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化中国新媒体业务签下中影大单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6/366247.html

继本月获得北京银行10亿元授信后,文化中国在资本层面再次动作。
昨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集团”)与文化中国传播集团(下称“文化中国”,01060,HK)在京宣布,共同投资6亿元启动电影、电视剧 和新媒体战略合作。

文化中国董事局主席董平表示,在新媒体合作方面,双方将联合投资与拍摄新媒体视听节目共365部,每部时长约长3分钟。同时,中影集团将其拥有版权 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影片内容及各类影音、影像、图片等作品,以及相关新媒体视听节目与文化中国旗下的人民视讯手机电视新媒体平台展开合作。

此前,中影集团曾与土豆网、优酷网合作新媒体业务,前者提供内容服务,后者支持媒体平台。

对于此番与文化中国的合作,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表示,目前中影集团方面对于先后合作的几家媒体平台并未进行特意区分和定位,都作为渠道 和收益上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由于各自资源平台不同,中影对于进一步的合作也将并不拘泥于媒体形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56

中影上影圖謀上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8/100484189.html
壟斷影視行業眾多鏈條的中影股份和上影股份整裝待發,等待進入A股市場。

  根據2013年1月11日中國證監會公佈的最新IPO申報情況,排隊等待IPO的882家企業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影股份)與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影股份)在2012年12月同期進入IPO初審名單,上市地點均為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主承銷商分別為中信建投證券與中金公司。

  「中影股份2012年的審計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淨利潤肯定是億元量級。」一位接近中影股份的人士表示。

  按照目前A股市場的市盈率估算,中影股份IPO的募集資金規模約在30億元至40億元。

  「詢價時如果市盈率低,可能會減少募資規模,但肯定比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大。」這位接近中影股份的人士稱。

  2011年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影集團)的營業收入則達到20.1億元,淨利潤為1.94億元。上影集團總經理任仲倫更明確表示,上影集團上市將分兩步走,第一階段以東方影視發行公司作為上市主體,下一步再整合製片、媒體、技術等相關板塊的業務及資產。

  影視業的兩家國有航母憑藉多年壟斷樹立了市場強勢地位,未來資本市場的助力將進一步改變影視業格局。

壟斷利潤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下稱中影集團)上市的謀劃佈局已有多年。

  早在2004年,中影集團就一度醞釀攜旗下資產赴港上市,但最終因當時國家政策對外資進入內地影視業的限制而擱淺。2007年,中影集團上市計劃重新啟動,作為體量龐大的國有文化類企業,開始進行漫長的結構改制、資產評估與內部理順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中影股份是由中影集團作為主發起人,聯合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央廣傳媒發展總公司、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省廣播電視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600037.SH)、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000917.SZ)七家單位共同發起設立的,註冊資金14億元。

  其中,中影集團持有中影股份93%股權,其他七家公司各持1%股權。根據歌華有線2011年1月4日發佈的投資中影股份公告,歌華有線出資額為2130.79萬元,佔股1%。據此估算,當時中影股份的整體估值約為21.3億元。

  大股東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最具實力的電影公司,成立於1999年2月,是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華韻影視光盤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組成,總資產28億元,是中國產量最大的電影公司。

  中影集團擁有國家賜予的兩項壟斷性業務足以令同行望其項背。

  一是外國影片的引進和發行權。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惟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並且,中國目前只有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夏)具有進口分賬片的發行權,而中影集團亦持有華夏11%的股份,僅次於最大股東中國廣播電影集團持有的20%股份。

  二是中影集團所擁有的電影頻道(CCTV-6)平均收視率和市場佔有率連續多年保持在央視各頻道的第二名。

  據瞭解,圍繞兩項核心資產是否裝入上市公司各方曾展開過激烈的討論。一位曾參與過中影股份改制的人士表示,中影股份上市過程之所以耗費五年之久,就是要梳理清楚什麼是經營性文化資產,什麼是非經營性文化資產。

  中影集團獨享進口片紅利,不僅不利於電影進口和發行的市場化,而且從技術角度來講,也容易出現利用進口影片來擠壓其他影片的非正常競爭手段。該人士表示,「按道理來說,外片引進、發行,與電影頻道一樣,都是國家賦予的非市場化業務,不應放到上市資產中。」

  一位知情人透露,在2004年中影集團首輪上市材料中,外片發行因與電影頻道一樣屬於「非經營性文化事業」,沒有置入上市資產中。但在最新的上市材料中,這塊業務又被圈入上市資產,極大地提升了中影股份的利潤。

  據北京市環保局2012年2月8日發佈的關於對中影股份《上市環保核查情況的公示》顯示,中影股份旗下有47家子公司,但不包含電影頻道業務。

  一位接近中影的人士表示,外片發行業務放在上市資產中,而電影頻道還是留在中影集團中。「電影頻道只是中影集團下的掛靠單位,實際管理是廣電總局和中央電視台負責,所以沒放在中影股份裡面;而且中影集團有的只是電影頻道的經營和廣告,屬於媒體業務,不是電影業務。」

  財新記者獲悉,中影集團置入中影股份的資產涵蓋了電影工業全產業鏈,從製作、發行到院線和影院,以及影視基地。其中外片發行仍是中影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某些年度貢獻的利潤甚至超過40%。另外包括影片的發行收益(非外片部分),電影的製片以及投資收益,設備器材的租賃以及影視基地。

  不過,隨著進口電影發行業務市場的開放,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在未來衝擊中影股份的利潤。

  2012年2月18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將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而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

  不過,中影集團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肯定地表示,中影股份2012年業績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反而比2011年更好。

  該人士解釋,雖然美方分賬比例增加了12%,但因進口片數量增加,因此整體票房也大幅提升,所以,從絕對量上算,票房分賬損失由發行收入增量彌補。

  中美諒解備忘錄還表示將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行進口片的機會,不過並沒有時間表。分析人士指出,屆時中影股份的壟斷優勢將被重新定義,早先中影股份的投資者無疑相當於抱著一顆「定時炸彈」。

