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兆基與年輕人分享成功心法 選對行業、努力儲蓄、別太早婚

2011-5-30  TWM




「亞洲股神」李兆基樂於和年輕人分享他的人生智慧,他在大學演講時說,金融海嘯時,財富少了一半,但他相信挫折與磨難,能讓人脆弱委靡,也能讓人堅強冷靜,學會堅毅不屈,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度過難關。

撰文‧陳兆芬

二十多年來,只有小學學歷的李兆基,已獲得多所大學頒授博士、院士學位,但他仍為小時候沒能多讀點書而感到遺憾。他認為「作育英才是億萬人民受惠,千萬年得益」,所以陸續捐贈了二十億港幣給多所學校,將自己的遺憾轉化成慈善。

他 明白下一代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所以他喜愛與年輕人接觸,樂於分享他的處世之道與成功心得。以下是綜合幾次他對大學生演講的整理摘要:「男怕入錯行,女怕 嫁錯郎」是自古流傳至今的俗諺,我年少時就跟隨著父親做金融,在二○○四年成立「兆基財經」,運用父親傳授的金融知識,短短兩年內資產翻了四倍,那時我才 知道原來自己適合的行業是「金融業」。如果想賺錢,在選擇科系時,要選讀「經濟」,畢業後加入財經界,讓自己的財富壯大,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挑選自己適合的 行業及目標。

磨難會讓人堅強

處世切記:止、定、靜、安、慮、得年輕時買賣地產,夜以繼日地工作,要熟悉建築條 例、圖則設計等,每天也得投入不少時間巡視建築工地。對我來說,地產業是從零開始,但只有「刻苦耐勞,勤奮努力,做足功課,蒐集資料」,才可以獨霸地產, 我不要做單純出錢的老闆,我要做熟知公司所有細節的領導者。

人生道路上總是有很多困難,一位哲人曾說過:「只有把抱怨別人和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我在人生道路上並非一路順暢,○八年金融海嘯,財富瞬間少了一半,報章雜誌對恆基集團的未來都相當質疑。

但我真的沒擔憂過,因為我相信命運的挫折與磨難能讓人脆弱委靡,也能讓人堅強冷靜。學會堅毅不屈,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是句老話,卻讓我受用一輩子。

小時候在私塾上課,老師教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出自《禮記》大學篇)」我三十年後才領悟到真正的意涵:如果自己本錢厚,投資經商不借錢,心就定,就可以無所憂慮,就能靜;人靜頭腦就清晰,安然知所進退,最後就自然有所得。

年輕的我沒有雄心壯志要做千億富豪,帶著一千港幣到香港打拚,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不只讓生活有了著落,甚至有多餘的錢去幫助當時家中的財務困難。現在的年輕人都在溫室裡面成長,如今香港人有錢就要花,要學習「節儉是一種美德」,是很難的。

善用槓桿四兩撥千斤

存 到第一桶金後用投資錢滾錢致富我做生意、做慈善公益,甚至做文化教育,都本著一個原則,就是「槓桿原理」。槓桿原理發揮得宜,就可以四兩撥千斤,付出少少 的心力,回報卻很深遠。賺到錢千萬不要即時花光,而是要存下來,小儉致富,儲到第一個一百萬元,然後去投資,變成二、三百萬元。

「兆基財 經」只有幾十名員工,但同時與多家投資銀行都有生意往來,每家銀行遍及全世界,有幾萬人在工作,做資料蒐集、分析等費力的工作,我們就借助他們的數據,省 去了人力及時間,成本少,但收益卻很大。我所成立的教育基金也是如此,二十年來投入了資金,培養了人才,生生不息,以一培十,十培百,無窮無盡,便是最好 的投資。

