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50827世界史的結構(一) 互酬、再分配 與 市場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827%e4%b8%96%e7%95%8c%e5%8f%b2%e7%9a%84%e7%b5%90%e6%a7%8b%e4%b8%80-%e4%ba%92%e9%85%ac%e3%80%81%e5%86%8d%e5%88%86%e9%85%8d-%e8%88%87-%e5%b8%82%e5%a0%b4/

讀書劄記150827

世界史的結構(一) 互酬、再分配 與 市場

掌門執筆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柄谷行人,日本當前最炙手可熱的左翼思想家, 一生投身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運動,以批判和挑戰資本主義制度為職誌. 本書可說是 柄谷畢生苦思的爆發, 欲窮究人類社會的本源與流變,以濟當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困局, 其用意宏大深遠,提出的是一種解釋整體歷史的「大理論」

 

柄谷理論的獨創及關鍵之處是其

〈交換模式理論〉.

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核心見解是「經濟決定論」, 認定 生產關係 是人類社會的「基層結構」, 而政治和文化等 「上層結構」 則為基層結構所決定.*** 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內核自然飽遭異教徒圍剿攻堅,日久搖搖欲墜. 柄谷為了捍衛光明頂,重新修訂祖師爺的理論, 以振興門派為己任.

 

柄谷認為馬克思以 「生產模式」描述基層結構, 解釋力量有所不逮; Th. 應該以「交換模式」進行描述, 才能盡通古今之變.

社會關係” by definition就是 “交換關係”, 生產是為了交換, 是生產模式服從於交換模式,而不是其反面,**** 馬克思揀取生產模式作理論骨幹乃是本末倒置.

 

尤有進者, 馬克思以 經濟體制為「基層結構」, 而以 民族和國家體制為「上層結構」, 推論出只要推翻資本主義體制,現代民族國家將會自動解消. ****

柄谷認為此與 當代史 實況不符, 民族國家活力十足,從未露過衰竭的跡象,*** 無論在昔日奉行列寧主義的系列國家之中, 抑或當前 “全球化”風行草偃之際,全都一樣. 即是之故, 柄谷大膽提出

Th. 「民族」和「國家」本身就是基層結構,直接來源於交換模式; 事實上「經濟體制 (ie交換模式)民族–國家」三位一體, 共同形成社會的基層結構.*****

柄谷寫作《世界史的結構》為的就是論証這個理論.

 

欲知柄谷理論之究竟,先要從人類社會的基本交換模式入手. 人類學界普遍認定 交換模式共有三種, 此三者恆相並存,貫穿於整個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 而不同的 「社會類型」 端看是何種模式主宰大局.***

〈模式A互酬〉亦作 「互惠」

Def. 地位相當的交換雙方, 其中一方無償贈與對方 “禮品或勞務” ;而對方則有 “義務” 在未來回贈價值相約的禮品或勞務.

從宏觀角度審視這種 “慷慨大方” 的行徑,可以看到內裡設定的 “功利計較”, 倘若收禮方日後不予回報,則友好關係必將破裂.***

倘使回禮價值明顯高於或低於初禮, 則雙方的平等地位會立時傾側, 淨收益的一方下降至從屬位置.**** 由此產生的身份認同危機有可能引發「禮物戰爭」, *** 著名的 印第安人“誇富宴Potlatch” 就是其誇張形式.

 

這裡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互酬”是一種義務,回禮帶有強迫性質,*** 因此雖然平等,但是並不自由.**** 這和今日我們盛行的 “單向餽贈”—收禮者沒有義務回禮,大不相同. 互酬行為由習俗施加強制,其力量強大無比,較諸法律有過之而無不及.

 

互酬原則還存在著一種鏡像形態,那就是「血親復仇」了, 一個氐族的成員殺了另一個氐族的成員,則後者必須對等回報(然而不必殺死該名兇手), 強迫復仇與強迫回禮按相同的社會法則運作.****

 

Th. 按互酬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部族社會」.****

進入農耕畜牧階段的 部族社會以血緣為組織經緯, 在同一氐族內部,單元家庭之間有義務相互周濟. 但從另一方面看,私有產權經已確立,生產所得屬於個別家庭.*** 於是 “相互周濟”的方式就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 「贈禮」,*** 而 “投桃報李”, 接受周濟的一方有義務在異時贈禮回報. 氐族內部以此凝聚及加固血緣家庭之間的聯繫, 這種做法在時間上面要不斷重複, 關係要再三確認,以防衰退.

 

氐族與氐族之間亦以互酬原則消弭敵意,抑止戰爭,*** 人類學經典Mauss的《禮物》已立定論. Sahlins則將這樣組成的部族農業共同體描述為以「分節」方式組成的社會,節節增生,環環平等, 不相統屬,並無層級關係.****

 

〈模式B 再分配〉

Def. 強勢的一方取得弱勢的一方某種重大利益, 然後回報以他種通常為較輕的利益.

這裡的要害是強勢方制宰局勢,予取予攜. 相對於鬆散遊移的模式A, 模式B較為緊密穩固,具有較強的運作效率, 保証條件則是強者的力量.***

 

再分配模式盛行於權力高度集中的緊密團體或社群, 例如家庭、教會神廟和國家. 由於再分配模式先天上必然是不平等的, 故此必須由威權(通常以武力為後盾) 強制執行, 因而也是不自由的.****

 

最極端的 “再分配行為”就是純粹掠奪,完全不給予回報. 但違反直覺的是:就算是純粹掠奪, 只要關係維持得足夠長久,強勢方仍有給予弱勢方某些另類回報的可能.*** 例如保護他免受別的強權掠奪; 又或提供某種 “公共福利”, 以覆蓋一大群弱勢者. 要索「保護費」正是王權和國家的起源.****

 

Th. 按再分配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國家社會」.****

國家向其子民無償索取利益,主要體現為稅務和勞役, 性質上是純粹掠奪,並不以任何回報為前提. 國家向其子民提供的 “福利”, 都是系統成立之後的 “回饋”,而非成立之前的協議,有如 “社會契約論” 者鑿鑿所言.

