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影分镜头:一个文化国企的转身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I02LI5H8A4YR.html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影集团),一个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企业,身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后一个方阵“文化产业”,度过了有限的阵痛后,正在重新出发。

衡量其改制的成功,记者获得的两组数据可资比较:2008年,行业两大巨头之一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利润0.15亿元、主营收入7亿多;上影集团利润2.16亿元、主营收入15.18亿元。

“我们税前利润增长了一百多倍。”,回首“空降”上影的五年,上影集团现任总裁任仲伦基本没有遗憾。

转企改制

2003年年末,任仲伦踏上美国取经的旅程。这时,任刚刚赴任上影集团总裁一职半年。而他面对的是年年亏损的上影,以及国产片与进口片总票房不过10亿的中国电影市场。

“电影业靠什么赚钱?”任仲伦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环球影视、华纳兄弟、迪士尼等7家大牌影视企业。

他在那里发现,美国大的影视企业,都不是单独的制片公司,它们都是集产业、院线放映、技术制作、媒体等相关经营为一体的,产业链和产品层次都非常完整。

回到上海不久,2004年年初,任仲伦正式提出了改革目标——“产业链完整,多片种发展,中国一流、有世界重要影响的大型影业集团”。

而在这年,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倡导电影产业化”。同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也在到上海调研时明确提出:“上影要转企改制”。

当年年底,《上影集团整体改革发展方案》与“人员分流”方案亮相,在上影143名职工代表的投票中,前者全票通过,后者也以94.4%高票通过。

根据上述方案,上影集团旗下主要的企业、包括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内的11家事业单位全都转为企业,其中的2545人员全部转换成企业身份。

“ 转企”完成后,接下来的故事开始顺理成章。上影与华纳兄弟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合资影院、与加拿大IMAX合建了中国首部超大型银幕、投资了首部外资片(非“ 合拍片”)《蓝莓之夜》、在合拍片《伯爵夫人》中尝试了中国电影企业的“海外分成”、还将“对外合作”由单片层面发展至公司层面,与香港娱乐大亨杨受成、 林建岳分别合资成立了上影英皇、上影寰宇。

“当时的内地电影行业,完全不是外向型经济,什么都缺。有资金、资源、人才的,我们都大胆尝试合作。”任仲伦回忆说,这种“大胆”正是基于当时中央精神和政策的鼓励。

影片多元化

一切企业改革,最终的体现在于经营效益。

以记者获得的两组数据对比,上影的答案不言而喻:2003年到2008年,上影主营业务收入从8.3亿元增至15.18亿元,净资产从7.9亿元增至15.15亿元,利润总额209万元增至2.16亿元,负债率则从61.36%降至38.16%。

任仲伦受美国同行启发而大力拓展的“院线运营”,亦成效斐然:上影旗下联和院线的票房,从2003年的1.42亿元起步,飙升至2008年的4.95亿元,2009年则有望突破6亿元。

而当年导致了“人员分流方案”与整体改革方案得票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职工月收入平均下降1000元”,也随着上影整体效益的好转而变。改制4年后,上影职工收入平均上涨一倍。

这样的“经济效益”,或许正来源于上影人的“务实”电影思路。

2009年上海电影节上,任仲伦做了如下发言:“北京人韩三平(中影集团董事长)讲,十年以后350亿票房,上海人任仲伦在想“第一个100亿在哪 里”,我们上海人可能会看得比较近一点。当我们用票房衡量一个影片价值时,作为企业经营者会想,票房和我实际得到的利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我更 期望是实实在在的利润。”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任仲伦亦强调,两个企业很难说谁高谁低。“上影按照自己的企业发展逻辑发展”,把企业发展基础打好。

在任仲伦看来,商业大片、主旋律影片、艺术影片在上影应是三分天下,而三者也各有意义。“企业不是盯着每个产品(单片)的盈利,即使未来上市,股东不会关心单个产品,而是公司整体效益。文化企业的产品更要多元化。”

“商业大片不用说了;现在主旋律影片越来越市场化运作,加上政府补贴,一般会小有盈利;艺术影片还是要支持,比如《三峡好人》,在全球五大洲都得奖,相当于企业的广告,商业上也没亏损。”

“贾樟柯(《三峡好人》导演)有个很大的好处,对出品方极端负责。虽然他拍地下电影出身,又获奖累累,但他一直根据每部影片的需要控制拍摄成本,拍的片子在欧洲又卖得很好,从未亏损过。”

任仲伦表示,和贾樟柯合作的意义在于,探索了艺术电影的商业价值,实现了上影电影产品线的完善。而在这次成功的尝试后,上影也开始接触其他艺术片导演,希望推广这种合作模式,早日突破中国电影“中等投资”的失败定律。

筹备上市

放眼未来时,任仲伦用到了“合作与开发”两个词。

2004 年,合资建设影院过程中,华纳兄弟突然提出,挂上其LOGO在影院外,需收取票房千分之三的品牌使用费。上影和其反复沟通,对方仍坚持这是公司章程规定不 能更改,这时上影谈判人士灵机一动:“我们是50多年的老品牌了,也得收取品牌使用费。”谈判对象请示公司法务部回复,这样是可以的。

“结果因为我们是51%股权,收取的品牌使用费还略多些。”回忆起向海外同行看齐的过程里,任仲伦强调,支持上影发展的一大动力,正是“合作”中的学习态度。

在他看来,上影甚至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至今,“开发”显得日益重要。“中国电影行业5-10年内,可能会出现其他行业一样的超大型企业。但现有的电影企业都不足以支撑这个重任”

