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三批便利船員服務清單公布 範圍擴大至內河船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999.html

第六個“世界海員日”(6月25日)到來之際,我國137萬人註冊船員再次收到由交通運輸部送出的“大禮包”。

在交通運輸部當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巡視員鄭和平公布了第三批便利船員服務清單。他說,第三批便利船員服務清單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出版“船員寶典”系列叢書。包括《船員職業實用法規匯編》海船篇和內河篇,這是方便船員查閱常用法規的工具書;編印了《海船船員手冊》和《內河船員手冊》,主要為了船員職業活動,向船員提供相應的職業方面的指導;《船員職業常識百問百答》對船員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解答。

實行海船船員證書無紙化申辦。自今年10月1日起,通過信息采集和證書核對並且對沒有不良誠信記錄的海船船員,可以通過船員電子申報暨綜合信息平臺申請海員證、遊艇駕駛證、基本安全培訓合格證等14種證書,在申辦證書的時候不需要向海事管理機構提交書面的申請表格、以及原來取得的一些合格證、考試成績證明等輔助的紙質材料,這樣便於船員在網上辦理相關的手續。

此外,對於在海船船員管理系統中所記載的海上服務資歷和學歷能夠符合相應的要求,並且沒有不良誠信記錄的海船船員,也可以通過船員電子申報暨綜合信息平臺申請海船船員適任證書等8種證書,這些都將免除來提交有關的紙質材料。

提供內河船舶船員手機短信提醒服務。為內河船舶船員提供證書到期提醒、辦證申請受理辦結的有關情況通報,以及內河船舶船員參加考試成績的短信推送等等服務。

縮短船員考試成績公布時間。自2016年10月1日起,海船船員理論考試成績當場公布,英語評估及氣象傳真圖分析評估成績在當期考試結束後5個工作日內公布,其它科目海船船員評估成績當天公布。

“在之前兩年第一批、第二批便利船員服務清單的基礎上,服務範圍擴大到了內河船舶船員。”鄭和平說。

我國是海洋大國、航運大國,也是船員大國,船員在促進航運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國家深入推進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的今天,船員在建設海洋強國、海運強國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據當日發布的《2015年中國船員發展報告》(白皮書)介紹,2015年,我國船員數量穩步增長,新增註冊船員53843人。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國註冊船員1370224人,比2014年增長了4.09%。其中海船船員638990人(國際航行船舶船員470512人,沿海航行船舶船員168478人),內河船舶船員731234人。註冊船員總量位居世界第一。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增註冊國際航行船舶船員23458人。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國共有註冊國際航行船舶船員470512人。持有國際航行船舶適任證書的船長15478人,持有國際航行船舶適任證書的輪機長、大副、大管輪、二副、二管輪、三副、三管輪等高級船員115888人,值班水手和值班機工178982人。

白皮書介紹,內河船員作為內河航運業的核心要素,在我國內河航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內河航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內河船員來源不足、隊伍結構不合理、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和管理體制機制不順等問題逐步顯現,已不能適應內河航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深化內河船員管理改革,提升內河船員素質,促進內河船員隊伍建設對內河航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2015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於深化內河船員管理改革的若幹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適應內河航運經濟發展的服務型船員管理體系的改革要求,從船員隊伍建設、市場機制、培訓考試發證、公共服務體系和協同管理等五個方面明確了改革目標。

白皮書介紹,近年來,我國持續規範我國船員教育培訓和考試發證工作,船員教育培訓水平和考試發證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2015年,我國航海類專業招生15803人,考試評估171029人次,簽發適任證書182955本。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第六個“世界海員日”到來之際,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也給全國海員發出一封慰問信。楊傳堂在信中表示,海洋是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自古至今,航海事業對大國的崛起及世界文明的興衰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作為藍色國土的耕耘者,海員為人類幸福和國家建設創造著不朽的功績。

今年“世界海員日”的主題是“遠航,為了世界”。楊傳堂在信中也勉勵海員們在離家千里之外的“浮動國土”上,傳承大國航海工匠精神,為建設海洋強國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國是海洋大國、航運大國,也是船員大國。攝影/章軻

