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機會主義者——東尼.西裏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gxi.html

東尼.西裏巴是芝加哥期權市場的投機怪傑,他白手興家,善於把握暴利機會,大部份利潤來源於兩三次的暴升暴跌的行情,可以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同時亦可以長期的穩中求勝,曾創下連續70個月每月利潤超過10萬美元的戰績,在30歲生日退休時賺了約九百萬美元。

1978年西裏巴踏入芝加哥期權市場,擔任了半年文員後,一位從前雇過他的老闆,在交易所有一個席位,由於自己有高血壓受不了刺激,交給他5萬美元讓 西裏巴幫他操刀。但一開始西裏巴做得很順,一連串勝仗兩周內5萬美元就變成了7萬5千美元。西裏巴暗暗得意,在勝利衝昏頭腦之下,不但認為期權買賣易如反 掌,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實際上,西裏巴當時只會一招:同時買入看漲期權(Call option)和看跌期權(Put option),在大幅波動行情中這一招很靈,,但是在市勢轉趨牛皮,上落幅度減少時,就會由於期權的到期而全軍覆沒。黑暗的日子終於來臨,1979年6 月六個星期內,西裏巴手上7萬5美元很快賠得只剩1.5萬美元,反勝為敗。他當時幾次想尋短見,覺得自己這一輩子算是完了,第一個念頭就是轉行,他父親有 位朋友開了好幾家餐館,讓他隨時可以去當經理。幸而最後臨崖勒馬,他給那人打電話,說再讓他一個月時間考慮,不行就去幫他經營餐館。投資給他的那位老闆每 晚給他打電話,最後他決定如果西裏巴再賠5幹美元,他就撤資。

這段時間,西裏巴痛定思痛,向幾位元有經驗的現場交易員求教,並有所領悟,歸納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必須遵守紀律。

第二,必須要做好功課,

第三,戒貪。不要急於想發大財,每天賺300美元,一年下來就是7萬5千。

上列作戰方針,有如黑夜中的明燈,在低風險的情形下,艱苦而小心的操作,令西裏巴暗淡的前途,露出曙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西裏巴每次交易只賺取 1/4,甚至1/8的跳動價位,就心滿意足。一張單一張單做,每天為300美元奮鬥,達到目標即收手,絲毫不敢過分貪心。這樣下來他學會了遵守原則和控制 風險。剛開始交易所裏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嫌他做單太少礙手礙腳。但時間一長發現他很能賺錢,有自己一套做單方法,逐步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西裏巴的幕後老闆 也給他打氣,讓他增加做單量。隨著技術日益進步和信心的增加,他越做越大,很快就成了大戶。在1982年,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都有超過20萬美元的進 帳,期貨交易所的職員看到結算單,亦目瞪口呆。他原來的計畫是30歲前賺滿100萬美元就退休。結果不到25歲就賺了100多萬美元。 1985年5月5日30歲生日時,他真的離開了交易所,帶走將近l千萬財富。但不到四個月由於感覺生活太沒有情趣,期權對西裏巴的吸引力實在太大,離開它,西裏巴不知道幹什麼好。他又開始重操舊業,只不過換了個環境,不再在場內通過叫價進行交易。

在1987年9月末,華爾街股市大幅上落,給人山河變色的氣氛,西裏巴感覺大好機會就在眼前,大量買入看跌期權,為了保險起 見,在10月16日週五急跌時又買入未到價的看漲期權(Out of Money Calls),投機中不忘穩健。當日並以42.2萬美元連交易所席位一舉出售,次日又以27.5萬美元購回。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收市時仍然持有 95%的看跌期權,西裏巴預期股市後市波動幅度會繼續維持在高水準,將沽空的看漲期權平倉,同時再買入一批未到價的看漲期權。(注:買入看漲或看跌期權的 風險有限而利潤無限,反之風險利潤有限而風險無限,體現期權利潤的權利金是以行情的波動幅度為參照依據)。道鐘斯指數數月內由2700點跌到1700點, 而期貨則跌到1300點,西裏巴有風駛盡帆的把握了這千載難逢的機遇賺取了可觀的利潤。

西裏巴的成功並僥興,他的經驗有:

1.堅強的毅力。在長時間買賣一手單的過程中,雖然飽受其他出市代表的欺淩,仍然堅守原則,為既定目標埋頭苦幹。

2.控制風險。只要一進單,西裏巴總是做好最壞的打算,對風險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每次虧損都有一個限度。他曾親眼看見許多交易員在賺了大錢後又全部賠 光,原因都是風險意識不夠強。賺了錢後飄飄然。覺得自己的能力超過市場,對市場不再敬畏,過去嚴格遵守的原則也拋置腦後,這樣一來遲早會被市場吃掉。

3.靈活做單。許多人總覺得價格上漲才能賺錢。實際上真正賺大錢的人往往是愛做空頭的,西裏巴沒有任何成見,完全根據市場情況採取相應的策略。

4.他的驚人之處在於成績穩定。他的策略是平時穩紮穩打,關鍵時候大殺一下,賺取高額利潤。

5.對未來行情,經常前後左右,反復研究,對於任何突變,都做好準備功夫,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地步。

對於成功,西裏巴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無論哪一行,要做就要拔尖。在期貨這一行,就是看能賺多少錢。現在這一目標他已實現,又感覺到賺錢並不是一 切。他的財富與日俱增,也投資一些其他行業,還從事許多慈善事業。但美中不足是沒有家庭生活,由於過分投入工作,西裏巴至今未婚,沒有家庭的歡樂,總覺得 還不太成功。大概這就是他的下一個奮鬥目標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3

喜馬拉雅吳剛: 做投資你要成為一個懷疑主義者

http://xueqiu.com/8417755168/21637989

北京喜馬拉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8月,投資理念為「穩健投資、策略優先、絕對回報」。在2012年由融智評級和私募排排網聯合推出的 2011年中國私募證券基金年度大會上,獲得「2010-2011年中國最佳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稱號。近期我們拜訪喜馬拉雅總經理兼投資總監吳剛先 生,就其投資經歷、投資理念及策略等方面內容進行交流,以下為此次拜訪的整理內容。


提問:您是如何進入投資行業的?從履歷看,創辦喜馬拉雅前您一直在公募基金,為何選擇從公募到私募?

吳剛:我 大學學習的是數理統計專業,畢業後很自然的就進入證券投資行業。入職的第一家公司是深圳君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做公司研究和交易。在君安呆了兩年後去 了國信證券,主要做債券業務。2002年進入基金管理行業,先後管理基金融鑫(國投瑞銀成長優選基金前身)、長盛成長價值基金、長盛動態精選基金、工銀瑞 信精選平衡基金,工銀瑞信穩健成長基金以及特大型定向資產管理專戶。


做到2009年時,想換一種投資方式和生活方 式,於是進入私募。與公募相比,私募更追求投資本質,可以完全按自己理念來做,專注自己瞭解的領域和範疇。而公募本質上拼的是排名,會要求你對行業進行全 覆蓋,約束機制太多,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投資理念放到公司大框架規則下。所以通常人們會發現,從公募出來做私募的人很快會露出最本質一面。


提問:從進入投資領域,到開始負責管理基金,有哪些經歷對您投資理念形成有較大影響?

吳剛:我剛開始工作是在1993年,深圳指數大概200多點,那時看到公司保安、街上賣菜的農民都在炒股,大家炒股方式也比較類似,通常是炒概念、炒行業、炒低PE、炒業績的股票,那時沒有人會想到做公司調研,一般只有海外研究員才會去做。


從 1994年到2000年,我看到的中國股市是一個完全「賭場」,其核心就是「坐莊與操縱」。許多人都與上市公司進行勾結(甚至多重勾結),例如發出利好半 年報刺激股價,等到全年業績出來,你會發現數據大變臉。所以當時投資股票的人都有兩個邏輯出發點:首先,看看有沒有好的政策出台,這決定是否有牛市/大 勢;其次,要找到誰準備坐莊,這就要靠你的人脈和資源。


對這樣搞投資是否能賺到錢,我其實一直持有懷疑態度,可能和 我的性格是相關的。到2001年時,我對比一下A股、B股與美股市場,更加覺得A股的瘋狂是難以持續的,50倍-60倍的市盈率怎麼可能撐下去。同時也更 看清中國股市邏輯,即在每一波沒有經濟增長、公司業績支撐的牛市,80%的老百姓都是虧錢的。


所以喜馬拉雅從一建立開始,就非常強調分析整體宏觀經濟大環境,強調自上而下管控風險,自下而上選擇投資標的,同時講究靈活的投資策略。


提問:那你如何看2012年的宏觀經濟大環境,2012年牛市會重新到來嗎?

吳剛:對2012的經濟大環境,我骨子裡是比較悲觀的。同時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的發展也持悲觀看法。未來10年,預期中國經濟增速將下台階,其中某一年甚至可能下滑很快。為什麼會這麼悲觀?


上 個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動力有兩個:第一,中國加入WTO,進入世界經濟大循環系統。中國2011年的出口額是2001年的八倍,而日本 1970-1990年也才有7倍。第二,中國政府1998年開始推行房屋貨幣化,土地價值得以變現。你會看到各級政府變現土地,再去搞基礎設施及城市化建 設,形成正向循環。同時房地產產業的發展,也帶動產業鏈上其他公司的發展。


現在來看,過去這兩大動力的推動作用在減 弱。出口增長速度在回落,推動經濟的邊際作用在下滑,而房地產則面臨比較大的問題,所以我認為2012年不會有大牛市。假設未來房屋價格見頂,那麼將對中 國經濟帶來非常巨大的衝擊,這種衝擊比美國次貸危機的衝擊更大。當然我對房價見頂的看法或許是錯的,但這時刻提醒我們,一旦發生危機,你要能躲得過。再回 過頭來說,風險管控能力也是我個人比較擅長的部分,而喜馬拉雅也將風險管控始終放在第一位,力求做到「絕對回報」。


提問:能否進一步談談如何做好風險管控,以及怎樣做到絕對回報?

吳剛:由於在1997年目睹過股票暴跌40%的景象,所以我一直對風險管控非常重視,我們內部也設定許多管理風險的規則與流程。由於風控比較出色,你會看到後來做公募基金,當別人虧錢時我的表現一直是比較好的,並且順利規避掉2008年金融危機。

簡單來說,規避風險、追求絕對回報可以通過三方面實現:1.宏觀市場及經濟分析,剛已經提到過;2.具體行業及公司的深入分析;3.選擇穩健的價值投資品種。


如 何判斷宏觀市場處於何種水平,過冷還是過熱?你可以去對比整體流動市值的規模,整體市場PE水平,與歷史牛熊市的對比。我記得之前大家還在熱議,為什麼A 股十年沒漲?其實簡單對比下就知道,沒漲是因為貴嘛。這麼多年的經濟增長只是幫助股市消化之前的高估值而已,這和微軟過去十年股價不漲是一個道理。你會看 到過去十年微軟業績一直在增長,但股價卻並未同步增長,就是因為十年前估值太貴,這些年在消化高估值。所以對長期投資者來說,起點很重要。除非你買爆發性 增長的,如果是平穩增長的,你的起點就決定了你的長期回報。


再談下選擇穩健價值投資品種,什麼是穩健投資品種?就是適合做長期投資的品種,其中是否存在壁壘是選擇的關鍵。關於壁壘,巴菲特說的很清楚,就是別人花錢很難進入你的領域。給你50億去做家電連鎖,你肯定不願意幹,因為人家$國美電器(00493)$$蘇寧電器(SZ002024)$都壟斷了。但國美、蘇寧的壁壘卻有可能被其他新模式顛覆,例如電子商務。我不會買蘇寧,就因為它的業態可能被顛覆,而且不認為它自己做電商能搞好,左手能幹敗右手這太難了。


提問:剛還提到了第二點,選擇具體公司,請問你們是如何去找具體投資標的?目前又看好哪類公司?

吳剛:恩, 沒有牛市就只好去找好公司,我們的策略核心是「分享成長」,去找那些處於快速成長期的公司。現在主要覆蓋範圍在消費、醫藥、科技領域。為什麼要尋找處於快 速成長期公司?因為國內股市投資只能賺到成長帶來的錢。如果這個公司不成長了,你指望它的管理層定期回報股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國內沒有「股東回報最大 化」這個文化。對比一下你就知道,美國的公司骨子裡是有「股東回報最大化」理念的,當公司不成長了,也會想著把股東利益最大化。但中國公司不會這麼做,不 成長了它可能會去投資房地產,搞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出來。


我們做投資的第二個策略是逆向投資,關注那些處於冷點中的公司。所謂「冷點」就是公司被市場所冷落,或在市場上一直走得不太好的公司,甚至被錯殺的公司。我們會更願意研究及買入這種公司,風險更低,回報也有保證。


提問:喜馬拉雅目前的股票配置主要在哪些行業和公司?過去購買的股票中漲幅最高的是哪一隻?

