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賬目未看透難掌握財務狀況 周大福、六福棄買金至尊

2008-12-16  AppleDaily


【本報訊】由臨時清盤人德勤會計師行公開招標的金至尊(870)權益昨午截止,除海域化工(2882)表示會入標外,據了解,鄭裕彤家族的周大福,看過賬目後打退堂鼓,同是經營珠寶生意的六福集團(590)亦選擇棄權。記者:周燕芬、黃偉強

據了解,內地擁有232間零售店的金至尊,一度吸引多位買家,但其財務狀況卻是能否賣出關鍵。清盤人提供予潛在買家的報告指出,截至10月29日仍未能取得批發業務部門的足夠財務資料。清盤人認為,批發業務不確定性令其較難出售予買家。

批發部門財務資料不足

報告又表示,金至尊管 理層向清盤人指出,佔集團收入65%的批發業務,在內地的批發業務包括生產一直由前主席林世榮負責,只有香港及海外業務由公司管理層負責。批發業務截至9 月底止總資產達38.09億元,包括存貨15.55億元及應收賬款10.24億元;總負債29.75億元,其中短期銀行貸款達8.99億元。淨資產值 8.34億元。清盤人又指,直至今年10月底,金至尊仍未有提供相關的財務資料,令買家難以評估其價值及營運狀況,因此預計批發業務最終出售機會甚微。六福集團行政總裁黃偉常昨午接受本報查詢時承認,正探討投資金至尊的機會,但至今仍舉棋不定,原因是六福仍未掌握到金至尊關鍵的營運數據,包括其資產、負債和淨資產狀況。黃偉常表示,曾要求清盤人提供上述重要數據,以掌握金至尊的實質財務狀況;但對方卻表示要六福自行作盡職審查,涉及數百萬元開支。他認為並不化算,因此對於競投金至尊業務一直停留在探討階段。據了解,六福昨晚並無入標。

僅海域化工表明入標

德勤會計師行亦有向潛在買家提供金至尊部 分財務數據,截至9月底止,其淨資產為14.27億元,較3月時減少2.93億或17%。總負債30億,其中銀行短期貸款增加約3.31億元,由3月底的 5.68億元,上升至9月底的8.99億元。零售業務方面,報告指內地業務最賺錢,並預期該業務於09年3月底止年度,除稅及利息前溢利為1.43億元。 報告亦透露,該業務06年前是由前主席林世榮朋友的公司SHF持有,雖然法理上並不是金至尊的附屬公司,但內地業務卻完全整合於金至尊賬目內。06年才改由金至尊持有。海域化工執行董事許浩明則表示,入標是看好金至尊內地零售業務的發展。對於報告內指出的問題,他則不予置評。

金至尊全年主要業務表現預測

營業額*

內地零售:13.47本港零售:3.7批發:—

毛利*

內地零售:4.53本港零售:1.02批發:—

銷售及行政開支*

內地零售:-3.1本港零售:-1批發:—

除稅及利息前經營溢利*

內地零售:1.43本港零售:0.02批發:—

截至9月底止資產淨值

內地零售:9.13本港零售:0.03批發:8.34

資料來源:金至尊;單位:億元

*截至09年3月底止預測

金至尊主要金擺設價值

金 觀音重量:195公斤資產淨值:1100萬元12生肖金像重量:101.8公斤資產淨值:600萬元金廁所重量:842.6公斤資產淨值:5400萬元金 風車重量:37.8公斤資產淨值:300萬元金雞重量:4公斤資產淨值:—金屋藏嬌傢俬重量:2.04噸資產淨值:2.64億元合計重量:3.22噸資產 淨值:3.38億元資料來源:金至尊;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止

店寶不再新買家難擁金廁所

「一代金王」林世榮最為人熟悉的相信是其打造的各式各樣金擺設,包括巴西足球名星朗拿度訪港都走去睇的金廁所。據清盤人德勤報告透露,該批用了逾3.2噸黃金打造的黃金擺件,截至9月底止價值達3.38億元。

黃金擺設已抵押

不過,9月底金至尊欠付的銀行貸款及票據達23.18億元。撇除12.83億元為高級票據外,最大債權銀行為滙豐,涉及金額5.7億元,均為與黃金有關的貸款及孖展融資。金至尊並以部份黃金擺設(包括金廁所、金觀音及12生肖金像)及4200萬定期作抵押,所以買家就算購入金至尊,亦不會擁有這批黃金擺設。

金至尊清盤始於創辦人兼前主席林世榮今年9月26日去世,觸發銀行追債及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訛騙調查組展開調查,公司自今年9月30日起停牌。高等法院其後委任德勤會計師行作臨時清盤人,本月24日進行清盤聆訊。金至尊的主要往來銀行滙豐,亦已申請將金至尊及恒豐清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98

晶科能源證實已停產 國內光伏企業環保狀況堪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0/yOMDcyXzM2NTkyOA.html

太陽能產品生產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KS.NYSE,下稱「晶科能源」)昨天下午召開緊急發佈會,就其海寧工廠的污染問題予以解釋,並證實已全面停產1.2G瓦的電池生產線。

儘管晶科能源因為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光伏企業中第一家被公眾廣泛關注的公司,但是光伏行業在治污及環境管理方面是否達標開始備受質疑。

氟化物從哪裡來?

9月15日和16日,有部分群眾聚集在晶科能源位於浙江海寧袁花鎮紅曉村的工廠——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門口,就當地小河死魚現象向該企業「討說法」。此後據海寧市環保局的初步調查結果,晶科能源存在污染,原因是部分污染物進入了河流,且污染物中的含氟量大幅超標。

昨 日,晶科能源高層也證實,公司確實存在污染。該公司發言人景朝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公司在生產過程中會有固體廢料產生。「以往,固體廢料都是堆在一 個固定倉庫的,每隔3到4天由固體廢料合作企業直接收回並運送到固定地點予以處理,但在8月20日,我們突然接到了對方的一個合作終止書,因而倉庫不能完 全堆下這些廢料,只能露天堆放。8月下旬海寧突然遭遇暴雨,我們儘管在廢料的上部放了一些遮蓋物,但還是被雨水沖入到了附近的一條小河裡。」他表示,8月 26日時企業已經找到另一家合作夥伴,固體廢料得以重新處理。

對於環保部門檢測出小河中出現氟化物較高的問題,景朝暉也透露,在生產光伏電池產品時,有一道名為「制絨」的工藝,這道工藝中含有氟化物。

湘 財證券一位光伏行業分析師告訴本報,所謂「制絨工藝」,就是要將太陽能電池的原材料——硅片沁入一些液體中,使得硅片的表面變得粗糙,這樣一來讓硅片接受 光照後,不會有太強的反射,以便利於電池吸收太陽光,這道工序可能會需要到氫氟酸,這是氟化物的主要來源。而且,該步驟在眾多太陽能電池企業的生產過程中 不可或缺。「此外,在太陽能電池生產中還會使用到絲網印刷等方法,也可能會產生氟化物。」景朝暉對記者說道。