各類別註冊船員數量示意圖

2013-2015年外派海員數量示意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26

交通部:內河船型標準化補助政策延續到明年底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1日從交通運輸部新聞發布會了解到,內河船型標準化補助資金政策將延續到2017年12月31日。該政策的延續,將有效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有利於加快推進長江等內河航運現代化,為建立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內河水運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近日,財政部會同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於<船舶報廢拆解和船型標準化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的補充通知》,將內河船型標準化補助資金政策延續到2017年12月31日。其中,對於新建內河示範船確已開工但在2017年12月31日前未完成船舶建造的,經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船舶檢驗機構核查後,清算日可延長到2018年12月31日。

與“十二五”期內河船型標準化補助政策相比,延續後的政策在保留鼓勵小噸位過閘船舶提前拆解、現有單殼液貨危險品船拆解或改造、現有船舶生活汙水防汙染改造、老舊運輸船舶提前退出市場,以及新建川江及三峽庫區大長寬比示範船和高能效示範船的基礎上,調整完善了兩項補助政策:一是將符合一定條件的兼營內河運輸的沿海單殼油船改造新納入了補助範圍;二是將新建內河液化天然氣(LNG)動力示範船補助政策調整為對采用動力系統整體更新方式改建為LNG動力船予以補助。根據改建船舶功率不同,單船補助標準為54—89萬元不等。

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巡視員王明誌介紹,“十二五”期間,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促進了船舶運力結構調整。2015年全國內河運輸船舶平均噸位達到800噸,較2010年底提高53.3%。二是提高了內河運輸效率。新建川江及三峽庫區大長寬比示範船對三峽船閘能力挖潛發揮了積極作用。

試驗結果顯示,4艘大長寬比示範船同時過閘時單閘次通過貨物實載量達到1.94萬噸,較目前的近1萬噸的平均水平有大幅提高。三是提高了內河船舶安全和防汙染水平。四是拉動了船舶工業需求。直接和間接拉動船舶工業產值260億元以上,同時帶動了內河新船型、新技術研發和新能源應用,促進了內河船舶工業技術進步。

王明誌表示,船型標準化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動態的系統工程,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以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和內河流域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建設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內河水運體系為目標,繼續大力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共拆解改造船舶20247艘,其中拆解小噸位過閘船5328艘、拆解老舊船4315艘、拆解或改造單殼液貨船603艘、改造生活汙水防汙染船舶10001艘;已建造完工示範船87艘,其中川江及三峽庫區大長寬比示範船37艘、LNG動力船50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28

“鬧騰”流溪河 一條城市內河的社會共治樣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010

(農健/圖)

一個城市政府的殫精竭慮,一場持續兩年的社會試驗,一批民間組織的固執堅持,引發了廣州一條重要內河的保護意識覺醒。當我們在關註政府如何優化調整供水格局時,更廣闊的思考視角是,一條城市河流如何實現社會共治。

“對於老廣州來說,流溪河就是母親河。”2016年8月6日,廣州市政協委員韓誌鵬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是珠江的支流,也是唯一一條全流域在廣州境內的河流,老廣州人喝著流溪河水長大。因水質問題,先是2010年廣州將西部三大水廠的取水點搬離流溪河,2016年7月,廣州市舉行聽證會,對全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劃相應進行調整。

這亦是中國城市河流的縮影,一面是城市規模擴張、人口劇增與沿河居民要求發展的現實,一面是流域生態保護、水質改善的城市夢想。

當廣州市政府為這條“內河”殫精竭慮時,社會力量起而行之,以有別於官方的資源和視角切入流溪河保護,為我國河流治理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樣本。

兩年鄉村試驗

2016年8月10日,廣州市環保局長楊柳來到樂明村時,3戶村民正嘗試在農田里養殖澳洲淡水龍蝦。放在兩年前,廣東省綠芽鄉村婦女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芽基金會”)副秘書長張誌強剛開始駐村時,當地人肯定不會接受這“異想天開”的建議。

樂明村位於流溪河上遊的廣州市從化區,距離廣州市區車程兩小時。一條溪水由此發端並匯入流溪河。在這里,一場守護流溪河水源地的鄉村試驗已經默默進行了兩年。

2015年一整年,張誌強都住在樂明村。他負責的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在樂明村推廣生態農業,讓全村179戶村民不使用農藥化肥。

在流溪河上遊,濫用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業汙染是主要汙染源,這也是中國農村普遍面臨的面源汙染。張誌強做過檢測,剛出山的清泉流經村莊和農田後,水質降為三類水。

