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五问中国国旅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3/HTML_BAFC8KOB73X9.html


直到9月21日,国旅集团董事长盖志新才打开话匣,向本报记者侃侃而谈这几年国旅的上市历程。

这两年来没少约盖志新,均被他以“未到时机”回绝。

2004年8月,盖志新履新刚刚重组的国旅集团董事长,其上任第一目标即推动国旅上市。然方案一变再变,折腾五年,终于选择国旅总社与中免公司两块主营业务在国内A股上市。

中国国旅(601888.SH)9月15日拿到证监会的最后一个批文,立即启动机构路演,9月22日开始申购。“国庆节前太紧,应该会在10月15日去上交所敲锣上市吧。”盖志新9月21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笑道。

也就是说直到那一刻,这个国内最资深、排名第一的旅游业大佬才算是走完上市历程。

然而,即使上了市,盖志新的任务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国旅上市之后的百亿资产在国资委各行业板块中,规模可算偏小,依然有被重组的危险。

对盖志新来说,下一步该如何把国旅做大做强,做长产业链才是更严峻的考验。

4套上市方案

2004年11月10日,经过三个月的酝酿整合,国旅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家由国旅总社和中免总公司联合组建的公司,注册资金为3.9亿元,总资产50亿元。

国旅集团是集旅行服务、免税品经销、旅游景点开发与管理、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内容于一体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集团),是国资委监督管理的136家央企中唯一仅以旅游作为公司主业的集团公司。

成立之初,盖志新就放话三年内推动国旅上市。“上市是国旅的一个发展目标。”盖志新告诉记者,事实上,当时国旅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即境外上市。这是由于内地上市需要经过两到三年的资质审核期,从香港上无疑要快得多。

按当时的计划,除了保留国旅联合(600358.SH)这个国内融资渠道外,国旅集团将把国旅总社的全部资产及中免总公司的部分优质免税店资产,再引进少量其他投资方资产在境外上市。

盖志新告诉记者,上市方案一直在变,从最初的境外上市到今日的A股上市,国旅内部一直对何种方式以及何地上市有着诸多的争议。关于四套上市方案,盖志新向记者透露为一是整体上市,二是国旅总社单独上,三则是中免集团单独上,最后是国旅总社和中免集团的主营业务上市。

显然,国旅最终选择了第四套方案。“我们倒是想整体上市,可惜不符合要求。”盖志新透露,2005年时国旅资产20多亿,利润要求2亿多,但是当时利润只有6000~7000万,资产与利润配比不平衡,只好改方案,改为主营业务上市。

国旅集团首度明确上市方式是在2007年11月的昆明旅交会上。当时,国旅集团副总裁陈荣在昆明宣布即将在A股上市,并选择主营业务上市。

资产切割

选择主营业务上市无疑需要国旅集团整合旗下公司,大举手术刀,进行剥离和清理。

据了解,国旅集团成立之初,国旅总社拥有海外公司14家,国内各省、区、市拥有子公司及联号经营企业150家,而中免总公司旗下也拥有4家全资子公司、47家控股子公司、11家参股公司。集团的业务范围过于宽泛,连鞋厂、制纸厂都有,有的公司甚至负债累累,如天马旅游汽车有限公司和香港国旅。

盖志新向记者表示,3年来集团已经清理了十余家企业,有的经营不佳的公司被清算和解散,有的与旅游主业关联度不强的则被卖掉,有的公司架构被整顿。如广东熊猫旅行社、云南熊猫旅行社等都是被剥离,香港国旅则进行改制,可以说,留给上市公司的资产都是非常优质的资产。

据中国国旅招股说明书介绍,该公司共有三级下属公司132家,其中分公司6家,全资、控参股126家。国旅总社2008年的利润为3700万元,而中免公司则有3.15亿元。

盖志新向记者表示,目前留在集团手中的资产多为一些物业和资质较差的资产,集团尚无资产注入计划。

处置国旅联合的壳

国旅集团选择将上市地点放在A股市场这一方案势必带来如何解决与国旅联合业务冲突的问题。

事实上,坊间曾传称国旅集团有意通过国旅联合实现整体上市——国旅总社以16.45%的持股量为国旅联合第一大股东。但陈荣表示,集团已有解决国旅联合的方案,尚在沟通阶段,仍有不确定因素。

中信建投旅游行业分析师沈周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国旅联合的主业集中在温泉休闲项目,与国旅集团的业务方向不太一致,关联度不高,并不存在同业竞争的关系,国旅集团很有可能撇开国旅联合,自行上市。

随后的事实揭晓,国旅集团果然撇开国旅联合自行上市了。盖志新对此是如此解释的,“国旅联合主要做温泉旅游,跟我们的主业差得比较远,我们是旅行社特别突出。”盖称,加之股东权益不好协商,毕竟未到控股地位,因此很快放弃借壳上市的想法,寻求新方式。

“我们不会再增持它们(意指国旅联合)的股份。”至于是否会出售所持有的国旅联合股份,盖志新末明确表态。

华侨城悬念

在国旅最终揭晓的上市方案中,最令人吃惊的无疑是华侨城的参股。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华侨城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出现金15.5亿,获得中国国旅10153.85万股,持股比例15.38%。

双方揭晓这一合作是在2008年2月,两家企业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

两 家集团的负责人当天解释牵手原因时表示,华侨城在旅游景区开发运营、酒店经营管理、旅游演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力,而国旅集团拥有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网 络、旅游商品销售和开发方面的优势。“两家处于旅游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双方合作的空间无可限量。”华侨城集团总裁任克雷如是评价。

记者了解到,当时的协议中还有关于资本合作的内容,华侨城集团副总裁刘平春表示,这部分主要是华侨城集团将作为国旅集团整体上市的发起人之一,国旅集团适时入股华侨城旗下的上市公司,双方在共同有兴趣的领域合作投资。

刘平春并未就双方股权合作的细节予以更多解释,但坊间揣测股权合作的承诺是否意味着双方将有可能走得更深。国旅集团副总裁陈荣与华侨城副总裁刘平春接受记者采访时尽管没有对将来是否合二为一作出明确表示,但并不否认。

但据记者了解,两家合作的短期目标之一是抗衡香港中旅。

2007年6月,国资委批准香港中旅与中旅集团的重组方案,吞下中旅之后的香港中旅一跃成为中国旅游业一哥,以300多亿资产规模笑傲群雄。香港中旅内部人士甚至放言下一个目标是吞下国旅。

此消息一出,国旅压力骤增,对华侨城来说压力也不小。于是,两家感觉受到威胁的公司开始寻求联手。2007年7月起,陈荣开始往返北京、深圳,探寻合作方式。

按照目前的参股方案,国旅上市后的市值约一百亿,华侨城约三百亿,抗衡资产不足四百亿的香港中旅,刚刚打了一个平手。

借道华侨城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的重组目标?盖志新又对记者耍起了太极拳。“这个我们现在还没有谈,忙不过来。”盖笑称最后整合的意图得看股东、企业和出资人的想法,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1

Livesense村上太一VS. 地圖日記郭家齊 創業關鍵五問 年輕人要勇於翻牆

2013-10-14  TWM  
 

 

Livesense創辦人村上太一,二十五歲成為日本最年輕的上櫃公司社長;地圖日記共同創辦人郭家齊,三十一歲成為Groupon台灣分公司營運長。

兩位日、台第一線的年輕創業者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他們第一手的創業心得。

撰文‧孫蓉萍、黃家慧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何選擇創業這條路?

村上太一答(以下簡稱村上):我從小學就開始有創業的想法,直到上大學成立公司以後,才知道我要做的事是要「讓大家開心」的事。看到有人透過我們的網站找到工作,且拿到二萬日圓祝賀金,我會覺得自己創造了一個有價值的服務。

現在大家看我好像很風光,其實創業很辛苦。我剛創業的時候,大約二十歲就因為太煩惱而滿頭白髮,還好現在頭髮又恢復黑色。創業是我喜歡的事,雖然辛苦,但它就好比有一道牆擋在前方,我享受努力翻牆的感覺,每越過一次牆,就覺得自己有進一步的成長,絲毫不以為苦。

關於特質

「適合創業的人,首先必須要能正面思考。」我很鼓勵年輕人在學生時代就創業,因為如果失敗,還可以回頭當學生。年紀大了再創業,或許因為社會經驗比較豐富,成功機率升高,但風險也會變高;而且年輕時體力比較好,我當時一天工作十五到二十小時,身體也還撐得住。

郭家齊答(以下簡稱郭):我們當初做「地圖日記」,純粹是為了用自己的專長做一些自己覺得好玩的事,沒想到不只是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人使用,後來商業化,也開始了我們的創業之路。

其實到美國留學前,「創業」對我來說很不可思議,因為我從小就是做事中規中矩的乖寶寶,從未想過要走一條和別人不同的路。讀史丹佛大學時,身邊很多同學白天上課、晚上做案子;畢業後,也有很多人自己創業,而且做得有聲有色,讓我漸漸覺得「創業」也是一個大眾路線,找工作不是唯一的出路。

年輕時創業比較有衝勁、沒有太大經濟壓力,做不好也沒關係,從頭來就好,畢竟網路生意成本不高,不用害怕。你也許會有失敗經驗,但愈早失敗,可愈早找到對的事情做。

問:創業要具備什麼能力或特質?

