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藝術品也搞上市 小咖畫作炒破億


2011-12-19  TCW




當藝術品從拍賣行走入交易所,整 幅畫切分成幾百萬份的小單位,如同上市公司股票般可以提供買賣,投資人是否就能分享藝術財呢?答案,恐怕不是那麼美好。

藝術品投資一向是富人的投資選項,但中國民營的文化產權交易所(簡稱文交所)卻將藝術品證券化,把一件或多件藝術品的權益,拆分成若干單位的股權,投資人 可以買進股權,以買賣賺取價差。

在藝術圈中,幾位投資者私下集資投資藝術品,並不少見,惟藝術品的買賣仍多在畫廊、或拍賣行裡交易。模仿股票上市的模式,把估值人民幣數百萬元的一幅畫分 割成數百萬個單位,然後在類似股票市場的電子交易平台上搓合買賣,可說是史上首見。

然而,這種藝術品證券化的模式,真的創造了平民投資藝術品的創新模式、還是加劇藝術品的炒作?

爭議一:價格難認定主觀居多,資訊又不透明

今年一月,中國首批具指標意義的「藝術品股權」在天津文化產權交易所上市。不具知名度的天津水墨畫家白庚延的兩幅畫作,《黃河咆哮》和《燕塞秋》分別被拆 分為六百萬、五百萬個單位,以每單位人民幣一元掛牌,最低認購金額人民幣一千元(約合新台幣四千八百元)。

低門檻、網上開戶、近似股票交易系統的交易平台,吸引了數萬名投資人蜂擁而入,短短不到兩個月,《黃河咆哮》暴漲十六倍,市值破人民幣一億元,直逼一線大 師齊白石的精品價格。

天津文交所締造的藝術品證券化「奇蹟」,引起全中國媒體的爭相報導,也引爆了市場對藝術品證券化的激烈爭論。

最大的爭議點:藝術品的價值如何認定?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周行一認為,價格的不確定性是藝術品證券化最大的難題。他以住屋貸款證券化、或不動產信託證券化為例,貸款利息或是商用不動產租 金,都屬於可預期的現金流,且市場有公開資訊可供參考。但,掛牌交易的藝術品,無法產生現金流,藝術市場資訊又不透明,對投資人而言,要估算一件藝術品的 合理價值,是極困難的事。

再者,每件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甚至一位藝術家,在同一時期創作的同主題作品,價格也經常出現極大落差。既然,藝術品的價值認定,主觀的成分居多, 且市場交易價格不公開透明。那麼,藝術品掛牌上市的定價,就有了很大的人為作價空間。

爭議二:有利人為炒作上市前,先拍賣拉高價格

藝術市場人士私下透露,在拍賣行創造高價成交紀錄,即是業內拉抬藝術品價格經常使用的手法。

以天津文交所的白庚延作品為例,其作品過去的價格約在人民幣十萬到三十萬元,掛牌前一個月,卻拍出破百萬元的新紀錄,天津文交所再以新的拍賣紀錄為基準, 推出市值人民幣六百萬元的《黃河咆哮》,價格馬上翻了二十倍。

如果,藝術品的估值難以認定,藝術品的價值只是一個模糊且遙遠的概念,投資人殺進殺出,打的是籌碼戰與心理戰。元大證券金融交易部資深副總經理林象山表 示: 「這就是一種『博傻理論』,大家都認為自己不是最後那一個傻子。」

媒體的撻伐與市場的抨擊聲浪不斷,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迫使天津市政府監管單位施壓,天津文交所被迫暫停開戶,並發布一連串的特殊處理措施,頻頻修改交易 規則,將漲跌幅縮小到一%,開戶門檻提高十倍。

在流動性大減下,《黃河咆哮》的股價從三月的最高收盤價人民幣十七元一路走跌,至今僅剩人民幣一.四元,跌幅超過九成,致使投資人損失慘重,並聯合控告天 津文交所。

儘管如此,天津文交所的爭議,卻點燃了中國藝術品金融化風潮,各省文交所開戶人數激增,目前正在籌建文化藝術產權交易平台的省、市,則超過三十多個,從內 蒙古到香港遍布全中國。主要營業項目除了藝術品證券化交易、連藝術品融資、藝術品期貨保證金交易、電影拍攝資金融資等各種新奇的交易模式也爭相出籠。

官方為何不打壓?挺資金入文藝產業是政策

對於文交所產生的亂象,中國政府一直未出手打壓或制止,主要是因為,將資本市場的資金引入文化藝術相關產業,是中國政府文化政策的重要方向,而文交所被視 為實現文化藝術資源與金融資本對接的平台,也是能夠提振文化內需產業重要的一環。

不過,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國國務院突然發布三八號文,明確規定,除了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或國務院批准的從事金融產品交易的交易場所外,任何交易場所均 不得將任何權益拆分為均等份額公開發行,權益持有人累計不得超過兩百人,明顯為了壓抑市場炒作而來。

雖然文告中,並未否定藝術品份額化的交易模式,卻也讓各地正如火如荼發展藝術品證券化交易模式的文交所,陷入了尷尬的境地,能做?還是不能做?可以推論的 是,只要中國市場游資充沛,中國的藝術品證券化,泡沫就還有繼續長大的空間。

【延伸閱讀】先暴漲16倍,再暴跌90%——《黃河咆哮》股價走勢

2011/1/26申購價每股1元,但掛牌第一天,就漲到2.03元

2011/3/16才掛牌2個月,股價就暴漲到17.16元

2011/12/12交易規則修改後,股價暴跌到1.4元

人民幣(元)資料來源:天津文交所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51

麥迪遜花園廣場公司市值暴增四十二億元 華爾街也搞「林來瘋」!

