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用户独彷徨:互联网阵营荷戟对垒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5/zMMDAwMDIwNDczMg.html

腾讯与360,谁动了数亿用户的奶酪?

双方共同的用户被迫做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要么腾讯,要么360。

本报记者获悉,事件的最新进展是,360声称主管部委已经介入此事,QQ与360已经恢复兼容,但腾讯于11月4日晚对此否认,称绝不妥协,与360不兼容是底线。

360的态度则颇为讨巧。其宣布扣扣保镖暂时下线,称愿意为了用户利益尽快让互联网界恢复平静。

双方高管都在网上频发公开信,声称度过了不眠之夜,都宣称考虑用户利益。但双方可能没有想到,几亿互联网用户中有许多人也受不眠之夜的煎熬。

目前舆论似乎对腾讯不利。4日,部分互联网用户考虑起诉腾讯。法律界人士聚会时表示,腾讯不顾用户利益,强迫用户做出是否卸载的选择是侵犯了其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而且腾讯涉嫌利用其垄断地位胁迫用户,违反了《反垄断法》。

腾讯与360的恶战始于9月27日。360推出隐私保护器,称QQ偷窥用户隐私,随后又推出扣扣保镖可屏蔽QQ弹窗和广告等功能。360与腾讯之间由此展开一场软件纷争。

互联网界已然分裂。11月5日,金山、百度、可牛、傲游四家公司将联合腾讯举行发布会,向360宣战。360公司的伙伴则包括酷狗、世界之窗、鲁大师、迅雷、快播、暴风影音、多玩、UCWEB、人人网等,暗地使劲的公司还有搜狐、新浪、网易、盛大等公司。

但主管部门的态度依然未明。困扰众多用户的是,相关部门有许多规则约束用户的上网行为,但对日益壮大的互联网巨头们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却鲜有有效的制约机制出台。

斗争在继续

11月4日下午,360副总裁刘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主管部门希望双方克制,现在腾讯、360及主管部委正一起开会,商讨调停方式。据刘峻透露,4日下午360软件与腾讯即时通讯软件已经能在电脑里兼容。

战争并没有结束,截至晚上7:00,本报记者发现,QQ仍然通过弹窗方式警告用户,要求用户卸载360软件。腾讯于当晚声明,360所说并不属实,腾讯坚持既定立场,绝不妥协。

双方对决始于11月3日。当天,腾讯公司要求网民必须在QQ聊天软件与360安全软件之间做出选择,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11月4日上午,腾讯发布第二封公开信,信中指责360“利用远程遥控的方式,破坏一切竞争对手的任何软件。包括金山、瑞星、可牛、傲游、百度、阿里巴巴,卡巴斯基以及腾讯QQ”。

为了扩大影响力,腾讯公司在新浪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是相竞争的对手,从不在对方网站开通微博。新浪公关部人士说:与腾讯微博相比,新浪微博有更大的影响力。

新浪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新浪微博上对《腾讯第一封公开信》的回帖已经超过6万条,转发超过2.3万次。

在腾讯公司的凌厉攻势下,360公司开始趋向克制。11月3日晚,360公司宣布全部召回产品“扣扣保镖”。刘峻告诉记者,推出3天后,QQ保镖装机量已经超过2000万。刘峻说:360公司经济上受到了一些损失,当然不止扣扣保镖的损失。

11月4日,360发布公开信,360在信中表示将保持克制,但保留以法律手段追究腾讯公司诬蔑360安全产品的权利。刘峻表示,在(主管部委)最终结果出来,暂不提起诉讼。

360一位员工说:“互联网第一次世界大战”远未结束,马化腾则在致全体员工公开信中号召“这场战斗还将持续”。

被挟持的用户

这既是互联网公司之间的不眠夜,也是用户的不眠之夜,很多网民甚至比大战的主角们更受煎熬。

IT媒体记者张岚(化名)一大早就接到了远在武汉的妈妈打来的电话:“腾讯让我二选一,我该如何办?金山、瑞星都推荐免费杀毒软件,我是不是卸了360,选择这些软件?”以前,张妈妈从不在上午给女儿电话,担心影响其休息。

这次张妈妈不得不破天荒了:QQ聊天、到QQ农场去收菜、去QQ牧场牧马、通过QQ游戏与亲朋打麻将是她业余生活的全部。

“失去了QQ,就失去了全部业余生活,”张岚说道。“我是腾讯钻石级用户,每个月都交20元,她怎么说停就停了?”妈妈很委屈。

知名律师马光远4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腾迅与360这两个中国最大的桌面客户端之间的这场战争,是一起“日俄战争”,战场是亿万用户的电脑桌面,受伤害的是网民。

“除了眼睁睁看着这场战争在自己的桌面上上演之外,似乎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马光远说。

腾讯在致广大QQ用户的信中表示:“(我们)考虑再三,决定不能让您的电脑桌面成为战场,而把选择软件的权利交给您。”马光远认为,这是一个逼宫行为:要么舍弃360,要么卸载QQ。

互联网反垄断联盟秘书长姚克枫认为,大量用户使用QQ的同时,也在使用360,用户选择同时使用360和QQ的选择权被腾讯剥夺,一些腾讯用户属于付费用户,腾讯上述行为一种单方面的毁约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姚克枫透露,法易网正联合一些网民,针对腾讯单方面的毁约行为维权。姚克枫是这一维权行动的召集人。3日下午腾讯声明刚刚推出,网民即通过QQ群、微博以及其他网络工具,发起维权行动。姚克枫认为要更多网民联合起来,才有力量。

腾讯CTO熊明华表示,为了弥补用户的损失,网民只需要通过腾讯热线电话确认,11月份的费用全部免除。

法律漏洞

双方战争硝烟背后,凸显出互联网界的立法工作滞后。

刘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部分用户选择了卸载,理解用户的不得已。

刘峻表示,腾讯这种行为是前所未有的,微软不敢,苹果不敢,雅虎不敢,MSN不敢。“如果任由腾讯这样做下去,再过五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只有一家公司,即腾讯网。”刘峻说道。

