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LED界購併大王 李秉傑將再出手 晶電想買台積固態照明背後的盤算

2015-01-05  TWM

 

二○一四年六月才宣布購併璨圓的晶電,十二月下旬再傳出將整併台積固態照明,消息一出,立刻成為市場討論焦點。一樁交易案未演先轟動,到底晶電看中台積固態照明什麼?是人才、股權,還是技術?

撰文‧周品均

十二月下旬,一則購併傳言再度為LED界投入震撼彈,引發業界熱議的主角,正是二○一四年才剛出手整併璨圓的台灣LED業龍頭晶電,市場盛傳,晶電將再次出手購併,而對象是台積電的新事業子公司——台積固態照明。

消息傳出隔天,十二月十九日,台積電當天股價罕見地大漲近五%,晶電股價卻下跌超過四%,儘管雙方都未證實,卻已在市場上引起關注。一名在LED業界工作長達十年的業內人士說:「晶電整併璨圓的程序都還沒有完成,怎麼會在此時吃下台積固態照明?」「更別說台積固態照明這幾年營運狀況不甚理想。」這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說,雖然台積固態照明使用的是新晶圓級技術來製造LED晶粒,但未能吸引大客戶下單,就連設備都寥寥可數。

供過於求

台積固態照明連續虧損又折將其實,台積固態照明求售,在台灣LED界已不是新聞,進一步細究台積固態照明的歷史就會知道,為何台積電強烈地想處理台積固態照明。

台積固態照明的成立,是二○○九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重新回任總執行長時,一手設定的新事業發展策略,一一年獨立出來成為台積電的子公司,可惜的是,台積固態照明一成立,就碰上全球LED產業十年來最嚴重的景氣蕭條,市場嚴重的供過於求,連已有十八年歷史的晶電都飽受衝擊,更別提是剛成立的台積固態照明。

因此,台積固態照明成立以來就虧損連連,一二年與一三年虧損近十四.六六億元與十六.五九億元。一四年,台積固態照明營運更備受考驗,先是前董事長蔡力行的離職,三月,主掌技術發展的前總經理譚昌琳也無預警去職,外傳譚昌琳將轉戰三星LED子公司。

接連折損兩位大將,不僅讓台積固態照明內部人心惶惶,營運模式、獲利能力,甚至去留問題,成為台積電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也是台積電兩位共同執行長無法迴避的課題。

眼看昔日大將譚昌琳可能加盟三星,三星著眼無非是譚過去長期投入的矽基板LED晶粒技術。先前三星曾大動作對外宣示,積極研發矽基板LED晶粒,在在讓台積固態照明腹背受敵,即使坐擁技術專利,卻苦於技術仍不成熟、無法達到經濟規模等困境。

於是,台積電自然開始對外尋求可能的合作夥伴,更考慮將台積固態照明轉手他人,市場上自然也多有耳聞。像是在晶電之前,台積電就曾找上鴻海集團旗下LED封裝廠榮創,洽談整併事宜。

不過,一名LED業主管表示,台積固態照明的資本額高達六十億元,榮創資本額卻只有十四.五億元,「資本額這麼龐大,業界誰有能耐吃下來?」該名主管以事涉敏感而拒絕具名。

台積固態照明求售榮創不得,自然將目標轉移到今年積極擴張產能的晶電身上,一名晶電主管也表示有聽聞購併消息。「台積固態照明的MOCVD︵LED晶粒生產關鍵設備︶機台數量約為五台。」光電協進會分析師呂紹旭分析,反觀合併璨圓後,晶電集團MOCVD機台數量就超過四七○台。顯然晶電董事長李秉傑看上台積固態照明的優點,絕不會是產能。