吳剛:買的大部分公司都在消費品行業,主要還是防禦型比較強的股票。剛說了我們對國內大環境比較悲觀,所以我們不會長期投,只會尋找階段性投資機會。


從2009年開始做,投資時間最長的是$東阿阿膠(SZ000423)$。 東阿阿膠回報也比較高。漲了100%後拋掉了。為什麼拋掉?因為中國公司往往會漲過度,你想想看一家公司的盈利及營收增長哪有那麼快,要保持20%增速是 很困難的。東阿阿膠有段時間一直在提價,提價多了渠道就開始囤積貨物,因為囤貨比賣出去更賺錢嘛。但消費者需求其實沒那麼旺盛,所以後來它不得不花一年時 間清理囤貨,那一年股價表現都不好。現在東阿阿膠可以考慮,但從整體估值來看比較貴。


提問:喜馬拉雅投資理念是價值投資,為什麼感覺在操作上「比較波段」,是不是有矛盾?

吳剛:其實一點都不矛盾,我們不是跟理念做鬥爭,是跟現實做鬥爭。找到適合長期投資的公司就像找老婆一樣,當然大家都想找到好公司,我這裡的好公司是指不僅所在行業空間大,治理結構好,而且被你看中,但這種機緣巧合的事是很難的,就像找老婆一樣,你只能盡力找。其他大多數股票都是情人,只能根據實際情況來買賣,當大家炒得太發瘋,你就要早些跑掉。


所以價值投資不是一旦擁有就不會賣出,我們認為符合公司被低估的時候會買入,有風險就會賣出。你去看百年道指的發展史,30家公司目前也只留下一家,所以投資公司是具有階段性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行事。


提問:那你如何看待巴菲特投資思想在國內股市的應用?A股適合價值投資嗎?

吳剛:巴菲特強調選股為主,但回顧過去十年,A股能給人長期回報的股票是相對少的,不像美國在歷史上有很多能持續上漲的好股票。A股相當多的股票都是來來回回,像坐過山車一樣。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做價值投資,A股當然能做價值投資,但你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嘛,能在幾千家公司裡辨別出好標的。比如$萬科A(SZ000002)$$貴州茅台(SH600519)$、蘇寧這種優質公司,你是否能發現?假如持續跟蹤和研究,可能是會抓住這個機會的。


其 次,你要瞭解A股整體真正便宜的時候是很少的,2005年、2008年真正便宜過,其他時間基本都不便宜。在一個一直都不便宜的市場,要做價值投資就更考 驗你的能力了。以概率論來說,你買入公司長期持有,在A股這個市場風險是很大的。中國經濟就像個巨大的週期性股票一樣,你不能給它長期過高的估值。


提問:喜馬拉雅管理資金規模有多大?能實現盈虧平衡嗎?目前的倉位情況怎麼樣?

吳剛:現 在管理資金大概2個億左右,盈虧平衡基本實現,未來會進一步擴張規模,希望能做到10個億,10個億就可以養活大家。按目前盈利模式,私募是提取業績報酬 的,我認為規模大了可能沒有競爭力。根據現在想法,會選擇10億封倉,10億是理想規模。人員上目前有2-3個研究員,算上與上海尚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 合作,大概10個研究員左右,研究覆蓋範圍挺廣。


當前我們倉位不重,20%左右,對前景背景悲觀,所以著眼點都是階段性投,一旦發生危機,你要躲過危機。倉位主要配備在消費、公共事業(例如電力)上。


喜馬拉雅是2009年11月底推出產品的,當時上證指數是3300點,到目前上證指數跌去1000多點,但我們的產品收益還有9%左右,並且從未跌破面值之上,這也體現喜馬拉雅穩健的投資策略和較強的風控能力。


提問:消費股裡看好哪家公司?看好白酒行業嗎?

吳剛:消費股目前都比較貴,說不出哪只更好,只能在細分行業慢慢找。至於白酒股看不清,白酒可能存在泡沫。以茅台為例,除了官方消費之外,真正老百姓有多少需求,這誰都不知道,沒辦法證偽的事情。我們就只會階段性的投,而且會注意風險性。


提問:你個人也投資美股,請問如何看待A股、港股、美股之間的差別?

吳剛:對比美股、A股、港股,首先是覺得A股中小市值股票太貴。其次從公司回報股東文化上看,美國最強,香港差很多,國內就更差。


提問:回過頭來看,你自身的投資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對於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吳剛: 一路跌跌撞撞,投資理念就慢慢形成,比如經歷過90年代那一撥就知道,買股票不能瞎搞,這個絕對要虧錢的。此外最重要的體會是做投資是不斷學習的過程,要 與時俱進。舉個例子,超級牛人比爾·米勒,連續15年打敗標普指數,巴菲特、林奇都做不到,但2008年這一年把他之前積累起來的排名全部都打回。為什 麼?大環境已經在變,但你還在按老方法行事,所以必須不斷學習,對大環境保持敏銳的觀察。


另外做投資不能心急,要對收益與風險有清晰認識。過去100年,作為全球回報最好的美國股市,每年年復合回報率是10%左右,作為全球頂級的投資人巴菲特,平均年復合回報也才20%左右,所以關鍵還是鍛鍊好賺錢能力,如果你能保持20%年復合回報率,你就已經非常厲害了。


有些人可能不相信這個,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其實賺錢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運氣這個東西怎麼能天天有?所以作為投資者,你要想一想賺錢究竟是靠的能力,還是靠運氣。個人如果沒有專業能力,還是交給專業投資人好。從中國歷史和現狀來看,還是專業投資人賺非專業投資人的錢。


最後,做投資你要成為一個懷疑主義者,你要有自己的判斷,任何人都不能幫助你,你既不能聽巴菲特的,也不能聽索羅斯,靠別人掙的錢都不能長遠,你要搞清楚自己能賺哪方面的錢,在能力圈以內賺錢。


(雪球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52

詹宏志:我打交道的公務員,是一群有禮貌的失敗主義者

2013-06-24  TCW
 
 

 

「有政府如此,何須敵人?」六月七日,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召開臨時記者會,他的開場白卻是「我母親從小就教我要有禮貌,但我已忍無可忍。」

有趨勢大師、網路教父地位的詹宏志,向來拘謹斯文,生氣時連旁人都看不出來。但日前金管會限制非銀行業者經營「第三方支付」的發言,讓他親上火線炮轟這種「寧可掐死、絕不開放的態度,令人心寒。」

四天後,行政院院長江宜樺隨即召開會議,定調開放,並規畫由經濟部主管此業務,讓向來主張管制的金管會放手。然而,現任總統府資政、前行政院院長陳沖,卻在隔日發出異議,雖支持開放,但認為仍應由金管會來管;部分立法委員則發動決議,反對讓非銀行業者經營此業務。

他們到底在爭論什麼?

其實,這是一場已連演五年的政策角力大戲,卡司陣容從五位政務委員、經濟金融部會首長、立委,如今連前後任閣揆都親自上場了!

我們還原五年來詹宏志與官方周旋的轉折過程,由此一窺政府在「悶經濟」當中,究竟如何扮演角色。

首先,網路第三方支付,就是「在網路上幫忙收錢、付錢的業者。」那不就是銀行嗎?但一般銀行並不會為小型網路商家或網路拍賣的個人賣家提供信用卡服務,而這群小人物卻是網購重要力量;若不能直接在網路上付款,消費者下單後,必須出門找ATM(自動提款機)繳款,然後通知賣家、再等貨品送來。

為了提升交易效率,網購平台業者(如PChome)就想跳出來扮演中介角色,讓買賣雙方可在網上完成所有交易(送貨除外),同時做買賣雙方的保障。例如,買家付的錢可先放在第三方業者(如PChome)處,等收到貨、沒問題後再通知第三方業者付款給賣家。

然而,這個服務早在十五年前已於美國上路,當時美國PayPal成立,是全球最早的第三方支付業者,目前已在一百九十多個經濟體通行;九年前,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也成立支付寶,如今一年交易金額高達人民幣一兆元(約合新台幣四兆九千億元),已成全球交易金額、用戶數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業者。

但台灣呢?很遺憾,除非你使用的是淘寶、eBay等外國網購平台,否則,台灣網拍平台至今僅能提供信用卡、提款機轉帳等十分有限的付款方式。

故事要從五年前說起。

二○○五年底開始,詹宏志在PChome商店街推出類似的中介服務,因開店商家多是小商家,不符合申請信用卡特約商店的資格,包括資本額、營業額、保證金等規定,所以由商店街這個「第三方」來替小商家擔保,讓小商家也能提供消費者線上刷卡的便利。

一紙公文,第三方服務就喊停》

但二○○八年底,金管會突然發出一紙禁令喊停(據悉與多年前中友百貨積欠專櫃代收款事件有關)。一夕之間,小商家們就失去了做生意的重要管道。

「當時那個函一來,我們什麼事都不能做了,」詹宏志說,政府可以管理風險,譬如要求第三方將代收款保證或信託,而不是斷然停止服務。「政府沒有感覺到它的決定是馬上影響幾千個網路小店家的死活,所以我生氣了。我很少那樣激動,因為政府不能這麼粗暴。」

詹宏志當時氣到準備開記者會,風聲傳到了行政院,於是金管會就約他去談。「我說,我可以每次都去金管會開會,但至少要有一次是你們來,我是繳稅的人,你來一次,跟你的納稅人開會,有問題嗎?你不能永遠讓我們去衙門!」

後來,金管會時任銀行局局長張道明,果真到詹宏志的辦公室,進行「禮貌性拜會」。直到二○一○年,金管會才修改信用卡管理規定,讓網路交易平台業者可擔任信用卡收款的中介。這項第三方服務,可說是第三方支付的前身。

「禁止,是一道公文來就禁了,恢復,則要花一年多,」詹宏志嘆道。

就在二○○八年,PayPal交易金額突破六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八千億元),占全球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的九%;支付寶用戶數則已突破一億人,占中國網民人口的四成。台灣呢?很遺憾,還沒開放網路第三方支付的行業。

悠遊卡能做,網路業為何不行》

二○○九年,《電子票證管理條例》通過,詹宏志看到成為C2C(個人與個人交易)網路支付中介業者的一線希望。他想,既然悠遊卡公司不是銀行,都可以做電子金流,網路業者應該也可以,於是他申請設立資本額三億元的電子票證公司,但金管會假設的模式是有一張卡,詹宏志要的則是雲端模式,不用另外發行一張卡。

二○一○年七月的審查會上,「我幾乎跟每個審查委員都吵起來,因為他們問的問題都很外行。」詹宏志說。

「譬如中央銀行代表問我準備率是多少,我說我沒有準備率,我是百分之百的提存,百分之百要信託,不能有準備率啊!但他就好像有點聽不懂。我感覺公務員不是很用功,他沒有理解你要做的東西是什麼,只關心他自己的那一部分。」

尤其是金管會,「他說『電子票證是高度管制的行業,你們可以接受嗎?』意思是我們管得很嚴喔!這我能怎麼回答?我願意來申請你們的案子,就是願意按照你們的辦法嘛!你只要是合法的管理,我有什麼問題?可是現有架構裡我不贊成的就會說出來,你不能這樣就說我不受管啊!我只是一個愛說話的人,你總不能叫我說『皇上英明』啊!」

詹宏志的申請案,最後並未通過。

金管會副主委王儷玲表示,當時詹宏志提出來的運作模式「透明度不夠」,金管會擔心對消費者保護不足。她也強調金管會的政策必須兼顧整個產業,不能只考慮單一業者。

就在這一年,日本的行動支付市場擴大到四成手機用戶,規模是全球最大,非電信、非銀行的第三方支付業者也竄起。而台灣的網路中介支付仍未萌芽,遑論行動支付這個更新、更有潛力的市場。

電子票證審查會後,詹宏志意識到問題恐怕不是出在單一部會,於是他開始找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立委、政務委員、利用政府找他開會的場合等等,積極表達開放第三方支付的主張。

「他們的態度很友善,但我感覺沒有任何進展。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政府)沒有方向,而不是個別的人(公務員),因為沒有方向,個別的人就沒有得到動力。」

喬一個細節,搞個一年才解決》

詹宏志說,他在過程中看到政府部門對電子商務的陌生。「我在一些場合中,會問有沒有人用過電子商務?如果有兩、三成沒用過是正常的,可是如果到公務員裡頭去問,比率就會是七成,這就不正常,這個不正常,就會造成你不知道民間的事。一個社會的公務員,跟民間生活差距這麼大!這就嚴重了。」

