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價值投資和技術分析派的背後假設 黃師傅

http://hk.myblog.yahoo.com/master-wong/article?mid=4227

價值投資派和技術分析派的「討論」繼續白熱化。

 

我認為這些討論只會造成無謂的執著,對觀戰的BLOG友或過客根本無甚幫助。

 

我無意加入討論或偏向任何一方,因為兩派的背後假設根本不同。

 

價值投資派或基礎分析派認為金融證券的價格受一些影響深遠而又變幻莫測的因素所支配。我們不妨叫這些因素做「市場先生」。市場先生每天都現身來買賣 金融資產。他是一個奇怪的傢伙。根據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情緒波動,使價格落在他所願意成交的價格上。然而,金融資產是具有相對穩定的經濟價值,真正的價值投資者能相對精確合理地衡量這一基礎經濟價值。

 

技術分析派關心的則是交易資料,即證券價格的波動性,交易量和圖表形態。更甚者,認為市場的走向必然反映基本面的變化。

 

不少人可能會兩者兼用而作出投資決定。

 

我說過,因為每人的能力所限,作為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是非常難,他充其量只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如是。也因為這樣,判斷一隻股票是否低估或市場錯價 是很難。但是,價值上升而價格不升是可以存在的,例如以量度內銀股價值的指標 - 賬面值,其實仍是高增長,而結合ROE 的水平,這個估值根本是過份反映了一些未發生的壞因素。市場上存在的壞消息實在太多,而沒有充份的行業知識,投資者尤其是外行人根本完全無法判斷實質的影 響。

 

投資世界有一條定律:太多人認為必然會發生或擔心的事情,它終究將不會發生。太多人認為這次不同的時候,也就是泡沬爆破之時。

 

中資金融股佔恒指比重接近四分一,國指比重更超過百分之六十。看大盤走勢的朋友,如果它們繼續點穴,請想想牛三怎可能出現? 匯控、中移已步入低增長期,能推動大盤上升的,就只有中資金融股和佔恒指比重百份之十左右的地產股。這只是很淺顯的邏輯。當然,要打敗大盤的,可以選擇避 開這個板塊,問題是如何確保將來也可以打敗大盤。

 

這也是我重倉中資金融股的原因。

 

另一方面,市場是確實走於基本面改變之先,但市場的走向不一定反映基本面的變化。

 

我稍後會分享一下我在2005年的經驗。說明上面這一句的背後真義。

 

不過要和各BLOG 友強調的一點是:我是相當反感博客上那些自吹自擂和攻擊他人的行為,對自己的投資心態和知識增長也無甚得益。打理好自己的組合,為自己的荷包和組合適時做 好檢討,就是做好了自己的份內事。任何的討論都應該以事實和理據行先,而非因人癈股,自己不熟的行業,我就更加不會出聲說三道四。

 

以那些博客為師的朋友,自己好好的想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59

【問對職場】打破常規的做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901

作為一名新記者,今天是你上班的第二周。主編突然讓你就剛發生的「俄羅斯炮擊中國漁船」寫篇深度報導。

一接到任務,你開始構思。話說網上關於此事件的報導已經鋪天蓋地,各論壇網友都開始群情激昂地對發生在幾千公里之外的事件評頭論足。你在想:我的這篇報導,又如何能寫出新意呢?

(問對網/圖)

常規的做法

有種常規的做法,是先收集大量資料例如採訪相關人士,然後從中挖掘出新聞點。採訪對象可以是漁村村長、同村漁民、漁業專家、甚至當地政府官員。

這是典型的「bottom up」(自下而上)的解決問題方法注重基礎信息的收集,再試圖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這種做法中規中矩,但常會浪費大量時間,因為收集信息時目的性不強,因此很多收集來的信息都成為無效信息。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做法

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借鑑,「Top down」(自上而下)。在試圖解決問題以前,先提出一個假設性的結論,然後收集證據證明這個結論。俗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特點是有目標性的求證,能將思維的開拓性和論證的嚴謹性有機結合。

回到故事中,你的假設可能是「由於近海污染嚴重無魚可撈,漁民們不得已冒險去遠海甚至非合法捕魚區捕魚」。(關於提出合理假設的方法,可參考問對網文章《麥肯錫七步成詩法有效解決企業問題》)

你有點興奮,因為這個假設一旦成立便將成為一個很好的新聞點,遠比平鋪直敘地介紹事件始末造成更大的社會效應。

假設已經形成,接下來你必須嚴謹地證明你的假設。證明這個假設並不算太難,相信可以非常高效。

砸牌子的風險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件高風險的遊戲。人很容易陷入自己的假設中,下意識認為假設是成立的。因此在分析信息時難以做到客觀,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忽視與假設相矛盾的信息,並過分強調支持假設的信息。

因此大膽假設後,別忽視「小心」求證,砸了自己的牌子搞不好只能轉行去做微博營銷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90

會計假設是財報粉飾的前提-做客鳳凰衛視資訊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if.html

昨晚10點,本人再次做客鳳凰衛視資訊台《新財富報告》欄目,一起探討了會計假設與財報粉飾之間的關聯關係問題。以下為本次節目的文字提綱,因為內容冗長,最後電視節目只能播出四分之一的篇幅。相關視頻如下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209/b8b182cf-4331-4c72-a832-5a7c0d8f0311.shtml


======================================================================================


朱鎔基對財務工作者有句著名的話:「不做假賬」,但很多公司都備有二套賬甚至多套賬,不只是利潤、成本、資產、負債、註冊資本,甚至現金都可能被做手腳,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做假的財務,據說A90%的財務報告都有水分,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除了日益淪落的道德這種我們個人難以控制和改變的大環境問題外,會計的制度設計本身是不是有問題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財務人士歲寒知松柏,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Q1:歲寒,你是做財務工作的,我聽說財務人員專門有個誠信方面的教育,平常我們在和公司財務人員打交道時,發現做財務這一行的人,做事謹慎,說話穩重,性格內斂,思想也比較保守,感覺都應該是公司裡最誠實的人,那為什麼這些看似誠信的人反而成了最大的造假者呢?