“文化产业过去没开门;一开门,很多熟悉企业管理、资本、市场的人都会进来了。我们既要普通的财务投资者,更要寻找有资源的投资者,与他们结成战略共同 体。”任仲伦表示,中国电影行业以前是行政性区域管理,大家都没有想变成全国性企业;企业当家人多是搞电影产品出身,对企业的产业认识弱,现在的“文化体 制改革”正是各种资源、人才结合的良机。

在这种“合作与开发”的过程里,上影有3个具体突破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多元产权、现代影业集团。

如果说2004年的“转企改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开始,产业链、产品线建设是现代影业集团的开始,“筹备上市”正是现代多元化产权的开始。

自上影2008年年初公开上市意向,已有一年多。

今年9月,任仲伦向本报记者透露,上影目前有2个上市方案,一个是将包括制片在内的全部经营性资产,进行整体上市;一个是将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联和院线、东方影视发行和直属影院、东方电影频道广告经营权等“市场资源”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1

中影上影圖謀上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8/100484189.html
壟斷影視行業眾多鏈條的中影股份和上影股份整裝待發,等待進入A股市場。

  根據2013年1月11日中國證監會公佈的最新IPO申報情況,排隊等待IPO的882家企業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影股份)與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影股份)在2012年12月同期進入IPO初審名單,上市地點均為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主承銷商分別為中信建投證券與中金公司。

  「中影股份2012年的審計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淨利潤肯定是億元量級。」一位接近中影股份的人士表示。

  按照目前A股市場的市盈率估算,中影股份IPO的募集資金規模約在30億元至40億元。

  「詢價時如果市盈率低,可能會減少募資規模,但肯定比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大。」這位接近中影股份的人士稱。

  2011年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影集團)的營業收入則達到20.1億元,淨利潤為1.94億元。上影集團總經理任仲倫更明確表示,上影集團上市將分兩步走,第一階段以東方影視發行公司作為上市主體,下一步再整合製片、媒體、技術等相關板塊的業務及資產。

  影視業的兩家國有航母憑藉多年壟斷樹立了市場強勢地位,未來資本市場的助力將進一步改變影視業格局。

壟斷利潤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下稱中影集團)上市的謀劃佈局已有多年。

  早在2004年,中影集團就一度醞釀攜旗下資產赴港上市,但最終因當時國家政策對外資進入內地影視業的限制而擱淺。2007年,中影集團上市計劃重新啟動,作為體量龐大的國有文化類企業,開始進行漫長的結構改制、資產評估與內部理順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中影股份是由中影集團作為主發起人,聯合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央廣傳媒發展總公司、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省廣播電視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600037.SH)、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000917.SZ)七家單位共同發起設立的,註冊資金14億元。

  其中,中影集團持有中影股份93%股權,其他七家公司各持1%股權。根據歌華有線2011年1月4日發佈的投資中影股份公告,歌華有線出資額為2130.79萬元,佔股1%。據此估算,當時中影股份的整體估值約為21.3億元。

  大股東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最具實力的電影公司,成立於1999年2月,是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華韻影視光盤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組成,總資產28億元,是中國產量最大的電影公司。

  中影集團擁有國家賜予的兩項壟斷性業務足以令同行望其項背。

  一是外國影片的引進和發行權。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惟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並且,中國目前只有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夏)具有進口分賬片的發行權,而中影集團亦持有華夏11%的股份,僅次於最大股東中國廣播電影集團持有的20%股份。

  二是中影集團所擁有的電影頻道(CCTV-6)平均收視率和市場佔有率連續多年保持在央視各頻道的第二名。

  據瞭解,圍繞兩項核心資產是否裝入上市公司各方曾展開過激烈的討論。一位曾參與過中影股份改制的人士表示,中影股份上市過程之所以耗費五年之久,就是要梳理清楚什麼是經營性文化資產,什麼是非經營性文化資產。

  中影集團獨享進口片紅利,不僅不利於電影進口和發行的市場化,而且從技術角度來講,也容易出現利用進口影片來擠壓其他影片的非正常競爭手段。該人士表示,「按道理來說,外片引進、發行,與電影頻道一樣,都是國家賦予的非市場化業務,不應放到上市資產中。」

  一位知情人透露,在2004年中影集團首輪上市材料中,外片發行因與電影頻道一樣屬於「非經營性文化事業」,沒有置入上市資產中。但在最新的上市材料中,這塊業務又被圈入上市資產,極大地提升了中影股份的利潤。

  據北京市環保局2012年2月8日發佈的關於對中影股份《上市環保核查情況的公示》顯示,中影股份旗下有47家子公司,但不包含電影頻道業務。

  一位接近中影的人士表示,外片發行業務放在上市資產中,而電影頻道還是留在中影集團中。「電影頻道只是中影集團下的掛靠單位,實際管理是廣電總局和中央電視台負責,所以沒放在中影股份裡面;而且中影集團有的只是電影頻道的經營和廣告,屬於媒體業務,不是電影業務。」

  財新記者獲悉,中影集團置入中影股份的資產涵蓋了電影工業全產業鏈,從製作、發行到院線和影院,以及影視基地。其中外片發行仍是中影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某些年度貢獻的利潤甚至超過40%。另外包括影片的發行收益(非外片部分),電影的製片以及投資收益,設備器材的租賃以及影視基地。