光伏企業污染不容忽視

晶科能源污染事件爆發後,公眾對於太陽能企業的污染問題也提出質疑。據多位行業人士介紹,除了電池製造環節因環保工作不當會出現污染之外,因多晶硅、硅片等上游產品的生產所帶來的污染也令人擔憂。

上 述湘財證券分析師及一位多晶硅生產設備製造商高層提醒記者,不少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流程中會釋放出四氯化硅,這是一種有毒物質。以往,一些小型多晶硅企業會 把這些處理不掉的四氯化硅直接賣給白炭黑公司作為原料,而現在國家也要求多晶硅企業必須要上馬冷氫化或者熱氫化技術,實現四氯化硅的循環利用,再度用於多 晶硅的生產。

「但不管怎麼說,目前中國多晶硅行業剛剛發展起來,企業在處理四氯化硅方面經驗不足,仍可能有少量四氯化硅是無法回收到位的。」湘財證券前述分析師告訴記者。

另 據記者瞭解,不少光伏企業仍然將其生產的廢水直接排入到雨水管道,而不是將廢水送入污水處理管道,再與雨水管道合併,企業之所以偷工減料是為了逃避污水處 理費。另一種會發生污染的情形是,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太陽能電池廠區的周邊排污管道有可能堵塞,從而使得部分污水無法進入到排污管道而發生外洩。

晶科能源昨日表示,企業將對此次污染的程度和影響進行取證和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提出妥善處理方案,另外公司正在擴建固體廢料倉庫,將雨水管道併入到污水處理管道。

景朝暉也對記者說道,由於海寧工廠是2009年6月併購而來的,併購企業的前身就設立在海寧市袁花鎮紅曉村。現在該公司已經在距離紅曉村20公里遠的工業區尋找新的基地,而且企業也將視情況考慮是否需要將工廠地址搬離紅曉村。

「目 前我們已經全面停產了1.2G瓦的電池生產線。」景朝暉指出。根據現有光伏電池組件價格來計算,晶科能源因停產可能每天損失2300萬元。由於污染事件及 美股整體走弱的影響,晶科能源的股市表現也較慘淡,其上週五大跌7.94%至9.04美元,目前其股價為52周最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6

現金流狀況很「微妙」 賽維LDK裁員進行時

http://www.eeo.com.cn/2012/0414/224527.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嚴凱 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賽維LDK」)如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該公司正在裁員以緩解困局。

4月8日,賽維LDK位於新余總部的硅片事業部開始第一批裁員,工作不滿兩年的將被全部辭退。賽維LDK新聞發言人李龍吉稱,本次人員調整主要是為了控制成本。

本報獲悉,由於賽維LDK負債率過高,以及考慮到光伏行業目前的慘淡境況,一些原本計劃與賽維LDK展開合作的銀行正考慮收緊「銀根」。「它的負債率那麼高,放款會有很大的風險。」賽維LDK總部所在地新余市當地的一位銀行界人士直言。

裁員風波

按照賽維的裁員計劃,第一批從4月8日開始,主要針對的是新余總廠的硅片事業部員工。第二批裁員也將啟動,但具體方案不詳。

賽維一位中層人士告訴本報,全部兩批裁員都能在4月15日前全部完成。此次裁員的具體標準是,在賽維工作不滿2年的員工將全部被辭退。

賽維目前共有2.5萬名員工,其中新余總廠硅片事業部員工數有1萬人左右。據瞭解,此次裁員規模估計會超過千人。據該中層人士透露,被裁員員工的補 償方案則是:工作不滿1年的賠償1個月工資,工作滿1年不滿1年半的賠償一個半月工資,工作滿1年半不滿2年的賠償2個月工資。

賠償部分按照向前推12個月的平均月工資結算。不過,副主管和助工以上級別的員工(含副主管和助工),不在此次裁員範圍內。

對於工作滿兩年的員工,如果主動提出辭職的將不予賠償。而如果在賽維工作滿2年,所在車間崗位飽和,也將安排在家待崗,待崗工資為每月600元。

不過,一位賽維員工稱,事實上並不只是硅片廠,也不只是滿兩年,有些部門工作超過兩年,不到三年的也被列入了裁員序列。

工作滿三年的員工,安排分流轉崗。工作滿三年以上,且車間人員飽和的,將安排休長假,三月一休,每月660元,可續休。

賽維此次之所以裁員,除了整個市場不景氣因素外,還與德國最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Q-Cells陷入財務困境有關。4月3日,Q-Cells已向當地法院提交破產申請。

2011年,Q-Cells全年虧損額高達8.46億歐元 (約合11億美元),產品跌價與銷售不暢使得入不敷出的Q-Cells步履維艱。

Q-Cells此前是賽維硅片的最大買家。雙方曾於2007年底簽訂了一份長達10年的合約。按照合約規定,從2009年到2018年,賽維將向Q-Cells提供4.73萬噸的硅片,這份訂單佔據賽維未來計劃產量的30%。

2009年底,Q-Cells單方面停止了與賽維的供貨合同。業界認為,Q-Cells終止供貨合同使得賽維的硅片廠產能過剩。

除了裁員,賽維還面臨著欠薪。有消息人士透露,江西賽維百事德今年前三個月還未發放員工工資。一位員工稱,儘管向上反映,但工資仍舊被拖欠。

截至記者發稿,未聯繫上賽維百事德方面對此事予以置評。

高負債率

4月11日,賽維LDK宣佈將2011年四季度財報發佈時間由原來的4月12日盤前修改至4月30日盤前。該公司稱,修改的原因是管理層需要額外的時間來完成某些項目,包括長期資產的減損分析、存貨減記的評估以及某些應收賬款的規定等。

賽維LDK 去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負債27.47億美元(約173億人民幣),負債率高達227%,為全行業之首。

本報獲悉,賽維的財務狀況已經被多家銀行列入了「慎重考慮」範疇。新余市當地的一位銀行界人士稱,由於負債率過高,賽維的現金流狀況「已經很微妙」。

接近新余市政府的人士稱,賽維是新余市乃至整個江西省重點扶持企業。「在新余市,以及整個江西省,賽維能夠得到各種政策優惠,一些貸款也往往由政府牽頭。」該人士說。

按照新余市政府的願景,到2015年,賽維LDK將致力打造六大產業集團,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目前看來,賽維的這一規劃很難實現。

今年一季度以來,硅片均價已跌至每瓦0.30美元,而一年前硅片的價格在每瓦1美元水平以上。IMS Re-search報告稱,預計截至2012年年末,硅片均價將同比下跌25%。多晶硅價格將加速下跌,較同期下跌33%。

「再加上失去了Q-Cells這樣的大客戶,賽維的硅片產能不僅過剩嚴重,並且賣不出價格。」賽維內部人士稱,

有消息稱,賽維的硅料業務目前也出現了訂單問題。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國內一些組件廠商也開始將部分訂單轉向了保利協鑫,原因是對方出價更低。

去年1月份,賽維與國開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另外一家主要中資銀行下屬四家資產投資公司(下稱「投資方」)達成出讓賽維旗下多晶硅廠部分股權的「對賭」協議。

根據該協議,投資方將從賽維LDK硅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總額為2.4億美元的可轉債優先股。協議同時規定,如果2011年度這一投資的內部收益率達不到23%,賽維LDK必須用現金來補償投資方。