 

歲 寒:我做財務十幾年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長期從事財務工作的人,都會形成一些職業毛病,比如說思想保守,行事循規蹈矩,過於謹小慎微,性格偏內向。我還 發現做財務的女孩子一般都不愛化妝打扮,不穿時髦的衣服甚至不穿裙子,她們都是實力派,不靠外表美。從財務工作者個人的言行來看,我覺得絕大多數財務人員 比較實在,做事一步一個腳印,不喜歡走捷徑,做人講原則,所以他們本質上都是很誠信的人。


 

大家應該看過倫敦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如果只有中國運動員打假球,那可能是中國運動員的問題。但韓國和印尼的運動員也在都打假球,那這個時候我們該反思一下奧運的規則了,因為規則本身有漏洞,而且鑽漏洞有利運動員獲得更好的結果。所以,如果看起來很誠信的財務人員阻止不了假賬流行,我猜想唯一可能的並且合乎情理的解釋就是:財務本身就是虛假的。


 

也就是說,財務理論和會計準則的設計,本身存在漏洞,而公司管理層和財務人員因為各種需求,利用或被迫利用了這些漏洞,這些漏洞,我認為就是各種會計假設,這些會計假設是報表類粉飾的前提。


 

 

Q2:這些會計假設主要有哪些,它們對上市公司的財報有多大程度的影響?


 

歲寒:每個學習會計的人,在教課書《會計基礎》的第一章,都會看到會計的「四大基本假設」,分別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這些假設是會計理論和實務操作的前提條件。在4大假設之後的所有會計核算、會計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全部涉及到假設。可以說,沒有這些假設,根本就不可能做出財務報表來。


 

會計人員在做賬的時候,個人的假設不同,得出的結論都會有差異,這種差異有時會很大甚至相反。實際上,一家公司無論是生產、PMC、品質、市場、研發及工程部或是人力資源部,在做判斷和決策時都是根據經驗加數據,財務也不例外。企業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而財務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也同樣具有這樣的雙重性。我認為只要是人做的判斷和決策,就一定存在差異。


 

財務裡的假設和判斷有很多形式,如折舊、預提、分攤、遞延、減值準備等等。如何使用這些方法往往決定了財務報告的質量,以及公司的命運。


 

我舉一個例子,上市公司的名字我就不說了。某市有S和Y兩家企業,SCFO比較高明,他只是利用上市公司的業務,做熟所處的商業地段,從而提升大股東自己未上市的商業地產的價值。而上市公司的財報看起來很規矩,投資人很難抓到什麼把柄。(過去2年為建設物流中心,資本支出大增,這裡邊可能有問題,但目前我們還找不到確鑿的證據)大股東個人通過上市公司的影響力,不斷槓桿放大自己的非上市的地產業務,據說目前已經圈地3000萬平米;


 

而Y公司做的也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事,大股東也利用上市公司來擴張自己的地產帝國,目前圈地比S公司還要多。它早年還只是高位套現,會計手段激進,過去一二年大概因為自己的地產業失血嚴重,已經轉為赤裸裸的直接挪用佔用上市公司資源了,其造假的程度已經連傻瓜都能一眼看出


 

可以說,S充分利用了法律規則和會計假設;Y利用過度,已經演變成違法所以,高明的會計只做一套賬,光明正大的搞稅收籌劃和利益分配;低劣的會計搞幾套賬,違法違規,偷稅漏稅。有人說,請好律師貴,但請不好的律師會更貴。我認為每個行業都一樣,包括會計行業。當然,CFO其實只是一個參謀,其幕後的決策者是老闆。


 

Q3:能不能將這些會計假設展開,舉例說明一下?

    

歲寒:那我們重點講一下「會計四大基本假設」,先從「會計主體」假設開始。


 

會計主體就是我們看到的財報上的那個公司名稱(公司內部核算也是會計主體的一種,此處不表),這個會計主體的假設,意思就是財報上反映的所有數據和信息,僅限於公司自身經濟活動,它能與其他經濟實體完全區別開來。


 

比如上市公司和它的大股東或高管所發生的交易,必須像和其它無關聯方一樣,完全獨立的區分開來,公開公平公正的反映在會計賬薄上。儘管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交易披露制度,看似對這個問題有嚴格的規定,但實際上因為大股東掌控公司,平常很難被小股東的制約,所以往往把上市公司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造成關聯交易披露制度不可能100%的執行,甚至連關聯方這一定義,也都可以繞過去,因為會計準則同樣有很多的前提假設,會計人員人為判斷的空間很大。


小股東不要說在平常的生產經營中監督和約束大股東,絕大部分小股東根本連公司的門都沒踏進去過,只能依賴獨立董事和審計師之類的第三方力量,但是,獨立董事和審計師是大股東拍板聘請的,那這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為小股東的利益說話呢?


 

所以關聯交易操縱,成了上市公司最常見也是影響最大的一種報表粉飾手段。在上市和保殼、增發和套現、避稅和與大股東自身進行利益輸送時頻繁出現。因為小股東的會計主體只是上市公司,而大股東內心中的會計主體可能包括了自己未上市的其它公司,就像前邊提到的SY一樣。


 

那些明顯需要披露的關聯交易我們不深入探討,我舉一個相對隱蔽的例子:


 

今年的酒鬼酒(000799SZ),股價逆大市從20多元/股飆升至50多元/股,市值增長近百億;而與此同時,其營業收入同比上漲超過133%,淨利潤同比增幅超329 %。有媒體報導,部分酒鬼酒的經銷商,大量採購酒鬼酒並折價30%虧本銷售,表面上做「活雷鋒」,實則是這些經銷商在買酒之前曾大量買入的酒鬼酒的股票,其股票的投資收益遠遠超過賣酒的虧損。


 

其實酒鬼酒的這個遊戲,不要說經銷商折價賠本賣酒,只要經銷商的持股比例能達到15%,那麼,哪怕是把1000塊一瓶的酒全倒進馬桶裡,他們照樣可以通過股票上漲來獲利。因為他們買酒貢獻的利潤,市場會以30倍的PE來槓桿放大。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假設酒鬼酒的淨利潤率有30%,經銷商合計買入15%的股票,那麼當經銷商採購1億元的酒後,上市公司將增加30%0.3億的淨利潤,然後市場給予這個成長股30倍的PE,那麼上市公司的市值將增加9億元,經銷商持有的15%的股權將增加1.35億元,已經超過1億元的買酒錢。


 

由 於單個經銷商的持股比例較小,對上市公司不構成重大影響,所以它在會計不屬於關聯方,無需單獨進行披露和特別處理。但很明顯,這是利用會計主體這一假設而 進行的股價操縱。如果說酒鬼酒的問題還是媒體的一種猜測的話,那麼前幾年香港上市的體育股,上市前往渠道里塞了大量的存貨,現在又大規模回購這些存貨,就 已經是事實了。而這些手段,在會計上它不能被認定為造假。


 

 

Q4:接下來請說一下「持續經營」這個假設。


 