  不過,隨著進口電影發行業務市場的開放,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在未來衝擊中影股份的利潤。

  2012年2月18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將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而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

  不過,中影集團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肯定地表示,中影股份2012年業績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反而比2011年更好。

  該人士解釋,雖然美方分賬比例增加了12%,但因進口片數量增加,因此整體票房也大幅提升,所以,從絕對量上算,票房分賬損失由發行收入增量彌補。

  中美諒解備忘錄還表示將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行進口片的機會,不過並沒有時間表。分析人士指出,屆時中影股份的壟斷優勢將被重新定義,早先中影股份的投資者無疑相當於抱著一顆「定時炸彈」。

  博納影業(BONA.NASDAQ)總裁於冬對財新記者表示,放開進口影片專營權是遲早的事情。「現在國家賦予了中影外國影片獨家引進權和發行權,這不符合WTO談判時我國對世界市場的承諾,需要根據國情逐漸改進。」

 

佈局渠道

  中影集團內部人士表示,對於進口影片發行權的放開,中影集團事先已經進行了準備,提前通過資源佈局,替代行政優惠,繼續獲得競爭優勢。

  在發行渠道建設上,中影集團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數字發行公司,增長迅速,中影集團已經佔到全國數字影片發行市場90%以上的份額。而國內80%的影院屏幕已經採用數字屏,因此中影集團擁有全國發行市場70%左右的份額,處於非常明顯優勢。

  據國內領先的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諮詢的統計,中影集團2012年共發行158部影片,比第二名到第五名的總和還多。「即使將來民營開放,當外方選擇一個優勢發行方時候,中影依然會處於主動地位。」上述中影集團內部人士表示,「老外進來也得看,誰能幫他發得好啊。」

  在放映渠道建設上,全國前六大院線中,中影集團控股或參股了三家。「所以,目前中影基本上已經不是靠政策吃飯了。」上述人士表示。

  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多次強調中影集團的核心資產是製片,而非壟斷髮行。但其成功的商業大片除了《建國大業》外,中影集團並未給觀眾帶來幾部印象深刻的片子。

  即便如此,中影集團依然是過去幾年中出品影片最多的公司。據藝恩諮詢統計,2012年中影集團有14部影片上映,居國內影視公司之首,但這14部影片多為與民營公司合作投資。

  據一位接近中影集團的人士表示,中影集團發行業務有兩種方式,一是純粹地發行業務,另外就是把發行算在對影片的投資中,成為影片的出品方之一。

  「出品方是版權擁有者,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影集團還是投了很多片子的,比如《唐山大地震》不僅是華誼兄弟出品,中影集團也是出品方之一。」

  當然,不斷有人指出這些民營企業與中影的聯姻並非是「兩情相悅」。新畫面公司董事長、《三槍拍案驚奇》製片人張偉平就曾通過媒體炮轟中影集團:如果不和中影集團合作,中影集團就會在影片上映期內放映一、兩部進口大片擠壓你,《三槍》就是這樣慘遭圍剿的。

  與中影集團聯合出品《越來越好》的小馬奔騰副董事長鐘麗芳則告訴財新記者,電影是高風險行業,就算是再有把握的電影,也很少獨家投資,都會找公司合作。民營企業願意找中影集團合作,就是看中它非常強大的宣傳發行能力和監票系統。

  「這種優勢很強大,合作自然是互惠互利。」鐘麗芳表示。

  中影集團內部人士表示,中影集團在主投主控商業大片方面,今後依然會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即有選擇地做些大題材影片。目前中影集團除了出品影院放映的片子以外,每年還會製作專門用於電影頻道放映的電視電影。「這部分業務佔整個製作收入比例不算很高,屬於上市資產。」這位人士說。

  對於中影集團的內容短板,一位影視行業分析師表示,「華誼兄弟因其簽約名導演、名演員,保證了其講故事的能力。而中影缺少這方面人才資源。」

  不過中影集團內部人士表示,「憑藉中影的江湖地位,演員和導演自然會來。目前其他公司簽約的名導演名演員都是經紀約的,需要幫演員去找演出機會,中影集團顯然能夠提供更多演出機會。」

  關於募集資金投向方面,接近中影股份IPO的人士表示,將圍繞渠道和內容建設展開。包括增強對電影院、發行渠道的建設,強化影視劇製作能力,同時擇機發展相關上下游產業及衍生產業。

 

先行者上影

  對比中影股份上市的漫漫長路,同時申報IPO材料的上影股份似乎有後來者居上的態勢。

  一位接近上影集團的人士表示,上影集團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房地產相關收入。

  任仲倫在2012年4月曾對媒體表示,「除了製片外我們會選擇主板塊,把院線、發行、影院、投資公司、廣告集中在一起,做一個集團公司進行整體上市。」分析人士認為,這說明實際中上影股份只包含發行和放映業務,製作部分究竟有沒有放在上市資產值得商榷。還有業內人士評論,上影照比中影甚至民營企業,在發行市場上的聲音已日漸微弱,只有負責分銷和零售方面的院線發行方面還可圈可點。另外,上市資產中並不包含上影的影視基地業務,據該人士透露,目前該項業務業績依然不盡人意。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如果按照「分階段」上市的說法,「上影股份首次上市的資產是不完整的,這與國家要求整體上市的思路相違背,這將成為上影股份上市的最大隱憂。」