二○一○年十月,在科技政委張進福的邀集下,詹宏志與金管會主委陳裕璋、經濟部商業司等官員開會。當時陳裕璋提到無須修法,可在現有架構裡開放第三方支付,亦即透過銀行來代收代付,「他還談到開戶的人不必具備特約商店的資格,這就是過去信用卡無法解決的問題。」

詹宏志以為,那次會談後路就通了,「但我們後來要推的時候,在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細節,都還要搞個一年才能夠解決一個步驟。」隔年他與銀行擬好合約,銀行那邊卻傳來,金管會承辦人員說不可以這樣做。在找不到任何一個銀行願意合作之下,C2C交易只好走回傳統的ATM轉帳方式。

「銀行也不敢抱怨金管會,因為每天被它管,」詹宏志說。

對此,王儷玲轉達陳裕璋的回應說,每個制度開始都需要一段準備期,當時銀行局在監督時發現配套措施不足,所以還不能讓業者開動,「確實我們自己的行政體系在運作上比較不迅速,這是可以進一步檢討的。」

直到二○一二下半年,分別來自學界和業界的新政委管中閔、張善政聯手,找金管會和經濟部協調數次後,終於開放非銀行的網路業者擔任中介,使網路拍賣的個人賣家也可以讓消費者利用信用卡線上付款。 今年三月,歐買尬旗下的歐付寶、PChome集團的支付連,成為台灣首兩家網路第三方支付業者。

「這也又搞了一年多,真的讓我內心覺得浪費生命,」詹宏志說,令他痛苦的是,為了要推動一個國際上已經看成理所當然的服務,他花了五年的時間,得到的卻還是一個七折八扣的結果(編按:美國和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業務還包括儲值、跨境,台灣目前只准信用卡代收付)。

「多少人有五年的時間?我這個世代,它只要兩件事就把我的生涯用完了!」

然而,詹宏志認為的每一個關卡、挫折,在金管會眼中卻是每一個協助產業的進展。王儷玲指出,前述的幾次協調會後,金管會都有陸續開放的措施,「不能說我們都沒有協助。」由此,也凸顯了政府與民間的認知和期待,落差有多麼巨大。

問及協調過程的心得,張善政說他進入政府後,就知道政府做事「完全是另一個調調」,他常常跟自己說「要有耐性」,推動事情要一步一步來,「詹宏志可能是看到這幾年大陸發展得這麼快,所以壓力很大、很著急。」他也說,金管會一開始大概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現在應該明白,這是擋不住的國際趨勢。

個性大剌剌的管中閔則直言,「有些政府部門就是在石器時代,看看二十一世紀要做什麼事情,」他說,如果用舊的眼光,認為最好都不要開放,那產業永遠都不會長大。「我們的電子商務,現在變成淘寶網dominate(主導)整個台灣,當台灣消費者都用慣了支付寶的時候,你就毀了!」

官方:不能說都是我們的責任》

但王儷玲為金管會喊冤,認為台灣網路支付的發展比國外慢,「不能說都是我們的責任,」她強調這件事牽涉很多部會,而金管會的三大前提是保護消費者、防範洗錢、讓市場秩序穩定,「在這些疑慮沒有釐清之前,我們不會開放。」

對於第三方支付的進一步開放,雖然行政院已定調,並宣稱要經濟部在三個月內提出管理辦法,讓非銀行業者可以提供小額儲值的第三方服務,但孫大千等立委已提議反對,政策不確定性仍高。

就在今年,支付寶已將第三方支付推向更新的領域,透過它的「餘額寶」,用戶不僅可以買東西、繳水電費、繳學費,六月起還可以直接扣款購買一個取名「增利寶」的基金。

回顧過去這五年,詹宏志感嘆,「五年來,每一個科技政委都希望促成此事,管財經的政委也都覺得這是好的方向,包括張進福、尹啟銘、張善政、管中閔、薛琦,五年用掉五個政委。

我特別的感觸是,這還是政委們很努力,以為這是單純的事情,相對容易推動,所以去推動,但想不到這一推也是五年。光是這幾位新政委都這麼投入之下,溝通還是這麼困難,讓我有點不能想像自己的國家是這樣的狀態……。」

對比二十、三十年前,詹宏志為了出版自由而與政府衝撞,幾乎每出一本書就要被約談,官員也很不禮貌,「現在每一個(官員)都非常客氣,但你打交道的公務員都是沒有氣力的,是一群失敗(主義)者,每個都說,你講得很好,但是我們沒辦法……。」

他語重心長的說,「我是可以見到部長的人,是一個有抱怨途徑的人,你說現在新創業的三十歲的小孩,誰有這個途徑?而且每一個試圖幫忙的政府官員,他們都是高權力的人,卻也都無能為力,那小老百姓怎麼辦?說起來我不是小老百姓,我是大老百姓耶!」

【延伸閱讀】何謂第三方支付?定義:由第三方機構提供的金流平台

方式:買方經由信用卡或銀行帳戶、儲值帳戶付款時,先代為保管價金,等買方完成取貨(或其他約定條件達成後),第三方機構再將款項交給賣方

優點:網路賣家或小型商家:不必成為銀行信用卡特約商店,即可讓消費者用信用卡付費,提供多元付費管道

消費者:.用網拍購物,不必到ATM轉帳,可直接用信用卡付款.可預先儲值,先付一筆款項、只須繳一次手續費,日後從儲值中扣款.買國外東西,免到銀行匯款

交易流程:1、買家向賣家選購產品2、買家付款給第三方支付業者3、第三方支付業者通知賣家發貨4、賣家發貨給買家5、買家驗收貨品並通知第三方支付業者付款6、第三方支付業者付款給賣家

【延伸閱讀】台灣未開放儲值、跨境影響1:消費者每次交易都要輸入信用卡資訊影響2:消費者買國外東西,只能透過PayPal或支付寶等外國第三方支付業者,收付款都須先兌換成外幣若台灣第三方業者可做儲值及跨境,消費者就可直接扣款、「存新台幣、付美元」,購物更方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36

一個現實主義者對Tesla的吐槽:鬱金香泡沫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185.html

公司只有 Model S 這一款車。我們也不知道他們下一步除了一個慢悠悠的 SUV 或是一個魔幻通道,還能用什麼把人從舊金山運到洛杉磯。

Tesla 是環保人士的最愛。它被認為是電動汽車中的典範,儘管它在日常生活中時很不實用的。如果你就按照設定的路線開的話,應該沒什麼問題,只要你別走到什麼預料之外的路上。它沒有辦法替代家庭旅遊車輛。

Model S 外觀炫目。如果它要是有內燃機的話,想必可以售價不菲。如果要是也有配電系統,賣的就會更好。如果現有汽車的電池在用光了之後可以送回加州的總部去循環利用的話,Tesla 更可以省掉幾個部門的工作了。

現在的 Model S,就是你進去開開,玩一玩超大的觸屏,如果電池燒光了,你只能跑到北美23個之一的充電站去再續上一會兒點。

Tesla 是個偉大的實驗,而他的瘋狂科學家一般的創始人,始終讓自己的夢想存活著。

我希望他一切都好,不過經濟的力量終於會點醒他和他那些熱血的投資者們。

他的公司沒在賺錢。他也沒有一個無限額的銀行賬號。沒有多久政府對這項電動實驗的投入可能就會減少了。但請不要認為,我的評論是我在反對一種可替代能源的交通工具。我喜歡能夠替代汽油作為燃料的汽車。

你也不要誤會我想要坐看 Tesla 失敗的笑話,因為我並沒有。我希望 Tesla 能夠成功,因為如果它成功了,人們就會大大接受可替代能源車並且帶來更好的生活。不過我是歷史的粉絲,而歷史總是重複的。

對於那些並不想要有里程限制的電動汽車的人,也還有其他選擇。不用像 Tesla 看起來那麼誘人,但是在長期的發展、便捷性和執行性都更為有效率的選擇。

目前通用汽車和豐田已經建造了混合動力車。不同的是,有了汽油引擎的存在,你就不用擔心在駕駛的時候找不到充電站了。寶馬在它的新款 i3 和即將推出的 i8 上也使用了這樣的技術。

這三家公司有全國的網絡來維修汽車。每一個廠家都有不止一種產品,並且都腰包殷實。與 Tesla 不同,每個公司都有大量盈利的業務。像寶馬和通用,還有豐田和日產這樣的公司不用擔心泡沫破碎。

推測一下電動汽車和其生產商的未來。對於那些主要的汽車廠商,未來似乎更加明確,而對於那些為 Tesla 股票狂熱的人,你們似乎期望過高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60

吳曉波:誰是這場機會主義者盛宴的發動者及最終得益者?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97

吳曉波:誰是這場機會主義者盛宴的發動者及最終得益者?
作者:吳曉波


當暴風科技的漲停板記錄達到20個的時候,至少有四位互聯網老兵打電話給我:“曉波兄,你能給我們解釋一下嘛,現在的市場到底怎麽了?”當第35個漲停板出現之後,所有的人突然變得非常寂靜了。

這應該是集體心理的理性防線被擊穿後,由極度亢奮而導致的窒息性思維停滯癥狀。

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梯隊中,無論是業績還是成長性,暴風科技大概都只能排在200名以外,然而,它今天的市值已經超過了最大的視頻網站優酷。中國股民對它的“熱愛”,無法用理論或模型來解釋。

理智——如果它還真的存在的話,已經在漲停板面前徹底暈厥倒地。閃亮亮的第35個漲停板,使得“懷疑”本身變得毫無意義,理性分析讓位於身不由己的裹挾式沖動,所有的反應都發酵為攫取利益的本能:誰將成為下一個暴風科技,而那個公司會不會就是我?!

正在發生中的暴風科技“神話”——也許在我的這篇專欄刊發的當天,它又可能沖上新的漲停板,顯然只是集體癲狂的一則個例而已。日後,下面的這些事件將可能一再地被津津樂道地提及:

一家經營基本陷入停滯的多倫股份,將企業名稱改為極其古怪的“匹凸匹”,宣告“要做中國首家互聯網金融上市公司”,股價居然連續兩個漲停板;

一家除了持續地開新聞發布會而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業績的互聯網視頻公司,僅僅靠著“生態鏈”的概念,市值已經扶搖直上地超過了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公司萬科;

至少有八家公司在宣布重組失敗後,被市場認定“利空出盡”,而連續漲停;

“新浪證券“報道了一則奇聞:一位入市僅一年的女股民,錯把券商推薦的中文傳媒聽成了中文在線,用30多萬元全倉買入5000股,短短兩個月里居然賺進一倍利潤;

來自《中國證券報》的某篇報道引用了一位資深基金經理的話,他宣布自己已放棄用大腦思考,“在資本市場,錢是最聰明的,我們做的只是尊重市場,因此,就是‘無腦買入’,也要硬著頭皮買進!”

沒有人會否認,中國目前的資本市場正處在一個非理性繁榮的拋物線通道中,很多人都在猜測它的拐點什麽時候到來,而更多的人則被這條拋物線刺激得尖叫和奮不顧身地投入其中。這一瘋狂景象,本國前所未見,舉世前所未見——單日3萬億元的交易量已相當於之前世界紀錄的六倍。

| 2014年9月~2015年5月上證指數 |

自去年9月底以來,一系列的寬松性政策從“政策百寶箱”里持續飛出,加上《人民日報》和監管部門交叉喊話,沈寂良久的資本市場終於被徹底喚醒。這一次的狂飆來得太過突然和猛烈,更詭異的是,它出現在實體經濟持續下滑的通道里,過去兩個季度的宏觀經濟表現是自2009年以來最低迷的。

與上屆政府的4萬億計劃不同,那次的新增貨幣直接投放於龐大的基礎建設工程,導致能源價格的上漲及不動產的狂潮,此次,政府則更像一位拉網圍捕的老練漁民,它把海水激蕩起來,引起大小魚群的沖撞與翻滾,從而形成了一個十分激烈的萬魚歡騰景觀。

在未來的幾個月里,更多的錢將被持續地投入到市場中來,就在上周的5月12日,央行宣布將允許地方債務納入國庫的抵押品範疇,這不但意味著地方政府的債務利率下降近一半,更將釋放出一萬億以上的流動性資金,尤為可期的是,為大型基建項目的地方配套性資金落實註入強心劑。

在這樣的資本狂歡中——這應該是近十年來最大的一次資本泡沫運動,所有試圖置身其外的人,都不出意外地將成為受傷者。這也是為什麽,從民眾到機構,從企業到政府,無一不熱烈地投入的原因。

| 全民炒股的狂熱 |

最後需要回答的問題,其實就只剩下一個了:誰是這場機會主義者盛宴的發動者及最終得益者?