2012-02-27  TWM




林來瘋熱潮,連帶使得尼克隊背後 老闆—— 麥迪遜花園廣場公司股價在兩周內暴漲一○%,總市值增加四十二億台幣,原本被封為全美最爛球團老闆的詹姆士多蘭,也在紐約球迷與華爾街投資人的推波助瀾 下,突然豬羊變色,成了最大的獲利者!

撰文‧乾隆來

拳王阿里、搖滾巨星麥可傑克森、流行音樂教父艾爾頓強、NBA球星林書豪有什麼共同之處?

答案是:他們都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創造了轟動全球的新紀錄!

麥迪遜花園廣場是位在紐約市心臟地區的大巨蛋,這個可以開演唱會、可以辦拳擊比賽、可以打NBA籃球的多功能中心,每天都在發生令全世界注目的重要活動。 而最新、最引人注目的一場,就是「哈佛小子」林書豪令全世界球迷瘋狂的籃球賽。

一九八八年三月,如日中天的麥可傑克森在這裡舉行「BAD」世界巡迴演唱會,連續三場、兩萬個座位的票全數售罄,麥可傑克森的同名專輯有七首歌,其中竟然 有︽I can't stop loving you︾等五首歌陸續奪得排行榜冠軍,驚人的演出,至今讓紐約客回味不已,並且成為麥迪遜花園廣場官方票選最偉大的音樂會。

辦演唱會、拳擊比賽的活動聖地麥迪遜花園廣場是所有冠軍歌手必須﹁朝拜﹂的聖地,艾爾頓強在這裡辦過六十二場音樂會,所有場次的門票都賣得精光;女神卡卡 在這裡已經辦過七場音樂會,還有貓王、比利喬、滾石樂團都在這裡舉辦他們演出生涯最重要的音樂會,英國華麗搖滾天團「皇后」(Queen)早在一九七七 年,那個還沒有電腦與網路的年代,在這裡的音樂會售票就出現兩萬張門票瞬間「秒殺」的紀錄。

一九七一年三月八日,在職業生涯從未被打敗的拳王阿里,在這裡與挑戰者佛雷澤展開「世紀最偉大的拳擊賽」,除了現場爆滿的觀眾,電視轉播更吸引高達三億人 觀戰,拳王阿里與佛雷澤纏鬥十五回合,最後竟然以點數敗給了佛雷澤,終結了拳王阿里的不敗神話。

麥迪遜花園廣場同時是職業拳擊賽的麥加聖地,幾乎所有具有歷史意義的世界級職業拳賽都在這裡舉行,那塊使用了八十二年的拳擊賽台,一直到二○○七年才退休 更新,上面沾滿了歷任世界拳王的血跡與汗水。

麥迪遜花園廣場可以說是紐約的鎮市之寶,這個大體育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八七九年,當年興建的大聚會所已可容納一萬人。一三三年來,麥迪遜花園廣場重建過 四次,而功能也從早年作為馬戲團表演、拳擊賽場,一路演進到今天的音樂會與職業球賽場地。

麥迪遜花園廣場與紐約尼克隊的歷史緊密相連,一九四六年六月六日,麥迪遜花園廣場的總經理Ned Irish成立了紐約尼克職業籃球隊(當時稱為Knickerbockers),也就在同一天,在波士頓經營職業曲棍球賽的Walter Brown 也與朋友組成了全美籃球協會(BAA),BAA是現在職業籃球聯盟NBA的前身,同一天成立的尼克隊,因此也可稱為美國第一支職業籃球隊。

年營業額逾十億美元的超級企業發展到今日,麥迪遜花園廣場已經是一個年營業額超過十億美元的超級企業,除了一年三百六十場籃球賽、演唱會、拳賽、網球公開 賽之外,它還擁有尼克隊、職業冰上曲棍球隊遊騎兵隊(NY Rangers)、女子職業籃球隊自由人隊(Liberty),外加職業冰上曲棍球隊康乃狄克鯨隊(Whales)。

由於擁有這些職業球隊的經營權,麥迪遜花園廣場也成立了自己的媒體事業,將所有的球賽組合成立MSG電視頻道,將所屬球隊的比賽轉播授權給電視台播放;最 近更將電視頻道事業與音樂會結合,成立了Fuse音樂電視頻道,強調原創音樂與現場製作。

由於紐約大巨蛋的經營成功,麥迪遜也將觸角延伸到其他城市,包括位在芝加哥的歷史悠久劇院「芝加哥劇院」,是座擁有三千六百個座位、經典巴洛克風格的古典 劇場,也交由麥迪遜公司經營,轉型成為能夠舉辦現代音樂會、戲劇表演的新劇院。

位在波士頓市中心的王安劇場,原本也是老態龍鍾的歷史建築,也在麥迪遜的經營之下,展現了現代的風貌。

不過,走過一三三年的麥迪遜花園廣場,也難免背上擺脫不掉的歷史包袱。例如現在的公司董事長詹姆士多蘭,就被紐約的媒體與尼克隊的球迷罵到臭頭。

富二代接班後球隊一蹶不振詹姆士多蘭是家族的富二代,父親與叔叔開創事業,擁有有線電視系統公司 Cablevision與職業棒球隊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如同許多美國戰後出生的富二代,詹姆士年輕時想要做搖滾歌手,後來被父親賦予任務接掌家族事業, 也長期陷入吸毒、酗酒等問題,被批評脾氣暴躁、胡亂決策。