 

柄谷認為主流交換模式由A切換成B, 在人類歷史上即是由部族社會轉型為國家社會.***** 部族社會盛行的互酬原則使得氐族首領們維持地位平等, 各氐族共同推舉的「聯盟領袖」(原始的酋長,上古中國稱為 “共主”) 其角色近乎仲裁人或評議會主席, 並沒有任何獨裁權力,其下亦無任何執行機關. 即是之故, 互酬原則抑止了集權, 延後了國家的誕生.***

 

〈模式C 市場〉ie自由交換, 等價交換

在不存在模式A或B的局部狀況下, Def. 以雙方你情我願為基礎, 透過商討,自由地交易不同的商品與勞務. 有了 “貨幣”之後, 人們更可透過 “集體議價”進行買賣,成就「自由市場」.***

深受古典經濟學的誤導,我們直覺上認為自由交換起源於個體之間, 實情不然, 氏族內部由互酬原則控制,不作興自由交換. 自由交換起源於氏族與氏族之間,尤其在親緣疏遠者,*** 因為互酬的強制力趨於薄弱,純粹功利計較於焉擡頭.

 

「市場」by definition是自由的, 表面上看來也很平等. 在 “以物易物經濟” 中, 平等性的確成立; 但在 “貨幣經濟” 中, 情況有變. 「貨幣」作為交易中樞, 可以交換萬物; 但是萬物卻只能換取貨幣一物. 這就使得持有貨幣一方佔有「選擇權」優勢,**** 可以伺機套利. 所以, 市場是不平等的,利益傾斜資本方.***** 這種傾斜積累到一定程度, 造成身份差異,形成資本主義內部的階級對立.

 

Th. 按市場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都市社會」(ie資本主義社會).

市場既以互相合意為交易的基礎, 則其前提必然是尊重對手,視之為地位對等之人. 這在家庭和氐族內部絕對無法做到, 在成員間實力懸殊的團體之中也很難成立. 故此, 等價交換必始於與遠方來人貿易之場合, 在於上古之時,即是市集.***

 

神廟或王宮附近的市集逐漸發展為工商業中心,在那裡長期盛行模式C, 但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只是局部現象,整個社會仍以模式B為主流. 間或因緣和合,歷史上也會出現城邦或城市政權, 如雅典、威尼斯和漢撒同盟諸商業城市, 政治上行貴族共和制,經濟上奉行資本主義市場制, 但只居於偶然和從屬性的位置.

直到 “美國獨立革命”和 “法國大革命”春雷乍起,天翻地覆,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才大行其道.***

 

主流交換模式由B切換成C, 在歷史上即是由 專制主義國家社會轉型為 現代資本主義民主社會. 這種當代的主流社會形態就是文首所說的「資本主義體制–民族–國家」三位一體結構, 三者分別起源於交換模式C,A和B.****

 

 

正如 “奪命十三劍” 內中暗含第十四劍; “三種模式” 之上也暗含著

〈第四種交換模式〉….. 且看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49

讀書劄記150827世界史的結構(一) 互酬、再分配 與 市場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827%e4%b8%96%e7%95%8c%e5%8f%b2%e7%9a%84%e7%b5%90%e6%a7%8b%e4%b8%80-%e4%ba%92%e9%85%ac%e3%80%81%e5%86%8d%e5%88%86%e9%85%8d-%e8%88%87-%e5%b8%82%e5%a0%b4/

讀書劄記150827

世界史的結構(一) 互酬、再分配 與 市場

掌門執筆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柄谷行人,日本當前最炙手可熱的左翼思想家, 一生投身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運動,以批判和挑戰資本主義制度為職誌. 本書可說是 柄谷畢生苦思的爆發, 欲窮究人類社會的本源與流變,以濟當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困局, 其用意宏大深遠,提出的是一種解釋整體歷史的「大理論」

 

柄谷理論的獨創及關鍵之處是其

〈交換模式理論〉.

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核心見解是「經濟決定論」, 認定 生產關係 是人類社會的「基層結構」, 而政治和文化等 「上層結構」 則為基層結構所決定.*** 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內核自然飽遭異教徒圍剿攻堅,日久搖搖欲墜. 柄谷為了捍衛光明頂,重新修訂祖師爺的理論, 以振興門派為己任.

 

柄谷認為馬克思以 「生產模式」描述基層結構, 解釋力量有所不逮; Th. 應該以「交換模式」進行描述, 才能盡通古今之變.

社會關係” by definition就是 “交換關係”, 生產是為了交換, 是生產模式服從於交換模式,而不是其反面,**** 馬克思揀取生產模式作理論骨幹乃是本末倒置.

 

尤有進者, 馬克思以 經濟體制為「基層結構」, 而以 民族和國家體制為「上層結構」, 推論出只要推翻資本主義體制,現代民族國家將會自動解消. ****

柄谷認為此與 當代史 實況不符, 民族國家活力十足,從未露過衰竭的跡象,*** 無論在昔日奉行列寧主義的系列國家之中, 抑或當前 “全球化”風行草偃之際,全都一樣. 即是之故, 柄谷大膽提出

Th. 「民族」和「國家」本身就是基層結構,直接來源於交換模式; 事實上「經濟體制 (ie交換模式)民族–國家」三位一體, 共同形成社會的基層結構.*****

柄谷寫作《世界史的結構》為的就是論証這個理論.

 

欲知柄谷理論之究竟,先要從人類社會的基本交換模式入手. 人類學界普遍認定 交換模式共有三種, 此三者恆相並存,貫穿於整個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 而不同的 「社會類型」 端看是何種模式主宰大局.***

〈模式A互酬〉亦作 「互惠」

Def. 地位相當的交換雙方, 其中一方無償贈與對方 “禮品或勞務” ;而對方則有 “義務” 在未來回贈價值相約的禮品或勞務.