熊明华称腾讯此举是为了保证6亿QQ用户的安全。熊明华认为,360扣扣保镖至少存在两种安全隐患,一是存在后门程序,二是窃取QQ用户隐私。腾讯新闻发布会后,360发布声明,对上述两种行为进行了否认。

按照熊明华的解释,腾讯此举是为了保证自己产品的用户的安全,并不违法。“等到信息丢失,就晚了。”他说道。

11月4日下午,与此事不相关的第三方“上海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就召开了一次专题研讨,讨论法律解决此事的可行性。与此同时,杭州等地的网友已经将起诉双方侵权等诉状递入法院,但没有获得立案。

“本来去法院解决争端是一个正途,但是双方都选择了‘邪道’,是有其本身原因的。”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律师认为,斗争双方都有垄断细分市场的嫌疑,目前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完善,缺乏惩罚性赔偿制度,法律诉讼时间过长等都是主要原因。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商建刚引述《反垄断法》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相关条例指出,QQ采取了逼迫用户进行“二选一”的策略中,已经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法条应用的前提“拥有市场垄断地位”却很难证明,“至今没有成功证明的先例”。

马光远认为,腾讯“二选一”的行为认定十分简单,不会有十分复杂漫长的取证调查。姚克枫说,如果360以《反垄断法》进行起诉,标的可达数亿人民币。

除 了《反垄断法》之外,诸位律师还提出了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进行用户权益的维护。其中,国浩律师集团事务所合伙人王卫东律 师认为,一旦安装相关正版软件之后,消费者对其拥有财产权和使用权,如果被强迫卸载,则侵犯了消费者的上述两种权利,可以在侵犯结果地直接提起诉讼,让相 应公司承担民事责任。

亦有律师提及用户和双方软件提供商之间都有服务协议,如果QQ和360临时解除协议,则应该承担单方解除合约应该承担的责任。

已 列入国务院2010重点立法项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也同样是另一个法律“黑洞”。刘春泉律师呼吁目前已是“不改不行”的境地,应尽快规范“恶意 将竞争对象列入病毒列表”等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对于安全类软件也需要制定相关标准,由第三方中立机构进行检测,披露扫描的细节和范围。

“现在的法律现实是,如果消费者这时候去起诉,即使法院受理了,既没有集体诉讼,也没有惩罚性赔偿,这样的案件最后只得到很小金额的赔偿或者一个道歉,那也无法对那些互联网巨头形成约束,”刘春泉说,“这样只会让不顾法律风险的个体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导致市场的不公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32

大中华地产控股:借壳之后仍彷徨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9/t20150907_756846.htm


  地产大佬港股壳公司何以尽成鸡肋 


  有着“深圳李嘉 诚”之称的黄世再,借壳而来的上市平台大中华地产控股,迄今仍未形成有效的融资支撑。在香港资本市场偏好盈利强、大市值地产企业的背景下,黄世再注入三线 城市旅游及商业地产的做法难以得到投资者认可。在多地签下合计数百亿投资规模的协议后,大中华国际试图控股商业银行或是整体上市的想法均未能如愿,这给其 后续融资打上了问号。


  大中华地产控股成为鸡肋的现象,并非孤例。2012年前后,因在A股无法融资,地产企业曾热衷在港股买壳,以 打通境外融资渠道,如万科收购南联地产、招商地产收购东力实业、金地集团收购星狮地产、绿地控股收购盛高置地、万达收购恒力商业地产,并分别将其更名为万 科置业海外、招商局置地、金地商置、绿地香港、万达酒店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地产再融资和B转H股放开,在务实而理性的香港资本市场上,单纯的壳平台已失 去了相应的价值支撑,从2013年6月高点至2014年12月间,其中多只股票价格遭到腰斩。陶娟/文



  到过深圳市中心区的人,很难不对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留下深刻印象。这栋黑色幕墙的建筑,颇为霸气地矗立在深南大道南侧,与深圳市民中心及会展中心隔街相望。在寸土寸金的福田金融中心区,即将成为亚洲第一高楼的平安集团大厦,占地面积也难以与之比肩。


  直接持有这一项目的大中华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大中华国际”),由其创始人兼董事长 黄世再通过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100%控股。据官网介绍,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目前涉足金融、房地产、商业、酒店、电视传媒、能源、港口、国际物流中心等多 项产业,总投资超过500亿元,遍及香港、北京、深圳等核心城市和热点区域(图1)。尽管拥有诸多资产,有“深圳李嘉诚”之名,但黄世再本人为人低调。



  不过,这么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在融资之路上却并不顺畅。一方面,黄世再曾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表示 过,集团从未向银行借贷;另一方面,大中华多名高管曾数次言及要在香港及美国两地上市,但目前其仍然只拥有一家2009年借壳而来的上市平台大中华地产控 股(00021.HK),后者市值11.4亿港元,无论是其持有的项目还是市值规模,都与母集团不成比例。


  这家上市公司,何以在大股东借壳近6年之后仍处于培育期,尚未对集团形成融资支持?不妨先从其如何借壳看起。


  收购净壳,23岁黄文稀成大股东


  2007年6月6日,处于停牌期间的宝福集团(00021.HK)发布公告,公司第二大股东兼执行董事Christian Emil Toggenburger将其于公司的所有权益转让给黄文稀,后者因此掌握26.77%股权(表1)。



  乍看起来,这一交易似乎并不起眼,公告中也没有披露此次交易的价格,但时年23岁的黄文稀本身却大有来头。彼时她刚从大学毕业,她的父亲即亿万富豪黄世再。


  此次收购,黄文稀既未直接成为第一大股东,又未触及30%的要约收购红线,但其26.77%的股权与第一大股东Smartmax Holdings Limited的27.89%持股相当接近,这也为借壳事件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宝福集团境况不妙,且已停牌许久。宝福集团此前在资本市场的名声并不算佳,据香港媒体报道,资本大鳄吴光正掌舵的九仓,于2000年10 月以高于市价一倍的价钱,把34.87%的宝福集团股权卖给和成国际的赵渡,交易作价2.98亿元。而赵渡入主宝福集团后,斥资近3亿元收购山东济南的四 层写字楼,此举当时就已引起宝福集团中小股东不满,后者投诉无门,曾在香港报纸上发整版公开信控诉。


