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任正非罕見接受媒體採訪:退出美國是不得已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801

一向極少接受採訪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日前接受了法國媒體的採訪:1、自幼貧窮,宅男一枚,創立華為是裁軍所迫;2、華為名字來自標語「中華有為」;3、退出美國是不得已;4、年近70歲但沒有想過「身後事」。

以下為新華社原文:

一向不願意在媒體前露面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今年兩度破戒,繼5月份接受新西蘭媒體採訪後,日前他又在巴黎接受了法國媒體的採訪。在採訪中,任正非坦誠地介紹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創業歷程。在談及傳承話題時,已年近70歲的任正非表示自己沒有想過「身後事」,也沒有考慮過財產分配問題。

個人家室:父母都是老師

在此次採訪中,任正非罕有地向媒體介紹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根據任正非的自述,他從小生長在貴州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小鎮,父母分別是中、小學教師,小時候家裡很貧窮。他在小鎮裡讀了小學和中學,後來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學習建築。大學畢業後,任正非參了軍,成了一名建築兵,後來因為裁軍脫下了軍裝。轉業後,他到南海石油深圳開發服務公司工作,「我因為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管理方法,沒有幹好,人家也不要我了,我只好辭職找工作。」正是這一次辭職,誕生了現在的華為。

華為命名:來自一條標語

對於半路出家創立華為進入電信領域,任正非這樣總結:「如果我聰明的話,不進入電信領域,也許我的人生意義會更大。如果我去養豬的話,現在可能是中國的養豬大王了。豬很聽話,豬的進步很慢;電信的進步速度太快,我實在累得跑不動了」。

任正非披露,「華為」這個名字有極大的隨意性,他當初註冊公司時想不出名字,看著牆上「中華有為」標語響亮,就拿來為公司取名字了。他認為,「華為」這個名字取得並不好,因為「華為」的發音是閉口音,不響亮,「所以十幾年來我們內部一直在爭議要不要改掉華為這個名字,最近我們確定不改了。我們要教一下外國人怎麼發這個音,不要老唸成『夏威夷』」。

退出美國:不想夾在中間

雖然已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電信設備企業,但美國市場卻是華為永遠的痛。在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藉口的壁壘面前,華為在美的設備業務和併購投資一直舉步維艱,無奈之下只能選擇退出美國的電信設備市場。

談及此,任正非表示:「如果因為華為夾在中間而影響中美兩國交往的話,不值得。所以我們決定退出美國市場,不再夾在中間。」任正非輕描淡寫地說:「從美國市場退出來以後,我們的發展也挺好的,我們的手機在美國也有很好的銷量。」

不過,就在不久前,任正非還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表示「總有一天我們會反攻進入美國市場。」或許這才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子女傳承:沒考慮分財產

任正非已年近70歲,華為的傳承問題一直是外界非常關注的話題。在採訪中,任正非表示,自己沒有想過「身後事」。

「我太太的觀念是把兒女培養成有能力的人,為了教育孩子,她一輩子都在做家庭主婦。」任正非說:「我們對孩子們的教育總體是成功的,所以我從來沒有考慮過財產怎麼分配的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任正非有一兒一女,女兒孟晚舟(隨母親姓)目前是華為集團的董事會成員、CFO(首席財務官);任正非之子任平並未在華為總公司任職,而是在華為旗下一家子公司工作。在此之前,任正非曾對外表示,他不會選擇子女作為華為的接班人。

根據華為官方披露的信息,任正非本人持有華為1.4%的股份。對於這一比例是否過低的疑問,任正非回應:「為什麼要持有更多的股份?難道我要一輩子承擔企業的經營責任嗎?遲早有一天我會得老年痴呆症的,總有後面的人比我們優秀,就讓他們去管好了」。

自我評價:我一貫不低調

因為一直在媒體前鮮有露面,任正非一直被外界認為是一個極為低調的人,對此他並不認同。「我一貫不是一個低調的人,否則不可能鼓動十幾萬華為人。我平時在家都和家裡讀書的小孩子一起瘋,他們經常和我聊天,我很樂意誇誇其談,我並不是媒體描述的低調的人。」不過任正非承認自己是一個「宅男」,「下班就回家,不是讀書就是看電視,看紀錄片,看網絡,沒有其他生活愛好」。(記者古曉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04