村上:其實創業很簡單,難的是如何讓公司持續成長。我認為適合創業的人,首先必須要能正面思考。記得我考初中時,只鎖定一所學校,結果沒考上,心情盪到谷底。父母親也是很樂觀的人,他們並未責備我,只對我理性地分析說:「接下來要怎麼做?」只為過去的事情懊惱,對未來並沒有幫助。

第二是要保持學習的態度,會自責,發現問題時自我反省並且思考解決方式,而不是一味怪東怪西怪別人,就是不審視自己。例如去拜訪客戶,同時觀察客戶的反應,就會知道這次說的話是否得體,下次怎麼說可以更好,持續追求進步。不論是讀書或當面請教前輩經營者,總之,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重複磨練出技術和能力。

郭:多數人認為,創業首先需要有一個好點子,要有一個正確的商業模式。事實上,一位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很難想到一個完美無瑕的模式。創業需要的是「行動力」,很快付諸行動、很快做出一個東西,讓產品進入市場。自己不會知道這個東西好不好,進入市場後,消費者就會告訴你,然後你要很快調整。

學生從課本上學到的是,先好好做一個商業模式再創業,但是你可能只看得清楚前面一公尺,看不到前面一公里。所以,我不會想要太多的計畫,只要盡可能地「快」。

關於第一步

「勇敢踏出去,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好。」問:如何踏出創業的第一步?要做什麼準備?

村上:很多人想創業,可是永遠不敢踏出第一步。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勇敢踏出去,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好。我大一創業,其實高中時期就已預先做準備,例如注意創業相關的活動訊息,參加創業家的座談會,對日後一定也有幫助。雖然當時還沒有下定創業的決心,我仍先考取簿記和系統管理員的資格。

另一個良方是,一直告訴別人說「我要創業」,社會上有很多好人,大家都會提供協助。我告訴每位朋友說我想創業,消息會一直擴散,貴人就可能出現;例如,「我朋友的學長的媽媽的前同事的現在公司的社長」聽說我想創業,給了我很多建議。透過這樣一層層的關係,也可能讓創業成功的速度加快。

郭:我認為,先有團隊再想要做什麼比較好。這次創業,我們先找人、租辦公室,再看可以做什麼。我們開始通常不會做太深,這樣才可以很快轉彎,別人可能要把網站做到九十分才開站,我們只要六十分就上線。比別人早開始很多,可以很快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可以很快修正,甚至直接關掉。

創業如果要募資,就要知道如何推銷自己,才能贏得出資者的青睞。例如,我們前一次創業時募資不順,直到在美國參加比賽得獎以後才改善;事實上,我們為了在這個簡報只有六分鐘的比賽中脫穎而出,特別加強了「說故事」的方式。我們到師大貼公告,找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負責簡報,並且只挑戲劇系畢業的,他不負眾望,「演出」時成功抓住評審的心,也成為以後我們募資順利的關鍵。準備工作包含了許多小細節,而且攸關成敗。

問:如何選擇創業夥伴?

村上:選擇創業夥伴的第一要件是談得來,例如你提出一個計畫,他能真誠、開心地說:「聽起來不錯吔,應該有機會!」彼此一定要有同樣的夢想,而且能一起預見未來,一起想像,並且朝這個目標努力實現。不同心一起作夢,就沒辦法共同邁向成功。

關於夥伴

「彼此要有同樣的夢想,並能一起預見未來。」郭:團隊一開始,最少要有兩位成員,一位懂產品,一位懂行銷,等公司規模再大些,財務這些東西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我看很多人創業會找大學同學,可是大學同學通常是同一科系,同質性太高,結果往往以失敗收場。反而是找高中或社團的同學、當兵的朋友,因為念不同科系,創業比較容成功。

夥伴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熱忱,我們前一家公司,歷經多次很糟糕的狀況,例如錢快沒了,那是很糟糕的氣氛,假如中間有創辦人離職,對彼此的傷害一定很大。所以夥伴必須是很堅持、很有熱情的人;另外,因為一天可能要討論好幾個小時,他也必須是可以溝通的人。

問:給想創業的人什麼建議?

村上:我希望大家不要輕言放棄。事實上,如果我覺得諸事不順就立刻縮手,現在根本不會有Livesense的存在。要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服務,過程中當然會有很多挫折,解決之道就是不斷改善、不斷修正。我是很小心謹慎的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會調查清楚,不愛豪賭。不斷微調每一件小事,不斷累積小成功,就會有豐收的一天。

郭:每次創業的產品可能不一樣,但是創業過程可以複製,例如怎麼找人、怎麼成立公司,這些是不變的。我自己念工程科系,看過許多工程師創業,他們容易做出技術面導向的東西,但離消費端太遠。我認為產品應該先找到市場需求,再找技術人才。

郭家齊

出生:1979年

現職:創業家兄弟公司共同創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70

《創業教戰》台灣網路創業家 該何去何從? 「網」住十三億人商機 進軍中關村關鍵五問

2014-01-20  TCW
 
 

 

當中關村的年輕人把自己當成下一位馬雲、李彥宏,在中關村的肥沃土壤茁壯時,台灣的網路創業者,卻顯得無所適從。當每個人都在說台灣市場小、資金少,年輕創業家要如何突圍?

撰文‧楊卓翰

問:我想在網路成功創業,難道只有「走出台灣」這條路嗎?

答:不一定。雖然從資金面、法令面、人才供給面,中關村的客觀條件較優渥,但是兩岸的網路市場成熟度,在各項產業都不同。例如,台灣消費者喜歡細膩的網路服務,使用者付費習慣也較好,所以像敗衣網這類客製化程度高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功。

北京創新工場首席運營官陶寧建議,如果你想做的是質精量少、細膩的小產品,台灣是很好的出發點;但是,如果商業模式需要依靠大量用戶,那麼台灣市場較小,很難做到規模化。無論如何,現在起,就從訂閱創業邦、36氪、虎嗅網等中國科技網站開始了解市場吧!

問:我想做中國市場,網路又無國界,為何一定要進駐當地?

答:先回答一個問題,你知道什麼叫〈打飛機〉嗎?這支小遊戲在中國玩家破二億人,建立在微信服務(手機通訊)裡。

除了遊戲,現在越來越多網路服務也透過微信來執行,例如用微信訂票、查股票資訊等;微博(微網誌)也不斷在橫向擴張服務。如果沒有實際進駐當地,就無法觀察到這些平民生活細節,推業務會更費力,一不小心就慢半拍,這就是中國所謂的「接地氣」。

在中國成功籌資的活動通營運長謝耀輝指出,他在中國得隨時跟著微信亦步亦趨,有什麼新動作就要馬上更新;相較之下,台灣網路服務對於其他地區的使用習慣,反應卻很慢,更新速度更慢。在中國市場變動速度快,慢一拍,可能就會被淘汰。

問:我想在台灣創業,但募不到錢,去中關村就有錢拿了嗎?

答:如果你在台灣連種子基金都拿不到,可能在中關村也拿到不到。

北京創新工場評斷項目的標準,其中一項就是有無籌到種子基金。「如果你的點子這麼棒,怎麼會連你身邊的朋友、長輩都無法說服而投資你呢?」陶寧說。

包括林之晨等創投專家一致建議,網路創業者至少得先拿出三百萬至五百萬元台幣,作為創業第一筆種子資金。真正重要的,還是你的創意和商業模式,是否真的具有投資價值。

問:到中國網路創業,只有中關村一個選擇嗎?

答:中關村不是唯一選擇。從台灣到上海註冊的殺價王網站創辦人楊濟成認為,北京創投多、資源豐沛,但是台灣人較少;有才雲首席運營官羅仕鑫也指出,上海的台商多,對於初次到中國發展者,可能較為友善。

隨著中關村的網路創業模式越來越成熟,現在其他一線、二線城市也開始模仿,向創業者招手。在中國的實戰創業者普遍認為,不一定第一站就要衝灘頭堡,到北京落戶,只是先後的問題。

問:前往中國之前,我必須準備什麼?

答:首先,在當地找一位可以信賴的合夥人。如此註冊公司會比較方便,在中國成功活過第二年的台灣新創團隊,都是和當地的合夥人一起打拚。

因為除非透過官方認證的育成中心、加速器,一般公司註冊手續往往很複雜,網路營運的牌照(ICP)備案申請也至少需二至三個月,這一點要有心理準備。

除了提早將中國法規摸熟,來自台灣的北京皓宇互動總經理羅聖博提醒,台灣創業者要準備一顆強烈競爭的企圖心,才不會在中國成為無名屍。「十幾年來,我看過很多台灣人來北京,卻跟不上速度,承受不了壓力。」他建議台灣年輕人,不要貪圖台灣的舒適,必須學會將壓力轉為成長動力。

清華大學教授蔡仁松也指出,「創業,心最重要。台灣創業者缺乏國際觀,是致命傷。」要看得遠,才能走得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5

《關鍵五問》賣房就要被課重稅?房東會漲房租嗎? 小老百姓免驚! 實價課稅只抽交易大戶

2014-07-28  TWM  
 

 

講到實價課稅,大家首先就是擔心自己繳的稅會不會變多?如果我的房東繳的稅變多,會不會讓我的房租變高?事實上,實價課稅不是洪水猛獸,一般民眾幾乎不受影響。

撰文‧楊卓翰

財政部目前規畫將不動產所得稅以房地合一的實價來課稅,抵扣土增稅。不過,當財政部將稅改重點聚焦在資本利得稅,殊不知台灣不動產更大的不公,在於持有稅(地價稅、房屋稅)低得荒謬。實價課稅後,對一般民眾影響為何?如何避免傷及無辜?