對大學生來說,投資是件「未來」的事。我七十五歲才踏入金融界,兩年就有五百億港幣入袋,趁著年輕學投資理財固然好,但不要花費過多精力,無論是出於學業考慮還是風險考慮,長期投資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現在的市場有高有低,如果有本錢投資的話,一定要懂得「看大局」、「看時勢」,看準了、有把握了,就放大膽去做,沒信心的時候就靜待時機,不要貪圖一時利益,小不忍則亂大謀,欲速則不達,要具備長遠眼光,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事情。

我十八歲隻身來到香港,奮鬥十年後事業有成,三十歲才遇到妻子劉惠娟,後結為連理。青少年時期應以事業為重、不談戀愛,太早結婚有了家庭負擔,很容易為子女打工,為房子打工,所以「不要太早結婚」(全場聞之,哈哈大笑)!

最後,我還要說一點,過去的時代與現在大不相同,我當年要在困難的環境下奮鬥,但現在中國興盛,你們大有發揮機會,時勢永遠是製造英雄的平台,不同時代,有不同環境,提供不同機會, 要好好珍惜這個「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好時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7

起底花唄套現鏈條 對黑產永遠別太天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1/157109.shtml

起底花唄套現鏈條 對黑產永遠別太天真
FinWise FinWise

起底花唄套現鏈條 對黑產永遠別太天真

用戶的套現特征主要是兩點。第一,平時交易不多,但花唄額度突然用完了;第二,剛好是在已經認定的套現商戶那里使用的。

文|楊舒芳

近日,在《花唄套現:互聯網深海區的隱秘生意》一文的影響下,以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為代表的互聯網信貸套現的黑色產業鏈,再次引起了廣泛關註。

2015年10月,在為供職單位的一篇供稿中,編者曾以花唄為例,詳細調查過套現的具體操作流程、產業鏈條的整體模式,以及其中可能隱藏的種種陷阱,和淘寶平臺進行篩查的方式。

將文章重新編輯、更新後,在此與各位共享。

賬戶強開?這你也信

花唄和借唄是螞蟻金服在消費金融方面的兩款主要產品。從產品本身的用途設計,前者用於用戶消費,後者則是直接借款。花唄和借唄都對用戶的芝麻信用有一定要求。

這就出現了兩種需求未被滿足的用戶,一種是想要借錢,但條件未達標的。另一種則是資金需求超過了官方提供的額度。

網上也非常應景的出現了一批聲稱可以“強開借唄”的商家。這些商家也基本聲稱,可以強開微粒貸、京東白條、蘇寧任性付的賬戶。對於第二種用戶,他們則聲稱可以提額。

1

但螞蟻金服內部人士當時給的答複是,所有的“強開”,其實都是詐騙。

如上圖所示,商家會要求你提交一系列實名信息,包括賬號、密碼、姓名、身份證、手機等。這些信息一旦被獲取,接下來你將面臨的,就是賬戶被盜刷。因為賬戶篩選是自動處理的,人工幹涉的可能性很小。

這也決定了,網上銷售的所謂“攻略優化”,也沒多大用。因為用戶在短期內突然改變行為模式,痕跡其實會很明顯,機器不會認為你是正常用戶,除非你能堅持半年或者更久。但需要借錢或者套現的人來說,這個時間顯然太長了。

鏈條:請君入甕

在百度上,可以找到不少專營套現業務的網站。這是第一步。

2

此前溝通的時候,花唄團隊有同學表示,他們一直在和百度溝通,已經撤掉了不少網站。但這種東西不好預防,通常只能是先發現後處理。如今,搜索“花唄套現”已經找不到這些網站,但搜索“花唄提現”,馬上就能看到它們的蹤跡。

第二步,這些網站也在打造它們的“專業形象”。比如,不時更新一些關於套現的“科普貼”,以及還款的註意事項提醒。總之最後的目的都是,吸引你去和客服聯系。

3

第三步,要從你和客服聯系開始。客服會把從各種渠道拉來的人組建qq群或者微信群。通常情況里面還會有一兩個托,用於哄擡氣氛。比如,“我上個月套現很快誒。”