而其中對賽維最為有利的一條規定則是如果賽維LDK的多晶硅廠能夠在2011年成功分拆上市,投資方將放棄這些潛在的補償。

但由於市場行情原因,以及賽維股價暴跌,原計劃的10億美元的融資額縮水至2-3億元,導致多晶硅業務的上市計劃被迫擱淺。這也意味著賽維「對賭」失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6

不可從一而終 要隨財務狀況調整 人生五階段 完美保單加減法

2012-4-16  TWM



保險的意義是保障,許多人在規畫 自己的保單時認為,現在買的就足夠了,但人生的保單並不是從一而終,必須要隨著自己財務狀況不同而做調整,在人生每個不同階段都加一些、減一些保障。

撰文‧許瀞文

「作夢也沒有想過我這麼快就達到這個目標。」今年四十二歲、有三個小孩,已經是科技業高階主管的王俊祥(化名)說,他參與了公司爆發成長階段,加上配股分 紅,在累積財富的路上,一般人需要三十年達到的夢想,他濃縮在十年之內完成。

而王俊祥在過去十年間,因為家庭狀態與財務累積的快速轉變,身上所扛照顧家人的責任,也歷經了從極為吃重到大幅減輕的過程,王俊祥為了因應責任的增減,而 隨時調整自己的保險內容。

他一路走來的保單加減法,彷彿是一般人三十年的縮影。從他身上,你可以看到人生面對不同生命週期轉變時,應該要有的保單加減原則。

現在的王俊祥,已經透過保險與本身積蓄,為家人打造了無後顧之憂的保護傘。但在十年之前,他就像許多抱持錯誤保險觀念的國人一樣,第一次的保單初體驗,就 買到了不適合的保單,甚至造成財務狀況捉襟見肘的窘境。

收入平平時……

賠錢也要減掉呆保單 以免生活過不下去「我賠了將近三十萬元的保費!」王俊祥無奈地說,原來,十年前的他,年薪不過八十萬元,太太因為人情,買了兩張保單:一百萬元額度的增額 終身壽險、一百萬元額度的保障型終身壽險;其中,保障型終身壽險底下附加醫療、癌症、意外等,兩張保單每年總共要繳十八萬元的保費,沉重的負擔讓王俊祥必 須省吃儉用過日子。

忍痛繳了兩年保費之後,王俊祥愈想愈不對,二○○三年,他經由朋友的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壽險顧問,顧問仔細幫他檢視過保單後發現,太太不但買到不適合的保 單,連保險對象和受益人都有問題,「兩張保單的被保險人都是太太,受益人是我。」王俊祥氣憤地說。從風險規畫的角度分析,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才是真正需 要透過保險保障的對象,而身為家庭主婦的太太,才是合適的保險受益人。

當時,王俊祥有約六百萬元的房貸要繳,太太沒工作在家帶小孩,老大才兩歲,老二剛出生不久,當下正是他責任最重、開銷最大的時期,「而我竟然完全沒有保 險,萬一因病或意外而過世,或者失去工作能力,房子可能因繳不出房貸被拍賣,太太則要面對獨力扶養兩個孩子長大的沉重壓力。」保費過高也是問題之一,他的 年薪不過八十萬元,每年卻要繳十八萬元的保費,每個月的花費都要控制在五萬元以內才能繳得起,扣掉房貸、生活開銷後,根本無法存錢,存不到錢,當然也就看 不到更無憂的未來。

一般人發現自己買錯保單或繳不起保費時,會因為初期解約只能拿回約一半的已繳保費,選擇忍痛繼續繳款,或者用保單貸款方式度過財務吃緊時機,但幾經考量之 後,王俊祥做了不一樣的決定,「買錯了就當上一堂課,我選擇壯士斷腕。」王俊祥和太太商量之後,決定把繳了兩年的增額終身壽險解約,並把另一張一百萬元終 身壽險的保額降為五十萬元,算一算,超過三十萬元的保費付諸流水,「我不想因小失大,萬一這當中發生任何意外怎麼辦?錯了就要有停損點。」王俊祥堅定地 說。

「增額終身壽險對家庭負擔很重的人來說根本不適合,」宏觀財務公司顧問李鳳蘭解釋,因為增額終身壽險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保額,「但從照顧家庭的角度思 考,隨著年齡增加,房貸餘額會愈少、子女教育的資金需求也會降低,責任應該是愈來愈輕。」她表示,增額壽險有點像是「反其道而行」,在人的責任最重時保額 最少,責任最輕時保額最高,不符合一般人需求。

舉例來說,客戶在家庭責任最重時期買了一百萬元保額的增額終身壽險,隨著年齡不斷增額,就算二十年後保險額度增加一倍為二百萬元,但那時小孩已經長大,房 貸也還清,並不需要高額的死亡保障,「而且增額終身壽險的保費很貴,以一個三十歲的男性為例,保費是從十萬元起跳。」李鳳蘭強調,「十萬元,可以幫一個家 庭買到相當足夠且豪華的保障。」

責任最重時……

增加定期壽險及意外險 家人才有保障在解約後,王俊祥重新規畫保障,他買了四百萬元的十年期定期壽險、四百萬元的二十年期定期壽險,加上公司還有三百萬元的壽險團保,他的壽險保 額就已經超過一千萬元,並把受益人改成太太,完成照顧家庭的布局。

加上醫療險及高達一千七百萬元的意外險之後,王俊祥年繳保費僅約八萬元,完全符合投保的「雙十法則」,保費是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保額是年收入的十倍。

為何需要分別投保十年、二十年兩種不同年期的定期壽險?王俊祥解釋,一般人會隨著收入、儲蓄增加、房貸減少,責任逐漸減輕;婚後有房貸、小孩出生的第一個 十年,是最辛苦、責任最重的階段,所以需要最高額的保障,等到第二個十年應該累積相對多的存款,房貸也還得差不多,留基本的保額就好。

在專家眼中,王俊祥減掉增額終身壽險,增加定期壽險,是再聰明不過的選擇。台灣人壽駐會董事林文英表示,自己就是以定期險作為保險內容的主軸,他提到,自 己剛買房子有房貸時,想要投保一千萬元的定期壽險,但當時身體狀況不符標準而被退保,為此,他甚至每天晚上都去操場跑三千公尺,三個月後,身體檢查報告指 數全部正常,終獲核保。

值得注意的是,王俊祥還將意外險的保額拉高到一千七百萬元。只是坐辦公室,在意外險職業風險等級認定中是最低的王俊祥,為何需要這麼高的意外險保障?李鳳 蘭指出,意外險保額應該要是責任需求(計算房貸及每年生活費)的兩倍,且意外險保費便宜,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多保一些。

且發生意外不一定會死亡,如果只是殘疾,意外險只會按照殘疾的比率賠款,並不是賠全額。例如一隻眼睛失明屬於七級殘廢,最高只理賠保額的四成,但不見得能 再從事原本的工作,「你已經殘疾了,往後能做什麼工作,需要花多少時間撫平心理傷口,誰知道呢?那時家庭的需求誰照顧?」李鳳蘭認真地說。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也補充說,意外險是最好拿來補充自己保額不足的險種,少少的保費能買到高額保障,對經常在外奔波、初入社會工作的 年輕人來說,是一定要投保的險種。