創設Cablevision的多蘭家族,在不斷地買賣當中成長、茁壯成為紐約最主要的有線系統台,並且將電視網路延伸到東部各州,以及科羅拉多等中西部地 區。

多蘭家族不只對經營硬體網路有興趣,今天最知名的有線電視電影台HBO,也是在多蘭家族手中所創立,只是後來高價賣給時代華納集團,換取現金來擴張多蘭家 族的有線電視網路。

多蘭在一九九四年從好萊塢大片商派拉蒙手中買下麥迪遜花園廣場,又在二○一○年二月九日將麥迪遜花園廣場分拆,以MSG代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使得麥 迪遜花園廣場成為公眾持股的上市公司。

詹姆士多蘭從一九九五年擔任Cablevision執行長,開始介入紐約尼克隊與遊騎兵冰上曲棍球隊的經營;但是,曾經是美國曲棍球聯盟冠軍常客的遊騎兵 隊,在多蘭接手經營後就每況愈下,雖然薪水仍是全聯盟最高,卻從九七年到○七年的十年間,連續七年無法打入季後賽,是這支球隊成立以來最糟的紀錄。

歷史悠久的尼克隊也遭到不斷輸球的命運,從一九九九年打入NBA決賽之後,尼克雄風就突然消失。

有長達十年的時間,尼克未曾在季後賽贏球,其中更有連續六年的時間,尼克連季後賽都無法進入,︽運動畫報︾雜誌更票選詹姆士多蘭為「NBA最爛的球隊老 闆」;關於詹姆士奇特、令人嘖嘖稱奇的決策,也經常成為媒體譏笑的話題。

二○一○年麥迪遜花園廣場公司從Cablevision分拆上市,紐約的球迷與華爾街的投資人原本以為尼克隊有脫離多蘭﹁魔掌﹂的機會了,不料多蘭仍然堅 持要擔任麥迪遜花園廣場公司的董事長。

林書豪的勝利激勵股價不斷創新高投資人噓聲四起,也只給了這個擁有四支職業球隊、一年三六五天天天檔期爆滿的紐約大巨蛋僅僅十五億美元的股票市值,MSG 上市之後表現並沒有太大的起色,股價也一直在掛牌價附近徘徊。

妙的是,原本沒沒無名、被其他球隊釋出、最後輾轉來到尼克隊的林書豪,卻意外將麥迪遜花園廣場公司的經營帶向戲劇化的高潮。

林書豪的拚勁鼓舞了全世界,連華爾街的投機客們都興奮不已,當林書豪投進一個又一個三分球的同時,華爾街上的麥迪遜花園廣場公司也拚命上漲。

從林書豪第一場勝球的二月五日起算,他帶領尼克隊七連勝,到二月十七日敗給黃蜂隊為止,MSG股票也不斷創下上市以來新高價,兩周之內暴漲一○%,股票總 市值增加一億四千多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四十二億元。

賺了四十多億元的尼克隊股東,才付給林書豪七十六萬二一九五美元、不到新台幣兩千三百萬元的年薪,真是一本萬利的生意;而原本被封為全美最爛球團老闆的詹 姆士多蘭,突然豬羊變色,成了最大的獲利者!

篤信上帝的「林來瘋」,讓麥迪遜花園廣場的兩萬個座位再度爆滿,而且門票立刻漲價,華爾街的分析師估算林書豪出場的比賽,光是門票收入每場都逼近三百萬美 元,相當於新台幣九千萬元。原本死氣沉沉的尼克隊恢復了生氣,甚至連兩個月前還深陷在球員罷賽薪資風暴中的NBA職業籃球,也因為林書豪而再度吸引了球迷 的注目。

意外解決MSG與時代華納的爭執更驚奇的效應是,麥迪遜花園廣場公司原本與美國最大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時代華納吵得不可開交,MSG公司要求時代華納付給它 們頻道節目的價格必須上漲五三%,時代華納則堅持只願意漲價六.五%。今年元月一日雙方五年前簽訂的合約到期,時代華納索性將MSG所有頻道下架,結果紐 約一大半的家庭都看不到尼克與遊騎兵的比賽。

林來瘋狂掃NBA球場,意外給了老闆一個下台階,所有紐約人都在罵,這兩家公司的老闆為了一點鈔票,竟然讓紐約市的居民看不到尼克的球賽,大家得擠到又吵 又熱的酒吧去看球。

群眾壓力隨著林書豪贏球的場次越來越高,最後驚動紐約檢察總長出面做公親,協調兩家公司重啟談判,並且達成至今尚未公告的口頭協議。二月十七日尼克與黃蜂 的球賽現場轉播終於重新上線,紐約球迷與華爾街投資人一片狂熱,也造成MSG股價再創歷史新高。

MSG如今竟然展現「成長股」的態勢,股價距離去年十月低點每股二十一美元,已經大漲了五成;林來瘋的狂飆期間股價更以四十五度的仰角上攻,目前總市值超 過二十四億美元,本益比更高達三十一倍。

投資人感受到林書豪帶來的生氣,加上時代華納有線電視系統恢復播放,華爾街的分析師一致認為MSG今年的全年營收將會突破十億美元,明年可能再出現二○% 的增長。

同樣位在城市的心臟,同樣提供體育賽事、音樂會表演的台北小巨蛋,加上未來的松山大巨蛋,是不是能從麥迪遜花園廣場公司的發展中,得到一點啟發?

