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抗戰第一勝仗--台兒莊之戰

抗戰第一勝仗--台兒莊之戰


  幾年前就在日本福島地震後不久,我製作了一條短片並上載到YOUTUBE,那是拿七十年代末劉家昌撰寫的《中華民國頌》,結合1986年大陸拍攝的《血戰台兒莊》片段而成的。先說那首歌,當然寫得十分好,據說是一齣名為《揹國旗的人們》的電影主題曲。後來它改了一個字,成為《中華民族》(香港歌手張明敏即曾錄唱),因而順利進入大陸巿場。對此有人批評是滑頭而欠原則,我個人倒覺得無所謂,反正人世間的紛爭已經夠煩多了,難得如此簡單利落便擺平兩方,大家各得其所。

  至於《血戰台兒莊》,這應是中共建國以來拍得最好的一套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電影了。按照中共一向以來的宣傳教育,皆不承認國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貢獻。一切功勞,全歸於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游擊隊;至於國民黨這幫「蔣匪」,他們是「只反共,不抗日」的。這就是標準的官方口徑。《血戰台兒莊》是第一齣承認國軍抗日歷史的作品,意義非凡。當日掌管中共意識型態,並為電影拍板開綠燈的官員,就是今天黨國領導人習總的尊翁--習仲勛(1913-2002)了。據說蔣經國(1910-1988)與一眾國民黨要員看過電影的拷貝後,也受到感動,並作出了相當的回應,開放老兵回鄉探親。

 

《血戰台兒莊》的幾個片段

1. 張自忠馳援臨沂

  據說電影原初的腹稿,是以張自忠(字藎忱,1891-1940)為核心的。後來雖然改變了計劃,但他在電影的前半段還是佔了相當重的戲份。當時日軍的策略是南北夾擊,最後於徐州會師,完成對國軍第五戰區主力的圍殲。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1938年3月奉命率軍馳援山東臨沂。其部作戰英勇,以攻代守,強渡沂水,拊敵後背,成功擊潰北線日軍的坂垣師團(第5師團),阻斷其與南線磯谷師團(第10師團)會師計劃,為稍後台兒莊之捷創造有利形勢。

  當時臨沂的守將,是跟張自忠有嚴重宿怨的龐炳勛。事緣二人俱出身於西北軍,是馮玉祥的部下。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龐受了張學良的賄賂而陣前倒戈,還襲擊張自忠的部隊,張身負重傷,險死其槍下。這次張自忠面對國艱當頭,山河破碎,為公忘私,
毅然不計舊嫌,體現了可貴的情操


       「哼!以攻代守,完啦,全完啦。」                 「龐大哥」「藎忱老弟」


   電影對張自忠的藝術形象塑造十分成功,既英偉帥氣,又冷靜威嚴,可謂一個近乎圓美的男性形象。相比起台灣拍攝的《英烈千秋》,由柯俊雄飾演的張自忠,便顯然有點遜色了。


                           可惜不知其真實姓名


2. 王銘章死守滕縣

  王銘章(1893~1938),川軍第122師師長。1938年初奉命戍守山東滕縣,以極窳陋裝備,不滿三千之眾,面對數萬之敵,堅守五晝夜。雖殺身成仁,全師上下全體殉國,然而亦替魯南國軍爭取極寶貴預備時間,為台兒莊大捷奠定基礎。

   飾演王師長的演員名叫翟俊杰,他同時亦是電影的副導演。最後的那一幕,其實是經過藝術加工。根據史實,王銘章師長早在城破前已中彈殉國,並不存在戲中於日軍面前抽煙、吞槍自殺等場景。但平情而論,這些細節加工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十分成功,大大增強了張力,客觀效果相當感人。



3. 李宗仁、孫連仲與池峰城

   李宗仁(1891-1969)是第五戰區的總司令,負責策劃整場會戰,屬於靈魂人物。加上他晚年由美返國,跟中共關係十分正面,因而電影中對他的角色,亦給予了充分的評價。孫連仲(1893-1990)是西北系將領,第二集團軍司令,負責台兒莊戰場的正場防衛,功勳卓著。池峰城(1903-1955)是孫的手下,國軍第31師師長,跟日軍在台兒莊血拼,電影的後半部就以他的戲份最重了(由江化霖飾演)。