如果你恰好需要用錢,這時候你已經進入終極環節了。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套現。

套現開始,高價和風險

套現方式主要分為兩種,淘系內和淘系外。淘系內主要是通過淘寶,部分套現團隊也提供天貓途徑。淘系外則主要是通過大眾點評。通過淘寶的方式費率低,但時間長;通過點評費率高,但時間短。

淘寶的套現過程是這樣。

賣家在淘寶上開店,在群里通知上貨時間,用戶按約定好時間去購買,使用花唄支付。為了應付淘寶和支付寶的數據監控,付款之前他們還會去旺旺溝通一下。拍完商品之後,賣家會寄一個空包。用戶收貨之後確認付款,錢支付給賣家,然後選擇售後退貨,錢轉回買家手里,套現就完成了。

大概的費用是這樣。

4

剛開始詢價時,客服的官方報價是,通過淘寶鏈接則收費10個點,即套現1000元收100元,低於1000元的統一收費100元;通過大眾點評則收費15個點,700元以下收費100元。因為淘寶通過售後退貨的方式到賬較慢,點評可以即時到賬。

別急,做生意嘛,還可以還價的。在告知對方我的螞蟻花唄額度是9000元並要求優惠後,客服給出的最後報價是“9000一起套的話,淘寶7個點,大眾的12點”,比之前的報價便宜了3個點。

這個價格怎麽樣?我們用1萬塊來計算下。

花唄本身的設計,還款期通常是一個月,按時還款是不收取利息的,成本全部在於付給商戶的套現費用。按照淘寶和點評兩種方式的優惠點數,分別是700和1200。如果是正常報價,則分別是1000和1500。

所以,為了1萬塊錢的一個月使用權,你要付出1000或1500的代價。信用卡套現的費率通常最高也不超過5%。長遠來看,接近信用卡2-3倍費率的費用,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

更直接的風險,則是以套現為名義的詐騙。

通過淘寶詐騙,最常用的方式是拒不退貨。如果保證金遠低於其詐騙金額,他完全可以棄店跑路。通過店鋪詐騙,則是商戶直接跑路。提供套現的商戶,通常業務會是電腦維修、點卡充值等服務或虛擬商品。

淘寶篩查

套現向來是消費信貸的副產物,這一產業的年紀,和信用卡差不多大。無論花唄、白條、任性付,都自誕生起就註定難以豁免。

事實上,淘寶曾有過數次規模篩查, 在去年關掉了幾十萬家違規商戶。

通常而言,淘寶對商家的篩查會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最簡單粗暴的,就是名字、圖片有套現字樣。這種店鋪目前已經基本不存在了。

第二,單量不小但評價很少的商戶,如果保證金非常低,則不準進入花唄。

第三,沒有理由的銷量暴漲。比如一個商家每天的正常交易是100筆,但在沒有做任何推廣或者降價的情況下,突然變成了1萬筆,列入可疑。

第四,交易時間太過集中。前面提到,商家會在群里通知上貨時間,用戶按約定好時間去購買。

第五,用戶支付方式中花唄的占比。如果所有人或大部分人都用花唄結算,就屬於可疑,花唄的滲透率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用戶的套現特征主要是兩點。第一,平時交易不多,但花唄額度突然用完了;第二,剛好是在已經認定的套現商戶那里使用的。

finwise_副本

花唄套現 淘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24

年輕人,別太著急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765

(視覺中國/圖)

《1986,生死漂流》寫得急躁了。急躁與否,並不是以寫作時間長短為判斷,而是以稿件本身的質量為判斷。他們的急躁並非不可理解,畢竟在當下這個所謂內容創業的黃金時代里,真的存在一稿成名、一稿致富現象。

一下子被捧得高,出名要趁早固然很美好,但沒有在高處的實力,最後摔下來可能更痛。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1986,生死漂流》的爭議與是非。