在當今的市場上,最清醒的人也許是最高層的人,他們的行為只可以被解釋為“自信前提下的僥幸博弈”。

所謂的自信,來自三個客觀的事實:其一,在過去的三年里,人民幣是唯一與美元同樣堅挺的貨幣,因而有相當的擴容和貶值空間;其二,城市化和服務業的比重提高,為經濟成長提供了可持續的騰挪縱深地帶;其三,實體經濟盡管非常困難,然而——至少從數據上看,失業率仍然被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範圍之內;

所謂的“僥幸博弈”,則是希祈於一個事實的自我實現:資本的泡沫最終將——至少有相當的比例將流入實體經濟,以推進有市場競爭能力的企業完成各自的轉型升級。

就在不久前,知名的高層智囊人物劉世錦便在一次論壇中預測認為,“中國實體經濟將在未來的兩年內成功探底。”在他看來,“高投資觸底”是完成結構性探底的首要必須條件。

在列國經濟史上,每一個大泡沫運動,最終都不會以泡沫的方式終結,它要麽成為一個更大的泡沫或衍變成若幹個泡沫組合,要麽沈澱為經濟轉型的動力,要麽,直接沖向破滅的垃圾場。

|改革史上的五個泡沫時刻|

在今天,大約八成以上的經濟觀察家都認為,這次瘋狂的泡沫遊戲不會成為中國經濟長期崛起運動的終點站,也就是說,第三種可能性大抵可以被排除。

而第一種和第二種可能性,則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劉世錦所謂的“探底成功”,正是基於這一判斷之下的、最為自信的預期管理表述,它表明決策層對“底”在哪里很有預見,而“成功”則意味著不惜代價。

不過,這一次的泡沫運動,肯定將成為產業格局及家庭財富重新配置的一次轉折點。從此以後,中國將由一個野蠻的產業商業主義時代,正式步入更為野蠻的金融商業主義時代。

之所以用了“野蠻”一詞,並非完全地因為它的不理性,而在於它的基礎於監管缺失下的全社會共謀特征。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國經濟從來在一次又一次的非理性沖動中完成自我革新,而幾乎每一個經濟闖關行動,都不是政策合理推演的結果,從80年代的物價改革、90年代的國企改革,到本世紀的外向型經濟、城市化運動等等,無一不是在泡沫化和非理性的雙重壓力下,以出人預料的方式實現的。

市場真的是瘋了。

就在昨天,一位相識多年的資深投資人給我發來微信:曉波兄,我決定向市場投降。

在過去半年里,他一直矜持旁觀,而現在他停止所有的美元投資,轉身全數投入於人民幣市場。在微信的最後,他頗有點無奈地寫到:“對於所有的投資人來說,非理性地擁抱泡沫,也許真的是眼下最理性的經濟行動。”

泡沫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無語良久,然後,打開電腦,寫下了本篇專欄的標題。

(來自吳曉波頻道)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83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和常青藤的綿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929

德雷謝維奇曾在耶魯大學教過十年書,現在是一名職業作家,他在書中披露了不少耶魯大學的內幕。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在美國名校讀本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如果你認為,相對於中國學生苦逼的應試教育,美國名校的素質教育非常快樂,培養出的學生更優秀,那你就完全錯了。

現在很多憂國憂民的老派人物已經對中國的大學,包括一流名校,有點不敢抱太大希望了。中國大學給人的印象是不但學術創新能力不行,就連社會責任感也不行,用錢理群的話說,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那麽禮失求諸野,美國大學又如何呢?常青藤名校學生,是否都是德才兼備,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滿英雄主義和冒險精神的人中之龍鳳?在美國名校讀本科——而不是一般中國留學生讀的、以搞科研發論文為目標的研究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像這樣的問題光問哈佛女孩劉亦婷不行,最好再找個懂行的本地人問問,比如曾在耶魯教過十年書的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他去年出了一本書,叫做《優秀的綿羊》(Excellent Sheep)。這個稱號並不比“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好聽。

顯然這是一本批評美國名校教育的書,不過這本書並不只是圖個吐槽的痛快,它講述了一點名校的運行機制。此書沒提中國,可是我想如果把中美兩國名校教育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將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作為中國讀者,如果你不怎麽了解美國教育,讀完這本書可能會驚異於中美大學的巨大差異;如果你已經有所了解美國教育,讀完可能會驚異於中美大學有巨大的相似性。

也許我們還可以思考一下,現代大學到底是幹什麽用的。

好得像綿羊一樣的學生

為說話方便,我們虛構兩個學生:清華大學的小明和耶魯大學的Joe。能入選各自國家的頂級名校,兩人顯然都是出類拔萃的精英。人們相信他們都是未來社會棟梁,甚至有可能成為各自國家的領導人。

然而在此時此刻,小明的形象距離領導人還相差很遠。他來自中國某個邊遠地區,身體談不上健壯,戴個眼鏡,社會經驗相當有限,也不怎麽善於言談,除了成績好外,簡直一無所長。刻薄的人可能會說小明有點讀書讀傻了,是高考的受害者。

但小明其實是高考的受益者。他是自己家族,甚至可以說是家鄉的驕傲。為了得到這位全省狀元,清華招生組曾把小明請到北京陪吃陪玩,美其名曰“參觀校園”,直到看著他填報了誌願才算放心,簡直是球星的待遇。

Joe的父親是某大公司CEO,母親在家做全職主婦。由於父母都是耶魯畢業生,Joe上耶魯不過是遵循了家族傳統而已。美國大學錄取並不只看分數,非常講究綜合素質。跟小明相比,Joe可謂多才多藝。他高中時就跟同學搞過樂隊,能寫能彈能唱,從小就精通遊泳、網球和冰球,而且入選校隊參加比賽。Joe的組織能力很強,是高中學生會副主席,而且很有愛心,經常去社區醫院幫助殘疾人做康複運動。

要論解決刁鉆古怪的高考數學題,Joe肯定不如小明——但是Joe的學習成績並不差。Joe從高二開始就選修了幾門大學先修課程(叫做“AP”,advanced placement),還沒上大學已經具備微積分和宏觀經濟學的知識,這都是小明高考範圍以外的內容。

跟很多名校一樣,耶魯甚至允許Joe高中畢業後先玩一年再入學,一方面休息休息,一方面趁著年輕看看世界。Joe並沒有浪費這一年時間。在歐洲遊歷了半年之後,他在父親幫助下前往非洲,以誌願者身份在蓋茨基金會工作了幾個月,任務是幫助贊比亞減少艾滋病毒感染。

小明深知自己的一切榮譽都來自分數。只有過硬的分數才能讓他拿到獎學金、出國留學、找份好工作。為此,小明在清華的學習策略跟高中並無區別,那就是一定要門門功課都拿優等。

Joe的大學生活就比小明豐富多了。他是多個學生組織的成員,每逢假期就去做誌願者或者去大公司實習,有相當專業的體育運動,而且經常跟老師和同學們交流讀書心得!

所以中美大學教育的確是非常不同。可是如果你據此認為,相對於小明苦逼的應試教育,Joe正在經歷的素質教育非常快樂,或者你認為Joe是比小明更優秀的人才,那你就完全錯了。其實,Joe和小明是非常相似的一類人。

Joe為什麽要參加那麽多課外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是美國學生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像考試分數一樣重要。跟小明刷GPA(平均學分績點)一樣,Joe刷課外活動的經驗值也只不過是完成各種考核指標而已。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Joe,對這些事情並沒有真正的熱情。比一心只想著考試的小明更苦的是,Joe還必須顧及自己在師生中的日常形象,他需要知道別人經常談論的書都說了什麽——所以他用只讀開頭、結尾和書評的方式,假裝讀過很多本書。至於能從一本書中真正學到什麽,Joe根本沒時間在乎。

如果說小明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實Joe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和更早時候的大學生,的確都很有社會責任感,非常關心國家大事,甚至願意為了社會活動而犧牲學業。可能因為各行業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也可能因為大學學費越來越貴,現在的大學生競爭非常激烈,根本沒時間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除了拿經驗值走人,他們並不打算對任何事物做特別深入的了解。清華的學生還有閑情逸致搞個女生節向師妹師姐致意,而耶魯這種水平的頂尖美國大學中,學生經常忙得沒時間談戀愛。

Joe和小明的內心都非常脆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名校,他們從小就是取悅老師和家長的高手。別人對他們有什麽期待,他們就做什麽,而且一定能做好。層層過關的選拔制度,確保這些學生都是習慣性的成功者,他們從未遇到挫折——所以他們特別害怕失敗。進入大學,他們的思想經常走極端,做事成功了就認為自己無比了不起,一旦失敗就認為自己簡直一無是處。Joe曾經真誠地認為如果考不進耶魯,他就與一個屠宰場工人無異。

面對無數跟自己一樣聰明一樣勤奮的人,他們的情緒經常波動,充滿焦慮。他們選課非常小心謹慎,專門挑自己擅長的選,根本不敢選那些有可能證明自己不行的課程。

人們印象中的名校應該不拘一格降人才,每個學生都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不同的道路,百花齊放。然而事實是,在追求安全不敢冒險的氛圍下,學生們互相模仿,生怕跟別人不一樣。小明一入學就在最短的時間內跟師兄們學會了自己學校的切口和校園BBS上的專用語。什麽時候考托福、哪個老師的課不容易拿分、考研找工作的各種手續、就連辦出國打預防針總共會被紮幾次,BBS上都有詳細的“攻略”。小明對這些進身之道門兒清,遇到與攻略稍有差異的,都要上網仔細詢問,不敢越雷池半步。小明的師兄梁植在清華拿了三個學位而沒找到畢業後該去幹什麽工作的攻略,習慣性地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向評委請教,結果遭到了老校友高曉松的怒斥(參見《長沙晚報》報道《清華學霸談迷茫引高曉松怒批》)。

高曉松說:“你不去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麽,卻問我們你該找什麽工作,你覺得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高曉松大概也會看不起Joe。剛入學時,Joe們被告知耶魯是個特別講究多樣性的大學,他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種族、身懷多項技能的青年才俊將來的發展有無限的可能。那麽這些擁有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的精英學生,是否會有很多人去研究古生物學,很多人致力於機器人技術,很多人苦學政治一心救國,很多人畢業後去了烏幹達扶貧呢?

當然不是。學生們慢慢發現真正值得選擇的職業只有兩個:金融和咨詢。有統計發現,2014年70%的哈佛學生把簡歷投到了華爾街的金融公司和麥卡錫等咨詢公司,而在金融危機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學生直接去了華爾街工作。對比之下,選擇政府和政治相關工作的只有3.5%。

金融和咨詢,這兩種職業的共同點是工資很高,寫在簡歷里好看,而且不管你之前學的是什麽專業都可以幹。事實上這些公司也不在乎你學了什麽,他們只要求你出身名校聰明能幹。

別人怎麽要求,他們就怎麽反應。不敢冒險,互相模仿。一群一群的都往同樣的方向走。這不就是綿羊嗎?

優秀的綿羊介紹了美國名校的運行機制。

假貴族和真貴族

既然是綿羊,那就好辦了。中國學生也許不擅長當超級英雄,當個綿羊還是非常擅長的。你只要使用“虎媽”式的訓練法,甭管鋼琴還是大提琴,你要什麽經驗值我就給你什麽經驗值,不就行了嗎?如果清華大學入學有音樂要求,我們完全可以想見,小明一定會熟練掌握小提琴。如果說中國教育的特點是分數至上,現在美國教育不也是講credentialism(編者註:文憑主義)嗎?美國名校難道不應該迅速被華人學生占領嗎?