     這個究竟是真身,還是演員?          演員名叫邵宏來。看久了,你會覺得他比李宗仁更像李宗仁

 
「傳我的命令,當兵的打光,軍官們填進去;大家都填光,老子就來填」


   「孫老總,我求求你,讓我們撤到運河南岸喘口氣吧」     「甚麼!你想撤退,那就提腦袋來見我,我提腦袋見李長官」


4. 國軍戰士的無名英雄




「你們營還剩下多少人?」「報告長官,都在這兒了。」

  最後略述幾位國軍英雄將領最後的結局。張自忠於1940年5月的隨棗會戰中英勇殉國,可謂救仁得仁,他同時成為同盟國在二次大戰戰場犧牲最高階別的將領(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勳是位典型的不倒翁式軍頭,臨沂戰役後,晉升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可惜被派往艱苦的河北、山西敵後,1943年中條山戰役兵敗被俘,並投降了汪偽,但他同時又充當國府的中介線眼,因此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沒有以漢奸罪名把他治罪。民國38年他到了台灣,跟老長官孫連仲一起開餐館,最後活到八十多歲才壽終正寢。至於孫連仲便更加長壽了,1990年才在台北逝世,享年九十有八,可說是善有善報了。下場最悲慘的是池峰城,1949年初在北平隨傅作義「起義」,結果卻逃不過鎮反,以「歷史遺留問題」受到審查,最後還病死獄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36

OPPO的勝仗,華為的翻身仗,小米的敗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6/160198.shtml

OPPO的勝仗,華為的翻身仗,小米的敗仗
李丕 李丕

OPPO的勝仗,華為的翻身仗,小米的敗仗

互聯網根本的邊界不是技術,不是防火墻,而是文化。

李丕,“韓坤·土星實驗室”學員,貓範科技CEO,自稱“互聯網老民工”。近期,他在黑馬學吧上,以一個20多年互聯網經歷的“老農”視角,從OPPO/vivo的崛起、華為的翻身仗談起,分享了對現今國產手機大戰的看法。

2016年創業黑馬正式推出創業實驗室——年輕一代創業者的創業孵化器。邀請成功企業家或投資人開設實驗室,並篩選優秀的創業者入駐實驗室。在這里,企業家和創業者將來一次轟轟烈烈的實驗,幫助創業者在企業家與投資人的肩膀上成長,和導師一起提煉、完善、梳理商業體系,讓一代創業家的創業思想在後來者中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創業者的陽光雨露。

目前,已開設周鴻祎·極致產品實驗室,江南春·品牌引爆實驗室,朱嘯虎·獨角獸實驗室,韓坤·土星實驗室,吳世春·獨角獸成長實驗室等20多個實驗室。

以下為李丕在黑馬學吧上的分享內容,經i黑馬編輯整理。

和華為、OPPO的淵源

今天分享的主題是互聯網老民工眼里的手機大戰。我確實是一個互聯網的老農了,20年前做互聯網,最開始做BBS,當時我是碧海青天站的站長,這個網站當時在《電腦報》上排過前三。然後從2006年到現在一直在做互聯網視頻。

坦白說,今天的主題我們韓坤·土星實驗室,在韓國的時候和黑馬學院的小夥伴們有一個交流,談起來手機大戰的話題。我不是硬件廠商的背景,其實不能說在這上面有很豐富的經驗,只是說作為一個老的互聯網的觀察者,從我的一個角度談談理解。正好我們土星實驗室的小夥伴也覺得這個主題比較有意思。

我是2000年的時候在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做研究員,算是華為同行,那時候就和華為打過很多的交道。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原來華為還小的時候,它還在向類似於貝爾實驗室和朗訊這樣的機構學習。2002年左右,我負責一個十億美金的產品,包括售前、售後、研發、采購、市場、財務,當時收到一個重要客戶,叫做西班牙電信的一個郵件,說明天我們就要在倫敦見面了,希望你們這次不要像小朋友的家庭作業,只有媽媽為之驕傲。這是發給總監及以上了,其實是一種赤裸裸威脅的語氣。收到這封郵件之後,我們整個團隊都動起來爭取拿下這個客戶。而華為那時候完全是新進入歐洲市場,但是反應快速。