長年過度施用農藥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化嚴重,村里主要種植的砂糖橘沒了收成。因為身處流溪河水源地,村民不能大規模養殖牲畜,本已為水源保護做出了犧牲。如果理由僅僅是“愛護水源、保護環境”,張誌強自己都覺得開不了口。即便開口,也沒有人理會——對於樂明村而言,他只是一個外來者。

“沒有人天然地會為環保埋單。如果你提供的替代方法不經濟,他們為什麽要選擇更生態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張誌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他入駐樂明村後,時時思考的問題。

另一個公益組織阿拉善SEE珠江項目中心也投身於這場鄉村試驗,中心主席顏俊經常張羅會員企業家們到村里看一看,感受鄉土風光的同時,為其發展出謀劃策。張誌強則組織部分村民成立了一個合作社,幫助他們銷售自制的青梅精、青梅醬等加工農產品。

樂明村開始慢慢接受這些外來者。2015年8月,張誌強抓住每一位相熟的村民,去聽一位臺灣來的專家講解生態農業。隱藏來意駐村近一年後,這場鄉村試驗終於破題。

20個村民來聽生態農業培訓,第二天跟著臺灣專家走訪果林的只剩6人。而專家給出建議,要用益生菌堆肥改良土壤,停止使用農藥化肥,同意參與的只有1人。張誌強當時感覺很迷茫。

村民趙銀玲就是“吃螃蟹”的人。“大家覺得用了農藥化肥才有效益,堆肥萬一不成功白費力氣。”趙銀玲以前在城市打工時聽說過“生態農業”,既然有專家指導和誌願者幫忙,她決定試一試。

還有一個本土企業廣汽本田也加入到這場農村試驗。2015年末,廣汽本田把目光放在了流溪河水源保護上。該車企的環保公益項目負責人來到村里調研時,正看見趙銀玲利用廢棄的舊屋子,將雜草、樹枝、牲畜糞便等堆集起來,把益生菌擴繁後,開始堆肥。看到保護水源的方法可以這樣落到實處,廣汽本田開始籌劃擴展這場鄉村試驗。

到2015年末,有機堆肥開始成為合作社的一項集體活動。張誌強和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們共同制定章程,逐條討論通過。“其中一條是,如果不使用生態的方法,一旦被發現就要退出合作社。”合作社還在摸索其他生態農業方案,如稻田養殖龍蝦,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為龍蝦提供餌料,龍蝦的排泄物為水稻提供生物肥。如果成功,每畝稻田能增收3500元-4000元。

合作社也借助公益組織的社會資源,幫助村民們分擔風險。有企業家出資替村民買果苗,等到收獲時節,村民再回饋以等值的水果。村民們還給合作社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良源物予,寓意是在流溪河水源地做良心農產品,分享給社會,以謀求當地長遠發展。

環保局長的請托

既要促進鄉村發展建設,又要保住碩果僅存的流溪河水源地。面對這樣的難題,試圖給出答案的樂明村試驗吸引了眾多關註。

8月10日的一場啟動儀式,成為多方共治流溪河的一個縮影。會上有廣州市環保局、廣汽本田、綠芽基金會及阿拉善珠江中心相關負責人,恰好代表了政府、企業、民間的三方力量。

作為廣州本土企業,廣汽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鄭衡希望為流溪河保護做點事,該公司決定參與並延續這場試驗。廣汽本田和綠芽共同策劃了流溪河水源地保護行動,第一期項目為期3年,將建立三個生態基地——益生菌堆肥基地、生物防治基地、生態養殖基地。

“環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我們推動村民自組織,在社區發展和社會治理中實現河流保護。”除了樂明村,還有許多村莊處在流溪河水源地,顏俊正在思考怎麽讓這個鄉村試驗在更多地方紮根。

而廣州市環保局的現身似乎預示著官方對民間試驗的認可。啟動儀式前,市環保局長楊柳在留言簿上寫下祝辭:“心中的流溪,夢中的河。”

27年前的一個秋夜,剛參加工作不到半年的楊柳第一次來到流溪河,在上遊的流溪河水庫做水質監測。“當時被流溪河的水、流溪河的氣質、流溪河的風光深深震撼。”

27年後的流溪河,氣質不似當年。它和中國每一條流經城市的河流有著相似的命運。“由於廣州城市建設的發展,流溪河下遊特別是白雲、花都境內河段,水質很不理想。但是上遊,特別是大壩(李溪壩)以上還保持著良好的狀況。”楊柳在啟動儀式致辭中說。

