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何需買個股?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13.html

繼續有8月份工作坊的參與者問題,今次這位blog友講述他運用了差不多是最簡單的投資方法,就是投入盈富基金,見便宜就買,有買無賣,持貨一段時間的回報很不俗,反而問止凡為何需要買個股呢?

Danny:

只是分享一下:我由2012年起開始買盈富基金,PE<10就買,dividend yield>3.2% / 3.3%又買。三年來我計過股價升幅,包括息平均每年回報,(早前跌市前有15-16%,跌市後近期也有13-14%)。所以我自己也在doubt:那我為何要去買個股?同時也只是試了三年,不知道sustainable嗎?


Danny後續評論:

其實我寫紙條給你的原因和你在分享時說的一樣,只是想與理念共同的人分享,看看自己的投資理念有否走歪路。

盈富基金現佔我投資組合約45%,剩下的就是A股ETF和一些藍籌股,和約10%的2、3線股。

2012年我是看了王澤基的一本書才開始買盈富基金的,初期也不相信王的介紹,後來看到結果才慢慢相信。當然,和身邊的很多同事、朋友都討論過,結果如何?我不講你應該也可以猜到。然後,平時又會看到一些重量級的投資人像曹仁超就常常說將來要選股不選市,我就開始有點迷茫。到底自己是否太保守、如果單單投資盈富基金就可以有15%的回報,那我是否就不用看個股了,類似的問題就在我腦海裡不斷產生。

至於,我在紙條寫的買盈富基金的PE和dividend yield標準,不是單一的標準,買了3年後,我已經有了一定的感覺。其實說白了,每次購入都是市場在那段時間比較悲觀的時候,在配合一些HSI PE和dividend yield的指標就做決定。

我後來再算了一下,2012-2014年3年,假如今天盈富基金$25,3年平均(不是複息)連股息回報為13.3%。最近調整前如盈富基金$29,3年平均(不是複息)連股息回報則為24.6%。回報的年期也以年為時間基礎,沒有算到月那麼準確。

附件(上面貼圖)是我2012-2014交易2800的過程,不知道計算回報有沒有錯。前陣子調整時也再購入了2800,但是附件裡我就沒有記錄了。

如我在上面提到,到底這個買盈富基金的做法是否太保守了,可否持續(我今年30歲)?因為操作方法實在簡單,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起碼比把錢放在銀行裡好。我想找人分享,卻一直不得法。幸好去了你們的講座,得到了些共鳴。


後記:

Danny的文字都交代得頗清楚,是一個很好的經驗分享,簡單投資盈富基金,真實的記錄,結果很不錯。

Danny感到迷惑的可能是他的投資年期不是很長,年紀亦輕,作了如此簡單的操作又得到頗滿意的效果,可能會對方法還是半信半疑。我認為最重要是基於財務知識,按他所言,實行這方法的操作主因是看了王澤基博士的一本書,這就是知識與經驗的來源。

若大家明白複利率的威力,又懂價值投資,好像剛過身的東尼所言,每年追求10%-15%回報,長線來說這已經非常厲害。要有這樣的長期回報,又根本不用太複雜,適當地投資盈富基金就能做到。

然而,為何多數人都不會利用這個方法,股票投資的多會研究個股呢?我認為原因有很多個。

首先,可能某人財務知識有限,未能理解這個方法的可行性。記得曾在imoney分享過年回報12%的威力,亦舉了恒指在過去50年的數字,不需要如Danny所講述的低買高賣等策略,亦能做到12%的年複利,亦未計及期間股息收入。然而,文章被放到imoney fb page之後,依然有一群人留言批評,指每年都要「博」得12%,不如買六合彩雲雲,明顯留言者對複利率、長線投資、價值投資等概念未能掌握。因此,有不少人是未能理解,所以沒有作這類操作。

其次,由於Danny這個操作,所需要的是一個全面的理財能力,不少人本身理財能力十分有限,要有餘錢也難,更甚者可能欠債累累。雖說在投資操作來看,這投資簡單非常,但就是長期有餘款作投資這一關,不少人也感吃力,做不到不足為奇。

加上,就算有餘錢作投資,但要持之以恆去做同一個太簡單的動作並不容易。人總有「賭」、「博」的心,有錢就身痕,要乖乖地「坐定定」作一個簡單投資操作,大部份時間都動也不動,這又不是容易的,他們會認為這樣投資太過沈悶,沒有火花。