一座好的巨蛋,不只提供場地,更可作為職業運動產業的龍頭火車,進而發展成為橫跨娛樂與演藝事業的大企業;而在不斷吸引人才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出現類似林 書豪這樣的明星,給大家心靈鼓舞,更給股東帶來難以計算的豐厚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1

中國持有多少美債?美國財政部也搞不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363

中國持有多少美國債券?這個問題甚至連美國財政部自己也搞不清楚。(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財政部每月都會公布國際資本流動報告,詳述跨境資金流動數據。不過,考慮到包括中國央行在內的全球各大金融機構不會將所有交易細節都全盤托出,所以美國財政部的這份報告仍舊是憑借相關數據和經驗得出的猜測。

華爾街見聞網站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主要外國持債人持債規模統計表統計得出,中國6月減持25億美元美國國債。

可根據美國財政部的6月份國際資本流動數據,將當月中國凈購買的3.72億美元短期美國國債加上當月凈購買的236億美元中長期美國國債,得出的結果是6月份中國凈買入240億美元美國國債。

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美國財政部自己都搞不清楚。

美國財政部表示,將交易數據與年度國債持有規模數據結合起來計算是有可能得出月度持債規模數據的。但華爾街日報稱,投資者應該意識到這種做法有一定難度,尤其是在計算單個國家持債規模時。

這其中涉及的部分問題在於,一些數據是基於交易得出的,但是這些數據並不會計算一些金融機構代表其他國家進行的交易。不過,主要外國持債人持債規模統計表則會將這種代理交易數據納入考量,並將各個交易分門別類到合適的國家中。

以比利時為例。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有文章提到,比利時這樣一個GDP只有4840億美元、人口僅1100萬的“彈丸之地”,卻成為緊隨中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美債持有國。主要原因在於國際性證券清算組織——歐洲結算系統(Euroclear)的總部就設在比利時。

一些國家會將所持有的美國債轉移到了Euroclear這一巨大的容器,以避免直接持有所帶來的不便。而在法律上,Euroclear沒有義務向美國財政部提供這些交易的細節。這也是以保密聞名的加勒比海幾個金融中心的美國國債持有量排名全球第四的原因。

美國國債主要外國持有者統計表應該也會反映基於匯率波動的所持國債價值變化。但匯率的波動程度不足以解釋兩項統計不一致的狀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94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1/165793.shtml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捕手誌 捕手誌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巨頭們為什麽會與今日頭條擦肩而過?

編者按:前段時間,捕手誌與劉峻先生有過一次近5個小時的長談。他是一位天使投資人,是今日頭條、牛股王、好貸等明星企業最早的投資人。之前我們已經推送了一篇詳解劉峻先生投資策略的文章《對話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多數上市公司其實都來自中小市場 |捕手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聊的是劉峻先生的投資案例——今日頭條。

在交流的過程中,劉峻先生一直強調做事要朝前看,而不是朝後看,因此這篇文章我們除了交流了他投資今日頭條的原因及今日頭條許多成長的細節外,我們也交流了今日頭條的邊界、壁壘以及未來:

今日頭條剛起步時是什麽樣的,趕上了什麽樣的機會,在融資的過程中估值為什麽頻頻被低估,巨頭們為什麽會與今日頭條「擦肩而過」,目前今日頭條的競爭格局,張一鳴先生的性格特征以及今日頭條將走向何方。本文以口述+對話的形式呈現,希望讀完能對你有所啟發。

為什麽投頭條 

其實關於頭條(今日頭條)的問題最好是采訪一鳴(張一鳴),投資人講多了會喧賓奪主,而且很多具體情況我也不一定很清楚。非要問這個的話,我就說幾句吧,但是只代表我個人,不代表頭條。

頭條是我投的第一個天使項目。大概五六年前,一鳴搞出來一個技術,能把社交網絡里好的內容篩出來,他覺得這里面有機會。正好我一直在琢磨個性化閱讀這事,於是一拍即合,我就成了頭條的第一個天使。我還記得是在中關村一家叫「醉愛」的飯館和一鳴談的,我在那還約過兩個人吃飯,一個是王興,另一個是王小川,也都是談投資,可惜沒成。

十幾年前我在和訊當副總時,就做過一個產品叫「個人門戶」,當時想讓用戶的所有閱讀需求都在「個人門戶」里得到滿足,但用的是RSS訂閱和網摘的方式,有很多問題。

06年奇虎挖我過去當副總,當時最吸引我的是奇虎的社區搜索技術,可以實現「以文找文」、「以人找文」,也就是分析一篇文章的關鍵詞和語義,找出類似的文章;同時分析社區里的個人ID,然後有針對地推送。但是做了一陣發現條件不成熟,一是BBS里多數用戶只看不發,沒法分析他們的興趣;二是那時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還沒起來。

等到11年,360手機瀏覽器部門想做內容,和我不謀而合,他們打算用編輯人工做,我認為要用技術來做個性化的閱讀。

當時我管的產品里有一個360導航,是一個依托於瀏覽器的入口,而瀏覽器又掌握了用戶的所有訪問記錄,用這些記錄來分析用戶的興趣,再用同一賬號打通PC和手機兩個瀏覽器,就可以先在PC上做個性化推薦,再移植到手機上,那不就是後來的頭條嗎?當時我特想幹這事,很興奮,提了好幾次,要人要資源,可惜公司沒通過。沒多久一鳴跟我說他想創業做這個,我當然就投了,然後一鳴上次創業的投資方SIG投了A輪。

當初如果360搜索團隊不去做搜索,而是去做個性化閱讀。同時大比例地投資搜狗,把瀏覽器的流量導給搜狗,讓搜狗去PK百度,360今天的局面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當時360真這麽幹,我就沒法投資一鳴了。

頭條的崛起

剛起步時,一鳴先做了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通過技術把各家微博和社區里轉發率最高、點擊評論最多的內容篩出來。當時還有一個產品叫犀利語錄,內容很犀利,Logo用的還是魯迅的頭像,我擔心這東西批判性太強,早晚會惹麻煩,就讓他們給關了。