  此后,宝福集团控制权数度转手,而对应估值却一降再降。2004年1月,沈松宁通过独资持有的Honorable斥资7800万港元向和成国际收购了宝福集团29.98%的股权。


  两年后的2006年6月,持有宝福集团2.9%股权的Smartmax从原大股东Honourable手中收购了其24.99%的股权,合计持 股27.89%,成为第一大股东。按交易价格2800万港元算,折合每股成本0.32港元。Smartmax为英属处女群岛注册的公司,由自然人孙博及张 仲良分别持有90%和10%。


  不料,新任控制人接手仅仅一个月,宝福集团即陷入黑天鹅事件。2006年7月,宝福集团发布公告,其在内地的全资子公司道勤理财所持有的位于山 东济南的四层写字楼多个物业,被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判给债权方山东莱钢,以偿还道勤理财欠山东莱钢的债务。而这部分物业资产于2005年末的估值为2.37 亿港元,占到宝福集团资产净值的73%。一夜之间,这家公司危在旦夕。


  在主要资产遭抵债之外,宝福集团投资的煤业公司等项目盈利无望,经营的造纸业、股权投资等也陷入 停顿。2005年宝福集团亏损7870万港元,2006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到3.27亿港元。卖壳几乎成为一种必然选择,2006年末,宝福集团的资产及负 债较2005年末都大幅下降,仅持有非流动资产10万港元,流动资产50万港元,流动负债260万港元,已成为一只干净而理想的壳(表2)。



  良壳待配,这引起了手中尚无上市平台的黄世再的兴趣。2007年6月,黄文稀通过收购26.77%股权成为宝福集团第二大股东,随后就任执行董事,黄世再也被委任为非执行董事。


  对于新的董事会来说,迫在眉睫的是尽快让公司恢复上市流通。2007年11月1日,宝福集团被香港联交所判定为进入除牌程序的第三阶段,还有最后6个月的时间自救。


  一波三折的复牌


  黄家边推动宝福集团复牌,边谋求成为其控股股东。


  2008年2月1日,宝福集团与黄文稀签订协议,黄文稀将以0.4港元/股认购宝福集团4.2亿股新股,总代价1.68亿港元。4.2亿股股本 占到当时宝福集团已发行股本的119.53%,这将使得黄文稀占有公司经认购股份扩大后全部股本的66.64%。不过,双方同时约定,只有等到联交所通过 其复牌建议,该份协议才会生效。而黄文稀也以此为由提请豁免要约收购。


  从这点来说,尽管黄文稀初次收购股权时,公告中声称其为公司独立第三方,但这样一个“通过大幅定向增发成为大股东”的方案能够推出,其应与宝福 集团时任董事长兼大股东的张仲良存有一定沟通与默契,才能如此迅速达成共识。而张仲良在黑天鹅事件爆发前一个月成为大股东的举动,在随后的配合出让控制权 中也更显得意味深长。


  当年5月,原方案修改成以全体股东每5股配售6股的方式来公开发售,按0.4港元/股公开发售4.217亿股,以募集1.68亿港元。尽管公告 中措辞是为了让全体股东都有份参与公司资本重整,但由于该股长期暂停买卖及市场波动,在物色包销商上出现困难。2008年12月,黄文稀出面提供7000 万元贷款给上市公司,让其得以收购位于广东汕尾的金丽湾度假村,金丽湾度假村此时已每月可获取最低租金108.3万元,具有稳定现金流。此后,由黄文稀个 人全资持有的BVI公司智华集团为包销商,于2009年8月推出了“每5股配售6股”的方案。


  为申请豁免全面收购要约,黄文稀与原大股东Smartmax结成一致行动人关系,两者在公开发售 前的合计持股占比就已超过50%,进一步增持并不会触发全面收购条约。而公开发售时Smartmax并未跟进认购配售股份,持股占比降至12.68%,让 出了实际控股权。公众股东原持有1.59亿股,按每5股配售6股来计算,本应配售1.91亿股,但从公开发售情况来看,普通股东对此并不踊跃,仅仅认购了 4187.2万股(表3)。



  事实上,黄文稀本人并未出全资认购,根据公告,此时上市公司欠其贷款加董事薪酬共计8541万元,这部分欠款“以债转股”,让黄文稀如愿成为大股东。公开发售完成后,黄文稀及智华集团共计持有宝福集团4.739亿股,占比61.3%。


  在注入资产并以债换股后,同时,在黄世再的背书下,宝福集团还引入了建银国际作为战略投资者。后者以0.4港元/股的价格从黄文稀手中收购了宝 福集团5000万股股份,条件则是一年后可以不低于0.5港元/股的价格将其回售。2009年8月27日,宝福集团在经历了3年多的漫长停牌后终于恢复交 易,首日收盘价达0.69港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高出了193.6%。


  逐步注入地产项目


  尽管宝福集团在开盘前的公开发售环节认购者寥寥,但其复牌后的股价表现说明市场还是较为认可新股 东。复牌后两个月,宝福集团更名为汇通天下。在当时的定位中,汇通天下主要业务为物业投资及发展、证券投资及投资控股。待收购壳公司两年内不得注入资产的 时间限制一过,黄世再不断向该平台注入大中华国际持有的项目,涉及住宅、酒店、度假村等。


  2012年6月8日,汇通天下全资子公司Asiatic Talent Limited与黄世再签下协议,以2.3亿元收购黄世再所持有的国荣有限公司,后者主要持有位于广东惠州大亚湾的东方新天地大厦,为一处综合物业开发项 目。同年底,汇通天下和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发上海市合庆镇的一个地块。2013年3月,汇通天下更名为大中华地产控股;10月,黄世再 向其注入位于汕尾的金宝城项目及红海湾项目(表4)。