歲寒:持續經營的意思,就是企業在可以預見的期限內,會一直經營下去,不至於破產清算。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就幾十年,中國的普通企業平均壽命還不到10年,很多小公司甚至存續期不到一年就關門了。近些年出現的科網企業,由於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導致很多科網公司的人員不斷分合重組,公司的持續經營已經變得很難預計。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持續經營的假設,會計就沒法做賬了,比如一項資產,正常經營和破產清算時的計價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清算會計關注的是實際變現的金額,正常經營會計一般以歷史成本來計賬,因為除了現金及等價物外,你很難去給資產表上的每個項目確定一個實際變現價格。


 

那麼會計在做折舊、預提、分攤、遞延、減值準備時,就只能建立在自己個人的判斷和預計之上,很明顯這些判斷和預見,不可能保證100%正確。


 

上市公司有一種常見的人為破壞持續經營假設的形式,就是私有化退市。目前A股市場除了少量吸收合併退市情況外,還沒有出現過大股東全額收購股權從而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但港股市場上,每年都有多宗案例。


 

比如阿里巴巴(HK1688),這個公司07年以13.5港元,超過100倍的PE上市,當時市場關注是的它的高成長,所以開盤價高達30元,250倍的PE5年過去了,儘管阿里巴巴的利潤翻了一倍,公司經營也很健康,但股價卻一路下滑到6塊多錢,投資者損失慘重。如果我們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甚至越跌越買,以為業績增長最終會帶動股價上升,那你就錯了。為什麼呢?因為大股東並不怕股價下跌,它甚至喜歡下跌,今年2月,在股價極度低迷的情況下,大股東提出全盤私有化並退市。


 

香港市場經常會玩這種遊戲,市道好時高價IPO,市道差時低價私有化,上市公司對於大股東來說,私有化前後都是持續經營的,但對小股東而言就不是持續的了。所以,就算是報表數據良好,價格低廉,在持續經營假設不存在的時候,小股東也是沒法將價值變現的。


 

A股儘管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但還沒有私有化案例出現,這也證明了A股的估值其實仍然不夠吸引力。未來A股在轉融通及全面做空機制形成後,加上本身的容量不斷擴大,是可能出現私有化案例的。


 

 

Q5:那麼「會計分期」這個假設的意思又是什麼?


 

歲寒:會計分期其實是持續經營假設的技術延伸,我們需要瞭解一個上市公司一段時間內的資產狀況和經營成果,那麼我們就必須人為的把企業的生產經營劃分區間,比如劃成一個月、一個季度、半年和一年。


 

A股把會計年度統一劃分成11號到1231號,但港股裡有不少公司的會計年終日期為331號,還有少量選擇其它月份的。我發現一些美國的上市公司,它們不但有很多以其它月份為年結點的,甚至有一些還不是在月末的最後一天。


 

上市公司的會計在結賬的時候,為了趕在稅務侷限定的時間之前報稅,以及為了按時披露報表,它們的收入和成本實際劃分日期並不是月末的31號,而很可能提前一週以上劃斷結賬時間。


 

那 麼,當我們人為的進行分期後,就必須相應的劃分不同期間的收入、成本,從而得出利潤。資產、負債和淨資產的計量也同樣會受到會計分期的影響,會計裡有個劃 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比如我們購買固定資產的支出,因為受益超過一年,我們會列入資產,但如果只是低值設備,我們往往直接列入當期的成本費 用,不在資產上反映。比如同樣是研發費用,金蝶會將部分研發投入計入資產,而用友則列入費用。金蝶、用友的做法都沒有問題,但對比的時候容易讓人誤解,以為金蝶比用友更賺錢。


 

上市公司為了平滑業績,可以人為的提前或延後收入,比如中國動向(HK3818)在上市前向渠道塞了大量的貨,而現在又從渠道大幅回購,這種提前確認收入的方法很容易讓人中招,但它又確實不算違法。


 

而 成本的歸集和分配方式,則更具技術性和隱蔽性。會計上個費用配比原則,意思是當期的收入要和當成的成本費用配比,但這個配比要怎樣才算合適呢?企業的生產 經營是連貫的,但會計卻要求將完工與未完工的產品的成本費用劃分開來,要求將本月的產品和次月的產品的成本及費用劃分開來,這些劃分的方式選擇有很大的人 為判定空間。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的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的報表,業績波動特別厲害,上市公司做出這種行為的動機很多,操作手法上一般都與收入的確定和成本的分配有關。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有了會計分期的假設,才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短期業績調節。預測短期業績的投資者,往往會因為報表與自己的預期不符而全盤否定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會計裡有個權責發生制原則,或者說是權責發生制假設,意思是會計必須以取得現金收入的權利和產生支付現金的責任來做為收入和成本費用確認的依據,這個權責發生制正是會計分期的衍生品,當然它也成為了調節利潤的源泉。


 

很 多企業把利潤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後卻出現成長性陷阱而發生財務危機甚至資金鏈斷裂並導致破產,這種例子在股市上經常看到,一些買成長股的朋友最後虧得很 慘。所以近年來,大家越來越關注現金流量表,儘管現金流也進行了會計分期,但因為它是以實際的收付記錄來做為製表依據,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現金流量表,來驗 證利潤表的質量,看看公司的利潤有沒有轉為真實的現金流入,以避免掉入成長的陷阱。


 

當然,也有反過來做的,比如大商股份SH6006942011年第4季度虧損0.4億,2012年一季度轉為盈利4,動態PE不足10倍,在百貨股裡一枝獨秀。而過去幾年,它的毛利率一直明顯偏低,所得稅率佔稅前利潤比例高60%我認為過去隱藏利潤和現在釋放利潤的行為,和大股東的利益訴求有關公司解釋收入不增長但利潤劇增是經營改善的那套理由毫無邏輯關聯。 


 

Q6:「貨幣計量」這個假設又怎麼理解呢?


 

歲寒:貨幣計量這個假設,意思是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用貨幣來進行準確計量。這個假設分成兩層含義,一是假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能用貨幣來準確度量,二是幣值一直能維持穩定。


 

我們看第一層含義,我先問一個問題,同樣是100億的賬面資產,為什麼茅台一年可以有40億的淨資產收益,而武鋼現在連1億都賺不到,它正準備轉行去養豬呢?我想,那是因為茅台有幾百年的釀造工藝智慧,中國有上千年的白酒文化的沉澱(當然近代的歷史對茅台的國酒地位影響很大),並且茅台還有特定的地理環境要求,別的地方和酒廠根本就無法複製出茅台來,這相當於茅台的資產裡隱藏了一筆巨大的無形的資產。而武鋼的產品就很容易被別人複製了,技術壁壘薄弱,它有的賬面資產可能還要打個折呢。所以,這說明了貨幣並不能準確計量經濟活動嘛。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現在的科網企業,很多公司一分錢利潤都還沒產生,也沒什麼有形資產,就只有人,但市場卻能給它們估值數億甚至更高,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利潤來源,根本就沒有記載在財務賬面上。因為創造價值的,並不是機器,也不是簡單的材料組合,不是交換,而是員工的思想和智慧,而這種智慧是無形的,很難用貨幣去準確度量,我們對比富士康和蘋果的利潤,就能感受到這種智慧的差別。