一鳴做著做著就發現,內涵段子和搞笑囧圖雖然很抓流量,但是搞笑這種題材的個性化程度有限,還是得做綜合的內容才能發揮出個性化推薦的優勢,於是開始做頭條。

頭條的出現正好趕上了幾個大的背景:

第一, 手機替代PC。PC經常會有幾個人共用,但手機都是一人一部,這是個性化的前提;其次,PC上的IE收藏夾可以無限量收藏網址,而手機上裝的APP平均就三十來個,用戶對各種垂直內容的需求正好由頭條的個性化資訊來承接,裝一個頭條就相當於裝了好幾個垂直資訊APP;另外,手機比PC更便於個人隨時隨地閱讀,而頭條相比於PC上的門戶,能讓用戶更多地點擊和停留,正好需要這麽一個終端。

第二,社交網絡發展起來了。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社交賬戶來了解用戶興趣,構建初始的用戶畫像和興趣圖譜,解決冷啟動的問題

13年頭條融B輪,DST的Yuri領投,當時我還在360管投資,代表360跟投了一些。那之後沒多久,我覺得頭條進步很快,已經展現出成為一家百億美金公司的潛力,就代表360和頭條談了一個大比例投資的條件。

當時新浪也想投,曹國偉找周鴻祎,希望把機會讓給他,老周一大方就給讓了。但是新浪一直在價格上糾結,最後被沈南鵬搶走了C輪的領投,新浪只是跟投了一些。幾年後新浪和360因為需要錢就都把股份賣了,也都掙了不少。

BAT的反應相對比較遲鈍,大公司對外面的創業公司往往容易俯視,剛開始是看不上,後來又總覺得自己一出手就能把人滅了,結果一錯再錯。他們也都找頭條談過幾次,都想讓頭條站隊,記得好像是騰訊吧,還想占比例大點,但是也沒成。我覺得這可能是騰訊在投資上錯過的最大的兩個機會之一,另一個是WhatsApp。

BAT里騰訊的投資相對來說是做得最好的,但他們有時會過多考慮其它一些因素,譬如價格、是不是應該自己做,等等,結果忽視了從更大的戰略格局來看問題。譬如WhatsApp,我一直就奇怪騰訊為什麽不去買,後來聽說是本來想投來著,但是老板受傷給耽擱了。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出價低,據說騰訊報價只有幾十億,而Facebook出了差不多200億,那人家當然不會等你了。其實哪怕300億美金也應該買啊,買下的話騰訊就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一大互聯網公司了,我都替他們可惜

實際上,頭條幾乎每一輪融資都是被低估的。直到前兩年,還有投資人把頭條當作新聞客戶端來看。其實從一開始我就認為頭條和新聞客戶端不是一碼事,頭條只是從推送新聞起步而已,本質上是一個推薦引擎,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逆向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收斂式的,但推薦引擎是開放式的,它的邊界要比搜索引擎大

在估值達到百億美金之前,頭條幾輪股權融資融的錢,加起來也不到一億美元,既沒有大規模的股權融資,也沒有和大的公司合並,純粹就是靠內生增長做到了幾百億美金的估值。同體量的公司多數都是虧損的,甚至巨虧,而頭條是盈利的,利潤增速很快,股權稀釋也少,ROE很高,按理說應該估值更高。

頭條被低估和一鳴的性格也有關他是一個低調和謙虛得有點過頭的人,一是不愛做宣傳,有段時間想讓他接受個采訪,就跟要殺了他差不多;二是每次融資時,他對投資人報的用戶和收入目標都偏保守,甚至太保守。

他屬於說出來後做不到會特內疚的那種人,心里想的是100,對投資人只會報個80,但實際上最後做出來的往往是120甚至150。而投資人的習慣則相反,通常都是認為創業者報的數偏樂觀,甚至有水分,你報80,我心里只按60算,一來二去就把價格搞低了

頭條的邊界

我一直都是對頭條的前景最樂觀的人,你說是盲目樂觀也行,至少比一鳴自己樂觀得多。可以說,推薦引擎這個模式能發展出一家幾百億美金的公司,並沒有出乎我的意料,包括今後幾年頭條的發展,我也認為會超出大多數人的想象。但一鳴這個人的成長速度之快、格局之大,還有除信息流外幾塊新業務崛起之快,確實是我沒想到的

早年一鳴剛創業時,我還經常跟他嘮叨,要註意這個註意那個,跟唐僧一樣。但是後來他一步步表現出來超強的學習、創新和跨界能力,不光是產品技術,連管理和商業上也喜歡創新。他特別強調方法論,無論大小問題,都喜歡系統化地思考,用創新的、系統化的辦法去解決,而不是一事一議。現在每次跟他聊天都有很多新的火花,信息量很大,有時都想找根筆記下來,回頭再慢慢消化。

一鳴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敢做夢,格局大,二是謙虛,能聽意見。這兩種特點通常很難兼容在一個人身上:有夢想的人往往容易狂熱而剛愎自用,而謙虛的人又往往不夠自信。我後來看項目時,再遇到能把這兩種特質合二為一的創業者,是願意為此付溢價的。因為創始人的成長邊界決定了一家公司的天花板有多高,哪怕一開始的模式不夠好,只要創始人愛學習、能創新,賽道也是可以被拓寬的。

我現在有一種預感,就是一鳴將來會成為一位世界級的企業家。他很多地方不亞於紮克伯格,雖然公司規模還差得遠,但是從最初五六年的成長速度來看,頭條一點也不比Facebook和Google差,要遠超騰訊阿里當年。現在的「百億美元俱樂部」里,頭條是最有可能後來居上的。這聽上去有點王婆賣瓜,沒關系,就讓時間來證明吧,幾年前我說頭條會成為百億美金公司時,也一樣沒人信。