舉一個例子,對於一個嚴重級別是2的問題,在貝爾實驗室它的解決周期是60天,華為的解決周期是3天,這就是差別。也就是說,類似於朗訊、北電這樣整個的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子們,如果沒有在華為這樣一個從零開始的泥腿子,小的時候把它收購或者消滅,等到體量差不多的時候,誰會更厲害呢?這個差別是毫無疑問的。

所以兩年之後,我們拿到的內部備忘錄中,有五項評測,其中有三項是華為第一,有兩項是中興第一。最後仍然是朗訊這樣的企業贏得了上述那個單子,但是實際上,華為和中興其實是第一名的,這是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本身也是互聯網的一個精神。

當時有個歐洲的銷售問我,說我就不明白大家都是全球采購,為什麽華為能夠比我們便宜一半?實際上這都是由大量的研發工程師和降低毛利來實現的。我們那時候做高速產出的產品,歐美的廠商一直要求100塊的售價,毛利潤要70%以上,而華為相當於只有一半的價格,它的毛利其實是在20%左右。但是他們就理解不了,在同樣的情況下它怎麽能賣得這麽便宜,這些是歐美國家根本就做不到的。

這是我和華為的一個淵源。

我和OPPO也算是有淵源。我和OPPO的四大金剛之一,其實是很好的朋友,包括我也和OPPO不同層級的代理商和供應商有過相對深入的一些接觸,對他們的工作精神和相應的一些工作的協同方式、打法有一些了解,他們之間的這樣種緊密度是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多的,包括讓每一個經銷商,每一個供應商都能夠實實在在地賺到錢,而且他們相互之間合作的緊密度非常之深,這是他們致勝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OPPO成功秘訣

回到手機大戰。現在來講,華為的量是第一的,華為之後就是OPPO。但實際上OPPO和vivo的打法是非常相近的,這兩個的量加起來比華為還要大,他們兩個都是段永平系(i黑馬註:段永平系步步高集團董事長),但他們構建的文化是一個能夠分立的文化。

OPPO和vivo都是段永平最早出資,但現在他占的股權比例已經到了10%以下,就是非常善於來給自己帶的兄弟們進行分享,這也是OPPO和vivo為什麽能夠成功——它也把大部分的利益分給了經銷商和它的代理商。

OPPO和vivo的特點,作為旁觀者,我的理解第一個叫極致產品。如果你不和他們接觸的話,你不能想象實際上他們在產品這方面要求非常之高,如果產品出現任何的瑕疵,整個這一批都要廢掉,他們對於工藝的要求也非常高,富士康都很難滿足他們的要求,所以他們是自建廠。其實你們查查專利,會發現這一個看起來只是給二三線屌絲用的手機,品牌廣告滿天飛的飛機,實際上它在研發方面非常舍得投入,比如說它用4A的充電,它能夠做到充電的時候手機是全涼的,而且穩定性也非常高。它先把產品在它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極致。

在極致產品的前提下,它又做了極致的市場。極致的市場是幾乎所有主要的綜藝節目基本都會有OPPO和vivo鋪天蓋地的廣告,它只做頭部的廣告,只在最牛逼的視頻節目上才會做廣告。當廣告的投入到達一定的量,其實你會發現它的費用就會變成資本,因為它變成了品牌進入了人們的心智。尤其在現在這個生產過剩的時代,最稀缺的並不是最優秀的產品,最稀缺的是一個產品在用戶心中相應的準確定位。

這兩個前提,讓它有了一個很高的毛利。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大概一臺OPPO手機的平均毛利是132美金(將近一千塊錢),華為的Mate系列和P系列,毛利也很高,大概在120美金左右。只有高的品質和高的定位才可能有高的毛利,有高的毛利之後,它又用這些錢做了極致的渠道。不斷地在進行正向的循環。

