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萊茵模式 孵不出臉書、微軟

2011-4-25  TCM




德國經濟成功的秘密何在?」這是今年二月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作一系列德國經濟特別報導時的標題。儘管BBC提供的答案,乃是德國堅實的技術實力,但更關鍵的因素,卻是德國選擇和其他國家不同的經濟模式。

二十年前出版的一本著作,就提供了這方面的解答。

法 蘭西學院院士阿爾貝(Michael Albert),在一九九一年出版著作「兩種資本主義之戰」,當時正值共產主義鐵幕陸續崩潰之際,阿爾貝斷言,在共產主義垮台後,新一輪的意識形態戰爭, 不再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衝突,而是「美國模式」資本主義,與「萊茵模式」資本主義的對抗。

只有平等,沒有投機家 「美國模式」資本主義的代表,自然就是美國,而阿爾貝認為,最能代表「萊茵模式」資本主義的國家,就是德國。

德國「萊茵模式」資本主義,和「美國模式」資本主義的不同,主要是在根本哲學上:「美國模式」認為,「純粹有效的市場經濟只能有一種模式」,那就是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但「萊茵模式」卻更強調運用社會保障、政府津貼等手段來促成「平等」社會。

「萊 茵模式」沒有金融神童,也沒有投機家。整體來說,德國企業融資的管道不在股市,而在銀行,德國最大的媒體集團「貝塔斯曼」(Bertelsmann)甚至 沒有上市。德國的銀行,其實取代了證券市場的地位,多家企業都有專屬銀行處理金融業務,銀行往往還是企業的股東,如德意志銀行就握有汽車製造商賓士的股 權。

和重視「效率」的「美國模式」相比,德國「萊茵模式」更強調「平等」。

例如在企業治理方面,一九七六年德國法律規定,人 數在二千人以上的企業,必須實行共同管理,股東會裡的員工代表人數須和股東代表人數相等,雇傭合約須經過協議才有效,德語稱這種模式為 Mitbestimmung,意為「共同責任」,代表公司管理是由股東、幹部和工會共同負責,這種模式被稱為真正的「責任控制」(stakeholder control),有別於只看股東眼色的「股東控制」(shareholder control)。

重視「平等」,還體現在德國政府濟弱扶傾的政策上:社會保險制度就是十九世紀「鐵血宰相」俾斯麥首創於德國,如今德國人享有廣泛的醫療、職業傷害、失業保險,而退休保障制度也比許多工業國家還好。

阿爾貝在「兩種資本主義之戰」中斷言,德國的「萊茵模式」,是比「美國模式」更好的模式,他說:「萊茵模式的經濟、社會優勢已被事實證明。」

德國不走許多國家仿效的「美國模式」,而選擇「萊茵模式」,近年來該國出色的經濟表現,似乎證明德國走對了路。但是,任何選擇都有代價,「萊茵模式」下的德國,在亮眼的經濟成績背後,也是付出了代價才換來的。

富 人逃稅,浪費社會資源 德國強調「平等」,因此當局政策宗旨就是「劫富濟貧」,德國是少數特別針對有錢人課重稅的國家。德國有「富人稅」,凡年收入超過十二萬五千歐元(約合新台 幣五百萬元)者,每年都要繳一筆「富人稅」,這種針對性極強的稅,充分顯示德國追求的價值觀。

然而針對有錢人課稅,等於強迫他們和一般人分享努力的果實,有錢人豈會乖乖束手待「稅」?他們會想辦法把錢搬到國外去。例如就有德國人將錢存在瑞士或奧地利的銀行,要用時才開車去領。

這種逃避重稅的行為,對社會可說是一種「純粹的浪費」,因為不管是開車去別國,甚至用其他方法搬錢,人們為了「逃稅」所付的代價,都不會轉化為其他人的利益,換句話說,人們為逃避重稅所花費的資源,沒有創造任何對其他人有益的產品或服務出來,資源就這樣浪費掉了。

在針對有錢人的重稅政策下,德國人也極力想隱瞞自己的財產。今年四月,德國慕尼黑法院收到一份控告,緣由是某雜誌介紹德國最富有人士的名單,被當事人以「妨害隱私」為由告上法庭。