生命表調整時……

將定期壽險以新換舊 價格依舊划算○四年時,政府實施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將國人的平均餘命延長到七十歲,王俊祥的壽險顧問發現,定期壽險變得更便宜了,以二十年期的定期壽險為 例,每一百萬元的保額可以省下二千元的保費,於是王俊祥將○三年剛買的十年期、二十年期定期壽險全部解約,重新購買,就算多了一歲,價格依舊划算。

因為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王俊祥對保險徹底改觀,他現在化身最有說服力的壽險顧問,當他聽到身邊同事、朋友年年花大錢繳保費,都拿自己的案例告訴同事, 「你們買錯保單了,保險絕對不是這樣。」身在科技大廠,難免會有壽險業務員來兜售保單,尤其是保單要漲價、停賣的時候,業務員拜訪更是勤快,面對停賣保單 促銷期,王俊祥的態度相當堅定:「只要你沒需求,買的都是浪費。」

收入提升時……

用醫療、重大疾病險為整體保障加值一○年,隨著自己收入增加,年薪達到一五○萬元後,王俊祥有更多的財務調度空間,也開始思考能用更周延的保險為家庭的保 障加值。這時,他把重點放在調整孩子的醫療險。

大多數的壽險專家都會表示:「小孩沒有工作收入,所以不需要買保險。」但在這一年,王俊祥有了生命中的另一個意外:第三個孩子出生了。他考慮到,「為了孩 子生病而必須請假回家照顧,這樣的機率,往後恐怕會更多。」因此,決定透過為孩子提高醫療險的方式,彌補自己未來的「可能請假損失」。

在此之前,王俊祥一對兒女的醫療險是附加在他的壽險主約下,額度有限,但在這一年,他將小孩的醫療附約獨立成主約,以一萬元保額的終身壽險為主約,再附加 定期醫療,一張保單年繳約五千元。

為何都選擇用定期醫療規畫?王俊祥表示,他也曾經陷入終身醫療可以「保障終身」的迷思裡,但仔細想想,人的一生最需要醫療的年齡是在七十五歲後,現在買終 身醫療的額度,能趕上通膨的速度嗎?住院日額給付的一千元,四十年後的價值可能只有六百元。

彭金隆表示,保險沒有好壞,只有適合或不適合,如果已經完成基本的保障,而財務狀況又有餘裕時,的確可以從一些「次要保險商品」當中,挑選能夠為整體保障 加值的工具,除了醫療險,包括重大疾病、癌症險等,都是可以加購的項目。

王俊祥雖然在科技業上班,但生性保守的他卻沒投資過一張股票,把賺來的錢都拿去定期定額買基金,讓基金的孳息成為被動收入的一部分,加上公司業務持續成 長,這些年來不斷配股分紅,王俊祥看好公司前景都沒賣出,直到公司股價登上五百元後,他陸續出清手上股票。

王俊祥在股價七百元左右全部賣光,後來公司股價還超過千元大關,但王俊祥一點都不後悔,「我覺得人生夠用就好,股價無法預測,賺錢的股票不賣,永遠只是紙 上富貴。」王俊祥笑著說。

財務自由時……

減掉定期險 保留基本終身險當自己的房貸還清後,他把賣股票得來的現金拿去買第二棟房子,再加上這十年來快速累積的存款,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階段。這時,他又對自己的 保險內容,進行一次革命性的大調整。

去年,王俊祥決定把定期壽險全部解約,只留下十萬元的終身壽險,保費負擔略減。為什麼不再需要這些保險呢?「就算我現在真的走了,賣掉投資用的不動產,加 上銀行存款總計超過五千萬元,我想,我的太太、小孩往後的二十年生活也能無憂無慮。」王俊祥幸福地笑著。

不過,他仍然沒有忽略保險的基本功能──照顧你最擔心的人。只是,現在他最擔心的不再是太太和兒女的生活,而是自己的「長壽風險」。

「現在買保單,是規畫退休生活,我正在考慮投保變額年金險。」王俊祥認真地說。變額年金險就是投資型保單的一種,保單的現金價值以及年金給付額度,都隨著 投資績效好壞而變動,所以稱為變額。

雖然已經達到財務自由,但人生難免有意外,變額年金可以透過平常投資的累積,等到退休後再進入年金給付期,李鳳蘭表示,這比較適合即將面臨退休的族群購 買,利用年金提高所得替代率。

從十年前的買錯保險、從頭打造基本保障,到十年後把多數的基本保障解約,轉而思考利用保險照顧自己的未來,王俊祥的經驗,說明了適當的保險的確能夠成為你 安心打拚事業的夥伴,但前提是,你必須聰明地隨著自己的財務與家庭狀況,適時加減你的保單。

你或許沒有王俊祥「十年取得財務自由」的幸運,但他的保單加減法,絕對值得作為人生不同階段的參考準則。

請你跟我這樣做……

隨時加減保單內容 無憂拚事業!

──王先生近10年保單加減法2003年 32歲 年薪80萬元

+打造基本保障:

‧400萬元10年期定期壽險‧400萬元20年期定期壽險

‧1700萬元意外險

‧10萬元終身壽險(附加醫療險)

-減掉呆保單:

‧100萬元增額終身壽險解約‧100萬元終身壽險額度減為50萬元=調整後,年省保費超過10萬元,且保額大增2004年 33歲 年薪80萬元

+重買降價後新保單:

‧重買定期壽險,額度不變、保費更便宜

-減掉降價前舊保單:

‧實施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將原本的定期壽險解約=調整後,年省保費8000元2010年 40歲 年薪150萬元

+增加兒女定期醫療險:

‧三個小孩各獨立一張保單-為家庭新成員調整保單:‧將兩個孩子的醫療附約取消=調整後,保費略增,但對照顧子女更無後顧之憂2011年 41歲 年薪150萬元

+增加退休後保障:

‧考慮投保變額年金險

-減掉不需要保險:

‧達到財務自由,定期壽險解約=調整後,財務狀況能照顧家庭未來生活,將重點鎖定自己的長壽風險

人生五階段的保單加減法

──保障金額與險種增減建議單身(社會新鮮人)如果沒有過多的家庭責任,定期壽險不需要額度太高,端看自己要給父母多少孝養金,另外加重醫療、意外保障

+購買

10年期定期壽險(100-200萬元)意外險(500萬元)定期醫療險若剛出社會就買到儲蓄險,建議解約

結婚、購屋

購屋後可用定期壽險補足房貸缺口,如貸款800萬元,扣除公司團保後,若還缺500萬元,可投保20年期定期壽險+增加20年期定期壽險500萬元

養育子女

還房貸、子女養育責任最重階段,建議可加高定期壽險、意外險的保額,行有餘力也能加強重大疾病險及癌症險

+加高定期壽險的保額

加高意外險保額(可加高保額至責任需求的2倍)癌症險 重大疾病(行有餘力)

子女獨立

準備退休

子女獨立加上房貸也剩餘不多,經濟負擔逐漸減輕,定期壽險部分可以解約,可開始考慮遞延年金險

+增加

遞延年金險

醫療險(增加額度)