  然而,由于注入的资产多为国内尚待开发的商业旅游地产,大中华地产控股近年运营业绩并不佳(图 2)。其中,2010年于天津曹妃甸斥资1.045亿元收购的小岛,由于遭遇当地的规划调整,更是迟迟未能进一步开发,大中华地产控股的官网上甚至没有给 出该项目的预计竣工时间(详见附文)。而公司尽管整体营收处于递增状态,但从未曾实现盈利,且亏损额近3年来扩大了两三倍。



  失效的融资功能


  黄文稀在201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现在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拓展融资渠道,做大融资平台,实现公司资产每年翻番的战略目标。”事实上,大中华地产控股的资产翻番基本实现,但融资渠道是否拓展就值得存疑了。


  尽管大中华集团本身实力雄厚,但大中华地产控股的股价最终还是反映注入资产的内中价值。从股价来 看,人们的热情似乎在黄家入主之初即迅速达到巅峰,2009年8月复牌仅仅两日时间,即从0.235港元/股上升至1.01港元/股,并很快在2009年 11月达到了最高点的1.22港元/股,此后逐步下跌,在2012年7月甚至触及0.185港元/股的低价,较之高位跌去了八成。随着黄世再不断注入资 产,股价才稍有回升,截至2015年6月25日,其收盘价为0.33港元/股(图3)。



  而随着黄世再向大中华地产控股不断注入资产,其在公司中的持股占比不断上升(表5)。连年亏损 下,上市公司没有能力拿出现金收购黄世再的待注入资产,如果想要继续注入,还是只能以配股方式进行,其持股势必进一步提高,但黄世再及黄文稀父女目前的持 股占比已经高达74.28%,接近公众持股不得低于25%的界线,如此一来,就必须吸引场外的公众投资者来配股。



  但这样的尝试似乎并不受市场欢迎。2013年10月,在大股东注入项目后,为使公众持股达标,大中华地产控股向市场配售了3.54亿股股份,尽管配售价较之前一天收盘价大幅折让了34%,当天其股价仍急挫逾10%。


  在买壳后的近6年时间里,由于主营业务自身盈利乏力,大中华地产控股每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都为负数。而在筹资环节中,其仅仅是在2011年通过 配股获得了1.546亿港元的现金流入,其他时候都依赖于董事垫款。Wind数据显示,2012-2014年间,黄世再为大中华地产控股分别垫款 8038、5664、17348万港元,三年时间投入了超过3亿港元现金,成为上市公司最大的资金来源。这也直接说明,大中华地产控股目前尚需输血,而离 成为造血平台还相去甚远。


  房企香港壳公司多成鸡肋


  尽管黄世再顺利将数个项目注入上市平台,并大力投入其中,但上市公司业绩的萎靡导致股价低迷。即使可以再注入资产以提振股价,是否能证明其具有 可信的盈利能力,也未可知。可见,大股东在资本市场要讲好故事,并不容易。而这也是内地房企在香港市场购买了壳资源之后的共同难题。


  2012年前后,部分A股地产企业在国内无法融资的背景下,转战港股,买壳成为了一种流行选择,如万科收购南联地产(01036.HK)、招商 地产收购东力实业(00978.HK)、金地集团收购星狮地产(00535.HK)、绿地控股收购盛高置地(00337.HK)、万达收购恒力商业地产 (00169.HK),并分别将其更名为万科置业海外、招商局置地、金地商置、绿地香港、万达酒店发展。但单纯的壳平台没有规模,就没有融资能力,也谈不 上造血,如此再好的壳也失去了意义。


  通过壳资源来打通海外融资渠道,是这些企业共同的期待。然而由于香港市场有着“买壳24个月内不得注入资产”的限制,在买壳后并等待注入的两年时间里,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国内地产再融资的开放,其次B转H股也终于成行,房企的港股平台逐渐成了鸡肋。在经历买壳狂欢后,从2013年6月高点至2014年12月间,包括万科置业海外、金地商置、招商局置地、万达酒店发展在内的众多地产股股价均遭到了腰斩。


  其中原因何在?


  有招商证券香港地产分析师认为,壳公司的价值回落是正常的,如招商局置地这样真正注入资产且有“前海土地储备”概念的公司,还是值得期待,注入 价值61.7亿港元的8个地产项目后,其成功发行了5亿美元的5年期信用增强债券,低于国内融资成本;但如果单纯只是壳平台概念,投资者不会为其埋单。


  而本来有借壳整体上市预期的大连万达地产最终也弃壳不用,选择直接上市。


  估值标准有变,房企香港借壳须三思


  过去几十年中,香港盛行以NAV估值法(净资产估值法)而不是传统的市盈率法、市净率法来进行地产公司估值。该评价体系下的公司估值与公司土地 储备和现行开发项目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不少企业以大肆圈地来催熟自己,以上市时卖个好价钱。但最近几年,随着内地经济放缓、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地产 市场形成两极分化之后,香港资本市场对地产股的估值衡量标准也经历了调整,盈利能力强、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公司更受欢迎。


  而且,与内地小市值企业更受追捧不同,香港市场更偏好大市值企业,那些有分析师研究覆盖的内地房企,估值与市值相关性极强,市值1000亿港元 以上公司的2014年PE一般在7-9倍,市值300-600亿港元的公司基本在5-7倍,300亿港元以下的估值只有3-5倍。


  上述分析师认为,香港市场上有太多房地产上市公司标的可供投资者选择,基金更偏爱如大连万达、合景泰富等规模大、土地储备充足、盈利稳定可期的商业地产公司。相比内地市场,香港市场更为理性与实际,不会为了不确定性高的地产项目提供融资便利。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黄世再所注入大中华地产的资产,尽管打出了“旅游地产+商业地产”的概念,但几乎均处于惠州、汕尾等三线城市,或是如曹妃 甸新区中不知何年才能重启开发的小岛,且一直未能正向盈利。在成熟房地产商都不受待见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加是“风险多过诱惑”,难有兴趣 也在情理之中。以目前的市值来衡量,大中华地产控股仅仅获得了一倍PB的估值。


