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勞合社CEO:在華收獲“黃金一年” 期待與保交所合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107.html

在陸家嘴論壇期間開業的上海保交所從籌備開始就經常被外界稱為“中國版”勞合社,然而國際市場上大名鼎鼎的“原版”英國勞合社在中國卻並非家喻戶曉。它的業務模式有何特殊之處?近幾年的發展情況又如何?

近日,勞合社首席執行官英格·碧爾(Inga Beale)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事實上,2015年勞合社在中國市場上收獲了“黃金一年”,未來,中國“一帶一路”、城鎮化戰略等帶來的風險敞口催生了巨大的機會。而對於剛剛開業的上海保交所,她也期待與之展開更多合作。

在華收獲“黃金一年”

早在2007年,勞合社就已經以再保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2010年業務擴展至直保業務,而去年,伴隨著中國保險業的“一枝獨秀”,勞合社在中國市場也收獲了“黃金一年”。

據英格·碧爾介紹,2015年,勞合社中國實現了8億元保費收入,在前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同時,北京分公司獲批成立。目前中再集團已經在勞合社成立了辛迪加,太平保險集團也與勞合社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只有4個辛迪加,現在我們擁有30個辛迪加。雖然目前我們的保費規模還不算大,但我對我們所取得的這些成績和進展還是非常滿意的。”英格·碧爾稱。

最近幾個月,又先後有中天、環亞、昆侖、太平再顧問4家中國保險經紀公司加入了勞合社的註冊經紀人,可在倫敦勞合社市場上直接開展業務。

“要成為勞合社的註冊經紀人,需要跟我們旗下的辛迪加有業務往來,同時要考量其從事的風險類型、專業能力、未來計劃,及其業務戰略能為勞合社的增長和其中的辛迪加們帶來怎樣的業務和發展。”英格·碧爾表示。

顯然,對於勞合社來說,中國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和發展潛力的市場。

英格·碧爾非常看好中國特殊保險與再保險市場的發展前景。“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發展將為中國保險公司開拓國際市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擁有全球專業能力的再保險公司帶來更多業務機會。”同時,她認為,巨災的保險與再保業務中有太多的敞口和風險;而城鎮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同一個地方,這同樣會對市場帶來許多新的變化,使得風險進一步集聚和增加,這些都帶給專註於特殊風險的勞合社更多的機會。

“中國保險公司所購買的再保業務,相比其他國家遠低得多。美國的投保份額是中國的三倍,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投保份額比中國多50%。在這樣的市場潛力下,我們預計今年勞合社中國的保費收入增長也會有去年類似的成績。不管是直保還是再保業務都會越來越多。” 英格·碧爾表示。

而在上海,被稱為“中國版”勞合社的上海保交所在剛剛閉幕的陸家嘴論壇上正式開業,而英格·碧爾也作為唯一的外資嘉賓應邀見證了上海保交所的正式誕生。

跟上海保交所提供交易場所等角色類似,擁有超過300年歷史的勞合社也並非是一家保險公司,而是一個保險交易市場。每天,超過50家頂級保險公司、200多家勞合社的註冊經紀人及4000多名本地的承保代理人在這個市場中開展業務。勞合社本身並不承擔承保業務和風險,而是由其組成元素——“辛迪加”來承保風險。這些辛迪加由勞合社的一家或多家成員組成,通過保險經紀人或者承保代理人來進行承保。

而上海保交所借鑒了勞合社的平臺模式,搭建包括國際再保險、特種風險分散在內的“3+1”平臺。英格·碧爾表示,將眾多保險公司集合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上,有助於形成一種“集群效應”,吸引專業人才,優化資源配置,在既競爭又合作的態勢下,更多高層次的創新的理念和產品將會不斷湧現。這也正是勞合社這種市場模式的特殊價值所在。但對於上海保交所,由於詳細的業務模式和規則還未發布,勞合社希望進一步了解保交所的具體業務模式和政策,期待雙方未來開展更多合作。

不希望英國退歐

盡管在中國業務走勢明顯加速,但是整體而言,勞合社去年遭遇了綜合成本率的上升及利潤的下降。勞合社財務數據顯示,其2015年綜合成本率從2014年的88.4%上升至90%,稅前利潤則從2014年的30億英鎊下降30%至2015年的21億英鎊。

“事實上,去年我們遭遇了‘雙重打擊’,一方面是保費價格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則是低利率造成的投資回報減少。可見,我們所處的環境目前是充滿挑戰的。”英格·碧爾稱。