  博納影業(BONA.NASDAQ)總裁於冬對財新記者表示,放開進口影片專營權是遲早的事情。「現在國家賦予了中影外國影片獨家引進權和發行權,這不符合WTO談判時我國對世界市場的承諾,需要根據國情逐漸改進。」

 

佈局渠道

  中影集團內部人士表示,對於進口影片發行權的放開,中影集團事先已經進行了準備,提前通過資源佈局,替代行政優惠,繼續獲得競爭優勢。

  在發行渠道建設上,中影集團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數字發行公司,增長迅速,中影集團已經佔到全國數字影片發行市場90%以上的份額。而國內80%的影院屏幕已經採用數字屏,因此中影集團擁有全國發行市場70%左右的份額,處於非常明顯優勢。

  據國內領先的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諮詢的統計,中影集團2012年共發行158部影片,比第二名到第五名的總和還多。「即使將來民營開放,當外方選擇一個優勢發行方時候,中影依然會處於主動地位。」上述中影集團內部人士表示,「老外進來也得看,誰能幫他發得好啊。」

  在放映渠道建設上,全國前六大院線中,中影集團控股或參股了三家。「所以,目前中影基本上已經不是靠政策吃飯了。」上述人士表示。

  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多次強調中影集團的核心資產是製片,而非壟斷髮行。但其成功的商業大片除了《建國大業》外,中影集團並未給觀眾帶來幾部印象深刻的片子。

  即便如此,中影集團依然是過去幾年中出品影片最多的公司。據藝恩諮詢統計,2012年中影集團有14部影片上映,居國內影視公司之首,但這14部影片多為與民營公司合作投資。

  據一位接近中影集團的人士表示,中影集團發行業務有兩種方式,一是純粹地發行業務,另外就是把發行算在對影片的投資中,成為影片的出品方之一。

  「出品方是版權擁有者,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影集團還是投了很多片子的,比如《唐山大地震》不僅是華誼兄弟出品,中影集團也是出品方之一。」

  當然,不斷有人指出這些民營企業與中影的聯姻並非是「兩情相悅」。新畫面公司董事長、《三槍拍案驚奇》製片人張偉平就曾通過媒體炮轟中影集團:如果不和中影集團合作,中影集團就會在影片上映期內放映一、兩部進口大片擠壓你,《三槍》就是這樣慘遭圍剿的。

  與中影集團聯合出品《越來越好》的小馬奔騰副董事長鐘麗芳則告訴財新記者,電影是高風險行業,就算是再有把握的電影,也很少獨家投資,都會找公司合作。民營企業願意找中影集團合作,就是看中它非常強大的宣傳發行能力和監票系統。

  「這種優勢很強大,合作自然是互惠互利。」鐘麗芳表示。

  中影集團內部人士表示,中影集團在主投主控商業大片方面,今後依然會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即有選擇地做些大題材影片。目前中影集團除了出品影院放映的片子以外,每年還會製作專門用於電影頻道放映的電視電影。「這部分業務佔整個製作收入比例不算很高,屬於上市資產。」這位人士說。

  對於中影集團的內容短板,一位影視行業分析師表示,「華誼兄弟因其簽約名導演、名演員,保證了其講故事的能力。而中影缺少這方面人才資源。」

  不過中影集團內部人士表示,「憑藉中影的江湖地位,演員和導演自然會來。目前其他公司簽約的名導演名演員都是經紀約的,需要幫演員去找演出機會,中影集團顯然能夠提供更多演出機會。」

  關於募集資金投向方面,接近中影股份IPO的人士表示,將圍繞渠道和內容建設展開。包括增強對電影院、發行渠道的建設,強化影視劇製作能力,同時擇機發展相關上下游產業及衍生產業。

 

先行者上影

  對比中影股份上市的漫漫長路,同時申報IPO材料的上影股份似乎有後來者居上的態勢。

  一位接近上影集團的人士表示,上影集團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房地產相關收入。

  任仲倫在2012年4月曾對媒體表示,「除了製片外我們會選擇主板塊,把院線、發行、影院、投資公司、廣告集中在一起,做一個集團公司進行整體上市。」分析人士認為,這說明實際中上影股份只包含發行和放映業務,製作部分究竟有沒有放在上市資產值得商榷。還有業內人士評論,上影照比中影甚至民營企業,在發行市場上的聲音已日漸微弱,只有負責分銷和零售方面的院線發行方面還可圈可點。另外,上市資產中並不包含上影的影視基地業務,據該人士透露,目前該項業務業績依然不盡人意。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如果按照「分階段」上市的說法,「上影股份首次上市的資產是不完整的,這與國家要求整體上市的思路相違背,這將成為上影股份上市的最大隱憂。」

  另一位知情人向財新記者透露,上影股份在向證監會遞交上市申報材料時,還未獲得中宣部關於核准上市的批文。對此,上影股份以靜默期為由未予答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67

歌華有線聯手中影、阿里等6公司 組建中國電視院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974.html

歌華有線聯手中影、阿里等6公司 組建中國電視院線

第一財經日報 王珍 2015-06-14 21:33:00

今後阿里巴巴將作為主要運營方負責電視院線運營公司的籌備組的運營、實施工作;電視院線運營公司成立後,將由阿里巴巴選派推薦人員出任第一任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的運營。

在智能電視機上,看正在熱映的電影將成為現實。歌華有線(600037.SH)6月14日晚間公告透露,歌華有線、中影、阿里等6家公司將共同發起組建“中國電視院線運營公司”。

這6家合作方包括歌華有線、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影”)、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下稱“國廣網絡”)、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杭州阿里”)、金磚絲路投資(深圳)合夥企業(下稱“金磚絲路”)、北京北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北廣傳媒”,是歌華有線的關聯公司)。

公告顯示,杭州阿里註冊資本2.6億元,由馬雲控股80%,由謝世煌持股20%,法定代表人為陸兆禧;金磚線路的合夥人為金磚絲路資本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上海欣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擁有豐富的行業資源,其中包括俄羅斯等國家優質節目內容的獨家代理資源。