Q1.資本利得按照房地合一實價課稅,只要我賣房子就會繳更多稅?

此次財政部要實行的實價課稅,只針對房地產交易,而不觸及持有稅;即使你將來買賣房子,也不代表你一定會多繳稅,因為政府已準備排除自用住宅,只針對「一人名下購買多棟」的交易進行實價課稅。

參玖參公民平台執行長楊筱瑄指出,若以第二棟以上交易來計算,全台灣有七成房屋所有權人不受影響,因此實價課稅只會課到特定少數人。但她建議,房屋交易的資本利得稅不應該併入綜合所得稅,應分離課稅,免得一般民眾因為房屋交易,讓綜所稅級距一次跳了好幾級。

自住換屋不用怕,按現行稅法,自住換屋在賣屋後兩年內重購新屋,如果新屋房屋評定現值與公告地價比舊屋高,賣屋時的所得稅和土增稅都可退還。

立委曾巨威建議,除了到底是用「人」還是「戶」來分自用要定義清楚,還可以用價格標出五千萬或八千萬元以上的豪宅。他還建議,實價課稅的同時,可逐步讓奢侈稅退場,用正常獲利計算資本利得稅,取代掉原本扭曲的奢侈稅,一次讓稅制正常化。

Q2.學者建議除了房地產交易稅要改,也不能漏掉持有稅。但是持有稅增加,是不是代表擁有房子的民眾每年繳的稅都變多了?

財政部目前僅針對資本利得課稅,至於持有稅,此波並沒有觸及;換言之,只要沒有交易房子,基本上都不會在這波房地產稅制改革受到影響。但是,稅改專家建議,若要推動房地產稅制合理化,持有稅遲早都得改,但也須有配套作法來降低全民的衝擊。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副教授花敬群表示,在國外實價課徵持有稅也不是全額課徵,而是以一定的折扣進行課稅。例如對於自用住宅,會用電腦大量估價,依照屋齡、樓層等數據做稅率的調整,折扣後以二成至三成市價作為課稅基礎,對自用戶稅基不會一次調太高;而非自用則會用七成至八成的比率課稅,加重投資客負擔。

在實價課徵持有稅上路前,花敬群建議,政府應逐年調整公告地價和房屋評定現值,與市價接軌。同時,財政部應該要同時在自用戶的稅率及稅基優惠上做調整。例如,應引進持有住宅越久、稅率越低的政策,鼓勵長期持有,讓真正的自Q3.住戶享優惠,懲罰短期持有。

除了資本利得稅和持有稅,還有什麼稅制改革也應該修改?

台灣目前的交易稅有契稅和特殊的奢侈稅。曾巨威表示,契稅課買方,但課稅門檻低,買賣兩造容易作假。奢侈稅又有特殊目的,只課賣方,課徵基礎為實價。一個價格假、一個價格真,邏輯不通。

未來政府可以考慮學習新加坡及香港,對於買方以實價課徵房地合一的「印花稅」;如此一來,不但課徵標準是實價,也能分辨買方身份。也因此,香港和新加坡就能對外國人買房額外課徵實價的交易稅,更能有效抑制國外投資客買房。

Q4.未來實價課稅,我的房東會把成本轉嫁到租金上嗎?

實價課稅後,第二棟以上房屋的持有成本提升,如何不讓房東將成本轉嫁到租金?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指出,現在有許多房東為了避稅,將房租所得隱匿不報,未來政府可以考慮允許房東把房屋的持有成本,列為出租房屋的費用項,抵扣綜合所得稅的租金收入。

這樣一來可以避免租金轉嫁;二來等於變相課徵空屋稅,懲罰未利用的空屋,可以增加租屋供給;三來能鼓勵房東報稅,實報實銷,讓租屋市場透明化。

Q5.實價課稅後,房價真的會跌?

信義企業集團研髮長曹玲玲認為,資本利得課稅對於房地產交易量有一定衝擊,但房價則很難說。如果要對高房價有實質影響,還是持有稅的改革才能奏效。

中研院院士王平指出,影響房價的因素有很多,台灣扭曲的不動產機制,的確造成資金大量集中在房地產資產,像積了一大灘的油,只要一點火,就能燒很久。實價課稅使稅制正常化,讓部分資金抽走,除了可以把推升房價一個很大的因素拿掉,對台灣整體經濟也是健康的。

不過曹玲玲也指出,資金如果從房地產移出,會跑去哪裡?政府必須全盤規畫,讓錢投到真正需要的產業。

實價課稅絕大多數人不受影響── 全台持有房屋人數與持有房屋比率若實價課稅以第2棟房子以上交易開始課稅,全台有約200萬人會被課稅;若以第3棟房子以上開始課稅,只有8%的所有權人受影響,因為這些人擁有台灣26%的房子。

持有人 佔持有人 持有房屋人數 百分比(%) 比率(%)擁有1棟 536萬 72.46 48.33 擁有2棟 137萬 18.60 24.82 擁有3棟以上 62萬 8.94 26.85 資料來源:立法院法制局法案評估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46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五問中國經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83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5 11:35 編輯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五問中國經濟
作者:劉曉翠

人民日報25日的頭版頭條聚焦中國重大經濟問題,該報獨家專訪了“權威人士”,其在回應經濟運行風險問題時提到,從一定意義上講,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

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國廣義信貸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個百分點。

從結構看,這幾年債務增長最快的是非金融類企業,其債務余額已占到GDP的125%,在世界上處於高水平。高杠桿企業主要來自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行業、部分國有企業,要高度關註這些行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情況。在經濟運行走勢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區出現連續性下滑,也可能對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在回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怎麽辦?”時,該報援引權威人士說,“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

至於宏觀調控如何作為,報道提到,“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穩增長,又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

該權威人士還指出,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

以下是人民日報頭版報道的全文: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走勢備受國內外關註。對於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趨向、新情況、新問題,如何理性看待、正確認識、保持定力、有效應對?近日,權威人士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聚焦重大經濟問題,回應社會各界關切。

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預期?權威人士認為,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當前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在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要用歷史的眼光分析經濟形勢,堅持短、中、長期結合。我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人民群眾能夠對當前增長態勢充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我們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視眼下的困難。

經濟運行為何出現走勢分化?權威人士表示,這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註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於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願違。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怎麽辦?權威人士說,要高度重視應對下行壓力,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穩字當頭,並註重“三個結合”。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投資本身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適當調工資、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須的,同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消費潛力。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

如何看待經濟運行風險?權威人士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要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特別註意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宏觀調控應當從何處著力?權威人士強調,宏觀政策要把握好分寸,不過頭,也避免不及。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穩增長,又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積極財政政策要名副其實,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時,加大降稅清費力度。穩健貨幣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把錢花到實體經濟上去。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

以下是《五問中國經濟》全文,發表在人民日報第二版:

一問:經濟增長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但這是一個讓人“不難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總的看,今年以來的經濟增速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

問: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出現進一步回落。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一季度經濟增長與預期目標相符”。對當前的增長速度究竟應當怎麽看?

權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今年以來,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發展、調結構、惠民生,贏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總的看,經濟增速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當前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

以一季度為例,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但這是一個讓人“不難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從主要經濟指標看,一季度GDP增長7%,合乎預期,在全球範圍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數較大的情況下,我們的增量也較大;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就業形勢平穩;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長8.1%,各項民生指標繼續明顯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相繼出臺,一些新增長點破繭而出。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發展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出現了新的積極變化。產業結構方面,服務業跑出了“加速度”,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趨勢更明顯。需求結構方面,投資增速雖有放緩,但消費增長比較穩健。收入分配結構也在持續改善,農民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里人,城鄉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縮小。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一些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動力在加快孕育。

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短周期看可能是嚴峻的,需要認真對待,但從更長周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經濟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

問:對於目前的增長態勢,社會反應總體上還比較從容,但也存在一些擔憂和疑慮。如何判斷中國經濟前景?

權威人士:分析經濟形勢,要用歷史的眼光,堅持短、中、長期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東西擺近了看,往往會感覺很大,把它放遠些看,就會顯得很小。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短周期看可能是嚴峻的,需要認真對待,但從更長周期看,它們又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小,但並未出現斷崖式的急速下滑,歷史上曾出現過的經濟波動幅度也比現在大。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經濟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

經濟增長說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幹,有錢掙”,人民群眾能夠對當前增長態勢充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我們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視眼下的困難,一方面堅定信心,頂住壓力,一方面積極應對,搶抓機遇,持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二問:經濟運行走勢分化

“幾家歡樂幾家愁”,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綜合看,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註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問:今年經濟運行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走勢分化,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現象?

權威人士:當前確實存在經濟運行走勢分化,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何會這樣?因為全球供求格局變化了,國內又進入“三期疊加”階段,調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調整必然帶來分化。

從區域看,東部地區調結構動手較早,開始企穩向好,有的甚至較為樂觀,對在新常態下爬坡過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區,包括一些能源資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資拉動增長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有的也知道要轉方式,不轉不行了,但還要一個過程。從產業看,產能過剩行業和“兩高一資”行業用電、生產、投資、效益等指標下降,而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增長相對強勁。從企業看,一些技術含量低、產品缺特色、調整不及時的企業生產經營普遍困難,有的已停產半停產;而善於捕捉市場機會,重視滿足個性化需求、有品牌價值、搞技術創新的企業,日子比較好過。

走勢分化,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綜合看,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註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於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願違

問:目前,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的進程在繼續,其間也伴隨著痛苦,這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麽?

