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立論:行內人談再生能源 林少陽


2009-07-28  AppleDaily





 

昨 日收到一位從事再生能源私人股本(Private Equity簡稱PE)投資的朋友電郵,提醒我奧巴馬政府其實已很努力推行新能源政策,只是市場有自己的規律,資金未能即時投入市場而已。在二手市場打滾 的資金,量度時間的單位,是爭分奪秒只爭朝夕;做PE項目融資的,最低量度單位是「年」,而且基本上是跟管理層同坐一條船。不似上市證券基金經理可以隨時 沽貨走人,若管理班底能力或誠信出問題,PE投資者基本上並無退路。因此,PE投資者跟炒鬼充斥的股票市場參與者,心態完全是兩碼子事。朋友專責再生能源 項目,除了是職業需要(做PE投資,要求投資者對相關行業有透徹的了解)之外,亦因為自己是環保分子,希望透過事業實踐信念。論行業知識,我這位外行跟他 根本無得比,近水樓台,順道問這位行內人的投資意見。

風電設備股選擇少

在香港做風電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數。他跟我說,他不是 對每一家公司都熟悉,不便作個別公司的評論,但就提醒我,做風電設備的技術要求(以及入行門檻),比經營風車場高。經營風車場只需買現成器材返來砌,項目 回報率基本上由政府話事。現時市場慣例是5%或以下,由於設備資金投入大,屬本大利小的生意,要錄得高增長必須不斷融資谷大資本額,一旦資金成本上升,高 增長便無以為繼。設備生產商的成敗關鍵,在於技術領先同業,成功者的回報可以很可觀。在大陸供應風電設備的上市公司,領先者包括國營的金風科技、西班牙的 Gamesa以及丹麥的Vesta,香港上市的,做設備的只中國高速傳動(658),選擇確實太少。林少陽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99

和預測民生銀行跌停的人談退出股市 黃祖斌

來源: http://xueqiu.com/9386038954/36201499

最近上證指數在數次未成功突破3400點後,出現了大概200多點的下跌。本次大行情的第一次比較長,跌幅比較大的調整有可能已經再現,其實這和瞎猜也沒什麽區別。有多少人在這輪行情中一路踏空?春節前再創新高也不是不可能,最近的下跌導致的恐慌越廣,這種可能性就越大。然而如果就這麽一點跌幅,就認為牛市已經結束了,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七年熊市了,市盈率創歷史新低了,成交量創歷史新高了,行情怎麽可能就結束了?

不過我一直認為,不論這次牛市漲得有多高,持續時間有多長,和一般人都沒什麽關系。對於對中國股市缺乏了解,對股市的一般規律掌握不了的人,其實股市就當是永遠的熊市好了,選擇合適的時機離開股市,免得趕不上2路汽車。上周五開始看民生銀行一個甚至兩個以上的跌停,或是下跌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他們的預測不僅是荒唐的,事實也被證明是錯誤的。這個結果,更令我感覺多數人其實根本不適合留在股市。做出這種啼笑皆非的跌停預測,犯了哪些股市投資的重大錯誤?

1、股市和股票的短期走勢都基本是不可測的,更不大可能準確預測。
往往在一個重大的拐點出現後,就會有人跳出來說自己曾經提前預測了這個結果。其實這要麽是騙子,要麽是湊巧。以1987年美國股市單日超過20%多的暴跌來說,彼得林奇的著作中說羅傑斯提前做了預測,其實另一個人林奇不知道,就是科斯托拉尼也做出提前的預測。《漫步華爾街》一書中,其實還提到一個準確預測的女士,這個人因此名聲大噪,於是利用這股春風發了基金,認購如潮,最後以大幅跑輸股指而收場。我不知羅傑斯當時是用什麽樣的原話來預測這次暴跌的,但科斯托拉尼在雜誌的專欄中,也只是提示會下跌,而並沒有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即他判斷下跌的概率相當大,而不是一定。
有人說江恩的預測能力很厲害,他在某雜誌的監督之下的操作近90%盈利,在大概一個月中本金翻了十倍左右。更對美國小麥期貨在某個交易日的收盤價預測得一分錢都不差。其實江恩的兒子說,如果他爸真這麽牛,他老人家就不必靠對外賣股市通訊之類的東西來掙錢,他這個兒子也不必在外辛苦打工凈錢了。江恩和這個雜誌完全是互相合作炒作的關系。
在2006年和2007年連續兩年暴漲後,有多少人預測了2008年的暴跌?我印象深刻的是民族證券的徐一釘說2008年很有可能遠遠低於4300點,這就是我印象中最靠譜的預測了。
有多少人準確預測了去年下半年的這輪大行情?我只知道有兩個人,一是東吳證券的李雙武,另一個很少為人所知,不過他的方法很簡單準確率還很高。他們一個預測起漲點在8月,一個預測在六七月,都準得很。不過更多的人是對自己預測能力的吹噓和包裝。像但斌,不久前的演講中還說自己一年前曾建議別人舉牌茅臺或是某個銀行,結果現在對方後悔得很,因為安邦舉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了。那但斌自己為什麽不買銀行股?為什麽去年業績這麽差?
還有趙丹陽,不久前演講說如何如何,去年他的基金也就是和上證指數漲幅差不多。
這個股市中有太多的人在規劃股市行情。但能持續準確預測股市的人,基本上是沒有的。一些在股市中經驗不到十年,沒有買到過任何一只漲幅超2倍的股票,長期收益率明顯不如上證指數,為什麽總喜歡預測股市或是具體股票的漲幅呢?這不是作死,這是一種壞習慣。本次預測民生銀行一個以上的跌停,甚至中期要跌一半的人,以前的預測準確率恐怕也是一塌糊塗,為什麽不節省點時間幹點正經事,還在哪里做不靠譜的預測?