一鳴當然也有缺點,就是臉皮比紮克伯格薄,他其實是個挺靦腆的人,個性太溫和,不喜歡和人爭鬥,有時會過於Nice,說好聽點叫正派,說難聽點就是迂腐。譬如有些自媒體用頭條號發頭條的負面,頭條也不刪,有幾次甚至都推送給我了。問他怎麽回事,說是要尊重作者,人家辛辛苦苦寫的稿子不能亂刪,只要不造謠,罵幾句也沒關系。頭條自家的公關稿反倒很少見到有推送的。

一鳴也有比較固執的時候。譬如現金貸,幾年前就知道會是暴利,他也沒讓做,同級別的公司像美團、滴滴、小米都已經布局了,就頭條沒做。如果想做的話,應該可以讓頭條的利潤翻番,但一鳴在這事上還挺軸,說是只要這個行業還沒規範,他寧可先不掙這個錢。 

對話劉峻

捕手誌 李曌:羅馬帝國的衰亡就是從征服的過程中開始的,如今的頭條是不是陷入了多線作戰中?

劉   峻:其實無論微頭條、抖音、火山,還是西瓜視頻和悟空問答,都是由頭條產品的內在邏輯自然延伸出來的用戶需求,都是為頭條提供內容源的,歸根結底還都是歸屬於同一塊業務,只是形態有所不同

捕手誌 李曌: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頭條在積極拓展海外,您覺得國內戰場已經結束了嗎?

劉   峻:我不喜歡「戰場」這個詞,我做互聯網很多年,看膩了各種戰鬥,尤其在360時,老得和人打,實在是煩透了。中國公司之間競爭一激烈就喜歡互相「上手段」:發黑稿、向有關部門舉報、惡性挖人等等,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浪費生命。相比之下國外的競爭環境要單純些。

至於國內的競爭,肯定還沒結束,但是大的格局已經差不多了:雖然BAT都加入戰團,但頭條的用戶增長速度反而在加速,領先優勢越來越明顯;BAT依靠各自的渠道,也都能各占一塊地盤;其它小的恐怕會越來越艱難,即便已經有了一定用戶量的,也很有可能在長期競爭中掉隊,因為這個行業和搜索類似,有很強的馬太效應,各種門檻都越來越高了。 

捕手誌 李曌:但實際上,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頭條去知乎挖角兒,都認為你們在惡意地攻擊。

劉   峻:我也看到了,說是頭條對知乎搞排它,而且居然是在頭條上看到的,暈。為這事我還特意問了頭條內容部門的人,其實有點傳歪了,頭條的要求是:自己花錢買的內容只能在頭條上發布,但如果不是頭條買的,作者是可以在任何平臺發的,並沒要求對知乎搞排它

問答是類搜索產品的標配,譬如百度,四分之一的搜索請求都是以問題形式提交的,所以必須做百度知道。頭條作為推薦引擎,也是類搜索產品,不做問答肯定不行,但是這個問答是基於頭條的場景和用戶需求的,是一個大眾產品,而知乎是一個小眾社區,有它獨特的氛圍和調性,兩者不是直接競爭。

現在知乎面臨的最大挑戰也不是來自頭條,而是來自它自己:原來是一個豆瓣範兒的小眾高端社區,現在要擴大用戶量,想變現,就很難不破壞原有的社區氛圍,而且破壞了以後也未必能變現。這真的是挺大一個難題,就算把一鳴和張小龍都挖到知乎去,我覺得也很難搞定

捕手誌 李曌:除了挖角兒,頭條的各種模仿也是被媒體詬病。

劉   峻:要說被模仿被山寨,中國有哪家互聯網公司比頭條更慘?用推薦引擎搞信息流,頭條是全世界第一個,比Google和Facebook都早,這也是少數幾個中國公司獨創、然後被全世界抄襲的模式之一

不但BAT各抄了一個,小米和OPPO、鳳凰網聯合扶持一點資訊,搜狗、搜狐、網易、獵豹、360也在跟進,我知道還有幾家大公司也準備殺進來,另外還有一堆出海的公司在搞巴西頭條、土耳其頭條什麽的;連老外們也開始抄襲,自稱是「日本今日頭條」、「印度今日頭條」等等。全世界互聯網業,還有哪家公司是同時被這麽多對手抄襲的?好像只有頭條。你看到過頭條為此喊委屈嗎?

有沒有知乎、微博、快手,頭條都會做問答、短文和短視頻,只是比他們晚而已。百度早在知乎之前好幾年就已經做了問答,你會說知乎山寨了百度知道嗎?

我有點好奇的是:騰訊和百度也在學頭條,做信息流,做問答,做短文、短視頻……,媒體為什麽不說他們模仿和抄襲呢?當然,人家公關確實做得比頭條好,這點要承認。

捕手誌 李曌:那為什麽頭條會受到這麽多非議呢?

劉   峻:不算多吧?在這個體量的公司里應該算挺少的了,小米、滴滴、美團,哪家的負面不比頭條多?