同時,它在不同的區域和經銷商、采購商進行相互的入股,通過相互的參股把大家利益捆綁在一起。他們對渠道商人品有嚴格要求,任何人在這個遊戲規則中有任何違反遊戲規則、不講信用等等行為會立即被踢出這個體系,也會喪失這個賺錢的機會。靠高的毛利維持整個體系的良性運轉。

華為的翻身仗

其實華為打的是一個典型的翻身仗。以前華為的特點就是做運營商生意,我不做終端,哪怕做也全是運營商市場。運營商市場就是當初典型的千元機,代表著低質、低價,所以過去大家只知道華為是一個純2B的品牌,沒有人說它是2C的品牌。

華為轉型難度非常之大。後來它成立獨立的榮耀團隊、獨立的網上銷售,完全重構了它的銷售體系,重新定價,重新定位,這非常之難。諾基亞其實就死在當自己有一個利潤非常豐厚的主營市場的時候,它不太願意去做自己的左右手互博的事情,不願意打新的產品,打自己利潤很豐厚的產品線,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它是上市公司。作為一個上市公司它必須對股東負責,對股東負責的話就必然不能看到銷售額的下降,不能看到利潤額的下降,這就鑄成了一個企業的基因。

而華為它正好是一個非上市公司,它有大量的決策能夠快速地執行,可以通過革自己的命來解決問題。它獨立了相應的品牌,然後減少運營商的銷售,同時借助自己的運營商關系,去做更好的渠道。

其實它也是極致的產品,為什麽?因為華為手機利用了自己在基站基礎上的優勢,使它的通訊信號足夠的好,使它和基站之間的通信非常好,再加上它的成本控制,采用了自己的芯片。

就好像一個全新的消費者品牌,重新進入消費者的心智之中,華為確立了自己商務機的主打定位,使得它再利用自己的運營商的渠道——它的傳統優勢,和基站的強勢,然後把產品在全球各地推廣,所以它的銷售量有了很大的進步。

小米的敗仗

小米三年前450億美金的估值,用粉絲營銷這種全新的方式,贏得了大量米粉、鐵粉的心。我個人覺得,它的轉折點就是在它450億估值之後,它就有了一個對賭,有了一個相應的承諾,就是說它必須要有銷量,所以它退出了紅利。

在產品過剩時代,最稀缺的實際上是人們心智中的定位。紅米把整個小米定位就降到了“屌絲中的戰鬥機”這樣一個定位,價格低就使得它的整個供應鏈的選擇、部件的選擇到售後體系都很差,所以也會使得它的返修率大大提升。相應也就使得它有了一個屌絲的定位外加一個不太好的用戶口碑,它消耗了當初小米在做粉絲營銷時候產品的勢能。

有人問該不該有一款定位屌絲的手機,肯定應該有,而且它會成為一個爆品,但是它不應該在小米的體系之內,它應該看起來和小米的品牌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很多人分不清紅米和小米,使得它把整個小米的定位都拉低了。所以,實際上這是一個定位的戰爭。因為大家認為它是高性價比的東西,但是現在又因為它過於屌絲,以致於用戶不想被彰顯,所以小米在手機,在主戰場上,打了一個敗仗。對小米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前 景

我相信中國的產品一定會成為世界上銷量最大的,一定會贏了所有的其他國家(的產品)。因為互聯網就是真正的核心理念就是網聚人的力量,這是互聯網的真諦。網聚人的力量只有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的產品創新,一個是以產品創新建廠,一個是以技術創新建廠。美國因為技術創新,它是一直走在前面,但是現在產品創新,我們的用戶體量比它要大得多,也就更容易進行產品創新和產品打磨,而且已經落了全世界幾條街了。

叢林法則之下,你唯一能贏的機會是比別人跑的快,要想比別人跑得更快,你必須在產品創新上,在商業模式創新上做得更極致、更好。

互聯網根本的邊界不是技術,不是防火墻,而是文化。華為、OPPO和小米等他們之間的手機大戰,從長線角度來講,他們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擁有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並且有各自的定位,他們在印度、東南亞攻城略地,實際上也是在海外帶來更多的中國力量。手機,作為硬件設備,是最容易跨越文化的障礙。

我非常看好中國的手機占領全世界。

手機 互聯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4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