沒有。近日有報道,美國華裔學生Michael Wang,2230分的SAT成績(超過99%的考生),4.67的GPA,全班第二,13門AP課程,而且還“參加了國家的英語演講和辯論比賽、數學競賽、會彈鋼琴,在2008年奧巴馬總統就職典禮上參加合唱團的合唱”,在2013年申請了7所常青藤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結果被除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外的所有學校拒絕。

這又是什麽道理?華人,乃至整個亞裔群體,哪怕是成績再好,文體項目再多,你要求的我都會,還是經常被常青藤大學擋在門外。很多人認為這是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最近有人聯合起來要起訴哈佛大學錄取不公平,他們的官方網站就叫“哈佛不公平”。

但是讀過《優秀的綿羊》我們就會明白,這些整天立誌“爬藤”的亞裔學生,根本沒搞明白藤校是怎麽回事兒。

稍微具備一點百科知識的人都知道,所謂常青藤盟校,最早是一個大學體育賽事聯盟。可是如果你認為這些大學當初組織起來搞體育賽事,是為了促進美國青年的體育運動,就大錯特錯了。常青藤的本質,是美國上層社會子弟上大學的地方。

19世紀末,隨著鐵路把全國變成一個統一的經濟體,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ASP)中的新貴不斷湧現,他們需要一些精英大學來讓自己的子弟互相認識和建立聯系。這些大學錄取要求會希臘語和拉丁文,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內容,這樣平民子弟就被自動排除在外。

所以精英大學本來就是精英階層自己玩的東西,是確保他們保持統治地位的手段。自己花錢贊助名校,讓自己的孩子在這些大學里上學,然後到自己公司接管領導職位,這件事外人幾乎無法指責。哈佛是個私立大學,本來就沒義務跟普通人講“公平”。

當時“有資格上”哈佛的學生進哈佛相當容易,錄取根本就不看重學習成績。事實上一直到1950年,哈佛每10個錄取名額只有13個人申請,而耶魯的錄取率也高達46%,跟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相對於學習成績,學校更重視學生的品格養成,搞很多體育和課外活動,以人為本。也許那時候的美國名校,才是我們心目中的理想大學,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然而精英們很快意識到這麽搞不行。一方面新的社會勢力不斷湧現,一味把人排除在外,對統治階層自己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這些“貴族”子弟的學業的確不夠好。

於是在1910年代,一些大學開始率先取消希臘文拉丁文考試,給公立高中的畢業生機會。然而這樣一來,一個立即的結果就是猶太學生比例突然增加。精英一看,這也不行,趕緊又修改錄取標準,增加了推薦信、校友面試、體育和“領導力”等要求。這才有了後來常青藤這個“體育”聯盟。

類似這樣的改革反複拉鋸。到1960年代曾經一度只看分數錄取,於是當時在校生的平均身高都為此降低了半英寸。最後妥協的結果就是今天這個樣子,既重視考試成績,也要求體育等“素質”。

而到了這個時候,這些所謂素質教育的本質就已經不是真正為了培養品格,而是為了確保精英子弟的錄取比例。並非所有“素質”都有助於你被名校錄取,你需要的是有貴族氣質的、而且必須是美式傳統精英階層的素質。這就是為什麽你不應該練吉他而應該練大提琴,不應該練武術而應該練擊劍;你需要在面試時表現出良好教養,最好持有名人的推薦信;你光參加過學生社團還不夠,還必須曾經是某個社團的領袖;你參加社區服務決不能像奧運誌願者那樣一副三生有幸的表情,而應該使用親切屈尊的姿態。

一句話,這些事兒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難做到。如果你不是貴族,所有這些素質教育的要求,都是逼著你假裝貴族。

美國名校通常都有對低收入家庭孩子減免學費的政策,比如哈佛規定家庭年收入在6萬美元以下的學生全部免費,18萬美元以下則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這是非常慷慨的政策,要知道如果你的家庭收入是18萬美元,你已經比94%的美國家庭富有。但哈佛能用上這個減免政策的學生,只有40%——大部分哈佛家長的收入超過18萬美元。我看到另一個數據,在斯坦福大學,接近一半的學生家庭年收入超過30萬美元(這相當於美國前1.5%),只有15%的學生家庭年收入不到6萬美元(相當於美國後56%,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前者家庭孩子進入斯坦福大學的可能性約為後者的124倍。

上大學花多少錢根本不重要,上大學之前花了多少錢,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人統計,就連SAT成績都跟家庭收入正相關。而獲得貴族素質的最有效辦法是進私立高中。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這三所大學,其錄取新生中的22%,來自美國100所高中,這相當於全國高中總數的0.3%——這100所高中之中,只有6所不是私立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你什麽素質都還沒比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人不服,再難也要進藤校。那麽在眾多“假貴族”的沖擊下,現在藤校錄取是個什麽水平的競爭呢?

《優秀的綿羊》透露了一點耶魯大學的真實錄取標準。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一般小打小鬧的獎項沒用,必須是英特爾科學獎這樣的全國性大獎——你肯定能被錄取。如果沒有,那你就得“全面發展”——對耶魯來說,這意味著7到8門AP課程和9到10項課外活動——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錄取,還得看推薦信和家庭情況。至於亞裔津津樂道的SAT考試成績,沒有太大意義。

我覺得考清華似乎還比這個容易一點。這就是為什麽有誌於名校的美國高中生其實比中國高考生辛苦得多。

但耶魯還有第三個錄取渠道。凡巨額捐款者的孩子,一定可以被錄取。

美國華裔學生Michael Wang,在2013年申請了7 所常青藤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被除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外的所有學校拒絕。華人,乃至整個亞裔群體,哪怕是成績再好,還是經常被常青藤大學擋在門外。常青藤的本質,是美國上層社會子弟上大學的地方。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名校到底是幹什麽用的?

這樣說來,美國私立名校從來就不是為全體國民服務,而是為上層階層服務的機構。名校之所以時常做出一些“公平”的努力,比如減免學費,優先錄取少數族裔(不包括亞裔),僅僅是出於兩個原因:第一,要為精英階層補充新鮮血液,這樣系統才能保持穩定;第二,只有“公平”,才能保住自己作為非營利機構的免稅資格。

既然是為精英階層服務,那肯定要嚴格要求精心培育,把大學生培養成真正的未來領袖吧?德雷謝維奇卻告訴我們,現在名校其實並不重視學生教育。

中國科大有一年新生入學,校方搞了個家長會,校領導居然說,科大在北京錄取分數線低,你們北京來的要好好努力才能跟上同學!像這樣的事根本不可能在耶魯發生。學生們明明是靠家庭特權進來的,學校對他們卻只有贊美,而且在各種場合不停地誇,學生們以為自己能力以外的因素等於零。這導致名校學生對上不了精英大學的、普通人的事根本不感興趣,更談不上了解國家現實。他們沒有真正的自信,但是個個自負。

既然都是精英,那必須得好好對待。如果你在普通大學有抄襲行為,或者錯過一次期末考試,你可能會有很大的麻煩;而在耶魯,這些都不是大問題。截止日期可以推遲,不來上課不會被扣分,你永遠都有第二次機會。據德雷謝維奇在耶魯親眼所見,哪怕你遭遇最大的學業失敗,哪怕你抄襲,哪怕你威脅同學的人身安全,你都不會被開除。

一方面,名校學生平時課外活動實在太忙;一方面,教授們指望學生給自己留個好評,現在名校的成績標準也越來越寬松。1950年,美國公立和私立大學學生的平均GPA都是2.5;而到了2007年,公立大學的平均GPA是3.01,私立大學則是3.30,特別難進的私立大學?3.43。到底哪國的大學更“嚴進寬出”?中國的還是美國的?

但這組GPA貶值的數據也告訴我們,過去的美國大學比現在嚴格得多。事實上,在兩個羅斯福總統上大學的那個年代的這些名校,雖然擺明了就是讓貴族子弟上的,其教學反而比現在要嚴格得多。老貴族非常講究無私、榮譽、勇氣和堅韌這樣的品質。那時候當學校說要培養服務社會精神和領導力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是玩真的。今日新貴充斥的大學,簡直是在折射美國精英階層的墮落。

如果名校不關心教育,那麽它們關心什麽呢?是聲望,更確切地說,是資金。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每年推出的全美大學排名,並不僅僅是給學生家長看的。大學能獲得多少捐款,甚至能申請到多少銀行貸款,都與這個排名息息相關。為什麽在真正的入學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名校還鼓勵更多人申請?是為了刷低錄取率。錄取率是大學排名計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越低越好。為什麽大學把學生視為顧客,不敢嚴格要求?因為畢業率也是排名標準之一,而且是越高越好。

在現代大學里,教授的最重要任務是搞科研而不是搞教學,因為好的研究成果不但能提升學校聲望,還能帶來更多科研撥款。在這方面,中美大學並無不同,講課好的教授並不受校方重視。但大學最重視的還不是基礎科研,而是能直接帶來利潤的應用科研——德雷謝維奇說,名校在這方面的貪婪和短視程度,連與之合作的公司都看不過去了。

校友捐贈,是名校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哈佛正是憑借幾百億美元的校友捐贈基金成為世界最富大學。我們前面說過,哈佛大部分學生去了華爾街和咨詢公司,其實這正是大學希望你從事的工作。

我最近看到兩條新聞正好說明這一點。一個是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大肆做空獲利的對沖基金總裁約翰·保爾森,給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捐4億美元,為史上最高校友捐款,哈佛直接把學院命名為約翰·保爾森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另一個更有意思,黑石集團的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向耶魯大學捐款1.5億美元,哈佛為此非常後悔,因為此君當初曾經申請了哈佛而沒有被錄取——所以有人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哈佛應該用大數據的思維更科學地分析一下哪些高中生將來可能成為億萬富翁,可別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學生職業服務辦公室對律師、醫生、金融和咨詢以外的工作根本不感興趣。你將來想當個教授或者社會活動家?學校未必以你為榮。大學最希望你好好賺錢,將來給母校捐款。

為什麽出生在美國的Michael Wang上不了藤校,而一所中國高中——南京外國語學校——卻有多名學生被藤校錄取?這可能恰恰是藤校布局未來校友捐款的策略——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精英學生未來有更大的賺錢潛力,對藤校來說,“金磚五國”的高中生比西歐國家的更有吸引力。

總而言之,美國名校找到了一種很好的商業模式。在這個模式里最重要的東西是排名、科研、錄取和校友捐款,教學根本不在此列。

而鑒於中國名牌大學——盡管沒有一所是私立的——一直把美國名校當做榜樣,甚至還可能把這些事實上的問題當成優點去學習,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大學的未來也是如此。

有位清華教授程曜,出於對學校種種不滿,竟曾經以絕食抗爭(《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0月29日)。德雷謝維奇的憤怒可能還沒到這麽極端。他認為大學應該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真正的思考能力,推崇博雅教育,甚至號召學生不要去名校。

但如果小明和Joe跑來問我,我不知道應該給他們什麽建議。也許大學根本就不是教人生觀價值觀和思考能力的地方。也許你應該自己學那些東西,也許你根本就沒必要學。德雷謝維奇說,他有好幾個學生最終決定放棄華爾街工作,寧可拿低薪為理想而活,我想小明未必需要這樣的建議。

但我的確覺得這個世界哪怕分工再細,專業化程度再高,也不太可能完全靠綿羊來運行。

何況綿羊的生活其實並不怎麽愉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43

賈躍亭:風口論者都是機會主義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6/153109.shtml

導讀 : 賈躍亭認為傳統汽車行業對環境產生了危害,需要顛覆性創新,對於現如今正在熱議的風口問題,他指出,風口論者都是機會主義者。

i黑馬訊,12月6日消息,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樂視創始人兼董事長、樂視控股CEO賈躍亭發表了主旨演講,他認為傳統汽車行業對環境產生了危害,需要顛覆性創新,對於現如今正在熱議的風口問題,賈躍亭認為,“風口論者都是機會主義者,未來真正能夠改變產業、改變世界的人應該是雄鷹型的企業而不是苦苦等風,應該是實現自我翺翔沖破霧霾打破現在,我們要成為時代的雄鷹。”

以下是賈躍亭演講全文:

今天我講講未來的機會和機遇所在,或許我們的觀點又是非常令人難以理解的觀點甚至是非常瘋狂的觀點。

如圖,上周二我在辦公室向窗外拍的一張照片,看看令人絕望的霧霾,大家肯定感同身受,樂視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霧霾中不斷艱難前行,不但的進入一個又一個高度的相關領域。看完這個圖片,當時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國現在的確需要在座的各位企業家能夠引領未來下一個時代的變化。

更讓我感覺到,我們的“SEE計劃”(超級電動汽車計劃)緊迫性,我們需要全力推進。

另一個感嘆,全球範圍內引以為傲的傳統汽車產業,以及很多其他傳統產業已經成為阻礙人類社會進步的障礙,甚至已經開始危害人類的生存環境,我們認為時代需要互換顛覆性的變化,全球需要顛覆性的創新。未來到底是什麽樣呢?我們認為未來十年中國的企業將會引領全球的經濟進入互聯網生態時代。怎麽可能是中國呢?