權威人士: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調結構必然帶來陣痛,需求結構、生產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商業模式等目前都在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產業重組加快。同時,部分領域、產業和地區經濟風險有所加大。必須看到,結構調整是一個需要不斷往前推的過程,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過程,這一關我們不得不闖過去。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早調早轉就主動,晚調晚轉必然被動。這麽多年來,我國經濟就是在一次次闖關奪隘中發展壯大的,一年有一年的問題,不可能都一馬平川、一帆風順。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於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願違。

三問: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其必然性,我們要高度重視應對,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穩字當頭,並註重“三個結合”,即近期和長期相結合、發展和改革相結合、國內和國際相結合

問:目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備受關註,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有的問題還在發酵。您認為該如何應對?

權威人士: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要看到其必然性。這里面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舊增長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的因素;有經濟環境變化等客觀因素,也有一些主觀因素。從現狀看,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對此要有充分的準備,拿出給力的措施。

我們要高度重視應對下行壓力,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穩字當頭,並註重“三個結合”:

一是近期和長期相結合。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繼續加大對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增加未來調整壓力的增長也要不得,近期采取的穩增長政策要有利於長期發展政策目標,有利於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避免引發更多矛盾,調結構、促升級的政策也要有利於短期增長,二者應當結合起來。不能為了眼前刺激增長就不顧結構、質量和效益了,對調結構有好處的促發展措施也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二是發展和改革相結合。發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標要求,也要通過改革舉措來落實,改革舉措要以發展為導向,多出臺一些有利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改革舉措。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臺,有一些改革措施從長遠講是好的,但當前可能會加重企業負擔或者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需要慎重權衡。

三是國內和國際相結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宏觀政策既要考慮國內因素,也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投資本身要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消費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潛力,使消費者敢花錢、願花錢

問:在外需低迷的情況下,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兩駕重量級“馬車”,能否在這方面釋放更多動力?

權威人士: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投資本身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首先是方向,必須選對項目,力求有市場,有長期回報,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投入到符合發展方向的地方。其次是資金來源,我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能不能把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是支撐穩增長的關鍵。目前居民儲蓄率很高,海量資金無處可去,人們難以獲得可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重大建設項目缺乏資金保障。所以,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必須整體推進,特別是要打通投融資渠道,挖掘民間資金潛力,讓更多儲蓄轉化為投資。

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適當調工資、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須的,同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消費潛力。在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大量人口由農村流向城鎮,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將會進一步擴大消費。數千萬貧困人口消費傾向最高,加強精準扶貧,增加他們的收入,可以轉化為新的消費熱點。對於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群,應提高消費品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使消費者敢花錢、願花錢。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是可觀的,一個黃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銷售紀錄,關鍵是我們要有令人心動的有效供給,有讓人心安的產品質量。現在,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對質量好、服務好的消費品和服務性產品需求很旺,如果能有效激活,會形成巨大的增長動力,留住寶貴的消費資源。

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勁頭。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問:除了適度擴大需求,緩解下行壓力的根本之策是什麽?

權威人士: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全球看,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中央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了多項部署,關鍵是抓好落實,抓緊推進。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勁頭,有的可能需要兩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在一定時期內不要說全面收獲,可能早期收獲都見不到。但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創新是點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現在勢頭很好,我們要濃墨重彩做好這篇大文章,激發全社會擁抱“創時代”。

四問:經濟運行風險防控

從一定意義上說,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須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問: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呈現高杠桿狀態。怎麽看待這些風險?在防控風險中需要註意什麽?

權威人士:風險防控對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從一定意義上說,防風險就是穩增長。不出風險,經濟就能保持穩定增長。

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國廣義信貸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個百分點。從結構看,這幾年債務增長最快的是非金融類企業,其債務余額已占到GDP的125%,在世界上處於高水平。高杠桿企業主要來自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行業、部分國有企業,要高度關註這些行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情況。在經濟運行走勢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區出現連續性下滑,也可能對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要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特別註意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中央已經對化解產能過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繼續穩步有序推進這項工作,有些不得不破產的企業應依法、規範、有序處置。化解產能過剩不能冒進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應當區別對待,積極穩妥。樓市正面臨痛苦的去庫存化階段,有效消化房地產市場庫存是一個現實問題,既關系到啟動需求,又關系到化解風險。要抓住市場調整的有利時機,順應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勢,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從微觀看,局部的風險該釋放的也要及時釋放,打破剛性兌付,反而有利於降低長期和全局風險。

五問:宏觀調控著力點

把握好分寸,是宏觀調控的關鍵,既不過頭,也避免不及。在加大力度穩增長的同時,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

問:對於當前經濟形勢,也不乏認為要進行“強刺激”的聲音。宏觀調控應當如何著力?

權威人士: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經濟矛盾、經濟特點,比我們已知的要複雜得多,宏觀調控也需要適時轉變思路、不斷創新方式。總體上還是穩字當頭,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同時註重統籌協調、均衡搭配。

把握好分寸,是宏觀調控的關鍵,既不過頭,也避免不及。今年的宏觀政策主要註重兩點: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麽樣的有效措施。宏觀政策要有一定力度,達到穩增長的效果,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但是,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結構調整步履維艱。我們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質量、有效益的GDP,這是“發展是硬道理”戰略思想的內在要求。

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穩增長,又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速滑出底線。積極財政政策要名副其實,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時,加大降稅清費力度。目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全面上升,財政政策要把為企業減負擔、降成本作為政策重點,謹防出現經濟放緩、企業利潤減少但稅負增加的“逆周期”現象。穩健貨幣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把錢花到實體經濟上去。現在價格總水平漲幅較低,常規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有所加大,但也不能放水漫灌,而要註意“度”,註重精準滴灌,既有利於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又防止增加宏觀經濟的總負債率和杠桿率,在穩增長和降杠桿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於敏感階段,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要堅持“三個不變”

問:穩定的經濟離不開穩定的預期。請問在穩定社會預期方面,還需要做些什麽?

權威人士:受複雜局面和多種因素影響,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於敏感階段,穩定預期至關重要。市場預期與經濟發展可以彼此促進、良性循環。預期穩,信心增,有利於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的熱情,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進而轉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應當看到,黨和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對企業家的支持是一貫的。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央堅持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沒有變,保護民營企業產權方針沒有變,堅持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政策也沒有變。(轉自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82

若希臘確定倒債 歐洲後勢關鍵五問

2015-07-06  TCW


Q1、希臘危機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大嗎?為何台股因此狂跌?

答:「希臘事件對台股的影響相當有限。」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這次情況和過去不同。二○一○年「歐豬五國」債信風暴全面延燒,導致歐洲整體金融系統皆陷入惡劣處境,對照當今情境,其影響已逐漸遞減。

曾銘宗並提出另一項指標:國內金融業對希臘曝險的部位極小,境外基金約新台幣三十二億元,銀行業約一千九百萬元,保險是零,整體來說,台灣受衝擊程度微乎其微。

花旗銀財富管理暨研究部副總裁王進彰也認為,上次歐債風暴是由「歐豬五國」共同主演,如今只剩下「歐豬一國」(希臘),對歐洲形成的衝擊,不可能與昔日相提並論。

不過曾銘宗不否認,投資人確實對希臘事件的不確定性有疑慮,六月二十九日亞股全收黑,台股也無法置身事外,加上當天又碰上台積電除息,就跌了四十多點,也加深其跌幅。

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分析,亞股走勢疲軟,與陸股跌勢超乎預期有最直接的關係。早在希臘拋出紓困方案公投議題前,陸股已下跌兩天,即便祭出降息、降準,亦無拉抬股市效果。且適逢亞洲股市來到新高,像日股即創下近十八年來新高,指數高檔,一有風吹草動,波動度自然加劇。

「(亞股走跌)主要是漲幅拉大後的修正。」蘇英孝說,陸股大跌,才是點燃亞股跌勢的燎原之火,「希臘問題只是後來再淋上幾滴汽油而已。」

Q2、最壞的狀況會如何,希臘會因此退出歐元區嗎?

答:短期之內不會,長期無可避免。

希臘政府已將債權人提出的改革方案,付諸七月五日的公投。若公投過關,希臘就可獲得新援助。不過這也意味著希臘要重新勒緊褲帶,也間接否決過去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推行的反緊縮路線,因此希臘未來將會有新選舉。

若公投未過,希臘就無法指望歐盟再伸援手。過去幾週,希臘的銀行遭民眾擠兌式提領,全靠歐洲央行提供的「緊急貸款援助」(ELA)才能生存。日前歐洲央行 已宣布,不再提供更多「緊急貸款援助」給希臘的銀行業,這已使該國銀行被迫關門。若歐洲央行的援助斷絕,希臘銀行將開不了門,唯一活路就是希臘央行自己印 錢,但這也代表希臘將退出歐元區。

不過退出歐元區違反希臘主流民意。最新調查顯示,七成以上希臘人民皆希望留在歐元區,因此希臘脫歐的機率甚低。

但長期來看,希臘能否留在歐元區,不是希臘單方面決定的。其他歐元區國家,包括德國在內的民眾都認為,他們辛苦工作,卻要花血汗錢去援助工時短、退休早的希臘人,他們對此已深感不滿。

法新社六月初引述一份民調結果,超過半數的德國民眾認為,希臘應該離開歐元區。在法國和芬蘭,也有超過四成民眾持同樣看法。

希臘過去大發社會福利,民眾已視為理所當然。省支出與砍福利,在希臘已是票房毒藥,上屆希臘政府,就是因此被民意唾棄。未來希臘尚有諸多債務要償還(見大 事紀),歐元區不可能放棄要求希臘緊縮支出。因此希臘與歐元區間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能調和的。長期來說,希臘退出歐元恐怕是無可避免之事。

Q3、若希臘最後退出歐元區,全球會有一波激烈動盪嗎?