任何公司只要做大了,輿論就會把你看成一個Evil,一個壟斷者,媒體持這種價值觀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競爭對手黑你兩下就更正常了。還有,公司膨脹得快,人多了管理上難免有疏漏,其實很多公司出了負面時,管理層事先也不知道有這回事,譬如前陣子投訴阿里員工抄襲的事件。這時候媒體報你的負面不一定是壞事,可以幫你發現自身的問題。

另外,這和一鳴自己缺乏公關意識有很大的關系國內大點的互聯網公司我多數都熟,各家內部的爛事多了去了,平心而論,頭條在其中應該算是很正派、也很強調創新的公司了,但是外面知道嗎?你自己都不對外說,別人又怎麽知道呢?幹了好事生怕別人知道,被輿論誤解也不去澄清,不主動和媒體拉關系,連記者要采訪他都拼命躲,偶爾采訪一次還說錯話,能把我氣死

捕手誌 李曌:為什麽會做微頭條? 

劉  峻:頭條之前都是長文,文章長了用戶看著累,而且創作成本也高。所以早在2013年,我們就已經開始討論做短文了,一來豐富內容,二來可以讓整個頭條的內容變得更鮮活。那時我經常跟一鳴叨叨:要做短文、做短文、做短文。當時我們設想的短文要比微博的140字長,目的就是想和微博錯開定位,不要直接競爭。至於微博後來放開140字的限制,那也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一鳴很重視短文,但一直顧不上,因為短視頻更重要。短視頻有爆發期,頭條抓住了這個機會窗口,直到最近一年才有精力騰出手來做微頭條

捕手誌 李曌:有人說頭條是為了做社交才做的微頭條,是有這個考慮嗎?

劉   峻:內容社交不太容易做成強社交。如果用戶沒有社交需求,你非要做社交,會做得比較別扭,支付寶就是典型

捕手誌 李曌:許多人認為微博有被微頭條彎道超車的風險,您怎麽看?

劉   峻:其實微頭條與微博的出發點和機制都不一樣,未來發展方向的差異很大,所以不存在超不超車的問題。

微頭條上不管你是不是大V,只要內容寫得好,都會被自動推送給所有對此感興趣的頭條用戶。這個機制會促使你把精力全部放在打磨內容上,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你,所以微頭條上的關註度會急劇地向輸出好內容的人聚集,大V的形成時間會大大縮短,更平民化,普通人更容易出頭。這個生態與微博不太一樣,微博上很多大V是靠名氣來吸引粉絲,譬如各種娛樂明星,而普通人得一點一點地通過運營來積累粉絲

另外即便同一個用戶的微頭條和微博也會有區別,微頭條更像專欄文章一點,而微博上一兩句話的口水貼、心情貼會比較多。

捕手誌 李曌:那麽快手、知乎,將來會是頭條的競爭對手嗎?

劉   峻:這些產品做著做著,將來都會走到不同的道路上去。就像頭條剛出來時,各大門戶都很緊張,把頭條看成公敵,但是幾年過去再一看,這不是關公戰秦瓊嗎?

一鳴跟我聊起過,微軟這麽多年一直把Google當成最大的對手,結果現在才發現:最大的敵人原來是亞馬遜,雲計算才是微軟的主戰場。我覺得Google也一樣,一直把Bing和Facebook當對手,結果現在亞馬遜的站內搜索對它的廣告收入威脅最大

捕手誌 李曌:有用戶質疑頭條內容呈現的價值觀是低俗的,沒有讓人變得越來越好。 

劉   峻:推薦引擎的原理是讀者喜歡什麽,它才推什麽,就像一面鏡子,反映的是讀者的喜好。你要是已經脫離了低級趣味、只喜歡肖邦貝多芬什麽的,它就會天天給你推陽春白雪

和同類產品比,頭條的內容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成分應該是占比最低的,你下幾個同類APP,對比一下就知道了。這是因為頭條的算法在同行里最精準,如果算法不夠精準,推薦引擎會傾向於推薦那些大眾點擊最多最熱的內容,而大眾最喜歡的是哪些,大家都懂的。

十幾年前我在新浪,當時新浪也經常被批評低俗,甚至被取了個外號叫「性浪」,其實新浪在幾大門戶里是最嚴肅的,沒辦法,誰讓你是門戶老大呢。我忘了陳彤還是汪延,當時曾這麽拿自己開涮:全世界最低俗的電視節目在哪里?在日本和美國;最高尚最純粹、三觀最正的電視節目又在哪里?在朝鮮。

捕手誌 李曌:一鳴認為技術是沒有價值觀的,您怎麽看?

劉   峻:這話本身其實沒毛病,有價值觀的從來都是人,而不是技術。印刷機和電視機有沒有價值觀?當然沒有。但是把印刷機和電視機創造出來,讓信息得到自由的流通,這本身不就是一種價值觀嗎

我不知道你說的那句是不是一鳴對記者說的,如果是,那這情商確實有待提高。說真話也要看場合看對象,魯迅講過,你說「這孩子將來會死的」,這話絕對不會錯,但要當著人家父母的面說那就是找打。我也是媒體出身,媒體人都是價值觀至上,一聽「什麽什麽沒有價值觀」,第一反應就是不爽,後面你再解釋都是白搭。

捕手誌 李曌:那如何打破今日頭條給我們套上的「信息繭房」?過去大家接受信息的時候,還可以不斷地在各個網站跳轉,不至於沈迷於其中。

劉   峻:頭條的內容也是來自四面八方啊。沈迷手機的人比沈迷頭條的人多多了,為什麽不說手機是一個更大號的信息繭房呢?

頭條現在除了按興趣推送外,還會推少量不在你原有興趣範圍內、但又會讓你覺得有點意思的新鮮內容。這背後是人工智能在在探索如何拓展你的興趣邊界,目的就是打破興趣收斂。但是這個邊界很難把握,拓展力度稍大一點點,就會有用戶抱怨你瞎推什麽;力度小點,大家又要開始抱怨「信息繭房」了,說實話眾口難調

捕手誌 李曌:現在巨頭、門戶都在抓個性化內容分發,頭條的壁壘有哪些?