  事实上,无论是宝福集团复牌之时的“5股配6股”的公开发售融资,还是为了满足公众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进行配股,公众投资者的认购均不甚热情。在现有状况下,大股东如果不注入一些真正盈利强的资产,要获得投资者的认可,还有一定难度。■


 


  附文:规划变更后,亿元小岛何去何从?
   2010年12月,大中华地产控股通过股东大会决议,以1.045亿元收购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唐海中泰信和房地产有限公司。根据公告,唐海中泰信和成立 于2008年7月25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原股东为自然人刘学成(84%)和任向斌(16%)。其主要资产为位于唐山市唐海县七农场通港水库的2号 岛、3号岛的使用权。
  大中华地产控股对这两个小岛的收购,是出于进一步发展旅游地产的目的。然而如今在公司官方网站上,其他后续注入的项目都 已有了预计完工时间,唯独该项目的竣工时间,仍是未知。甚至在2013年年报的业务回顾部分,对其他项目的进展俱有交代,对该项目只字不提。看起来,这个 耗资巨大的项目或许已处于无限期搁浅状态。
  这两个小岛位于红极一时的曹妃甸。2008年,河北省政府批准成立曹妃甸新区,新区将距离曹妃甸港 口数十公里的唐海县囊括进来,唐海县是新区中唯一的建制县,一跃而为曹妃甸新区的核心地带。唐海素有“水墨经典、诗画之源”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北方江 南”,而在七农场,由于海、河、湖交界,形成独特的原生态湿地环境。
  借着曹妃甸开发的东风,当地政府希冀将此处开发成曹妃甸的后花园,昔日有 名的唐海湿地变身曹妃甸湿地,而大中华地产公告中所称的“通港水库”也正式更名为曹妃湖,曹妃湖面积达11000亩,是曹妃甸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 划,七农场的定位为未来的高端会展中心、商业服务中心、休闲旅游观光中心。
  围绕这一概念,当地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唐山市市长还曾亲自带队前往 深圳招商。七农场的土地上先后实施了渤海国际会议中心、论坛会址配套工程、曹妃湖建设及曹妃湖商务休闲港等较大项目。这其中,曹妃甸论坛是最响亮的一张名 片和旅游招牌,唐海县政府甚至提出了“未来将形成南有博鳌亚洲论坛、北有曹妃甸科学发展论坛的格局”的高期望值。2009年,首届曹妃甸论坛在渤海国际会 议中心举办,规格颇高,数千名流巨贾相聚一堂。
  2010年底,复牌后的大中华地产控股第一个决定性收购,就是砸入1.045亿元买入这曹妃湖 边的2号岛、3号岛。尽管其相关公告中并未透露1号岛花落谁手,但从中国土地市场网查询可知,2010年12月1日,从政府手里直接购得曹妃湖1号岛使用 权的,正是大中华国际集团,只不过购买成本是1288万元。而同一时间,大中华地产控股购入主要资产是2号岛、3号岛使用权的中泰信和,却花了1.045 亿元。
  根据当地政府对曹妃湖景观的官方描述,这三个人工岛面积相当,都为100亩,1号岛和3号岛俱为圆形,而2号岛则链接起了1号岛和3号 岛,呈葫芦型。这说明,三个小岛互为一体,且造价基本相同,但是大中华地产购买岛屿的单价折算下来为5000万元/岛,几乎是大中华国际购买价格的4倍。 这种悬殊的价格差异,是否合理?而这样分开购买的安排,又出自何种考虑?外界难知其详。
  购买价格的差异之外,这两个小岛的命运在遭遇当地政策 调整后,又陷入了新的未知命运中。2009年曹妃甸论坛在曹妃湖边的渤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处被指定为永久会址。但两年后,2011年举行的第二届曹妃 甸论坛,就已迁往唐山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另一张名片——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举行,后者号称投资额200亿元,并被重新确定为永久会址,而这里距离曹妃湖风景区 已有20余公里远。
  论坛迁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这已不再重要,因为对于原会址边的三座小岛来说,影响已是定局。
  与之相佐证的,我 们还能从土地出让的情况,窥见更多的风向偏转信号。2008年之前,七农场还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一片自然风光;2009年之后,唐海县在位于七农场的地块 上,所批的大部分地块都给了冀东油田(附表)。如仅2013年9月17日一天,就将七农场内33幅地块,共计483.4849公顷土地划拨给了冀东油田, 用途显示为采矿用地,还划拨了46.395公顷土地给冀东油田做管道运输用地,相比之下,其他商服用地总面积不过58.04公顷,工业用地面积远超商服用 地。



  这样的产业规划,已与七农场最初的定位—“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开发高端会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零污染项目的首选之地”,相去甚远;且油田项目的开发对湿地环境的影响不难判断。
  曹妃甸论坛走了,冀东油田来了,在油田油管的环绕下,大中华地产斥资逾1亿元购买、拟用来建设开发成旅游项目的两个小岛,还有没有明天?如果再放置到曹妃甸新区融资过多、债务压身的更大背景中,只怕前景是更加黯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0

菊花與刀的仿徨:日本互聯網漸被世界移出“群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3/154372.shtml

導讀 : 日本創新真的不行嗎?

互聯網自誕生於美國以來,迅猛繁衍到全球,期間時而隱晦,時而煊赫,歷經數次泡沫與繁華。互聯網這一路走來,綿延幾十載,各國對待這個舶來品自然是接收程度不一,步子太大,扯著蛋的有,比如中國當下互聯網O2O浪潮,喧囂褪盡後的浮屍餓殍,不就是走的太快,靈魂都有點跟不上的真實寫照嗎?