此外,德國有錢人想隱匿財產以逃避重稅,當局也被迫要更努力地查稅。甚至德國政府為了查緝逃稅,不惜用有爭議的手段取得人民的資料。

政府追稅,不惜違法

二○一○年,一位離職的銀行員工,向德國財政部兜售一張CD光碟,要價二百五十萬歐元;這張光碟之所以如此貴,原因是裡面有一千五百位銀行客戶的資料,如果德國財政部按這些資料查緝,可以追回一億歐元的稅款。

這位離職的銀行員工為了取信於財政部,交出了五位客戶的資料給政府試用,德國財政部果然因此成功的對這五人追了一百萬歐元的稅款,眼見這張光碟如此「值錢」,德國財政部最後竟花錢買下光碟。

「只要能懲罰逃稅,政府可以用各種手段取得資料,」德國總理梅克爾,被問到政府是否該向洩密員工買客戶資料時如此回答。

這種手段在德國引起廣泛爭議,除了政府和出賣客戶資料的員工做生意,背後所涉及的道德問題之外,事實上,政府特別針對有錢人課重稅,造成這些人全力想逃避重稅,政府就又要使出各種手段來追查這些逃稅行為,這種「逃稅、追稅」的循環中所花費的資源,全都是浪費。

在這個過程,沒有任何人獲得好處──即使追到稅,但也浪費了資源,這樣值得嗎?

鼓勵務實,反壓抑創新

另外,在「平等」大旗下,德國對各種投機管道多所限制,對金融與房地產市場的管制也較嚴格,其後果是個人一夜致富的可能性很小,幾乎不可能見到某個德國年輕人,提出某個創意產品,創立公司並上市後股價大漲而迅速致富。

在《富比世》(Forbes)全球前一百大富豪裡,德國僅有八位入榜,但當中沒有任何一位是靠著出售自己的創意、短期內累積大量財富起家的,他們大部分都是經營傳統零售業,或是繼承家族持股,再不然就是製作工業機械而成鉅富。

對比美國,榜上富豪高達二十九位,是德國的三.六倍,不少是年輕時憑著販賣腦袋的創意而迅速致富,如微軟、Google、臉書(Facebook)創辦人。

往 好處想,德國模式是鼓勵人們腳踏實地,但這種壓抑一夜致富模式所付的代價,就是降低人們發揮創意的動機。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家陳志武,在《沒有中國模式這 回事》一書中就說:人們常見到美國許多上市公司新貴,藉著股票上市一夜致富。表面上看這好像是投機,但就是這種模式,激勵了其他也想致富的人努力仿效,因 此美國經濟的創意才能源源不絕的湧出。

在德國,一來強調「平等」,強迫有錢人和其他人分享果實,加上當局又對可能迅速致富的管道多所限制, 多少壓抑人們創新的動機。在美國,能見到一夜致富的臉書創辦人,或Google等藉創意起家的大企業,德國就很少見到這類型的公司。「德國很少在消費品和 服務上成功,因為這些產品更強調形象行銷||快速推出新的功能,以及新的舊機種,」哈佛大學教授、管理趨勢專家波特(Michael Porter)說。

另 外,德國雖然強調「平等」,部分政策上卻與此價值觀背道而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對外來移民的態度。德國外來移民占人口比率不斷上升,如今每五個德國 人就有一人是移民。有些德國人把外來移民當成搶奪本地經濟果實的掠奪者。二○一○年八月德國萊比錫大學做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德國人認為「外來移民 只是在剝削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有三二%的德國人認為「如果工作機會太少,就應趕走外來移民」。去年德國央行成員撒拉辛(Thilo Sarrazin)新書中指責移民「拖累德國發展」,就是這種思維的體現。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曾稱,因為種族及教育水準的差距,外來移民在德國社會融入的狀況並不理想,尤其土耳其裔移民在德國更屢遭排擠。如果這種排外情緒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很難想像一個拒絕接受外來人才的國家,能夠永續成長。

德國製造,多數人買不起

另外,一般人對德國產品的品質「有口皆碑」,但「品質」也是有代價的。消費者買一件東西,絕對不只看品質,因為更好的品質意味要消費者付出更高代價: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花高價買品質更好的雙B名車,因為有的消費者寧可忍受較差品質,但少付一點代價。

德 國的東西重視品質,因此其價位自然也居高不下,德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較少消費者買得起「德國製造」的東西;市面上席捲市場、讓絕大多數消費者使用的產 品,很少是德國製造的,就說明了這點。當然,這個結果沒有絕對的好壞,這只是德國選擇了「重視品質」這條路,必然要付的代價而已。