從宏觀角度審視這種 “慷慨大方” 的行徑,可以看到內裡設定的 “功利計較”, 倘若收禮方日後不予回報,則友好關係必將破裂.***

倘使回禮價值明顯高於或低於初禮, 則雙方的平等地位會立時傾側, 淨收益的一方下降至從屬位置.**** 由此產生的身份認同危機有可能引發「禮物戰爭」, *** 著名的 印第安人“誇富宴Potlatch” 就是其誇張形式.

 

這裡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互酬”是一種義務,回禮帶有強迫性質,*** 因此雖然平等,但是並不自由.**** 這和今日我們盛行的 “單向餽贈”—收禮者沒有義務回禮,大不相同. 互酬行為由習俗施加強制,其力量強大無比,較諸法律有過之而無不及.

 

互酬原則還存在著一種鏡像形態,那就是「血親復仇」了, 一個氐族的成員殺了另一個氐族的成員,則後者必須對等回報(然而不必殺死該名兇手), 強迫復仇與強迫回禮按相同的社會法則運作.****

 

Th. 按互酬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部族社會」.****

進入農耕畜牧階段的 部族社會以血緣為組織經緯, 在同一氐族內部,單元家庭之間有義務相互周濟. 但從另一方面看,私有產權經已確立,生產所得屬於個別家庭.*** 於是 “相互周濟”的方式就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 「贈禮」,*** 而 “投桃報李”, 接受周濟的一方有義務在異時贈禮回報. 氐族內部以此凝聚及加固血緣家庭之間的聯繫, 這種做法在時間上面要不斷重複, 關係要再三確認,以防衰退.

 

氐族與氐族之間亦以互酬原則消弭敵意,抑止戰爭,*** 人類學經典Mauss的《禮物》已立定論. Sahlins則將這樣組成的部族農業共同體描述為以「分節」方式組成的社會,節節增生,環環平等, 不相統屬,並無層級關係.****

 

〈模式B 再分配〉

Def. 強勢的一方取得弱勢的一方某種重大利益, 然後回報以他種通常為較輕的利益.

這裡的要害是強勢方制宰局勢,予取予攜. 相對於鬆散遊移的模式A, 模式B較為緊密穩固,具有較強的運作效率, 保証條件則是強者的力量.***

 

再分配模式盛行於權力高度集中的緊密團體或社群, 例如家庭、教會神廟和國家. 由於再分配模式先天上必然是不平等的, 故此必須由威權(通常以武力為後盾) 強制執行, 因而也是不自由的.****

 

最極端的 “再分配行為”就是純粹掠奪,完全不給予回報. 但違反直覺的是:就算是純粹掠奪, 只要關係維持得足夠長久,強勢方仍有給予弱勢方某些另類回報的可能.*** 例如保護他免受別的強權掠奪; 又或提供某種 “公共福利”, 以覆蓋一大群弱勢者. 要索「保護費」正是王權和國家的起源.****

 

Th. 按再分配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國家社會」.****

國家向其子民無償索取利益,主要體現為稅務和勞役, 性質上是純粹掠奪,並不以任何回報為前提. 國家向其子民提供的 “福利”, 都是系統成立之後的 “回饋”,而非成立之前的協議,有如 “社會契約論” 者鑿鑿所言.

 

柄谷認為主流交換模式由A切換成B, 在人類歷史上即是由部族社會轉型為國家社會.***** 部族社會盛行的互酬原則使得氐族首領們維持地位平等, 各氐族共同推舉的「聯盟領袖」(原始的酋長,上古中國稱為 “共主”) 其角色近乎仲裁人或評議會主席, 並沒有任何獨裁權力,其下亦無任何執行機關. 即是之故, 互酬原則抑止了集權, 延後了國家的誕生.***

 

〈模式C 市場〉ie自由交換, 等價交換

在不存在模式A或B的局部狀況下, Def. 以雙方你情我願為基礎, 透過商討,自由地交易不同的商品與勞務. 有了 “貨幣”之後, 人們更可透過 “集體議價”進行買賣,成就「自由市場」.***

深受古典經濟學的誤導,我們直覺上認為自由交換起源於個體之間, 實情不然, 氏族內部由互酬原則控制,不作興自由交換. 自由交換起源於氏族與氏族之間,尤其在親緣疏遠者,*** 因為互酬的強制力趨於薄弱,純粹功利計較於焉擡頭.

 

「市場」by definition是自由的, 表面上看來也很平等. 在 “以物易物經濟” 中, 平等性的確成立; 但在 “貨幣經濟” 中, 情況有變. 「貨幣」作為交易中樞, 可以交換萬物; 但是萬物卻只能換取貨幣一物. 這就使得持有貨幣一方佔有「選擇權」優勢,**** 可以伺機套利. 所以, 市場是不平等的,利益傾斜資本方.***** 這種傾斜積累到一定程度, 造成身份差異,形成資本主義內部的階級對立.

 

Th. 按市場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都市社會」(ie資本主義社會).

市場既以互相合意為交易的基礎, 則其前提必然是尊重對手,視之為地位對等之人. 這在家庭和氐族內部絕對無法做到, 在成員間實力懸殊的團體之中也很難成立. 故此, 等價交換必始於與遠方來人貿易之場合, 在於上古之時,即是市集.***

 

神廟或王宮附近的市集逐漸發展為工商業中心,在那裡長期盛行模式C, 但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只是局部現象,整個社會仍以模式B為主流. 間或因緣和合,歷史上也會出現城邦或城市政權, 如雅典、威尼斯和漢撒同盟諸商業城市, 政治上行貴族共和制,經濟上奉行資本主義市場制, 但只居於偶然和從屬性的位置.

