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十堰建城:在三线建设中复制一汽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6D7WQ7CRLLIH.html


2009年9月21日,在十堰市的青年广场上,东风汽车公司举行了建设40周年成就展。面对一辆辆崭新的汽车、一幅幅饱含故事的照片,十堰市委常委张维国满含激情:

“十堰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40年前为了共和国建设需要,全国各地建设大军来到鄂西北这块热土,建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汽车企业,同时也让十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镇,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汽车城。”

虽然脱胎于二汽的东风汽车集团应时趋势,迁往了交通更为便捷的武汉,但是东风商用车以及部分专用车生产厂仍然留驻十堰,坚守着“十堰——襄樊——武汉”这条千里工业走廊的末端。

百人小镇涌来几十万建设者

1964年,中央在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根据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决定在中国南部再建一个汽车制造厂,而在历经了四川、湖南等多个地点的选择之后,中央选址在了湖北的大山深处。

“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是时候了!”毛主席决断一句话,中央在三线建设问题上再次明确二汽上马。1967年二汽在十堰的炉子沟举行了象征性的开工典礼,受“文革”冲击,建设拖到1969年才开始逐步动工。

“40年前,东风的老一辈创业者正是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搭起芦席棚,手工敲打制造出东风公司第一台车——东风2.5吨军用越野卡车。”40周年庆典上,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徐平说了这样一个片段。

今天十堰青年广场附近,已经是喧嚣的商业街,宽敞的马路上,公共汽车、私家车往来穿梭。这让40年前的东风人是无法想象的——当年秦巴大山深处,一下子涌入十几万建设大军,这么多人吃住成了大问题。不管男女老幼都住芦席棚,芦席棚挡不了炎热与寒冷,建设物资和生活物资全靠人拉肩扛往山里搬。

原二汽厂长黄正夏在回忆录《艰难的历程》中回忆了当时的生活条件:“没有蔬菜吃,只有靠外面运,但对十几万建设大军来说,运输来的菜只是杯水车薪,大多数人都没有菜吃,只能以红薯叶、秆为菜。”

“军转民”闯亏损关

1966 年10月7日,在老营宫(现在的武当山特区)召开的现场会议上确定了二汽建厂范围,明确了二汽建厂的具体方案和生产布局方案,既要遵照三线建设“靠山、分 散、隐蔽”的六字方针,又要依据“工业建设经济合理”的原则,将汽车生产工艺流程特点结合十堰自然地理条件,以汽车总成为对象,把各专业生产厂组成四大 片,形成一个分散布局却又有机联系的整体。二汽专业生产厂的分片布局,形成了十堰市组团式的城市结构特征。

1969年2月襄渝铁路全线开工,1971年二汽进入土建高峰时期,从北京、江苏、浙江等地派来的施工队伍达到6万人,城市非农业人口成倍增长。

1975 年6月东风第一个基本车型——两吨半越野车定型,紧接着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EQ240两吨半越野车生产能力胜利建成投产。但到了1970年代后期,战争的 阴影渐渐远去,二汽几万辆的军车生产能力国内无法消化,而5吨民用车生产能力还没有建设好,还有基建任务,每年“计划亏损”几千万。

后来在湖北省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上,黄正夏表态:“首先,我们绝对不超过3200万元的计划亏损;第二我们争取超产2000辆5吨民用车,亏损不超过2000万元;第三,我们还想争取超产3000辆5吨民用车,力争今年全面扭亏为盈。”

1978年7月,首批民用东风五吨车实现批量生产。二汽当年即超过国家原定2000辆的计划,生产了5000多辆优质汽车,闯过了“亏损关”,第一次向国家上交利润279万元。这一年,东风卡车正式登上了创造市场效益、推动国产汽车业高速发展的大舞台。

随着二汽的扭亏为盈,以十堰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开始形成。在这一阶段,城市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二汽各专业厂按工艺流程与建设方针同时建设,居民生活居住区分布在各专业厂区周围,城市布局结构分散,功能分区不明确,各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车城回归城市

1979年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将二汽列为“停缓建”项目,刚刚扭亏增盈的二汽再次面临艰难的关口。面对严峻形势,二汽决策者们向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提出了“量入为出,自筹资金,续建二汽”的报告并获得批复。从此二汽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努力,走内涵式发展的艰苦道路。

这次续建是二汽第二次创业的开始,至1985年,二汽完全建成10万辆的生产能力,提前两年完成续建二汽的任务。不仅没有要国家一分钱,而且相当于增加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上缴税收4.2亿元,还生产优质汽车35万辆。

1987 年二汽成为国内第一家年产突破10万辆大关的汽车生产厂,跻身于当时世界三大卡车生产厂家行列。但是1990年代初,由于“在产品上缺乏后劲”,已经改名 “东风汽车”的二汽陷入困境,被迫开始构想出山战略。当时东风高层曾提出“三级跳”设想:第一级跳到襄樊,第二级跳到武汉,第三级跳到惠州。于是东风随后 把轻型汽车基地和发动机生产基地放在襄樊,轿车生产基地神龙公司放在武汉,基本上完成第二跳。

没有二汽就没有十堰,随着东风战略性外迁,十堰的前途在哪里?1994年原郧阳地区和原十堰市合并为新的十堰市,地市合并直接增大了十堰市对区域内城镇的辐射能力,增大了十堰市城市发展空间。

2002年下半年,东风拿出全部资产的70%与日产全面合资,新合资公司总部放在武汉。原十堰总部此时进行了一场巨大的人事变革——所有进入合资公司的人员必须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约,与新合资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共计涉及2.6万人。

出于对留守十堰的数万职工生计考虑,东风迁都武汉后,武汉被指定为对口支援十堰的城市。同时东风总部搬迁前,与汽车非直接相关的部门作为后勤单位已被剥离,下放到东风十堰管理部以及十堰市。

四十年后,十堰终于重新恢复一个城市应有的功能。目前十堰拥有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达57.6平方公里,总人口达351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