重大疾病險

可考慮解約定期壽險

養老

照顧自己及配偶的晚年生活,可考慮即期年金提高所得替代率

+增加即期年金險

四個保單小提醒

1.受益人填寫三個以上

很多人不知道受益人該怎樣填,壽險顧問建議把握「你想照顧誰」這個原則即可,受益人最好能填三個以上,最後補充法定繼承人。且同一順位的受益人可以不只一 位,也能有比率,如第一順位為父母,父親50%、母親50%,萬一父親和自己都離開了,這50%的保險金會落入第二順位受益人。

2.保單曾有過疾病批註,多年後或許有機會取消在投保時可能因為體重過重被加費,或者有部分的疾病被批註不理賠,但在三、五年後體重減輕,或者疾病沒有復 發,這些批註都有可能取消,加費部分也能改回一般保費。

3.搬家時要記得向壽險公司改地址曾發生過保戶搬家,但忘了向保險公司更改地址,導致要繳保費時保險公司通知不到本人,用保單內保價金扣款,扣到零元、保 單失效為止。

4.手邊要有一份保險清單台灣是世界上投保率最高的國家,很多人等到有事故發生,因為不清楚投保狀況,很難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還曾有保戶過世一年多,壽 險顧問盜領保險金的投訴案發生,手邊一定要有張自己與全家人的保險清單,避免意外發生時走得太突然,家人無法拿到完整的保險理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4

經營狀況悲觀 成本持續高企 ——2012年9月長江中國企業經營狀況指數(長江BCI)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2/100446287.html
為反映中國宏觀經濟整體運行態勢,長江商學院案例中心和經濟研究中心於2011年9月起製作「長江中國企業經營狀況指數」(Cheung Kong Business Conditions Index,下稱長江BCI)。該項目通過對企業家的問卷調查來蒐集企業運營的一手數據,主要對象是在長江商學院就讀的企業家學員。

  本文為基於第十輪問卷調查之上的長江BCI。企業將某指標在未來六個月的預期走勢與去年同期比較,並選擇「改善」「不變」或「惡化」作答。然後 我們計算該指標的擴散指數,即回答「改善」的百分比加上「不變」百分比的一半。指數以50為分界點,50以上代表改善,50以下代表惡化,這與PMI的標 準相同。需要說明,問卷答案表明受訪企業大多屬於行業內狀況較好的企業。

  調查顯示,2012年9月的數據相對於8月保持了基本穩定,企業運營的具體指標數據如下表:



  9月,長江BCI由上月的51.6跌至48.6,繼7月之後,該指數再次低於50的分水嶺。這一指數是衡量企業運營狀況的綜合指數,低於50意味著企業對未來六個月的經營狀況持悲觀態度。

  企業用工成本前瞻指數由上月的87.6升至本月的87.9,同期企業總成本前瞻指數則由84.2跌至79.8。企業用工成本前瞻指數目前保持在 接近90的高位上,意味著絕大多數企業預期未來六個月在用工方面的支出會上升,而企業總成本前瞻指數則表明預期未來半年總成本上升的企業比例較8月有所下 降。

  另外,企業招工前瞻指數由8月的71.1降至9月的62.2,下滑了8.9個百分點,但目前該指數依然明顯高於50,這意味著大多數企業都預期未來六個月會進一步增加人手。

  從以上指數來看,雖然企業對未來半年的綜合經營狀況並不樂觀,但成本上升的趨勢卻非常顯著。企業用工成本前瞻指數長期維持在高位很可能意味著企 業需要為招工、用工付出更高的成本,企業招工前瞻指數的高企則說明企業依然有較強的動力去擴充員工隊伍,這些數據表明勞動力市場目前很可能處於一種供不應 求的狀況中。進一步說,雖然一些細分的勞動力市場存在供大於求、求職困難的局面(例如大學生就業),但從總體來看,企業面臨更多的可能還是招工難、留人 難,而這與媒體過去數年一直報導的「民工荒」和「漲工資」現象相符。因此,中國經濟目前可能出現了一種冷熱不均的現象,即經濟增長冷、就業市場熱。換句話 說,經濟增速的下滑可能對就業市場的衝擊相對有限。

  企業投資前瞻指數在9月出現了明顯上升,由上月的55.9升至本月的64.3。該指數在經過了7月和8月的低迷後,再次回到了60以上,表明企 業的投資信心近期有所恢復。由於中國目前投資在GDP中的佔比約為50%,因此投資意願上升對未來的GDP增長很可能會是一個明顯的利好。

  價格前瞻指數方面,消費品價格前瞻指數由8月的40.4升至9月的46.9,而同一時間內的中間品價格前瞻指數由42.4跌至42.2。兩者目前均位於50的分界線下,而這意味著大多數企業預期未來六個月的產品價格依然會處於下行通道。

  長江BCI由五個分指數構成,這五個分指數9月與8月相比有2個實現了上漲,三個出現了下降(如下圖)。



  2012年8月到9月,企業銷售前瞻指數從57.9升至58.4,企業利潤前瞻指數從52.0降至47.1。前者基本保持穩定,並略有上升,後者則有小幅下滑,並跌破了50的水平。

  同一時間段內,企業進口前瞻指數由48.7跌至46.1,企業出口前瞻指數47.1大幅跌至38.8。前者保持了穩定,但後者的跌幅高達 8.3,目前的數據創調查以來的第二低位。出口前瞻指數不到40的數字意味著出口商對未來半年的出口形勢相當悲觀,進口前瞻指數表明與進口相關的行業可能 對短期內的宏觀經濟走勢也不樂觀。

  企業融資環境指數是目前調查中少有的一個非前瞻指數,其9月的數據為45.5,與8月的45.2變化不大,而低於50的水平意味著大多數企業認為目前的融資環境與去年同期相比更難了。■

  作者為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案例中心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52

中國IT大佬們的參政狀況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728.html
昨天(1月8日)《華爾街日報》做了一個牛逼閃閃的互動數據圖《中國富豪們的參政狀況》,越來越多中國富豪以各種形式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各類政治組織。華爾街日報這裡所說的「政治組織席位」指的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委員、全國青聯常委、中華海外聯誼會等六個國字頭組織,針對的是1024位國內各界富豪。
現在虎嗅將其中的IT富豪群體單列出來,並結合2012胡潤IT富豪榜,將IT圈內富豪的參政議政狀況扒一下。由於你懂的的原因,這裡只做個列舉,如有錯誤和遺漏,還請慧眼如炬的你補充指證啊!
1、李彥宏 百度 ¥460億元
去年12月10日,全國工商聯十一屆一次執委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領導班子,百度CEO李彥宏當選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這個位置上本來坐著的是蘇寧電器的老總張近東。
在此之前,李彥宏曾擔任山西省工商聯副主席、山西省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李彥宏是無黨派人士。
2、馬化騰  騰訊 ¥360億元
無黨派,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常委,深圳市第四、第五屆人大代表,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數字中國聯合會理事會員。
3、張近東 蘇寧易購 ¥230億元
無黨派,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江蘇省人大代表。
4、丁磊  網易 ¥215億元
廣東省人大代表
5、陳天橋 盛大網絡 ¥118億元
2003年 當選中國共青團中央候補委員
還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執委、上海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上海信息服務業協會副理事長等職務
6、王文京 用友軟件 ¥62億元
曾擔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副理事長、第九屆、第 十屆和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7、楊元慶 聯想 ¥49億元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8、史玉柱 巨人網絡 ¥40億元
2004年,史玉柱當選安徽黃山區人大代表。
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副理事長及九屆全國工商聯合會執委
9、雷軍 小米科技 ¥24億
他曾於2000年12月出任北京市政府顧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50

《教戰守則》西進前 先搞懂對岸職場是什麼狀況 做好五個心理準備 當一流台籍精英

2013-04-15  TWM 
 

 

你不可能不知道,中國職場潛力無窮,同樣產業和職位,薪水卻比台灣高一截;但你可能不知道,有更多台灣人專業跟不上中國發展速度,而淪為台流。

去中國工作,五個心理準備決定你是台籍精英,還是台流?