近日,上述6家公司簽署了《中國電視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協議》,新公司今後將負責“中國電視院線”在全國簽約省市的運營和推廣,以互動方式在有線電視傳輸網絡、網站中傳播廣播、影視節目及相應市場運營業務。

“中國電視院線”的註冊資本為5億元,其中歌華有線控股62%,中影持股10%,國廣網絡持股10%,杭州阿里持股6%,金磚絲路持股6%,北廣傳媒持股6%。

事實上,中國電視院線采取兩層架構設計:歌華有線將分別牽頭發起設立中國電視院線控股有限公司(籌)和中國電視院線股份有限公司(即中國電視院線運營公司)。

2014年12月23日,歌華有線已聯合全國30多家省市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共同成立了“中國電視院線聯盟”,並與30個省市簽署電視院線業務合作協議,依托各家省市的高清交互平臺,開辟傳統電影院線之外的第二大電影發行市場。聯盟成員單位即國內有線電視運營商,正積極協商組建中國電視院線控股有限公司,一旦成立,歌華有線將把所持中國電視院線運營公司的62%控股權轉讓給中國電視院線控股有限公司。

作為互聯網巨頭的阿里巴巴,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因此今後阿里巴巴將作為主要運營方負責電視院線運營公司的籌備組的運營、實施工作;電視院線運營公司成立後,將由阿里巴巴選派推薦人員出任第一任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的運營。

今後,各合作方將聯手打造“中國電視院線”的品牌,計劃年內完成“中國電視院線”在30個省市地區有線電視網絡的上線,屆時“中國電視院線”品牌欄目將覆蓋全國2000多萬高清交互用戶,輻射近兩億有線電視用戶,努力打造全球最大的家庭觀影平臺。

業內認為,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電視院線”將積極推進有線電視運營商的戰略轉型,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62

中影股份IPO過會 能否重做老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3287.html

中影股份IPO過會 能否重做老大?

一財網 陳漢辭 2015-07-09 16:55:00

中影股份2012至2014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4.82億元、45.63億元和59.60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5.6億元、4.28億元和4.94億元,而華誼兄弟、萬達院線2014年凈利潤均在8億元以上。

這是真正資本玩家的主場。

這廂已邀請敲鐘嘉賓的傳媒企業受“救市”影響,不得不暫停後續發行,另廂則在8日晚通過證監會發審委審議的上市申請,在所謂“危難”時,中影股份等4家企業均擬在上交所掛牌。

“只能說這位影視老大哥太不容易了。”曾歷經過中影股份上市的一創投基金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綠巨人”轉身

盡管在今天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回憶中,中影已成為青春歲月里最美的記憶,但在資深影視制片人王璐看來,這是一個“綠巨人蛻變與轉身”的過程。

“1999年中國電影算是跌到了低谷,中影集團的成立其實也關乎改革能否成功。當年,也是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變革的前夜,集中了廣電系統最為優質資產的中影集團成立。” 王璐表示。

中影集團公司成立之初,將原中國電影公司、北影廠、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等8家單位攬入旗下。電影制片成為重要環節,核心目的就是讓中影按照企業制度發展要求,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制度的改革。

最初兩年有著眾多優勢資源的中影集團也試圖轉身,但背負的重擔也不小,比如,有著50年歷史的北影廠、中影公司、童影廠等合並之後,產權結構該如何調整、人事調整等都是問題。

而理順內部關系、提高生產效率成為中影集團改革邁出的第一步。

2000年6月,當時的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幹意見》,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改制開始,以及2003年底、2004年初降低民資和外資進入門檻,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

華誼兄弟就在此時開始崛起,其創始人王中軍在1998年就投資了三部戲,其中一部就是馮小剛的《沒完沒了》。2000年,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王中軍出任總裁,並以60萬元的價格簽下了馮小剛工作室。

隨著文化市場對社會資本的放開,中國電影產業每年以25%~30%的速度發展,包括華誼兄弟等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

到2006年,華誼兄弟最為“輝煌”的一年,當年票房前三名的影片都有參與。

“像華誼等民營企業這對於中影集團來說,給予的壓力並不小。”王璐表示。

壓力之下,推動中影集團向前走的目標出現,就是上市。

“中影上市的目標當時很難,但的確推動了中影的實質性發展.”中影集團一前任負責人說。在這個目標下,中影上市前的資產、人事、財務已經按集團化的要求實行了三統一,當時中影的準備工作包括兩方面:一是內部資本運作,進一步壯大自身實力。二是資本市場融資,擴大資金規模,比如將固定資產變現,然後再投入到新的項目建設中去。

試圖在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也讓中影進入了實質性整合階段。最核心業務的5個制片公司的改制在2005年上半年基本完成,5個分公司都分別與民營或境外資本結合,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股份制有限公司.

2007年,中影集團基本搭建起來一個看似龐大的體系。

當年韓三平出任中影集團董事長,上市計劃再次啟動,當年取得了原則性批準。照原計劃,中影在2008年底前進行A股首次公開募股,但受金融危機等諸多原因的影響,此次上市計劃再次被擱置.

而華誼兄弟2008年開始加速準備上市,2009年成功成為影視第一股。

能否回到老大?

“此時的華誼兄弟通過資本方式已成功成為民營影視企業老大,而中影集團還處於深化改革階段。”前述創投基金負責人表示。

從主營業務來看,2006年中影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6億元,凈利潤0.56億元,經營性凈現金流為2.01億元,而在凈利潤中40%則來自補貼。

2007年初,中影集團成立制片分公司、營銷策劃分公司和影院投資有限公司,制片、制作、營銷宣傳、影院投資、發行放映和電影後產品開發六個環節提高中影的競爭力,電影企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思路更加明朗。

從《無極》、《投名狀》到《赤壁》、《梅蘭芳》,中影團隊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報的商業電影,使得中國電影開始進入成熟的大片時代。

2009年,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獲得4.2億元票房的紀錄再次讓中影集團找回點“國企老大哥”的一點尊嚴。

