已經有14年了。

李慶奎同樣“長期在電力系統工作,對電力行業的總體情況比較熟悉”。到南方電網之前,比趙建國大兩歲的李慶奎在國電集團服役的時間整好8年:2008年6月任中國華電黨組書記、副總經理;2013年11月任中國華電董事長、黨組書記。

在此之前,李慶奎在2007年11月任中國國電副總經理、黨組成員;2008年3月任中國國電黨組書記、副總經理。

總部位於廣州的南方電網是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特大型中央企業,也是中國第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產物。根據國務院《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南方電網於2002年12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並開始運作。南方電網供電區域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海南,負責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南方區域電網,經營相關的輸配電業務,參與投資、建設和經營相關的跨區域輸變電和聯網工程;從事電力購銷業務,負責電力交易與調度。

南方電網官網顯示,從2003年到2015年,南方電網售電量從2575億千瓦時增長到7822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0.4%;營業收入從1290億元增長到4707億元,年均增長11.4%;西電東送電量從267億千瓦時增長到1891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8.8%;資產總額從2312億元增長到6362億元,增長了1.8倍。

總部位於北京的中國華電同樣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特大型中央企業,也是中國第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產物。中國華電是2002年底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組建的全國性五家國有獨資發電企業集團之一,其主營業務為:電力生產、熱力生產和供應;與電力相關的煤炭等一次能源開發以及相關專業技術服務。

中國華電官網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華電發電裝機從8817萬千瓦增加到1.35億千瓦,增長53%;年銷售收入從1287億元增長到近2000億元,增長68%;年發電量從3595億千瓦時增長到4700億千瓦時,增長31%;利潤總額增長10倍,資產總額從4424億元增加到7694億元,增長74%。

12年後,2014年,中國啟動了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而打響此次電改中最關鍵部分——輸配電價改革——的發令槍,則是南方電網旗下的深圳供電公司。這一年,“為探索建立獨立輸配電價體系,促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正式啟動中國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

南方電網官方此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的改革田”,公司“一直以來……勇當改革促進者,真心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電力工程師出身的李慶奎在2014年接受媒體專訪時稱,“我們要靠改革強身健體,這樣才能因勢而謀,應時而動,順勢而為。”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第二輪電改逐漸步入深水區,李慶奎履新南方電網之後,他做出的每一個有關電改的選擇,都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37

迪信通要做機器人 玩票還是另有深意?

“迪信通要玩場大的。”迪信通(06188.HK)總裁金鑫近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金鑫所說,指向迪信通正在布局的一系列轉型。

迪信通是國內手機線下連鎖渠道商,2015年,在手機行業整體增速放緩情況下,迪信通取得營收增長10.25%、凈利潤增長12.05%逆勢增長成績。

然而同樣是去年,迪信通體系下1萬5千名員工銷售了1000余萬部手機,但獲得的凈利潤只有3.57億元。也就是說,每賣出一部手機,其凈利潤平均只有35元左右,按照平均下來的每部手機售價1330元計算,其平均每銷售一部手機獲得的渠道利潤率只有2.6%。

這是手機連鎖零售商生存現狀,也解釋了迪信通為何需要轉型,歸根結底,這家擁有核心渠道能力的公司,需要面對的是如何維持增長、提高能力附加值。

玩票還是轉型?

在迪信通上市兩周年紀念活動上,在迪信通旗艦店,工作人員現場展示了迪信通機器人產品。

在店面一角的“角鬥場”中,兩名操作者用手機APP指揮他的搏鬥機器人試圖擊倒對方。“這是我們的娛樂和智力開發機器人,其關節靈活度目前是所有機器人中最高的。”DST機器人CEO陳菁說。

