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股票到底賺的什麼錢?兼論股市收益率,兼答網友'歲寒知松柏'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5l32.html

一,自有股票市場以來,股票就漲漲跌跌,有人賺了有人賠了,到底賺的什麼錢?賺的誰的錢?

 

理論告訴我們,投資企業股權投資收益有兩塊構成,一是股息性所得(持有收益),一是資本利得(處置收益),簡單來說是股息+買賣差價。

 

那麼股息+買賣差價又是來自哪裡?我們追根溯源,股息收入毫無疑問來自企業的經營利潤(嚴謹來說是來自企業的現金流收入,因為有公司虧損時也堅持派息,不 過這種情況是短期的,長期來看沒有利潤就沒有股息)。而買賣差價的收入,如果持有是長期的,那麼大部分買賣差價的收入也是來自企業的經營利潤,小部分來自 市場給予的估值上升。

 

如果你的股票投資是長期的,那麼你的投資收益大部分的來源是企業的經營利潤,小部分是估值上升。如果是短期投資,那麼估值變化帶來的正或者負收益將對總體收益產生更為顯著影響。

 

隨之帶來另外一個結論,作為一個長期持有型的價值投資者應該更為關注公司經營的長期優勢,而不是將重點放在買便宜貨上。所以巴菲特從早期的買低估值的公司,到中後期轉變為更關注公司質量和護城河上,是有理論和數據支持的。

 

二,股票市場總體收益率

 

我們可以把上面那個例子中的公司看成一個國家的股票市場,因此,相應的結論是一國股市的投資收益大部分來源是其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小部分是整體估值上升。

 

為什麼總有人在探討股票市場合理估值的時候把GDP(國內生產總值)扯進來了?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可以把GDP的增長近似看成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的增長,來簡化計算整體市場收益,從而簡化估值討論。但是,這個簡化問題可就大了!!!

 

首先,一國GDP的增長率不等於一國上市公司利潤的增長率。以中國為例,蘋果公司在中國組裝的IPHONE, 出口都算進了中國的GDP,富士康等加工企業為了配合蘋果手機的產能擴大,大肆投資擴充產能,也算進了GDP,但是利潤絕大部分都被蘋果公司賺去了,這樣 的水貨GDP和中國的上市公司利潤有個「毛線」關係?!(「毛線」是俗語,意思就是沒關係,咱這不是論文,口語話點,呵呵)

 

1999年巴菲特在《財富》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叫《Mr.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注一)裡面用GDP來毛估估股市報酬率,但是到2001年巴菲特又在《財富》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叫《Warren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注二),裡面已經變成用GNP(國民生產總值)來毛估估股市的收益了!或許巴菲特也意識到用GDP來測算的漏洞太大!

 

巴菲特在其2001年文章中舉了幾組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

1964-1981年道指,指數幾乎紋絲不動,1964-1981的GNP增長率:373%。

1964年12月31日:874.12

1981年12月31日:875.00

 

1981-1998年道指,這一週期標誌著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牛市,1981-1998的GNP增長率:177%。

1981年12月31日:875.00

1998年12月31日:9181.43

 

巴菲特說「你不能用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差別來解釋這兩個週期裡股市的背離。在第一個週期,雖然股市慘淡,但是GNP增速是後一個週期的兩倍。」

 

三,兼答網友'歲寒知松柏'

 

網友歲寒知松柏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博客作者,特別是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文章,很有深度。

 

他剛剛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題為《A股估值-做客鳳凰衛視資訊台》(注三),其中有個主要觀點是這樣的「由於我國過去30年GDP名義增長率高達16%,而 最近5年A股的ROE也接近16%,那麼參照先前美國的估值方式,由於實施外匯管制,國外資本不能自由進入中國,所以A股的PE應該定為6倍才合理。」

 

我認為該觀點有待商榷,主要是邏輯關係和數據勾稽都有欠妥之處。

 

1,歲寒知松柏文中說「美國股票投資者在扣除各種稅收後(美國的股票資本利得稅和紅利稅平均在20%以上,其中短線交易及高收入者的稅率高達40%),由 於平均PB在1.5倍以上,所以實際到手的名義回報率只有7%,這與美國過去60年GDP名義增長率7%基本一致。而美國股市過去60年的平均PE,恰好 是7%的倒數,即14倍。」

 

我的看法:我看到的數據是,從1900到2000的這一百年,美國股票市場的名義收益率為10.3%,實際收益率為6.9%。這組數據來源自一本神書《投資收益百年史》(倫敦商學院, E.迪姆森,P.馬什,M.斯湯騰著),我認為該書可以與《證券分析》和《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並列為三大神書。

 

美國股市名義回報率10.3%和歲寒知松柏列舉的7%有一定出入,不知道其數據背景。

 

2,歲寒知松柏文中說「股票和債券的收益率,主要參照物是GDP的名義增長率」「如果我們用絕對估值方法,比如用巴菲特最喜歡的現金流貼現估值(DCF),在確定貼現率時,其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主要的參照物最終也會是GDP的名義增長率。」

