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嶺腳古村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g7e.html

    前天,去了浙江省浦江縣。昨天(5月21日),當地一位老朋友特地帶我去馬嶺腳古村轉了轉。這小村位於浦江縣西北端虞宅鄉一個山坡下,海拔大約500米,新造的S210省道就從村口經過。

    聽說,小村已有500年歷史;百年以上古樹有十幾棵,最大最老的是一棵榧樹,樹齡1200年,這棵參天大樹四個成人才能圍抱住;還有一棵樹齡400年的糙葉樹,樹根長得尤其奇特,像似化石,但樹幹枝葉長得郁郁蔥蔥。該村房屋全都順山坡地勢而建,高低錯落,參差不齊,看似淩亂,但由石階小道、石頭小橋把小村各個角落串聯起來,鱗次櫛比。這里估計原有幾十戶人家,如今,沒有村民居住,170多間老屋破敗不堪,留存許多斷墻殘壁,四處雜草叢生,樹林茂盛,鄉野氣息濃郁。

    馬嶺腳村的大多數老屋都是黃泥房和木板房,但村子中間簇擁著唯一一座青磚四合院,十分別致,趨勢非凡,引人註目。這讓我們很覺好奇:這是哪個大戶人家?原來是德高望重的祖先胡永武住宅。這一帶至今流傳著胡公的仗義之舉:太平天國年代,太平軍兵敗路過此地,抓走周圍幾個村子的男丁充軍。要想逃命,必須交錢,一塊銀元放一條命。胡永武得悉,毫不猶豫地將他山地財產全部賤賣,湊起銀元,贖回了數百條年輕人的性命。後來,這些獲救的年輕人自願為胡永武建造了這座當地獨一無二的青磚四合院。這座四合院彰顯了馬嶺腳村人傳統精神:硬氣、耐苦、勤奮、好學、俠義。馬嶺腳村歷史上曾經湧現出不少文人武士。

    在170多間破舊不堪老屋里,在雜草叢生的村間小徑中,在歷經滄桑的古樹上……處處蘊藏著小村深厚悠久的歷史底蘊,透發著古樸淳厚的美感。

    我們剛趕到那會兒,只見村子被竹籬笆緊緊圍住,里面正在施工。一打聽,原來是全國餐飲界巨頭“外婆家”飯店創始人吳國平出巨資,正在開發這塊地方。我們推開籬笆門,進入古村,沒見其他遊客。沿著縱橫交錯、高低起伏的石階小徑上坡,領略經歷歲月風化的建築物、狹窄小道、石頭小橋、老式物件等“原汁原味”的景象,別有一番風味,感覺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建議有興趣去那觀賞的朋友趁早去看,不然,等到新修完工,老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積澱的寶貴價值,很可能就變味了。盡管吳國平決心要把馬嶺腳古村打造成全國最高水平的民宿文化經典之一,但專家以及修繕人員確有“修舊如舊”的功夫嗎?屆時,真不知道那些黃泥房、木板房、青磚房、石子路、石臺階、石小橋、古樹木、等等,是否仍然古風猶存?是否還能讓人聯想到古村的滄桑歲月和感受到它濃厚的歷史底蘊? 

 

▼村口,古今屋子,珠聯璧合

馬嶺腳古村

 

▼樹齡1200年榧樹,樹幹四人才能合抱

馬嶺腳古村

 

▼樹齡400年糙葉樹,樹根長得像似化石

馬嶺腳古村

 

▼胡家青磚四合院

馬嶺腳古村

 

▼古老的木板房

馬嶺腳古村

 

▼古老的黃泥房

馬嶺腳古村

 

▼黃泥房、木板房、青磚房融合在一起

馬嶺腳古村

 

▼地勢高位的老樓

馬嶺腳古村

 

▼石階小路連通村子各個角落

馬嶺腳古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91

長征途徑的恩村今日:千畝皇帝柑助力千年古村奔小康

恩村,始建於戰國時期,是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境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老山村。相傳,越王勾踐追趕吳王夫差至此,眼看越王兵追來,吳王被村中一老婦相救,吳王為感謝救命之恩,稱該地為“恩溪”,清代改稱為“恩村”。

9月14日,記者跟隨中宣部“重走長征路”媒體采訪團一行來到這個只有382戶人家的蒙姓居多的小山村,追溯紅軍長征途經恩村時與村民並肩作戰、相依相托的血肉情懷。

1934年10月至11月,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紅軍開始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廣東是中央紅軍長征離開中央蘇區(贛南閩西)後經過的第一個省份,在仁化城口則發生了紅軍長征入粵後的一次慘烈戰鬥——銅鼓嶺阻擊戰。