瑞郎脫鉤歐元 “有錢任性”還是“迫不得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68

20150117swissshock

本文作者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昨日(1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放棄保衛瑞郎對歐元1.20的匯率下限,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部分評論稱這是瑞士央行“錢多任性”的結果,並把這一事件定性為黑天鵝事件。實際上,在筆者眼中,此次事件定義為灰天鵝事件似乎更為貼切——即相比於事件發生前幾乎難以想象的黑天鵝事件,灰天鵝事件發生的概率更大,影響卻不容小覷。

實際上,早在去年12月,筆者在瑞士蘇黎世、日內瓦拜訪客戶之時,諸多資深的瑞士投資者均向筆者提及,當前瑞士經濟不錯,避險風險導致資金大量湧入瑞士,到處是房地產開工的“欣欣向榮”景象,反映了房地產泡沫嚴重的局面,可以預見瑞郎盯住歐元1.2的態勢是無法持續的。沒想到瑞士央行快刀斬亂麻,出手如此之快,估計不少投資者都沒有及時做多瑞郎,錯過了一次絕好的投資機會。

是“任性”還是另有苦衷?回歸事件本身,不難看出,其實事出有因。早在2011年歐債危機爆發時,受歐洲債務國家金融市場動蕩影響,作為避險天堂的瑞士大受歡迎,瑞郎出現了大幅升值的局面。這導致當時瑞士的旅遊和出口商受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當時瑞士經濟不振,所以央行主動貶值,並於2011年9月設定歐元兌瑞郎的匯率下限在1.2:1。一旦跌破(瑞郎升值),央行則入場幹預,買入“熱錢”。

2011-2013年,瑞士經濟還算不錯,三年分別達到1.8%、1.1%和1.92%,相比於歐元區疲軟的經濟,瑞士經濟相對樂觀。但同時,可以看到,伴隨著資金的大量流入,瑞士房價指數卻直線上漲,單戶住宅指數在今年9月達到438.7,比2011年9月上漲了10%以上;股票市場表現突出,12月瑞士市場指數達到8983.4點,比2011年9月上漲了62%。由於歐央行加大量寬導致歐元貶值的預期仍在增強,維持1.2比重已經讓瑞士央行不堪重負。目前瑞士外匯儲備占GDP比重已經從2011的30%左右一躍升至如今的70%以上。如此看來,瑞士央行此舉是權衡之後的結果,即資金大量流入導致泡沫風險加大,瑞郎明顯低估,央行只有通過迫不得已的突然襲擊,才能走出困境。

如此說來,瑞士央行事件是今年發生首個灰天鵝事件。而在筆者看來,鑒於今年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充滿變數,瑞郎事件或只是今年全球匯率大動蕩之下的冰山一角,伴隨著未來主要貨幣美元走強、歐元貶值、日元波動,其它的避險貨幣是全球投資者關註的對象。人民幣走勢如何,中國央行如何應對?此外,瑞郎脫鉤歐元背後也顯示了整個歐洲前景的不確定性,歐元區是否會面臨希臘退出?歐債危機也是否會在通縮壓力之下卷土重來?同樣是需要重點關註的灰天鵝事件。

匯率市場方面,瑞郎的升值壓力凸顯了全球貨幣體系困境,即金融危機以來,全球主要貨幣競相貶值,投資者不得不尋找更多的安全貨幣,瑞郎成為除美元以外的重要選擇。具體來看,早前美國已經退出了連續三輪的量化放松,直到去年,美國經濟走強,量寬才逐步退出,美元才出現反彈態勢,但與之相對,歐洲、日本經濟層面則面臨困境,為擺脫通縮,日本開啟了新一輪大規模量化放松,而22日的歐央行會議也將履行進一步量寬承諾,對此投資者不斷的尋找避風港灣,資金源源湧入瑞士,導致當地房地產與股市連連上漲便是反映。