 

我的看法:有些研究文章,在確定貼現率時用GDP的名義增長率,或許歲寒知松柏受到誤導。首先,貼現現金流估值法(DCF)一般是用於公司估值的,用來分析整體市場或許不太恰當。而且如前所述,用GDP增長率來估算股票收益率也是頗為不妥。

 

 

注一: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1999/11/22/269071/

注二: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1/12/10/314691/

注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0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7

一點洽洽食品乾貨兼答機構朋友 獅峰紫玉

http://xueqiu.com/6850651786/28781810
目前得到糖酒會洽洽食品的信息(機構朋友提供): 棒棒冰給20%毛利空間,返點5%-12%;果凍是進價3.15終端6塊,給費用支持;軟糖是進價3終端5,給費用支持。

評論:懷疑現在的營銷總監在模仿旺旺甚至出身自旺旺。棒棒冰產品,喜之郎、金絲猴、雅克、蠟筆小新等等至少十個公司玩剩下的,賺倆小錢可期,超越旺旺想都不要想,有些已經開始死掉了;果凍,技術和工藝根本不是問題,旺旺也不是吃素的(台灣被日本統治50年,米果製品技術總監開創者是日本人,旺旺被稱為世界米龍),但是旺旺果凍始終不溫不火,以為喜之郎是笨蛋?親親果凍搞過糖果,今安在?親親食品差點上市果凍蝦條確實不錯,毛利潤又高,但最後被迫賣給恆安集團;反觀洽洽,很不幸,洽洽新產品處在紅海,模仿大概率結果不過是平庸和失敗,薯片、早餐派已經說明。
 另外,從產品價盤設計分析一下:用幾乎順加30多個到80個帕的利潤空間放給渠道,再加上費用支持,是最低能的渠道策略,或者恰恰反推出洽洽對渠道的掌控比較差、缺乏自信的無奈,大概通路精耕夭折,才回到最初級的操作套路。因為對經銷商等的掌控能力差,所以大利潤會繼續引發串貨,砸價遊戲(這在最成熟的瓜子上已經相當嚴重,成為痼疾,沒有渠道掌控能力,促銷是猝死,大利潤是春藥和鴉片),最後砸到沒錢賺,一地雞毛,產品死掉,這還不包括產品質量口感(薯片口感太硬,賣了3年多,要死了才知道改正,這是找死的節奏)引發的危機。感興趣的的瞭解一下達利園的面包和派類的銷售額,(預言一下,達利園有可能上市),洽洽涉足派類生產當初也是多麼激動人心,空間無限,但最後如何,包裝難看的想吐,吃完還想吐,未戰先敗,竟敢生產面市,除了勇氣只能解釋為幼稚。

葵花籽產品的特點不可能產生足夠大的毛利潤空間,提價有天花板,品牌溢價能力也有限,意味著洽洽的利潤增長有天花板,新產品幾乎無一成功,創新能力應該受到質疑。營銷能力太差,收購後如果派人去管會繼續污染牛肉醬的營銷。銷售總監換了幾茬了?洽洽急著收購和出新品也許反映了高層對利潤增長已達極限的憂慮和壓力。

 其最令人不安的地方是:支柱產品葵花籽利潤空間太小,品牌溢價能力有限,提價會遭遇天花板;產品創新幾乎全軍覆沒,研發創新能力相當的差,靠講故事和瞎折騰不能過日子;渠道掌控能力非常之差,網絡實際上是傳統的極其初級原始的,通路精耕基本上是意料之中的人員撤掉,費用縮減,中途夭折狀態;綜合營銷水準甚至不及格;年報裡的開戶關戶流程、如何正規,國際化發展等幾乎是自言自語,或者是騙董事會、股東的鬼話,令人不齒,或是對現狀已經麻木不仁。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Ps處處露破綻,吾不知其可也。

對比旺旺,其成功首先是產品的成功,其次,渠道的成功掌控(掌控模式極其精彩和獨到有力,例如,專人專車---公司配車車款和任務掛鉤逐月返還,設計巧妙,一石數鳥;堪稱嚴酷的串貨處罰:全國通報,誰抓住罰沒款歸誰所有的懲罰手段;極其重視終端資源的爭奪,將極大的利潤空間由精耕人員在一線轉化為對陳列貨架等終端資源的強勢佔有等等);第三,極大的廠家毛利潤空間------利潤應該掌控在廠家手裡,調配使用,而不是相反-----過大的渠道利潤會導致渠道亂掉,砸價,最後產品死掉;第四,極強的產品創新能力,國際視野與中國浩瀚市場實際的本土化結合能力,最後是品牌。以上種種因素形成的合力和輻合正向循環呈現的成功絕非簡單模仿可以得到--- ---這就是護城河概念。
    一句話,洽洽,一個平庸甚至醜陋的故事,一個中國股市誕生的供好事者誇誇其談的話題,精彩太難,沒落可期。賣出評級----還不包括更壞的可能。

以上兼答投資機構的朋友。謝謝。
有時間繼續剖析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