  另一位知情人向財新記者透露,上影股份在向證監會遞交上市申報材料時,還未獲得中宣部關於核准上市的批文。對此,上影股份以靜默期為由未予答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67

上影節娛樂寶牽手派拉蒙 中國電影衍生品金礦待挖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301.html

在中國電影這兩年高速發展的燥熱下,越來越多的角色試圖撬動衍生品市場這個隱藏在山下的巨大金礦。

在6月12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兩周歲的阿里影業旗下娛樂寶與《冰川時代5:星際碰撞》、《忍者神龜2:破影而出》、《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奧特曼》、《中國好聲音》5個超級IP,就相關衍生品的開發和售賣達成合作。這背後是派拉蒙、二十世紀福克斯等國際公司對中國觀眾觀影後續消費能力的期許。

8:2,3:7。這組對比數字簡要勾勒出中美兩國電影市場收入結構的現狀。8:2說的是中國電影行業總收入中有80%來自票房,20%來自衍生品等其他收入,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樂、爆米花等影院賣品進賬;3:7是指美國電影收入中票房貢獻只占30%,成熟的衍生品市場在延展影片生命力的同時,也給行業帶來非常可觀的利潤。2015年,美國電影衍生品收入為57億美元。

“中國電影衍生品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宣發產品,幫助片商做宣傳用。”阿里影業副總裁、娛樂寶總經理俞巍在上海電影節上說,他們要做的是嘗試在劇本創作階段就參與衍生品的設計。這種看起來並不容易的前瞻性工作依靠的是對目標觀眾人群的的大數據畫像,提前了解他們對衍生品的可能偏好。

今天4月份,阿里影業官方旗艦店入駐天貓、淘寶平臺,主要銷售影視周邊、模型手辦、動漫周邊、遊戲周邊等衍生品。在天貓店,目前累計銷量最高的是一款哆啦A夢無線遙控車卡通版,銷售了1000多件,其次是蝙蝠俠體感遙控車。與2015年50%左右的中國票房高增長相比,今年4、5月份中國票房經歷了一個相對寡淡的季節,衍生品消費的潛力遠未被激活。

“太貴了。”一位影迷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一個30厘米左右的鋼鐵俠模型擺在上海某影院門口的櫥窗里,售價2000元左右,他覺得這個價格有點虛高,很少有觀眾在散場後從櫥窗里買走玩偶。在一線城市商業地產的電影院門口,單辟出一塊區域展示熱門電影的玩偶、手辦,這種傳統售賣方式在互聯網進入影業之後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電商平臺、消費者大數據分析這些手段有望將衍生品開發納入到一個工業化生產的體系中。

具體而言,這個供應鏈可以概括為,通過淘系關聯交易數據了解影迷的消費偏好,在劇本創作、電影拍攝等早期階段就介入衍生品的創意研發,上百家設計公司參與;開啟眾籌模式,通過匠人直播、社區話題等方式收集粉絲需求,嘗試C2B定制生產;產品授權品牌商,並通過線下的1萬家工廠進行生產;在末端通過手機淘寶等平臺導入網購大流量。《忍者神龜》IP的電商化新玩法就在嘗試這樣一種開發思路。

事實上,起家於影視項目融資的娛樂寶正在經歷一輪業務外延拓展,並將接下來的重心放在了粉絲經濟和衍生品領域。阿里影業此前將淘寶電影(現已更名為淘票票)和娛樂寶打包從阿里集團並入影業旗下,目標是在未來三五年里打造一個開放的影視娛樂產業鏈服務平臺,將平臺能力輸出給第三方影視公司,其中就包括影片宣發、衍生品開發等服務能力。

據派拉蒙中國區總經理尹艾透露,明年還將和阿里影業就《極限特工》、《碟中諜6》、《攻殼機動隊》等進行衍生品開發等合作。眼下,中國趕超世界第一大票房產出地美國的趨勢,讓越多越多的國際目光投向了中國。去年,阿里影業已與派拉蒙的《碟中諜5:神秘國度》進行過一輪宣發合作,參與該影片全球分賬所得也成為阿里影業四個業務板塊之一的國際化業務的最主要收入來源;後又投資參與派拉蒙旗下《忍者神龜2》和《星際迷航:超越星辰》影片合拍。

“保護知識產權。”對於以衍生品撬動中國電影營收結構轉型這一過程,萬達文化集團副總裁、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曾茂軍在上海電影節上呼籲。他透露,最近正在熱映的《魔獸》,上映前魔獸衍生品在中國的銷售就已經超過了1個億。知識產權保護不僅僅在電影內容方面,也在衍生品的保護上,如果得不到保護,後面就會有大量的仿制品,“美國的電影工業做得好,就是因為知識產權做得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617

上影節片單掃描:合拍片、續集熱,誰最會在資本市場講故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0/156710.shtml

上影節片單掃描:合拍片、續集熱,誰最會在資本市場講故事?
娛樂資本論 娛樂資本論

上影節片單掃描:合拍片、續集熱,誰最會在資本市場講故事?

奇幻、科幻和體育競技等目前尚未火熱的題材將走上大銀幕,而國際大片背後也將有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身影。

作者:曹樂溪

制圖:陳夢茹

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今晚落幕,撇開跑斷腿的記者、說幹嘴的嘉賓和看花眼的××之夜不談,我們還是來正經聊聊今年上影節公布了哪些電影項目吧。

娛樂資本論整理了阿里影業、萬達影業、基美影業、合一影業、1905影業、檸萌影業等15家公司的片單,如果這些項目沒有跳票的話,那麽未來中國電影將迎來類型百花齊放的狀態:奇幻、科幻和體育競技等目前尚未火熱的題材將走上大銀幕,而國際大片背後也將有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身影。

趨勢一中國電影進入續集時代,能否做出品牌?