2、大盤股因高管出事而跌停是極為罕見的。
越是大企業,對某個個人的依賴性就越小。郭德綱相聲中說,做什麽生意最容易離婚?賣掛歷的,看哪個都比自己老婆漂亮。做什麽生意最不容易離婚?賣燒餅的。一離婚,爐子和其他工具各歸一方,燒餅就賣不成了。一對夫妻賣燒餅,離開任何一個人,這生意可能就要關門大吉。但對於民生銀行這種資產幾萬億,光是分行行長、副行長就有幾十人上百人,有大概五六個事業部,不知有幾千萬客戶的銀行來說,銀行行長換個人算什麽?以前建行的行長王雪冰,還有中石化的陳同海,都進了監獄,哪個企業就完蛋了?即使是小企業,如董事長(我記得叫徐玉鎖)因行賄案被調查並一度跑到海外的遠望谷,也只有好象一個跌停,並在不到半年內就全部收複了跌幅。一個大公司因高管出事而跌停,我印象中真沒有一個。
一筆1億元的資金凈買入,對一個股票短期股價的影響力,和這個股票的市值成反比。這難道不是股市的常識?同樣的道理,公司高管離職對股價的負面影響,與公司規模成反比。

3、避免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中國的金融監管政策底線。
有人可能因民生的前行長毛曉峰和令計劃案有關的傳聞,因此看空民生銀行。其實中國高層在很多場合,都反複強調過堅決避免中國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這一底線。像雷曼倒閉這種事(其實雷曼倒閉事件在導致金融海嘯事件幾年後,清算完成發現,在還完所有債務後,居然還有資金剩余,根本不應該破產),在中國就基本上不可能發生。即使民生銀行在經營上有些違規行為,中國的監管當局也不可能有損害中國金融穩定的舉措。即使不了解中國的這個政策,能不能稍微動動腦筋想一想,讓民生銀行在經營上陷入混亂對誰有好處?
為什麽一些智商也不低,學歷很高的外國人經常對中國做一些愚蠢之極的分析或是預測?因為根本不是中國人,不了解中國國情。在股市中投資、消費、搏殺,不了解中國最基本的金融生態,想混到19大,還是20大?

4、民生銀行是正規的銀行,而不是小三爛瞎搞的小公司
民生銀行因為是唯一的一家民營股份制銀行,1996年成立後,就長期是監管重點,加上成立時間早,又是同時在香港和上海上市,不知有多少眼睛在盯著它。全國各地一旦有什麽大的企業陷入困難(比如最近的佳兆業),或是有企業家出事(比如包頭的金利斌自焚),都會有媒體披露有哪些銀行,各有多少貸款折在其中。民生個別貸款或許激進了一些,在具體的貸款上不能收回本息,但民生銀行畢竟是正規的銀行,還是大型的全國性的銀行,完全不同於P2P,或是美國類似於農村信用社那樣規模的銀行,不僅盈利能力很強,準備金充足,市盈率低,ROE高達20%左右,而且處於一個比較容易賺錢的行業。最近幾年一些墳地里燒報紙——類型鬼的P2P網貸公司,一些光屁股搶銀行——要錢不要臉的擔保公司,總之是一些瞎搞的公司,出事的不少,但民生銀行我實在想不出一個剛剛上任的行長,能折騰出什麽大窟窿。