恩村村委會主任蒙榮華說,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紅軍和白軍在銅鼓涼亭打仗的故事。“我家住在燕子片,共四戶人家。爺爺說燕子片全部住滿了紅軍,後勤人員在我家煮飯,從屋後上山給打仗的紅軍送飯。”

為紀念銅鼓嶺阻擊戰,緬懷犧牲的紅軍烈士,人民政府就在當年戰爭發生的地方修建了紀念碑,供後人瞻仰。

當時,紅二師六團一部奉命從東光、恩村迂回到銅鼓嶺北的山地中,阻擊從廣州來增援城口的敵人。1934年11月4日,執行阻擊任務的紅軍遭遇敵軍獨立警衛旅第三團彭智芳部的攻擊,紅軍搶占龍形埂有利地形,利用密林草叢沈著應戰、奮勇還擊,與沖上來的敵人展開白刃戰。戰鬥持續了兩天一夜,敵我雙方傷亡慘重。戰至第二天傍晚,紅軍完成了阻擊任務,奉命趁夜轉移,從岔口分兩路經紅山入樂昌麻坑和汝城的延壽,匯入西進的紅軍主力。

銅鼓嶺阻擊戰,紅軍以陣亡一百多人的慘烈代價,粉碎了敵軍增援城口的目的,並突破了敵人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為確保紅軍主力在城口作短暫休整和繼續西進創造了條件。

如今,恩村里的河邊街、正龍街依然保持著當年紅軍露宿的原貌。據恩村的老人回憶,長征紅軍占領城口後,對群眾秋毫無犯,紀律嚴明,寧在此露宿街頭也不占民居。而這里曾是商戶聚居地,老百姓見狀紛紛拿出自家閑置的門板,鋪上稻草給紅軍當床鋪。

紅軍長征露宿地之一——恩村正龍街。

“我們這里的老百姓一直跟黨保持著血肉聯系。長征前,村里就有14位共產黨員以理發、打鐵為掩護開展工作。後來長征紅一軍團、紅九軍團等紅軍主力在這里露宿時,蔣介石得到消息,命令國民黨衡陽航空隊對這里瘋狂轟炸,整休的紅軍迅速搶救受害群眾、救治傷者”,蒙榮華說。

靠種貢柑走上致富路

盡管廣東是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但恩村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人均7000元/年的收入一遇到生病、升學就會讓一個家庭馬上陷入貧困。

據蒙榮華介紹,目前全村有38家貧困戶,貧困率近10%。不過,好在村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致富路——種貢柑。貢柑過去被列為朝廷貢品而得名。因其果形靚麗、果色金黃、皮薄核少、肉脆化渣、清甜香蜜、高糖低酸、風味濃郁,為其他柑桔品種難以比擬,被譽為柑桔之皇,又稱皇帝柑。

“以前種水稻,收入非常低,一畝才賺200多元,自從改種皇帝柑,一畝可以賺一萬多”,作為村里率先吃螃蟹的人,恩村村委會副主任鄧攸發已經嘗到了甜頭。

2007年,鄧攸發承包了35畝地,並一次性租了30年,加上買苗、雇人等花費,前前後後一共投入20萬,全部種上了貢柑。由於貢柑生長周期需要三年,因此前三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

對於風險問題,鄧攸發說,當時沒考慮那麽多,只是無奈之下的嘗試。“我當時種的時候市場價是1.5元/斤,去年已經漲到3.7元/斤了,今年估計可以賣到4元/斤,說明這條路還是選對了。”

現在,加上養豬場,鄧攸發一年的收入有60萬,純利潤也有50萬。在他的帶動下,其他村民也都開始改種貢柑,目前全村一大半的地都用來種貢柑了,今年就會迎來第一個豐收年。

恩村村委會副主任鄧攸發已經靠種植貢柑走上了致富路。馮蕓清 攝

據了解,全國只有福建廣東廣西三省適宜種植貢柑,屬於地方資源性特色農產品,因此面對國內外大市場,不會存在供大於求的現象,產業風險較低,市場開拓潛力巨大。同時,由於南方人喜歡吃青果,北方人喜歡吃黃果,所以貢柑的上市時間也很長,從11月可一直賣到第二年的春節期間。

實際上,不止是恩村,城口鎮乃至仁化縣都在大力推廣貢柑種植,仁化縣已成為廣東省韶關市最大的貢柑種植基地。

據統計,目前全縣貢柑種植面積已達56925.8畝,已掛果面積40466.8畝,年產貢柑約8.1萬噸,年產值約達6.48億元。其中,黃坑鎮是該縣貢柑生產的專業鎮,總共約1.8萬畝,全鎮總戶數3100戶,種植戶達2800戶。仁化貢柑銷往全國各地,南至廣州珠三角、東至上海、西至四川重慶、北至北京東北等地,產品供不應求。