不過,她強調,2015年勞合社的整體資本回報為9.1%,雖然相較前一年14.1%的回報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很不錯”。“但這個現象也是對未來的一個警示信號,我們的回報可能會從兩位數進入一位數的時代。中國現在有新常態,這個也可以說是我們保險行業的新常態。”

比起去年業績上的挑戰,似乎英格·碧爾更擔心即將到來的關於英國是否退歐的全民選舉,因為勞合社正位於英國倫敦。

“我們當然不希望出現英國離開的情況。”英格·碧爾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

由於勞合社從性質上來說是市場的結構,因此無法像公司制企業可以在歐盟各國通過設立子公司的形式進入。

“英國成為歐盟的成員國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好處,讓勞合社可以從倫敦開展業務,進入27個歐盟國家的市場,和他們有交易的權利,且和在英國做交易的權利一致。我們當然不希望這一便利性消失。”

英格·碧爾表示,如果最終英國退歐,可能勞合社需要單個地跟歐盟的27個國家重新協商合作協議。“我們認為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是沒問題的,只是這需要時間。曾有人用了4年時間才與某個國家達成協議,不知道現在需要多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82

上海保交所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試運行 首批產品上線

   千呼萬呼始終出來,備受關註的上海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保交所”)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

11月10日,上海保交所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首批產品順利上線。這不僅標誌著該平臺業務系統開始試運營,而且也標誌著上海保交所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首批用戶入駐 首發保險資管產品

據悉,平臺首批用戶包括壽險公司、產險公司、養老保險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20余家。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首批在平臺發行產品的產品管理人。

本次試點首發了長江養老-太平洋壽險保單貸款資產支持計劃、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濱江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債權投資計劃共2只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發行註冊總規模78.8億元,首期合計發行及登記規模16億元。這兩只產品分別是業內第一單循環購買保單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和第一單以PPP項目為底層資產的債權投資計劃產品。

同時陽光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及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參與了首批產品份額試點登記,包含一只債權計劃產品及一只組合資管產品。

 

力爭明年初正式上線運行

2015年11月,國務院批準同意設立上海保險交易所,定位於保險行業重要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平臺。2016年6月12日,國內首家保險交易所——上海保交所正式揭牌。

該平臺致力於為保險資管行業建設規範化、創新型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為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登記、交易、資金結算和信息披露等提供專業服務和技術支持,該平臺不僅面向業內機構,其它金融同業及一般法人機構等合格投資人均可在平臺上參與投資,在增強產品流動性,提高行業投融資效率的同時,為監管機構測量和防範風險提供重要的輔助和支持。

上海保交所相關人士表示,平臺目前系統功能穩定,能夠滿足業內機構的業務需求,並且具備較強的拓展性,基本具備上線運行條件。為盡快體現服務於保險主業的宗旨,同時為監管機構提供重要的市場數據支持,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將爭取明年初正式投入運行。

據介紹,上海保交所將建設四大業務平臺,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是其中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181

上海保交所董事長:形成穩定運營模式至少需3-5年

作為國內首家保險交易所,上海保交所從籌建至正式開業均被市場投以關註的目光。雖然其資產登記交易平臺首批產品已於本月中旬順利上線,但上海保交所董事長曾於瑾在近日召開的首屆全球互聯網保險創新論壇上仍謹慎表示,保交所要形成穩定運行的模式,至少也要3-5年的時間。

他表示,依托保險業建立交易所,把信息技術與保險生產組織方式變革相結合的模式,在國際上也屬於新生事物。在這個領域,上海保交所與世界發達國家幾乎在同一起跑線,意義重大。但是,保險交易所模式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只有在實踐中探索,尤其是盈利模式的形成,更需要實踐的積累。

“以車險信息平臺為例,平臺整合各省平臺,用了大約一到兩年的時間,但之前,各省市平臺,用了大約七、八年時間。即便是傳統的交易所,比如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其研發的引領性模式,也都需要長時間的探索。保交所要形成穩定運行的模式,至少也要3-5年的時間。”曾於瑾稱。

《第一財經日報》曾獨家報道,上海保交所初期由91家發起人股東認繳22.35億元股本設立,將搭建保險登記交易、再保險登記交易、保險資管產品登記交易以及保險衍生品四大平臺,逐步形成價格發現、交易融資、信息服務、技術支持、產品創新、自律監管六大功能。