5、網絡時代資料是好找的,分析是極多的
即使對民生銀行缺乏了解,但網絡時代要找相關的資料是很容易的,如果對民生前行長出事對民生的股價影響到底有多大不清楚,網絡上的分析十篇八篇很容易就找到了,只要看了這些東西,就基本能避免跌停甚至跌三分之一或一半的荒唐預測。但還是有很多人這麽預測了,這說明什麽?不學無術,不願意學習,並且在這種情況下還喜歡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外指點江山,預測不已。這是一部分人的習慣,這顯然是在股市中不斷虧損的習慣。
在經濟領域,有一些試金石(比如把中國的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或是恢複金本位制,或是中國的M2是美國的兩倍多而經濟規模不足美國的60%所以中國貨幣超發),這些試金石可以借以判斷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就是不學無術的草包。而在股市,也有一些試金石,對民生銀行周一股價的猜測就是。預測離譜的人,應該找個合適的機會離開股市。股市比拼的是體力不是智力(進股市的人九成以上智商都要跌停,多數人都笨得很),比的是思維方式而不是想象力,比的是耐力而不是勇氣,比的是方法或是策略而不是預測能力(90%的人沒有預測能力),比的是高概率勝率下投資的紀律,而不是建立在盲目預測基礎之上的碰運氣。


    以下是我在上周六晚寫的關於民生銀行周一走勢的一個預測,雪球和新浪博客都發了:


                        民生銀行會出現暴跌行情?
本人持有的民生銀行可轉換債券占到家庭凈資產的一半左右,所以對民生銀行有一定和傾向,需要提醒讀者註意。當然我買民生轉債並不是對民生銀行有多深的了解,主要原因是民生銀行是股份制銀行唯一發行可轉債的。如果是興業或是浦發有可轉債,我應該持有的是這兩家銀行的轉債。
最近關於民生銀行的新聞比較多。前期主要是好消息,一方面安邦保險集團先是象征性地增持了大概300萬股,達到了5%的總股本,於是舉牌公告。後面則是大手筆,高舉高打,迅速拿到了目前大概有18%以上的總股本。其中A股已經有22%左右,H股已經有5%以上。對於一個上市公司而言,突然有10%以上的股份被增量資金持有,而且不是為了短期炒作,自然是一大利好。這也是去年民生銀行在銀行股中漲幅本來很一般,到年末漲幅突然加速超越較多銀行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1月30日收盤後,突然有消息說民生銀行的行長毛曉峰被紀檢部門調查,更有傳聞說和令計劃一案有關。還有消息稱,民生銀行的監事會主席同樣被帶走。好在民生銀行是個象模象樣的金融企業,比較及時地發布了公告:
    中國民生銀行新聞發言人1月31日表示:中國民生銀行關註到有關毛曉峰行長的傳言。據我行了解,此事屬毛曉峰個人原因,與民生銀行經營無關。目前我行其他董事,監事及高管全部在職在崗,處於正常工作狀態。目前我行經營一切正常,未受任何影響,請廣大客戶放心,我行將繼續滿足客戶的一切服務需求。有關毛曉峰的具體事宜請以我行的公司公告為準。
民生銀行又在當日在上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收到毛曉峰辭職信,因其個人原因,申請辭去中國民生銀行董事、行長及董事會相關專門委員會職務。董事會臨時會議決定,同意毛曉峰辭去行長職務,並交行長職責由洪崎董事長代行。
31日傍晚,新浪財經從接近民生銀行高層人士處獲知準確消息,民生銀行監事會主席段青山仍舊在正常工作。除毛曉峰已辭職外,民生銀行其他董事、監事和高管全部在職在崗,處於正常工作狀態,公司經營正常。
本周二開始,上證指數連續四天出現比較大的下跌,尤其是本周五,如果截至到周四,上證指數月K線就是陽線,但周五一跌,就成了陰線。證監會又及時公布了20多家公司要IPO的消息。去年第四季度大盤股出現了比較罕見的急漲行情,因此較大級別的調整已經來臨是有可能的。這樣民生銀行似乎面臨兩大利空,不少持有民生銀行或是民生轉債的投資人這兩天恐怕要睡不著覺了,憂慮民生銀行出現較大的跌幅。
民生銀行行長出事,並且辭職,到民生銀行到底有多大的利空?
首先以下幾件事,基本可以確定不會發生:
1、民生銀行因此失去較多存款客戶的信任,不少儲戶將存款轉到其他銀行。
2、民生銀行的貸款質量一夜之間出現下降。民生銀行的貸款質量取決於借款人的經營狀況、現金流,貸款出問題時,就看發放貸款時擔保措施是否到位。有足額的擔保,貸款還不了直接處理擔保物即可。貸款質量和民生銀行行長是誰一點關系都沒有。不可能出現貸款人因為換了行長就起訴民生銀行,法院還判決豁免貸款償還責任的荒唐事情。
3、較多的散戶甚至是機構競相拋售民生銀行的股票。
4、民生銀行在金融人才市場找不到合適的行長人選。
短期心理層面的影響無法衡量,不過就中長期而言,民生銀行行長這個事,對民生銀行的經營,對民生銀行的股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一個組織、一個企業,確實有不少英才,他們的存在,導致相關的組織、企業,和其他組織、企業完全不一樣。比如青海海爾的張瑞敏,如果沒有他,海爾冰箱廠可能在1998年前後,就和其他地方國企中的家電企業一樣,破產、倒閉,或是賣給私企,要麽就是MBO。但有了張瑞敏,海爾就和成百上千家地方國企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再看格力的朱江洪和董明珠,如果沒有他們二人,格力可能和許多空調廠一樣崩潰,而不是長期力壓美的一頭。如果沒有禹作敏、吳仁寶,大邱莊和華西村和不知多少萬中國村莊一樣,根本不為人所知。於是禹作敏一出事,大邱莊中國第一村的名號就讓給了華西村,這個村很快也沒落了。再說中國***的毛澤東,如果沒有這個人,中國***能不能奪取政權,都有較大的疑問。
如果民生銀行出事的是類似的高管,那在經營上就會面臨較大的問題。但據我的不完全了解,民生銀行的行長原是洪崎,毛曉峰在洪崎繼任董文標的董事長一職後繼任行長,我以前從未關註過。我甚至在周五才知道原來當時民生銀行的行長就是毛曉峰。在毛離開民生銀行後,民生銀行的規章制度,民生銀行的文化,民生銀行的客戶基礎,都基本上不會發生變化。銀行業雖然競爭激烈,但銀行業最大的基本面是銀行貸款一直供不應求,哪有供不應求的東西大幅打折的?當然銀行的產品和其他領域不一樣,銀行的產品是貸款,貸款的價格是利率。不久前央行降息了,銀行貸款利率有沒有大幅下降?雖然還沒有看到央行的貨幣政策去年第四季度的報告,不過我估計不會有明顯的下降。既然這樣,民生銀行的經營就不會因為毛的離開而有什麽變化。
這里還想起大概在2010年的時候,在某金融企業混飯吃的時候,部門經理找了某股份制銀行總行某部門負責人給我們講課,他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中國銀行業是鐵定賺錢的,新開一個分行,甚至可以請一位當行長,只要這位農民不是道德有問題,基本上第一年就可以賺錢。
就民生銀行的股價而言,其實最近一段時間,甚至是去年,部分利空已經釋放:
1、一方面安邦保險在大舉增持民生銀行的A股,但民生銀行的股價最近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原來是部分小股東已經拋售較多。
港交所數據顯示,複星集團郭廣昌已經於1月21日清空了手里所有的民生銀行A股。原第一大股東、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持有民生銀行A股比例下降至7.69%,前十大股東之一的盧誌強也減持至3.09%。不過複星在香港增持了民生的H股。
2、民生銀行的小微貸款、鋼貿貸款質量有一定的問題,小微貸款最近幾個月幾乎零增長,這其實已經在去年前三季度的股價上有表現。
3、有報道稱,民生銀行最近融資買入的余額,減少了20億,即這些拋盤已經被消化。
民生銀行股東的意向上,有兩則相對利好的消息:
1、作為較大股東的史玉柱,不久前在微博中明確表示,在安邦大舉介入民生銀行後,不打算出售股份。
2、根據港交所披露的信息,中國人壽在1月28日增持民生銀行A股4000多萬股,達到A股股份的6.96%。雖然增持數量不多,但A+H已經達到了總股本的5%,即是舉牌。有意思的是,看到有人在微博中發布信息說,發錯了信息,把中國人壽減持民生銀行A股發錯成增持。剛才在港交所查到了確實的信息,1月28日,中國人壽是增持,而不是減持民生銀行。
民生銀行原行長離職,對於安邦保險在取得較多股份後,順利整合民生銀行事實上是有幫助的。2012年在銀行股年末大漲之前,民生銀行成為我第一重倉股。不過我對民生銀行研究一直不深。今天看有分析(好象是國信證券的)稱,民生銀行因為股權一直非常分散,所以是高管控制了民生銀行。現在安邦持有了近20%的總股本,未來可能持有較多,如果還是高管控制民生銀行,就和新的股權結構不相稱。所以這既有利空的一面,也有利好的一面。
安邦增持民生銀行這個事情,包括現在前行長出事,我感覺不少人以自己的想象來替代根據事實進行的分析。
比如有人說這是新的國進民退。安邦保險集團是國有企業嗎?不要因為有幾個紅二代在其中任高管,就認定這是國有企業。包括安邦的陳小魯,雖然他是陳毅的兒子,但他只要不是安邦的股東(特別是大股東),那他就根本談不上代表國有資本。這年頭也不知怎麽搞的,國有資本難道是邪惡資本?只有國有資本才可能補充社保金,私有資本是根本不可能的。國有資本繳稅比例,遠超國有資本占經濟規模的比例,國有企業的高管會為逃稅而冒丟掉飯碗的風險?但私有企業偷稅是普遍現象。國有企業不會對礦藏搞破壞性開采,但私有企業不少都這麽幹。國有企業給員工較高的待遇,但私有企業基本上只要不辭職就行。國有企業在電力、石油石化,因政策性原因,承受了巨額虧損,但私有企業頂多就是食有油虧損了點小錢罷了。中國的貧富差距不如印度、俄羅斯,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比較強大。私有企業是唯利是圖的,不管是不是汙染環境、賄賂官員,國有企業雖然體制導致利潤率差點,但基因上不願意主動做違法的事,並盡了較多的社會責任。
綜上,民生銀行A股股價短期不會有較大的跌幅,如果有10%左右的下跌,或許是一個抄底的好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53