 

所以,簡單的去看一個股票PB的高低,是很難進行估值比較的。巴菲特早晚追隨他的恩師格雷厄姆撿煙蒂,關注點主要是PB,後來他和芒格一起,改為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其關注的焦點已經不在資產賬面價值上,而在於這些資產背後隱藏的護城河。


 

第二層含義,我統計了一下,過去20年,中國的貨幣平均每年貶值10%,有些年份通脹率超過20%,也有些年份是負數。所以,那些擁有很多早期的土地和房屋的企業,它的重估價值會比賬面價值高很多。而在通脹高峰期囤積存貨的企業,其實際變現價值則可能大幅縮水,比如有色金屬股波動就特別大。


 

在嚴重的通貨膨脹環境下,企業可以採用通貨膨脹會計,將資產調整成當前的重置價格,即不再堅持「貨幣計量」這一會計假設。


 

過 去兩年,那些以棉花、玉米等農產品為原材料的企業,以及那些金屬礦藏材料佔據成本大頭的企業,其業績就經歷了過山車。因為當材料價格變化很大時,會計如果 保持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變,其存貨的成本計量就會對利潤產生根本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與本期的生產經營卻沒有關係。如果上市公司想操縱利潤,這裡邊的空 間將非常大。所以,「貨幣計量」假設的侷限性很大。


 

 

Q7:既然會計建立在這麼多的假設之上,那投資者研究財報進行投資還有意義嗎?


歲 寒:上市公司確實有很多財報粉飾的問題,但我們應該做一些質的區分,有些公司只是會計政策激進了些,或者保守了些,這種行為只要是在準則允許的範圍內,就 不能說是作假。而另一些公司為了預算和考評,進行了短期的業績平滑,做一些暫時性的差異調節,這種行為確實不誠信,但長遠看總量和大趨勢沒有變化,大的方 面我們能基本確定。還有些公司作假是為了保殼,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垃圾股的性質判斷。當然,如果我們發現大股東有挪用甚至侵佔上市公司資產,那肯定就得完 全否決了,甚至還可以藉機做空它。所以,看財報能幫助我們規避風險,也能發現機會。


Q8:那麼投資者該怎麼判斷公司的基本面呢?


 

歲 寒:我們對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的判斷,其實只需要一個模糊的正確,所以,如果我們能對會計有一些基本的理解,縱向觀察企業多年,那麼就可以確定出公司的發 展趨勢。同時,我們應該瞭解企業的競爭力和行業格局,多做一些同行業的橫向對比,來判斷企業所處的行業地位。通過這種縱橫交叉,就能給公司的基本面一個正 確的定位。


 

會 計往往與會計人員的判斷有關,一個客觀的世界在每個人的眼中往往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同一個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解釋。而且人對於客觀世界的 主觀解釋往往還被情緒、壓力、經驗和背景文化所左右。同樣當我們看到同一份財務報表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解釋。要規避作假,就需要不停地積累知識和經驗, 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找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財務報表。


 

所以,要提高投資的確定性,我覺得還應該學習培養芒格所說的普世智慧,形成多學科的思維模型,學習包括會計在內的物理、數學、統計、經濟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學科,養成柵格思維、交叉驗證的習慣,多一些逆向思維,多從大股東的角度來思考,那樣我們就能避開絕大部分財報地雷和投資風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22

對企業常見的三種錯誤假設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wu2.html
企業研究一直是我的短板,因此近年來我顯然有意加大了這方面的力度。前不久我讀了馬修·奧爾森和德里克·貝弗有關企業研究的著作,受益匪淺。這兩位研究者挖掘了導致企業增長停滯的根源,為投資者研究企業持續增長的問題提供了一條思路。比如,在企業分析過程中,會經常遭遇一些分析的錯誤,這些錯誤很常見並且似是而非,稍不注意就會發生誤判。以下是三種重複出現的錯誤假設。

    第一種的錯誤假設,行業增長率就是公司增長率的一種極限。當公司在市場中處於壟斷地位,佔據較高的市場份額時,這種觀點可能尤為強烈。一些研究表明,公司 個體的增長率和行業整體增長率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但與此同時,保持高增長率的公司多數位於同樣高速增長的行業,例如衛生保健行業和高科技行業。麥肯錫公 司在對保持高增長率的大型企業進行研究後發現,一方面,要想營業收入在連續多年保持接近或超過10%的增長率,通常企業所處行業的增長率必須高於整體經濟 的增長率;另一方面,更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缺乏生機的大型市場內,企業依然可以通過關注增長較快的細分市場來獲得較高的增長率。馬 修·奧爾森和德里克·貝弗對增長戰略的研究也顯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通過對市場的分解,找到了眾多擁有高增長前景的機會。他們舉例美鋁公司通過對市場進行 重重細分,發現自己在過半的細分市場內市場份額不到10%,因而對市場和銷售戰略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和改變,從而在核心市場重新獲得了較高的增長率。

    第二種的錯誤假設,運營和商業模式阻礙了對核心市場的再投資。有 的公司認為自己不再增長而準備放棄核心業務,其原因在於認為需要提高運營能力,甚至重構全新的商業模式。而如何進一步提高當前的市場能力,這個問題卻讓人 望而卻步,因此管理層會採取一種「防禦式」的方法:放棄核心業務,轉而探尋目前看來那些更易於開發的新市場。要特別注意企業這種所謂的「防禦式」的方法, 因為這種探尋通常只會帶來令人失望的結果:企業意識到,當前的市場地位要比當初所設想的更容易被他人取代,而它當初更好的選擇就是不管會經受多少痛苦和困 難,都應該進行切實的商業模式調整和轉變,堅守核心市場。馬修·奧爾森和德里克·貝弗認為惠普公司就是一個「戰鬥到底」的例子,它學習借鑑了長期競爭對手的商業模式,以在個人電腦業務上重新獲得發展。這其中的寓意告訴我們,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可以改變,但卻不是其核心業務。過早放棄核心業務,冒險進入陌生的新領域尋找新的增長機會,是一項危險的戰略假設。