對於流溪河的生態保護,廣州市政府不可謂不重視。近二十年內,有四部關於流溪河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流溪河專項整治行動也進行了十多次。2013年12月,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廣州市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以地方法規的形式對流溪河實施全流域專門保護。2015年10月,廣州在全市河湧整治的背景下公布51條河湧“河長”名單,作為唯一一條廣州市內河,流溪河市級層面的“河長”由時任市長陳建華本人擔任。

環保部門無疑壓力很大。2013年7月,楊柳做客廣州市政府糾風辦主辦的《行風面對面》電視欄目,主持人詢問他能否理解市民們對流溪河汙染嚴重的焦急時,楊柳回答:“為什麽不能理解,我也是廣州市民。”

如今,面對聚集在一起的各界人士,楊柳一再請大家多幫忙:“剛才有人說感謝我們(政府),其實相反,應該是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政府感謝社會力量支持。政府只能做主導,出臺政策和方案,真正有效的保護來自社會方方面面。”

聽說張誌強讀大學時學的是社會工作,楊柳很欣慰:“你這個專業好!河流保護不只是技術問題,終歸是社會管理問題。”他似有無限感慨要發,停半晌後說,等到10月假期他再來樂明村,自掏腰包買點小龍蝦。

民間組織的執著

張立凡也在廣州環保部門工作過,但在廣州市飲用水源地區劃調整及流溪河下遊保護區削減一事上,張立凡有不同看法。

“我們在‘負隅頑抗’。”這位流溪生態保護中心主任笑稱。2015年3月,他成立了NGO廣州市海珠區流溪生態保護中心。幾乎同時,流溪河因廣州市飲用水源地區劃調整,成了本土NGO關註對象。

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建成之前,以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為水源的西村水廠、石門水廠、江村水廠的水源水質狀況處於劣五類,而這3個水廠的所供水量占全市用水量的60%-70%。最近10年,廣州市中心城區飲用水源地完成了三大遠距離取水工程,形成東、南、西北三足鼎立的水源格局,同時以流溪河、珠江西航道等作為廣州備用水源。

2015年上半年,廣州市水務局發布《廣州市城市供水水源規劃(修編)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信息公示》,其中提到擬取消流溪河下遊水源功能。

經過多年的治理,流溪河下遊水質未見好轉。當時,廣州多家環保組織聯合在網絡上發起“1人1元為流溪河建汙水處理廠”的活動,號召市民在規劃公示期間用行動保護流溪河。

民間有反對調整的聲音,官方有必須優化的理由。

“下遊汙染已經非常嚴重了,你把取水口設在那里也取不到好水。保護水資源是毫無疑問的,但不代表不考慮現實。”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水源地調整方案論證時,包括環保局在內的相關政府部門及9位評審專家最終全部表示贊成。

到2016年6月,水源地調整聽證會前夕,環保組織陸續表達自己的聲音。

NGO創綠中心成員官俊峰曾寫過《廣州市飲用水源地現狀民間觀察報告》,他頻頻向媒體投書;流溪生態保護中心征集了697位廣州市民給市長留言,還起草了一封給市長的公開信。“水汙染問題專家、城市規劃專家、社會活動家、外交家……為了保護流溪河,我們什麽都要懂,什麽都要做。”

聽證會後,廣州市環保局認為,政府不會減小對流溪河的保護力度:“盡管西村水廠、石門水廠、江村水廠等已停止從珠江西航道、流溪河下遊、白坭河取水,按照有關技術規範,上述河段本可以不再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改善上述河段的水環境,調整方案仍然保留珠江西航道、流溪河李溪壩以下河段和白坭河的部分水域及其濱江帶作為飲用水源保護區,以實施比一般水汙染防治更為嚴格的保護措施。”

“舉報太簡單了”

“政府不要嫌(民間)鬧騰。有他們鬧騰,大家會看清楚流溪河汙染的本質和治理的難度,否則這些就被掩蓋了。”陳曉宏早在2003年前後提出西江引水的設想時,就已經預見到今日流溪河汙染積重難返的局面。

陳曉宏認為,流溪河汙染最嚴重是21世紀初。這十多年,流域內人口和汙染源都在增加。“水質當然本來就很糟糕,但至少沒有惡化,尤其近三年處於基本穩定、略有好轉的狀態。對政府治水還是要有信心。”