行內人談渣打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9.html

先談一個跟本文不太相關的事情,今天收到財叔的whatsapp,希望止凡可以幫忙宣傳一下圖中這個慈善晚會,我相信這是好事來的,值得幫手推一下。

想報名的話,請看看以下的連結:
http://www.gracecharity.org/15-Anniversary/leaflet.pdf




說回正題,近日渣打公布業績,大減派息,相信令不少朋友失望,尤其看見渣打早前因股價下跌股息率大升而買入的朋友。很有趣,聽到有「專家」的意見是減派息是好事,因為保留現金,減少了集資的壓力,繼而看到壞消息已經盡出,所以支持股價,這「專家」正在解釋渣打減派息後在倫敦的股價不跌反升的現象,真是找原因又辛苦,我們聽又辛苦, 何苦呢?

渣打早前大跌之後,我曾經很簡略分享過我認為渣打的價值: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3.html

事後,曾經與在銀行界工作的朋友討論過,朋友是曾經在渣打工作的,如今已經離開了,他告訴我一些他們行內人對渣打的看法,當故事聽聽也無妨。

首先,他們一眾前渣打同事都認為渣打有些決策不太好,尤其是現任CEO時期的決策,好像數月前渣打解僱了約200人之後,其實不少被解僱的員工轉過頭又再被請回,而且被重新請回的都是較高層的一群,其實他們都是成本效率頗差,沒有為公司賺到大錢的。而不少中下層被解僱的員工就反而沒有被請回。

於是,我問他認為這樣的動作有什麼考慮呢?朋友認為裁員的動作是做給投資者看的,尤其是大戶及ibanker。的確當裁員消息一出來,渣打的股價就上升了不少,但其實這個cut cost的成效十分有限。這個動作反映管理層十分照顧股價,多於照顧公司的實際運作,這是不太好的現象。

另外,早前原來渣打把IPO部門關掉,朋友話當管理層有這決定及操作之後,股市就立即大升上去,IPO市場都非常活躍。某程度上,公司內的分析及管理層的決定很不高明,成隊「專家」加收入超高的高層,卻做了一支市場「大燈」。

朋友的意見是,橫豎有個牌(指IPO),為何無原無故要把這生財工具關掉呢?相信又是cut cost的動作,又是做出來為股價,管理層又是為了年終分紅大份一點。問題是大批分析師都沒有好好預測到市場,這個決定可能遲半年,已經完全是另一個景象。

朋友所做的工作跟他所談的分析師很有關係,所以有這意見也不為奇。而我靠認為預測未來,就算多一千一萬倍的分析師都不容易做到,這些國際級銀行也做了「燈」,更加證明到這個理念。

聽完朋友這些論點,令我對渣打的印象不太好,可能是領導層的問題吧,我始終覺得企業家應該做好本業,而並非每每太關心股價,為刺激股價而做的動作,長線來看對公司都沒有什麼幫助。當然,今時今日的管理層都不是白手興家打天下,對企業的營運未必放於首位,而股價、市值這些數字遊戲則影響著他們的花紅,怎會不關心呢?