三安挖角

競爭白熱化 首重補人才缺口求證於LED產業大老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有關這項傳言,他雖未正面證實,但對晶電積極整併上游產業的策略,給予肯定。葉寅夫更直言不諱:「如果是我,我也會這麼做!」話雖這麼說,葉寅夫也坦言,「以目前台積固態照明的規模來看,要靠整併擴增晶電產能規模,效果可能很有限。」除了產能考量外,晶電還有其他誘因要吃下台積固態照明嗎?就是股權。由於晶電購併璨圓後,連帶地璨圓的第二大股東中國LED廠三安,也在一四年底完成換股後,成為晶電第二大股東。按照股權換算,三安將持有晶電三%股權。晶電經營團隊不到一%的股權,自然是一大問題。尤其一四年下半年,晶電整併璨圓過程中,雙方研發人才一再被三安挖角,讓李秉傑氣到跳腳,甚至直接講出「三安挖走了晶電十二人的藍光研發團隊,還放話要再挖走六十人!」兩軍相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如果晶電能在此時補進台積固態照明的戰力,不但可以「整合產業力量」,同時也能買到人才,這才是李秉傑要的!

雖然熟知這起購併交易細節的人士透露,「台積固態照明開給晶電的價格,相當划算。」但從晶電財報來看,帳上現金水位僅八十二億元,要以現金購併資本額高達六十億元的台積固態照明,可能性相對較低。相反的,倘若台積電願意以換股的方式交易,一來引進台積電當股東,對晶電公司派持股有鞏固作用,二來雙方合作關係加深,有雙贏效果。

縱使求證晶電發言人張世賢,他不願評論傳言,卻也抱持開放態度,留下一句:「不是說不可能。」留給業界揣測空間。不論如何,LED產業能有進一步整合,都是好事,至於這樁喜事幾時明朗化,勢必將是二○一五年LED業界最關注的大事。

晶電公司

成立時間:1996年

負責人:李秉傑(中)

資本額:93.63億元

主要業務:LED晶片製造主要客戶:億光、三星、飛利浦

近三年EPS:

2011年 0.56元

2012年 -1.3元

2013年 0.04元

靠購併茁壯,晶電10年壯大版圖時間 (年) 購併公司 購併方式 交易條件2005 國聯 換股 國聯2.24股換晶電1股

2006 元砷、

連勇 換股 晶電1股換3.08股元砷

晶電1股換5.5股連勇

2012 廣鎵 換股 4.85股廣鎵換晶電1股2014 璨圓 換股 3.448股璨圓換晶電1股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37

LED界購併大王 李秉傑將再出手 晶電想買台積固態照明背後的盤算

2015-01-05  TWM

 

二○一四年六月才宣布購併璨圓的晶電,十二月下旬再傳出將整併台積固態照明,消息一出,立刻成為市場討論焦點。一樁交易案未演先轟動,到底晶電看中台積固態照明什麼?是人才、股權,還是技術?

撰文‧周品均

十二月下旬,一則購併傳言再度為LED界投入震撼彈,引發業界熱議的主角,正是二○一四年才剛出手整併璨圓的台灣LED業龍頭晶電,市場盛傳,晶電將再次出手購併,而對象是台積電的新事業子公司——台積固態照明。

消息傳出隔天,十二月十九日,台積電當天股價罕見地大漲近五%,晶電股價卻下跌超過四%,儘管雙方都未證實,卻已在市場上引起關注。一名在LED業界工作長達十年的業內人士說:「晶電整併璨圓的程序都還沒有完成,怎麼會在此時吃下台積固態照明?」「更別說台積固態照明這幾年營運狀況不甚理想。」這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說,雖然台積固態照明使用的是新晶圓級技術來製造LED晶粒,但未能吸引大客戶下單,就連設備都寥寥可數。

供過於求

台積固態照明連續虧損又折將其實,台積固態照明求售,在台灣LED界已不是新聞,進一步細究台積固態照明的歷史就會知道,為何台積電強烈地想處理台積固態照明。

台積固態照明的成立,是二○○九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重新回任總執行長時,一手設定的新事業發展策略,一一年獨立出來成為台積電的子公司,可惜的是,台積固態照明一成立,就碰上全球LED產業十年來最嚴重的景氣蕭條,市場嚴重的供過於求,連已有十八年歷史的晶電都飽受衝擊,更別提是剛成立的台積固態照明。