撰文‧方德琳

「請問,她打哪兒來?」「她從台灣台北來,剛到北京,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請大家多多照顧。」「我呢!打四川成都來,論回家的路不比台北近,為什麼我沒有適應問題,台北來的就要有適應時間呢?」這是來自台灣、美麗說網站運營總監馬念慈身旁實際發生過的案例。時任《費加洛》雜誌中國版內容總監的她,請北京同事特別關照台北來的年輕編輯,沒想到下屬不給面子直接吐槽。

「想一想,這些話沒錯。」馬念慈說,這古都裡不只有北京人與台灣人,還有來自中國各省與世界各地一流人才。大家不遠千里而來,為的就是一展身手,親手抓住淘金的夢想。

然而,淘金的美夢不等人,越快進入狀況,越能跟著中國的腳步前進。

八年前被一○四人力銀行派到中國擔任總監,後來自行創業的一勢企業管理諮詢公司創辦人黃至堯建議,既然下定決心到中國工作,最重要的是放下身段。「不要把台灣經驗當作唯一標準,試圖理解中國每個不合理現象背後的原因。」黃至堯在上海觀察五年,他發現前仆後繼到中國工作的人,再專業也有被淘汰的一天。唯有徹底融入當地,才能累積新的人脈而有新的職場價值,中國的職涯發展才能跳得又高又遠。

所謂「台灣經驗」、「台灣標準」其實是一面無形而牢不可破的屏障,讓台灣人無法迅速融入。如果你想去中國工作,首先就得拋開典型的台灣想法,才能幫助自己「從羊變成狼」,在中國職場站穩腳步。

準備1:

你可能這麼想:台灣人工作態度、品質好,這是我們的強項你應該這樣想:態度好是事實,但絕不是中國職場競爭優勢汎亞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總監曾翊銘說,人力資源主管都承認,相較於中國本地人,台灣人認真負責,想法比較靈活,工作品質也比較好。但這是台灣人在中國職場的競爭優勢嗎?答案卻是否定的。

「這些優點對企業來說,不是實質東西。」曾翊銘說,中國市場發展迅速,他們要的是可以帶來實質業績、實質管理績效的硬能力,而不是工作品質這種軟實力。「他們要的是能補他們不足的專業,不會只因工作品質好而聘用你。」曾翊銘說。

常常與外資企業人力資源主管接觸的黃至堯也發現,當他想推薦台灣潛力人才給人資時,最常得到的回覆是:「我沒有理由用台灣人。」由於聘用台灣人手續很麻煩,即使擁有同樣經驗條件,仍然會優先選擇中國本地人。「台灣人才要有更好的『性價比』(指專業度遠超過市場平均薪資),才能打動他們。」黃至堯說。

在聘用面試上,「台灣人質感」未必派得上用場;同樣的,進入工作場合後,也別以為認真負責就能博取主管青睞,做出實質成績還要大張旗鼓地說出來,才是台灣人最重要的競爭優勢。

準備2:

你可能這麼想:台北工作步調快,工作量多,加班加不完,很辛苦你應該這麼想:台北的速度乘三倍,辛勞乘三倍,才是中國工作的常態你一定聽過中國人不加班,但是不是就代表去中國工作會比較輕鬆呢?

黃至堯直言:「到中國工作,必須把台灣的辛苦乘上三倍才行。」工作速度快三倍,出差距離乘三倍,管理幅度與力度強三倍,講話聲調也要大三倍。

他觀察,台灣人的移動力比中國人差。在台灣,從台北到南投出差就覺得好遠;一到中國,北京、深圳、上海當天來回都很正常。到餐廳吃飯,就像去戰場一樣,「一定要用高八度的聲調喊服務生,人家才可能看到你。」除此之外,中國所有產業都是飛快成長,和台灣已趨成熟穩定的職場結構不同。這顯現在工作場合裡,就代表「快而粗糙」與「慢而精緻」的根本差異。

台灣人喜歡規畫、行動,規畫後如果能討論,讓想法更完整就更好;中國講的是卡位,不管好不好,先出手就先占住地盤,先模仿再微調,山寨就是所謂中國式創新。

馬念慈說,不要認為山寨很可恥,一旦這樣想,工作起來就很痛苦。在中國,沒有時間切磋琢磨,「打帶跑」是最佳模式。如果無法拋棄原本按部就班進行的模式,就很難適應中國職場的工作速度。

準備3:

你可能這麼想:中國人有心眼搞小動作,一群超會鬥爭的小人你應該這麼想:去就是要打天下,難道天下是別人自動讓給你?

一九九五年到中國經商,目前是上海台大校友會會長的蕭士仁觀察,比起中國人,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像被圈養的小綿羊,已經沒有野性。「被中國人捅兩下,只敢咩咩叫兩聲,這樣誰也救不了你。既然來了,就不要怕,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難道天下還有人會自動讓給你?」蕭士仁說。

他建議,到中國工作必須改變溝通方式。典型的中國人會把六分講成十分,台灣人卻把十分講成六分,如果在同一個工作團隊裡,這樣一來一往,台灣人的功勞就被中國人搶走了。「不要想他們很小人,愛鬥爭,試著去理解,這是他們長久以來教育方式養成的習慣;是我們應該改變這種謙虛的溝通方式才對。」除了改變溝通模式外,到中國工作也要懂得察言觀色保護自己。譬如說,中國人認為「模仿山寨」毫不丟臉,以至於他們「剽竊」同事們的點子也不足為奇。

鼎新電腦的人資處總經理林娟曾在陸資企業工作兩年,她學到:「不要只和同事討論你的構想,一定要選主管在場的時候。」她也發生過被中國同事栽贓,自此之後,與同事往來的信件一律保存留底。

準備4:

你可能這麼想:去中國試試看,大不了三年後再回台灣你應該這麼想:既然去就要堅持到底,薪資才有爆發性成長很多人抱持「姑且一試」的念頭去中國工作,盤算著萬一不適應就回台灣,但到對岸工作猶如過河卒子,回台困難度不小。