直到 “美國獨立革命”和 “法國大革命”春雷乍起,天翻地覆,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才大行其道.***

 

主流交換模式由B切換成C, 在歷史上即是由 專制主義國家社會轉型為 現代資本主義民主社會. 這種當代的主流社會形態就是文首所說的「資本主義體制–民族–國家」三位一體結構, 三者分別起源於交換模式C,A和B.****

 

 

正如 “奪命十三劍” 內中暗含第十四劍; “三種模式” 之上也暗含著

〈第四種交換模式〉….. 且看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90

演說1510B世界史的結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0/03/%e6%bc%94%e8%aa%aa1510%e4%b8%96%e7%95%8c%e5%8f%b2%e7%9a%84%e7%b5%90%e6%a7%8b/

演說1510B世界史的結構
講者:掌門

《世界史的結構》(2010)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作者是現今日本的左翼思想家及行動派,本書提出的是一種解釋整體歷史的「大理論」,其獨創之處是〈交換模式理論〉.
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核心見解是「經濟決定論」, 認定 生產關係 是人類社會的「基層結構」, 而政治和文化等 「上層結構」 則為基層結構所決定.***
但柄谷認為馬克思以 「生產模式」描述基層結構, 解釋力量有所不逮; “社會關係” 就是 “交換關係”, 生產是為了交換, 應該是生產模式服從於交換模式,而不是其反面,****
Th. 應該以「交換模式」進行描述, 才能盡通古今之變.

再者, 馬克思以 經濟體制為「基層結構」, 而以 民族和國家體制為「上層結構」, 推論出只要推翻資本主義體制,現代民族國家將會自動解消. ****
柄谷認為此與 當代史 實況不符, 民族國家活力十足,從未露過衰竭的跡象,*** 無論在昔日奉行列寧主義的系列國家之中, 抑或當前 “全球化”風行草偃之際,全都一樣. 即是之故, 柄谷提出
Th. 「民族」和「國家」本身就是基層結構,直接來源於交換模式; 事實上「經濟體制–民族–國家」三位一體, 共同形成社會的基層結構.*****
柄谷寫作《世界史的結構》為的就是論証這個理論.

人類學一般認定 交換模式共有三種, 此三者恆相並存,貫穿於整個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 而不同的 「社會類型」 端看是何種模式主宰大局.***
〈模式A互酬〉亦作 「互惠」
Def. 地位相當的交換雙方, 其中一方無償贈與對方 “禮品或勞務” ;而對方則有 “義務” 在未來回贈價值相約的禮品或勞務.
倘若收禮方日後不予回報,則友好關係必將破裂.*** 又倘使回禮價值明顯高於或低於初禮, 則雙方的平等地位會立時傾側, 淨收益的一方下降至從屬位置.**** 由此產生的身份認同危機有可能引發「禮物戰爭」, *** 著名的 印第安人“誇富宴Potlatch” 就是其誇張形式.

互酬原則還存在著一種鏡像形態,那就是「血親復仇」了, 一個氐族的成員殺了另一個氐族的成員,則後者必須對等回報(然而不必殺死該名兇手), 強迫復仇與強迫回禮按相同的社會法則運作.****

這裡特別值得強調的是, “互酬”是一種義務,回禮帶有強迫性質,*** 因此雖然平等,但是並不自由.**** 互酬行為由習俗施加強制,其力量強大無比,較諸法律有過之而無不及.

Th. 按互酬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部族社會」.****
進入農耕畜牧階段的 部族社會以血緣為組織經緯, 在同一氐族內部,單元家庭之間有義務相互周濟. 但從另一方面看,私有產權經已確立,生產所得屬於個別家庭. 於是 “相互周濟”的方式就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 「贈禮」,*** 接受周濟的一方有義務在異時贈禮回報. 氐族內部以此凝聚及加固血緣家庭之間的聯繫, 這種做法在時間上面要不斷重複, 關係要再三確認,以防衰退.
氐族與氐族之間亦以互酬原則消弭敵意,抑止戰爭.***

〈模式B 再分配〉
Def. 強勢的一方取得弱勢的一方某種重大利益, 然後回報以他種通常為較輕的利益.
這裡的要害是強勢方制宰局勢,予取予攜. 相對於鬆散遊移的模式A, 模式B較為緊密穩固,具有較強的運作效率, 保証條件則是強者的力量.***

最極端的 “再分配行為”就是純粹掠奪,完全不給予回報. 但違反直覺的是:就算是純粹掠奪, 只要關係維持得足夠長久,強勢方仍有給予弱勢方某些另類回報的可能.*** 例如保護他免受別的強權掠奪; 又或提供某種 “公共福利”, 以覆蓋一大群弱勢者. 要索「保護費」正是王權和國家的起源.****

再分配模式先天上必然是不平等的, 故此必須由威權(通常以武力為後盾) 強制執行, 因而也是不自由的.****
Th. 按再分配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國家社會」.****
國家向其子民無償索取利益,主要體現為稅務和勞役, 性質上是純粹掠奪,並不以任何回報為前提. 國家向其子民提供的 “福利”, 都是系統成立之後的 “回饋”,而非成立之前的協議.

柄谷認為主流交換模式由A切換成B, 在人類歷史上即是由部族社會轉型為國家社會.***** 部族社會盛行的互酬原則使得氐族首領們維持地位平等, 各氐族共同推舉的「聯盟領袖」,其角色近乎仲裁人或評議會主席, 並沒有任何獨裁權力,其下亦無任何執行機關. 即是之故, 互酬原則抑止了集權, 延後了國家的誕生.***

〈模式C 市場〉ie自由交換, 等價交換
在不存在模式A或B的局部狀況下, Def. 以雙方你情我願為基礎, 透過商討,自由地交易不同的商品與勞務. 有了 “貨幣”之後, 人們更可透過 “集體議價”進行買賣,成就「自由市場」.***
直覺上容易認為自由交換起源於個體之間, 實情不然, 氏族內部由互酬原則控制,不作興自由交換. 自由交換起源於氏族與氏族之間,尤其在親緣疏遠者,*** 因為互酬的強制力趨於薄弱,純粹功利計較於焉擡頭.

「市場」by definition是自由的, 表面上看來也很平等. 在 “以物易物經濟” 中, 平等性的確成立; 但在 “貨幣經濟” 中, 情況有變. 「貨幣」作為交易中樞, 可以交換萬物; 但是萬物卻只能換取貨幣一物. 這就使得持有貨幣一方佔有「選擇權」優勢,**** 可以伺機套利. 所以, 市場是不平等的,利益傾斜資本方.***** 這種傾斜積累到一定程度, 造成身份差異,形成資本主義內部的階級對立.