按此邏輯,今年外匯市場無疑將更加動蕩,而這對人民幣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實際上,近一段時間的人民幣大幅貶值便已經反映了這一現象。2014年人民幣表現與以往有異,年內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貶值221基點,實現匯改以來首次對美元單邊貶值。但與此同時,人民幣對除美元以外的國家卻呈現升值態勢,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由年初的139.67點上漲至年末的146.96,上漲幅度為5.1%,不利於維持出口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筆者預計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對非美元匯率升值的局面將持續,更加浮動的匯率無疑將給決策層帶來更多考驗。當然,從基本面來看,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好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出口競爭力仍然較強、資本項目尚未全面開放以及貿易結構有別於能源出口國家,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可能性仍然較小。但即便如此,對非美元貨幣升值也是越來越不能承受,建議在全球匯率動蕩之際,考慮人民幣與美元徹底脫鉤,實現真正的浮動匯率。

此外,瑞士央行此舉也體現了本月22日歐央行會議啟動量化放松,歐元繼續貶值的預期有所增強。可以看到,當前歐元區正面臨通縮考驗,已有步入“日本化”趨勢。不僅通脹與經濟指標疲軟,制度性因素也在困擾歐洲,如歐洲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勞動力市場體制僵化問題、高福利制度改革問題以及勞動生產效率降低等等,短期來看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更為嚴峻的是,相比於日本,歐元區經濟體受制於區內政治體制、決策環境、財政及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有限等因素,政策空間似乎更小,盡管QE勢在必行,但效果恐難如意。實際上,去年年底筆者在歐洲多國路演並拜訪歐洲四家主要中央銀行的官員(英格蘭央行、歐洲中央銀行、德國央行和法國央行)之時,便驚訝的發現,雖然同處於歐盟之中,但由於各國經濟增長、就業水平、資產價格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四家中央銀行在經濟及貨幣政策的態度方面已漸行漸遠。按照這一邏輯,即便歐央行如期推出量化,效果也存有疑問。

與此同時,本月25日的希臘大選同樣是歐元區面臨的重大考驗,一旦希臘極左政黨代表Syriza當選,希臘對援助項目條款重新談判,將導致德國方面的極大反感,甚至存在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

可見,今年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面臨的灰天鵝事件仍然較多,特別是歐洲方面,雖然現在就斷言歐盟或歐元區最終將分崩離析尚為時過早,但歐元區成立以來一直沒有經歷過真正危機的考驗也是不爭的事實。毫無疑問,在歐債危機和經濟蕭條的持續沖擊下,歐洲從貨幣一體化進一步實現財政乃至政治一體化的進程非但不會一帆風順,而且還存在著可能逆轉的風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37

藥廠厚利逼不得已?

(前言:香港情況有點不同,香港的公共醫療制度雖然不能稱完美,但在相當低的稅率下能有此服務質素、價錢已是難得,在會計師胡定旭掌醫管局前香港市民在公立醫院用藥只需付象徵式費用,胡定旭推出所謂表列藥物要求市民以市價買新藥後情況雖然有所惡化但對大多數市民而言仍算可以付擔,相比外國所謂先進國家而言或沒有切膚之痛...雖然香港人被地產商、會計師的壓榨,藥廠的謀利能力已算是九牛一毛;


回想當日香港政府竟找自家公共醫療千瘡百孔的美帝專家研究改革香港優勝得多的,不亦搞笑乎?)

專利對於世人是福是禍向有爭議,單以藥物為例,相信不少讀者都聽過批評說藥物生產成本極低,但在專利下一顆生產成本三兩塊的藥物售價可達三兩萬,令不少病人尤其身處發展中國家明明不是患有不治之症,但阮囊羞澀而無辜丟了性命,而且除非家境實在富裕否則遇上長期病恐怕大多人也支持不了多久。

然而藥廠堅稱若非以專利保證強大利潤,科學家便沒有興趣花時間研究,而且藥物研究風險極高,雖然成功的藥物能一本萬利,但失敗項目也不少,成功藥物的暴利有相當部份是為了抵消失敗項目的損失!

對於只有暴利才能誘惑科學家研究的說法請讀者自行比對威廉.洪堡的意見(學者不應受政府壓力左右更不應為錢!),至於後者最簡單方法莫如查看藥廠數字:

以歐洲實力最雄厚藥廠德國拜耳(Bayer)2011年財務報告,其銷售額為365.28億歐羅(下同),生產成本為179.75億,大約為49.21%(每一顆藥邊際成本固然可能只是三兩塊錢,但生產成本包括廠房機件等固定成本,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管理會計有關成本章節)。

至於研究費用又是多少?與上述數字相比可能令人出乎意料:只花了29.32億(8.03%),莫說是與生產成本比較,甚至不及銷售及行政開支(104.50億,28.61%)三成!