因此,台積固態照明成立以來就虧損連連,一二年與一三年虧損近十四.六六億元與十六.五九億元。一四年,台積固態照明營運更備受考驗,先是前董事長蔡力行的離職,三月,主掌技術發展的前總經理譚昌琳也無預警去職,外傳譚昌琳將轉戰三星LED子公司。

接連折損兩位大將,不僅讓台積固態照明內部人心惶惶,營運模式、獲利能力,甚至去留問題,成為台積電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也是台積電兩位共同執行長無法迴避的課題。

眼看昔日大將譚昌琳可能加盟三星,三星著眼無非是譚過去長期投入的矽基板LED晶粒技術。先前三星曾大動作對外宣示,積極研發矽基板LED晶粒,在在讓台積固態照明腹背受敵,即使坐擁技術專利,卻苦於技術仍不成熟、無法達到經濟規模等困境。

於是,台積電自然開始對外尋求可能的合作夥伴,更考慮將台積固態照明轉手他人,市場上自然也多有耳聞。像是在晶電之前,台積電就曾找上鴻海集團旗下LED封裝廠榮創,洽談整併事宜。

不過,一名LED業主管表示,台積固態照明的資本額高達六十億元,榮創資本額卻只有十四.五億元,「資本額這麼龐大,業界誰有能耐吃下來?」該名主管以事涉敏感而拒絕具名。

台積固態照明求售榮創不得,自然將目標轉移到今年積極擴張產能的晶電身上,一名晶電主管也表示有聽聞購併消息。「台積固態照明的MOCVD︵LED晶粒生產關鍵設備︶機台數量約為五台。」光電協進會分析師呂紹旭分析,反觀合併璨圓後,晶電集團MOCVD機台數量就超過四七○台。顯然晶電董事長李秉傑看上台積固態照明的優點,絕不會是產能。

三安挖角

競爭白熱化 首重補人才缺口求證於LED產業大老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有關這項傳言,他雖未正面證實,但對晶電積極整併上游產業的策略,給予肯定。葉寅夫更直言不諱:「如果是我,我也會這麼做!」話雖這麼說,葉寅夫也坦言,「以目前台積固態照明的規模來看,要靠整併擴增晶電產能規模,效果可能很有限。」除了產能考量外,晶電還有其他誘因要吃下台積固態照明嗎?就是股權。由於晶電購併璨圓後,連帶地璨圓的第二大股東中國LED廠三安,也在一四年底完成換股後,成為晶電第二大股東。按照股權換算,三安將持有晶電三%股權。晶電經營團隊不到一%的股權,自然是一大問題。尤其一四年下半年,晶電整併璨圓過程中,雙方研發人才一再被三安挖角,讓李秉傑氣到跳腳,甚至直接講出「三安挖走了晶電十二人的藍光研發團隊,還放話要再挖走六十人!」兩軍相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如果晶電能在此時補進台積固態照明的戰力,不但可以「整合產業力量」,同時也能買到人才,這才是李秉傑要的!

雖然熟知這起購併交易細節的人士透露,「台積固態照明開給晶電的價格,相當划算。」但從晶電財報來看,帳上現金水位僅八十二億元,要以現金購併資本額高達六十億元的台積固態照明,可能性相對較低。相反的,倘若台積電願意以換股的方式交易,一來引進台積電當股東,對晶電公司派持股有鞏固作用,二來雙方合作關係加深,有雙贏效果。

縱使求證晶電發言人張世賢,他不願評論傳言,卻也抱持開放態度,留下一句:「不是說不可能。」留給業界揣測空間。不論如何,LED產業能有進一步整合,都是好事,至於這樁喜事幾時明朗化,勢必將是二○一五年LED業界最關注的大事。