這裡也有不少blog友買入了渣打,尤其當之前股價大跌時,為股息的,實在要小心,之前都估計渣打未必能保持派息,誰知開口中,大家千萬要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40

躲過大跌、踏準行情的私募牛人談投資(上):3~5年內大藍籌將被機構買了又買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07/1136025.html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江月

談大盤藍籌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關註到您6月份寫給投資人的一封信中提及,在一年之前就已經買入四大行、保險、制造業大盤龍頭,想請問當時買入這些個股的邏輯是什麽?

周良:我們研究了2016年以來股票供應與資金需求之間的關系,發現雖然供求關系很嚴峻,但結構性的差異極其明顯。股票增量都在中小盤,而增量資金需求卻在大藍籌。這種大多數人忽視的結構性差異,就是投資機會所在。中小創不再稀缺,而大藍籌變得稀缺了。

2016年新股發行、定向增發、大小非減持形成的股票供應增量有近3萬億元,但幾乎全部集中在中小盤的股票上。我們做過統計,2016年IPO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27億元,增發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81億元,重要股東減持公司的平均市值是249億元,都是一兩百億元市值的中小盤股票。而增量資金以低風險偏好的機構資金居多,集中在保險、社保、外資等低風險偏好的資金上。我們同樣統計了2016年獲得重要股東增持的公司,發現平均市值達到1060億元。股票增量都是一兩百億元的中小盤,而增量資金在買的是上千億市值的大藍籌。

這種新增股票供應與新增資金需求之間明顯的結構差異,就是投資機會所在,就是市場出現“一九”分化的根本原因。

在市場整體風險偏好降低,成長股估值高企,而大藍籌估值便宜的背景下,未來幾年局部的盈利機會要到大藍籌中去尋找。由於2010年以來市場整體對成長股和中小盤股票的偏好,大藍籌被邊緣化了6、7年。但市場風格是會發生變化的,去年以來市場風格向大藍籌切換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方向選擇會決定未來幾年盈利的大頭,而大藍籌會變得越來越稀缺。

NBD:您提到大藍籌的這輪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三年到五年,目前只是剛剛開始,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判斷?

周良:除了上面提到的股票供求的結構性差異外,還包括投資者行為模式、估值、市場情緒和大藍籌的稀缺性等關鍵因素。

大藍籌還處於被嚴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階段。很多大藍籌不僅沒有被集中抱團,反而是被大多數基金嚴重低配。我們統計了我們所看好低估值、高分紅、高確定性的8只大藍籌,涵蓋了大銀行、保險、制造業的大型龍頭,其占滬深300指數權重的11%。而管理規模1.8萬億元的2000多只主動管理偏股型公募基金,今年一季報中配置這8只大藍籌的市值比例僅為1.5%。二季報中配置比例是2.5%。由於季報只公布前十大持股,根據我們的研究模型測算,6月底基金全部持有這8只大藍籌的比例是3.7%。基金半年報馬上就要公布了,大家可以看看我們的模型測算得是否準確。3.7%對比11%,這不是集中抱團,這是嚴重的低配。

NBD:關註到您提及,其實大藍籌更為稀缺,為什麽大市值的大藍籌在今天反而是稀缺的呢?