另外,不少投資者未必滿足於這個回報率,希望透過投資個股而獲得更高回報。甚至是以投資分析個股為興趣,花更多精神時間去研究分析個股,最後得到更高回報的話,這種滿足感未必於投資盈富基金中找到的。

例如巴黎兄剛推介的莎莎,令我有如夢初醒的感覺,因為我在一兩年前曾經看過其資料,確認這是十分優質的公司,只不過一直以來其股價實在太高,PE長期處於20/30倍以上,所以沒有買入。原來近期零售股都大跌,令這支優質股票大平賣,所以這兩天不停興奮地看莎莎的資料,左計右計都在「流口水」。

當然,零售股前景未能樂觀,股價未必大升,更可能會繼續跌,但若明白我們的理念,自然了解我們這班人是不太會理會股價的,亦不會估市。好生意,好現金流,好價錢,不怕擁有吧。

莎莎曾經2毛多,又曾經9元多,升值40多倍,銀娛、騰訊的升幅更多。試想想,若能以自己的分析及持股能力找到這些股票,運用財務知識捉到爆升股,這種滿足感,單單買盈富基金並不能找到。尤其好像巴黎兄在工作坊中表明自己早已經財務自由,在股市中賺錢是為了興趣及滿足感,他這種人不會考慮只買賣盈富基金吧。

若你深深明白以上的種種原因,發現簡單投資盈富基金最適合自己的話,不妨去做吧,不用理會別人,因為別人沒有以這方法去作出投資實在有太多原因及可能性,管好自己,把自己放在自己的能力圈內發揮,回報也可以相當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36

C觀點 - 施永青 市場決定存亡 何需政府推算 2013年10月21日

1 : GS(14)@2013-10-22 00:15:18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7377

政府拒絕發牌給王維基的香港電視,其中一項理由是市場只能容納四個免費電視台,發多了也沒法生存。
無疑,市場的承擔能力並非無限,問題是政府憑甚麼決定市場可容納多少個電視台,以及哪幾間可以生存下去。
我初辦am730的時候,亦有很多人不看好,認為我既沒有辦報的經驗,又缺乏足夠的財力,結果我們憑小本經營的方式也能殺出一條血路,現在已穩佔免費報市場的頭二名位置。有些經驗豐富、財力雄厚的競爭者,卻在這個市場遭滑鐵盧。由此可見,政府以經驗與財力去決定發牌準則,其實並不可靠。
現實是無論是哪一個行業,不可能個個經營者都有錢賺的。他們蝕的又不是公帑,何需政府為他們擔心?經營者自有他們的策略與對風險的盤算。政府大可以坐山觀虎鬥,由消費者決定誰最終可以生存下去。
其實,市場需要有比實際容納量多一點的經營者,這樣競爭才會激烈,經營者的潛力才會被逼爆發出來,消費者才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服務。由政府去計數,安排每一個經營者都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都可以有生存空間,那不是叫他們不用競爭?這是計劃經濟的想法,對消費者沒有好處。
不過,社會上亦有人持不同意見。我認識一位專門負責商場租客組合的設計師,他以他的經驗說明,一個商場如果讓太多的同類經營者進來競爭,尤其是他們都勢均力敵的話,就可能出現惡性競爭,結果大家都賺不到錢,沒有能力承擔更高的租金。他並不關心電視台的經營者有沒有能力交利得稅,但擔心廣告資源可能會不夠分,多了經營者之後,各個電視台的製作節目的經費都不夠,比今天的無綫還要少,結果節目的質素反而倒退,消費者成了受害者。所以,他認為政府是有責任要計數的。
然而,這種推算只是實驗室裡的靜態推算,而現實世界則是在不停地演變的,各項因素在互為影響,非常複雜。很多商場都要五至八年後,才能慢慢找到最高效益的租客組合,而且常與最初的構思的租客組合相差很遠。現實世界的一些充滿活力的市場,如波鞋街與電腦城等,其實都是自組織而成的,不是設計出來的。在在顯示:機關算盡有時還不如任由市場自行適應。
表面上,現時免費電視收到的廣告費,連兩個台都養不起,何況還要再加多幾間;但市場並非停頓不變的;新的競爭者可能帶來新作風,新的創作可能會吸引新的觀眾;觀眾多了,電視廣告的效益就會提高,並吸引更多的客戶利用電視媒體出廣告;結果多了幾個電視台一樣可以各有生存空間。因此,政府不應太早妄下斷語,扼殺了香港電視的生存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