全球經濟下一個時代我們認為是會進入互聯網生態時代,為什麽這麽講?這其實和整個產業的變遷、經濟的變遷、時代的變遷密切相關。時代的變遷帶來經濟理論的變遷,傳統的工業時代下甚至傳統的互聯網時代下講求的是專業化分工,專註、專業,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深做透做到世界第一。隨著時代的變遷做到世界第一單一領域已經遠遠不夠了,我們希望能夠給世界、給用戶和人類帶來全新的價值,就需要真正的開創跨產業、跨價值鏈重構的經濟模式。

我們認為全球下一代創新模式將會有打破邊界、生態創新來引領,傳統的創新模式幾類也是在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的改進中,最早是基礎創新,第一代互聯網是商業模式創新未來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已經不能夠很好的滿足下一個時代的需要,下一個時代需要生態創新。

互聯網技術真正讓生態創新變成可能,樂視的模式緊密的以互聯網和雲紐帶和工具,真正的打破了產業邊界、打破了企業邊界、組織的邊界,真正實現跨界創新,帶來全新的產品體驗、全新的用戶價值。這是我們對未來的思考。

專業化分工時代需要改變了,會真正進入跨產業垂直整合下的價值鏈重構,真正的價值鏈重構才會產生全新的元素,只有產生全新的元素才能給用戶帶來全新的價值,才能源源不斷推動社會進步。生態創新正好是我們的理念核心部分,我們認為它將催生下一代商業模式互聯網生態,互聯網生態互聯網為核心和紐帶,真正實現產業鏈垂直重構和打破傳統產業的邊界,能夠實現完整的生態系統,能夠實現最大的創新。

未來誰會引領互聯網生態時代呢?哪個國家的企業能夠引領?是美國嗎?答案是肯定的應該是美國,但是即使美國擁有現代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世界上不再需要第二個蘋果,下一個時代需要真正顛覆蘋果,引領下一個時代商業模式的公司或者企業,美國已經高度的發達,而美國的產業壁壘和產業邊界是非常之高、非常之強,美國現在還是非常的專業化分工,各個領域都有優秀的公司,但是很難看到這些公司未來能夠創造更高的價值。

下一個時代生產經濟時代有可能需要這些技術:真正實現科技、文化、互聯網完美融合,通過打破三者的邊界產生全新的元素和全新的價值。哪些國家有可能創造這些全新的元素呢?在二三十年前是日本、韓國引領這個時代,後來是美國開始引領時代,尤其是消費電子領域和互聯網領域。但是真正能夠把科技文化和互聯網以及跨界環境同時具備的國家我們認為現在是在中國。因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制造能力,這是通過30年的真正的依靠對勞動力的人口紅利甚至對生態的破壞帶來了非常強大的制造能力。

中國同時還具備非常強的因素,就是互聯網。因為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應用大國,中國的互聯網人數比美國多三到四倍,日本和韓國是不以互聯網行業為主的國家,因為他們無論是人口還是整個國家經濟形態還是以工業為驅動力,只有中國才真正的具備最大的互聯網國家、最強的制造能力、消費電子能力同時還是文化淵源流長的國家。

同時中國的跨界環境也非常好,雖然跨界過程中會遇到強大的阻力,但是阻力和美國相比是小很多的,我們認為全球互聯網的生態時代將會由中國企業引領,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互聯網生態企業全球範圍內戰勝日韓和歐美企業重大的歷史機遇。

樂視自己對生態模式的探索,樂視生態是由生態閉環的生態構成,第二是產業鏈,第二開放生態圈,縱向的產業鏈最大的功能是完成閉環效應,只有閉環才能打破創新邊界,產生新價值和新元素。開放可以動作閉環的系統把全社會的資源和生態資源實現真正的共生、共享、共贏。

樂視互聯網實現生態、內容生態、體育生態、電視手機汽車互聯網金融,變革的道路上很艱難,沒人認為一個企業橫跨七個企業能夠成功,任何單點出現了問題有可能會殃及整個生態系統,但是結果證明,樂視的七個子生態很多在行業中是佼佼者甚至是行業第一,互聯網和雲是樂視最早做的,內容生態通過四五年的努力發展樂視影業花兒影視和正在熱播《羋月傳》是樂視取得的效果,樂視體育也是行業遙遙領先的第一名,我們的電視今年銷量影響能夠突破300萬臺,到2016年有可能實現600萬臺的銷量,有可能會進一行業第一陣營,甚至能夠沖擊行業第一。樂視三百萬和臺和傳統企業六七百萬臺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因為真正是300萬個高價值的互聯網用戶,真正的生態電視,傳統企業是四五六七線市場上。

樂視電視目前取得的階段性的成功,有可能證明產業鏈垂直整合和跨產業價值鏈的重構會創造新的時代。

樂視手機,推出僅僅半年個時間,上個月單月銷量突破一百萬臺,12月單型號的銷量單月突破一百萬臺,這是全行業歷史上最快的快速。樂視手機為什麽進入這樣的紅海市場,我們也講過,我們並不是通過跟隨策略,而是希望通過能夠創造全新的商業價值,能夠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真正的讓智能手機由智能時代進入生態時代。

汽車,一個互聯網公司要造車而且是資金高度緊張的互聯網公司,自己原來的幾個生態資金鏈已經很緊張了,突然要進入耗資數百億的產品怎麽可能呢?這是瘋了吧。就像開場圖片一樣,之所以造汽車是一次一次被窗外的霧霾所震撼,我們應該對此做出改變,我們應該去站出來創造一個全新的模式變革百年沒有改變的汽車產業,我們應該保護地球生態,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真正的能夠讓每一位能夠駕駛自動駕駛和智能駕駛電動汽車按照,真正讓汽車產業進入互聯網生態時代。

前天剛剛發布了一個新聞,樂視第一輛超級汽車是阿斯頓馬丁來代工,為什麽世界頂級汽車品牌給一家互聯網公司生產一輛汽車呢?阿斯頓馬丁的CEO說了英國的一個諺語,Old dogs,new tricks,聽完這句話很有感受,一百多年汽車產業中CEO居然也能夠有如此創新的思維和如此真正的顛覆性的思維,希望改變這個產業,這是他們選擇樂視最最重要的原因,他們願意和一個蒙眼狂奔看似不可能的企業做這樣的努力和嘗試,共同來改變這個汽車產業。未來汽車產業樂視是不是能夠成功我們不知道,為了堅定的相信樂視的互聯網生態模式肯定會是真正引領汽車產業變革的正確方向之一。

樂視生態第三個特點是全球化,這和今天演講的主題密切相關。我們真正的打造全球化的戰略,未來的全球市場競爭中,絕不是日本企業、韓國企業,我們認為應該是美國和中國企業,中國的企業更具優勢,超級電視一年半時間徹底擊敗了三星、索尼和夏普,而且更重要的三百萬臺是全部是高端用戶,這和原來的產業格局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樂視開場了全新的模式,能夠給用戶創造全新的價值。這種生態型的公司如何運作呢?因為太複雜了,每個人需要掌握的知識太多了,完全違背傳統理論的,這是完全反常識的,生態型的戰略需要生態型的組織,生態型的組織需要生態型的股權激勵,只有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全情投入,都能夠充滿激情的投入到生態事業中,能夠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的在七個團隊不同組織之間形成組織化,真正讓這些專業人士變成跨界人士,讓跨界人士變成全能人士,通過密切協同創造新的價值。

打破產業邊界、打破組織和國家的邊界,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經濟形態——生態經濟。霧霾最嚴重的那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樂迷員工自己拍攝的照片,非常的淒涼,一切都是朦朧的,一切都看不清,只有一絲亮光,這恰恰是中國的機會,今天談了很多是風口,但是在我們眼中風口論者都是機會主義者,未來真正能夠改變產業、改變世界的人應該是雄鷹型的企業而不是苦苦等風,應該是實現自我翺翔沖破霧霾打破現在,我們要成為時代的雄鷹,開創自己的未來,開創中國的未來,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99

樂觀主義者眼中2016年中國互聯網的24個趨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3/153587.shtml

導讀 : 作者預測,滴滴快的2016年啟動IPO,將成為中國互聯網僅次於BAT和京東的第五大互聯網上市公司。

2013、2014年底我分別進行了2014、2015年的互聯網預測,有的預測準確了,有的被打臉了,2015年最後一天,預測繼續,坐等明年此時被打臉。

1、滴滴快的啟動IPO,將成為中國互聯網僅次於BAT和京東的第五大互聯網上市公司。

2、阿里巴巴YunOS宣布用戶數突破1億,Tecent OS正式推出,掀國產操作系統大戰。

3、中國前十大互聯網公司中至少一家宣布裁員,一葉落而知秋。

4、互聯網+、共享經濟、社群、IP 成過時名詞,創業咖啡廳迎來新概念。

5、大量科技公司宣布上市,登陸新三板。

6、互聯網金融被嚴管,P2P進入寒冬,更多e租寶事件。

7、智能電視在新出貨電視中占比超過80%,無智能不電視,曲面電視興起,電視盒子下滑。

8、內容型創業項目成投資熱點,備受巨頭親睞,今日頭條謀求上市。

9、企業級市場進入收割季,該領域出現上市公司。

10、BAT角逐電影市場,不只是賣票,進入電影上遊環節,國產片爆發。

11、生活服務之後,在線教育和在線醫療成最受關註的『互聯網+』。

12、Pepper進入中國市場,機器人繼無人機之後成下一個創業熱點。

13、自媒體投資熱潮退去,但to C的自媒體將從傳統媒體瓜分更多營銷預算。

14、A、B站與優酷土豆等傳統視頻網站成競爭對手,探索商業化。

15、華為保持手機市場老大,小米坐二望一,奇酷和樂視手機崛起。

16、小米Watch面世以破壞性價格與Apple Watch競奪手腕市場。

17、天貓雙十一增速下滑,阿里巴巴打擊刷單和假貨取得重要進展。

18、阿里雲進軍海外市場,成全球第一大雲計算平臺,分拆謀求獨立上市。

19、數字音樂市場全面收費,該市場爆發AT大戰,酷狗入懷其中一家。

20、阿里和騰訊布局無人車,阿里加快二手車電商市場布局,投資優秀二手車。

21、矽谷明星VR產品上市銷售,中國迎來VR元年。

22、運營商離職潮更甚,為緩解人才流失,運營商提升薪酬待遇。

23、錘子開辟手機之外的新產品線,或走上與魅族相似的道路:進入阿里懷抱。

24、Google和Facebook終於入華,中國民眾奔走相告。

純屬閑扯,祝大家新年快樂!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74

【人物】理想主義者尹同躍:奇瑞就是我的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039.html

早上五點多起床跑步,吃過早飯後開始一天的工作,一直加班到深夜,且幾乎全年無休。這是奇瑞汽車董事長兼總經理尹同躍的生活常態。

有人曾質疑說,和比亞迪姓王(王傳福)、長城姓魏(魏建軍)、吉利姓李(李書福)不同的是,奇瑞現在不姓尹,以後也不會姓尹,尹同躍幹嗎還要花那麽大力氣?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尹同躍和奇瑞的關系,一位在奇瑞工作了十余年的高管黃華(化名)不假思索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脫口而出:“奇瑞就是尹總的命”。

奇瑞-捷豹路虎常熟工廠(網絡資料圖)

“奇瑞就是他的命”

出生於1962年的尹同躍今年才54周歲,但初次接觸尹同躍的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那一頭灰白的頭發。奇瑞內部的人都說,尹總白頭發都是累出來的,他自己有時候會否認因為累導致白發一說,坦言自己的白發“中學時就有”。但在參加第一財經《BOSS 堂》節目時也曾開玩笑說:“我最感激也最生氣的人是詹夏來,他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做汽車,把我頭發都弄白了。”

對投身汽車,尹同躍愛恨交加,“幹汽車是最後悔的事情”,但同時 “這輩子唯一的愛好就是做汽車,人生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小孩出生和新車下線,而且是每一次新車下線”。這看似互相矛盾的言語,卻是尹同躍執掌奇瑞汽車20年來最真切的心聲。

一位曾經在奇瑞總經辦工作過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尹同躍平時是一個非常節儉、平易近人也沒什麽架子的人。

但在技術上,他卻非常偏執,幾乎全年無休,一門心思都撲在工作上,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他甚至坦言自己“最喜歡下屬加班”的那股拼命勁兒。上行下效,奇瑞的員工基本上都一周工作6天,很多人一星期的加班時間高達30小時甚至更多。

唯一的解釋可能是熱愛,還有“理想”。2013年,尹同躍在接受《環球企業家》的采訪時曾經談到,令他心生敬畏的企業家包括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任正非、大眾汽車董事長費迪南德-皮耶、豐田汽車前任社長豐田章一郎。“這些人都是拿生命換企業,拿生命賭一個企業。”尹同躍說。

尹同躍與印度塔塔集團控股公司的名譽董事長拉坦·塔塔非常談得來,“他沒有物質追求,不像有些中國人,特別是那些有點錢就愛在外面找小老婆的人。他一輩子沒家,住的就是70平方米的小公寓。現在70多歲了還天天上班,給工人高工資,連流浪狗都可以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