二○○八 年,著名手機製造商諾基亞宣布,關閉在德國波鴻的手機製造廠,此事發生在台灣明?皏H及美國摩托羅拉宣布撤出德國的手機工廠之後,意味著德國徹底退出手機 製造的舞台。諾基亞當時退出德國的聲明就指出,在波鴻製造手機「太貴」,除工資成本高,波鴻的工廠也無法以相應的靈活度,來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

重 視「品質」的代價,還展現在德國的生活層面。德國環境清淨優美,再生能源發電舉世知名,但代價就是電費高昂。在德國,每度電價約新台幣九.五元,這個價格 包括用戶必須負擔的「再生能源附加費」,換算下來是台灣電價的三.六倍,近年電價又不斷調漲,德國四家供電商宣布,從今年起對用戶收取的「再生能源附加 費」一口氣調高七二%。

利用再生能源發電的廠商,據德國政府規定,可把電高價賣給供電商,這些供電商花大錢買再生能源發電,再轉嫁給消費者。目前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仍比傳統發電方式高,因此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越高,德國人付的電價也越高。

德國的「萊茵模式」追求平等、重視品質等特色,創造了亮眼的經濟表現,但這些也都是付出代價換來的。在羨慕德國的成就之際,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願意付這些代價嗎?這或許是觀察德國時,帶給人們最大的省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5

網路鬼才張啟元:就算考不好 也別覺得自己笨 獨家告白》他,曾被同學視為怪胎 卻抓出臉書資安漏洞

2016-05-16  TWM

一個從小就能用廢電器做機器人的孩子,因為不適應學習環境,險些被教育制度徹底淘汰; 但張啟元沒有被挫折打敗,用自己的方式考上國立大學,繼續朝成為發明家的夢想前進。

我國二成績很差,又不太和同學說話,導師懷疑我精神有問題,幫我找了一個心理輔導師。

我感覺被當白痴不太高興,所以當他用哄小孩的語氣問我:「以後的夢想是什麼?」我故意回答:「當海賊王」。

他還笑笑地問:「為什麼想當海賊王?」我說:「因為我和魯夫一樣能伸縮自如。」(當場表演將兩隻細瘦的手臂往腦後交叉,再從頸部兩側繞回面前,最後在下巴前交握。)閒聊了四、五十分鐘,他突然問我,「記不記得剛才講過什麼?」這時我真的生氣了,我的短期記憶很強,馬上從見面第一句話開始完整重複了一遍,最後還告訴他:「我只是不愛講話,不代表我有精神病!」輔導師聽了好像有點嚇到,只說:「好,我會跟班導說。」三角窗外的街道上光線充足,路過的行人紛紛撐起陽傘。坐在室內回憶求學經歷的張啟元,皮膚卻白皙得像是從未踏出戶外享受陽光:「我以前很沒自信,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盡量不和外界接觸。」他修長的右手手指一直按著左前臂,像在紓緩深藏於肌膚下的疼痛不適。

他很窮。沒錢繳房租常轉學成績跟不上 越脫節越不想念書因刪除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的貼文而聲名大噪,隨後協助已故藝人楊又穎家屬解開手機密碼,近期又獲臉書致贈的一千美元舉報漏洞獎金,張啟元屢屢被冠上「電腦天才」、「天才駭客」等封號。但學生時代的張啟元,卻因課業表現極差、個性孤僻,經常遭受「白痴」、「笨蛋」這類的言語霸凌。

「天才或白痴」兩種極端的評價,在今年九月才將滿二十三歲、夢想是當發明家的張啟元看來,同樣荒謬,「我只是想證明我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能有自己的夢想和未來。」他說話的聲音很小、語調很慢,即使在網路世界戰力十足,骨子裡的他,仍舊是個不愛說話的內向男孩。

這天賦特殊的年輕人,依台灣教育的標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魯蛇」(Loser)。

張啟元從小家境窮困,父母原本在同一家銀行擔任司機與總機,卻因銀行被購併遭裁員,只有國中學歷的他們,從此再也找不到穩定工作。失業後,父親改行學腳底按摩,母親則打零工貼補家計,但一家人經常入不敷出,連房租都繳不出來。張啟元從小隨著父母不斷搬家,讀過五所國小、四所國中。