黃至堯分析:「三十歲以下年輕人可以,因為年紀輕,回來找工作有機會。」但是,超過三十歲的人就要慎思回來是否還有位置。

而當初千里迢迢到中國工作,著眼的無非是未來薪資爆發成長;在中國真正能收割薪資果實,則必須到成長快速的陸資企業,或者是內需型產業,才能跳得又快又好。

現在,最敢給好條件的都是陸資企業,很容易開出比外資企業多兩成薪酬的條件。由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外資企業未必能在中國市場施展得開,想要有好待遇,必須到更深入當地市場的企業才可以。

台灣人到中國工作,前兩年都還在適應當地的氣候與生活,貿然進入陸企也很容易陣亡。最好的職涯規畫是從台籍企業或外商公司開始,經過一段時間醞釀,轉入陸資企業風險最小。

雖然,陸資企業還沒有大量任用台灣人的風潮,但估計未來幾年將有明顯成長。「現在已經有少數的台灣人進入陸企,他們就像敲門磚,會降低陸企聘用台灣人的疑慮。」黃至堯說。

準備5:

你可能這麼想:中國人會鬥,我們也應該學著好勇鬥狠你應該這麼想:要保護自己,但經營在地人脈還是要靠誠意三十五歲,目前在上海一家陸資企業擔任財務總監的Carol說,中國人雖不容易交心,但若取得他們信任,他們又會非常熱心地挺你。「但要打入他們的圈子,反而不該丟掉台灣人那種真誠有人情味的特質。」她說。

曾翊銘也建議,實際一點想,現在你的同事,也許一年後就成為你的主管。出外靠朋友,多一些人脈就多一些幫助,「適時分享經驗,不吝提拔部屬,讓他們覺得你是他們的一分子。」很多台灣人以為,只要學會好勇鬥狠就能在中國生存,但要生存得好,則需要情義相挺的人脈。

在中國職場上,台灣人要學會新的溝通方式,展現企圖心並懂得保護自己;但在人脈經營上則要融合交心。「這是做人的分寸拿捏,也是在中國工作要學會的人情世故。」曾翊銘說。

測驗你適合到中國工作嗎?

該不該去中國工作?這是「生涯vs.生活」的選擇,沒有標準答案,但若打算去中國,一些客觀條件以及主觀的動機,會影響你在中國工作的成敗。

你可以去中國工作嗎?10題測出你的適合度。

分數計算:選1,得1分;選2,得2分,依此類推;選5,得5分。

01. 你的婚姻狀況是:1.已婚 2.鰥寡 3.離婚 4.未婚單身02. 你的家庭狀況:1.子女0~7歲 2.子女8~15歲 3.子女16~20歲 4.子女21歲以上 5.無子女03. 家人是否支持你到中國工作:1.家人都反對 2.父母支持,另一半反對 3.父母支持,另一半有點疑慮 4.父母反對,另一半很支持 5.家人全力支持04. 若你去中國工作,會是因為:1.被公司指派,或因台灣找不到工作,被迫去的 2.想要在公司升遷,不得不去 3.為了增加收入 4.增加個人職場學習經驗 5.增加跨文化管理經驗,為求國際化事業發展05. 當中國當地人想法或做事方式與你不同時,你可能會:1.我們比較文明比較對,不想和他們一般見識 2.據理力爭說服對方認同我 3.選擇性接受部分他們的想法 4.在別人地盤,只好接受他們的作法 5.有興趣了解他們為何這麼想06. 以下哪個描述最符合你工作的樣子:1.只完成被交辦工作 2.完成工作外,偶爾思考如何改善工作效率與品質 3.尋求方法增進效率品質 4.運用新科技增進工作績效 5.隨時找方法或問專家改善工作效率與品質07. 工作任務突然改變時,你會:1.驚慌失措,不知如何處理 2.會慌亂,需要別人指揮應變 3.會慌亂,需要花一段時間消化處理 4.雖然會慌亂,但有迅速應變處理的能力 5.臨危不亂,迅速處理08. 你工作的獨立性是:1.無法獨力完成工作 2.需要別人給予大部分的協助 3.別人要給予部分協助才能完成工作 4.偶爾需要別人幫忙 5.能夠獨力完成工作09. 當你工作量很多時,你會:1.感到很煩躁,逃避不想工作 2.按照自己的步調,不一定準時完成 3.依心情好壞決定,多數會完成工作 4.討厭工作量多,但職責所在,絕大部分會完成 5.喜歡壓力與挑戰,也會完成所有工作10. 你的工作學習態度是:1.完成工作之外,對學習新知沒有興趣 2.主管要求或朋友邀請,才會想去學習 3.工作之餘,會吸收新知 4.會去聽演講或參加外部專業的訓練課程 5.主動要求到學校上課,不斷進修

解析:

30分以下 非常不適合,請多加考慮。

31~36分 不適合 ,請先改進某些問題。

37~42分 適合,人格特質沒問題,可多請教別人後決定。

42分以上 非常適合,建議到中國發展。

資料來源:鼎新電腦人資處總經理林娟,她著有《大陸工作一卡通》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57

解構和黃財務狀況( 2013/9/12) 林本利


2013-09-12  NM
 
 

 

今年七月,市場傳出和黃有意出售百佳業務,惹來撤資疑雲。和黃若成功出售百佳,每年香港的核心溢利貢獻將減少約十億元。

翻開和黃的年報,可以看到集團過去十多年財務狀況的變化。1999年,和黃成功出售英國電訊公司Orange的股權,賺取過千億元利潤。然而,由於公司錯誤將數以千億元計的資金投入3G業務,曾經一段時間出現每日蝕超過一億元的紀錄,幾乎令集團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可幸和黃在香港建立穩固基礎,為公司提供穩定的溢利和現金流,才能安然渡過十多年的艱苦歲月。

2012年財政年度,和黃旗下共有超過200間附屬公司(股權多於50﹪)、聯營公司(股權不多於50﹪)及共同控制實體。按照會計準則,和黃的綜合財務狀況表(或稱資產負債表),只須列出和黃本身及附屬公司的資產及負債狀況,以及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所佔的權益(即資產減負債),而毋須列出後兩者的負債狀況。

根據年報,截至2012年底,和黃的資產總值為8,039億元,負債為3,653億元,兩者相減便是資產淨值或股東權益,即4,386億元。扣除各附屬公司非控股(即小股東)權益470億元,和黃普通股股東權益及永久資本證券總額共3,916億元。這3,916億元中,有1,519億元屬於聯營公司所佔的權益,704億元屬於共同控制實體的權益,扣除這兩筆數後,和黃附屬公司的權益(或資產淨值)只得 1,693億元。但不要忘記,和黃的資產中,有787億元屬於電訊牌照的價值。當年以天價購入的電訊牌照,今天還有投資者願意付出700多億元購買嗎?