劉   峻:好像現在大家都覺得頭條的壁壘不高,不然不會一哄而上。這對頭條有利有弊,如果長期沒有競爭對手,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會讓一家公司退化,有點刺激更好。但如果是創業公司,我覺得還是要慎重:

第一,技術壁壘比想象的高。推薦引擎這東西,做個毛坯不難,想做好極難。搜索只要精準就行,用戶想搜什麽是很明確的,把匹配度最高的結果找出來就行。但推薦是模糊的,用戶的興趣不是清晰描述的,邊界也不確定,何況每個人的興趣都會變。

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搜索像西醫開刀,找出病竈切掉就行;而推薦引擎有點像中醫和模糊數學,甚至有點兒像量子物理里的「海森堡測不準」和「薛定諤之貓」。

第二,推薦引擎的產品和技術幾乎一體,因此對幹這事的人要求極高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主要取決於功能和UI,和技術的關系不那麽直接。而推薦引擎的用戶體驗首先就取決於技術,算法略有微調,對用戶影響就很大。這就需要團隊負責人既是技術高手,又是用戶體驗大師,這種人比熊貓還少

產品經理大體分兩種,一種是技術出身,對後臺理解深,往往邏輯強、重數據,但是對用戶體驗的直覺弱;還有一種是不懂技術的,正好相反。很少有人既擅長技術又擅長用戶體驗,一鳴恰好就是這種兩者兼備的「熊貓」之一。要想再找一個這樣的人,有這麽好的天分和能力,還願意在大公司里打工,很難。

第三,生態和資源。頭條上的內容從傳統媒體轉載的比例已經很低,絕大部分都是頭條號生產的了,投入動不動就是十億二十億。為了完善內容生態鏈,新推出的微頭條、短視頻、問答等,每一項投入都很大,其中光短視頻這塊頭條就做了好幾個

此外,推薦引擎的服務器、帶寬支出也很大,還需要招大量最頂尖的人才,用二流人才還不如不幹。要想真把這事幹好,現在除了頭條估計也就BAT能花得起這個錢。

第四,規模效應。除了算法外,數據量也很重要。用戶規模越大、使用時間越長,數據量就越大,這個模式天然就對大公司和先行者有利。

第五,用戶遷移成本。如果你一開始用的就是頭條,一段時間後,頭條積累了你的相關數據(點擊、轉發、收藏等),對你的興趣圖譜了解得越來越精準,推薦效果會越來越好。這時候你改用另一個APP,即便算法能和頭條一樣強,它也得從頭開始積累你的數據,推薦效果會差不少,沒幾天你就回過頭去重新用頭條了。

頭條早期主要是互聯網、媒體和財經圈的人在用,後來口碑和品牌拉動起了主要作用。等幾年後巨頭們開始跟進時,頭條基本上已經把高端用戶一網打盡了。後來的幾個競品主要靠各自的渠道捆綁和預裝,譬如天天快報靠微信,一點資訊靠小米和OPPO手機預裝,百度和UC的信息流也都是靠旗下APP的內置。而高端用戶裝APP通常都是自己主動選擇,不喜歡被渠道強制

第六,網絡效應。頭條的網絡效應肯定比不上微信,但也是在加強中,而且推薦越精準,顆粒越細,網絡效應就越強。你關註的好友和自媒體都在頭條上,他們不走你也走不了。

捕手誌 李曌:您覺得頭條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劉   峻:一鳴和我都非常認同一個原則:做事要朝前看,而不是朝後看。譬如有人建議頭條做搜索,我就覺得沒必要,因為做搜索顯然是在朝後看,那多沒意思啊

今後幾年,你會看到頭條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其中很多都是獨創的,就讓BAT抄去吧,累死他們。一鳴和我都更喜歡做新東西,都狂熱地愛好科幻,我們兩個討論未來戰略時,幾乎就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談。我一直攛掇他,等將來公司有錢以後也搞個X實驗室,像Google一樣整一些腦洞大開的項目。頭條一個主要股東就在資助一個太空計劃,向4光年外的半人馬座發射探測器,就跟向三體星系發射雲天明的大腦差不多。萬一將來哪天頭條忽然說要進軍太空探索什麽的,大家也別覺得太奇怪

頭條一定會成為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之一,中國人一樣可以去改變世界

今日頭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46

新浪也搞借錢炒股

1 : GS(14)@2014-12-05 18:07:3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5/news/ea_eaa4.htm

【明報專訊】A股狂牛之下無奇不有,滬深兩市孖展餘額再創新高,達到8565億(人民幣‧下同),內地財經網站新浪更推出新玩法「微操盤」,變相借錢予網民炒股,每人最高可申購900萬實盤「操作權」。


上交所昨日融資餘額為5568億,深交所則為2997億,合共8565億,比上周的8000億規模又增加500億。新浪推出「微操盤」,有多種交易方式。單一交易買入金額限定1萬元,須當日買入次日賣出;或者可申請最長持有11個交易日,申購最高900萬的操盤權。

當日買次日賣 賺錢需分成

不過賺來的錢需要和新浪分成,新浪收兩成,操盤者收八成。一旦虧本,需要全部賠付本金並且支付交易綜合費。投資種類則包括ETF、期指、黃金、白銀4大品種。

業內人士稱,此次A股瘋狂上漲,比2006年、2007年牛市更有過之,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內地股市還沒有出現融資炒股。高的槓桿率可以急速推進股市大牛,但風險也大大提高。至於微操盤的操作方式,對投資者而言風險極大,而且完全是內地散戶短炒博弈的方式。這種賭博式的炒股更加大的整體股市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