“但2003年開始全面產業化以來,影片產量從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700部,票房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這樣的速度吸引著上千家公司進入電影的制作與發行領域。但真正盈利的影片少之又少,中影即便有進口片的支撐,但要做大做強,與自己的身份匹配,還是需要有一些調整。”該負責人表示。

2010年,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金14億元.中影股份由中影集團聯合其他7家戰略投資者成立,中影集團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權。

從2011年開始,關於中影上市的消息傳出幾次,除了這中間有像ipo停發等客觀原因,但最終遇到許多問題,也是中影需要解決的問題。

直至今年6月26日,中國證監會網站預披露了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等36家企業的招股說明書。

“相對於2008年、2009年,影視公司上市的門檻肯定是提高的。”曾任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認為。

雖然在股東背景、歷史淵源上,中影都占有可觀資源,但是整體利潤規模仍稍遜於華誼兄弟。

預披露材料顯示,中影股份當前主營業務涉及影視制作、電影發行、電影放映以及影視服務等領域。2012至2014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4.82億元、45.63億元和59.60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5.6億元、4.28億元和4.94億元。

華誼兄弟、萬達院線2014年凈利潤均在8億元以上。

最受爭議的是其競爭優勢。

據披露,2012年是中影股份的大事年。當年2月中美簽署《諒解備忘錄》,受進口影片政策變動的影響,公司不再獲得受托從事電影進口環節具體業務的收益。同時,公司與電影頻道簽署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合作通過電影頻道向公司定制影片以及購買影片等多種方式進行,協議期十年。受上述事件影響,2012年,公司凈利潤較上年僅增長8.79%;2013年凈利潤還較2012年下降23.52%。不過,上述影響在2014年已經趨於穩定,當年凈利潤較前一年增長15.29%。

“從實力看,中影股份的市場份額還是不能小覷。”該負責人表示。

在電影發行領域,近三年內公司主導及參與發行682部國產電影和236部進口影片,市場份額達71.31%。放映方面,截至2014年末,中影股份擁有4841套2K電影數字放映系統和41套數字巨幕放映系統,分別占21.05%和14.86%的市場份額,公司同時擁有國內最大的數字電影發行管理平臺。

據披露,中影股份擬發行不超過4.67億股,占發行後總股本的25.01%,不轉讓老股;擬使用募資46.18億元用於補充影視劇業務運營資金、投資數字影院等項目。而上影股份發行規模較小,為9350萬股,也不涉及老股發行;擬募資9.08億元用於影院新建及升級改造、信息系統與網絡平臺建設等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中影能否回到‘老大哥’的位置,還看其上市後的作為。”王璐認為。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46

老大哥中影12年IPO長跑沖線,估值能否超越小兄弟們

包括監制姜岱在內的諸多知名電影人上周末都在為同一個消息點贊:歷經12年上市長跑,有著中國電影行業“國家隊”“老大哥”之稱的中影股份終於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的IPO批文。

早在2004年,中影股份母公司中影集團就已有上市計劃,並欲整合優質資產赴香港上市,但由於相關政策調整,不得不暫停上市計劃。2008年左右,中影集團極有希望成為“國內電影第一股”,但最終被2009年上市的華誼兄弟(300027.SZ)摘走了這一稱號。

然而,中影股份錯過資本市場的這些年,正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黃金十年,票房連續9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吸金效應明顯。截至7月11日,華誼兄弟的總市值為373.7億元,光線傳媒(300251.SZ)為337.36億元,華策影視(300133.SZ)為264.96億元。行業內預計,中影股份估值應該會超200億元。

“只能說這位‘老大哥’太不容易了,希望通過此次布局及資本運作,(中影)在更為複雜與激烈的電影市場里,找回昔日‘老大哥’的雄風。”曾經歷中影股份改革的一知名創投基金負責人徐總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然而,如今的電影市場早已群雄逐鹿,在電影放映上不如萬達院線(002739.SZ),影視制作面臨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強勢競爭的情況下,中影股份要想重做“老大”並不容易。

現任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

中影被耽誤的“青春歲月”

電影人之所以對中影股份上市感慨萬千,根本原因是其母公司中影集團是許多電影人青春歲月里的一段記憶。

中影集團1999年2月成立,是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制片廠等8家單位組成。

“1999年中國電影算是跌到了低谷,中影集團的成立其實也關乎改革能否成功。當年,也是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變革的前夜,中影集團集廣電系統最優質資產於一身。”與中影集團曾有諸多合作項目的資深電影制片人王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影集團成立之初,電影制片成為重要環節,核心目的就是讓中影按照企業制度發展要求,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制度的改革。

2000年6月,當時的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幹意見》,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改制開始。2003年底、2004年初,民資和外資進入門檻降低,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

也是2004年,中影集團曾試圖赴香港上市,“但由於外資進入傳媒娛樂行業的政策限制而放棄。”一位中影集團前任高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就在中影集團放棄赴港上市之後,隨著文化市場對社會資本的放開,中國電影產業每年以25%~30%的速度發展,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的電影業務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2006年成為華誼兄弟最為“輝煌”的一年,當年票房前三名的影片都與其有關。這一年,中影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6億元,凈利潤0.56億元,經營性凈現金流為2.01億元,但凈利潤中的40%來自補貼。

2007年,韓三平成為中影集團董事長,上市計劃再次啟動。按照計劃,中影應該在2008年底前進行A股首次公開募股,但受全球金融危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上市計劃再次被擱置。於是,“國內電影第一股”的稱號在2009年被華誼兄弟摘走。

韓三平與王晶

王中軍王中磊兄弟

2009~2014年,華誼兄弟、光線傳媒通過上市,成功躋身國內影視行業的佼佼者,它們在奔赴“中國的迪士尼、華納兄弟”等夢想帝國之時,中影集團依舊處於“深化改革”階段。

“雖然中影集團的‘老大’地位沒有被撼動,但民營企業的發展還是給其帶來一定壓力。”王璐表示。

2005年開始,從《無極》、《投名狀》到《赤壁》、《梅蘭芳》,中影團隊推出一系列高成本的商業電影,使得中國電影開始進入成熟的大片時代,但這幾部電影的票房並沒有期望的那樣好,唯一獲得好口碑的就是《梅蘭芳》。2009年,憑借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創下4.2億元票房的紀錄)再次讓中影集團找回點“老大哥”的尊嚴。