而自從6月陸家嘴論壇期間開業之後“沈寂”五個月,本月中旬上海保交所宣布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首批產品——“長江養老-太平洋壽險保單貸款資產支持計劃”及“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濱江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債權投資計劃”於11月10日順利上線。

金融科技讓數據共享成為可能

即使進入“成熟期”還需經驗積累,但是曾於瑾也稱,上海保交所創新發展面臨新時代的場景,金融科技的發展即其中一個重要的場景。

“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人工智能、支付清算,以及近期比較熱門的區塊鏈技術。通過這些新工具,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實現保險風險和數據交易,可以通過改變保險業態,讓行業和百姓有更多獲得感。上海保交所正是金融科技日新月異的場景下的新版勞合社,是勞合社、交易所、金融科技以及保險市場的集成創新,本身就是金融科技型交易所,擔負著推動保險交易現代化的重任,所以值得大家期待。”曾於瑾說。

在他看來,保險交易是整個保險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樞紐,也是保險業與其他行業鏈接的通道。因此,實現保險交易現代化,是加快建設現代保險服務業的關鍵環節。

而進行保險風險交易的基礎是數據共享。“只有實現數據共享之後,保險公司才能比較精準地對各類風險進行識別,科學合理地對風險進行定價。只有精準定價,才能實現產品供需平衡。此外,保險數據與上下遊產業鏈的數據共享也十分關鍵,比如打通保險業和養老、醫療、健康等行業的數據通道,可以大大提高產品設計和定價的準確性。所以,要解決保險問題,特別是保險保障產品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就是要實現保險數據的共享。”

曾於瑾表示,在傳統模式下,一方面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數據難以共享,即便有強烈的共享意願,但由於數據交換的成本較高,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既沒有共享數據的通路,也沒有內在驅動力,導致保險公司無法根據大數據定價或設計產品。

他表示:“保險姓保在實踐中最大的挑戰在於保險潛在需求巨大與產品開發成本過高之間的矛盾。普惠保險需求點眾多,但真正開發出來的少之又少。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讓消費者、保險公司以及其他行業之間的數據共享成為一種輕松自然的事情,保險公司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獲取海量真實數據,把各類風險科學分散,更好地實現保險的經濟補償、社會管理和資金融通等三大功能。這一現代化的互聯互通平臺,就是保交所所承載的核心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207

巨災險一站式服務破局 地震巨災共同體牽手上海保交所

隨著湖南長沙李女士點擊鼠標,由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下稱“地震巨災共同體”)承保的保險產品,首次通過上海保交所成功交易。李女士購買的保額10萬元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成為上海保交所電子保單第一單。一張電子保單背後蘊含著豐富內涵:地震巨災保險平臺系統首次上線試運行、首款保險產品正式集中出單、首批保險賬戶開立運行及支付和清結算系統首次投入使用……

12月26日,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運營平臺在上海保交所正式上線運行,為地震巨災共同體提供承保理賠交易結算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經過半年的籌備,上海保交所力推服務共同體的巨災保險平臺系統上線。與此同時,保交所的統一賬戶系統、支付系統、清結算系統和資金劃撥系統同步投入使用,賬戶和支付結算後臺數據也同步生成。

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都是一道難題。我國地緣廣闊、地理環境多元化、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地區災害和城鄉居民住宅的差異性大,加上民眾保險意識不強,制度建設難上加難。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我國就明確提出要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但實際推進過程中遇到較多困難。

近年,巨災保險終迎破題。2014年的“新國十條”明確提出要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並擬以居民住宅地震保險作為巨災保險制度的突破口。2015年4月,地震巨災共同體成立。2016年5月12日,中國保監會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標誌著制度建設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隨著地震巨災共同體的成立,建立統一的管理服務綜合平臺成為必然。6月12日,定位保險行業基礎設施與綜合平臺的上海保交所成立,在巨災保險方面開始探索“共同體+保交所”模式。

上海保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住宅地震巨災保險運營平臺建成後,地震巨災保險的保單將統一由該平臺出單。而隨著保交所服務功能逐步搭建和完善,將支持更多普惠保險產品上線,通過提供更多功能以改善保險市場的效率。

據了解,上海保交所於今年6月正式揭牌,是國內首家保險交易所。按照有關規劃,上海保交所將搭建保險登記交易、再保險登記交易、保險資管產品登記交易以及保險衍生品四大平臺。