在張立凡眼中,重要的不是信心。他更關心,當政府治理流溪河力有不逮時,社會力量能夠填補多少。甚至,“流溪河應該成為社會治理的一個樣本”。

深入調研流溪河後,他有許多新發現:

並沒有一個“大國企或世界500強”在向流溪河排汙,影響流溪河的,是兩岸居民。在流溪河下遊的太和鎮,有無數做印染或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往往是三兩個外地人租房,搬幾件工具進去就能開工。“居民希望流溪河變清,但也會保護租客,希望地價起來。他們構成利益共同體。”流溪河流經廣州的城中村,要想將汙水管道修進去,先要面對征地拆遷問題。流溪河兩岸開著許多農家樂,每當政府開展整治行動時突擊關停一批,風頭過了,炊煙又會升起。

流溪生態保護中心成員陸誌堅以前在自來水廠工作,當時,他會將這些排汙的小作坊、農家樂都視作汙染源,向政府舉報。而現在他清楚當地環保執法人員人手不足,更重要的理由是:“舉報太簡單了。”

現在,他選擇去和汙染了流溪河的人們聊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史,問他們為什麽來到這里、每月能掙多少錢。“政府可以上工程、搞環保執法,但流域環境問題是多元的,流溪河的背後是多種社會關系。”

廣汽本田在樂明村舉辦流溪河源環保親子公益營,邀請父母與孩子一同在流溪河水源地起居生活、接受自然教育,在村民導師的帶領下體驗生態農業。他們希望以孩子帶動家庭,再以家庭帶動社會,不斷傳遞環境保護的價值。

“保護流溪河不是發起一場campaign(戰役),認準一個敵人,打倒它就好。你不知道你的對手在哪里,有的‘對手’可能比你還小。”河流與人,構成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張立凡希望能解答兩個問題:誰造成了流溪河汙染現狀?社會力量能為流溪河做什麽?

趁著暑假,流溪生態保護中心組織了一場田野調查夏令營,駐地在太和鎮白山村,流溪河支流邊。13個晝夜,17個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年輕人用社會學的視角觀察流溪河,有時候,他們調研的主題甚至和環境保護沒有一點關系。

8月5日,夏令營結營。仍然沒有人能解答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但他們收獲了同樣的責任和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04

內河船舶進出港簽證改報告 800多萬艘次船舶將獲益

沿用多年的船舶進出港簽證制度成為歷史。3月23日,交通運輸部宣布,對在我國內河航行的船舶,以及進入內河航行的海船進出港實施報告制度。

交通運輸部表示,每年約800多萬艘次的中國籍國內航行船舶將在此項改革中獲益。

圖為在長江上航行的船舶。攝影/章軻

依據國務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的修改決定,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發出通知,對在我國內河航行的船舶以及進入內河航行的海船進出港實施報告制度和取消內河航行船舶進出港簽證進行部署。

根據這一規定,航行於長江、珠江、黑龍江、京杭運河的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的內河船舶和進入內河航行的海船,通過互聯網遠程登錄海事船舶進出港報告服務網或手機APP客戶端,即可辦理進出港報告。

航行其他水域的內河船舶可根據各省級海事管理機構制定的規則辦理進出港報告。

第一財經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了解到,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已專門制作了海事管理機構船舶進出港報告通訊錄,並在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官方網站和船舶報告服務網上公布。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表示,船舶進出港簽證取消後,海事管理機構將通過船舶進出港報告服務網查看船舶進出港報告情況,必要時結合港口調度和客運售票系統等多種手段核實船舶航行動態和在船人員信息,加強對船舶進出港報告信息的現場核查,並與相關單位建立信息共享和聯合檢查機制,加大船舶安全監督力度,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形勢穩定。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船舶進出港簽證取消後,《船舶簽證簿》不再作為船舶的法定文書,海事管理機構不再辦理船舶簽證簿和船舶海事管理信息卡(船舶IC卡)的核發、換發和補發。航運公司應根據通知要求,及時修訂完善公司和船舶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全面落實船舶安全主體責任。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表示,此次取消內河航行船舶進出港簽證,是繼去年底取消中國籍國內航行海船進出港簽證後的又一大簡政放權舉措,至此,在我國一直沿用的船舶進出港簽證制度已成為歷史。

船舶進出港簽證制度的取消,不僅降低船舶營運成本,提高船舶營運和港口碼頭周轉效率,也使海事監管由靜態審批向事前事中事後動態監管轉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