   三種的錯 誤假設,「現金牛」業務對再投資率的要求降低。這是一種容易出現的戰略假設:對成熟業務的再投資率應該保持平穩甚至下滑,這樣才有充足的現金流來開拓新的 增長機遇或提高收益率。遺憾的是,事實上通過對各時期增長停滯案例的分析,所謂的成熟的業務其實並不穩定,如果缺乏龐大且持續的再投資,它們極少能堅持較 長的時間。因為利潤豐厚的成熟業務通常就會存在激烈的競爭,而如果中斷對產品研發、資本投入和廣告宣傳等方面的投入,將現金挪為它用,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 造成持續多年的增長下滑。在這個方面,經理人要是按照波士頓矩陣的提 示來減少對「現金牛」業務,即核心業務的再投資,那麼將得不償失。基於此,一家企業對核心業務的再投資率(即對產品研發、資本投入和廣告宣傳的總投入佔營 業收入的比率)應該保持歷史水平或有所增加。錯誤的假設遠遠不止這三種,但這三種是最為常見的。儘管大量的研究和諮詢建議都擺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但管理 層依然傾向於逃避核心業務中的挑戰,而選擇其他看起來更容易利用的機會。這一點不可不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00

思考的碎片--12/11 假設條件下的預案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6sis.html

從酒鬼到茅台資本市場很是熱鬧。不寫點什麼也對不起這場遊戲。
事情的真偽其實不需要我多寫和多說什麼,畢竟不是專業人士也沒興趣參與這場遊戲。
我比較深的感觸是很多人面對所投資標的重大新聞後的思考模式,我懷疑大部分人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或者說大部分人還是屁股決定腦袋。鴕鳥式的否認或者攻擊性的辯論。@醫藥價值的一個貼很有價值。fact or opinion 這都搞不清楚 扯什麼蛋。

我問自己如果此時我持有酒鬼或者茅台的話我應該怎樣思考這個突入起來的塑化劑問題。

換句話說我持有的頭寸突然面對一個重要信息或者重大負面信息時,所遵循的思考路徑。

所以文章的開頭我寫了假設條件下的預案。

(以下的思考應該還不夠完整還需要不斷修正但是已經是我這幾天思考的成果)

當面對這樣一個信息的時候
第一步我覺得應該分辨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負面信息

我把信息大約歸類為四類

1. 宏觀

2.行業

3.個體

4.突發(帶有普遍性)


1.宏觀的
類似牛熊市
類似金融危機這樣的宏觀信息
包括加息之類的
和企業本身沒有太多直接聯繫的

2.行業的
類似三鹿 三聚氰胺 
如果跟蹤過這個case的話可以知道事情的開端應該是美國寵物發生腎結石導致的追溯。
大約一年過後發現結石寶寶然後。。。。
所以這是一個行業性的問題。

類似的還有寶潔的SKII 什麼鉻超標。那個就是鬧劇。

這裡重點應該是兩部分
A.動機
三鹿和三聚氰胺的關係很容易自勸其說,為了應付蛋白檢測擅自添加三聚氰胺 
所以很容易推斷出這是行業性問題不是單個企業
反之SKII的鉻超標有點奇怪,要超標也是汞超標比較符合邏輯。
汞的中毒VS 汞的天然美白作用
這都是基於常識的判斷。


B 行業性的影響是否對企業有重大影響
或者說這是否涉及基本面
食品企業的食品安全應該算基本面重大影響
這裡有一個細節是是否可規避或者替代

比如豬肉行業的瘦肉精問題
對雙匯的影響
難道我們都不吃肉?
按照我的常識判斷,所有的豬肉都是或多或少含有瘦肉精
so 我們不可避免的。。。
所以對雙匯的影響反而未必大
畢竟我可以選擇拒絕喝牛奶
但是我無法拒絕吃豬肉
那玩笑開大了

味千也是,我可以不吃拉麵我甚至可以不吃麵,但是我不可以不吃飯
總需要至少一樣主食。
所以大米的轉基因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我沒法檢測也沒法拒絕。


3.單個企業問題

塑化劑
是單獨一家酒廠的問題還是一個行業性問題?
其實答案每個人都自己有。

但是酒鬼問題暴露後,應該立刻分析這是否是單一企業問題還是整個行業問題。

911過後 美聯航chapter11
整個航空業都掛掉。
這就是行業問題不是單個企業問題。

比如05-06年hasbro的玩具油漆問題從現象上就是單一企業的問題。
後來加強檢查後股價就恢復鳥
難道美國會自己生產玩具,那就是一個笑話。
當然現在美國人開始生產mac那是自動化生產+能源價格VS人工差價之間的相互關係了
從TOC看在美國生產還更便宜。這就搞大了。

單一企業問題還有一個例子是
運通的倉單問題,這是一次性的單一企業問題。
所以出了問題給出了一個時間和價格窗口讓巴菲特買入
我相信當時巴菲特判斷這個公司是一次性的不影響實質的偶然災難所以值得買入(後面還要討論如何評估單一企業問題)

當然如果這是一個巴林式的災難那就沒的玩鳥。
例子很多不一一列舉

4.偶然性

最簡單例子是湯臣的湯君年過世,當時世貿好像還沒有開盤哈,當時浦東只聽說過湯君年沒人會知道世貿的許榮茂
但是一過世世道就變鳥!
看看後期股價走勢和現在的市值就知道這一去對公司的影響。

比如均瑤的老大。結果老婆改嫁司機nnd 一輩子為別人打工 17億好像。
還好他有個弟弟。

所以碰到負面信息先要分辨屬於那一個類型。然後在考慮對公司的影響

第二步其實更簡單

如果知道負面信息的屬性

那麼直接拉開資產負債表,或者拉開income statement
預估一下對兩張表甚至三張表的損失

你很容易會得到你的答案。

比如茅台那怕沒影響那麼廣告費支出一定會增加之類的。

銷量如果前期沒有隱藏那麼起碼當季一定多少有影響。這還涉及經銷商玩法。存貨是否在渠道中
這裡說來話長。

這招是從吉列老闆那裡學來。巴菲特面試他的時候他就是用這招應付的。哈

其實這也是我能想到最好的定量評估負面信息的方法。

這麼說來就是先定性後定量哈

最後說幾句
在投資一個標的的過程中是否應該在預設條件下做一些預案?我覺得有必要。
雖然會是比較粗線條但是畢竟比臨時的手忙腳亂好。

單就茅台的問題,是否影響到income statement
我想無論是否含有塑化劑,問下經銷商銷量 問下現在的用戶和潛在的用戶他們的感受 遠比網路上無聊的對罵有價值。
已知的信息是單就零售和批發價來說已經體現了供求關係。畢竟茅台的價格在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893

朗廷酒店(1270)分派預測之假設

(按: 筆者現持有1手該信託。)