城口鎮農業辦主任黃本洲告訴記者,為了幫助革命老區早日脫貧,準備投入100多萬元在恩村開辦打蠟廠,通過保鮮、包裝等手段增加貢柑的附加值,以求賣出更好的價錢。一旦銷售出現問題,也會由政府出面聯系經銷商。

“我們時刻記著自己是革命老區,不能給先烈們丟臉,所以盡管是山區,條件不好,但我們從不放棄,會一直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建設家園”,黃本洲說。

正在修建的武深高速緊鄰著恩村,這將有助於繼續擴大貢柑的銷路。馮蕓清 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80

長征途經的恩村今日:千畝皇帝柑助力千年古村奔小康

恩村,始建於戰國時期,是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境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老山村。相傳,越王勾踐追趕吳王夫差至此,眼看越王兵追來,吳王被村中一老婦相救,吳王為感謝救命之恩,稱該地為“恩溪”,清代改稱為“恩村”。

9月14日,記者跟隨中宣部“重走長征路”媒體采訪團一行來到這個只有382戶人家的蒙姓居多的小山村,追溯紅軍長征途經恩村時與村民並肩作戰、相依相托的血肉情懷。

1934年10月至11月,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紅軍開始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廣東是中央紅軍長征離開中央蘇區(贛南閩西)後經過的第一個省份,在仁化城口則發生了紅軍長征入粵後的一次慘烈戰鬥——銅鼓嶺阻擊戰。

恩村村委會主任蒙榮華說,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紅軍和白軍在銅鼓涼亭打仗的故事。“我家住在燕子片,共四戶人家。爺爺說燕子片全部住滿了紅軍,後勤人員在我家煮飯,從屋後上山給打仗的紅軍送飯。”

為紀念銅鼓嶺阻擊戰,緬懷犧牲的紅軍烈士,人民政府就在當年戰爭發生的地方修建了紀念碑,供後人瞻仰。

當時,紅二師六團一部奉命從東光、恩村迂回到銅鼓嶺北的山地中,阻擊從廣州來增援城口的敵人。1934年11月4日,執行阻擊任務的紅軍遭遇敵軍獨立警衛旅第三團彭智芳部的攻擊,紅軍搶占龍形埂有利地形,利用密林草叢沈著應戰、奮勇還擊,與沖上來的敵人展開白刃戰。戰鬥持續了兩天一夜,敵我雙方傷亡慘重。戰至第二天傍晚,紅軍完成了阻擊任務,奉命趁夜轉移,從岔口分兩路經紅山入樂昌麻坑和汝城的延壽,匯入西進的紅軍主力。

銅鼓嶺阻擊戰,紅軍以陣亡一百多人的慘烈代價,粉碎了敵軍增援城口的目的,並突破了敵人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為確保紅軍主力在城口作短暫休整和繼續西進創造了條件。

如今,恩村里的河邊街、正龍街依然保持著當年紅軍露宿的原貌。據恩村的老人回憶,長征紅軍占領城口後,對群眾秋毫無犯,紀律嚴明,寧在此露宿街頭也不占民居。而這里曾是商戶聚居地,老百姓見狀紛紛拿出自家閑置的門板,鋪上稻草給紅軍當床鋪。

紅軍長征露宿地之一——恩村正龍街。

“我們這里的老百姓一直跟黨保持著血肉聯系。長征前,村里就有14位共產黨員以理發、打鐵為掩護開展工作。後來長征紅一軍團、紅九軍團等紅軍主力在這里露宿時,蔣介石得到消息,命令國民黨衡陽航空隊對這里瘋狂轟炸,整休的紅軍迅速搶救受害群眾、救治傷者”,蒙榮華說。

靠種貢柑走上致富路

盡管廣東是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但恩村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人均7000元/年的收入一遇到生病、升學就會讓一個家庭馬上陷入貧困。

據蒙榮華介紹,目前全村有38家貧困戶,貧困率近10%。不過,好在村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致富路——種貢柑。貢柑過去被列為朝廷貢品而得名。因其果形靚麗、果色金黃、皮薄核少、肉脆化渣、清甜香蜜、高糖低酸、風味濃郁,為其他柑桔品種難以比擬,被譽為柑桔之皇,又稱皇帝柑。