答:不會。大家已經做好準備。如今希臘債券大部分已由歐盟、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三頭馬車」吸納,市場流通有限。近來歐洲央行推動的量化寬鬆,也可在危機時撒錢。因此希臘即使脫歐,衝擊也極為有限。

企業界反應亦是如此。摩根士丹利機構證券總裁戴赫龍(Colm Kelleher),今年六月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指出,縱使希臘違約甚至退出歐元區,對整體經濟衝擊也有限。股神巴菲特認為,希臘如果最終脫歐, 「對歐元也不是件壞事」。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在今年四月股東信中提到,企業早已為希臘可能脫離歐元的風險做好壓力測試。

瑞銀集團的研究指出,這次希臘又再度瀕臨違約,歐元區的銀行拆款利率非但沒有反應,反而繼續維持負利率趨勢,顯示和以前相比,希臘已喪失撼動市場的能力。

Q4、希臘違約,其他歐豬國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也會跟著爆?

答:歐債危機最早是二○一○年由希臘引爆,其後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國相繼失火,被稱為「歐豬四國」。不過從目前市場反應來看,希臘債券殖利率與其他歐豬國家有極大差距,顯示市場已做出切割。

戴赫龍也指出,近年來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透過稅制及金融改革,體質已經大幅好轉。因此希臘失火,殃及西、葡、義等國家的可能性很低。

唯一值得關注的是,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近來經濟雖已恢復成長,但數年來奉行緊縮政策的執政當局,已逐漸引起一些民眾不滿。以西班牙來說,推動撙節開支 的執政黨「人民黨」,日前其民調顯示支持度跌至二十年來新低。如今西班牙已有「我們可以」(Podemos)的政黨崛起,該黨走的正是當今希臘「激進左翼 聯盟」反緊縮的路線,它目前已躍升為西班牙第三大黨。若這些國家的反緊縮勢力上台,歐豬國家債務危機就真的可能捲土重來了。

Q5、長期看來,我需要擔心最後歐元區會解體嗎?

答:歐元區短期不會解體,長期則有可能。

近年來歐盟各國「疑歐派」聲勢大振,這是因為希臘危機拖累其他歐元區國家,以致有些民眾開始懷疑留在歐盟或歐元區有何價值。在歐盟的龍頭德國,反對歐盟的新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崛起,就是這種民意的反映。

在法國,總統歐蘭德的民調低迷,極右的「民族陣線」支持度卻在上升,今年三月法國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警告,「民族陣線」領袖勒龐(Marine Le Pen),可能會在二○一七年總統大選勝出。勒龐十分讚賞英國首相卡麥隆推動的脫歐公投,她主張法國要獨自擁有貨幣、立法、預算主權,否則就要退出歐盟。 「到時人們就可稱我『脫歐夫人』。」將來這些反對歐盟勢力進入歐盟議會,會使歐盟越來越難做出決策。

其次,目前歐元區可用量化寬鬆等手段撲滅各國債務危機,但這非治本之道。若各國銀行能真正合為一體,資金流動就如一國內的銀行一樣,甲地出事可用乙地銀行 資金支援,這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然而目前德國等債權國民眾,對用納稅人的錢紓困別國已十分感冒,因此要用甲國銀行的錢去援助乙國銀行,政治上可行性很 低。

更根本的問題是:希臘危機暴露出歐元區各國「貨幣統一、財政獨立」的結構性缺陷。在這個結構下,各國都有誘因擴大開支,把代價轉給別國承擔,希臘就是最好 例子。歐元至今雖已有十三年歷史,但歐元區各國在財政面仍無法整合,這是歐元先天上的缺陷,也使歐元區債務危機不可能絕跡,這將是未來歐元區解體的未爆 彈。

歐元區解體意味各國將恢復使用各自不同貨幣,交易費用將增加,這是代價。但好處則是過去依靠歐元「補貼」的希臘等國,將無法再慷他人之慨,必須自力更生。 而扮演救濟者的德國等國也不用再拿民眾血汗錢援助別國,它的發展潛力將可釋放。這或許也是歐元解體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延伸閱讀】經理人大調查:希臘短期脫歐機率低——美林全球經理人預測希臘發展

債務協商正向結果:43%希臘違約,但不退出歐元區:42%希臘退出歐元區:15%

資料來源:BofAML(2015年6月)整理:張舒婷

【延伸閱讀】希臘債務,後續還有未爆彈——希臘未來2月大事

6/27:歐洲集團拒絕希臘延長援助的請求6/30:國際貨幣基金對希臘16億歐元貸款到期,希臘無法償還而違約7/1:沒有新的援助計畫,也意味著歐洲 央行不再提供新資金給希臘7/5:希臘進行公投,決定是否接受債權人改革方案7/10:希臘有20億歐元的短期國債到期7/20:希臘有35億歐元的債券 要還給歐元區合作夥伴8/20:有32億歐元債券到期要償還

資料來源:BBC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73

人民日報五問收費公路改革:養護期收費合法嗎?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8-03/935348.html

現行《條例》規定,政府收費的高速公路實行統借統還,收費期限以路網實際償債期確定,不再受具體年限限制;償債期、經營期屆滿後,實行養護管理收費。為何實行統借統還,將一省之內的高速公路打包處理?為何現在要改成“直至償清債務”?養護期還要收費的依據何在?

B.thumb_head

從1988年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到如今總里程居世界第一,“借錢修路、收費還貸”的收費公路政策使我國快速將高速公路總規模做大。與此同時,也積累下債務高企、虧損加劇等諸多矛盾。按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現行《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下簡稱《條例》),一些高速公路已經收費到期乃至超期,未來是繼續收費還是停止收費?

7月21日,交通運輸部發布《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稿(下簡稱《修訂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修訂稿》提出,政府收費的高速公路實行統借統還(即在一省範圍內實行“統一舉債、統一收費、統一還款”),收費期限以路網實際償債期確定,不再受具體年限限制;償債期、經營期屆滿後,實行養護管理收費。

這樣一來,收費公路改革迅速成為社會關註的熱點:現行《條例》規定,政府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的收費期限分別為最長不得超過15年和25年,中西部最長不得超過20年和30年。根據這一規定,收費還有期限,為何現在要改成“直至償清債務”?養護期還要收費的依據何在?為何實行統借統還,將一省之內的高速公路打包處理?

要認識改革初衷,還得冷靜而理性地審視發展現狀:高速公路為什麽會債務高企、巨額虧損?高速公路是否建得過多過快了?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及專家學者,試圖深入剖析這些問題。

一問:巨額虧損從何而來?

資金需求巨大,銀行貸款成為主要資金來源,加之建設速度加快,積累了高額債務

“印鈔機”“車輪一響,黃金萬兩”……有人說收費公路是一本萬利的暴利行業,事實果真如此嗎?

“確實有一些建成較早、成本較低、位置較好的高速公路是盈利的,且利潤率較高,但高速公路‘貧富不均’,整體上肯定是虧損的。”交通部管理幹部學院教授張柱庭說。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收費公路收支缺口高達1571.1億元,此前三年分別為323億元、566億元、661億元。

巨額虧損從何而來?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副局長王太認為,原因包括正常還債階段還本付息支出增長,以及債務規模的不斷增加:到去年底,全國收費公路債務余額高達3.8萬多億元。而債務規模大,則與收費公路資金需求巨大及“貸款修路”的資金籌集方式密不可分。

——公路特別是高速路成本高,資金需求大。

去年,我國四車道高速公路平均造價為7700萬元/公里,是2000年的2.4倍、2004年的1.83倍。“上世紀90年代,一些路段成本僅需1000多萬元/公里,前不久新建的京臺高速,成本高達3.6億元/公里。”交通部規劃院戰略所所長徐麗說,高速路成本升高除因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漲外,還受征地拆遷費用上升,以及因地形所限需修大量橋梁、隧道、高架橋等因素影響。

——高速公路建設資金大頭來自銀行貸款。

據統計,現有16.26萬公里收費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為6.15萬億元,以銀行貸款為主的債務性資金占七成,且銀行商業貸款對高速路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一般無利率優惠。“日本通過發債籌集資金,有的利息只有0.78%,而我們的融資成本一般在6%—7%。”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說。

——公路建設加快。

王太認為,債務規模大也由於我國加快了公路建設:2010年,收費公路收支基本平衡;2011年至2014年,新增收費高速公路里程占總里程的31.1%,債務余額占債務總余額的45.6%。

收費公路虧損,除債務規模大這一主因外,也不能忽視其他因素:個別企業嚴重超編,推高了用人成本、降低了運營效率;有的企業發放高額福利,甚至將資金建設樓堂館所;有的高速路建設環節層層轉包,或控制成本不力,導致超支等。“未來,應加強對收費公路機構編制、財務支出的控制,並引入第三方評價評估機構,對其技術狀況、服務質量等作出客觀獨立的結論。”交通部公路研究院黨委書記楊文銀說。

二問:高速公路是否建得過多過快?