這種充滿著個人理想主義的生活狀態,正是尹同躍欣賞的,因此他願意執著於踐行“犧牲小我為汽車奉獻畢生精力”的偉大夢想。在對外接受采訪時,他也多次談到,自己有一點“狹隘的民族主義,要爭一口氣,不能讓人看不起”。

奇瑞艾瑞澤7(資料圖)

“我是被詹夏來‘騙’到這兒的”

尹同躍從小的夢想是“當一個拖拉機手”,1984年從安徽工學院畢業進入一汽紅旗轎車廠工作,在一汽工作十年後,他已經成為了一汽大眾總裝車間主任,並獲得了一汽“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如果沒有詹夏來,可能尹同躍會一直呆在一汽,在合資的搖籃中不斷成長。

但命運從來不給人以“假設”。也就是在這一年,蕪湖市政府在歐洲考察時得知福特的一條發動機線要出售後,萌生了在當地發展轎車項目的念頭。同年年底,蕪湖市派了一個代表團到一汽訪問,在大眾總裝車間,有人告訴帶隊的蕪湖市副市長詹夏來,“這個車間的主任尹同躍是你們安徽老鄉”。

詹夏來看中了尹同躍。“他當時就把我喊下來,後來又不停地找我,長途電話打很長時間,說你回來吧!” 尹同躍回憶道,自己當時雖然已經在東北結婚生子,也預想到白手起家打造一個企業會有什麽樣的挑戰。但“士為知己者死,人家欣賞你,我就回來了”,尹同躍說。

出生於1955年的詹夏來是安徽懷寧人,現任安徽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在這之前,他的仕途生涯有一大部分時間都在蕪湖,曾擔任蕪湖市委書記、市長等職務。在蕪湖任職期間,他主推了安徽省“951工程”,開始籌備新建轎車項目的落地。

1996年,尹同躍離開一汽,從老工業基地長春回到當時毫無工業基礎的蕪湖,他需要跨越的不只是上千公里的空間距離,更需要跨越一個個此前他並未預料到的挑戰。“困難比想象的多太多。”後來尹同躍自己也說,如果當初想到有那麽難,可能就不會回來了。

草創初期的奇瑞起步資金僅有蕪湖市里批下來的30萬元,辦公地點是蕪湖城北的廢棄的破磚廠和幾間茅草房。沒錢、沒人,從國外買回的生產線,合同本來是按照“交鑰匙工程”簽訂的,但英方派來負責安裝的技術工程人員工作拖拖拉拉,工期一拖再拖。最後尹同躍一咬牙決定自己幹,當時他甚至放言“幹不成就跳長江”。

多年後再說起這段往事,他淡然一笑說,當時就是被逼急了,“我也沒有勇氣跳長江”。

破釜沈舟,奇瑞沒有人,尹同躍就開始從一汽大量“挖人”,他戲言自己也當上了“人販子”:“當時幹部挖了288人,員工挖了有1000多人。”這些人給奇瑞帶來了希望,但尹同躍也承擔了很大的壓力,“很多家屬對我不滿,有一年過年去給這些幹部拜年時,有位家屬當著我的面把盤子都摔壞了。”尹同躍回憶道。

好在尹同躍和團隊並沒有放棄,奇瑞第一輛“風雲”汽車終於在1999年底正式下線。隨後,奇瑞又通過與上汽合作,曲線解決了“準生證”的問題。2001年,風雲轎車正式上市,“當年上汽給我們的任務是5000輛,結果我們做到了2.8萬輛。”多年後回憶起第一款車一炮打響的情景,尹同躍依然很自豪。2002年,奇瑞銷量突破了5萬輛,躋身國內轎車行業“八強”之列。搭上經濟發展的順風車,奇瑞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到2007年,奇瑞就完成了從0~100萬輛的積累,到2011年,奇瑞連續11年蟬聯自主品牌銷量冠軍。

“銷量跌出前十也要轉型”

高速增長的銷量是通過不斷推出新車來達成的,工程師出身的尹同躍坦言在當時,他對市場、品牌以及消費者並沒有特別深刻的理解,只有一個很樸素的念頭 “窮人家要多生幾個‘孩子’,打架的時候抱成團,才不會被欺負”。

最多的時候,奇瑞旗下的車型多達30多款。有經銷商曾說,消費者進入到奇瑞的展廳,一大屋子車都不知道選哪一款,感覺每一款差別都不大。

這種粗放的增長模式不僅讓奇瑞在面臨外來競爭時沒有競爭力,且由於產品都是逆向開發,在品控方面也沒有精細化的管理模式,所以當時流傳著一句話——“奇瑞奇瑞,修車排隊”。

尹同躍感覺到這一切都出了問題,他後來反思說:“當時是錢太好賺了,我們滿屋子蹦,以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英雄。”自己的心態過於膨脹,片面求快。意識到錯誤的他,決定不顧一切踩剎車,一度曾很鐵血地表示:“奇瑞銷量即便是跌出前十,也必須要轉型。”

奇瑞開始收縮品牌、削減車型,重新梳理研發體系,導入嚴格的研發和生產流程。這曾使得公司產品青黃不接,銷售大幅下降。尹同躍曾對外說,奇瑞在轉型期間,他每天的生活就像是“被放在火上烤”。

從2012年開始,奇瑞的銷量開始逐年下滑。“員工不滿意,經銷商不滿意,政府不滿意,股東不滿意,媒體也不理解”,尹同躍因此常常失眠。那段時間,他辦公桌上,經常放著一本臺灣企業家施振榮寫的《再造宏碁》。尹同躍說,宏碁的發展歷程與奇瑞很像,曾經也很艱難。“這本書我看過了,又買了幾本,讓主要領導都看看”。

2013年,奇瑞在新的體系和流程下終於做出了瑞虎5,準備上市之前,請日本專家來做質量驗證把關,日本專家用指甲摳車把手的里面,說摳了之後這里有個印,不行。尹同躍表示,如果在過去,公司方面可能不會覺得這是什麽大不了的毛病,但是現在日本專家提到這個問題不符合流程中的驗證標準。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轉型,就不能說你的標準不對,不需要整改了。“我就說好,我們重新做,做到位。再檢查的時候,日本專家又說材料配方要重新調整、重新認證等等。我心里也非常著急,但是還是要忍住,想破繭成蝶必須要經受住這種痛苦。”

經歷了苛刻的檢驗之後,瑞虎5正式上市,尹同躍非常開心地表示:“這昭示著奇瑞汽車在2013年,完成了依照國際標準的正向體系的打造。”

“女博士也要抹口紅”

轉型後的奇瑞汽車銷量開始爬坡,尹同躍又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公眾面前。他很自信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奇瑞的產品是最好的。”

在J.D.Power亞太公司發布的2015年中國汽車銷售滿意度研究SM(SSI)報告中,奇瑞以711分的成績位列中國品牌第二位,高出主流車市場平均得分29分,連續三年躋身行業排行榜前10名。這讓尹同躍感到非常振奮,他認為,如果外資品牌目前的產品品質是在大學畢業生的階段,那麽奇瑞的水平則是大三在校生,或者說是大三下學期的水平。

奇瑞的轉型成果獲得了業內的認可,被奇瑞認作是翻身之作的艾瑞澤7,開發費用高達數十億元,在上市之前,尹同躍在各種路況下親自試車,最高時速曾達180公里。有一次,對汽車性能差異分辨得特別精準的寶馬中國前首席代表董顯銓搭乘尹同躍駕駛的艾瑞澤7後對他表示,艾瑞澤7的特性與寶馬一模一樣。

但艾瑞澤7上市後銷量並沒有達到奇瑞的預期。單月平均銷量一直在2000輛左右徘徊。2014年底,艾瑞澤旗下另一款轎車艾瑞澤3上市,雖然這款車從開發到上市前後用了5年多時間,在造型設計、整車質量以及性能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優化。但事實上,在上市後,這款車的表現依然不溫不火。

有人將此歸咎於奇瑞身上工程師思維過於濃重,尹同躍是工程師出身,在產品品質方面非常“偏執”,但在對消費者的把握以及營銷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尹同躍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他坦言自己並不懂當下的年輕人,特別是90後消費者。

他曾表示:“我們原來有一點理想化,覺得艾瑞澤就是比對手好,成本也高很多,為什麽不能賣貴一點?但實際上奇瑞的客戶群體並沒有發生變化,消費者認為別人家的車子賣6萬,你憑什麽賣8萬?”

現在,尹同躍已經明白其中的道道:“這就像說我家女兒是清華的博士,長得也不難看,為什麽嫁不出去?實際上就算是女博士也是需要抹抹口紅的,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在內在品質基礎上,更多地考慮消費者接口的各個界面。”

尹同躍開始做出改變。奇瑞艾瑞澤5的上市發布會選擇了因參與“奇葩說”而在網絡人氣大漲的範湉湉作為主持人,而擁有大量粉絲的“小獵豹”鄭愷也被奇瑞選作代言人來到現場。尹同躍並沒有上臺講話,而是在臺下當觀眾。“最開始他們說鄭凱,我一看誰呀不認識,還沒我兒子帥。”尹同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開玩笑說道,“後來他們跟我說這個人很受年輕人歡迎,我就同意了”。

“抹口紅”貌似真的起到了作用,艾瑞澤5上市首月銷量便突破一萬輛,在如今的轎車市場,這樣的成績對於自主品牌來說非常難得。“每天的訂單都在增長,有客戶為了搶車把玻璃都敲碎了。”說到此情景尹同躍哈哈大笑,毫不掩飾自己最願意看到這樣的場景。

在他的授意下,奇瑞的“口紅”越抹越吸引人。5月21日的安徽蕪湖,在離奇瑞汽車總部不遠的龍山露營基地,奇瑞將新瑞虎3的上市發布會全權交給了粉絲策劃,將其打造成了一個野營大趴。一首首來自美國Billboard排行榜的勁爆音樂,估計尹同躍並不是很熟悉,野營燒烤、啤酒和小龍蝦估計也不是他的愛好,白襯衣、黑夾克外套的尹同躍穿得一絲不茍,和現場小朋友們追逐打鬧的笑聲及車主們大口喝酒擼串帶來的熱鬧和混亂感似乎有些不搭,但臉上發自內心的笑容暴露了他的開心。他不斷地和車主合影、聊天,表示非常開心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車主。

“作為奇瑞的代表之作,過去10年中瑞虎系列已經獲得了百萬粉絲信賴。”他說,瑞虎3是奇瑞SUV銷量的主力軍,而新瑞虎3不僅價格進一步下探,而且增加了非常炫酷的遠程控制等功能,整個車輛的升級改進達到了183處,新瑞虎3希望延續瑞虎系列此前取得的成功。

“品牌是一條河”

在艾瑞澤5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同時,隨著新瑞虎3的上市,業內認為,奇瑞將走上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尹同躍可以停下來歇歇了。

在去年奇瑞500萬輛下線的儀式上,尹同躍就曾相當隱晦地表示,自己有可能在2020年退休,但同時他又為自己立下了一份“軍令狀”:“到2016年奇瑞公司要回歸到中國的主流品牌,2016~2020年要驅動銷量的大幅度提高,再回到自主品牌領頭羊的位置。到2020年之後,奇瑞公司能夠參與全球的品牌競爭。”

汽車業是一場永遠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過去提起奇瑞,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更多的是QQ等小型車,而現在奇瑞對應的產品已經逐漸提升至瑞虎系列,但尹同躍覺得還不夠,他曾放出豪言“要為奇瑞品牌鍍上金字”,奇瑞要的是體系和品牌力。

尹同躍曾表示,奇瑞在安徽和上海等大城市在資源和人才上都沒法比,而他自己又太想讓奇瑞在整個自主品牌的陣營中走在前列。所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尹同躍對待人才和資源的態度就是略顯粗暴的“拿來主義”。大量挖人、任用海歸,外來的人才和奇瑞自己培養起來的人才在觀念等方面沖突不斷,導致公司內部人事變動頻繁。

據不完全統計,奇瑞在12年內更換了7位銷售總經理。這讓內部員工人心浮動,雖然尹同躍對外非常淡然地聲稱:“沒有緋聞的企業不是好企業。”但他在私下也反省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著急了”。他逐漸認識到,體系和品牌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才消化也需要一個漸進式的過程。

奇瑞不久前宣布了一個新的人事任命信息,張國忠、朱國華兩位70後幹部以及前泛亞技術中心總經理白雷蒙,同時被任命為奇瑞汽車副總經理。尹同躍認為奇瑞已經進入了梯隊建設的第三階段,從企業發展初期大量起用老部下,再到後來從外部吸納的海外精英與合資高管,而今奇瑞自身內部培養的人才已經可堪大用,“下面的孩子起來了,他們有忠誠度也有幹勁,再加上我們還有合資公司(觀致、奇瑞捷豹路虎),可以讓他們鍛煉一段時間之後再進行人才回流,這樣高素質具有國際眼光的人才隊伍就能夠培養起來”。在用人上,尹同躍似乎變得更加理性起來。

但看看當下國內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尹同躍真能為奇瑞鍍上金字嗎?這是一個目前很難下判斷的問題。

在產品力和體系化能力已經逐漸得到夯實後,尹同躍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便是打造品牌。他求成,但也意識到品牌的建設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媒體和外界多次質疑,奇瑞和以色列量子集團合資成立的觀致汽車存在的價值以及為股東雙方帶來的回報和意義。

觀致自誕生起就一直處於輿論風口、銷量低迷、虧損嚴重,加之人員流動頻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舉步維艱。但尹同躍依然對其充滿希望,他說:“觀致現在只差一口氣了,推一推就上去了。”並表示奇瑞仍將會持續對觀致進行投入。

之所以如此,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說品牌是一條河,所有的自主品牌都還在河這邊,但觀致已經到達了河對岸”。對於渴望獲得品牌提升的奇瑞來說,觀致好像是一面旗,激勵著尹同躍帶領他的奇瑞不斷向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34

英諾天使林森:我為何不想做創業的機會主義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30/156161.shtml

英諾天使林森:我為何不想做創業的機會主義者?
林森 林森

英諾天使林森:我為何不想做創業的機會主義者?