這幾天,《1986,生死漂流》又火了一次,這次是因為涉嫌不規範寫作引發的爭議。

《1986,生死漂流》是一篇長達1.8萬字的特稿,自8月29日首發於公眾號ELLEMEN睿士後就引發刷屏,據稱全網閱讀人數突破了1000萬,而兩位年輕的寫作者陳楚漢、杜修琪也一舉成名。他們稱,為了寫作此文辭去了工作,用了一年半時間,重走了3000公里長漂路,耗費4萬元,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此這些更為這篇特稿增添了一絲理想主義色彩,兩位年輕人收獲無數粉絲。

但爭議聲很快出現。9月15日,網友端木異在豆瓣發出日記《抄王茂軍日記拼貼成的<1986生死漂流>,吹噓得讓人臉紅》,指出10年前長江漂流20周年時,當年長漂隊隊長王茂軍公開了《長江漂流探險日記——1986》,對比《1986,生死漂流》可以發現,大量的語句安排和內容非常相似,除了直接的改寫,很多地方甚至還不如王茂軍的日記來得詳盡。

隨後陳楚漢貼出回應文章,《<1986,生死漂流>作者回應》,指出“抄襲是對創作者最大的侮辱”。先是論證了有些引用的不得已,接著他給出“為什麽沒在報道中,列出每一個來源呢?”的理由是,“我們的考慮是,特稿報道不同於學術論文。尤其是這樣的重大事件,同樣的材料,同樣的采訪,很普遍,我們核實既有事實,發掘新的事實,考慮到文章的篇幅,我們覺得在18000多字的文章後面增加海量的參考文獻,會讓文章看起來像一篇學術論文,進一步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要知道,現在願意讀萬字長文的讀者真的不多了)。”

這個回複多數網友並不買賬。一位網友的回帖一針見血,“為什麽我覺得沒回複到點子上?這篇文章的重點放在了回複‘我們確實有做這麽多工作’,而不是‘我們為什麽沒有註明參考出處’,對後者的說明還是很輕描淡寫,但這才是大家關註的重點吧。”

也就是說,針對寫作時存在的不規範引用現象,兩位作者無法自圓其說,所謂的“添加參考文獻會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軟弱無力甚至有那麽點可笑。尤其是在我們對照歷史上一些著名的非虛構作品,比如《巴黎燒了嗎》《八月炮火》對信源的羅列(可參閱前南方周末記者方可成的文章《一部偉大的非虛構作品是如何引用信源的》),《1986,生死漂流》值得思考。

禍不單行,針對《1986,生死漂流》一文的質疑還不止這些。9月18深夜,網友八圈在豆瓣貼出日記《我聯絡了王茂軍,聊了當年的事情,30年後他對長漂的看法,還有那篇稿子》,爆出了更多細節。比如王茂軍說,“他們並沒有向我核實日記中的內容,也沒有問我是不是可以用日記內容,更沒有問我要日記使用的授權”,也即兩位作者不僅沒有取得授權,之後還撒了謊。

對此,兩位作者目前仍未有回應。但可以確定的事實是,《1986,生死漂流》寫得急躁了。急躁與否,並不是以寫作時間長短為判斷,而是以稿件本身的質量為判斷。《1986,生死漂流》存在的不規範引用等問題,是主觀上的疏漏造成的。不願意承認他人的勞動成果(包括是他們找簡·沃倫而不是簡·沃倫“求助”他們),無外乎他們急躁於創作出一部前所未有的作品,急躁於將所有榮光都戴在自己頭上。

這種急躁,也體現在稿子發出之後,他們的商業運作上。8月29日稿子發出後,微博微信大量大V轉發,兩位作者也接受了大量知名媒體與自媒體的采訪。這些密集推出的采訪重點都不在於1986年長江漂流本身,而在於兩位年輕作者身上:90後、寫作過程的艱辛、心路歷程、理想主義。不管有多少人真的認認真真從頭到尾讀完了《1986,生死漂流》,但這兩位年輕作者火了,《1986,生死漂流》也火了。作者和作品,一夜之間成為兩個大IP。