Th. 按市場原則主導交換的社會是「都市社會」(ie資本主義社會).
市場既以互相合意為交易的基礎, 則其前提必然是尊重對手,視之為地位對等之人. 這在家庭和氐族內部絕對無法做到, 在成員間實力懸殊的團體之中也很難成立. 故此, 等價交換必始於與遠方來人貿易之場合, 在於古時,即是市集.***

神廟或王宮附近的市集逐漸發展為工商業中心,在那裡長期盛行模式C. 歷史上也會出現城邦或城市政權, 如雅典、威尼斯和漢撒同盟諸商業城市, 政治上行貴族共和制,經濟上奉行資本主義市場制, 但只居於偶然和從屬性的位置.
主流交換模式由B切換成C, 在歷史上即是由 專制主義國家社會轉型為 現代資本主義民主社會. ****

柄谷認為模式A(互酬制)未能解釋農業民部落社會之前, 遊居民 “採蒐–狩獵社會”的經濟結構. 他提出
〈第四種交換模式〉模式D.
遊居民以 “遊群band” 為生活及生產單位, 一個遊群通常包括25至50人, 由若幹一夫一妻制家庭組成,*** 規模不會超過活動半徑範圍內生態所能負荷的食物供給程度. 遊群組織鬆散,單元家庭易於脫離群組,轉投他群; 家庭也易於拆散重組,相當自由.***

遊群透過「食物公有pooling」(平均分配制) 和「共餐禮儀」維持凝聚力.**** 由於採獵要憑運氣,而食物無法貯存, 收穫即時平均分配消費掉才是生存之道. 產品既公有,生產資料自然也不會私有,因此沒有財產觀念, 社會未出現階級分化, 十分平等.
自由導致財富累積,生出不平等; *** 而一切抑制不平等的措施, 則必會限制人民的自由度. 但遊居民社會並不存在這項結構矛盾, 原因是模式D將所得全數攤分,取消了累積的起步點; 而遊徙生活則使得累積成為負擔,因而是不可能的.**** 此外,遊徙使成員容易接觸別的遊群, 也就較易脫離所屬遊群或家庭,因而較為自由. 遊群並非氐族,不按血緣組織, 成員的進出毫不影響遊群的構造; 正如現代社會進出職場不影響公司的構造一樣. 故此, “自由” 與 “平等” 能夠相安無事.

〈氏族社會〉
冰河時期結束,氣候變暖, “肥沃月彎” 食物源充裕,遊群無需遠程遷徙即可足食. 食物充裕令當地遊群規模增大,有足夠力量捍衛地盤, 建立了已知的人類首個定居文明「納圖夫文明」.
定居的直擊效應是人口滋生,密度大增,人際衝突亦必大增. 定居也導致物資累積,生出 “所有權” 問題, “原始共產”於是毀壞. 力量強弱和資財多寡生出 “不平等”,再經世代累積而深化, 自由平等的社會一去不復返. 其次,定居導致空間中人口分佈的全面重構,子孫繁衍必鄰聚而居, 血緣成為社會組織之中軸,自然地形成「氏族社會」.***

由氏族而國家, 再由國家間的征服兼併, 最終形成跨域性的〈世界帝國〉.
按照 韋伯類型學定義, 「國家」需要具備a官僚制度,b稅收系統, 和C常備軍. 那麼,世界帝國是古代國家的最成熟形態,*** 其經濟基層結構就是 “掠奪–再分配模式”. 帝國以武力從非常廣闊的農村範圍索取貢賦, 官僚、稅收和中央軍的建立都是為了達成搜刮糧食剩餘的戰略目的. 並由此衍生出 都城文化、書寫系統和普遍宗教等等上層結構.***

〈自由城市〉
是中世紀西歐獨特的政治產物, 其起源是以手工業「同業工會」為骨幹的城市居民共同體向封建國家支付 “贖身費” 和年金,以換取「自治」的權利.****
全盛時西歐共有3,000個以上的自由城市, 反映出封建國家的弱勢,與及都市金融力量的強橫.

自由城市既然由工商業連盟實行自治, 其政治形式定必是「議會民主制」; 而工商業者自然成為「布爾喬亞(ie資產階級)」, 這就是現代「資本主義民主政制」的發端.*** 主宰這股運動的就是 “模式C市場” 的活力, 敲起絕對王權喪鐘的 “美國獨立革命”和 “法國大革命” 都是由城市資產階級發起的.

〈現代國家〉.
在漫長的文明史中,市場(ie模式C)從來只能居於附屬地位, 尤其是慣於依付帝國(ie模式B). 究其原因, 農業氏族社會(ie模式A) 重視互酬, 對市場的排拒感強烈; 兼且工商業不發達,市場淺窄,不成氣候. 反之,帝國都城四通八達,工商業繁盛, 而王室每每壟斷遠距離貿易利源,促使其重視市場運作. 另一方面, 對商人來說依從單一王權較有保障, 遠勝於與眾多區域氏族長交手.***

資產階級革命幾經波折, 透過「拿破崙戰爭」輸出到整個歐洲; 再費時百餘年,隨著殖民活動, 「資本主義」和「國族主義」傳遍全球.*** 一戰前後跨域王朝遭到毀壞,二戰更原則上清洗了所有殖民地, 全球紛紛建立了「現代國家」.