當然有走的快的,映襯之下自然就有走的慢的。比鄰而居的日本,自古以來跟中國就是一衣帶水,可如火如荼的互聯網O2O浪潮到了日本國卻偃旗息鼓,最起碼在氣勢上蔫了不少。 其實日本互聯網起步很早,在繁榮程度上一度僅次於美國,NTT DoCoMo的i-Mode更是引領了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新,而當下卻顯得暮氣橫生。將菊花與刀兩種截然不同文化完美融為一體的日本,於旁人看來,如今卻也陷入了仿徨。日本互聯網在這波新的浪潮下似乎漸被移除群聊的背後又歸結為何種原因?日本的這種慢,對跑的太快的我們還有借鑒意義嗎?

昔日輝煌完善的線下體系,如今卻成了O2O的掣肘

人們對自己的優點總是信心十足,而這份過度自信經常又是淩駕於時代趨勢之上的。要知道再鋒利、再長的刀也砍不到自己的刀把!日本當下互聯網的發展就失足於此。

O2O本質上是對產業的一種結構性調整,線下用戶體驗不佳的服務引得資本的介入,從而化腐朽為神奇,鯰魚效應使得行業更好的發展。用戶用餐在線下得不到及時的服務保證,各類餐飲平臺便應運而生,提供更優質、更便利的服務,最後通過交叉價格補貼制度將用餐這種大眾行為通過線上訂購,聚合於新的平臺之上,從而產生新的聚合效應。打車等市場亦如是。

而日本由於上世紀70年代就已崛起,產業經過了數次的完整升級,因此線下經濟早已盤根錯節,在互聯網尚未構成顛覆力量之時就已經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因此顛覆起來相對較難。還以餐飲為例,在日本除了肯德基麥當勞多米諾披薩這些本來就有外賣系統的店鋪有自己的網站和應用以外,還沒有出現公司能夠成功的整合小商鋪來提供外賣服務。想做的公司不少,但是他們多少都會碰到用戶對服務質量要求過高的困難。

日本人正是被這種線下優質的體驗與服務慣壞了,反而讓電子商務的體驗與服無法超越線下實體店的。因此,正是因為日本發達的連鎖實體商業反而掣肘了線上互聯網發展的生存空間與創業空間,電子商務領域折射出來的,也是日本線下實體業與互聯網博弈的一個側面,即過於發達的線下服務體系反而讓互聯網創業的空間被壓縮。

線下服務完善,沒有那麽多的痛點可供顛覆,反而成了線下連接線下的掣肘。020的大規模出現反而使得行業面臨服務質量的下跌。刀臨菊花,刀已不是刀,花亦不是花。

日本經濟下行嚴重,多行業陷入泥潭

考察一個行業的發展,單論及某一行業避而不談該國整體大盤,不免陷入盲人摸象的誤區。日本本國經濟多年處於下行的境況,日本政府在2月15日上午發表2015年GDP速報值顯示,與2014年度相比,2015年實際GDP的增長率為0.4%,第三、第四度季經濟再報負增長,其中個人消費減0.8%,出口減0.9%,企業設備投資增1.4%等,綜合成“負增長”。負增長原因是國內個人消費不振、出口向中國等新興國家和向美國都處於低迷形勢。

日本經濟基本面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老齡少子化、生產供過於求、經濟靠外需刺激等結構問題沒有解決。為此,日本央行史無前例地提出了負利率政策,將存款利率下調至負0.1%,以刺激經濟增長。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負利率將有助於達到2%的物價水平目標。”估計是黔驢技窮的一招。日本民主黨政策調查會長細野豪誌16日就央行開始實施負利率表示擔憂稱,“擔心這樣使地方經濟愈發低迷”。有分析人士稱,日本人活得越來越困頓——把錢放銀行要交費,購買東西要交消費稅,“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

有專家分析,自1995年以來,日本的工資一直處於慢性下降狀態,美歐則一直處於上升狀態。英國《經濟學家》文章不無嘲笑地說,日本的中產階級已不再是“現代版的武士”,他們徹底淪為了“草根階層”。

日本整體經濟的下行壓力勢必會波及互聯網行業的整體發展,互聯網前期屬於燒錢探索模式的時期,處於孵化階段正需要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呵護、扶持,政府的羸弱勢必造成撫養者這一角色的錯位,從而從源頭上遏制了新事物的全面開花。而這一點在中國卻得到了大力度的扶持,從中央到地方,到處彌漫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在中國這個熱鬧鄰居的對比之下,日本互聯網必然顯得黯淡無光。

創業低迷:巨頭羸弱下的聯動效應

在中國縱然有BAT巨頭盤橫錯節滲透於各行業,但是自從巨頭從吞並到連接一切,各垂直領域依然有機會挖掘新的利基市場,而且形成多梯隊排列,並枕戈待旦時刻準備逆襲,這種充分競爭的市場為互聯網積蓄足夠的人才、公司儲備,各家爭相插隊,絲毫不會擔心斷層問題。

如果說存在著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多家巨頭和眾多創業公司的中國互聯網如同是齊、楚、晉等列強爭霸、中小諸侯群雄並起的春秋時代,而日本互聯網則更像是秦國一家獨大的戰國後期。可巨頭那,近年有呈孱弱之態,後方的中小創業型公司又不能很好地替補。

軟銀在日本呈一家獨大局面,電商領域的樂天等平臺並不能與之抗衡,更有甚者索尼等科技巨頭頻顯疲態。2015年1-3月份,索尼的手機通信業務、遊戲網絡服務業務、影像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家庭娛樂和音響業務和設備業務,五大業務全部錄得營業虧損,造成索尼2015開年第一季營業虧損達977.73億日元(約合50億元人民幣),是連續2年巨虧。2013年1月,出售紐約總部大樓;2014年2月,出售筆記本電腦業務VAIO,出售東京品川區禦殿山部分地產包括舊總部大廈;2014年7月,分拆電視機業務。

有消息稱,在截止2016年3月31日的2015/16全財年,夏普不僅無法實現公司早前預測的100億日元營業利潤,還可能連續2年營業虧損,達數百億日元規模,而核心主營液晶業務的低迷,使得夏普2015全財年的凈虧損可能超過1000億日元。

國內經濟下行,科技公司頻頻虧損,創業維艱的思潮泛濫,加上日本國民中終身雇傭制盛行,職業忠誠度高,本身就缺乏創業氛圍,巨頭羸弱的聯動效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創業、創新思潮!