部分地方高速路存在規劃隨意調整、過度建設問題

債務高企,虧損擴大,自然會帶來這樣的疑問:欠了這麽多債,為何還要修高速?高速路建得過多過快了嗎?

根據《國家公路網規劃》,到2030年,我國將建成約13.6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目前已完成8.7萬公里,一些大通道還未完全貫通,另有一些早期通車路段急需擴容。”交通運輸部規劃司副司長任錦雄表示,該規劃綜合考慮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因素,“盡管近幾年建設速度有所加快,但推進還算穩步。”

值得註意的是,除國家高速公路網外,各省也有各自的地方高速公路網規劃。“國高”有序推進,一些“地高”卻可能存在過度建設。

“過去,一些省份片面追求GDP,把修建高速路作為推動經濟發展乃至提高政績的手段,而不管有無車流,更不考慮如何還本付息。”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表示,一些省份在錯誤理念的指導下,“編制過於宏偉的規劃,有的甚至不切實際地提出‘縣縣通高速’。”在趙堅看來,若某地長期內出行需求不足,完全可以修成低等級的普通公路,成本能低至少一半。

“有些路段修成一級、二級就夠了,但卻修成了高速。”徐麗分析,其背後原因主要在於融資模式:修建一級、二級公路,需地方財政全部埋單;而修建高速,地方只需出一部分資本金,大頭為銀行貸款。

徐麗建議,未來必須增強規劃的嚴肅性,將建設與財政能力、資金解決方案統籌考慮,不然就可能埋下債務風險的隱患。

不過,另一個不容否定的因素是:交通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起先行作用。“交通肯定得適度先行,但要超前到什麽程度,太難把握了。”張柱庭舉例說,當年修建京津唐高速路時,本預計起初幾年沒什麽車,結果剛開通就陷入擁堵。再者,道路建得越早造價越低,越往後成本就越高,“這是個悖論,很值得研究。”

三問:虧損如何控制?

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緩解收支缺口,“開源”就包括調整收費期限和標準

未來,債務規模和虧損巨大的問題能解決嗎?

可以肯定的是,債務規模將隨著財稅體制改革得以逐步縮小。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下簡稱“43號文”),收費公路建設要從“借貸”變為“舉債”。同時,國家將對地方債務實行規模控制。“《修訂稿》將對防止地方盲目建設、債務‘滾雪球’起到積極作用。”張柱庭說。

那麽,一些地方政府的不合理沖動被束縛後,是否會影響建設進度?“肯定有影響,速度降一點是合理的。”張柱庭表示,《修訂稿》明確要通過特許經營吸引社會資本,“若企業能真正參與進來,又會對建設產生促進作用。”

“現階段,盡管收支缺口很難消除,但可通過‘開源節流’緩解缺口擴大。”王太所說的“節流”之舉瞄準了巨額虧損的癥結,包括控制規劃,降低建設、養護運營、融資等成本。“公路建設應嚴格依照公路網規劃實施,不得隨意調整規劃,增加規劃外的公路建設項目。未來,收費公路將以高速公路為主,占公路總里程的比例將從3.6%降至3%左右”,王太說。

開源方面,王太列出三條舉措:加大財政投入、吸引社會資本、調整收費期限和標準。這其中的第三條,就成為條例修訂的關鍵。

四問:收費期限為何延長?

用路者付費原則比全民付費更加公平,且目前車購稅、燃油稅遠難滿足公路建設養護實際需求

“任何國家都沒有真正意義的免費公路。”王偉表示,全球公路交通資金來源大致有兩種:一種由財政負擔,資金來自稅收;另一種由道路使用者負擔。“‘誰用路、誰受益、誰付費’的用路者付費原則更好體現了公平。”

拋開公平性的問題,在收費與收稅間做選擇,還應考慮具體國情和當前財政保障能力。

據介紹,目前我國車購稅主要用於公路建設,包括高速公路建設資本金補助、農村公路建設、國省道改造等;而2009年起開征的燃油稅則用於普通公路養護等方面。需要澄清的一點是,“車購稅、燃油稅、高速路通行費三者支出範圍並不一樣,沒有重複收費問題。”王偉說。

“2013年,我國車購稅規模為2234億元,一般稅為1071億元,而公路建設支出達13692億元,稅收缺口高達10387億元;燃油稅轉移支付僅為1443億元,普通公路養護稅收缺口高達1357億元。”王偉表示,未來收費公路的養護管理、債務償還,包括社會資本投資回收等,需要通過繼續征收通行費予以保證。

在收稅與收費之間,交通運輸部傾向於後者,即“用路者付費”。按此路徑,自然延伸出“在現有基礎上延長收費期限,實行長期收費”的政策。

五問:為何實行統借統還、養護期收費?

統借統還可增強籌資還債能力,降低政府性債務風險;養護期資金用財政收入或稅收支付不現實

實行統借統還、養護期收費,原因何在,依據何存?

先看統借統還。

此前,我國收費公路中,既有單一公路建設項目自收自支、實行獨立核算,也有多個項目共同核算,即“統借統還”。根據現行《條例》,政府還貸公路“可以”統貸統還;而《修訂稿》則明確,政府收費高速公路一律統借統還。這意味著,將來在一省範圍內,只要一條高速公路尚未還清債務,其他路段均將一並按償債期標準收費。同時,若高速路改擴建增加了政府債務或社會投資,還可重新核定償債期或經營期。

“以省為單位對高速公路實行統收統支、統一管理,可降低政府收費公路的融資和運營成本,增強政府償債能力,降低政府性債務風險。”交通運輸部法制司副司長魏東認為,路段獨立核算也會影響路網整體性及通行效率。

那麽,統借統還依據何在?張柱庭表示,首先,《公路法》規定,收費期限按收費償還貸款、集資款的原則確定,“貸款肯定要還完”;43號文也提出,地方政府應指導和督促拓寬償債資金渠道、統籌安排償債資金,“這里的‘統籌安排’為統借統還提供了依據。”

再看養護期收費。

“最初收費公路政策更多考慮了收費還貸,建成後把本息還完後即停止收費,通過財政資金應對養護需求。但當收費公路達到現在的規模後,再考慮用財政收入或燃油稅來支付,已經不太現實。”發改委綜合交通所研究員李玉濤表示。

養護期收費於法有據嗎?

張柱庭表示,根據《預算法》,預算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等,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主要用於一般公共服務,如科教文衛體、農業環保等方面,而政府性基金預算則是依照法律法規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向特定對象籌集的資金,專項用於特定公共事業發展,“結合高速公路選擇性通行的特性,其養護管理費用屬於政府性基金預算完成的任務。本次修訂是對《預算法》的補充和細化,是有上位法依據的。”

  • 人民網-人民日報
  • 周禹彤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77

五問藍綠橘陣營:出口怎麼救?不打房有幫助?


2015-08-31  TCW

全球股災,台股是重災區,讓全民更正視台灣經濟體質衰退的現實,這也是明年新任總統最大挑戰。以下是三黨參選人首席財經智囊,對台灣總經、出口、內需、股市、房市等困境的看法。

今年經濟成長率是保一、保二還是保正大作戰?台灣經濟的核心問題是?

民進黨財經智囊胡勝正(以下簡稱胡):今年經濟成長率保一就很好了,可能要到第四季、明年第一季才會反彈。可以說,明年新總統要接的是個經濟爛攤子。短期要先止痛、先穩住企業信心;中長期則要進行提升方案。就像日本安倍三箭,前兩箭是短期、第三箭就是長期藥方。

親民黨財經智囊殷乃平(以下簡稱殷):今年保一可能都很困難,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可能是負的。近來我們的出口被夾殺,中國與東協,中國與韓國都簽了 FTA(自由貿易協定),我們逐漸喪失競爭優勢。日本電子產品在日圓大貶後,搶了台灣的高端產品市場。台灣產業結構必須要轉型,目前我國企業的研發支出只 是其他國家的零頭,只能複製別人,無法突破創新。

國民黨財經智囊尹啟銘(以下簡稱尹):IMF(國際貨幣基金)指出,全球正處於新平庸經濟,狀況是「uncertain(不確定性)高」,全球皆如此,不 只台灣面臨困境。保一、保二是努力目標,就像颱風來一樣,第一步先搶救、第二步恢復原狀、第三步整治,改革提升經濟體質。

台股大跌與證所稅有關嗎?廢除證所稅真能帶來幫助?

胡:股市近來的表現,證所稅不是唯一的影響,但也很重要,藍綠版本其實都很像,希望立法院快快處理,不要讓證所稅成為股票市場發展的阻礙。

殷:台股受國際股市拖累,證所稅與此無關,但證所稅有必要好好改革。現在將修的第二個版本讓民眾自由選擇證交稅、證所稅恐怕問題更多。未來應命令集保必須記錄股票的買進賣出價格,讓投資人輕鬆報證所稅,接受程度會比較高。

尹:金管會宣布股市平盤下不得放空,此舉應給予肯定,台灣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很容易受到外國禿鷹襲擊。改革證所稅只是短期救股市的第一步,股市仍要寄望經濟基本面回溫。

救房市穩定經濟與居住正義,孰輕孰重?開放外資、中資來台購房是解方?