11月10日,上海保交所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首批產品順利上線。據悉,平臺首批用戶包括壽險公司、產險公司、養老保險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20余家,並試點首發了長江養老-太平洋壽險保單貸款資產支持計劃、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濱江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債權投資計劃共2只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發行註冊總規模78.8億元,首期合計發行及登記規模16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521

保險區塊鏈加速落地 保交所“聯盟鏈”通過技術驗證

利用信息不對稱騙保、篡改原始病例虛假理賠、投保人客戶信息流失被盜賣、保險賠償金被冒領等,困擾著金融保險行業長期健康發展,而“區塊鏈”技術也因此進入了保險業的視野,業內機構已經紛紛開始在“區塊鏈”方面進行布局或探索。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海保交所了解到,3月28日,上海保交所聯合9家保險機構成功通過區塊鏈數據交易技術驗證,從功能、性能、安全、運維四個維度驗證了區塊鏈在保險征信方面運用的可行性,借助區塊鏈安全性、可追溯、不可篡改等優勢,致力於解決保險業在征信方面長期存在的痛點、難點。

保交所+區塊鏈

據了解,上海保交所共邀請陸家嘴國泰人壽、北大方正人壽、友邦人壽、中國大地財險、民生人壽、史帶財險、太平人壽、太平財險、陽光人壽9家保險機構參加本次區塊鏈數據交易技術驗證,搭建10個節點,組成了小型聯盟鏈。其中,各家保險機構分別作為交易及驗證節點,保交所作為管理節點。

在驗證過程中,保交所選取了3套主流區塊鏈底層框架,並著重對性能和安全兩方面進行了定性定量的測試。其中1套區塊鏈方案在保交所雲平臺的處理能力可達每秒300次交易(300TPS),基本滿足了商用化系統對於性能的要求;在安全方面,通過數據存儲加密、數據傳輸加密和許可型授權的區塊鏈方案,確保了商業交易中對數據安全性的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技術驗證的成功,標誌著區塊鏈技術在保險業的實踐運用邁出重要一步,奠定了保險數據共享、數據交換、數據安全的技術基礎,探索出智能化、自動化、便捷化保險交易的新路子,有利於大幅度降低保險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保險交易效率。

據上海保交所信息技術部門負責人介紹,該區塊鏈系統將作為下一步研發的起點,用以支撐未來的保險商業化平臺,系統采用雲部署的方式,初步實現了節點監控的功能,整體上能夠實現聯盟鏈節點及智能合約權限的全程一體化和可視化配置。目前該區塊鏈系統可滿足低頻商業交易的要求,下一步保交所將繼續探索區塊鏈技術支持中高頻商業交易的可行性。

“在保交所未來各個平臺架構中,區塊鏈還會大有可為。”專家表示,上海保交所計劃利用區塊鏈技術,將保費、傭金、理賠分成等信息上鏈,實現自動化對賬功能,解決再保險行業目前手動對賬成本高、效率低的痛點。

上述保交所負責人表示,目前上海保交所正加緊建設適合保險行業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在組織行業成功通過數據交易驗證的同時,一方面匯聚業內外機構,成立區塊鏈數據共享聯盟,探索在人身意外險、代理人、騙保人信息查詢等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繼續加大探索的深度和廣度,在區塊鏈底層技術及保險理賠等應用場景開展研發工作。

“區塊鏈”如何影響保險業?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6年末我國保費收入已達到3.1萬億元,晉升全球第二保險大國。但是,保險業內仍然存在著消費誤導、理賠效率低、行業信息無法共享等問題,保險業外也存在騙保騙賠、對保險不信任等問題,這些長期困擾,卻又似乎難以破解。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其安全性、可追溯、不可篡改等優勢,或許可以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一把鑰匙。區塊鏈具有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特點。

中國人保財險副總裁王和表示,區塊鏈技術利用全新加密認證技術和全網共識機制,維護一個完整的、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連續賬本數據庫,參與者通過統一、可靠的賬本系統和“時間戳機制”,就能夠確保資金和信息安全。

事實上,除了上述保交所的“聯盟鏈”外,眾多險企也已開始了“區塊鏈”方面的布局及探索。

2016年3月和7月,陽光保險分別推出了基於“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架構的“陽光貝”積分及微信保險卡“飛常惠”航空意外險,成為保險業內首家研究以及運用區塊鏈技術的險企;2016年4月,平安集團宣布加入區塊鏈國際聯盟組織R3;而眾安保險業在2016年11月成立了科技子公司,區塊鏈技術是其主要業務內容之一。

另有多家保險公司也表示正在研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如何落地。

“區塊鏈以其獨特和難以替代的優勢,將成為解決保險商業模式創新‘最後一公里’的利器。”王和如此評價“區塊鏈”之於保險業的作用。

那大家趨之若鶩又略顯神秘的“區塊鏈”具體將如何影響保險業?