“以前種水稻,收入非常低,一畝才賺200多元,自從改種皇帝柑,一畝可以賺一萬多”,作為村里率先吃螃蟹的人,恩村村委會副主任鄧攸發已經嘗到了甜頭。

2007年,鄧攸發承包了35畝地,並一次性租了30年,加上買苗、雇人等花費,前前後後一共投入20萬,全部種上了貢柑。由於貢柑生長周期需要三年,因此前三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

對於風險問題,鄧攸發說,當時沒考慮那麽多,只是無奈之下的嘗試。“我當時種的時候市場價是1.5元/斤,去年已經漲到3.7元/斤了,今年估計可以賣到4元/斤,說明這條路還是選對了。”

現在,加上養豬場,鄧攸發一年的收入有60萬,純利潤也有50萬。在他的帶動下,其他村民也都開始改種貢柑,目前全村一大半的地都用來種貢柑了,今年就會迎來第一個豐收年。

恩村村委會副主任鄧攸發已經靠種植貢柑走上了致富路。馮蕓清 攝

據了解,全國只有福建廣東廣西三省適宜種植貢柑,屬於地方資源性特色農產品,因此面對國內外大市場,不會存在供大於求的現象,產業風險較低,市場開拓潛力巨大。同時,由於南方人喜歡吃青果,北方人喜歡吃黃果,所以貢柑的上市時間也很長,從11月可一直賣到第二年的春節期間。

實際上,不止是恩村,城口鎮乃至仁化縣都在大力推廣貢柑種植,仁化縣已成為廣東省韶關市最大的貢柑種植基地。

據統計,目前全縣貢柑種植面積已達56925.8畝,已掛果面積40466.8畝,年產貢柑約8.1萬噸,年產值約達6.48億元。其中,黃坑鎮是該縣貢柑生產的專業鎮,總共約1.8萬畝,全鎮總戶數3100戶,種植戶達2800戶。仁化貢柑銷往全國各地,南至廣州珠三角、東至上海、西至四川重慶、北至北京東北等地,產品供不應求。

城口鎮農業辦主任黃本洲告訴記者,為了幫助革命老區早日脫貧,準備投入100多萬元在恩村開辦打蠟廠,通過保鮮、包裝等手段增加貢柑的附加值,以求賣出更好的價錢。一旦銷售出現問題,也會由政府出面聯系經銷商。

“我們時刻記著自己是革命老區,不能給先烈們丟臉,所以盡管是山區,條件不好,但我們從不放棄,會一直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建設家園”,黃本洲說。

正在修建的武深高速緊鄰著恩村,這將有助於繼續擴大貢柑的銷路。馮蕓清 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52

「無蚊古村」好神奇村民盼解百年之謎

1 : GS(14)@2016-11-17 11:30:22

福建省長汀縣古城鎮海拔近700公尺的高山之上,有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客家小山寨「丁屋嶺」。那裡沒有水泥,取而代之的是隨處可見的黃泥牆、黑灰瓦、木房子、石階,保留着客家山民最原始的生活狀態,但最為奇特的莫過於這村竟然近百年來一隻蚊子也沒有!根據《海西晨報》報道,丁屋嶺又稱丁黃村,全村有288戶、1048人,特別的是,村里的人世代祭祀位於村口的蟾蜍石。因為村民相信,正是蟾蜍石的嘴巴朝向丁屋嶺方向,才使得村內終年無蚊;但蟾蜍石尾巴朝向的鄰村可就沒那麼幸運了,不但蚊蟲肆意滋生,數量還多到讓鄰村村民不堪其擾。村民表示,除了村口的蟾蜍石,村口小廟裡額外供奉的石頭其實也是蟾蜍石,因為曾有鄰村的村民嫉妒丁屋嶺,便偷偷將這座蟾蜍石的「下巴」敲掉一塊,想以此破壞蟾蜍石的「功效」;丁屋嶺村民事後見「神物」遭毀,非常氣憤,為了避免另一座也被破壞,才為受破壞的那一尊蟾蜍石建了座小廟,供奉起來,以示保護。村民表示,過去村內衞生意識很好,村民時常將垃圾收集起來,送到村外的山上掩埋,直到現今村裡的人口越來越少,生活、產生的垃圾也相對減少,這個習慣才漸漸被遺忘。丁屋嶺無蚊,或許與村民的衞生習慣有關,但當地人一直希望能有專業人士前來調查研究,以解開這個不解之謎。有網民見到報道後稱:「望早日破解,然後實施在全國」亦有人留言:「這跟風水、地氣有關係吧!」「我能在重慶活過夏天不容易,重慶的蚊子吃辣椒長大的」「我要去那裡蓋一個別墅度假養老」更有網民嘲諷說:「這裡人民生活太苦,蚊子喝血沒營養集體滅絕」。《海西晨報》/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7/198369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