在「一綱多本」政策下,張啟元每轉一次學,就得買一套新課本,課業當然跟不上進度。

其中,最吃力的科目非英語莫屬。在國小三年級前,張啟元連英文字母都沒看過,比起在幼兒園或補習班學過英語的同學,程度遠遠落後一截;偏偏上英語課時,老師喜歡讓同學分組比賽回答,「沒人想和我一組,因為我一定答不出來,同學覺得被拖累。我不想惹人討厭,所以也不主動找人說話。」張啟元說。

他寡言。常被同學霸凌自我隔絕 用紙繩圈住座位上了國中,張啟元成績依舊是最後幾名,除了英文,他連數學、社會都開始落後,「我不能理解數學題目為什麼要直接套公式,段考數學考過零分。我也沒辦法把歷史年代硬背下來,就算很快記得,過一陣子就忘了。」「我小時候會把鬧鐘、電扇拆開,想知道裡面的結構原理;也會拿舅舅不要的廢電器材料組機器人。」從有印象開始,張啟元就習慣問「為什麼」,但在教室裡,老師永遠只告訴你「是什麼」,讓他無所適從。

不適應填鴨教育的張啟元,每次小考考卷總是滿江紅,必須照老師要求「訂正考卷」:罰抄題目與正確答案五遍;沒按時寫完就要打手心、跑操場。張啟元為了不受體罰,連上課時間也拿來罰寫;但手寫得再痠,對考題還是一樣摸不著頭腦,無止境的罰寫,是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

自覺無法融入同學,張啟元還曾用剪刀將白紙剪成細長的繩索,在座位周圍繞起一道城牆,結果,當然是換來老師一頓斥責、同學一陣訕笑。

行為古怪、成績爛、又不愛和人說話,讓張啟元經常被同學視為怪胎,甚至還有人拿紙屑、橡皮筋攻擊他取樂;但他知道反抗只會換來更多羞辱,因此總是不為所動,將同學的嘲笑當耳邊風。但他看似遲鈍的反應,更被同學認為智能不足,國二導師還因此找來心理諮商師,評估他的精神狀態。

張啟元國中三年只記得一件有成就感的事:「國一校慶園遊會,我用紙箱剪出海賊王角色,幫班上攤位布置。有同學告訴我做得很棒,但也只是偷偷講,因為他怕討厭我的人知道了,會連他一起排擠。」至於學業,除了挫敗,還是挫敗。

他聰明。摸透出題邏輯基測靠小技巧作答 「猜」上高中「我看到啟元的成績單,只會罵他:『怎麼這麼不認真,你明明是個聰明的孩子啊!』但我書念得不高,沒辦法教他功課,更沒錢讓他補習。」母親廖庭瑋神情有些虧欠,在那段艱困的日子,沒人幫得上這家人的忙。

雖然功課不好,但張啟元不是不懂變通。國中基測時,他分析大考答案選項一定平均分布,所以拿到考卷只寫確定會的題目,接著計算已答題目中,ABCD的出現次數,最後全押寶在出現最少的選項上。

這項戰略,讓他猜到了超水準的一一六分,錄取台中市私立慈明高中,選了他認為最接近發明家夢想的廣告設計科。

他自信。創意天馬行空遇上肯定他的老師 尋回學習熱情上了高中,張啟元對課業依舊消極,一年後,就因成績墊底被轉到「非升學班」。但在教室外,他精研魔術方塊解法,成為魔術方塊社社長,還創下只用十四秒就破解成功的驚人紀錄,讓同學紛紛向他請教。在校外,他玩線上遊戲時,對程式語言產生興趣,開始鑽研修改遊戲,並將「密技」放上部落格分享,也頗受好評。從未嘗過掌聲滋味的張啟元,這時才開始相信,自己並非一無是處。

也許是上天的安排,逐漸找回自信的張啟元,也遇見能夠欣賞他優點的老師:業界出身、負責設計概論的王溢川。在設計概論這門課上,王溢川為鼓勵學生創意,安排一個叫「腦力激盪」的小遊戲,遊戲中,任何人只要說出「不可能」、「做不到」,就要接受懲罰。從小就有一堆天馬行空發明夢的張啟元,終於有機會恣意揮灑他的想像力,在課堂上如魚得水。

「啟元高中時比較陰沉,但講起自己的點子,眼睛像是會發光。」張啟元在課堂上提出的「筷子結合湯匙」、「全3D環景顯示裝置」等構想,至今仍讓王溢川印象深刻。「只要學生有想法,我一定鼓勵他們勇敢執行,因為我知道這群孩子需要先被肯定,才能找到學習熱情。」第一次感覺學習並不痛苦的張啟元,先輕鬆考回升學班,「我意識到這個社會是現實的,成績代表一切,我一定要考上國立大學,才能讓家庭經濟狀況改變。」高三那年,祖父臨終前流著淚說:「因為我做工出身,讓子孫生活這麼苦,我很不捨。」更堅定張啟元藉由考上國立大學翻身的決心。