《1986,生死漂流》頁面截圖

他們的急躁並非不可理解,畢竟在當下這個所謂內容創業的黃金時代里,真的存在一稿成名、一稿致富現象。

比如鯨書,還記得她嗎?當初她就是因為采訪龐麥郎的《驚惶龐麥郎》一稿成名。而鯨書與杜修琪、陳楚漢是好友,他們幾個人還共同經營著一個公眾號。而《1986,生死漂流》的成功,不誇張地說,有一半的功勞該給鯨書。在稿子發出前後,擁有大批粉絲的鯨書就在社交媒體上大量宣傳,並且憑借鯨書的人脈資源,傳媒圈內的許多大佬都對稿子進行了轉發。《1986,生死漂流》簡直是複制了鯨書《驚慌龐麥郎》的經歷,兩位年輕作者一稿成名了。

一稿致富,就是改編成電影。今年《時尚先生》的特稿作品《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的版權被樂視影業以120萬的價格買下。現在不少非虛構寫作者一股腦地湧向於某些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真實事件,一方面是這些事件本身具有發掘價值,另一方面,大家多少都抱著待價而沽的心態,期冀成為好IP,賣個好價錢。陳楚漢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現在有近10家影視和出版公司,來討論圖書出版和影視改編。”

他們急躁,或許也在於,他們被找上門來的投資者蒙蔽了雙眼。

很多人都註意到互聯網創業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討好年輕人,尤其是討好90後。創業是一件太具挑戰性的、高強度高難度工作,成功率九死一生,真的是余佳文等人的才華和能力傑出到值得投資嗎?真相是,投資者更看重的是他們90後的標簽。投資者炒作90後、討好90後,不過是把90後這一標簽當做可資利用的道具,由此產品輕松上頭條,省下多少推廣宣傳費用,還可以吸引年輕族群。只可惜,這些急功近利的投資幾乎都走向失敗,最後被口水淹死的,卻是這些紅極一時的90後。

而火爆的內容創業,同樣也存在著炒作90後的現象。《1986,生死漂流》並非關於長江漂流的第一次調查,比它優秀深入詳盡的書籍和調查也不少,杜修琪、陳楚漢的確才華橫溢,但在不少優秀的傳統媒體內部,拎出一個資深作者,其寫作經驗、寫作水平都遠在他們倆之上。可是內容創業追求的是稀缺註意力,沒有多少人會關註一個三四十歲的資深記者寫的深度報道——都40歲還沒升領導、還在跑新聞啊?但貼上90後、辭職寫作、理想主義、情懷等標簽就大不一樣了。少數不明就里的年輕人,以為自己掌控了時代、睥睨於世,殊不知他們只是這個急躁時代的掌中木偶。他們所不知道的世界,太遼闊了。

一下子被捧得高,出名要趁早固然很美好,但沒有在高處的實力,最後摔下來可能更痛。這點道理,魯迅先生早就說透了,“以學者或詩人的招牌,來批評或介紹一個作者,開初是很能夠蒙混旁人的,但待到旁人看清了這作者的真相的時候,卻只剩了他自己的不誠懇,或學識的不夠了。然而如果沒有旁人來指明真相呢,這作家就從此被捧殺,不知道要多少年後才翻身。”

以90後、理想主義的標簽來介紹一個作者,開初蒙混了旁人,“待到旁人看清了這作者的真相的時候,卻只剩了他自己的不誠懇,或學識的不夠了”,《1986,生死漂流》的兩位作者不正在經歷這一切?所幸目前還有旁人來道出真相。真想借此告訴這兩位有才情有個性的年輕作者:無論是人生之路還是寫作之路,都還很長,以你們的才華,實在不必著急。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44