回看2010年財務報告上述幾項比例相差無幾,可見大藥廠有關成本相當穩定,為公平也參考與德國並駕齊驅的美國藥廠,輝瑞(Pfizer)2011年數字是銷售額674.25億美金(下同),生產成本為150.85億(22.37%)、銷售及行政開支194.68億(28.87%),但研究費用也只有91.12億(13.51%)!

兩者成本結構固然有點差異,但比例相當吻合:研究成本固然不少,但相比生產成本還是少得多,雖然部份藥物是大藥廠通過收購而非自家研發而來,但研究開支相對其他成本差異實在太大,已足夠推翻坊間說法藥物生產平而(包括失敗項目)研究貴的說法,至於藥廠是否藉專利以“謀取暴利”請讀者基於藥廠自家提供數字自行判斷了。


昨日有朋友說你也太久沒寫blog了吧,這也沒法子,近來真是忙得不可開交,不過這朋友之言不能置之不理,加上也想看看會計界朋友尤其被稱為會計界俊男作家的苦瓜大人(bittermelon)看法,姑且將手上所寫其中一段抽出來(苦瓜大人不傳神自畫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63

國產手機集體漲價:一場不得已而為之的賭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7/161493.shtml

國產手機集體漲價:一場不得已而為之的賭局
熱點微評 熱點微評

國產手機集體漲價:一場不得已而為之的賭局

廠商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把路往回走,重新複盤之前的戰略,推倒回來。

本文由熱點微評(微信ID : redianweipi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新喜。

據悉,iPhone 8售價將超過1000美元,也就是接近6882元人民幣,成為迄今為止最貴的iPhone。但另一方面,小米、魅族、努比亞、樂視等許多國產手機都在紛紛調高售價。

與此同時,許多廠商逐漸減少或者砍掉了入門機型,今年手機漲價或成為大趨勢,短時間看來漲價趨勢會波及到多數廠商,短時間內並不會價格回落,有專家表示,未來還有漲價空間,但之所以要漲價,這背後原因比較複雜。

供應鏈資源短缺的問題已經被進一步放大

隨著很多中國手機廠商將產品線從中端向高端轉移,資源短缺的問題已經被進一步放大。從目前的趨勢來看,OLED面板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

因為在2016年,三星的Note7,小米5、華為Mate9 Pro、vivo的Xplay 5等手機都采用了三星的OLED面板。屏幕將成為整部手機中頗為稀缺的剛性資源。

臺灣DigiTimes也指出,今年的OLED面板資源會非常短缺,除此之外,內存、LCD和光學傳感器等也將會很緊張,原因是華為、OPPO、vivo等國產手機廠商出貨量增大,從而造成需求上漲。

臺灣某內存大廠總裁指出,因為全球供應短缺,DRAM內存的價格會在2017年上半年持續快速增長。

DRAMeXchange集邦科技送出的最新統計稱,DRAM協議價來到了18個月以來的新高。據悉,4Gb DDR4存儲芯片的協議價已經上升到了3.347美元,比去年底漲了18%。

另一方面是,OLED屏幕。有數據指出,當前OLED手機占比達13% ,2017年看漲飆到25%。筆者此前撰文指出,手機要漲價走高端,上OLED屏幕應該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一個標配。

而目前蘋果三星又幾乎壟斷了OLED屏幕的產能,高通最新的驍龍835處理器、索尼的傳感器等,也會給大廠優先。很多廠商又要上,那麽這類稀缺的元器件價格上漲也就成為必然了。

另外在屏幕之外,國產手機廠商的諸多元器件依然並沒有擺脫依賴進口的窘境,制造業包括手機供應鏈上的人力成本也在上漲、人民幣相較美元貶值的影響導致消費者國內商品需求更大。

加之特朗普上臺之後,中美之間的關稅政策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國產手機廠商在引進以美元為結算單位的元器件時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這樣的刺激下也會出現漲價的情況。

總體而言,從元器件成本到美元匯率波動,從供需關系變化到消費者需求變化到等外部客觀原因都在推動手機的漲價潮。

不過另一方面,手機供應商不太看好未來的手機市場增長空間,對於擴充產能持比較謹慎態度,導致產能需求沒有被完全釋放出來也是部分原因,去年底智能電視行業出現漲價潮,當前數碼家電產品都在漲價,原因也可能與此類似。