“(每年)真正盈利的影片少之又少,中影即便有進口片的支撐,但要做大做強,與自己的身份匹配,還是需要作一些調整。”上述中影集團原高管表示。

2010年,中影股份終於成立,註冊資金14億元,由中影集團聯合其他7家戰略投資者成立,中影集團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權。2011年開始,關於中影股份上市的消息頻頻傳出,但始終都是“只聞其聲”。

上半年重現“老大”本色

中影股份再次引發資本市場大討論是在2015年2月,作為備受期待的IPO“種子選手”,中影股份因申請材料不齊而被中止審查。

事實上,作為電影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影股份2007年已形成了覆蓋影視制片制作、電影發行、電影放映及影視服務等各環節的全產業鏈,且“中影”品牌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但在市場競爭和行業政策變化等因素下,中影股份業績難言樂觀。2012~2014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44.8億元、45.6億元、59.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6億元、4.3億元、4.9億元。華誼兄弟2014年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97億元,幾乎是中影股份的兩倍。

“由於受到2012年2月中美進口影片政策變動的影響,中影股份所依賴的‘政策紅利’之一有所減少,導致其經營業績出現波動。”徐總表示。

根據《電影管理條例》等規定,中國進口影片采取“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方式,由中影集團進出口分公司“獨家”承擔境外影片的進口業務,由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負責發行。中影股份成立後,承擔了中影集團的一些進口具體業務以及進口電影發行業務,由此中影股份可從中獲得進口分賬影片總票房收入的7%和買斷影片的管理費(其中15%上繳集團)。

而在2012年2月中美簽署相關諒解備忘錄後,根據新的進口影片政策,中影股份不再受托從事相關進口影片的具體業務,同時在進口電影發行環節的成本也大幅上升。

針對上述情況,發審委會議也提出了詢問,並要求中影股份保薦代表人進一步說明“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進口影片管理政策未來是否存在調整的可能、該政策對發行人影片發行業務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相關風險是否已充分披露等問題。

如此,中影股份IPO申請雖然2015年成功通過發審會,但原定的2015年9月IPO目標則向後推遲。

“其實,中影集團是國內唯一擁有進口電影資質的影業公司,中影股份還是會力爭率先掌握海外優質類影視IP的改編權,所以在海外片的引進上是有配額的,而且配額可能上漲。”上述中影集團原高管表示。

比較“給力”的是,今年上半年票房前十的影片中,除了六部進口片外,中影集團參與投資的電影就有三部。換句話說,票房前十的電影中,九部與中影股份有關系。

中影股份值多少錢

“中影股份現在上市的環境已非幾年前那麽簡單,比如,電影發行市場集中度不斷下降,除中影和華夏兩大傳統發行龍頭之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博納影業也是電影發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院線有五洲電影和四海聯盟圍追堵截。”王璐表示。

更為重要的是,傳統的細碎的電影市場也是暗潮洶湧,BAT等互聯網企業旗下的影業公司在電影制作、宣發、投資的過程中,擁有更好的線上線下資源,並試圖通過控制票務消費這一環節獲得電影行業的話語權,從而改變整個行業的業態。

“而在整個過程中,影視企業的估值與2009年的華誼兄弟已大不同。”徐總表示。

比如,2015年12月,樂視網(300104.SZ)正式啟動“樂視影業”註入事項,最終樂視影業98億元的高估值使得深交所發出重組問詢函,要求樂視網補充披露本次交易評估增值率、市盈率的合理性。

同樣引發爭議的還有萬達影視。萬達院線計劃向萬達投資等33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萬達影視100%股權,預估值為375億元左右。這個價格比樂視影業的98億元要多出近3倍。

“如果以此作為參照之一的話,擁有全產業鏈的中影股份的預估值豈不是天價?”這成為最近幾天影視圈人士探討的主要問題。

目前最常用的估值方法為比較法和現金流量折現法,經常相互配合使用,其估值結果相互驗證。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中影股份曾有一次估值,為184億左右,但兩年之後已有所變化。公開數據顯示,中影股份2014年的凈利潤為4.9億元,相較於樂視影業2014年的凈利潤是7倍左右,但徐總認為最終估值不可能高達700億元。行業內預計,中影股份估值應該會超200億。

“無論是多少,肯定會再引發一番爭論,但無論怎樣,這些都是數字,我們都希望中國電影產業越來越好,是一部一部優質的電影支撐起來的,尤其是中影,上市只是開始,它應該擔起老大的責任。”王璐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64

中影12年IPO長跑:被華誼搶走國內電影第一股稱號

包括監制姜岱在內的諸多知名電影人上周末都在為同一個消息點贊:歷經12年上市長跑,有著中國電影行業“國家隊”“老大哥”之稱的中影股份終於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的IPO批文。

早在2004年,中影股份母公司中影集團就已有上市計劃,並欲整合優質資產赴香港上市,但由於相關政策調整,不得不暫停上市計劃。2008年左右,中影集團極有希望成為“國內電影第一股”,但最終被2009年上市的華誼兄弟(300027.SZ)摘走了這一稱號。

然而,中影股份錯過資本市場的這些年,正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黃金十年,票房連續9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吸金效應明顯。截至7月11日,華誼兄弟的總市值為373.7億元,光線傳媒(300251.SZ)為337.36億元,華策影視(300133.SZ)為264.96億元。行業內預計,中影股份估值應該會超200億元。

“只能說這位‘老大哥’太不容易了,希望通過此次布局及資本運作,(中影)在更為複雜與激烈的電影市場里,找回昔日‘老大哥’的雄風。”曾經歷中影股份改革的一知名創投基金負責人徐總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然而,如今的電影市場早已群雄逐鹿,在電影放映上不如萬達院線(002739.SZ),影視制作面臨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強勢競爭的情況下,中影股份要想重做“老大”並不容易。