別太相信父母說的話

貫穿整齣La La Land的軸心就是「選擇」。

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大大的影響孩子的未來。每個時代的父母都為下一代擔心,但事實上每一代都比上一代進步。現在的年輕人很可憐,你認真聽他們說話,是孝。但你完全按父母說的話去生活,那不是孝順,那一定是傻。因為他們早就已經看不懂世界了。

妳今天有照鏡嗎?妳怎樣看自己?妳喜歡現在的自己嗎?妳會尊敬鏡子中那個人嗎?所以,如果妳想活在自己希望活在的世界裡,希望你的後代活在你希望的世界裡,就必須堅持自己的路,以自己的方式去找到合適自己的生存姿態、生活方式。

因為聽話的妳選擇的不是孝順,妳選擇的是另一個世界。

Adrian是我的英國朋友,家族五代做紡織,供應布料比Chanel,三個孩子全部冇承繼式微中的祖業;全都從事音樂相關產業;大仔有隊搖滾樂隊;二仔是經理人;三仔是低音結他手,今年21歲,和Seb一樣,全美巡迴演出。

或許眼下,父母說的是對的,可是五年後、十年後、廿年後呢?那個時候妳想改變人生,就會比20歲的時候難上百倍。人在20歲的時候,錯過了聽從自己內心的機會,就會像買$100元冇買700騰訊一樣,必須要花幾倍的錢,才能買到一樣的東西了。

一個世界裡應該是開放的、長遠的、活潑的,是一個雖然辛苦,但通向自我的一條路,是積極的、向上的、豐富的。而另一個世界裡是閉塞的、短視的、僵硬的,是一個看起來眼下輕鬆,卻逐漸失去自我的一條路,是懷疑的、否定的、壓抑的。

這是截然不同的風景,也是截然不同的選擇。

現在這個社會為妳給了好多框框,坐到什麼位才是成功,賺到多少身家才可以離地,賺夠多少錢才能夠退休,為了成為好媽媽、好女人、好同事、好老闆、好妻子、許多人都沒有自己的空間,也很不開心,一個不開心的人,很難讓周圍的人開心,過得這麼委屈,不是因為妳活該這樣,而是妳連父母都不敢反抗,何談改變世界?

不是父母不愛子女,而是他們早就看不懂世界了。他們對世界的判斷,對生活的選擇,根本就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

為了討好周圍的人,自己躲在角落哭泣,這是犧牲,犧牲不能夠持久的,因為妳是妳對不起自己。

我也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會怎樣。不要成為別人口中的妳,要成為妳心中的妳,不要讓大人、社會、公司、父母、男人來決定妳要當一個怎樣的人,拿掉Title、拿掉財富的時候,妳會是誰?妳愛他嗎?妳尊敬她嗎?妳尊敬她什麼?這就是妳努力的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009

別太相信父母說的話(二)

林鳳嬌說過,成龍、房祖名留給她的時間,就像蛋糕盒上,紙盒蓋僅沾到的忌亷,少之又少。

有人說,如果一個女人在最重要的幾年中,妳傾盡全力投資的是一個男人,那麼之後的幾十年里,妳也將不斷求著這個男人不要離開妳。一個以愛情為生的女人,一旦愛情沒有了,也就會覺得全世界都崩塌了,連生活都失去了意義。因為,一個女人拼盡全力為一個男人付出一切的時候,等待她的並不一定是繁花似錦的美好生活,也有可能是被掃地出門的悲慘結局。

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只是人家生命歷程的一個小階段,斷無可能在人家的世界中,發現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因此,迷失了自我之人,從來不可能做長遠之想,凡事對付一下就行了,反正不是自己的事兒,那麼認真幹什麼?