上一篇,筆者已談及分派的各個細則,現在根據招股書提供的一些假設,以用來計算未來5年的分派,即2013年至2017年的分派。

(1) 總分派計算:
筆者對這個商業信託作出以下假設:
1. 租金收入:
根據招股書提供的假設,出租率和房租增長的假設如下:


我們假設收入增長是以上的一半,2013年為5.215%,2014年後為7.235%,2015年是2.705%,以後是2.5%。

2. 營業毛利率
根據招股書資料,以商業信託定義毛利水平如下:


可以看到,近年毛利率以超過1%速度上升,至2012年為45.81%,我們假設2013年為47%、2013年及2014年每年增0.5%
,2015年以後沒有增加。

作出以下假設後,這就作為以下分派紀錄。



(2) 每單位分派計算
(1) 關於這商業信託,我們作出以下假設:
1. 以大股東沒有放棄單位、管理費不折股及每年分派90%計算
2. 以大股東沒有放棄單位、管理費不折股及於2013年至2015年分派100%股息及2016年後分派90%計算
3. 以大股東沒有放棄單位、管理費不折股及每年分派100%計算
4. 以大股東放棄單位、管理費不折股每年分派90%計算
5. 以大股東放棄單位、管理費不折股及於2013年至2015年分派100%股息及2016年後分派90%計算
6. 以大股東放棄單位、管理費不折股及每年分派100%計算
7. 以大股東沒有放棄單位、管理費以4元折股及每年分派90%計算
8. 以大股東沒有放棄單位、管理費以4元折股及於2013年至2015年分派100%股息及2016年後分派90%計算,此為信託招股書上的「計入分派放棄影響前分派」假設
9. 以大股東沒有放棄單位、管理費以4元折股及每年分派100%計算
10. 以大股東放棄單位、管理費以4元折股不折股每年分派90%計算
11. 以大股東放棄單位、管理費以4元折股及於2013年至2015年分派100%股息及2016年後分派90%計算,此為信託招股書上的「計入分派放棄影響後分派」假設
12. 以大股東放棄單位、管理費以4元折股及每年分派100%計算

(2) 在各假設下,總分派如下:


(3) 在各假設下,分派單位數字如下:



(4) 每單位分派:
1. 各單位分派如下



2.以收入價4.05元計算,息率如下:


可以看見在較保守假設下,在不計放棄分派下,尚算達到,但如果計及,是達不到招股書預期數字的,但年化派息率約7.5%已是不錯了。

3. 各項假設效果增加較基本分派增加如下:


4. 各項假設效果增加較基本分派比率增加如下:


5. 各項假設效果增加較招股書假設分派增加如下:


6.各項假設效果增加較基本預計分派增加息率如下:


(5)合計單位分派:
1. 各單位分派如下



2.各項假設效果增加較基本分派累計增加如下:



3.各項假設效果增加較招股書合計分派增加如下:



4.各項假設效果增加較基本累計分派比率增加如下:


(3) 敏感度分析
1. 如經營收入增加或減少1億至5億,對分派變化如下:


2. 如利率變化0.25%至5%,,對分派變化如下:


這篇已談及了分派的情況,下一篇我們又談談富豪產業信託在收購之後的變化,最後一篇就是比較兩者的分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044

假設見底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524198

身處政治市,我們不難感受到投資者的悲觀情緒,但我們亦不難發現,港股市場上有資金不受影響,繼續執行既定買貨行動。雖然不少人解釋市場上有維穩資金,但我更相信醒目資金的行動,大家不妨找找那些圖表上沒有今次政治市痕跡的股票,就應該明白我所指。

103日,港股先大跌後反彈,很大可能是本輪跌浪的轉向點(turnaround point);當然,要最終確認,還需一次考驗,而在此之前入市,需負一定程度風險,但潛在回報也將較高。因此,要安全還是要提升回報,投資者要自我評估。

假設103日是見底日,我們挑選見底信號最明顯的股票作對象,因此,以當天平均價加註香港交易所(388)。如果103日是短期見底日,未來數天的反彈,會是我們的買貨日,而非撤離日。

交易日3 Oct, 14

香港交易所 (388) $166.2 買入 200股 金額$33,240.00

記錄日3 October, 2014

Picture 

06年結表現:1,303,790.51 (+30.38%)

07年結表現:2,567,365.85 (+96.92%)

08年結表現:1,923,970.04 (-25.06%)

09年結表現:3,428,667.89 (+78.21%)

10年結表現:3,387327.89 (-1.21%)

11年結表現:2,723,979.89 (-19.58%)

13816日表現:2,838,039.89 (+4.19%)

14826日表現:3,432,179.89 (+20.93%)

14103日表現:3,466,032.89 (+0.99%)

相關舊文:自走我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27

會計假設與參照坐標 歲寒知松柏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vif3.html

邏輯推理的方式,無論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最終都來自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法,因為所謂的一般其實放大時空後也只是特殊規律的總結,而歸納是不完全的,或者說是有假設的。

打個比方,說人都會死,這是一般還是特殊呢?在人類上百萬年的歷史上這是一般規律,但未來科技是可能讓人永生的,所以過去百萬年的歷史可能又會是特殊。很多所謂的科學,往往也都只是階段性的正確。

會計學有4大假設,若加上權責發生制原則就是5大假設。會計理論如同所有的社會科學一樣建立在假設之上,對待現實中的問題,我想一方面應該與時俱進完善修改會計理論,另一方面使用者自身不能刻舟求劍,除了掌握假設內的理論,也要明白假設外的。

就好像初級中級會計資格和註冊會計師的考試內容有區別一樣,前者考的是企業的常規業務,後者的一些內容是很多會計人員工作10年甚至一輩子都碰不到一次的業務。這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多年從業經驗的老會計比應屆畢業生甚至是非會計專業的人更難通過註冊會計師的考試。

我們要評價一個事物的是非好壞,關鍵是自己得有一個正確的參照坐標體系。無論是經驗的積累還是書本上的學習,都是對參照坐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如何讓自己的參照坐標體系盡量客觀和接近事實的真相,是我們學習、實踐、總結和反思提高的目的。

比如我們做股票,一筆交易的達成源於金額正好相等但方向完全相反的判斷。買賣雙方在同一個時刻面對同樣的公開信息,之所以會做出相反的操作,原因就是各自建立的參照體系不同。

具體到財務分析,我想縱軸可以當成是企業包括管理者的發展歷史和未來趨勢,橫軸可以當成是同行、潛在競爭者、替代品和上下遊甚至是整個宏觀經濟的格局。兩條軸拉得越長,分析標的物的定位相對就越接近真相。

順便說一句,有些人認為財務分析沒有用,很多人認為財報只能證偽不能證實,這可能像和尚參禪看山看水一樣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91