周良:首先,因為大藍籌幾乎沒有供應的增量。無論是新股發行、定向增發還是大小非的減持,大藍籌幾乎都沒有供應的增量。去年沒有,今年沒有,未來也沒有。今年上半年新上市了244只新股,一只大藍籌也沒有,大藍籌中發生定向增發和大小非減持的也幾乎沒有。

其次,大藍籌不僅沒有供應的增量,連存量也很有限。很多人覺得大藍籌盤子大,存量很大,這是一種誤解。以工商銀行為例,1.5萬億元的流通市值,看似不稀缺,但去掉大股東里的“國家隊”、H股和保險公司拿著永遠不動的股票,真正在A股市場自由流通的市值不到3%,即不到500億元,只不過是兩三個中小盤股票的市值而已。這種情況在工農中建四大行中普遍存在。我們統計,四大行真正的A股自由流通市值加在一起也不到1800億元。

我們所看好的所有低估值高分紅的大藍籌,加總的自由A股流通市值也不超過一萬億元。對比目前中小板、創業板6萬億元的流通市值,大藍籌是極其稀缺的。

NBD:您提到2000多只偏股型公募基金對於您所持有的8只大藍籌6月底的配置市值比例僅為3.7%,而這8只大藍籌占了滬深300指數權重的11%,屬於嚴重低配,但其實這種對大藍籌的低配長期存在於這個市場中,您覺得這個比例在這輪行情中最終有可能縮小到什麽水平?

周良:好的賺錢機會往往出現在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地方。每輪行情都是始於嚴重低配,終於嚴重超配的。在大藍籌行情的高潮期,我覺得基金配置這8只大藍籌的比例會高於11%。

2010年大多數人忽視了中小創,其隨後走出了6年的大行情。2010年~2015年,偏股型基金對中小創的配置比例不斷提高,從初期的低配到後期的嚴重超配,2015年6月股市大跌前,公募基金持有中小創的市值甚至超過了持有的主板市值,這時中小創的這輪行情才結束。

價值股與成長股的強弱周期往往5至10年變化一次。歐美市場如此,中國市場也如此。始於低配,終於超配。大藍籌在被市場邊緣化6、7年後,目前還處於被嚴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階段。

大藍籌的賺錢效應會不斷吸引各路資金流入,推高估值。資金都是逐利的,當中小創走弱不容易賺錢、而大藍籌走強能賺錢時,資金自然會流入,配置比例自然會提高。這會推動大藍籌繼續走高,又刺激更多資金買入大藍籌,這就是證券市場的“賺錢效應”。

2010年至2015年中小創的強勢周期中,“賺錢效應”推動創業板市盈率達到100倍的世界紀錄,“賺錢效應”也會推動大藍籌走到估值泡沫化的一天。但這至少還需要3~5年的時間,因為市場上大多數人的思路還沒有轉變過來,大多數人還被套牢在中小創里,難以自拔。這種轉變是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的,3~5年甚至更長時間後,等到大多數人都堅信買大藍籌就能賺錢時,等到基金嚴重超配大藍籌時,才會迎來這輪大藍籌強勢周期的最高潮,也是尾聲。

當然,每一波長周期的行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震蕩反複是股市的基本特征。這輪大藍籌行情也是如此,在某些季度還會被中小創反超,甚至在某些年份還會出現虧損,但短期的波動不會改變長期的趨勢。

NBD:您如果是持續看好大藍籌,是不是意味著大盤指數仍會繼續向上突破?或者說如果指數要想往上突破,您覺得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周良:我們看好少數的大藍籌,但並不看好大盤指數。現在還是熊市的中後期,熊市的結束還沒有到來,沒有兩三年時間,走不完。市場最嚴峻的時候還沒到來。

大藍籌在漲,但絕大多數股票要跌,一九分化會演變為一和九十九分化。在這種情況下,大盤很難向上突破。大部分指數都是弱勢震蕩的走勢,但指數也在分化,創業板指數最弱,上證50最強。

談創業板和選股

NBD:在2015年時,您曾精準地判斷創業板頭部確立,現如今,您對創業板又是持什麽樣的觀點,距離底部確立又還有多遠?

周良:創業板的調整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原因同樣是供求關系、投資者行為、市場情緒、估值等。未來幾年小股票的供應量很大,而大部分投資者還套在中小創中難以自拔。基金還嚴重超配了創業板,估值也並不便宜,創業板的賺錢效應不複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創業板還遠遠沒有見底,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

NBD:現階段,您認為的好股票應該具備哪些特征?