O2O後時代,日本依然應成我們學習的榜樣

前文中,誌剛通過大篇幅給大家論證了日本互聯網的疲態,但是在最後我還是想落腳到向日本學習,尤其在如今的O2O後時代背景下。正如開篇所述的那樣,我們這輪創業大潮來的太快,步子大扯著蛋了。

O2O後時代,慢下來,走精細化道路才是最終勝出的王牌,而在這點上,日本的工匠精神,有傳承,有源流,有情懷,一絲不茍苦心孤詣,有“道”,有“器”,有“術”,每個產品都可能是臻至藝術品的精品,截至2015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這波O2O的倒閉浪潮下,對比日本不得不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借鑒,沒落後的凡客,其CEO陳年更是經常為一件襯衣多次奔赴日本向老匠人學習。

一時間,各種披著O2O概念外衣的企業紛紛崛起,這是個商品過剩的互聯網時代,但服務永遠短缺。就商家而言,想借助O2O彎道超車,在移動互聯網大時代取勝,好服務是必需品。O2O的核心價值,就是讓消費者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資金、時間、溝通等成本)獲得超值的服務。因此,撇開企業賴以生存的產品不說,服務才是O2O制勝之“道”。而對電商來說,線下的服務能力才是體現優勢的最佳渠道。

因此,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下,商家既拼產品,更拼體驗和服務。電商通過線上與用戶連接,但體驗和服務落地只有一條路——回到線下!當前如火如荼的O2O,其本質是服務,更切確地說,是線下服務。互聯網營銷和互聯網技術不過是服務體現和實現的載體。線下服務能力會成為O2O時代,企業核心的競爭力,而這種工匠精神的服務較之中國,日本是更加完善的。

寫在最後

過去二十多年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中,中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日本卻陷於停滯甚至負增長泥潭。面對中國蒸蒸日上,日本似乎有走下坡路的趨勢,某些人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幻覺”:中國即將超越日本。菊花與刀作為性格基因的日本陷入互聯網的迷茫之中,大有漸被世界經濟移除群聊之勢,但對待鄰邦我們不能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立場,對待這個鄰邦,我們應當多反思其新形勢下的弊病,用以自勉,但不能陷入坐井觀天的自大之中,要知道日本身上依然有我們學習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72

菊花與刀的仿徨:日本互聯網漸被世界移出“群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3/154372.shtml

導讀 : 日本創新真的不行嗎?

互聯網自誕生於美國以來,迅猛繁衍到全球,期間時而隱晦,時而煊赫,歷經數次泡沫與繁華。互聯網這一路走來,綿延幾十載,各國對待這個舶來品自然是接收程度不一,步子太大,扯著蛋的有,比如中國當下互聯網O2O浪潮,喧囂褪盡後的浮屍餓殍,不就是走的太快,靈魂都有點跟不上的真實寫照嗎?

當然有走的快的,映襯之下自然就有走的慢的。比鄰而居的日本,自古以來跟中國就是一衣帶水,可如火如荼的互聯網O2O浪潮到了日本國卻偃旗息鼓,最起碼在氣勢上蔫了不少。 其實日本互聯網起步很早,在繁榮程度上一度僅次於美國,NTT DoCoMo的i-Mode更是引領了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新,而當下卻顯得暮氣橫生。將菊花與刀兩種截然不同文化完美融為一體的日本,於旁人看來,如今卻也陷入了仿徨。日本互聯網在這波新的浪潮下似乎漸被移除群聊的背後又歸結為何種原因?日本的這種慢,對跑的太快的我們還有借鑒意義嗎?

昔日輝煌完善的線下體系,如今卻成了O2O的掣肘

人們對自己的優點總是信心十足,而這份過度自信經常又是淩駕於時代趨勢之上的。要知道再鋒利、再長的刀也砍不到自己的刀把!日本當下互聯網的發展就失足於此。

O2O本質上是對產業的一種結構性調整,線下用戶體驗不佳的服務引得資本的介入,從而化腐朽為神奇,鯰魚效應使得行業更好的發展。用戶用餐在線下得不到及時的服務保證,各類餐飲平臺便應運而生,提供更優質、更便利的服務,最後通過交叉價格補貼制度將用餐這種大眾行為通過線上訂購,聚合於新的平臺之上,從而產生新的聚合效應。打車等市場亦如是。

而日本由於上世紀70年代就已崛起,產業經過了數次的完整升級,因此線下經濟早已盤根錯節,在互聯網尚未構成顛覆力量之時就已經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因此顛覆起來相對較難。還以餐飲為例,在日本除了肯德基麥當勞多米諾披薩這些本來就有外賣系統的店鋪有自己的網站和應用以外,還沒有出現公司能夠成功的整合小商鋪來提供外賣服務。想做的公司不少,但是他們多少都會碰到用戶對服務質量要求過高的困難。

日本人正是被這種線下優質的體驗與服務慣壞了,反而讓電子商務的體驗與服無法超越線下實體店的。因此,正是因為日本發達的連鎖實體商業反而掣肘了線上互聯網發展的生存空間與創業空間,電子商務領域折射出來的,也是日本線下實體業與互聯網博弈的一個側面,即過於發達的線下服務體系反而讓互聯網創業的空間被壓縮。