所有你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 | 一周思想精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0/161303.shtml

所有你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 | 一周思想精選
i黑馬 i黑馬

所有你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 | 一周思想精選

在浩瀚的信息大潮中保持冷靜,尋求思想的燈塔就顯得尤為重要。

思想是行動的基礎,它把青年拉向一方面去,而生活和利益的實際要求把他們拉向另一方面去,在大多數情況下,生活總是占上風的,於是,大多數受教育的青年人經過了一段熱烈的青春迷戀時期之後,就走上了已經踏平的道路,而且漸漸走得習慣了。——柯羅連科

據《創業家&i黑馬》編輯部365天的監控分析,整個創業圈、投資圈、互聯網圈每周至少產生28000+條內容,但創業者的時間只有24小時,在浩瀚的信息大潮中保持冷靜,尋求思想的燈塔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今日起,創業家每周日會推出《一周思想精選》,供君遣思,此文值得細品。

一、所有你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

@王川:今天馬斯克在講重複他以前提過的人機合體的概念。人靠打字或者說話,每秒輸出的數據速率不到幾十個比特。如果人腦和電腦可以直接連接,把每秒輸入和輸出的數據速率提高到幾億個,幾萬億個比特。那麽可能未來的一個小孩,訓練幾個小時,就可以把世界所有都書讀完,其思想的成熟度豐富度,就會遠超歷史上任何大科學家和思想家的總和。這可能徹底顛覆人類的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向。所有以前你的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了。這個在技術上的實現,也許十到二十年就可以達到。這也是為什麽,現在大部分人做的大部分事,回頭看,完全是浪費時間。

二、進化和揚棄

@孫陶然:我們經常講顛覆,一個新興的廠商,顛覆了一個傳統的老牌帝國。但是這個時候,如果這個顛覆者本身就含著原來領先者的資本,豈不是相當於沒有被顛覆?一個君王被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後代所顛覆,總比被與自己無關的人所顛覆強,而且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不是顛覆,而是進化和揚棄。

三、山寨機促進了手機的進化

@王煜全:事實上,中國人的智慧在山寨手機上時有閃現——普遍研發能力不強的手機制造商基於現有的條件,做出了各式各樣的革新;山寨機的運營非常靈活,從懂市場、懂營銷的一方提出概念、拉到資金,到投入生產、推銷完畢,用時短,協作周密。由此可見,山寨機是市場導向,並且基於現有條件進行創新,又能靈活地運營,很符合進化論的觀點。可以說,山寨機促進了手機的進化,這是中國人的貢獻。

四、個性、沖突、競爭讓中國沸騰

@俞敏洪:沒有中國企業家的中國,將是一個乏味和貧窮的中國;沒有不同個性的企業家的中國,將是商場上一潭死水的中國;沒有不同商業模式和激烈競爭的商業世界,將沒有今天熱火朝天的中國活力。企業的發展和競爭、企業家之間的沖突和合作,是中國社會活力和繁榮的重要源泉,是一把把火種,讓中國社會不斷燃燒和沸騰。

五、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羅振宇:現代社會是一個複雜的協作體。“複雜”,不僅是指多樣化,而且是指你不知道哪部分是有害的。表面上看每一個參與協作的部分,都是為了整體利益才存在的。實際上,每一個參與協作的部分,都是在爭取自身膨脹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可以再次理解“奧卡姆剃刀原理”的真諦——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六、盡量不要浪費時間去改造人

@脫不花:威廉姆斯把人分成兩類:願生者和再生者。原生者始終處於舒適區,決不偏離軌道。再生者則相反。這兩種心理結構基本上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定型了,除非之後經歷巨大沖擊才有可能突變。所以盡量不要浪費時間去改造人,而是更精準的識別和發現人。

七、免費的方式創造新的價值鏈

@徐磊:過去的簡單付費模型之所以被打破,有一個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產業鏈條里有人可以通過免費的方式,創造新的價值鏈。在實現自身價值訴求的同時,對傳統競爭者實施了降維攻擊。價格手段在市場經濟里總是有效的。為什麽也有很多案例通過價格手段失效了呢?是因為新的價值鏈並不存在的情況下就放棄利潤,那當然是自尋死路。

八、強者恒強,弱者恒弱

@張向東:不平等不僅是自然的和先天的,而且還隨著文明的複雜化而增長。遺傳上的不平等導致了社會與人為的不平等;所有的發明或發現都是由傑出的個體所為,結果造成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更有甚於以往。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功能更加專業化,使能力產生差別,使得個人對於群體有著不同的價值。如果我們能徹底地了解身邊的人,那我們只需要選擇30%的人,並將其才能聯合起來,就足以與其余人的能力之和相等。生命與歷史正是這樣做的,帶著傲慢的不公,這公,這不由得使人想起加爾文的上帝。

九、投行將被人工智能改造

@王冉:我去年年底在公司年會上說,如果五年後我們有30%的員工是IT人員,我將不會感到驚訝。傳統的“分析師-經理-副總裁-執行董事-合夥人”或者與之類似的層級設置和相應層級的人員比例安排是國際大行在工業時代基於那個時代的教育體制和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逐漸形成的一套機制,它在未來一定會發生改變,並且這種改變的速度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傳統的投行業務流程中有太多可以被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改造和優化的地方,還有一些可以直接被省略。未來的投行會是少數一些“造雨者”加一大票工程師和程序員嗎?

十、定義自己身處其間的分寸

@吳聲:如同五年前小米的癡心絕對,每一次絕望的生死穿越,其實都是新時代的先聲。從未來看待今天的每一個現象級,我們需要定義的是自己身處其間的分寸。是否恍然大悟,取決於我們互聯網能力的無微不至和身段輕盈。手機、汽車、手表、智能家居,莫不如此。

十一、企業是一個連接器

@廖建文:我們會發現:在智能商業時代,企業越來越不像是固守在某一行業中的固定玩家,而是一個連接器——連接許多不同行業的資源與數據。這種連接不再是過去簡單流量的轉換,而是基於數據智能基礎上產品與服務的組合,從而更加精準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十二、VC和天使關註的是創業者的電梯推介

@天使投資唐:上周與國內VC吃飯,他說有個項目找了MBA做 PPT,我說從來沒聽說過有任何成功(IPO 或被並購)的項目是因為當初融資的時候做好了商業計劃書或PPT。早期項目是不可能有好的PPT或商業計劃書!VC和天使關註的是創業者的#電梯推介#(包括激情等直覺或非常主觀的因素),價值投資者更重視的是項目和創始人在行業內的口碑、產品技術含量和壁壘、用戶和財務數據、和產業前景等……建議花少點時間包裝,花多點心思實幹。垃圾項目如何包裝還是垃圾,零收入的項目如何包裝還是零!