廠商們心照不宣的默契:不要成為下一個被拋棄的性價比廠商

但外部客觀因素可能並不能主導行業集體漲價行為,更多是內因的驅動,而內因來自於廠商們的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與戰略變化。

我們知道,小米已經在走下坡路,小米的標簽是性價比與屌絲經濟,這幾乎已經深入人心,無論小米從價格定位品牌上如何調整,幾乎難以扭轉大眾對它的定性與刻板印象,畢竟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產品,人們的第一印象總是難以被改變,人心就是這麽頑固。

之所以要普遍調整售價,是因為沒有廠商希望自己在大眾心目中被定格為一家低端廠商品牌,成為下一個被拋棄的性價比的廠商,標簽貼上了就很難撕掉。某種程度上,在消費升級與逼格經濟的大趨勢下,貼著“屌絲經濟”的廠商很可能著意味著前景不妙,甚至步入到手機鄙視鏈的下遊。

總的來說,國產品牌這兩年雖然產品越做越好,品質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本質上是有一定的溢價能力,但由於大眾與消費者對國產產品定性的關系,國產手機廠商再不改變品牌形象,恐怕很難再上的去。

360手機總裁李開新日前就指出,成本漲價不一定要轉嫁給消費者,手機廠商可以通過內部調控來讓消費者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產品。

之所以集體漲價,是因為國產手機要逐步去屌絲化。手機行業出現“漲價潮”在元器件成本上漲和匯率波動的外因之外,廠商們對自身開始重新品牌定位,要盡量與屌絲經濟與性價比脫離幹系,沒有歷史包袱才能更好的沖擊中高端市場。

頭部廠商對其他廠商品牌的上升時能形成了壓制

另一方面,國內華為、OPPO、vivo銷量上行,目前媒體到大眾的關註度基本也多數集中於這三家,在這三家之外,包括小米、努比亞等在內的許多廠商非常被動,它們事實上是很焦慮的。

因為品牌溢價與中高端銷量越來越集中於這幾家頭部廠商,對其他廠商的品牌上升勢能形成了壓制。

當下廠商都在打存量用戶的換機需求,用戶換機會選擇越換越好,因此,相對來說,整個大盤雖然銷量趨緩,但對於品牌形象較好、稀缺的用戶青睞的國產旗艦機型,卻在走向供不應求,供求關系也在驅動其價格上漲。

另一方面,許多慢慢小型或者曾經輝煌如今沒存在感的廠商的中高端市場份額空出來之後,需要有廠商去填補,比如類似HTC等勢頭下行廠商空出來的市場份額與潛在銷量必然要被國產廠商消化,但部分廠商將從淡出人們視野之後逐步退場,而增速強勁的廠商可能會進一步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品牌開始集中化。

一定程度上,一旦消費者選擇越來越集中於幾家廠商的情況下,也意味著這幾家廠商有了更大的話語權與中高端潛在用戶群。

都在發力線下,借機漲價要給線下渠道預留利潤空間

國產手機與蘋果呈現出來的勢頭走向是,蘋果品牌效應正在下行,而國產頭部廠商正在上行。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在產品本身的硬功夫之外,所謂的屌絲經濟、粉絲經濟、情懷牌與撕逼罵戰、線上線下花式營銷用戶早已司空見慣,這些已經很難打動用戶。

要沖擊高端,技術研發、渠道布局、廣告營銷等等這些方面的投入,都不可少,因此當前的許多原本以線上為主的國產手機都在學習OV集體發力線下打造實體店體系。

雷軍早前定下的“小目標”是未來3年在中國布局1000家“小米之家”,華為早前也定下了在全球新開15000家華為零售店的目標等等,這導致許多廠商的實體店運營成本、研發成本、線下渠道成本、營銷成本等都在上漲。

所以包括小米華為在內的所有廠商如今都在發力線下廣告營銷,當然也有技術研發的投入,總體上投入越來越大,當利潤只能簡單的依賴硬件時,手機漲價就成了一場不得已而為之的賭局。