1

除了以上9部續集電影,娛樂資本論註意到有不少新公司直接制定了IP系列開發的策略。比如因《大聖歸來》一炮走紅的天空之城影業,圍繞東方魔幻主題公布了《西遊記之混世四猴》、《奇俠傳》和《十二宮》三部電影,其中《混世四猴》將延續《大聖歸來》的品牌,而另外兩部同樣主打東方超級英雄。

“好萊塢的英雄片多是陣營系列,這點我們需要學習。”天空之城影業創始人路偉認為:“我們不做IP電影,而要做出品牌電影來。未來的每一個要投資的電影題材我們都計劃花7-10年的時間,做成一個系列,做出一個鏈條,拓展作品的空間的寬度以及時間的長度。”

而一響天開文化的片單中則出現了“五個一工程”:《一念成魔》《一夫當關》《一城半妖》《一擊必殺》《一念永恒》分別涉及推理懸疑、戰爭反恐、仿古仙俠等不同題材,可以看出公司更想推的是“一響天開”這個品牌。

元力影業的影視計劃更為宏觀,專門成立了元力璇璣工作室,根據墨熊《混沌之城》在10年內打造9部電影和9部電視劇,打造一個超級IP。在元力影業ceo楊璐看來,只有像漫威那樣圍繞一部作品搭建世界觀,並通過系列電影不斷強化IP符號的價值,國產電影才能真正出現品牌之作。

不過娛樂資本論也註意到,一些電影在口碑並不好甚至未上映的情況下就匆忙推出續集。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現象很常見:“一種情況是續集版權換了一家公司來做,要提早宣傳,有利於公司形象;另一種可能就是給資本市場說故事,證明自己有IP儲備,盈利前景可觀。現在IP熱嘛,先拿到錢是王道。”

趨勢二沒有一部合拍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電影的?

 

2

 

合拍片算是國產電影走向國際化的一條重要路徑,美國和韓國歷來是中國與海外進行電影時的首選,不過往往雷聲大雨點小,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的案例不多。從這次公布的片單來看,除了《長城》都是由國外導演來執導,誰能第一個打開中國市場?從題材和演員來看似乎基美影業的兩部作品比較討巧。

除了合拍片,更多好萊塢大片背後頻現中國資本。比如基美影業一次性公布了《九條命》《24小時生存》《超體2》《瘋狂拉力賽》《克隆人》《盜潛黃金城》等6部國際巨制;在嘗到《魔獸》的甜頭後,萬達影業又陸續公布了《忍者神龜2:破影而出》《金剛狼3》《環太平洋2》《哥斯拉2》《科洛弗道十號》《鐵拳》《裴小姐的奇幻城堡》;行業新秀檸萌影業則入手了明星陣容強大的柏林電影節參賽影片《天才捕手》。

趨勢三電影類型初現多元化,魔幻電影或將迎來大年?

 

3

 

盡管愛情喜劇和動作懸疑片仍然是各家電影公司青睞的題材,不過也有越來越多另類電影逐漸湧現,比如阿里影業要將吳曉波描寫中國商界歷史的《激蕩三十年》搬上大銀幕,一向不走尋常路的嘉映影業推出傳記片《李娜》和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的《白麻雀》,萬達影業則計劃拍攝號稱“中國第一部院線電競題材電影”的《電競狂潮》。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片單中,玄幻題材似乎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奇幻片的火爆可能與《美人魚》帶起來的熱度有關,也是年輕觀眾青睞的主題;體育勵誌電影似乎比往年更多見,但考慮到以往的撲街成績,電影最終面世時也許會以青春片或者勵誌片來包裝。

另外《三體》雖然還沒上映,但似乎已帶火國內的科幻電影市場。老實說,中國已經好多年沒有出現像樣的科幻片了,按照熱門題材風水輪流轉的道理,怎麽著也該輪到這兒,同時這兩年資金支持和特效技術已經不再是阻礙國產科幻電影的難題。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科幻電影未來會是中國電影非常重要的類型,但發展成熟需要一定時間。“科幻片我們這麽多年一直在尋找和觀望,也談了很多項目,但難產不光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有理念、視野上的難題。”嘉映影業董事長覃宏認為,“中國過去的電影人更擅長劇情片,科幻片方面的人才相對欠缺。當然現在越來越好, 85後、90後對技術的了解要遠遠高於我們這些歲數大的。”

近日《三體》爆出電影無限期推遲的傳聞,出品方遊族影業遭遇人事變動,特效團隊VHQ被換下,轉由國內特效公司承制。據爆料者稱,《三體》由於拍得太差導致之前拍攝素材被棄用,這對於後續洶湧而來的科幻大片也許算是潑了一頭冷水。值得註意的是,本次電影節片單中的科幻電影除了《矛盾戰爭》已發布預告片並定檔2017年,其他項目都還在籌備中,也許只有當具體影片上映了,我們才有底氣去下科幻電影是否崛起的論斷。

在千和影業總裁白雪琨看來,目前很難從片單類型分析未來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決定趨勢的應是故事和建立在故事上的電影工業技術配套。而目前大家還是從ip本身的話題炒點來決定做哪些電影。”

趨勢四新公司+新片單+新導演,能改變中國電影的未來麽?