上述保交所負責人表示,區塊鏈在保險行業能夠通過共識算法和加密技術,確保數據交易的安全性,實現行業數據共享;基於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征,確保數據交易的真實性,解決消費誤導、騙保騙賠等問題;利用智能合約技術,實現自動理賠,提高理賠效率等。

王和則表示,在創新保險經營模式方面,區塊鏈的分布式數據庫,實現了基於全網共識機制的跨區域的信息和價值交流,模糊了區域的地理界限,特別是打破了信息不對稱對保險業務拓展的阻礙。同時,還能夠以此擴大覆蓋範圍,相對縮短了時間周期,使得原來的保險期限再分段成為可能,並據此開發出更具時間彈性的多樣化保險產品,例如按需的車輛保險、根據特殊事件或特殊時段投保的人身保險等。區塊鏈的跨時空特性,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承保風險,使得保險公司可以根據區域實際和時點特征,靈活調整保險產品承保範圍並定價,滿足個性化、定制化、差異化和碎片化的產品需求,推動互聯網保險產品的自我進化。

不過,多名業內人士表示,區塊鏈技術在保險行業的應用仍處於早期研發和試水階段,廣泛應用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陽光保險集團助理總裁蘇文力則表示,區塊鏈應用需要遵守基本的原則,在整個應用中一定要註意依法合規,區塊鏈存放的客戶數據資產,一定要確保其安全,失去了安全,區塊鏈就失去了其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80

保交所:聯盟鏈成功驗證 將繼續探索區塊鏈支持中高頻商業交易

3月28日,上海保交所聯合9家保險機構成功通過區塊鏈數據交易技術驗證,從功能、性能、安全、運維四個維度驗證了區塊鏈在保險征信方面運用的可行性,借助區塊鏈安全性、可追溯、不可篡改等優勢,致力於解決保險業在征信方面長期存在的痛點、難點。

3月28日,上海保交所成功通過區塊鏈數據交易技術驗證。本次驗證,共邀請9家保險機構參加,搭建10個節點組成了小型聯盟鏈,其中各家保險機構分別作為交易及驗證節點,保交所作為管理節點。據悉,參與此次技術驗證的機構包括,陸家嘴國泰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北大方正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友邦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民生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史帶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在驗證過程中,保交所選取了3套主流區塊鏈底層框架,並著重對性能和安全兩方面進行了定性定量的測試。其中1套區塊鏈方案在保交所雲平臺的處理能力可達每秒300次交易(300TPS),基本滿足了商用化系統對於性能的要求;在安全方面,通過數據存儲加密、數據傳輸加密和許可型授權的區塊鏈方案,確保了商業交易中對數據安全性的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技術驗證的成功,標誌著區塊鏈技術在保險業的實踐運用邁出重要一步,奠定了保險數據共享、數據交換、數據安全的技術基礎,探索出智能化、自動化、便捷化保險交易的新路子,有利於大幅度降低保險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保險交易效率。特別是由保交所這一行業基礎設施平臺牽頭進行,借力金融科技加速我國保險市場現代化進程,將引領中國保險業搶占全球保險創新發展制高點,爭奪國際保險業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隨著區塊鏈數據交易技術成功驗證,上海保交所的金融科技屬性日益突顯,驅動行業轉型升級的平臺動力逐步增強。目前,上海保交所正加緊建設適合保險行業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在組織行業成功通過數據交易驗證的同時,一方面匯聚業內外機構,成立區塊鏈數據共享聯盟,探索在人身意外險、代理人、騙保人信息查詢等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繼續加大探索的深度和廣度,在區塊鏈底層技術及保險理賠等應用場景開展研發工作。

上海保交所信息技術部門負責人介紹說,該區塊鏈系統將作為下一步研發的起點,用以支撐未來的保險商業化平臺,系統采用雲部署的方式,初步實現了節點監控的功能,整體上能夠實現聯盟鏈節點及智能合約權限的全程一體化和可視化配置。性能方面,該區塊鏈系統目前基於PBFT共識算法,可滿足低頻商業交易的要求,下一步保交所將繼續探索區塊鏈技術支持中高頻商業交易的可行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