現任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

中影被耽誤的“青春歲月”

電影人之所以對中影股份上市感慨萬千,根本原因是其母公司中影集團是許多電影人青春歲月里的一段記憶。

中影集團1999年2月成立,是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制片廠等8家單位組成。

“1999年中國電影算是跌到了低谷,中影集團的成立其實也關乎改革能否成功。當年,也是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變革的前夜,中影集團集廣電系統最優質資產於一身。”與中影集團曾有諸多合作項目的資深電影制片人王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影集團成立之初,電影制片成為重要環節,核心目的就是讓中影按照企業制度發展要求,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制度的改革。

2000年6月,當時的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幹意見》,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改制開始。2003年底、2004年初,民資和外資進入門檻降低,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

也是2004年,中影集團曾試圖赴香港上市,“但由於外資進入傳媒娛樂行業的政策限制而放棄。”一位中影集團前任高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就在中影集團放棄赴港上市之後,隨著文化市場對社會資本的放開,中國電影產業每年以25%~30%的速度發展,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的電影業務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2006年成為華誼兄弟最為“輝煌”的一年,當年票房前三名的影片都與其有關。這一年,中影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6億元,凈利潤0.56億元,經營性凈現金流為2.01億元,但凈利潤中的40%來自補貼。

2007年,韓三平成為中影集團董事長,上市計劃再次啟動。按照計劃,中影應該在2008年底前進行A股首次公開募股,但受全球金融危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上市計劃再次被擱置。於是,“國內電影第一股”的稱號在2009年被華誼兄弟摘走。

韓三平與王晶

王中軍王中磊兄弟

2009~2014年,華誼兄弟、光線傳媒通過上市,成功躋身國內影視行業的佼佼者,它們在奔赴“中國的迪士尼、華納兄弟”等夢想帝國之時,中影集團依舊處於“深化改革”階段。

“雖然中影集團的‘老大’地位沒有被撼動,但民營企業的發展還是給其帶來一定壓力。”王璐表示。

2005年開始,從《無極》、《投名狀》到《赤壁》、《梅蘭芳》,中影團隊推出一系列高成本的商業電影,使得中國電影開始進入成熟的大片時代,但這幾部電影的票房並沒有期望的那樣好,唯一獲得好口碑的就是《梅蘭芳》。2009年,憑借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創下4.2億元票房的紀錄)再次讓中影集團找回點“老大哥”的尊嚴。

“(每年)真正盈利的影片少之又少,中影即便有進口片的支撐,但要做大做強,與自己的身份匹配,還是需要作一些調整。”上述中影集團原高管表示。

2010年,中影股份終於成立,註冊資金14億元,由中影集團聯合其他7家戰略投資者成立,中影集團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權。2011年開始,關於中影股份上市的消息頻頻傳出,但始終都是“只聞其聲”。

上半年重現“老大”本色

中影股份再次引發資本市場大討論是在2015年2月,作為備受期待的IPO“種子選手”,中影股份因申請材料不齊而被中止審查。

事實上,作為電影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影股份2007年已形成了覆蓋影視制片制作、電影發行、電影放映及影視服務等各環節的全產業鏈,且“中影”品牌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但在市場競爭和行業政策變化等因素下,中影股份業績難言樂觀。2012~2014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44.8億元、45.6億元、59.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6億元、4.3億元、4.9億元。華誼兄弟2014年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97億元,幾乎是中影股份的兩倍。

“由於受到2012年2月中美進口影片政策變動的影響,中影股份所依賴的‘政策紅利’之一有所減少,導致其經營業績出現波動。”徐總表示。

根據《電影管理條例》等規定,中國進口影片采取“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方式,由中影集團進出口分公司“獨家”承擔境外影片的進口業務,由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負責發行。中影股份成立後,承擔了中影集團的一些進口具體業務以及進口電影發行業務,由此中影股份可從中獲得進口分賬影片總票房收入的7%和買斷影片的管理費(其中15%上繳集團)。

而在2012年2月中美簽署相關諒解備忘錄後,根據新的進口影片政策,中影股份不再受托從事相關進口影片的具體業務,同時在進口電影發行環節的成本也大幅上升。

針對上述情況,發審委會議也提出了詢問,並要求中影股份保薦代表人進一步說明“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進口影片管理政策未來是否存在調整的可能、該政策對發行人影片發行業務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相關風險是否已充分披露等問題。

如此,中影股份IPO申請雖然2015年成功通過發審會,但原定的2015年9月IPO目標則向後推遲。

“其實,中影集團是國內唯一擁有進口電影資質的影業公司,中影股份還是會力爭率先掌握海外優質類影視IP的改編權,所以在海外片的引進上是有配額的,而且配額可能上漲。”上述中影集團原高管表示。

比較“給力”的是,今年上半年票房前十的影片中,除了六部進口片外,中影集團參與投資的電影就有三部。換句話說,票房前十的電影中,九部與中影股份有關系。

中影股份值多少錢

“中影股份現在上市的環境已非幾年前那麽簡單,比如,電影發行市場集中度不斷下降,除中影和華夏兩大傳統發行龍頭之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博納影業也是電影發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院線有五洲電影和四海聯盟圍追堵截。”王璐表示。

更為重要的是,傳統的細碎的電影市場也是暗潮洶湧,BAT等互聯網企業旗下的影業公司在電影制作、宣發、投資的過程中,擁有更好的線上線下資源,並試圖通過控制票務消費這一環節獲得電影行業的話語權,從而改變整個行業的業態。

“而在整個過程中,影視企業的估值與2009年的華誼兄弟已大不同。”徐總表示。

比如,2015年12月,樂視網(300104.SZ)正式啟動“樂視影業”註入事項,最終樂視影業98億元的高估值使得深交所發出重組問詢函,要求樂視網補充披露本次交易評估增值率、市盈率的合理性。

同樣引發爭議的還有萬達影視。萬達院線計劃向萬達投資等33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萬達影視100%股權,預估值為375億元左右。這個價格比樂視影業的98億元要多出近3倍。