據柄谷的說法, 現代國家的質性是 「資本主義機制– 國家– 民族」三位一體, 這裡極需強調的有兩點:
a市場機制主宰大局,因此 財產權、個人及企業自由、人權、司法公正等核心價值受到壓倒性推崇,雖國家和民族不得幹犯之.
b「國家」定義為統治架構和裝備,「民族」定義為國民身份認同,份屬不同範籌.
三者本源之不同, 在於資本主義機制從屬模式C,由自由城市而來;國家從屬模式B,繼承自帝國;而民族則從屬模式A,是氏族和封建人身關係的變形.**** 這個「C–B–A裝組」是三大模式的現代版結合, 而主角變換為C.***

馬克思以 經濟體制為「基層結構」, 而以 民族和國家為「上層結構」。 柄谷推翻祖師爺的定說, 認為「民族」和「國家」本身也是基層結構, 直接來源於不同的交換模式; 事實上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民族–國家」三位一體, 共同形成現代社會的基層結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795

讀書劄記151109歐洲霸權之前(一) 世界史 與 香檳集市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09/%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1109%e6%ad%90%e6%b4%b2%e9%9c%b8%e6%ac%8a%e4%b9%8b%e5%89%8d%e4%b8%80-%e4%b8%96%e7%95%8c%e5%8f%b2-%e8%88%87-%e9%a6%99%e6%aa%b3%e9%9b%86%e5%b8%82/

讀書劄記151109
歐洲霸權之前(一) 世界史 與 香檳集市
掌門執筆

《歐洲霸權之前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1989) Janet Abu-Lughod
作者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專長「城市社會學」; 後轉向研究「世界史」, 成為該學門的重量級人物. 本書是她的世界史代表作.

〈世界史〉,又稱「全球史」,
作為當代史學熱門學門其興起甚遲. 一般認為1963年 麥尼爾William McNeill出版《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標誌著它的誕生; 1974年 華勒斯坦Wallerstein《近代世界體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為它奠下了理論基石.
華氏提出 「世界體系」此一技術概念, 構築了學門的基本前設.*** 世界體系指涉 跨域的經濟貿易系統,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思想, 成為 單元域(ie國家) 歷史現象的構成和推動因素.****

如此這般,把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放進跨域的背境脈絡中進行解讀,才算是「世界史」;否則,只考量國家內部或周邊事態者,不算是世界史。***
舉例說:從 “農民暴亂”解釋 “明朝滅亡”不是世界史觀點;但進一步從 “美洲作物引進中國導致人口暴增和生態毀壞,美洲白銀流動衰竭導致貨幣混亂,而兩者合共形成了農民暴亂” 作出解釋,便是世界史觀點了。

這“典範轉移”擴闊了史家的視野, 學界風起雲湧,英材輩出,碩果纍纍.
惟世界史的特徵和難處是 時空過度遼闊, 要處理的資料量龐大至極,非個人力量所能承擔; 而且資訊蕪雜散亂,時而相互矛盾,難以聚焦和爬梳。 世界史家被迫 “理論先於觀察”, 先構築某種「大敘事」,敲訂大格局, 然後在細部上面大量援引同行的研究成果,以綜合手法進行論証. ****

這種工作方法極易流於過度主觀, 在選取參考資料時 “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對逆向論點視而不見,或者矮化棄置.( 更尷尬的是援引同向論點資料時被指責 “削足適履, 移磡就船”.) 於是構築出來的大敘事容易從根本處遭到質疑和動搖. 再者,由於資料廣佈雜陳, 對於同一議題,同行間構築的大敘事有可能出入甚大,於是極易引發大型論戰.**** 世界史論壇打從開始就是硝煙四起之地,專家們非常勞心傷神, 但對我輩業餘讀者來說,卻正好是興味所在.

用來舉証世界史治史優勢的經典案例莫過於13世紀法國的「香檳集市」. 該集市的快速崛興、大盛、急速衰落(前後一百年)與及 一蹶不復振,都無法純粹以國內因素解釋。 反之,如放置在 “東西方遠程貿易” 的背境脈絡中解讀, 則一切皆可了然.
〈香檳集市〉
「香檳」位於 「法蘭德斯」(相當於今日的 比利時) 與 「意大利」之間的垂直貫通道路上面靠北位置. 除了位居交通幹道之外,該地區先天上別無過人之處 (其時並未盛產葡萄酒.), 只是個平凡的農村社會,與法國其他封建領地無甚不同.*** 要害之處不在香檳自身, 而在 法蘭德斯和意大利兩頭.

當其時,法蘭德斯是毛紡工業重鎮, 整個北歐的商業和金融中心; 而 意大利的 熱那亞和威尼斯則是南歐的財貿中心, 尤其重要的是 威尼斯幾乎壟斷了東方貿易. 印尼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瓷器, 無論經由陸上或海上「絲路」, 最終都要在黑海 君士坦丁堡、敘利亞和黎巴嫩口岸城市,或埃及 亞歷山大港和開羅轉運 熱威兩城; 再走陸路穿過 阿爾卑斯山隘口入法國境,取道北上法蘭德斯.
這條十三世紀已然相當成熟的“東西方遠程貿易路綫”, 其北端竟在法蘭德斯,而南端在中國和印尼. 千里之遠的商路上面發生的重大政治變動,最終決定著香檳集市的興衰存亡.

至於香檳郡本身的競爭優勢在於 “軟件” 方面, 數代香檳伯爵都是精明強悍之輩, 頂得著來自王室和教廷的壓力(曾一度被教皇開除全城教籍.), 在江湖上很吃得開. 他收買和恐嚇幹道沿綫諸侯,確保參與集市商旅的安全.
但香檳伯爵真正利害之處卻是他前衛的商業視野.*** 在封建諸侯只懂得壓榨商人,搜刮錢財的時代, 他苦心經營集市,保護過境商旅的人身安全和貿易利益. 他在廣場委派過百位檢查官員(稱號為 “市場保護者”)維持秩序; 設立法庭仲裁紛爭(由兩位首席檢查官出任法官, 團隊執行裁決. ); 設立 公証行、合約登記處、交易所和 中央信貸機構; 其餘道路貨棧等基建設施更不在話下.
到了成熟期, 該檢查系統獨立運作,擁有自身的印章,*** 其職權雖伯爵本人不得幹犯, 這種高度「重商主義」精神在封建時代簡直難以想象!