他發憤。要考上國立大學上網找答案自修 自創口訣背歷史下定決心後,他每天只睡兩小時,其他時間都拿來念書。這一次,他不理會學校老師的指導,決定用自己的方式與考試搏鬥。

他照樣參加學校的小考,但再也不乖乖照老師的指令罰寫,只是把自己錯的題目圈起來,上網找答案。網路上找不到解答的,例如數學,他就跟著朋友到補習班,要朋友趁解題時間幫他向補習班老師請教,最後數學成了他最拿手的科目。

考量成本效益,他每天至少花三小時複習最弱的英文。有一天,學校找了英文補習班老師來代課,張啟元才發現,英文單字原來是由「字首」、「字根」組成,從此他不再死背每個字母,只記關鍵字根再往外延伸,一天強迫自己背兩百個單字;面對陌生的單字他只用很快的速度掃過,寧可多看幾次,也不要在同一個字上糾結太久,這樣的速記法,讓他在四技二專統測英文考了將近八十分。

面對非背不可的科目,他也自創口訣。例如設計史裡的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吉馬德、達利、夏卡爾、米羅,在他筆記本裡是:「超(現實主義)級瑪(吉馬德)莉(達利)下(夏卡爾)樓(米羅)梯。」高三的張啟元,像台接上插頭的電腦,持續高速運轉。他的模擬考分數從高二時的兩百分往上狂飆,參加統測時,更以破母校紀錄的五五八.五分錄取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儘管沒上第一志願台科大,但曾經在張啟元幼小心裡留下傷痕的考試制度,已被他徹底征服。

考上大學後,張啟元想起,在升學系統中痛苦掙扎的絕不只自己,因此主動回母校借閒置教室,替學弟妹複習功課,「很多人告訴我,找不到念書的方法和興趣。

我會先問:『你有試過不同的方法嗎?』我的經驗告訴我,不要因為莫名的恐懼,放棄嘗試的機會。」他說。

剛畢業的學生,竟高調回學校「開班授課」,引來部分老師反彈與奚落,但張啟元不以為意,「我被嘲笑慣了,你越覺得我不可能辦到,我就是要做給你看。我也告訴學弟妹,『如果你有決心,就試試我的方法,但要做好被老師盯的準備。』」從學習中找到自信的張啟元,連脾氣都長了出來。

考進大學後,張啟元雖無法適應環境,只完成一年學業,就因太多科目不及格與家庭因素休學。不過發現自己能耐的他,靠著自學的程式語言,揪出許多網站的資安漏洞,也在校外參加創意競賽、發明獎、替企業繪製模型賺取收入,慢慢朝心目中的發明家夢想邁進。

他想說……分數真的不重要!

找到自己的方法就能成功

與臉書的一番交手,讓張啟元一夕成名,也讓他遭受來自專業資安人士的質疑,「開始有人在網路上用專有名詞試探我,如果我答不出來,就說我是假冒的。有些名詞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怎麼做,其他就交給大家評論。」對於來自「主流」的批評,張啟元早已學會淡然處之。

「我一直不覺得自己笨,只有國中時候有點懷疑,可能……真的太多人說我笨了吧。」談起對教育環境的感受,張啟元微微揚起頭,單眼皮下的眼珠往上轉一圈,「如果不是因為一些事找到信心,我可能永遠覺得自己很失敗、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如果有時光機器,今天的張啟元會怎麼鼓勵十年前那個無助的自己?「就算你花很多時間,成績還是沒進步,也不要覺得自己很笨,可能只是你沒找到自己的方法,或還沒發現自己的天分。但只要有自信,做什麼東西都會很順利。」內向的男孩又靈活地轉了轉眼珠。

義務教育,是條所有人都必須挑戰的賽道,曾經,張啟元只因在某個階段不適應,就差點被淘汰出局。成年後,他幸運找到屬於自己的競技場,努力朝人生目標邁進,「學習是為了超越自己,分數並不重要。但每個人擅長的事情不同,大家要互補,才能一起進步。」曾經跌跌撞撞的他,如今對未來的人生,滿懷憧憬。

撰文 / 鄭閔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