這是老一輩人的美好期望,因為如今這個時代,連法律都給不了你一輩子的保障,你認為靠一個男人,靠一紙婚約就可以嗎?女人憑自己雙手賺來的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只有住在自己買的房子,開著自己買的車才是最踏實的,因為這個時候沒有人敢對你說,「躝出去!」

失去自我,也就失去了未來。失去了未來的人,當然不會有什麼快樂可言。

結婚之後,有些女人結婚之後,生命在萎縮,她們責怪平凡瑣碎的日子磨掉了曾經的壯志雄心,但實際上是身旁的人讓你失去了改變未來的信心。

而另一些人,結婚之後,卻越活越燦爛。她們和另一半探索未知的世界,分享生活的有趣。選擇一個人就是選擇一種人生。和另一個人在一起時間久了,不僅會越長越像,脾氣秉性、處世態度、連人生觀、價值觀都會有變化。

而這些變化,都會呈現在女人的容貌裡。

父母對孩子的希望是: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誰告訴你好大學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再說什麼叫好工作?工作不過是人生的選擇,有的風險高,有的穩定但收益差,PE高收益又好的,更面臨著爭權奪利的種種不堪,哪怕你適應這個,但時局一變全部歸零。人生是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失去時間維度的觀念,只會誤人誤已。

其實什麼都保障不了。


一個女人無論已婚還是單身,錢、房子、車子只能給她帶來一部分安全感。從長期來看,女人的安全感永遠是有自我成就感,自身對他人和社會有存在價值,並且知道自己是誰,能夠做什麼,知道生活的意義。

25歲到30歲這五年,世界在變,妳們也在長大。對於學歷,工作,機會,愛情,都有了不同的看法,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唯學歷是尊的年代了。已經不是一個你考上了名校就可以高枕無憂,政府就會給你工作,社會就會給你尊嚴,你拿著名校畢業證書就可以去企業要高薪的時代了。

因為如今,已經沒有人願意僅僅為你的Title買單了。這個時代需要更多的開創者和實幹家,需要聰明的頭腦,和敢於創新的魄力,需要你真正去投身到新的行業裡,然後殺出一條血路。

所以學歷就不重要了嗎?當然重要。名校給你的知識結構,給你的視野,人脈,和大格局,永遠重要。但企圖拿著畢業證書就問社會要高薪的年代已經徹徹底底地過去了。

能夠看清這個時代潮流的人,正在漸漸走在浪潮的前列,才能成為這個新時代的弄潮兒。看到這段文字,蠻有趣。

大多數美國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野地考察等各種集體活動;
10—20歲:談戀愛和追夢;
20—30歲:找份平凡穩定的工作;
30—40歲:終於發現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車有孩子的生活;
40—50歲:常常在工作壓力中渡長假;
50—60歲:享受教會生活,旅遊;
60—70歲:開始寫回憶錄,旅遊;
70—80歲:安度晚年;
死後:一般進公墓。

大多數歐洲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學校樂隊,學習古典音樂等;
10—20歲:組自己的樂隊,進行各種嘗試;
20—30歲:嚴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響;
30—40歲:樂隊開始正式走黑色金屬路線;
40—50歲:回憶童真,開始過回彩色的生活;
50—60歲:安定下來,尋找溫情,過小生活;
60—70歲:去教堂總結自己的一生;
70—80歲:與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後:安心躺在一大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上。


大多數香港人的一生:

0—10歲:被迫學習各項課外技能,不斷考級,多數是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歲:死背如山的書籍,應付如海的考試;
20—30歲:到處投簡歷,著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30—40歲:成為房奴、車奴;
40—50歲:為孩子的未來操心,省吃儉用,努力存錢;
50—60歲: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卻發現馬上要退休,又開始擔憂退休後怎麼辦;
60—70歲:花費大部分精力養生,卻發現還要養孫子;
70—80歲:終於安定下來度晚年;

臨死前:發現原來一塊墓地都貴得要死!

這個比對,覆蓋面有多大,殊難定論。並非是每個香港人都活得這麼慘,美國人和歐洲人,也並非全都活得這麼滋潤,但的確有些人,一生一世,竟然沒有為自己活過。失去自我的人生,是喪失希望與價值的人生。


無它,妳有沒有為自己活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1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