線下服務完善,沒有那麽多的痛點可供顛覆,反而成了線下連接線下的掣肘。020的大規模出現反而使得行業面臨服務質量的下跌。刀臨菊花,刀已不是刀,花亦不是花。

日本經濟下行嚴重,多行業陷入泥潭

考察一個行業的發展,單論及某一行業避而不談該國整體大盤,不免陷入盲人摸象的誤區。日本本國經濟多年處於下行的境況,日本政府在2月15日上午發表2015年GDP速報值顯示,與2014年度相比,2015年實際GDP的增長率為0.4%,第三、第四度季經濟再報負增長,其中個人消費減0.8%,出口減0.9%,企業設備投資增1.4%等,綜合成“負增長”。負增長原因是國內個人消費不振、出口向中國等新興國家和向美國都處於低迷形勢。

日本經濟基本面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老齡少子化、生產供過於求、經濟靠外需刺激等結構問題沒有解決。為此,日本央行史無前例地提出了負利率政策,將存款利率下調至負0.1%,以刺激經濟增長。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負利率將有助於達到2%的物價水平目標。”估計是黔驢技窮的一招。日本民主黨政策調查會長細野豪誌16日就央行開始實施負利率表示擔憂稱,“擔心這樣使地方經濟愈發低迷”。有分析人士稱,日本人活得越來越困頓——把錢放銀行要交費,購買東西要交消費稅,“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

有專家分析,自1995年以來,日本的工資一直處於慢性下降狀態,美歐則一直處於上升狀態。英國《經濟學家》文章不無嘲笑地說,日本的中產階級已不再是“現代版的武士”,他們徹底淪為了“草根階層”。

日本整體經濟的下行壓力勢必會波及互聯網行業的整體發展,互聯網前期屬於燒錢探索模式的時期,處於孵化階段正需要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呵護、扶持,政府的羸弱勢必造成撫養者這一角色的錯位,從而從源頭上遏制了新事物的全面開花。而這一點在中國卻得到了大力度的扶持,從中央到地方,到處彌漫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在中國這個熱鬧鄰居的對比之下,日本互聯網必然顯得黯淡無光。

創業低迷:巨頭羸弱下的聯動效應

在中國縱然有BAT巨頭盤橫錯節滲透於各行業,但是自從巨頭從吞並到連接一切,各垂直領域依然有機會挖掘新的利基市場,而且形成多梯隊排列,並枕戈待旦時刻準備逆襲,這種充分競爭的市場為互聯網積蓄足夠的人才、公司儲備,各家爭相插隊,絲毫不會擔心斷層問題。

如果說存在著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多家巨頭和眾多創業公司的中國互聯網如同是齊、楚、晉等列強爭霸、中小諸侯群雄並起的春秋時代,而日本互聯網則更像是秦國一家獨大的戰國後期。可巨頭那,近年有呈孱弱之態,後方的中小創業型公司又不能很好地替補。

軟銀在日本呈一家獨大局面,電商領域的樂天等平臺並不能與之抗衡,更有甚者索尼等科技巨頭頻顯疲態。2015年1-3月份,索尼的手機通信業務、遊戲網絡服務業務、影像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家庭娛樂和音響業務和設備業務,五大業務全部錄得營業虧損,造成索尼2015開年第一季營業虧損達977.73億日元(約合50億元人民幣),是連續2年巨虧。2013年1月,出售紐約總部大樓;2014年2月,出售筆記本電腦業務VAIO,出售東京品川區禦殿山部分地產包括舊總部大廈;2014年7月,分拆電視機業務。

有消息稱,在截止2016年3月31日的2015/16全財年,夏普不僅無法實現公司早前預測的100億日元營業利潤,還可能連續2年營業虧損,達數百億日元規模,而核心主營液晶業務的低迷,使得夏普2015全財年的凈虧損可能超過1000億日元。

國內經濟下行,科技公司頻頻虧損,創業維艱的思潮泛濫,加上日本國民中終身雇傭制盛行,職業忠誠度高,本身就缺乏創業氛圍,巨頭羸弱的聯動效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創業、創新思潮!

O2O後時代,日本依然應成我們學習的榜樣

前文中,誌剛通過大篇幅給大家論證了日本互聯網的疲態,但是在最後我還是想落腳到向日本學習,尤其在如今的O2O後時代背景下。正如開篇所述的那樣,我們這輪創業大潮來的太快,步子大扯著蛋了。

O2O後時代,慢下來,走精細化道路才是最終勝出的王牌,而在這點上,日本的工匠精神,有傳承,有源流,有情懷,一絲不茍苦心孤詣,有“道”,有“器”,有“術”,每個產品都可能是臻至藝術品的精品,截至2015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這波O2O的倒閉浪潮下,對比日本不得不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借鑒,沒落後的凡客,其CEO陳年更是經常為一件襯衣多次奔赴日本向老匠人學習。

一時間,各種披著O2O概念外衣的企業紛紛崛起,這是個商品過剩的互聯網時代,但服務永遠短缺。就商家而言,想借助O2O彎道超車,在移動互聯網大時代取勝,好服務是必需品。O2O的核心價值,就是讓消費者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資金、時間、溝通等成本)獲得超值的服務。因此,撇開企業賴以生存的產品不說,服務才是O2O制勝之“道”。而對電商來說,線下的服務能力才是體現優勢的最佳渠道。

因此,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下,商家既拼產品,更拼體驗和服務。電商通過線上與用戶連接,但體驗和服務落地只有一條路——回到線下!當前如火如荼的O2O,其本質是服務,更切確地說,是線下服務。互聯網營銷和互聯網技術不過是服務體現和實現的載體。線下服務能力會成為O2O時代,企業核心的競爭力,而這種工匠精神的服務較之中國,日本是更加完善的。

寫在最後

過去二十多年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中,中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日本卻陷於停滯甚至負增長泥潭。面對中國蒸蒸日上,日本似乎有走下坡路的趨勢,某些人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幻覺”:中國即將超越日本。菊花與刀作為性格基因的日本陷入互聯網的迷茫之中,大有漸被世界經濟移除群聊之勢,但對待鄰邦我們不能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立場,對待這個鄰邦,我們應當多反思其新形勢下的弊病,用以自勉,但不能陷入坐井觀天的自大之中,要知道日本身上依然有我們學習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6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