要勇敢地承認失敗,如果你創業失敗了,承認失敗比其它的任何事情都重要。

黑馬說

林森,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清華校友TMT協會副秘書長。作為連續創業者,曾參與創辦至德訊通、貨通八方等。林森先生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MBA。專註消費升級與微信生態圈的投資,投資的案例包括微盟、客來樂、慧銀、金融一號店、人人湘、俏鳳凰、互動吧、微思等優秀企業。

文|林森

 我曾是一個失敗的創業者

感謝大家來到投資人說聽我分享,我是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林森。前段時間很榮幸地拿到了“2015年中關村十大天使投資人”的稱號,說實話非常慚愧,我想這個稱號是對英諾天使基金過去3年里做天使投資的一個褒獎。

而當我把這些光環都拿掉之後,我首先是一名失敗的創業者。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失敗的創業經歷,雖然曾經我很不願回憶起這件事。2007年,我有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想法,心想這個創業的點子可能會使我在一年內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人。而且非常幸運的是,在當時我也拿到了一筆100萬美金的投資,於是我滿懷信心地運作起這個項目。

不巧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我原來所設計的這套商業模式變成了泡影。但我還是咬了咬牙又堅持了兩年,這兩年的時間中,我個人其實感到非常痛苦,有很多時候我都是夜不能眠的。後來在2010年的7月,我隨著現在的師傅去了五臺山,去拜五臺。但是拜五臺的過程也並沒有讓我心情感覺到釋然,而是越發得使我不安。我想我需要重新去反思自己。 

首先我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到底適不適合創業,到底能不能帶領好一個團隊?

我自認為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從智商到對事情的理解力,在很多方面我都不輸於任何人。而且我為人也較為謙遜,在朋友的印象里,我也是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但為何自己去創業時竟有如此大的反差,這其中我到底是犯了什麽樣的錯誤?

我在2008年的時候,將這次創業失敗理解成是自己的命不好,沒有好的運氣。但後來仔細一想,命和運氣又代表著什麽呢?恰好當時有一個朋友點醒了我:“你是不是需要先自省清楚?”其實人這一生中最難的是什麽?就是能夠看清自己,這就好像如果你面前沒有一面鏡子,你永遠很難看清自己到底長什麽樣子

後來,我試著放下這段失敗的創業經歷,以一個歸零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最後我總結出了三點經驗教訓。

人要做自己擅長的事

我遇見過很多人,有一個發現,人只要過了30歲基本上就定型了。你是什麽樣的人,你的長處是什麽,你的弱點是什麽?已經非常清晰了。人生苦短,所以人一定要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而不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那我自己又擅長什麽呢?

我發現自己非常喜愛新的事物,特別願意看新的東西。但正是因為我特別喜歡嘗新,這反而給我的企業帶來了非常多的問題,因為我每天都有很多新的想法,每天都帶著團隊去嘗試新的思路。但事實上一個公司需要穩定的策略,所以從我的個性出發,我可能並不適合去創業。

但同時我對於任何事物都有著非常強的洞察力,在這一點上我還是很自信的。任何一件事情,可能我僅僅需要3天的時間,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就能大致找到其中的關鍵點,這或許是我的天賦。但我的這個天賦又適合去做些什麽呢?我想可能適合去幫助別人,那時我就想到了做天使投資這件事,去幫助很多的優秀創業者。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下定決心去做投資,而且做投資的時候是作為co-funder去幫助別人。於是在2013年,我與李竹先生就一起創辦了英諾天使基金。

一方面,我是co-funder,李竹先生是funder,我輔助他一起做好這家公司。正如我之前所說,我是很難做好CEO的角色,因為我自己的思維太分散,不太聚焦。但如果有一個聚焦點在那里的時候,我就可以做得很好。

另外一方面,我一直堅定只做天使投資。因為在我看來天使投資是真的能夠幫助到創業者。我之前自己創業的時候,體會過當中的痛苦,所以我現在非常願意用我的經驗去幫助優秀的創業者,同時我也相信自己能夠幫好他們。

人首先要去認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好自己,這是當時我對自己的總結

拒絕投機創業

同時,我也在拷問我自己,為什麽在2007年的時候,這個好像非常漂亮的idea在實操當中卻出現了問題?

後來我才想明白,原因是我當時懷著投機的心理去創立這家公司。我自己並不喜歡這件事情,更沒有仔細去理解過這個行業,我只是當時看到這個行業存在一個機會而已,這其實屬於典型的機會主義者。所以當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波及到了這個行業,我當時是很難沈下心、仔細地去研究,問題到底該怎麽解決。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法,你可能之前就預設好了答案,而現在失效了,那你就需要重新地去理解它。但如果這時你的初心不對,缺乏對這件事情的熱愛,那你將很難解決好眼前的這個難題。雖然我當時還堅持了兩年。但現在想一想,這兩年真的都是在荒廢。如果我能提早地醒悟到這一點,讓自己從這個陷阱里擺脫出來,也許我能夠找到新的可能性。

所以初心非常的重要,我們創業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初心想明白,要盡可能地找到自己發自內心喜愛的事情

勇於承認失敗,重新清零出發

我回想當時那兩年為何自己堅持地如此痛苦?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過於看重面子。

當時很多人給了我信任,而我也認為自己應該能成就一番事業,但這所有的都是我假想出來的應該發生的結果,在這過程中我恰恰忘記了自己到底真正適合做什麽

我對很多的創業者都說過一句話:“要勇敢地承認失敗,如果你創業失敗了,承認失敗比其它的任何事情都重要。”

在你遭遇失敗的時候,其實失敗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背負了太多的個人面子。而實際上面子是不值錢的,你真正需要擔負的是你的投資人和團隊對你的信任。所以這個時候你應該停下來,好好地反思之所以釀成這個局面背後的原因,想辦法重新提高成功的概率,而不是為了面子無謂地堅持下去。

但實際上很多人是根本停不下來的,就像我失敗之後,還苦苦地煎熬了兩年。這可能和你給自己構造了太多的虛幻驅動力有關,很多的幻想導致了你無法停下來好好地反思

就如同你陷入了一個沼澤,你掙紮得越快陷入得越深。那個時候,你可能唯一自救方法就是停止掙紮,躺在那里等待新的機會,也許會有一根繩子就拋過來了。為什麽呢?因為這個世界是變化無常的,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新的東西產生,很多時候你就需要更多地反思並努力地去尋找新的可能性。

我的一個朋友曾告訴我,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從善如流,而不是處處糾結。其實每個人在這個社會當中,老天爺早已經給你創造了一個能夠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就看你能否認清自己,從而把自己置身在那個合適的空間里。

我也想給大家分享一種這樣的感覺,當你做事特別順,覺得是冥冥中有天意,不需要有太多的計劃和設計,這件事情就自然而成的時候,這可能就是你的最佳狀態。

成大事者不糾結

在過去的三年里我們投了接近200家公司,其實成功的創業者他們身上都會具備一些共性,我自己也試圖總結出了幾點。

第一、要有大局觀。舉個例子,我們投資的微盟這家公司,伴隨著整個微信生態鏈的迅速發展,成長速度也非常快,目前它已經估值20多億人民幣了。它的CEO孫濤勇對於很多事情的思考都很有深度,並且非常清楚自己在每一個階段需要什麽樣的補給,還能根據不同的狀況去匹配相應的人才,這就是有大局觀的具體表現。

第二、要有拉人入夥的能力。這點在孫濤勇身上也很明顯。他在公司缺技術的時候能找到強大的技術人才加入,當他想做國際化電商的時候,他又能從知名的互聯網公司挖到很高級的人才加入。能找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才加入,這是優秀CEO個人魅力的體現。

第三、要不糾結。我和大家分享一個秘密,為什麽現在很多投資人都願意去跟創業者談估值,而且一談就是好幾回?這其實是在考驗創業者的胸懷、他的金錢觀念是怎樣的。當我們看到特別糾結於估值的創業者,比如說在0.5個點或者是1個點上來回拉鋸,盡管他的項目不錯,我們也會很謹慎。

原因非常簡單,可能他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或許他僅僅是想賺一次快錢,而不是帶領他的團隊贏得最後的勝利。畢竟,創業成功後回報可能是幾十倍甚至更多,而絕不只是眼前這點估值,失敗了更是一切都煙消雲散了。

所以很多胸懷不夠的創業者往往非常糾結於估值的多少。實際上當我們遇到好的創業者時,我們會奮不顧身地去支持他。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他的胸懷有多大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學習能力。互聯網創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叠代的過程,一個公司的未來基本上就是在CEO本身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如果他自身的學習能力很強的話,就可以讓自己從原來的小空間逐步變成無限的空間。

除了CEO外,對我們而言,投資的關鍵就是看團隊。我們會看這個團隊是不是真的打過硬仗,而不是臨時搭出來的豪華團隊。

另外,如果一個初創團隊有4到5位聯合創始人,那它基本上也是不靠譜的。因為真正牛的創業團隊,它的核心成員也就2到3人,這樣他們之間溝通的成本會較低,相互磨合的也會更好。

創業是對心性錘煉的過程

創業其實是對自己心性錘煉的過程,在這其中,讓自己每一天都能夠充滿著正能量,然後再將你的正能量傳遞給和你共同拼搏的夥伴,這是每一個CEO的必修課之一

試想,你帶領著整個團隊,自己卻每天愁眉苦臉,好像這個社會虧欠了你。那你的整個團隊都會接收到你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每個人都會顯得非常低迷,進而拉低了整個團隊的戰鬥力。

所以成功的創業者一定要像每天打雞血一樣工作,讓整個團隊的成員能感受到你這份鬥誌與幸福感,如此的創業團隊才極具競爭優勢

所以說創業是一個對心性錘煉的過程,你需要時刻調整好自己的內心狀態,與內心的自己做鬥爭,而這過程中勢必會伴隨著大量的孤獨與痛苦,我們作為投資人能為創業者做的,不僅是給錢,更是要感同身受地理解創業者。

有時候創業者內心的苦楚是很難向團隊甚至家人訴說的,但他可以向投資人傾述,我們願意作為創業者的心理按摩師,希望通過我們心理的按摩讓創業者能心情愉悅地繼續前進。創業雖苦,但請別忘記還有生活與遠方,我們希望創業者都能夠擁有自己完整、幸福的生活。

實際上我們看到很多不成功的創業者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生活上的問題,相反成功的創業者往往能夠調節好自己的生活,打理好自己的後院,堅持自己的愛好,這其實會有利於你調整創業的情緒。

要堅持自己的愛好,這樣你的創業過程就不至於特別的枯燥、沒有樂趣。比如我現在無論多忙,每周六一定會去踢一場球,因為這會快速地釋放掉我內心的一些負面情緒。當我再面對各種複雜的問題時,或許我能用更開闊的思路去解決它。

保持對生活的熱愛,不斷地提升自我對生活的感知力,這一點很重要我期待著每個創業者都能通過創業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也能夠體驗到自己在心性方面的成長,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幸福。謝謝大家。

創業 機會 失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