今年在發布片單的同時,娛樂資本論註意到越來越多陌生的名字出現在電影主創團隊中,不少公司在項目發布會上還宣布了電影人才培養計劃,比如演員黃渤發起的“HB+U”將資助新導演拍電影,而天空之城影業成立“馬燈電影”和兄弟公司“放大電影”,則旨在幫助新電影人找到更多的投資和宣發渠道。

檸檬影業片單中有兩個原創項目都啟用了新銳導演,一部是由編劇余曦首次執導的警匪類型片《尖刀機動隊》,另一部是由臺灣導演傅天余執導的高概念愛情輕喜劇《愛情凍住了》。

檸萌影業執行副總裁周元透露,檸萌影業的影視開發團隊一直在廣泛接觸年輕編劇和導演,最看重的是他們在過往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潛力和創作理念。

嘉映影業的片單上也出現了新人導演的身影:女導演唐曉白歷時三年打造的公路喜劇《玩命嫁期》;創作歌手吳克羣推出導演處女作《酸菜泡菜配》;新人導演唐宇和連奕琦則分別在《肇事者》和《冰封迷案》中獨挑大梁。

一響天開影業則發布了“星生代計劃”,扶持12位新人導演和3位編劇。不難看出,多數公布新導演項目的公司都是新成立的電影公司,一方面是由於資深大導資源競爭激烈,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在這些新導演身上能夠看到更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與潛力。我們只是祈望這些新銳導演不會和新興公司一起,在這場由資本驅動的電影市場巨輪中曇花一現,而是真正能夠交出像樣的作品來。

趨勢五

國產動畫告別低齡時代?

 

4

 

這次上影節公布的動畫片片單數量幾乎不亞於電影,可以說自從去年的《大聖歸來》到今年的《瘋狂動物城》,再到暑期紮堆上映的《我叫MT》、《大魚海棠》和《搖滾藏獒》,動畫市場迎來了一個風口;而從項目來看,不同於以往低齡動畫占據主流,主打青少年市場的動畫電影明顯增多。

一位資深動漫影迷就告訴娛樂資本論,從今年上影節公布的片單來看,動畫題材和風格更為多元:“以前也有青少年動畫,但是以冒險少年向為主。今年有改編科幻作家韓松比較嚴肅沈重的作品《紅色海洋》,還有木甲朋克風格的《墨戰》,光看片單我就心潮澎湃了,有些作品應該是沖著獲獎去的,十分期待。”

在娛樂資本論看來,盡管走進電影院為動畫作品買單仍然不是多數觀眾的習慣,但國產動畫電影打破15億票房的天花板也許只是時間問題。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我們什麽時候能夠做出不輸於喜羊羊、熊出沒的青少年甚至成人動畫品牌,能夠有系列開發以及後續衍生產品的可能性。

上海電影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186

【多圖】上影股份登陸A股!王家衛、章子怡、趙薇都來了!

8月17日,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登陸上證A股市場。上市儀式上,王家衛、章子怡、趙薇、賈樟柯等電影圈“大咖”均前來助陣。

上影股份公司總股本37,350萬股,此次上市流通股本9,350萬股,發行價10.19元/股。股票簡稱“上海電影”,股票代碼為601595。

今日開盤後,上海電影開盤價為12.23元,開盤後最高價達14.67元,上漲43.96%。

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2012年7月31日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精文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

目前,公司的主營業務是電影發行及放映,包括電影發行和版權銷售、院線經營以及影院投資、開發和經營,已形成“專業化發行公司+綜合型院線+高端影院經營”的電影發行放映產業鏈。

公開資料顯示,上影集團主導發行了包括《天將雄師》、《京城81號》、《喜羊羊與灰太狼》、《黑貓警長》、《山河故人》等多部票房優秀的國產影片,協助發行了包括《007:幽靈黨》、《碟中諜5》、《終結者》等多部進口大片。2015年,旗下聯和院線票房收入超過30億元人民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49

消息稱上影集團與華樺傳媒將向派拉蒙註資10億美元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上海電影集團與華樺傳媒將向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註資10億美元。此項交易將使派拉蒙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

知情人士稱,作為協議的一部分,上影集團與華樺傳媒將為派拉蒙未來三年的電影制作提供25%的資金,並有權選擇延長協議期限。

此項交易也是自萬達收購派拉蒙公司股份未果以來,派拉蒙CEO Brad Grey的首個重大決策。

此前,華樺傳媒與派拉蒙曾合作拍攝幾部電影,包括《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和《星際迷航》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255

2017年首家電影公司IPO過審!未來靠什麽和中影、上影、萬達競爭?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24/1141506.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一提起橫店,自然會想到中國的影視行業。位於浙江東陽的這座小城,如今擁有中國拍片最多、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

▲橫店影視城(視覺中國/圖)

20年前,謝晉籌拍電影《鴉片戰爭》,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徐文榮抓住機遇,半年造出一條“廣州街”,電影非常成功,橫店因此一炮而紅。如今在橫店,拍攝的影視劇超過2萬多部(集),每天有多個影視劇組駐紮,這里就像一座造夢工廠,被譽為“中國好萊塢”。

8月22日,橫店又迎來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橫店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橫店影視”)IPO成功通過證監會主板發審委審核。這意味著,擁有多元化資產的橫店控股旗下的影視資產將上市。而據Wind數據統計,橫店影視是2017年至今第一家IPO過會的電影公司。