“如果以此作為參照之一的話,擁有全產業鏈的中影股份的預估值豈不是天價?”這成為最近幾天影視圈人士探討的主要問題。

目前最常用的估值方法為比較法和現金流量折現法,經常相互配合使用,其估值結果相互驗證。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中影股份曾有一次估值,為184億左右,但兩年之後已有所變化。公開數據顯示,中影股份2014年的凈利潤為4.9億元,相較於樂視影業2014年的凈利潤是7倍左右,但徐總認為最終估值不可能高達700億元。行業內預計,中影股份估值應該會超200億。

“無論是多少,肯定會再引發一番爭論,但無論怎樣,這些都是數字,我們都希望中國電影產業越來越好,是一部一部優質的電影支撐起來的,尤其是中影,上市只是開始,它應該擔起老大的責任。”王璐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98

娛樂航母中影將登陸上交所 未來三年欲拍攝上百部國產影片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20日提交的文件顯示,公司計劃在上交所IPO,規模40.9億元人民幣。這也將成為國內娛樂行業最大IPO。

文件顯示,近三年,中影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56,336.59萬元、596,007.91萬元和729,652.69萬元,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42,822.05萬元、49,370.82萬元和 86,831.78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34,320.40萬元、38,216.91萬元和 72,452.91萬元。

其中,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資產總額為1,367,655.69萬元,較2015年末增長25.57%,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資產為502,586.27萬元,較2015年末增長4.83%;營業收入201,721.23 萬元,同比增長7.84%,實現凈利潤33,076.32萬元,同比增長54.81%。

在談及公司業內競爭優勢時,文件稱,公司擁有的中影電影數字制作基地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設施最完善的影視制作基地之一,擁有包括世界級規模的5,000平方米攝影棚在內的16座不同規模的攝影棚和頂級攝影照明器材。

文件還提及,未來3年,公司計劃投資拍攝上百部國產影片。公司力爭在未來3年內實現1部影片票房超過8億元,3部影片票房超過5億元,4部影片票房超過3億元,10部影片票房超過1億元,並爭取每年有2至3部影片獲得“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等國內外重要電影獎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67

影視業最大IPO:中影股份擬登陸A股融資40.9億

中國內地影視業最大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即將上演。

近日,中影集團旗下的中影股份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意向書等材料,擬發行不超過4.67億股股份,募集40.9億元資金用於補充影視劇業務營運資金、數字影院投資等。

這無疑是中國內地影視產業上市公司IPO規模最大的一次,超過了2009年華誼兄弟(300027.SZ)的6.2億元、唐德影視(300426.SZ)募集的8億元、也超過了去年亞洲最大院線公司萬達院線(002739.SZ)的20億元。

1999年2月,原中國電影公司、北影、兒影、中國電影器材公司等8家“歷史悠久”的電影企業發起成立了中影集團。2010年12月,中影集團拿出旗下59家企業,與中視總公司、央廣傳媒、長影集團、江蘇廣電、歌華有線、 電廣傳媒、中國聯通等8家單位發起中影股份。手握影片進口、影視制片制作、電影發行、電影放映、 影視服務“全牌照”的中影集團持有93%股權,中影股份享受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電影發行項目的營收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為54.62%,影視制片制作占比為11.71%,而影視放映的比重為26.52%。

隨後,中影集團開始推動中影股份上市,2015年2月,中影股份曾因申請材料不齊而被中止審查,直到當年6月底更新材料後重新預披露,中影股份在次月就獲得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無奈去年股市出現巨幅震蕩,IPO暫定,中影股份上市被再次延後。直到今年7月8日,證監會發出公告稱核準了中影股份的首發申請。

招股意向書顯示,中影股份在2013年~2015年的三年間,營業收入分別為45.63億元、59.60億元、72.97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4.28億元、4.93億元、8.68億元。

作為中國影視產業“一哥”,中影股份並不差錢。截至2015年底,中影股份賬面貨幣資金達37.56億元。負債方面,到2015年末時中影股份對外借款的短期借款有3.2億元。而有意思的是,在中影股份此次募資的40.93億元中,有5.31億元是用於償還母公司中影集團在2007年時所發的一筆企業債。

因此,中影上市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影視劇業務和數字影院建設,但無論影視制作還是影院業務,中影股份大而不強的特點較為明顯。以2015年為例,總資產方面,華誼兄弟達到178.28億元,超過中影股份108.91億元;雖然在營業收入指標上以72.97億元“一騎絕塵”,但是歸屬母公司凈利潤方面,中影股份卻低於華誼兄弟。

中影能夠成功融資不僅是自身業務在這些年獲得發展,也與文創產業高速發展有關。

德勤發布的《中國文化娛樂前瞻》數據顯示,中國文娛產業2015年總體規模達到4500億元,在2020年更有望達到1萬億元。在電影細分產業,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票房收入市場,而當前發展趨勢預示著中國將在2017年占據鰲頭,票房收入預計達到103億美元,超過美國市場(其2017年預計票房收入為101.4億美元)。

根據億歐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互聯網+文創做的行業融資情況》,今年上半年,文創領域獲得融資的企業有196家,文創融資已經達到高速活躍期。而中影此次成功IPO更是將文創產業融資潮推向高峰。

從上半年獲得融資的文創企業細分來看,影視企業受到資本的青睞,占整體的30%,其次是視頻直播類項目,占比達21%,動漫企業占整體比是16%,除了影視和視頻直播受到資本追捧外,動漫行業逐漸引起資本重視,以動漫企業全修文化和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為例,兩者均獲得千萬級融資。

文創產業已不再是影視公司的符號,隨著泛娛樂概念的普及,一些創業公司也開始籌劃構建泛娛樂生態圈,以IP為核心的“泛娛樂”布局正成為中國文化產業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57