DST機器人,其實來自於迪信通董事長劉東海2015年一筆“玩票”性質的投資。“上次在韓國喝酒,我們收購了一個機器人公司。”他輕松地說。

不僅是要做機器人,這家連鎖零售商還曾透露了發布自主品牌手機的意願。而在之前,迪信通已經通過JS快速充電寶透露了想做自己品牌產品,繼而在自己渠道銷售的強烈意願。

“賣什麽產品不是賣?賣自己的產品利潤還會高一點。”一位迪信通員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迪信通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渠道根本。從2001年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第一家門店,劉東海從事手機銷售已經15年,從1個門店到數千家門店,建立起全國連鎖體系,帶領公司上市。

但發展了15年的迪信通,未能在商業模式上超越起家的模式。過去兩年,迪信通內部不斷嘗試創新,例如希望模仿國外連鎖巨頭引進消費金融模式,例如和運營商合作獲得服務收入,例如開展虛商業務...不過,其創新業務未能明顯體現在業績之上。

未來,繼續做一家依靠銷售傭金等收入生存,能活著但只是拿到微薄利潤勞動報酬的公司。還是借助建立的渠道能力核心優勢,進一步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地位,或許正是劉東海“玩票”中的深意。

如何提升價值?

對於未來如何轉型,迪信通高層近日接受了包括第一財經記者在內媒體采訪。據記者總結,其措施來自三個方面。

其一,重構渠道。通過和品勝股份戰略合作,雙方希望聯合實體連鎖門店網絡,建成國內手機領域最大的O2O零售共同體。品勝股份旗下千機網專註於3C智能,但核心業務未能延伸到手機業務;迪信通未來將幫助千機網拓展手機業務,而千機網也將幫助這家傳統線下零售商獲得線上流量入口,實現從線下渠道商到O2O全渠道商的戰略轉型。

其二,渠道下沈。迪信通擁有數千家直營和加盟線下門店,在金鑫主導的“迪信雲聚劃 ”計劃下,在未來3年內,迪信通希望整合全國20萬家以上社區手機零售門店,將手機零售店延伸到鄉鎮。同時針對縣鄉市場山寨機泛濫情況,以品牌機爭奪山寨市場。

其三,延伸業務。在渠道商之外,迪信通還是一家從事移動轉售業務的虛擬運營商,通過線下渠道優勢和建立利益同盟,伴隨渠道能力和合作能力延伸拓展虛商業務。此外,其新業務也包括發布系列自主品牌的硬件產品,繼而獲得品牌收益。

2015年,迪信通獲得158億元營收,其中151億元來自以手機和手機配件為主的硬件銷售。還有一小部分來自移動運營商服務收入和其他服務收入。渠道能力無疑仍是整個產業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迪信通的轉型邏輯正是:在做強渠道能力基礎上,通過業務拓展提升能力附加值。

當前,手機行業整體增長趨於停滯,做強渠道、下沈渠道能穩固其手機銷售業務,但要長期實現逆勢增長卻面臨較大困難。而在此基礎上,逐步布局手機以外其他智能硬件業務,並嘗試結合渠道拓展以自主品牌爭奪利潤空間,或許是實現持續增長的一種方式。當前,迪信通不僅推出了DST機器人的產品,還選擇了部分門店將智能硬件納入銷售體系。

而在其服務性收入提升方面,未來的變量將來自虛擬運營商業務。2014年,迪信通拿到了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轉售業務試點牌照,並對虛擬運營業務進行了布局。根據迪信通公布的數據,迪信通旗下虛商品牌迪加已擁有500余萬用戶,按照其規劃,到2016年底,迪信通將構建起覆蓋每個縣城、擁有8000家加盟店的迪加體系。

“以前我們是給人家養孩子,這些孩子都不認識我們了。我的觀點是,如果養自己家的孩子,他18歲以後反過來就養我們。”劉東海說。劉東海口中的“養孩子”即幫運營商放號發展用戶。獲準開展虛擬運營業務後,通過自主線下渠道自主放號,繼而通過手機號粘性獲得持續服務收入,如果虛商業務能夠成功,無疑將再造迪信通收入結構。不過,當前虛商發展仍普遍受制於一些共同瓶頸。

“在所有的浪潮中,無論是提供運營商服務、還是提供機器人產品,迪信通抓住的核心都只有一個——擁抱物聯網。”劉東海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