自營影院居多是優勢  橫店影視IPO成功過會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7月共審核329家企業首發申請,審核通過率為81.46%,否決率為13.07%。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披露,截至2017年8月18日,2017年度IPO申請終止審查企業共67家。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在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披露的IPO正常審核狀態的企業列表中,有新麗傳媒、華視娛樂、和力辰光、金逸影視等影視公司。

截至2017年8月22日,有三家影視類公司IPO過會,時代院線IPO被否,中廣天擇傳媒、橫店影視IPO核審通過。中廣天擇傳媒主營業務是電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視頻內容的制作、發行和營銷等,因此,橫店影視算得上是今年以來第一家IPO過會的電影公司。


▲《主板發審委2017年第126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證監會官方網站/圖)

橫店影視擬在上交所上市,發行不超過5300萬股,募集資金23.63億元,用於投資影院建設項目。橫店影視的控股股東是橫店控股,持有橫店影視91%股份,並通過金華恒影間接持有橫店影視9%股份。橫店控股主要通過其下屬子公司從事電子電氣、醫藥化學、影視文化和新型綜合服務業務。橫店控股控制的企業橫店東磁、普洛藥業、英洛華、得邦照明都已經上市,南華期貨也在IPO排隊,如今隨著橫店影視IPO核審通過,橫店控股的影視資產也即將上市。



▲橫店影視股權結構(天眼查/圖)

在橫店影視申請IPO前,橫店控股旗下的院線、影城類資產分散於各個運營主體中,形成橫店控股、橫店影視娛樂、橫店院線有限分別投資影城公司的複雜業務局面。為此,橫店控股將電影發行及放映類資產和業務進行了整合,最終擬上市的公司橫店影視的主營業務變為了院線發行、電影放映及相關衍生業務。

如此一來,橫店影視上市後,A股市場將又多一個以影院經營為主的民營電影公司。2016年,三家以影院資產為主的公司中國電影、上海電影、幸福藍海先後上市,它們的大股東均是國資背景。

橫店影視旗下的影院主要是資產聯結型影院(即自營影院),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擁有已開業自營影院245家,加盟影院65家,銀幕數1892塊。

以院線票房口徑計算,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票房收入分別為20.71億元、11.14億元,市場份額分別為4.55%、4.38%。

若以自營影院票房口徑計算,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票房收入分別為18.55億元、9.88億,排名全國影投公司票房第三。


▲2017年1~6月,我國票房收入排名前十大的影院投資公司及市場份額(橫店影視招股書 申報稿/圖)

與IPO被否的時代院線相比,橫店影視的優勢在於旗下自營影院居多,占比達79%。而時代院線則相反,加盟影院占比達77%。加盟影院與院線的合約一般是2~3年,院線對加盟影院的控制力較弱,這給經營持續增長帶來風險,而自營影院可以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經營,且是完全屬於公司的資產。

電影放映業務毛利率下滑  非票收入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橫店影視過會時,證監會主板發審委主要詢問了三大方面的問題,包括進一步說明報告期內毛利率波動的具體原因;賣品業務收入與電影放映業務規模是否相匹配;發行人控股股東橫店控股下屬企業存在影視制作、影視城等業務,與發行人相關業務是否存在重合情況等等問題。


▲圖據證監會官方網站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橫店影視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21.1億元、22.8億元、12.4億元,電影放映業務在主營業務收入占比超過80%。然而,電影放映業務的毛利率卻在逐年下降,2015年毛利率16.92%,2016年毛利率10.01%,2017年1~6月毛利率8.6%。

公司對此的解釋是,2015年觀影人群下沈,三線及以下城市票房收入快速增長,2016年度及2017年1~6月,公司新開影城數量增多,職工薪酬、房租、折舊攤銷等成本快速增加,與此同時,受中國電影市場整體增速放緩大環境的影響,導致2016年度、2017年1~6月放映業務毛利及占比均有所下滑。

與此相對的是,橫店影視的賣品、廣告業務的毛利率比較穩定,毛利占比逐年增長。2016年、2017年1~6月,賣品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73.81%、73.96%,毛利占比33.39%、35.32%;廣告業務毛利率99.92%、99.97%,,毛利占比21.43%、25.89%。



▲橫店影視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這也折射出目前電影產業鏈終端的生存狀況,隨著銀幕數不斷增長,人口增長帶來的紅利被稀釋,單銀幕產出下降,在維持穩定的票房收入時,影院經營在賣品、廣告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排名全國前列的影投公司負責人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在北美成熟市場,非票收入占比約30%~40%,目前中國市場還沒有對影院這部分收入的準確統計,就我個人看來,在收入結構中占比15%的影院居多。”

行業龍頭萬達電影2016年非票收入38億元,占營收的比重已達34%。橫店影視2016年、2017年1~6月非票收入占比分別為15.96%、17.32%,按照成熟電影市場的發展軌跡,橫店影視在非票收入上仍有提升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20

2017年首家電影公司IPO過審!未來靠什麽和中影、上影、萬達競爭?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24/1141506.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一提起橫店,自然會想到中國的影視行業。位於浙江東陽的這座小城,如今擁有中國拍片最多、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

▲橫店影視城(視覺中國/圖)