2012年和黃除稅後溢利為324億元,但只有261億元屬於和黃的股東。324億元溢利當中有150億元來自聯營公司,65億元來自共同控制實體。扣除這兩筆數後,和黃本身及一眾附屬公司只為集團帶來109億元溢利。出售百佳超市後,核心溢利將進一步下降。雖然和黃極之倚賴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為集團帶來的溢利,不少更由和黃操控(例如電能和赫基斯能源),但這些公司的負債並未反映在集團的綜合財務狀況表上。從賬目附註中可知,聯營公司負債總額是6,087億元,共同控制實體是1,833億元,兩者合共7,920億元。倘若按照和黃佔聯營公司38%權益,共同控制實體51﹪權益推算,和黃應佔聯營公司負債2,313億元,應佔共同控制實體負債934億元,兩者合共3,247億元。再加上和黃本身及附屬公司的負債3,653億元,總負債高達6,900億元。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出現債務問題,和黃又怎能置身事外?

和黃附屬公司3,653億元負債中,有2,600億元屬銀行及其他債務,63億元是來自非控股股東之計息借款,2012年和黃的利息支出及融資成本是92億元。若將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的利息支出及融資成本也計算,數目更高達164億元。和黃的年報指公司負債淨額不過1,247億元,是把手上現金和其他流動現金從負債中扣除,數字還未包括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的負債。這個所謂「負債淨額」,未能真正反映整個集團的負債實況。例如和黃的負債淨額雖然由2010年的1,311億元下跌至2012年的1,247億元,但集團的整體利息支出及融資成本卻由123億元上升至164億元。隨着美國聯儲局準備退市,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升至三釐,和黃的利息支出勢將增加。至於和黃過去十多年如何倚賴香港業務渡過難關,下次繼續和讀者分析。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97

政府關門後,投資者怎樣追蹤美國的經濟狀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590

華爾街見聞報導,美國國會陷入預算僵局,美國大部分政府部門從北京時間10月1日中午12點01分開始停止運行,這是美國政府17年來首次關門。

美國政府關門後,美國勞工部和美國商務部的常規經濟數據將停止向外公佈,這些數據包括非農就業數據、工業訂單數據,貿易數據、批發庫存數據和零售銷售數據等

那麼,投資者如何最終美國的經濟數據呢?答案是,依靠私營企業公佈的經濟數據。

最近,私營機構將公佈一系列美國經濟數據,因此投資者依然能夠以此追蹤美國的經濟增長狀況

其中,投資者最期待的指標就是,美國勞工部原定於本週五公佈的9月非農就業數據但投資者可以根據美國週三將公佈9月ADP就業人數來衡量美國的就業狀況

德意志銀行美國首席經濟學家Joe LaVorgna稱:

「作為衡量私營部門就業情況的數據,美國ADP就業報告的質量在過去1年內的有了很大的提升。」

「因此,當美國政府關門,推遲公佈非農就業數據時,ADP就業數據就可以作為衡量美國9月就業情況的一個替代指標。」

本週,美國商務部原計劃將公佈兩個經濟數據:今晚十點(北京時間,下文的時間全部為北京時間)的8月營建支出和週四晚上十點的8月工業訂單數據

美國私營機構公佈的數據中沒有與營建支出相類似的指標。但是製造業數據方面的情況不同,投資者可以依靠一系列非政府數據來感知美國製造業的增長速度:

週二晚上8點58分,Markit將公佈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該數據可以衡量美國製造業增長和工業訂單增長狀況

週二晚上10點整,美國將公佈ISM製造業指數,這也與Markit製造業PIM調查類似。

按原計劃,美國商務部下週二和週三分別將公佈8月份貿易數據和8月份批發庫存數據;美國勞工統計局下週五將公佈9月份的PPI數據

因為美國政府關門,因此投資者也可以根據Markit PMI 數據和ISM製造業數據來判斷。這兩個數據都追蹤美國的進出口、庫存和投入成本的狀況

按原計劃,美國商務部下週五將公佈零售銷售數據,而該數據的最佳替代指標是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hopping Centers)每週二晚上7點45分公佈的ICSC-Goldman Store Sales Index。

以下是花旗分析師Steven Englander作出的分析:

可能被推遲公佈的數據:

不太可能被推遲的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95

兩電財務狀況比併(2013/10/31) 林本利

2013-10-31  NM
 
 

 

過去十多年,本地兩間電力公司不斷向外拓展,在內地及其他國家收購公用事業資產。兩電不單收購電廠和電網設施,還收購氣體、水務和廢物處理設施,現已進身成為跨國(multi-national)和跨公用事業(multi-utility)公司,把香港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輸出到世界各地。

兩電能夠擁有如此輝煌成績,實應多謝港英和特區政府送上利潤管制計劃。已故中電前主席嘉道理爵士在1964年向政府提出管制計劃,按照固定資產每年賺取13.5%的回報。到1979年,港燈加入計劃,政府並將由股東資金購買固定資產,可享有的准許回報由13.5%調升至15%。

當時港英政府將准許回報調升,原意是鼓勵兩電的股東增加投資。若購買固定資產的資金來自借貸,只可享有13.5%的准許回報;若來自股東,則可額外多賺1.5%。但這個如意算盤無法打響,因為兩電除了比較投資所得的准許回報外,還會計算背後的資金成本。

兩電的回報受到准許利潤保障,故此在市場上舉債,不論是向銀行融資抑或自行發債,要支付的息率自然較低,舉債的資金成本極低,長期在5%左右。相反,股東的資金成本較發債為高,有時股東資金成本更超過15%,較獲得的准許回報還要高。加上兩電的大股東有投資其他業務,故情願多派股息,減少將利潤留在公司用作再投資。

因此,兩電一直依賴向銀行融資,或者發債,用作購買固定資產去賺取準許利潤。特別是2008年後,兩電的准許回報由13.5-15%,下調至9.99%;即不論資金來自股東抑或借貸,都是賺9.99%,兩電自然更傾向透過舉債融資,藉以向外大舉收購。

翻開兩電過去十年的資產負債表(或稱財務狀況表),便發覺到兩間公司的負債大幅攀升。2003年,中電控股的總資產是974億元,總負債是564億元,股東權益(總資產減總負債)是410億,相對資產及股權的負債比率分別為58%及138%。及至2012年,中電控股總資產、總負債和股東權益已大幅上升至2,288億元、1,376億元及912億元。由於負債上升速度較資產為快,相對資產及股權的負債比率升至60%和151%。至於電能實業(前稱港燈),在2003年,公司的總資產、總負債和股東權益分別為567億元、214億元和353億元,相對資產及股權的負債比率為38%及61%。及至2012年,總資產、總負債和股東權益上升至1,016億元、386億元和630億元,負債比率維持在38%及61%的水平。但不要忽略,過去十多年兩間電力公司的拓展模式截然不同。中電控股主要是透過成立全資附屬公司,在海外進行收購,故此集團轄下附屬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已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出來。至於電能實業,由於主要是透過成立聯營公司在海外進行收購,故此集團所佔聯營公司的資產和負債並未有在資產負債表上顯示,只列出所佔聯營公司的權益(包括向聯營公司貸款百多億元)。根據電能實業2012年年報的資料,旗下聯營公司的負債比率高達80%和405%。倘若電能對這些在澳洲和英國的聯營公司具有「控制」,把各公司合共2,200多億元的負債全數(或部分)綜合入賬,電能的負債比率肯定較中電更高。今年五、六月,美國國債息率抽升,似乎對負債較高的兩電響起警號。兩電的股價和市值,自此亦大幅回落。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2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