惟是任憑香檳世家何等英明高效, 只能解釋它 “脫穎而出,獨佔鰲頭”; 卻不能解釋 “其興也勃,其亡也速”. 尤其是它的急速衰落,並非由於自身的腐敗, 而是時移勢易,氣數當盡!
〈應運勃興〉
「十字軍東征」運動是翻天覆地的機運. 1099年攻耶路撒冷城,西歐騎士在巴勒斯坦紮下據點, 建立殖民地,插手遠程商務.( 該年建立的 「聖殿騎士團」迅速發展為龐大的跨國商人銀行集團.)
在此之前,東西方遠程貿易路線的西端止於南歐的意大利, 西北歐貧窮草莽,沒資格大手參與市場. 十字軍運動使西北歐封建騎士藉由戰利品和遠程貿易獲得了財富; 並從東方學得了生活品味和奢侈品消費.**** 於是遠程商路的西端遂伸延至法蘭德斯,香檳集市位於交滙要衝, 得以應運而生,一躍成為法國商業網絡的中心點, 北歐毛紡製品和東方奢侈品的分銷中心.***

1204年威尼斯人主導的「第四次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 建立了「拉丁王國」. 威尼斯因此主宰了東地中海至黑海的「海上高速公路」, 國勢和財富臻於頂峯. 在這個大背境下,意大利與法蘭德斯的貿易益趨蓬勃, 而香檳集市也就同步登天.

然而禍福相倚,盛衰相替. 頂峯的香檳卻忽爾在 “短短”數十年間 “漸漸” 衰落,然後永不超生. 並沒有任何單一因素可以清楚解釋它怎樣
〈隨數氣盡〉.
綜合大局,有六項因素產生作用, 兩項在法國內部,四項在國外.
A法國王室權力擴張,削弱了香檳的區域優勢. 1285年香檳淪為王室直轄區, 市場活動大受打擊和限制.
B法國和法蘭德斯連年戰爭, 阻絕通商.

C意大利自身的工業發展降低了對進口毛紡貨品的需求.
D黑死病席捲歐陸, 人口銳減,經濟蕭條.

但真正關乎運數的是:
E國際政治變動嚴重妨礙了商業運作.***
1258年旭烈兀西征攻陷巴格達, 屠城,中東大亂.
1261年拜占庭人收復君堡, 拉丁帝國滅亡,威尼斯受挫極深.
1291年埃及 馬穆路克王朝攻破十字軍在 巴勒斯坦的最後據點 阿克里, 標誌著十字軍運動的終結,與及歐洲勢力被全面逐出亞洲, 埃及從此扼控了「海上絲路」西端的全部權益.***

中東大局變換, 蒙古人掌控北方陸路,埃及人掌控南方海路, 熱威兩城主導商業的能力喪失殆盡,是歐洲貿易萎縮的主因.***

F 由於熱那亞人革新了船體結構, 1277年大西洋航路開通,**** 東方貨物在熱城裝載,出直布羅陀繞行抵北歐. 當時陸路運輸成本是海路的十倍, 意大利人毋須取道法國國境便可抵達法蘭德斯, 這才是對香檳集市的終極一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59

讀書劄記160223世界史的誕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2/2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223/

讀書劄記160223
世界史的誕生
掌門執筆

《世界史的誕生》(1999) 岡田英弘
岡田教授是日本著名右派學者,專長草原民族史. 由於我是另一位草原史大家 杉山正明的超級粉絲, 同門相輕,所以對岡田此書未嘗動念一讀. 不意近日看了岡田的妻子暨學生 宮脇淳子兩本(頗邪惡的)中國史,很是過癮, “愛烏及屋” 之下取出這書閱覽.

這書的起首章節拋出作者的獨門「世界史理論」, 相當之 “夾硬來”,幾乎看不下去. 幸而中段進入其專長的遊牧民族史,尤其蒙古史, 便漸入佳境,每多妙趣.
依我看來,岡田的史識不及杉山, 但其眾人皆醉,舉世皆俗的激烈風格卻很對胃口. 本文截取書中有關史上第一個遊牧帝國「匈奴」與農業帝國「漢朝」的互動, 從而論証「遊牧帝國是因應農業帝國的壓力而誕生的. 」**** 這條非常有趣的sense, 以饗讀者諸君.

岡田的方法論是「比較史學」,把遊牧民和農耕民的社會結構和生活習慣兩相對照, 觀察相異與互補之處,藉此解讀其互動狀況,*** 確實專業功架十足.
〈遊牧民族的本性〉
是絕對不會組成大型緊密社團的,更遑論帝國了.

農耕民人口密集繁衍,親族緊靠聚居, 需要水利和防衛等集體基建工程, 因而產生大型社會組織,與及強勢的中央集權制度, 最終出現了國家和帝國.***
原初的遊牧民則不然,人口稀疏是其主要社會特徵. 整個部族群 “逐水草而居”, 以高度獨立的核心家庭為單元,各自放牧所擁有的牲畜, 緊靠聚攏只會帶來摩擦,並無好處. 自給自足和易於移動 使遊牧民崇尚自由,厭惡約束和壓迫, 他們對這種生活方式充滿自豪, 輕賤農耕民被縛束和奴役的人生. (當然農耕民也輕賤他們野蠻沒文化…..)

原初遊牧民的社會組織是鬆散的部族聯盟,沒有行政架構. 部族首領稱為「大人」, 由選舉產生, 職能是部族大會召集人和仲裁者,沒有實際權力. 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絕對沒有辦法徵稅,**** (一徵稅立即 “牛飛羊走”.) 因此沒有資源構築行政組織. 同理, 無法施行中央集權,不會形成國家制度.*****

「自由誠可貴」, 惜乎世上終究沒有完滿的自足,因此也沒有絕對的自由. 草原沒有樹木,欠缺礦藏. 而遊牧民卻必需木材以製造車子 (註意車子為遊牧所必備.), 銅鐵以製造兵器箭簇和日用工具. 另外,布帛、穀物和奢侈品在生活上也非常之具吸引力. 這些自身條件無法製造的資財,必須透過與草原周邊農耕民貿易才能獲得. 因此與農耕民「互市」是遊牧民生存之道.***
反過來看,互市對農耕民也有好處. 最貴重的是馬,中原無馬,草原遍野皆是; 華北缺鹽,而蒙古高原有鹽湖.*** 此外,皮毛、皮革製品、獸肉和乳酪製品也有實質需求. 亞當斯密式的「自由市場」兩蒙其利而勢所必行.