20年前,謝晉籌拍電影《鴉片戰爭》,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徐文榮抓住機遇,半年造出一條“廣州街”,電影非常成功,橫店因此一炮而紅。如今在橫店,拍攝的影視劇超過2萬多部(集),每天有多個影視劇組駐紮,這里就像一座造夢工廠,被譽為“中國好萊塢”。

8月22日,橫店又迎來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橫店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橫店影視”)IPO成功通過證監會主板發審委審核。這意味著,擁有多元化資產的橫店控股旗下的影視資產將上市。而據Wind數據統計,橫店影視是2017年至今第一家IPO過會的電影公司。

自營影院居多是優勢  橫店影視IPO成功過會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7月共審核329家企業首發申請,審核通過率為81.46%,否決率為13.07%。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披露,截至2017年8月18日,2017年度IPO申請終止審查企業共67家。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在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披露的IPO正常審核狀態的企業列表中,有新麗傳媒、華視娛樂、和力辰光、金逸影視等影視公司。

截至2017年8月22日,有三家影視類公司IPO過會,時代院線IPO被否,中廣天擇傳媒、橫店影視IPO核審通過。中廣天擇傳媒主營業務是電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視頻內容的制作、發行和營銷等,因此,橫店影視算得上是今年以來第一家IPO過會的電影公司。


▲《主板發審委2017年第126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證監會官方網站/圖)

橫店影視擬在上交所上市,發行不超過5300萬股,募集資金23.63億元,用於投資影院建設項目。橫店影視的控股股東是橫店控股,持有橫店影視91%股份,並通過金華恒影間接持有橫店影視9%股份。橫店控股主要通過其下屬子公司從事電子電氣、醫藥化學、影視文化和新型綜合服務業務。橫店控股控制的企業橫店東磁、普洛藥業、英洛華、得邦照明都已經上市,南華期貨也在IPO排隊,如今隨著橫店影視IPO核審通過,橫店控股的影視資產也即將上市。



▲橫店影視股權結構(天眼查/圖)

在橫店影視申請IPO前,橫店控股旗下的院線、影城類資產分散於各個運營主體中,形成橫店控股、橫店影視娛樂、橫店院線有限分別投資影城公司的複雜業務局面。為此,橫店控股將電影發行及放映類資產和業務進行了整合,最終擬上市的公司橫店影視的主營業務變為了院線發行、電影放映及相關衍生業務。

如此一來,橫店影視上市後,A股市場將又多一個以影院經營為主的民營電影公司。2016年,三家以影院資產為主的公司中國電影、上海電影、幸福藍海先後上市,它們的大股東均是國資背景。

橫店影視旗下的影院主要是資產聯結型影院(即自營影院),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擁有已開業自營影院245家,加盟影院65家,銀幕數1892塊。

以院線票房口徑計算,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票房收入分別為20.71億元、11.14億元,市場份額分別為4.55%、4.38%。

若以自營影院票房口徑計算,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票房收入分別為18.55億元、9.88億,排名全國影投公司票房第三。


▲2017年1~6月,我國票房收入排名前十大的影院投資公司及市場份額(橫店影視招股書 申報稿/圖)

與IPO被否的時代院線相比,橫店影視的優勢在於旗下自營影院居多,占比達79%。而時代院線則相反,加盟影院占比達77%。加盟影院與院線的合約一般是2~3年,院線對加盟影院的控制力較弱,這給經營持續增長帶來風險,而自營影院可以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經營,且是完全屬於公司的資產。

電影放映業務毛利率下滑  非票收入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橫店影視過會時,證監會主板發審委主要詢問了三大方面的問題,包括進一步說明報告期內毛利率波動的具體原因;賣品業務收入與電影放映業務規模是否相匹配;發行人控股股東橫店控股下屬企業存在影視制作、影視城等業務,與發行人相關業務是否存在重合情況等等問題。


▲圖據證監會官方網站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橫店影視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21.1億元、22.8億元、12.4億元,電影放映業務在主營業務收入占比超過80%。然而,電影放映業務的毛利率卻在逐年下降,2015年毛利率16.92%,2016年毛利率10.01%,2017年1~6月毛利率8.6%。

公司對此的解釋是,2015年觀影人群下沈,三線及以下城市票房收入快速增長,2016年度及2017年1~6月,公司新開影城數量增多,職工薪酬、房租、折舊攤銷等成本快速增加,與此同時,受中國電影市場整體增速放緩大環境的影響,導致2016年度、2017年1~6月放映業務毛利及占比均有所下滑。

與此相對的是,橫店影視的賣品、廣告業務的毛利率比較穩定,毛利占比逐年增長。2016年、2017年1~6月,賣品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73.81%、73.96%,毛利占比33.39%、35.32%;廣告業務毛利率99.92%、99.97%,,毛利占比21.43%、25.89%。



▲橫店影視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這也折射出目前電影產業鏈終端的生存狀況,隨著銀幕數不斷增長,人口增長帶來的紅利被稀釋,單銀幕產出下降,在維持穩定的票房收入時,影院經營在賣品、廣告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排名全國前列的影投公司負責人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在北美成熟市場,非票收入占比約30%~40%,目前中國市場還沒有對影院這部分收入的準確統計,就我個人看來,在收入結構中占比15%的影院居多。”

行業龍頭萬達電影2016年非票收入38億元,占營收的比重已達34%。橫店影視2016年、2017年1~6月非票收入占比分別為15.96%、17.32%,按照成熟電影市場的發展軌跡,橫店影視在非票收入上仍有提升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