胡:如果為了讓年輕人買得起房子而打房,手中有房的人就受害,結果年輕人依然買不起。所以應一面穩定房價,一面透過合宜住宅等方式幫年輕人。是否開放外資、陸資來台買房是假議題,很多大陸人寧去澳洲、美國買房兼投資移民。

殷:財政部、央行的打房政策應立即取消,因現在已經沒有房市泡沫了。奢侈稅也要改,限制交易次數反讓最便宜的住宅也被課奢侈稅。居住正義應參考新加坡做法來解決。外資、陸資如果來台買房不賺錢,也不會來買,真正來的陸資不多。

尹:救房市是救台北房價還是台南房價?這問題必須考量供需、地點,一環環來解開,例如,台北三十坪的房子,在台南可能可買一百坪。不只單純房價問題,要重新思考短中長期的結構調整。

台灣被列為被中國帶衰的「麻煩十國」,台灣想分散出口市場,該怎麼做?

胡:我們跟中國這麼近,一定會受影響,重點還是提升競爭力。由於政治因素,我們洽簽FTA較困難,應努力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將出口分散到中國以外市場,開拓東南亞做為後盾,並藉此逼自己產業升級。

殷:想提振出口,應該透過簽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FTA來解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切不斷,未來不管誰執政,都要與大陸維繫好關係,思考出如何保持安全距離與應有的態度。

尹:出口競爭力短期靠匯率維持,中長期要簽FTA、ECFA,與中國把貨貿簽完,關稅降為零,出口競爭力就能大幅提升;服貿也需要推動實施,可提升服務業競爭力。TPP要與十多國完成談判,條件很高,還是以FTA較優先。

如何提振內需?除了來台免簽、陸客自由行觀光,有什麼改善藥方?

胡:增加陸客自由行名額、開放更多國家免簽來台旅遊,效果很難說,大陸股市這麼糟,股民還有心情出來玩嗎?最近政府提出振興經濟藥方,這些要時間發酵,不易在短期帶來效果。內需動能還是要回到產業轉型的結構性改革。

殷:我們的觀光政策缺乏深度,很多觀光客來了一次,體驗不佳就不會再來了,這部分還有很大改善空間。未來安全食品產業也可以做,把服務、食品搞好。台灣市場太小,靠內需救經濟是撐不住,關鍵仍在世界市場。

尹:觀光是短期政府政策之一,中期還是要靠FTA、ECFA,簽完能引資來台,改善投資環境、就業。長期而言,目前產業正在空洞化,要改善產業結構,需要自由經濟示範區等開放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401

陸股還能買嗎?關鍵五問解惑 十一長假、光棍節炒熱消費 「十三五」也將啟動


2015-10-05  TCW

「金九銀十」期間,民眾消費需求不減,對剛剛受股災肆虐的中國股市而言,是大好消息。在中國股市量 縮築底時,十一國慶、雙十一光棍節等實體、線上消費高峰接連到來,經濟數據能否因內需消費激勵,帶動市場人氣?此外,第四季中國經濟也有不少事件值得期 待。包括十月在北京登場的五中全會,「十三五規畫」即將啟動;人民幣是否納入SDR(特別提款權),答案也將揭曉……。中國股市的投資價值是否重現?《今 周刊》以關鍵五問為投資人解惑。

Q1中國經濟基本面仍有疑慮,目前能進場嗎?

A:「影響陸股最重要的兩個變數,一是經濟基本面復甦狀況;另一是中國政府改革力度,能否優於預期。」國泰中港台基金經理人陳士心,研究、操盤陸股多年, 是目前三年期中國股票型基金績效冠軍;他直言,未來中國股市表現好壞,取決於這兩項因素,尤其基本面需要時間逐步回溫,不可能太快看到效果。

陳士心指出,現在的中國就像八○年代的台灣,工業要升級,產業轉型漸有成效,像互聯網、精密製造業,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不見得一路順遂, 但方向是正確的。「中國人心浮動,急於致富,這輪全民瘋股,高檔套牢資金受傷慘重,需要長時間整理,慢牛才能重新開始。」

陳士心解釋,上證指數幾乎回到年初位置,未來恐怕還會有一番震盪,才能確認落底,預期到年底都是整理格局。這段時間,小型股將上沖下洗,大型股波動較小; 雖然中國經濟的數據不佳,但不至於失速,畢竟民間企業仍充滿活力,只是瘋牛行情拖累改革腳步,等到風波塵埃落定,行情應能再起。

「現階段來看,場外配資限期清理完畢,將使得籌碼相對乾淨;儘管估值泡沫還在持續去化,但也有部分藍籌股跌至歷史平均估值以下,長線投資價值已浮現。」陳士心認為,對長期規畫的人而言,不妨分批進場布局中國股市。

保德信投信產品首席石永平則認為,進入第四季,中國經濟基本面有不少事件值得期待,「十月在北京登場的五中全會,將聚焦在『十三五規畫』,亦即二○一六到二○年,其間是習李完整掌權、最重要的黃金五年,政策規畫值得期待。

另外,十一月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會宣布人民幣是否納入SDR(特別提款權),屆時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投資人信心大增,也可間接提振股市氣氛。」

另外,配合十一長假、雙十一光棍節及雙十二網購節,內需消費強勁;而中國政府為消化年度預算,也會大量支出。石永平表示,第四季有不少正面因素,中國股市氛圍有機會轉好,甚至可能就是多空轉折點,投資人可特別留意。(歐陽善玲)

何謂「特別提款權」(SDR)?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創立的儲備資產和記帳單位,相當於IMF作為國際支付的一種「貨幣」,也是IMF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資金使用權利。

Q2如何透過技術指標,掌握A股行情轉折及進出場時機?

A:技術分析達人謝佳穎認為,上證指數從高點五一七八點下跌以來,七月上旬在三三七三點築底反彈,又在八月二十四日跌破三四○○點年線,為期一個月的築底 在此宣告失敗。假設修正波尚未結束,依波浪理論,第一段A浪下跌,反彈到四一八四點的B浪高點,接下來C浪若等浪下跌,指數可能修正至二三八○點左右,但 其中若指數突破B浪高點,則可判斷跌勢結束。

由於國際股市壓力沉重,陸股短線不易增量攻擊,但從周線指標KD與MACD觀察,兩者均已來到超賣的低位,反彈條件具備。進一步觀察類股,今年創業板指數 漲幅最大,下跌也最深,近日已率先突破整理多時的箱型頂部,若創業板率先轉強,搭配深圳指數止跌,上證可望出現反彈機會。惟空間有限,周線在三五○七點的 下降缺口,以及四○○六起跌點的解套壓力不輕,即使反彈也只會加大震盪區間,扶搖直上機會不高。

從均線與成交量來觀察,上證指數低檔整理近一個月,目前均線糾結,成交量萎縮至三千五百億人民幣上下,九月二十四日甚至出現六月高點以來的次低量二一二九億人民幣,皆說明市場觀望、人氣不旺,也是技術面進入轉折的時機,投資人應密切關注。

值得留意的是,即使短線打底完畢、展開反彈,上檔壓力也易使指數再度拉回測試底部,建議投資人等右側築底完成再建立部位,不必急於進場。

Q3人民幣會續貶嗎?中國貨幣政策對股市的效應?

A:「中國政府向來強調『有序漸進』改革,對放寬人民幣匯價空間也一樣,央行干預不會過急,投資人不必擔心短期內,人民幣再暴跌。」統一投信國際金融債券 部協理余文鈞指出。目前中國在岸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為中間價上下二%,八月十一日人民銀行雖無預警大降人民幣中間價,但最後貶值一.九%,並非跌停,代表 背後有一定支撐;加上其後未見持續大幅貶值,接下來人民幣匯率將維持穩定,貨幣寬鬆政策也將持續,未來可能還有二次降準空間,幅度共約○.五%。

余文鈞解釋,從外部環境來看,由於市場預期美國升息,刺激全球熱錢流入美國;配合中國經濟成長放緩,股市波動劇烈,及利率下調,引發投資人不安情緒,拋售人民幣資產,間接影響匯率走貶。

「但從市場資金利率跳升來看,投機熱錢賭人民幣續貶,成本非常高,已抑制投機需求。」他強調,人民幣對長線資金吸引力仍在,貶值只是短暫衝擊。

「人民幣已貶值完畢,不只中國人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樣說,就實際匯率表現,境外人民幣都疑似有護盤跡象,很明顯想打壓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石 永平說,中國政府對貨幣政策有強大主導權,人民幣一次性調整方向很明確;至於利率,由於目前中國通膨率仍低,預料人行會持續釋出寬鬆政策。

但因各項經濟數據並不樂觀,投資人不必期待股市大漲,空手投資人慢慢布局即可;至於高檔進場者,不急於現在賣出,最好等待第四季消費旺季,股市漸有起色,再逢高出脫。

Q4該選ETF,還是中國股票型基金?