有廠商的線下渠道商表示,還是要給線下渠道留有一定的利潤空間,這次借機漲價可能也是考慮了這個因素。

小米的下滑讓所有廠商看清了生態戰略的現實:漲價是一場無奈的賭局

過去手機廠商紛紛走低價戰略,想的是一個手機用戶對應著一個潛在的軟件付費用戶,有一天能夠通過最大化的占據擴展用戶群,進而依賴更好的移動生態布局以及賬號體系捆綁軟件或增值服務盈利,補貼硬件的不賺錢。

但現在終於認清,因為目前真正能夠做到持續性的依賴軟件服務賺錢並且營收勢頭越來越好的,還是只有蘋果。因為廠商們沒有辦法在軟件層面構建封閉生態體系與黏性,沈澱用戶並且驅動軟件層面上的營收。

另一方面,據CanaccordGenuity日前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蘋果攫取了智能手機市場92%的利潤,蘋果通過軟硬件兩方面的高額營收已經將智能手機的紅利幾乎吸幹了。

國產手機廠商已經沒有太多時間來圓自己所謂軟硬件商業模式,因此意識到規劃好產品體系、渠道體系、供應鏈戰略等才是最終驅動手機高端戰略的基礎。

經過資本寒冬以及市場飽和之後,小米的下滑讓所有廠商看清,依賴硬件升級走性價比低價走銷量依賴軟件賺錢補貼硬件這條路基本走不通了,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路往回走,重新複盤之前的戰略,推倒重來。

另外,部分小型互聯網手機品牌從市場上消失,許多國產品牌也紛紛主動放棄機海戰略,與此同時,各大廠商的新品推出時間變慢,機型收縮,中低端的機型需求被市場壓制了,而用戶更多是被迫向高端轉移。

對於許多低端廠商來說,漲價是原因是因為本來就虧損,企業現金流不足,漲價只不過考慮的是不能讓2017年虧損再加重。去年IHS Technology研究總監王陽表示,好幾個大的手機廠商都虧得厲害, 2017年越虧越多,挺不住的就得倒掉。

面對年複一年蘋果在不斷蠶食掉手機行業絕大部分利潤,而手機市場正在越來越飽和,廠商們事實上比之前更為焦慮,也更為無奈。

無論是給線下渠道預留利潤空間還是填補虧損的漏洞,與其說集體漲價是一種順勢而為的集體戰略,但背後更多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賭局與無奈。

手機 漲價 渠道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55

周顯:上市費太高 「啤殼」迫不得已

1 : GS(14)@2017-08-29 01:44:16

【明報專訊】現時的上市政策,本身就有邏輯不通的地方,例如上市費用要四五千萬元,還要交足稅,不能瞞稅,但一家創業板公司的集資額也只有幾千萬元,主板公司的集資額也往往不到1億元,那除了啤殼上市之外,上市根本就沒有利益可言。所以,我也可以說,現今制度下,所有上市的細價股都是啤殼,要不就是賊。就是最正規的公司,完全符合規格,上市後也必然要賣殼,因為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是錯不了的。事實上,「翠如BB股」聯旺(8217)根本就是一家正常到不能更正常的公司,給它上市絕對沒問題,問題只是在於殼價太過吸引,它不能不賣殼給別人罷了。

細價股靠莊家炒賣生存

要想禁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根本不鼓勵細價股上市。現時當局的方法就是把賣殼程序困難化,把殼造到不值錢。不過,我又告訴大家另一個事實,就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細價股投資者,因為細價股沒有流動性(liquidity),若不是靠莊家炒賣,根本不可能在市場生存,甚至連幾百億市值的二三線股,如果不是靠莊家活動,想買賣超過100萬元,也不容易。如果要正本清源,根本的問題就是在於上市費用太高,當局的收費太貴,有關的條例太多不明確的地方,大家只要看一看,證監會和交易所的辦公地方的租金和員工薪水,就可知端倪。至於上市,由於不是採用披露為本,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也令到上市費用大為增加,甚至令到很多公司申請多年,也無法上市。

總之,上市費用高,就有啤殼,上市費用低,啤殼就會減少,解決問題應用經濟手法,不是用法律手法。國民政府後期,米價飛漲,蔣經國抓住商人拿去槍斃,也解決不了投機問題,但只要大米供應正常,米價就自然會下調至正常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79&issue=201708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