思想 一周思想 互聯網大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55

郑南雁:我总是假设自己是错误的

1 : GS(14)@2011-02-13 13:23:52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14/2MMDAwMDIxOTc2MA.html
       “你有没有特别有挑战性的项目,给我来做做?”郑南雁问沈南鹏。沈南鹏笑了——显然7天连锁酒店(SVN,下称“7天”)的成功,对于眼前这个身高一米八、个头健壮,一点不像广东人的广东人来说太容易了,他需要更大的挑战。
广州长大的郑南雁受潮汕文化影响不多,我们甚至在他身上看不到潮汕文化的影子,但潮汕文化或许已经深植于郑南雁的内心,虽不见其形,却影响其心。
IT软件写手出身的他,告别携程副总裁的位置后,于2005年拉起一支毫无酒店业经验的队伍,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创办了7天连锁酒店。这一年,他37岁。3年后,当郑南雁刚满不惑之年,7天已跻身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一线阵营,比肩如家、锦江之星等先起跑者。
如今,站在位于广州客村立交附近的7天总部办公室窗口,郑南雁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宝贝女儿快两岁了。与很多创业者经常加班加点、疲于奔命,严重影响生活不同,他大都按时上下班,在他看来,“创业就是一种生活体验”。
郑南雁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松地掌舵7天,其管理架构与管理思路是核心,IT系统只是实现手段,而这个核心就是他假设自己和7天的管理团队总是错误的,放权让店长经营,而IT系统则保证了游戏规则不变形。
这个曾经的程序员一直保持着技术工程师的本色——简单、纯真、感性。看《断背山》的时候,郑南雁被感动得差点落泪。而父亲因延误手术时机去世,则成为了他心头永远的痛。在采访中,郑南雁反复提到这个伤痛的记忆,对于他来说,事业再成功,也无法代替浓浓的亲情。
现在,郑南雁准备在7天这个平台上开始新的尝试。
虚实渠道开拓新商机
《21世纪》:如家官网最新公布的店面总数是778家,其中, 2010年新增162家店;7天截至2010年底共有568家开业店,与2009年比,新开231家,2010年,7天扩张的速度是行业最快的。为什么要采取这种追、赶、超的策略?
郑南雁: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特点决定了发展策略以“快”为主,这是中长期回报最高的策略。7天是后来者,成立后必然要追赶,因此,7天开新店的速度一直比较快。但是2009年,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资金局限,新开店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2010年是7天上市后的第一个年头,我们的资金充裕起来,开新店的速度就快了。此外,2010年7天的人力资源(主要是店长)也进入良性循环。
星级酒店有土地增值等其他收益,经济型酒店一般只有房租收益,因此更接近于消费品产业。如果将经济型酒店看作一个消费品行业,目前前几大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只占市场整体份额的7%—8%,整体份额还非常少,那么,抢占市场就成了当下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必然。不但7天,如家也是这种“快”的发展策略。
《21世纪》:你们计划什么时候赶上甚至超越如家?
郑南雁:希望2012年在店面总数上超越如家。从规模上看,最初7天与如家的差距是3年,按照现在的开店速度,两者的差距只剩下一年了。我们拿如家作为目标,是因为企业内部一定要有个假想敌。按直营店的规模看,如家在全球排第五,当然,我们希望未来7天成为这个行业的霸主。
国内经济型酒店市场空间和潜力还很大,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做最熟悉的事情,而去介入陌生市场(指中高端酒店业务)?我们认为,单一品牌、加速开店是更好的选择,至少三到五年内这个选择更好。
《21世纪》:电子商务和会员制一直是7天模式的重中之重,未来你们会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哪些战略?
郑南雁:截止到2010年9月,7天的注册会员已经超过1400万,7天有虚实两个渠道,虚拟渠道就是会员体系,实的渠道就是店面。我们近来在摸索利用上述渠道开拓新的商业机会。这将成为今明两年的重点。
未来,7天将不仅仅是经济型酒店。这或许与我们都是IT从业者有关——IT公司一般刚开始是通过花钱换流量,最终才能赚大钱。7天现在则是在用赚钱的模式快速开店、积累会员,最终打造另一个重要渠道。
自我否认、充分放权
《21世纪》:如何运用创新的管理机制确保快速扩张是良性的,而不是单纯的数量增长?
郑南雁:连锁模式最重要的是正确复制。简单是复制正确的前提,否则无法打造一个长期企业。我们的规模不断壮大,管理系统就不断复杂,但操作端系统却在不断简化。比如,PMS(7天自己研发的经济连锁酒店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到了第五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普通员工需要接受3天的培训还无法完全掌握,而第五代系统则只需要半天左右就可以掌握了。如果每年开300个店,每个新员工都需要3天培训,单单这项工作就非常繁重。
       在我们的管理架构下,单店有更多的自主权,总部的行政管理相对较弱,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IT系统进行监管。再比如,我们有“店长创业计划”,四星以上的店长都可以参与投资;而对于普通的店长,会有一个利润指标,超过部分店长可以拿走相当高的比例。从这个角度看,IT系统、会员体系、分配机制等管理模块是快速扩张的重要基础,保证了扩张的良性化。
《21世纪》:实行充分放权、相信一线的管理模式的前提是什么?
郑南雁:中国各地市场差异很大,经营方式、客源都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连锁经营困难很大。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做中餐很难进行大规模跨区域连锁。因此,我们要求单店有更强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除了品牌、考核体系等统一外,我们不搞统一的经营模式,管理更平面化,给店长更多自主经营的能力,而不是总部直接指挥一线。
这种管理模式的前提假设是——总部是错误的,领导(包括我本人在内)是错误的,一线可能是正确的。在我们看来,商业本身就是个试错游戏,谁也不能说自己是绝对正确的,正确都是暂时的,只有尝试过才知道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
《21世纪》:如家到一个新的城市后,一般先开直营店,再找加盟店,你们为什么相反?
郑南雁:再好的市场分析,也不如直接尝试准确。因此,我们都是先开管理店(加盟店),加盟店的投资人一般都是熟悉当地市场的当地人,再结合7天的高效运转系统,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比较成功。
《21世纪》:但这种做法显然将风险转嫁到了加盟商身上……
郑南雁:这种运作方式其实能更好地规避风险,是以我们的管理假设为前提的——7天总是假设自己是错的。要知道,这些加盟商大都是用打拼多年积攒的所有身家来投资的,他们都有着很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商业触觉。因此,加盟商在当地找的物业位置往往是最好、风险最小的,这样的合作可以达到双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