A:「對主動型基金經理人來說,中國股市是相當考驗人心的市場,沒有足夠定力,會很容易迷失,犯下大錯。」陳士心建議投資人挑選主動型中國基金時,必須先 了解基金經理人操作風格,並以中長期績效作為挑選原則;「追求趨勢成長的操盤人,與強調價值成長型的基金,各有報酬率領先的時候。」

若想投資陸股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即被動型基金),則要分清楚所追蹤的指數涵蓋範圍,是屬於大型藍籌股或中小型股。「預期第四季中國股市表現仍會劇烈波動,在ETF方面,追蹤大型藍籌股為主的指數較能降低波動;主動式基金則須均衡配置,才能減緩震幅。」陳士心說。

換句話說,既然中國股市波動無可避免,投資人想要逢低布局,又擔心突然重挫、虧損嚴重,不妨選擇追蹤大型藍籌股、如A五十指數為主的ETF;或比較中國A股基金短中長期績效,篩選長期報酬穩定、市場大跌時損失相對較輕的股票型基金。

元大投信指數暨量化投資事業群投資長黃昭棠補充,投資人除了可從證券市場買進ETF,現在透過基金公司或銀行財富管理平台也能申購;部分銀行還能接受定期定額委託,對想要分批投入的人來說,也有多重選擇。

而從八月底、上證指數最低二八五一點觸底反彈來看,近一個月,股票型基金報酬率略低於陸股ETF,顯示當行情轉折時,以追蹤指數為主的投資工具,較能直接反映多空變化,對講求靈活進出的人來說,更具操作彈性。(歐陽善玲)

Q5 未來一年,有哪些事件會影響陸股?

A:參考台灣經驗,MSCI明晟全球基準指數是否納入,將是陸股股災後最重要的轉變。金庫創投總經理丁學文分析,MSCI評估新增國家指數,除了衡量該經濟體的重要性,公司治理情況、經濟基本面與股市連動性,也都是考量指標。這場暴跌四成的股災,恰好凸顯A股的公司治理與市場連動性都有待加強,因此MSCI納入陸股,最快也得在明年。

中國券商法人則指出,當局雷厲風行打擊金融貪腐,案情越來越複雜,配合MSCI調整的金融改革,勢必放慢腳步。舉例來說,原訂九月通過證券法二讀、放寬IPO(首次公開發行)由審批制改為註冊制,隨著中國證監會高層落馬,幾乎確定延後至明年。

另經過股災與人民幣匯率下挫,深港通也被擱置。回顧去年底,除了調降存準率,滬港通也在當時上路,刺激陸股出現大漲定勢。因此可推估至少要見到註冊制與深港通成行,才能確定中國當局已對催生下一輪牛市展現政策作多態度。

(周岐原)

撰文 / 歐陽善玲、黃瑋瑜、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61

人民幣躍進SDR影響 關鍵五問 「入籃」之後會升會貶?該怎麼買?

2015-12-21  TWM

人民幣加入SDR,將於二○一六年十月一日開始執行;未來一年,各國央行勢必將增加人民幣外匯儲備占比。不過,對一般人來說,這項改變究竟有何特殊意義?關鍵五問,一次解答投資人疑惑。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IMF)宣布,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占一籃子貨幣權重一○.九%,僅次於美元四一.七%及歐元三○.九%,首次「入籃」,地位便超越日圓及英鎊;市場上以「歷史性一刻」形容這項決定,但對一般人來說,人民幣入籃到底有何影響?《今周刊》以關鍵五問,回答投資人內心疑惑。

Q1加入SDR後,人民幣會有什麼不同?

主要改變有兩個,第一是「人民幣的需求更強」,第二是「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會更加市場化」。

放寬匯率 更貼近市場

簡單地說,人民幣加入SDR,並將於二○一六年十月一日開始執行,其意義,在於「國際上已充分認可人民幣的交易、結算及儲備地位」;在此之下,「國際上的人民幣使用程度將越來越高,各國央行也將增加人民幣的外匯儲備占比。」元大中國機會債券基金經理人毛宗毅表示。

另方面,為了爭取加入SDR,中國已開始推動更具彈性、更加貼近市場的匯率政策,而既然人民幣的國際支付地位提升,這個「市場化」的方向也將繼續進行,也就是,人民幣匯率的自由浮動區間可能繼續放寬。

Q2加入SDR而去買人民幣的資金,究竟有多少?

一年之內估計約有兩千億美元。

毛宗毅分析,目前全球央行外匯儲備金額大約十一兆美元,扣掉中國三.五兆美元部分,剩下約七兆美元左右,其中只有一%是人民幣。「如果保守估計,加入SDR初期,各國央行先將人民幣外匯儲備占比提高至四%,也就是增加三%人民幣部位,這樣計算下來,未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有兩千億美元的人民幣換匯需求。」他進一步表示,若以「提高至一○%、達到SDR權重」的長期目標來看,預估將有六千億美元左右,流入人民幣市場。

以上數字,是從各國央行布局人民幣的需求分析;但在另一方面,人民幣為了加入SDR所進行的國際化、市場化改革,也會帶來新的人民幣需求。

聯博亞太固定收益投資總監Hayden Briscoe就表示:「七月分,中國宣布允許各國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及跨國組織,直接投資中國債券市場,且無額度限制。目前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這些機構已在中國公債市場活動,以其資產配置模式估計,預期短期內將有八三七○億美元,投資在中國公債。」Q3人民幣需求增加,是否代表人民幣即將升值,可以加碼人民幣資產?

儘管人民幣加入SDR後,來自各國央行等機構的配置需求提升,但短線而言,人民幣兌美元卻沒有升值條件;甚至若以歷史經驗來看,不排除有一成左右的貶值空間。

短期走貶 長期前景佳

「短期人民幣走勢看貶,主因有二,一是中國人民銀行完成加入SDR階段性目標,應會放手讓人民幣波動;而現階段中國經濟下行,不確定因素高,理論上貨幣應會反映經濟基本面,因此匯率走勢趨貶。」保德信中國好時平衡基金經理人徐建華表示。

「再從歷史經驗來看,一九七三年日圓加入SDR前兩個月,日圓升值一七%,加入後市場以利多出盡解讀,回貶了一四%;○一年歐元加入SDR前兩個月,升值約一三%,加入後回貶了一○.五%。」他認為,受到美國升息趨勢的影響,短期美元走勢仍將一枝獨秀,但中長期來看,在國際金融機構對人民幣配置需求升溫下,匯率走勢將會漸入佳境。

摩根資產管理首席環球市場策略分析師大衛.凱利(David Kelly)則補充,很多人認為美國進入升息循環,就代表美元會持續走強;但據歷史經驗,市場通常會提前反映升息預期,因此美國升息前半年,美元確實較強,不過真正升息後,美元反而趨貶,加上美國貿易赤字嚴重,預估未來五年,美元逐步貶值機會高。

「以一九九四年及○四年兩次美國升息經驗來看,升息前美元走強,但升息後美元利多出盡,匯率反而走貶。對比人民幣,目前雖然有貶值壓力,但長期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下,未來發展性較大。」毛宗毅表示。

Q4除了人民幣定存,一般投資人能在國內銀行,買到何種人民幣商品?

目前在銀行還可買到收益優於定存的人民幣債券相關商品,其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海外投資債,另一是投信公司發行的中國債券基金。

海外投資債部分,一般以公司債為主,例如「雷諾集團公司債」、「恆天然集團公司債」等,收益率約在三.五%至四.七%左右,優於一年期人民幣定存利率的一.五%。

這些在中國境外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因發行地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像是在香港發行的稱為點心債,台灣發行的稱為寶島債,還有新加坡發行的獅城債,及馬來西亞發行的金虎債等,此外還有中國美元債。

值得注意的是,想直接布局中國海外債,單筆投資金額為一百萬人民幣,須符合專業投資人資格,對一般人來說,進入門檻相當高。若以投信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基金切入,最少三千元就可投資,還可定期定額,投入條件相對親民。

Q5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中國債券型基金?

選擇適合自己的中國債券基金,重點仍是從投資人本身的風險承受度出發。

最簡單的判斷,是基金中持有「高收債」的比重,比重越高、風險越高,可能獲得的報酬率自然也會相對較高。

毛宗毅表示,一般投資人可從基金名稱判斷差異。「例如,中國『高收益債券』基金,就規定持有高收益債部位至少六成,波動相對較高;若基金名稱中沒有『高收益』,而是『新興』,則代表該基金持有高收益債部位在四成以下,像國泰中國『新興』債券基金、復華『新興』人民幣債券基金等,波動性就相對較低;除此之外,沒有標榜『高收益』及『新興』的中國債券基金,則多半是持有『投資等級』債券,波動風險理論上就更低。」

境內發行 風險相對低

除了以「高收債」為基本判斷之外,投資人也可留意基金主要持有的人民幣債券是「境外」或「境內」發行。第一金投信固定收益部主管劉蓓珊表示,人民幣債券又有分境內及境外發行兩種;一般來說,境外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目前殖利率較高,但流動性相對較差,投資風險也高;而境內發行的人民幣債券,殖利率與波動風險則相對較低。

目前國內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基金,多以境外發行債券為主;但除了名稱中強調「點心債」的基金,可一眼就看出是境外發行的債券之外,一般人投資人較難從基金名稱直接判斷。因此為求保險,投資人最好直接向銀行理專,或投信公司,問明主要持有債券的發行區域。

整體來說,中國現正處於降息循環,加上國際間對人民幣債券的投資需求激增,因此後市尚可樂觀預期。保守型投資人布局人民幣債券時,最好以境內發行的國債或投資等級企業債為主,雖然利率較低、約三%左右,但波動率及違約風險均低,較能安穩獲利。

撰文 / 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