遊牧民按季節遷徙,秋冬南下與農耕民互市,平素相安無事. 相較農耕民,遊牧民乃是一盤散沙, 人口又少,原先不足為患. 那麼,「農業帝國」的天敵—「遊牧帝國」是怎樣產生出來的呢? 一切得從第一個遊牧帝國「匈奴」說起.
〈遊牧民軍事社會的誕生〉
領先發生變化的是農業社會. 農業區人口增長率高,組織也日趨緊密, 為了開墾耕地而不斷向外部擴張領土,直到不適宜種植穀物的草原地帶的邊沿. 社會內部則貧富懸殊,階級分化,菁英階層坐大成為貴族; 貴族之首建立王權; 王權發展成國家; 國家外展,跨域統治而成「帝國」.***
史上第一個這種意義的帝國是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 第二個就是中國「漢朝」.

在漫長的歷史中,上述過程是漸進式的. 農耕民的組織和勢力持續增強,遊牧民便遭受到雙重壓迫.*** 以匈奴為例,首先是牧場遭到漢人侵削. (陰山南麓本為傳統冬季營地,漢時因威脅州郡而被驅逐. 戰爭白熱化時期,漢朝甚至遣兵大面積焚燬草原,以絕胡騎南下. ) 其次,互市時有政府撐腰的漢人便能恃勢壓制匈奴人. (包括以集體議價手段,個別擊破,操控市場; 與及以劣質布帛,充作貨幣,欺淩對手.) 如此,漢人先成為業餘惡棍和騙子.

匈奴的反撥只有一途,便是訴諸武力. 其操作程序是透過部族會議,由大人組織作戰隊伍, 以「突襲和掠奪」方式討回 “公道”. 這種公道很快就變質, 掠奪的短期收益當然大於互市(長期則反之.), 誘使匈奴淪為盜寇. 另一面,信任崩潰導致市場關閉, 又迫使匈奴只能透過掠奪攫取必需品. 這般,匈奴後成為職業強盜.

匈奴(騎兵)人員雖少而戰鬥力高強, 更利害的是機動性超強,每在漢人(步兵)集結之前已飽食遠颺. 漢人為了“自衛”,又只能依靠人數、財力和軍事工藝 (如冶鍛和機弩.)上面的絕對優勢, 以「埋伏和清剿」的戰術手段, 意圖殺滅匈奴的有生力量,但成效一貫不彰. 雙方身「博弈論」式惡性循環,不得解脫.

正面交鋒不敵漢軍, 匈奴的應對只能是加強機動作戰能力, “敵進我退,敵退我擾.” 這需要高明的戰術技巧和統一有力的中央指揮, 於是具將才的「大人」脫穎而出, 成為強勢領導,稱號「單於」.***
單於收聚精兵於其「大帳」之下,以強化新興的王權. 遊牧民 兵、戶和牲畜不分離, 大帳很快發展成為人數眾多的核心部族,需要組織編制. 這個高度組織化的核心部族只有一項職能,就是作戰, 其男子放棄畜牧,全員皆兵. 到了帝國時期, 再發展成為統治機器, 即帝國政府.****
結論:遊牧帝國是遭到農業帝國壓迫而誕生的畸胎.

最後也是最精彩的一個比較論點: 要維持愈來愈龐大的政府和軍隊編制, 皇帝的手段是強制「徵稅」和「徵兵」, 於是內部演化為「王權專制」, 平抑貴族,奴役百姓,並教導百姓接受奴役.*** (武帝既用兵塞外,又獨崇儒術於中國.)
上述 “不得向人民徵稅” 的絕對原則卻令到遊牧帝國反其道而行之. 單於維持統治的手段是「負稅收」(ie賞賜,派錢.) , 與及以聯婚和盟誓等結好手段攏絡豪族領袖, 於是內部演化為「貴族制」,**** 王權受到制約,且非常之不穩定.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 胡者,天之驕子也. 」
〈遊牧帝國的盛衰〉
匈奴的最大優勢是機動作戰能力,尤其在有才幹的「名王」統率之下. 但「負稅制」導致窮兵黷武, 由於單於容易變窮,必須不時策動邊境戰爭,以勒索財物,或者刦掠州郡. 每當新單於上位,為了答酬支持者,更例必入寇. *** 軍閥化又導致尾大不掉,枝強幹弱.
「推舉制」則是內亂的源頭, 貴族制必然造成派系傾輒. 每當新舊交接,必出狀況, 父子相殘,兄弟鬩牆,屢見不鮮. 致命傷是最終釀成國家裂變, 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互為仇讎, 弱勢的南匈奴內付漢朝. 北匈奴在連年雪災,牧草凍死,牲畜餓斃的時節, 南匈奴引漢軍深入掃蕩,遂至覆滅. 亡胡者,亦胡也.

農業帝國的致命傷則是人口過剩, 東漢亡於農民叛變「黃巾之亂」. 三國歸晉,最終「永嘉之亂」, 亡西晉的是南匈奴的後裔 劉淵. 諷刺的是他建立的國家號為「漢」,史稱後漢. 接著是胡騎憑淩,中原板蕩, 五胡而有十六國.

遊牧帝國自匈奴而鮮卑, 柔然, 突厥, 回鶻, 契丹和女真 一脈相承; 到蒙古,天下莫敵. 蒙古自北而南,遠征 越南和爪哇; 蕩平東西,由朝鮮及於匈牙利. 蒙古人席捲整個歐亞大陸,建立了前所未見的跨域帝國, 六合一統,關稅單純,治安綏靖,是為「蒙古和平」. 這有限度和平雖然只歷時數十年之短促, 卻真正打通了「地中海文明」和「東亞文明」的千年隔閡, 東西方直接經濟往來,文化溝通,自此時起. 這就是本書名目《世界史的誕生》的來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