周良:現階段我們的好股票標準是低估值、高分紅、高確定性、可持續性,同時沒有減持、沒有增發、沒有同類新股發行。低估值、高分紅不用說了,我們還很強調高確定性和可持續性,即未來收入和利潤的確定性高,盈利能力可以數十年長期持續。

我們2016年以來喜歡的選股方向,包括銀行業里面的前五大銀行、保險公司、制造業里的大型龍頭品種和大地產公司,這種選擇與很多投資者選擇的消費白馬龍頭是不一樣的。

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投資要追求確定性。這些大藍籌業績穩定,估值便宜,不僅每年盈利的確定性很高,而且估值的提升空間很大。對比潛在收益和潛在風險,是性價比極高的投資機會。

一定要珍惜打折的大藍籌。除了銀行、保險以外,大地產、制造業的大型龍頭相對於全球主要市場,估值也在打折。全世界對大藍籌估值最低的兩個市場都在中國,一個A股,一個是H股。我們認為,這些大藍籌是中國A股市場最具價值的資產,也是最稀缺的資產。大家現在習以為常的估值打折,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再也看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35

躲過大跌、踏準行情的私募牛人談港股投資(下):用更便宜的價格買熟悉的大藍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07/1136028.html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江月

除了上證50指數的驚喜表現,相信今年以來港股市場的表現更加讓投資者感到驚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如今,恒生指數已經站上27000點,並開始向前期高點發起沖擊。同樣困惑投資者的是,在這樣一個點位,港股市場是否依舊值得參與?又有哪些個股值得參與?對此,少數派投資總經理周良分享了自己的投資和選股邏輯。

NBD:關註到您近期也提及港股市場,大藍籌的估值比A股更便宜。您對於港股市場的投資邏輯是什麽,和A股市場有無不同?

周良:港股市場大藍籌的估值比A股還要便宜,平均要低20%,甚至打對折的也不少見。這一方面是由於港股市場大藍籌供應量充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港股市場中境外投資者對內地經濟的發展了解不深,對港股大藍籌的估值給了折價。隨著滬深港通等南下資金的進入,隨著港股市場中內地資金比例的不斷提高,這種局面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港股的定價權正在從外資向內資轉移。銀行、保險、地產、汽車,港股大藍籌正在與A股一起聯袂走高。

港股市場正成為內地資金聚集的投資新方向。內地資金投資方向有限,只能擁堵在內地樓市、股市。滬深港通開辟了內地資金新的投資方向,港股市場正在成為新的吸納內地資金的蓄水池。滬深港通開通兩年來,南下資金正在不斷流入香港市場。QDII和內地外流資金也積極配置港股市場,內地資金正在改變港股的生態,內資在港股定價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這是歷史性的變化,是不可逆的長期趨勢。

港股市場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讓我們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我們熟悉的大藍籌。好公司很多,但只有便宜價格買入的好公司,才是好的投資。同樣的公司,能夠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收益風險的性價比就更高。對於港股,我們依然選擇我們熟悉的低估值、高確定性的大藍籌。

NBD:如果一只個股,在A股和港股都上市,您會根據什麽樣的邏輯進行選擇?

周良:這要看具體的行業和個股。同樣買銀行,在A股我們選擇四大國有銀行,在港股我們選擇中型股份制銀行。在A股市場大銀行估值便宜,所以我們買性價比更高的工農中建四大行。在港股市場小銀行的估值更便宜。光大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港股的市凈率只有0.6倍左右。1塊錢的凈資產,二級市場的股價只有6角錢。

在A股市場我們不買券商股,在港股市場我們要買券商股。不買券商的A股,不是因為券商股質地不好,而是價格不夠便宜。港股市場我們願意買券商股,因為價格便宜。不少內地券商股在港股市場交易的價格比凈資產還低,在A股大家見過低於凈資產交易的銀行股,一定沒見過券商股也會低於凈資產。凈資產遠遠沒有包含券商最有價值的客戶資源、專業團隊和網點布局,這是少有的機會。

此外,A股中的保險股我們看好中國平安,是A股市場性價比最高的,在港股我們看好新華保險、中國太平。比如說新華保險,估值是A股的七折,價格便宜了,性價比就高了。我們認為保險行業不僅是價值股,還是成長股。保費收入、內含價值近年都在快速增加。

在制造業,港股有更多樣化的選擇。在A股市場制造業我們看好上汽集團,是汽車業最具優勢的龍頭,估值又是A股汽車股最便宜的。在港股市場我們可以有更多選擇,廣汽集團的H股只有A股的6折都不到,廣汽集團A股的性價比不高,而H股性價比就很高。此外地產、高鐵、建材等行業也是如此,我們有了比A股大藍籌更多樣化的選擇。

NBD:對於投資港股,是否會擔心個股不夠活躍形成的流動性問題,以及潛在的做空風險?

周良:流動性和做空是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但我們對此並不過多擔心。我們所選擇的都是低估值的大型企業,而且一般持有的時間會比較長,流動性和做空對我們的影響很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