中影上市首日股價漲44% 影業最大IPO欲重奪老大地位

8月9日,在等待了近12年後,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600977.SH,下稱“中影”)今日正式登陸資本市場。開盤後中影股份毫無意外地頂格上漲,報價12.84元,漲幅43.95%。根據此前披露的信息,此次募集資金逾40億元,是中國影視業迄今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雖然在業內大家都尊稱中影為老大哥,並創下影視產業最大IPO,但中影在營收規模上已經被一些民營公司所超越,體量上要想重回“老大”地位恐有難度。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影是影業國企中做的較好的,上市後會更快發展壯大,但從內容產業的角度來說,很多民營影業公司已經做得非常大,產業鏈布局也很完善,中影很難重回老大的地位了。

12年蟄伏終上市

中影方面表示,近年來,得益於國民經濟的持續性快速增長以及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大力支持,目前行業處於活躍增長期,吸引了各類社會資本的積極註入,推動了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毋庸置疑,影視行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型朝陽產業,這一行業仍大有成長空間可循。在此大背景下,作為中國電影行業的“排頭兵”、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跨出了登陸資本市場的重要一步,成為國內A股市場迄今為止的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產業鏈上市”的電影集團。

作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旗下子公司,中影股份由中影集團聯合央廣傳媒、江蘇廣電、中國聯通等7家公司共同出資,於2010年成立,中影集團占股93%,處於絕對控股地位。中影股份的成立,可以視作中影集團謀求上市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早在2004年,中影集團就曾嘗試赴香港上市,但因主管部門限制外資進入內地媒體和娛樂業,最終擱淺。2008年,中影集團上市計劃再次啟動,但受累全球金融危機等諸多因素,上市計劃再次受阻。於是,“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的稱號被華誼兄弟在2009年摘得。隨後,華策影視、光線傳媒等民營影視公司相繼登陸證券市場。這一期間,關於中影股份將要上市的消息時有傳出,但直到2014年中影股份才發布招股書。不過,這次上市在2015年因申請材料不齊被中止審查。

這幾年,接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中影的業績快速增長,為上市打下基礎。中影主營業務為電影發行與放映,2013年、2014年、2015年的總營收分別為45.63億元、59.60億元、72.97億元,增速為1.82%、30.61%、22.42%,其中電影發行與放映營收占比達76.43%、81.245%、81.14%。

加速影視產業鏈布局

直到現在,中影終於走完了漫長而艱難的上市路,如願登陸資本市場。對於中影的成功上市,知名電影人高軍稱:“與此前民企上市不同,國字頭的中影與金融資本的對接,可以視作中國電影市場走向規範化的里程碑。中影的成功,毫無疑問會起到示範帶頭作用。”

陳少峰表示:“中影在國企當中做得還是比較好,上市之後企業更透明更規範,上市是文化國企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預計中影上市之後會有更好的財務回報。”

據悉,中影上市後會加速在影視產業鏈多個環節的布局。中影方面稱,在電影發行放映領域,在拓展多形式發行渠道的同時,公司還致力於探索全產業鏈、全媒體的創新營銷發行模式。在影視服務方面,中影著力推進影視技術研發升級、電影衍生品開發、影視人才培訓等環節領域的創新發展,自主研發的中國巨幕系統、中國光峰激光數字放映技術、中國多維聲技術打破了發達國家對電影高端放映技術的壟斷,使中國數字電影放映進入了世界先進的高格式、全景聲效的技術行列。

中影方面還稱:“中國電影此次上市後募集的資金將服務於公司的戰略發展規劃,包括補充影視劇業務營運資金、數字影院投資、數字放映推廣、購買影院片前廣告運營權等項目。這些項目的落地不但能保證公司良好的發展態勢,還能進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並帶動國內電影行業的穩步前進和持續發展。”

能否重回老大地位?

曾幾何時,中影生產的電影占據了國內大量銀幕,是當之無愧的電影“票房一哥”,如今,隨著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崛起,中影在電影內容的票房占比也隨之下滑,電影內容票房占比第一的位置也被奪去。在總資產方面,中影也被民營企業趕超。2013年,中影股份總資產為79.36億元,在全國娛樂業總資產排名第一。然而僅僅在兩年後,中影股份總資產就被華誼兄弟和萬達院線後來居上。據公開披露的數據,截至2015年,中影股份總資產108.91億元,華誼兄弟178.28億元,萬達院線154.59億元。

此次成功公開募股後,中影股份能否重回行業老大位置?這是業內普遍關註的問題。具有“國家隊”的身份,中影股份有著其他影視娛樂公司不可比擬的種種優勢,但重回老大地位恐怕有一定難度。

中影的營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政策福利”,中影與華夏成為國內僅有的兩家進口片發行企業,中影在招股書中表示,因中影來自進口影片的發行收入和毛利貢獻占總收入和毛利的比例較高,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收入占比分別為36.50%、46.59%和43.86%,毛利占比分別為23.20%、33.77%和37.17%。中影表示,如果“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進口影片管理政策未來發生調整,例如增加能夠開展進口影片發行業務的公司數量,將會對中影電影發行業務帶來較大不利影響,進而影響中影的總體業績表現。

中影強項的發行業務存在一定政策風險外,傳統影視制片制作業務中影尚需突破。2015年,這塊業務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11.71%。其涉獵的影片也較為單一,多為商業大片和主流影片。究其原因,作為國企的中影股份,制片策略始終比較保守。

陳少峰表示:“我覺得上市對中影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中影上市之後投資電影制作估計不會增加,制作電影內容促進出口也很難去努力。從內容產業的角度來說,中影已經不再是一個老大了,今後內容制作方面也很難超越幾大民企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68

中影斥資1500萬美元投資《速度與激情8》

中國電影1月19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擬投資1500萬美元與環球制片有限公司就影片《速度與激情8》進行項目投資合作,在區域內為該影片提供影院發行。

同時,全資子公司中國電影器材有限責任公司擬以不超過人民幣1億元,通過參與定向增發和收購股權的方式,收購法國YMAGIS公司15%的股權,並開展業務合作。中國電影表示,此舉是為開拓“中國巨幕”系統和“中影光鋒”激光光源等電影技術設備的歐洲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

另外,為增強影視制片和發行業務的市場競爭優勢,中國電影還擬以現金3000萬元投資參與組建天津北方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5%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