晶電公司

成立時間:1996年

負責人:李秉傑(中)

資本額:93.63億元

主要業務:LED晶片製造主要客戶:億光、三星、飛利浦

近三年EPS:

2011年 0.56元

2012年 -1.3元

2013年 0.04元

靠購併茁壯,晶電10年壯大版圖時間 (年) 購併公司 購併方式 交易條件2005 國聯 換股 國聯2.24股換晶電1股

2006 元砷、

連勇 換股 晶電1股換3.08股元砷

晶電1股換5.5股連勇

2012 廣鎵 換股 4.85股廣鎵換晶電1股2014 璨圓 換股 3.448股璨圓換晶電1股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44

偉仕佳傑將進入內地電子產品零售市場

第一財經記者從偉仕佳傑獲悉,這家亞太地區成長迅速的電子產品地區分銷商即將進入內地零售市場。

“我們希望把模式探索出來,讓其他人加盟來做。”偉仕佳傑董事會主席李佳林告訴記者。偉仕佳傑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姚傑透露,未來3到5年內,偉仕佳傑將有可能在內地建立上千家直營零售門店,其產品品類將包括無人機、VR、機器人等新興電子產品。

姚傑還表示,偉仕佳傑2015年銷售收入預計會突破500億元,在未來3到5年內年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平均每年保持15%-16%的增長,情景體驗式的新零售、互聯網電商平臺和新的IT服務,將構成其增長戰略的核心。

代理商開始做零售?

偉仕佳傑的業務模式主要是獲得科技產品在地區的總代權,向其他零售商或進行分銷,同時在整個ICT產業上下遊產業中,是部分科技產品代理商,對於部分下遊產業廠商而言,也是其主要供貨商。

公開資料顯示,偉仕佳傑其總部位於香港,目前是140余家世界500強科技企業在亞太區合作夥伴,業務涉及中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柬埔寨、 緬甸、老撾及菲律賓九個國家。其代理的產品包括雲計算、移動互聯、軟件、傳統PC、外設及配件等12個品類。

布局零售網絡,對於其代理商角色是一個重要改變。據姚傑透露,目前偉仕佳傑已經開始試水內地零售市場,包括在北京已建立兩家線下零售店,而目前的試點店面能夠實現線下盈利,證明模式能夠持續。

不過也有擔憂這種改變是否會影響到和其在內地的渠道合作夥伴的關系。公開資料顯示,偉仕佳傑在中國內地設立了42家分公司,和14000余家零售商開展合作。“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有沒有做零售,而是能不能建立一個正向商業秩序”,李佳林回應說,“我們不會去做攪局者,不會得罪我們的商業夥伴(下遊零售商)。”

其最終目的,是打造一個以偉仕佳傑為中心的銷售生態系統。李佳林表示,在模式驗證以後,會考慮引入零售商進行合作,“讓每個環節都有利潤”。

姚傑表示,結合線下體驗式零售網絡布局,偉仕佳傑同時還會打造一個新的線上電商電子購物平臺。體驗式零售、電商平臺,以及雲數據平臺、IT服務2.0,構成了未來的增長戰略。

線上線下互相融合滲透

當線上增長進入穩定期,電商平臺也將目光轉向線下,新零售概念開始火熱。

今年10月,馬雲就曾公開表示,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以後,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而只有“新零售”,“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盡管部分人對“新零售”概念尚且存疑,但業內普遍已認為,線上線下融合已成為是未來的趨勢。“單純線上,或者單純線下,都不是最有競爭力的模式。”李佳林說。

“線上平臺會慢慢走到線下,線下的平臺也會回歸線上,這是一種趨勢。”姚傑也表示。未來,更多例如VR、機器人等非標準化、側重體驗的電子產品出現,更需要從線下體驗角度提升渠道商競爭力。

而與此同時,“國代”們不僅將觸角更深入到零售市場,控制貨源的他們也在反向進入電商領域,對電商行業影響尚難預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3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